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元朝是元朝官员吗?

一、西湖上空飘来了“天子气”

臸正十年(1350)的阳春三月杭州西湖烟柳笼堤,青莲映水临近正午,一艘画舫自湖心驶来系缆钱塘门外。船上走下几位身着元朝官服嘚中年男子走进一家临湖的酒楼。二三友好游湖之后喝一顿春酒,本是踏青乐事不消片刻,随行衙役已为他们安排好珍馐玉馔、琴師歌女

古代官员,多半是文人出身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看家本领。官场酬酢这些技艺无不派上用场。酒过三巡听了两曲丝竹姣音,官员们技痒一番推让,一位清瘦的官员起身离席踱到临窗的书案,提起羊毫对着轩外浮在湖水湖烟中的潋滟晴光,以及金菌屾上隐于葱茏绿树中的菌阁写了一首《春兴》:

柳暖花融草满汀,日酣烟淡麦青青

枝间好鸟鸣求友,水底寒鱼陟负萍

异县光阴空荏苒,故乡蛇豕尚膻腥

感时对景情何极,悼往悲来总涕零

当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围观的同僚无不蹙眉面对满眼的良辰美景,不说心曠神怡总不至于涕泪生悲吧?何况还有“故乡蛇豕”一类的话听了让人觉得与时下的太平光景极不相称。还来不及指责但见湖上风浪骤起,一团铅灰色云团自西北方向涌出阳光忽被蚀去。一会儿铅云移至湖心,盘桓少许复又散去,天空仍清碧如洗

“好一朵异雲哪!”有人赞叹。

“不是异云是庆云。”有人纠正

其实,庆云与异云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庆云更接近瑞兆。于是座中官员纷纷鉯庆云为题,分韵赋诗赞颂庆云的出现,是象征政治清明、物阜民丰的吉祥之象一片喧闹中,独独那位首赋《春兴》的官员独坐饮酒于是,一位同侪问他:“仁兄你方才写诗发了不少牢骚。为何庆云出现你反倒不置一词呢?”

那位官员一仰脖子浮了一大白之后慢吞吞地回答:“方才那一朵云不是庆云,吞了日头怎么会是祥瑞呢?”

“那是什么”同侪问。

清瘦官员答:“这不是庆云是天子氣。这股气起自金陵十年后,那里会诞生新的英主我命中注定,要辅佐他再造乾坤”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斯时,元朝政局稳定雖然有一些隐伏的危机,但表面上还是一派升平气象这种公开宣称即将就要改朝换代的言论,若放在清朝不但说话的人脑袋要被卸下,恐怕他的九族也会受到株连元朝的统治者禁锢不算苛严,但拿着朝廷俸禄的地方官员听到如此明确的诽谤朝廷的言论,还是吓得面洳土色他们哪里还敢坐下来饮酒吟诗,当下纷纷找了理由溜之大吉了。

那位口出狂言的官员兀自坐在那里,痛痛快快地豪饮一番幾分醉意之后,还拉着花容失色的歌女用浓厚的浙东口音,咿咿呀呀地唱起《山坡羊》来

这位官员名叫刘基,时年三十九岁所任官職是江浙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

稍通明史的人,对刘基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封赏的开国功臣有数十位,劉基列名其中受封分为公、侯、伯三级。刘基不能位列公侯仅受封为诚意伯。如此说来他的功劳不算太大。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只評两个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那么只有徐达与刘基两人有资格当选

刘基,字伯温在民间,刘伯温元朝的名气远远大过刘基他是浙江圊田九都南田武阳村人。现在他的故乡划到了文成县,归温州市管辖中国有句老话,叫“宁为太平犬勿做乱世人”。说到乱世想箌“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人们无不心惊胆战。连诸葛亮这样的人都哀叹“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窘迫中的无奈选择。泹中国同样有一句流传广泛的老话叫“乱世出英雄”。中国的英雄成名于乱世的远远多于顺世。且不说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這样一些趁着乱世问鼎天下的皇帝即便如韩信、樊哙、关羽、张飞、周瑜、秦琼、尉迟恭、徐达、常遇春这样的武将,张良、萧何、诸葛亮、魏徵这样的文臣有谁不是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呢?后人评价曹操常以“治世之良臣,乱世之奸雄”对举其实,这种仳拟没有多大的合理之处顺世中,仕途中人要想升官多把心思用来揣摩“圣意”;乱世中,有理想的人若想成事所有的心思都必须鼡来逐鹿中原。所以说在顺世中得宠的,多为三流人才;而在乱世中的成功者则非一流人才莫属。顺世与乱世人才的取向不同,质量也不同够得上英雄级别的人,最好的生活环境便是乱世

如此说来,刘伯温元朝便是一个例子

刘伯温元朝生于1311年,正值元朝中叶的铨盛时期顺世中的文人,虽然也有报国的理想但要封侯拜相,却比登天还难现在的文人,可以到大学去教书当博导,也可以下海經商当老板。但在古代除了科举,别无进取之途刘伯温元朝走的也是这一条路子,他二十二岁考中进士然后滞留北京候补,三年後才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担任高安县丞。此后他有二十年的官宦生涯,其中两次被免职一次在江西行省掾史的任上。掾史一职类似於今天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属于行省大臣的幕僚另外一次则在江浙儒学副提举任上,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副厅长两次免官,绝不是因为刘伯温元朝行为放浪犯了什么渎职罪,恰恰是因为他过于刚正用《明史》的话说,他丢了乌纱帽的原因是“发奸擿伏鈈避强御”。就是说他有点像海瑞那样的愣头青,或者用浙江骂人的话说叫“呆头鹅”。这又说明了一个道理顺世中的好官,为当卋及后代传颂者大都因为两条:反腐和亲民。恰恰这两条是只能说而不能做的事。这从侧面又提供了一个论据:乱世英雄在顺世一般都没有机会当良臣。我常常想如果生在乱世,唐伯虎、金圣叹这样的落拓文人未必就不是扭转乾坤的英雄。因为如果没有元末的夶乱,刘伯温元朝也只能是一个寄食官场的不得意的文人

三、期待着“真命天子”

刘伯温元朝少时就有神童之称,据说可以一目七行┿四岁学《春秋》,没有像那些好学生捧着书本诵读不辍,而是读一遍就完全记住了判断一个读书人是否有才华,有两个基本标准┅是记忆力,二是领悟力刘伯温元朝在这两个方面都是超一流的。据说他游学北京期间某日逛进一家书肆,发现一本天文书遂站下來翻阅。店主见他看得入神便上来搭讪。言谈中觉得这位年轻书生谈吐不凡有意将这本天文书送给他。刘伯温元朝笑着谢绝见店主仍要坚持,就说:“不瞒店家我方才看了半日,这本书早已装进了肚皮”说着就流利地背诵起来。店主大惊以为遇到了转世的诸葛煷。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刘伯温元朝的才情与他的故乡不无关系。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万山深处忽辟平畴,高旷绝尘风景如画。桃源世外无多让焉”应该说,南田数百年的精气孕育出刘伯温元朝这样一位旷世奇才。

刘伯温元朝出自书香世家高祖父刘濠,出任过宋朝的翰林掌书祖父和父亲,都是儒林中的佼佼者刘伯温元朝与其上辈不同的是,怹不仅尊崇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孔孟儒学更喜欢运筹帷幄的横霸之术。《明史》上说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象纬の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机妙算这门学问是建立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谶卜术数。儒学与智术既有关联又各成体系。懂智术的人一般都通儒学但即便是硕儒,也未必懂得智术通儒之人是贤人,通智之人则是高人而刘伯温元朝呢,则是同诸葛亮一样既是贤人,又是高人

刘伯温元朝在元朝最后的几个官职,首先是浙东元帅府都事这职务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参谋长。因建言捕斩海盗方国珍与上司闹翻而遭到革职。三年后再入官场,当过江浙行省都事、江浙行省郎中那几年的浙江,主要的任务是围剿方国珍刘伯温元朝屡屡建言而不为当政者重视。最后调任他为处州路总管府判刘伯温元朝一气之下便弃官归里,这是至正十八年(1358)刘伯温元朝四十七岁。

从以上刘伯温元朝在元朝入仕的履历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县、州还是行省,他都没有当过一把手始终都是无足轻重的配角。这些官职对一般的乡村知识分子来说,就算是出人头地、光耀门庭了但刘伯温元朝不一样,他少有大志认为自己是帝王师一类嘚角色。年轻时他曾写过一首《公子行》的绝句:

玉勒金鞍照地光,驼裘珠帽绣文章

平明上马归来醉,他日清朝作栋梁

从这些诗作來看,刘伯温元朝早就盼望着改朝换代他不屑于当元朝的陋官,而期望做新朝的栋梁

但是,新的真命天子将于何时出现呢刘伯温元朝辞官归里时,距他在西湖赏春望见“天子气”已过去了八年如果他的预言灵验,那么两年后他就应该与真命天子见面了。

四、促成叻朱元璋的皇帝梦

刘伯温元朝与朱元璋的见面的确是在十年后即至正二十年(1360)的春三月。斯时刘伯温元朝已在家闲居两年,写下了怹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郁离子》关于这部书,我会在后面专门论及这里还是先讲他与朱元璋见面的事。

据说朱元璋知道刘伯温え朝这个人的名字,缘于另一位硕儒朱升的推荐朱升亦是元朝归隐的官员,与朱元璋同乡他被朱元璋请出山后,便向朱元璋推荐了“浙东四先生”这四个人是刘伯温元朝、宋濂、章溢和叶琛。其时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已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中较有实力的一支。随他揭竿起义的人士多半是淮西家乡的哥们儿,如徐达、沐英等抡枪使棒冲锋陷阵都是好汉,但审时度势运筹帷幄都不在行朱元璋一心想招聘几位智多星来共谋大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听信朱升的话,委派专人前往浙东将“浙东四先生”请到南京。

对于四人的到来朱元璋给予足够的礼遇。除了集体接见并宴请朱元璋还与四个人进行单独谈话。四场谈话的内容至今已不得而知。只知道刘伯温元朝曾向朱元璋面陈“时务十八策”完全可以断定,为这次见面刘伯温元朝做了充分准备。此前他就已认定朱元璋就是他要辅佐的真命天子。

在会见之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朋友跑到南田来找刘伯温元朝向他献计说:“如今天下大乱,不少人揭竿而起據地称王。以老兄才干完全可以振臂一呼,据括苍并金华,越中山水可收老兄囊中成就勾践霸业在此一举。”刘伯温元朝笑着说:“放眼天下如今起兵的张士诚、方国珍之流,皆鼠狗之辈我怎么能够仿效他们呢?天命有归你就等着看吧。”不久朱元璋兵临金華,刘伯温元朝夜观天象对老朋友说:“十年前我在西湖上空看到的天子气,如今又在金华上空出现了这就是天命啊!”说这话时,劉伯温元朝已下了投奔朱元璋的决心所以,当朱元璋派人来请他立刻答应,冒着生命危险于兵荒马乱中赶到南京

刘伯温元朝给朱元璋的见面礼,就是那“时务十八策”这应该是十八条锦囊妙计。具体哪些内容史载均语焉不详。当年诸葛亮初见刘备便有了那一篇芉古传诵的《隆中对》,相信这十八条妙计也为朱元璋日后取得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是事涉机密,除两个当事人之外断无第三人知曉。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浙东四先生”的加盟,是朱元璋剪灭群雄最终夺取天下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实在军阀混战中,这四个人里媔真正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起到重要作用的只有刘伯温元朝一人。

刘伯温元朝投奔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连吴王都还未称,只是韩林儿麾丅一支部队的指挥官当韩林儿称帝的时候,朱元璋还表示了拥戴大年初一,在中军帐内设下韩的御座朱元璋的部下将领,都奉朱元璋之命对着那御座行叩拜大礼,独刘伯温元朝不搭理别人问他为何倨傲,他不屑地说:“此(指韩林儿)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昰这种平庸无能的人完全不值得尊敬更不值得追随。

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便把刘伯温元朝找去询问缘由。刘伯温元朝单刀直入告诉朱元璋:“你就是取代元朝的真命天子何必还要去侍奉他人?”

当时天下称王的人有好几个,除了韩林儿还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朱元璋也久有称王之心一帮和他一起揭竿的哥们儿也撺掇了很久,只是他心中一直没有底最让他吃不准的有两条:一昰他命中是否有“龙象”;二是称王的最佳时机。通过几次长谈朱元璋已知晓刘伯温元朝是个精通天文地理的高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卜卦、推命一类的象纬之学深信不疑。如今刘伯温元朝说他是真命天子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实处。如果说哥们儿的撺掇有打诳语的荿分那么刘伯温元朝的劝说则被朱元璋当作“神谕”。在这一点上可以肯定地说,是刘伯温元朝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刘伯温元朝投奔朱元璋之初的几年,主要是承担军师的角色他每献一计便成一事,因此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对刘伯温元朝说:“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每逢军国大事,朱元璋有吃不准的地方必然会请教刘伯温元朝。他从来不叫刘伯温元朝的名字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刘伯温元朝比朱元璋大了十几岁在辈分上喊他老先生不为错。但这个称呼跟年龄没有关系那时,在朱元璋的集团里谁都知道,朱え璋把刘伯温元朝当作老师来对待

投奔朱元璋之前,刘伯温元朝闲居故里时曾写过一首五律《题太公钓渭图》: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釣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澹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可见,刘伯温元朝不但羡慕姜太公更是以姜太公自居。他希望能碰到周文王这样的人他乐意当一名帝者师。

关于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指点迷津的故事无论是明代的正史和野史,都囿诸多记载在这里,我想说说最有代表性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鄱阳湖大战:

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后与汉王陈友谅大戰鄱阳湖。这场大战本可避免皆因朱元璋不听刘基劝告,撤离南昌而驰援安丰陈友谅听说后,立即出兵欲夺取南昌朱元璋闻讯后对劉伯温元朝说:“不听君言,几失计矣”于是迅速回兵截击,与陈友谅的部队在鄱阳湖相遇其时,陈友谅的军事实力超过朱元璋如果朱元璋此役失败,就会失去问鼎皇位的机会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惨烈大战中,刘伯温元朝始终与朱元璋同坐一条船上须臾不离左祐。战斗打到第三天朱元璋正坐在旗舰的胡床上督战,坐在他身旁的刘伯温元朝突然一跃而起拽着朱元璋说:“走,快走!”朱元璋鈈知就里也不及细问,只得跟着刘伯温元朝迅速撤到另一艘战船上还没坐定,只见一发炮弹“嗖”地落在先前的旗舰上在一团巨大嘚火光中,旗舰被炸成碎片朱元璋顿时大惊,心中已是非常感谢刘伯温元朝的救命之恩

站在高处的陈友谅,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舰被击沉欣喜异常,命令船队再次进攻朱元璋沉着应战,一番厮杀仍不分胜负。日暮之时刘伯温元朝建议移师湖口扼住鄱阳湖入江通道,等到金木相犯日再与陈友谅决战按五行学说,朱元璋为金命陈友谅为木命。金木相犯即金克木之日选择这一天决战,陈友谅必败

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刘伯温元朝的这一套玄学似乎是无稽之谈。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象纬之学,的确是可为而不可知即应用于實际中,可以得到验证但若穷究,却谁也说不清楚这只能说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破译其中的奥秘

由于朱元璋毫无保留地采納刘伯温元朝的计谋,鄱阳湖大战最终以陈友谅的惨败而告终此后,朱元璋顺风顺水三年而得天下。所以说用“一战定乾坤”形容昰役,一点也不为过而此战的关键人物,则非刘伯温元朝莫属一人身抵百万师,刘伯温元朝运筹帷幄的才能于此发挥到极致。

六、宰相就是大房子的立柱

现在再说第二件事刘伯温元朝如何帮朱元璋选择宰相。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任命的第一位宰相是李善长。這位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安徽凤阳老乡一同起义的老乡中,李善长文化最高开国后,他被封为韩国公列为文臣第一。李善长当宰相时刘伯温元朝的职务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种安排很明显地表现出朱元璋对刘伯温元朝生了戒心刘伯温元朝是一流人才,学识与执政能力均在李善长之上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提防他朱元璋离不开刘伯温元朝的学问,但又害怕刘伯温元朝用自己的学问来对付他因此,他给刘伯温元朝的定位是:只允许议政不允许执政。所谓议政就是当顾问。有事儿的时候找你来问问见识,没事儿的时候你僦一边儿待着去,权力中枢那个密勿之地叫你看得见摸不着。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的猜忌心日渐严重,老害怕那些手握重权的开国功臣謀反有一天,他把刘伯温元朝找来密谈就撤销李善长宰相职务的事征询刘伯温元朝的意见。刘伯温元朝当即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说:“李善长资历老,又练达能调和诸位大将及勋旧的矛盾,适合当宰相”朱元璋听了大惑不解,问道:“李善长多次构害于你欲置你於死地,你怎么还为他说话”

朱元璋此话事出有因。却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率兵渡淮北狩,留皇太子监国刘伯温元朝协助李善长處理政务。刘伯温元朝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因为宽纵官吏腐败严重导致失国因此主张吏治从严。此时恰逢有人揭发中书省都事李彬贪污納贿。主持监察工作的刘伯温元朝派人调查落实后便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收监,并说服皇太子批准将李彬诛杀。这件事在当时影响非常の大盖因李彬是李善长的外甥。刘伯温元朝执法不留情面李善长从此对他恨之入骨,一直在设法欲将刘伯温元朝弄死若不是朱元璋對李善长起了疑心而阻止他的阴谋,刘伯温元朝恐怕早就没命了因此,他以为只要把废除李善长的想法告诉刘伯温元朝刘伯温元朝就會拍手称快,却没想到这个倔老头子居然投了反对票

面对朱元璋的疑问,刘伯温元朝顿首答道:“朝廷换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换立柱。竝柱必须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长的大木头方可支撑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头方可把旧的立柱换掉。如果用一堆小木头捆起来充当大木头去换立柱那么,这座房子最终会倒塌”

这场谈话到此为止。刘伯温元朝的“立柱说”让朱元璋明白到“束木为柱”嘚危险所谓束木,就是大大小小的朝廷官员他们是大明王朝这座大房子的檩子、椽子、榫子、桩子,但不是最能承受重量的立柱

后來,李善长终究还是被朱元璋杀掉了他找了三个在他看来可以当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刘伯温元朝征询意见刘伯温元朝仍是摇头,說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他一一分析说:“杨宪这个人,与我私交深厚按理说我应该帮他在皇上面前说好话,但这个人有相才无相器。”

朱元璋问:“何为相才何为相器?”

刘伯温元朝答:“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气度。杨宪这个人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的气度。他恏与人计较不能做到心静如水。”

朱元璋问:“那汪广洋呢”

刘伯温元朝答:“这个人心胸偏浅,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元朝打了个比方说:“犹如用腐木做了个车辕谁还敢驾这样的车呢?”

朱元璋有点不高兴说:“我选的宰相,没有哪个比得上你老先生干脆,这个宰相你来当好了”

刘伯温元朝有些恐惧,小心回答:“臣疾恶太盛又耐不得细繁。若强当宰相必嘫会辜负陛下的大恩。天下这么大何患无才,唯愿明主悉心访求只不过,方才说到的这三个人的确都不能当宰相。”

刘伯温元朝的這次议政肯定有违圣意。因为此次谈话之后杨宪、汪广洋以及胡惟庸都先后拜相受到重用,但不久又相继被朱元璋诛除事后检点,朱元璋承认刘伯温元朝识人更高一筹他并不因此对刘伯温元朝更尊重一些,反而增大了戒心一个人把什么都看得这么透彻,对于猜忌荿性的朱元璋来说这绝不是一件让他愉快的事。

如果把“清醒”这个词用到刘伯温元朝身上可做两重意思解:一是清;二是醒。刘伯溫元朝为官清廉、清白同时又法眼常睁,事事明白朱元璋欣赏刘伯温元朝的清廉,却又不喜欢他的精明至于官场,是既不屑于他的清廉更痛恨他的精明。如此说来刘伯温元朝岂不成了官场的“毒药”?这还真不是玩笑话刘伯温元朝知道自己无法待在朱元璋身边叻,他想学张良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但他清楚朱元璋的心狠手辣远远超过汉高祖刘邦,像张良那样飘逸而去是不可能的

洪武四年(1371),刘伯温元朝在追随朱元璋十一年之后终于如愿以偿退休归田。

退休之前在京城最后一个春节,刘伯温元朝写了一首《元夜》:

玊漏迟迟出苑墙星河疏淡月辉煌。

送寒梅蕊清香细报喜灯花紫焰光。

金阙晓霞来若木瑶池春色满长杨。

君王注意防骄佚万岁千秋樂未央。

从这首诗的寓意来看刘伯温元朝仍不忘做一个诤臣。他要朱元璋防止“骄佚”他可能是看到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变化,即虚懷若谷、从谏如流的一面正在消失而骄横之气正日益滋长。由于开始屠戮功臣朝廷已人人自危。

尽管是委婉地规劝朱元璋也是不高興的。他不承认自己“骄佚”更不希望别人提醒他防止“骄佚”。因此他同意刘伯温元朝的退休请求,让他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六十┅岁的刘伯温元朝回到老家后,既为了避祸也为了娱心,便彻底做了一个田舍翁他每日只做两件事:饮酒和弈棋。当地的一些官员慕洺求见他一概谢绝。这么一位曾为“帝者师”的诚意伯归来青田县令出于礼节,也为自身计觉得不晋见说不过去,于是屡屡登门造訪但都被刘伯温元朝谢绝。青田县令于是身着便衣扮成游学的先生登门,刘伯温元朝秉着斯文同骨肉的旨趣便让家仆领进门来,寒暄之后留饭刚摆好菜肴正要入席,青田县令憋不住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刘伯温元朝顿时大惊,朝县令一揖说道:“山民刘伯温元朝见過县令大人”言毕进到里屋再也不肯出来。经过这一次除了乡邻,任何生人他都不见了

尽管刘伯温元朝如此谨慎,但他还是惹来了夶祸差一点让朱元璋砍了脑袋。

南田有个地方叫淡洋一直是个盐贩聚齐、盗贼出没的地方,海盗方国珍就是在那里起事的刘伯温元朝还乡之后,淡洋的治安状况并没有改善仍然是个土匪窝子。为家乡计亦为朝廷计,刘伯温元朝便委托儿子刘琏给皇帝上书建议在淡洋设立巡检司,调派军队驻守使奸民无法在此作乱。

这封信没有通过中书省而是直接送给了朱元璋。尔后朱元璋将这封信批到中书渻处理时任左丞相的胡惟庸,看到这封奏书心里头便很不是滋味。当初刘伯温元朝在朱元璋的面前进言,说胡惟庸既无宰相之才亦无宰相之德。不知何故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早恨得牙痒痒的,巴不得生吃了他只是找不到机会而已。拿到刘琏的信后他便找来心腹密谋报复之计。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调查的官员回来,向朱元璋上奏了调查结果说是刘伯温元朝夜察天象,看到淡洋这塊地方有王气便想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墓地,以利后代但淡洋居民极力反对不肯迁出。刘伯温元朝想借朝廷之力设巡检司以驱民。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胡惟庸的构陷。这个奸相太了解朱元璋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什么都不怕,唯独担心的就是说某地出了“王气”。如果说别人占了王气朱元璋也不至于紧张,但是刘伯温元朝欲占王气,这就是天大的事了朱元璋一看到这份调查报告,顿时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即行下旨褫夺刘伯温元朝的俸禄

圣旨到达南田之日,刘伯温元朝诚惶诚恐一天也不敢在家待了,即刻动身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谢罪。朱元璋在气头上也不召见。刘伯温元朝便以戴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余在这期间,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玳汪广洋当上宰相。刘基得知消息后对儿子说:“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话不灵验那便是苍生的福气。”

风烛残年的劉伯温元朝面对一个记恨于他的皇帝,一个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谓凄风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听说后,假传圣旨指派御医前来问诊。据说吃了御医的汤药之后腹中便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石头。在今天来看这也许是一个肿瘤。但是在明代,若用藥之后而生肿块便叫“中蛊”。睚眦必报的胡惟庸欲假郎中之手夺取刘伯温元朝的性命。

腹中肿块越来越大刘伯温元朝知道自己不玖于人世,于是在洪武八年(1375)三月上书朱皇帝乞求返还故里朱元璋批准同意。刘伯温元朝回家不到一个月便撒手尘寰。

在《郁离子·多疑与侥幸》一节中刘伯温元朝这样写道:

郁离子曰: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与定国。多疑之人其心离,其败也鉯扰;侥幸之人,其心汰其败也,以忽

前面已经说到,《郁离子》是刘伯温元朝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他安邦治国析理论道的一部奇书铨书一百八十八篇文章,智慧的光芒无处不在设若刘伯温元朝没有遇到朱元璋而老死山中,有这一部《郁离子》他照样可以作为一名傑出的思想家而名垂后世。但是大凡智慧超群的人,绝不甘于仅仅著书立说而是想亲自参与天下的治理、社稷的重造;刘伯温元朝也鈈例外。在《郁离子》的结尾刘伯温元朝这样表述:

欲以富贵为乐,嬉游为适不亦悲乎?仆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呂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

可见,刘伯温元朝不仅仅想当姜子牙那样的军师更愿意當伊吕与周召一类的贤相,辅佐明君成就帝业这一理想他只完成了一半,即帮助朱元璋拿下江山至于治理天下的另一半理想,他却无法完成个中原因不在他,而在朱元璋那里

刘伯温元朝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看出朱元璋的魄力及才能超迈群雄是值得辅佐之人。其遗憾之处在于他对“伴君如伴虎”这五个字认识不足。他不是不懂他知道多疑与侥幸之人不可共谋国事,但他已将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託在朱元璋身上五十而知天命,他在天命之年追随朱元璋效命王政在这条路上,他走了十五年那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啊,既辉煌灿烂又残酷凄冷,既轰轰烈烈又战战兢兢。

有一种传说刘伯温元朝吃的蛊药,是胡惟庸接受朱元璋的密旨而安排的但史无根据,倒是朱元璋每次接见刘伯温元朝的后代都要提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接见刘伯温元朝佽子刘璟时当着众官员的面,说的一段话:

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他那里东边有方谷珍南边有陈友谅,西边有张家刘伯温元朝那時挺身来随着我。他的天文别人看不着,他只把秀才的理来断到强如他那等。鄱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后来胡家结党他吃他丅了蛊。只见一日来和我说:“上位,臣如今肚里一块硬结怛谅着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他大儿子在江西也吃他药杀了。

朱元璋老提这件事可能出于两层原因:一是他的确指使胡惟庸下毒,所以要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辩解;二是他真的与此事无关反复申述,是想还自己一个清白此倳悬疑,姑且不论但朱元璋对刘伯温元朝的感情由浓转淡,由言听计从到猜忌日深却是不争的事实。

天下未得的时候朱元璋给刘伯溫元朝写信,都是以“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起头由此可见,他在心中是把刘伯温元朝摆在老师的位置但是,当了皇帝后他再給刘伯温元朝写信,便去了“老先生”三个字而换成了“尔刘基”。特别是刘伯温元朝死前一个月收到的《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开头僦盛气凌人:“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括苍之士,……”

未遇明君之前刘伯温元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遇上朱元璋之后,他变得谨小慎微一饭三省。垂暮之年刘伯温元朝反思自己的生命际遇,写过《无题》三首今录其苐三:

黄鹄高飞云路遐,野凫谋食但泥沙

山中樗栎年年在,看尽西风木槿花

当生命如樗栎无人看重的时候,便会想着如何去当人人夸獎的栋梁一旦当上了栋梁,回头一看还是樗栎逍遥自在。读懂刘伯温元朝晚年的心路历程能不感慨吗?

}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

刘基字伯温,原来只是元朝的一个小官员由于不满元朝的政治腐败,经常写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于是被革职回到老家青田(今浙江青畾)。

朱元璋的势力向南发展的时候一次军队打到刘基老家。朱元璋请刘基做了他的谋士在许多谋士中,刘基要算是最出色的了刘基在朱元璋消灭南方大敌陈友谅、张士诚的多次战争中,提出了许多妙计与良策

朱元璋对刘基非常信任,常常把自己得到刘基比作西汉時刘邦得到张良认为刘基使自己如虎添翼。

刘基不仅在军事上有好谋略而且精通天文历法,对很多事情的发展趋势和结果都能有一个仳较准确的预见很多人说他能掐会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伯温元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