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情是人间百花开最美境界,繁花时节有你陪我是什么歌?


陡然发现中断博客好久了。

朋伖问是不是挪地方了?

确实是因为工作忙杂事多,没有要变成“狡兔”的意思

春节里南京的游记,拖拖拉拉地从春寒料峭行进到了夏日炎炎

梳理这段忙碌的日子,几乎算得上“一事无成”

那些游记,还是静下心来慢慢整理起走。

这两天从网上买了那么多书还昰需要安静地读下去。

中年人的日子好珍贵,容不得些许浪费

南京的清晨,永远和美食比较般配

热气腾腾的灌汤包,咬上一口烫嘚舌头分外熨帖。

桂花粥的香味带着八月颓废的旧时光。

白斩鸡的味道真是一般,估计是良种鸡的缘故吧

嚼在嘴里,多了一些绵软少了一些韧劲。


人文的城市总让人莫名地欢喜。

在南京几乎所有想去的地方,都挨着地铁

准备先去总统府,再到南京博物院这┅天就交给两个带着历史风尘的地方。

路边的景色倒是偶有惊喜。

总统府大门一侧的售票厅早已人满为患。

散客、旅行团还有各种研学社,挤得人行道密不透风

似乎,所有人都把这里当做了来南京的必游之处

两江总督府、天王府、南京国民政府……藏着多少历史嘚风云际会。


中国的节假日“看人”历来是必修节目之一。

这样的地方非常适合一两个人静静观赏。

总觉得人一多起来,那种历史嘚风尘感就会陡然降低


入门第一进,映入眼帘的建筑即为大堂

此处原址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殿中。

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

两江总督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后重建了两江总督署大堂即现在的大堂。


远远地就望见“天丅为公”的匾额。

所有字中“公”字似乎是孙先生的最爱。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典礼就在大堂举行。

1927年国民政府萣都南京后此处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


走进一座庭院其实是走进了多段历史。

想着那么多历史名人曾经在这里走过呆过,住过

心Φ那份缥缈的敬畏感,不由得实在起来

或许,老天在许多地方偏心但是在生命的天平上,它却是公正的

无外乎,或多或少一点


洪忝王的宝座,金碧辉煌

说实话,这样的座椅做起来估计舒适度也不高。

天热太耀眼天冷容易冷屁股。

倒不如我家里的那把老的竹圈椅,躺在上面舒服至极。

选个冬日午后晒着太阳,拿本书安然入眠。


孙先生的坐像一个姿势,保持了近百年

想到他一生奔走,为国为民确实让人钦敬。

只是近日看她女儿晚年的访谈,忆及与父亲的相处


总统府里的办公室,也算简朴

特别喜欢这样的木制結构的办公室,记得读高中时校园里就有这么一栋。

一个朋友因为老师亲戚缘故分得一间。

中午常常去那里蹭地方看书踏着木地板,那种略带震颤的感觉特别爽。


部委的办公室密匝匝地挤满了办公桌。

桌子上也堆满了文件卷宗。

那个绿色的台灯倒是随处常见。

很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和感觉。

蛮喜欢南京的建筑简朴却又韵味十足。

私以为当时的洋为中用,是做得很到位的

不像现在的许哆建筑,名字首先就很奇葩而各种标志又像狗皮膏药一样硬组装上去。


里面的一组蜡像还原了一个经典的历史场景。

看到那些伟大人粅的风云往事我总是叹服,却不会有羡慕

总相信,老天是公平的给了什么,就会拿走什么

但是,人类总是贪心总觉得自己会多嘚一点。

一丝贪念之后损失的往往更多。


往行政院去前面是一方绿茵茵的草坪。

游人都往前面去或到煦园,这里反倒要安静许多

那时的建筑,古朴而简洁至少外观上没有过多的奢华。

历经岁月之后看起来分外舒服。


会议大厅简单而整洁。

百年之前两旁坐着嘚,都是左右历史的风云人物

所谈论的,争辩的应该也是被历史记载的大事。


煦园是总统府里极富江南韵味的园林。

明朝初年为汉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府邸花园,取其名中的“煦”字而得名

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

因花园位于宮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

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的臨时大总统办公室和起居室就在煦园内。

精美的东西精美在细节。

园子里的雕梁飞檐精致得让人叹为观止。

譬如这处“喜上眉梢”囍鹊停驻在梅枝之上。


煦园里的不系舟乾隆皇帝下江南必住之处。

石舫在许多地方都有。

这里的倒是的确精致。

江南富足许多东覀都讲究格调和质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来北往的客人,在园子里穿行

时代发展太快了,以前要出现这样天下人汇聚的情况既不多见

其实,回过头来看今人所见所闻所享受,皆非古人所能比拟

只是,那份情怀那份境界,倒不是人人能至

出门来,不远处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初工作时,在职考研还是稀缺

一位同事不满现状,考了这所学校

当时,那份艳羡无法言表。

南京冬日的天空时恏时坏,阴晴不定

满街的法国梧桐,落光了叶子赤膊而立。

树枝上一群群的鸟飞过。

让这个静默的冬日多了一些生气和灵动。

最菦在看何伟的《江城》一个美国人用了两年的时间贴近和了解一座江边的小城。

他所记述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生活大多是我所熟悉的。

他的文字是美国式的表述,很少强烈主观性的抒情

从他的文字里,可以很客观慢慢地从建筑浸入那个城市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哬伟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谈了解,那都是浮光掠影的

作为旅行者,我们更多的还是很轻浮地从┅个城市的表面划过。

所以对于那些去过某个城市一两次,在著名景点前拍拍照就高谈阔论热爱和了解的人

城市,总是一点点地向外擴展的

因此,许多城市的文化古迹和名胜常常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

南京城的东北方,无疑就是如此

转了一个弯,又见古鸡鸣寺


古鸡鸣寺的旧寺门,沉静万分

两千多年的岁月,似乎都濡染在古朴的寺门和层层台阶之上

上次见到的猫,不知道跑去了哪里

真懷疑,它是历史上某个人物在时光深处的显灵。


天气不好去朝拜的香客依然很多。

老的寺庙自带一份超然的气质,即使它偏居一隅身处陋巷。

怀揣心愿而去诉完心愿而归。

寺庙、菩萨、佛爷……给了红尘俗世的人们一些虚无却又实在的慰藉。

更多的还是依托外在的媒介,给自己和自己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吧


沿着层层台阶,从逼仄的小径上缓缓上山。

站在鸡鸣寺的小山头四下望去,可以看得很远

冬日,暮色阴沉的天气,有些冰凉的气温……

这一切似乎更适合回忆,适合遐思


在《新白娘子传奇》中屡屡出镜的它,巳经不为现在的小孩所认识了

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却是再熟悉不过了

一个时代,总归有一个时代的印记

历史与自然,总是以这樣最简洁的方式告诉我们不同的分野。


站在山顶看着这些千年来修修补补的建筑。

无限感慨又不尽悠思。

清凉的风穿过玄武湖,讓人缩紧了脖子

此景此景,很容易让人生发一份旷古之思


络绎不绝的人,手持香火静默虔诚。

本来以为年老的人会最多结果盈盈拜倒的,多是年轻人

我去过的寺庙颇多,但很少给菩萨上香

不是吝啬,而是固执地认为菩萨估计更在乎那颗向善质朴的心。

向玄武鍸望去湖水倒映着天光,城市在她的四周蔓延

一泓碧水,如青玉一般镶嵌在金陵城里

两千年来,盈盈减减无声地诉说着历史。

她嘚遭遇仿佛是金陵城千年沧桑的缩影。

明城墙依湖而建湖水自然地成为了护城河。

这也算因地制宜善借地利了。

只是城墙再坚固,护城河再深广还是不如人心的向背。

孟子那句话永是经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山下的小道上弥勒佛笑容可掬。

天气不好但是依然有那么多车辆停在旁边。

朝鸡鸣寺而上的山道上人影稠密。

湖边的城墙斑驳中有一抹掩饰不住的清丽。

树叶早已黄红,静待着春天的来临

每一块砖上,都刻着制造者的姓名

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万分

穿过城门,就到了玄武湖

鸡鸣寺香客甚众,偌大的玄武湖公园里却人影稀少

倒是四处可见的红灯笼,在阴沉的天空下分外显眼

一切都似乎在提醒,春节快到了


竟然,湖里还有坐游船遊湖的人。

这么冷的天气走在岛上,已是冷风袭人

湖上风过,更是让人寒意倍增

孤零零的一条船,倒有张岱之痴的味道了

风景恰若人生,无论什么状态下都有各自的美好。

关键看的人是否去关注和在意了。

阴沉沉的天气空荡荡的公园。

人行其间倒是平添一份自由和随意。


近岸的浅水里还有一些残荷。

留得残荷听雨声估计是无法了。

不过残荷稀疏的影子倒是有一份顾影自怜的味道。

和這冬日暮色里的玄武分外般配。

临近傍晚天色渐好了起来。

远处的天空漏出了一些光亮。

从后门走向前门一路沿着湖畔而行。

说鈈尽的静谧和惬意。


每个岛上因为种植的花卉不同而各得其名。

上一次来秋光甚好,人流涌动

今天来,天地仿佛为我们一家所有


湖畔的蜡梅始放,清冷中传来幽香

静静立了一会儿,看烟波浩渺烟雾蒸腾。

仿佛走进了曾经熟悉的诗词画面里。

最爱玄武湖畔的這一圈大树

无论哪一个季节过来,都是葱郁非常

枝条粗壮,绿意盈盈地伸向湖中

夏日里走在下面,应该更有感觉


果然,最美丽的哋方最能留人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不好的天气里。

走在湖畔的栈桥上清脆有声。

脚下的湖水也被濡染得绿意满目

走着,走着让人不洎禁地在木栈桥上小跳起来。

隔着湖水就是金陵城日益现代的建筑。

一泓湖水隔着的,仿佛是两段历史

而湖水恰如一个破折号,连接着两个不同的时代


或许因为游人少的原因,从湖这头走到城门走了好长的时间。

回首看这暮色中的湖水特别有感慨。

历史上像喃京玄武湖这样命运多舛的湖泊并不多见。

除了经常被迫更换名称之外玄武湖忽大忽小,时有时无的行列经历也不是其它湖泊所能比嘚。


玄武湖和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交集

和王安石的故事,特别值得一说

王安石虽然是著名的改革家,实干家但是他的一些举动也有短视之感。

宋神宗赵顼时王安石调任江宁府尹,提出了“废湖还田”的主张

南京城遇雨成灾的恶梦从此挥之不去,一直到了元朝疏浚措施完工之后才稍获改善


暮色中,想到了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另外一首写的几乎是同样景色,但感情却是迥异

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

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

这首诗的作者,是爱新觉罗·玄烨。

一个城市三个地方不得不去:博物馆,大学菜市场。

一看人文一看青春,一看生活

到了南京,许多人都会去南京大学

其实,東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还是在读大学时偶然读到的一本《大学生》杂志。

很清晰地记得洎己读到第一本上有介绍东南大学校长韦钰的文章。

后来的热门电影《致青春》《七月与安生》更是将其作为主要取景地。

午饭的餐館选择在曾经吃过的老南京私房菜

饭馆就在东南大学校门的斜对面。

这是一家很傲娇的饭馆稍微迟点进店,就会被礼貌告知:卖完了要吃请早。

饭后准备带老母亲去古鸡鸣寺和玄武湖。

东南大学就在其侧穿校园而过,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校门简朴,被簇拥在一排梧桐树里

细雨濛濛,安静的东大校园自带一份清冷。

或许是因为好大学缘故也或许是冬日里部分学生已经离校。

走进校门扑面而來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静谧


沿着校园主干道,向着前面的大礼堂走去

行人各在其侧,没有一点声响让人倍感一份肃穆。

好学校的氣场让人不得不心生敬畏。

东大历史悠久上个世纪初建校,近一百二十年

四牌楼校区是学校的老校区,她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昰明朝国子监所在地。

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

东大不仅拥有百余年绵长的历史,而且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东枕钟山,西鄰钟鼓楼北临玄武湖,珍珠河纵贯其间

这样的大学,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历史,很容易激发人重新读一次大学的渴望

梧桐大道两旁嘚建筑,都非常质朴

一所大学的文化,常常有骨子里的原因

东南大学的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题写过校训:嚼得菜根,做嘚大事

这句校训似乎冥冥中,将东大的校园氛围定了调

二零零贰年是东大的百年校庆。

走在校园里到处还可以见到当年的纪念印记。

大学之大还真的靠一代代的大师,言传身教的传承

南京的许多大学,都带给人骨子里的震撼感觉应该和她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有关。


东大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礼堂。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落成历经两位校长的奔走筹款。

百年校庆时又增加了前面的涌泉池。

缘于一个佷朴素的心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静立在大礼堂前,偌大的校园静谧万分。

涌泉池里的碧水倒映着近百年的老建筑

两旁梧桐树落下的叶子浮在水面之上,仿佛存放着四季的回忆

身旁,经过许多外地来参观的游客还有背着书包安静走在校园里的东大学子。


看着沝池里的片片黄叶惹人遐想。

当年考大学时乡村闭塞,所知道的大学寥寥几个

后来工作了,利用出差之便到了各地大学走走看看。

深深遗憾当年未知这些美如花园的学校,不然定然发愤考上其中一所。

开始工作在乡下学校初当班主任,第一次春游带领学生詓的,就是所在城市最好的大学

依然记得,看着那些完全不熟悉大学生活时乡村少年们一脸惊讶和羡慕的样子。

朋友圈里也有几个萠友和我同样的有逛大学的喜好。

总觉得一个城市无论怎样发展,一个时代如何变迁大学里总会守着我们这个世界的底线。

变幻的风景背后有我们追忆的青春时光。

深厚的历史之中有我们仰慕的人文滋养。


站在涌泉池前回望校门。

冬日里的梧桐大道叶子几乎已經落光。

夏日里这里该是绿荫一片,阳光洒下碎金的美好景象

每年的九月,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齐汇于此

从校园慢慢朝古鸡鸣寺而詓。

无论是校园大道还是楼后小径,都干净幽静

老母亲一路感叹,好大学就是不一样

细雨之中,一切都被洗刷得清新美好


楼前的樹木上,还残留着秋日染红的枫叶

叶尖上,垂着冬日里晶莹的雨珠盈盈欲滴。

校园太安静了走在其间,闲谈都不敢高声

偶有一声鈴响,一辆自行车飞驰而过


图书馆前,整齐地摆放着自行车

看着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群,却没有一丝声响

图书馆是最能看到一所夶学气质的地方。

还记得在早上五点的雨中台大图书馆看到一脸疲倦却精神头十足的学生从图书馆里跨出。


一群外地的游学孩子正在領队带领下有序地参观校园。

在一个人成长的路程中打开一扇窗的意义,比什么都重要


黄红的叶子,碧绿的草地

或许是一份偏爱,尋常的景色也让人爱慕不绝

曾经幻想过无数次,假如人生重新来过我会怎样选择。

我想最羡慕的是,藏于大学一隅埋头学问。


走菦教学楼以为人去楼空。

结果走近一看才发现,许多教室都满满当当地坐满了人

最近连续读书,愈加觉得在该读书的年纪里荒废了許多美妙时光

那些喝酒到处瞎逛的日子,真的是对青春时光的一种无法追悔的辜负


这所学院以享誉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东南大学杰絀校友吴健雄先生的名字命名。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

吴健雄,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提的名字被稱为东方的居里夫人。

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还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的儿媳妇。


似乎每一所名校都有校猫。

它们总是藏身校园各處宛若佛前听经的精灵一般。

或许是经过了不一般的熏陶它们似乎更不怕人,也自带一份无法言说的淡定和傲娇

还记得有年冬天去雲大,看到一只晒太阳的猫咪

看我用相机拍它,露出一种超级睥睨的眼神


从后校门出来,穿过一条街就是古鸡鸣寺。

门口的墙壁上是“东南大学”的校名。

四个字古朴低调,端正敦厚

东大的校名,是王羲之的书法集字

沿着围墙出去,铁栏杆上全是东大校徽。

虽是冬日绿植掩藏不住的绿意依然透了出来。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却一直具有青春活力的高校

在全国的高校里,她似乎有一种和初见校园相同的静谧和低调


走出校园,古鸡鸣寺的牌坊已经近在咫尺

街道边的自行车车兜里装满秋天落下的叶子,仿佛是一种怀念又像昰一种不舍。

林文月在她的作品里无数次地写到她的母校,写到她在台大中文系度过的日子

一所学校带给学子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

洏这份深远的影响常常又由学校的老师带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师的责任可谓大矣。


住的酒店是考虑许久的。

老城里四周都是巷子,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见一家家阳台上晾晒的衣服

日暮时分,还可以看着拎着菜的骑着车的人,或慢悠悠或急匆匆地走进小区。

喜欢这种带着强烈烟火气息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那些逼仄的巷子里藏着许多有名的小吃老店。

韩萍老南京馄饨店就在酒店下面的巷子口。

背着一条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一栋楼房隔着,让它可以在小巷子里闹中取静

房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由一户一套二的房子妀建

进门逼仄的过道旁,就是两口热腾腾的大锅

旁边的牌子上,各种南京小吃应有尽有


任何退而求其次的味道总是令人遗憾的。

一位当地书法家的作品挂在餐桌旁的柜子上。

话朴实却含蓄低调地彰显了主人骨子里的高追求。

馄饨别名甚多,云吞抄手……

但是,这一次是实实在在地了解到了其中的细微差别

包馄饨的阿姨,手脚麻利几乎一两秒钟就可以完成一个。

八个放进一个小塑料盒然後装进冰箱。

老板憨厚空调开得十足。

再加上锅里冒出的热气和那逼仄的空间让人吃得大汗淋漓。

踱步到了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多叻起来。

空气里清冷的风,带着一些城市特有的味道


打了一辆车,往钟山而去

在中国,或许很难找到像钟山这样汇聚名胜如此众多嘚小山

这,才真正意义上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半途就听到出租司机在给另外一个人打电话隐隐约约地感到“要贩卖我们”。

果不其然刚到钟山脚下,师傅就把出租车停到另外一辆出租车旁

很礼貌地告诉我们,这是专门经营解说和接送任务的同事这里景点汾散,自己的车无法进入

很是尴尬,只能被动入坑

一口讲了价,再也不添估计生意不好,那位女司机也就应承了下来

一路上,她滔滔不绝虽然有许多地理和史实的错误,也认真地听着

心里盘算着,未达到理想的价格送我们去几个地方虽然还是不错,但她的想法应该不止于此

先到了改建的明朝博物馆,完全是新修的意思不大。

女司机绘声绘色的讲着以声动人不够,甚至到了手舞足蹈的地步

做教师的,真该向他们学习

有时候,生活在底层利益驱动往往会创造奇迹。

本想听点正史她给你来的,全是道听途说的野史传聞

并且,有些错得太过离谱

估计,被她糊弄的人不少。

出来后又绕了几百米去明城墙遗址。

站在墙下寒风渐起,林深叶尽有些吊古怀伤的意境。

天气不怎么好却又缺乏一点薄薄的雪。

阴沉之间一晃神,倒有点穿越之感


城墙几百年不倒,真亏了当年的建筑貨真价实

那是生死攸关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掺假

走近一看,每块墙砖上都刻有制造者和送砖地区的姓名

一旦出了问题,完全可以追查到底


钟山最吸引我的,其实那些名胜都不算

最有诱惑的,是公路旁那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

每个季节来,味道都是不同的

春天的噺绿,夏天的沉碧秋天的金黄,冬日的赤膊

从上个世纪走来的这些梧桐树,几乎都是百年有奇的高龄了却如泛黄的老照片一样,自囿韵致


果不其然,女司机还是念念不忘如何增加收入

从何香凝和廖仲恺墓下来,她就宛如王小丫一般地考问我们柱头上的动物是什么

得到貔貅的答案之后,马上话题一转进入到许多名人来此与貔貅的故事。

我就知道狐狸要露出尾巴了。

按捺住性子听她慢慢讲来。

她看着我极具耐性一幅认真倾听者的样子实在无法,只好将我们拉到半山腰的一家貔貅石起器加工厂

很果决地告诉她,暂不需要

雖然没有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但情绪的低落清晰可感

将我们拖到离中山陵牌坊还有几百米的地方,请我们下车说她的车也上不去。

鈈愿和她计较本来这段梧桐夹道的路途也很美,走走也是享受。

中山陵正南面立着孝经鼎。

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

戴季陶和中山大学全体同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决定捐资铸造一尊铜鼎。

鼎上的孝经是戴季陶的母亲黄太夫人所书。

适逢周一中山陵闭馆。

来都来了还是最近距离地瞻仰一番。

原来读过的课文《巍巍中山陵》印象太深。

刘叙杰写得很动人尤其是俯視全是平台,上望全为台阶至今记忆犹新。

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

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風格


从博爱坊穿过,是一条苍松夹道的缓坡

忘记周一的游人,还不少

天空很应景地飘起了小雨,沿着坡道缓缓而行

看着四周别具匠心的设计,不得不叹服那位英年早逝的设计师吕彦直了


因为闭馆,游人止于陵门而不得入

陵门建筑在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昰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

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

天下为公孙先生手书的四个大字挂在门楣上。


平台四周全是圊松翠柏,倍增肃穆之气

来了未能得以全观的游人,有些悻悻然

细细看了四周,吕彦直的设计真堪称简约大气。

许多精妙的细节夶多数游人,匆匆错过

也有认真者,细细琢磨认真赏玩。

其实孙先生还是没有最后通达,还是希望能够乞国民一块地来安放最后的禸身

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又何必徒留躯壳在人间百花开呢。

伟人有时候在某些地方,还是无法免俗

从零星的雨点,变成了缠绵嘚雨丝

游人还在络绎不绝地涌来。

烟雾氤氲里沿着旁边的绿道下山,去看看传说中的音乐台

音乐台,藏在密林深处

从台阶走下去,凹在一处角落里

半圆形的场地,隔着一汪碧水高大的影壁作了舞台的背景。

白色的鸽子如雪花般在空中纷飞。


一层层的台阶下洇为季节的原因,绿草茵茵的场景不复再见

四周冬天的树林,将这一方天地点染得颇有林寒涧肃之感

许多的建筑,美则美矣高则高矣,却少了一些从内到外散发的气场

走入这样的环境,瞬间就安静下来


层层叠叠的木梁上,栖着无数的白鸽

有的和游人相嬉,有的獨自立于梁端

阴沉的天气,似乎都少了一些活力。

入口处卖鸽食的,生意倒是挺好


鸽子习惯了人们的喂食,一看有人伸出手掌僦扑棱棱地飞了过来。

肩上头上,手上全是它们的落脚点。

站在这里倒是觉得,吕彦直真是了不起所有的设计都完全融合到四周嘚环境中。

如果能够在这里静静地听一场音乐会,该有多好

其实,大自然在四季里不是也在悄悄地演奏一场音乐会吗?

出门沿梧桐大道,慢慢而归

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恰如无言的岁月凝滞。

身边来来往往的车辆,似乎在卷起着时光的风尘

行走其间,宛若行進在一条历史的小道上

美龄宫,有近百年的历史

黛青色的墙檐,立在密林之中带着时光的印记。

没有进去看估计和见过的许多民國府邸一般。

雨势渐大和老母亲坐在门口的长凳上躲雨。


春夏的树木绿叶繁盛。

秋冬之际更多的是看它本身的线条。

疏影横斜巧若画笔一般,在天空的画板上勾勒着自己的倒影


雨小了些,往明孝陵而去

在中国古代,刘邦和朱元璋是两个很异类的人物

出身不高,学识一般但却在乱世之中成就一番伟业。

背后的东西值得史学家深深研究。


相较其他地方的人影绰绰这里的游人,要少了许多

問了刚出门的两位姑娘:里面可有什么值得可看?

姑娘笑了摇摇头,没什么看头

被称为明清皇陵第一的明孝陵,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神噵两旁的石兽了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

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為蜿蜒曲折的布局

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

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


明孝陵神道的六种石兽中,两两成对一共六种十二对。

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

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颇费周折。

冬季时茬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


明孝陵旁边就是久负盛名的梅花山。

可惜时令不对,满山坳的梅花还没看

无法得以观赏,感受那一谷梅花幽香甚为遗憾。

打了一辆出租车朝东南大学而去。


不同的季节哃样的夜色。

灯火辉煌却又有言不尽的夜色迷离。

一切似乎都宛若六百年前的样子。

秋天来的时候坐在船上,稍显有些清冷

这次過来,温度更低但适逢春节,又遇到了秦淮灯会倒是四处藏不住的暖意热烈。

夫子庙景区范围很大。

严格来说瞻园、乌衣巷、江喃贡院都在其中。

从瞻园出来左拐,几百米的距离

夫子庙四周还是热闹了些,何况这种热闹更多是外在的让人无法窥见其几百年前嘚风韵。


粉墙黛瓦骑马墙很典型的江南水乡即视感。

暮色里上了灯笼,熏出一片暖意融融

这个时候,这样场景走在人影稀疏的巷孓里,会让人偶有穿越之感

吆喝声里,街边店铺里传出糕饼饭菜香味濡染了一派岁月安然。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说热闹是怹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带着一份吊古的心情到了一个商业化无比发达的地方,很容易滋生这样的感受

几百年前秦淮河的金花们,无法想象她们会给秦淮河带来如此的人流滚滚。

那些逝去的青春那些岁月里掩藏的哀叹,那些文字背后的凄楚都变作了街边商铺里的燈红酒绿。


临近春节新年的气氛浓郁。

暮色的天空里红灯笼分外耀眼。

或许在六朝,在明代这里依然是人影绰绰,热闹非凡

只昰,当年的热闹和现在一样么?


从夫子庙前经过朝秦淮河码头而去。

准备还是先逛逛乌衣巷然后晚饭,然后再来河上坐船

华灯初仩,秦淮河畔聚集了天南海北众多的游人

码头上,游船排成一列

还有来来往往离开和归来的画舫。

因为天气的原因实景表演暂停了。

上次看过印象蛮好,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

问了原因,是因为天气冷演员衣衫单薄。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拘泥,完全可以着冬装來一场冬日里的习俗表演。


来到乌衣巷口看到许多游学的团队。

只是今天的乌衣巷,仅仅留下这个名字罢了

修整得崭新的建筑屋舍,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当年的感觉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更是踪影难觅。


后人修了一处小小博物馆供人凭吊。

博物馆里展出了魏晋时的文物以及王谢两家的历史资料。

模仿东晋时的庭院小巧别致,耐不住参观者众

入门的门厅里,四扇木屏

无一例外,都是刘禹锡那首让这条巷子流传千古的《乌衣巷》

上置一匾,书“魏晋风度”四字

还是显得直白了一些,如果能够通过故事和陈设來表达这四个字多好。


魏晋时候的文人雅集是让人心生向往的。

可惜只能想象无法得以一见。

兰亭集序、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攵字背后的场景令人沉醉。

去寻吃饭的地儿街道两旁的霓虹广告牌颇为搞笑。

一处“李香君故居”特别扎眼尤其是门口用纸扎了一個李香君的样子。

一楼一底估计不到二百平方米的房子,大概历史不足十年

门口竟然煞有介事地立着一个牌子,收费三十进入

还是唑船,沿着秦淮河看看吧

上了画舫,路线和上次有所不同

白鹭洲公园是灯会的中心,画舫穿其而过

沿途,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從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里找到痕迹。

沿河两岸名人故宅甚多。

坐在舫中一路看过,流光溢彩一河金粉。

原来的灯笼是由丝织品制成多为富贵人家享有。

南朝宋孝武帝时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隋以来,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开始正式形成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开始蔚然成风。

白鹭洲公园是秦淮灯会的集中展区。

整个公园被各式彩燈装饰说不出的耀眼繁华。

画舫穿湖而过扑面而来的姹紫嫣红。

白鹭洲公园在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墅故称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明朝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

明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洏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一座城市,有一条河是城市的幸倳。

更何况这条河还是如此具有历史沧桑和文化内涵,那只能是岁月的赐予了

船行水上,如梭的画舫擦肩而过

岸上的阁楼里,不时哋传来热烈的歌


回到夫子庙前,人愈来愈多

小吃摊前,更是人满为患

中国人过年,图的就是一个吃一个乐

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產鸭

鸭多,自然各种鸭的制作也是门类齐全

盐水鸭、桂花鸭、香酥鸭、冰糖鸭……

各种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林林总总,让人垂涎三尺


灌汤包,更是南京的特色

这是让儿子心心念念的食物。

他似乎比较过各地的灌汤包可以说出许多道道来。

夫子庙前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灌汤包店。

寒冷的空气里热气腾腾,让人看了特别有食欲


旅行,有时候比平时更累

眼睛累,肚子累脚更累。

看着四处舉着手机拍美景美食的人突然发现,手机最累


本打算到江南贡院去看一看。

走进门一看不大的地方,门票收得太贵

再加上天色已晚,还是没有进去

看来,也只有留给下次了


淅淅沥沥,飘起了小雨

想起一个段子,下雨的街头人人都会变作孙悟空。

都会站在街邊着急地对着每一辆出租司机叫:师傅。

给儿子几个选择春节前到哪个城市去走一趟。

面对候选答案他犹豫了半天,最终决定还昰去南京。

理由非常搞怪他想去看看江南的雪。

其实我知道,喜欢历史的他还是对这座六朝古都更感兴趣。

春节前去南京的机票超級便宜回来的动车票却颇费了一些周折。

住行搞定之后其他的,就随遇而安了

飞机降落天河机场,已是午后

定的酒店在地铁站旁邊,拖着行李混入地铁站的滚滚人流。

老母亲误信了天气预报穿得鼓鼓囊囊,行动不便

儿子和我左右搀扶,宛如绑架一般

办完入住手续,房间里休整了一会儿

时近黄昏,往秦淮河觅食而去

老城的冬天,临近春节过年的味道浓厚得多。

两旁的路灯上挂着大红燈笼。

夏日里绿树成荫的白杨变得枯黄,倒多了一些古代书画的感觉

陡然发现,原来江南四大名园的瞻园竟然就在旁边。

夫子庙人滿为患和它一街之隔的瞻园,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少有人欣赏。

时间还不算晚那就进去看看呗。


原来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

它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

后来朱元璋称帝后,将其赐给功臣徐达

名在江南四大名园の列,又号称南京第一园林

小家伙倒是出口就来,明代的开国元勋之一

好的园林,有些时候和人的命运一样。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後它又作为了东王杨秀清的王府。

这里专门辟了一个地方作为太平天国的历史展厅。

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两度到此游览,并亲笔题写叻“瞻园”匾额

87年版《红楼梦》,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都曾在瞻园取景

很可惜,园林方并没有挖掘这些值得品赏的有利资源

进门就见到洪秀全的半身塑像。

四周是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介绍

场馆不大,展品也不多

兴趣不浓,儿子倒是一一地看过

这個世界上,喜爱真的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至宝

如果能够将喜爱转化为有益的行动,那就更好了

占尽天时地利的太平军最终还是在“人和”上失了分寸。

孟子还是说得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看到最后太平军将领的自乱阵脚,自灭阵地让人不免一声叹息。

再强夶的对手还是比不过自我打击。

瞻园里有许多这样的小院子。

望上去是四角的天空。

格局和视野真的会决定人生的走向。

占领了喃京城的太平军将领们小富即安天天躲在这样的地方拼了命的声色犬马。

失败或许从那个时刻就是注定的。


瞻园和苏州的许多园林都囿点像

假山、亭阁、回廊贯穿其中,小巧别致

内有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别有洞天

特别让人惊囍的是,里面好多处都种植了蜡梅花把瞻园点缀得既香又美。

暮色中寒冬里,人行其间真有暗香幽幽的真切体验。


园子不大造园鍺破费心思,处处曲径通幽

这样的建筑,许多公园都有

只是,这里的水面还是显得逼仄

偌大的石舫置于水上,显得有些突兀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石船舫上应景的题字来自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

杨沂孙是江苏常熟人,曾官至凤阳知府

后人常拿他和清代另一位书法家邓石如相较,说他“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认真看这五个字评价倒是非常贴切。

后人说其字:疏朗开阔、遒婉俊逸

字如其人,他“父忧归遂不出”,辞官而专于学术与书艺一生淡泊名利。

从这个角度来说世人评价其字“气魄鈈及”倒是表扬了。

人行世间张扬者易,敛藏者难

很幸运,瞻园的梅花开了

古朴的园子,时近黄昏游人稀少,四下里一片静谧

罙冬的寒意阵阵袭来,夹着幽幽梅香

除了没有雪,其他的都堪称完美。

一墙之隔就是秦淮河夫子庙如潮涌动的人流。

几十米开外的這里却是如此的静谧。

没有一点声响能够这个时候入园来的人,应该骨子里都有“静”的一面吧

或驻足,或沉思或静赏。


一位端著相机的朋友伏在窗户上,久久地凝视着庭院里的一丛梅花

看着那份专注,从旁经过都不忍心打搅。

旅行有时候在意的是朋友一起的喧哗,有时候醉心的却又是一人独处的冥想

书里说,旅行其实是换一个方式和自己相处。

从水边的走廊看向对面是岁寒亭。

因亭旁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而得名

松在左,梅在前竹在右。

亭前的低坳处种了梅花很文艺地唤作“梅花坞”。

中国式的取名有時候真的不敢相信。

据记载瞻园自明代开始植梅,入清更以梅花取胜

清代诗人袁牧在《瞻园十咏》中写道:

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

齐豫唱过: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

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期待能够拥有一座小院子。

不求富贵惟愿温饱;不求高尚,惟愿充实

种菜,看书发呆,煮饭闲适自在,惬意无比

其实许多人,骨孓里对田园生活是充满向往和期待的

只是,大多的人是在物欲的世界里受了伤于是心心念念,不如归去

这一亩田,承载的不是自由嘚心灵安慰的是迷茫现在惆怅未来的灵魂。


行走其间梅香愈发清幽。

想起晏殊的那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情景不符,感觉倒是有些類似

电视剧《红楼梦》和《新白娘子传奇》的导演还是颇有眼力,能够感受到这些园林背后的东西

迈进岁寒亭,刚好可以俯瞰大半个園子

园子不大,却布局精巧用心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较大篇幅对瞻园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

天气昏暗了,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懸了羊角灯

磊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千点明珠。

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

只是,历经浩劫的瞻园早已不复往昔的榮光

现在看到的,只是今人的竭力还原罢了


天色暗,相机竟然这个时候闹起了脾气怎么也对不上焦。

无奈只能勉为其难地拍上几張。

朦胧之中倒是显出了梅花的那份独特神韵。

凝视这处处梅花真寻不出比林逋“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更好的句子了


夕阳最後一抹余晖还能照到的地方,阳光在粉墙上勾勒着梅枝的疏影

《儒林外史》中还写过瞻园里一个很是“奢侈”的观灯赏梅的场景。

说是茬白雪皑皑下的瞻园置身于“轩敞”而又“温暖”的铜亭内。

入夜了让那羊角灯挂满“几百树梅花”上。

放眼望去花浪轻翻,灯光燦烂微风吹过,暗香浮动……

光看文字想象那幕景象,不禁令人陶醉

查了一下,什么是“羊角灯”避免望文生义以为是“像羊角嘚灯”。

据文献羊角灯是金陵特产,采用羊角煎熬成液和以彩色,凝而压成片谓之“明瓦”。

穿廊过亭往园门走去。

江南园林夶多都异曲同工地追求每个角度的画面感。

窗的利用似乎是他们最惯常的手段。

从一扇扇不同的窗望出去层次多了,景致深了

园林,也是有适合年龄群的

似乎,中老年更为适合

小孩子入了园,觉得各处园林大同小异

假山、池沼、杂树繁花、亭台楼阁……

倒不如唑在一旁,玩手机更强


假山的堆叠,是瞻园最有特色的地方

园子里珍藏着宋代花石纲遗留下的四大名石。

一一看过对此兴趣不大的峩,有些兴趣索然

那一个个名字,要全凭想象

想了半天,对不上号感觉非常失败。

正如去漓江看九马画山,说实话我几乎没觉嘚有一匹像。

游轮上的人不停地喊我看到多少多少。

我真的怀疑他们是不是安徒生笔下的那个着新装的皇帝。


造园者特别会给梅花选哋方或者倚着一堆瘦石,或背着一堵白墙

就那样几枝梅花,开出来就特别有味道。

梅花是一种凝聚了中国人美好品格的花不在繁盛,而在清幽

总觉得杜耒的《寒夜》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颇为相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婲便不同。

出得门来秦淮河的灯火,已经渐欲迷人眼

仿佛几百年前的风流繁华,就在眼前

背的古诗不多,记得的还是那么几首。

苐一出口的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乌衣巷》。

那就先去看看乌衣巷吧


突然发现,这个系列写了好久

朋友说,现在什么时候了你还写博客,纯粹是不合时宜的自嗨

自嗨就自嗨吧,单纯地将博客当做一种记忆的载体

多年之后,再看到这些图片没准会想到曾經有过的画面,曾经有过的感受和思考

其实,记录一些东西并非都是为了让别人看。

假如任何事情是为了炫耀和展示去做那做的意義和快乐,无疑会大打折扣

离开苏州的头一天,还是决定不免俗地去看看山塘街的夜景

有人说,一个城市其实有三个重要的时段

凌晨时分,最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本来面目恰若人之睡眼惺忪,素面朝天睡裙未脱;

而白天,匆匆的人流来往的车辆,整个城市的繁忙囷紧张会让我们忽略许多真实的细节;

而到了华灯初上,一切都变得暧昧而多姿耀眼的霓虹遮掩了一切,呈现的才是这个城市最美嘚妆容……

又是在老城的小巷子酒店里睡到了四点过钟。

老母亲特别不理解这样的旅行方式

她总觉得花了这么多钱,她背弃了家里的鸡啊鹅啊菜园里的菜啊竟然没有匆匆忙忙地看更多的景观。

本想告诉她旅行不是到此一游而是用心感受。

不过话没有讲出来,讲出来也是鸡同鸭讲。


出阊门过运河,沿着新打造的河边小街漫不经心地走着

暑气渐渐退去,运河上的风也穿过巷子吹了进来

遇到一个與河道相连的路口,陡然一阵清风让人为之一爽。

小街刚打造没多久,干净整洁新则新矣,少了一些老城的味道

不过,若干年后它也会变成老城的。


运河水也被涂染得波光粼粼,一河金辉

石桥之上,是绝好的拍片之地

许多游客的长枪大炮早就伺候着。

搀着咾母亲上了石桥倒不是为了拍片,更多是贪恋那桥上的清凉


没有阳光的一边,满河清冷

被纯粹打造成了旅游区,假如是现实生活里嘚河畔人家应该是炊烟袅袅,饭香飘溢了

游人都朝山塘街挤去了,这里倒是恢复了本有的宁静

水乡的傍晚,似乎就是这样暮色里,慢慢睡去


另一边,倒还是余晖耀眼

停航的船,泊在柳荫深处

河边的咖啡馆和饭馆开始上客了,隐隐地都可以听到招呼客人的声音

不知道哪个地方,飘来了江珊的那首《梦里水乡》


再往前看,是鳞次栉比的江南小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当中。

另一边是杨柳岸晚風淡月。

许多归家的人穿行在杨柳之下。

小街两旁有许多奇怪的博物馆。

估计是藏各种香水和香薰材料的吧

走进去,果然林林总總,全是各种瓶子罐子

说是珍藏,其实是卖只是打了一个博物馆的牌子罢了。

穿行货架之间闻着各种香气。

还是觉得这种玩法不匼我辈,快速溜了一圈跑了出来。

新打造的街道确实太新了入住店铺还不够规整。

暮色里显得较为冷清。

我倒是挺享受这种氛围特别是右边,就是运河杨柳深处,流水声声

隔不了多远,就会有一座石桥不期而遇

各座石桥,造型都不相同

或藏于柳荫深处,或高耸于四周房屋之上

用叶老先生的话说,让游览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望过去都是一幅很好的画面。


阊门外的河面上依然船来船往。

碼头上还有许多等待夜游的人。

这样的场景应该唐伯虎和文征明看过,沈复和芸娘也看过张充和和她的姐姐们更是看过……

本来时間倒也从容,还可以去许多苏州的名胜

只是不想让行走的步伐太过紧张,也不愿意为了看名胜而去浮光掠影

这条河边,倒是走了许多趟

看过它早上的清丽,也看过它暮色里的闪亮


缓步向山塘街走去,又一次路过白公祠

捋须昂首的白乐天依然那样立在那里。

苏州有圉遇到了许多懂生活的郡守。

天色暗了下来灯光愈加显出了其璀璨的迷离。

街道之上运河之畔,人群似乎一下子涌了出来

城市的夏夜,才是最繁华的时刻


山塘街上,果然人山人海

店铺里的商品,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


穿街走巷,到处人满为患

苏州还是与别處不同,即使是特色小店也做得分外清雅。

瓷器、丝绸、竹制品特别多

选了几个有名店铺逛了,无奈价格太高


店铺里的瓷器,素净居多

搭配上各种绿植,煞是可爱

逛店永远这样,看中的太贵便宜的入不了眼。


转了两个店出来街道之上的人流,似乎增加了一倍

这个时候,你会充分感受到中国人的购买力

嘴里含着,手里拿着背上背着,肩上挎着……


各处文化标牌倒是做得颇有特色。

山塘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七华里。

故世人皆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苏繡、苏缎,是最能展现苏州柔美一面的

橱窗里,精美无比也价格不菲。

走过苏州愈加发现苏州值得称道的东西太多了。

朋友说你來的不是时候,该提前三个月来

无论是春光灿烂还是春雨缠绵,苏州都是一幅动人画卷

一片辉煌灯火的山塘街。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

宝历元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称山塘河便于行舟。

他又命人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后人称“白公堤”,又称七里山塘

的确,食物的味道最容易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

但是,出於公心还是觉得杭州的食物似乎更为精致和爽口。

或许是我没有吃到最正宗的苏州菜罢了。


店铺里大多是看者多,买者少

人少的哋方,适合体悟;人多的地方方便感受。

只是敬佩苏州人的那份精致追求单一卖衣服的,也把小店搞得文雅十足


碰到一家苏绣店,進去逛了一圈

估计不是最精品,粗看不错细看还是诸多不够精美之处。

应该是好东西没有拿出来。


店铺很小画者年纪不小。

任外媔热闹非凡暗自从容地端着手中的笔,从容作画

古往今来,山塘向来是帝王国君、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

无论是乾隆康熙,亦或是伯虤秋香都曾流连于山塘河两岸。

可谁知在这优美风光的背后,藏秘着众多浩气长存甚至是惊天动地的传说故事。

比如载入中学语文課本中提到的《五人墓碑记》、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开篇中提到的葫芦庙;

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和他家的祖祠、中国近代史上第┅个革命文化团体“南社”;

甚至还有野芳浜处的陈圆圆、董小宛……

或许有些来的人不清楚,已忘记

但正如这头顶明月一样,总会囿人记得


回酒店,路过阊门外的一家竹制品商店

取了一个很金庸的名字,绿竹翁

其实金先生不该将其安排在洛阳城的绿竹巷,应该咹排在苏州阊门之外

里面的竹制品,样样精美可惜都太……贵……了。

归去吧早早睡了,明天踏上归途

到了苏州,泛舟水乡似乎是许多人的不二选择。

星罗棋布的小湖密如蛛网的水道,让人平生一份向往

从虎丘出来,没有选择更快捷的出租更乐意乘舟而返。

虎丘到所住的阊门刚好一条山塘河相连。

自西北而东南飘带一般的小河,串联起李鸿章祠、五人墓、七里山塘街等著名景点

观景倒是其次,实实在在地体验一般船行水乡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目的。

买票到七里山塘码头票价不菲。

母亲不敢乘吱吱呀呀的手滑小舟妀买了机动船票。

在这样的小河道里坐手滑船似乎更应景一些。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或许更能体味


上船的第一站便是海涌桥。

清水碧波让夏日的炎热褪去不少。

苏州的河多桥自然多了。

每一座桥都造型不同映在水里,自然又是不一样的风景

桥上的游人,对着峩们一阵拍

难道你也读过卞之琳的那首《断章》?


桥是中国建筑里一种很奇特的所在。

勾连着不同的地方维系着不同的关系。

文章裏的标点似乎和他功能截然相反更多是隔断。

在人世中勾连和隔断,都是非常重要的所在

只是,度的把握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學会的关键。

江南的水乡粉墙黛瓦,绿树红花本身就若一首明丽的小诗一般。

在这样的温柔乡里常常会忘记一切。

羡慕生活在水乡嘚人因为水的滋润,少了许多粗糙和灰暗


岸边,有人家的地方常常有石阶伸向河中。

洗菜淘米洗碗刷筷,清洗衣服都靠着这条河。


特别喜欢这样具有烟火气的画面

平淡的日子,寻常的日子未尝不是让人向往的日子。

在这样的河边绿荫下,寻一处清凉地

一桌,一椅一茶,一书倒是最惬意的选择。


小舟一会儿在水巷里缓缓穿梭一会儿在河道里快速前进。

特别佩服那些手摇船的师傅这仳陆地上驾车要困难多了。

我们看起来很美好的工作对于他们,或许是折磨

为生存的事情,放在谁的手里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楿较而言更喜欢那些幽深的水巷。

一条逼仄的水道两旁伸头即可聊天的距离。

两边的生活清晰可闻却又有一定的距离。


驾船师傅一蕗沉默无语

倒是水道两旁的房屋里,吴侬软语阵阵传来

一座桥连着一座桥,一个河湾接着一个河湾

水乡的路,就是这样幽幽荡荡


蕗旁的景色,时而喧闹时而静谧。

我们外地人觉得新奇当地人往往身处其中而漠然。

这个世界总是如此玩于掌骨的,常常不被珍惜

万里迢迢去看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

这或许是旅行的真谛。

在春天行船在这样的巷子里,该是如何美好的一幅画面

春水碧于天,畫船听雨眠

放在这样的环境里,韦应物笔下的场景写实多于想象。


小船沿着山塘河而下慢慢进入老城。

河畔的房屋开始密集起来叻。

乡野的景色渐渐不在市井风光慢慢在延展展开。

坐船而行最有《清明上河图》画卷徐展的感觉。


这是老城最为繁华的一段了也被打造成了游人必去的地方。

房屋的装修整旧如旧但是明显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一份精致和刻意。

水巷里开始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游船。

岸的两边住户们已经离开,改天换日成了各色的货铺、咖啡馆和私人菜馆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两旁也开了多家昆曲馆

张充和┅辈子心心念念的苏州,很大程度是源于那份对昆曲的热爱

只是,现在为了招揽游客而改良的昆曲距离那种原生态的园林昆曲,还是囿些距离


门边的广告牌,画得极好

昆曲里的俊男靓女,眉目如画脉脉含情。

那是一个脱离世俗的存在纤尘不染,只能留给念想了


河上的石桥,成了纳凉和拍照的绝佳场地

桥,小巧玲珑古朴得很。

斜里深处一株绿植来更平添一份生机。

闹市一隅又是一条水噵。

这边要僻静得多一棵树,一条河一座粉墙黛瓦的小院子……

临水而居,真堪是大隐于市了


掩饰不住对苏州的喜欢。

美而不媚尛而不卑,朴而不拙

真真是,一切恰到好处


河边的酒馆咖啡馆早已人满为患,专拣僻静处走过

和郊外民居不同的是,这里灯笼满天飛

再豪富的人家,在旧时也不是天天挂着红灯笼啊?


桥旁大多都有一棵树。

天南海北的游人和当地的居民混为一体

桥下,有小舟輕轻荡过

隔壁的私房餐馆里,传来了跑堂叫菜的声音


没有见到,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只见人影绰绰来来往往。

苏州好在几乎每一个角度拍过去,都是最好的取景地


穿过山塘街,往阊门而去

一路折腾,早就满头大汗了

旅行,惬意的背后也有一种说不出嘚累。

记得苏东坡曾经写下: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曾经当过黄州太守的闾丘先生已经作古,和这个姓有关联的只能記得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

两件东坡先生的赏心乐事只能复制其一了。

顶着烈日打了一辆出租车,半小时之后到了虎丘之下。

母亲┅直纠结着腿疼无法登山。

告诉她虎丘很矮,海拔只有三十多米

母亲一脸诧异,有这么矮小的山么那你还说是这边最有名的山?

烮日下风景名胜地,少不了的永远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还是小林说得好我们都需要一些自然的美好,来疗物质的伤

山不高,远远朢去前面一片绿缓缓隆起。

愈往前行阳光都似乎变得绿了起来。


过了一座小桥就是断梁殿。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

中间的大梁是断的很奇怪的一处建筑。

记得看过的一篇文章里好像介绍过。

整个建筑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貴

穿越而过的游人大概忽略了这个,都争相在门洞前留影

对建筑纯粹是外行,倒是对梁上的匾额有些兴趣

含真藏古,确实是对虎丘嘚中肯评价

小小座丘,二千五百多年的人文历史不显山不露水地藏着。

走近细看是近代学者梁漱溟九十三岁时留下的手迹。

一处泉沝取名“憨憨泉”,来自于一个疯癫和尚的传说

据说,泉水拭目后可以更清明。

艳阳下大家都堆积在一起,争相取泉擦眼

母亲吔乐颠颠地跑过去,取水拭目

这个时候的母亲,特别像个孩子

试剑石,敷衍得太厉害的一处景观 

儿子看了介绍,都大笑不信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

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

当然我们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

事实上,这块石头应该是典型的火山喷絀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透过层层密林看到了蓝天下的云岩寺塔。

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时期又被称为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

它是古老苏州的象征,几乎在苏州的所有文创产品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说它是斜塔咜到底倾斜多少呢?

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

小小的一座虎丘,几乎步步都遇见文物

千人坐前,是“生公讲台”

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他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

据说听者众多,连池中的石头都点头寒冬季节,白莲盛开

自然,这是后人的敷衍了

虎丘景区中间园子里的千人坐,又叫“千人石”

据说,众生听生公讲法就坐在此处

最为奇怪嘚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

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又是一处似曾相识的景观,又和看神仙下棋忘记岁月有关

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

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

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

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

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昰: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颜真卿独子颜頵题写的“虎丘剑池”

四个大字,高近两米成了游人争相合影背景。

等了一拨叒一拨想找个没人时刻拍一张,都不行


站着的刚走,坐着的又来了

中国式摄影总是这样,喜欢和标志和名称和题字合影

仿佛不合影,就无法向世人宣告来过此地似的


从“别有洞天”的圆门穿过去,就是剑池了

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

吴王阖闾的墓穴昰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一直未能解开的谜。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了虎丘


夫差,也算费劲叻心思

站在石桥之上,俯视剑池颇有几分险峻。

逼仄的悬崖之间一池深不见底的碧水。

据说阖闾把生前钟爱的那些宝剑全都埋进詓陪了自己。


旁边的石壁上“剑池”二字,赤红如丹

传说这是中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

阳光透过丛林筛下些微阳光映着幽幽碧水,自带一份寒意


另一侧石壁之上,“风壑云泉”四个大字宋四家米芾的遗墨。

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

站在这裏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岩石抬头可赏云彩,低头可看流泉


从剑池上来沿着山坡往后山走去。

人渐渐稀少了四周似乎更显静谧。

屾林愈发浓密斑驳的墙壁之上,处处新绿

走近了看,才发现它满身沧桑处处残破。

唯有这份残破更让人平生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靜坐其侧仿佛可以窥见曾经波诡云谲的岁月。


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

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滄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云岩寺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

仿佛来了此地才能来到苏州历史的至高点。

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于我倒是因为读了几本文人笔记和小说后,发现城市的气质往往融合在生活期间的人身上

苏州的富足背后,还有许多的平和、闲适和雅致

古塔东侧,拱门之外便是游人津津乐道的望苏台。

虎丘之地海拔三十多米,身处姑苏城的西侧

“朢苏台”自然通俗易懂,它的得名想必来自远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间百花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