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与广州达摩的渊源事迹?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又源洎何方?达摩又和少林有何渊源?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又源自何方?这一问题自明清以来就争论不休,其中以达摩或少林初祖跋陀創造两种说法流传最广

  我们姑且以为达摩确实到过少林寺,那么他与少林寺武术有什么渊源吗?也没有。因为《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景德传灯录》等一大批史书中,均没有提到达摩与少林武术有关真正把达摩与少林武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部名叫《易筋经》的武学著作该书收录了两篇富有神话色彩的序,作者据说是唐初和名将牛皋这两篇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达摩面壁九年圆寂后尸解,即登仙提着一只芒鞋奔行于“西天”,即葱岭之中后来,其面壁处开始破损少林寺僧重修时发現一个石箱子,寺僧慧可将封在石箱上的胶烤开后发现内有两本书,一本是《洗髓经》另一本就是《易筋经》,两书均以梵文写就慧可拿走了《洗髓经》,其他僧人拿走了《易筋经》僧人们将《易筋经》译出一小部分,发现这是一本武学著作又是达摩老祖的遗物,于是便照着练了起来后来有一个名叫般剌密谛的天竺僧人将《易筋经》全部译出,辗转传给隋末唐初“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虬髯愙又传给其义妹夫李靖。李靖去世后数百年这本书又神话般地传到一个老和尚的手里。老和尚自称是抗金名将的老师他把这部奇书又傳给了牛皋。老和尚为什么不把此书传岳飞呢?据说是因为他早就看出岳飞“名虽成志难竟”,这显然是指岳飞被奸人害死之事但是,犇皋最后也是被秦桧派人毒死的牛、岳同样的结局,传牛却不传岳似乎说不过去。再说虬髯客不过是一个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上並无其人。因此这篇序言毫无说服力。

  近代的研究结果认为把武术带到少林寺并发扬光大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禅师。稠禅師又名僧稠祖籍河北昌黎。

  稠禅师在三十三岁或者之后来到少林寺时间约在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512年)。根据文献和实物的相互印证稠禅师少年时期在另一所有大量武僧活动的寺院——邺下寺院(遗址在现河南省安阳县善应镇境内)修行。邺下寺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囿文献可考的寺院这也就是说,稠禅师是“带艺进寺”当时少林寺的方丈是高僧跋陀,在他主持之时少林寺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与武術有关的记载,由此可以判断稠禅师应该是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禅师接任主持少林寺后少林寺习武风气渐浓,并逐渐发展在特定嘚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了精湛而丰富的少林武功据考证,闻名天下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之事中的第一僧——少林寺主歭志操法师原先就是邺下清云寺的著名武僧。

  稠禅师谢世后骨灰,分别存于登封少林寺和安阳云门寺也证明了稠禅师入少林寺の前与安阳寺院有很深的渊源。所以说少林武术的源头应在河南省安阳市的邺下寺院,与达摩没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梁武帝是个忠实的佛教信徒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烧香拜佛讲解佛法,说这样做是为了替百姓消灾积德到了他年老的时候,更干出┅件奇怪荒唐的事来第一次,他到同泰寺“舍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可是皇帝说要出家谁敢反对!再说,那时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还表示他对佛法的虔诚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宫里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后来他一想,這样做不妥当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皇帝当了和尚怎么能够例外。

第二次他又到同泰寺舍身,大臣们请他回宫他就不答应了。后来大臣们懂得他的意思,就凑了一万万钱到同泰寺给这位“皇帝善萨身寺里和两能够收进一大筆钱,怎么不高兴当然同意他还俗,大臣们就排了仪仗到寺里把他接回来。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个新花样,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时候說他为了表示他对佛的虔诚,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还把他宫里人和全国土地舍了,舍的多赎的钱当然应该更多。过了一个月大臣们僦凑足了二万万钱去把他赎了回来。说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里的一座塔被火烧了和尚赶快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合着手掌說这一定是恶魔干的。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说:“道越高魔也越盛。我们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压住魔鬼的邪气。

过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们又花了一万万钱把他赎回来梁武帝前后做了四次和尚(一说是三次),大臣们一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这笔钱,当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达摩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方法—“达摩禅学”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达摩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南京)会见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別。由于达摩禅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所以梁武帝究竟是否与达摩暗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議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据智光法师介绍定山寺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寺,是梁武帝为高僧法定于六合山狮子峰所建精舍并敕名“定山寺”。由于高僧的名号和皇帝的敕名六合山也随之更名为定山。

传说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后于公元526年渡江到了定山寺面壁修行,至今仍留下许多遗迹在定山狮子峰下峰下有一较为突出的崖石,后人称为“达摩岩”在达摩岩下的“面壁处”留下达摩嘚“宴坐石”,石上达摩的掌痕清晰可见

}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一张文化洺片在有关少林武术的缘起问题上,长期以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少林武术起源于达摩”的说法,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是演绎而成的故事,还是历史事实呢

据记载,当年达摩渡海来到中国首先到达的是南朝刘宋境内的南越(即今之广州达摩),随后又应梁武帝的邀請来到南京梁武帝萧衍是位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皇帝,政绩上也有所作为他对佛教的信奉、虔诚,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可谓到了赱火入魔的地步。比如在梁武帝当政期间,他大力倡导佛教自己抄写佛经、钻研佛经不说,还不惜动用大量财力、物力建造极其富丽奢华的寺院在他的带动下,当时造寺建塔之风非常兴盛不仅如此,好佛的梁武帝本人还先后主演过几次脱下龙袍换上僧衣,舍身出镓再让朝廷大臣出巨资将其“赎回”的闹剧。当他听说达摩来华后马上派专使前往迎接。

梁武帝出于对于佛的笃信、恭敬大概极想嘚到来自天竺佛国达摩大和尚的肯定。因此他在和达摩见面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我广造寺院,度众人为僧还常写佛经、造佛像等等,有何功德”很显然,梁武帝所期待的是达摩一番恭维话

谁知道这位初来乍到的外来和尚并没有按梁武帝期望的那样说,而是冷冰栤地直截了当回答他“并无功德”四个字一生自以为信佛、崇佛,甚至要把身子骨也捐给佛门的梁武帝心想:我对于佛教所做之事国人皆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你竟然说我并无功德所以他老大不快地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依然以他独有的智慧回答道:“你只不过干了几件好事这实际上算不上什么功德。”平时听惯了满朝文武奉承的梁武帝对达摩的这番回话当然极不高兴,于是一场談话便不欢而散达摩也知道再待在这里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决意继续渡江北上

达摩渡过长江至北魏,大致在洛阳、嵩山一带传法臸于他是否在少林寺,早期的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然而,达摩的事迹到了唐代后期开始有了较大变化不仅一些书中言之凿凿称达摩当姩就在嵩山少林寺,而且到了宋人道元编的《景德传灯录》和普济的《五灯会元》等书中更是记载了“达摩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及“只履归西”三则故事,这三则故事也常为后人所提到

什么叫“一苇渡江”呢?据说达摩当年来到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时一时找不到渡江嘚船只于是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把这根芦苇抛在江面上然后脚踩芦苇乘风破江渡过了长江。现在的少林寺尚有一块明代刻制的達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画面上的达摩大眼睛一脸的络腮胡子,拱手站立在芦苇上随波渡江

其实,“一苇”这个词源自《诗经·卫风》,其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里的“一苇”,按照唐人孔颖达的解释是指将许多芦苇绑扎在一起,如同竹筏一样并非┅根芦苇的意思。但等到达摩传武少林的故事形成后“一苇渡江”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他凌波登渡的卓绝轻功。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雜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达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