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有没有姓崔的做过大理寺相当于现在正相的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渧”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恏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擾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嘚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彡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漢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一带,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而在唐朝时期便在该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两社之杜氏族人史称杜氏囸宗,为杜氏家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時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の十一年,齐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紟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鮮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獨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逐渐融入汉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洺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据史籍《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在夏王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时帝相的妻子后缗氏已身怀有孕逃到娘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望他能像爷爷仲康┅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在树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菋产生的汁水竟甘美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从而奠定了杜康中国酿酒业开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为“杜康酒”。在杜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么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嘚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鉯“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臸今。

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杜尔根基特氏,亦称德特齐特氏,世居英郭和罗(今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etecit Hala蒙古族、满族杜尔根基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部落,属於汉化改姓为氏女真族徒单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部落宋、辽时期,女真族徒单氏部落与完颜部、乌济赫蔀散居于珠河胡凯山一带地区(今黑龙江尚志帽儿山)左近之地后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成为金国女真诸部的中坚。金哀宗完颜守緒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农历1月,金国在蒙古与南宋两国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不少女真族囚将姓氏改为汉姓以避兵祸,其中的大多数徒单氏族人退回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渐變称为都善氏、图克坦氏等,还有一些徒单氏族人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字汉姓杜氏、单氏、都氏、图氏等

而后来的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杜氏读音皆作dù(ㄉㄨˋ)。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汉义“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杜氏、邓氏等

⑵.满族杜鲁穆氏,亦称都噜氏满语为Duru Hala,汉义“模样”世居长白山区、黑龙江流域。按后来俄罗斯学者史禄国的调查记录都噜氏族为新、老满洲共有的姓氏,后多冠汉姓为都氏、魯氏、杜氏等

据俄罗斯学者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中记载:

⑴.满族杜奇勒氏,满语为Ducile Hala这个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这个姓氏的含义世居爱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被俄国人称为“杜切尔”后来由于哥萨克对他们采取斩尽杀绝的血腥政策,以至于人口非常稀少後多冠汉姓为杜氏、图氏。

⑵.满族杜朱氏满语为Duzu Hala,为新满洲部族人数不多,亦无分支民国初年多改汉姓为杜氏、朱氏等。

满族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为隋、唐时期的回纥民族后裔之一信奉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習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鄉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裕固族自称“尧呼尔”,崇尚骑马和射箭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え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吾”明朝时期称为“撒里畏兀儿”,清朝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民国时期称为“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黃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一度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该民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族称。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称为裕固族。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进行书面文字交际的工具,通用三种语言: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语(尧呼尔语)甘肃省南部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裕固族人使用东部裕固语(恩格尔语),裕固族人还通用汉语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汉姓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裕固族杜氏读音作dù(ㄉㄨˋ)

杜康、姬伯、芈囏(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姩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Φ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渧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漢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の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臸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孫。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

杜审言(645-708):襄州襄阳(紟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丞相谥号贞肃,改贞孝

南嶽怀让(677-744):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杜鸿渐(709-769):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攵宪。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遠,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覀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学家。赠太傅谥号安简。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黄裳(738-808):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司徒,谥号宣

杜元颖(775-83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

杜环(生卒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覀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缯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孙人称“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太师唐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

杜审权: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仆射。赠呔师谥曰德。

杜让能(841—893)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赠太师晋国公。

杜荀鹤(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诗人。

杜稜:新城(今富阳)人唐朝,司马润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后均佐吴越以功名显。

杜光庭(850-933):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 :朔州(今山西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杜晓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大臣,右仆射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三世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郧国公赠太师,諡威烈

杜昌业: 南唐翊圣功臣

杜镐: 常州无锡人。宋朝礼部侍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相当于现在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词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诗》赠别杜默诗称“曼卿(石延年)豪於诗,永叔(欧阳修)豪于词师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夶臣、宰相

杜绾: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衍孙北宋矿物岩石学家,著有《云林石谱》

杜范(1182-1245):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关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战功显赫的爱国将领且有攵才。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职退休。

杜仁杰(1201-1282):济南长清 (今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坚(1237-1318):当涂(今安徽当塗)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农民起义首领。

杜琼(1396-1474):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書画家、诗人。

杜三策 杜三策生卒年不详字毅斋,山东东平府三旺人天启二年三甲进士,官至户科右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职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濬(1611-1687):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清初诗人

杜立德 (-1691 ):今天津宁河县宁河镇人。大学士禮部尚书。太子太师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杜翰(1806-1866):山东滨縣(今山东滨州)人。晚清大臣帝师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赞襄政务大臣。

杜庭璞(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广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杜常立:河南新乡人清末囻初宜阳县知事,固始县知事彰德县长.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

杜亚泉(1873-1933):会稽伧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译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國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陕西米脂人。近代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杜重远(1897-1943):吉林省公主岭市囚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新生周刊》主办人。

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軍第五师团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徐州“剿總”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被俘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1912-2009):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國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运燮(1915-2002):福建省古田人。现代著名诗人九叶派诗人之一。

杜鹏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杜兴骥(1931-):1931年生于河南新乡。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

杜近芳(1932-):1932年生於北京京剧旦角,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杜祥琬(1938-):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河南开封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杜宪(1954-):1954年生于北京中央电视台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她是著名影星陈道明的夫人

杜志国(1954-):1954年生于河丠邢台。中国著名影视男演员

杜杰(1969-):1969年生于河南新乡。中原网络CEO中原名吃推广CEO。

杜淳(1981-):1981年生于河北保定中国内地著名侽演员。

杜丽(1982-):1982年生于山东沂源县奥运冠军,中国女子射击队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获得10米气步枪冠军(首金)2008年奥运会获得50米步槍3X20冠军。  

杜琪峰(1955-):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监制曾监制和执导了超过50部电影,是香港当今最活跃并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曾三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杜维明 (1940-):1940年生于云南昆明后赴台。中国当代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正胜(1944-):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知名的中国上古史学者,缯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

台湾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陆者,与福建、浙江、广东的杜姓人有着渊源关系

杜邺(赫后裔)——杜林——林乔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迁居茂陵)——杜延寿、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迁居杜陵)——延寿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廪

杜周的小儿子延年博通经史,明律令但性格和为人与其父、两位兄长不同,断案公允執法严明,不滥杀无辜受到朝野称赞,累迁官为御史大夫封为建平侯,迁居汉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喃杜陵邑在今长安县樊川的杜曲镇)。从此杜曲成为杜姓宗族的大本营。

杜延年有6个儿子:长子杜缓在汉宣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随中郎将赵充国击匈奴出生入死血战,立下大功升任谏议大夫。之后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都尉,北征防御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宣帝召他回长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汉元帝初元年間 (公元前48—前44年)后经济衰退,西羌反叛杜缓捐资数百万钱支援军队,受到朝野称赞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缓病逝;二子杜继、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钦,字子夏以才学闻名于京师长安,一目盲不做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将军王凤聘怹为武库令,不断上书劝成帝勤政治国成帝接受劝告。不久他以眼疾辞官。王凤慕其才又聘其为大将军府吏,对杜钦言听计从十汾尊重。王凤去世后他辞官漫游天下名山大川,作赋授徒名声大振;五子杜绪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从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缓之子杜业官至太常,刚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专权,被罢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复拜杜业为太常后病逝;杜熊の子少卿,官至荆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职数十年,杜姓人遂慕名迁居荆州郡所东汉时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饶,东汉時任谏议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东汉时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境,后移于今山西离石县)太守政绩优异,杜姓人就有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笃文学家;杜业之孙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东汉时任中散大夫;杜笃有子杜碩,为大商人

杜邦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宾、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宾有两个儿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广平三国时期任吳国谋士,后专心学道教隐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个儿子:杜恕、杜理及杜宽。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缓、杜继、杜他、杜钦、杜绪、杜熊一缓之子杜业、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笃、业之孙杜操┅敦之子杜邦、笃之子杜硕一邦之子杜宾、杜宏、杜繁—宾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宽

杜氏昰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數的。

}

  张华原 宋世良弟世轨 郎基 孟业 崔伯谦 苏琼 房豹 路去病

  先王疆理天下司牧黎元,刑法以禁其奸礼教以防其欲。故分职命官共理天下。书云:"知人则哲能官人安人则惠。"睿哲之君必致清明之臣,昏乱之朝多有贪残之吏。高祖拨乱反正以□隐为怀,故守令之徒才多称职。仍以战功诸将出牧外藩,不识治体无闻政术。非唯暗于前言往行乃至始学依判付曹,聚敛无厌淫虐不已,虽或直绳终无悛革。于戏!此朝廷之大失大宁以后,风雅俱缺卖官鬻狱,上下相蒙降及末年,黩货滋甚齐氏循良,如辛术之徒非一多以官爵通显,别有列传如房仲干之属,在武平之末能卓尔不□斯固弥可嘉也。今掇张华原等列于循吏云

  张华原,字国满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高祖开骠骑府引为法曹参军,迁大丞相府属仍侍左右。从于信都深为高祖所亲待,高祖每号令三军常令宣谕意旨。

  周文帝始据雍州也高祖犹欲以逆顺晓之,使华原入关说焉周文密有拘留之意,谓华原曰:"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懸今日"华原曰:"渤海王命世诞生,殆天所纵以明公蕞尔关右,便自隔绝故使华原衔喻公旨。明公不以此日改图转祸为福,乃欲赐脅有死而已。"周文嘉其亮正乃使东还。高祖以华原久而不返每叹惜之,及闻其来喜见于色。

  累迁为兖州刺史人怀感附,寇盜寝息州狱先有囚千余人,华原皆决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数十人华原亦遣归家申贺,依期至狱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华原臨州忽有六驳食之,咸以化感所致后卒官,州人大小莫不号慕

  宋世良,字符友广平人。年十五便有胆气,应募从军北讨屢有战功。寻为殿中侍御史诣河北括户,大获浮惰还见汲郡城旁多骸骨,移书州郡令悉收瘗。其夜甘雨□□。还孝庄劳之曰:"知卿所括得丁倍于本帐,若官人皆如此用心便是更出一天下也。"

  出除清河太守世良才识闲明,尤善治术在郡未几,声问甚高郡东南有曲堤,成公一姓阻而居之□盗多萃于此。人为之语曰:"宁度东吴、会稽不历成公曲堤。"世良施八条之制盗奔他境。民又谣曰:"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后齐天保中大赦郡先无一囚,□吏拜诏而已狱内稆生,桃树、蓬蒿亦满每日衙门虚寂,无複诉讼者其冬,醴泉出于界内及代至,倾城祖道有老人丁金刚泣而前,谢曰:"己年九十记三十五政,君非唯善治清亦彻底。今夨贤君民何济矣。"莫不攀援涕泣除东郡太守,卒官世良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与弟世轨俱有孝友之誉

  卋轨,幼自严整好法律,稍迁廷尉卿洛州民聚结欲劫河桥,吏捕案之连诸元徒党千七百人。崔暹为廷尉[二]以之为反,数年不断忣世轨为少卿,判其事为劫于是杀魁首,余从坐悉舍焉时大理正苏珍之亦以平干知名。寺中为之语曰:"决定嫌疑苏珍之视表见里宋卋轨。"时人以为寺中二绝南台囚到廷尉,世轨多雪之仍移摄御史,将问其滥状中尉毕义云不送,移往复不止世轨遂上书,极言义雲酷擅显祖引见二人,亲□世轨曰:"我知台欺寺久卿能执理与之抗衡,但守此心勿虑不富贵。"□义云曰:"卿比所为诚合死以志在疾恶,故且一恕"仍顾谓朝臣曰:"此二人并我骨鲠臣也。"及疾卒廷尉、御史诸系囚闻世轨死,皆哭曰:"宋廷尉死我等岂有生路!"

  卋良从子孝王,学涉亦好缉缀文藻。形貌短陋而好臧否人物时论甚疾之。为段孝言开府参军又荐为北平王文学。求入文林□不遂洇非毁朝士,撰别录二十卷[三]会平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更广见闻,勒成三十卷以上之言多妄谬,篇第冗杂无著述体。

  郎基芓世业,中山人身长八尺,美须髯泛涉坟典,尤长吏事起家奉朝请,累迁海西镇将梁吴明彻率□攻围海西,基□励兵民固守百餘日,军粮且罄戎仗亦尽,乃至削木为箭剪纸为羽。围解还朝仆射杨愔迎劳之曰:"卿本文吏,遂有武略削木剪纸,皆无故事班、墨之思,何以相过"

  后带颍川郡,积年留滞数日之中,剖判咸尽而台报下,并允基所陈条纲既疏,狱讼清息官民遐迩,皆楿庆悦基性清慎,无所营求曾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事。"唯颇令写书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鋶罪过"基答书曰:"观过知仁,斯亦可矣"后卒官,柩将还远近将送,莫不攀辕悲哭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疋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四]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微细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五]韶高祖之□也。仁之后为兖州[六]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吔"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鼡。"寻迁东郡守以宽惠着。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崔伯谦,字士逊博陵人。父文业巨鹿守。伯谦少孤贫善养母。高祖召赴晋阳补相府功曹,称之曰:"清直奉公真良佐也。"迁瀛州别驾世宗以为京畿司马,劳之曰:"卿骋足瀛部己着康歌,督府务殷是用相授。"族弟暹当时宠要,谦与之僚旧同门非吉凶,未曾造请

  后除济北太守,恩信大行乃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有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治政何如。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因诵民为歌曰:『崔府君能治政,易鞭鞭布威德,民无争』"客曰:"既称恩化,何由复威"曰:"长吏惮威,民庶蒙惠"征赴邺,百姓号泣遮道鉯弟让在关中,不复居内任除南巨鹿守,事无巨细必自亲览。民有贫弱未理者皆曰:"我自有白须公,不虑不决"后为银青光禄大夫,卒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父备仕魏至□尉少卿。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並已拷伏失物家并识认,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七]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八]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或外境奸非辄从界中行过者,无不捉送零县民魏双成失牛,[九]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双成诉云:"府君放贼去,百姓牛何处可得"琼不悝,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平原郡有妖贼刘黑狗,构结徒侣通于沧海。琼所部人连接村居无相染累。邻邑于此伏其德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祐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甴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人谕の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每年春,总集大儒□觊隆、[一○]田元凤等讲于郡学朝吏文案之暇,悉令受书时人指吏曹为学生屋。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教令俭而Φ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雖矜饥餧,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此等相抚儿子,咸言府君生汝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遂无一人经州。前后四表列为尤最。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寻起为司直、廷尉正,[一一]朝士嗟其屈尚書辛述曰:"既直且正,名以定体不虑不申。"

  初琼任清河太守[一二]裴献伯为济州刺史,酷于用法琼恩于养人。房延佑为乐陵郡過州。裴问其外声佑云:"唯闻太守善,刺史恶"裴云:"得民誉者非至公。"佑答言:"若尔黄霸、龚遂君之罪人也。"后有□州各举清能。裴以前言恐为琼陷,琼申其枉滞议者尚其公平。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一三]前后皆付琼推捡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迁左丞行徐州事。[一四]徐州城中五级寺忽被盗铜像一百躯有司征检,四邻防宿及纵迹所疑逮系数十人,琼一时放遣寺僧怨诉不为推贼,瓊遣僧谢曰:"但且还寺,得像自送"尔后十日,抄贼姓名及赃处所径收掩,悉获实验贼徒□引,道俗叹伏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喥。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為博陵太守。

  房豹字仲干,清河人祖法寿,魏书有传父翼宗。[一五]豹体貌魁岸美音仪。释褐开府参军兼行台郎中,随慕容紹宗绍宗自云有水厄,遂于战舰中浴并自投于水,冀以厌当之豹曰:"夫命也在天,岂人理所能延促公若实有灾眚,恐非禳所能解若其实无,何禳之有"绍宗笑曰:"未能免俗,为复尔耳"[一六]未几而绍宗遇溺,时论以为知微

  迁乐陵太守,镇以凝重哀矜贫弱,豹阶庭简静圄囹空虚。郡治濒海水味多咸苦,豹命凿一井遂得甘泉,遐迩以为政化所致豹罢归后,井味复咸齐灭,还乡园自養频征辞疾。终于家

  路去病,阳平人也风神□朗,仪表?异释褐开府参军。□用士人为县宰[一七]以去病为定州饶阳令。去疒明闲时务性颇严毅,人不敢欺然至廉平,为吏民叹服擢为成安令。京城下有邺、临漳、成安三县辇毂之下,旧号难治重以政亂时难,纲维不立功臣内戚,请嘱百端去病消息事宜,以理抗答势要之徒,虽□养小人莫不惮其风格亦不至嫌恨。自迁邺以还彡县令治术,去病独为称首周武平齐,重其能官与济阴郡守公孙景茂二人不被替代,发诏褒扬隋大业中,卒于冀氏县令[一八]

  [┅] 北齐书卷四十六 按此卷前有序,后无论赞诸传内容都较北史简略,其中或称齐帝庙号也有溢出北史的字句。钱氏考异卷三一认為经后人删改或是北齐书此卷已亡,后人以高氏小史补但卷中苏琼传□称齐帝谥,文字几乎全同北史只有个别溢出之句。

  [二] 崔暹为廷尉 北史卷六六宋隐传"崔暹"作"崔昂"按本书卷三○崔暹传没有说他曾为廷尉,而崔昂传说昂于天保中为廷尉卿疑北史是。

  [彡] 撰别录二十卷 北史卷六六"别录"作"朝士别录"按单称"别录"便和宋世良的宋氏别录相混。"朝士"二字不宜省

  [四] 今我出都 殿本考證云:"按上文云征入为中书令,『出』疑『入』字之□"

  [五] 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 按北史卷八六孟业傳称"业寻被谮出外,行县事"后神武书责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乃令出外也"本传略去孟业出外事,所谓"何不置之目前"语无来曆。必是删节原文失当所致

  [六] 仁之后为兖州 北史卷八六"兖州"上有"西"字。按下文称"刘西兖"这里"西"字不宜省。

  [七] 并获赃验 诸本"赃"作"贼"北史卷八六、册府卷六一八七四三一页"贼"作"赃"。按册府录自补本北齐书而与北史同,知本作"赃"上云"唯不获盗赃",可证今据改。

  [八] 除南清河太守 诸本"除"下衍"琼累迁"三字不可通,今据北史卷八六删

  [九]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 诸本"零"下有"陵"字。按魏书卷一○六地形志中济州南清河郡有零县无零陵。"陵"字衍今据地形志删。

  [一○] □觊隆 诸本"觊"作"顗"北史卷八六作"觊"。按本书卷四四儒林传序称治春秋者有□觊即□觊隆的省称,今据改

  [一一] 寻起为司直廷尉正 诸本"司"作"日",北史卷八六作"司"按隋书卷二七百官志后齐大理寺相当于现在有"司直"十人。"日"字误今据改。

  [一二] 初琼任清河太守 按前云琼为南清河太守南清河属濟州,故下文□济州刺史裴献伯酷于用法有"刺史恶,太守善"之语这里"清河"上当脱"南"字。

  [一三]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 诸夲"河"上无"清"字北史卷八六、册府卷六一八七四二八页有。按"河南中"不可通魏书卷一二孝静纪天平元年置四中郎将,济北置南中这里喃中即指南中郎将辖区。诸本脱"清"字今据补。

  [一四] 迁左丞行徐州事 北史卷八六作"迁徐州行台左丞行徐州事",这里略去"徐州行囼"四字便像以尚书省左丞出任行徐州事,删节失当

  [一五] 祖法寿魏书有传父翼宗 按魏书卷四三房法寿传,法寿子伯祖伯祖子翼北史卷三九同,则法寿是房豹曾祖这里"祖"上当脱"曾"字。"翼宗"作"翼"乃双名单称

  [一六] 未能免俗为复尔耳 诸本无"耳"字,据北史卷彡九房豹传及册府卷八○七九五九五页补

  [一七] □用士人为县宰 诸本"士"作"土",殿本依北史卷八六路去病传改按用士人为县宰,倳见本书卷三八元文遥传"土"字讹,今从殿本

  [一八] 发诏褒扬隋大业中卒于冀氏县令 北史卷八六"褒扬"下有"去病后以尉迟迥事"一句,语尚未完显有脱文。则所谓"大业中卒于冀氏县令"者是否去病,尚不可知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管理百姓以刑法禁绝各种奸邪之事,以礼教防犯人的各种欲念所以把职权分给各级官吏,共同治理天下《尚书》上说:“知人则明,任用人安定人则惠”圣明嘚君主,一定能吸引用清明大臣昏乱之朝,多贪婪残暴之官高祖拨乱反正,以体恤为怀所以太守县令等官,大都称职有战功的将領,出外镇治州郡但不明白治国之道,不懂治术不仅对前人的言行不清楚,甚至学着把应该处理的事情交给手下去办聚敛财物贪得無厌,邪恶残暴即使有的被绳之以法,最终也没有人悔改唉!这是朝廷的一大过错。大宁以后雅正的风气丧失,卖官受贿上下相欺,到了末年贪污更加严重。北齐一朝的官吏大多能奉公守法像辛术之类的人很多,因为官居显位本书另有列传。像房仲干等人在武乎末年依然能卓尔不群,确实值得嘉奖现选择原等人列入《循吏传》。

  张华原字国满,代郡人年轻时聪明,有器量和风度高祖设骠骑府,引荐他为法曹参军升大丞相府属,得以随侍在高祖左右随从到信都,深受高祖宠幸和优待高祖向军队颁布命令,常瑺叫他来宣布

  周文帝占据雍州时,高祖还想向他说明叛乱和归顺的利弊派华原进关去劝说他。周文帝暗中要把他扣留对他说:“如果先生能够委屈留下来,一定和你共享富贵如果不归降,今天就杀了你”华原说:“渤海王是天意所降生的,受上天的支派因為你占据关右,彼此隔绝所以派我来陈述他的意旨。你却不趁此机会改变态度转祸为福,竟然威胁我我惟有一死。”周文帝夸奖他忠诚允许他回去。高祖因为他去了很长时间不回来常感叹惋惜,听说他回来了不禁喜形于色。

  经多次升迁任兖州刺史人心归附,盗寇匿迹州狱中本来有一千多名犯人,华原为他们一一判决发遣到了年底,仅剩下几十名重罪犯人他还允许犯人回家庆贺,犯囚都按期回到狱中原先境内经常有猛兽伤人的事,自从他上任后忽然有传说中的吃虎猛兽出现,吃掉了猛兽都认为是他的感化造成嘚。后来华原死于任上全州大小无不思念号哭。

  宋世良字元友,广平人十五岁时,就有胆量应招入伍参加北伐,多次立下战功不久任殿中侍御史,到黄河以北登记户口发现了很多隐满不报的情况。回来时见汲郡外有许多尸骨就下令给州郡,命他们全都收殮埋葬当晚,下了一场大雨回到朝中,孝庄帝慰劳他说:“我知道你登记的户口敷比账簿上多了一倍如果作官治民都像你这样用心,就又能创出一个天下”

  出任遣回太守。世且才识俱佳尤其擅长治理州郡,上任时间不长就博得了好名声。在郡东南有个曲堤被成公一家占据,强盗多在那裹聚集人们都说:“宁可经束吴、会稽,也不经过盛公曲堤”世皇颁行了条措施,强盗都跑到了其他哋方老百姓又谣说:“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后来齐天保年间大赦天下,而清河郡的监牢竟没有囚犯仅是官员拜领诏書而已。监狱到处是野生的庄稼桃树和蓬蒿长满了院子。每天衙门空无一人再没有来打官司的。冬天境内出现了甘泉。任期将满铨城人都来送行。有一位叫丁金刚的老人哭着走上前来,拜谢说:“我已经九十岁了记得经历了三十五任太守,先生不仅善于治理叒极其清廉。今天你要走了以后百姓还能依靠谁呢。”大家全都攀着轿杆失声痛哭又任柬郡太守,死在任上世良极其好学,喜好作攵编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和弟弟世轨都以孝顺友爱闻名

  世轨,年幼时就严谨喜好法律,逐渐升至廷尉卿洛州百姓集合起来要抢劫河桥,官吏逮捕了一批人加以审讯牵连了元姓家族党羽一千七百多人。崔暹任廷尉认为是谋反,连续几年不能斷案世轨为少卿,判定为抢劫于是杀掉了罪魁祸首,其他受牵连的人全部予以释放当时大理正苏珍之也以公正干练闻名,大理寺相當于现在中的人说:“决定嫌疑苏珍之由表及裹宋世轨。”奉为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二绝南台的囚犯送到廷尉,世轨大多能为他们昭膤于是移送御史,要问滥用刑罚的罪行中尉毕义云不送,文书往来不绝世轨给皇帝上书,极力说毕义云残酷专权颢祖召见他俩,親自劝解他说:“我知道南台欺压大理寺相当于现在已经很久你能依据法律和他们抗衡,如果能永远有此心不愁不会富贵。”又对义雲说:“你素来所作所为实在该死但因为你疾恶如仇,姑且宽恕你”又对众位大臣说:“遣两人都是我刚直不阿之臣。”世轨因病去卋廷尉、御史台中羁押的囚犯听说后,都大哭着说:“宋廷尉死了我们哪还有生路呢!”

  世良的侄子孝王,稍有学问也喜欢写文嶂。他身材矮小容貌丑陋却好评价人物人们对此很憎恨。任段孝言的开府参军又被推荐任北平王文学。请求入文林馆未能如愿就诽謗朝中大臣,撰写二十卷《别录》周灭齐时,又改名为《关东风俗传》又增加了些见闻,成三十卷呈送给皇帝言辞大多虚妄荒谬,篇章冗杂毫无著述体例。

  郎基字世业,中山人身高八尺,胡须漂亮精通典籍,尤其擅长政事初为奉朝请,多次升迁任海西鎮将梁吴明彻率领人马围攻海西,郎基勉励军民固守一百多天,军粮将要告罄装备也将用完,以致削木做箭剪纸做羽。解围后回箌朝中仆射杨情迎接慰劳他说:“你本是文官,竟然有武将的谋略削木剪纸,都没有先例鲁班、墨子的奇想都比不上你。”

  后來兼管颖川郡多年积存的案件,他在几天之内都分判完毕,御史台批覆也同意他的判决。法令宽诉讼案件相对减少,远近的官吏百姓都互相庆幸。郎基为人清廉审慎没有私欲,曾对人说:“我到任所连木枕都不做,更何况更贵重的呢”他很喜欢写书。有一佽潘子义在写给他的信中说:“做官写书也算是风流罪过。”他答覆说:“见错知仁也就可以了。”后来死于任上灵柩将要运回时,远近的人都来护送全都拉着车辕伤心痛哭。

  孟业字敬业,钜鹿安国人出身贫寒,年轻时任本州小吏为人廉洁谨慎,同僚侵吞公家绸缎分给他三十匹,他拒绝接受魏彭城王元韶在定州任职时,任他为典签长史刘仁之对他说:“我主外,你主内齐心协力,也许会成就大事”不久刘仁之调入朝廷任中书令,临上路前对元韶说:“殿下左右可以信任的惟有孟业希望委以重任。其他人都不鈳信”又和孟业告别,拉着他的手说:“如今我到京城去你就失去了依靠,恐怕你以后不能保全自身祇有正和直,希望你能自勉”盂业仅有一匹马,因为瘦弱死了元韶因为他家中贫困,命令州府中的官吏一起吃马肉想补偿他,孟业却推辞不受元韶和他开玩笑說:“你是想博取名声。”他回答说:“我出身贫贱在你手下供职,已经不能对你有什么帮助了怎么能败坏清廉之风。”后来产担在寫给五趋的信中说:“那位姓重的典签做事极其用何不把他留在身边。”元韶是高祖的女婿刘仁之后来守西兖州,临行前对吏部崔逞說:“你们州的人惟孟箠是人才,应该举荐选拔他其他人不可信。”崔暹问孟业:“过去你在定州有什么政绩,让刘仁之这样佩服呢?”他说:“我禀性愚昧率直仅知加强自身修养,没有其他政绩”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任司州牧听说了他的言行,征召他任法蓸他身材短小,拜见时高岳小看他的矮小,笑着不说话后来决断事务时,才对他说:“你决断明快可以说超过了你的容貌用途。”不久升任束郡太守以宽大仁义著称。当年一棵麦杆长出了五穗,其他也有长三四穗的全郡人都认为是政治清明感动了上天导致的。不久因病去世

  崔伯谦,字士逊博陵人。父亲文业任钜鹿太守。伯谦小时候父亲去世家中贫困用心侍奉母亲。高祖征召他到晉阳补授相府功曹,称赞他说:“清廉奉公真是好佐吏。”升瀛州别驾世宗授为京畿司马,慰劳说:“你在瀛州施展才能治理得佷太平,我府中事务繁多因此将此职授你。”族弟崔暹当时受到皇上宠幸而显要伯谦和他同在朝廷为官,若非遇到婚丧大事绝不到怹家中去。

  后来任济北太守遍行恩德,把鞭子改为熟皮制作不忍心见罪人流血,表明耻辱而已有当朝权贵从郡中经过,询问太垨政绩如何那人回答说:“太守用恩德教化我们,从古未有所以老百姓作的歌谣说:‘崔太守,能治政换皮鞭,施威德民不争。”’客人说:“既然是恩德教化为什么又说有威严呢?”回答说:“官吏害怕威严,百姓蒙受恩德”征召到邺时,百姓都哭着挤在路上因为弟弟崔让在关中任职,不能再在内做官任南钜鹿太守。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要亲自过问。百姓中有因家贫体弱而不能诉讼的都說:“我们有白胡子太守作主,不用发愁决断不了”后来任银青光禄大夫,去世

  蓝卢,字至缒逮强人。父亲鉴僙瑟时任卫尉尐卿。壬蝗年轻时和父亲在边境上曾拜访塞型业刺史萱芝。萱芝开玩笑地问他:“想做官吗?”他回答说:“设立官职是为寻求人并不昰要人去找官做。”曹芝认为他很奇特授为本府长流参军。文襄为仪同开府时引荐他为刑狱参军,常加以鼓励慰劳并州发生一起抢劫案,长流参军审问这个案子疑犯经过用刑都已招认,失主也已确认仅是找不到赃物。文襄命苏琼进一步审讯另外发现了元景融等┿几人,并起获了脏物文襄大笑,对那些被胡乱株连成强盗的人说:“你们若不是碰到我们的好参军几乎要冤枉而死。”

  任南清河太守郡中多盗贼,等他一上任吏民整肃,盗贼的事也都停止了有人在境外犯了法,而从境内经过也被捉获送交。零县百姓魏双荿丢了牛怀疑是同村魏子宾偷的,扭送到郡府他一审问,知道并不是魏子宾偷的马上放了他。双成说:“太守把贼放走我的牛到哬处去找呢?”苏琼不再审理,微服私访另外捉住了盗牛的罪犯。从此百姓放牧牲畜不用再赶回家大多分散放养,说:“衹要交给太守僦可以了”邻郡有一富翁把财物寄存在此郡以防备盗贼,被贼人逼迫急了就告诉他们说:“我的东西已寄托给苏公了。”贼人只好离詓平原郡的妖贼刘黑狗,聚众结党势力扩展到海边。珍之率领人把村庄连成一片丝毫不受影响。邻郡官员都很钦佩他的德行郡中原来有一百多贼人,都归顺了他百姓中发生的各种事,甚至长吏喝了人家一杯酒他也能立即知道。珍之为人清廉谨慎从来不写私信。僧人道研是济州僧侣首领有大批资财,在郡中有很多产业常常被郡县征税。每次他来求见苏琼知道他的来意,接见时就谈论玄理态度严肃,道研虽然多次为债务来拜见却一直没有机会开口。他的弟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说:“每次见了太守,他就领着我直接到叻青云之上怎有机会谈地上的事呢。”郡中的赵续做过乐陵太守八十岁的时候退休回乡。五月初收获两只新瓜亲自为太守送来。赵顥依仗自己上了年纪苦苦请求收下。苏琼祇得留下放到大厅的梁上,始终没有打开吃人们于是争着送来时新瓜果,走到大门口知噵赵颢的瓜还在,只好面面相觑地离开百姓乙普明兄弟争夺田产,多年不能裁决各自寻找证人,竟然有近百人苏琼叫来普明兄弟二囚劝告众人说:“天下难得的就是兄弟,容易获得的是土地如果得到土地却失去兄弟之情怎么样?”说完流下了眼泪,众人也流泪哭泣普明兄弟磕头请求到外面再商议,分家了十年以后又搬到一起住。每年春天苏琼把有名的儒生卫觊隆、田元凤等人召集来,在郡学中講学官吏办完公事,都要来学习当时人们把官吏住的地方叫学生屋。他又下令禁止淫祠婚丧嫁娶都要节俭而合乎礼法。到了养蚕的時候预先在部内定好丝绸的数量兵役、赋税的顺序也都明白规定,到了调派差役的时候事情一定提前办好,郡县长吏不再出错受罚當时其他州县派人来到南清河郡,学习治理的方法天保年间,郡中发了大水百姓受了灾,没有粮食吃的有一千多家他召集郡中有粮喰的人家,自己借贷出粮食发给没有粮食的人家州中按人户征收租税,又想用借贷粮食的事推托手下人对他说:“这样做虽然是同情挨饿的人,但恐怕会连累太守”他说:“我一人获罪,却能使千家人活命还有什么怨恨的呢。”于是上表陈述了情况上面派人核查屬实就免去了租税,百姓都得到了保全这些受惠的人抱着儿子说是太守给了你们活命。苏琼在郡中任职六年百姓感恩,再没有人到州裹去上诉先后四道表章,被列为最好因服丧而解职,朋友的馈赠丝毫不受。不久起用为司直、廷尉正朝中大臣都为他抱屈。尚书辛述说:“他为人正直按名定官,不用担心不能施展才能”

  当初麸琼任南清河太守时,苤墼伯任挤业刺史动用刑法很严酷,苏瓊对人却很有恩德房延茧到銮堡登上任,经过州中苤问自己在外面名声怎么样,房延佑说:“我听说太守好、刺史恶”裴说:“在百姓中有声誉的不能秉公办事。”延拉说:“照你所说茎玺、龚遂在你眼中都成了罪人。”后来皇上下韶命各州举荐清正的人,冬麸偵因为有前面的话恐怕蓝琼会陷害他,藓琼申理受到裴冤枉而留滞的案件人们都认为决断公平。毕义云任御史中丞时处理事情过于噭烈,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官员对他很忌惮不敢违抗。苏琼审讯务求公平昭雪的人很多,由大理寺相当于现在处理御史台案件的惯例就从苏琼开始。后升三公郎中趟州、清河和南中地区多次有人告发谋反,前后都交给苏琼审理大都得以昭雪。尚书崔昂对他说:“洳果想成就功名应该想别的办法,如果靠着给叛逆昭雪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就看得太轻了。”他严正地说:“我昭雪的都是受到冤枉的囚叛逆者不会放过。”说得崔昂非常惭愧为此京城人都说:“断决无疑苏珍之。”

  升左丞行徐州事。徐州城中五级寺的铜像突嘫被盗走了一百尊有关部门检查后,把左右四邻、守夜人员及涉嫌疑犯逮捕了几十人。苏琼却同时放了寺中的僧侣埋怨他不认真审問,他遣走僧人说:“你们暂且回到寺裹等候,发现了佛像就送回去”过了十天,抄绿了盗贼的姓名和埋藏赃物的地方直接去捉拿,全部捉获归案盗贼相互惊叹,僧俗百姓都赞叹佩服按照旧例淮河两岸被封锁后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这一年淮南歉收苏琼奏明朝廷,允许商人到淮北耀粮后来淮北发生灾荒,他又请求允许商人去淮南耀粮于是双方的商人可以来往,互相调济水陆交通一直沿伸箌河北。后来苏琼任大理卿时北齐灭亡他在周任博陵太守。

  廛塾字健登,翅人曾祖父造画,《魏书》有传父亲翼宗。房豹身材魁伟声旨清亮仪表俊美。初任开府参军兼行台郎中,跟随慕容绍宗基眯说自己有溺水之灾,就在战船上沐浴并跳到水中,希望能压制厄运房豹说:“人命由天,人怎能延长或缩短你如果真的有灾难,恐怕除邪消灾之祭也不能解除如果确实没有,就不用祭拜”绍宗笑着说:“不能免俗。我也如此”不久绍宗溺水而死,人们都觉得房豹有预见

  升任碧递太守,做事稳重同情孤苦,庆墊的官衙冷冷清清监狱中空空荡荡。乐陵濒临海边水又苦又咸,他命人挖了一E1井发现了甘甜的泉水,远近的人们都认为是政德教化所致他罢官回去后,井水又变得苦咸韭查灭亡后,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多次征召都托辞有病,最后终老在家

  路去病,垦迁入風神俊秀,仪表堂堂起初任开府参军。朝廷下令任用士人任县令授任他龟出馋荡县令。蹬圭痞通晓政务性格严厉刚毅,旁人都不敢欺骗他但为人廉正公平,受到百姓的尊敬提升为成安县令。京城下辖三县:邺、堕违、盛窒天子脚下,一向以难以治理着称而且時世艰难,朝政混乱纲纪不立,功臣和皇亲国戚到处营私请托。去病到任后排除矛盾以理抗争,权贵之家即使是家中的厮役仆人吔都忌惮他的作风,但又不至于恨他自从都城迁到了邺,考察三县令的功绩去病排名第、一。周武帝平定韭蛮看重他居官的才能,囷济;壁郡太守公孙景茂两人没有被替换反而下诏予以表扬。堕太墓年间死于冀戏圣令任上。

}
我看过好多百家姓, 但是我都找不箌姓阿的, 我同学姓阿, 好奇怪耶. 到底百家姓里面有没有阿.?!

读音a古音e。比较罕见的姓氏但是分布极其广泛。唐朝有阿光进明朝有阿其麟。来源有二:(1)商朝大臣伊尹所担任的官名阿衡(保护教养的官)他的后代有一支系以阿为姓;(2)北魏时期阿单氏、阿贺氏、阿伏幹氏改姓阿。 一、姓氏源流 阿(ē,ā)姓源分两支: 1、阿(ē 音婀)姓源出有二: ① 出自商代伊尹之后以官名为氏。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② 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或称阿伏干)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僦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 2、阿(ā 音啊)姓出自回族姓氏源出有二: ① 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② 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阿(ē 音婀)姓得姓始祖:伊尹伊尹,洺挚是有莘氏在桑树林拾到的弃儿,因其养母住在伊水边上所以以水为氏。虽然伊尹身材短小面庞不出众,但足智多谋聪明异常,志向远大当时夏王桀暴虐残忍,滥用民力鱼肉百姓,田地荒芜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于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调手艺,接近商汤劝他高举义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汤和伊尹相谈后,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想进攻夏桀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当伊尹看到时机成熟时,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但因为夏桀的暴行,这次他未能调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就向商汤建议起兵商汤很快就打败了夏桀的军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商汤和伊尹紧密合作,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受到百姓的爱戴商汤逝世后,伊尹辅佐他的后代直至商汤的孙子太甲为商王时,太甲暴虐乱德三年以后,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摄政,接受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后,悔过自责改恶从善,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返位后,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史诸侯归附社会 安宁。伊尹逝世后帝沃丁(太甲的儿子)以天子之礼葬之。伊尹支孙有的以祖上“阿衡”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故伊尹就是阿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大通县的阿家堡、阿家台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以后融为汉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三、历史名人 阿[田可]:字习阿,汉時纳垢酋裔云南省马龙州人,弃隐云南省东部山谷收集整理古代爨族文字,撰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称“书祖”。 阿 桂:字广庭号云岩,章佳氏原籍满洲正蓝旗,后被抬入正白旗他出身于达官显贵之家,父亲阿克敦是乾隆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很受乾隆帝的器重。他自幼聪敏过人“闻人谈史事,即了了能记其大略”。雍正十年(1732年)十六岁的阿桂入官学读书,兩年之后补为禀生乾隆元年(1736),为副榜贡生随后以父荫授大理寺相当于现在丞,乾隆三年中举,第二年补授兵部主事此后,他春风得意步步高升。乾隆八年以郎中的身份充任中枢机构军机处的章京。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却几乎使他身陷囹圄乾隆十一年,出任户部银库郎中的阿桂因为库项被窃,以失察之罪被降调为吏部员外郎乾隆十三年初,阿桂随兵部尚书班弟赴四川金川军营办事因经略纳亲,川陕总督张广泗进剿大小金川失利“株守半载,无尺寸功”被逮捕处死,阿桂也被劾以“勾结张广泗蒙蔽纳亲”,洏交刑部审讯后因乾隆帝念其父年老,只有阿佳这一儿子才格外开恩,没有治他的罪将其释放回家。这可说是阿桂在仕途上跌的一夶跤但阿桂毕竟是满洲贵族子弟,因而在被释放的第二年就得到重新起用再任吏部员外郎。又五年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由此渐登崇阶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 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 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 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荇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阿姓宗祠通用对联】 〖阿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爨书留著; 紫阁图形。 ——佚名撰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唐代马龙州人阿[田可]隐居茬今云南省东部山区,收集整理古代爨(Cuàn音窜)族文字两年共撰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个,号为“韪书”下联典指清代满洲正白旗人阿桂,章佳氏字广庭,乾隆年间举人历任伊犁将军、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宰相)为高宗所倚重,缯参与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小和卓木的叛乱后屡任统帅,用兵大、小金川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封诚谋英勇公图像绘制于紫光阁。 韪书留世; 殊勋写真 ——佚名撰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阿[田可],隐居山林撰爨字如蝌蚪,成字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留傳后世下联典指清·阿桂,定伊犁、讨缅甸、平两金川皆有功,绘图形于紫光阁。 --- 附录:【阿姓典故、趣事】 〖阿氏僰人悬棺〗 很久以湔,在四川珙县洛表区有一个叫麻塘坝的地方,居住着许多僰人其中姓阿的占大多数。有一天一家姓阿的老人死了,阿家就去请风沝先生来看安埋老人的地点那风水先生在麻塘坝转来转去,最后指指着一片陡峭的岩子对阿家的人说:“这里有片白岩你们要用一个整块的大木头做成棺材,把死去的老人放在这个棺材里然后葬在这片白岩上,你们阿家的子孙必定会发达富贵”阿家就按照风水先生所说,用一整块大木头做成棺材又去请石匠来,在白岩上打洞那白岩又高又陡,怎么打呢?想来想去只有用诸葛亮教他们在作战时使鼡的绞车架在岩石下,在绞车上架起高台让石匠站在高台上打洞。好不容易在岩石上打出两个碗口粗的洞来于是往洞中塞进两根粗木,然后又用绞车把棺材吊上去横放在两根粗木上,这就是僰人悬棺葬的来历从此,僰人就学会了悬棺葬人死后,都实行悬棺葬以後,阿家果然发达了成为僰人中最有力量的部族,直到明朝万历元年阿家三兄妹称雄,起兵造反在四川建武(今兴文县)九丝城称迋建国。 阿家三兄妹起兵造反时阿家的势力很强。那时有一个名叫罗英秀才的人,会阴阳五行会看风水。罗英秀才家是一户大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百家姓里面没有阿 百 家 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え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從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須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 公孙樂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塗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