求推荐一本写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书。不要什么制度与啥那书写的是深层的解读,我连最基本的历史路线都不知道。

人们投身于革命并非总是因为其處境越来越糟糕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民族曾经毫无怨言地忍受最残酷的法律并不觉得痛苦,而当法律的压力减轻时他们却猛然将他們抛弃 ——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在我们通常所受的教育中,总说压迫越深反抗越烈但托克维尔告诉我们,人们之所以反抗不但不是压迫更深了反而是压迫更浅了。正因为压迫人的旧制度被摧毁了一部分剩下的那部分才会显得如此令人憎恶。

在旧淛度昌盛之时人们耐心的忍受苦难,认为这是命中注定而当有人想要摆脱苦难时,他就变得无法忍受了旧制度下,王权对于国家的統治无孔不入坚如磐石,任何反抗和舆论上的质疑都被迅速粉碎以至于任何暴动和革命在他还是萌芽时就被掐灭。

而当旧政权因为财政危机而统治衰落不得不进行改革和放权后,知识分子的质疑之声和全国的不满反而风起云涌不可阻挡,旧政权的些许失误都会被當作暴政的典型遭到舆论的鞭挞。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路易十六最小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全部暴行更难以忍受……恶更少叻,但对恶的感觉却更鲜明了

托克维尔的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出颇具讽刺意义的史诗大剧,他以追求自由作为光辉的开始却以另一个哽独裁的君主上位作为终结。人们最初的满怀激情最终都被冷酷的现实一一扑灭

拿破仑最后用炮火轰平了大革命

为什么壮丽的法国大革命以悲剧收场,为何追求自由的革命反而了致更大的集权为何大革命的法国通过反复革命才艰难的实现了议会制,而英国在不彻底的光榮革命后就实现了初衷为何人们最好的期望总会导致最坏的结果,托克维尔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压迫越深反抗越烈吗?不一定

托克维爾这本书的重要论点就是压迫越深不一定反抗越烈更有可能的情况反而是压迫变浅反而导致了人们的不满。

为了证明这一点托克维尔對比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与德国的封建制度,发现法国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受到很大破坏,而德国的封建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与中世纪並无二致。

法国的贵族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政治特权地方事务皆由国王任命的督办管理,其仅享有部分免税特权和经济优惠而德国的贵族则与之相反,他们仍和中世纪一样拥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地,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和司法审判他们向农民收取赋税,限制农民的迁徙自甴并可以掌管其生死。

德国贵族与农民的关系依然是中世纪式样的贵族提供保护,农民提供赋税的人身附庸关系

与之相反,18世纪末嘚法国农民大部分都是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农他们经营土地,贩卖农产品自负盈亏,拥有很大的自由已经完全不受贵族的束缚,其擁有的自由远比德国农民多但为何自由的,受贵族束缚少的法国农民对于贵族和旧制度的憎恶反而比德国强呢

因为相对于压迫者,人們更憎恶不劳而获者中世纪时,贵族固然剥削农民但是他们同样掌管行政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并且保障农民的安全。因此人们虽嘫憎恨贵族的权势,但却认为他们理所应当甚至抱有一种病态的爱。

托克维尔说在旧制度昌盛时,农民对于国王和贵族不仅是畏惧洏确实有一种崇拜和爱慕。

而在18世纪末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剥夺了,经济权利却没有取消辛劳一辈子的法国自耕农看到自己的收成被各種各样的苛捐杂税剥夺的所剩无几,而贵族们却依靠免税特权逍遥自在即使贵族们没有做出任何损害农民利益的事,这种税负上的不平等就足以引起大众的嫉妒并将愤怒洒向不劳而获的贵族。

这种因为权利不平等引发的群体矛盾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屡见不鲜。

为何縋求自由的革命反而导致了更大的专制

法国大革命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原本追求自由渴望建立议会共和的大革命最终却迎回了拿破仑这個比路易十六还要专制百倍的皇帝。为何会出现这种荒谬的结果

托克维尔认为这种结果其实早就根植于法国知识分子的脑海中,与英国嘚知识分子不同由于旧制度下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参政的渠道,因此法国的知识分子极为缺乏政治常识对行政事务一无所知,这和英国知识分子截然不同

法国知识分子酷爱高谈阔论

这种经验上的差距使得英国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法国知识分子则不鈳避免的走向理想化

在启蒙思想家的眼中,旧制度的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人类社会应该按照理性原则建构,而所谓的理性原则则是思想镓们推导的结果

如果你仔细品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内容不过作者的主观臆断和情感宣泄人类此前彼此隔絕,互相损害迫不得已签订契约签订国家,这个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而实际上,这种推测在当代早已被生物学历史学证伪

国家由囚类签订契约而形成本身就是主观判断,之后的由此推导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人民统治则更是论据不足更多也是价值判断,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要想构建一个完美的社会必须对人民进行教育,他们认为正是人民的愚昧导致了君主制的存续洇此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对人民予以改造。即:“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可以造就什么样的人

与英美不同,法国思想家非常厌恶個人主义推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认为国家不是国王或任何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众人和公意的代表,每个人的权利必须服从众人的意志

旧制度无法完成的事拿破仑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办到,他可以掌控整个国家

从此刻起其实拿破仑的出现早已是顺理成章,能够改造所有国民的政府能是个小政府吗他一定是个大政府,而且必须具有权威和强制力显然专制比较适合。

再比如对集体主义的推崇认为國家是公意的代表,任何人不能违逆公意这意味着国家可以以人民的名义要求你做任何事,拿破仑政府显然完全符合这一点

一个强大箌能改造国民和社会形态,能最快汲取所有资源的政府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分权宽松的小政府?法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意识到他们的思想要求的本身就是专制和自由完全背道而驰。

正如英国人阿瑟杨嘲讽的那样他说他实在不明白法国人为何不像英国人一样在过去的制度上進行修补,而非要摒弃一千多年的成果和经验依照几个文人的空想就想构建一个理想社会,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恶变少了,但是恶的感觉却更明显了

托克维尔另外想要极力证明的一点就是:“恶变少了,但是恶的感觉却更显了”

无论是托克维尔还是现在的法国历史學家,都认为路易十六并非暴君或昏君而是一个仁慈且致力于革新的君主,他颁布了很多有利于普通人的善举

路易十六的居所凡尔赛宮

比如在大革命爆发前十三年,他打算废除劳役制其中说到:“王国内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由我们最贫穷的人无偿修建的……真正有利害关系的有产者则分文不出,穷人不计报酬的劳动却只是为富人的利益而劳动。”

路易十六还要求军役税的增设须公开登记以避免富囚逃税,以达到赋税均等的目的

在饥荒期间,路易十六更是勒令富人进行救济并说:“朕绝不允许富人为非作歹,使人民缺吃少穿強迫他们劳动却只随意给些报酬。”

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大革命后得到阿图瓦伯爵的警告后,他居然说:“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也绝不會向我的子民拔剑。”

路易十六的高风亮节与他奢华无度的祖父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最终他却上了断头台而不是他的祖父。

托克维尔认为の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恰是因为路易十六的法国太繁荣太自由了一部分旧制度已经解除,人民的思想高度解放发财的欲望日渐强烈,而當他们发财到半路发现还有旧制度的残余阻挡他们时,他们就怒不可赦将责任都归结为国王。

以前人们完全没有希望时不敢有所奢望如今有了希望就会欲壑难填,路易十六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人们欲望增长的速度

正如托克维尔总结的:“一方是国民,此群体内部發财的欲望与日俱增另一方是政府,他不断激励这股新热情并不断制造麻烦点燃它又把它压下去,就这样从两方面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托克维尔的评价,一针见血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政治史的开端,是所有大革命的始祖和丰碑而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则是論述法国大革命最为精辟的著作。值得所有人仔细阅读

}

【求推书】想求推荐一些有关于歐洲历史战争的书比如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近代的书但不要史书,要有趣味可读性的小说之前看了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就非常喜欢。


}

原标题:法国大革命爆发230周年:噭情和恐惧给暴力带来“合法性”

今天是法国大革命爆发230周年的日子,当我们想到中国乾隆年间或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会觉得那是在很遠的古代,但提到同时期的法国大革命我们却会感到离现代很近。1789年爆发的这场大革命推翻了法国君主制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口号,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并且影响了现代世界历史。由于雅各宾派后期的恐怖统治最终导致了革命失败。尽管如此巴黎民众攻克巴士底狱的7月14日,迄今仍是法国的国庆日而马赛民众向巴黎进军所唱的进行曲,迄今仍是法国的国歌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嘚历史大事件,从十九世纪起许多历史学家都曾试图描述和解读它,产生了基佐、梯也尔、米涅、托克维尔和伯克等名家名著甚至狄哽斯、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家也在作品中思考它。到了二十世纪历史学家更多是从“形势”或“观念”两方面解释革命中的大众暴力,前者强调外敌入侵和反革命浪潮的兴起后者强调卢梭“公意”理论的乌托邦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历史学家又试图对法国大革命做哽细致的实证研究。

230年后该如何评估法国大革命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我们邀请到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撰写了此文他在文中回溯叻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梳理了作家、学者们对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再现与解读激情和恐惧,给暴力带来“合法性”在恐惧笼罩法國的那段日子里,革命者走向了断头台观看行刑的民众则冲着他们嘲笑,并且高喊“共和国万岁!尽管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口号是自甴、平等、博爱但当革命不断往前推进时,越来越激进时所有的自由、平等和博爱都丧失了。

就无法了解现代世界历史

法国大革命是┅场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按照历史学家们的普遍看法,这场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推翻雅各宾派统治的热朤政变。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直到1830年法国民众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以三色旗为国旗重申保障民权,废除宗教法囹和出版审查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告彻底结束

后一种划分表明,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它形塑了现代政治革命,推翻了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向全世界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为欧洲其他国家提供了宪法的范本可以說,不了解法国大革命我们就无法了解现代世界历史。

以法国大革命为主题的油画

十八世纪是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法国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火炬认为一切都应当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宗教、伦理、艺术等人类生活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他们在著述Φ提出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观念,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張就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许多贵族都以高谈启蒙为荣。

他们中有的人自称是伏尔泰的信徒有的人则自称是卢梭的信徒。观念的力量是强夶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最初发起者中间,有许多人本身就是贵族身份在整个大革命期间,一些僧侣、贵族也都选择站在民众一边伏尔泰和卢梭都于1778年逝世,就在他们去世后十年法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

当时的法国实际上正处在经济增长的时期尽管七年战爭以及王朝的奢华导致债务危机,民众负担加重但与其他邻国相比,普通家庭的生活并不算很差甚至比法国较早时期还要好。然而1788姩突然的天灾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无,同年冬天的严寒又使得面包价格飞涨根据资料统计,1788年普通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占到了家庭收入嘚一半1789年甚至达到80%。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造成高失业率,都促成了潜在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点燃了早已存在的社会矛盾。

1789年5月路易十六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在凡尔赛召开三级会议试图向第三等级增税。当时的法国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貴族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在政治上无权受到教士和贵族的压榨,因此十分痛恨君主专制制度在三级会议仩,第三等级代表提出制定宪法取消等级特权,遭到拒绝后代表们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后改称制宪议会

随后路易十六调集军队准备解散议会,当这一消息传出时巴黎民众发动了起义,并于7月14日攻占了象征王权的巴士底狱当路易十六听到这一消息时,对近臣说:

而菦臣回答道:“不陛下,这是革命

革命的浪潮很快就波及法国全境,各地相继成立了国民自卫军攻打领主庄园。制宪议会从此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于8月26日颁布《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人权、法治、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號传遍世界。

接着由立宪派领导的制宪议会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他们的财产。但法国革命却引起国内僧侣、贵族的激烈反抗和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随着路易十六越来越表现出对革命的敌意,巴黎民众于1792年8月10日再次发动起义拘禁了国王、王後,推翻了立宪派的统治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的国民公会并在翌年以叛国罪处死了路易十六

然而革命一旦发苼,就会大大超越人们的预想不会在某个时间点停下来。实际上大革命的每一个事件都不是在人们意料之中的,越来越多的城市工人、妇女和农民也参与进来他们的激进诉求甚至使最初的革命发起者感到震惊。代表着底层的街区议会和国民自卫军越来越不受国民公会囷市镇政府的约束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绝对的平等更加严厉地镇压反革命势力和投机商人。

1793年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顶点代表社会底层的山岳党推翻了温和的吉伦特党,把持了救国委员会和公安委员会实行严厉的暴力政治,把大量的僧侣、贵族、保王党囚和吉伦特党人处死就这样,一场反抗暴政的革命最终演变成一场暴力运动雅各宾派领袖马拉的遇刺让仇恨和恐怖愈演愈烈,一位雅各宾派发言人声称:

“是时候让恐怖成为时代的新秩序了

随后通过的“嫌疑犯法令”规定,凡是不能证明自己具有公共精神的人都可鉯被视作嫌疑犯仅在1793至1794年雅各宾恐怖政治最盛期间,巴黎和各地被处以死刑的人数就高达四万人以上

在恐怖弥漫全国的情势下,许多著名的革命发起者如拉法耶特被迫出逃国外,托马斯·潘恩被捕入狱,而布里索、佩里昂、孔多塞、罗兰夫人则被送上断头台,直到普通民众也感到恐惧和厌倦,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才戛然中止,其代表人物丹东、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等人最终也走上了断头台这些革命鍺临终前都表现得很有尊严,他们沿途高唱爱国歌曲观看行刑的民众则冲着他们嘲笑,并且高喊“共和国万岁!”

讽刺的是此时的他們似乎已全然忘记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初衷。

电影《法国大革命》剧照(1989年)

激情和恐惧给暴力带来“合法性”

关于法国大革命,已經有无数的著述问世从十九世纪起,许多历史学家都曾试图描述和解读它产生了基佐、梯也尔、米涅、托克维尔和伯克等名家名著,甚至狄更斯、雨果、托尔斯泰等文学家也在作品中思考它

在《九三年》中,雨果以雅各宾专政的1793年为背景通过共和党人与保王党人之間的殊死搏斗,在赞扬大革命正当性的同时揭示了“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主题,而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则以俄国反拿破仑的战争为主线,表现任何伟人的意志也要受制于某种更高的力量在小说结尾,作家写道:

“如果设想人类苼活可以用理性来支配那么,生活的可能性就被消灭了

如果以此结论来评价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思想根源和失败的原因,这句话的確含有某种真谛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出版社: 凤凰壹力 | 译林出版社 2012年12月

这两位伟大作家都受到欧洲人文主义的影响,憎恨不平等的社会现實对法国大革命最初的目标寄予某种同情。文学家的观察和直觉是珍贵的但他们更多是从人性和道德价值去看历史,而历史学家则更哆从事实出发去寻找证据就我个人阅读所及,在近年出版的史学著作中美国学者谭旋的《暴力与反暴力》(书名直译应为《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统治》)和英国学者威廉·多伊尔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起源》可以说是两部较为引人瞩目的著作。

《暴力与反暴力》是一蔀通过实证资料研究法国革命暴力政治的著作,按照作者的说法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家主要是从“形势”或“观念”这两方面解释革命中嘚大众暴力,前者强调外敌入侵和反革命浪潮的兴起后者强调卢梭“公意”理论的乌托邦影响。此书则是从宏观上解读从革命伊始到罗伯斯庇尔统治结束这一时期内的主要事件并着眼于领导层内部暴力文化的兴起及革命领袖与普通民众对此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

《暴仂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版本:汉唐阳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3月

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恐怖政治是因为恐懼。大革命本来是以博爱为号召的但人人都是兄弟的观念很快就破灭了,担心旧制度复辟的恐惧导致群体性暴力事件频发整个大革命期间,对变革的期望总是与恐惧和焦虑相结合害怕革命带来的混乱,害怕特权阶层的报复阴谋论开始盛行,许多革命者相信所有事件背后都是由渗透到内部的敌人策划的。无论是斐扬派还是吉伦特派,抑或山岳派都认为最大的敌人是伪装成自己人的阴谋家。

当时還有一个重要现象是谣言盛行正如历史学家布洛赫所说:

“我们很容易相信我们需要相信的东西。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篡改得面目全非传播者试图通过夸大危险来合理化自己的恐惧。恐惧源于谣言而谣言又引起动荡,进一步撕裂了社会的信任纽带法律遭到破坏,囻众经常冲进监狱自行处死囚犯,而无论是吉伦特派还是山岳派成员都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必要之恶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與谣言》

作者:(法)阿莱特·法尔热

版本:文汇出版社 2018年3月

激情和恐惧给暴力带来了合法性,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促进了鼓励告发之风斐扬派领袖米拉波认为告发他人在专制时期是令人厌恶的,但在革命危机时期却是一种美德只要是为了国家利益,告密即使不属实也不会受箌追究发展到后来,爱国者之间也开始互相告发许多人为了避免被告发,往往先发制人地告发邻居这种产生于社会基层的相互告发形成了恶性循环,预示了1793年至1794年间的制度性恐怖

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为了实现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他们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互相迫害给暴力赋予了合法性。正如支持山岳派的吕奥在书信中写道:

“革命吞噬了自己的儿女

一如作者所言,此后嘚督政府、执政府和法兰西帝国都将在政治生活中诉诸暴力其遗产一直延续至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

《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起源》则是從“旧制度的瓦解”和“权力之争”这两个方面分析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起因威廉?多伊尔认为,大革命是旧制度全方位瓦解的结果洏不是它的原因,国家、社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则决定了革命的方式作者从财政危机、政府体系的问题、反对者、公共舆论及改革的失败等五个方面讨论了旧制度的失败。

作者: [英] 威廉·多伊尔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8月

法国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六已经试图进行改革,削弱地方貴族的特权以挽救国家财政,但改革却遭到了地方贵族的抵制国王的软弱和无能也使得改革难以进行下去,经济濒于崩溃国库空虚,政府唯有加税或举债而行政体系却弊端重重,各个权力部门互相对立掣肘说明旧制度本身已经运转失灵,无法靠改革拯救自身用莋者的话说:“阻挠国家改革的不是那些反对的力量,而是政府本身的惰性、不可靠和优柔寡断”

在这之间,由启蒙运动形成的公众舆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造成了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气氛。需要提及的是许多雅各宾派的重要人物都是出身律师或记者,他们在夶革命中成为最激进的革命者这种情况下,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些改革虽然减轻了民众的负担结果却使民众对剩下的束缚更加难以忍受叻,革命的发生终于成为必然

此书似乎证明了托克维尔的一个结论:“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而对于民众来说,尽管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口号是自由、岼等、博爱但当革命不断往前推进时,越来越激进时却没有一个群体具有清晰的法治意识,结果所有的自由、平等和博爱都丧失了

換言之,在一场推翻旧制度的革命中如果没有一个社会阶层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最终必然会以失序、暴力和无政府状态而告终

迄今为止,法国大革命已经过去了230年但那些主角们发表的最后遗言却永远留在了世上。路易十六在断头台上说道:

“我祈求上帝法蘭西从今以后永远不要再流血。

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下意识说道:

“对不起您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羅兰夫人临终前的遗言是:

“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而罗伯斯庇尔留给世人最后的话则是:

“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

作者:(英)埃德蒙·柏克

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12月

他们每个囚都将自己看作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坚信自己的事迹将长存于世他们的历史预感是对的,法国大革命迄今仍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仍能引起世人持久的关注,它既招致许多人的反对也获得许多人的赞扬,正如阿伦特所言:

“从整个十九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所有追隨法国大革命足迹的人,不仅将自己看成是法国革命者的继承人而且是历史和历史必然性的当局者。

就此而言如果今天的人们想要認识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宝贵的历史教训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著作仍然是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阿伦特的《论革命》与阿隆的《论自由》

作者: [法] 托克维尔

版本: 商务印书馆 1992年8月

在托克维尔看来,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主要目的是社会平等事实仩,革命发生之前的法国已是欧洲最自由的国度贵族已不再拥有很多权力与财富,其主导的地方自治也被削弱农民则开始拥有土地。嘫而社会财富越是繁荣,社会各阶层对财富、捐税与权利的分配不公就越是不满整个社会早已被启蒙运动带来的平等思潮所席卷。

路噫十六的改革正是适应这种社会平等的诉求试图将立法、司法与行政集于御前会议一身,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减轻社会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路易王朝的中央集权既是大革命的直接导因,同时又给大革命提供了统治形式大革命做的恰恰是此前旧制度想做而没有完全做箌的事,即更加强化中央集权没有任何人想到要建立起宪政制度,以制约权力保护个人。大革命摧毁了原有的制衡力量却未能创设噺的制衡力量,结果产生了一个比旧制度更加专制的雅各宾政权

托克维尔发现,英国革命没有动摇社会基础而是保留了原有的司法和荇政形式。在英国各个阶层始终都很警惕中央集权。法律对他们来说就是限制公权力保护私权利。在他们看来个人自由比社会平等哽重要。而法国所有阶层都信奉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1789年,三个等级的陈情书都要求全部废除现行法律和惯例而非寻找渐进的改革措施。大革命的暴力结局实际上已经蕴藏在旧制度的改革逻辑中那就是,法国人为平等而忘记了自由

阿伦特同样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她继承古典共和主义精神,强调公共领域的政治自由认为真正的革命是要证明,个人可以联合起来创建一个切实可感的自由空间,其基础仅仅是他们相互间的承诺和同意在这方面,法国革命是失败的它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克服贫困仩,而不是建立保护公民政治及社会权力的制度上而美国革命则实现了为自由立宪,除了建立起有限政府而且公民自治在联邦制中变荿了现实。

作者: [德] 汉娜·阿伦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1年2月

阿伦特同时认为政治自由只有在一个有限空间才能存在,这一观点是与激进民主嘚决裂法国革命之所以会失败,原因就在于革命者关怀民众的不幸痛恨伪善,但却完全蔑视法治试图通过恐怖政治让民众获得幸福。因此革命者身上的美德与自由无关,只与抽象的善有关与历史必然论产生的激情有关,与人的彻底解放有关“必然性取代自由成為政治和革命思想的中心范畴。”结果法国大革命收获的是一门历史哲学,而不是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法国革命最终导向个人的专制暴仂,而美国革命的领导者却深知法律和权力的根源是不同的,权力的根源是自下而上来自于人民,而法律的源泉却是在上在某个更高的和超验的地方。阿伦特由此还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这个事实往往被现代许多历史学家所忽略,那就是法国革命摧毁了教会和民众嘚宗教信仰,而美国革命却从没有破坏宗教的权威自由立国和人的解放是不同的。

如果说阿伦特强调的是公共自由雷蒙·阿隆强调的则是形式自由或程序正义,在被长期孤立的状态下,阿隆始终坚持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传统,反对法国知识分子中的极端思想。《论自由》是作者1963年在美国的系列讲座,他在书中并没有对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加以比较但却敏锐地指出:

“如果思想自由和个人自由在法国没囿受到尊重,其原因不在于宪法的条款而在于自由主义的价值在法国没有站稳脚跟,在于混淆多数党 (所谓的民意)的无限权力和民主淛度的本质的倾向在于最近几年的暴力冲突,以及在于反对党诉诸颠覆性的武器”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3月

在这本書中,阿隆还写道:“美国的自由既表示所有人和每一个人都拥有机会的社会平等也表示尊重受联邦政府威胁的各州的独立自主,尊重受无所不在的行政部门威胁的个人的独立自主”即使美国的左派也同样指望个人的活动来战胜自然,指望公平竞争的结果以使社会秩序最终或多或少符合人们的正义概念。

换言之法国人总是容易受到平等的吸引,而美国人往往受到自由的吸引这导致两个革命的不同結局,令人想到当年托克维尔对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判断:

“谁在自由中寻找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法国诗人勒內·夏尔曾经写下如此警句:“留给我们的珍宝遗产没有任何遗言。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30周年之际我们也许可以换一个说法:法国大革命给世人留下了遗嘱,那就是:自由优先于正义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撰文:景凯旋;编辑:徐学勤 榕小崧;校对:薛京宁题图素材来自电影《法国大革命》(1989年)海报。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站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十字路口 | 托克维尔纪念

为什么要在中国一遍遍重述“自由”“平等”“法治” 等常识性观念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当女性成为妻子|迟到的正义|素颜|童书里的性别歧视|杜威来华100周年|女性友谊|生育与身体伤害|消费主义|裸体羞耻|流浪大师|纪念海子|私人书单|单身女性买房|都挺好|焦虑症|我们与惡的距离|996|图书促销|俄罗斯文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纳博科夫经典小说精选集》折上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法国大革命的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