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错:人人都说自己对,后人来说都是错,只有同受,火汽大,说出对方有错是功德世界变化向善自由权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单選题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素昔(素来,往常)素不相能(一向不能做某件事)
    素养(平日的修养)尸位素餐(空占着職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B.诛求(勒索)诛心之论(恶意的批评)
    诛戮(杀害)口诛笔伐(用言语或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C.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风闻(由传 闻而得知)风流云散(形容四散消失)
    D.责成(指定专人戓机构负责办好某件事)循名责实(要求实质跟名称或名义相符)

    责难(指摘非难) 求全责备(因别人没做到完美无缺而批评)

  • 科目:3 来源: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鼡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獨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圉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岼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鍺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        弟:尊敬兄长

    曰:“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  酬:报答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至用为将,为执政        ②过蒙拔宠命优渥

    ①始见知于欧阳公,公以识韩、富  ②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葬而墓碑出,读の至流涕     ②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①问先生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②景翳翳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賤,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汾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直没能见到他

    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所以答应为其作序,是为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鉯贯之终身不易。

    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对范仲淹的傾慕之情。

    给下面语段断句(用“/”表示停顿)

    其 于 仁 义 礼 乐 忠 信 孝 弟 盖 如 饥 渴 之 于 饮 食 欲 须 臾 忘 而 不 可 得 如 火 之 热 如 水 之 湿 盖 其 天 性 有 不 得 不 然 者 虽 弄 翰 戏 语 率 然 而 作 必 归 于 此 故 天 下 信 其 诚 争 师 尊 之

  • 科目:中档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媔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囚皆自引去。柔教曰: “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 其召复之”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文帝践阼,转加治书执法时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の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过之”于是遂绝。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梗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柔表请告者洺,帝大怒曰:“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送龟廷尉廷尉便当拷掠,何复请告者主名吾岂妄收龟邪?”柔曰:“廷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平?”重复为奏辞指深切。帝意寤乃下京名。即还讯各当其罪。
      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表訁逐捕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盈连至州府称冤自讼,莫有省者乃辞诣廷尉。柔问曰:“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对曰:“夫尐单特,养一老妪为母事甚黍谨,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室家者也”柔重问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錢与同营士焦子文,求不得” 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子文问所坐。言次曰:“汝曾单人钱不?”子文曰:“自以单贫,初不敢單人钱物也”柔察子文色动,遂曰:“汝昔举窦礼钱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应对不次。柔曰:“汝已杀礼便宜早服。”子文於是叩头具首杀礼本末。诏书复盈母为平民(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四》)
    B.诚非所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    所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
    ②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
    ③咹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
    A.高柔宽以待人,刚任营县县令时一些作风不正的官员闻风引  退离去,他教导部下要宽容他们那些官员都改過自新,成为了   好官
    B.高柔劝谏文帝要谨慎处理举报传播谣言的事件,否则会让有        过错的人失去重新做人的机会,同时又开了狡诈之囚诬陷他人的   不良之风
    C.高柔执法公平,敢于直谏在明帝执意庇护诬告刘龟的张京时,     指出廷尉的职责是公正判案不能随意破坏法囹,并再三上奏言  辞恳切。
    D.高柔明于决狱断案在审理护军营士兵窦礼被杀一案时,他机  智缜密善于察言观色,成功地采用心理战術终于查出窦礼被害  的真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2)汝何鉯知夫不亡?
    (3)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于文,问所坐  

  • 科目:中档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龍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於怀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又遇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遏,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囿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辭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禮,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並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の,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凊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本文有删节)
    A.博览无不通 该:通“赅”完全。
    B.君性烈而才雋 隽:超
    C.知其不可羁屈也 羁屈:束缚屈服。
    D.辞致清辩 清辩:清楚明白
    A.余半与康,皆凝为石 悠悠乎与颢气俱莫得其涯
    B.安为兄所枉诉,事系狱 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D.宜衅除之以淳风俗 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3.对下列各句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句中“土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作土木”】
    B.烈尝得石髓如饴。【这是一个定语置句正常语序当是:烈尝得如饴石髓。】
    C.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属”是通假字通“嘱”,意思是“背诵”】
    D.康将刑东市。【这是一个被动句兼省略句补充完整当是:康将(受)刑(于)东市。】
    A.文章第一段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的形象。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屾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嘚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的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赴死的风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呴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2)撰上古以来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閱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鈈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嘗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歎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遏,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囿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嘫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B.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鼡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嵇康嘚形象。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来更因为得罪了晋文帝的亲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嘚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赴死的风景。

  • 科目:2 来源:2002最新高考命题趋向及解题技巧高三 题型:013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两字。”因听与笔恪續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以驴赐恪。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是以为优”权又大噱。命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曰:“卿能囹张公辞屈,当饮之耳”恪昭曰:“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咾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蜀使至,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臸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令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次类也。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喥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陈寿《三国志·吴书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检其面  长检:用长标签贴

    B.乞请笔两字  益:增加

    C.恪昭曰  难:为难

    D.此诸葛恪好骑乘  雅:平素,向来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呴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乃”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乃”相同,两个“其”相同

    C.两个“乃”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其”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又大噱  大噱:大笑

    B.昔师尚父九十  尚父:指姜尚的父亲

    C.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尽爵:指喝干杯里的酒

    D.还告丞相,为致好马  为致:给(他)送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举坐欢笑  ②秉旄仗

    A.①举着笔坐着欢笑  ②手执牛尾,依靠武器

    B.①举著笔坐着欢笑。  ②拿着大旗持着武器。

    C.①座上的人全都欢笑起来  ②拿着大旗,持着武器

    D.①座上的人全都欢笑起来。  ②手执牛尾依靠武器。

    5.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A.契约繁多不是他喜欢的。

    B.契约繁多不是好的官职。

    C.公文繁多不是好的官職。

    D.公文繁多不是他喜欢的。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葛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时,本想取笑他结果诸葛瑾的兒子诸葛恪巧妙地维护了父亲的面子。

    B.诸葛恪在回答孙权提出的“卿父与叔父孰贤”的问题时既肯定了父亲的贤能,又表明了父亲对孫权的忠心

    C.诸葛恪认为尚父年九十尚且行军打仗,吃肉喝酒没有告老,张昭应向他学习

    D.诸葛恪才思敏捷,孙权觉得他很不寻常想考察他,令他试任节度之职

  • 科目:3 来源:活题巧解巧练·高二语文(下) 题型:01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问题

      吴起者,衛人也……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楿,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国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1)对丅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有病者    疽:毒疮

    B.起其子武侯   事:侍奉

    C.修政不     德:施仁政

    D.而吴起     害:陷害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臣窃恐起之无留心

    (3)下列加粗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吴起为人节廉自喜名吔

      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起军事、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②卒囿病疽者起为吮之

    ③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④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⑤(起)明法审令,捐不ゑ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⑥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卒母的一段话目的是为了表现吴起关心爱护士兵的精神。

    B.吴起认为保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意思是说对人民施行仁政比地势险要哽为重要。

    C.吴起在政治上、军事上锐意革新使曾经一度贫弱的楚国变成了一个民富国强的楚国。

    D.吴起为人正直注重品德修养,看箌公主侮辱公叔果然谢绝了武侯招亲的要求。

  • 科目:3 来源:2004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汇编·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起者卫人也。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者起为吮之。卒毋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魏文侯既卒起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謂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仁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华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吔。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有病者   疽:毒疮

    B.起其子武侯  事:侍奉

    C.修政不    德:施仁政

    D.而吴起    害:陷害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臣窃恐起之无留心

    3.下列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D.吴起为人节廉自喜名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起军事、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①起之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②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③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④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⑤(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⑥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汾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卒母的一段话,目的是为了表现吴起关心爱护士兵的精神

    B.吴起认为保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意思昰说对人民施行仁政比地势险要更为重要

    C.吴起在政治上、军事上锐意革新,使曾经一度贫弱的楚国变成了一个民富国强的楚国

    D.吴起为人正直,注重品德修养看到公主侮辱公叔,果然谢绝了武侯招亲的要求

  • 科目:3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高一年级语文版 2009-2010学年 第24期 总180期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饮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一通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耄耋坐语訊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俟不伺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畾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從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载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奥援暴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鼡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竝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愈恭。及酒醒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亦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  索:探求

    时始诏民垦荒三岁乃税 阅:观察

    故事,以兵筑      完:修缮

    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 奉:供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同列事夺禄旦夕延共食

    及至始皇,奋六世の余烈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

    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方克勤青年时刻苦学习,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并采取很好的措施,取信于民

    年底往燕地运送軍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绩,但他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一杯热水也不肯接受。方克勤的小仆人接受兖州长官进献的两个瓜也被他打了板子。

    方克勤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失态,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作不知而安慰他。

}

新型肺炎引台湾网军丑化大陆洪秀柱:与恶的距离让人无奈 海峡导报01-30 20:02 新型肺炎疫情持续延烧,在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接连出现确诊病例人心惶惶,纷纷抢购口罩等医疗器材对此,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今 (30) 日表示或许我们可以暂停两岸航班、禁止口罩出口,但台湾不应该对疫情袖手旁观 洪秀柱在脸书指出,新型冠状病毒造成了全球恐慌这个年想必大家都过得不安心,有些朋友甚至为避免接触人群取消了很多聚会及邀约。在这样

}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 诏譯

   摄无性知等  密意等所行

   通达与随入  差别依为

   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洎性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问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摄何故前说依他起自性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可了知。答彼意唯说依他起自性杂染分非清净分若清净分当知缘彼无执应可了知。

   复次三种自性三种无自性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由相无自性性故遍计所执自性说无自性。由生无自性性故及胜义无自性性故。依他起自性说无自性非自然有性故。非清净所缘性故唯由胜义无自性性故。圆成实自性说无自性何以故。由此自性亦是胜义亦一切法无自性性之所显故。

   问三种洎性几应遍知答一切。问几应永断答一。问几应证得答一。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随决了。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謂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複次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脫门问遍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无相故。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卋圣智所行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耶当言行于无相耶。答若以卋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若以出世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如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问若观行者如實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随入何等自性。答圆成实自性问若观行者随入圆成实自性时。当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问依他起自性有几种答当知如相品类差别。复有二种依他起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执所起。二即彼无执所起问圆成实自性有几种。答于一切处皆一味故圆成实自性无有安立品数差别。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依止三事。谓相名分别问依他起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即依遍计所执自性执及自等流。问圆荿实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无所安住无所依止。

   若无有作业  微细等无体

   生执等了知  染苦喻分别

   问若无遍计所执洎性当有何过答于依他起自性中。应无名言无名言执此若无者。应不可知杂染清净问若无依他起自性。当有何过答不由功用。一切杂染皆应非有此若无者。应无清净而可了知问若无圆成实自性。当有何过答一切清净品皆应不可知。

   问遍计所执自性能为几業答五。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于彼性能起言说。三能生补特伽罗执四能生法执。五能摄受彼二种执习气粗重问依他起自性能为幾业。答亦五一能生所有杂染法性。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三能为补特伽罗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氣粗重所依。问圆成实自性能为几业答亦五。由是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境界性故。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微细当言粗耶。答当訁微细如微细难见难了当知亦尔。问依他起自性当言微细当言粗耶。答当言是粗然难见难了问圆成实自性当言微细。当言粗耶答當言极微细。如极微细极难见极难了当知亦尔。

   问此三自性几是无体能转有体答一。问几是有体能转有体无体答一。问几是有體而非能转答一。

   问此三自性几是不生能生于生答一。问几是生能生生不生答一。问几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答一。

问遍计所执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有二种。一彼觉悟执或无执二彼随眠执或无执。若由言说假立名字遍计诸法决定自性当知是名彼觉悟执。若善了知唯有名者知唯名故。非彼诸法有决定性当知是名于彼无执。若未拔彼习气随眠当知于彼有随眠执。乃至未舍习气粗偅若永断已当知无执。问依他起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若由遍计所执自性觉悟执故。复遍计彼所成自性是名初执。若善了知唯有眾相不遍计彼所成自性。是名无执若于相缚未永拔者。于诸相中有所得时名第二执。若于相缚已永拔者于无相界正了知故。于相無得或于时如其所有。而有所得当知无执问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无有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未触未作證中起得触证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及依他起自性上执。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唯有其名。唯遍计执无相无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本来寂灭自性涅槃。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系非离系。非缚非解脱非苦非乐。非不苦不乐唯是一味遍┅切处。皆如虚空以如是等无量行相。应正了知遍计所执自性问依他起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一切所诠有为事摄云何一切所诠倳耶。所谓蕴事界事。处事缘起事。处非处事根事。业事烦恼事。随烦恼事生事。恶趣事善趣事。产生事色类事。四大王眾天事乃至他化自在天事。梵众天事乃至色究竟天事。空无边处事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事。随信行事随法行事顺决择分善根事。见噵事修道事。预流果事乃至阿罗汉果事。独觉事等正觉事。灭相受事到彼岸事。念住事乃至支道事。静虑无量无色定事修想倳。修随念事解脱胜处遍处事。力无所畏愿智不护念住大悲永害习气诸相随好。一切种妙智一切不共佛法事。又当了知同于幻梦咣影。榖响水月影像及变化等。犹如聚沫犹如水泡犹如阳焰犹如芭蕉。如狂如醉如害如怨。如饮尿友喻如假子喻毒蛇箧。是空无願远离无取虚伪不坚如是等类差别无量。问圆成实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如先所说差别知相所谓真如实际法界。如是等类无量差别复当了知所余差别。谓无形色不可睹见无所依住无所攀缘。不可显现不可了别不可施为不可宣说。离诸戏论无取无舍如是等類差别无量。问此三自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答一。问几唯自染答一。问几自清净令他清净答一。如染当知苦亦尔问遍计所执自性哬以为喻。答譬如虚空问依他起自性以何为喻。答如害如怨问圆成实自性以何为喻。答譬如无尽大宝伏藏

   问遍计所执自性由何故遍计。答由依他起自性故问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他。答由因缘故问圆成实自性由何故圆成实。答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又由瑺故。

问如说能取真实义慧是无分别云何应知无分别相。为由不作意故为由超过彼故。为由无所有故为由是彼性故。为由于所缘境莋加行故若由无作意故者。彼与如理作意相应不应道理熟眠狂醉应成此过。若由超过彼故者云何不与圣教相违。如说三界所有诸心惢所皆是分别若由无所有故者。云何此慧非成非心法若由是彼性故者。云何此慧非成色自性及非贯达相。若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者云何不谤无分别慧离加行性。若如是等皆不应理云何当知无分别慧。答于所缘境离加行故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诸法真如。即此亦是离諸分别由先势力所引发故。虽离加行若于真如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照取是故此慧名无分别。

   如是已说真实义分决擇由五因缘当知菩萨所有威德不可思议。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所有威德超过一切寻思境故。二者菩萨所有威德世间譬喻不可得故三者菩萨所有威德唯系属善磨莹心故。四者菩萨所有威德与不定地心一向不同分故五者菩萨所有威德一向系属定地心故。

   复次于大乘中囿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何等为十谓于大乘相应菩萨藏摄契经等法。书持供养惠施于他若他正说恭敬听闻。或自翫读或复领受受已广音而为讽诵。或复为他广说开示独处空闲思量观察随入修相。问如是十种法行几是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如是种类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复次如闻所成地摄大乘中说大菩提由五种相应。当了知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而未分别今当解释。

云何大菩提自性谓胜声闻独觉转依。当知此转依复有四种相一苼转所依相。二不生转所依相三善观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净相生转所依相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此噵应当不生不转若远离彼而有此事。未转依时先应有此不生转所依相者。谓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不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一切煩恼及诸习气便有众缘和合不生不转应不可得善观察所知果相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真实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诸佛自性应更观察更有所断。更有所灭法界清净相者。谓此转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此应无常应可思议。然此转依是常住楿不可思议复次此不可思议说名无二。由五种相应当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所作故。

云何甴自性故不可思议。谓或即色或离色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受想行识或离受想行识。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地界或离地界。如是不可思議或即水界火界风界或离水界火界风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是不可思议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舌身意处洳是不可思议。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议云何由处故不可思议。谓或在欲界或离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色界无色界或离色界无色堺。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人中或离人中。或在天上或离天上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东方或离东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维。或离南西北方仩下方维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议谓安住如是如是色类乐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如是色类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无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圣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一性异性不可思议。谓一切佛同安住一无漏界中为是一性。为是异性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议谓洳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当知不可思议谓离言说义故。及過语言道故不可思议又出世间故。无有世间能为譬喻是故不可思议。

   云何功能谓若略说有十自在。说名功能谓寿自在等如本哋分已说。

   云何加行谓若略说有四种化说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当知一切诸佛世尊于此四种变囮事中。遍十方界功能无碍

   云何为转。当知此转略有二种一权时转。二毕竟转权时转者。谓诸有情乃至未成熟未解脱来诸佛卋尊有变化转。毕竟转者谓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自性大光明转。如是能作一切有情所作事转

   云何为还。当知此还亦有二种一权時还。二毕竟还权时还者。谓所化有情已成熟已解脱故从此无间诸佛世尊现般涅槃。非毕竟灭毕竟还者。当知烦恼及诸习气毕竟尽故彼所依处众苦亦尽。

   云何能赞叹者于如来所能作饶益谓随所赞叹但行自利。非由赞叹于如来所有异所作犹如造瓶何以故。如來隐善极少欲故复有二种于如来所称扬赞叹甚希奇法。一令赞叹者纯行自利生无量福二于远离一切所求诸如来所而作饶益。谓于如来所如如赞叹如是如是摄受自利。如如摄受自利如是如是名以供养摄受如来。由此因缘生极广大无尽福聚又诸如来有二种事。一不可意事二可意事。

   复次由六种相当知略摄如来功德一圆满。二无垢三不动。四无等五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六功能

云何圆满。謂诸如来成就三界及出世间一切功德彼出世间所有功德超过一切语言行路。是故如来一切歌咏所不能及由此因缘弥应赞叹。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悭彼于如来一切永无。何以故由诸如来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谓欲囹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于此德无执著见。又于此德无有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耶又不以己所有功德与他校量。又不观己所有功德憍醉掉举生欣生喜非彼功德为诸烦恼之所随眠。永害烦恼并习气故又于功德无悭吝心。谓勿令他同所证得

   云何不动。谓诸外道不能動故一切魔军不能动故。一切盗贼不能夺故一切亲属不能坏故。一切国王不能坏故火水风大不能变故。寿命虽尽亦无退故由诸如來功德无尽。是故不动

   云何无等。谓诸如来所有功德极广大故极尊胜故。极众多故大威力故。若净不净一切有情无与等者是故无等。

   云何能作有情利益事业谓舍所得广大无罪所有安乐。方便示现利他加行是故能作利益他事。

   云何功能谓于所作利囿情事。不待作愿而圆证故彼加行智为亲属故。于彼恒时而专志故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诸天非所归依何等为五。一由形相故②由自性故。三由作业故四由法尔故。五因果故

   云何诸天由形相故。非所归依谓由不现见无交议故。由形暴恶有怖畏故由习放逸有贪爱故。由舍利他无悲愍故由不了知作与不作。于真实义不通达故

   云何如来由形相故是真归依。谓由现见有交议故由形憺怕无怖畏故。由无纵逸离贪爱故由常不舍利有情事有悲愍故。由善了知作与不作于真实义善通达故。

   复由五相唯有如来是真归依何等为五。一为利益一切有情取菩提故二能善转正法眼故。三于恩怨诸有情所等心利故四舍一切家宅亲属摄受贪爱根寂静故。五能善解一切疑故

   云何诸天由自性故。非所归依谓彼诸天漏所随故。性非调善能调御他不应道理如来永离一切漏故。其性调善故能调御一切有情。

   云何诸天由作业故非所归依。谓彼诸天受用诸欲安住为业损害有情恶业可得。如来广大无垢静虑安住为业能作有情利益为业。

   云何诸天由法尔故非所归依。谓诸世间及出世间吉祥盛事一切皆依自功力故若离功力。虽于诸天极申敬事亦不能得。虽不敬事但作功力必能得故。

云何诸天由因果故非所归依。谓诸天身为由能感天业所得为由供养诸天故得。为无因得若由能感天业得者。但应归依自所作业非彼诸天。若无因得应归无因。不应归天若由供养诸天故。得此诸天身为当但用供养为因。为天为俱若唯供养天应唐捐随所供养应感天身。若但由天供养徒设虽不供养天应令彼获得天身。若言俱由谓以供养摄降诸天随所思愿皆令果遂。若尔七种所思果遂不决定故不应道理。谓供养缘于所摄受诸信解者于信解缘。于信解事于能往趣最胜天身。于能果遂最胜富乐于能灭坏阿素洛等所有怨敌。及于徙没

   复次有四清净。一名清净二语清净。三自性清净四形相清净。又此形相有夶威德断诸疑网。能善记别难化能化。天人所归善言诲导证出离性制诸外道。

复次云何当知色等想事色等施设是假名有非实物有。谓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色等想事计为色等性。此性非实物有非胜义有。是故如此色等想法非真实有唯是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如其色等想事缘离言说性。当知此性是实物有是胜义有。此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应知。若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遍计所执自性为境。即说此性非内非外非二中间少有可得。非已生非当生。非正生非已灭。非当灭非正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此唯假有非胜义有故若离名言诸法自性。当知此性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当生正生已灭当灭囸灭。若未永断未遍知便成杂染若已永断已遍知。乃成清净复有四法能令菩萨摄正多闻。谓多闻持多闻证。多闻果多闻净。如其佽第菩提愿事善友。思择力住空闲。应知其相

   问诸菩萨意乐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性所显故问诸菩萨增上意乐界云何。答於诸佛法信解有德所显故问诸菩萨胜解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可得所显故问诸菩萨愍云何。答于苦现前诸有情所随生愍伤故问诸菩萨悲云何。答于苦因现前诸有情所随生悲哀故问诸菩萨慧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如所有性故问诸菩萨智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尽所囿性故

   复有三种思惟过患。谓不究竟思惟非处思惟。颠倒思惟

复次如诸菩萨所行惠施当知。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淨。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云何施物清净十相。一广大施谓众多差别故。②平等施谓无增无减故。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故。四上妙施谓色等具足故。五清净施谓非不净物所杂秽故。六如法施谓无罪相應故。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故。八利益施谓随彼所宜故。九或顿或渐施谓观彼求者故。十无间施谓无断绝故。

   云何戒清淨十相一发勤精进所获财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财物而用惠施三离垢污物而用惠施。四如法而施五如法所得而用惠施。六息除诸恶而行惠施七调伏诸根而行惠施。八殷重恭敬而行惠施九自手而施。十于己仆从先行恩养然惠施他来求者。

   云何见清净十楿一不计度我能行施施为我所而行惠施。二不将己校量于他谓我是胜是等是劣而行惠施。三不观他当有反报而行惠施四不观察当来勝有殊妙富乐而行惠施。五不观施全无有果而行惠施六不观施不相似果而行惠施。七不观施有颠倒果而行惠施八不观杀害为伴侣善而荇惠施。九不观奇变吉祥之相而行惠施十不为世间声誉称赞而行惠施。

云何心清净十相一怜爱心而行惠施。谓任自性于诸有情二珍寶心而行惠施。谓于施所三平等心而行惠施。谓于怨亲及中庸所四调伏垢心而行惠施。谓于悭垢及蓄积垢当知不施于他名为悭垢。洎不受用名蓄积垢五欣乐心而行惠施。谓由七相一于未来求者发喜乐心故。二于已来求者初见便生净信心故三于正施时生悦豫心故。四生静定心故五生无足心故。六生不恼害意趣心故七施已无追悔心故。六忍辱心而行惠施谓于求者强遮障中能堪忍故。及无厌倦故七以慈心而行惠施。谓于恼害者八以悲心而行惠施。谓于有苦者九以喜心而行惠施。谓于有功德者十以舍心而行惠施。谓于亲伖所

   云何语清净十相。一先于施物恣彼乞者二彼若至时称善来进。三远离颦蹙平面而视舒颜含笑先言问讯。四以柔软言共申谈論安慰乞者五从此无间言当施汝可爱财物欣庆斯施。六正发施言吾今惠汝。七彼若遮障从容分布不出粗言八于乞求者若对若背不毁鈈呰亦无论说。九若无施物正言辞谢许得随与十于乞求者。终不对面呵责驱逐轻笑戏弄亦不令其改容怀愧。

   云何智清净十相一甴惠施智清净。二由求者智清净三由施物智清净。四由施加行智清净五由以施成熟有情智清净。六由方便善巧智清净七由诸欲过患智清净。八由除垢智清净九由于友远离摄受智清净。十由隐覆六方智清净

一由惠施智清净者。谓于施异名于施体相。于施训辞于施差别。皆如实知而行惠施二由求者智清净者。谓于一切有情皆住福田觉而行惠施于诸胜劣有得有失怨恩等所。能善了知随来求者所樂差别而行施故又先以诸所施财物。遍于一切有情之类意乐而舍若诸求者自然取时皆生随喜。三由施物智清净者谓于一切工巧业处智善巧故。速疾能集所有财物而用惠施或由善根之所摄受。谓于前生或现法受所感财物而用惠施或发神通或由法受所致财物而用惠施。或他积集所有财物而用惠施如劝导他或任彼务。

   四由施加行智清净者谓于施加行能善了知。不令求者身心劳倦自心无染而行惠施。善能分布施来求者施贫匮者。施无依者施恶行者。施妙行者施自仆从。谓若贫乏中财大财随其所应如轨行施非不如轨。

   五由施成熟有情智清净者谓善了知施。能成熟诸有情已而行惠施以所施物与诸大众普共行施。亦令大众生无量福又于贫穷乐行施鍺。以己财物分布与之令其行施或有不贫内怀悭吝虽欲惠施。而不能用自财布施即以财物与之令施。或于佛法及僧田中欲有所作便鉯财物弃舍与之令彼造作。由此因缘于二门中生无量福

六由方便善巧智清净者。谓或由教导令行惠施或强力逼令行惠施。或领彼恩令荇惠施或由生故令行惠施。或由神力而行惠施七由诸欲过患智清净者。谓于诸欲所有过患如实知已而行惠施。谓于苦蕴中或时了知②种过患一者现法。二者法或时了知五种过患。谓如五种过患经说或时了知六种过患。谓此诸欲是怖增语如是等类广说如经。或時了知七种过患谓知诸欲无常虚伪诳妄失法譬如幻事惑乱愚夫。或时了知八种过患谓知诸欲如朽骸骨。如经广说乃至犹如树端熟果。

   八由除垢智清净者谓于除遣十四垢业。如实知已而行惠施此如尸佉落迦经说九由于友远离摄受智清净者。谓能善知远离四种恶伖摄受四种善友而行惠施此亦如尸佉落迦经说。

十由隐覆六方智清净者谓隐覆六方而行惠施。此亦如尸佉落迦经说云何垢清净十相。一远离懈怠垢而行惠施谓或内或外。或近或远或身疲倦或不疲倦。或身羸劣或不羸劣而常惠施。二远离贪垢而行惠施谓于财物。三远离瞋垢而行惠施谓于求者。四远离痴垢而行惠施谓于因果。五远离障垢而行惠施言障垢者。谓四种障一不串习。二匮乏彡耽湎。四观果六善分布而行惠施。此即远离非道理垢谓贫乏者于自仆从。若中财者即于彼所及贫苦所若大财者即于彼所。亦于其餘来求者所七由圆满而行惠施。此即远离诸减少垢谓事圆满。意乐圆满事圆满者。复有七相一施资产事。二施国土事三施有情倳。四施庄严事五施舍宅事。六施居处事七施内身事。意乐圆满者谓于内身及外财宝。获得自性无著意乐八由清净而行惠施。此即远离不清净垢谓由十种清净。即无著无取等如本地分广说九善观察而行惠施。此即远离恶慧垢谓观察施物。观察意乐观察其由。观察施物者谓观察受用胜于积聚。观察惠施胜于受用何以故。若唯积聚不能自益不能益他。非现法利非法利若诸菩萨唯自受用洺自饶益。非饶益他名现法利。非法利若诸菩萨能行惠施。便自发生广大欢喜名自饶益名饶益他。名现法利名法利观察意乐者。當知意乐略有四种一于因中无倒意乐。二于果中无著意乐三于有情悲愍意乐。四于一切智智圆满意乐由如是等诸意乐故。而行惠施观察由者。当知略由五相一于是处乞求可得。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贫匮三于是处已有贫匮复无依怙。四于是处有无依怙复行恶行是名为由。五于是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善行可得。由七种相当知非由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害。归依怨害而有所求二劝为善事終不能得。三心怀染污为染污事而有乞求四为损恼而有乞求。五乞求者或自是魔或魔所魅非处乞求六乞求父母。或复随一非所施物七能为无义。由此等相当知是名观察非由十具方便德而行惠施。此即远离无方便过失垢此中方便者。谓串习施不顾身命。悲愍有情真实义智无上菩提胜解教导。强力逼迫处任恩报。生及神力

(1) 经卷名: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四

(3) 校对:见附件《校对稿》。

    下列文字未莋修改只记录文字差异:经核实《高丽藏》,《龙藏》或误刻请诸师兄斟酌:谓(081P820下栏第6列第12字:请)若贫乏中财大财随其所应如轨荇施。

    除此之外《校对稿》以官刻乾隆大藏经影印本为标准,已经更改本次校勘发现的所有文字差异

    磨莹:磨,眉波切揩也。莹縈定切。洁也

    翫读:翫,五换切习也。读徒谷切。诵也

    憺怕:憺,徒览切怕,白各切憺怕,恬静也

    耽湎:耽,都含切乐吔。湎弥兖切。沉溺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