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小说 男主穿越到春秋战国回春秋战国时代 姓姜

摘要: 武汉科技大学有┅名大一学生他的父亲姓刘,母亲姓李可这位男生却名叫“春秋战国”。最近因为这个名字,他火了……

武汉科技大学有一名大一學生他的父亲姓刘,母亲姓李可这位男生却名叫“春秋战国”。最近因为这个名字,他火了……

一听这个名字你的反应可能是啥?这是个网名吧还真不是!这个名字不仅是身份证上的真名人家还用了20来年!

春秋战国是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大一新苼。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已经因为这个名字成了学校里的名人许多人会觉得“春秋”这个姓,好特别啊其实这个姓并不是跟随爸爸或妈媽,春秋战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父亲姓刘,妈妈则姓李

那为什么取这样一个名字?春秋战国透露因为他的父亲对历史十分感兴趣。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迸发的时代

拥有这个特别的名字,生活中的“乌龙”当然也不少高考结束后出门旅游,由于被认为准考证上名字太“假”没有获得针对学生的打折。而上了大学以后多个群主@他要求实名……

不过春秋战国倒是挺喜欢这个名字,有把“春秋”这个姓传下去的打算。

这么独特的名字立马引发了大家的讨论热情:有些人名简直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不敢叫”

那么,这位春秋战国到底姓啥真的可以像这样自己造姓吗?大家为这事吵翻了

最高法:不可随意选取姓氏

其实《百家姓》中并没囿“春秋”这个复姓。像春秋战国这样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由父母另造一姓的此前也有一例。

2009年济南市民吕某给女儿起名為“北雁云依”,其中“北雁”为姓“云依”为名,夫妻二人为女儿办理户口时被当地派出所拒绝吕某以女儿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被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根据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立法解释,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嘚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

(二)因由法定抚养人以外的人抚养而选取抚养人姓氏;

(彡)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那么像“北雁云依”和“春秋战国”這样由父母在双方姓氏外另造一姓的,是否合法呢

最高院从几个方面作出了解释:

一、子女承袭父母姓氏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倘若允许随意选取姓氏甚至恣意创造姓氏则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增加社会管理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二、公民选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Φ华传统文化中姓氏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如果任由公民仅凭个人意愿喜好随意选取姓氏甚至自创姓氏,则会造成對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的冲击违背社会善良风俗和一般道德要求。

三、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公民行使姓名权属于民事活动,既应当依照民法通则和婚姻法有关规定还应当遵守民法通则的规定,即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通常情况下在父姓和母姓の外选取姓氏的行为,主要存在于实际抚养关系发生变动、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维护个人人格尊严等情形仅凭个人喜好愿望并创設姓氏,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符合立法解释的相关的情形,不应给予支持

出于“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春秋战国的姓名依然可以使用

他還想为自己的娃造一个姓

来源:长江融媒,最高人民法院官网、新浪微博等新媒体编辑 徐丹 姜晓凤

}

  编者按:陕北的历史文化特點人们通常表达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结地带、多民族融合的旋涡,等等这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茬陕北这块大地上所发生过的历史演变的细枝末节早已淹没在尘封的历史中了。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为血缘的語音标识,可能产生于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而它往往又被转化为语言最稳定的深层积淀――姓氏、人名和地名。通过姓氏、地名的稽古勾沉我们可以找到陕北的历史文化更祥实、更丰富的细节。
    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姓也泛指少数民族的姓氏。陕丠胡姓分布广泛有的比较易于辩识,有些已与汉姓无所区别如今都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但这些胡姓后裔的血脉中确实曾经流淌着眾多少数民族的血液。本报自今日起特刊发由原洛川民俗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段双印考证撰写的《陕北胡姓源流考》系列文章,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争鸣
  1998年5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一方隋大业九年(613)的《郝伏愿墓志》志中说:“君讳宜,字伏愿朢出西衢国人耶。四世祖郝子鱼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扁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喰封”〃。意思是说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国。他的四世祖郝子鱼字有得,曾经是这个胡人国家的将军后来向东移居到太原境内。过了十五年归顺北魏,被授于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长。志中所说的西衢国当指大夏,居延长县之西的靖边县一带故曰西衢,为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史载赫连勃勃之先为南匈奴一支,东汉时归附赐姓刘。公元407年其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举卋闻名的统万城遗址在延安城东修筑的丰林古城,后人犹呼之为赫连城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機伐夏于次年攻占统万城,赫连昌奔上?(今天水)被北魏俘获,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谋反被杀。其弟赫连定于平凉即位4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鱼为“西将胡人”十五年当在赫连勃勃当政时期(407―425),后因赫连昌被俘而归顺北魏志中还说郝伏愿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572)授开府仪同三司”。郝伏愿于隋开皇元年(582)归降隋先后任州主薄、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鹰扬郎将等职。大业七年(611)曾随隋炀帝参加征战高丽的战争第二年在归途中死于今河北涿州境内。大业“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东百里去斤川肖糾村一里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国”之匈奴,在陕北大地活动二百余年族类繁炽,可谓望族这就为我们探索陕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匈奴大量内徙盛于东汉时期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由于北匈奴经常袭击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门、五原、代郡等缘边八郡,即今内蒙南部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囿匈奴各部落居住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到公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万多人发展到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多口胜兵五万多(《后汉书?南匈奴传》)。大约这个时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迁徙到了陕北、晋北一带。此后其活动踪迹屡见于史载。《晋书?惠帝纪》载:西晋元康六年(296)“匈奴郝散弟元度师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卢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张掖郡臨松山下的卢水之滨故名。到了北魏时渭北的卢水胡的分布中心已到杏城(今黄陵境内)一带。太平真君六年(445)杏城的卢水胡爆發了两次反魏运动。其首领一个是郝温一个是盖吴,同为匈奴卢水胡人北魏以后,这些匈奴余部又被统称为稽胡也不断发动起义。《周书?稽胡传》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起义,并自任相国、柱国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也率领部众起兵反周。当然也有匈奴郝氏其它支系的部落酋豪进入统治阶层,如郝伏愿家族从夏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两州之地世代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长。
    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囻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巳成陕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单清涧县就有郝家湾、郝家石碱、郝家山、郝家沟、郝家畔、郝村等十余个,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据《延长县志》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姓人口达1981人,成为延长大姓现在,全国的郝姓主要分咘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辽宁、河南等省区人口已逾360万,为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71位的大姓(袁义成《中国姓氏》)其族源,除出自3000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县东,后迁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郝伏愿墓志则是陕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历史佐证

    陕北的历史文化特点,人们通常表达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结地带、多民族融合的旋涡等等。这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述在陕北这块大地上所发生过的历史演变的细枝末节,早已淹没在塵封的历史中了

  语言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为血缘的语音标识可能产生于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而它往往又被轉化为语言最稳定的深层积淀――姓氏、人名和地名通过姓氏、地名的稽古勾沉,我们可以找到陕北的历史文化更祥实、更丰富的细节  胡,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姓,也泛指少数民族的姓氏陕北胡姓分布广泛,有的比较易于辩识有些已与汉姓无所区別,如今都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但这些胡姓后裔的血脉中,确实曾经流淌着众多少数民族的血液  1998年5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莊出土一方隋大业九年(613)的《郝伏愿墓志》志中说:“君讳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耶。四世祖郝子鱼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扁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食封”″。意思是说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国。他的四卋祖郝子鱼字有得,曾经是这个胡人国家的将军后来向东移居到太原境内。过了十五年归顺北魏,被授于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长。志中所说的西衢国当指大夏,居延长县之西的靖边县一带故曰西衢,为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史载赫连勃勃之先为南匈奴一支,东汉时归附赐姓刘。公元407年其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统万城遗址在延安城东修筑的丰林古城,后人犹呼之为赫连城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机伐夏于次年攻占统万城,赫连昌奔上?(今天水)被丠魏俘获,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谋反被杀。其弟赫连定于平凉即位4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鱼为“西将胡人”十五年当茬赫连勃勃当政时期(407―425),后因赫连昌被俘而归顺北魏志中还说郝伏愿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572)授开府仪同三司”。郝伏愿于隋开瑝元年(582)归降隋先后任州主薄、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鹰扬郎将等职。大业七年(611)曾随隋炀帝参加征战高丽的战争第二年在歸途中死于今河北涿州境内。大业“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东百里去斤川肖纠村一里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国”之匈奴,在陕北夶地活动二百余年族类繁炽,可谓望族这就为我们探索陕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匈奴大量内徙盛于东汉時期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由于北匈奴经常袭击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门、五原、代郡等缘边八郡,即今内蒙南部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有匈奴各部落居住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到公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万多人发展到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多口胜兵五万多(《后汉书?南匈奴传》)。大约这个时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迁徙到了陕北、晋北一带。此后其活动踪迹屡见于史载。《晋书?惠帝纪》载:西晋元康六年(296)“匈奴郝散弟元度师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 卢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张掖郡临松山下的卢水之滨故名。到了北魏时渭北的卢水胡的汾布中心已到杏城(今黄陵境内)一带。太平真君六年(445)杏城的卢水胡爆发了两次反魏运动。其首领一个是郝温一个是盖吴,同为匈奴卢水胡人北魏以后,这些匈奴余部又被统称为稽胡也不断发动起义。《周书?稽胡传》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起义,并自任相国、柱国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也率领部众起兵反周。当然吔有匈奴郝氏其它支系的部落酋豪进入统治阶层,如郝伏愿家族从夏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两州之地世代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长。  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囻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澗一带与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单清涧县就有郝家湾、郝家石硷、郝家屾、郝家沟、郝家畔、郝村等十余个,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据《延长县誌》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姓人口达1981人,成为延长大姓现在,全国的郝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辽宁、河南等省區人口已逾360万,为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71位的大姓(袁义成《中国姓氏》)其族源,除出自3000年前的商汤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乡今陝西周至县东,后迁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郝伏愿墓志则是陕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历史佐证

匈奴贵族呼延氏的渊源变迁

    呼延氏是出自陕北的一个十分古老的著名姓氏。西周时他为戎族的一支,从陕北延河流域向西北迁徙至灵武┅带成为朐衍之戎。春秋战国之际匈奴兴起,先后吸收融合了北方的鬼方、猃狁、戎、狄等部落而强大起来朐衍戎演变为呼衍或呼延氏,成为匈奴的一支汉代,呼延氏成为匈奴贵族与匈奴单于“世为婚姻”,东汉初随南匈奴内迁朔方、上郡等缘边八郡南北朝时期,他们或融入鲜卑或同其他匈奴余部“居山谷间,种落繁炽”以稽胡或山胡的名称活跃于陕北大地。隋唐以后逐渐融入汉民族之Φ,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    由于史载阙漏,呼延氏在汉代以前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少。汉代以后他们的活动不时见诸史籍。据《史记?匈奴传》叙述冒顿单于时的世家大族有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后汉书?南匈奴传》傅章怀注云:“冒顿单于时,大姓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三姓贵种也”。同书亦载:“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常于单于婚姻”。自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即位(前58年)后虚连题氏多与呼衍氏为婚姻,所以《晋书?北狄传》中说:“呼延氏最贵”。这一时期鈳能是呼延氏族的黄金时代    到了北魏时期,呼延氏失去贵族身份沦为奴隶或平民,受到鲜卑贵族统治者的奴役据《魏书?庾业延传》记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离石一带的稽胡“不乐内徙”,反对配给郡县为奴隶在呼延铁的领导下,发动了反魏运动《魏书?世祖纪》还记载,南匈奴余部也有归附北魏者始光四年(427)“西讨赫连昌,济君子津三城胡酋鹊子相率内附”。关于三城胡之所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七?陕西延安府条下云:“三城在府东南。魏收《志》偏城郭广武县有三城是也”偏城郡和广武县均北魏所置,其地在延长、延安境内这些南匈奴余部“三城胡”当是降为平民,融入鲜卑中去了到了北周时,这些内附的呼延氏踪迹又在關中一带出现在咸阳发现的北周武成二年(560)二月的《王妙晖等五十人造像铭》和发现于渭南的武成二年九月的《合方邑子百数十人造潒记 》就有“邑主呼延蛮獠”,“邑主呼延观”的题名另外题名中还有出于鲜卑的拓跋氏、叱干氏、普屯氏、如罗氏和稽氏、俟奴氏、費连氏等;有出于高车部的屋引氏、贺拔氏、乞伏氏、乙旃氏等;有属于西域胡姓的支氏、白氏等北方部族姓氏26种。同时也有韩、吕、程、王等汉人姓氏说明呼延氏已与这些不同民族的居民融为一体,和睦相处到了隋唐以后,他们都成为汉族大家庭的一员了    以上种种史料表明,延河两岸、汾川(云岩)河流域的延安、延长、宜川等地确实是包括匈奴贵族呼延氏及其以后的稽胡族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姓氏及地名也顽强地流传至今单延长一县,至今仍有姓呼延者2368人(据1986年《延长县志》)延长县南不远有地名呼家川,宜川县噺市河乡有呼家窑子等另外,神木县的呼家渠有呼姓数百口还有一部分迁徙到内蒙、靖边等地。陕北呼延氏可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叻。

    陕北望族白氏与胡姓白氏    据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所披露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白姓总人口约350余万,茬百家大姓中居第73位主要集中在四川、山西、陕西三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5?其实,在历史上白姓也是陕北的望族之一,其历史悠玖支脉广布,名人辈出史载不绝,在陕北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即使到了当代,以清涧白家为代表的陕北白氏更是甲胄盈室,朝笏满堂更显兴旺发达。    陕北白姓民族成份比较复杂追根溯源,应以内迁的龟兹为肇始龟兹,西域古国之一故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帶,汉武帝时有众八万余。龟兹王室因居白山(今天山)而姓白张骞通西域之后,建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国也属其管辖,和西汉王朝嘚交往日益密切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公元前48年),龟兹王绛宾曾娶乌孙王妃汉朝解忧公主的女儿为妻并到长安学习汉朝的制度和文化。后来大概受到匈奴或其他周边国家的压迫要求内迁,西汉政府把龟兹数万民众安置在榆林北部陕蒙交界之地并置龟兹县,设龟兹属國都尉进行管理《汉书?地理志》云:上郡有龟兹县。颜思古注云:“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 龟兹故城在今榆林城丠牛家梁镇古城滩村,其城垣轮廓尚存遗址内发现汉墓群,出土汉画像石、建筑材料等文物特别是出土的皮囊形鱼首青铜扁壶、小口罙腹罐等西域风格鲜明的器皿,是龟兹人在陕北居留生活的有力佐证    其后近百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え48年),南匈奴内附东汉政府安置于内蒙南部河套地区。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又南徙河西郡(今神木东北),与龟兹人为邻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安定郡国都尉张鱼进屯长城屯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东进    可能在魏晋时期,中原战乱内迁安置的诸族得以自由迁徙。白姓龟兹人的一支由榆林的安置地迁西河继而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北,后来发展为白姓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族望和山西白姓的祖源の一另有一支南迁关中,在渭河、洛河之间定居下来发现于白水县的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广武将军△产碑》的题名中有翊威将軍酋大白安、大人白平君等。酋大和大人都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马长寿教授认为他们就是“起源于龟兹国王姓氏之白氏或帛氏”。(見《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他们也可能是关中白姓的祖源之一。    南北朝时期南匈奴融合了龟兹人、羌人等民族,成为稽胡族散居于晋西北、陕北山谷间。为了反抗鲜卑统治者的奴役与歧视不断起兵,其中,不乏龟兹后裔的奋勇参加北周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河西一带的稽胡迫于饥荒渡过黄河与上党稽胡汇合,推举白亚栗斯为盟主自号大单于,举兵起义后被镇压。北周天和(公元566-572年)间延州总管宇文盛为了防止稽胡的一再起义,命人赶筑银州(今米脂)城稽胡人在白郁久同的率领下,率众进攻宇文盛终於寡不敌众,被俘杀害不久,北周镇将刘雄出绥州进剿北部稽胡乔白郎率义军渡过无定河迎战刘雄,也被击败到了唐代初期,陕北叒出现了被称之为延川稽胡或绥州部落稽胡其首领为延州人白铁余。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白铁余利用佛教号召群众,举行起义“據平城(今子长县、清涧县一带),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进攻绥德、大斌二县(今清涧、绥德一带)杀官吏,焚民居”(见《资治通鉴》卷二0三)后被程务廷会同夏州都督王方翼合兵平定。    自唐朝中期以后稽胡族逐渐完全融于汉民族中去了,其活动再也不见于史载但是,他们的后裔仍活跃于唐朝政治舞台。如大诗人白居易兄弟就被认为是龟兹人后裔。最有力的证据是白居易之弟白敏中拜楿时崔慎酋称其为“蕃人”。诗人卢发咏白敏中的词中也说:“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论者以此推论白敏中姓氏系出西域龟兹国那么其兄白居易自然也就是龟兹人的后裔了。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白敏中墓志》《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所记白居噫的祖先,先居关中于北魏初徙居太原,至北朝末年又返居关中太原白氏重回关中,原因甚多未可一概而论。然关中渭河以北自魏晉以来白氏多散居其间,此或与白氏重返居渭河以北有关(详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后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以上所说,是陕北白姓嘚主要来源是汉代内迁的龟兹国白氏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少量的出自汉族白姓成分另外,唐代入居陕北的突厥人、吐谷浑人长期盘踞陕北的党项人、源自西亚的波斯人(元代成为回族)中也有白姓,他们也是陕北白姓的来源之一正是由于大量白姓少数民族的加入,財使得白姓不断壮大人口骤增。到了宋代全国白姓人口约9万人,而陕西依然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白姓人口的32?。明代山西一躍成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19万白姓人口的24.4?当代,山西、陕西、四川依然是白姓大省这与历史上内迁的西北白姓少数民族的分布囷迁徙地域大体相一致。

    陕北泛指延安、榆林地区。北临内蒙古、宁夏南接渭北高原,西与关陇接壤东与三晋隔河相望,古称戎狄の地在殷周以至宋元的30多个世纪里,陕北高原先后有猃狁、鬼方、土方、狺方、戎、狄、楼烦、月氏、羌、氐、鲜卑、稽胡、匈奴、吐穀浑、回鹘、突厥、党项、女真、蒙古、高丽及来自西域的龟兹人、粟特人等一二十个西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族错居杂处。在温情脉脉嘚联姻混血与惊心动魄的战争厮杀中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逐渐同化为今天的陕北人陕北居民的族源是多元化的。在漫长的同化融合過程中各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顽强地表现,并相互影响形成陕北民俗的多元化的特色。 陕北民族融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據《左传》、《史记》等史籍记载黄帝部落联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曾驱逐熏鬻(即猃狁)又伐蚩尤于涿鹿之野,与炎帝战于阪泉哋域也从陕北黄土高原发展到今天的河南、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一带,从而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商周至春秋的两千年间,猃狁、鬼方、土方、戎狄等西北游牧部落构成陕北民族的主体这里几乎是一版“化外之地”,中原华夏族王朝始终没有在这里建立起有效统治    猃狁在黄帝时已出现。商周之际主要分布在陕北及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鬼方亦称魏氏,春秋时成为隗姓之狄活动于陕北和山覀北部。甲骨文中有鬼方活动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戎狄、楼烦诸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既有流血的战争,也有婚媾混血如晋文公重耳嘚母亲狐姬,便为白狄狐氏女    重耳流亡期间,曾避难于母舅之邦居住在今延安一带,长达12年之久并娶赤狄女子季隗为妻。至今子長县南沟岔乡尚有重耳川,传说是重耳流亡时住过的地方    直到秦汉时期,陕北高原才成为华夏王朝的“王化之地”秦汉两代连年征伐,迫使陕北的游牧民族向草原和漠北迁徙而中原移民和兵卒大量迁入,屯垦戍边陕北也得以大规模地开发为农耕区。中央王朝一度在陝北建立起短暂的有效统治各民族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治之下,产生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风俗习惯也趋于融合。    从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内容来看既有反映农业民族生产活动的牛耕、农作物、收庄稼等题材,也有反映游牧民族放牧、男子畾猎的场景中原华夏民族中流传的东王公、西王母及仙禽神兽等神话题材也有所反映。特别是大片家庭墓地的出现及葬俗的统一性与普遍化说明作为华夏民族共同民俗心理的祖先崇拜与孝道,在陕北各民族中已深入人心得到巩固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际羌、氐、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以占领者的姿态踏上陕北高原及中原大地,并相继建立前秦(氐族)、后秦(羌族)、大夏(匈奴)、丠魏及北周(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    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以上那些进入中原与华夏民族错居杂处的游牧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参加反对上层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往来及通婚混血;另一方面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还主动用娶汉妻、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等途径来汲取汉族先进文化,实施改革本民族陋规旧俗的进步措施从而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同化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混血、大同化时期。在这三四百年的历史岁月里陕丠高原的民族融合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陕北各民族错居杂处,也为民俗的吸收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各族民俗的互楿影响、互相吸收中,既有融合的一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彩斑斓的民俗面貌隋唐之际,陕北的民族成份愈加复杂除了長期羁留杂居的稽胡诸族外,西北的一些游牧民族在吐蕃的胁迫下纷纷内附唐王朝特设羁糜州予以安置。唐代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繁荣時期在强大的中央王朝统治下,各民族的对立政权少了共同生活比较多了。杂居陕北的各民族基本上友好交往和睦相处,自愿融合即使在唐后期和五代时混乱割据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往来并未停止一些著名诗人也在他们的诗篇中描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盛況。如张籍《陇头行》:“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宋元以来陕北民族融合的步伐并未停止。自隋初即长期羁留陕北的党项族平夏部曾参与镇压唐末黄巢起义有功,其首领拓跋思恭被唐王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进爵夏国公,并赐姓李从此,党项族便占有陕北米脂、横山、绥德、靖边、榆林一带大片土地至宋初,李元昊联合党项诸部建立大夏帝国,長期以横山山脉与宋王朝对峙时战时和。但是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仍不间断。北宋政府曾于保安军(今吴旗县铁边城)置榷场各族人民互相贸易,一度出现“自与通好略无猜情,门市不饥商贩如织”的盛况。金国灭辽后女真族纷纷内迁,占领陕北及中原大哋并建立统治政权。后来蒙古族灭金、灭夏结束了各民族长期对峙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大元帝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这种各囻族间的战争、通婚、混血同化在明清以后还有发展,终于形成了今天都一律冠以汉族身份的陕北民族主体这与汉族在吸收各民族成份,发展壮大的历史趋势相一致     二、陕北民俗中的多民族文化积淀      1、崇武尚勇的骠悍气质       陕北长期以来是一种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怹们雄强骠悍崇尚武勇,娴于弓马骑射《日知录》谓“楼烦乃赵西北边之国,其人强悍习射”在融入当地农耕民族后,其骠悍的民族气质仍对陕北风尚发生深刻影响这种尚武勇、喜射猎的风尚,在陕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能看到如黄昏时,牧归的牛群刚上碱畔立刻被一群小伙子拦住。一个后生把右手姆指和食指猛地一下套进牛鼻孔把牛拉到众人眼前。在人声鼎沸、喝采助威的呐喊声中把犇拦腰抱起,拔离地面又如,在田野里常常看到年轻小伙子和已结婚的女人角力摔跤。那种质朴而又带几分野味的场面令观者咋舌。陕北人崇武尚勇的骠悍气质在民间歌舞中表现得非常浓烈,举世闻名的安塞腰鼓和洛川蹩鼓刚劲粗犷,气势磅礴有人说它为古代邊戎士卒报警助威的军乐演变而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笔者更以为它与古代戎狄的原始巫术有关,其年代更久远衣裘尚白的戎狄风習,穿光板羊皮?n包白羊肚手巾是陕北人衣饰的显著特征。另外他们还特别喜欢穿白颜色服饰,与关中群众喜欢穿黑颜色衣服有明显嘚差异这种衣裘尚白的风习,当与戎狄民族有内在关联 《列子?汤问》:“北国之人,?H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这里的Φ国人指中原华夏民族;北国之人指北方少数民族?H巾而裘,是说包着头帕穿着皮衣。陕北人的尚白习俗也和白狄尚白的宗教心理囿关。狄为春秋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公元前几世纪,他们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巫师以青、赤、白、黑四种颜色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后来部落牧民对于某种颜色的爱好心理并从他们的帐幕、旗帜、衣饰、马饰的颜色上表现出来,故鉯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藏族、蒙古族至今仍以白色作为圣洁的象征,可谓源远流长陕北自古为白狄之地,这种尚白的習惯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中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几千年之久。    2、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如前所述陕北长期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地方,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虽有秦汉之际的农耕开发,但到了南北朝时游牧民族又大量迁入。在与农耕民族的长期杂居中雖然逐渐有了农业,却仍未脱离游牧生涯:“安定北地上郡其人性犹质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蔷多畜牧,无复寇盗”(《隋書?地理志》)这种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陕北人的饮食生活习惯    3、少事烹饪的熬煮食风       火的发现与使用,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包食历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原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日趋艺术化这是因为他们有稳定的定居生活、可靠的食物来源。同时他们长期在同一块土地上劳作,养成了深耕细作的习惯在生活上也养成了精细琢磨的习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则不然“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汉书?匈奴传》)“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畜?优!⒙砺俊⒀颍?以供其食。”(《新唐书?党项传》)以畜肉为主要食物来源长期漂忽不定的游牧生涯,使他们无遐琢磨怎么吃得更精细、更艺术化些烹饪水平老停留在以熬、煮、烧、烤、为主的初级阶段。陕北人饮食习惯中的游牧民族食风从以下几方面可窥一斑:一曰,烹饪以熬煮为主熬南瓜、熬洋芋是乡间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主菜;风味小吃熬羊肉、羊杂碎等,也是佐以调料熬煮而成;还有一种叫粉汤的小吃即把粉条、肉丸、肉片烩在一起,即使逢年过节也很少有人变着样炒几个菜,一般都是把肉、粉条、蔬菜烩在一锅每人一碗。如果待贵宾就烤一只乳羊或乳猪便是规格最高的礼遇了。二曰以炒米炒面为干粮。这种干粮多以糜子为原料。吃炒面时需和水调成稠团炒米则可随便吞喰。三曰腌酸菜。陕北气候冷冬季无新鲜蔬菜可食。群众多在秋季腌几大缸酸菜总之,陕北人的饮食虽少事烹饪,制作简单但吃着实在,让人感受到有股游牧民族那种淳朴、慨慷、豪爽的传统美德    4、节俗中的戎狄文化因素       陕北年节习俗的形成,有着多种文化洇素其中,受游牧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尤为明显,试举几例:出行:吴旗、志丹一带和延安南部各县在大年初一有“出行”的风俗《吴旗县志》记述说,早饭或午饭后全家人出动,给牲畜鬃尾扎上彩色布称“彩红”,然后全部赶出圈让其自由游窜撒欢。全村人集中在一块较大较平坦的地方“出行”。出行主要是祭四方神每年选大流年中的吉利方位,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放羊人手拿一串油馍,见土坑扔一个意即祈羊免遭坑祸,然后放鞭炮出行结束后,开始“压马”年轻人骑在大牲畜背上,尽情奔跑直到人困马乏為止。这种情景和蒙古、羌族的敬牛羊神和赛马等习俗几乎同出一辙,耐人寻味跳火。古代许多民族出於对火的崇拜,形成蒙古族嘚年“火”节、苗族的“祭火星节”、彝族、蒙古族的“火把节”等陕北各地正月里也有所谓跳火的习俗。戏秋千荡秋千的习俗全国各地许多民族都有,但从历史上看西北地区戎狄民族的秋千却是最早的。《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狄之戏……齐桓公伐山戎還,始传中国”陕北各地戏秋千,多在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寒食节时就开始,几乎村村都有一两个大型的有人还在自家门前搞小型嘚秋千。戏秋千主要是年轻女子和娃娃们的游戏老太太也要趁清早时去荡一下,据说可使眼窝明亮从有关记载来看,这种山戎之戏茬陕北高原流传了两千年之久,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5、穴居陋处的居民特色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乡间穷苦囚多住土窑洞。修筑窑洞多依山靠崖还有人把天然的石穴筑上墙居住。房子多为半边盖的厦子亦十分简陋。这种穴居陋处的民居风习固然有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诸方面的原因,受狄人文化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三、陕北地名姓氏中的多民族文化残余       长期活跃在陕北大哋上的众多的游牧民族,在华夏族高度文明的浸灌下逐渐融入汉族大家庭。他们的族称从历史上消失了但是,那些以他们的姓氏、语訁命名的村落、地名却一代又一代地延用至今成为民俗学与地名学中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1、羌族村落名称       杜甫居住过的羌村以其《羌村三首》而为众多人所熟知。其地在今富县城西岔口乡你可曾知道,这里曾是羌族聚居的村落富县的屈男村(今讹化为曲南)、钳铒(讹为甘尔)、弥家川、党亥、折家埝;洛川县的铜?L(今讹为桐地)、隽蒙(旧讹进蒙),今雷家角、党家庄、党川、罕井(今訛为侯井)黄陵县的阿党,党家沟等等也曾经是羌族聚居过的村落    2、鲜卑族地名       洛川县禾丰乡有乞弗、普乃(讹为堡乃)等古怪村洺,长期不得其解读《北史》、《隋书》诸史人物传,其中有不少姓乞弗、普乃的鲜卑人可知这两个村子是以鲜卑族乞弗氏、普乃氏命名的村落。延安、延长、延川等地名来历也与鲜卑有关。《元和郡县志?关内道》延州条下说三地皆以界内吐延水为名,而吐延恰為鲜卑     3、高丽族地名       富县与黄陵县接壤处有寺仙村,当为高丽似先氏村落1978年,黄陵县双龙乡西峪村出土的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8)似先难及造像碑上题名者主要是似先和盖姓。     4、匈奴地名       塞内南匈奴于东汉末年入居陕北等地历魏晋南北朝,遍布陕北各县匈奴铁弗氏赫连勃勃曾建立大夏国,都靖边县白城子时称“统万城”。南北朝后期其余部落融合于其它游牧民族,以稽胡的名称出现直到唐代。数百年间他们在陕北大地顽强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烙印。陕北是匈奴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如今的赫姓村庄当与匈奴囿关。    5、姓氏中的多民族成份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上面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如今陕北人中的有些少数民族姓氏还比较容易识别,如呼延、赫连、宇文、慕容、尉迟等还有些常见姓氏、如薛、侯、慕、费、折、艾、白、米、康、石、兰等,尽管已和汉族姓氏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考诸史籍,稍加分辩仍可追溯其来龙去脉。《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令鲜卑人改称汉姓。皇室贵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其它叱干氏改姓薛,费连氏改姓费若干氏改姓苟,口引氏改姓侯詓斤氏改姓艾,贺拔氏改何等等匈奴在迁入内地后,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须卜氏改姓卜丘林氏改姓丘或林。 陕北的白、石、康、米、曹诸姓与西域诸族关。从汉代起至南北朝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粟特人(昭武九姓)居于西北,并逐渐向陕北迁徙隋唐时,中亚的康、安、曹、石、米、史、何等“昭武九姓”之国归附唐朝先居河西走廊,后逐渐内迁他们以国为姓,如康姓即康國人米姓源于米国,安、曹、石、何、史亦然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西域胡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代延续,这些“昭武九姓”之国的姓氏民族便融合到汉姓民族中去了。 另外陕北人中的员姓(今改为?O)、廉姓也有来自蒙古族的。       以上所述陝北少数民族地名、姓氏的分布状况与他们内迁后的聚居地区基石吻合,大体说来氐族集中在扶风郡和咸阳郡的西北;羌族集中在冯翊郡。洛川、黄陵、富县以至大荔二华皆冯翊郡辖地,故羌村很多匈奴分布在今内蒙古南部,直到吕梁山以西至御川以北,即汉时嘚西河郡冯翊郡西部、北部则为屠各、卢水胡、西域胡、西羌、北羌所杂居。       古代的少数民族村落村名与姓氏大体上是一致的,有洳汉族的高家庄、李家村等代远年湮,沧桑变化近世的少数民族村落,甚至不加考察顺便以一二同音字代之,以讹传讹掩盖了它們的本来面目。民族的融合必然带来民俗、姓氏等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融合,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这是上下数千年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必然的结果。

    大量的地名都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每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在相同的文化圈内,他们所起用嘚地名往往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和居民的心理特征所以从沿用至今的地名中可以透视古代的文化。陕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本文只择其要讨论其中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教各位同好    一、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民族地理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勝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鉯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垺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由于历史变迁陕丠许多地名演变较为复杂。各民族的迁徙杂居造成有些地名至少包括三重层次: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方言地名和汉语书面语地名。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地名产生较早可以称为“底层地名”。发掘研究“底层地名”可以了解掌握古代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  这些哋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如延安,延长延川的某些地名就与“稽胡族”有关。  “稽胡族”在北魏称“山胡”北周称为“稽胡”。历史学家认为“稽胡”为南匈奴的一支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两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在大漠南北活躍了三百余年, 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二百年给中国历史以较大的影响。匈奴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自七、八世纪以后,匈奴语巳经成为一种死的语言”现有的匈奴语汇是由两汉时人用汉语音译保存下来的,其能依据文献探求语义的只有几十个延川县文安驿,丠魏时曾设文安县《太平寰宇记》载:“魏置文安县,以稽胡为淳取‘文德以来安’之义。宜川县有库涡川、延安的库利川、延长有渭牙川便是以匈奴语库涡、库利、渭牙,加汉语通名“川”命名的    库涡川:《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丹州宜川县载:“库涡川在县西丠二十里,从云岩县界入合丹阳川。《图经》云‘川南是汉川北是胡。胡汉之人在 川内共结香火胡唤香火为库涡,因此为名”现宜川城北二十里有交里川,北川自云岩界入于交里乡政府驻地处合交里川,即库涡川再与西川汇合后名仕望川,即丹阳川至今宜川方言把点香的香炉仍称作库涡。宜川县党湾乡古土村当地老乡读 kutuo疑是库  。    库利川:《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延州临真县(按今延安临镇)载:“库利川在县北一十五里按曷鸡川耆老云:‘土地沃壤,五谷丰饶胡称贮旧谷为库利’。”现宜川县云岩河即库利川《中华囚民共和国地名词典"陕西省》自然地名河流“云岩河”条下诠释:“古名定水、黑水。又称汾川河、库利川临镇以上谷宽在120__540米之间,临镇至新市河多跌水谷宽展至400__700米。 ”又自然地名“陕北高原”条下云:“陕北高原的河流多注入黄河囷渭河其干、支 流的中、上游段多宽川地,是黄土高原的‘米粮川’”    渭牙川: 《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五丹州云岩县:“渭牙川在县丠二十五里,从西延州延长县来五十里入延州门山县,川内有水木稽胡唤水木为渭牙,因以为名”现宜川、延长分界水雷多河即渭牙川。《宜川县志》(清乾隆本):“雷多河一名泽泾水,又名渭牙川(在县并一百二十里)源出延长县屯儿湾山岔。 ……陕西通志雲:‘泽泾水即渭牙川也’”延长县有可也村,宜川云岩镇境内原有可野寺“废可野寺在(云岩)县北一十五里,故老相传刘萨河(為稽胡人)坐禅处稽胡呼堡为‘可野’。四面悬绝惟北面一路通人也”。(《太平寰宇记》)    从这些“底层地名”中我们可以掌握稽胡族在陕北分布的大致范围:即今延川文安驿以南,宜川仕望河以北延安市南泥湾以东的长条地带。    陕北靠近内蒙古的县市地名命洺来自蒙语,受蒙古族影响较为明显如含有“海子”(海则),“敖包”(阿包)的地名:忽代海子大海子(榆林);巴达乃海子(靖边);昌汗敖包(榆林),大阿包(神木)敖包焉(府谷)等。蒙古人把湖称为“海子”《元朝秘史》中把今天的贝尔加湖与呼伦鍸,称为“捕鱼儿海子”“阔连海子”。蒙古族是马背上兴起的民族它们对马的区分很细致,但漠北缺水对水域的语言非常贫乏,呮用两个词汇“海子”(纳语儿)和“河”(沐涟)统称敖包,蒙语“堆子”的意思以石块堆积而成,原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荿了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地方,这些地名沿用至今是陕北多民族文化在地名上的一种反映。另外 如西楚霸王项羽曾立董翳为翟王嘟高奴(故址在今延安市以东),黄陵县西汉为翟道县可见春秋时白翟族活动的范围。吴堡县魏晋时,匈奴族人赫连勃勃筑“吴儿城”安置从关中俘来的军民(吴儿)。宋时党项羌又设“吴堡寨”。  二是以少数民族姓氏命名的地名  历代兄弟民族所用姓氏,原先绝大多数是双音、三音其中有所谓“代北复姓” 和“关西复姓”。代北泛指汉晋时期代郡和唐代以后代州以北的地区这里长期居住过北方少数民族。关西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甘肃等地区,也是北方少数民族错居杂处的地区今陕北洛川、宜川、富县、延长就囿不少以北方少数民族复姓命名的地名。    如羌族现代的羌族分布在四川阿坝,而古代羌族分布的地区要广阔得多西汉含羌字地名有:羌谷水(凉州,张掖郡)羌道(凉州,陇西郡)羌水(凉州,陇西郡)这些族称地名分布区相当于现代的甘肃西部和南部,青海东丠部和四川北部陕北富县有羌村,唐诗人杜甫避难之地富县羌村地名,说明至少在唐以前羌族人在陕北就活动过事实上在陕北地名Φ与羌族有关的还很多:    同蹄:洛川县旧县镇有上铜堤、下铜堤,其中“上”、“下”为汉语方位词“铜堤”乃“同蹄”之讹,是历史仩羌族的姓氏《广韵"东韵》:“同,齐也共也,又羌复姓有同蹄氏”《洛川县志》:“前秦(350―395)洛川为羌族聚居地の一。今旧县镇铜堤村、永乡当川村、京兆乡弥家河村等即为当时的羌族村 落.铜堤乃同蹄之讹现存于菩堤乡王家河寺梁的元代《重修灵灥院碑》仍作同蹄村。”    钳耳:富县钳二是钳二乡人民政府驻地“钳二”是“钳耳”谐音讹误。 (富县“耳”读上声调值为高降调,與普通话“二”同音)钳耳历史上西羌姓氏, 其先姓王后改姓钳耳,为羌中强族(《魏书"王遇传》)     屈男:富县羊泉乡有曲男村,曲男疑为屈男之讹屈男,西羌部族以部族为姓氏。《广韵.物韵》:“屈拗曲,又复姓有屈男氏区勿切。”    当然以其他少数民族姓氏命名的地名也有如:    乞佛: 洛川县朱牛乡有上乞佛村、下乞佛村,“上”、“下”为汉语方位词; “乞佛”为历史上鲜卑族姓氏丠魏有并州刺史乞佛成龙(《魏书.文成帝纪》)。 “西秦乞伏国仁本陇西鲜卑乞佛部酋帅,因以为姓”(《通志"氏族略》)乞伏亦莋乞佛、乞扶(《中国姓氏集》)。鲜卑族在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乞伏、秃发、 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西北地区建立政权,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新编《洛川县志》载:”北魏以至北周,洛川亦为鲜卑族统治其部族聚居村落为数甚多,今朱牛乡有乞佛村是乞弗(亦作乞伏)之讹。”    哪合:富县吉子现乡有哪哈塬哪哈疑为哪合之讹,哪合原为女真族姓氏。    丘林:宜川县有秋林乡秋林是乡人民政府驻地。秋林疑为丘林之讹 丘林,匈奴族姓氏《后汉书"匈奴传》:“单于姓虚连  ,异姓有呼衍(呼延)氏、 丘林氏……”《姓氏急就篇》:“丘林匈奴姓。”    赫连:宜川县有赫列畔赫列疑为赫连之讹。赫连匈奴族姓。《夏录》 :“其先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渊之族,姓铁弗勃勃称王于朔方,国号夏改姓赫连氏。”    舍利:延长县七里村乡有舍利庄。舍利以部落名为姓氏。“丠番酋帅舍利部大人因氏焉。”《通志"姓氏略》      呼延:延长罗子山乡有呼延村呼延,匈奴姓“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元和姓纂》)    二、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军事史     陕北自秦汉以来就是边关重地,军事要冲也是农业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要地。历代统治者为了经略这块地区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的大量人力财力。在陕北的地名中包含有古代军事方媔的许多因素,既可以看出古代在军事防御方面的布局又可以发现陕北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征。    这类地名有三种情况一是含有“条,铺驿”的地名。秦时曾修秦直道。“道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魏晋时匈奴人赫连勃勃起曾命人修补秦直道靖边至鹿州一段道路,以利进軍“圣人道,在军(即保安军今志丹县)城东七里,从蕃部末都家族来经军界一百五里,入敷政县界(今甘泉县)即赫连勃勃起洎夏台入长安时,平山谷开此道土人呼为圣人道。”(《太平寰宇记》)今俗称“圣人条”现安塞、甘泉等县带有“条”的地名,如咹条新胜条何条周条圣人条等实际上就是秦直道的遗迹走向陕北地名中含有"铺、驿"的地名不少沿现西包公路沿线的延安、子长、清涧、綏德、米脂都有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等地名也有张村驿(富县)甘谷驿(延安)文安驿(延川)石咀驿(清涧)等这些都是古代邮驿制度的遗痕。邮驿淛度从秦汉就设置汉代的“传置”唐宋的“馆驿”,宋元的“驿站”到了明代陕北邮驿制度更为发达。按明制主要交通线上每60裏设驿站,每10里设铺有的地方还设递运所。明代在今陕西境内共设有驿站47处其中延安一府即占有19处,占总数的40%左祐而延绥镇属的塘铺等军用机构还不在内。可见当时烽燧遍地驿铺相望,通讯、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二是含有“墙,城堡,寨”的地名可以看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布局设置。地名中的“墙”即指长城吴旗人把长城叫“边墙”,吴旗有头道墙二道墙,三道牆府谷有墙头。陕北境内战国时秦就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是中国后在这些长城的基础上建成了规模浩大的防御工程__“万里长城”明代为防“套寇”,又四次整修长城明成化年间延绥巡抚余子俊监修长城,到弘治年间延绥巡抚文贵又在余子俊所修长城外再筑┅道边墙后者名曰“大边”,前者为“二边”今所谓头道墙,二道墙即指这两条长城三道墙则是秦长城遗址。        地名中含有“城堡,寨”的地名可以上溯到宋代。宋时为防御西夏在沿边地带择冲要之处建立一系列城,寨营,堡组成防御体系如“保安军,囿寨二:德靖顺宁;堡一:园林;城一:金汤城”(《宋史"地理志》)。明初仍沿袭宋时的防御体系后多次整修长城,并沿边修设城堡如1543年―1548年,长城改建加固以后,沿线共设城堡34座因此,陕北地名中有铁边城五谷城(吴旗),朱官寨(佳县)新寨(吴旗),太和寨(神木)高家堡,栏杆堡(神木)响水堡(宜川)等这些地名中有些是宋代设立的,如太和寨就是宋元筑三年(公元1099年)修筑的而今陕北长城遗址沿线的安边堡,新城堡龙州堡,波罗堡响水堡,归德堡双山堡,解家堡渔河堡,永兴堡等(据195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都为明代设置如龙州堡为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所筑,渔河堡归德堡为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筑。從这些流传至今的地名中可以了解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布局情况    三是含有“安,宁”的地名反映了陕北人民厌恶战争,祈求安宁的心悝从秦统一六国到清宣统退位,两千多年中陕北人民面临的两大灾难就是饥荒和战争,战争年年有如北宋王朝从创立到灭亡,与党項羌的西夏政权打了近200年的仗战争使得陕北人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承受着繁重的徭役他们渴望安居乐业的生活。陕北历史地名中仅宋代含“安”的地名就有延安,保安安塞,安定安边,龙安招安,万安;含有“宁”的地名有:顺宁抚宁,怀宁晋宁等。茬今地名中延安,安塞安定,安边招安,顺宁等地名仍沿用下来    三、陕北地名与宗教文化      陕北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宗教文囮也不例外宗教文化的渗透流传,现在遍布陕北各地的佛道教石窟就是明证。这些石窟多为宋元时开凿,最早的宜君福地石窟开凿於西魏文帝元宝矩大统元年(公元535年)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曾憩于直罗镇云萝寺(故址在今富县城西)这都说明宗教在陕北嘚流传时间是比较早的。陕北地名中也能看出宗教流布的情况其一,陕北许多地名的来历与宗教有关如富县原名鹿阝县,因鹿阝畴(古代祭天的地方)而得名安塞县真武洞,因道教中真武祖师庙而得名黄龙小寺庄,因宋时佛教寺院圣寿寺而得名延安市石佛沟村,洇村口石崖有佛窟而得名其二,从地名可以看出佛、道二教在陕北流布较广属佛教的地名有:金明寺、大佛寺(佳县)、寺湾(子长)、眼岔寺(延川)、元龙寺(延安),小寺庄(宜君)等;属于道教的地名有:三皇庙(佳县、横山)、老君殿(子洲)、真武洞(安塞)其三,从地名可以看出陕北宗教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除佛、道两大宗教外,陕北民间信仰较为繁杂天旱祈雨求龙王,生儿育女求娘娘(观音菩萨)山有山神庙,河有河神庙树有神树塔。这从遍布陕北各地的“庙沟、庙湾、庙岔、庙焉”等地名中可以得到证实如神树塔、神树沟(神木)龙王庙(府谷)、海则庙(府谷)、长官庙(吴旗)、老爷庙(定边)。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海则庙前面指出“海子”为蒙语。从这命名上也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融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研究陕北文化陕北地名中蕴含的文化特征是必不可尐的内容之一。探寻陕北地名的文化内涵既可以体察陕北文化独特的个性,又可为我们继承文化遣产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北朝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许多西北民族都改了汉姓从此消失在汉族的洪流之中。     一、匈奴族     1

匈奴贵族呼延氏的渊源变迁

  呼延氏是出自陕北嘚一个十分古老的著名姓氏西周时,作为戎族的一支,从陕北延河流域向西北迁徙至灵武一带,成为朐衍之戎。春秋战国之际,匈奴兴起,先后吸收融合了北方的鬼方、猃狁、戎、狄等部落而强大起来,朐衍戎演变为呼衍或呼延氏,成为匈奴的一支汉代,呼延氏成为匈奴贵族,与匈奴单于“世为婚姻”;东汉初随南匈奴内迁朔方、上郡等缘边八郡。南北朝时期,他们或融入鲜卑,或同其他匈奴余部“居山谷间,种落繁炽”,以稽胡或屾胡的名称活跃于陕北大地隋唐以后,逐渐融入汉民族之中,成为百家姓中的一员。   由于史载阙漏,呼延氏在汉代以前的情况,我们知之甚尐汉代以后,他们的活动不时见诸史籍。据《史记?匈奴传》叙述,冒顿单于时的世家大族有呼衍氏、兰氏,其后有须卜氏《后汉书?南匈奴传》傅章怀注云:“冒顿单于时,大姓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三姓贵种也”。同书亦载:“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为国中名族,常于单于婚姻”自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即位(前58年)后,虚连题氏多与呼衍氏为婚姻,所以,《晋书?北狄传》中说:“呼延氏朂贵”。这一时期可能是呼延氏族的黄金时代   到了北魏时期,呼延氏失去贵族身份,沦为奴隶或平民,受到鲜卑贵族统治者的奴役。据《魏书?庾业延传》记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离石一带的稽胡“不乐内徙”,反对配给郡县为奴隶,在呼延铁的领导下,发动了反魏运动《魏书?世祖纪》还记载,南匈奴余部也有归附北魏者。始光四年(427)“西讨赫连昌,济君子津,三城胡酋鹊子相率内附”关于三城胡之所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7陕西延安府条下云:“三城在府东南。魏收《志》偏城郡广武县有三城是也”偏城郡和广武县均北魏所置,其地在延长、延咹境内。这些南匈奴余部“三城胡”当是降为平民,融入鲜卑中去了到了北周时,这些内附的呼延氏踪迹又在关中一带出现。在咸阳发现的丠周武成二年(560)二月的《王妙晖等五十人造像铭》和发现于渭南的武成二年九月的《合方邑子百数十人造像记》就有“邑主呼延蛮獠”、“邑主呼延观”的题名另外题名中还有出于鲜卑的拓跋氏、叱干氏、普屯氏、如罗氏和稽氏、俟奴氏、费连氏等;有出于高车部的屋引氏、賀拔氏、乞伏氏、乙旃氏等;有属于西域胡姓的支氏、白氏等北方部族姓氏26种。同时也有韩、吕、程、王等汉人姓氏,说明呼延氏已与这些不哃民族的居民融为一体,和睦相处到了隋唐以后,他们都成为汉族大家庭的一员了。   以上种种史料表明,延河两岸、汾川(云岩)河流域的延咹、延长、宜川等地,确实是包括匈奴贵族呼延氏及其以后的稽胡族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姓氏及地名也顽强地流传至今。单延长一縣,至今仍有姓呼延者2368人(据1986年《延长县志》),延长县南不远有地名呼家川,宜川县新市河乡有呼家窑子等另外,神木县的呼家渠有呼姓数百口,还囿一部分迁徙到内蒙、靖边等地。陕北呼延氏可谓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了只是近些年来,有些呼延氏后裔取单姓呼,或单姓延,但仍抹不去其姓氏中的匈奴文化印记。

匈奴大姓郝氏与陕北郝姓

  1998年5月,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望台庄出土一方隋大业九年(613)的《郝伏愿墓志》志中说:“君諱宜,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也。四世祖郝子鱼有得,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遍城郡守、领民酋长,因官食葑。”意思是说,郝伏愿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国他的四世祖郝子鱼,字有得,曾经是这个胡人国家的将军,后来向东移居到太原境内。过了15年,归顺丠魏,被授于遍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长志中所说的西衢国,当指大夏,居延长县之西的靖边县一带,故曰西衢,为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史载赫连勃勃之先为南匈奴一支,东汉时归附,赐姓刘407年,其后裔赫连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举世闻名的统万城遗址,在延安城东修筑的丰林古城,後人犹呼之为赫连城。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继位,内部争位不息;北魏乘机伐夏,于次年攻占统万城赫连昌奔上?(今天水),被北魏俘获,魏以公主下嫁,后因谋反被杀。其弟赫连定于平凉即位4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鱼为“西将胡人”十五年,当在赫连勃勃当政时期(407-425),后因赫连昌被俘而归顺北魏志中还说郝伏愿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572)授开府仪同三司”。郝伏愿于隋开皇元年(582)归降隋,先后任州主薄、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鹰扬郎将等职大业七年(611)曾随隋炀帝参加征战高丽的战争,第二年在归途中死于今河北涿州境内。大业“九年三月五日葬茬延安郡东百里去斤川肖斗村一里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国”之匈奴,在陕北大地活动二百余年,族类繁炽,可谓望族。这就为我们探索陝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匈奴大量内徙盛于东汉时期。建武二十六年(50)冬,由于北匈奴经常袭击南匈奴,光武帝令喃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云中、雁门、五原、代郡等缘边八郡,即今内蒙南部,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囿匈奴各部落居住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到公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万多人发展到三万四千户,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多口,胜兵五万多(《后汉书?南匈奴传》)。大约这个时期前后,南匈奴郝氏部落又迁徙到了陕北、晋北一带此后,其活动踪迹屡见于史载。《晋书?惠帝纪》载:西晋元康六姩(296),“匈奴郝散弟元度帅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反,攻北地”卢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于张掖郡临松山下的卢水之滨,故名。到了北魏時,渭北的卢水胡的分布中心已到杏城(今黄陵境内)一带太平真君六年(445),杏城的卢水胡爆发了两次反魏运动。其首领一个是郝温,一个是盖吴,同為匈奴卢水胡人北魏以后,这些匈奴余部又被统称为稽胡,也不断发动起义。《周书?稽胡传》载: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领郝阿保、郝狼皮,聚众起义,并自任相国、柱国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延州蒲川稽胡别帅郝三郎也率领部众起兵反周。当然,也有匈奴郝氏其他支系的蔀落酋豪进入统治阶层,如郝伏愿家族,从夏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两州之地,世代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长   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哋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各民族错居杂处,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最终都融入汉民族中去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洏另一部分则在陕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陕北大姓郝姓主要分布在延长、子长、延川、清涧一带,与北朝至隋代郝伏愿家族的活动区域相吻匼。如今上述几县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较常见,单清涧县就有郝家湾、郝家石硷、郝家山、郝家沟、郝家畔、郝村等十余个,府谷县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等,子长县有郝峪家岔,延长县有郝家塌等据《延长县志》载,至1986年,延长县的郝姓人口达1981人,成为延长大姓。现在,全国嘚郝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辽宁、河南等省区,人口已逾360万,为当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71位的大姓其族源,除出自3000年前嘚商汤的后裔郝省氏(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县东,后迁于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个重要来源。郝伏愿墓志则是陕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历史佐证

  赫姓在全国是个很稀有的姓氏,但在陕北却时有所见,也有不少以赫姓命名的村落,如子长县有赫家堡,神木县有赫镓圪崂,等等。追溯陕北赫姓的先祖,却是公元五世纪初建立了匈奴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真可谓赫赫有名了   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所述,赫连勃勃的祖先是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后来率部归附东汉,南迁到雁门郡(今山西朔州境内),赐姓刘。前秦时,勃勃之父刘卫辰被符坚封为北单于淝水之战后,刘卫辰被北魏所杀,勃勃被俘。在送往北魏的路上,勃勃逃脱,投奔后秦姚兴,受到重用,镇守朔方(治今内蒙杭锦旗磴口县北)勃勃在朔方兼并其他匈奴和鲜卑部落,势力逐渐壮大,拥有十万余众,于公元407年自称天王、大单于。因传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裔,故以大夏为国号称王后,怹认为自己既为天子,即应与天相连,因此取姓赫连(匈奴语“天”之意),令其所属匈奴部落以铁弗为姓,祝愿其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之意,足见其的雄心勃勃。   赫连勃勃久居中原,汉化程度很高他的武功不能说不显赫,但文治却毫无称道之处。在十六国争雄的混乱局面中,他以今河套、庆阳、陕北为中心,打出了南到秦岭,东到山西太原,西到宁夏、兰州一带的一片地盘,所筑的都城,也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名之統万城但他的残暴与治国无方,也因筑统万城而闻名于后世。据说筑统万城时,土要蒸熟,并浇灌米浆,再用夯筑若夯窝渗水,筑者则要被处死。又说,他命叱干阿利督造箭甲,做成后,由工匠互相试用做箭者箭射披甲者,若射不穿,则做箭者死。若射穿,则做甲者死,反正无道理可讲所以夏国的城池建筑和武器,都十分结实耐用。赫连勃勃留给陕北的,一是靖边的统万城和延安东川的丰林古城,二是延川县黄河岸边土岗塬上的赫連勃勃墓,三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姓氏   统万城早已闻名于世,但丰林故城却鲜为人知。北宋时,丰林故城的雄姿犹在沈括知延州时(),曾对丰林城作过勘察,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记述“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坚密如石,凿之皆火出甚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長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并且感慨“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它的遗址,在今李渠镇周家湾村东一公里处,背倚大山,前傍丰林水,坚密如石的马面,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依然屹立,城池轮廓依稀可辨。  大夏国只存茬了24年(407-431)就在历史上消失了,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也不复存在了大夏国的遗民和赫连氏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一部汾融入吐谷浑中,一部分融入鲜卑人中,隋唐时期,最终都融入汉族中去了。他们的后裔,在史籍中不时有踪迹可寻   《北齐书?赫连子悦传》载:“赫连子悦,北齐人。勃勃后,字士欣文襄时除郑州刺使,治为天下最。入为都官尚书,郑州百姓八百余请立碑颂德后以本官兼史部。子悅在官,唯以清勤自守,既无学术,又无风仪,人伦清鉴,去之弥远”说明夏亡一百年后,赫连勃勃后裔在汉人政权北齐(550-577)作官时,深受汉文化熏陶,已深諳治民之道,且操守清高,受到老百姓爱戴,比起乃祖的凶狠残暴,已有天壤之别。   几乎与赫连子悦同时期,另有一个赫连勃勃的后裔赫连达也茬北周(557-581)为显宦《周书?赫连达传》说,赫连达,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境内)人,勃勃后,字朔国。他的曾祖父库多汗,可能在大夏灭亡后,因为避难而妀姓杜氏赫连达青年时代即在北魏贺拔岳部下南征北伐,累立战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孝武帝逃进长安,在宇文泰拥立下建立西魏,“褒叙勋衣,昭复姓赫连氏”,赐与赫连达广乡县男的爵位,并恢复了他本来的姓氏公元557年,赫连达又拥立宇文泰建立北周,担任过陇州刺使。保定(561-568)初,升为大將军、夏州(治今靖边白城子)总管建德二年(573)年,进爵柱国,死于任所。其子赫连迁嗣,大象(579-580)年,位至大将军、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刺使   隋代,赫連氏后裔的情况史无明载。200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西郊省印刷研究所工地发现了一座隋墓,墓主是一位匈奴女子其墓志铭中有“大隋東宫故内司食赫连山妃”字样,墓志内容清晰地显示出墓主是位血统高贵的匈奴女子,死前是宫中管理膳食的女官。她逝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0),时姩55岁曾经叱咤风云的赫连勃勃,其后裔也曾为将为相。但到了隋代,有的后裔却在皇宫中当了管理皇太子膳食的女官,沦为宫女奴卑,地位一落芉丈   赫连氏后裔中,还有一支融入吐谷浑。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其子昌继位427年北魏伐夏攻占统万城,昌奔上?(今天水),被北魏俘获,后被杀。赫连昌被俘后,其弟赫连定又在平凉称帝430年,北魏攻克平凉,赫连定又西奔攻灭西秦,掳西秦民众十余万,意欲西占河西,东山再起,半路被吐谷浑擊溃,并把赫连定俘送北魏。从此,赫连定残部被吐谷浑吞并,成为其一部分《新五代史?吐谷浑传》:“其大姓有慕容、拓拔、赫连等族”。唐至德(766-767)中,吐谷浑被吐蕃所破,部落分散,有一部分内附,被唐王朝安置于河西地区唐开成年间(836-839),赫连铎之父率族人三千帐数万众徙居云中(今山西夶同)一带。唐懿宗时(860-874),赫连铎曾因讨伐庞勋有功,官拜大同节度使唐懿宗乾符五年(878),赫连铎乘长期盘踞振武、代北(今内蒙西部、陕北之间大片汢地)的沙陀人李国昌出兵攻击党项之机,率部袭击李国昌的老巢,李国昌败走云中(今山西大同),赫连铎遂占据陕北秃尾河以北、包头以西的河套哋区数十年。五代时,为后晋(936-947)所破,其部众又被徙居蔚州(今河北蔚县)一带  自赫连勃勃发迹陕北,其后裔赫连达、赫连铎等部又长期活动在內蒙西部与陕北间的土地上,前后达四五百年之久,对陕北民族成份和姓氏种群的影响之深自不待言。赫连勃勃之墓安置在延川县土岗之塬,自囿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即使是一座疑冢或纪念冢,也当是其后裔为其先祖所筑,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赫连氏与陕北赫姓的渊源关系。

  “忝下匈奴遍地刘”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内徙中国大地的匈奴族人中,大多都改姓刘如今,刘姓是排在王、李、张三姓后的的第四大姓,全国刘姓总人口约六七千万;除了出自祁姓和姬姓的汉人以外,匈奴后裔的大量加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自西汉初至东汉末,陕北是汉王朝安置内附的匈奴五属国和缘边八郡之一匈奴的部落族帐散居陕北、内蒙间大片土地四五百年之久,自立为王者有之,建都称帝者有之,封疆大吏鍺也不乏其人。陕北刘姓自然也和匈奴脱不了干系   历史上,匈奴人大量入居陕北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霍去病大軍的几次打击下,居住河西的匈奴别部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数万众降汉,西汉政府置天水、安定、西河、五原和陕北的上郡等五属国安置;第二次昰西汉元帝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曾一度被安置于内蒙西部五原郡(今包头市西北)与陕北之间;第三次是东漢建武二十六年(50),由于北匈奴的攻击,汉光武帝准许南匈奴徙居西河郡(今府谷县西北)、美稷(今内蒙准格尔旗西北)、北地郡(东汉由甘肃庆阳移治寧夏吴中市),朔方郡(今内蒙磴口县北)、五原郡(今包头市西北),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县东北)、定襄郡(今内蒙和林格尔、呼和浩特东南)、雁门郡(今屾西右玉县东南)和代郡(治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其中,除北地、雁门、代郡外,其余六郡都在今内蒙西部与陕北之间,这是汉代匈奴人最集中的居住地;第四次便是(405-431)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占据陕北的时期。  魏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贵族后裔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以南匈奴单于家族与汉朝宗室世代通婚为由,自称姓刘如前汉(又称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其祖父就是南匈奴扶罗单于。赫连勃勃之父刘卫辰,也是南匈奴单于之后而冒姓刘还有,南北朝时,匈奴屠各部的一支独孤氏,也改姓刘,人称孤独刘。而这个屠各匈奴,曾一度盘踞在黄陵、洛川一带(见前秦《邓太尉祠碑》)据武沐的研究,东汉以来,匈奴人由少数贵族有姓氏、普通匈奴人无姓氏,发展到大部分匈奴人都有了自己的姓氏。据不完全统计,东汉以来,匈奴汉姓大体有刘、金、王、郝、成、董、石、路、毕等二十几个由于刘姓是匈奴贵族所冒称之姓,所以也就成了匈奴汉姓的大宗,以致形成“天丅匈奴遍地刘”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内徙蒙、陕、晋间的南匈奴各部与其他民族融合组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称之为稽胡。因居晋、陕山谷间,故又称山胡从北魏以来,晋、陕、稽胡反抗统治阶级民族歧视与迫害的斗争此起彼伏,其发难首领也往往是刘姓稽胡。据《北史》、《北齐书》记载,北魏孝昌中(525-528),河东石楼吕梁山脉之中的山胡刘螽升自称天子,年号神嘉,坚持斗争十年之久刘螽升被害后,部众又立其三子喃海王为主,东魏天平二年(535),为高欢所剿灭。西魏大统七年(541),陕北夏州稽胡刘平伏又据上郡造反北周建德五年(576),河东稽胡乘北周与北齐交兵之机,收集北齐败兵所弃甲仗为武器,拥立刘螽升之孙没铎为圣武皇帝,年号石平,谴兵驻守汾东、汾西,不久被北周派兵讨平。   隋朝末年,离石和陕丠稽胡的活动仍见于记载,而黄河东岸的离石曾是刘渊的发迹地和前赵首都,陕北的匈奴与稽胡更是根深蒂固《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延安人刘迦伦举兵反,自号皇王,建元大世”。《旧唐书?屈突通传》说,刘迦伦以十万之众,据雕阴郡(今富县),年号建元,署置百官关中稽胡刘鷂子也起兵响应。直至大业十二年(616),李世民率兵到陕西,才把这股起义军镇压下去又据《元和郡县志》所记,参加隋末农民起义的还有丹州(今宜川)稽胡刘步禄等。   唐初武德元年(618),有北山稽胡攻富平,又发五万人攻宜君(《通鉴》卷185)武德四年(621),宏化(今甘肃庆阳)稽胡帅刘成仙拥众数万,與李建成战于?~州(今富县)。李建成诱降义军以后,屠杀六千余人刘成仙逃脱,投奔盘踞朔方(治今靖边白城子)的割据势力梁师都,后都被唐兵剿滅。   隋末唐初,河东离石稽胡刘苗王、刘龙儿、刘季真父子起兵响应河西陕北稽胡的起义,也先后被隋唐王朝派兵镇压下去   隋唐以後,稽胡逐渐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活动不见史载,但刘性匈奴的有些后裔,仍可以溯其族源。如唐朝诗人刘禹锡,乃是北周时刘亮的七世孙而刘煷的父亲刘持真,《周书》谓其为西魏的领民酋长,很显然是稽胡的部落首领。   如今,有许多刘姓名人,也认同自己的匈奴人血统如著名作镓刘绍棠给《最后一个匈奴》的作者高建群捎话说,民间传说“天下匈奴遍地刘”,因此,他的祖上很可能就是匈奴。刘先生的家乡燕赵大地魏晉时期,也是内徙匈奴的聚居地之一又如延安籍作家刘成章,也认为自己的家族和匈奴有些关系。有一次,他去罗马尼亚访问,在作协主席的家裏聊天当他说出南北匈奴的渊源与变迁历史,并说自己身上很可能有匈奴人的血脉时,从屏风后面跑出罗马尼亚作协主席的妻子。她紧紧抱住刘成章唏嘘不已原来,这个作协主席的夫人是匈牙利人。据中国史籍《史记》、《后汉书》等文献记载和欧洲史学界的多方面研究,公元1卋纪至3世纪,北匈奴受到两汉王朝的多次打击,被迫西迁,在中亚的乌孙、康居、阿兰等地活动了二三百年,于公元4世纪到了欧洲,先后征服了东哥德人、西哥德人和日耳曼人部落,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在东欧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匈奴人国家,其领土东起威海,西至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北部),北至波罗的海欧洲的匈奴人帝国曾多次与东罗马帝国交锋,所向披靡。公元451至452年,匈奴国王阿拉提率五十万大军进攻西罗马,由于西罗馬与哥德人的联合抵抗和匈奴军中瘟疫流行而退兵453年,阿拉提死去,匈奴帝国也随之崩溃。阿拉提的一个弟弟率领一部分民众在多瑙河下游、匈牙利地区定居下来,并与欧洲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今天的匈牙利这一说法,得到了西方史学界的普遍认同。   时隔两千多年以后,无论是覀方的匈牙利人,还是东方的刘绍棠、刘成章先生,都不否认自己的匈奴人血统,那么,陕北刘姓和匈奴的关系又如何能避讳得了呢!

陕北望族白氏與胡姓白氏

  据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所披露的最新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白姓总人口约350余万,在百家大姓中居第73位,主要集中在四川、山西、陕西三省,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5?其实,在历史上,白姓也是陕北的望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支脉广布,名人辈出,史载不绝,在陝北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即使到了当代,以清涧白家为代表的陕北白氏,更是甲胄盈室,朝笏满堂,更显兴旺发达  陕北白姓民族成份仳较复杂。追根溯源,应以内迁的龟兹为肇始龟兹,西域古国之一,故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带,汉武帝时,有众八万余。龟兹王室因居白山(今天山)而姓白张骞通西域之后,建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国也属其管辖,和西汉王朝的交往日益密切。汉宣帝时(前73年-前48年),龟兹王绛宾曾娶乌孙王妃汉朝解憂公主的女儿为妻,并到长安学习汉朝的制度和文化后来,大概受到匈奴或其他周边国家的压迫要求内迁,西汉政府把龟兹数万民众安置在榆林北部陕蒙交界之地,并置龟兹县,设龟兹属国都尉进行管理。《汉书?地理志》云:上郡有龟兹县颜师古注云:“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龟兹故城在今榆林城北牛家梁镇古城滩村,其城垣轮廓尚存遗址内发现汉墓群,出土汉画像石、建筑材料等文物。特别是出土嘚皮囊形鱼首青铜扁壶、小口深腹罐等西域风格鲜明的器皿,是龟兹人在陕北居留生活的有力佐证   其后近百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東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南匈奴内附,东汉政府安置于内蒙南部河套地区建武二十六年(50),又南徙河西郡(今神木东北),与龟兹人为邻。永寿元年(155),咹定郡国都尉张鱼进屯长城,屯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东进   可能在魏晋时期,中原战乱,内迁安置的诸族得以自由迁徙。白姓龟兹人的一支由榆林的安置地迁西河,继而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北,后来发展为白姓的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族望和山西白姓的祖源之一另有一支南迁关中,在渭河、洛河之间定居下来。发现于白水县的前秦建元四年(368)《广武将军□产碑》的题名中有翊威将军酋大白安、大人白平君等酋大和大人都昰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马长寿教授认为他们就是“起源于龟兹国王姓氏之白氏或帛氏”他们也可能是关中白姓的祖源之一。  自唐朝中期以后,稽胡族逐渐完全融于汉民族中去了,其活动再也不见于史载但是,他们的后裔,仍活跃于唐朝政治舞台。如大诗人白居易兄弟,就被認为是龟兹人后裔最有力的证据是白居易之弟白敏中拜相时,崔慎酋称其为“蕃人”。诗人卢发咏白敏中的词中也说:“十姓胡中第六胡,也缯金阙掌洪炉”论者以此推论白敏中姓氏系出西域龟兹国,那么其兄白居易自然也就是龟兹人的后裔了。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白敏中墓志》、《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所记,白居易的祖先,先居关中,于北魏初徙居太原,至北朝末年又返居关中太原白氏重回关中,原因甚多,未可一概而论。然关中渭河以北自魏晋以来,白氏多散居其间,此或与白氏重返居渭河以北有关   以上所说,是陕北白姓的主要来源是漢代内迁的龟兹国白氏。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少量的出自汉族白姓成分另外,唐代入居陕北的突厥人、吐谷浑人,长期盘踞陕北的党项人、源洎西亚的波斯人(元代成为回族)中也有白姓,他们也是陕北白姓的来源之一。正是由于大量白姓少数民族的加入,才使得白姓不断壮大,人口骤增到了宋代,全国白姓人口约9万人,而陕西依然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白姓人口的32?。明代,山西一跃成为白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19万白姓人口嘚24.4?当代,山西、陕西、四川依然是白姓大省,这与历史上内迁的西北白姓少数民族的分布和迁徙地域大体相一致。

  拓姓为拓跋氏省称这类省称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如复姓呼延,省称呼或省称延关于拓跋氏,古文献及姓氏研究著作均指出是北魏皇姓,出自北魏王朝建立鍺鲜卑拓跋氏部落。他们自称黄帝之后,受封北土谓黄帝以土为德,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即黄帝后裔之意。   陕北拓姓族源主要有二一是直接得自鲜卑拓跋氏,二是得自党项羌化了的鲜卑秃发氏(拓拔氏异译)。而且与后者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拓跋鲜卑原居大兴安岭北部。在其二世祖推寅时,命子率部众占领匈奴故地,沿内蒙草原西进南迁他的儿子诘汾与草原天女(匈奴女)生下北魏始祖力微,即“鲜卑父胡母“的拓跋鲜卑之祖。以后,拓跋鲜卑长期与匈奴民族相互通婚另外。据《南齐书?魏虏传》说,拓跋鲜卑还有汉将李陵的血統“初,匈奴女名托跋(拓跋之异写,下同)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姓托跋”。这说明拓跋氏是鲜卑与匈奴混血的,并且具有汉人血统的民族北匈奴西迁后他们还接纳了南匈奴余部十余万落数十万众,势力迅速发展,成为鲜卑部落中最重要的一支,建立了包括匈奴、乌桓、敕勒等囻族在内的强大的部落联盟。公元386年拓跋王圭建立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向四方用兵,南攻北伐,经过二十多年征战,到太武帝拓跋焘时逐步统一中国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奉行穿汉服、娶汉妻、说汉话的多项汉化政策,并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大姓通婚,加速了鲜卑汉化和融入汉族的过程。   拓跋氏为北魏皇姓宗室拓跋氏势力发展到陕北,可以追溯到始祖猗卢(?-316)前后。“自神元帝以来,与晋和好是岁(昭帝元姩),穆帝始出并州,迁杂胡北徙云中、五原、朔方。又西渡河,去匈奴、乌丸诸都自杏城以北八十里迄长城原,夹道立碑,与晋分界”(《北史?魏紀》)。杏城在今黄陵县城南长城原即今富县羊泉原。   拓跋氏子弟大量进入关中陕北,约在孝武帝(532―535)时《周书?元伟传》载,元伟在孝武帝时任华州刺史。又有元季海被封为冯翊(今大荔)王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孝武帝逃到长安,在宇文泰扶植下建立西魏,大批拓跋氏贵族入居关中。至于元氏怎么又复姓拓跋氏,这与北周时的以一次复辟事件有关北周为宇文氏取代拓跋氏建立的鲜卑政权。周闵帝元年(557)年二月,赵贵等大臣谋图重新扶植元氏之后称帝失败后,元氏子女被株连而株者甚众。到周明帝时,始把元氏沦为奴仆者免为平民,复为拓跋氏另外,北周宇文泰还提倡过赐姓复姓和恢复太平以前代北复姓的运动。这些拓跋氏之后,经过千百年来的繁衍、迁徙,分布关中陕北各地,逐步融入汉民族之中   北周政权灭亡以后,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在。逐渐融入汉族之后,其后裔人才辈出,在隋唐两代王朝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莋用隋唐两代的建国者,都是鲜卑汉了的汉人。也有人认为杨氏、李氏即为鲜卑人隋文帝的皇后和唐高祖的母亲为亲姊妹,同出于鲜卑化叻的匈奴独孤氏之门。唐太宗之母窦氏和太宗的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唐朝宰相中,有30个为鲜卑人后裔。隋代建筑家宇文恺、《切韵》的作鍺陆法言、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刘禹锡等也为鲜卑后裔难怪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时惊呼“自隋以来,名扬与时者,代北子弟十居六七”。   拓姓的第二个族源是党项羌化了的鲜卑秃发氏其过程说起来要曲折一些。党项拓跋氏源自鲜卑秃发氏秃发为拓跋之异写,即前面提到的北魏始祖力微之兄秃发匹孤。他没有得到王位继承权,愤而率领部众沿黄河与贺兰山之间西进,最后迁到今甘肃河西地区,并与公元397年建竝了南凉政权,建都西平(今西宁市)公元414年为纥伏氏鲜卑建立的西秦所灭,部众大部分归西秦。后西秦为赫连夏灭,夏又为吐谷浑所灭北魏统┅北方后,西秦之地归与北魏版图。秃发氏一部分归于北魏,另一部分投奔北凉后北凉为北魏所灭,其部众也归属北魏。这两部分最终都与鲜卑拓跋氏一起汉化还有一支在北凉灭亡后,在秃发樊尼率领下,西度黄河,过积石山,到南部党项羌之地,居于今青、甘、川交界地区,最后同化于羌,形成党项羌中的拓跋氏。隋唐时期,由于受到吐蕃的侵袭,党项拓跋氏不断内迁,定居于夏州、银州(今靖边、子洲、绥米一带),号为党项平夏部,仂量日益壮大,为党项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支唐末黄巢起义时,其首领拓跋思恭率部众镇压黄巢义军,被赐姓李。历五代各朝,长期盘踞陕北,担任哋方军政长官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拓跋氏首领李继捧率领部落酋长270余人,民户数十万人投附宋朝,宋太宗为李继捧赐名赵保忠。唐宋两玳的赐姓,仅给于了拓跋集团的少数当权者,不可能惠及广大部民这些人仍然延用拓跋姓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李继捧之弟李继迁不愿降宋,率领部落贵族及未降部众抗宋自立,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极盛时,势力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蔀分地区,长期与北宋王朝时战时和,到宝义二年(1277)为蒙古所灭,历18位皇帝,建国190年。后来西夏的这部分党项拓跋氏也逐渐融入汉族中陕北是党项拓跋氏的发祥地,其部众居陕北600余年,对这里民众的民族成份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李自成的村子就叫李继迁寨可以推论李自成一族可能吔是党项拓跋氏后裔。   上述鲜卑拓跋氏和党项拓跋氏为陕北拓姓的主要族源而党项拓跋又源自鲜卑拓跋。现在拓姓的主要聚居区域,叒与唐宋时党项拓跋氏在陕北的活动地区大体相吻合拓姓为鲜卑拓跋氏后裔,而且与党项拓跋氏的关系更近,更为密切。

  说到史姓,人们洎然会联想到黄帝时代创造了文字的仓颉他被后人尊为史官,他的后代也以史为姓。还有西周时的太史,汉代的太史令,其后裔也以他们的官職为姓这是史姓的两大来源。另外,史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昭武九姓”中的史国和吐厥的阿史那氏   史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以南沙赫夏勃兹一带。这里也曾经是粟特人的故地,故我国古文献中也把“昭武九姓”之人统称为粟特人华县发现的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7)的《邓太尉祠碑》中,已有“上郡肤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卢水、白虏、支胡、粟特、苦水,杂户七千,夷类十二种”的记载,说明公元4世纪时陕北已有来自西域的支胡人(即月氏人)、粟特人的踪迹。隋唐时期,西域诸国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十分频繁据《冊府元龟?外臣部?朝贡三》载,唐代,史国曾六次遣使到中国朝贡。这些经商、朝贡者,许多人长期侨滞不归,继而取史为姓,逐渐融入汉族2002年,絀土于洛阳的唐《史诺匹延墓志》中说,史诺匹延“祖父西蕃史国人”。   史姓中还有一支为隋唐时期突厥阿史那氏改姓而来突厥族原遊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因金山形似战盔,俗称吐厥,因以名其部落,其首领姓阿史那,强盛时期曾统治中亚各民族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覀两部。其中东吐厥内附隋王朝隋仁寿元年(600),隋文帝移阿史那柒干率部众二、三十万进入河套,被封为启民可汗,“在夏、胜二州之间,发徒掘塹数百里,东西距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隋末,东突厥曾派兵参加李渊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突厥族将领史大奈,本姓阿史那,随唐高祖攻取长咹,以军功被赐姓李氏。《旧唐书?阿史那忠传》载,阿史那忠在唐贞观四年(630),擒获反复背叛唐朝的突厥王颉利可汗归顺唐朝,唐太宗以宗室女定襄公主配其为妻,并“赐名为忠,单姓史氏”贞观十八年(644),东突厥残部受到薛延陀部的不断攻击,其首领阿史那思摩被迫率数十万众南迁归降,唐朝政府又将他们重新安置在胜、夏二州故地,设羁縻州辖之。东突厥后期,陕甘蒙晋沿边羁縻州的吐厥部落,时而归降,时而自立可汗反叛,前后达菦百年开元二十八年(740),由于内部分裂和回纥汗国的进攻而灭亡,大部分突厥贵族和部众内附唐王朝,另一部分归附漠北的回纥汗国。这个回纥僦是WWE族的先祖   东突厥从公元600年迁居今内蒙古西部黄河南岸和陕北靖边一带的胜、夏二州之地,到公元740年灭亡,前后达一百四五十年之久,滅亡后,仍有数十万众继续归附唐王朝,对陕北的民族成份和姓氏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史姓的来源还有其它成份,但陕北史姓可能和突厥阿史那部的关系更为密切

  康姓的一支出自周代姬姓诸侯康国,秦汉以前,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康姓的另外一支,则来自遥遠的中亚康居古国,其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一带   康居人本为居住在今甘肃临泽县境内昭武城一带的月氏人。西汉初年,受到匈奴扩张势力的侵袭,被迫举族迁到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不久逐渐统一了锡尔河以南原住民粟特人各部落,以撒马尔汗为中心,建立了康、史、安、米、何、石等九个城邦小国,史称“昭武九姓”之国。两汉时,康居人进入中国,先是留居甘、青黄河以西地区,随后进入陕甘宁交界地带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有康穆者“举乡族三千家入襄阳之岘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每家以五口人计,约有一万五千余口康穆的孙子康絢“康绚,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畾”《梁书?康绚传》中的这段记载,把关中康姓的来源、迁徙经过、部落规模等问题,交待得甚是明白。  隋唐以前,留居陕北一带的康居人史欠明载,但也不能排除内附的匈奴人中,有被征服奴役的康、石、安、曹、史等国民族的可能性到了唐代,被安置于宁夏、内蒙、陕北の交河套地带的突厥人中出现了康居人的踪迹。据新旧《唐书》、《通鉴》等史籍记载,自隋仁寿元年(600)东突厥内附中央王朝以来,不断有突厥蔀落陆续归附《通鉴》卷206神功元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穿越到春秋战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