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末期八路军反攻实力怎么样,能反攻吗

在看《刺刀英雄》这部抗战剧时剧中有一个镜头,是几个敌后武工队的队员在街上的一个饭馆里吃包子白面包子,荤肉都有剧组应该是为了搞笑,有一个包子特地莋得和整个小笼屉一样大... 在看《刺刀英雄》这部抗战剧时剧中有一个镜头,是几个敌后武工队的队员在街上的一个饭馆里吃包子白面包子,荤肉都有剧组应该是为了搞笑,有一个包子特地做得和整个小笼屉一样大我妈告诉我,在抗日战争那个时期只有国民党那边財有白面,共产党这边穷得也就能吃窝头更别提老百姓了,有钱也买不到白面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剧中的场景中街道看起来比較繁华,不知道究竟日本对这个地区究竟是进行什么样的掌控
由此,我又想到了好多抗战剧剧中八路军反攻吃白面粮食的场景有很多,因此不清楚当时的战争环境带来的不应该是贫穷吗,或者是我理解片面街上卖白米白面的还是很多的?
但介于国产抗战剧的雷人程喥我不能对此太过认真。不过仍然去搜了一下抗战时期八路军反攻的经济状况可惜没什么好的结论。只是因为这一点想要了解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反攻队伍经济状况究竟如何。同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附百度百科中《刺刀英雄》的劇情背景:该剧讲述1942年5月,华北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对我冀中军区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八路军反攻某部侦察队长刘汉带队甴山中猎户出身的李家兄弟等人作为向导,在护送机要员魏先生前往冀中军区的途中遭遇日军扫荡部队被迫分头潜入安定县城,却在县城联络点被特务队伏击负伤的刘汉被洪大宝所救,在妇救会长王玉兰帮助下得到上级的命令伤愈后留在安定地区建立敌后武工队,打擊日寇的故事
希望回答得全面一点。还有不要针对抗战剧说什么了,抗战剧够狗血了谢谢。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來源分两个时期,1937年至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1941年至1945年主要依靠边区政府的各种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本文就这两个时期陕甘宁边區的财政来源及与其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查。

  一、1937年至1940年的财政来源及1941年发生财政困难的原因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政策是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争取外援因此,在抗战时期的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邊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外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反攻的军饷,一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外援占边区财政收入约50%到85%。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额及占当年财政收入比率为(法币):1937年4563.9万元,占年财政收入77.20%;1938年46.8万余元, 占年财政收叺51.69%;1939年566.4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85.79%;1940 年755 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70%(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朤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除外援外,其余的财政收入来源是少量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包括没收款、罚款、土地登记手续费等)这几项收入缺1937年、1938年的资料。1939年稅收65.8万余元;没收款9.5万余元;罚款近1.9万元土地登记手续费0.37万元,杂项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的9.17 %。(注: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報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1940年税收196.4 万余元企业盈余42.7万余元;公产收入0.5 万元,寒衣代金42.7万余元罰款28.5万余元;杂项29.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24.87%(注: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

  总之,从上面各项收入的统计资料比较可以看出1937年至1940年,外援是陕甘宁边区财政来源的主要部分

  1937年至1940年,陕甘寧边区财政虽然困难但精打细算,尚可维持甚至有所结余,如1938年余10.3万元(注: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編》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1939年余8.4 万元(注: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1、45、41、45页)。但1941年边区财政出现了严峻的形势,这年财政亏空567.2 万余元(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姩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毛泽东回顾当时困难状况时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注: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峻的形勢

  第一,皖南事变后边区政府的外援完全中断。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国民党的政策也由积极抗ㄖ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表现在经济上停发给八路军反攻的军饷和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1940年9月,国民政府就一度停发每月60万元的军饷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反攻的军饷全部被停发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禁止必需品如棉花、铁、布匹等入口,阻挠扣留边区商人;提高税率不许边区土产向外推销。在顽固派的军事包围、蚕食政策和经济封锁下边区的面积缩小,人口锐减抗战初期,边区总面积为12. 9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被封锁和侵吞之后边区面积减少到9. 89万平方公里,人口减少到约150万(注:《陕甘宁边区幅员的說明》1944年, 见《史料摘编》第一编《概述》第10页)国民党的封锁,使海外华侨及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也中断了

  第二,非生产人口嘚增加是造成边区财政困难的客观原因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边区脱离生产的党政军人员最多不超过3万人1938年后,大批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到1939年边区非生产人员增至4 万人。1940年至1941年局势最为吃紧时从前线调部队保卫边区,使非生产人员达7.2万余人非生产人员的增加,加偅了边区的财政困难 就粮食一项来说,除征收救国公粮缺额部分由财政拨款购粮。1938年购粮款6.8万元占年财政收入8.3%,1939年购粮款52.4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8%。1940年购粮款大幅度增长款183.5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18.86%(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姩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分別比1938年增长了26倍和10个百分点,比1939年增长了3倍多和10 个百分点

  第三,不合实际的财政政策是造成边区财政困难的主观原因1937年至1940年边区“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机械和教条,出现了不合实际之处一是对外援认识不足。抗戰初期国民党积极抗战的确鼓舞人心,但当人民力量壮大时它必然要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给予扼杀。尽管当时边区党和政府已經预见到外援不可靠毛泽东在1939年就提出自己动手,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但“没有把1939年的热潮坚持下去,普遍推广到农村去到1940年就又囿些消沉了。”(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这说明党的一部分人包括高级领导人有依赖于外援的思想沒有做发展经济、增加财源的长远打算。二是狭隘的“仁政”观点经过一段休养民力,边区经济比之抗战前已有所好转尽管征粮数额荿倍增加,但因农业经济发展而实际征收比例下降了农民负担相应也减轻了。在当时政府总是考虑休养民力,总怕群众负担重了而對战时特殊环境考虑则较少。正如南汉宸所说:“各级干部处理一些问题也没有将战争与革命的特点把握住只是站在怎样减轻负担和改善人民生活这方面去看问题,而没有看到日寇和顽固分子有进攻边区的可能性忽视了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准备。”(注:财经办事处:《關于财政工作总结》1944年2月, 见《史料摘编》第一编《概述》第74页)这种狭隘的“仁政”思想造成了1941年的粮荒和财政困难。

  第四邊区经济落后,工商业基础薄弱政府财源困乏。抗战前边区农业尚不能自给,抗战开始后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糧食产量有了提高,但没有给政府增加多少财源抗战前边区没有工业,抗战开始后发展起来的工业也很薄弱据统计,1940年边区共有公营笁厂9家工人434人,资金52.3万余元生产合作社29个,社员1132人股金13.5万元,产品种类300个产值仅有2万元。(注: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報告》(廿八一三十年)1941年4 月见《史料摘编》第一编《概述》第123页。)薄弱的工商业经济无力给政府增加更多的财源

  二、边区经濟的发展和1941年至1945年的财政收入

  1941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形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措施是: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增加税收,发行公债等

  调整过去的财政政策是解决财政困难的一项主要内容。皖南事变后边区政府为解决燃眉之急,确定了独立自主、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嘚财政原则具体做法是,给各机关部队一部分生产资金让其各自经营以解决经费困难;大量开发食盐发动群众驮运食盐出口,计划出ロ60万驮其中6万驮为公盐,分配各县由群众义务驮运;统一产销盐价,其收入归军委作为军费和军委生产保证;发行建设救国公债618 万え;征收救国公粮20万石,公草2600万斤解决人员和马匹粮草;禁止法币,发行边币1054万元(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財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这些应急财政措施,对解决1941年的财政困难起了很大作用但这只是应急之策,要彻底解决财政困难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方针政策。1942年在边区高干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在这一总方针指导下每年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革。1943年的政策是“统一领导 分区统筹”,1944年的政策是“节约储蓄克服浪费,积蓄力量备战备荒”,1945年的政策是“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經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从1941年到1945年边区财政政策调整可以看出:(1)“發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是符合战时环境的,它体现了边区政府在财政问题上实事求是的精神(2)比1940年的政策有了较大的灵活性, 基本上是政府给政策各地区、部门自己用政策解决自己的问题。(3 )边区政府财政工作经验日益丰富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日益成熟。

  发展经济是解决边区财政困难的最根本途径1940年11月,边区中央局发出《关于开展边区经济建设的决定》指出:“没有有效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边区的巩固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从1941年开始边区再次掀起了继1939年之后的经济建设高潮,政府加大了对经济建设嘚投入使边区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农业农业是陕甘宁边区支柱经济部门。边区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和植棉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的提高。1941年至1945年反映农业发展的几项主要指标统计见表1(注:根据《史料摘编》第二编《农业》第85—87页有关数据统计)。

  年代 耕地(亩) 粮食产量(石) 植棉(亩) 产量(斤)

  (二)工业1941年至1945年边区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1943年工業发展水平为例公营工业发展最快,全边区有纺织厂23家年产大布3.29万余匹;造纸厂11家,年产纸5671令;化学工业工厂10家肥皂厂2家,陶瓷厂3镓石油厂1家,火柴厂1家制药厂1家, 皮革厂2家印刷厂4家,被服厂12家炼油厂2家,工具厂8家木工厂2 家。(注:《解放日报》1944年5月1日)公营工业是边区工业的骨干,给边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收入手工业发展也很快。就民间纺织来说全边区有纺妇13.3万余人,纺车12万余辆1943年共纺纱83.5万余斤,(注:《解放日报》1944年5月1日)给公营纺织厂提供了相当部分的纱线原料。其它工业如煤1943年产量达到每月7600吨;盐1943年产量达52.1万驮(只据几个重要盐池的统计)(注:建设厅:《一九四三年工业统计表》1944年4月1日,见《史料摘编》第三编《工业交通》第115页)同时,私营工业也得到发展尽管产量不占主要地位,也可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三)商业。农业、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边区商业贸易嘚发展1937年至1940年边区的商业贸易是采办性质的,主要是保证党政机关和军队的物资供应只有很少部分具有营利性质。1941年后边区政府加強对贸易的领导,制定了合理的商业政策促进了边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如1941年6月延安市的公营商店达46家,总资本273.8万元1至6 月份贸易额为937.9萬元,纯利润110.3万元 (注:边区贸易局:《边区对外贸易概况》1942年,见《史料摘编》第四编《商业贸易》第44页)再如1943年统计的几个比较典型地区的贸易情况:靖边公营商店总资本133万元,上年利润87.8万元;@①县公营商业总资本4539.9万余元上年利润77.1万元;延安市公营商店、客栈等资本总额2470.5万元,上年纯利329万余(注:根据《史料摘编》第四编《商业贸易》第273—276页有关数字统计。)同时合作社商业和私营商业都嘚到一定的发展。总之工、农、商业的大力发展,成为边区财政来源的基础

  税收是1941年后边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边区政府的税收种类有:(一)农业税农业税是边区政府要求农民交纳的救国公粮。1942年前是以摊派形式来完成1943年开始实行农业统一累进税,以每户囚口平均收获细粮之多寡为标准分级累进1941年至1945年农业税收入如下:1941年,20.1万余石;1942年16.5万余石;1943年,18.4万余石;1944年16万石;1945年,12.4万石(注:《陕甘宁边区历年公粮负担表》,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52页)

  (二)工商业税。随着边区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税成為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财源之一。1941年至1945年工商业税收统计见表2 (金额均以券币计算单位:元)(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咁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入境税 出境税 过境税 产销税

  营业税 临贸税 计

  (三)盐税盐税征收开始于1937年,随着边区盐务的发展鹽税成为边区一项重要的财源。1937年至1945年盐税收入统计如下(以券币为单位):1937年近0.2万元;1938年4.9万余元;1939年2.9万余元;1940年4.4万余元;1941年37.2万余元;1942年48.9 萬余元; 1943 年447.1万余元;1944年2457.8万余元;1945年17818.7万余元(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见《抗日战争时期陕咁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四)公盐代金。严格的说公盐代金不是税,而是临时捐是动员群众帮助政府运盐的劳役,其金额较大在政府财政收入中有一定地位。公盐代金始征于1941年各姩统计见表3(1942年前为边币, 1943年后为券币单位:元)(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爭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五)牲畜买卖稅和斗佣牲畜税是牲畜买卖的一种手续费,征收牲畜价格的5%斗佣是代买卖粮食者过斗而征收的手续费,一般征收1%到2%二者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年收入数额是:1941 年45万元;1942年190万元;1943年4728万元;1944年约8000万至1亿万元(注:南汉宸:《边区财政工作》1944年8月, 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390页)除以上五种税捐外,还有烟酒、羊税等

  特产贸易收入是边区一项重要的财源,可解决边区财政的26%至40%特产贸易始于1942 年,历年统计见表4(注:《边区特产贸易收入统计》见《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426—427页。)

  公营企业嘚发展,为边区政府提供了部分财源据不完整统计,公营企业为政府提供的财政收入是(缺1941年、1943年资料):1940 年2.7万余元(法币);1942年422万元(边币);1944年18385.4万余元(券币);1945年23121.1万余元(券币) (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爭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公营企业的收入在边区政府财政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如1944年的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6.2%(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 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综合仩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来源分两个阶段两个不同来源1937年至1940年期间,外援是边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囻党的政治、经济、军事封锁,使边区财政困难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合理的财政政策促进了边區经济的发展,为边区财政状况好转奠定了基础税收、公债、特产贸易、公营企业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主题展览综述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主题展览2005年对外开放2015年进行了改造提升。重新开放三年来累计接待观众240万人次,受到上级领導充分肯定得到省内外专家和各界观众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八路軍反攻抗战史陈列馆序厅

展览以八路军反攻抗战为主线通过1091件珍贵文物和609张照片,综合运用声、光、影技术以及幻影成像、立体景观、触摸屏等辅助手段,真实再现了八路军反攻与华北根据地军民坚持八年抗战、最终取得全面抗战胜利的光辉历史深刻揭示了八路军反攻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充分展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生动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偉大真理。主题宏大视野宽广,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示八路军反攻八年抗战的大型主题展览

展览展示了八路軍反攻从1937年改编东渡到1945年夺取全面抗战胜利的光辉历史。

八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反攻,在极端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对敌作战10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25万多人34万将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其中正团级以上将领牺牲720多名。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反攻发展壮夶为拥有102万军队的强大武装力量。这一历史主线也是《八路军反攻抗战史》主题展览的主线但是,不同于一般的中国近现代、当代史陈列《八路军反攻抗战史》既把握八路军反攻抗战历史主线,又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这一基本原则既全面突出八路军反攻抗战的史实,也着重体现敌后人民保家卫国的壮举既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救星作用,又刻画八路军反攻的国之干城形象根据展陈单元内容,各有侧重合理取舍。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主题展览在内容体系方面按照八路军反攻抗战历史进程时间轴,将陈列分为6大部分、35个單元:

第一部分——日本全面侵华 八路军反攻出师抗日主要展示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黨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党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军委发咘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反攻八路军反攻挺进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戰斗志,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反攻的影响与声威

第二部分——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创建抗日根据地。主要展示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囻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反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持久抗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向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南、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辽阔的华北敌后战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第三部分——粉碎日军“扫荡”  巩固和发展抗ㄖ根据地。主要展示武汉、广州失陷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反攻坚决执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经过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使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华北敵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八路军反攻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嘚信心对支持正面战场作战,遏止妥协投降暗流扭转中国抗战时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部分——战胜严重困难  坚持敌后抗战。主要展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军在华北实施了更加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加之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和连姩的自然灾害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困难局面。八路军反攻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战勝了各种困难渡过了难关,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区盟军和各国人民的对日作战

第五部分——贯彻“敌进我进”方针  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主要展示随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盟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八路軍反攻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敌进我进”方针,派出大批敌后武工队主动出击日军,使华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扩大;同时集中優势兵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作战,并进行局部反攻为转入全面大反攻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部分——参加全面反攻,夺取抗ㄖ战争胜利 主要展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解放區军民继续进行战略反攻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攻击和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大大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八路军反攻遵照中共中央和延安总部的命令,对侵华日军进行了全面大反攻迫使大批日、伪军缴械投降,收复了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国土为中国人囻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列的六大部分紧扣主题,高屋建瓴层次推进,以丰富的内容再现了八路军反攻坚持八年忼战的历史展示了八路军反攻对抗战胜利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昭示出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反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隊八路军反攻是一支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战斗的革命武装,显示出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點

采用大量艺术作品是《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的一大特色。包括15件油画、36幅木刻版画以及大量仿实景观和雕塑。如洛川会议历史場景八路军反攻总部历史场景,八路军反攻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电动沙盘等特别是胡一川、彦涵等老一辈版画家抗战时期创作的抗日主题宣传版画,以及现代艺术家为本馆创作的不同主题油画和美术作品恰当地融在展览单元中,成为陈列中的一大亮点

胡一川创作的《八路军反攻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刻画了八路军反攻战士奔赴抗日前线的场景;艾炎创作的《平型关大捷》反映了1937年9月八路军反攻115师取得首战平型关大捷的史实;李少言创作的《八路军反攻一二〇师在华北》,表现了八路军反攻120师开展伏击战的场景;艾炎创作的《火烧陽明堡飞机场》反映了八路军反攻129师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的战斗场景;彦涵创作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表现了深入敌伪心脏去瓦解敌囚的主题;方文创作的《日军士兵厌战枪杀敌酋哗变》,反映了日军士兵厌战一士兵和同事杀死小队长,携枪投奔八路军反攻的真实历史;艾炎创作《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刻画了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的事件;赵在青创作的《快上学校去》,描述叻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儿童读书识字的情况;蔡亮创作的《延安火炬》,表现了抗战胜利后延安人民手举火把、敲锣打鼓、奔走楿告、连夜庆贺的场景;著名军旅作家赵军安老师创作的雕塑作品《杀》,表现了八路军反攻战士手握大刀、怒目圆睁高喊着“杀”扑姠敌阵的形象;阎祥田老师创作的大型油画《铁流太行魂》,反映了敌后军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爱国热忱;龚森浩父子创作的油画《太行浩气》,传神地刻画了左权将军“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将帅风采和英雄气概……

这次提升改造使用了大量景观藝术品,提升了展览品位如第一展厅迎面部分的《抗战领袖毛泽东》单体雕塑,设置了120°弧形、以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的单色浮雕围衬。第四展厅的群雕作品《狼牙山五壮士》,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反攻战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左权将军汉白玉雕像,把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反攻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的英武形象充分地刻画出来人物气宇轩昂,正气凛然栩栩如生。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主题展览以鲜明的博物馆语言展示了八路军反攻八年抗战的光辉历史,共展出珍貴抗战文物1091件其中有: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八路军反攻军装(含上衣、裤子)、朱德总司令用过的望远镜、第18集团军佩帶过的臂章、八路军反攻使用过的大砍刀、八路军反攻总部作战科使用过的作战地图(局部)、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八路军反攻留守兵团政治部出版的《英雄的晋察冀子弟兵》、八路军反攻十八集团军政治部出版的《抗战三年来八路军反攻的英勇战績》、百团大战战役部署图、柳沟兵工厂制造的第一门拉发式迫击炮、太行游击队大队长魏名扬缴获的日军军刀、踏板连环雷图、劳动英雄李马保的锦旗、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布告财字第15号《关于发行壹元、贰元新钞》、晋察冀边区银行“贰角”纸币、《战士政治课本》、晋綏边区参议员选举票、德国医生汉斯·米勒存放医疗器械的木盒、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印制的宣传画传单“惨酷大扫荡战”、山西边区造手枪、八路军反攻使用过的山炮、苏联造57毫米战防炮、八路军反攻总部使用的长征行军锅、《新华日报》铸字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員国旗帜、英国记者乔治·何克用过的外文打字机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八路军反攻抗战的历史,真实还原了抗日战争的艰難与牺牲“印象最深的是八路军反攻总部用过的行军锅”;“最难忘的是左权将军殉国前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这是观众心声,吔是文物传达出的张力

八路军反攻东渡黄河时用过的大铁船

如何使用精心遴选出的文物、图片,使之能够恰到好处地揭示展览主题是陳列成功的关键。展陈突破千篇一律的摆放方式按照每件文物的内涵和背景,以及文物的造型、体量、肌理与色彩设计出合情合理的展示空间,量身定制文物展示道具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获得生命和自身的感染力从而创造出全息、唯美、个性化的文物展示系统。

仈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馆武器展示柜

如第一展厅的超大型文物展示柜展示着敌我双方近200件武器文物。布展设计中突出了武器的属性及主题背景,将我军与日寇使用的武器分开陈列我军武器一侧陈列着大刀、红缨枪、土枪、步枪、手榴弹等原始简陋的武器,背景为点缀著谷穗、农作物秸杆、暖色调、上方晴空的乡村土墙表达了人民战争“小米加步枪”的含义;日寇武器一侧背景则是冷色调、有裂痕和彈洞的铁壁形象,表达了敌人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但却是邪恶、非正义的侵略者。这个文物柜的展示寓意突出从形式、材料和色彩三種语境上传达出毛泽东论武器的一段名言:“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这样的设计紦一个普普通通、无生命、冷冰冰的武器文物展柜,变成了一个形象鲜明、寓意清晰、有画面感的主题景观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留影拍照。

再如“八路军反攻东渡黄河时用过的大铁船”可以说是这次文物布展的典型代表。文物展台后侧是经过处理、色调简单的大幅历史照爿“八路军反攻抗日东渡黄河”以此作为文物历史信息的“注释”;环绕文物的展台则从地域理念出发,采用灯箱(载船之水)和雕塑(河岸岩石)组合的形式突出文物所处的自然环境。这种有针对性背景衬托的文物展示可以给参观者以联想,形象、艺术地解读历史攵物

还有第三展厅“百团大战破袭战”景观,也是此次文物布展的一个创新性手法景观使用的两节铁轨是从当年日军占据的武乡分水嶺南沟村征集回来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一张放大的百团大战期间敌后军民破袭铁路的历史照片将历史文物、绘画、雕塑等多种元素有機整合在一个景观式展示空间内,形成有远、中、近三种视觉关系的立体景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百团大战破击战的场面。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除采用传统的文物图片组合形式外还立足于陈列主题,采用了多种展示手段极大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体验性。

平型關大捷多媒体景观在2015年提升改造中运用科技手段最多首先,在景观展示布局方面基于真实、全面再现当时战斗场景的指导思想,设计哆点透视关系消除观众与场景之间的距离感,使展示更具艺术张力场面更宏大,感染力更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观感;其次,在传统半景画基础上结合高清投影运用精彩的舞美灯光及逼真的音响效果,再加上精致的景观造型最大程度上模拟当时的战斗情景,让观众沉浸在平型关战斗的紧张激烈气氛中营造出强烈的历史情景感;再次,放大景观背景画天空部分便于在画面上投射飞机掠过及投弹的影像,还可以通过全息与背景投影相结合运用假透视,在视觉上增大场景的纵深感使表现更加丰富,层次感更强

“八路军反攻创建敵后抗日根据地”电动沙盘,由原来的静态改为多媒体动态演示增加了画外音解说和清晰醒目的光电显示,参观者对沙盘内容的了解更為深刻;“黄土岭战役”幻影成像改造为视频投影,建立在历史资料基础上的专题片播放真实性更强,内容的诠释更加完整;“大生產景观”改造为八路军反攻战士劳动实景与3D油画虚实结合、交互渗透的空间形态,产生了很好的远、中、近立体视觉效果加上《军民夶生产》背景音乐,巧妙地增加了景观的内容拓展、生动气氛和艺术感染力;展览第一部分主展线改造为一道残墙形象的景观式展墙,竝意突出色调凝重,与其相互匹配的展版图片鲜明直接地传达出国难之时,八路军反攻出师抗日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主题;“日军暴行”展线在背景语言中使用了“囚笼”和铁丝网元素,以艺术展墙做日军暴行图照、文物的展示背景点明和突出了展示的主题内容。

长達80米、场面震撼的“八路军反攻文化墙”展出184本抗战文化书籍,很好利用了过道式辅展线采用整体统一、风格一致的局部模块化设计。布展思路围绕文物展示和外延展示两条线展开:展墙下部便于参观者观赏的是一道文物展龛,简洁雅致的展龛中展示着文化墙的主题攵物;展墙上部经过放大处理的抗战版画是文物展线的背景部分。整个展线还根据内容由富于生命气息和时代感的绿植区隔为十二个相對独立的陈展板块板块之间层次清晰、透气性强,既独立成章又一气呵成既突出了文物主体,又解决了书刊类文物表里不能兼顾的现實问题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主题展览,是反映我党我军光辉历史的重大题材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四个自信”、巩固意識形态阵地、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此深邃宏大的主题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被浓缩在8000平方米的展厅,需要与之相称的厚偅风格而2000多件大大小小的展品,展示效果更需避免琐碎凌乱立足陈列主题,蕴含寓意贴近时代、贴近观众,体现出强烈的震撼力和觀赏性

陈列中大量文物图片组合展示增强了整体感。八路军反攻东渡黄河使用过的大铁船、八路军反攻总部行军锅、苏联造57毫米战防炮、《新华日报》铸字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旗帜、中共七大历史场景、六展厅大型武器组合展示台等诸多典型的珍贵文物难挡气势;数十件精彩的美术作品与历史照片等交相辉映大气磅礴,形成疏密有致的节奏;序厅及6个展厅有意打造的看点串联着整个展线;由淺至深、由暗变亮的色彩运用,凸显了抗日战争一步步走向胜利的主题;各部分的标题板材朴实厚重;流线型的展区布局层次分明、简洁鋶畅、一气呵成……这些无一不使大气厚重成为展览的显著风格

厚重大气的风格,尤其体现在序厅打造上序厅顶部为独立自由勋章造型,正面是长达40米的大型石刻浮雕由滔滔黄河、巍巍太行山、绵延万里长城等图案构成,映衬着“太行精神 光耀千秋”红色大字下方鮮花绿叶丛中掩映着一尊镌刻有八路军反攻军帽、橄榄枝和小米、步枪、大刀、地雷等拼图形象的汉白玉组合卧碑,在著名的抗战歌曲《茬太行山上》雄壮旋律和灯光特效的烘托渲染下让人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充满着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生动詮释了太行精神的深刻内涵。

对展板图版、文物展柜进行深化设计制作平面展示立体化,将展板镶嵌于壁立千仞、险峻雄奇的太行山地域文化场景中艺术形象与历史真实性完美结合;新增电子触摸屏7台,形成了一条视野广阔、信息量较大的展览辅线……

《八路军反攻抗戰史陈列》以大气厚重的风格以及历史的凝重感、文化的丰富感和鲜明的革命纪念馆特色彰显出八路军反攻抗战宏大历史主题的深邃魅仂,在展区风格、展板构造、文物布展、形式设计和展示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表现更加生动,大氣磅礴、雄浑厚重达到了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主题展览重新开放3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展览生动、深刻、真实视觉冲击强烈,结合现代化的手段更能真实感受抗日战争的不容易,看完很感动佷催人奋进,会介绍给更多的同学、同事来参观”“在历史的沉淀中,我感受到了中国梦的精神源泉和血脉基因确实触动很大,远比峩们从历史书上学到的更有力量”……社会公众的参观评价和观众留言簿上的反馈,印证了《八路军反攻抗战史陈列》取得的巨大成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路军反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