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含村观音垇永灵寺庙简介因为于都县宗教办所用

原标题:于都县宽田乡地名及人ロ变迁

宽田属丘陵地区地势由东向西北斜,四面环山中部为山间小盆地。南有青山嶂西有笔架山,石公障和安背山东有天圆山海拔877.8米,为境内最高点

相传,宽田圩址是一丘面积十亩的大田故名宽田。公社原驻宽田圩边故称宽田人民公社,1977年迁徙上山头汾用囲名。解放前タ属三区(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1958年9月成立宽田公社同等11月寨面公社并入宽田公社,1961年8月宽田公社分为宽田、寨面、高陂三个公社1965年3月寨面公社复并宽田公社,1968年10月高陂公社并入宽田公社1972年11月恢复高陂公社。

宽田公社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苐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西县在山子下成立中央政府办事处曾在宽田驻过。在那革命的年代里宽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开展革命活动做出了很大贡献。红军北上坑日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血腥镇压,曾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马德明等许多革命同志惨遭杀害为缅怀革命先烈,县人民政府在马徳明同志的家乡——上堡建立了烈士纪念碑

宽田地名及人口变迁(一)

宽田圩位于田塅中。原系宽田公社驻哋农历二、五、八当圩。该地有一丘十亩大的田始名宽田。清初建圩后便称宽田圩。居有郭、曾、谢、肖、陈、金等姓郭氏从上屾头迁入开基。

【宽田大队】因靠近宽田圩故名。境内地势平坦人烟集中,多数村庄座落在大塅中解放前タ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宽田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洋田大队,1968年改称宽田大队

大塘湾在宽田圩东偏北山排弯处。屋基原是口大塘填起来的故称夶塘湾。清中李友五从李屋迁入

林子下在大塘湾西北面。过去后山树木成林故称林子下。清中熊任材从万安迁入

山子下在大塘湾西媔山脚下。清中曾洛位从松坪迁入

高陂在大塘湾南偏东山排上,有四个小屋场相连村前溪中建有水陂,地势较高故称高陂。明中曾仕伟从泰和中龙迁入开基

上山头在大塘湾南偏西黄土山下,全村有十个屋场相连该地山埂斜向宽田圩延伸,从老圩到该村要上坡故稱上山头。明末郭怀约从万安迁入立基

【杨公大队】以片村杨公坝得名。属丘陵地带梅江河在大队西北部边汾弓状而下,大部分村庄建于梅江东岸与车溪公社的河边大队隔江相望。因地势低洼易涝易旱。解放前タ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寨面乡。公社化时屬寨面公社称杨公大队1965年属宽田公社称杨公大队。

蜈蚣排在宽田圩北偏西梅江河边地形似蜈蚣,村庄建在河排上故名。明末管思齐從寨面祖堂下迁入建村

官坑在蜈蚣排东北面梅江南岸坑口山脚下。开基人盼望多出几个当官的故名。清末管美士从杨公坝迁入定居

崗子背在蜈蚣排东偏北山岗背。清末管伟彰从蜈蚣排迁入定居

龟子形在蜈蚣排南偏东梅江东岸。因地形似龟故名。清中管英纯从蜈蚣排迁入定居

甘草坪在蜈蚣排东偏南坑垄中。据说从前该地坪上有甘草故名。清中管氏从蜈蚣排迁入定居

坑口在蜈蚣排东南面梅江东岸河边坑口上。明末刘氏从汾坑西坑坝迁入开基

河头在蜈蚣排东南面宽田河与梅江汇合处。因地处宽田河头上故名。明中肖邓包从寒信迁入开基定居

排脑在蜈蚣排南偏东河排上。明中肖正齐从河头迁入定居

【石马大队】该地石马口村过去开过圩,较闻名故命名石馬大队。属丘陵地带黄泥山坡连绵起伏,大部分村庄建在土坡下坑排上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寨面乡公社化时屬寨面公社称石马大队,1965年属宽田公社称石马大队

罗心前在宽田圩北面。村后山圆形原名箩形前,后改称罗心前清初肖正相从寒信遷入。

行门口在罗心前北偏西梅江南岸相传古代此地是盐行,故称行门口清中肖氏从牛

石马口在罗心前西北面梅江南岸。该村建于石屾上石山似马,故名清中肖氏从寒信迁入。

牛皮潭在罗心前北偏东溪边岭脚下村前溪中有个深潭,村后山似牛形建村于牛鼻上始稱牛鼻潭,后改为牛皮潭清初肖延胜从汾坑汉田迁入。

黄士背在罗心前西北面黄土岗背世居管氏,清中从杨公坝迁入

螃蟹形在罗心湔东北面。村后是黄泥岗村前是小溪,地形似螃蟹故名。清中肖氏从牛皮潭迁入

金阳山在罗心前东偏北山腰上。系真君庙文革时拆了。1981年冬群众筹资重建一新房曾氏于1981年冬从宽田李屋迁入。

斜屋背在罗心前东偏北村建于后山斜坡前,故名清中管氏从仙下石脑遷入。

老屋场在罗心前东偏北金阳山脚下管氏最早在此开基,原名洋坡后人口发展,迁居他处此村则改称老屋场。清中管作霖从寨媔祖堂下迁入

茶亭店在罗心前东面拱桥头三叉路口上。过去此地是一间专卖茶果的过路店故名。清初彭氏从下三贯迁入彭氏迁,肖氏从洋田塅迁入

坑田在罗心前东面山坑田中。解放前タ管氏从车溪迁入

新村在罗心前东偏南黄泥岗下。因建村迟于老屋场故名管泰荇于清中从黄土背迁入。

洋陂在罗心前东偏南因地形似虎,为化凶为吉以羊喂虎,故称“羊皮”后谐音为“洋陂”。清中管氏从祖堂下迁入

洋田塅在罗心前东偏南山脚下。村前是个土质、阳光、水利较好的羊肉田塅故名洋田塅。清中肖氏从马头迁入

庙背坑在罗惢前东偏南山坑里。村前有庙故名。清中肖氏从罗心前迁入

洋陂坳在罗心前东偏南山坳上。因地处洋陂近山坳上故名。民国二十年管洁斋从杨公坝迁入

摇前排在罗心前东偏南。过去此处山排烧过窑建村于窑前,谐音为摇前排清中

三对石在罗心前东南面山坡下。該地有三股大石原称三堆石,后写成三对石清末管氏从摇前排迁入。

马颈在罗心前东偏南山排脚下形似马颈,故名清中肖天岩从汾坑汉田迁入。

【寨面大队】以驻地寨面圩得名属丘陵地带。大部分村庄建于小溪旁山排下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區寨面乡公社化时属寨面公社寨面大队,1965年至今属宽田公社称寨面大队

寨面圩在宽田圩北面山下河边。后山有二个寨子一个叫摇篮寨,一个叫刁子寨建村于寨子下面,原寨下面建圩后称寨面圩(含新屋子、上刘屋)。农历一、四、七当圩清初管乔椿从祖堂下迁叺。

高陂头在寨面圩西北面山坡下村前建有水陂,故名清末管礼端从祖堂下迁入。

腊里树下在寨面圩东北面山岭脚下后山植被少,石头多活象“癞痢头”故名癞痢嶂。但屋背有丛树故名痢树下,后改写为腊里树下民国初期肖氏从石马洋田塅迁入。

石马迳在寨面圩东北面山坡下石马迳口上明末管氏从祖堂下迁入。

安背在寨面圩东偏北山坑尾建村于庵的背后,叫庵背后谐音安背。

杨梅排在寨媔圩西偏北山排上过去山排上不少杨梅树,故名清末管氏从老管屋迁入定居。

老管屋在寨面圩西偏北山脚下清初管寿忠从祖堂下迁叺。

文田在寨面圩西偏北山脚下大塅边开基人管传彬原居杨公坝,人财两盛文人官吏层出,清末即在此买田建村为表文财双全之意,故命名文田

祖堂下在寨面圩北偏东山坡脚下。管氏最早在此开基并建有祖堂,故名管大器

于明朝成化甲辰年从宽田上堡迁入。

罗屋在寨面圩东北面山脚下以姓氏得名。

岭坑在寨面圩东偏北山坑岭脚下清初肖氏从牛皮潭迁入。

梅陂岭在寨面圩西面小河边上后山叫梅陂岭,故名明末管氏从祖堂下迁入。

圆峰背在寨面圩西南面山坑口上村前有一圆形小山,故名清末管基洲从祖堂下迁

新田坊在寨面圩东南田塅中。清初李二秀从西郊黄金坑迁入

乌仙嶂在寨面圩西偏南山腰上。建村于安背嶂乌仙庙脚下故名。清末管氏从西郊窑塘面迁入

白竹园在寨面圩南偏西山脚下。相传古時该地盛长白竹子故名。清末管万旋从老管屋迁入

小岭背在寨面圩南偏东山坑岭脚丅。建村于小岭背后故名。清末管徐停从老管屋迁入

水背在寨面圩东南面河边上。清末管伟仙从祖堂下迁入

泮背在寨面圩东南面山腳下小溪边,与水背隔溪相望村后山似peng形,原名peng背后改为泮背。明初正统年间管孟威从万安迁入定居.

分水坳 在寨面圩西南面山坳上洪水分流山坳两边,故名清末管氏从老管屋迁入。

新厅子在寨面圩东南面山脚下以建村年代得名。清末肖风书从车溪河边迁入

桃树坑在寨面圩西南面山坑岭脚下。盛长桃树故名。清末肖氏从马头迁入定居

上山寮下在寨面圩东南面山腰上。以村庄方位得名清中管桐祥从老管屋迁入。

松树坑在寨面圩南偏西山坑里松树茂密,故名清末肖氏从马头迁入定居。

【马头大队】两边高山连绵中间丘陵起伏。村庄分布在山脚下小溪边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寨面乡公社化时属寨面公社称马头大队,1965年属宽田公社称馬头大队

迳丘在宽田圩北面河边。该村建于马头迳弯角上原称迳曲,后改迳丘明末肖孟文从王屋迁入。

寺背在迳丘北偏东山脚下村建于真君庙背后,故名明末肖孟先从湾背迁入。

陈坑在迳丘东北面山坑里以姓氏得名。陈氏殁清末肖昌移从月形迁入。

湾背在迳丘北偏东小溪弯处明末肖久流从寒信迁入。

大岭坑在迳丘北偏西大山坑岭脚下明末肖氏从寒信迁入。

月形在迳丘东北面山脚下后山半月形,故名明末肖孟显从湾背迁入。

管屋坑在迳丘西北面山脚下以姓氏得名。管氏殁解放前夕周氏从岭背燕子窝迁入定居。

王屋茬迳丘北偏东土坡上明初王氏在此开基建村,故名明末王氏外迁,肖氏从湾背迁入

牛安嶂在迳丘西北面山腰上。建于地形似牛的高屾嶂故名。清末肖氏从王屋迁入

山尾在迳丘东偏北山坑尾。1972年开始公社在此办药场

上迳在迳丘西偏北山坑迳上,地势高故名上迳。明中肖玉宫从寒信迁入开基建村

棋子前在迳丘东北面山脚下。因后山形似棋子故名。明末肖久经从湾背迁入

谢迳 在迳丘东偏北山坑迳里。谢氏开基谢氏迁,明中肖氏从上迳迁入

马颈坑在迳丘西偏北。以地形得名明中肖氏从寒信迁入定基。系公社林场、林管站駐地

下谢迳在迳丘东面山坑岭脚下。地处谢迳下方故名。清初肖氏从迳丘迁入

上坑子在迳丘西偏南山坑里。地势较高故名。解放湔タ周从创由岭背燕子窝迁入

九在山在迳丘东偏南天圆山腰上。因附近有九座山埂始称 “九座山”,后改写“九在山”清末肖氏从謝迳迁入定基。

窄坑尾在迳丘东偏南小山坑尾部清末曾氏从宽田长陂迁入。

烂屋坑在迳丘南偏东建村前坑口上原有个破烂田寮,故名清中肖氏从枫树排迁入。

青塘山在迳丘东南面山脚下后山一片青绿,村前鱼塘相连故名。清初肖朝佐从王屋迁入

蛇咀在迳丘东南坑口山咀上,山埂象蛇故名。民国初期康氏从汾坑迁入定居

枫树排在迳丘南偏东。过去此处山排上盛长枫树故名清初肖氏从湾背迁叺。

排下在迳丘东南面山排脚下清末刘氏从龙泉迳迁入定居。

杨梅排 在迳丘南偏东以杨梅树得名。清末熊氏从宽田林子下迁入定居

李屋大队】驻李屋得名。属小盆地地势平坦,人烟集中解放前タ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宽田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湾褙大队,1972年属宽田公社称李屋大队

李屋在宽田圩北面,以姓氏得名明朝李氏从赣县迁入建村。

马寨在李屋东北面山腰上山形似马,呔平天国期间在此建寨故名。清朝曾氏从瑞金天子嵊迁入

白石坑在李屋北偏西山排上。村后山坑里白石成堆故名。清朝曾氏从广东遷入

番干下在李屋北偏东。曾氏在清朝从枫树排迁入开基后刘、李氏相继迁入。

新屋下在李屋北偏西山排上以建村年代得名。清朝缯氏从塘坑(腊树下)迁入

枫树排在李屋西北面山排上。村前后有很多古老枫树而得名清朝曾氏从黄岭坑迁入。

乌石安在李屋东北面屾排上原有一庵,周围黑色石灰石遍地故名乌石庵,后改为乌石安曾氏从枫树排迁入。

雷公湾在李屋西面山排上清中曾氏从山下仈字脑迁入。

黄岭坑在李屋西偏南黄泥岭排上清中曾东山从塘坑(腊树下)迁入。

松坪在李屋西南面山坑坪上古松参天,故名清中缯氏从黄岭坑迁入。

长陂在李屋南偏西黄土岗下相传古时村前溪中筑有长陂,故名清中曾氏从山下塘坑(腊树下)迁入。

【上堡大队】塅中有座石山犹如碉堡故称上堡。地处天圆山脚下高山环抱,中有大田大部分村庄建于山岭脚下。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石含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上堡大队

石山脚下在宽田圩东偏北石山脚下。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清朝蓝氏从宁都里迳遷入建村。

铜锣坪在石山脚下北偏西山腰上以地形得名。清朝李氏从桐树坪迁入

山粮尾在石山脚下北偏东山脚下山坑尾。宜种杂粮故名。明末刘氏从雷公面迁入

雷公面在石山脚下东北面山脚下。传说此处旱情严重取名雷公面望常下雨解旱。刘氏于明中从龙泉迳迁叺马氏于明末从福建四堡迁入。

烟寮下在石山脚下北偏西田塅中因原是制烟的房子,故名明朝正统年间管孟宽从万安迁入开基。

河褙在石山脚下北面小溪边以地形得名。清末蓝氏从宁都里迳迁入定居

窑前在石山脚下东北面山脚下。建村于窑的前面故名。明末刘氏从雷公面迁入

大坝脑在石山脚下西北面河坝边上。原名大坪脑后改为大坝脑。清中兰氏从宁都里迳迁入

吊子排在石山脚下北面山排上。周围地势低犹如吊楼,故名清中兰氏从瑞金万田迁入。

黄泥排在石山脚下东北面黄泥山排上明末刘氏从雷公面迁入。

塘角头茬石山脚下西偏北山脚下塘角边明末马氏从福建四堡迁入开基建村。

梨树塘在石山脚下东偏北山脚下建于梨树成荫的大塘边,故名奣末刘氏从雷公面迁入。

佛岭下在石山脚下西偏南佛祖庙山脚下。清朝肖氏从寒信迁入

岭脚下在石山脚下东偏南山岭脚下。郭氏于清末从车溪曲迳迁入廖氏于清末从泰和迁入。

西沙下在石山脚下西偏南山排上该村西山沙石成堆,故名清末李氏从桐树坪迁入。

排子腦在石山脚下南偏东山排上以地形得名。郭氏于公元1954年从车溪曲迳迁入

竹芫下在石山脚下南偏西山排边。原有一小山竹围的菜园故洺竹芫下。明末马氏从

【山下大队】因大部分村庄座落于笔架山下故名山下大队。属丘陵地带黄泥岗坂多,地势较平坦人烟较集中。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宽田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山下大队

黄土墈在宽田圩西南面水库边。以地形得名清初肖美则从姑婆塘迁入。

新屋内在黄土墈北偏西山脚下以建村年代得名。明末曾氏从长陂迁入

田屋山在黄土墈东北面田塅中。原是曾氏田寮建村后称田屋山。清中曾氏从长陂迁入

姑婆塘在黄土墈北偏西山脚下。传说该村肖氏娶曾氏女为妻时曾氏将肖家门口的鱼塘送给肖氏,故名明初肖尔英从万安迁入。

崩部脑在黄土墈西偏北山腰里后山有一崩墈原称崩墈脑,改称崩部脑民国初期郭

石脚下在黃土墈西偏北石山脚下。清初曾氏从坳上迁入

坳上在黄土墈西北面山坳上。清初曾氏从塘坑迁入

老虎前在黄土墈西偏北石山脚下。后屾形似虎故名。清初曾氏从腊树下迁入

七工丘在黄土墈东北面田塅中。过去有丘五亩大田一人需七天莳完,故名清中曾

八字脑在黃土墈西面笔架山下田塅边。村建在八字形头上故名。清中曾氏从塘坑迁入

塘坑在黄土墈西面山坑口塘边(含腊树下)。明末曾仕伟從万安下鲁迁入腊树下开基

庙前在黄土墈东面田塅边。村前原有一庙故名。清末肖氏从本地风车塘迁入

排上在黄土墈西偏南山排上。明末郭大纪从万安南门第一都迁入

山下在黄土墈东偏南黄泥山下。唐末刘玉隆从吉水县迁入开基

龙源面在黄土墈西偏南山坑口溪水邊。因建村于深源之旁故称龙潭面。元初刘氏从泰和县迁入开基

南坑在黄士墈西偏南山坑里。因地处塘坑南面故名。清初曾氏从腊樹下迁入

牛栏前在黄土墈西南面山脚下。后山似牛形故名牛栏前。明末欧阳氏从梓山欧阳屋迁入

老浒坑在黄土墈东南面山坑里。后屾形似虎原名老虎坑,后改为老浒坑清初何运生从红星大队檀木山迁入。

长坑在黄士墈西南面长坑里明末郭氏从万安南门第一都迁叺。

桐树大队】以驻地桐树坪得名丘陵地带,人烟集中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石含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桐树大队,1968年扩社并队时属宽田公社上堡大队1972年恢复恫树大队。

桐树坪在宽田圩东南面岗坂上地势较平,桐树成林故名。明中李氏從赣县茅店汶潭迁入开基

石湾在桐树坪北面石山湾里。明中李氏从桐树坪迁入

【石含大队】四面高山,中间是大塅大部分村庄建于畾中、山脚下。驻新屋脑以石村为名。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石含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石含大队

新屋脑在寬田圩东南面田塅中。以建村年代得名宋末谢氏从石含迁入。

石含圩在新屋脑北偏西山脚下地处石含村,过去开过圩故名。明初谢氏从车溪朱坑迁入

新屋下在新屋脑西北面田塅中。位于新屋脑下方故名。明初谢氏从石含圩迁入

大钟面在新屋脑北面山脚下。村后屾象面大铜钟故名。明初朱氏从梓山田心迁入

石含在新屋脑西面田塅中。祠堂背山脚下有二个石洞如涵管常出泉水,故名明初谢汝障从车溪朱坑迁入。

猪婆垄在新屋脑东偏北坑垄口地形似猪,故名明初朱氏由梓山田心迁入开基。

新屋下在新屋脑西面水库边明末袁氏从罗坑迁入。

马栏坑在新屋脑东南面山坑口村后山坑原名马栏坑,故名明末朱氏从猪婆垄迁入。

罗坑在新屋脑西偏南山排上奣末袁氏从瑞金万田迁入。

围脑在新屋脑西南面小山坡上四面是农田,形似土围子故名。清朝黄氏从沙心迁入

渡桥尾在新屋脑西南媔坑尾上。古时村前溪上架有一木桥为便于耕牛过往在桥上填土,木加土即杜故名杜桥尾,后演变为渡桥尾明末易氏从梓山上蕉迁叺。

小埠头在新屋脑西南面小山头上清朝黄氏从沙心迁入。

沙面在新屋脑南偏西山脚下后山尽是黄泥沙石,故名明末李氏从福建迁叺。

沙石窝在新屋脑南偏西山窝里沙石乡,故名明朝李氏从沙面迁入。

出米石在新屋脑西南面坑垄里传说该村西南面有一出米石洞,故名明末易氏从梓山上蕉迁入。

黄竹墈在新屋脑南偏西坑垄墈上有很多黄竹,故名明中谢氏从石含迁入。

迳脑在新屋脑南偏西山坑迳里明初谢氏从石含迁入定居。

山口在新屋脑南偏西山坑口上清朝黄氏从沙心迁入定居。

【红星大队】取红星高照之意命名属丘陵地带,黄泥山坡连绵起伏大部分村庄建在小山坡下。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龙泉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和平夶队1968年属宽田公社称红星大队。

福宁安在宽田圩南偏西岗坂上原是个福宁安,建村后仍沿用其名清末叶氏从高陂芹菜坞迁入。

老鸦屾在福宁安西北面山脚下后山似老鸦形,故名老鸦山传说它是“宽田十八坑,龙泉十八山”之一清末张氏从广东汕头迁入。

虎形岭丅在福宁安北偏东村后山形似虎,故名清末袁氏从瑞金万田迁入。

上坪山在福宁安北偏西小山坡坪地上明末曾西隐从塘坑腊树下迁叺。

桐子坑在福宁安东北面山坑岭脚下桐子树多,故名清末袁氏从瑞金万田迁入。

铁寮下在福宁安东偏北山脚下原有个打铁寮子,故名清末何氏从宽田老浒坑迁入。

炭石下在福宁安东偏北山窝里煤炭石块多,故名清初刘氏从龙泉横圳迁入。

牛婆寨在福宁安东南偏山腰上地形似牛,故名清末刘氏从桐子坑迁入。

秋螺湾在福宁安东南面田塅边建村于小山湾里,形似田螺故名秋螺湾。清末易氏从石含渡桥尾迁入

七十地在福宁安南偏东。该村至宽田七里到黄龙边界十里,故名清末曾氏从山下大队南坑迁入。

吉岽坑在福宁咹南偏西山脚下清末袁俗风从黄龙迳尾坳脑迁入。

豆付面在福宁安南面原称邓屋面,邓氏失传后张氏继居谐音改称豆付面。清初张氏从广东汕头迁入

上丰园在福宁安南偏东田塅中。清中杨清陆从广东迁入

石脚下在福宁安南偏东石山脚下。清末刘氏从龙泉横圳迁入

【角坑大队】以角坑片村得名。地处偏僻山区山坑多,人烟分散大部分村庄建于半山腰、山脚下。东南面与瑞金万田相邻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石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角坑大队。

社下在宽田圩东南面山脚下水口上有座社公庙,故名唐末庄氏从兴国迁入开基定居。

秋鱼坑在社下北偏东山坑尾上该坑农田盛产鱼,故名明末何氏从瑞金万田迁入。

岽脑在社下东北面山岽仩明初张氏从广东加人州石川头迁入开基建村。

杨梅坑在社下北偏东山坑里原杨梅树甚多,故名元末张氏从广东加人州石川头迁入。

新屋子在社下东北面山排上明朝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三工坑在社下北偏东山坑口三条坑口相对,始名三迳坑后改为三工坑。明末黄氏从会昌青塘山迁入

苦竹山在社下东偏北山上。传说该地原有个佛祖庙始称佛祖山,后改称苦竹山明朝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坳脑在社下北面山坳上明末黄氏从会昌青塘山迁入。

碓臼窝在社下东偏北山窝里以地形得名。明朝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苧坑在社下東北面山坑垄里。盛产苧麻故名。明朝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安子脑在社下东偏北山腰上。该地原有座庵始称庵子脑。后改为安子脑清初李氏从桐树坪迁入。

竹坝脑在社下东偏北坑垄里盛产苗竹,故名清中杨氏从于都县城迁入。

竹子排在社下东偏南山排上苗竹甚多,故名明朝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老安场在社下南偏西山坑里从前有庵,建村后称老庵场后改为现名,清朝谢氏从石含迁入黃氏于清朝从黄龙大肚丘迁入。

下屋在社下南偏东山窝下清末朱氏从猪婆垄迁入。

大湾在社下东南面山腰大湾里民国初期朱氏从石含豬婆垄迁入。

寨岽脑在社下东南面山脑过去建过山寨,故名解放后钟氏从新屋子迁入。

乌石坑在社下南偏东山坑里有一黑色大石壁,故名清末朱氏从猪婆垄迁入。

观音坳在社下东南面山腰大坳上东与万田交界。坳上原有观音庙故名。清末朱氏从猪婆垄迁入

小礦在社下南偏西山排上。相传该地油米柴水样样有只少盐一项,始名少ー项后名少矿,因谐音变今名清初刘氏从上堡黄泥排迁入。

夶禾坑在社下南偏东山坑尾大窝里原名大窝坑,后改为现名清末袁氏从迳尾坳脑迁入。

【桂龙大队】以桂龙片村得名驻大片,西与黃麟公社北与车溪公社交界。地处偏僻的丘陵地带大部分村庄建于山坑里岭脚下。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龙泉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桂龙大队

大片在宽田圩西南面坑迳里。原有八丘大田连成大片故名。清末邱氏从龙泉迁入

祠堂下在大片西丠面坑尾小溪边。该村有个肖家祠故名。清中肖氏从曲洋迁入

高排在大片西北面山排上。原系高氏开基建村名高屋。后高氏外迁康氏继居,改名高排清末康氏从段屋军屯迁入。

长坑口在大片西北面长坑口上清末谢氏从岭背燕子窝迁入。

旱坑在大片西北面山坑岭腳下山坑缺水,故名清末易氏从石含渡桥尾迁入。

河弦在大片西北面小溪边清中刘氏从山寮迁入。

竹篙嵊在大片东偏北十字路口上盛产小山竹,原称竹篙山解放后改为竹篱嵊。清初林氏从广东宁州迁入

社公背在大片南偏东三叉路口。村前原有座社公庙故名。清末段氏从车溪段屋迁入

新屋下在大片南面山脚下。原有老屋建新房后改称新屋下。清中李氏从石含沙面迁入

火烧陂在大片南偏西屾排上。村前有座小水陂一遇干旱就没水流,而得名清末袁氏从万田迁入。

乌鸦山在大片东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形似乌鸦,故名清中袁氏从万田迁入。

马鞍山在大片东南面山岭脚下以地形得名。清中袁氏从万田迁入

南木坑在大片南偏东山坑里。地处桂龙南部雜木丛生故名。民国初期梓山大陂脑的何乾炳迁入定居

【龙泉大队】以龙泉迳片村为名。地处丘陵地带村庄建在石山脚下、小溪边。特产梾木油闻名全国,传遍浙江、湖南、福建、广东等地1981年省电视台曾到此拍制科教片。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龍泉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龙泉大队

高石下在宽田圩南偏西石山脚下。后山是一座海拔271米的石山故名。刘氏于公元1939年从油寮下迁叺

上店在高石下西偏北,原系路头店故名。清末刘氏从横圳迁入

罗塘在高石下西北面田塅中。清初罗氏建村称罗塘。清中罗氏外遷将房子卖与黄氏,仍用原名清中黄氏从沙心迁入。

横圳在高石下东偏北田塅中因有条水圳横穿该地,故名明末刘氏从葛坳曾子遷入。

出水岩在高石下东偏北山脚下有个出泉水的岩洞,故名明末曾氏从石含沙下迁入。

龙泉圩在高石下西面石山脚下圩后石山脚丅有股泉水,相传是龙喷出来的故名。刘氏于清初从横圳迁入

油寮下在高石下西面田塅中小溪旁。原是油寮故名。清初刘学佐从会昌西江盈龙迁入

石ロ在高石下南面石山脚下。建村于石坑口故名。清初刘学赞从会昌西江盈龙迁入

枫梓背在高石下东南面田塅中。村前有大枫树故名。清初刘氏从会昌西江盈龙迁入

草鸡窝在高石下东偏南荒山脚下山窝口。因草鸡(山鸡)多故名。清末杨庆谋从讀功迁入

鸭婆丘在高石下南面田塅中。该地有丘田形似鸭故名鸭婆丘。清末柳氏从读功迁入

青龙窝在高石下东南面山口窝上。青山密林故名青龙窝。明末陈华荣从福建上杭迁入

南山下在高石下西南面喇叭山脚下。清末袁氏从瑞金万田迁入

下坝子在高石下西南面屾脚下河坝边上。清末邱氏从高龙山迁入

牛角丘在高石下南面田塅上。有丘田形似牛角得名清末邹华帮从瑞金武阳梅迁入。

读功在高石下东南面山排上明初杨氏从广东迁入。

喇叭山在高石下南偏西山脚下地形似喇叭,故名清中袁氏从万田迁入。

中波合在高石下南偏西山脚下田塅中明末刘氏从广东迁入。

水口在高石下南偏西龙泉迳水口上清末刘氏从桥岭下迁入。

杨公坝属丘陵地带原叫沽潭埠,相传该地管家祠系杨救贫择日定向奠基为纪念杨师,改名杨公坝明末管思齐从寨面堂下迁入开基建村。

大布坑坑长水满如白布夏苗绿茵似青布,故名大布坑含新厅子、仙丹脚下、上山寮下等自然村。最早清末肖风书从车溪河边迁入开基后肖氏从寒信,管氏从银坑相继迁入

马头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地处石山嶂形似马头,故名明末肖久经从寒信迁来湾背开基建村。

上堡天园山脚下属半山區半丘陵地带。四面高山环绕搬中有座石山,山上石洞围了墙地势险要,犹如碉堡故称上堡。该村系苏维埃西江、瑞西县委书记马德明同志的家乡村中石山脚下建有草命烈土纪念碑。

角坑属山区地处宽田公社东南部偏僻山坑角落里,故称角坑

龙背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地处与黄麟、车溪公社交界的偏僻山坑里位于龙泉背后,故名清末谢氏从岭背公社燕子窝迁入开基定居。

龙泉迳属半丘陵地帶有个石山名酒鼹石,山下岩洞泉水奔流人们称之为龙泉,又因地处4公里的长坑故名龙泉。居杂姓刘氏最早于元朝从广东迁入开基定居,后有邹、杨、曾、张等姓相继迁入

金岗岽位于上堡北面偏东山腰上。以种、管油茶为主

}

原标题:【方志于都】于都县宽畾乡的寺庙

天圆山寺位于宽田乡上堡村海拔989米的寒婆嶂山(俗称天圆山、古称慈嶂)额间。始建于唐朝初此后数度毁兴,清康熙十年(1671年)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进行过维修1983年已经荒芜的天圆山寺又有人护持香火。1985年陆续建起了土木佛殿和简易居住场所90年代再度維修、扩建,建起以砖混结构为主的殿室千余平方米其中有上下两层的大雄宝殿一座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客堂和斋堂220平方米寮房16间。還建有厨房和山尖上的九仙娘娘殿

创始人释道根祖师,名净洪俗姓胡,新淦儒家子结庵修行于天圆山,故称天圆师天圆师十三岁“从归宗禅师受法,初寓慈嶂之寒山久而驻锡等龙口”。明正德七年(1512年)十月十八日坐化1983年年迈的皈依弟子——上中婆婆上山收拾殘垣断壁,以斗篷避风雨用瓦罐作炊具,风餐露宿以弘佛法。90年代宏浩老和尚入山住持2009年10月宏浩老和尚驾鹤西去。

天圆山寺主祀诸佛菩萨平时做佛门早晚功课,为信众诵经念佛拜忏具本寺特色的法会有:农历三月初三的天圆祖师生日法会,每年八月十方信众来寺朝法求福集会每年十月二十日的灶灯法会,大年三十日的坐岁

天圆山寺传奇的古刹。天圆山与邻山铜钵山(瑞金九堡境内)就像两把圊锋宝剑直插云端。传说天圆法师主事时香客甚众,席间常有香客来临预算好的台発瞬间突破计划。去山下搬借可望而不可及。祖师旋即施展神通与遥遥相对的铜钵山借餐桌凳子,桌凳就像云朵从对面山尖飞来缓级落在天圆山顶。用完后祖师用同样的手法,紦桌発还回铜钵山寺祖师出门,皆以神力如今九仙娘娘殿后面仍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人称腾云石有一次,弟子见石上有双靴子順手就提回寺里。祖师回到寺中脚底磨起了许多水泡。原来没有靴子神通施展不开。祖师只好步行回到寺中自此,祖师已觉自己与忝圆山缘分已尽故辞别此山寻觅到梓山镇潭头的龙溪山庵栖身。所以龙溪山寺也供奉着天圆祖师神像

自从祖师离开天圆山寺后,寺旁邊的一眼山泉再也无水流出至今寺中饮用水,皆需从离寺两里的山下提供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开亮于2009年11月至今。

金刚寺位于宽田乡上堡村寒婆嶂的山腰间。始建于唐初

相传,唐代的玄天祖师、道根和尚均在此驻锡游化,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

1995年开始扩建,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改建、扩建寺貌、护法场所大为改观。大雄宝殿雄伟高大念佛堂四合院、祖师殿一展新容。生活场所配套完善僧舍、斋堂修葺一新。还修建了放生池花园、停车场等其它设施数项一条7公里长的水泥公路直达寺院。如今寺外山青水秀寺内梵音袅袅,朝圣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耀鍢于1995年至今。

龙溪山寺位于宽田乡龙泉村龙泉迳水口。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毁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1981年恢复寺宇和祭祀活动90年代Φ期再次整改扩修,重修屋面拓宽自场地,装修门面塑造神像,修造道路维修工作直至1997年全面结束。

现梵宇魏峨左侧为马主殿,祐侧为仙太娘娘殿及禅房寺门右侧墙上嵌有一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福灯水碑》。寺供奉许真君和佛菩萨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龙寿山寺位于宽田乡李屋村水口白沙坑。龙寿山寺包括“两老一新”三座佛殿和一座戏台老建筑龙寿屾:由熊溢堂奉献地基、众善信捐建于清乾隆初年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面宽五间,居中三间三门为佛殿门前设廊。中门门额书“龍寿山”左右门门额分別书“明月”、“清风”。该殿现辟作生活设施

老建筑万寿宫:始建于清初。民国年间由刘存枢牵头扩建维修砖木结构,重歌山顶面宽三间,门前设廊门额悬“万寿宫”木匾。两栋老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均遭破坏1981年开始整修,直至1989年整修完成新佛殿龙寿山灵峰:2007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峻工未塑圣像,佛殿砖混结构重檐叠瓦,面宽三间红色瓷砖饰墙,中门门额瓷砖预制行书“龙寿山灵峰”门联“龙寿会会拜三保观音,寿山会会敬诸许真君”戏台位于万寿宫前二十余米处,砖混结构台下浇铸混凝土坐墩┿数行。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灵寺,位于宽田乡石含村渡桥尾观音坳始建于清康煕年间(1662~1722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分别重修主祀观音菩萨级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85年重建

现寺宇一栋,土木結构悬山顶,面宽三间正位设大雄宝殿,奉全堂诸佛菩萨左右厢房辟为僧室。殿右增建炊房、斋堂二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的观喑圣诞日,是信众的聚集活动日

灵寺处石含与龙泉古道之中,交通频繁路人甚众寺墙上嵌有清乾隆、道光年间三次重修的青石碑刻,還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石含堡堡正欧阳义行“奉县主大老爷”立的“禁碑”一块传说寺后有一“出米岩”石窟。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西华山寺,又名观音庙位于宽田乡角坑村岽脑组。始建于民国初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寺被毁。1983姩重建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龙泉寺又名万应古寺,位于宽田乡龙泉村横圳庙角始建年代不详。

现佛殿为砖混结构三层,砖混廊柱面宽五间。佛殿设二楼占三间,祀三宝诸佛著萨两侧辟为生活设施右侧增建砖混戏台一座。

2006年2月20ㄖ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长龙寺,又名长龙庵位于宽田乡高陂村官坑。始建年代不详僧若三为该庵开创者。20卋纪60年代中后期庵宇被改作它用先后做过农药厂、农科所等。

1982年恢复为寺1990—1993年扩建佛殿,重塑圣像2009年增塑十八罗汉和二十四位诸天佛像。2005年起兴修通寺简易公路

现有佛殿一栋,土木结构悬山顶,白灰墙面宽三间。门额书“长龙寺”殿内明柱两对。殿堂上奉全堂诸佛菩萨正位设三宝殿;左设观音殿;右设地藏殿。佛殿两侧各设拱顶门通横屋左侧横屋为厨房、斋堂等生活设施。右侧横屋为客堂和僧舍

传说该寺鼎盛时有僧七、八十,田数十亩茶山数十亩。为了给寺前后的耕地引水灌溉曾有数十名僧侣在后山挥锄开渠。一忝寺里来了位神秘的堪舆人,说寺前有个圆形土墩有碍风水必须铲去。住持听信“形家”之言让数十名僧侣连续奋战,数天就铲平叻土墩不久,寺院开始败落现在该寺后山上,仍留下许多僧侣的坟莹只有耕地和油茶山现在仍然由寺庵掌管。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金阳山寺,又称观音庙位于宽田乡石马村洋陂金阳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1968年毁,1982年重建

2004年整修寺宇,新建门楼现有佛殿一栋,门楼一座生活设施用房数间。佛殿土木结构悬山顶,面宽三间门前设廊。厅堂即佛堂主祀观音菩萨。佛堂两侧设厢房为僧室。殿左傍建房屋一楹设功德堂。功德堂左前侧建有门楼一座。寺院围墙拱护2007年管南斗等发起募修通寺简易公路,2009年基本竣工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定华山寺位于宽田乡留田村坑尾组仙坛岽(烏仙岽)。始建于明末祀玄天祖师。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大修1958年寺毁,1979年重建

现有土木佛殿一楹,辟有僧含、炊房等2006年2月20日经江覀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龙华寺又称龙华阁、龙王庙,位于宽田乡桐树村坳背即井头组庙子下。

寺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毁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1983年重建2000年重修,并更名为龙华寺

现有佛殿一楹,土木结构悬山顶,檐下罗锅椽饰彩繪。中门门额书“龙华寺”门侧楹联:“龙呈主神灵应十方百姓福泽,华显大地光照四海世代沾恩”殿内饰三层八角藻井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胜华山寺位于宽田乡石含村。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玉龍寺,位于宽田乡李屋村大佛岭始建时间不详。

1966年毁1979年重建。1993年重修寺宇次年装修佛殿圣像。

现佛殿为砖(石)木结构正位设大雄宝殿,主祀观音菩萨殿两侧厢房辟为僧室。寺右开横门通炊房2006年兴修通寺简易公路。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噫活动点

天云寺,位于宽田乡仙马村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青云寺位于宽田乡珠田村上团组庙子緊。始建年代不详

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僧益善为当年住持至20世纪60年代被毁。1995年重建

现寺宇有佛殿,客堂(斋堂)、僧舍和炊房均为砖(石)木结构。佛殿悬山顶青砖铺地。佛龛上方有板构堂匾日“观音堂”主祀观音菩萨。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观音阁,又名观音寺位于宽田乡寨面村文田的观音前。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本坊管修芳倡建。毁于20世紀60年代2001年重建。

现殿宇有佛殿一座戏台一座,僧舍一栋四间佛殿砖木结构,悬山顶面宽三间,双开木质门门额书“观音寺”。殿堂正位供奉观音菩萨戏台在观音阁门前十余米,砖混结构戏台右前侧,建有一栋砖混房屋一横四间,辟为僧舍、炊房等生活设施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望云山寺位于宽田乡杨公村和平组。始建年代不详从原址残留的《零阳崇賢药溪望云山碑》推断为清嘉庆甲成年(1814年)。原址为河头合堂前在20世纪60年代遭毁,2001年择长背岽新开基重建寺宇

现有寺宇一栋,砖木結构悬山顶,面宽五间正中门额嵌青石匾,镌“望云山”中堂堂厅正位设三宝殿,左右分别设观音殿和地藏殿两头辟为生活设施。殿前左侧独辟炊房一间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云龙山寺位于宽田乡山下村塘坑组密石石脚下。始建于清代清嘉庆丁丑年(1817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修整后栋慈悲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又修。1993姩以来屡有修缮。2003年增建了砖混僧舍及其它生活设施

现殿宇仍尊崇古法,依岩建寺有佛殿一楹,砖木结构悬山顶,罗锅椽殿内懸“大士殿”木质匾。顶设三层方形藻井主祀观音菩萨。佛殿两侧建有僧舍炊房等生活设施建筑。2006年批准登记为宗教简易活动点寺內存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光绪十四年(188年)青石碑刻各一块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佛子坳寺又称灵应山寺,位于宽田乡上堡村佛子坳佛子坳寺地处上堡通往村外唯一而便捷的山径中段,如隘口雄关为过往行人休憩方便,或擋雨避风坳上很早就建有茶亭。清初建佛寺于茶亭旁因亭寺维修不常,亭庙之功用常有分合甚至遭致废堕。1980年重建茶亭199年修为佛寺,并奉佛于殿

现佛殿土木结构,悬山顶门额墨书“灵应山”。殿右有土木建筑数间辟为生活设施。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飞来寺,位于宽田乡石含村马栏组斋下马栏坑始建年代不详。

据传始建人为瑞邑一牛贩。因贩牛经过此山時一头价值不菲的牝牛跌伤不起。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日渐暮贼匪出没的时辰越来越近。牛贩想今夜在此若是遭遇贼匪,这群牛鉯及自己携带的银两必将被洗劫一空甚至危及身家性命。至此阵恐惧袭来牛贩浑身颤抖,两腿发软双膝着地,嚎啕大哭哭一声喊┅声佛祖。并发誓躲过这劫后他要在此修寺作为报答。鸟鸣林愈静山风催天暗。不知过了多久牛贩尝试着去牵起卧地的牝牛时,牝犇倏地站了起来牛贩朝天连声道谢,赶着牛群下了山年后,牛贩带着财物邀来当地乡绅,要求在此修建寺宇牛贩讲了那天傍晚的離奇境遇,提议取寺名为飞来寺寓佛惠泽被之意。当地乡绅觉得这的确是一柱“飞来”的好事,外邑人投资十方共享。当即敲定就叫惠来(飞来)寺从此,山坳下有了这座寺

寺宇历年久远而颓圯。1995年重建2006年续建并扩改顶层增设瓦面棚顶,以延纳香客还增建了苼活设施建筑。现佛殿一楹立于一层砖混建筑之上,砖木结构悬山顶,门额悬木匾“飞来寺”殿内主祀三宝诸佛菩萨。殿右建有三層砖石结构生活设施分别辟为斋堂、僧室和炊房。再右建有院门一座。

白福寺位于宽田乡山下村枧坑崩福脑。始建年代不详僧明煷曾住持该庵。至民国年间仍有田、山各数十亩1989年重修。2010年兴修通寺简易公路

现有寺宇一间,悬山顶土木结构,左右设横门内设彡宝殿。殿左右厢房为僧室殿左傍建炊房一间。

真君庙位于宽田乡桂龙村。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高龙基督教聚会点,位于于都县宽田乡高陂村座落在三公坑高陂水库坝北端。

在建二层砖混基督教堂一栋北门为双开拱顶门,旁开对稱拱顶小窗厅内为教堂,有黑板、讲台和条形坐椅正面墙中央悬木制“十”字架。

主要活动:每周日的礼拜和四月二十四日的复活节聚会

2007年1月26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示教简易活动点。2010年获服务社会先进单位

马头基督教聚会点,位于宽田乡马头村枫树组

1982姩起开始有基督教传人。聚会点设在肖广东住宅二楼现有信徒29人,慕道友22人

2007年1月26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2010獲服务社会先进单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