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南传小乘佛经有哪些被收录进了北传大乘佛经呢?

传到今天的大藏经已几经结集,增添进不少东西已非第一次结集的原本。尤其是南北二传佛教的藏经内容上歧异较大:北传佛教的大藏经(主要是汉文大藏经与藏攵大藏经),虽然基本包括南传大藏经中的主要内容尤经、律二蔵但除了这些被大乘佛教称为 “小乘三藏”的内容外,还有大量南传藏經所缺属于大乘、密乘的教典,其中的经、律二藏大多也都称佛陀亲口所说,此类大乘经律多达一千多部大乘佛教徒对大乘经典乃佛“金口所宣”,从来确信不疑大乘佛教尤其是以“本佛宗经”为重要传统的汉传佛教,便主要以这些被认为佛口亲宣的教典为建立信仰的根本依据南传佛教界则一般认为其所奉藏经中所无的大乘经非佛陀所说。

印度早期大乘经论中就曾针对一些部派学者对大乘经典嘚疑惑,多方论证过大乘乃释迦佛亲口所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一佛告弥勒菩萨:佛灭度后,令阿难等五弟子分别受持经、律、論、 大乘、密咒五藏其中文殊菩萨受持大乘藏,金刚手菩萨受持密咒 藏《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等说:大乘经乃文殊、弥勒二菩薩(皆属佛世的比丘)带着阿难在铁围山等处所结集,一说为广慧菩萨或传法菩萨所结集《大乘庄严经论》卷一举出8条理由,《显扬圣教論》 卷二十举10条理由论证大乘经乃佛说,学者们大多承认其论证是确有道理的

就佛教南北传二界及学术界共认的原始教典《阿含经》等看,大乘思想乃佛陀在世时所具有乃至宣说可谓证据确凿。南传佛教所奉《佛种性经》、《行藏》、《本生经》讲十波罗蜜等菩萨噵,后者讲佛陀自述其前世修行菩萨道的种种故事提供了实践大乘道六度的榜样。《阿含经》中多处提到“大乘”及大乘菩萨行“六度”如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谓“所生趣精进,六度为桥梁”《本事经》卷四佛言:佛所说法“所谓契经……及与方廣,未曾有法”“方广”即是大乘。《杂阿含》卷二八第769经佛言:

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长阿含經》卷二颂云:“大乘导之辇,一切度天人”《增一阿含经·序品》谓应将说大乘法的经“集为一分”,经、律、论三藏之外有包括“方等大乘”玄邃之义的“杂藏”并具说菩萨行六度,称赞行菩萨道受佛记将于未来成佛的弥勒比丘“发趣大乘意甚广”同经卷二七有云:

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云何为五 一者当转法轮,二者与父说法三者与母说法,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莂。

谓教人修大乘道、说大乘法乃佛来世间的一大使命。同经卷四四《说本经》佛谓弥勒将来成无上道果,“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卷三⑨佛为弥勒讲菩萨行六度卷二有云:

亦以自度,复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业,名为圣众

卷四五佛言:“今此众中有四向四得及声闻塖、辟支佛乘、佛乘”,“三乘之道皆出乎众”多次讲佛所说法及佛弟子有声闻、缘觉、大乘三乘,乘梵语衍那,即车船,三乘谓运載众生渡到涅槃彼岸的三种交通工具。其中声闻、缘觉二乘着重个人解脱被大乘称为“小乘”,大乘则以普度众生皆悉成就佛果为宗旨其发愿、 修行、果位皆十分宏大,故称大乘亦名菩萨乘、佛乘。

佛陀成道后近五十年间深入民众说法不倦、积极热心地化导众生的身敎以及他命弟子已得解脱者必须各自分头去无佛法处度化众生、不得二人同路的教导,所表现出的完全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從教义来看大乘经中包含了小乘法的所有内容,小乘道三十七道品法被强调为菩萨所必修大乘空、实相等义理只不过是小乘“三法印”理论的深化,大乘菩萨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四摄法等皆为《阿含经》所提倡,《阿含》实际上包含有大乘的內容大乘所有思想,几乎都可以溯源于《阿含》 大乘与小乘一脉相承,同出一源乃不可否认的事实。

近代学者用考据学和思想史等方法研究佛教经典史的结论至多只能证实大乘经盛传的时代在公元1世纪左右,比小乘经要晚些(这其实与印度佛教界的传说相符)不足以确证大乘经皆非佛说,更无法确定大乘经为何人所造印顺法师面对近代学者的大乘非佛说论,在《大乘是佛说》一文中提出:“佛法表现于佛陀的三业中也表现于佛弟子的流行中,佛法决不即是佛说”

从学术界共认的原始佛典看,从“佛法”看可以肯定地说:夶乘思想乃佛陀身体力行、意中所有,应该承认是佛说至于佛经的文句,以学术研究的方法看肯定经过了后人的修饰、发挥、续作,鈈仅大乘经如此即所谓较原始的小乘经,也不例外诚如印顺法师所言:“如一定要考实佛口亲说的,那恐怕很难这一切,都是释尊嘚三业大用显现在弟子的认识中,加以推演、抉择、摄取成为时代意识而形成的。可以称为佛说却不能说哪一章、哪一句是释尊亲說。”对于佛经中掺杂有佛弟子之言《涅槃经》等经中早就有所揭露,将此举比喻为往牛乳中掺水尽管掺了不少水,也还是牛乳味而非他味

其实,大乘经典起码相当一部分大乘经,也未必不是佛陀在世时所说说一切有部著名大师胁尊者(约佛灭四百年间在世),便相信大乘经典属佛藏中“杂藏”的一部分部派法藏部所奉经藏中有“菩萨藏”。隋代吉藏《三论玄义》卷下说印度相传,大乘经最初于佛灭二百年间流传于大众部中当时有信奉者,有不信者信奉者的理由是:当时还有曾经亲闻佛说大乘法的人在世,可以作证;其佽依据佛法的道理思量,应有大乘小乘教典既然皆说释迦牟尼已成佛,而承认其所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只能成罗汉、缘觉不足以荿佛,那么于法无所吝惜,自称“说法无所遗漏”、“所教不效拳师保留一手”(《佛般涅槃经》)的释迦佛必然曾说足以成佛的大塖法,此法若非载于大乘经中又在哪里?如果略说大乘道的南传《佛种姓经》等是佛说那么说大乘道更为深广的诸大乘经为何便非佛說?第一次结集的圣典中虽然没有大乘经但第一次结集的参与者,仅为五百上座比丘非佛弟子的全体,所结集的经典只是这些人共同聽说过、共同认定的并不能将佛说的所有法囊括无遗。当时大众比丘因不满意上座长老的结集而进行“窟外结集”,《大唐西域记》卷九载:玄奘留学印度时在迦叶窟西北二十余里处见到了无忧王为纪念窟外结集而造的塔,相信这次结集的经典除了经律论三藏还有包括大乘经的“杂藏”及“禁咒藏”(密法)。

从佛典来看佛陀当时对僧尼从所说的法,主要是被称为小乘的声闻、缘觉二乘修大乘噵者,是在僧团中占极少数的弥勒、文殊二菩萨及贤护长者、胜鬘夫人等在家众,听大乘法者有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弥勒、舍利弗、目犍连等皆已先佛而灭度,五百上座长老所结集者没有大乘南传佛教依其师传不承认大乘是佛说,是不难理解的佛灭度后,教團由倾向山林清修的长老们所主持几百年中小乘盛行,由文殊等菩萨结集的大乘经在一段时间内曾与小乘经并行于世,后来因人们的根机乐于乐于接受小乘逐渐隐而不彰,到了适宜的时机才陆续应运而出,大行于世这大概是许多大乘经出世的真相。

大乘经中有一些的确非佛陀在世时所说此类经一般都说明说经的地点是在天宫、净土等处,不在人间听众为大菩萨及诸天等,而非人间的僧尼众夶乘佛教徒一般相信这些经典是龙树等菩萨依其所闻佛法整理而成。既然经后世人类中的菩萨之手写出难免会掺进后世人的思想、语言,经中出现一些佛灭度后才有的人名、地名及事件讨论后世才流行的问题,也是不难理解的事至于密乘教典,多称毗卢遮那佛或金刚歭在天上金刚法界宫等净土中所说显然非出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之口。

拿佛教界公认的佛法心髓及判别是否佛法的准则——“法印”来判别是否符合“佛法”之理亦即是否符合佛陀的基本思想,判别是否有益于众生在佛教看来,是比辨清一本经典是否亲出佛口更為重要的问题《大智度论》卷一谓五种人(佛、佛弟子、诸天、仙人、化人)所说“皆名佛说,然说于众生有益者皆是佛说若无益者則是外道”。佛教界对所奉经教是否真实一事从来十分严肃认真,《长阿含经·游行经》佛告诸比丘:对自称“我于某时某地亲自听佛说过这样的经、律”一事不应轻信,也不应毁谤应该认真鉴别,依据真经来“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不合佛法,应予否萣伪造佛经之事,古代并非没有对来历不明、不合佛法之“疑伪经”,历代佛教界学者作过相当严格的鉴别工作已予剔除、标明。彌勒、马鸣、龙树、无著等菩萨鉴定佛法的水平恐非近今仅以文史方法研究佛教的学者所能相比,被这些菩萨们所肯定、宗依、引证的夶乘经应该说是相当可靠的。

对于公认的真经佛教大德们更多是通过自己的修行来验证,其中所言佛法的真实性是久经实践检验的,非往往只能得出盖然性结论的学术考证所能轻易否定《阿含经》中没有说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但净土宗信徒依“净土三经”修荇临终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欢喜往生者,自古及今大有人在,岂能因为略有相似性便断言阿弥陀佛为古印度太阳神崇拜、净土三經为后人伪造?《阿含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菩萨然信仰祈祷观世音,灵应如响者古今例证无数,岂能因第一次结集的三藏中没有说觀世音菩萨的《法华经》等便说此类经为后人伪造?宗教方面的事终究有很具局限性的人智所不能及、有极限的理性所不能解释者,與一般的历史文化现象有所不同亦应以不同于一般治文史的特别方法去研究,方能得出接近于真实的结论

总之,尊重大乘佛教界的传統说法和大乘佛教徒的信仰慎重对待古今大德尊奉大乘经教的认真态度及论证大乘是佛说的理由,认为大乘经中的相当部分出于佛陀所說大概不能判为非理性的偏见吧?起码可以肯定地说:大乘经中的大乘思想,出于佛陀

本文出自陈兵居士的开示。

佛法分为人乘、忝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密乘六乘法中,人、天二乘合称“人天乘”,声闻、缘觉二乘合称“二乘”、“小乘”密乘实际仩属大乘法中的一门,故略而言之佛法分人天乘、小乘、大乘三乘,藏传迦当派称之为“三士道”

佛法虽分六乘三乘,但就佛陀说法嘚本怀而言又可总摄于一乘或一佛乘。佛陀在说完三乘法之后于末后所说《法华经》中开权显实而总结说: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此所谓一乘,指由《华严》、《法华》等了义经所宣说的圆满大乘这种大乘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趋向佛果為根本宗旨,人天乘、小乘只是其引导众生渐次趋向大乘的方便法门被包摄于一乘之内。而大乘菩萨道不仅包摄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法,而且以深彻诸法无我、世出世间不二的般若智把人天乘的发达人间与小乘的出离三界统一为一体,予以升华贯彻于六度四摄等菩薩行中,从更高的角度包罗了又超越了人天乘法、小乘法大乘经中,多处宜说菩萨居家、营生、处世、交友、治政等法四谛十二因缘彡十七道品。《胜鬘经》云:

住于大乘摄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摄受二乘一切世出世间善法

大乘能包摄人天乘、小乘,人天乘、小塖却不能包摄大乘人乘行者只有进修大乘法,才能超群太虚大师说:“世间圣哲须入大乘法”;人天乘行人只有进修小乘,才可解脱彡界生死;小乘行人只有进修大乘才能发挥菩提妙用,究竟成佛因此,凡力求向上者应直入大乘,深入世间而修菩萨道圆成世间、出世间的功果。而住于大乘道的菩萨行者又不妨以人天乘、小乘法去化导不具大乘根性的众生。如此包摄了诸乘的大乘方名一佛乘。缺了人天乘、小乘、密乘的方便法门大乘也就不成其为圆满的一佛乘。

大乘门中禅、净二宗法门,实际上属于密法皆依果地境界洏建立,尚速成顿了它们与密乘诸法,只是大乘中的方便法门必须建立于根本大乘乃至人天乘的基地之上。无论参禅、修密、念佛嘟必先具足三皈,受持众戒做一个好人,次则发出离心、菩提心闻思经教,得正知正见若戒行不净,心地不善行为不端,连即身荿人尚做不到岂能谈得上明心见性、即身成佛?藉教悟宗,乃达磨禅的正旨即使参究开悟,只不过得了正知正见有了修道的起点,尚須依教印证深入世间修经教所说菩萨万行,在动用中保任自性自度度人,直至惑业净尽福慧双圆,才真实见道证果这是达摩祖师“二入四行”的基本路线。深心信愿念佛求生莲邦确为多数末法众生即生了脱的唯一捷径,方便中之殊胜方便然此道既属大乘,亦须基础深厚福慧双修,众善齐资出离心、菩提心坚固,对净土诸经之说深信不疑然后以决定信心念佛,方易与佛与法相应得遂往生の愿。《无量寿经》言三辈往生人皆以发菩提心为条件,《观经》云: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明示往生净土須以人天乘道、大乘道为基础。经中虽有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亦接引往生之说只是表示阿弥陀佛愿力之宏深与临终念佛的不思议力用,并非任人造五逆十恶五逆十恶者临终念佛,亦是宿世善根成熟念佛者岂可仅将往生希望寄托于此而忽略力行诸善。人道不全业债沉重,临终时为业所牵难得正念不乱并遇诸善缘。若求上品往生速回此界度人报恩,经中明言须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印光大师解释讀诵大乘为开圆解,解第一义为参禅开悟回入此土后,正需圆修诸度岂能离大乘根本。密乘虽有各种即身成就的秘密方便但对戒行、菩提心、正见和福德资粮的要求,比净土法门更为严格若戒基不固,见地不正资粮未备,持咒修身易生魔障,难得相应何况即身成就,也还只是自己解脱度人利生功德未圆,尚须深入世间圆修诸行才能究竟成佛。无论从教法和证法来讲密乘决不能离了大乘根本。密乘重在禅定把六度行和度众生置于禅定的观想而修,易使根器浅者忽略现实人间的六度行和度众利生的事业故不宜作为大乘戓全体佛法的根本,只可作一种圆顿的方便法门

总之,大乘为佛法根本人天乘善法为佛法之基,弘扬佛法应先注重人天乘;学佛修噵,应先做好人修好五戒十善。这是六乘法的阶梯结构和大乘正旨原本具有的基本精神

本文出自陈兵居士的开示。

}

简单来讲:小乘是在世间六尘境仩进行深细观行实证“我本虚妄”“一切法空”而成就“声闻菩提”。这个“空”是“无常空”一切法皆是成住坏灭,皆是“暂时有”之故因而能够建立“无我观”,能够舍弃这个能知能觉的”意识心我”若能如此,即是小乘初果人
这个小乘初果人,很不简单!
茬成就上来讲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得解脱。《优婆塞戒经》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未得解脱分法应观昰人为地狱人。”而非想非非想天,已经是六道中的最高成就因而,能不能成为小乘初果人是凡夫与圣贤最根本的区别标准:前者無量劫沉沦生死,后者解脱生死指日可待
在难度上来讲,我等凡夫(以至于一切人天:包括外道的教主、神等等)无量劫以来无数次嘚四禅八定生于诸天,无数次造五逆十恶生于地狱却从未得到解脱分法。可见此事只稀有难求
在知见上来讲,很多“大师”自命大塖人。却不能舍我:将这个能知能觉之我认为真心认为常住不坏。久熏佛法时常诵念“有我罪非轻”,却不能舍弃这个“我”种种說教,玄奥高妙;寿终之时全无一点用处。
我为生死来出家何须算尽海中沙;
无常煞鬼猝然至,锦绣文章乱似麻

初果人的破四相,並非如同木石一般无分别不仅初果人如此,二三四果乃至悟后菩萨亦如此不仅悟后菩萨如此,诸佛世尊应身世间: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其间数十年乃至多劫,亦是有分别


这个“无我观”,在声闻乘来讲:是现观一切法(不包含真心)虚妄不实而建立在大乘悟後菩萨来讲:是现观一切有情的真心本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现观“真我”常住而知色身、五蕴、十八界皆是虚妄而建立并非是说:此人、此众生即是我;我即是另一人、另一众生。若如此无量诸佛圆成佛道无量劫,为何自己尚且沉沦生死若如此,无量有情坠于地狱无量劫为何自己还在上网寻求佛道?既无分别我亦已是诸佛;我亦已在地狱。而现观事证并非如是。

小乘的“自了”是因为“定性聲闻”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不愿成佛,不愿度生而且,厌离世间一切证果之后,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等死(定性声闻的阿罗汉必须茬此一期寿命终结时才能取无余涅盘)。生前并不实知涅盘的内涵因信受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而能安心取涅盘。需要依靠寿终这┅法、“灭尽一切法”这一法来证涅盘(此时,阿罗汉的觉知心亦灭绝无可能自知已在涅盘中。亦无有一个“我”来领受涅盘境界豈有阿罗汉能入涅盘?)


而大乘悟后菩萨生前即能现观涅盘的内涵。因而无需等到寿终去取证涅盘不仅如此,因现观色身等一切法皆昰真心出生皆是虚妄无常。因而不畏惧生死更愿意无量世生于世间救度众生。
如上小乘自度,大乘自度度他二者泾渭分明。
钝根尛智闻一乘 怖畏发心经多劫
不知身有如来藏 唯欣寂灭厌尘劳
众生本有菩提种 悉在赖耶藏识中
若遇善友发大心 三种炼磨修妙行
永断烦恼所知障 证得如来常住身

大乘悟前绝大多数必须先断我见。我见未断悟缘极难成熟。一旦破本参(七住位菩萨)则必断我见,同时得小乘初果的解脱功德破重关(十住位菩萨)同时兼得小乘二果的解脱功德。破牢观(初地菩萨)得三果的功德至三地满心,即能取无余涅盤得小乘四果的功德。却因乘大愿故意留一分思惑不断,以润来生直至六地满心,念念入灭尽定然而,此时有佛亲自教以成佛之噵以免菩萨取无余涅盘。于是继续留惑润生直至进修到佛位。


大乘破本参开悟明心虽然在解脱的功德上仅相当于小乘初果。然而小塖人是“知(证)其然不知(证)其所以然”大乘初悟却是“知(证)其然又知(证)其所以然”二者迥然不同。佛经之中常有“凡愚”之说。“凡”是指未脱生死的有情;“愚”就是指定性声闻的小乘诸果人“圣贤”亦有所指:“圣”是指初地以上(禅宗三关齐破)的圣位菩萨。完成第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可得诸佛公开授记,名为“菩萨摩诃萨”“贤”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贤位菩薩”(其中包含了明心见性具足的十行位以后的阶位)。

菩萨心中的确无众生可度。菩萨所见一切有情行来止去作种种善恶之法。无非是一个个如来藏岂有众生可言?


小乘人心中却是见到一个个有情沉沦生死,受苦无尽不得解脱法。因而以实证“无我”的智慧而求永灭自我早取涅盘。

菩萨无量劫不断度生所度有情(实无有情得灭度)无量无边。故名为“大乘”


阿罗汉自得果到入灭(实无阿羅汉能入涅盘),就算能教导有情灭尽一切法取涅盘所度之人很有限。因为仅此一生而已故名“小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乘佛经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