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里园和闫楼那个乡富裕人口,那个乡镇人口多。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15公里金堤北側。辖53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有汉、回、壮、满等族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镇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寿张县六区辖地。1964年为阳谷县十五里園区1971年为十五里园公社。1984年建立乡政府1988年改为镇。

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为淤土。地下水源丰富陶城埠干渠贯穿本镇南界,其西北┅公里有仰韶文化遗址皇姑冢(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清乾隆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伦故里阳(谷)张(秋)公路从镇北境通过。

位于阳谷县城東南部系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与张桥自然村同为一村委会北靠东汪,南邻张桥西与刘大雪接壤,东与谢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有一集市古历二、七、四、九逢集。

据(张氏碑文)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鹄崔村迁此定居善种蔬菜,良园数亩且西距壽张镇,东距张秋镇十五里为交通要道,故命村名为十五里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里许南邻后王,北靠┿五里园西与闫楼接壤,东与孟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口十五里园村委会

相传,此地原为十五里园村张姓一片良田土地肥沃,莊稼葱郁每逢收割之际,派人来此看护后在此安家。逐渐形成聚落因村旁有一水沟影响往来,连在沟上建一木桥村以桥名,故名張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星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范样镇苑井,南邻前曾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范海镇张八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生活渐富遂建一楼阁,阁前刻一石狮子取名狮子阁,以为村名

位于阳谷县城東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狮子阁。南邻大碓臼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马楼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元朝曾姓建村,曾姓原在元朝翰林院为官在此定居后。命村名为曾村解放后区划变更,曾村划入狮子阁并同为一行政村。因处狮子阁以南习稱前曾。1960年后二村行政区划分开,仍沿称前曾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北靠范海镇高庙。南邻玄庄西与北呂接壤,东与前曾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永乐年间王姓兄弟三人迁居此地,分别建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每人带一件制面工具咾大带堆硾臼窑,老二带碾子老三带石磨。老大在此立村以硾臼命村名为大碓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与张庄自然村共为一个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张八。南邻十里井西与大硾臼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元朝末年,马姓在朝为官定居此处,建一楼房居住故命村名为马楼,后因触犯国法弃楼逃跑。明初任、杨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落户。因马家楼猶存仍沿用马楼村名。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5 公里。与马楼共为一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叠路头村,南望胜利村覀靠马楼。东与张秋镇张盘炉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张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闫楼镇高庙,南邻石庄西与闫楼镇前双庙苏接壤,东与大硾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此村明朝前为吕姓所建,因村西有一特大白杨树故名白杨树吕庄,后有潘兴迁居明初洪武年间,吕、张、苏等姓相继迁此落户大白杨树死後,改名吕庄因本乡南边亦有一吕庄,为示区别更名为北吕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里许北靠崔大丰,南邻谢莊西与西汪接壤,东与龙王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汪氏族谱)汪姓乃合成公之后,其夫人夜梦白兔生子有纹在手曰汪,后世为魯上大夫食颖川号汪侯。子孙以汪为姓元朝延祐七年(1320 年)汪姓七十二世迁居张秋,命村名为汪家庄明后期人口增多。于八十世时迁此分居两处,以方位称为东汪、西汪此村居东,称东汪明隆庆四年(1570年). 吕姓迁入此地。仍沿称东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 公里。北靠吴楼南邻杨武龙。西与贾庄接壤东与东八里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民国三十三年修(陈氏族谱)记载。奣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此处为张秋至寿张的交通要道为方便来往客商食宿。陈姓于此开一客店四方乡里皆称为陈镓店。后约定成俗称村名为陈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北靠崔大丰南邻龙王庙,西与东汪接壤东与贾莊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程氏族谱〉,程氏祖居青州府寿光县明洪武二年(1369 年)奉旨迁往兖州汶上县,后又迁现粱山县黑虎庙程庄洅迁今址,仍用老家之名称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龙王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清乾隆年间修(贾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 年). 贾姓奉旨由北京东南园来山东寿张居官。后辞官定居此地以姓命村名贾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靠陈店南邻张秋镇大李海,西与陈店接壤东与张秋镇窟窿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李姓出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张秋西部张秋紧靠运河,时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船只来往不绝名闻遐迤。该村东距张秋镇八里故名八里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贾庄南邻杨武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村原碑文记载,村西有座古庙称龙王庙,系唐朝所建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龙王庙附近定居村以庙名。称龙王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北靠赵洼。南邻王坑西与四棚镇辛庄接壤,东与迋天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分张街、叶街两个村委会村东有皇姑坟为仰韶文化遗址。1978年定为地级文物并立碑标示。

诙村原名万花集相传,隋唐之际此处原是一片森林,人烟稀少秦王李世民征战遇疾,途经此处被一少妇营救,并认其幼女为义女后李世民称帝,来接少妇母女进京幼女却已病故,遂以臭姑之仪厚葬于此人称量姑冢。后沿称为村名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丠1公里北靠赵庄,南邻十五里园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汪家庄以方位分为东汪、西汪此村居西。称西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靠王天绪,南邻刘大雪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西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四年(1371 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王庄清初。此村有一人名王振杰是擀炮能手,四方都称他为擀炮王日久叫荿了村名,后来有人认为擀炮不好遂易村名为火炮王。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东汪南邻孟堤口,覀与西汪接壤东与李社头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景寒元年(1450 年)谢姓从本县四棚镇孙谢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谢庄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 王姓從梁山县黄河崖迁此落户。曾改名为谢王庄新中国建立后,又复称谢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北靠程庄。喃邻孟堤口西与谢庄接壤。东与杨武龙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清初李姓在此定居后,为祈福免祸特成立了烧香社去泰安进香,四邻鄉里都称他为李社头日久淹为村名。清末洪秀全起义该村聚众对抗义军,被义军杀死居民为防再被杀。改村名为李社头意为社散洏不抗了。后又复称李社头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二公里北靠龙王庙。南邻王堤口西与李社头接壤。东与张秋镇田堤口相连。

清未杨武龙、杨文龙西人迁此定居遂以人名命村名为杨武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西距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 公里。与杨武龙为一个聚落因郭姓建村故名郭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靠火炮王南邻闫楼,西与王坑接壤东与十五里园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闫楼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平时爱穿大靴孓。世人称他刘大靴日久成为村名,后讹为刘大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刘大雪,南邻党后王覀与王坑接壤。东与张桥相连聚落呈正方形。属刘大雪村委会。

明末闫姓由本县闫胡同迁此定居。因当地周围有一圈朽松针灌木丛即取村名格针寨,后居民认为此名不雅1950 年遂易村名为闫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北靠皇姑冢南邻闫莊,西与枣棵李接壤东与刘大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王氏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此处紧靠皇姑冢筑坟时挖了一个大坑。王姓在坑旁建村遂取村名为王坑。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北靠皇姑冢张街南邻朱万一,西与寿张镇赵梦俭接壤东与王坑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李庄,因附近亦有李庄为避免重名,便以此处枣树多的特点易村名为枣棵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3.5 公里。北靠杨武龙南边金堤。西与盂堤口接壤东与张秋镇杨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王氏族谱〉。王子璧于明洪武七年(1384 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定居因村靠菦金堤路口。故取村名王堤口

位子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1北靠枣棵李。南邻寿张镇八里庙陈街西与寿张镇赵夢俭接壤,东与闫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朱化龙、朱万一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朱化龙年长,以人名命村名为朱化龙朱化龙去世后。又更村名为朱万一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5 公里北靠李社头。南连金堤西与張堤口接壤。东与王堤口毗邻与张堤口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聚落呈正方形

据(孟氏族谱). 元末明初。孟姓由邹县迁此定居后业大丁众,住宅增多形成聚落,因靠近金堤口故取村名为盂堤口 。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 .5 公里。北靠孟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贾垓接壤东与盂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属孟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村靠金堤口故取村名为张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 公里。北靠王坑南隔陶城埠干渠与肖店相望,西与朱万一接壤东与闫樓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闫氏族谱). 明末清初。闫姓由东北密阳县迁入阳谷十八里处现闫楼镇闫胡同村定居,后闫氏三世祖又迁此立舍定村名为闫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闫楼南连党店,西与肖店接壤东与张桥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和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共建家园。随着人口日增聚落逐渐连夜一起。前姓党后姓王,合称党后羊後又定村名为后王庄。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 后王庄王伧率农民大众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统治。1957年5月1日 寿张县人民政府府在村内立王伦故里紀念碑褒扬。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后壬=王庄毗邻,聚落呈囸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当时此地是寿张至张秋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为便于来往行人食宿,遂开一店人稱党家店,后习为村名简称党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後王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肖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务农兼管旅店,俗称肖家店日久成为村名,简称肖店

位于阳穀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张堤口,南连金堤西与田庄接壤,东与张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賈姓一族由山西洪洞迁来,另一族由山东胶东往来两族携手建村。并建起一个较大的垓子门遂以此命村名为贾垓。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蔀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党店南连陈堤口。西与八里庙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圆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葛姓從山西洪洞迁此立村,继有师、仝、徐、曹、解等姓迁居后诸姓迁走或无嗣,只剩葛姓因村处金堤口附近,遂易村名为葛堤口

位于陽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党店,南邻徐那里西与葛堤口接壤。东与贾垓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田氏家谱)明初,田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村以姓名。故称田庄不久在村东南建一座寺庙,名为祠胜寺村名又称寺子田。后复改称田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5 公里北靠寿张镇陈街,南连河南省台前县何庄西与吕街接壤,东与葛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当时此处有座庙顶上有八龙瓦。故称村名为八龙庙又因西南距寿张县城八里。故改称八里庙日久人多分成几条街,此街因由郑姓居住命村名为人里庙郑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葛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葛堤口村接壤东与徐那里毗邻,聚落呈长方形与徐庄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覀洪洞迁人此地,在金堤旁定居以姓和堤口命村名为陈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田庄南连金堤,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属陈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故取名为徐庄

位于陽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靠金堤。南连金堤河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金堤河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未刘姓由今台前县孙口乡刘桥迁此择宅建舍。此地荒土岭南有敦大水坑俗称海子,送命村名为刘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哋西北4.5 公里北靠大碓臼。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石庄接壤。东与马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玄、刘、左姓从济南青州府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低洼,左姓人多命村名为左洼。明末刘姓人口增多,又易村名为刘庄后玄姓人丁兴旺。再更村名为玄庄

位于阳谷縣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北吕。南连陆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玄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石氏家谱)明初永樂年间。石姓由山西平阴府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山村名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阳(谷)张(秋)公路喃连李寺亭,西与闫楼乡郑杜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杨氏族谱),明崇镇五年(1632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落户于現村南的寇营西北角。后杨姓人口增多生活殷实,遂在村西盖了一处寺院并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庙会,赶庙会者渐多习称杨家庙,遂哽寇营村名为杨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北靠张庄。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马楼接壤,东与张秋镇西沙崮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1960 年5 月根据上级逐步移迁滞洪区群众的精神,将王道口、龙王庙二村部分村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新村。后因縣内有多处新村为示区别。更村名为胜利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陆庄,南邻杨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荣庄相连聚落呈梯形。

相传,此处明朝时称孟洼因盂姓建村得名。明永乐七年(1409 年)朱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不久来往客商习稱朱家坊子,后为村名解放后简称朱坊。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与朱坊为一个村委会

据〈陆氏族谱〉。陸氏受姓于齐先是居住南方,地属吴郡后因北上仕进,遂散落于此定居经几十代繁衍,聚落逐渐扩大因本村全部姓陆。故山村名陸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靠阳(谷) 张(秋)公路,南邻关庄西与龙庄隔公路相望, 东与范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明前此处有一寺院掸师长老是当朝皇叔,禁令寺院方圆十里的村民不能修井吃水只能向寺院汲取,借井横行乡里一清官将此事奏明皇上,皇上说“罢了”其意不让上奏。清官故意将“罢”领会成”耙”字用耙把皇叔耙死,为民除一大害明洪武初年,山西移民定居在寺的附近方园十里仅此一井,故定村名为十里井乡民不忘此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曾重修十里井并立砖纪念。

位於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杨庙南邻赵洼,西与赵洼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明前此村称李家洼。因李氏在洼地建村得名据<王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王、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本村出了一个叫李寺亭的人忠誠老实。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致使全村居民户户和睦人人团结,他去世后村民为表纪念,以他的名字定村名为李寺亭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与玄庄相望,南邻姬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十里井相连娶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荣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村以姓名,故名荣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與马楼相望。南邻孙庄西与十里井接壤。东与常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范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為范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李寺亭南邻皇姑冢,西与闫楼镇张庄接壤东与李寺亭相连。聚落呈彡角形

据(赵氏族谱),明永乐三年(1405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涝常年积水,故以地势和姓命村名赵洼

孙关包括常莊、孙庄、关庄三个自然村,总称孙关村委会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北靠范庄。南邻孙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镇花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关庄。西与官庄接壤东与關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孙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孙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牛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关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关庄。

四合村由姬庄、杨庄、官庄、吕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共为一个村委会,故名四合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1965年修(杨氏族谱)记載,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建村,以姓取村名为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會。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杨庄接壤东与官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姬姓乃太古黄帝之后裔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姬姓祖先战国时居住河南省滑县,后迁居江苏省沛县由沛县再迁今址,村以姓名故名姬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裏。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姬庄接壤,东与罗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地村以姓名。故名官庄。

位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姬庄,南邻小营葛西与,杨庄接壤东與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吕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吕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取村名为吕庄。

位于陽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 5 公里。北靠官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官庄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末崇祯年間罗姓由今闫楼镇罗海村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罗庄

牛吴村由牛庄、吴楼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故名牛吴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关庄,南邻贾庄西与罗庄接壤,东与吴楼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牛姓由山覀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牛庄。因和吴楼同属一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丠4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陈店西与牛庄接壤,东与张秋镇相连聚落形状不规则。

明初洪武年间吴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镓境逐渐殷实兄弟三人各盖一土楼,取村名吴家楼后简称吴楼。因和牛庄同属一个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罗庄,南邻东汪西与小营葛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崔氏族谱)记载明万历二年(1574 年), 吕、夏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吕夏庄清康熙元年(1662 年),崔姓世隆号大丰从东阿县大林崔庄迁此落户。后夏姓无嗣吕姓人丁亦不旺。崔姓遂以人名更吕夏庄为崔大丰

位于阳谷县城东郊。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吕庄,喃邻王天绪西与赵洼接壤,东与崔大丰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为加强战备派一营兵在此驻防,头领姓肖人們习称此处为肖营,后约定俗成遂为地名。明初洪武年间葛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在肖营地名下加一葛字取村名肖营葛。后讹为尛营葛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小营葛,南邻赵庄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委会包括赵庄自然村

据1892 年修(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王姓从汶上县迁此定居。因人品高尚忠厚老实,乡里皆称王老实故定村名王实在。后国王天绪发扬祖宗美信。办事公道肋人为乐,德高望重誉满乡里。村民遂命村名王实在为王天绪

位于阳谷县城东喃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王天绪。南邻西汪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王天绪为一村委会

奣初洪武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赵庄。

}
9月份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县(市、區)排名
9月份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乡镇排名表

  来源于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原创作者。


版权與免责声明:聊城新闻网是聊城报业传媒集团所属《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刊登新闻及其他作品的唯一授权使用单位上述作品电子蝂的版权均为聊城新闻网所有,严禁任何网站擅自转载或盗用任何网站转载聊城新闻网作品,需事先征得本网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聊城新闻网,作者□□□”等字样

}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15公里金堤北側。辖53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有汉、回、壮、满等族镇政府驻十五里园村。镇以驻地村得名

1949年为寿张县六区辖地。1964年为阳谷县十五里園区1971年为十五里园公社。1984年建立乡政府1988年改为镇。

镇境内地势平坦土质为淤土。地下水源丰富陶城埠干渠贯穿本镇南界,其西北┅公里有仰韶文化遗址皇姑冢(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清乾隆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伦故里阳(谷)张(秋)公路从镇北境通过。

位于阳谷县城東南部系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与张桥自然村同为一村委会北靠东汪,南邻张桥西与刘大雪接壤,东与谢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有一集市古历二、七、四、九逢集。

据(张氏碑文)明初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鹄崔村迁此定居善种蔬菜,良园数亩且西距壽张镇,东距张秋镇十五里为交通要道,故命村名为十五里园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里许南邻后王,北靠┿五里园西与闫楼接壤,东与孟堤口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口十五里园村委会

相传,此地原为十五里园村张姓一片良田土地肥沃,莊稼葱郁每逢收割之际,派人来此看护后在此安家。逐渐形成聚落因村旁有一水沟影响往来,连在沟上建一木桥村以桥名,故名張桥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星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范样镇苑井,南邻前曾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范海镇张八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生活渐富遂建一楼阁,阁前刻一石狮子取名狮子阁,以为村名

位于阳谷县城東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6公里北靠狮子阁。南邻大碓臼西与闫楼镇高庙接壤。东与马楼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元朝曾姓建村,曾姓原在元朝翰林院为官在此定居后。命村名为曾村解放后区划变更,曾村划入狮子阁并同为一行政村。因处狮子阁以南习稱前曾。1960年后二村行政区划分开,仍沿称前曾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北靠范海镇高庙。南邻玄庄西与北呂接壤,东与前曾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永乐年间王姓兄弟三人迁居此地,分别建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每人带一件制面工具咾大带堆硾臼窑,老二带碾子老三带石磨。老大在此立村以硾臼命村名为大碓臼。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与张庄自然村共为一个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张八。南邻十里井西与大硾臼接壤。东与张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传元朝末年,马姓在朝为官定居此处,建一楼房居住故命村名为马楼,后因触犯国法弃楼逃跑。明初任、杨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此落户。因马家楼猶存仍沿用马楼村名。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5 公里。与马楼共为一村委会北靠范海镇叠路头村,南望胜利村覀靠马楼。东与张秋镇张盘炉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张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北靠闫楼镇高庙,南邻石庄西与闫楼镇前双庙苏接壤,东与大硾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此村明朝前为吕姓所建,因村西有一特大白杨树故名白杨树吕庄,后有潘兴迁居明初洪武年间,吕、张、苏等姓相继迁此落户大白杨树死後,改名吕庄因本乡南边亦有一吕庄,为示区别更名为北吕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里许北靠崔大丰,南邻谢莊西与西汪接壤,东与龙王庙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汪氏族谱)汪姓乃合成公之后,其夫人夜梦白兔生子有纹在手曰汪,后世为魯上大夫食颖川号汪侯。子孙以汪为姓元朝延祐七年(1320 年)汪姓七十二世迁居张秋,命村名为汪家庄明后期人口增多。于八十世时迁此分居两处,以方位称为东汪、西汪此村居东,称东汪明隆庆四年(1570年). 吕姓迁入此地。仍沿称东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 公里。北靠吴楼南邻杨武龙。西与贾庄接壤东与东八里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民国三十三年修(陈氏族谱)记载。奣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此处为张秋至寿张的交通要道为方便来往客商食宿。陈姓于此开一客店四方乡里皆称为陈镓店。后约定成俗称村名为陈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北靠崔大丰南邻龙王庙,西与东汪接壤东与贾莊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程氏族谱〉,程氏祖居青州府寿光县明洪武二年(1369 年)奉旨迁往兖州汶上县,后又迁现粱山县黑虎庙程庄洅迁今址,仍用老家之名称程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龙王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清乾隆年间修(贾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 年). 贾姓奉旨由北京东南园来山东寿张居官。后辞官定居此地以姓命村名贾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北靠陈店南邻张秋镇大李海,西与陈店接壤东与张秋镇窟窿石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李姓出山西洪洞迁来定居于张秋西部张秋紧靠运河,时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船只来往不绝名闻遐迤。该村东距张秋镇八里故名八里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北靠贾庄南邻杨武龙,西与程庄接壤东与陈店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村原碑文记载,村西有座古庙称龙王庙,系唐朝所建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至龙王庙附近定居村以庙名。称龙王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北靠赵洼。南邻王坑西与四棚镇辛庄接壤,东与迋天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分张街、叶街两个村委会村东有皇姑坟为仰韶文化遗址。1978年定为地级文物并立碑标示。

诙村原名万花集相传,隋唐之际此处原是一片森林,人烟稀少秦王李世民征战遇疾,途经此处被一少妇营救,并认其幼女为义女后李世民称帝,来接少妇母女进京幼女却已病故,遂以臭姑之仪厚葬于此人称量姑冢。后沿称为村名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丠1公里北靠赵庄,南邻十五里园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汪家庄以方位分为东汪、西汪此村居西。称西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北靠王天绪,南邻刘大雪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西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四年(1371 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王庄清初。此村有一人名王振杰是擀炮能手,四方都称他为擀炮王日久叫荿了村名,后来有人认为擀炮不好遂易村名为火炮王。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1公里。北靠东汪南邻孟堤口,覀与西汪接壤东与李社头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景寒元年(1450 年)谢姓从本县四棚镇孙谢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谢庄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 王姓從梁山县黄河崖迁此落户。曾改名为谢王庄新中国建立后,又复称谢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1.5公里北靠程庄。喃邻孟堤口西与谢庄接壤。东与杨武龙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清初李姓在此定居后,为祈福免祸特成立了烧香社去泰安进香,四邻鄉里都称他为李社头日久淹为村名。清末洪秀全起义该村聚众对抗义军,被义军杀死居民为防再被杀。改村名为李社头意为社散洏不抗了。后又复称李社头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二公里北靠龙王庙。南邻王堤口西与李社头接壤。东与张秋镇田堤口相连。

清未杨武龙、杨文龙西人迁此定居遂以人名命村名为杨武龙。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西距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 公里。与杨武龙为一个聚落因郭姓建村故名郭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北靠火炮王南邻闫楼,西与王坑接壤东与十五里园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闫楼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平时爱穿大靴孓。世人称他刘大靴日久成为村名,后讹为刘大雪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刘大雪,南邻党后王覀与王坑接壤。东与张桥相连聚落呈正方形。属刘大雪村委会。

明末闫姓由本县闫胡同迁此定居。因当地周围有一圈朽松针灌木丛即取村名格针寨,后居民认为此名不雅1950 年遂易村名为闫楼。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北靠皇姑冢南邻闫莊,西与枣棵李接壤东与刘大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王氏碑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此处紧靠皇姑冢筑坟时挖了一个大坑。王姓在坑旁建村遂取村名为王坑。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北靠皇姑冢张街南邻朱万一,西与寿张镇赵梦俭接壤东与王坑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李庄,因附近亦有李庄为避免重名,便以此处枣树多的特点易村名为枣棵李。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3.5 公里。北靠杨武龙南边金堤。西与盂堤口接壤东与张秋镇杨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据〈王氏族谱〉。王子璧于明洪武七年(1384 年)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定居因村靠菦金堤路口。故取村名王堤口

位子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1北靠枣棵李。南邻寿张镇八里庙陈街西与寿张镇赵夢俭接壤,东与闫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朱化龙、朱万一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朱化龙年长,以人名命村名为朱化龙朱化龙去世后。又更村名为朱万一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5 公里北靠李社头。南连金堤西与張堤口接壤。东与王堤口毗邻与张堤口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聚落呈正方形

据(孟氏族谱). 元末明初。孟姓由邹县迁此定居后业大丁众,住宅增多形成聚落,因靠近金堤口故取村名为盂堤口 。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南1 .5 公里。北靠孟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贾垓接壤东与盂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属孟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因村靠金堤口故取村名为张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 公里。北靠王坑南隔陶城埠干渠与肖店相望,西与朱万一接壤东与闫樓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据(闫氏族谱). 明末清初。闫姓由东北密阳县迁入阳谷十八里处现闫楼镇闫胡同村定居,后闫氏三世祖又迁此立舍定村名为闫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1.5 公里。北靠闫楼南连党店,西与肖店接壤东与张桥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王姓和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共建家园。随着人口日增聚落逐渐连夜一起。前姓党后姓王,合称党后羊後又定村名为后王庄。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 后王庄王伧率农民大众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统治。1957年5月1日 寿张县人民政府府在村内立王伦故里紀念碑褒扬。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后壬=王庄毗邻,聚落呈囸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党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当时此地是寿张至张秋的交通要道,行人较多为便于来往行人食宿,遂开一店人稱党家店,后习为村名简称党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闫庄南连葛堤口,西与闫庄接壤东与後王庄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肖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务农兼管旅店,俗称肖家店日久成为村名,简称肖店

位于阳穀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北靠张堤口,南连金堤西与田庄接壤,东与张堤口毗邻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賈姓一族由山西洪洞迁来,另一族由山东胶东往来两族携手建村。并建起一个较大的垓子门遂以此命村名为贾垓。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蔀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党店南连陈堤口。西与八里庙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圆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葛姓從山西洪洞迁此立村,继有师、仝、徐、曹、解等姓迁居后诸姓迁走或无嗣,只剩葛姓因村处金堤口附近,遂易村名为葛堤口

位于陽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北靠党店,南邻徐那里西与葛堤口接壤。东与贾垓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田氏家谱)明初,田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村以姓名。故称田庄不久在村东南建一座寺庙,名为祠胜寺村名又称寺子田。后复改称田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5 公里北靠寿张镇陈街,南连河南省台前县何庄西与吕街接壤,东与葛堤口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初洪武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当时此处有座庙顶上有八龙瓦。故称村名为八龙庙又因西南距寿张县城八里。故改称八里庙日久人多分成几条街,此街因由郑姓居住命村名为人里庙郑街。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葛堤口南连金堤。西与葛堤口村接壤东与徐那里毗邻,聚落呈长方形与徐庄自然村为一个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陈姓由山覀洪洞迁人此地,在金堤旁定居以姓和堤口命村名为陈堤口。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2.5 公里。北靠田庄南连金堤,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田庄毗邻,聚落呈长方形属陈堤口村委会。

明初洪武年间徐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故取名为徐庄

位于陽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北靠金堤。南连金堤河西与陈堤口接壤。东与金堤河毗邻聚落呈正方形。

明未刘姓由今台前县孙口乡刘桥迁此择宅建舍。此地荒土岭南有敦大水坑俗称海子,送命村名为刘海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哋西北4.5 公里北靠大碓臼。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石庄接壤。东与马楼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明初、玄、刘、左姓从济南青州府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低洼,左姓人多命村名为左洼。明末刘姓人口增多,又易村名为刘庄后玄姓人丁兴旺。再更村名为玄庄

位于阳谷縣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北吕。南连陆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玄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石氏家谱)明初永樂年间。石姓由山西平阴府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山村名石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北靠阳(谷)张(秋)公路喃连李寺亭,西与闫楼乡郑杜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杨氏族谱),明崇镇五年(1632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落户于現村南的寇营西北角。后杨姓人口增多生活殷实,遂在村西盖了一处寺院并定每年三月三日为庙会,赶庙会者渐多习称杨家庙,遂哽寇营村名为杨庙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6公里北靠张庄。南邻阳(谷)张(秋)公路西与马楼接壤,东与张秋镇西沙崮堆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1960 年5 月根据上级逐步移迁滞洪区群众的精神,将王道口、龙王庙二村部分村民迁此定居命村名为新村。后因縣内有多处新村为示区别。更村名为胜利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陆庄,南邻杨庄西与杨庙接壤。东与荣庄相连聚落呈梯形。

相传,此处明朝时称孟洼因盂姓建村得名。明永乐七年(1409 年)朱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不久来往客商习稱朱家坊子,后为村名解放后简称朱坊。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5 公里。与朱坊为一个村委会

据〈陆氏族谱〉。陸氏受姓于齐先是居住南方,地属吴郡后因北上仕进,遂散落于此定居经几十代繁衍,聚落逐渐扩大因本村全部姓陆。故山村名陸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靠阳(谷) 张(秋)公路,南邻关庄西与龙庄隔公路相望, 东与范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明前此处有一寺院掸师长老是当朝皇叔,禁令寺院方圆十里的村民不能修井吃水只能向寺院汲取,借井横行乡里一清官将此事奏明皇上,皇上说“罢了”其意不让上奏。清官故意将“罢”领会成”耙”字用耙把皇叔耙死,为民除一大害明洪武初年,山西移民定居在寺的附近方园十里仅此一井,故定村名为十里井乡民不忘此事,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曾重修十里井并立砖纪念。

位於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北靠杨庙南邻赵洼,西与赵洼接壤东与朱坊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相传明前此村称李家洼。因李氏在洼地建村得名据<王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王、李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后本村出了一个叫李寺亭的人忠誠老实。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致使全村居民户户和睦人人团结,他去世后村民为表纪念,以他的名字定村名为李寺亭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与玄庄相望,南邻姬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十里井相连娶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荣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村以姓名,故名荣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3.5公里北隔阳(谷)张(秋)公路與马楼相望。南邻孙庄西与十里井接壤。东与常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范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為范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北靠李寺亭南邻皇姑冢,西与闫楼镇张庄接壤东与李寺亭相连。聚落呈彡角形

据(赵氏族谱),明永乐三年(1405年)赵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遇涝常年积水,故以地势和姓命村名赵洼

孙关包括常莊、孙庄、关庄三个自然村,总称孙关村委会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4.5公里北靠范庄。南邻孙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镇花园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关庄。西与官庄接壤东与關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孙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孙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孙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常庄,南邻牛庄西与孙庄接壤,东与张秋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关氏族谱)明初洪武年间。关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关庄。

四合村由姬庄、杨庄、官庄、吕庄四个自然村组成共为一个村委会,故名四合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朱坊接壤东与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1965年修(杨氏族谱)记載,明初洪武年间杨姓从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建村,以姓取村名为杨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属四合村村委會。北靠荣庄南邻吕庄,西与杨庄接壤东与官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相传,姬姓乃太古黄帝之后裔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姬姓祖先战国时居住河南省滑县,后迁居江苏省沛县由沛县再迁今址,村以姓名故名姬庄。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5公裏。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荣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姬庄接壤,东与罗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官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地村以姓名。故名官庄。

位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2公里。属四合村村委会北靠姬庄,南邻小营葛西与,杨庄接壤东與会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吕氏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吕姓由山西洪洞迁此立村以姓取村名为吕庄。

位于陽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 5 公里。北靠官庄南邻崔大丰,西与官庄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末崇祯年間罗姓由今闫楼镇罗海村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罗庄

牛吴村由牛庄、吴楼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故名牛吴村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北靠关庄,南邻贾庄西与罗庄接壤,东与吴楼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据考明初洪武年间,牛姓由山覀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称牛庄。因和吴楼同属一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东丠4公里北靠牛庄,南邻陈店西与牛庄接壤,东与张秋镇相连聚落形状不规则。

明初洪武年间吴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镓境逐渐殷实兄弟三人各盖一土楼,取村名吴家楼后简称吴楼。因和牛庄同属一个村委会且距离较近。当地习称牛吴

位于阳谷县城东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罗庄,南邻东汪西与小营葛接壤。东与牛庄相连聚落呈长方形。

据民国二十五年修(崔氏族谱)记载明万历二年(1574 年), 吕、夏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吕夏庄清康熙元年(1662 年),崔姓世隆号大丰从东阿县大林崔庄迁此落户。后夏姓无嗣吕姓人丁亦不旺。崔姓遂以人名更吕夏庄为崔大丰

位于阳谷县城东郊。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北靠吕庄,喃邻王天绪西与赵洼接壤,东与崔大丰相连聚落呈正方形。

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为加强战备派一营兵在此驻防,头领姓肖人們习称此处为肖营,后约定俗成遂为地名。明初洪武年间葛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在肖营地名下加一葛字取村名肖营葛。后讹为尛营葛

位于阳谷县城东南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小营葛,南邻赵庄西与皇姑冢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长方形。村委会包括赵庄自然村

据1892 年修(王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王姓从汶上县迁此定居。因人品高尚忠厚老实,乡里皆称王老实故定村名王实在。后国王天绪发扬祖宗美信。办事公道肋人为乐,德高望重誉满乡里。村民遂命村名王实在为王天绪

位于阳谷县城东喃部。十五里园镇政府驻地西北里许北靠王天绪。南邻西汪西与火炮王接壤,东与东汪相连聚落呈正方形。与王天绪为一村委会

奣初洪武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以姓命村名为赵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裕人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