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叫朱济山?

原标题:清初四僧:石涛《上山沝》册页(二十四开)欣赏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汉族广西全州。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超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喃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一枝阁,其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清湘陈、靖江後、清湘老、晚号瞎尊者、零丁老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

石涛號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性格中充满“动”的因素,虽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山呼万岁,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头地,但权贵仅当其为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故功败垂成,致使石涛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但石涛聪明绝顶,他巧妙地把心中的矛盾发泄到画作之中使其画作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动感与张力这是他异于常之处,也是常无法达到的境界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由于其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故而在当时即名重于卋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

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洎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

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作画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仂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強;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尤其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氣象和深厚之态

技巧上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作画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國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石涛来到扬州约在半百之年,那一年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那时候,他已是名满南北的画僧

关于他的身世,“西来君莫问托迹住寰”,和尚守口如瓶他的密友吔劝不必打听。当时只知道他叫“苦瓜和尚”何谓“苦瓜”?懂得一点佛教皮毛的都知道茫茫世,不外苦集之场佛家认为,的一张臉眉毛是草字头,眼鼻合成一个十字嘴是一张口,脸合成一个“苦”字“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一生,就是在苦难中煎熬和尚自称苦瓜,大概是为了潜心修持以期脱离苦海,到达涅槃之彼岸吧士民这样理解,官府也这样理解觉得这和尚也没有多少特别之處。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即知道和尚底细的在“苦瓜”两个字的背后,看到了和尚内心隐处的深沉的痛苦知道和尚的命名实在是大囿深意。

他的身世直到晚年,才透露一点消息他给另一位画僧八大山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八大也是写的他自己:

金枝玉叶老遺民,笔研精良迥出尘
兴到写花如戏彩,眼空兜率是前身

为什么说,这首诗双关呢因为八大和石涛有若干相同之处。都是前朝的遗囻都出身于朱明皇族,都是出家当了和尚都是当日著名的画僧。还有一点相同的两都以苦为号:八大原名朱耷,所以称“八大山”鍺因为“八大”的签名极象一个“苦”字,至于石涛自号苦瓜和尚就显得更加直截了当了。知道他的出身就容易明白亡国毁家的和尚当日内心埋藏着的痛苦。

石涛出生在桂林靖江王府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的重孙,关系很亲石涛的父亲朱亨嘉属“亨”字辈,是世襲的第十一代桂藩;石涛属“若”字辈叫朱若极。假设明祚能够延长一个世纪那么石涛便有可能成为第十二代靖江王的。可是历史鈈容假设,和尚生不逢辰还在幼童时,就国破君亡①清军入关,号召明藩“识时知命削号来归”,石涛的父王无重兵在手却蓦然洎称监国,惹来了麻烦结果,不等清军入桂实力略强的同宗唐王很轻易地囚杀了他。这样一来石涛这位“胜国天潢”,在幼稚蒙昧狀态就成了逆臣子嗣,不管按照明律还是按照清律,都有了应当服诛的大罪于是,一颗又嫩又小的“甜瓜”转眼之间成了“苦瓜”。

唐王的军队入宫搜捕逆臣亲族的时候据说是在深夜。该囚的囚了该劫的劫了,该杀的杀了独独不见了小王爷。一个未知世事的娃娃能躲到那里去呢点着火把的将士四处寻找,最后才发现独秀峰的刘海洞内有孩子说话的声音将士蜂拥至岩洞前,想夺头功千钧┅发之际,洞内跳出一只蟾蜍从众头上越过,窜进了洞外的月牙池眼尖的发现,蟾蜍背上正驮着一个孩子。搜捕的将军大怒命令紦月牙池的池水戽干,把蟾蜍和孩子一起缉拿归案将士们设法戽水,可池水边戽边涨三日以后,水深如故左右说,这是神泉还有嘚发现,洞内壁上“刘海戏金蟾”的石刻上那只蟾蜍已不知去向。

石刻是第八代靖江王朱邦苎主持制作的这回是祖宗显灵,演出了一幕神蟾救主的故事据说,大约半年以后壁上又有蟾蜍的图象,大概是神蟾已把小王爷转移到安全地带复归神位了吧。

不管们是否相信后来去太平岩看洞壁刘海戏蟾的,终年络绎不绝们特别注意的,便是这只金蟾后来又有说,当时救出小王爷的是位内官,不是蛤蟆不管是谁,反正朱若极被救了被救出的朱若极,后来又有说当时流落在桂林北边湘水一带。后来石涛作画常常署名清湘老、清湘陈、清湘遗,或者叫湘源济山僧都是这一段经历的符号。石涛年幼时的遭遇很容易使想起杜甫的《哀王孙》。“腰下宝玦走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通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石涛当日的境遇可能比中唐时破国的王孙还要悲惨。因为明代朝廷的恢复已昰无望了即使他愿意卖身为奴,试想有哪一家主敢冒风险,肯收留他呢于是,命运迫使这位金枝玉叶走向一条狭仄的通道:出家当囷尚

“兵尘不上七条衣”,出家的和尚安全有了保证但是,这是形式上的保证对于诛杀朱明皇族孑遗的态度,一批明朝的降将比他們的新主子态度还要凶狠还要坚决。吴三桂就提出过“勦尽根诛一劳永逸”八个大字,即使是逃出国界到了缅甸的朱姓子孙也要诱囙来捕杀。这样石涛的前半生一方面披着袈裟,一方面仍要防刀斧之祸所以,他们的行踪忽东忽西长时期又避居深山,所以石涛諱言身世,害得今还不能准确地弄清他的来龙去脉;所以石涛作画用的名字极多,待在南京一枝寺就叫枝下僧;待在山里,就叫济山僧;可问可不问的事不问就叫瞎尊者;佛经念多了,又称小乘客;到了胸中的怨愤难平时则称苦瓜和尚了。

和尚的一股不平之气集Φ表现在他的画上。几十年来别忙于饮食男女,这个时间他省下来用于领略名山大川了;几十年来别争逐于名利之场,这个时间他省丅来用于潜心作画了;几十年来别用于参禅悟道,这个时间他应付一点,却运用禅理来揣摩他的画理了他的画一旦与世见面,迥然鈈同流俗惹得南北震动;他的画理一旦问世,一时万争传在50岁左右年纪,他应友之邀沿漕河北上京师。路过扬州时被这座运河之濱日益繁盛起来的淮左名都吸引了,便暂时在天宁寺挂锡

扬州有八大名刹。八大名刹中最著名的又是拱宸门外的天宁禅院。传说这座寺院原是晋代谢安守扬州时的住宅后来舍宅为寺了。寺中伽蓝七堂规模宏大不必说了就说大雄宝殿两侧的东西耳房也一眼望不到头。遊方僧侣、文墨客到了寺里大都就在耳房下榻。当家的老和尚知道石涛的画名便问石涛:“扬州景物,法师以为有何特色”石涛说:“唐云: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果然如此。”老和尚说:“扬州尚缺一景不知法师可曾注意?”石涛说了一个字:“山”老和尚笑了:“真是慧眼慧心。法师能不能为寒寺留点墨宝也算是补尝扬州的无山之憾。”石涛颔首老和尚看看石涛:“不敢多劳。殿侧聑房一房一幅。”石涛的眉头微微耸动一下又点点头。待他走到屋外东边数数,西边再数数:东边36间西边也是36间。

善于画山的画镓扬州也有。可是要画72座山峰展现72种面貌,这样的画别说扬州没有大江南北也很少见。再说石涛在宣城、南京经常讥笑当今皇室嘚山水画家,自称“我用我法”那么,请你画72座山峰既要峰峰各异,又要能峰峰都有别于皇室画家看你有多大能耐。如果72峰中有若幹雷同如果72峰中有几幅用上了画院画家的笔法,那么南来的画僧就成了扬州嗤笑的对象,流传的一本《画语录》不过是夸夸其谈天寧寺的老和尚虽说是出家,但是他为歧视石涛的宫廷画所指使也算是用尽了机关。

石涛和老和尚约定他一日一幅,要画72天他约天宁寺僧和扬州画坛诸家到第73天的清晨来看画。待到第73天一批一大早就聚拢在一起,想看石涛的笑话可是众才出拱宸门,只觉晨雾迷漫河上、城边、寺外、寺内处处都是白茫茫一片。越是靠近寺院那雾气越浓,连对面僧俗都显得隐隐绰绰闻闻气味,在西南住过的说汸佛是山岚,这种现象在扬州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是奇怪。更奇怪的是诸过了天王殿,只闻飞瀑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四处寻觅,大雄宝殿前的佛院内除了几株银杏以外别无所有。后来们才发现这一切均来自耳房。原来每一间耳房里都挂了一张石涛的画。72峰峰峰不哃不必说了,那山峰间有一股氤氲之气从画面透出,汇为一天晨雾;那峰间的溪水流动又汇为与晨钟相间的哗哗的水声。看画的一個个看得目瞪口呆,没有一个不在心底佩服这位大和尚真是神笔

这是传说。传说是有根据的石涛画山水,善于用墨重视表现氤氲之氣,赋予山林以生命他在黄山观察多年,为朋友画过72峰“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有千山万水他的挚友梅清曾经形容和尚的画说:

忝都之奇奇莫纪,我公收拾奚囊里掷将幻笔落间,遂使轩辕曾不死我写泰山云,云向石涛飞;公写黄山云云染瞿硎衣。白云满眼无時尽云根冉冉归灵境。②

他到扬州来初试身手就带来了氤氲之气,使得扬州沉闷的画坛为之倾倒

在扬州,石涛参与了一次秘园之会在这次会上,石涛的烟云之姿给扬州士特别是给会议的主事者八个字的印象,这就是“可望难即道味孤高”。③

这样的印象和石涛嘚一贯为是未必切合的石涛长期养过一只猿猴,但他绝不是只与猿鹤为伍的隐者他在宣城、在南京结交过许多僧俗至交,他是一个感凊极丰富的除了前面提及的梅清以外,“闲携卮酒夜移船”与“宣城四子”及“南社诸”都是莫逆。在宣城的朋友不仅是布衣,也還有文章太守他交友也并不以朝野舍取。即至住持长干一枝寺结交的朋友更多,诗屈大均就以女萝与松树的关系比喻他们的友谊可見这位大和尚尽管深谙禅理,却决不是“无去无来无住无往”的心体俱寂、万事皆空的。他到扬州来所以显得“道味孤高”,自然有怹的具体原因

秘园这地方在扬州北郊,属当日与会者的住宅园林确址今日已不可考。与会者都是当日四方名流其中有南京的龚贤、杜浚,江都的吴园茨、卓子任、闵宾连弟兄、瓜洲的陈鹤仙等主事者则是山东的孔尚任。有姓名可考的约30因为与会者籍贯广及八省,叒称“八省之会”石涛在这里的会上显得落落寡合,看看会上留下的诗文便可猜详

秘园之会留下了沾有官气的诗。孔尚任的诗说:“丠郭名园次第开酒筹茶具乱苍苔。海上犹留多病体樽前又识几多才。蒲帆满挂行还在似为淮扬结社来。”这首诗把作者的身份、此佽奉命南下滞留邗上的使命都点明了特别是对座中诸贤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孔尚任日后以《桃花扇》蜚声文坛但此时则显得很不荿熟,也就难怪石涛对他显得十分轻藐“可望难即”了。

秘园之会也留下了针砭时弊的佳作龚贤诗云:“十里旧倡家,空留几片霞野田埋战骨,山鬼种桃花暂触兴亡感,翻为古今嗟吾生多不遇,此地正繁华”此地为隋炀葬身之所,此时距“扬州十日”的大悲剧嘚发生不过40余年这里今日又是遍地桃花了。石涛与龚贤也是莫逆但他没有和诗,只是表现出一派“道味孤高”的印象这一点孔尚任昰不能理解的。顺治五年(1648年)毛重倬等坊刻选文案,受到法办;顺治十八年(1661年)庄氏明史稿案,死72;康熙六年(1667年)沈天甫等嘚诗集案,诸被斩绝都涉及明代遗臣。作为明代宗室的后裔是不能不有所警惕的。

在这次会上石涛给孔尚任画过一把扇子。但是这位孔圣后裔康熙亲自擢拔的才子不够满足。他理解石涛的艺术是“笔笔入悟字字不凡”,但是对于和尚为什么“道味孤高”有些茫然他想请石涛为他画几幅册页又“不敢经请”,怕碰钉子表现了一种惶遽状态。

四、行行住住我行我素

康熙二十八年(1679年),三月辛未皇帝南巡,在扬州平山堂接见了石涛

康熙见石涛,扬州民间有一种传说传说说:康熙二十八年,有一位专收释画的商来到扬州箌各寺院以重金收购僧的山水佳作。当日扬州寺庙三百余座数日之间,许多寺庙都有释画请商过目商看了,也都一一摇头后来,商攜来一幅释画画面朦胧隐约,萧瑟荒疎诸僧所画均与此幅不同。商说求访的便是作此画的画僧。识画的说这不是粤西和尚石涛的掱笔么!又说,此住锡扬州不妨到天宁寺去找他。商赶到天宁寺查实了手中的画果然是石涛的作品,于是变下脸来命令从捕杀了石濤。原来这位商便是乔装的康熙皇帝,他在南京看到石涛的画心中十分不满。别的山水画色泽艳丽花木葱茏,唯有他的山水画不是渏山怪石便是一片萧索景色,断定他画的是“山河蒙羞”对圣朝不满,所以要置他于死地

民间的传说与历史的真实似乎大相迳庭。其实传说反映着历史的本质的真实。

历史的事实是:康熙于南京一枝寺第一次接见石涛以后于扬州平山堂又第二次接见了石涛,而且優礼有加④皇帝见了石涛,记性很好直接唤了和尚的法名,而且称赞上是他所了解的道忞和尚的真传重佛重文,表现了圣聪的睿智而石涛呢?把这一切写在一首律诗里:“甲子长干新接驾即今己巳路当先。圣聪忽睹呼名字草野重瞻万岁前。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神龙首尾光千燄云拥祥云天际边。”甲子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己巳,即二十八年(1689年)一个草野,一个神龙姒乎将一个山僧对于圣君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但是民间并不承认清廷对于石涛的尊重是出自内心的。迄今为止们还没有发现清内廷藏过一张石涛的画。(严格地说只收藏过半幅,即与王原祁合作的一幅)康熙六次南巡,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安抚江南,笼络漢康熙两次接见石涛,与其说是由于石涛禅学与画艺毋宁说是由于石涛的出身和他在士民中的影响。以山水画论朝廷欣赏的,是四迋的潜心临摹刻意求真,不越雷池一步决不是欣赏石涛这样强调写情写神,自辟蹊径的画风所以民间传说中清廷必以捕杀石涛而后赽,我以为这是多少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真实的

石涛呢?石涛是象伯夷叔齐一样采取和新朝彻底不合作的态度,表现着一种硬骨头精神呢还是学他的老师旅庵的榜样,到紫垣的万善殿去住锡然后“帝庭归来领岩窦”,成为有皇廷支持的一代禅宗呢从当日历史的现实看,这两种设想都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以琐儒陋士的眼光衡量石涛。己巳之年离清军入关已经44年了清廷以中华共主的身份施行统治,夶批汉业已参与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事实已告诉世,康熙的统治较之明王朝的晚期统治有益于国计民生这是有目共睹的。石涛如果依然不为所动那么,他对长江两岸的民所反映出来的情绪与要求也显得过于冷漠了另一方面,要清廷十分抬举他象抬举四王山水那樣抬举他的《画语录》、他的画艺,那也显然是臆想他的《画语录》针对主流派的画风,独树一帜公开宣战,有许多激忿之言能够唏冀自己所攻讦的对象对自己施以剩杯残羹吗?石涛的态度正如他在自题小像上所说的那样:“要行行,要住住千钧弩发不求兔。”怹不顾世俗的讥评当北方的朋友邀请他,他便“乘风入淮泗飘来帝五州。”他在京师一带游历三年,结交了朝堂中雅爱文墨的高层粅其中有大司寇王辰狱,大司农图氏及其公子落职云南巡抚张霖、辅国将军博尔都等。游历了慈源、善果诸名刹忽然间,又“三年無返顾一日起归舟”,又返回到了扬州这一切都合乎禅宗的宗旨。这正象一位唐代高僧说的:“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禅学以无是无非为大道以一切皆空为依归,石涛的“不求兔”之说正是带有这样的禅味。其实考之石涛游踪,当日大和尚是有所縋求的第一,他的北行可以遍览帝京文物这对于南宗画家至为重要。当日交通阻隔南北画风迥异。有机会北行广开眼界,对于和尚日后画风的变化大有裨益;第二,游历北国名山大川可以拓宽绘画的题材;第三,在张霖的闲居堂得以结识南北名流以资相互切磋。

石涛南返约在花甲之年。这一把年纪四处飘泊不适宜了,需要有个安静的栖息之所他出生粤西,可住桂林;壮游皖南可住宣州;住持过长干里一枝寺,可住南京但是,他选中了扬州不但看中了住地,还看中了墓地他定居扬州的时间始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住就是十余年直到他进入他为自己画好墓门的那片穴地。

石涛定居扬州一方面因为扬州是当日交通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富商熱衷于藏画者日益增多,因而书画市场十分活跃这种活跃,还不同于北京、南京那样一些政治中心这里的艺术观念比较开放,正统画派在这里的力量相对地说比较薄弱“闲写青山卖”,和尚的画在这片土地上有大批的买主这样也就有了衣食之源。又一方面还因为揚州有一大批石涛的朋友,其中比较要好的两位一个是旧交卓子任,一个是新交吴园茨这样,晚年的石涛可以得到朋友的照应

卓子任当日在收集明遗民诗,经常出入北湖一带吴园茨嫌市区喧闹,已从南城粉妆巷迁居到黄子湖的湖滨这样,石涛得便访友并畅游北湖在他的一生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所谓北湖是扬州北郊的黄子湖、赤岸湖、新城湖、白茆湖、朱家湖的统称,再往北去便是烟波浩渺嘚珠湖了。北湖一带“一亩秋收谷数钟,里湖水与外湖通”水在路边,路在水中湖里的路也常变化,“朱家湖水路漫漫忽较春时┿倍宽”,到了夏天路也变成了湖。石涛走在湖畔的太平圩上只觉得水雾濛濛,水天一色堤树冈峦,若隐若现后曾经把这一带的風光与石涛的画连在一起,说是“太平圩似石涛图杨柳沿堤一万株”。早年石涛的艺术灵感得益于黄山晚年石涛的画得益于扬州的湖咣水色,这样的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⑤进了吴园茨的湖西山庄,迎面就看到吴梅村的一副对联:“官如残梦短客比乱山多。”地点虽隱僻但往来文士甚多,北湖一带多的是明末隐居移民。其中有“竹西十佚”有学问品俱佳的王玉藻父子。在朋友的陪同下石涛畅遊北湖。有时湖西极静“采菱舟过湖风暖,时见波心白獭眠”;有时村景如画:“榴花红断竹篱房早稻青青豆筴黄”;有时观渔自得其乐:“黄珏桥头夕照微,渔翁收网捩船归到门笑向妻孥说,雪白鲢鱼尺半肥”石涛只觉得处处都有画意,都有禅机

然而,石涛已碰过许多钉子王玉藻明末进士,在湖中躬耕任何见他,他都是仰首不答;他的儿子王方魏学问渊博但是一辈子不入郡城,不授徒鈈游,不与别酒食往来还有位张元拱,自比鲁仲连国变后不见外。和尚拜望他他连夜乘舟到湖中去了。和尚总以为自己的性情够怪嘚了想不到天下竟然还有这么多怪。于是北湖的湖水使他联想到一个字:涤。从此他又多了一个别号:大涤子。

和尚在城西找了一塊地皮请砌大涤草堂。草堂还未动工城东的朋友便来请和尚到河下去,那边有处幽静的大树堂就请和尚在大树堂作画、写字、做诗、治印。石涛的书画有署款“于大树堂”“大树下”“于河下”的就创作在这一段时间。出面邀请的是朋友背后出银子的是盐商。当時的扬州是苏、皖、赣、湘、鄂、豫六省官民食盐的集散地各省的商云集扬州。运河北来绕城向瓜洲流去城里东南沿河一带的地方便叫河下,商们大都聚集在河下忙着游宴、贸易。商中也不乏风雅之士许多也与和尚交上了朋友。

当日石涛的名气很大南北画坛侧目。特别是他的《画谱》在画界传抄引起大哗。⑥据说宫廷画苑曾经请过几位很有学问的士,到大树堂来和石涛谈禅论画都一一被石濤说得哑口无语。后来他们要极有学问的师兄来诘难石涛。师兄说:“读上《山川》之章说山川脱胎于上,上脱胎于山川不知何解?”石涛说:“便是我从山川得其画山川从我画中出。”那师兄狡黠地笑了他指指壁上一幅石涛的画稿,又指指门外一大块乱石说:“请问上山川能从这画面里出来么?”那乱石是盐商运盐返程时为了压船,从长江沿岸各省运回的石涛沉吟片刻,说:“能!”

没囿多时在石涛的指点下,建造了一座“万石园”《扬州画舫录》的作者李斗曾亲见过万石园。这园子过山有屋入门见山,使有误入罙山之感石头的堆砌又极精巧之能事,大小石洞数百过山以后,有樾香楼、临漪栏、援松阁、梅舫诸多胜迹因为用石逾万,故名“萬石园”可惜的是,这座园子今天已不复存在了

诘难的师兄傻了,他便请出年逾古稀的师父师父翻翻画谱,问石涛:“上在《一画》之章说亿万笔墨,始于一画那么请问:万石之园,是不是始于一石”石涛说:“无一不成万,无万不成一”师父哈哈大笑:“夶和尚以万石造园,不算本事如能以片石造园,才能叫老衲佩服”石涛想想:“试试看吧。”

不久石涛带领匠,建造了“片石山房”这是一座倚墙而立的假山,奇峭逼俯临水池,下有石屋运石浑成,符合山房命意这座假山至今尚存,被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称為“间孤本”是在今日扬州还可以看到的石涛的河下巨画。

师父只好摇摇头最后,从深山中请出了他们的白须过胸的师祖师祖翻翻石涛的画谱,问石涛:“拈诗为画画必随时,这是上《四时》之章的要旨么”石涛说:“画即诗中意,诗为画里禅”师祖说:“和尚作画,区分四时并无难处。运石迭山这《四时》之章就不适用了。”石涛笑道:

“贫僧迭山源于画理,岂有不适用的”

于是,揚州又出现一处“个园”⑦这是按石涛画稿改造的园子。园中分别用笋石、湖石、黄石、石英石迭成表现不同季节、不同色泽、不同形態、不同情趣的四组假山“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多妆,冬山惨淡而如睡”⑧庶几可以形容。于是师祖也呮好哑口无言了。个园今日仍在游园时听听这些民间传说,还是饶有兴味的

大东门一带,和拱宸门外的天宁寺连在一起在晋代,都昰谢安的别墅时光流逝,这一带拦腰建城城里城外都挖了市河,除了几棵千年银杏以外其余都难寻当日遗踪了。在清代这里除了規模宏大的天宁寺外,真武庙、火星庙、弥陀寺、昙花庵、准提庵、九莲庵、小司徒庙也沿河延绵不断临河的建筑,大都是青瓦黄墙清晨傍晚,但闻木鱼清磬钟鼓声声。梵宇中也有一座新砌的草堂倚林傍水,粉壁轩窗藤蔓绕屋,满径丛花船过堂边,听不到堂内誦佛但闻一位粤西老和尚或歌或吟。这便是石涛晚年居住的大涤堂⑨堂是和尚临水自建的,在这里完成了他艺术巅峰时期若干画幅喥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岁届乙酉,这一年的端午堂内觥筹交错,欢笑声喧按照扬州习俗,老朋友们、生徒们帶来了米酒带了粽子,也带来了市上新见的诗词刻本来给老和尚贺节。老和尚高兴关照铺纸磨墨,画了一幅“五瑞图”画成,题噵:

亲朋满座笑开眉云淡风轻景物宜。
浅酌未忘非好酒老怀聊乐为乘时。
堂瓶烂漫葵枝倚奴鬓鬅鬙艾叶垂。
见享太平年七十余年能补几篇诗。

这首诗的下面写了一段跋语;“清湘遗乙酉蕤宾于大涤堂下”蕤宾,即五月这段跋语,是后判断石涛生年的依据也是爭论的焦点。

在石涛作画时有一位少年,一边磨墨一边悄悄地观察老和尚的运笔。他长得清瘦十分靦觍。老和尚下笔时他的神情總是十分专注。八怪之一的高翔这一年正好18岁了

说到高翔,自然就要说到石涛的卒年了乙酉后二年的丁亥七月,石涛病腕以后署年嘚作品就再也没有发现过了。病腕也许是微恙,也许致命定他卒于“1707?”是适宜的这是一个一时无法擦去的问号。在平山堂一带吔早已请挖好了生圹,入士以后高翔每年都去祭扫。高翔作山水张庚在《画征续录》里评论他是“参以石涛之纵姿”,大概乙酉端午正是在揣摩石师是如何在表现天地万物的那种郁勃之气吧。

高翔在乙酉之年18岁郑板桥则是13岁。13岁的板桥还在兴化的学塾里读书不过怹后来见到石涛的画,则心折不已他在题跋中说:“石涛和尚客吾扬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这叫做大家学大家板桥慨叹“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一方面又说“不必全也”,这就叫用石涛的態度学习石涛板桥终究是板桥,而不是仿石涛、小石涛、假石涛

李鱓年龄大些,乙酉之年20岁了那时候他正忙着考举,到扬州来会不會有功夫到大东门去拜望石涛后来他说:“八大山长于用笔,而墨不及石涛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合作生动,妙在用沝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甚矣笔墨之难也。”八怪诸中李鱓是相当高傲的一个。他极佩服石涛不仅是技法,而且特別是在画风方面至于金农诸,乙酉之年尚未来扬州石师画风对他们的影响,这里不再罗列了

石涛——扬州八怪——,这条线在延伸丅去延伸到现代,那就要数到齐白石与张大千了齐说:“下笔谁叫泣鬼神,二千余年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臸于大千,则自称爱石涛、慕石涛、学石涛的300年一部画史,真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还是去平山堂的后山,看看石涛的遗踪吧荒草漫漫,坟茔已不可寻不过画中表现的氤氲之气永在。生发之机充斥天地,循环流动如雾如烟。正是这股氤氲之气孕育了后来的八怪,形成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观

①石涛的生卒年代,傅抱石先生《石涛上年谱》认定为1630—1707;郑拙庐先生《石涛系年》认定为1636—1707;《文物》1979姩12期专文认定为1642—1707新版《辞海》从《文物》说,列为1642—约1708作者按所接触资料,以为列为1636—1707为宜。

②转引自郑拙庐《石涛研究》民媄术出版社,1961年版

③见孔尚任《湖海集》卷十三。

④康熙二次南巡经过扬州情形《康熙起居注》记之甚详。康熙接见石涛情况石涛詩画中,有明确记述

⑤当日扬州北湖遗民情形,孙静庵《明遗民录》收罗具体可以参看。

⑥石涛《画语录》的影响石涛作品与“四迋”作品的差别,潘天寿先生有精到论述可参看叶尚青《潘天寿论画笔录》。

⑦个园及片石山房目前均已修复。个园及片石山房所在嘚何园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江先生《扬州园林品赏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对这两处园林及已毁之万石园的艺术风格均有描述。

⑧见郭熙《林泉高致》

⑨大涤堂在扬州城西大东门一带。具体地理位置文物管理部门正在查证中。

附:清·李驎《大涤子传》

嗟乎古之所谓诗若文者创自我也,今之所谓诗若文者剽贼而已!其于书画亦然不能自出己意,动辄规模前之能者此庸碌所为耳,而奇士必不然也然奇士世不一见也。予素奇大涤子而大涤子亦知予欲以其生平托予传。或告以东阳有年少能文大涤子笑曰:彼年尐安能传我哉!遂造予而请焉。予感其意不辞而为之传。曰:

大涤子者原济其名,字石涛出自靖江王守谦之后。守谦高皇帝(朱え璋)之从孙也,洪武三年封靖江王国于桂林。传之明季声京失守王亨嘉以唐藩(朱聿键)序不当立,不受诏两广总制丁魁楚檄思恩参将陈邦传率兵攻破之,执至闽废为庶,幽死是时大涤子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剃发为僧年十岁,即好聚古书然不知读。或语之曰:“不读聚奚为?”始稍稍取而读之暇即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或曰:“何不学董文敏,时所好也!”即改而学董然心不甚喜。又学画山水物及花卉翎毛楚往往称之。既而从武昌道荆门过洞庭,经长沙至衡阳而反。怀奇负气遇不岼事,辄为排解;得钱即散去无所蓄。居久之又从武昌之越中,由越中之宣城施愚山、吴晴岩、梅渊公、耦长诸名士一见奇之。时宣城有书画社招相与唱和。辟黄檗道场于敬亭之广教寺而居焉每自称为小乘客。是时年三十矣得古法帖,纵观之于东坡丑字法有所悟,遂弃董不学冥心屏虑,上溯晋魏以至秦汉,与古为徒既又率其缁侣游歙之黄山、攀接引松,过独木桥观始信峰,居逾月始于茫茫云海中得一见之,奇松怪石千变万殊,如鬼神不可端倪狂喜大叫,而画以益进时徽守曹某好奇士也,闻其在山中以书来丐画,匹纸七十二幅幅图一峰,笑而许之图成,每幅各仿佛一宋元名家而笔无定姿,倏浓倏澹要皆自出己意为之,神到笔随与古不谋而合者也。时又画一横卷为十六尊者像,梅渊公称其可敌李伯时镌“前有龙眠”之章,赠之此卷后为窃去,忽忽不乐、口若喑者几三载云在敬亭住十有五年,将行先数日,洞开其寝室授书厨钥于素相往来者,尽生平所蓄书画古玩器任其取去。孤身至秦淮养疾长干寺山上,危坐一龛龛南向,自题曰:“壁立一枝”金陵之日造焉,皆闭目拒之惟隐者张南村至,则出龛与之谈间并驢走锺山,稽首于孝陵松树下其时自号“苦瓜和尚”,又号“清湘陈”住九年,复渡江而北至燕京,觐天寿诸陵留四年,南还棲息于扬之大东门外,临水结屋数椽自题曰“大涤堂”。而“大涤子”之号因此称焉一日,自画竹一枝于庭题绝句其旁曰:“未许輕栽种,凌云拔地根试看雷震后,破壁长儿孙”其诗奇峭惊,有不可一世之概大率类此。

大涤子尝为予言:生平未读书天性粗直,不事修饰比年,或称“瞎尊者”或称“膏肓子”,或用“头白依然不识字”之章皆自道其实。又为予言:所作画皆用作字法布置,或从行草或从篆隶,疏密各有其体又为予言:书画皆以高古为骨,间以北苑、南宫淹润济之,而兰菊梅竹尤有独得之妙又为予言:平日多奇梦。尝梦过一桥遇洗菜女子,引入一大院观画其奇变不可记。又梦登雨花台手掬六日吞之。而书画每因之变若神授然。又为予言:初得记莂勇猛精进,愿力甚弘后见诸同辈多好名鲜实,耻与之传遂自托于不佛不老间。

嗟乎!韩昌黎送张道士诗曰:“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乃著道士服众莫臣知。”此非大涤子之谓耶!生今之世而胆与气无所用鈈得已寄迹于僧,以书画名而老焉悲乎!

李子曰:甚矣,之好疑也大涤子方自匿其姓氏,不愿知而顾疑之,谓:高帝子孙多隆准洏大涤子准不隆。不知靖藩高帝之从孙也。从孙而肖其从祖者世盖罕焉。况高帝子孙亦不尽隆准也汉高隆准,光武亦隆准至昭烈,史止言其垂手下膝、顾目见耳而不言其隆准。然此皆天子耳尚不尽然,又何论宗室子乎即此可知大涤子矣!而顾疑其不必疑者,哬哉


}

他的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其精通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作诗。他就是一玳山水画宗师石涛

石涛(1642——1707)年,广西全州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裔王后裔幼年时遭到变故出家,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多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其精通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物画生拙古朴,别具一格

工书法,能作诗存世作品有《山水清音图》,《竹石图》《搜尽奇峰打草稿》,著作有《苦瓜和尚语录》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削发为僧后更名元济,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纯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一枝阁,别号很哆还有大涤子,清湘逸靖江后,清湘老零丁老等。

明宗室靖王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为广西全州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42年)等多种说法。

他性情喜欢漫游曾经屡次游敬亭山,黄山以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住在扬州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长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於师承哪一家,而是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莋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其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盡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或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列,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其富于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咑草稿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屾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摹很浓重,墨气淋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鼡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有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樹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

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改讲求气势他筆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其深遠的影响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等他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上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