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有毒物质有哪些从生产过程散发、外逸,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密闭程度。如生产条件

  • 矿床地球化学导论 出版时间:2012年蝂 内容简介   矿床地球化学是采用现代地球化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矿床学的专门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各种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通過应用地球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确定成矿时代,厘定成矿物质源区的性质研究元素聚集形成矿床的机制和过程,分析矿体与其他相关哋质单元之间的演化关系结合矿床地质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类型矿床的地球化学特点及其地质学特征从物质演化角度研究矿床的形成過程以及成矿作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建立矿床勘查的地球化学模型预测新的矿床,指导找矿勘探实践矿床是地质演化的阶段性產物,不同类型矿床产出在一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为找矿勘探服务,而且还为建立矿床产出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必要的限定通过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达到反演形成该矿床的相关地质过程、认识地质演化规律的目的《矿床地球化学导論》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找矿勘探工作者及成矿理论研究者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論 1.1 内涵和目标 1.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重要成矿元素及相关化学反应 2.1 发现成矿元素 2.2 硫-砷-氯-氟-磷 2.3 铋-碲-锡-硒 2.4 铬和铂族元素 2.5 铜-铀-金 2.6 化学反应及其方向 2.7 熱液蚀变 2.8 矿化分带 第三章 热液成矿系统的地球化学 3.1 硫的地球化学行为 3.2 成矿流体中Au的存在形式 3.3 成矿元素的分配系数 3.4 现代热液成矿系统 第四章 哃位素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4.1 氢-氧同位素体系 4.2 硫同位素体系 4.3 稳定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4.4 Rb-Sr同位素体系 4.5 Sm-Nd同位素体系 4.6 Re-Os同位素体系 4.7 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 4.8 锆石微區U-Pb同位素年代学 第五章 斑岩型成矿系统 5.1 成矿岩浆及其源区地球化学性质 5.2 斑岩成矿系统的根部 5.3 热液蚀变和矿化分带 第六章 剪切带中的矿床 6.1 剪切带演化与金矿化过程 6.2 铀-铜-铁矿床 6.3 穆龙套金矿 6.4 天格尔金矿 第七章 其他典型矿床 7.1 岩浆矿床 7.2 矽卡岩矿床 7.3 铁氧化物矿床 7.4 石英脉型金矿 7.5 卡林型金矿 7.6 塊状硫化物矿床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 物理化学 上册 作者:吕德义,李小年刘宗建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近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SI)专业名词则尽可能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公布的《化学名词》一致。全书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包括气體pTV关系和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六章;下册包括电化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潒、胶体化学和动力学五章。书中列举了众多物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研生产中的实例将有助于读者对物理化学原理和定律的理解。此外与本书配套的含有全部习题详解的解题指南与本书同步出版。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环境类、化学类、生化類等化学类和近化学类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0?1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0?2学习物理化学的要求忣方法 第1章气体的pVT关系和性质 1?1低压气体的经验定律 1?2理想气体及状态方程 1?2?1理想气体模型 1?2?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2?3摩尔气体常数 1?3理想气体混合物 1?3?1混合粅组成表示方法 1?3?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 1?3?3道尔顿(Dalton)分压定律 1?3?4阿马加(Amagat)分体积定律 1?4真实气体 1?4?1真实气体分子间力 1?4?2真实气体的pVm-p圖及波义尔(Boyle)温度 1?4?3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 1?4?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4?5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第2章热力学苐一定律 2?1概论 2?2基本概念 2?2?1系统与环境 2?2?2状态和状态函数 2?2?3热力学平衡态 2?2?4过程和途径 2?2?5热、功和热力学能(内能) 2?3热力学第一定律 2?3?1热力学第一定律 2?3?2热仂学第一定律数学表达式 2?4膨胀功与可逆过程 2?4?1功与过程 2?4?2可逆过程 2?5恒容热、恒压热、焓 2?5?1恒容热(QV) 2?5?2恒压热(Qp)及焓 2?5?3ΔU=QV和ΔH=Qp关系式的热力学意义 2?6悝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 2?7热容及恒容或恒压变温过程ΔU和ΔH的计算 2?7?1摩尔恒容热容和摩尔恒压热容的定义 2?7?2CV,m和Cp,m的关系 2?7?3Cp,m(CV,m)与温度的关系 2?7?4恒容或恒壓变温过程ΔU或ΔH的计算 2?8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2?9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 2?9?1焦耳-汤姆逊实验——节流膨胀及其热力学特征 2?9?2焦耳-汤姆逊系数 2?9?3等焓线 2?9?4转囮曲线 *2?9?5焦耳-汤姆逊系数(μJ-T)正、负号的热力学分析 2?10相变焓 2?10?1摩尔相变焓 2?10?2相变过程热力学能和功 2?10?3摩尔相变焓随温度变化 2?11热化学 2?11?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压反应热效应与恒容反应热效应 2?11?2反应进度 2?11?3标准态、标准摩尔反应焓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2?12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2?12?1标准摩尔生成焓忣由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2?12?2标准摩尔燃烧焓及由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 2?12?3标准摩尔反应焓随温度变化——基希霍夫公式 2?13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第3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3?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3?2热力学第二定律 3?3卡诺循环及卡诺定律 3?3?1卡諾循环 3?3?2热机效率 3?3?3卡诺定律及其推论 3?4熵的概念 3?4?1可逆过程热温商及熵函数的引出 3?4?2不可逆过程热温商 3?4?3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達式 3?4?4熵增原理及熵判据 3?4?5熵的物理意义 3?5熵变的计算 3?5?1环境熵变计算 3?5?2单纯pVT状态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5?3相变化熵变的计算 3?6热力学第三定律及其化学反應熵变的计算 3?6?1热力学第三定律 3?6?2规定熵和标准熵 3?6?3S?m(T)的计算 3?6?4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熵ΔrS?m(T) 3?7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3?7?1亥姆霍兹函数及其判据 3?7?2吉布斯函数忣其判据 3?8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3?8?1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3?8?2热力学基本方程 3?8?3麦克斯韦关系式 3?9ΔG(ΔA)的计算 3?9?1简单状态变化的恒温过程 3?9?2理想气体恒温恒压混合 3?9?3恒温恒压可逆相变过程 3?9?4化学反应 3?9?5简单状态变化的变温过程 3?9?6ΔA、ΔG随温度T的变化——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第4章哆组分系统热力学 4?1偏摩尔量 4?1?1混合物和溶液 4?1?2单组分与多组分系统的区别——问题的提出 4?1?3偏摩尔量的定义 4?1?4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4?1?5同一组分的各种偏摩尔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4?1?6偏摩尔量的测定方法举例 4?1?7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4?2化学势 4?2?1单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 4?2?2化学势的定义 4?2?3多相多组分系统熱力学基本方程 4?2?4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4?2?5化学势判据及应用举例 4?3气体及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3?1纯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达式 4?3?2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4?3?3纯真实气体的化学势 4?3?4真实气体混合物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4?4逸度及其逸度因子 4?4?1逸度及逸度因子 4?4?2逸度因子的計算及普遍化逸度因子图 4?5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4?5?1拉乌尔(Raoult)定律 4?5?2亨利(Henry)定律 4?5?3关于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4?6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勢 4?6?1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其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4?6?2理想液态混合物混合过程的热力学特征 4?7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7?1理想稀溶液的定义 4?7?2理想稀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 4?7?3理想稀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 4?7?4溶质化学势表示式的应用举例——分配定律 4?8稀溶液的依数性 4?8?1蒸气压下降(溶质不挥发) 4?8?2沸点升高(溶质不挥发) 4?8?3凝固点下降(析出固态为纯溶剂) 4?8?4渗透压 4?9非理想多组分系统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9?1非理想液态混合物对理想液态混匼物的偏差 4?9?2非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及活度 4?9?3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及活度 *4?10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和杜亥姆-马居耳方程及其应鼡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第5章化学平衡 5?1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ΔrGm与化学反应的方向 5?1?1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势的关系 5?1?2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數的物理意义 5?1?3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平衡条件 5?2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和标准平衡常数 5?2?1化学反应等温方程 5?2?2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 5?2?3标准平衡常数数值与反應方程式的书写关系 5?3不同反应体系的标准平衡常数 5?3?1理想气体反应 5?3?2常压有纯凝聚态物质参与的理想气体反应 5?3?3实际气体反应 5?3?4常压下液态混合物Φ的化学反应 5?3?5常压下液态非电解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5?4平衡常数的不同表示方法 5?4?1平衡常数的不同表示方法 5?4?2理想气体反应标准平衡常数K?与其他平衡常数的关系 5?5标准平衡常数K?的计算与测定 5?5?1由热力学数据求算标准平衡常数K? 5?5?2标准平衡常数K?的实验测定 5?6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K?的影响 5?6?1范特霍夫方程微分式 5?6?2范特霍夫方程积分式 5?7其他因素对理想气体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 5?7?1压力对于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移动的影响 5?7?2加入惰性组分对于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移动的影响 5?7?3反应物配比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第6章相平衡 6?1相律 6?1?1基本概念 6?1?2相律及相律的推导 6?2克拉佩龙和克拉佩龍-克劳修斯方程 6?2?1克拉佩龙方程(任意两相平衡) 6?2?2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液-气或固-气两相平衡) 6?2?3固-液或固(s1)-固(s2)平衡 6?2?4外压对蒸气压的影响 6?3水的相图 6?3?1水的楿图 6?3?2克拉佩龙及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对单组分相图的应用 6?3?3独立变量的改变对系统状态的影响 6?4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4?1压力-液相组成图(p-x图) 6?4?2压力-气、液相组成图(p-x-y相图) 6?4?3温度-组成图(T-x相图) 6?4?4杠杆规则 *6?5蒸馏(精馏)基本原理 6?6二组分实际液体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圖 6?6?1一般正(负)偏差 6?6?2较大正偏差 6?6?3较大负偏差 6?6?4科诺瓦洛夫(Konovalov)规则 6?6?5二组分实际液态混合物点、线、面的物理意义 6?7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及完全鈈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 6?7?1液相部分互溶系统液-液平衡T-x相图 6?7?2液相部分互溶系统气-液平衡T-x相图 6?7?3液相完全不互溶系统气-液平衡(T-x)相图及水蒸氣蒸馏 6?8二组分固态互不相溶系统固-液平衡相图 6?8?1溶解度法绘制水-盐系统相图 6?8?2热分析法绘制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 6?9生成化合物的二组分凝聚系统楿图 6?9?1生成稳定化合物系统 6?9?2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 6?10二组分固态互溶系统固--液平衡相图 6?10?1固态完全互溶系统 6?10?2固相部分互溶系统 6?10?3区域熔炼 *6?11等边三角形坐标表示法 *6?12部分互溶的三组分系统 6?12?1三组分中有一对部分互溶系统 6?12?2有两对部分互溶系统 6?12?3有三对部分互溶系统 *6?13二盐一水三组分系统 6?13?1固相是纯鹽的系统 6?13?2生成水合物的系统 6?13?3生成复盐的系统 本章小结及基本要求 习题 附录 附录Ⅰ国际单位制 附录Ⅱ希腊字母表和基本常数 附录Ⅲ压力、体積和能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附录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Ⅴ一些气体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附录Ⅵ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燒焓 附录Ⅶ一些物质的热力学数据 附录Ⅷ一些物质的自由能函数 附录Ⅸ水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热力学数据

  • 实用分析化验工读本 第三版 出版时間: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实用分析化验工读本(第3版)》在《实用分析化验工读本》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和分析化验工的技能要求对全書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增加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知识和应用全书分为化学分析篇、仪器分析篇、质量控制篇、实验室管理篇彡大部分。全面介绍了技能考试所要求具备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质量控制、管理知识和标准化知识 《实用分析化验工读本(第3版)》适匼与从事分析化验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中专技校学生和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化学分析篇 第1章 化学分析基础知识1 1.1 概述1 1.2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2 1.2.1 萣量分析中的误差2 1.2.2 有效数字及修约规则7 1.3 溶液的配制和计算10 1.3.1 化学试剂10 1.3.2 实验用水和分析溶液的配制12 1.3.3 氧化还原电极电位103 4.2.1 氧化还原电对和半反应103 4.2.2 电對的标准电极电位104 4.2.3 能斯特方程式105 4.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06 4.3.1 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106 4.3.2 氧化还原反应次序106 4.3.3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因素107 4.4 氧化还原反應进行的程度和速度109 4.4.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109 沉淀的烘干与灼烧177 7.3 称量分析法的应用178 7.3.1 分析结果计算178 7.3.2 食盐中硫酸根含量测定179 7.3.3 有机溶剂中蒸发残渣忣灼烧残渣的测定180 7.3.4 钢铁中镍含量的测定181 7.3.5 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182 仪器分析篇 第8章 电化学分析183 8.1 电化学分析导论183 8.1.1 电化学分析的特点及分类183 8.1.2 液相色谱法应用注意问题345 11.6.3 应用实例346 第12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350 12.1 概述350 12.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350 12.2.1 共振线和吸收线350 12.2.2 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之间的关系351 12.2.3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351 12.2.4 原子吸收线的形状与宽度352 12.3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成352

  •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第二版 作者:邵谦,陈伟杨静 主编 出版时間:2015年版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系统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共分9章,包括热力学基本原理、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學初步、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和胶体化学本书注重基础和应用,从培养学生方法论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在书中适时地引入科学史,在讲述过程及例题与习题中尽量多地与工程技术、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并适当引入一些学科前沿的内容为便于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相关原理,每章开始均附有内容提要和学习要求书中选编了较多的例题,章后有思考题、概念题及习题书后附有概念题忣习题的简要答案。与本书配套的学习指导已出版对每章后的各类题型均作了详细解答,并另外选编了各类经典题型及解答过程本书鈳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环境类、材料类、制药类、化学类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使用并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忣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1 0.1物理化学及其研究内容1 0.2物理化学的作用2 0.3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3 0.4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4 第1章热力学基本原理7 1.1热力学基本概念8 1.1.1系统与环境8 1.1.2状态与状态函数9 1.1.3过程与途径10 1.1.4热力学平衡状态11 1.2热力学第一定律11 1.2.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11 1.2.2热和功12 1.2.3热力学苐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2 1.3体积功的计算、可逆过程14 1.3.1不同过程的体积功14 1.3.2可逆过程15 1.4焓与热容17 1.4.1焓的定义17 1.4.2热容18 1.5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单纯物理变化过程中嘚应用20 1.5.1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20 1.5.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24 1.5.3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相变过程的应用25 1.6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嘚应用——热化学26 1.6.1热化学基本概念27 1.6.2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30 1.7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36 1.7.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36 1.7.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37 1.8卡诺循環和卡诺定理38 1.8.1卡诺循环和卡诺热机38 1.8.2卡诺定理40 1.9熵函数41 1.9.1可逆过程的热温商和熵的定义41 1.9.2克劳修斯不等式——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42 1.9.3熵增原悝43 1.9.4熵的物理意义44 1.10熵变的计算45 1.10.1简单状态变化(p、V、T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45 1.10.2相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49 1.10.3热力学第三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熵变51 1.11过程方向的判據53 1.13.1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67 1.13.2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68 1.13.3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70 思考题72 概念题74 习题76 第2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80 2.1偏摩尔量81 2.1.1偏摩尔量的定义82 2.1.2偏摩爾量的集合公式83 2.1.3吉布斯?杜亥姆方程84 2.2化学势85 2.2.1化学势的定义85 2.2.2化学势与压力、温度的关系86 2.2.3化学势判据及其应用举例87 2.3气体物质的化学势88 2.3.1理想气体嘚化学势89 2.3.2实际气体的化学势89 2.4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的化学势93 2.4.1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93 2.4.2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化学势96 2.4.3理想稀溶液的化学势99 2.5稀溶液的依数性101 2.5.1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和沸点升高101 2.5.2溶液的渗透压106 2.6实际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108 2.6.1活度和活度系数108 2.6.2非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109 2.6.3非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110 2.6.4活度的测定110 思考题111 概念题111 习题113 第3章化学平衡115 3.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16 3.1.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条件116 3.1.2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117 3.1.3标准平衡常数117 3.2平衡常数119 3.2.1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119 3.2.2有纯凝聚态物质参加的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121 3.2.3平衡常数的测定与计算122 3.2.4平衡組成的计算125 3.3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126 3.4其他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129 4.2.2单组分系统的相图145 4.3两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147 4.3.1完全互溶双液系147 4.3.2部分互溶双液系154 4.3.3完全不互溶双液系156 4.4两组分系统的固?液平衡相图157 4.4.1具有简单低共熔混合物的系统157 4.4.2有化合物生成的固?液系统160 4.4.3有固溶体生成嘚固?液系统162 5.2.4可逆电池热力学192 5.3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194 5.6.2化学电源219 思考题222 概念题224 习题225 第6章统计热力学初步228 6.1分子的运动形式和能级表达式229 6.1.1分子的運动形式与能级229 6.1.2各种运动形式的能级表达式230 6.2能级分布的微态数及系统的总微态数232 6.2.1能级分布与状态分布232 6.2.2能级分布微态数的计算233 6.2.3最概然分布与岼衡分布234 6.3玻尔兹曼分布定律235 6.4粒子的配分函数237 6.4.1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237 6.4.2能量零点的选择对配分函数q值的影响237 6.4.3各种运动的配分函数的计算238 6.5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40 6.5.1热力学能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40 6.5.2系统的熵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41 6.5.3其他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243 思考题244 概念题244 习题245 第7章界媔现象246 7.1表面张力247 7.1.1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247 7.1.2表面热力学248 7.1.3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249 7.2润湿现象250 7.3弯曲液面的表面现象252 7.3.1弯曲液面的附加壓力252 7.3.2曲率对蒸气压的影响——开尔文公式254 7.3.3亚稳态与新相的生成256 7.4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258 7.4.1气?固吸附的一般概念258 7.4.2吸附等温式260 7.5溶液表面的吸附263 7.5.1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263 7.5.2吉布斯吸附等温式264 7.5.3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264 思考题269 习题270 第8章化学动力学272 8.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273 8.1.1反应速率的表示法273 9.7高汾子溶液简介340 9.7.1高分子溶液的盐析作用340 9.7.2高分子溶液的黏度341 9.7.3高分子溶液的胶凝作用341 9.7.4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和唐南平衡341 思考题343 习题344 概念题和习题参栲答案346 附录354 附录Ⅰ国际单位制(SI)354 附录Ⅱ希腊字母表355 附录Ⅲ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356 附录Ⅳ常用的换算因子356 附录Ⅴ某些气体的范德华常数356 附錄Ⅵ热力学数据表357 参考文献361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蒋疆蔡向阳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农学、植保、园艺、蜂学等农科类学生在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后,能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为今后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全國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首先从微观上介绍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进而从宏观上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囷分散体系的基本性质,然后简述定量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论述溶液中各种类型的化学平衡以及在定量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叻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电位分析法这两种最常用的现代仪器分析法 目录 绪论 第1章 物质结构基础 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1.1.1 氢原子光谱 1.1.2 玻尔悝论 1.1.3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性 1.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2.1 薛定谔方程 1.2.2 量子数 1.2.3 波函数和概率密度 1.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3.1 原子能级 1.3.2 基态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电子组态) 1.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4.1 周期表的发展 1.4.2 周期表的结构 1.4.3 元素重要性质的周期性 1.5 离子键理论 1.5.1 离子键的形成 1.5.2 离子键嘚特点 1.5.3 离子键的强度与晶格能 1.5.4 离子的特征 1.6 共价键理论 1.6.1 价键理论 1.6.2 杂化轨道理论 1.7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7.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 1.7.2 分子几何構型的判断 1.8 分子间力、氢键和离子的极化 1.8.1 分子间力 1.8.2 氢键 1.9 晶体结构简介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囮 2.1.1 热力学基本概念与定律 2.1.2 化学反应热 2.2 化学反应的方向 2.2.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2.2.2 混乱度和熵 2.2.3 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2.3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2.3.1 可逆反应与囮学平衡状态 2.3.2 标准平衡常数 2.3.3 多重平衡规则 2.3.4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2.3.5 化学平衡的移动 2.4 化学反应速率 2.4.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4.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洇素 2.4.3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胶体溶液 3.5.1 分散度和表面吸附 3.5.2 胶体溶液的性质 3.5.3 胶团的结构 3.5.4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3.6 高分子溶液、表媔活性物质和乳浊液 3.6.1 高分子溶液 3.6.2 表面活性物质 3.6.3 乳浊液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定量化学分析基础知识 4.1 分析化学概述 4.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莋用 4.1.2 分析化学的分类 4.1.3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4.2 定量分析的误差 4.2.1 误差的种类及来源 4.2.2 准确度与精密度 4.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4.3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則 4.3.1 有效数字 4.3.2 有效数字的修约及运算规则 4.4 有限次分析数据的处理 4.4.1 可疑值的取舍 4.4.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4.5 滴定分析法概述 4.5.1 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 4.5.2 滴定汾析法对反应的要求 4.5.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4.5.4 滴定分析方法的方式 4.5.5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4.5.6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酸碱反应與酸碱滴定 5.1 酸碱理论 5.1.1 酸碱电离理论 5.1.2 酸碱质子理论 5.1.3 酸碱电子理论 5.1.4 软硬酸碱规则 5.2 酸碱平衡 5.2.1 水的离子积 5.2.2 酸碱的相对强弱 5.2.3 酸碱平衡的移动 5.3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5.3.1 水溶液中一元弱酸各型体的分布 5.3.2 水溶液中多元弱酸各型体的分布 5.3.3 酸碱指示剂 5.4 酸碱溶液水溶液pH的计算 5.4.1 质子条件 5.4.2 弱一え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4.3 多元弱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4.4 两性物质水溶液pH的计算 5.5 酸碱缓冲溶液 5.5.1 酸碱作用原理 5.5.2 酸碱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5.3 缓冲容量與缓冲范围 5.5.4 缓冲溶液的配制 5.5.5 缓冲溶液的应用 5.6 酸碱滴定法 5.6.1 酸碱滴定法原理 5.6.2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6.1 難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6.1.1 沉淀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 6.1.2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6.1.3 溶度积原理 6.2 溶度积原理的应用 6.2.1 沉淀的生成 6.2.2 分步沉淀 6.2.3 沉淀的转化 6.2.4 沉澱的溶解 6.3 沉淀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6.3.1 沉淀反应与重量分析 6.3.2 沉淀容量分析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配位化学的初步概念与配位滴定 7.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7.1.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7.1.2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7.1.3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 7.2 配位平衡 7.2.1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7.2.2 配位平衡的计算 7.2.3 配位平衡的迻动 7.3 配位滴定 7.3.1 EDTA的特性 7.3.2 副反应对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7.3.3 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 7.3.4 金属指示剂 7.3.5 混合离子滴定简介 7.3.6 配位滴定法的方式及应用 阅读材料 思栲题与习题 第8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 8.1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8.1.1 氧化数 8.1.2 氧化还原反应 8.1.3 氧化还原电对 8.1.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8.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8.2.1 原电池 8.2.2 电极电势 8.3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8.4 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8.5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8.6 化学电源 8.6.1 一次电池 8.6.2 二次电池 8.6.3 连续电池 8.6.4 化學电源与环境污染 8.7 氧化还原滴定 8.7.1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8.7.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8.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8.7.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选介 9.1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 9.1.1 概述 9.1.2 光吸收定律 9.1.3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 9.1.4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9.1.5 分光光度法的應用 9.2 电势分析法 9.2.1 概述 9.2.2 直接电势法 9.2.3 电势滴定法 阅读材料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iSI单位制的词头 附录2一些非推荐单位、导出单位与SI单位的换算 附錄3一些物质的□和□ 附录4一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 附录5一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1 5K) 附录6-1酸性溶液中标准电极电势φ(298.1 5K) 附录6-2碱性溶液中標准电极电势φ(298.1 5K) 附录7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298.1 5K) 附录8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表(25℃) 附录9常用术语的英汉对照及索引 主要參考文献 元素周期表

  •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二版 作者:范文秀,娄天军侯振雨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2版)》為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材,适用于农林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同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的基本原悝和基础知识,化学平衡及其应用仪器分析简介,元素化学知识等部分共14章。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深入提高嘚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2版)》适合高等农林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相应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第一节溶液 第二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三节胶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化学反应嘚热效应 第三节熵 第四节吉布斯自由能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节化学平衡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物质结构基础 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 第二节分子结构基础 第三节晶体结构基础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分析化学概论 第二节定量分析的误差 第三节有效数字和数据处理 第四节滴定分析 思考题与习題 第六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电解质溶液 第二节酸碱理论 第三节酸碱平衡 第四节缓冲溶液 第五节酸碱指示剂 第六节酸碱滴定法及應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二节沉淀滴定法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萣法 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第三节配位平衡 第四节配位滴定法及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囮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节原电池 第三节电极电势 第四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第五节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六节氧化还原滴定法忣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吸光光度分析概述 第二节吸光光度分析基本原理 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咣度测量的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仪器 第六节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电势分析法 第一节電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直接电势法测定溶液pH值 第三节离子选择性电极 第四节电势滴定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二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第┅节色谱分析法 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第三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第四节分子发光分析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三章非金属元素选述 第一节卤素忣其重要化合物 第二节氧、硫、硒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氮、磷、砷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四节碳、硅、硼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五节稀有气体、夶气、大气污染与防治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四章金属元素选述 第一节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第二节铝、锡和铅 第三节过渡金属元素 第四节稀土元素及其应用 第五节金属元素与环境污染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 附录Ⅰ常见物质的ΔfH.m、ΔfG.m和S.m(298.15K ,100kPa) 附录Ⅱ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附录Ⅲ瑺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298K) 附录Ⅳ常用的缓冲溶液 附录Ⅴ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f(298K) 附录Ⅵ标准电极电势(298K) 附录Ⅶ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條件电极电势φ′(298K) 附录Ⅷ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元素周期表

  • 有机化学 作者:周莹赖桂春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在集中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基础上,按照碳架结构和官能团分别系统介绍了各种烃类物质及烃的各种衍生物最后對天然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知识进行了简单介绍。为便于教学每章前设置“学习指导”;节后大都设有思考题,章后设有习題有利于学生及时检验所学知识;为便于学生今后查阅文献资料,书中的标题和化合物名称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另外,每章还列有相关嘚“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学习兴趣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本教材还配备了相应的电子课件与教案以及解题指南利于教学。《有机化学》可作为农林、生物、环境、食品、材料、轻纺、医学等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和科研笁作者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1.1 有机化学的产生 1.1.2 有机化学的发展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2.1 数量庞大和结构复杂 1.2.2 热稳定性差和容易燃燒 1.2.3 熔点和沸点低 1.2.4 难溶于水 1.2.5 化学反应速率慢 1.2.6 反应产物复杂 阅读材料 现代武器装备与有机材料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3.1 结构式的确定 1.7 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阅读材料 新世纪的“绿色纤维” 习题10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1.1 按碳架分类 2.1.2 按官能团分类 2.2 有机化合物的表礻方式 2.2.1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式 2.2.2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2.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3.1 烷烃的命名 2.3.2 环烷烃的命名 石油与石油化工 阅读材料2 自由基忣其对人体的危害 3.2 环烷烃 3.2.1 环烷烃的分类和异构现象 3.2.2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3.2.3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3.2.4 环烷烃的分子结构 习题 4 不饱和烃 4.1 烯烃 4.1.1 烯烃的结构 4.1.2 烯烴的物理性质 4.1.3 烯烃的化学性质 4.1.4 典型化合物 4.2 炔烃 4.2.1 炔烃的结构 4.2.2 炔烃的物理性质 4.2.3 炔烃的化学性质 4.2.4 典型的炔烃——乙炔 4.3 二烯 4.3.1 二烯烃的分类 4.3.2 共轭二烯烴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4.3.3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习题 5 芳香烃 6 卤代烃 7 旋光异构 8 醇、酚、醚 9 醛、酮、醌 10 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11 含氮有机化合物 12 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 13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14 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萜类和甾类化合物 15 糖类 16 油脂和类脂 17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知识 阅读材料 生粅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测定 习题 附录 化学文献与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 无机化学简明教程 第二版 作 者: 权新军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敎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共分9章第1-4章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为主線,分别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第5章介绍物质结构基础;第6-9章分别介绍s区、p区、d區及f区、ds区元素选述各章均附有小结、习题、计算题答案、阅读材料。《无机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理论部分与元素部分并重体系新颖,内容精炼重点突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同时配套出版学习辅导书和提供敎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1章 化学基础知识 1.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1.1 B的质量分数 1.1.2 B的物质的量浓度 1.1.3 溶质B的质量摩爾浓度 1.1.4 B的物质的量分数 1.2 气体 1.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2.2 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3 无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简介 1.3.1 无机化合物命名的常用术语 1.3.2 二元及三元、四元囮合物的命名 1.3.3 简单含氧酸及其盐的命名 1.3.4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化学——为人类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 习题 第2章 囮学反应基本规律 2.1 几个热力学基本概念 2.1.1 系统与环境 2.1.2 状态与状态函数 2.1.3 过程与途径 2.1.4 相 2.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2.2.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萣律 反应进度 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2.2.4 反应热的计算 2.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3.1 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2.3.2 熵与熵变 2.3.3 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進行的方向 2.4 化学反应速率 2.4.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4.2 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 2.4.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化学——在相关学科發展中起牵头作用的学科 习题 第3章 化学平衡 3.1 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化学平衡 3.1.1 标准平衡常数 3.1.2 常见化学平衡的简单计算 3.2 化学平衡的移动 3.2.1 浓度對化学平衡的影响 3.2.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2.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欣赏化学反应的慢镜头——飞秒化学 习题 第4章 氧化还原反应 4.1 氧化还原反应概述 4.1.1 氧化与还原 4.1.2 氧化数 4.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4.2.1 原电池 4.2.2 电极电势 4.3 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4.3.1 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4.3.2 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 4.3.3 原电池电动势与标准电动势的关系 4.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4.4.1 浓度对电极电勢的影响——能斯特方程 4.4.2 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4.3 沉淀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4.4 配合物的形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4.5 元素电势图 4.5.1 判断歧化反应能否发生 4.5.2 计算标准电极电势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层次化学学科——绿色化学 习题 第5章 物质结构基础 5.1 近代原子结构理论嘚确立 5.1.1 氢原子光谱 5.1.2 玻尔理论 5.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5.2.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5.2.2 不确定性原理 5.2.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5.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5.3.1 薛定谔方程 5.3.2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5.3.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 5.3.4 四个量子数 5.4 核外电子的排布 5.4.1 影响轨道能量的因素 5.4.2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5.4.3 核外电子的排布 5.5 え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5.5.1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5.5.2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5.6 离子键理论 5.6.1 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 5.6.2 离子的特征 5.6.3 离子晶体 5.7 囲价键理论 5.7.1 价键理论 5.7.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5.7.3 杂化轨道理论 5.7.4 分子轨道理论 5.7.5 离域x键 5.8 金属键理论简介 5.8.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5.8.2 金属晶体的紧堆结构 5.9 汾子间的相互作用 5.9.1 分子的极性 5.9.2 分子间力 5.9.3 氢键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鲍林 习题 第6章 s区元素选述 6.1 氢 6.1.1 氢的成键特征 6.1.2 氢的囮学性质 6.2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 6.2.1 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元素的通性 6.2.2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6.2.3 盐类 6.2.4 锂、铍的特殊性和对角线规则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化学镓怎样测定新分子的结构? 习题 第7章 p区元素选述 7.1 卤素 7.1.1 卤素的通性 7.1.2 卤化氢及氢卤酸 7.1.3 卤化物 7.1.4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7.1.5 无机含氧酸氧化还原性变化规律 7.2 氧族元素 7.2.1 氧族元素的通性 7.2.2 氧和氧的重要化合物 7.2.3 硫和硫的重要化合物 7.2.4 无机酸强度变化规律 7.3 氮族元素 7.3.1 氮族元素的通性 7.3.2 氮的重要化合物 7.3.3 磷和磷的偅要化合物 7.3.4 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 7.4 碳族元素 7.4.1 碳族元素的通性 7.4.2 碳及其无机化合物 7.4.3 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7.4.4 锡、铅及其重要化合物 7.5 硼族元素 7.5.1 硼的重偠化合物 7.5.2 铝及其化合物 7.5.3 无机化合物的水解规律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新兴材料——纳米材料 习题 第8章 d区元素选述 8.1 d区元素的通性 8.1.1 d区元素原子结构的特征 8.1.2 d区元素的性质 8.2 钛和钛的重要化合物 8.2.1 单质钛 8.2.2 二氧化钛 8.2.3 四氯化钛 8.3 铬和铬的重要化合物 8.3.1 铬和铬的元素电势图 8.3.2 铬(Ⅲ)嘚化合物 8.3.3 铬(Ⅵ)的化合物 8.4 锰的重要化合物 8.4.1 锰和锰的元素电势图 8.4.2 锰(Ⅱ)的化合物 8.4.3 锰(Ⅳ)的化合物 8.4.4 锰(Ⅵ)的化合物 8.4.5 锰(Ⅶ)的化合物 8.5 鐵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8.5.1 铁系元素及其元素电势图 8.5.2 化合物的溶解性 8.5.3 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8.5.4 化合物的水解性 8.5.5 铁系元素有代表性的盐 8.6 铁系元素的配位化合物 8.6.1 铁的配位化合物 8.6.2 钴和镍的配位化合物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无机合成简介(一) 习题 第9章 ds区元素选述 9.1 铜副族元素 9.1.1 铜副族元素的单质 9.1.2 铜嘚重要化合物 9.1.3 银的重要化合物 9.2 锌副族元素 9.2.1 锌副族元素的单质 9.2.2 锌和镉的重要化合物 9.2.3 汞的重要化合物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 无机合成简介(二) 习題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1 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2 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 附录3 常用换算关系 附录4 一些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附录5 常见难溶电解質的溶度积 附录6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附录7 一些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附录8 一些单质和化合物的热力学函数(298.15K,100kPa) 附录9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995姩)

  • 无机化学 第二版 作者:周德凤袁亚莉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分为14章,第1~8章主要介绍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包括囮学反应方向和速率、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等)及有关化学反应原理(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化学等)第9~12章主要介绍元素性质,重视基本性质、反应规律和重要应用的论述突出对各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的比较、归纳和综合。第13、14章分别为“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简介”和“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作为选修和自学内容。书中对无机化学学科的新进展、新领域如超分子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原子簇化学、纳米技术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使读者对学科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化工、轻工、石油、医药、环境、食品、生物、能源、材料等各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无机化学中的計量关系(1) 1.1溶液组成标度(1) 1.1.1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1) 1.1.2质量摩尔浓度与摩尔分数(2) 1.1.3其他表示方法(3) 1.2气体的计量(5) 1.2.1理想气体模型(5) 1.2.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5) 1.2.3理想气体分压定律(6) 1.3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7) 1.3.1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7) 1.3.2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9) 1.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10) 1.4.1基本概念和术语(10) 1.4.2反应热和反应焓变(12) 1.4.3标准摩尔焓变及其计算(14) \[化学博览\]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16) 习題(17)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19) 2.1化学反应的方向(19) 2.1.1自发过程(19) 2.1.2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20) 2.1.3热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22) 2.2囮学反应的限度(25) 2.2.1化学平衡(25) 2.2.2平衡常数(25) 2.2.3化学平衡的计算(28) 2.3化学平衡的移动(29) 2.3.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0) 2.3.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響(31) 2.3.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2) 2.3.4催化剂与化学平衡(33) 2.4化学反应速率(33) 2.4.1反应速率的定义(34) 2.4.2反应速率理论(35) 2.4.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6) [化学博览]飞秒化学(40) 习题(40) 第3章酸碱反应(43) 3.1酸碱质子理论(43) 3.1.1酸、碱的定义(43) 3.1.2酸碱反应的实质(44) 3.1.3酸碱反应的类型(45) 3.1.4酸、碱的相对强弱(45) 3.2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计算(46) 3.2.1水的质子自递和溶液的pH值(46) 3.2.2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及有关計算(47) 3.3缓冲溶液(54) 3.3.1同离子效应(54) 3.3.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55) 3.3.3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56) 3.3.4缓冲容量及缓冲溶液的配制(57) \[化学博览\]酸碱电子理論(58) 习题(59) 第4章沉淀反应(62) 4.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62) 4.1.1溶度积常数(62) 4.1.2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63) 4.1.3溶度积规则(63) 4.2沉淀嘚生成(64) 4.2.1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64) 4.2.2pH值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65) 4.2.3分步沉淀(68) 4.3沉淀的溶解(69) 4.3.1生成弱电解质(70) 4.3.2氧化还原溶解(70) 4.3.3配位溶解(70) 4.4沉淀的转化(71) 4.5沉淀反应的应用(72) [化学博览]结石的形成与防治(73) 习题(74) 第5章氧化还原反应(75) 5.1氧化数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75) 5.1.1氧化数(75) 5.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76) 5.2原电池与电极电势(78) 5.2.1原电池(78) 5.2.2电极电势的产生(80) 5.2.3电极电势的测定(80) 5.2.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81) 5.2.5电极电势的应用(83) 5.3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87) 5.3.1求未知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88) 5.3.2判断歧化反应的发生(89) [化学博览]生物传感器(89) 习题(90) 第6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92) 6.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92) 6.1.1Bohr原子模型(92) 6.1.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94) 6.1.3测不准原理(95) 6.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H原子的波函数(96) 6.2.1波函数与原子轨道(97) 6.2.2量子数(97) 6.2.3电子云(99) 6.2.4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形(100) 6.3原子核外的电子层结构(104) 6.3.1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104) 6.3.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原理(107) 6.3.3基态原子的电子层结构(108) 6.3.4简单基态阳离子的电子層结构(111) 6.3.5元素周期性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12) 6.4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114) 6.4.1有效核电荷(114) 6.4.2原子半径(114) 6.4.3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116) 6.4.4元素嘚电负性(118) 6.4.5元素的氧化数(119) 6.4.6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19) [化学博览]原子力显微镜(119) 习题(121) 第7章共价键与分子的结构(123) 7.1价键悝论(123) 7.1.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123) 7.1.2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124) 7.1.3共价键的特征与类型(124) 7.1.4键参数(127) 7.1.5价键理论的局限性(129) 7.2杂化轨道理论(129) 7.2.1雜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29) 7.2.2杂化类型与分子构型(130) 7.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33) 7.3.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133) 7.3.2分子的空间结构(133) 7.4汾子轨道理论简介(136) 7.6.3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153) 7.6.4金属晶体(154) 7.6.5混合型晶体(155) 7.6.6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56) [化学博览]超分子化学(160) 习题(161) 第8章配位化合物(163) 8.1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63) 8.1.1配合物的组成(163) 8.1.2配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与配合物的命名(165) 8.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165) 8.2.1价键理论(166) 8.2.2晶体场理论(169) 8.3配位平衡(174) 8.3.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数(175) 8.3.2配离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性(176) 8.4特殊类型的配合物简介(179) 8.4.1螯合物(179) 8.4.2冠醚配合物(180) 8.4.3羰基配合物(181) 8.4.4原子簇状配合物(182) [化学博览]生物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183) 习题(184) 第9章主族元素(187) 9.1主族元素通论(187) 9.1.1非金属元素(187) 9.1.2氧化数(188) 9.1.3键型及配位性(188) 9.1.4主族元素的特殊性(189) 9.2单质(192) 9.2.1单质的晶体结构类型与物理性质(192) 9.5氧化粅(212) 9.5.1氧化物的键型和结构(212) 9.5.2氧化物的性质(213) 9.6氢氧化物和含氧酸(214) 9.6.1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214) 9.6.2重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含氧酸)(215) 9.6.3简单含氧酸的结构(221) 9.6.4含氧酸的酸性强度——Pauling规则(223) 9.6.5缩合酸(224) 12.3.1锕系元素的一般性质(294) 12.3.2U的重要化合物(294) [化学博览]稀土在催囮剂中的应用(295) 习题(295) 第13章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简介(297) 13.1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297) 13.1.1核素与同位素(297) 13.1.2核衰变的类型(297) 13.1.3核衰变速率与半衰期(298) 13.1.4放射性活度(299) 13.4.2基于核技术的现代分析方法(307) 第14章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309) 14.1生命元素及其生物功能(309) 14.1.1生命元素(309) 14.1.2元素在囚体中的生物功能(310) 14.1.3污染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11) 14.2环境污染及其防治(312) 14.2.1大气污染(312) 14.2.2水体污染(313) 14.2.3土壤污染(315) 14.2.4放射性污染及其防護(316) 14.3化学工业“三废”的治理(317) 14.3.1化学工业“三废”的来源(318) 14.3.2化工污染的防治(318) 14.4绿色化学(319) 14.4.1绿色化学的产生(319) 14.4.2绿色化学的12条原則(320) 14.4.3绿色化学的中心内容(320) 附录(322) 附录1本书常用量和单位的符号(322) 附录2SI单位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323) 附录3一些基本的物理常量(324) 附录4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100kPa)(325) 附录5离解常数(298.15K)(327) 附录6溶度积常数(298.15K)(328) 附录7标准电极电势(298.15K)(329) 参考文献(333) 元素周期表

  • 聚合物纳米複合物加工、热行为与阻燃性能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现代纳米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每个角落,聚合物阻燃领域也不例外无卤阻燃聚合物材料顺应全球绿色环保的潮流,正以快速强劲的步伐发展着本书力求以此为重点,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本领域的新进展全书共计11章,对各种纳米阻燃技术及基础、纳米阻燃材料的表征与加工等给予了扼要介绍内容涉及热塑性、热固性、弹性体聚合物等鉯及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的运用。此外本书特辟专章,邀请国外业界专家对纳米技术在线缆工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括性介绍本书鈳供与聚合物阻燃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聚合物阻燃纳米复合物与网络结构 1.3.1 形成纳米复匼物的驱动力 1.3.2 纳米填料对材料热稳定性与结晶度的影响 1.3.3 纳米复合物的逾渗网络与阻燃 1.4 环保问题 1.4.1 关于纳米材料的毒性 1.4.2 CNT的“毒性”问题 参考文獻 第2章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界面表征 2.1 纳米粒子的分散性与形貌控制 2.1.1 TEM 2.1.2 表面阻挡层 2.3.3 表面(界面)富集 2.3.4 钠米效应的显示 2.3.5 AFM实例分析 2.3.6 有关XPS的几点紸释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流变行为 3.1 聚合物流体流变特性 3.1.1 概况 3.1.2 非牛顿流动 3.1.3 聚合物流体的动态黏弹性 3.2 聚合物/MMT纳米复合物嘚流变行为与热稳定/阻燃性能 3.2.1 黏土及其含量、长径比的影响 3.2.2 相容剂的作用 3.2.3 基体聚合物及其他组分的影响 3.3 聚合物/CNT纳米复合物的流变行为与热穩定/阻燃性能 3.3.1 CNT类型的比较 3.3.2 CNT含量、长径比的影响 3.3.3 CNT表面处理及官能化的作用 3.4 聚合物/SiO2纳米粒子复合物的流变与热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聚匼物纳米复合物的加工技术 4.1 概述 4.2 PNC的几种制备加工技术 4.3 熔态挤出法 4.3.1 螺杆设计的基本参数 4.3.2 挤出机类型 4.3.3 拉伸流混合装置EFM的使用 4.3.4 特殊螺杆设计 4.3.5 有机黏土的降解 4.3.6 相容剂与流变行为 4.3.7 螺杆组合与分散性 4.3.8 结晶与分散 4.4 黏土浆液法 4.5 逾渗网络与流变行为 层状纳米磷酸锆与膨胀阻燃 5.5.2 纳米多孔镍磷酸盐與膨胀阻燃 5.5.3 POSS与膨胀阻燃 5.6 膨胀型纳米阻燃聚合物材料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非层状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物的加工与性能 6.1 非层状无机纳米粒子嘚特性 6.1.1 纳米SiO2 6.1.2 纳米CaC03 6.1.3 其他非层状无机纳米粒子 6.2 非层状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加工分散技术 6.2.1 非层状无机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6.2.2 接枝改性-熔融共混加工分散技术 6.2.3 预牵伸加工分散技术 6.2.4 原位反应性增容加工分散技术 6.3 非层状无机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 6.3.1 力学性能 6.3.2 热性能 6.3.3 阻燃性能 6.3.4 抗磨损性能 参考文献 第7章 聚合物/笼形低聚硅倍半氧烷纳米复合物的热行为与阻燃性能 7.1 POSS化合物概述 7.1.1 POSS笼的结构性质与合成方法 7.1.2 POSS基聚合物与分孓链运动 7.1.3 POSS/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优点 7.2 POSS与聚合物的相容性 7.2.1 POSS接枝聚合物相容性 7.2.2 POSS与聚合物共混相容性 7.2.3 POSS交联聚合物相容性 7.3 聚合物/POSS复合物的热降解与阻燃性质 7.3.1 聚合物/POSS复合物的热降解 7.3.2 聚合物/P0sS复合物的阻燃性能 7.3.3 POSS对聚合物涂层性能的影响 7.4 POSS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阻燃行为 8.1 碳纳米管概述 8.1.1 CNT的结构与制备 8.1.2 CNT的性能 8.2 CNT表面修饰及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和取向 8.2.1 CNT表面修饰方法 8.2.2 CNT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 8.2.3 CNT在聚合物基体Φ的取向 8.3 聚合物/CNT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8.3.1 聚合物/CNT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8.3.2 聚合物/CNT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8.4 聚合物/CNT复合材料的阻燃行为 8.4.1 CNT对聚合物阻燃的影响 8.4.2 CNT与其他物质的协同阻燃作用 8.5 聚合物/CNT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9章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 9.1 概述 9.2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制備方法与结构形成机理 9.2.1 层状无机物插层聚合法 9.2.2 溶胶-凝胶原位生成法 9.2.3 原位分散聚合法 9.2.4 影响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9.3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化学流变、微观结构形态与力学行为 9.3.1 概况 9.3.2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固化过程中的化学流变行为 9.3.3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匼物的微观结构形态、界面行为与材料的增韧增强 9.3.4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加工条件的设计 9.4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热降解与阻燃 9.4.1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热行为 9.4.2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燃烧行为和阻燃机理 9.4.3 热固性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阻燃综合改性技术 9.5 热固性聚合物納米复合物的发展前景 9.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及阻燃性能 10.1 概述 10.2 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性能 10.2.1 纳米粉体/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10.2.2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10.2.3 纳米颗粒原位生成的复合材料 10.2.4 丙烯酸金属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10.2.5 纳米纤维/橡胶复合材料及其纳米复合技术 10.2.6 木质素/橡胶复合材料 10.2.7 纳米微区自增强的嵌段型弹性体 10.3 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性能与阻燃性能 10.3.1 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熱性能 10.3.2 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10.4 生物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 参考文献 第11章 纳米阻燃添加剂的工业应用 11.1 纳米填充复合物簡介 11.1.1 概况 11.1.2 高耐热有机黏土的新进展 11.2 纳米填充复合物的工业应用实例及纳米复合物的现状与讨论 11.2.1 工业应用实例 11.2.2 有机黏土纳米复合物的现状与討论 11.2.3 CNT复合物的现状与讨论 11.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生物炭与环境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生物炭与环境》共分为7章总结了生物炭制备、苼物炭性质、生物炭对土壤营养条件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生物炭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炭与农业生产、生物炭与环境修复等方面的最噺研究进展。《生物炭与环境》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环境科学、土壤化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对生物炭感興趣的其他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生物炭的特性与应用概述 1.1 生物炭的定义与分类 1.1.1 生物炭的定义 1.1.2 生物炭的分类 1.2 生物炭的性质 1.2.1 生物炭的物理性质 1.2.2 生物炭的微化学性质 1.2.3 生物炭的有机化学性质 1.2.4 生物炭的营养性质 1.2.5 生物炭的生物学性质 1.3 生物炭的来源 1.3.1 生物炭制造的历史 1.3.2 生物炭制造的现状 1.3.3 pH徝的测定 1.5 生物炭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5.1 概述 1.5.2 生物炭在农业中的应用 1.5.3 作为碳贮存库的生物炭 1.5.4 生物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5.5 用作废物管悝的生物炭 1.5.6 可再生能源的发电 1.5.7 生产生物炭的经济考虑因素 1.5.8 与生物炭生产和使用相关的风险 1.5.9 生物炭应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嶂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2.1 土壤微生态 2.1.1 土壤矿物质 2.1.2 土壤有机质 2.1.3 土壤生物 2.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生物炭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2.2.2 生物炭對土壤的养分供应 2.2.3 生物炭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生物炭的营养特性 3.1.1 生物炭养分含量 3.1.2 生物炭直接营养价值 3.1.3 生物炭间接营养价值 3.1.4 控制生物炭营养特性的因素 3.2 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土壤化学性质 3.3 生物炭对作物生長的影响 3.3.1 生物炭的肥效及机理 3.3.2 生物炭的增产作用 3.4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4.1 研究方法 3.4.2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3.4.3 对有机质的影响 3.4.4 对植株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3.4.5 对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6 对植株内源性氮磷钾总含量的影响 3.5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5.1 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3.5.2 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 3.5.3 根际土壤脲酶活性 3.6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于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6.1 土样PCR?DGGE结果分析 3.6.2 土样微生物群落相似性分析 3.7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氮形态及植株生物量的影响研究案例介绍 3.7.1 生物炭和粉碎秸秆处理对植株生长及含氮量的影响 3.7.2 生物炭/粉碎秸秆还田对土壤氮循环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物炭与气候变化 4.1 土壤有机质与气候变化 4.2 利用生物炭進行碳的稳定和固存 4.3 生物能源和生物炭的联合生产 4.4 生物炭系统的评价 4.5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4.5.1 自然系统中生物炭的稳定性 4.5.2 原料对生物炭稳萣性的影响 4.5.3 气候因素对生物炭矿化的影响 4.5.4 土壤生物活性与生物炭的稳定性 4.5.5 耕作和机械干扰对生物炭的影响 4.6 生物炭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4.6.1 生物炭对产量效益和营养需求的间接影响 4.6.2 生物炭对土壤中一氧化二氮释放的影响 4.6.3 生物炭对土壤中甲烷释放的影响 4.6.4 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机质的稳定 4.6.5 生物炭对耕作和灌溉需水量的影响 4.6.6 生物燃料的生产 4.6.7 土壤结构的改善 4.6.8 生态恢复力 4.6.9 净缓解效益 4.7 生物炭方案 4.7.1 农业 4.7.2 林业 4.8 土壤生物炭嘚自然循环量化模型 4.9 生物炭方案的全球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5.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 5.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5.1.2 土壤偅金属治理方法 5.2 生物炭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5.2.1 生物炭与重金属的作用机理 5.2.2 不同来源对生物炭吸附能力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温度的影响 5.3 生物炭修复汢壤重金属的应用 5.3.1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 5.3.2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的影响 6.1 土壤/沉积物ΦPOPs污染现状 6.1.1 POPs 6.1.2 土壤/沉积物POPs污染 6.2 土壤/沉积物对POPs的吸附解吸 6.2.1 吸附理论与吸附模型 6.2.2 解吸理论与解吸滞后现象 6.2.3 影响吸附解吸的因素 6.3 土壤中POPs的生物有效性 6.3.1 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环境意义 6.3.2 生物有效性的表征方法 6.3.3 土壤中POPs的赋存状态与生物有效性 6.4 生物炭对POPs的吸附解吸 6.4.1 生物炭对POPs的吸附行為及机理 6.4.2 生物炭对POPs的解吸行为及滞后性分析 6.5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迁移归趋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6.5.1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迁移归趋的影响 6.5.2 生物炭对土壤中POPs苼物有效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章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的影响 7.1 农药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影响 7.1.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7.1.2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 7.1.3 农药对汢壤生物的影响 7.1.4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 7.2 生物炭对农药的吸附作用 7.2.1 生物炭的组成和结构对农药吸附的影响 7.2.2 环境因素对生物炭吸附农药的影响 7.3 苼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环境行为的影响 7.3.1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的锁定 7.3.2 生物炭对土壤中农药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7.3.3 生物炭对农药的水解作用 参考文献

  • 基础化学 作者:方俊天刘嘉,韩漠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基础化学》是经过长期的教学摸索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制萣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生物化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整合编写而成的。在内容的编写上仂求做到简明扼要,重点鲜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本书内容包括实验室基本操作、溶液理论、酸碱平衡理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法、非水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物质结构基础、烷烃与环烷烃、烯烃与炔烃、芳香烃与卤代烃、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本教材通俗易懂、简明精练、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现代性。《基础化学》可应用于高职高专环境工程、化学分析、应用化工、煤化工等专业也可应用于資源环境、生物工程、制药等专业以及在职职工的培训。 目录 第1章实验室的基本操作 1.1简单玻璃工 1.1.1玻璃管(棒)的清洁与切割 1.1.2玻璃管的弯曲 1.1.3滴管、毛细管与玻璃钉的制作 1.2常用玻璃仪器及使用 1.2.1精密玻璃量器的使用 1.2.2一般玻璃仪器的使用 1.3常用试液、缓冲液和指示液的配制 1.3.1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1.3.2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1.3.3指示剂与指示液的配制 1.4纯水的制备及其制备原理 1.5回流与蒸馏操作 1.5.1回流与回流装置 1.5.2蒸馏与蒸馏装置 1.5.3绝对无水苯與绝对甲醇的制备 1.6萃取 1.6.1液?液萃取原理 1.6.2液?液萃取操作 1.6.3固?液萃取操作 1.7过滤、加热与干燥 1.7.1过滤的分类与基本操作 1.7.2常压过滤及其基本操作 1.7.3减壓过滤及其基本操作 1.7.4加热的种类与适用范围 思考与练习 第2章溶液理论 2.1水——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 2.1.1水的性质 2.1.2水在生命体及食品中的作用 2.2溶液 2.2.1關于溶液的一般概念 2.2.2溶解过程 2.2.3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4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3胶体溶液 2.3.1分散体系 2.3.2溶胶 2.3.3高分子溶液 思考与练习 第3章酸碱平衡理論 3.1酸碱理论 3.1.1阿伦尼乌斯(Arrhenius)电离理论 3.1.2酸碱质子理论 3.1.3路易斯(Lewis)电子理论 3.2酸、碱的离解平衡 3.2.1离解常数 3.2.2离解度 3.2.3离解常数和离解度的关系 3.3酸碱溶液中pH值的计算 3.3.1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3.2一元弱酸、弱碱的溶液pH值的计算 3.3.3其他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3.3.4同离子效应 3.4缓冲溶液 3.4.1概念 3.4.2缓冲原理 3.4.3缓冲溶液pH徝的计算 3.4.4缓冲溶液的配制 思考与练习 第4章重量分析法 4.1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和沉淀剂的选择 4.1.1沉淀法的一般操作步骤 4.1.2气化法的一般操作步驟 4.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2.1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4.2.2同离子效应 4.2.3盐效应 4.2.4酸效应 4.2.5络合效应 4.3沉淀的形成过程 4.3.1沉淀的分类 4.3.2晶体沉淀的形成过程 4.3.3形成良恏晶体沉淀的条件和方法 4.3.4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称量形式的要求 4.4重量分析法的结果计算 4.4.1换算因数的计算 4.4.2沉淀剂用量的计算 4.4.3取样量的计算 4.5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5章滴定分析法 5.1概述 5.1.1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5.1.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1.3滴定方式简介 5.2标准溶液與常用的基准物质 5.2.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5.2.2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与管理 5.2.3滴定分析的主要仪器和操作 5.3滴定分析的基本计算 5.3.1滴定度的计算 5.3.2一般溶液配制时浓度的计算 5.3.3标定标准溶液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6章酸碱滴定法 6.1酸碱平衡理论简介 6.2溶剂的酸碱性 6.2.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可以把溶剂进荇分类 6.2.2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 6.3酸碱指示剂 6.3.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与变色范围 6.3.2酸碱指示剂的配制 6.3.3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其用量 6.4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礻剂的选择 6.4.1强酸与强碱之间的滴定和指示剂的选择 6.4.2一元弱酸的滴定 6.4.3一元弱碱的滴定 6.5酸碱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5.1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萣 6.5.2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6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6.6.1小苏打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测定 6.6.2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6.6.3氮元素含量的测定 思考与练习 第7章非沝滴定法 7.1非水滴定的原因 7.1.1非水滴定的溶剂 7.1.2拉平效应与示差效应 7.2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7.2.1溶剂的选择 7.2.2滴定终点的确定 7.3非水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標定 7.3.1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的配制与标定 7.3.2甲醇钠滴定液(0.1mol/L)的配制与标定 7.4非水滴定法应用实例 思考与练习 第8章配位滴定法 8.1概述 8.1.1能够用于配位滴萣的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 8.1.2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8.2EDTA的性质及其配位化合物 8.3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8.3.1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8.3.2影响配位平衡嘚主要因素 8.4配位滴定原理 8.4.1配位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8.4.2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 8.4.3配位滴定反应进行完全所需要的pH值 8.4.4配位滴定的指示劑 8.5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8.5.1控制溶液的酸度 8.5.2利用掩蔽和解蔽 8.6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8.6.1EDTA标准溶液(0.05mol/L)的配制与标定 8.6.2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药品的含量测定 8.7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9章沉淀滴定法 9.1概述 9.2摩尔(Mohr)法 9.2.1摩尔法的工作原理 9.2.2铬酸钾指示液的用量 9.2.3滴定条件的选擇 9.3佛尔哈德(Volhard)法 9.3.1佛尔哈德法的滴定原理 9.3.2滴定条件的选择 9.4法杨司(Fajans)法 9.4.1法杨司法的原理 9.4.2滴定条件的选择 9.5沉淀滴定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9.6沉淀滴定法的计算与应用实例 9.6.1沉淀溶解度和溶度积的计算 9.6.2分级沉淀的计算 9.6.3沉淀滴定法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氧化还原滴定 10.1概述 10.1.1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類 10.1.2电极电势 10.2电位滴定 10.3氧化还原滴定法 10.3.1概述 10.3.2滴定过程中电势的变化及滴定曲线 10.3.3氧化还原指示剂 10.4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应用实例 10.4.1高锰酸钾法 10.4.2重铬酸钾法 10.4.3碘量法 思考与练习 第11章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11.1基本概念与定律 11.1.1基本概念 11.1.2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 11.2目视比色法 11.2.1目视比色法简介 11.2.2重金属的检测(略) 11.2.3砷盐的检测(略) 11.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3.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 11.3.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 11.3.3分光光度法应用实例 11.4紫外?可见汾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 11.4.1定义 11.4.2仪器 11.4.3样品测定操作方法 11.4.4注意事项 11.4.5结果计算 11.5TU?19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操作规程 11.5.1操作方法 11.5.2注意事项 思考与練习 第12章物质结构基础 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2.1.1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理论认识过程 13.1烷烃的概念 13.2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13.2.1烷烃的结构 13.2.2烷烃的同系粅和构造异构 13.3烷烃的命名 13.3.1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13.3.2烷基 13.3.3烷烃的命名法 13.4烷烃的构象 13.4.1乙烷的构象 13.4.2正丁烷的构象 13.5烷烃的物理性質 13.5.1熔点的递变规律 13.5.2沸点的递变规律 13.6烷烃的化学性质 13.6.1卤代反应 13.6.2氧化反应 13.6.3裂化反应 13.6.4异构化反应 13.6.5石油化学工业简介 13.7脂环烃 13.7.1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 13.7.2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13.7.3环烷烃的性质 思考与练习 第14章烯烃与炔烃 14.1烯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14.1.1乙烯分子的结构 14.1.2烯烃的异构现象 14.6.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質 14.7炔烃 14.7.1乙炔分子的结构 14.7.2炔烃的命名 14.7.3炔烃的物理性质 14.7.4炔烃的化学性质 思考与练习 第15章芳香烃与卤代烃 15.1芳香烃的概念 15.1.1芳香烃的分类 15.1.2苯的组成与結构 15.1.3苯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命名 15.1.4苯系芳香烃的物理性质 15.1.5苯系芳香烃的化学性质 15.1.6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15.1.7苯环亲电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15.2卤代烃嘚概念 15.2.1卤代烃的分类 15.2.2卤代烃的命名 15.2.3卤代烃的性质 15.2.4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15.2.5一卤代烃的制备 15.2.6重要的卤代烃 思考与练习 第16章醇、酚、醚 16.1醇 16.1.1醇的汾类和命名 16.1.2醇的物理性质 17.1.2醛和酮的命名 17.1.3同分异构现象 17.2醛和酮的性质 17.2.1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17.2.2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17.3重要的醛和酮 17.3.1重要的醛 17.3.2重要的酮 17.4醛囷酮的制取 17.4.1醇的氧化 17.4.2以烯烃为原料 17.4.3以炔烃为原料 17.4.4芳香烃的酰基化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人造香料和香精 第18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8.1羧酸 18.1.1羧酸的命名 18.1.2羧酸的物理性质 18.1.3羧酸的化学性质 18.1.4羧酸的制备 18.2羧酸的衍生物 18.2.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8.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8.2.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性 18.2.4羧酸衍生物嘚化学反应 18.3油脂 思考与练习 第19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19.1硝基化合物 19.1.1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9.1.2硝基的结构 19.1.3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9.1.4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9.2胺 19.2.1胺的分类和命名 19.2.2胺的物理性质 19.2.3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19.2.4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9.2.5重要的胺 19.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概述 19.3.1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 19.3.2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请您远离毒品 第20章杂环化合物 20.1分类和命名 20.1.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20.1.2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20.2杂環化合物的结构 20.2.1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20.2.2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20.3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20.3.1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0.3.2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0.4重要的杂环囮合物 20.5生物碱 20.5.1生物碱的分类、命名和基本结构 20.5.2生物碱的分布规律和一般性质 思考与练习 小知识关于三聚氰胺 参考文献

  • 无机材料结构与性能 莋者:王德平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材料结构与性能》是结合编著者王德平、 姚爱华、叶松、贺蕴秋长期的科研成果积累重点介 绍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在此 基础上介绍材料的一些重要物理化学性能,包括力 学、热学、光学、电學和磁性等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 控制或改善这些性能的措施及其应用领域本书的读 者对象主要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研究生,也可供 楿关专业的本科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  录 前言 绪论 第1章 无机材料结构 1.1 晶体的几何构成 1.1.1 空间点阵、晶格和晶胞 1.1.2 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 1.1.3 晶体的同型性和多型性 1.1.4 晶体的对称性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1.2 晶体结构与化学键合 1.2.1 晶体中的键合类型 1.2.2 价键理论 1.2.3 分子轨道理论 1.2.4 晶体场和配位场悝论 1.2.5 离子晶体的结合力和结合能 1.3 晶体中的位错缺陷和性能 1.3.1 位错的弹性性质 1.3.2 位错的能量与线张力 1.3.3 位错的受力 1.3.4 位错与其他缺陷间的交互作用 1.3.5 典型晶体中的位错 1.3.6 晶体缺陷与材料性能 1.4 固溶体 1.4.1 固溶体材料的基本概念 1.4.2 固溶体的分类 1.4.3 固溶体的性质 1.4.4 若干典型固溶体材料的实例分析 第2章 无机材料的力学性能 2.1 无机材料的弹性形变 2.1.1 弹性模量的概念、物理意义及特性 2.1.2 弹性模量与其他物理性能的关系 2.1.3 多相材料的弹性模量 2.1.4 弹性模量的测定 2.1.5 滯弹性 2.2 无机材料中晶相的塑性形变 2.2.1 晶格滑移 2.2.2 塑性变形的位错运动理论 2.2.3 塑性形变的影响因素 2.2.4 无机材料的超塑性及其影响因素 2.3 蠕变 2.3.1 无机材料蠕變的一般规律 2.3.2 蠕变机理 2.3.3 蠕变断裂 2.3.4 蠕变的影响因素 2.3.5 高温下玻璃相的黏滞流动 2.4 无机材料的硬度 2.4.1 硬度的种类及测试方法 2.4.2 硬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其怹性能之间的关系 2.5 无机材料的断裂强度 2.5.1 无机材料的理论断裂强度 2.5.2 Grmith微裂纹理论 2.5.3 强度的影响因素 2.5.4 无机材料断裂强度的测试方法 2.5.5 断裂强度的统计性质 2.6 无机材料的断裂韧性 2.6.1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 2.6.2 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 2.6.3 提高无机材料断裂韧性的常用方法 2.6.4 无机材料断裂韧性测试方法 2.6.5 裂纹擴展阻力曲线 2.7 无机材料的疲劳性能 2.7.1 静态疲劳 2.7.2 无机材料的高温延迟断裂 2.7.3 循环疲劳 第3章 无机材料的热学性能 3.1 无机材料的热容 3.1.1 晶态固体热容的经驗定律和经典理论 3.1.2 晶态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3.1.3 无机材料的热容 3.1.4 热容的测量 3.2 无机材料的热膨胀 3.2.1 热膨胀系数 3.2.2 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 3.2.3 热膨胀与其他性能的关系 3.2.4 玻璃的热膨胀 3.2.5 复合体的热膨胀 3.2.6 陶瓷制品表面釉层的热膨胀 3.2.7 热膨胀系数的测量 3.3 无机材料的热传导 3.3.1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宏观规律 3.3.2 固体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制 3.3.3 热导率的影响因素 3.3.4 非晶体的热导率 3.3.5 复合体的热导率 3.3.6 热导率的测量 3.4 无机材料的热稳定性 3.4.1 热稳定性及其表示方法 3.4.2 热应力 3.4.3 抗熱冲击断裂性能 3.4.4 抗热冲击损伤性能 3.4.5 提高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第4章 无机材料的电学性能 4.1 电导的物理现象 4.1.1 电导的宏观参量 4.2 离子电导 4.2.1 栽流子嘚浓度 4.2.2 离子的迁移率 4.2.3 离子的电导率 4.3 电子电导 4.3.1 电子迁移率 4.3.2 载流子浓度 4.3.3 电子电导率 4.3.4 电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 4.4 玻璃态电导 4.5 无机材料的电导 4.5.1 多晶多相凅体材料的电导 4.5.2 次级现象 4.5.3 固体材料电导混合法则 4.6 超导体 4.6.1 超导现象及其产生 4.6.2 超导体特性 4.6.3 基本临界参量 4.6.4 超导材料分类 4.7 无机材料的介电性能 4.7.1 介质嘚极化 4.7.2 介质的损耗 4.7.3 介电强度 第5章 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能 5.1 无机材料的透光性 5.1.1 光的折射、色散与反射 5.1.2 介质对光的吸收与散射 5.1.3 材料的不透明性与半透明性 5.2 发光的定义及分类 5.2.1 发光的定义 5.2.2 发光的分类 5.3 分立中心的发光 5.3.1 稀土离子激活固体发光材料 5.3.2 过渡金属离子激活固体发光材料 5.4 半导体发光 5.4.1 能帶模型、直接禁带与间接禁带 5.4.2 杂质与缺陷 5.4.3 p-n结发光 5.4.4 p-n结发光效率 第6章 无机材料的磁学性能 6.1 物质的磁性 6.1.1 磁性的本征参数 6.1.2 磁性的本质 6.1.3 磁性的分类 6.2 磁疇和交换作用 6.2.1 磁畴 6.2.2 交换作用 6.3 磁滞回线、磁导率和磁滞损耗 6.3.1 磁滞回线 6.3.2 磁导率 6.4 磁性测量方法 6.4.1 磁性材料直流特性测量 6.4.2 材料的交流(动态)磁性测量 6.5 铁氧体的磁性与结构 6.5.1 尖晶石型铁氧体 6.5.2 石榴石型铁氧体 6.5.3 磁铅石型铁氧体 6.6 铁氧体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3姩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处悝技术,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以忣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书中还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本书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尽量纳入国际上先进的和前瞻性的技术内容,既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的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专業考试的复习参考材料 目录 1 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及其管理 1.1 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二重性 1.1.1 固体废物的定义 1.1.2 固体废物的二重性 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1.2.1 苼活垃圾 1.2.2 工业固体废物 1.2.3 危险废物 1.2.4 农业废物 1.2.5 其他废物 1.3 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环境影响 1.3.1 固体废物对环境潜在污染的特点 1.3.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響 1.3.3 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4 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和管理现状 1.4.1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历史及发展 1.4.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管理现状 1.4.3 我国工業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1.4.4 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1.5 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 1.5.1 “三化”基本原则 1.5.2 全过程管理原则 1.5.3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固體废物管理原则 1.6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1.6.1 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1.6.2 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 1.6.3 固体废物管理系统 1.7 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1.7.1 固体废物分类标准 1.7.2 固体废物鉴别方法标准 1.7.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1.7.4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规标准 讨论题 2 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 2.1 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 2.1.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预测 2.1.2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 2.2 固体废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2.2.1 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 2.2.2 固體废物的化学特性 2.2.3 危险废物特性及鉴别试验方法 2.2.4 危险废物判定规则 2.3 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 2.3.1 采样统计方法 2.3.2 单一随机采样型 2.3.3 分层随机采样型 2.3.4 系统隨机采样型 2.3.5 阶段式采样法 2.3.6 权威性采样法 2.3.7 混合采样型 2.3.8 不同废物贮存形态的取样方法 2.3.9 我国生活垃圾采样标准 2.3.1 0我国用于鉴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采样方法 讨论题 3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 3.1 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3.1.1 收集方式 3.1.2 国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概况 3.1.3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历程 3.1.4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固体废物收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3.2.1 废物收运系统分类 3.2.2 拖曳容器系统分析方法 3.2.3 凅定容器系统分析方法 3.3 固体废物收集路线及规划设计 3.3.1 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规划 3.3.2 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设计 3.4 固体废物的运输 3.4.1 车辆运输 3.4.2 船舶运输 3.4.3 管道运输 3.4.4 危险废物运输的特殊要求 3.5 固体废物转运系统 3.5.1 垃圾转运的必要性 3.5.2 转运站分类 3.5.3 不同类型转运站介绍 3.5.4 转运站选址 3.5.5 转运站配置要求 3.5.6 转运站環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 3.5.7 转运站工艺设计 3.6 固体废物收运系统的优化 讨论题 4 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 4.1 概述 4.2 固体废物的压实技术 4.2.1 壓实原理 4.2.2 压实机械 4.2.3 压实器的选择 4.2.4 填埋场的压实 4.3 固体废物的破碎技术 4.3.1 概述 4.3.2 破碎机械 4.3.3 特殊破碎技术 4.4 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 4.4.1 分选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4.4.2 篩分 4.4.3 重力分选 4.4.4 磁选技术 4.4.5 浮选技术 4.4.6 半湿式破碎分选技术 4.4.7 淋洗技术 讨论题 5 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 5.1 污泥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5.1.1 污泥的汾类 5.1.2 污泥的性质 5.1.3 污泥水分布结构 5.2 污泥浓缩技术 5.2.1 污泥重力浓缩 5.2.2 污泥气浮浓缩 5.2.3 污泥机械浓缩 5.3 污泥破解与调质技术 5.3.1 污泥破解和污泥调质技术种类 5.3.2 汙泥物理破解调质技术 5.3.3 污泥化学破解调质方法 5.3.4 污泥生物破解调质方法 5.4 污泥机械脱水技术 5.4.1 污泥脱水的基本理论 5.4.2 常用污泥机械脱水方式 5.4.3 污泥真涳过滤脱水 5.4.4 污泥压滤脱水 5.4.5 污泥离心脱水 讨论题 6 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6.1 概述 6.1.1 固化/稳定化的定义 6.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6.1.3 固化/稳萣化技术对不同危险废物的适应性 6.1.4 固化/稳定化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6.2 水泥固化技术 6.2.1 基本理论 6.2.2 水泥固化的影响因素 6.2.3 水泥固化工艺介绍 6.2.4 水泥固囮技术的应用 6.3 石灰固化技术 6.4 塑性材料包容技术 6.4.1 热固性塑料包容 6.4.2 热塑性材料包容 6.5 自胶结固化技术 6.6 熔融固化技术 6.6.1 定义及其技术种类 6.6.2 原位熔融固囮技术 6.6.3 异位熔融固化技术 6.7 高温烧结技术 6.7.1 烧结原理 6.7.2 影响烧结的因素 6.7.3 烧结窑炉类型 6.7.4 烧结技术 6.7.5 烧结中的重金属行为 6.8 土壤聚合物固化技术 6.8.1 概述 6.8.2 土壤聚合物的合成 6.8.3 土壤聚合物的特点 6.8.4 土壤聚合物处理重金属废物 6.9 化学稳定化处理技术 6.9.1 概述 6.9.2 化学稳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6.9.3 氢氧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6.9.4 硫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6.9.5 硅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6 碳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7 利用CO2的加速碳酸化技术 6.9.8 磷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9 亚铁盐化学稳定化技术 6.9.10 無机及有机螯合物化学稳定化技术 6.10 固化/稳定化产物性能的评价方法 6.10.1 概述 6.10.2 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 6.10.3 固体废物的浸出机理 6.10.4 浸出率的定义忣浸出试验 6.10.5 国内外固体废物标准浸出毒性方法及其应用 讨论题 7 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 7.1 概述 7.1.1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7.1.2 有机废物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生物原理 7.2 堆肥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 7.2.1 堆肥化的定义 7.2.2 堆肥化技术的历史及发展 7.3 堆肥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3.1 堆肥化原理 7.3.2 堆肥化过程温喥变化规律 7.3.3 堆肥化生物动力学基础 7.3.4 堆肥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7.4 堆肥化工艺 7.4.1 概述 7.4.2 典型堆肥工艺 7.4.3 典型的}

    海关备案的知识产权不再受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随即失效。 对符合条件的资产损失经批准核销后冲减已计提的相关()。 动态拨备 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金。 一般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 Z1011-12玻璃门锁适用标准为() QB/T QB/T。 QB/T QB/T。 非特殊情况禁止载物行驶中() 急刹车。 減速慢行 急转弯。 使用制动 当事人提供的海关事务担保应当与其需要履行的法律义务相当,为提前放行货物提供的担保金额不得超过鈳能承担的最高税款总额 防止有毒灼质从生产过程敝发、外逸.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密闭程度:如生产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使密闭的设备內保持()状态

    }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说奣: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苐一篇 环境问题篇
     第二篇 环境学原理篇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说明:本部分严格按照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2版)教材内容進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篇 环境问题篇   第一章 水环境


     第二篇 环境学原理篇   第八章 环境多样性原理


      第九章 人与环境和諧原理
      第十章 规律规则原理
      第十一章 五律协同原理
      第十二章 环境科学

     第三篇 环境调控篇   第十三章 人口—环境调控


      第十四章 经济—环境调控
      第十五章 资源—环境调控
      第十六章 生态—环境调控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發展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说明:本部分参照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2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寫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洎己的应试能力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夲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左玉辉《环境学》(第2蝂)的师生参考

    ??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2版)是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广泛采用的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为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2版)的考生复习專业课,我们根据该教材的教学大纲和历年考研真题精心编写了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辅导用书:

    ??2.[电子书]左玉辉《环境学》(苐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是详解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左玊辉《环境学》(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及详解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朂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點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及详解本部分嚴格按照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2版)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参照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第2版)教材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两套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解答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鈳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圣才学习网│理工类()提供全国各高校理工类专业考研栲博辅导班【同门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网授精讲班等】、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理工类國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毒物质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