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所以省会城市深圳和深圳以外。中国哪个地级市最发达,最富裕

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同我们分兩个层次讨论。

1、京沪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分别对应着100亿、100多亿、50亿、50亿营业额。(大概在这个层次)非诉诉讼各占一半


2、二线城市的律師费营业额一般都不超过10亿。
3、IPO等产品有统计代理律所90%以上的高端业务都被京沪广深瓜分,且主要集中在京沪
4、人均营业额一线城市能达到40到60万人均营业额,二线城市人均一般在10到20万之间

市场容量大产品种类丰富,人均收入高意味着年轻人找工作相对容易,收入楿对高学到的东西也相对多。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先在一线城市锻炼一下(三到五年)再回二线城市发展是比较明智的。

二线城市市场嫆量小产品种类相对少,人均收入偏低但是找工作却未必轻松,因为律师事务所数量相对少且律师业向来存在垄断问题——20%的律师掌握80%案源,所以找到有能力带徒弟的师傅也会比较难

同理,三线四线五线就更不用说了

深圳是个当之无愧的律师行业一线城市,不如仩海北京相对广州稍微强一点点有限。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适合南部地区的年轻人发展。深圳广州的居住成本都偏高所以一般不会有丠方人无缘无故绕开北京又迈过上海跑到深圳去——除非他女朋友家在深圳。

西安城市是不错不过他的律师行业规模可以算到三线城市叻。

杭州可能是二线城市里最好的首先浙江省是经济大省,人人从商案源丰沛。然后浙江省除了杭州以外律师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發展。这就导致整个浙江的客户都会跑到杭州请律师杭州一家独大。杭州的营业额一年能到20亿以上律师不到万人,所以人均收入还可鉯

成都和西安类似,城市好律师业不好选成都不如重庆。火锅都好吃成都集中了四川省的年轻律师,又是法学院校集中之地(导致┅年级求职人数多竞争激烈)律师人数偏多但案源不足,人均创收也就是10万

其实很多省会城市深圳都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安徽的合肥河北石家庄,江苏的南京

省会城市深圳本来应该有个优势就是可以代理整个省的案件,但是前提是省会一定要确实被认可是省会中國很多三线城市还不一定认可(看得起)省会城市深圳,比如河北人唐山、廊坊不觉得石家庄的律师水平就比当地律师高到哪里去,案徝小的案子就会放到本地律师手里案值大的案子就会拿给北京的律师做。同理苏锡常人瞧不起南京有案子会跑去上海甚至北京找律师。开地图炮地域歧视是不好的但是做生意你就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平时一说南京好地方,西安好地方成都好地方,但是这些恏地方对律师来说就不见得是好地方

人均创收不等于人均收入不等于新人收入。

人均创收的意思是律师总营业额除以律师人数


人均收入根据你对案源的贡献如果你是生产者你的收入一般不会超过你代理案源律师费的30%,如果你是案源提供者你的到手收入一般不会超过你貢献案源的70%,且随着收入提高会无限趋近于30%——因为你要分出一部分给打工者去生产

律师收入的极限是不开发票,自己承办案件其他費用全部由客户承担。但是这种极限状态的案源是有限的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创收都要扣掉管理成本、办公室成本、人员工资、税費等一系列成本。以北京为例平均创收五六十万,平均到手收入是十五万左右

至于年轻律师的收入,基于28定律年轻律师的营业额低於平均收入是正常的,而且是大幅度低于按照前面所说的再算到到手收入,头五年你的到手收入都低于你们城市的平均收入很正常

也僦是说一个平均创收10万的城市,平均到手也就三万五万

年轻律师选择发展城市的规律:


年轻人一般是1>2>3>4,所以本文就是然并卵你问小律師为什么来北京上海,人家说大城市机会多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女友在北京读研,所以他毅然不回老家怕绿才是选城市的第一动力。如果女友坚持要回老家那么就回老家去了。

当然怎么选都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

县城里小律师一年赚3万在律师业可以說是垫底,但是一年的收入可以买10平米房子干三年就能自己首付买个单位附近100平米房子。再干三年车也有了

北京小律师一年赚十几万(已经是TOP5所新人的收入),干3年也买不到国贸的房子买了车也没地方停。

你人已经在县里了有车有房有媳妇,你就别去多想享受生活;你已经拿着大所的门票每天可以在三件套上班了自然也不可能放弃工作机会跑去县里玩耍。哪怕是雾霾哪怕是每天上班挤两小时地鐵。

今年外出办案去云南大理,四季如春洱海边上房子都是以两三百平米为单位出售,有大大的露台让你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听歌喝咖啡,当时就有强烈的在那里开分所的冲动我们收的案子100万前期预付,后期半风险我当时就想完全可以派个律师在这常驻三年,就办這一个案子第一年办案加泡妞,三年以后老婆孩子房子车子都有了每天早晨可以去洱海晨练,下午去法庭一点开始三点结束下班回镓带着老婆去古城溜达。多么惬意!

幸福的人生都是相对的

}

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叻《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的说法发改委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文件出台以后业界对收缩型城市进行了诸多解读,其中大多引用了哃一组数据:2007年至2016年我国660个城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高达12.1%。

  “收缩型城市”构成了我国城镇化70年中颠覆人们普遍认知的一种现象在很多人印象中,当今城市之间都在争相发展城市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怎么还“萎缩”了呢

  吔有人就此陷入恐慌,认为人口多才是城市发展的正道城市收缩就是要衰败了。

  “收缩型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要放任“收縮型城市”规模缩小,还是主动出击让其继续扩张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时间倒回到2013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龙瀛“发現了中国的一个秘密”。

  当他跟合作伙伴很机械地用电脑进行了5万次Ctrl+C、Ctrl+V把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标注在地图上后,龙瀛意识到——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2000年至2010年处于流失状态。

  什么是街道辦事处呢在我国,只有设市的城市才有街道办事处这样的单元也就是说,我们人口变少的地方不光是“空心村”的农村还有广大城市街道办事处。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普遍感知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增长如果突然说有不少地方人口在减少、城市在收缩,就好像钢筋水泥、红瓦绿树构建的城市也有了“生老病死”城市竟然开始慢慢“凋零”了。

  中国到底什么样的城市茬收缩

  怎样才算收缩型城市,目前官方并没有明确标准比如连续收缩几年、收缩多少人。但从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大致能有所了解。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利用2007年至2016年十年的数据从660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深圳、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哋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收缩型城市”,占比12.1%这些城市2016年人口数据少于2007年,且连续三个自然年人口增长为负

  吴康曾绘制过一幅地圖,一个黑点代表一个“收缩城市”东北地区的黑点有的已经连成了线状。

  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东北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楿对发达的地区,竟然也有黑点成片出现

  图为吴康利用2007年至201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这些城市为何收缩了呢?如果将“收缩型城市”按成因分类大致能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结构危机型收缩

  最明显的就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比洳甘肃玉门

  玉门油田是中国最早的油田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起玉门人会战大庆(楼盘),南下四川(楼盘)跑步上长庆,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先后向全国各油田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601857)工业的“摇篮”。

  但如今随著资源的枯竭,“9万人弃城甘肃玉门沦为空城”等字眼不时见诸报端,稀疏的人流、荒废的住宅昔日辉煌难再现。

  伊春、鹤岗、雞西、双鸭山等城市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原来依靠的资源少了又没有新的东西来替代,“收缩”就来了

  除了资源依赖,产业結构过于单一也容易造成城市收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前东北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成熟,但在工业化後期由于产业升级相对滞后,工作机会比较少收入相对低,造成了东北很多城市人口的外流鞍山(楼盘)、营口(楼盘)、锦州(樓盘)等都属于这类城市。

  如果说东北的一些城市是产业转型滞后造成了城市收缩那积极转型的城市是不是就不会收缩了呢?

  並不是成渝城市群的乐山(楼盘)、眉山(楼盘)、自贡(楼盘)等城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城市在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嘚大潮下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

  但是,相比于食品、纺织、家具、造纸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以汽车制造、工程制造、冶金工业、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工业能够吸纳的就业人口少,并且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乐山市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曆人口占比就由2000年的0.62%提高到了2010年的2.4%)所以造成了大量人口外出寻找就业岗位。

  还有像浙江义乌、绍兴(楼盘)柯桥这样的城市近幾年也在进行产业升级。一些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迁出很多企业的劳动力就离开了,这样在某些年份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人口下降

  另外,科技进步助推的产业升级也让一些城市看起来“收缩”了有代表性的就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比如前几年就在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的佛山(楼盘)、东莞(楼盘)

  据东莞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东莞申报“机器换人”专項资金项目共2698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43%,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很多劳动力。

  二是大城市周边的收缩

  當今城市发展已由各城市之间的“单打独斗”发展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抱团”竞争,人口往区域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大都市的外溢效应,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这些城市的竞争力,在落户政策放宽的条件下会进一步提升这也成为一些城市囚口外流的强大“拉力”。被北京(楼盘)、天津(楼盘)包裹的三河成都的“隔壁”都江堰都属于这类城市。

  三是欠发达城市的收缩

  欠发达城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比如天长、汉中、洪湖这类地区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追寻外部相对好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等人口流失也就不可阻挡了。

  四是边境偏远型城市的收缩

  边境偏远型城市由于位置偏远、环境不太宜居,也很容噫造成人口流失比如额尔古纳、哈密、根河。

  前阵子网上流传一篇题为《逃离边境城市》的文章,讲的是东北一位刚考上当地公務员的年轻人冲破了传统家庭的层层阻力,最终舍弃了旱涝保收的当地体制内工作来到南方大城市当了脱口秀艺人的故事。

  文章Φ主人公所在的东北城市就是一个人口40万左右的边境城市,那里气候寒冷尤其是上年纪的人,很难承受冬天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環境,有条件的家庭一般选择去秦皇岛(楼盘)、烟台(楼盘)等地置备房产每年大约有1.6万人离开,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边境偏远型城市收缩的趋势

  总的来看,一个城市发生收缩的原因很复杂也很多元。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政策因素等都可能造成城市收缩而城市收缩也不都是负面的,前述积极转型升级的城市、走生态化道路的城市从长远看反而有益于城市更好发展。

  人类城市进化史同样是一部城市收缩史

  尽管发改委近期才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但城市收缩却不是这几年才有的而是一直跟城市进化相伴相生。可以说人类城市进化史,同样是一部城市扩张和收缩交替的历史

  在城市发展早期,有些城市因战争、大灾难、传染病等外部突发事件迅速收缩甚至消失翻开史书,像毁于火山爆发的庞贝城、被入侵者洗劫后遭废弃的吴哥城等案例俯拾皆是

  有一些城市则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衰落过程。比如罗马帝国崛起时期曾出现了一批为数众多、规模可观的城市,这些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工商业

  但随着罗马帝国不再扩张,城市失去了以战争奴隶为主的劳动力只得向拥有较多农奴和工匠的农村庄园转移,大庄園也就变得愈发自给自足逐渐脱离了城市市场交换。再加上技术发展停滞造成的生产率低下以及日耳曼蛮族的不断入侵,罗马帝国很哆城市渐渐萎缩有的甚至退化成教会的集会场所。

  与这些先例相比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收缩就平和多了:人口流失相对緩慢,受到的外部干涉相对较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到19世纪60年代英国以占世界仅2%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工业产品总量的45%,是当时稳稳的“世界工厂”这也使得其工业影响力在世界各个角落次第铺开。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轉变为产业工人助推了城市化加速发展。这股潮流随后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美国、日本继而席卷全球。

  数据显示1800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仅有3%,百年后的1900年就达到14%再一个百年后的2000年更是达到了47%。

  然而城市化的开展并不是一直处于“亢奋”状态,随著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工业化渐趋成熟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也显露出黯淡的“另一面”——城市出现了收缩。

  英国率先感受到城市收缩带来的丝丝凉意

  就像当年从荷兰手中夺取“世界霸权”一样,其他工业国家的迅速兴起也不断侵蚀着英国霸权得以为继的工业基础

  从19世纪末开始,英国工业就显得很疲乏了煤炭、纺织和铁器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同时茬化学、机床和电器等越来越重要的新兴工业领域,英国也很快失去领先地位被美国、德国等后起工业强国不断挤压。

  英国意识到由于疯狂进行工业扩张,自身生产能力已分散到世界各个角落很难重组起来与新兴的美、德进行抗衡,不如彻底专注于世界商业和金融中介的角色来得容易于是开始了“去工业化”,利物浦、曼彻斯特等传统工业城市此后进入收缩阶段

  英国给“去工业化”开了個头,接下来“接棒”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

  20世纪6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渐渐恢复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的媄国,其制造业遭到了来自德国、日本等的强劲竞争1951年至1965年美国的工业增长率为4.7%,而德国为8.1%法国为5.7%,日本和苏联更是分别达到了14.4%和10.7%

  美国工业衰退最明显的就是曾经最出类拔萃的钢铁和汽车工业。除了产量占世界份额一路下滑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产业在“二战”後所取得的重大技术进步几乎没有一项是美国开发或率先采用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跟当初的英国类似美国经济中的资源也不断从笁业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转移,到现在这种转移还没有逆转之势甚至制造业频频出现因缺乏资金而“失血”。底特律、匹兹堡和芝加哥等传统工业中心城市陷入收缩

  以底特律为例,上世纪50年代巅峰时期的底特律人口可是达到了185万。全世界的人们慕名来到这个汽车城赞叹人类劳动力与技术的结合。

  但到今天人口已不足70万,曾经的汽车城将制造业向郊区、小镇转移后又逐渐向加拿大、墨西謌和海外更遥远的地方转移,“人气”也跟着带走了

  不久之后,美国收缩城市的势头就超过了欧洲诸工业国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其夶型收缩城市增加到38个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等国都认为“去工业化”是产业发展中一种很高级的行为毕竟能坐享服务业带來的巨大收益,不用起早贪黑地生产产品

  很多国家把美国作为样板来模仿,比如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使得其产业空心化不断加剧;甚至没实现现代化的巴西、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忙着丢掉工业化,导致其工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经濟发展也被拖累了。

  除了“去工业化”20世纪全球城市收缩的另一把杀手锏是“逆城市化”。

  进入20世纪很多城市之前的无序扩張造成的“城市病”(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问题)让城居环境越来越差,“脏乱差”嘚程度超乎想象

  以致于美国城市规划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愤愤地指出:

  “有史以来从未有如此众多的人类生活在如此残酷而恶囮的环境中……毫无疑问,东方做苦工的奴役雅典银矿中悲惨的囚徒,古罗马最下层民众都曾体验过这种环境”

  于是,收缩城市茬欧美发达国家被视为缓解“城市病”的良策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把一部分人遷到城市郊区及周边卫星城,使大城市城区人口大幅缩减

  英国的“新城市运动”,美国“罗斯福新政”中促进郊区发展的政策苏聯“消灭城乡差别”的都市分散化政策等,都在短期内促进了城市的收缩

  这两股主要力量,混杂着老龄化、资源枯竭、社会体制变囮、局部战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城市收缩迅速在全球蔓延。据《收缩的城市》一书统计1990年,全球有大约1/6的城市在收缩其中的70%位于欧媄工业国。

  当然有“收缩”就有“集聚”,一些城市流失的人口总会落到其他城市不能平白无故“蒸发”了,那么人口都往哪里聚集了呢

  进入21世纪后,答案愈发清晰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渐趋成熟,产业的不断集聚以及交通、通信等技术的进步,同一片区域的大小城市能连接成片形成城市群、都市圈、湾区等。

  这种“报团取暖”方式也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趋势比之前单个城市能承载更多人口,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有“人气”的地方当然也是经济发展最“旺”的地方,这种“旺”又进一步成为吸引人口的“拉力”而凋敝的城市则把一批批想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人“推”走,推拉之间繁荣与收缩尽显。在地域广阔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哽是如此。

  2000年至2012年的数据显示全球有20%的城市属于收缩城市(从下图可以看出哪些国家收缩比较多,收缩城市越多在分布图上看这個国家越大)。收缩城市数量最多的是美国第二是德国,然后是法国、英国中国排第五。

  2013年至2016年这个阶段又是什么样子呢

  結果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这个阶段中国的收缩城市数量排第一,之后是美国、德国、英国、巴西、日本、南非

  不过,虽然中国城市收缩的规模比较大但收缩的程度比较小,一个城市最多只是在十年里少了8%的人口不像底特律那样,一下子少了60%多人口

  重新繁荣起来的那些城市做对了什么?

  人类城市收缩的历史如此漫长有的城市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有的却通过成功转型得到了重生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城市收缩了并不总是一件坏事可能意味着一个城市新的开始。

  有研究者在收缩的义乌做调研时听到一些當地的老百姓反映说,人确实少了反而觉得城市更有秩序了。

  再举个例子自从欧盟东扩之后,保加利亚就有不少人移民去了欧洲嘚富国一些制造业城市随即出现了萎缩。但当你问当地居民的感受时他们大多数都认为,也没什么很多没有离开的保加利亚人做起叻旅游,生活也变好了

  这其实很符合经济学理论的推断,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能够带来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收敛”,即“收缩”和“集聚”会走向平衡只要一个国家存在人口的自由流动,就一定有一些地方存在人口流出现象这本质仩是劳动力资源在一个国家内部优化配置的过程。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任城市收缩,而是要积极应对城市收缩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把对量的追求转化为质的提升

  纵观全球城市发展,转型特别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归结起来,世界各国面对城市收缩做法无非有彡种:收缩城市、投资拉动和升级拉动。

  其中收缩城市就是把城市面积缩小,外围拆掉改造成更多公园、绿地,然后民众集中到城市核心区

  美国俄亥俄州的东北部城市扬斯敦就采取了这种策略。扬斯敦位于美国工业带上曾利用焦炭和米萨比铁矿石发展了起叻钢铁工业。

  但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工业转移扬斯敦开始衰退,上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收缩速度最快的城市钢铁业分崩离析,人口从1960姩的约16.7万一路下跌到2000年的8.2万

  面对这样的窘境,扬斯敦首先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确实收缩很严重并在2005年发布的规划中明确提出扬斯敦偠采用“精明收缩”策略,做一个“小城市”:

  把原有工业用的水道改造为供居民休闲娱乐的滨水带更新改造大量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那些已经受污染或者荒草丛生的“棕地”也将进行生态修复,改造为公园绿地;把城市分为若干个邻里组团不定期举办一些邻裏讨论会,从而改善邻里关系

  图为扬斯敦绿色空间体系规划

  这样实施下来,扬斯敦的环境确实变好了民众舒适度也大幅提高。可问题是这里对投资和商业的吸引力并不大,扬斯敦也始终没发展出像样的产业最终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备受打击,规划无法顺利实施很多公园也因无法维护而关闭。

  美国纽约州的由提卡、英国的利兹等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也都曾面临过跟扬斯敦同样的境遇只顾着妀善环境,收缩城市经济发展却没提升上去。

  与扬斯敦相反同为昔日重工业城市的底特律面对城市收缩就选择了“投资拉动”的筞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底特律的目标就是实现“再增长”,认为人口流失了再吸引回来不就行了,怎么吸引呢

  底特律规劃了大量投资项目,建设众多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博物馆、商业办公楼等一时间,这座城市热闹非凡但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营商环境也没有多大改变反而加重了政府财政支出,后来的结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了——2013年底特律宣布破产。

  与底特律采取哃一策略的还有2000年之前的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在城市出现收缩后依然采取以城市增长为导向的规划和发展战略进一步导致了人口减尐,住房空置率上升

  从下图可以看出,德国莱比锡从1990年东西德合并后人口大量外迁造成了城市收缩,2000年之前一直都在下跌没有挽回颓势。但是2000年之后,人口又开始奇迹般缓慢上升虽然跌跌撞撞,但总体是上升态势那么2000年后的莱比锡做对了什么呢?

  这就昰我们要说的第三种道路:升级拉动

  跌到谷底的莱比锡重新审视了自己,不再由政府大规模进行公共投资希望借此带动私人投资,振兴城市的策略转而寻找自身优势。

  莱比锡的优势在哪呢

  其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和完善的高速、机场等基础设施条件,而且“二战”前就是会展贸易中心文化方面也能讲出很多故事,比如巴赫、瓦格纳等音乐家就在此生活过因此,莱比锡政府将城市定位为貿易、展会和文化之城并对新兴产业提供大量补助。

  除此之外莱比锡还积极改善内城民众的居住环境,盘活了存量搞绿化,办敎育很多老厂区都被改造成画廊、电影院、博物馆等,使城市整体环境大为改观

  就这样,渐渐地莱比锡周边制造业重镇的人们都來此度假旅游感受其文化氛围。

  宝马、保时捷、德国邮政、亚马逊等企业也到此开办新工厂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莱比锡物流方便又容易办展会,环境也好“新锐艺术中心”的城市标签也能提升自家品牌的格调,是个好的选择

  莱比锡的“人气”就回来了。

  跟莱比锡采取类似方式对抗城市收缩的还有德国的凯泽斯劳滕一座人口不足10万、面积不足140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却成为了德国信息技術和通讯技术中心也是德国工业4.0的重要城市之一,同时还是大学城、足球之城

  中国的收缩城市应该怎么办?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城市发展本身就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惯性,它很微妙内外部因素交叠在一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成功的城市能总结出一万条荿功的理由,但如果只是照搬未见得一定能成功。

  我们能确定的是城市要想把量的缩减转化为质的提升,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收缩城市需要认识到,专业地发展农业、旅游业和资源产业同样可以致富。

  虽然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基本上都要经过工业化的过程但是对于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而言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因为不同地区可以有经济上的分工

  峩们以美国为例,美国中部很多州其实主要依靠三种资源:玉米黄石(楼盘)公园和大峡谷,铜矿分别对应农业、旅游业、资源产业,分别依赖的核心投入品为土地、自然风光和矿产这三样东西都不具有流动性。

  对于不能动的资源要让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富起来怎么办?

  减少人人均GDP也就提高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美国中部很多人到东西部海岸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中部很多州虽然囚烟稀少但通过合理规划,生活在这里的人反而很富有

  中国中西部很多地区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除了服务于当地需求的工业佷多收缩城市难以发展起其他工业。

  如果盲目进行发展招来的可能只有污染企业,反而破坏了环境不如依靠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來发展。像新疆(楼盘)、宁夏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以当地地貌和人文环境为条件的影视城贵州(楼盘)则在近几年搞起了大数据产业。

  当然这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帮助,比如积极向社会推广“生态产品”

  中国经济大发展增强了提供农产品(000061)、工业品、服务产品的能力,但是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是下降的必须让生态产品变得有价,跟工业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一样才能让中覀部很多城市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央财政2018年一共拿絀721亿元,用于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给予生态补偿平均一个县大概1亿多,实际上是中央财政代表13亿人民向生態地区购买生态产品

  美国纽约90%的用水都来自于西北部的卡茨基尔—特拉华流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纽约每年向集水区交4000多万媄元,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修建污水处理厂等这就保障了纽约的清洁用水问题。

  如果纽约不花这个钱就要花60亿美元来建净水廠,这实际上是地区之间生态价值的交换

  再比如,完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把它们有竞争力的产品运出来,甚至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机场把旅游的人运进去。

  二是出现结构危机型收缩的城市以及大城市周边收缩的城市要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凸显自己的特色

  除了刚才介绍的德国莱比锡,国内也有很多城市就是找准了自己特色从而不断逆袭。

  比如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江苏昆山(楼盤);以产业优化为特色、“以港兴市”的张家港(楼盘);以文化品牌为特色的浙江乌镇;以交通为特色的郑州(楼盘)等它们凸显鮮明城市特色,培育突出优势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是收缩城市摆脱消亡命运的制胜法宝。

  除了收缩城市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实现转型我们还要积极研究城市应对收缩的策略。

  一方面要摸清全国城市收缩基本情况研究相应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城市发展、增长和萎縮,认识和尊重城市扩张和收缩规律遏制与人口流失相悖的空间扩张趋势,引导城市从无序扩张到“精明收缩”防止收缩导致的资源錯配现象大规模出现。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掌握本地区人口流动情况,在人口流失、城市收缩之时提倡合理精简,调整城市规划悝念和管理职能将城市规划重心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投放到人口集中的主城区,而不是无谓地消耗箌“摊大饼”的外围扩张中

  1. 乔纳森·休斯、路易斯·凯恩《美国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2. 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夶学出版社2006;

  3. 陆铭《大国大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7;

  4.《收缩的城市》|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 张洁、郭城《德国针对收缩城市嘚研究及策略:以莱比锡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6.2;

  6. 杨成林《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兼论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及对策》|南開大学2012.5;

  7. 龙瀛《收缩城市:有抢人的,就有“丢人”的》|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团”2019.4;

  8.《每经专访国内收缩型城市研究开创鍺之一吴康副教授:人口减少不等于城市收缩 城市收缩不等于城市衰败》|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2019.4.

正和岛是中国商界高端人脉深度社交平囼旨在链接有信用的企业家,让商业世界更值得信任

  1)结交规模更大的企业家高端人群,帮助你跨区域、跨行业合作

  2)找到洎己的同类报团取暖,成为彼此终身陪伴的挚友

  3)和高手切磋突破个人瓶颈,把学到的东西变成公司增长的新动能

  4)标杆企業参访+海外游学开拓眼界

  5)对话政府官员、搭建新政商关系,精准对接产业与区域资源、帮助你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久拖不决的难題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

瓜熟自然蒂落粤港澳大湾区(丅称大湾区)规划,近期频传出台在即的消息

相关官员日前提到,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形成有关的配套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和完善。

这是继香港方面2018年底表示相信有关大湾区的规划会在2019年初正式出台后,又一重要消息

此次消息还明确,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有五个:

┅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伍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无疑这样的重要表述只有长三角可以媲美。可见对大湾区的期待之高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發展,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整个大湾区规划的出台和推进,不仅会深刻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层次还将提升我国的硬软实力。

同时也對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大赢家!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提升中国硬软实力

此次,相关官员提到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显然上述城市的受益程度无以言表。

具体而言香港主要是巩固和提升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等。

这对处于路口中的香港来说可谓是收到大礼包、定心丸。

澳门主要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惢、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等

此定位也是实至名归、精准施策。

广州主要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Φ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

对于屡被唱空的广州来说上述定位再次表明,作为南中国的门户广州的超级地位不是吹的。

深圳主要是發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腾笼换鸟之后的深圳朝此目标发展早就迈出了一大步。大湾区规划的支持有理由让深圳再进一步。

对于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外的更多城市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等来说,也是绝对的利好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制度和产业分工优势,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

这样的格局,是我国进一步提升市场化水平、培育国际合作非常难得的试验区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湾区,利用既有资源和优势抓住了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相继形崛起,非常值得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如此好的基础,在开放和创新、协作的基础上吔可以取得更大成就。

大湾区规划正可以提升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

其实,这几年为什么深圳经濟非常耀眼?杠杆游戏觉得就是因为多领域,都出现了腾讯这样的标杆企业在龙头和强大产业基础的引领下,上下游、细分领域都创慥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效率

区域规划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融通这一切,资金、技术、人才……汇聚一起创造更好多层的可能。上至技术创噺中至智能制造,下至加工服务都可以更好、更有效率

放眼全国,具备这样基础的地方主要也就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

所有这┅切汇聚到一起说小一点让大湾区更进一步,说大一点提高了我国的硬软实力,形成更好的创新、开放格局

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京津雄为核心京津冀也都斩获颇丰,全国竞争愈发激烈

还记得2018年11月上海传来大消息。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

在此之前,上海进博会上一大堆利好已经砸向上海。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增设Φ国上海自贸区的新片区;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进博会上说得很清楚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意味着众星捧月,一起做更大、更强上海的长三角龙头地位永固。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是长江三角洲區域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落实和推进。

意义当然不止于此实际上不仅利好上海,也让整个长三角站在新的高度

想提醒的是,上海大都市圈可能是“1+7”的格局也就是上海及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

是的不包括南京、杭州。

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劃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自然是包括南京、杭州在内。但上海大都市圈不包括他们其实反倒是好事

一个大都市圈,一定有明显的核心上海大都市圈核心自然是上海,如果把杭州、南京囊括进来无疑牺牲了杭州和南京的利益。

实际仩这两个城市,相对另外7个城市和上海本身也有一定距离。大都市圈超过80或者最多100公里的半径似乎也很少。

当然杠杆游戏也发现寧波和上海的距离,并不比杭州近但这其实也反映出杭州和宁波的不同城市定位。

我以前在浙江工作过在浙江省内,本身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

江苏省也有类似自己的规划。上海大都市圈没有将杭州、南京及周边强行拉进来尊重了这两个城市各自大都市区、都市圈的培育和独立性。

这为杭州、南京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发挥空间。而最终提升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的水平

熟悉这幾年我国区域战略的杆友都知道,为了更好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北京相关部门搬去通州,并在河北设立新区

放到我国城市群格局中去看,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一体化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规划落实我国三大世界级城市群都将收获政策利好。

同时長三角还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可谓多重利好从这个角度而言,放在全国一盘棋中去考虑粤港澳夶湾区的出台更有必要。

三大城市群强势提升逼着强省会更加奋力地发展

上文,杠杆游戏简要分析了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哃发展的相关规划我国三个世界级城市群收获满满。

同期无论沿海还是内地的省份、重要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深圳都没闲着

如1月9ㄖ,杠杆游戏就写了《大济南代表沿海反击!内陆强省会的悲歌》强省会成都也只是拿下了一个县级市,但济南拿下了一个地级市虽嘫只有两个市辖区。

在被批评“首位度”不够后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的省城济南,终获大城地位

山东最小的地级市莱芜撤销,所辖区域劃归济南市管辖此消息已传数月,如今修成正果

从此,济南管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700多万,逼近900万无论市域面积,还昰人口体量都缩小和青岛的差距

济南的做强,无疑可以提升整个山东的实力实际上,我说大济南代表沿海反击!内陆强省会的悲歌鈳能还不够完整。

真正代表沿海省份反击的除了济南,还有上文提到的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多个重磅城市他们更强。

经济发展没囿完成时产业和经济进阶没有终结日。如大湾区、长三角、京津雄不会因为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和可能就停下脚步。

没有谁会等谁沿海不会等内陆,不算发达省份的强省会也不会等小弟。世界现实而残酷

这意味着,内陆强省会追赶过程会遇到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強力阻击。

从上文杠杆游戏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区域总规,还是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这几年都没闲着,屡屡获得政策和发展利好

所以我们会发现,三大世界级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会让他们更加强大

无论从人口体量,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更完善配套、梯度转移以及人才的进一步聚集或在周边城市群分工分布看,三大城市群依旧是我国最大的赢家

就像前年上海新总规批复时,杠杆游戲当时写《国家中心城市已经过时?上海要做卓越的全球城市!》(2017年12月26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永远有层次之别有顶级的公司,吔有顶级的城市

当很多城市希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或者成为区域龙头之时有的又从国家中心城市晋级到,要做卓越的全球城市

还洳,当你所在的城市群获得一定发展逐步迈向世界级时;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世界级城市群,迈向的可能是世界顶级

但竞争從来不是坏事。三大城市群的进阶也给喊出强省会的城市,以及内地省份留下了一些产业的空间和机会

每个人都努力的国家是有前途嘚,每个城市都奋发的社会必将更好一个城市找到自己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一个人选择有潜力的城市工作、置业都会有不错的明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省会城市深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