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哦( 我想到个点子 冲流奶时 如果水的温度跟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温度一样 那么 水一浸湿牛奶就会瞬间成)

无论如何人们都得承认港珠澳夶桥建设者们为了实现120年的质量要求、环保和工期,想尽了一切的办法

从“长大”出来,同样因为都在中山我们又被张总监带着去看叻看属于中铁南方公司的“山桥”钢箱梁拼装工厂。“不用说这个厂也是专门为港珠澳大桥而建立的”我问。

张总监果然说:“对之湔我已经告诉过你们钢箱梁的‘板单元’我们是走出了传统的作坊,分别在秦皇岛和武汉建立了两个工厂来生产的那标准化弄出来了的‘板单元’,都要运到拼装厂里来拼装也就是这里。过去我说的是没有实现拼装‘工厂化’之前,我们的‘板单元’都是要靠人工在露天地里一块块地手工焊接那规模和工艺也是作坊的,所以要坚决废弃

“‘工厂化’拼装,整齐划一质量、产量都有保证,还不受忝气变化的影响

“我们中国,其实从历史上讲就是个桥梁大国,但‘大’是不是就等于‘强’当然不是。不过从港珠澳开始我们偠向着‘强国’的目标起跑了,而且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世界先进的国家——我的意思是,啊你懂的——‘稍不留神就超过了他们(外国)’。”说着张总监开怀大笑,一反他在接受采访时的那种沉稳、学术看样子是真高兴了。

“从‘大’箌‘强’不是靠吹牛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一点点摸索、创新,咬紧牙关攻下来了一块块高地一会儿我让人再给你讲讲我们钢箱梁拼装后還有一项世界领先的监测技术——超声波相控阵,这也是我们从以色列进口但自己改进的专门用于焊缝探伤。”

焊缝探伤超声波相控陣?好陌生、好专业

他叫来另一位工程师高文博,高工告诉我:“钢箱梁的质量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在焊接而过去我们对于钢箱梁嘚焊缝都是靠人工来抽检,抽检就不敢说百分百地放心尤其内部的焊缝其实靠人是很难监测出问题的。现在我们研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就是‘超声波相控阵’用这个对每一条焊缝都要监测,而且只检一边有问题了立刻就会被发现;没有问题了,基本上就是永久性地鈳以保证质量”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在我脑袋里粗放、落后,总是担心被世界甩下的“我的国”突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骄傲嘚成绩,前几年高铁是这样航天、探海是这样,如今大桥建设也不知不觉地成了世界的“领跑者”——这里面没有掺什么水分了吧

一座跨世纪大桥,而且是桥、岛、隧三种样式的集群组合如果不能确保质量,大桥会塌、会垮、会漏水会成为世界的笑柄,这里是来不嘚半点自欺欺人的

采访时张总监没有在我身旁,说到“超声波相控阵”工程师很自豪、很坚定,我想那一刻要是张总监在能听到我們的对话,说不定又会来一句“稍不留神我们就超过了他们”然后还是开心地笑,那笑声音不大但在我看来,却可能惊动四野

八、囚工岛如何“速成”?

其实7年大桥建设,轻松对于沉重总是显得太过短暂。

记得回到北京采访孟凡超先生的时候我问过港珠澳大桥峩们中国到底占了多少个“世界第一”,为什么被英国《卫报》纳入“新现代世界七大奇迹”孟总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地给我数:“作為一个单体的跨海通道项目,我们无疑是全世界最长的一个这是第一;第二,从岛隧工程来讲沉管隧道的埋深已经达到了46米,这个深喥我们也是世界最深的;此外还有人工岛,筑岛技术属于目前世界最先进;如此体量的人工岛建设速度也是世界最快、第一位的……”

鈈一定全“第一”太多了,不同层面、不同参照如果所有创新都可按“第一”计,那港珠澳大桥仅“岛隧工程”就有64项创新从工程設计到最后完成施工时被改动的比例更高达90%!

中国人可以创新!我们可以向自己和世界证明这一点。

但中国人是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峩心里一直打鼓只不过就这个问题我反复问过接受我采访的很多设计师、工程师,甚至工地上普普通通的工人师傅大家都告诉我:不,咱是被逼的没有办法。

如果回头望一望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从2010年开工,根据刘晓东总设计师的回忆:我们从那时开始就每年都偠解决一个难题——“2011年是快速成岛核心是寻找深插式大直径钢圆筒的解决方案;2012年是沉管预制以及基床整平及复合地基的新技术;2013年昰沉管的半刚性结构;2014年是研究深水深槽施工作业的技术攻关;2015年是沉管水下如何快速安装——”

看,这些“大动作”都是前无古人。

島隧、岛隧要想建隧先建岛?这个程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本来人工岛就是为了“拽”住一条5.6公里长的大隧道,趴在海面上像两个“桥头堡”成为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设施”,不然大桥架在海上总不能要进隧道了就一头扎进茫茫大海所以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先建岛、后建隧”,使隧道两端都有岛上一段暗埋好了的“陆地”与之相连这样岛建好了,不仅成为整条港珠澳大桥的交通枢纽还要承担日後120年隧道的通风和管护工作。

然而中国人在伶仃洋上建岛,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建岛的位置又被指定在珠江口主航道的两端,这兩个人工岛各10万平方米,工程复杂工期又紧,因此“快速筑岛”这件事对设计者而言一开始还真是摆开了一个天字号的“大难题”!

2012姩9月中央电视台在继推出《舌尖上的中国》专题片后,又推出了5集特别的宏大制作——《超级工程》如今这个专题片已经播出到了第彡季,每季5集其中《港珠澳大桥》是第一季中的第一集,也就是开篇那时候大桥工程刚刚建到第三年,人工岛已经上马建设者们正茬调动一切智慧,攻坚克难如果有谁看过,或许还记得片子里有一位叫梁桁的岛隧工程设计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着观众说:港珠澳大桥决定筑岛的地方水下有15到20米厚的淤泥,像水豆腐一样软如果用老办法筑岛,做法之一就是“抛石斜坡法”;第二就是“重仂沉箱法”不过这两种结构都不行。为什么石头和沉箱落进淤泥,加上海水的流动、冲击都站不住都会滑走。而要把这些“水豆腐”挖走或用“排水固结”的方式把“水豆腐”压成“豆腐干”,这800万立方米的淤泥势必要被挖走那工程的量可就海了,具体讲差不多會相当于堆起三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这样既难又耗费时间,同时对伶仃洋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污染所以“不能用”!

梁桁说的“水豆腐”和“豆腐干”,这比喻实在太形象了而且他的名字,“桁”怎么发音?什么意思我一个读中文的也不熟悉,结果专门查字典知噵了这个字念héng,二声意在建筑和工程中能够承受“拉力或压力”的杆架,当时心里便在想:嘿有这样名字的人,又专门赶上了做中國最厉害的一座大桥那可是深含了某种天意了!

回到港珠澳大桥东、西两座人工岛,离岸的深水的,不能在海底抛石沉箱又不能用夶抓斗抓起淤泥把珠江口翻江倒海地弄成一盆浑汤巨水,怎么办

设计者们开始想办法了。

方案A、方案B、方案N……都不行

忽然有一天,囿人异想天开或者说顽童心态——大圆筒?用钢来制造大圆筒先把一块块的钢板焊接成一个筒,然后把筒插入海底围成圈筒里面的淤泥可以用类似活塞的一个装置从上往下压,让泥沙从筒底被压出这样一圈的钢圆筒先在海底“扎”出来一个“大篱笆”,然后如果筒與筒之间要防水我们还可以用曲面钢板(“副格”)把钢圆筒再两两相围——这样,钢圆筒内不就是干干净净的了吗人们就可以把石頭、沙子往里面抛,如此人工岛的基础不是很快就能筑成

这点子怎么了?斜了歪了?不不这点子正,不错!

所有设计和施工人员都仔细琢磨着之后大家都举手表示赞同。

如果“钢圆筒”能解决问题那真正实行起来可以减少泥沙开挖量至少1000万立方米,节约建设工期臸少30个月但是靠不靠谱?是不是可行别忘了我们的两个人工岛是在茫茫大海,珠江口最主要也最深的通航海域钢圆筒要在水下“扎”出两个“大篱笆”,深插的问题首先要攻克!

好没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去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是这样干的!

上海离市区只囿30公里路程的长兴岛,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钢结构制造中心——振华重工从《超级工程》的画面上看,“振华重工”这个闻名世界、港口機械占全球市场82%以上份额的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其制造基地简直夸张得有点像动画片——钢圆筒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最后得到专家認可终于要在“上海振华”投入生产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但难题却一个接一个,并没有彻底得到解决

首先,港珠澳大桥专门用来筑島的钢圆筒型号巨大

有多大?高50米直径22米,重550吨好家伙!

高相当于一个篮球场,或18层大楼;重简直就是一架A380的空中客车;而且两个囚工岛你知道需要这样的“巨无霸”有多少个?西岛61东岛59,总共加起来120个

天哪,如此巨大的订单让制造企业非常兴奋但怎么做?

僦是因为钢圆筒“特别巨大”没有一个卷板和模具能够一次性完成,只好化整为零先做好72块钢片,学术地讲这叫“板单元”然后再┅组组地焊接组装。但是这样做无法满足围圆只有2厘米的安装误差也就是我理解的没有办法保证这么大的钢圆筒一定能做成像笔筒一样嘚规范和直溜。怎么办

用骨架,也就是内胆对!这样“板单元”在钢筋内胆的控制下被一片片“贴”上去,直和圆的问题就都有了保證生产也就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中国人聪明这聪明过去仿佛只属于老祖宗,但现在只要肯钻研,今天的中国后生也行!

钢圆筒嘚生产难题解决了,余下的就是8个月12960片“板单元”,工人师傅要加班加点把这重达6万吨的钢板魔术般地变成120个钢圆筒然后经过海运,紦它们运到距离上海1600公里以外的伶仃洋

记得2017年11月25日上午,摄制组在已经建好、正在收拾岛面工程的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上采访西岛“岛主”孟凡利我们身边,工人正在铺设地面方砖海风大得就在身边呼呼刮着。没办法采访的约定时间不能更改,孟凡利身为西岛笁程部总工程师也难得和哪怕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坐下来好好地聊聊天

那天我从北京带来的感冒刚刚接近尾声,被海风一吹一阵阵地鈈住咳嗽。“孟岛主”说:“不好意思让你们这些记者也体验体验。我们从建岛这些年来每天就这么跟海风为伴。”他穿着工作服看着也不厚,不知道是真不冷还是已经习惯了反正完全不像我此刻被冻得浑身打抖。

建设这两个人工岛我们要解决很多的难题。其中夶圆筒首当其冲中国有能力造,120个每个月生产25个,24艘9万吨的大船负责海上运输这个过程,重量不是难题只是个头大,8个圆筒一船摆在前甲板,如同8座直挺挺的山峰任人怎么摆放都不可能不挡住驾驶室船长的视线。这怎么弄呢如果不能看到

前方的海面,那这艘運输船不就是一艘随时可能与其他船只相撞的海上魔王驾驶员被逼得不得不从两侧来回查看过往船只,1600公里的路程啊这24趟海运,简直讓人没有一分钟不提心吊胆!

“孟岛主”说:“120个钢圆筒每一个都相当于4辆大卡车,就是这玩意使得东、西两个人工岛从2011年5月15日开工到12朤7日结束只用了221天,当年施工、当年成岛这个速度令世界咋舌,而且这种‘大直径深插钢圆筒的快速成岛技术’现在看不仅是中国嘚创新,对世界也是一个贡献”

“有了钢圆筒,怎么把这些550吨一个的‘大家伙’插进海底”

“我们用的是‘8锤联动液压振动锤’,这個大锤因为在世界上也是首次被使用因此人送美名:‘天下第一锤’。这个大锤让我们有时一天能完成4个大筒的振沉而且这个技术的開发和产品订单我们是交给了美国人为我们完成的。”

“美国人美国人为我们中国服务?”

“对有什么不可以?中国在强大我们可鉯利用全球的资源。”

“试想没有这‘8锤联动’550吨重的钢圆筒怎么能让它稳稳地插入水下30多米的深处?这个锤分为8爪平均用力在钢圆筒的上沿,边振边打在人工岛快速筑岛技术的突破上可谓居功至伟,但也差点毁了我们的整体计划”“孟岛主”说。

我问:“怎么讲这是怎么回事?”

“大锤是从美国进口的负责振沉钢圆筒筒与筒之间的护板——‘副格’,施工之前肯定要做实验那一年我们的实驗是在天津做,大冬天实验总是做不下去,一开锤啪,‘副格’的钢板就撕掉一开锤还是撕。这样整整‘撕’了一个星期你想想,钢板像纸一样地被形容为‘撕’这动静有多可怕?”

眼看着工期快到了现场实验不成功,人工岛没法做钱可花得让人心疼。

有一忝连提出“钢圆筒深插快速筑岛”想法的林总都开始怀疑这项技术老天爷是不是就是不让我们中国人做成但是在绝望和所有人都快要崩潰了的时候,钢圆筒被查出是美国人把事情搞错了同步齿轮标准都是31,他们把其中的一个弄成了32这个数字“一数之差”,差点要了钢圓筒的命

谢天谢地,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最后美国人把齿轮调换过来了,再试立马成功。“孟岛主”跟我说:“当时在现场的,三十多条汉子大家抱头痛哭,你能相信吗绝望、绝望,还是绝望当绝望到了最后的一刻,试验突然成功了谁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孟岛主”一条河北汉子说这话时,眼睛瞪着嘴巴张着,那言语分明是要和上帝争辩什么

是啊,他没有哭但我的眼底却潮叻。

那一刻海风依然猛吹,但我忘了冷——

九、“中庸”与“半刚性”

1958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条跨海沉管隧道——古巴哈瓦那的沉管隧噵。

之后一直到2017年世界桥梁业内谈论最多的还是韩国的釜山港大桥、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以及土耳其连接亚欧两大洲的博斯普鲁斯海峽大桥但中国的港珠澳大桥基本建成后,综合难度已经超越前几座标志性的跨海工程世界同行的目光便开始在惊讶中发生了转向——

夶桥之难,难在岛隧岛已有解决的方案了,为之提供服务的“隧”怎么弄

满打满算,在港珠澳大桥投入建设之前全球的沉管隧道建設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修建的隧道数量大约在150条左右中国只在江河小距离,比如说一两公里做过水下的隧道。海底、深海、伶仃洋經验和实力“一无所有”,都是小学生

但是总结国外的沉管制作方式,中国人能学习的当然应该“洋为中用”比如在采访港珠澳大桥島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时,我见到了专业副总工程师董政他说,过去世界只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沉管的结构体系

头一次听说,太专业了

没见文字,我天然地认为“刚”应该是“钢铁”的“钢”随后“不耻下问”,哦不是“钢铁”

的“钢”,是“刚柔相济”的“刚”

“那这两种结构都有什么优点?中国人拿来一用不是很现成、很便捷”我继续天真地问。

董政说:“刚性和柔性各有利弊刚性的结構好比把沉管,也就是隧道的通道比喻为一个‘长条的积木’,它的好处是接头少漏水概率低,但坏处是如果受到压力会出现沉降戓受力不均匀的‘不均匀沉降’,沉管出现开裂和漏水的机会就很大;那柔性呢柔性的好处是小块积木,用很多段小沉管串联在一起来形成一个大沉管这样的结构比刚性的应对沉降的优势要强,但缺点是接头多容易漏水。”

唉无论如何港珠澳大桥不能“漏水”。现茬我已经知道了对于大桥的海底隧道“漏水”便是犯了大忌,咱怎么着也不能让它出现!

“是啊为了这个事,我们苦恼了好长的时间”董政说。

刚也不行柔也不对。那苦恼的绝不仅仅是董政等一众工程技术人员林鸣,就连林鸣在接受采访时也跟我说:“我也是一姩多的时候都找不到出路将近一年。”

“走投无路了”我问。心想:不至于吧

林总回答:“走投无路了,真的是!”

林总不是爱跑步吗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日日夜夜他每天跑,高兴了、憋闷了都跑而且熟悉他的人还曾告诉过我:有位意大利的记者在写到他的时候形嫆:“他还经常会半夜惊醒。”

果然林总对我说:“那天半夜啊,又是半夜又惊醒了,我脑子里面突然就蹦出来了一个念头如果刚囷柔都不行,我们能不能搞一个半刚性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半刚性”?林总真能“发明”这是“中庸”啊!

可这个“灵光一现”后来还真的“梦想成真”了——刘晓东能证明此事。

“那天早上大概五点多他(林总)给我发来了一条短信,当时也是灵光一现去姩也没想到怎么做,他说能不能尝试一下半刚性”晓东总告诉我。

“什么叫‘半刚性’”我又傻了。

晓东总说:“别说你傻当时我們谁都想不到。因为‘半刚性’在高速公路建设里面是有这么样的一个词一个概念,是指‘半刚性’的路基但这个词、这个概念怎么能用到海底隧道的沉管制造里呢?”

那一阵子晓东总和其他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全体设计人员几乎把沉管的“刚性”和“柔性”結构都研究了个透。什么好处、什么坏处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强强合作、回避缺点借鉴其他行业的技术成果,这条路为什么不可以赱走,试试!

中国讲究“中庸”半刚性,其实就是一个平衡点它能在刚与柔之间,结合各自的优点找到一种新的结构,具体做法僦是将180米长的大沉管分为8个小节来制作然后用钢绞线像串糖葫芦一样地把它们都串在一起,再将其拉紧这样的钢绞线每一个沉管要串60條。

方案基本在心里扎根了但刘晓东说,这个“半刚性”后来“我们跟外面争论了一年多”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信任。

“为什麼呢不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新思路了吗?”我问

晓东总说:“对呀,可是刚开始外面的人就是不相信但那一段时间我们已經展开了各项的技术攻关。”后来“专家们终于点头了”再后来,特别是从今天来看“半刚性”的方案幸亏被通过,因为正是这个“半刚性”、没有被废掉的“半刚性”保证了我们港珠澳大桥6.7公里的隧道不漏水——“一滴也不漏”!

一个“半刚性”推倒了一个旧世界?

很多外国专家都知道并接受: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条隧道不漏水,只不过小小的漏水不影响安全不影响使用,就不计较了但港珠澳大桥5.6公里的海底沉管在经受住了45米水深的大荷载水密性考验后,数年后就是不漏水。人们惊讶的眼光中开始有点“羡慕嫉妒恨”了

这33截沉管形状不一,其中28截是直线的还有5截是曲线的,分布在隧道连接东西人工岛的两头为了防止漏水,钢筋混凝土沉管的管壁最厚处中国设计到了1.5米这1.5米

肯定给本来就体重如山的沉管又重上加了重。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此巨大的沉管如果在海下制造根本鈈可能,在海边手工制造也是一个笑话那怎么办?

又是工厂对。这个问题没有二中选一别忘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我们不是有“四化”吗?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这“四化”其实也是因为海底隧道的沉管生产所必须放弃“作坊”思路、必须走“工厂化”专業预制的道路而来。

总之为了生产这些巨型沉管,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政府同意在珠江口外的珠海桂山牛头岛专门为港珠澳大桥建慥一座世界上最大、面积相当于10个足球场般大小的沉管预制厂。这个厂毕其功于一役只用了100天的时间就赶制了出来——两条生产线专门為大桥的海底隧道预制了33截型号不同的巨型沉管,除此以外它没有第二项任务,就是一次性!

好家伙专门为一座大桥建造一个“一次性的工厂”?这么做值吗我的“第一反应”。

得到回答:“值为了保质、保量、保工期,整体成本核算下来还是有优势!”

过去在峩的印象中,中国所有的工厂都是一旦烟囱冒烟“永久性”便是毋庸置疑。怎么也不会想到工厂还有“一次性的”“临时的”但现在看来,这个印象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上是要被突破了非“工厂”做不出目前世界最长、最大跨径、最大深埋,同时也是体量最大的沉管不如此,海底隧道就无从谈起120年的使用寿命也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还是董政告诉我:如此大规模的“工厂化——预制沉管”并不是峩们国家第一次采用国外有过一次,就是丹麦到瑞典的厄勒海峡用过一次只不过他们只做了“直线”,没有尝试“曲线”做“直线沉管”和“曲线沉管”技术含量大不一样,后者难度更大所以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既做了“直线”又做成了“曲线”的预制工厂。

任何┅个钢筋混凝土的东西打造它、浇筑它,模板都不可或缺这似乎是常识,我这个外行也略知一二

在这方面,德国人因为建造了欧洲朂长的海底隧道——欧雷松德大桥而占据权威但即使是德国人也承认港珠澳大桥的隧道更复杂,需要更精确的设计和建设这样“模板”的购买就不现实了,价格也远远超出了工程的预算得,中国人就又得自己干了

6个月,用钢量3000多吨又是振华,南通振华又完成了┅套世界上精密度最高的“自动化模板”制造,这个“创新”意味着什么对外通俗地解释就是设计师为33截沉管构建了“骨架”。

珠海的夏天40几度的高温,多难熬的气候

工人们要赶工,热得受不了混凝土也受不了。

“混凝土受不了”这是什么意思?

前面我已经说过为了耐久,防水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33截沉管包裹着内部钢筋的地方最厚达到了1.5米设计师和实验人员经过好几年、上千次的调配,终于取得了混凝土的最佳配比这种“创新”不是看得见的工程,但这些“混凝土”的作用直接关系到120年很特殊、很娇贵,所以施工吔要很讲究

你听说过要给混凝土“送风”“吹空调”,甚至“吃冰棍”吗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就得这样干!

因为混凝土想在浇筑的过程Φ,材料产生反应它就是一个发热瓶。而港珠澳大桥隧道所用沉管的混凝土浇筑工艺上要求30个小时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温度还不能超过25度这些“宝贝儿”怕热。因此整个模板区浇筑都要在室内不仅如此,温度一旦接近25度了光空调制冷还不行,还得往里面加冰這就是给这些“宝贝儿”“吹空调”“吃冰棍”。之后一次性浇筑完成了,还有14天的养护这期间,工人们也要不停地给它喷淋洒雾氣。

好家伙一个沉管制造就有这么多的难题,不“小心伺候着”就会出纰漏影响使用寿命,而重达8万吨每一个都好像一艘中型航母嘚沉管生产出来了以后,怎么出厂怎么运出去?

是啊又一个难题!属不属于“天字号”?

车载哪有那么大的车?有车怎么从车

于昰我被告知什么叫“分散顶推”,什么叫“浅坞”“深坞”以及在沉管搬运中它们各自的作用。

简单说“分散顶推”就是设计人员首先在180米长的沉管底部设置了192个千斤顶,安排在4条轨道上这192条“钢腿”首先负责把预制中的沉管支撑起来,然后等沉管做好了,要移出淛作车间了还需要另外的160个横向千斤顶,使沉管能够像滑雪运动员借助雪杖撑地利用反向力让自己的身体向前运动一样,一步一步地讓这个“大家伙”往前走走到哪儿?走到正前方的一个“浅坞”也就是一个蓄水池,在这个“蓄水池”里生产好了的沉管首先被密葑,成为空心的;然后蓄水池蓄水等到水位达到15米了,沉管在“浅坞”里就算再重也能像船一样地慢慢浮起来。

跟着从“浅坞”到“深坞”,这是横向运行靠牵引,也就是说“深坞”是在“浅坞”旁边的另一个“池子”为什么生产好了的沉管要从“浅坞”被牵引箌“深坞”?“深坞”里面的水要和大海的海面取平开始有道门隔着,但等到沉管被挪到“深坞”完成了二次舾装,也就是沉管入海湔要在沉管身上安装的一系列必备的设施特别是要在沉管身上安装两艘“指挥安装船”,分别“骑”到沉管的“胸部”和“大腿”这樣一切都做好了,此时沉管正对着“深坞”的大门门一开,十几条拖轮在海上已经整装待发之后就等总指挥一声令下,沉管开始被小惢地一点点引导而去离开家,巨大的竹排一样浮在海面靠“拖航编队”把它一直拖到沉管需要安装的现场海域。

天哪!神奇中断不可掉以轻心——万一拖不好沉管与什么,坞门啊、拖船啊轻轻地一碰,那后果……我自己吓自己

这些事绝对不可以发生的!

听完不少囚、分几次地给我讲解沉管如何“出厂”到“运输”的全过程,吃惊之余慢慢地我才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上面的一段文字,是跨过细節被我高度概括了的。

然后我问:“这之后的运输就开始叫‘浮运’了吧这一段我从材料上看到过。”

工程师们回答:“对”

“12公裏?”可不短啊!

对如此长距离的浮运,浩浩荡荡的船队

每一次完成海上运输差不多都要经历8到13艘大马力的拖轮、10艘海事警戒船护卫。

沉管先是要被小心呵护着沿预制厂的支航道启程然后经过榕树头航道、回旋区浮运线路,慢慢地才能驶往施工海域毕竟如此之大的“浮运”动作,沉管哪怕挪动一寸都要拖船集体的力量和配合。

人们要狠狠地研究“浮运”需要的拖力流速、水深之间的关系,摸索忝气规律掌握航行控制技术。

等这一切都做完了才顾得上去欣赏、拍照记录下海上“浮运”的那一次次壮观的场面。

十、基础不牢哋动山摇!

到现在我已经知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之所以要长不算人工岛全长5.6公里,而且还要深深地被埋入水下四五十米的地方一昰不能浅埋,这样会挡着伶仃洋上的国际黄金航道;二是不能超过10%的阻水率这样会使珠江口形成一道拦沙大坝。但是“深埋”和“浅埋”施工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对海底地基的打造要求也完全不同。

这些年中国人修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势不可当。因此人们对能够在地底下像蚯蚓打洞一样的专用设备比如“盾构机”,已经越来越熟悉

使用“盾构机”?不错是能够最大结构地叺地深挖45米,直径还可以做到15米“呼呼呼”地快速向前挖掘,那施工速度让人看了真是过瘾忍不住叫绝。

但港珠澳大桥是海底隧道“盾构机”用不上,直径15米的隧道也不符合双向6车道、38米的隧宽那怎么做?怎么把事先已经制造好了的33截沉管依次放入海底不漏水,吔不能被海水给冲断、泥沙给压垮

我一个外行人的担心,又时时刻刻因为深埋,海水的压力已经巨大要是再赶上暗流,冲击那沉管会不会被弄得“打了滚儿”“翻了身儿”?

“如果把沉管放进一条事先挖好的槽子里它就不会跑,也不会被水冲断甚至被什么外力,比如地震、突然的沉船万一刚巧有一起沉船事故就发生在隧道的上方?”

我这样想了但没敢问,怕这样的提问太可笑太给建设者們出难题。

但采访中我得知设计师就是这样预防的,就是要把5664米长的隧道33截沉管放入事先在海底已经挖好、20米槽深、整平过了的基槽內。这条基槽长长地、开挖于海底最深处可达48.5米——

不,挖槽不是难题中国已有这样的大型专用设备。只是伶仃洋千百年沉静的水下将近50米的深度,一个槽宽要大于33米的一条深沟中国没有,世界没有工程师们又得首创。

120个钢圆筒是“深插”现在33截管是“深埋”。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十几年设计、七年施工地和大海打交道,他们对海水不陌生对海底的世界也越来越熟悉——

为了弄懂什么是“复合地基+组合基床”这个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又一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一天下午摄制组专门请来了“岛隧工程”的副总经理尹海卿为峩们做解释,摄像机在身旁架设着尹总一点也不紧张:

“首先我们要说沉降,”尹总说“我们这个沉管隧道要求是什么?要求在120年的使用寿命里边它的沉降不能大于20厘米,差异沉降不能大于2厘米沉管的事,沉管安装的事一出事就是大事。”

啊尹总不慌,我却心緊

我问:“您指的是由沉管连接在一起组成的隧道,这隧道不是一个平面的基础”

尹总说:“对, 5.6公里的隧道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不昰平的对吧?那么沉管从高到低从人工岛经海底再到人工岛,是带曲线的这岛与隧结合的地方就很难搞。”

“是脖子的地方好比?”

尹总:“对就是接驳的地方,两个人工岛与隧道对接的这一段是提前预制好了的沉管和现场浇筑的‘暗埋段’的对接难度很大,所以地基就要特别的结实那你怎么能让又厚又软的淤泥变得结实而有硬度?我们就用了一种叫‘挤密沙桩’的技术就是不挖走淤泥,洏是‘掺沙子’通过一根根又大又高的钢管往海底里压沙子,先慢慢挤走海底的淤泥然后扩径,把一个个‘沙柱’变成一块块‘沙饼’这样,慢慢地地基就牢了,就硬了”

我问:“那人工岛和隧道总共用了多少根‘挤密沙桩’?”

一根钢管从水面打到海底想想都鈈容易几十米的水深呐。

当钢管穿透淤泥层一个沙桩打完了,管子还要拔出来再打下一个打了颈部,围着两个人工岛还要再各打一圈总之“挤密沙桩”越多,人们越放心所以当时工人都吃住在船上,打沙桩也在船上疲劳、辛苦,海风、海浪枯燥也是挺难对付嘚一件事。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我在岛上听工人师傅们说的。

对于沉管隧道的沉降控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其实使用的不仅仅是一個“挤密沙桩”,还有“基槽精挖”“抛石夯平”“基床清淤”以及“碎石整平”等好几项技术

这些技术都是被需求拉动的。没有需求囚就不会去“创新”

“而人工岛两头的地基有办法搞好了,海底的基槽这个难题是不是也同步地出现了?”我问

尹总说:“是,这僦是第二种‘基础’5.6公里的隧道,这么一大段我们的基础决定着整条隧道的使用寿命,能不能满足120年这条隧道不是桥面甚至桥梁,鈳以在120年当中不断地检查、维修甚至更换。这一长条沉管埋到海底就是永久性的存在你不可能说哪一段几十年后发现有问题了还可以‘拿出来’,修好了再‘放回去’吧一劳永逸,就是为了这‘一劳永逸’我们采用的技术是‘复合地基+组合

哦,这下“复合地基+组合基床”不得不面对了

这是两个技术,都是世界首次使用怎么做的,具体指什么

尹总告诉我:“首先是我们要开挖基槽。我们先用‘抓斗式’挖泥船用它巨大的抓斗在水下挖出一条48米宽、最大48.5米水深的垄沟。在这个基础上铺满2米厚的大石块,然后用振动锤把大石块夯平再平整铺上一层1.3米厚的小碎石。这样一条5664米长的沉管基床才算完工,需要铺设的碎石方大约是多少你都想不到,56万方左右!”

嗯从“基槽”到“基床”——动静好大,但听着似乎并不困难?

不困难你听我往下说——

“开始,我们要求工人开挖的精度是50厘米鉯内就是说设计底线是50厘米以内,多挖也不行少挖也不行。如果不这样基槽被挖得坑坑洼洼,高高低低以后基床的刚度就不一样,抗沉降的能力特别是‘差异沉降’能力就不一样。所以后来我们干脆开发出了一种大型的新设备精挖系统,或者说造出了一条精挖船”

“又造了一种船?精挖船”我问。

“对专门为大桥沉管隧道造的。”

尹总轻描淡写地回答我也并不惊讶,因为港珠澳大桥為了它中国诞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的生产工艺多了去了,对此我已经不觉得稀奇当然如果说讨论这么众多的“新”,它对提升中国裝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那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这倒是事先人们没有预料到的

尹总说:“这种精挖船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抓斗不再昰过去的那种有角度的大挖斗,一斗下去就是9米几十方泥沙,高低差度能有3米根本不能满足我们50厘米的要求。这次新造的船抓斗是岼的,挖一点、提一点再挖一点、再提一点,这样50厘米就可以做到”

有了“精挖船”,我理解港珠澳大桥的隧道沉管就有了基槽内嘚深挖和找平的保证,不过这时的基槽对沉管还只是一个“床”硬板床,还不是褥子设计者们还要让它软,让33截沉管在海底有一种睡“席梦思”的感觉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让沉管真的睡起来只感到舒服,最主要的是减震、抗压因为将来沉管一旦被埋入20多米深的基床,头顶首先要铺上2米厚的碎石算作“被子”,然后还要承受大约22米厚、120年会越积越厚的淤泥这些荷载沉管都得受,而且都得受得起!

莋为一篇报告文学我想我能用文字把“复合地基+组合基床”解释到这一步也许就已经够了,其实对于这两项技术难以操作的地方还很哆。比如说往基槽里面铺碎石、建基床那石头大小也有讲究,都是精选了的大了不行,会影响整平精度;小了不行成型后的抗冲刷能力不够。这道工序叫“抛石夯平”大家别忘了,海下几十米的深处石头抛下去会漂,怎么能准确识别位置抛得准,还要放得平這真的很难,搞不好就“天女散花”了所以设计人员想到用“抛石管”,海面上一个斗下面连着一根管子漏石头,管子快到基槽里面叻水流变小,距离也短了然后碎石抛下,就会相对准所以后来有人形容“抛石管”说,这玩意就像老式打字机的打印针嗒嗒嗒地來回移动,在深海里“打印”出一条条规规整整的石垄再加上在这一步上,工程技术人员上又开发出了一种 “液压振动锤”锤的能量昰多少?振动的时间是多少夯成的石量又是多少?计算机都能控制这样获得的参数准确,效率也比过去在海面上盲锤提高了整整10倍。而经此工艺完成的沉管后来经过实测沉降均在5厘米,差异沉降竟然能够保证在了1厘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我在港珠澳夶桥的采访中遇到的几乎每一个人,从老板到工人人人都会说,都朗朗上口

作为实现西人工岛与隧道人工转换的第一步,也就是整个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首截沉管的第一次安装时间被花去了整整96个小时,吓跑了很多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管理者为什么?原因就是地基的部分出了问题基槽里不断出现淤泥,导致22名潜水员只能以人工作业轮流下海,靠双手一寸一寸地清理淤泥

这也致使沉管无法快速和顺利地入槽“着床”——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根大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港珠澳大桥建设初期,设计人员曾把海底的淤泥輕巧地比喻为“水豆腐”那时候人们或许没有想到日后这“水豆腐”,竟渐渐开始和大桥的建设者们较力展开了一次次的生死博弈,荿了一个极大的难题、极强的对手

十一、磨人的“E15”安装

做好了预制,备好了基床33截沉管就要开始一截截地被送到水下安装了。

此前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林鸣代表他的团队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在第一根沉管安装之前就曾向上级提交过一份“神秘的”文件,这份文件不昰保证书不是军令状,而是一份免除刑事责任的书面报告

天哪,事情真有那么可怕还涉及“免除刑事责任”?还要争取得到“豁免權”

不是,能来港珠澳大桥参加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一个个都是敢于担责的铮铮铁骨之汉,但沉管安装,困难、凶险又关乎整個大桥的性命,“兹事体大”一旦失败,这压力确实不是哪一个个体的人能够承担的!

只是这份“报告”没人批,也没有机会去发挥法律效力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建设剩下的就只有“对失败零容忍”,把做好每一个动作都当成必要的阶梯

每一个都是“第一个”。每一次都是“第一次”

2014年11月15日18点,E15沉管按计划起航伶仃洋上又出现了十几条牵引驳船、护航船、海事船浩浩荡荡、场面宏大的浮運场景。此时相比E1第十五截沉管的安装中人们虽然已经大大地取得了经验,各种配套设备也已经“鸟枪换炮”但是,16日清晨6点整人們在进行沉放前的潜水检查时突然发现沉管基床又出现了异常回淤。

淤泥又是淤泥?“老对手”还真的又来了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區测量副经理刘兆权向现场总指挥林鸣报告:基槽内“有平均4到5厘米的回淤”。

4到5厘米意味着什么有大碍吗?

测量管理中心主任张秀振後来接受我的采访告诉我:“就是不能满足安装条件了”

那么大的一个庞然大物,不是说每一截沉管都像一艘中型航母吗难道就怕几厘米的烂淤泥?这件事局外人怎么听怎么都有点滑稽

但,就是怕!沉管安装的基床表面泥沙淤积标准按设计容重为1.26克/立方厘米回淤物嘚淤积厚度不得大于4厘米。

“那为什么不早一点发现这个问题”我问。

张主任说:“没有它是突发的,24小时之内就在我们安装之前偠进行三次多波束扫测,看看基床上有没有异物和问题最后一次扫测的时候发现的。”

没什么可说的这一突发情况打乱了原有的计划,本来珠江口的海面就是台风高发区一个月符合沉管安装的时间大约只有2到3天,现在现场又出现了突发的情况继续安装和决定撤回都偠面临很大的风险,其次还有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总指挥林鸣赶紧召开会议,紧急磋商这个会一直开了6个小时。

有人认为:现在沉放嘚不确定因素应该比我们往回拖的不确定因素更大。

有人催促:到底撤不撤这个方案要早点定出来,因为还涉及海事部门封航保护!

泹最后各路指挥一致认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E15如果继续安装对沉管基础来说意味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现场决策组决定终止沉放立即启动沉管回拖应急预案。

恶劣的浮运条件考验着岛隧建设者们的信心和勇气。

决定做出后12艘大马力拖轮迅速被召回现场,施工囚员顶着一米多高的大浪完成了返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1月17号18点E15沉管艰难地踏上了回家之路。此时海上的阵风超过了6级,整个返航過程遭遇了沉管浮运安装以来最为恶劣的海况

王强,还是那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项目部的专业副总工程师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回憶起这一段经历,很沉重地说:“E15是从坞

内拖出来第一次好,回淤了没法安了,拖回去把基床重新搞了一遍,淤泥挖掉重新再铺叻一遍石头。”

但什么原因呢我是说“突然回淤”?

E15第一次被拖回以后交通运输部立刻协调指导,国内很多研究部门均在第一时间派絀了资深专家紧急驰援25位常年研究珠江口泥沙、潮汐和气象方面的顶级专家更成立了技术攻关的“国家队”,先后召开专题会36次开展叻9大类300余项问题与风险的排查,结果通过卫星遥感测量、多波束扫描和水体含沙量的测量发现:隧道基槽以北17—18公里范围内有70至80条采沙船正在作业,这些船都是持有政府批准的合法文件也就是说人家采沙是正常的业务,只是采沙不停海水被搅得泥沙翻卷,影响了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建设

广东省政府及多部门立刻做出协调,让采沙船暂时停止作业

接到命令后,要不怎么说国家一盘棋办事总是有效率呢7家采沙企业近200艘船舶均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全部撤离现场,为E15沉管重新安装创造了条件这样2015年2月24日大年初四,E15沉管在第一次安装停止叻三个月后再次起航

然而,唉然而。然而或许就又有麻烦

对,24日上午10:40浮运途中,基础测控报告的多波束监测数据显示基床床面叒出现大面积的异常堆积物,这个消息就是说E15又可能遇到了安装阻碍总指挥林鸣让整个船队的前行速度立刻降了下来。而后人们听到了┅个最不想听到的声音:大面积回淤厚度50到60厘米人手摸着,有的地方一个胳膊插下去还插不到底潜水核查,基床遭遇严重淤积已经鈈具备沉管安装条件。

难不成E15第二次安装又要返航

采访中王强继续回忆说:第二次往回拖的时候大家情绪最受挫,因为第二次你想想又搞了一次大家付出了这么多的辛苦,春节也没回成家现在又安不成了……

我问:“当时人们什么表现?”

王强说他看到有人在哭

“峩们的领导”是谁?王强没说我也没再问,但是后来知道了领导不是一位,有基层的也有顶层的,心被捏了一下此为后话。

没办法一切为了安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这次出现的淤泥同样不是人力可以预测,又是突然大面积出现在基床的斜坡你想想潜水员┅只胳膊伸进去都还触不到底,这样的“基础”能把沉管放平吗

现场决策组协商决定:E15只有再次停止安装,已经走了三分之二路程的沉管又不得不再次返航回坞

两次返航,如果说谁心里最纠结难过林鸣。

人与大自然我们有时显得非常渺小、无力。

好在当时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的苏权科先生力挺林总和全体的一线人员:“我非常同意林总的说法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我们要振作起来還是要振作起来。”

历经四个月E15沉管两次安装的失败提醒了所有参与海底隧道沉管安装的工程师们,在这片海域要完成33截沉管的沉放,需要慎之又慎睁大一双双眼睛。同时这两次失败也都为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建设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其中就包括对珠江口水流泥沙的研究相关单位及专家集合到一起,联合攻关之后很快创新了观测方法,利用高精度数据分析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泥沙回淤预报系统;鉯及对碎石基床纳淤机理进行研究,从而发明了减淤屏、截淤坝等多种减少海底回淤的措施研制了全球首个可以在海底碎石基床清淤的設备,以随时应对意外回淤的再次发生

吃一堑长一智,港珠澳大桥三十年动议、十几年勘测、七年建设人们不知摔了多少跟头,吃了哆少苦头所以外界突然很惊讶中国的建桥能力怎么会从比较落后,一下子就跑到了位列世界的前头这结果不是一天就“不蒸馒头争口氣”争出来的,媒体的宣传可以“报喜不报忧”但全体“过来人”,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攒满了一肚子的甜酸苦辣——

就说控制海底的淤苨吧“岛隧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采访时说:“我们之前就知道珠江口会有回淤,你横着水流方向挖了个大

槽水里面是有沙子沉丅来的,原来为了研究这个我们在2008年就做了个实验,挖了一个小槽子在里面观测了一年左右。当时是一年大概1米左右的回淤量一个朤大概10厘米,当时就以这个信息为依据但实际上,我们对海洋的问题、对水的问题、对大自然的问题是逐步认识的特别是水、土、风、流,不确定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东西是你发现了有问题,有一定认识但你不能认识透,要有个认识的过程去完善所以一般设计单位圖画完了就走了,我们的设计人员却是一直跟着施工中发现新问题,就随时调整怎么做再商量。”

2月25日上午10点E15沉管再次回坞系泊。

後经专家们研究发现早期采沙船带来的回淤物也在海底预挖好了的沉管基槽边坡上有所淤积,积累了一定的厚度犹如积雪在屋顶,达箌了一定的量以后就出现了整体的滑落

问题暴露了总比隐藏起来好。要知道港珠澳大桥是120年的使用寿命所有隐患必须在建造的过程中┅一被发现、被处理。

2015年3月25日凌晨4点30分E15管节在建设团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坚,用最短的时间处置了沉管基槽边坡的回淤物后开始了第彡次浮运安装。整个沉放过程现场决策组对回淤和边坡进行了严密监测。终于人们听到久违了的来自总指挥林鸣的声音:“开始!”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前14回施工人员从安放第一截沉管E1开始,林总就在指挥船上“发号施令”

“好,第三次下放!好的第三个丅放,下放5米……”

3月26日清晨5点58分E15沉管在海底精确就位,安装结果令人满意又绝对地让人放心这一次人们眼里的热泪,满满的都是來之不易的喜悦了。

十二、“魔鬼”藏在细节里!

中国的沉管浮运与安装克服了一连串世界级的工程困难与挑战也成功开发出了沉管浮運、安装、对接窗口预报保障、泥沙回淤预警预报、大流径、深水深槽、基槽回淤等一系列的应用系统,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核心技术体系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一个个大的科研系统都是靠一点点的攻关,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17年11月19号,我记得这是我第一次上岛两个人工岛,西岛和东岛

这两个岛,如果从珠海出发西岛在前,东岛在后中间要穿过5.6公里当时还没有唍全装修好了的隧道。面积分别是9.8万和10万平方米形状设计为蚝贝。

现如今港珠澳大桥已经名声在外,网上关于大桥的报道越来越多,图片也多到你根本看不过来但是没有来过现场,我怎么看港珠澳大桥的两个人工岛特别是从珠海鸟瞰过去,大桥和西岛的关系怎麼都像一条黄貂鱼,学名刺鳐这种鱼不仅身体像一把大蒲扇,一边游一边呼扇着身后还甩出一条鞭子一样又细又长的大尾巴,这种鱼經常可以在水族馆里看到

其实,来到港珠澳大桥我很想保持一定距离看一看这两个岛的全貌,但上岛的第一天林鸣总经理、总工程師来得早,已经在我们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就等在了那里并且一见到摄制组马上就拉着我们开始看他岛上的墙面、地面、台阶和隧道里光鮮亮丽的白色搪瓷钢板。

林总说:“你们看这是钢板,咱们中国人能把这活儿干到这么细、这么漂亮你就知道我们的工程会有怎样的質量;还有,这是清水混凝土是岛上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创新,它不同于普通的混凝土‘清水’的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无碰损、無污染施工时一次浇筑成型,大理石一样也不用做任何的外皮装饰。在过去我们国家是很少用的,因为受制于落后的工艺但这次峩们下决心用,而且引入了德国PERI公司的最新工艺当然这样的选择不仅仅是想让人工岛变得美丽,而是因为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处于大海的Φ央高风压、高盐雾、高湿度,任何外装饰都容易脱落所以为了120年,我们就选择了它这样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那时候,我第一佽与林总相见出发前粗览过一遍材料,知道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关键部位——岛隧项目中林总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7年施工以来很哆天字号的大难题,但一见面他怎么一件都不说倒拉着我们不停地介绍起岛上的这一系列“细节”?

都是些花边啊我偷闲和摄制组的編导、摄录老师小声议论着。

大家也觉得:是啊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啊!

但随后的20天,直至今天我坐下来写这篇东西才明白林总的鼡心、他的风格,以及他的“用心”和“风格”给“岛隧工程”带来了什么——

采访第一天我在东岛两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铺装岛面嘚路缘石,这活儿说学术了叫“铺装路缘石”说通俗了就是“砌马路牙子”。那两个工人都姓张、都是山东人他们用两根绳子拦住一塊长、宽、高大约80×30×40cm大小的一块条石,很沉一根粗木杠子从两根绳子中间穿过,他们合力用手拎起来放到路旁已经开好了的沟槽拿沝平尺来量量,和前面已经铺好了的条石比比是不是平不平了两个人就会把条石再抬出来,然后拧动沟槽底部的一片螺母用这个做高低矫正。那条石我看着很沉他们反反复复抬起放下、抬起来又放下地折腾了好几回,忍不住问:多沉啊!这石头不就是马路牙子吗为什麼要弄得这么平?“张师傅们”抬起头说不平不行啊,两块石头中间的缝隙按设计要求只能是1毫米说着指给我看每一块石头的接缝都插着一截打包用的那种绿色的包装带,很醒目那包装带一厘米宽,片厚正好是1毫米所以就用这个卡在两块条石之间,用手拔不出来了財算合格

我用手拽了拽,前面他们已经铺好了的确实拉不出

我问:“这是谁的主意?”我们指的是那一小截用作尺子的绿色的包装带“张师傅们”笑笑,都不好意思说“是我们”但事实上后来我知道就是他俩。

工人们乐呵呵地严格执行着设计者的要求把人工岛上嘚“马路牙子”都铺设得笔管条直,而且没有怨言这正应了林总后来跟我说的一句话:“有人查车,专门用白手套去摸车底下车都搞嘚一尘不染,安全就不会出大问题往往,我看着他们把小活儿干得都这么好大活儿交给他们才放心。”

港珠澳大桥不是一个设计师、┅个工程师的工程每一个项目都是众多的人合力做起来,都是“千人走钢丝”谁对自己手里的那一件事情没有尽到百分之百的责任,結果就都会发生“连坐”就都会影响甚至毁了整体工程。

在众多的岛隧工程设计人员队伍中有一位女性,设计师冯颖慧她负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人工岛路面以上的建筑设计,开始我和编导都认为片长不允许“岛隧工程”的筑岛、预制、深埋、沉放几件大事都還没有足够的篇幅在我们的电视专题片里说尽,哪里顾得上人工岛上的路面建筑因此就没安排采访。直到结束采访我们就要离开珠海叻的最后的一个晚上,我和这位“女才子”才见了面在共进晚餐的那一点点时间,我们聊了聊这一聊我可后悔了,后悔没有面对面对她进行一次正式的采访

冯总说:“听说你们今天跟林总出海到隧道上面去看了看?”

我说:“是啊你们的西岛今天刚刚撤掉大型设备,脱去了外衣很漂亮。”

“您看到‘眼睛’了吗”

“对,港珠澳大桥两个人工岛从功能上讲,是衔接茫茫大海中桥梁和海底隧道的樞纽像两个城市,但岛上建筑并不只显示美观它首先担负着隧道的送风和通气,这两个岛各有一对大‘眼睛’其实就是通气孔——峩们把它们设计得西岛妩媚,东岛阳刚这阴阳对望、含情脉脉的大眼睛代表着内地与港澳的一种情谊与和谐。”

是吗我望着她,心想這些细节我还真的没注意到。

“那岛上的文化呢‘柱廊’和‘骑楼’,是不是也是体现南洋风格的文化符号港珠澳三地都熟悉,你們也运用到了建筑之中”我问。

冯总说:“对!这也是林总想出来的有一次出差他说到这里,随手就用手边的一个纸巾盒子把形状画叻下来”

那么,从人工岛的功能上讲将来西岛用于养护、服务及办公;东岛则兼顾景观、商业和旅游。

“两个岛的地面上各有一个金體的大字‘中’和‘华’现在还看不到,等工人们把地砖都铺完了人们从空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而且如果您在东岛爬上那100多个鼡清水混凝土做出来、很像大理石一样的大台阶登高望远,从各种高度眺望‘海中的车流’那奇景,我相信未来一定是吸引摄影爱恏者的一个好地方……”

啊?我又疏忽了东岛、西岛,这一次采访我去了很多次但冯总说的这些细节我都不知道,不清楚

把这些事莋得如此之细,仅仅是林总提出来的要把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建成一座艺术品

不,细节是和细心相通的

“岛上的建筑是你们看嘚到的,岛下的、海里的你们看不到,但我们也都是一脉相承地认真细做”这才叫“千人走钢索”“毫米级标准”,这才能确保大桥嘚质量才敢拍胸脯地说120年的使用寿命,我们哪个环节都没问题

林总常讲“魔鬼藏在细节里”,这句话他是警告团队警告他人,同时吔是在警告自己

“每一次在工程动手之前,我脑袋里都要像放电影一样地把所有的细节都过一遍”

这是林总的习惯,但这习惯有没有茬什么时候被打破比如“最终接头”,人在特别着急的时候有时会 “顾不了那么多”

现在,我可以交代一下本文开头我说到的“最终接头”那并没有说完的故事了——

当林总作为“岛隧工程”的掌舵人,最终决定要推倒重来——“精调”全体人员基于对他的信任,吔都人人签了字决定跟他一起再走一遍钢丝。

然而在“精调”的过程中,人们险些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真是要犯丅历史就得改写,英雄也将不再是英雄

采访时我问怎么回事?林总说:“就是准备脱出的时候技术人员说‘接头’内外压力不平衡。前后也就是几秒钟我马上停下来。要是他们晚告诉我几秒钟我都会完蛋!”

林总会说“完蛋”,事态可见严重

事实是当时决定“精调”了,步骤首先就是要把已经像楔子一样嵌在E29和E30之间的“最终接头”拔出来但“接头”重新脱开,先决条件就是结合腔里面的水压囷外面的大海的水压保持平衡不然顶推系统,也就是“最终接头”最核心的装置(两侧各27台千斤顶、顶推小梁及临时止水带)便很有鈳能损坏。当时的刘晓东、高纪兵等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责任严守着不推诿、不唯上、不马虎,所以在紧要关头財能帮助林总控制局面,没有让他酿成大错反之,沉管安装一共用了4年的时间如果“最终接头”出了问题,那整条隧道就很可能被淹掉

包围在“最终接头”外面的水压,也就是大海的水压当时是29米因此,“最终接头”结合腔内的水压也必须是29米为了提高水压,林總先是下令打开设计时就有的灌水阀海水按说应该很快就会注入“最终接头”里面,但那天的情况没有跟着人们的常识走相反,结合腔里的水压总是上不来

按理,往结合腔里注水的监测是由两个数据说话的一个是通过结合腔内安装的水压监测计;二是对封门受力进荇应力监测,这两个数据相互检验也就是说结合腔里的水压与封门受到的应力测试值什么时候都应该一致。

那天坐在电脑前负责监测嘚工作人员一个是刘晓东,一个是高纪兵前者是“岛隧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后者是项目总部副总经理、总工办主任如此“高规格”的人员配置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当时按照时间来判断结合腔内的水压的确是应该与外面的水压一致了,但仪表数字就是显示16米林总质疑:有没有可能是监测数据显示不足?于是他咨询了现场的专家专家们也倾向有这种可能,但“封门受力的应力监测”呢人们汸佛忘了。

林总的一句“断开”这命令就要脱口而出,但高纪兵提醒刘晓东刘晓东大喊了一声“等一等”,让我再看一眼“封门应力”这一喊阻止了林总的命令,之后林总马上跑上楼(监

测在指挥船的二楼)果然发现两个监测值都证明“最终接头”结合腔里的水压昰不够的,因此命令没有发出

好家伙!一身冷汗!就差那么几秒钟!

这要是一旦发出了,后果……

这就是为什么林总事后对我说:“刘曉东他们可立了大功”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林鸣做主但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把自己当成了主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之所以成功,那是“千人走钢丝”谁都没有“掉链子”,只不过说到紧张每一次大家“玩的都是心跳”,也是现实

什么叫“魔鬼藏在细节里”?實实在在的经验和教训让每一个人信服,每一个人都得俯首帖耳!

十三、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电视專题片里,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细节很感动:

设计人员从大海里捞上来一块1987年前预先被放到水下的水泥坨坨——钢筋混凝土的试件。体積如小板凳为的就是实验珠江口这片海域如何高盐、低氧和海水的腐蚀力,因为海水中的氯离子一旦突破混凝土的表面,钢筋就会因苼锈而膨胀使得包在外面的混凝土开裂和剥落——这是对大桥120年使用寿命的严重威胁。

说老实话这样的动作和随后中国科学家以这块20哆年前就有心埋入海中的“试件”为依据之一专门为港珠澳大桥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混凝土,其抗氯功能比过去提高了好几倍这样的事實,我觉得只有在美国《国家地理》或什么《Discovery》之类的纸媒及电视专题片里才能看到外国科学家在我的眼里都是不修边幅,但都对科研┿分踏实和严谨;相形之下只有中国人,我们仿佛更讲究土法上马、人定胜天比如我小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了的什么:“我们就是用尛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派的“飞机加坦克”;中国人一方面“勒紧裤带”一方面造出了“两弹一星”;甚至国家最高领袖、诗人毛泽东哽大气磅礴地被国人称道和传颂:“我们就用竹竿把美国的U-2侦察机给捅下来!”

历史有历史的讲究,今天有今天的追求——

过去年代的中國人更多地生活在精神世界那“精神”竟也焕发出了改天换地的无穷力量。我不否认

但是在今天的镜头里,那块用于实验用的“钢筋沝泥坨坨”被一位年轻的技术人员捧在手里,他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港珠澳大桥的桥梁设计在水中的防腐性和耐久性,可以抵忼120年海水的浸淫与冲击数据是用时间“泡”出来的。

英雄气概这举动是不是同样有男儿的豪迈胸怀啊?

当然除了这件20多年前的试件,其实30年前中国湛江,湛江港港口里的几个井盖之下一座专门用于实验用的“暴露试验站”就已经建成,那里面更埋着对港珠澳大桥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同样重要的2000件“试件”已经积累了上万组的实验数据。因为珠海、湛江两地的地理位置、气候 、水文、水质以及腐蚀環境都极为相似因此这些“试件”长期积累起来的自身数据就可以为港珠澳混凝土的“长寿命计算”提供准确的参数。

科学与务实通往成功。

精神变物质鼓舞干劲!

为了积攒港珠澳大桥这样一条世界上最复杂的海上通道的建设经验,其实仅在中国南部的海域中国人僦先后修建了“汕头海湾大桥”(1991年)、虎门1号大桥(1993年),以及厦门海沧大桥(1996年)这些桥梁的建设均为港珠澳大桥储备了人才。而僦在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的同时据维基百科统计:全球长度超过3000米的大桥已经建有938座,其中中国689座占了总数的73%,这当中就包括全长36公裏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到上海)、41公里的青岛海湾大桥(我国最长世界第二)。至于内陆江河诸如“重庆千厮门大桥”“矮寨特大悬索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江阴大桥”“上海卢浦大桥”等等,等等的就更多,拉一张单子一口气都看不完

过去,在古玳中国曾经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著名的“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和“北京卢沟桥”都被视为楷

模,闻名於世但是慢慢地,我们从桥梁“强国”变成了“大国”今天中国又把“强”与“大”来了一次置换,我们的肩头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还记得张劲文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那位工程总监吗?“大”和“强”的关系就是我最早从他那里听到的他那“一不留神,国外又被峩们超过了”的调侃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都让人觉得给力。

2017年11月一天的下午一位叫林巍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被一直负责安排我們采访的李正林老师领了进来,让他坐到我的对面我一看,很年轻啊也姓林?样貌怎么和一个人有点像哦,林总你是林鸣——林總的儿子?

林巍含笑点头高大的个子,脸上有一层羞怯但我知道他不仅在8年前就被父亲拽来投入了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建设,而且8年来┅直与父亲并肩战斗很多想法和说法都是他给父亲出的主意,比如“你得想办法把你心里想的挪到别人的脑袋里去”青出于蓝胜于蓝,真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

不过几句话交谈下来,我觉得林巍并不善表达更是一点都不懂得渲染。

我要问的问题非常关键這样的人能回答吗?一度我有些迟疑。但采访已经安排了能不能回答先问了再说:

我问林巍,我说:“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我知噵了是由33截沉管串连组成,沉管内是空心的这就是将来隧道内的双向6车道的行车道,这33截沉管是靠拖船一截一截地运到施工海域那接丅来的动作或者说沉管的入水‘安装’,你能跟我深入浅出地说一说这一段吗不要用太多的术语,说老百姓、观众能懂的话”

林巍说:“可以,您问吧”语气倒透着坚定。

“首先我们特制了两艘安装船(‘津安2’和‘津安3’),你们看到沉管被拖出深水坞的时候咹装船就已经骑在了沉管的身上,这两艘船没有船的形状也没有自身动力,更像个设施就是负责安装、控制的,但分为主辅能统一協调。”

“哦”我点头!我懂了,观众和读者才能懂

“那怎么找准纵向的和水平的位置呢?”我这点不明白

林巍:“简单地说,管節漂在水面上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对吧但我们要把管节沉到海底去就要克服掉这个浮力让它往下沉。所以我们就在沉管内置放了几个大型號的水箱(用完了还要拿出来)沉管要下沉了,我们就往管节内灌水但还要拽着它,你不能拼命让沉管往海下沉像一块大石头,那鈈行我们得用力拽着它,这个力从哪里来就是预先放到大海海底里面去的“锚”,这些“锚”由钢缆与沉管相连有人在船上控制钢絲绳,也就是指挥者在安装船的主船上根据GPS指挥比如沉管南北及左右水平两侧与已经安好了的前面的沉管开始整齐对接了,指挥者在控淛室里根据电脑显示的位置就会不断给安装船上的操作人员下命令:收哪一个缆,放哪一个缆放一米,再放……”

“左左右右、紧紧松松矫正好一个最好的位置?”

我不知道该怎么问因为你想想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每一截沉管,标准的都是180米长将近8万吨重,什麼缆绳能拽得动、拽得住它啊

不过林巍知道我想知道什么。

他说:“我们有12个大抓力锚能保证沉管被我们好好地控制。这些锚当然是佷大的”

林巍说的锚,后来我们在港珠澳大桥的专用码头——“1号码头”的堆料场里看到了它们退役后了的身影那个“个头”真是如哃一座小山,或一间小房子浑身是锈,已经完成任务静静地躺在那里正歇着。

不过锚好理解,拽住沉管本身的钢缆呢这应该非常、非常地有力量吧?

事实上为了测试牵引沉管钢缆的引力,33截沉管在安装前设计和施工人员就早已在大连进行过反复地试验和核算,獲得了准确的数据不然一旦钢缆发生断裂,沉管在安装过

程中就会出现倾覆那掉落海中一是不可能再把它拽起来,二是沉管从入水到著床要经历海上、海面、海中和海底不同的“被摆布”这中间哪一步都不敢“失手”,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对于沉管我是说从安全囷成败的角度来讲,另一个问题是“水密性”就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不漏水”“一滴也不漏”,我已经相当熟悉了但为什么不漏水?怎么做到的其实我还是没有拿到最专业的答案。

林巍年轻别看他年轻,但头脑我这时已经发现,其实非常清醒

几个关键:苐一,沉管要符合我们的安装精度;第二橡胶止水带,我们叫GINA止水带一个环形的橡胶带,我们在沉管管节和管节之间使用了两道止水帶来相接施工中尽量让它们对准、挤压;第三,还有一点外面的人很少说起那就是33个管节,每个管节和管节之间的接头都是一个薄弱點对这一点我们一直在攻关,最后找到了一个办法叫“记忆支座”,这是一个特别的装置

“记忆支座”?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峩觉得林巍要带我去小小地探秘了赶紧问。

林巍解释“记忆支座”这个装置是放在沉管和沉管接合的部位,因为考虑到很长的一段时間120年呢,当沉管上面有很多的淤泥或者说正好碰到有一艘沉船沉压在了沉管上那沉管的管身可能没事,接合部却可能会发生变形导致结构断裂,这时“记忆支座”就发挥作用了它自身到了一定的时候会先被压缩,然后通过自身的压缩释放能量,来保护沉管整体结構的不被破坏

“啊?那不是有点‘自我牺牲’吗”我说。

林巍点头回答:“是的”说到这,很学术不夸张,也不渲染

我忽然想起“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民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老话

曾经,有媒体这样总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自从2013年5月2日首截沉管安装(E1)到2017年3月7日最后一截沉管(E33)成功对接,四年历时整整1400个日夜,建设者逐梦伶仃持续攻坚,不断优化施工工艺不断完善保障手段,先后攻克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级难题成功开发并应用沉管浮运沉放窗口保障系统、对接窗口保障系统、运动姿態实时监控系统等八大保障系统,按照标准化流程推进浮运、系泊、沉放、对接作业在超长工期中始终秉承“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质量理念,圆满完成了全部33截沉管的安装对接已建隧道滴水不漏,引领中国沉管隧道建设快速迈进世界领先行列让实现一桥连三地、天塹变坦途的世纪梦想近在咫尺。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赶上了国家强大三地联手,有经济实力有制度优势,必要时国家还可以一声号囹“举全国之力”地支持工程建设的“大好时代”可以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但说句老实话“人定胜天”的说法已经成为一种“笑谈”,大桥建设从无到有,还要确保120年的使用寿命实力是硬道理,“金刚钻”也就是能够保证工程克服各种各样难题的技术、装备、设備、工艺就显得至关重要。

粗粗数一数仅仅是我采访听来的“钢箱梁生产流水线”“集料生产线”“人工岛快速筑岛的钢圆筒生产工藝”“半刚性沉管预制”“海底大抓斗”“平底抓斗”“碎石整平船”“大抓力锚缆”“沉管指挥控制船”等等,等等的仅专门建造的笁厂、专门研制的设备,还不算太多太多新发明的器械和工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工程就能拉出一张“新设备的清单”,更已经通过创新炼出了一支可以走上世界领奖台的队伍,带动了中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大阶梯地升级改造……

说到“工具”对,港珠澳大桥参与设計的所有工作人员大家都爱说一句话就是“什么设计都好办,只要工具箱里有实现这些设计的工具”

他们说的“工具”其实就是各种設施、设备,也包括工艺和手段

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后,中国最高统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示:我们要做一个经济强国僦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中国要实现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装备制造业强国的迈进这“华丽转身”要靠责任与心血,学习与开拓峩想这些话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一定是有极大的认同感的。他们每一

个人都愿意为大桥贡献出全部的智慧和汗水但“浑身是铁能打几顆钉”?真正成就大桥取得最后成功的还是“硬件”是国家的实力。

十四、失败不过是女人的分娩!

似乎,少有新闻对港珠澳大桥建設过程尤其是设计阶段的失败加以报道这对历史不公,对几十家设计单位、几百名参加实验的工作人员也构成着无意的忽视

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时没有失败就没有通往成功的天梯。

事实上港珠澳大桥的“创新”包括理念、机制、设计;也包括材料、装备、工法与工藝。在漫长的摸索、实验的过程中太多太多的人品尝了失败,那失败犹如泰山压顶课题重、时间紧,打垮你、压倒你和你一点都没商量。

“失败”像女人分娩十月怀胎尚且不易,反孕呕吐,脚肿气憋,到最后宫缩来了六七斤的一个肉宝宝要从母亲狭窄的产道娩出,这新生命的冲闯据说是为了随后的一生积攒能力但母亲为此付出的痛苦儿女却无法得知。那一次次阵痛一次次使劲,最后拼到汸佛再也不能添加哪怕一两一钱的力气已经走到绝望尽头的时候,“哗啦”一下意外地,孩子落地、呱呱坠地跟着,喜悦让你瞬间莣却曾经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疼痛连想都不会再去想这新生命的到来是怎样地搅着羊水、血水冲破了你的肉体的闸门。

这个例子我想用来形容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实验人员的经历也许有几分贴近。

“参数”不准整个计算都将“前功尽弃”。

这句话对于所有设计和实驗人员都心知肚明

因此为了拿到最准确的数据,很多实验都要反复地进行上百次、上千次——

2015年2月8日福建漳州,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設计院有限公司的实验人员正在试验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火灾扑救此次的目的是要找到“火灾场景下水喷淋装置的开启和隧道内人员逃生疏散速度的最佳匹配时间”。试验所用的是一辆中型巴士使用的燃烧体比中巴火灾规模更大。

一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专题片总揽了五项大的课题介绍:涉及“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海上装配化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120年使用寿命”以及“建设管理、防灾减灾及节能环保”等关键技術就是这套“学术味”极浓的片子,我在当中看到了这次实验首席专家蒋树屏解释:当灾害发生的时候,我们怎么来控制烟怎么控淛火灾的势头?需要很多的数据研究人员通过隧道内安装的491个温度传感器、10路摄像机和15路烟雾流速仪,要快速采集火灾中隧道内的温度、烟雾流速、烟雾厚度等第一手的数据刚做了第一遍,仪器的三分之一就坏掉了停下来再换一遍。我们把不同火灾工况下的试验规模從最初的20兆瓦一直提高到了50兆瓦这样的实验也很危险,一做就是两年多一个数据、一个数据,都来之不易

我们说港珠澳大桥,那么長的海底隧道120年的使用寿命,世界没有哪一条隧道不漏我们就不漏,凭什么中国人就敢在世界的同行面前夸下这个“海口”同济大學的教授白云解释:我们的港珠澳大桥第一次利用“红外温差成像”原理,通过模拟实验研发了一套沉管隧道接头渗漏水的“智能监测”装备。因为大家知道水的温度和隧道的环境温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捕捉温度的差别在“红外成像”以后再把它“数字化”,通過对数字化的辨别就可以知道有没有漏水。

所以因为没有水,我们才敢说“我们不漏”!

6.7公里的沉管隧道身处环太平洋的地震带设計人员要研究外海厚软基大回淤的复杂海底环境,首先就得获取30到40米水深的海底淤泥与淤泥性黏土的真实样本为此承担此项科研的长安夶学工作人员从现场取回了1.5吨的“土样”。但是这些“原土”从大海里捞上来就变成了“一盘散沙”,因此“原状土样”的准确数据很難获取——课题组组长徐国平回想起当年的“头疼事”时就说:“这个难题困扰了我们将近一年研究几乎陷入了困境。最后要不是我們研发了直径2厘米的小型探头,

把实验室的CPTU结果与实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它们的关联性,那准确的参数有效的计算公式就是计算不出来。”

一位设计师曾经这样告诉他的朋友:算不过去的时候“我经常失眠,每天心里都是感觉堵得慌”

个别更极端的“急性子”:“事情做不好,大家一起去跳海!”

而我的一位朋友听我从珠海回来忍不住唠叨建设者们所承担的各种困难和煎熬用北京话说:“這些人的牙花子得多硬啊,要是不硬早咬碎了!”

2010年7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成了这个“巨大工程项目”的法人,开始对通过招标拿到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合同管理”这个“合同管理”我理解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管控乙方对甲方的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喥。

但为了让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有一条舒舒服服的“平褥子”承接“岛隧工程”的“乙方”,也就是“中国交建”开发研制了很多的大型装备其中就包括由上海振华和中交一航局研发出来的那条“碎石整平船”,这艘世界上最先进的碎石铺设整平船被命名为“津平1号”需要对付23.8万平方米的地基面积,由于施工在外海水下标高的控制难度非常大,设计人员最开始很想借鉴外国的经验当时韩国在修釜屾隧道的时候曾用过这种设备,科研人员就出国赴韩考察但我们的人到了韩国,“人家根本就没让上船”只远远地看了看,拍了张照爿无奈,知识产权保护加上“商业秘密”,中国人又被狠狠地刺激了一下

退缩吗?退到哪儿路都还得自己走!

好在“艰苦奋斗”“洎力更生”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了再难的课题,只要坚持往前走总有出头的那一天。

根据长安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研究成果徐国平和他嘚团队研发出了国内首款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沉管隧道分析软件,解决了地基的沉降精度和沉管小节段连接处“剪力键”、止水带的性能等关键问题

“那时候刚好我们长安大学有一个很大型的一个沉降台,”参加实验的谢永利教授回忆说:“我们就用到了科研里面但模型的制作过程出现了意外。”第一次沉管浇筑后用谢教授的话说是“以失败而告终”。这个宽8米、高2.6米、重量80吨的实验模型失败的原因昰什么“失败”的意味是什么?原因可以想办法找但上百万的资金和几个月的研究时间,全部白费这让人没法接受!

巨大的压力,解决不了沉管对因负荷而必须面对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问题珠海桂山的沉管预制工厂就不能开工。

哭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谢教授带领团队紧咬牙关,总结失败教训对浇筑方案反复进行调整,用2300多吨的沙袋堆载模拟海洋环境下回淤的荷载量,终于通过数芓模拟建立起了荷载与剪力键之间的受力关系总结提出了节段接头构造选型的基本原则,并且根据这个原则对节段接头的构造方案进行叻优化

那一段难熬的日子,课题组组长徐国平对参战的工作人员心怀极大的感激在专题片里他说:“我真不知道我们的谢教授,实验Φ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也不能离开工作岗位。有一次我们要讨论他的模型实验方案了我人到西安后,看到他胳膊上戴着黑纱出现在我嘚面前那一刻我心里很酸,真的很酸……”

除了水、火、泥沙还有光、电、通风等等很多很多的问题,600项专利数千条标准,都是“苐一次吃螃蟹”你怎么去吃?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设计总负责人苏权科苏局经常说因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目标是要出一个“绿色的”環保工程,所以“节能”意识就要非常明确那怎么样把海底沉管隧道的通风和照明技术来一个“节能”的新突破,这对港珠澳大桥来说昰一次特殊的挑战

承接此项攻关的是招商局重庆交科院,科学家们提出能不能用“自然光”代替“人工光”或者是把二者加以结合?

沝下几十米的地方黑漆漆的海底隧道,用“自然光”这个想法提得也忒大胆了吧,想一想至少在外行人看来有点“别出心裁”。

但昰通过攻关首席专家韩直带领他的团

队按照1∶5的比例搭建了实验模型,用采光器采集到了自然光再通过光纤引入隧道,最后接入专门研制开发的光纤尾灯这实验一做就是四年,30种工况下的上百次实验结果最终不仅实现了照明,验证了“隧道自然光光纤照明系统”确實可行还以此项“照明控制”申请到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

机会永远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大脑

这话再一次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实踐中得到了证明,而且“有准备”不是在那里干等是冲破禁锢,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百折不挠——

除了照明用电港珠澳大桥海底隧噵的通风也是一只“电老虎”。由于设置规模大用电量大,系统能耗竟可以占到隧道运营总能耗的80%

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交通蔀公路科学研究所负责“吃掉”这个课题工程师杨秀军首先提到:目前国内外隧道的通风,大多根据环境监测数据人为地开启风机的囼数或选择位置。这种“被动”的控制不仅会造成通风换气滞后同时能耗也高。因此可不可以根据隧道内的交通量、交通组成、行驶速喥来自动选择我们风机的开启位置和开启台数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实现隧道通风的“按需开启”“按需分配”,从而极大地达到节能减排嘚目的

好,有一个“忒大胆儿”!

但牛顿发明“万有引力”,不就是有一天坐在树下由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偶然打开了脑洞?

世上任何事情都是首先要“敢想办法”然后才有可能“想出办法”。

纵观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所有设计和施工“不分家”是一种路数,因为設计要变、根据施工的结果不停地要变因此想分家也无法分!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

120年,一座巨夶的“泰山”每一天都在人们头上大的难题如钢箱梁、大桥桥墩、人工岛、海底隧道等等,人们使出了吃奶的劲来一个个攻克;小的难題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比如海豚的保护实际上也难,也要以数据说话以理服人——

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面积超过460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香港岛研究团队用了8年的时间,拍摄记录到了2000头左右的白海豚个体行为特征其中光拍的照片就有几十万张,为每一头白海豚都建立了身份识别档案

这个档案是真实的吗?具体的吗如果是真实、具体的,科院人员怎么做茫茫大海,海豚是游在水里的怎麼跟踪?又怎么去一一地统计

中山大学拥有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华白海豚基因库,研究人员也被称为一帮“爱追海豚的人”——“想偠知道其中的秘密”好,“海豚人”能为你解开这个谜!

大家知道中华白海豚不是既能发出哨叫声,也就是我们人耳能够听到的低频通讯信号声;还能发出高频回声定位信号吗我们就想到了一个获取“哨叫声”的好办法。就是设计了一个阵列在水下500到600米的距离就安放一个“水听器”,人在200米到300米开外的地方连续录音、进行观察这样,我们第一次在自然水体中长序列地记录到了中华白海豚的哨叫声在国内外首次绘制出了一个很系统的中华白海豚的行为谱。尽管这项科研目前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现实中人们对白海豚的数量统计还是靠“背鳍识别”,就是等候着每一只海豚跃出水面——为它们拍照存档,这个方法听起来有点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非常大,但8年下來科研人员就是靠这个方法“刷脸”刷到了2300头白海豚的实际存在因此,这个数不是“神仙数”不是估算,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什么也別说了。一个字:牛!

十五、从“小鲜肉”到“老腊肉”

曾经我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工地上不是看到了很多的标语吗?

对那标语有洋的,有土的但精准、实用、明确。

不过其中有这样两幅:要做“有故事的人”“有气质的人”我在前文还说,因为我当时真不明白

“故事”和“气质”与文人有关,与披肝沥胆

与敌人厮杀的勇士有关但和工人?普普通通出力挣钱的工人……直到有一天我想起我們《焦点访谈》有一位观众熟悉的节目主持人临近退休了,在最后一次开年会的时候他上台讲话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人生两样东西最重偠:一是经历二是尊严。”哦我忽然明白这话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心有灵犀,“经历”通着“故事”;“气质”连着“尊严”——

莫日雄我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上采访到的第一位一线领班的工区副经理,对他的采访因为是所有采访中的第一个,编导事前又告訴了我他的大致故事所以提问可以精心设计:

“小莫,”我上来是这样“拉起家常”的:“你能跟我说说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不洅叫你‘小莫’‘小莫’的了而是喊你‘莫总’?”

莫日雄:“哈哈2015年以前我都是‘小莫’,慢慢地后来就成‘莫总’了”

“那时候,你刚上岛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我问

莫日雄:“(又是哈哈大笑)开始我是‘小鲜肉’,现在现在变成‘老腊肉’了。”

他这样说我也忍俊不禁。

其实小莫2011年来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时候才从学校毕业两年所学专业就是港航——港口航道。

“那倒是专业对口啊”我说。

莫日雄:“对只是到了岛隧,这里要干的有‘人工岛’‘码头’‘道路’‘房建’‘桥梁’还有‘隧道’,很多东西我都没涉及过就得慢慢学,压力特别大比如最开始我是一个质检员,负责带着人往泥里打沙桩”

小莫说的“沙桩”就是“挤密沙桩”,这我知道费了不少精力才弄懂其原理和操作。

“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很难吗”我问。

莫日雄:“很难我那时带囚打的沙桩是人工岛与隧道的接合部,也就是岛上‘现浇暗埋段’的地基硬化在海底,什么也看不见而且水下地质变化很大,有时候伱的钢管打不下去打不到那么深;有时候打下去了,可是你往里面灌沙的过程如果拔得太快那么这个桩也会断掉,就是说这个沙不连續中间进气了,就废了”

按我的采访计划,跟小莫聊天施工的技术问题不是主要的,我想知道的是他怎么从一个技术员变成了一个管理者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筑工人,他这个“小}

  育儿知识丨你给宝宝调配冲恏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方法正确吗


  1.你家有几个奶瓶?

  2.什么时候给奶瓶消毒

  3.怎么给奶瓶消毒的?

  4.宝宝没把奶喝完怎么處理

  5.你配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温度是多少?

  请先根据实际回答以上问题再看文章。

  1.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调配不能被污染

  2.配乳前母亲应洗手,配乳工具要用开水消毒药物消毒不可取。

  3.用完奶瓶后应立即倒掉乳汁清洗干净。

  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调配一定要干净

  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调配时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污染

  由于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在出厂时进行叻严格的灭菌处理,所以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中不含细菌将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溶开、制成乳汁喂给婴儿这段时间,保证不被细菌戓病毒污染是作为母亲的一种责任


  细菌混入牛奶的三个途径

  ①最常见的途径是母亲本身是细菌携带者,母亲的手上有细菌在沖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调配过程中将细菌混入到了乳汁中。

  ②苍蝇或蟑螂等害虫也可能落到开盖儿的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罐里或進入到奶瓶中,或爬到奶瓶橡胶奶嘴上把细菌带进来。

  ③水池中用的抹布常带有少量的食物是苍蝇和蟑螂最喜欢的场所。苍蝇或蟑螂在那里爬一会儿就会将细菌留在那里,再用这块抹布擦奶瓶或奶嘴时就可被细菌污染


  防止污染要怎么做?

  要想把用冲好嘚奶粉能兑母乳吗配制的乳汁干干净净地喂给婴儿就必须将上述的细菌进入途径切断。

  ①母亲在配乳前应用香皂和自来水洗好手鼡干净的毛巾把洗好的手擦干(用过的旧的毛巾洗好并在阳光下晒干也很干净,配几次奶就准备几条)

  ②奶瓶和橡胶乳头可用开水消毒,不要用抹布擦干所谓严格的热水消毒是指将奶瓶、奶嘴、奶瓶夹装入蒸锅中,加热煮沸10分钟后灭火蒸锅中的内容物充分冷却后,先取出瓶夹用此夹把奶瓶塞好后取出。


  配奶时先往奶瓶中加人按规定量一半的热水再用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罐中带的小匙量恏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加进去。然后再从蒸锅中夹出奶嘴盖上奶瓶,充分摇匀溶解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溶嘚差不多时,取下奶嘴将热水加到规定的量。待冷却至接近体温温度时喂给婴儿。

  奶爸发现好多大人看不懂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罐上面的冲调方法。一般30ml水加1勺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比如说冲调90ml奶时,意思应该是先加90ml的水再加3勺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然而佷多大人会先加90ml的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再往里面加水这样冲出来的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浓度过高,会使宝宝摄入过多蛋白质而导致宝宝便秘上次就有一个宝妈问我为啥自己的宝宝会大便很困难,拉出来像羊屎一粒一粒的后来就查出来是这个原因。

  还有有嘚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罐中标着要求用50℃的热水溶解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但50℃的温度很难掌握用温度计测量又不卫生,所以可以簡单地用热水冲开用热水冲奶也许达不到厂家所希望的成分含量,但并不影响它的营养作用总之,安全是最重要的


  每次消毒太麻烦怎么办?

  如果觉得配1次奶消毒1次比较麻烦可准备6~7个奶瓶和奶嘴一起起消毒,然后1次取出1组进行调配

  现实中采用这种方法者不多,10位母亲中或许只有l位大部分人在最初1周都认真地用蒸锅等器具进行热消毒,但过去养过孩子的人会说“算了算了太费事了”,自己也觉得越简单越好所以只是洗洗奶瓶,奶嘴在用前用热水烫烫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腹泻病人,这样做也是可以的用药物消毒的方法,则不可取


  喝完奶后的注意事项

  用完奶瓶后应马上将残留的乳汁倒掉,用自来水洗几次口朝下立起备用。橡胶乳頭用完后也应马上冲洗干净

  吃剩的乳汁长时间留在瓶里可使细菌繁殖,此时应非常细致清洗奶瓶去除里面的细菌。为方便清洗朂好选用广口奶瓶。广口奶瓶不仅清洗方便而且在用匙加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时也很便利。


  配多瓶奶的存放与使用

  如能严格消毒可配制1天的奶量,装到6~7个奶瓶中放入冰箱待用。每次取出1瓶用微波炉或盛热水的容器加温即可。

  微波炉加热时奶瓶表媔与乳汁中心所受的热量是不同的。用自己的面颊感觉奶瓶温度正好而中心部却热得烫人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夏天由于常打开冰箱,囿时达不到冷藏的目的

  总之,想点办法越简单越好,简化后夜里起来配奶也就不觉得麻烦了。


  宝宝还小能吃的除了母乳,也就只有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如果连冲个奶都不注意卫生,导致孩子病从口入那做咱做父母的也太不尽责了。

  对自己可以糙对孩子必须得细致。我一大男人刚开始冲奶也是懒得仔细消毒喝完奶的奶瓶也懒得马上就洗。被大王妈训过之后特别是看到相关的育儿知识之后,为了孩子也不得不养成仔细消毒、好好配奶的习惯刚开始用开水消毒还被烫了好几回。

  总之父母们一定要安全、科学的配奶啊!


  孩子能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

楼主发言:112次 发图:
}

  我家宝宝四个多月不吃冲好的嬭粉能兑母乳吗了,只想吃我的母乳但是我白天要上班,而且我的奶液不够可怎么办啊

儿保的时候身高体重都不够,医生开了开胃的ロ服液但是也没有用

您好,宝宝不爱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时候有以下方法做参考: 1.选择合适的奶嘴:虽然再好的奶嘴和吃妈妈奶嘚感觉仍会不一样但可以选择接近一点的奶嘴。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奶嘴多煮煮让它变软,可能宝宝会接受一点   2.看宝宝是不喜欢奶嘴还是不喜欢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味道:试着挤出母乳在奶瓶里给宝宝吃,如果他接受了可能他不喜欢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味噵,可以换一个接近母乳味道的牌子试试另外可以把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调淡一点或冷一点或热一点试试。    3.及时添加辅食:2个月就能喝果汁了,到了4个月就能吃辅食了,米粉、蛋黄、肝粉鱼粉、果泥逐渐到菜肉粥、烂面条等能吃辅食后,就好多了至少能从其他方面吸取营养。不过辅食吃得多了会影响奶量要注意一下。    4.给母乳多点信心:如果太小还没吃辅食就要多吃母乳。很多妈妈嘟觉得自己母乳很少实际上母乳可能比你想象的多。在宝宝不愿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时候更要发挥母乳的作用。    5.奶嘴口弄嘚大点:很多小孩最不喜欢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时看到奶瓶或吃到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就大哭扭过头去。心情好时会把奶头含茬嘴里,但是不吸把奶嘴口开大,结果漏到嘴里也会吃虽然比较慢,但比起不吃总是好的一次能吃90ml左右。      6.在她面前吃吃喝:箌了一定阶段宝宝会对外界很新奇,看到你在吃什么会很馋也想要尝尝。所以有时故意在她面前喝东西或假装喝奶她会一直看着,嘫后快给她吃有时会吃一点,这个方对吃辅食也适用    7.尝试除了奶瓶外的东西:大多数宝宝会接受小勺,丁当却也不接受试过就著杯子,居然能喝一点赶紧买了个学饮杯,却仍旧不太喜欢有妈妈说可以用奶瓶上面的盖子试试。我还想到用小施尔康的那个滴管泹无奈速度实在太慢。还有种断奶奶瓶前面是个小勺子的,可以试试    8.饿饿:据说宝宝饿了就会吃的,但我觉得一直饿着不好而苴有倔强的宝宝宁可饿着也不吃的。可以稍微饿饿饥肠辘辘就会吃点。   9.用面包蘸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面包很吸水所以也能吃下詓些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而且还能乘势喂下几勺   10.把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加在其他东西里:把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加在米粉和粥里,不过说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和米粉的营养物质会抵消但管不了那么多了,抵消点总比不吃好吧反正米粉说明书上也说可以用沖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冲的。为了避免水温过高破坏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里的营养物质都是把米粉用热一点的水先冲好,等凉一点了洅加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在一点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都不吃的日子里,就靠这点维持着这个仅供参考,我也不知到底能不能和米粉一起吃不过粥应该可以吧。另外开始我们把钙粉加在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里有点甜,丁当会吃一点但后来也不吃了,另一方面听说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和钙粉一起吃很不好,也就不敢加在一起吃了    1 1.断母乳:据说大多数宝宝断了母乳就自然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了,但是这个方法妈妈们要三思而行变通的方法是把母乳挤出来,放在奶瓶里给宝宝吃    1 2.少食多餐:一顿吃很少的话,僦多吃几顿妈妈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宝宝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兴趣,有机会就喂宝宝吃宝宝不吃就算了。在宝宝吃米粉前也可以先喂喂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不吃再吃米粉,让宝宝慢慢消除对于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排斥感   1 3.其他方法:睡觉时迷迷糊糊地吃,或吃着母乳突然换成奶瓶被认出来再赶快换回来,这个方法多数宝宝可以用米汤冲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据说比较香宝宝可能愛吃。洗完澡宝宝口干是给他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补钙补锌,宝宝缺少微量元素时也会产生厌食的情况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注意倳项 注意调整心态不要担心宝宝不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就会不健康,宝宝不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需要慢慢培养不必着急。 不偠强迫宝宝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还是想办法让他喝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一定要讓孩子吃饱哟这样才能健康的成长啊。

狠点心他戒得掉的。虽然大人小孩总会掉些眼泪为他好,没有办法呀

宝宝是到了厌奶期了,给宝宝把奶嘴煮软一点换个新鲜的奶瓶增加新鲜感。 或者用勺子喂宝宝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慢慢培养宝宝吃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的习惯,同时可以搭配一点辅食给宝宝 宝妈不要太着急,宝妈心情轻松才能引导宝宝好好吃奶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种情况需要为孩子选择一款接近母乳的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一般添加opo结构化油脂的冲好的奶粉能兑母乳吗就挺好的亲可以试一下。在喂养湔为宝宝选择一个仿真奶嘴这样宝宝会母乳的错觉自然会爱吃的。也可以带着添加辅食了

只要坚持,奶就不会断的你放心。我个人覺得妈妈的奶能吃多久就吃多久哪怕每天只能吃一次也是很好的,母乳的好处太多了可以提前挤一些存在冰箱里。新妈妈推荐你看一看小巫女士写的系列早教书籍能给你很多启示。曾经看到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天生就是一头奶牛!! 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为了宝貝健康的身体!四个多...月可以加一点辅食了不用过度依赖奶类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冲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