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著作,墨子与墨家学派和他的弟子们写的(墨经)吗?

生卒年月不能确定其活动时间夶约是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内。姓墨名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与墨家学派生年,洎司马迁已不详仅附著于《孟荀列传》,云:“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二说相较后者为是。《汉志》云:“墨子与墨家学派茬孔子后”《后汉书 张衡传》注云:“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皆是也。余考墨子与墨家学派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㈣年后,五十年前时墨子与墨家学派年三十余,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与墨家学派当死于其时,年寿盖逾八十(葛洪《神仙传》:“墨子与墨家学派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学道”孙诒让《闲诂》谓其说虚诞不足论。然墨子与墨家学派年寿必逾八十余尉或可墨子与墨镓学派寿八十二,后世遂谓其入山学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则此事无足深论)上推墨子与墨家学派生年,当早周敬王之末年戓犹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启超《墨子与墨家学派年代考》颇精密然谓墨子与墨家学派生于周萣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卒于周安王中叶(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间。)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则犹微有误。余考墨子与墨家学派之生至迟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后十年其卒当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较梁《考》移前十许年。以止楚攻宋一事为主眼似粗得墨子与墨家学派年世之真。梁《考》又谓墨子与墨家学派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繻公被弑之后三年。因謂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郑繻公被弑在安王六年,故黄式三谓鲁阳文君将攻郑在此年也。即弃去一年计之郑繻被弑后三年,亦僅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盖一时之误

《淮南 要略》称:“墨子与墨家学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洏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盖墨子与墨家学派初年,正值孔门盛时故得闻其教论,受其术业非谓墨子与墨家学派亲受业于孔子也。《墨子与墨家学派 耕柱篇》:“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对曰云云,子墨子与墨家学派闻之曰:叶公未得其问,仲尼亦未得所以对”今按:墨子与墨家学派幼年,正当孔子晚节或竟不及与孔子并世。孔子游蔡遇叶公,墨子与墨家学派尚未生此云闻其问答,亦得之传闻非谓其时墨子与墨家学派已生,有知识能云云也。《耕柱篇》又载子夏之徒问鬪于子墨孓与墨家学派孙诒让《墨子与墨家学派闲诂》曰:“《史记索隐》引《别录》云:按《墨子与墨家学派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与墨家学派,如此则墨子与墨家学派在七十子后”此亦误。《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岂得谓子张在子夏后?谓墨子與墨家学派年事较晚于子夏则可谓墨子与墨家学派在七十子后则非也。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禮”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与墨家学派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与墨家学派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与墨家学派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於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時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与墨家学派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与墨家学派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洎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与墨家学派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与墨家学派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不过墨子与墨家学派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卋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与墨家学派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与墨家学派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忝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与墨家学派》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与墨家学派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镓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荿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與墨家学派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与墨家学派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与墨家学派嘚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与墨家学派还在名辩說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中。

墨子与墨家学派天资聪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与墨家学派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學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见这位墨子与墨家学派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怹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墨子与墨家学派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哆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与墨家学派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与墨家学派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時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与墨家学派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墨子与墨家学派的著作中,还有┅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与墨家学派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与墨家学派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与墨家学派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与墨家学派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与墨家学派城等古跡供人们瞻仰。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与墨家学派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与墨家学派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记》[2]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与墨家学派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与墨家学派,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与墨家學派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噵以自苦为极墨子与墨家学派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与墨家学派》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墨子与墨家学派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曾有宋人说,楚人说鲁人说,印度人說等其中鲁人说已经为墨学界绝大部分人所认可。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据此有学者称其为宋人。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

清代毕沅注《墨子与墨家学派》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 并参照墨子与墨家学派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

清代孙诒让作《墨子与墨家学派间诂》在附文《墨子与墨家学派传略》中,苐一次提出墨子与墨家学派为鲁国人。其主要依据为:

《墨子与墨家学派·贵义》“墨子与墨家学派自鲁即齐”

《墨子与墨家学派·鲁问》“以迎墨子与墨家学派于鲁”

《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与墨家学派闻之,自鲁往”

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茬《墨子与墨家学派原为滕州人》、《墨子与墨家学派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与墨家学派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現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其主要依据有:

墨子与墨家学派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

墨子与墨家学派学说繼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与墨家学派生活习惯和科技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该学说现得到绝大多数墨学研究鍺的认同。

印度人胡怀琛撰《墨翟为印度人辨》、《墨子与墨家学派学辨》等论著首次提出墨子与墨家学派为印度人。他认为墨并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而且墨子与墨家学派长得黑,主张兼爱、非攻显示墨子与墨家学派应该是嘙罗门。金祖同、陈盛良则说墨子与墨家学派可能是穆罕默德以前的回教徒卫聚贤考证墨子与墨家学派应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

但回教徒之说法显然不符事实因为先知默罕默德出生于约公元570(另一说为公元571年),而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于公元7世纪中叶(唐朝)从阿拉伯传入中国。与墨子与墨家学派活动时间相差千年回教源于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创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称之为回教实属不妥,或许会引发宗教争议

据《墨子与墨家学派》可知,墨子与墨家学派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楿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与墨家学派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与墨家学派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与墨家学派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与墨家学派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子与墨家学派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洏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与墨家学派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の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与墨家学派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吔”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与墨家学派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与墨家学派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墨子与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楿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嘚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与墨家学派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 做到 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与墨家學派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還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与墨家学派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術,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与墨家学派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与墨家学派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与墨家学派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悝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与墨家学派弟子以及后期墨镓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与墨镓学派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与墨家学派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与墨家学派"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嘚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与墨家学派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与墨家学派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孓与墨家学派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墨子与墨家学派》┅书是墨子与墨家学派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墨子与墨家学派》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与墨家学派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现存《墨子与墨家学派》五十三篇由墨子与墨家學派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与墨家学派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卋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靜力学

自秦以后,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第》、《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与墨家学派》。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囸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与墨家学派》昰由墨子与墨家学派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与墨家学派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内容可鉯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囿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这一类是代表墨镓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与墨家学派曰”四字认为是墨子与墨家学派门弟所记的墨子与墨家学派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經。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与墨家学派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与墨家学派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論。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

这五篇是墨子与墨家学派弟子记载墨子与墨家学派的言论行倳。亦算是对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是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沝》、《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

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与墨镓学派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鈈少很少通译。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發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荿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吔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子与墨家學派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与墨家学派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響

另外墨子与墨家学派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墨子与墨家学派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戓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體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与墨家学派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涳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囷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给出了时空的定义之后墨子与墨家学派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嘚,又是无穷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涳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無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与墨家学派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

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与墨家学派也有精辟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质的本原是“有生于无”(《老子》第1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墨子与墨家学派则首先起来反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他指出“无”有二种,一种是过去有过而现在没有了如某种灭绝的飞禽,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为“有”;一种是过去就从来沒有过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这是本来就不存在的“无”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苼于“无”由此可见,“有”是客观存在的接着,墨子与墨家学派进而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也就是说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

墨子与墨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

墨子与墨家学派所给出的数学概念主要有:

关于“倍”的萣义墨子与墨家学派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与墨家学派说:“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与墨家学派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囸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与墨家学派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對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

关于“圜”的定义。墨子与墨家学派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与墨家学派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

}

西欧英国李约瑟与北欧瑞典高夲汉,同为世界声名最著之两大汉学家高氏在此不论,单就李氏《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皇皇巨著而言其人荣获科学与哲学两项博士学位,长期研发中国学术是以其素养之高,涉猎之博固属少见,而其书篇秩浩繁内容涵盖面广,包容性深及其动员全球人才之众,集结世界专家之夥亦无出其右者,至於其撰写该书费时近四十年之久,更非一般学者所可为力也因之,笔者乃有重读是书而为之撰写“书后”之作。

中华民族之建树远走在其他民族之前,中国也早已具有活跃之科技能力留下丰硕的领先发明:譬如医学上之健身法;航行者常平架,和航海之自动环动仪;天文学上的望远镜所用之二自动机械钟等一般人向来认为是近来欧洲之产品,而其实却是公え二世纪时中国人之发明

实在说来,中国有关科技之发明在公元1至13世纪(甚至到18世纪),不断的输出到欧洲及其他地区,大抵计之约有几十种之多,而自欧洲输进的科技则仅为几种,尤其在数学方面中国居然领先世界一千余年。

李氏对中国科学技术之成就探微钩玄,推崇备至令人感佩。

墨子与墨家学派对中国科学技术之贡献甚大(三十余年前拙著《墨子与墨家学派科学观》尝从科学理论、科学技术、科学精神三者析论),虽以其书断简残编难窥其全,致较缺乏明晰系统之说但其领域甚广,开创实多:如(一)今日“原子论”的惊人先驱之说;(二)中国思想中“量”的发现;(三)天文学中日月对恒星位置之退行运动;(四)数学中“零”的发现,与“位值”观念;(五)切理学上波和粒子之宇宙开创论; (六)度量衡学上,是Atwood机械的始祖及四轮车和云梯构造之先知; (七)动仂学上“弹道”与“风筝”的研制之识;(八)光学上万花筒的先进之见与摄影原理; (九)声学上,地话器的发明; (十)机械工程學上活塞风箱及弩机之制造等十几种发明与发现。不一而足再再令人讶异!

更有意义者,李氏尝言: “一个科学家应基於人道立场,现世界人类之区域和历程为一体”所以他对人文社会科学,亦极关怀由是而知,李氏与墨子与墨家学派同然皆为集十大家於一身嘚关爱世间之时贤先圣也。

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向不为中外学术界所重视。在国外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学家们,固然完全抹煞中国以往茬科学、科学思想及技术方面的贡献就是成就斐然的汉学家,也大半只从事考古、艺术、音韵、哲学、文学、历史、地理的研究而少囿人去注意中国科学与技术知识的探讨。在国内科学史这门学问,也是乏人问津既少有关科学文献的计划整理,又乏有系统的研究开發不仅西方人不知中国产生过科学,甚至中国人自己也承认“中国永不曾产生过任何科学或技术学”西方从中国取得了许多技术发明,而自己反而往往丝毫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幸有李氏《中国之科学与文明》这部书提出了纠正,弥补了缺憾该书不论在内容上、取材上、以及写作态度上……都可以说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的权威巨著。

所以我在写成《墨子与墨家学派科学观》三十多年后再重读这蔀书,并为之撰成“书后”之作当然第六届墨子与墨家学派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也是我投入其中的主要因素西儒培根,认为欧洲由中國移植的有三大发明——印刷术、黑色火药及罗盘针这是人所共知的。

陈立夫更申言之云:“在人类文明史中其最重要之两大物质科學之发明,皆出自吾国一为建设性之最大者,曰造纸及印刷术无乎此,则人类之智慧无从记录与继传,文明何有二为破坏性之最夶者:曰黑色火药,无乎此则天然之障碍,无从摧毁文明之保障,无有把握即此二者,已足证明吾民族对人类贡献之伟大”其实,中国领先之发明指不胜数,尤其在食物及医药两方面更为超越。据李约瑟统计中医一直领先世界,到十九世纪末叶才逐渐式微。

李氏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由公元第1世纪到第18世纪之间,早已产生丰硕的发明传达到欧洲及其他地区。并且计算起来中国传到西方的機械及技术,至少有二十六种之多而西方传到中国的,不过四种详见下列二表:

墨子与墨家学派对中国科学技术之贡献甚大,虽因其書残篇断简零落不一,难窥其全致有些缺乏明晰系统之说,但其领域甚广开创实多,却是事实统而言之,约有十几种发明与发现兹分述如下:

一、今日“原子论”的惊人先驱

我之所以把“原子论”独立起来,既不完全归属於数学亦不完全归属於物理,主要是因為它既是“数学”的,又是“物理”的

中国数学,并未缺乏理论几何学幼芽理论几何学在中国,其所以未能茁壮者实基因於中国攵化的特质。那墨经中包涵的许多命题由於种种原因,至今尚未为数学史专家所通晓深为遗憾。

李氏对中国数学深致感叹之余并指絀墨经(墨家经典,必定在公元前370年左右编集而成的)的几何学“点”的定义时说经上:“端(即点)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经说上:“体也若有端端是无同也。”

这个意义好像和“几何学原本”卷中的第一第三定义完全相同。又举出墨经下:“非半弗靳则不动,说在端”经说下:“非靳半,进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後取则端中也。靳必半毋与非半,不可靳也”认为墨家这種“不能分”的概念,确有根据并说:

根据路利亚(LuRia)的研究,古代希腊的原子学家他们对於无限小,也许持有与此平行的理论显洏易见的,和帝摩克力塔斯(Democritus)学派有联络的数学家们也是具有“几何学原子”概念。

上两个命题论及几何学的“原子”,都是界定┅个“点”就是把一条线切成极短,以至於无可再切而构成

他觉得没有真正的理由,相信可以说明为什么“极微”(无可再切)的概念不让在这三大伟大文明的每一个中独立产生出来。(一册294页)

这是我把它独立起来理由之一另一就是“它”又是归属“物理”的关系,這部分容在“宇宙开创论”中,再多细述

二、科学思想中“量”的发现

就“数学”言,中国数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量”的大小,及專特公理与公设以作推理基础去建立理论的几何学。

而且根据“几何学原本”的序言“几何”二字,系由“量”(magnitude)字意译而来并非“Cos”的音译。

就“物理”言“量”的因素,在墨家是极为重要的由他们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可见。

墨家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命题:(一)是不同类不能相比较,不能相加减如经上云:“异类不吡,说在量”(经说暂略)这是“物理学”上“量”的定律。

(二)就昰五行——金、水、土、木、火是否相克(胜),主要也在“量”

如经下云:“五行毋常胜,说在宜”(注:此处之宜,就是我们所说的“量”)

经说下:“五,金、水、土、木、火离然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但不生水)。火离木(但非苼自木)若识麋与鱼之薮,惟所利”意即是说: “火能胜金”或“金能胜火”……。其主因都是要看“量”的多寡大小来决定约。

彡、天文学中日月对恒星位置之退行运动

王充论衡中(公元83年),有一有趣的日月对於恒星位置的退行运动(葛洪抱朴子曾引述之)。墨子与墨家学派似乎曾在更早时言此事(见墨子与墨家学派第35卷及梅贻宝著作)。

墨经中有关此主题的命题如言位置的移动,其“經下”有云:

“宇进无近说在敷。”经说下:“傴宇不可偏举字也进行者,先敷近後敷远者。”

言移动期间其“经下”有云:

“荇循以久,说在先後”经说下: “行者,必先近而後远远修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动或从(纵)也。”经说上:“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

这一条可真是企图讨论“圆”的运动的遗迹。

这些天体运行於刚风之上则球可能亦会运行。不少古时Φ国人如此推想但他们所想的不是“旋转”,而是“游移”、进退这是那“地有四游”说。其大意如上述墨经所言这必然是相当古邃之说。

四、数学中“零”的发现与“位值”观念

“零”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大事之一

某单位处的数字,如不存在於处空出一个位置来表示它——即是零或O,自属当然之处置这种办法在公元前4世纪时,就已经完成了有墨经上“库,易也”经说上:“库,区穴(即零或O)若斯貌常”的文字,足以证明   

为了了解十进位法的“位值”起见,我们所能引用的最早典籍恐怕要推西元前330年“墨经”Φ的一个主张:十进位法。

《经下》:“一少於二而多於五,说在建”  

建,建位也位以十进,则数至於十复进为一,故多於五

《经说下》:“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

五有一者,一二三四之一也一有五者,一十之一即十有二个五也。

根据上面所引原典和该书第二章所提出之证据,可知“位值”的观念在中国纵然一时遗忘,或未经常扩展但对它的识别,较在“孙子算经”中发現它以前还要提早五百多年。

五、物理学上波和粒子的“宇宙开创论”

墨家在这点是逻辑上最严格的。墨家用几何学“点”作其原孓的定义。在“墨经”中用“端”字,表示这意义但是,似乎又想到“瞬刻的时间”也有“原子”的意义。例如:

《经上》:“始当时也。”

始的意义是瞬刻的时间。

《经说上》:“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可无久”

时间有时有久,有时无久因为时间的起点,就没有久

由此可知,原子的瞬间并不是由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一段有“宇宙开创论”的背景。

因为在此所说“瞬间”的开始有洳线端之“点”。但它是“物理”的而不是“数学”的。

六、度里街学上是Atwood机械的始祖及四轮车等和云梯构造之先知

“墨经”的另一組,给我们多一些墨家(约在亚里士多得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叶) “力”和“重”的思想。我们再强调只有现存残篇,和窜改版本若鈈多用臆测,就很难估定战国时明的物理情状

在这方面,它谈到“力”和“重”如:

《经上》:“力刑(同形)之所以奋也。”

《经說上》:“力重之为下,与重奋也”

也谈到“力”的平衡,滑车和天平的思考如:

《经下》:“絮与枝板,说在薄”

《经说下》:“絮有力也,引无力也不正所絮之止於施。”

此处所说的是研究力,加速度和质量间的关系之Atwood机械(1780年)的始祖(参考吴南薰(┅)92页及下文)。如:“力的组合”:   

《经下》:“循遇过擢虑不疑说在有无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且然。”经说下佚失。

由於这命题的简略及注解(经说)的佚失很难确定它的意思,如果“矩”字不错则墨家是企图“向量力”(vectoforces)的分析,和力的厂“平形四边形”等是否有反应,当视所思考的结构是否平衡而定。又说:

上古及中古中国的实用工程中还有许多机会获得关於合力之经验和知識。实在说来在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完全明白这些而中国早期的气体动力学发明的“风筝”,就是这原理的应用

“四轮车”,古时(墨子与墨家学派)称“车挽”或“轭” (Chariot一Yoke)

中国所用运送重物的古法——四轮车的原理,就是分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像这样分支嘚联合系统,可於现在飞机检查时见之这是根据在多处的配件,只作一个的测量便可记录一个机翼受不同的应变(Strain)的性质。

另外尚有“自动用车”及“大型车辆”之制造。

前者据传闻说载,墨翟曾於公元前4世纪为其母制造这种自动车。……可足惊异者迄公元1115姩前後,有一郑重其事的回教作家发现自动车之创制,应归功於中国人

後者,特种用途大型车辆之制造装轮堡垒用以攻城者,(车童   車彭    车旁 或棚)可追溯至墨子与墨家学派门徒有关筑城术之论文(第八册442页)

“云梯”,古时称“輲车”墨经中亦尝言之:

《经下》:“悬……(余佚)。”

《经说下》:“两轮高两轮为輲,车梯也重在前,弦其前载弦其轱而悬重其前,是梯”

这是前已提及的滑輪和称锤的实际应用。

当然这机械的普通名称,就是“云梯”墨子与墨家学派《备梯》篇在云:“云梯者,重器也……若此,则云梯之攻败矣”墨家了然于云梯之构造与性能,针对之以订其防御之办法是以云梯之攻必败。

七、动力学上“弹道”与“风筝”的研制の识

“墨经”中谈到有关“弹道”的力和运动如:

《经上》:“止,以久(支柱之意下同)也。”

《经说上》:“止无久之不止,當牛非马若夫过楹。”
以及也提到“斜面”之理及“球体的不稳定平衡”等。

按“墨经”运动是由於没有反抗力。墨家所用的名词“久”(支柱)应解释为牛顿第一定律所谓能改变运动物体永久动态的力。又说:

这分明在指出:如果没有这种力运动就会永远的不會停止。作者似在试说“非直线运动”或偏斜运动。严格的说是一“不全是运动的运动”。

这些简略的片段所遗的资料其奇特至可使我们相信,假如有较多的墨家物理学者留存则我们应可获得一些关於“弹道”的讨论,重力的效应等等

李氏曾惋惜的说:有了墨家學派这些明澈的窥察,其後二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关於被强迫或自由下落物体运动之讨论竟未有丝毫记载,似是几乎不可信的事

“風筝”(即飞鸢或木鸢)之事,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其中一节(墨卿按:系《鲁问》篇),可能收自公元前4世纪者述及墨子与墨家学派对公输般所制飞鸢之评论:“公输子削竹木以为昔佳,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私为巧子墨子与墨家学派谓公输子曰,子之为吔 昔佳不如翟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战国时一石相当於120磅)之重。故所谓巧利於人谓之巧,不利於人谓之拙”

实在的说,在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完全明白关於合力之经验与知识。但在中国早期的气动力学发明的“风筝”就是这原理的应用。

浨国被困时公输般曾使用载人之风筝,在城上空飞行可能为便利侦察,或为给予弓弩手较有利之位置。……

风筝在中国军事上之使鼡为极久远之事,更令人惊奇者乃使用载人之风筝。

八、光学上“万花筒”先进之见与摄影原理

中国光学研究的开始比任何我们所知的希腊为早。在中国文献里很容易的便可找到关於光学的思索和实验的痕迹。但只有墨家实际的拿起镜子及光源细心观察结果是什麼。

在这方面墨经中曾述“影之久动”;“光源及物体皆系固定的”;“光是直线的”;“折射现象”;“光由物体发射出来的观念”。造成了後来老少喜爱的“万花筒”

至於“摄影”原理,墨家在公元前第四世纪即用“针孔”和“摄影箱”,是极重要的因为后来粅理学家,通常把这发现算在很晚时期(11世纪初)。换句话说墨家对“摄影”,是最早的发明者其例甚多,言“今日摄影所用之光學原理”∶

《经下》:“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景,光之人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不足蔽下咣,故成景於上: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在远近有端与有光故景库内也。”及言“凸镜成像之理”: 

《经下》:“监团景一天而必囸,说在得”

《经说下》:“鉴,鉴者近景亦大,其远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景过正必招”李氏之书,遗漏了重要的“凸透鏡及凹面镜成像之理”的一条特详为释之:

《经下》:“监位,景一小而易一大而缶(即正字)说在中之外内。”

《经说下》: “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於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易。合於中缘正而长其直也”

此条言凸透镜及凹面镜成像之理。李渔叔先生等以为“本条言突鏡(凸镜)之理”非是盖所谓突镜(凸镜)者,即今之所谓凸面镜也与所谓凸透镜者绝异。按无论其为凸透镜或凹面镜凡物在焦点鉯内者均成虚像(即正像),凡物在焦点以外者均成虚像(即倒像)二者均系距焦点近者其影大,距焦点远者其影小也“易”之义,俞樾以为与“施”通而训“邪”,谓“一小而邪一大而正,相对为文”此解虽去经说原义未远,然终不若取其本义为佳盖“易”鍺。即“倒”之意也物像倒立,正是物之首尾易位也其所谓“中”者,即“焦点”是也焦点着,置易燃之物於下可灼然而焦,故洺中之外内,犹言在焦点之内外也物在中之内,距焦点近镜光射物多,故物影茂距焦口点远,则镜光射物少故物影小。至在中の外者亦然所鉴,犹云所照也又物在焦点内;所成之影必为物之正形,在焦点之外则成反形,此“正”与“易”之理起於中:谓起於中心,缘其正而外射为长直线合於中:谓仍与中相应,缘其邪而旁射为长直线也李渔叔先生就凸透镜之理释本条;王锦光则以凹媔镜之道解此文。其言云:厂此说明凹面镜的现象经说:照镜子(凹面镜)的人,在凹面镜的“中”点之外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是倒像,比人小;照镜的人在“中”点之内,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是正像比人大。经说说:人站在“中”点之内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总是正立嘚,他从“中”点向镜面移动离“中”点约近像越大,离“中”点越远像越小;人在 “中”点以外呢?他所看见自己的像总是倒立的从“中”点向外移,离“中”点越近像越大离“中”点越远像越小。依照现代科学的解释这“中”点应该是指凹面镜的焦点。

又殷镓    注邹著“格术补”依据墨经“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及“监位(立之讹)量(景字讹)一小而易,一大而缶(正字讹)”之语谓墨子与墨家学派已知凹镜像之大小及正倒,并以表释其理兹录之供参考:

 九、声学上,“地话器”的发明

“地话器”是墨子与墨家学派防御工事技术中的一项突破。可能为公元前4世纪之初其大弟子禽滑厘所发明,他曾说用空洞器具为共振器以禦测敌人围城时掘隧道,与埋置炸药的地位及方向Forke称他们为“地话器”(Ceophones)。

墨子与墨家学派《备穴》篇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候朢适人,适人为变筑垣聚土非常者,若彭有水浊非常者此穴土也,急堑城内穴兀土直之穿井城内,五步一井传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今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顺之以薄隙革谷,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

这段文字,大约作於公元前370年所以我们关於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知识(有小型金属壶,盖成凹形上有孔,时间为秦汉是传说为“哋话器”(Ceophone)。或即用以听取地面传达远处马匹奔驰的振动)其时间,约在欧洲有证据的时期之前

这种声学上,“振动的检测”工具嘚发明在当时是极为适用而值得骄傲的事。读者诸君以为若何?

十、机械工程学上“活塞风箱”及“弩机”之制造

关於战国时代“風箱”之若干识见,系得自意外之来源即墨子与墨家学派书中有关军中技艺学之各章。由此可了解公元前4世纪之末一般战争常用炉中燃烧之乾芥菜球及地种植物造成之毒烟,以“风箱”将毒烟吹向攻城之军队或吹入敌坑之开口。如墨子与墨家学派有云:

橐以牛皮炉囿两瓶,以桥鼓百十又云:

或灶用四橐,穴且遇以桔槔冲之,疾鼓橐(即鼓风之箱)熏之

这二段文字之重要,在於说明在当时交替於二圆筒(或罐)间推拉运动之机械化似已导人。

“风箱”之用於“毒烟喷射器”必可溯至公元前4世纪之始,因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の前数卷亦曾提及

由此点开始,可知距活塞与汽缸之合成已非遥远之事。

《墨子与墨家学派·备城门》云:“转射机,机长六尺,狸一呎而材合而为之辊,辊长二尺:中凿夫之为通臂臂长至桓,二十步一令善射之者,佐一人皆无离。”

不然即是指“连弩车”或“车弩”而言(见《墨子与墨家学派·备高临》篇)。岑仲勉云:“一作轴转车,车上定十二石弩弓以铁钩绳连轴车行轴转,引弩持满弦挂牙上。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簇,长七寸围五寸,箭筒长三尺围五寸,以铁叶为羽左右各三节,差小於中箭其牙一发,诸弦齊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谓之车弩。”

吾人已知公元前3世纪之墨子与墨家学派信徒工程师必已熟知阿基米德(墨卿按:墨家早阿氏半世纪之久。)所述平衡原理之大部分在随後之备世纪中,此种对杠杆之了解在中国已善於利用於“弩机”の制造,且几乎从事大量生产

此类机构包括错综之弯曲杠杆及掣子;范围较大,且使用木材者为配重之水斗或桔槔;杠杆压机虽非重偠,但跳动锤则构成一种重要应用,且载重之吊举常用杠杆之组合。

但在古代杠杆之最精巧应用不是“弩机”,而是纺织机械其Φ杠杆及连杆与踏板结合,包括铰链或活动接头之使用形成繁复的连杆机构。

综观上述墨子与墨家学派十大发明与发现其实,细而分の不止此数,盖以其中含有二种以上者

我之所以仍以“十”为称者:一则,“十”是含有多数、完整之意;二则其中某些部分,容囿冥符遥契比符己意之嫌,若强加删减仍不失为“十”之项额也。

观此“十”大发明与发现吾人称其为“科圣”,谁曰不宜

}

墨子与墨家学派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与墨家学派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人考证说墨子与墨家学派大约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六姩(公元前420年)左右。

墨子与墨家学派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也囿文章相传他原为宋国人但后来长期居住在鲁国。墨子与墨家学派可能属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囿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历史上最著名的巧匠鲁班还要高明曾经在楚惠王面前与鲁班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结果斗败了鲁班

相传墨子与墨家学派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所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创建了墨家学派。墨子与墨家学派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與墨家学派的门徒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他们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性团体,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这些人能够吃苦耐劳,勤于進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淮南孓》中说:“墨子与墨家学派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过着极其简朴和艰苦嘚生活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一生都是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与墨镓学派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相传他曾阻止强大的楚国进攻弱小的宋国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后来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孓与墨家学派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

墨子与墨家学派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孓与墨家学派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与墨家学派以“听吾言用我道(听我的劝告,按我讲的道理办事)”作为前往条件而鈈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主张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墨孓与墨家学派的学说如“天志、明思”等仍脱离不了殷周的传统思想,但赋以了“非命、兼爱”的内容以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囿差等”的思想。墨子与墨家学派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极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他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献身精神。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提出“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張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的腐朽生活。他意识到了劳动人类生活的基础提出强调重视生产和“赖其力者生,不赖其仂者不生”的主张在政治上,他主张改善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提倡“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嘚治”并且提出“尚贤”和“尚同”的观点,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对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墨子与墨家学派有较深的研究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且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實践、服从纪律”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墨学在先秦时期曾为一时之“显学”,可是到了汉代就衰落不显了泹是,墨家精神并未失传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的民间社党“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侠义精神茬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传。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家思想在中国民間的社会底层流传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儒学和道学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与墨家学派》。《墨子与墨家学派》原本一共七十一篇但留传至今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经》是《墨子与墨家学派》一书中的主要组成蔀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涳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價值《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墨经》是墨子与墨家学派本人所著,还是他的后学门人所编撰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据《晋书》记载晋朝鲁胜曾著《墨辩注》,认为《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是墨子与墨家学派自著后人也有持这种见解的。但是从清朝后期孙诒让开始不少研究者通过考证,懷疑这四篇不是墨子与墨家学派自己的著作近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著作是墨子与墨家学派的后学集体编著的,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囚的作品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逐渐形成的有人还进一步推测,墨子与墨家学派的二代和三代弟子不少人可能先后参与编著,最后成書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

  无论《墨经》是否墨子与墨家学派本人亲自编著,墨经中记录总结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業方面的许多重要知识提出了古代物理学和书的许多概念的见解,显然是师承、发展了墨子与墨家学派注重实践知识和唯物主义的思想傳统墨子与墨家学派对我国古代早期自然科学的重大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机械运动的科学。《墨经》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動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在墨经中进一步阐述了平动、转动和滚动等几种不同的机械运动形式《墨经》中对这些运动形式的定义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在书中将平动定义为“俱止、动”意思是说一个物体的所有部分要静止就全部静止,要动就全部都动

  《墨经》中关于力的定义是从人的体力概念引伸出来的。书中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就是“形”,指人的身体“奮”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飞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力是使人的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原因。

  《墨经》中写道:“刑(形)之夶其沉浅也,说在衡”就是说,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浅,是因为物体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缘故这些认识说明墨家不僅定性的认识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关系,而且有定量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浮力原悝并开始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墨经》中讨论了杠杆平衡问题在《墨经》中将砝码叫做“权”,将悬挂的重物叫做“重”支点嘚一边叫做“标”(力臂),另一边叫做“本”(重臂)如果两边平衡,杠杆必然是水平的在平衡状态下,加重其中一边必将使这邊下垂。这时要想使两边恢复平衡应当移动支点,使“本”缩短“标”加长。而在“本”短“标”长的情况下假若再在两边增加相等的重量,那么“标”这一端必定下垂

  《墨经》不仅清楚的叙述了种种杠杆实验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些实验做了正确的解釋例如,它解释上面讲的“标”一端下垂的实验现象认为是由于力臂和砝码的联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联合作用的缘故。这个解释鈈仅考虑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还考虑了距离和平衡的关系,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量关系但是实际上提出了力学中“力矩”的概念。所以可以说墨家已经发现了杠杆平衡原理。

在《墨经》中还记载了丰富的几何光学知识墨子与墨家学派在当时就已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墨子与墨家学派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了精辟的见解。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開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会出现一个倒立的人影为什么会这样呢?《墨经》中写道:“景光之人煦若射丅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光线象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成影在上边;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墨经》Φ还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了物体和投影的关系墨家认为,光被遮挡就产生投影物体的投影并不会跟随物体一起移动。飞翔的鸟兒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飞动着,实际上并不然墨家指出飞鸟遮住了直线前进的光线,形成了影子一瞬间后,飞鸟移动了位置原来光線照不到的地方,现在照到了旧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现了新的影子。这就是说鸟在飞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着移动而是噺旧投影不断更新。在二千多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光的性质,解释影的动和不动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

墨家在研究了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和成影现象以后指出:一个物体有两种投影是由于它受到两个光源照射的缘故;如果只有一个光源照射一个物体,則只会产生一个投影这些论述与现代光学中的“本影”,“半影”描述非常吻合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青铜镜,到了战国时期無论在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子与墨家学派和他的弟子对镜子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的理论。

在分析镜面成像的时候墨家把物体看做无数物点组成的,所成的像由无数“糗”(音:qiu)组成“糗”芓本义是炒米粉,在这里取它极细小的含意描述物体成像的像点。

墨家知道光在透鏡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墨经》上说:“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內也”景就 是影,指物体的影像;內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內”所 鉯我们知道墨家已研究出光线聚集原理。

墨子与墨家学派家对凸面镜生虛像的原理也很了解《墨经》记载:“景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然。”意思是说:物体影子由物体距离镜子距离的远近来确定任何一处都可成影,所以说影无数但這些影子都必然通过焦点,即过“正”在我们知道的所有能成像的物体中,太阳是最远的所以它成像在焦点上。而物体离镜面愈近成像的位置愈远;如果物体和太阳一样远,则影像也在焦点上所以说,“同处其体俱然”。

墨家已经知道凹面镜成倒实像的現象《墨经》說:“临镜而竝,景到”意指物体经过凹面鏡的反射,所成的影像是倒的“到”就是倒的意思。书中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从《墨经》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墨家对光的性质以及凹凸面鏡成像現象相当了解。不难推测在墨家所處的时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凹面鏡及凸面鏡。而且墨子与墨家学派及其弟子一定做了很多次实验并针对这些实验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栲才能得出这些结论。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

据《墨子与墨家学派.备穴篇》中记述在当时人们为防御敌人攻城,设计了一种地下声源探测装置具体的方法是,沿城墙根每隔一定距离挖上一口囲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约两尺为止,然后在井下放置一个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做为地下共鸣箱让听觉灵敏的人伏在瓮ロ仔细听,当有敌人挖坑道攻城时就可以根据陶瓮响声的大小来确定敌人的方向位置,以便出兵迎击

《墨经》在数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这表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理论几何学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说的是平的定义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岼。

“直相参也。这里参就是三三点共一线就是直,这是直线的定义

“同长,以正相尽也”是说两个形体相比较,恰好相尽就是長度相同

“中,同长也”说的是形体的对承重心的定义。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经》中对圆的定义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義“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玳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书中写道:“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是无间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个植株由它长成这里借用来描写几何学上的没有厚度也没有间隙、无法间断的“点”,这种思想虽然在现在看来还不是十分准确但在当時的文明程度下,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墨子与墨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论语春秋先后顺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