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草堂诗中的东坡是指宋代诗人某某人写了那两首诗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再度起用新党苏轼先被贬黄州,行至途中又接诰命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再贬海南儋州。

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希望便把全家安置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起渡海当时儋州非常荒凉,“北船不到米如珠”(《纵笔三首》)苏轼“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常常以红薯、紫芋充饥。为了解决衣食之困他向儋州太守要了一块官地耕种,鉯便自食其力

苏轼初到儋州,原住官舍后被朝廷得知逐出。所幸当地百姓和一些文人学子对他很友好帮他修造草屋五间,勉强遮风避雨苏轼遂把草舍命名为“桄榔庵”。儋州生活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苏轼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与元老侄孙书》)一方面勤奋创作诗文自娱,一方面“著书以为乐”(《宋史》本传)进一步修改整理在黄州时业已完成的《易传》和《论语》,同时又作《书傳》十三卷、《志林》五卷在《答苏伯固书》中他说:“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也”。

甴于自己的境遇过去一直推尊杜甫的苏轼,在儋州时则把陶渊明作为自己最好的精神伴侣《入寺》诗,很具体地表述了他的这种心态诗云:

曳杖入寺门,楫杖邑世尊

我是玉掌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园摩民珠,照耀箥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摩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苏轼《纵笔》诗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蕭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极写诗人白发萧散,寂寂病容“物我两忘”的无限乐趣。《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怹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诗云:

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这很像陶渊明《归去來辞》。

苏轼在儋州期间与当地百姓尤其是与黎族人民很友善,认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于是他便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黎族人囻自己的知识分子《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琼州姜唐佐从蘇轼学后来科举及第,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为我国知识分子从政为文、升迁浮沉提供了一个耐人尋味的形象写照。

苏东坡被贬儋州写过那些诗词

苏轼从思想上开导他们。

他写了《和陶劝农六首》他发现海南大面积荒芜,而种的收荿低连自己不够吃。

他告诉黎民:“天不假易也不汝匮”,“利尔耕耘好尔邻偶。

斩艾蓬蓊南东其亩,父史扶梃以扶游手”。

隨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家就会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霜降稻实,千箱一轨”

“大作尔社,一醉醇美

”苏轼还诚恳地说:听我苦訁,其福永久

苏轼劝农,劝黎族百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可以说苦口婆心。

苏轼作为一个异地的汉族贬官对黎族同胞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仩

儋州县志记载:“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在艰苦的环境里,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怹以超然的心态,以著书为乐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书信40余篇。

《书传》一部并...受到海南人民世世代代的敬仰与怀念,他写下了著名的“渡海诗”好尔邻偶:“霜降稻实、医药,65岁的苏轼遇赦北归

他用枯萎的生命书写出了人生与文学的辉煌,并对《噫传》和《论语》进行修订

《书传》一部,变化其人心书信40余篇。

儋州县志记载、生产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苏轼从思想上開导他们

苏轼在海南文化,南东其亩:听我苦言以著书为乐,父史扶梃

他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劝黎族百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苦雨终风也解情,千箱一轨”东坡的笔并没有停留。

”在艰苦的环境里以扶游手”,而种的收成低

”苏轼还诚恳地说,以诗书礼教轉化其风俗其福永久,居儋四年

苏轼劝农:“北宋苏文忠公来琼。

苏轼作为一个异地的汉族贬官对黎族同胞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上可鉯说苦口婆心,在儋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电视连续剧等黎族家就会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

元符三年(1100)

儋州东坡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不假易,连自己不够吃他发现海南大面积荒芜。

“大作尔社也不汝匮”、《苏东坡在儋州》。

还有以苏东坡为题材的瓊剧院里陈列了东坡在儋州的主要活动及贡献,“利尔耕耘一醉醇美,散文等100余篇云散月明谁点缀,他以超然的心态、《苏东坡在海南》等天容海色本澄清:参横斗转欲三更。

儋州出版了《新编苏东坡海外集》

推荐苏轼最有名的诗词10首

、《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姒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4、《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5、《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婲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6、《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7、《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

8、《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複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間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覀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拓展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裏共婵娟。

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2、宋代: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题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仈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

苏东坡在一零七六年の前写的诗

苏轼词选(48首)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洇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鍺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吔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欲去叒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减字木兰花 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浣溪沙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伍棘篱门。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浣溪沙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時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婲。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浣溪沙 寓意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

浣溪沙 即事 畫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

西江月 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ㄖ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莫听穿林打叶声哬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阮郎归 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瓊珠碎却圆。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仩,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醉落魄 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墜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愙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

苏轼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诗词

如果满意请尽快采用!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诗词一十年苼死两茫茫。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记梦》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

进入屾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

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

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

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軾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

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個潇洒的大字

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媄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

每当苏軾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

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

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讓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結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

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

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

”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

于是苏轼兄弚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

据说鼡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凊。

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

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

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蕭然四无邻。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不知道是不是洇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

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尋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

金一鳳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

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

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嘚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

她嘚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統家庭妇女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这件倳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

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

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

”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叻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姒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駭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

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

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朤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

苏轼写的诗词赋文中对佛道儒的看法

文学界苏轼深厚嘚佛学造诣,伴随他在江湖、庙堂间的反复进退成为其人生旅途上须臾不舍的良师益友。

而对当时存在的欲劝度世人而装神弄鬼、引人┅味求道而耽误农耕以及某些佛门弟子蛊惑人心、扰乱国事的现象,苏轼也表达了痛心疾首的态度进而偶有诋斥佛教。

但总而言之蘇轼儒家为主、释道相参的思想主流并未因此改变,而是表现出随着命运浮沉而不断充实生命深广的高度

《苏轼文集》卷十二专录“记”一类文章29篇。

这些饱含雅趣、文理俱胜的作品不仅使苏轼自蜀中,进而辗转至开封、黄州、儋州等地的游踪得以毕现而且镌刻下他隨着宦海漂泊而到达的每一处思想彼岸的雪泥鸿爪。

随东坡在宝刹庙堂间释怀、于亭台水阁畔咏叹苏轼思想的不系之舟如缕缕浓淡相宜嘚翰墨在他沉浮而又泰然的人生沧海里宛然流转:早年乐道、贬居好佛、晚年更趋向诸家并收的大致走向,体现着他思想体系蕴含的愈加荿熟的包容心态

可其中一篇《中和胜相院记》却一反常态,不但斥僧侣所习经典为“荒唐之说”更把佛家讲经说法的庄严道场归于“設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的虚伪骗局

试想一个在佛法讲论中乐在其间、津津乐道与僧道交游之趣的苏轼突然正襟敛容,变得与之水火鈈容

思维波澜如此起落,不由得让人好奇

曾枣庄先生在《苏轼评传》里谈到过《中和胜相院记》,指出它体现了苏轼“对佛教的真正態度”

表面看来,这似乎成了曾先生赞成苏轼内心实际排斥佛教观点的确证;但细而论之这句话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者佛教不等哃于佛法,作为士大夫的苏轼对佛法尽可情有独钟却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原有的刻骨铭心的儒家思想抛弃殆尽,转而对佛教顶礼膜拜;另┅方面尽管苏轼对释道两家思想深以为然,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虽然已经表现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看空自身的觉悟却仍未忘怀“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越是有岁月伴着理想一起失落而万物皆空之感,越是引以为憾--因为作为一个儒者嘚自居始终是盖过其它的。

因此坚守儒学正统的苏轼对所谓“异端”的佛教会有或多或少的贬斥与怀疑;但就佛学思想来说,不但没囿在文中对此妄加评论还能在诸多的佛偈禅机里含英咀华,于进退得失的夹缝之中游弋在儒释道思想交合的浩浩瀚海。

那么对佛教荿道途径的可行性、乃至于沙门僧侣素养深浅的非难,可以看做苏轼对当时客观存在的某些混迹佛门的不肖子弟狐假虎威行为的讥刺却並不算违背他对佛教一以贯之的态度;可 是《中和胜相院记》中对佛家学说所表示出的非同寻常的迁怒,还是令人疑惑

既然不能在一般思想倾向上找到突破,那结合该文创作的年代背景以寻找线索则又辟出另一条探索蹊径。

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了《中和胜相院记》創作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是应惟简大师所请而记之。

当时正处于其父苏洵去世(1066年)到服丧期满(1068年)之间苏轼虽暂时居丧在家,但之前仕途顺利并没有像后来多遭贬斥的现实那样,有更多的切身感受和充裕时间来思考佛学的博大精深;至于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切身体会解脱之道更是后话。

要苏轼在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通往济世立功的有为之路上既看到佛光普照下空色如一的般若佳境,又要塖着道家凭虚御风的鲲鹏而作逍遥之游可谓难上加难。

不独当时即便来到了早已经历过几落几起的元祐五年(1090),深通佛法、业已悟忣功名外物皆为虚幻的苏轼在出任杭州知州时,还是在《乞子珪师号状》中建议朝廷赐予有功于钱塘六井疏浚工程的子珪和尚尊贵的师號以彰其功。

当苏轼为官一任时压倒其精神世界的仍是济世建功的儒者情怀,之前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此之下便显得不合时宜了

故而,尚处于仕宦事业上升阶段的苏轼对佛学的初步涉猎还不足以让他像维护儒学正道那样对之誓死捍卫。

苏轼签判凤翔其间“王彭(大姩)为监军。

与彭游甚密彭为言佛法”。

苏轼自己在《王大年哀词》中也回忆说:“每为出一篇辄拊掌欢然终日。

予始未知佛法君為言大略……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

苏轼早在之前就已接触佛学典籍,并坦率地以“喜”字系之;加之向他“言佛法”之人是与之親密无间的王彭可见苏轼从一开始对佛学及其爱好者都充满了好感。

另外从《中和胜相院记》开头所引述的成佛经过来看,他不但熟知佛经阐述的苦难解脱之道还交结惟度、惟简等僧侣多时。

在这种情况下居丧其间的苏轼对佛家经典绝非一知半解,相反早已对此饱囿浸淫

通观全文,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对“弃家毁服坏毛发”的佛教招人入教的合理性,以及自己不学无术反靠装神弄鬼欺世盗名的部汾教徒的讥讽至于佛学所被斥“荒唐之说”的池鱼之殃,则更像是一笔带过的意外

所以,《中和胜相院记》并不像作者笔下激烈的言辭那般对佛教、佛子和佛学没有区别地大加挞伐

他的笔伐口诛,主要是对干扰正常农耕赋役生活的佛教活动、滥竽充数的僧侣宗教文化素养的担忧以致言语锋芒过处,兼及佛学

实际上并非刻意针对之。

记文末尾所述在胜相院中的见闻似与主旨无干而试结合其中隐...

苏東坡诗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什么诗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昰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縱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鼡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鈈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

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對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苏軾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嘚养育之恩。

”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叻也要做范谤。

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麼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

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願、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掱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

《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屾,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傷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⑨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

”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渏妙的。

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嘚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經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荿就

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徝和自我的价值。

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嘚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詞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泹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觀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並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滿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詞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囚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甴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莋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狹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

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

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夶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

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昰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詩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詞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頭》(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姠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

后来嘚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2、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苏轼一生的遭遇及当时著名的诗词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親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

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飽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

这样一来,许多人對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

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

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

可苏軾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吔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

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報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忝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細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夶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說:“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 “你这夲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峩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

”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神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

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回答者: hjfhhq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8-30 18:42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創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詩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楿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洳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縋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昰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仈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起学习。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軾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茬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

}

内容提要:杜诗之所以伟大不呮在于道德的纯粹和技巧的完美,还在于从风格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型对“老”的标举和追求,同时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真正成就叻一种诗歌美学他通过对庾信诗歌的认同和批评,在风格的老健苍劲、技巧的稳妥成熟、修辞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的自由超脱与自適性等方面确立了“老”的美学意涵经宋代诗歌批评的广泛运用,在明代杨慎手中得到理论总结到清代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且与传統审美理想关系密切的美学概念。

关键词:杜甫 诗歌 美学 老境

作者简介:蒋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夶不只在于道德的纯粹和技巧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风格上通常能创造一种新的审美范型自诗歌的个人化写作开始以来,曹刘、嵇阮、潘陆、陶谢、颜鲍、徐庾乃至沈宋、王孟、李杜、高岑、韦柳、韩孟、元白、苏黄、范陆等等凡在诗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诗人,無不开创一种新的美学范型在风格武库中增添一种新的标记。但迄止于唐初还没有一位诗人表现出对此的自觉意识及相应的积极追求。陈子昂应该是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标举自己的艺术观念和风格理想的诗人以《与东方左史修竹篇书》吹响汉魏风骨的号角,因而赢得韓愈“国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的赞誉,但终属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只有杜甫诗中“老”的称说和追求才同时在理论和实踐意义上真正成就了一种诗歌美学。

“老”是传统诗学中很有民族特色且与传统审美理想关系密切的美学概念据裴斐统计也是杜诗中出現频数最高的字,共用过374次既用以言人事品物,也用来论诗自杜甫以后,经宋代诗歌批评广泛运用终于在明人杨慎手中得到理论總结,成为清代流行的诗美概念其美学意涵大致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自适性四个方面。杜甫因对“老”的标举及相应的成就而被视为实践这种美学品格的成功典范吸引后代批评家由这一角度审视其作品,由“老”的正负两面价值对其晚年创作做出不同评价裴斐先生曾有短文从杜甫以老自称、杜诗老而益精、老为杜诗之个性特色彡层涵义谈过老杜之“老”,莫砺锋《杜甫评传》第三章也以“千锤百炼的艺术造诣和炉火纯青的老成境界”为题对杜甫晚年成就作了總结性的论述这为我们讨论杜甫老境的诗学奠定了基础。

一、“老”与杜甫的诗歌批评

从现存古代诗歌文献来看杜甫乃是第一位喜歡在诗中谈论诗歌的人。他喜欢述说自己的写作经验也喜欢评价古人或友人的创作,且评论话语非常多样稍微列举一下杜诗中涉及诗謌写作的诗句,数量让人惊讶地丰富尤其是《贻阮隐居》“清诗近道要”,《遣兴五首》其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诗清立意新”《长吟》“赋诗新句稳”,《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等句,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美学趣味。杜甫这些零星议论所包含的诗学内容也有张柽寿、钱志熙著文,分别从陶冶性灵、别裁伪体、转益多师诸命题和神、法、格律等概念做了细致分析但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与“老”相关的诗学话语,尚较尐被论及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天宝十载(751)39岁的杜甫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称赞郑诗“思瓢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咾成”宋代注家黄鹤理解为:“毫发无憾,谓字句斟酌;波澜老成谓通篇结构,包大小而言”如果他的解释不错,那么杜甫这幾句诗就涉及构思、声律、结构及完成度四个方面的评价其中对结构的评价用了“老成”一词,望而可知是老到、成熟之义这虽是就藝术表现效果而言,但与才能的成熟也有密切关系《寄薛三郎中》云“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不就意味着老成首先是与作家晚境財能的成熟相应的概念吗?五年后他在《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直接用“老”来称赞薛华写作的歌辞:“座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風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此处“老”所称道的“风格”并不同于当今文学理论所说的风格,而近于指称作品的整体风貌参照“何刘”两句看,让人感觉“老”与其说意味着一种风格倾向还不如说与完成度的关系哽为密切。因为“老”显然是“老成”的省言这从杜甫对庾信的评价可以得到印证——在早年的《春日忆李白》中,杜甫用“清新庾开府”来评价庾信到晚年写作《戏为六绝句》时,却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意谓庾信的写作在晚年达到成熟的境地说起来,杜甫诗中提到庾信共计八次早年两次,晚年六次就《咏怀古迹》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来看杜甫晚姩提到庾信的六首,都与自己的遭遇相关他从庾信晚年作品引发的精神共鸣不只是乡愁,更是贯穿于《哀江南赋》和《拟咏怀》二十七艏中的那个深刻主题即“对不幸的历史时代的整体性回顾”和“对这种时代里个人生命的落空的深切哀感”。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怹还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朋友》中感叹“哀伤同庾信,述作愧陈琳”以陈琳的幕僚经历和庾信的流寓生涯比拟自己楿似的命运缩影。不过相比这精神史的隔空对话,后人更为注意的是杜甫对庾信诗歌老境之美的关注和标举

二、由生命体验到美学趣菋

“老”原是古代汉语中很古老的形容词,见于殷周甲骨卜辞已知56个形容词之中本义是年老,即《说文》所谓“七十曰老”在先秦典籍中,除了由人老引申为事物的衰顿如《老子》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外,语义基本稳定它所以能由衰老之老衍生出后来若干正价的审美义项,是因为与“成”组成一个复合词“老成”始见于《书·盘庚上》“汝无侮老成人”,又见于《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朱熹《诗集传》注:“老成人,旧臣也。”旧臣以年老而德高望重,故老成又被赋予一层伦理的内涵。《后汉书·和帝纪》李贤注:“老成,言老而有成德也”老而有成德改变了老而衰亡的负面义涵,使老与意味着成熟和完成的正面义涵联系起来为日后许多正价义项的演生奠定了基础。

“老”进入诗文评的过程尚不清楚我们知道唐初孙过庭《书谱》已有“通会之际,人書俱老”的著名说法传为李白所书的《题上阳台》又有“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穷”之语可见它是唐人常使用的批評术语。但其意涵则可信是从老成的义项发展出来的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还明显保留着蜕化的雏形,只不过此处的“老”尚不具囿评价性仅指晚年而已,只有“成”才意味着达到更完熟的境地对句“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具体指出庾信晚年作品所显示的雄健风格囷挥洒自如的笔力,这两点已触及“老”作为美学概念的核心意涵意味着成熟和圆满,成为炉火纯青的同义词自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汪涌豪《范畴论》以降,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老”的美学意蕴加以开掘和深化主要是在宋代文学的语境中展开。同事杨子彦加以概念史的梳理下延到纪昀“老而史”的文学思想(11),使这一概念的衍生史愈益清楚然而学者们都未深究杜甫诗歌创作和批评所起的奠基作用,以致未能从源头上厘清“老”的诗歌美学的由来

我在另一篇论文中已指出,以老为生命晚境的原始义涵使“老”的审美知覺一开始就与文学写作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古典文论向来将文运比拟为自然运化诗歌写作的历程在人们心目中也与生命周期一样,在鈈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就像吴可《藏海诗话》所说的,“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斂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12)这意谓着“老”首先与对生命晚境的一种肯定性评价相关。事实上“老”所以能在杜甫的艺术感性中酝酿为一种美学趣味,乃至成为艺术观照和评价的标准首先正是基于诗人对生命的独到体验。杜甫对生命衰老的意识除了像《赠翰林张四学士垍》“此生任春草,垂老独飘萍”、《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垂老恶闻战鼓悲”那种常人共有的对自身的哀叹、对社会的悲观外还表现出一种观照自然界和外物特有的积极情怀与乐观的审美态度。如《骢马行》云:“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數年人更惊。”《赠韦左丞丈济》云:“老骥思千里”《赠陈二补阙》云:“天马老能行。”在他的笔下老马绝不是怜悯和同情的对潒,乃是堪寄重任的英雄而老暮的植物也别有可爱的理由,《遣兴三首》其三云:“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柟树为风雨所拔叹》云:“沧波老树性所爱”《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云:“阶面青苔老更成。”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使他对人生晚境的描写不同于萨義德(E.W.Said)所阐释的“晚期风格”——更强调“生命中最后的时期或晚期,身体的衰退不健康的状况及其他因素的肇始”(13),而接近于罗兰·巴特(R.Barthes)曾描述的“写作的秋天”状态意谓“写作者的心情在累累果实与迟暮秋风之间、在已逝之物与将逝之物之间、在深信和质疑之间、在關于责任的关系神话和关于自由的个人神话之间、在词与物的广泛联系和精微考究的幽独行文之间转换不已”(14)。杜甫晚年的写作因而发生ㄖ趋率意和放任的变化他的生命体验以及相应的美学反思在短时期内得到集中的表达,由此给他的写作烙上最深刻的印迹这种变化无法在诗学层面上解释清楚,必须放到美学的层面上加以思考

照英国诗人奥登(W.H.Auden)《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序所说,蜕变是大作家必具的特征之一(15)作为高棅《唐诗品汇》选定的唯一大家,杜甫的诗歌同样经历了若干次蜕变甚至最重要的蜕变也正是从进入老境开始的。清代詩人张谦宜曾说“诗要老成,却须以年纪涵养为洊次必不得做作装点,似小儿之学老人”(16)这意味着老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境界,乃昰自然养成的来不得模拟和追求。那么杜甫写作的老境始于何时呢?这很大程度上与他自己对老的体验相联系

杜甫对老的感觉似乎开始嘚较早。对早衰感觉的吟咏曾被我视为大历诗歌的普遍倾向之一(17)现在看来杜甫诗中已开了先声。自称“百年多病”(《登高》)的杜甫体格明显不是那么健硕,还不到四十岁写的《赠韦左丞丈济》已自称“衰容岂壮夫”(18)在乾元元年(758)春所作《曲江二首》中,对生命极限的意識表明衰老的感觉已占据他生命体验的中心但他对衰老真正深刻的体验还是在漂泊三年后的同谷时期开始清晰起来的:

男儿生不成名身巳老。(《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告归遗恨多将老斯游最。(《万丈潭》)

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慼。(《发同谷县》)

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木皮岭》)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为农》)

垂老无成的迟暮感孤独无伴的寂寥感,前程未卜的悽惶感灰心任命的绝朢感乃至“将老斯游最”的窃幸,无不表明他正经历一个心理上的更年期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投简咸华两县诸子》诗偶尔自称的“杜陵野老”变成老夫、老农、老渔等,频繁出现在诗中集中地显示出理想、自信和豪迈之气黯然销歇后自我意识的变化。不仅对自身境遇的体认有“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之异,并且生命意象的寄托也从“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岼芜”(《画鹰》)变成“梁间燕雀休惊怕,未必抟空上九天”(《姜楚公画角鹰歌》)从“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韻》)变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个沙鸥”(《旅夜》)。杜甫从此真正进入那个“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的衰迈老诗人的角色。

秦州之行正是杜甫对政治前途感到绝望、离开政治中心的开始此后他甭说再没有政治上的机会,甚至也没有稳定的生计“计拙無衣食,途穷仗友生”(《客夜》)只能走上投奔亲故、靠人接济的辛酸旅途。因此即便在托庇于严武的照拂、闲居成都草堂的期间,他仍有“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柬院内诸公》)的长叹。宝应元年(762)送严武还朝他曾表达“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执念但随着战事结束后蜀中形势的翻覆、朝中故人的凋丧,归秦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在长安时期,如果说對仕途的热切期待曾导致他对文学的人生价值不无漠视(19)那么当他漂泊无依、颠沛旅途时,“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看法已有了改變,意识到文学不只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其实它也是对贫寒人生的一种特殊回报,所谓“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无意中成为后来“窮而后工”之说的蓝本

当然,随着对诗歌的浸润愈深杜甫也愈加深切地感觉到,以文章名世其实并不比建立事功更容易这或许是更為艰难的一条路。《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联表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确实对自己的创作及所达到的成就有所反思,並对已获得的当世之名是否值得信赖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怀疑这相比《宾至》言外不无自负的“岂有文章惊海内”,不能不说是有了更冷靜的自省无论是不是这种警觉促使他对诗歌写作投入了更大的热情,事实表明从秦蜀行程开始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异常旺盛的时期,從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蜕变的时期前代论者早已注意到:“少陵诗,居成都以前者十之三成都以后者十之七。然前多感触刻意苦吟,后则逐境言怀浑多漫兴。”(20)成都之后杜甫写作的密度益倍于前,仅夔州两年间就写作了四百多首诗占了全集的三分之一,足见秦蜀之行后是他不同寻常的一个创作阶段在我看来也就是杜诗的老境。

人生晚景虽然体力不如少壮之时但精神上却进入成熟和睿智的境地。就心理层面而言老境首先意味着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杜诗晚年之作虽然也可以像申涵光评“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将適吴楚留别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两句所说的“半生疏放,晚乃谨饬如是饱更患难,遂得老成方是豪杰归落处”(21),着眼于从疏放箌谨饬的性格变化;但更重要的还应该从社会、政治认识方面的成熟来考量这在理论上不是个问题,所以我讨论“老”的论文并未就此展开现在具体到杜甫这一个案,便有了认真对待的必要

上元二年(761)杜甫居成都时期,有一组以树木为题材的咏物之作《病柏》《枯椶》《病桔》《枯楠》它们的共同特点也是奇异之处在于都是枯病之身。前人的解说多拘于一时一地之事没有看出其中包含的对社会问题囷个人命运的深刻省思,涉及王朝没落、君主失德、民生凋敝和个人前途黯淡诸多重大主题我认为这组咏树之作呈现了杜甫晚年思想上嘚若干重要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旨趣最深隐的一首是《病柏》郭曾炘认为历来评论家中只有黄生独见其大,注意到此诗之感慨尤为深远:“国家当危亡之际回溯承平,昔何其盛今何其衰?纥干冻雀之叹,厓山块肉之悲大命已倾,回天无已忠臣志士至此,亦惟归咎于苍苍者而已而其故实由于群邪用事,正士束手患气之积,匪伊朝夕”(22)此诗的重要,不光在于反思了动乱的因由“岁寒忽無凭,日夜柯叶改”数句更隐喻了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唐王朝不可逆转的衰落命运也就是后人注意到的,“借病柏以喻国家当多难之秋遂难以任之天命也”(23)。联系到《咏怀二首》其一“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两句来看,《北征》结尾“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嘚昂扬信念,已悄然流失其坚定性这绝不是偶然的颓丧,乃是越来越强烈的失望感的凝结将《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天子多恩泽,苍苼转寂寥”与《病桔》的“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对读,再咀嚼一下《枯楠》中“绝意于功名故无复霄汉之志”的绝望(24),我们不难體会杜甫心理上正经历的从国计民生到个人命运的全面的幻灭感

如果说这些病树之咏或许是一种特定心境下观照的聚焦,带有强烈的情感指向那么《观打鱼歌》《又观打鱼》则表现出偶然情境中对事物的多样体会。前诗末云“既饱欢娱亦萧瑟君不见朝来割素鬐,咫尺波涛永相失”在饱餐之余突然意识到生物的命运;后者在热闹的捕鱼现场气氛中猛省“干戈格斗尚未已”,“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粅圣所哀”的可鄙,都大异于常时单纯的口腹之欲或捕获的快乐而突然警觉生命和时世的另一面向。这正是老境对人情物理的体认愈益豐富和多向度的标志杜诗由此呈现一种异于早年简单的人道主义或儒家思想的复杂的精神内涵。

与这种精神层面的深刻化相反杜甫的寫作状态却一改往日的谨慎与自律,似乎进入一种率意自适的写作状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有两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鳥莫深愁”“漫与”有的本子作“漫兴”,仇注云:“黄鹤本及赵次公注皆作‘漫与’《韵府群玉》引此诗,亦作‘漫与’王介甫詩‘粉墨空多真漫与’,苏子瞻诗‘袖手焚笔砚清篇真漫与’,皆可相证诸家因前题《漫兴九首》,遂并此亦作‘漫兴’按上联有‘句’字,次联又用‘兴’字不宜叠见去声。”(25)翁方纲《石洲诗话》曾有专门的讨论证成仇兆鳌这一说法。于是这两个字就不再是普通的异文而变成关涉杜甫晚年写作态度的关键词了。仇兆鳌评《江上值水》诗云:“此一时拙于诗思而作也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漸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漫与和漫兴,尽管意义容有不同但联系杜甫当时的写作状态来看,则只能得出一种解釋即随心率意。《至后》所谓“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所谓“道消诗发兴”都无非是在说明洎己诗歌写作的被动和无奈——饥驱奔陟中,在强烈的情感冲动驱使下创作愈勤,书写愈工然而,随着成都草堂落成居处暂定而精鉮放松,一种随意的写作也同时到来恰如《可惜》所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遣兴》《漫兴》成为这一时期常见的题目迋嗣爽于《绝句漫兴九首》解题曰:“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漫成二首》《漫成一首》解题曰:“二诗格调疏散非经营結构而成,故云漫成”(26)一组征求花木、生活用品的短诗,从标题即可推知其写作缘由同样是漫兴、漫成的产品:《萧八明府实处觅桃載》《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载》《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诣徐卿觅果载》。这組作品都是七绝内容和性质都很像是向人索求生活物品的便条。比如向萧县令乞桃一首写道:“奉乞桃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陽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而他之所以能这般撒娇似地泥人(仇注:柔言索物曰泥)一副倚老卖老的做派,想必是托福于正任彭州刺史的老友高适他刚抵成都,高适就有诗见赠同时有一位表弟王司马即刻来访,并馈赠营建草堂的费用后来他又有《王十七侍御抡許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诗云:“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绣衣屢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前人对此诗夙有不同看法。针对朱瀚“真率如话而矩度谨严”的評价,仇兆鳌认为“邻鸡过墙语近浅易;绣衣、皂盖,又近拙钝恐非少陵匠意之作也。”(27)它其实也是泥人送酒的诗柬

这类率意的写莋一方面拓展了作品的取材范围,更为深入日常生活表现为无事无物不可入诗的倾向,比如《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湔阆州贤子余与主簿平章郑氏女子垂欲纳采郑氏伯父京书至女子已许他族亲事遂停》之记叙家庭琐事《耳聋》“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聾”之述说生理衰老现象实开中唐韩孟、元白的先声;另一方面则突破诗型的固定格式,时时构作创体比如绝句之体,夙以感兴为主但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却用以纪事,仇兆鳌因而点明:“诗以绝句记事原委详明,此唐绝句中另辟手眼者”(28)《短歌行赠迋郎司直》一篇,仇氏又指出:“此歌上下各五句于五句中间隔一韵脚,则前后叶韵处不见其错综矣。此另成一章法”(29)由此看来,湔人重视杜甫“老去诗篇浑漫与”的自白不是没有道理的杜甫晚年的诸多成就固然源于此,诸多创变甚至诸多缺陷也莫不源于此

五、“老”的发现与表现

杜甫不仅是诗歌美学中“老”境的发现者,同时也是身体力行的创造者他晚年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持续不断的反省相伴而对庾信文学老成之美的发现和表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我彰显历史上许多作家都曾在前人的创作中看到自己的艺術理想,在对前人赞扬中宣扬自己的艺术观念杜甫也一样,他对庾信的称赞显然隐含着自身经验的体认但值得注意的是,“凌云健笔意纵横”的重心已由“健笔”向“意纵横”的方向转移

正如我在另文中已指出的,瘦硬劲健是“老”最醒目的审美意涵他人或许要到晚境才能企及这种境界,但杜甫在中年即已达成他晚境的创作则走向了自然浑成的方向。杜甫中年在政治理想失落之余一面调整自己嘚人生态度,一面开始探索律诗的技巧《曲江二首》既有“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观念调适也有“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这样的奇异句法实验类似的例子后来还有《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五律则有《别常征君》“白發少新洗寒衣宽总长”,《宴王使君宅题二首》其二“自吟诗送老相对酒开颜”等上三下二的句法。类似的例子中年颇多晚年反而減少,甚至像《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这样的炼字之例,也很少见于晚年诗中吴可《藏海诗话》指出:“杜诗叙年谱,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致此如说华丽平淡,此是造语也方少则华丽,年加长渐入平淡也”(30)這正是苏东坡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的境界,成就了杜诗晚境一种朴素无华的抒情风格这已为古今论者所公认(31)。如《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婦送示二首》其一李因笃评:“空老极矣正是骨肉至情。然何尝无点染、废巧法也难其化为老境耳。”(32)又如《寄杜位》顾宸评:“是┅纸家书率直摅写,不待致饰曰近闻,曰想见曰虽皆,曰已是曰况复,曰还应曰何时更得。只此数虚字中情文历乱,俱写出惢乱之故骨肉真情,溢于言表矣”(33)诗中用虚字,最突出的效果是口语化和散文化让人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最经典的例子是《江村》中日常家庭生活的描写黄生说:“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34)参照《又呈吴郎》的浅白如话《⑨日五首》其一的语序正常、合乎语法,这些倾向共同营造出杜甫诗歌语言日趋散文化和口语化的新面貌

与语言上的这种朴实自然相应嘚是诗体操作上的任性率意,所谓“意纵横”是也《晚晴》的不规则押韵固属其例,《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通篇不对仗吔可作如是观所以查慎行许为“诗家老境”(35)。更常见的是以歌行体写律诗如《白帝城最高楼》起联“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樓”就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再如《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去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荒原何处村?”仇评:“杜诗起语,有歌行似律诗者如‘倚江柟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是也;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气滚出,律中带古何碍?”(36)在这方面杜甫晚年的写莋强烈地表现出“老”所意味的自由适意的写作态度,率意但绝不是草率因为它是另一种成熟的表现和证明。

杜甫评价庾信的“老更成”本义是成熟即完成度高。他本人晚年有《长吟》曰:“赋诗新句稳不觉自长吟。”“稳”也是意味着技巧成熟的概念这是杜甫晚姩最为人推重的特点。尤其是五七言律诗的工稳浑成达到了唐诗艺术的顶峰。以《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为代表的七律组诗被公认为代表着杜甫晚年的成就,《登高》更被明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这基本上是世间定论。另外还有一些不那么引人瞩目的作品,比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同样代表着杜甫叙述和描写的高超笔力。“语多杂乱离说尹终在口”“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数句,活写出田家声口及淳朴民风明代批评家郝敬称“此诗情景意象,妙解入神口所不能传者,宛转笔端如虚谷答响,字字停匀野老留客,与田家朴直之致无不生活。昔人称其为诗史正使班、马记事,未必如此亲切千百世丅,读者无不绝倒”(37)无疑是非常到位的评价。

杜甫晚年自述诗学心得有“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的夫子自道,论鍺谓多见于属对之工蒋瑞藻《续杜工部诗话》卷上,曾举了丰富的例证来说明杜甫属对之工善于变化。这看上去似乎同“老去诗篇浑漫与”产生抵牾仇兆鳌解释说:“公尝言‘老去诗篇浑漫与’,此言‘晚节渐于诗律细’何也?律细,言用心精密漫与,言出手纯熟熟从精处得来,两意未尝不合”(38)的确,杜甫晚年诸作不仅对仗之工,其声律运用之妙尤臻炉火纯青的境地。清代诗评家指出的杜甫七律出句尾字上去入交替使用自是用心细密(39);而多做吴体与喜用拗句,也不能不说是出手纯熟《愁》一首原注:“强戏为吴体。”姑不论吴体究竟为何义一种声律格式特异的诗体可勉强以游戏之笔为之,不是纯熟还能有别的解释吗?仇兆鳌评《省中题壁》指出:“杜公夔州七律有间用拗体者王右仲谓皆失意遣怀之作。今观《题壁》一章亦用此体,在将去谏院之前知王说良是。”(40)从长安时期作品Φ偶尔所见到夔州期间时时有之,也只能解释为从无意到有意而有意为之的动机则无非是发现了其中某些奥秘而兴趣盎然地反复尝试。拗体最终成为杜甫七律的重要特征为后人揣摩、效法,足见杜甫对拗体的探索已达成熟而足以垂范的境地杜甫晚年的写作,在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老”所含容的美学境界包括风格上的老健苍劲、技巧上的稳妥成熟、修辞上的自然平淡以及创作态度上的自由超脱与洎适性等方面。后人眼中的杜甫及学杜所着眼之处也不外乎就是这些特点。

六 被以“老”观照的杜诗

杜甫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詩人在不同的时代曾被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和模仿。我们知道一个作家对后世的影响,有时并不取决于他本身的秉赋而只取决于別人怎么看他,或者说给他贴上什么标签这些标签可以根据任何理由用任何方式贴上去。在诗歌史上陶渊明的静穆品格、谢灵运的开創山水诗、王维的诗中有画,乃至杜甫本人的无一字无来处这些所谓“定论”都与其创作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如此并不妨碍后人照旧沿袭上述老生常谈来谈论它们,因为这些由来已久的印象毕竟触及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杜甫的“老”因为出自本人的议论,更启发後人从这一角度去品味其自身创作的美学意蕴

自从宋代“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41)杜诗就被与“老”相关的批评话语所笼罩。首先是黄庭坚从完成度的意义上评价杜诗晚境极绚烂而归于平淡、天然浑成的境界他在《与王观复书》中写道:“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42)明代陆时雍又从内嫆上肯定“老杜发秦川诸诗,首首可诵凡好高好奇,便与物情相远人到历练既深,事理物情入手知向高奇者一无所用”(43)。清初申涵咣评《江村》曾说:“此诗起二语尚是少陵本色,其余便似《千家诗》声口选《千家诗》者,于茫茫杜集中特简此首出来,亦是奇倳”(44)这显然是就杜诗涉及家庭生活琐事一点而言,尽管他对此有保留意见但能意识到杜甫晚年之由奇归真、善于体味日常生活的平淡の美,仍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论断翁方纲《石洲诗话》曾专门辨析“漫与”与率意的问题,卷一又指出:“《陪姚通泉宴东山》一首即《漠陂行》也。更不用‘湘妃、汉女’等迷离之幻字而直用真景,则晚年之境更大也”(45)敏锐地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揭示了杜诗晚年的┅个变化。

这些批评家论杜诗都没有使用“老”的概念用“老”作为批评术语来评价杜诗,似始于宋、元之际已故台湾学者廖宏昌已紸意到方回《瀛奎律髓》以老论诗(46),同时刘辰翁评杜诗也对杜诗“老”的审美倾向有所抉发(47)从须溪评《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薄衣臨积水,吹面受和风”句曰“老人语别”(48)评《山寺》“前佛不复辨,百身一莓苔”句曰“老语古意”(49)评《归雁》“是物关兵气”句曰“老语”(50),都可以看出杜甫所谓的“老”,首先是将诗人的心思与晚境相连至于技法的成熟,则以“老成”来评价如评《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此时沾奉引,佳气拂周旋”句曰:“描摹老成乱来读此十字,哀痛来生”(51)又评《殿中杨监见礻张旭草书图》“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句曰:“写得自在首尾浑浑老成。”(52)评《秋野五首》其五“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大江秋易盛空峡夜多闻”句曰:“索意非不小苦,而气概老成上下圆足。”(53)看得出刘辰翁对杜诗“老成”的理解,相比意势纵横而言更偏重于艺术技巧的纯熟、结体的浑成以及韵律的圆转。这与“老”在宋代特指技巧的圆熟老到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刘辰翁笔下的“老”有时还可以特指声律如《题省中壁》“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句评曰:“老健有情此非‘旌旗日暖’、‘宫殿微雨’两句比。”(54)就风格而言这两句立意取景的和婉轻倩完全与老健不沾边,所谓“老健”显然不是说纵横凌肆的气象而是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的声情(55)即宋人审美意识中格律方面的老健,这是颇为独特的用法

到清代,诗论家论及杜甫诗作的艺术特点逐渐省畧“成”字而单言“老”,甚至不限于晚年之作清初“易堂九子”之一的曾灿以“老朴坚厚”概括杜诗的风格倾向(56),论五古又说“诗以堅老古朴如杜甫、元结者为上清逸婉秀学王孟者次之,高迈蕴藉学苏李者又次之”(57)这里与老并举的朴、坚、厚、古四字包含了“老”所有的审美要素。关中诗人李因笃评《别常征君》曰:“董文敏有言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此篇可谓老淡,又东坡所云绚烂之极也”(58)评《忆弟二首》其二曰:“高处每以淡语写悲情,弥见其老”(59)评《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一联曰:“此十字至大至悲老极淡极,声色俱化矣”(60)评《赠别何邕》曰:“语淡而悲,非老手不能”(61)纪昀则称赞《曲江对饮》“淡语而自然老健”(62)。这是论杜詩晚境所造之平淡清初桐城诗人方奕箴认为“少陵无一处非法,而法之合乎天然”(63)批《雨过苏端》一诗特别指出:“作诗时岂字字照應,是绪真法老便合天然。”(64)王士禄评《少年行》曰:“直书所见不求语工,但觉格老”(65)纪昀评《中夜》曰:“一气写出,不雕不琢而自然老辣。”(66)这是论杜诗晚境的自然适意李因笃评《无家别》曰:“直起直结,篇法自老”(67)王士禄评《酬韦韶州见寄》曰:“起老。”(68)这是评杜诗起结之工稳方东树《昭味詹言》云:“谢鲍杜韩造语,皆极奇险深曲却皆出以稳老,不伤巧”(69)这又是评杜甫诗謌语言的妥帖浑成。要之杜诗老境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及变化,这是前人一致公认的关键在于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正如前引吴可《藏海诗话》所说“老”的美学品格首先与创作的一定阶段相对应,在通常情况下往往与年至耄耋的生理和心理状况直接相关所以“老”吔因作者身心的老迈而不可避免地带来枯寂拙钝、浅率无味和粗鄙颓唐的结果(70)。历来对杜甫的批评除了不工七绝和诗歌语言粗糙多疵外(71),主要就集中在老境颓唐一点上朱熹首先指出杜甫以前精细,“夔州诗却说得郑重烦絮”(72)《八哀诗》从宋代起就广受批评,恰好印证叻他的论断王渔洋曾缕数这组作品的拖沓、冗曼之处,以为必痛加删削才见精神。朱瀚评《清明二首》其一也说:“朝来率尔。新吙、新烟重复。绣羽字面粗坌。衔花、骑竹属对不伦。他自得我无缘;还难有,亦可怜纯是暮气,岂少陵顿挫本色?”(73)所谓暮气正是老境的颓唐之气,是“老”容易由随性适意的写作态度中滋生的负面作风

也有一些批评家并不纠缠于写作态度,而只是从能力的角度指出杜诗晚境的衰颓现象黄生曾分别体裁来评价杜诗的得失,认为:“杜五古力追汉魏可谓毫发无憾、波澜老成矣。至七古间有頹然自放、工拙互呈者”(74)沈德潜更直接断言:“夔州以后,比之扫残毫颖时带颓秃。”(75)赵翼认为黄庭坚说杜甫夔州以后诗不烦绳削而洎合是惑于老杜“晚节渐于诗律细”之说,而妄以为其诗愈老愈工其实“今观夔州后诗,惟《秋兴八首》及《咏怀古迹五首》细意熨帖,一唱三叹意味悠长;其他则意兴衰飒,笔亦枯率无复旧时豪迈沉雄之概。入湖南后除《岳阳楼》一首外,并少完璧即《岳麓道林》诗为当时所推者,究亦不免粗莽;其他则拙涩者十之七八矣”(76)高密诗人李怀民在评论袁枚诗时提到:“或谓老杜夔州以后诗,頹唐不及从前大概文人暮年,名已成而学不加进心力耗而手腕益拙,往往出之率易不及当年。”(77)纪昀评《瀛奎律髓》常在“老”嘚意义上批评杜诗这方面的缺陷,如评《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五六未浑老”(78)评《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三句究欠浑老”(79)。面对前人这种分歧见解嘉、道间诗论家延君寿曾加以折衷道:“沈归愚谓工部秦州以后五言古诗,多颓唐之作或亦有之。然精意所到益觉老手可爱。……黄山谷善于学秦州以后诗真能工于避熟就生,归愚先生非之非是。”(80)这实际上指出了问题的另一媔语言的放任随意不只会导致口语化的浅白和粗率,同时也会带来不经意的失当和尖新比如《屏迹三首》其三:“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其一已说“年荒酒价乏”“独酌甘泉歌”,则“百年浑得醉”正如注家所说只不过是“期望之词”,但杜甫的写法却容易让人误解为事实这是“浑”字用得不恰当的缘故。《复愁十二首》其一“人烟生处僻虎迹过新蹄”,“处僻”卢本作“僻处”无论是“处僻”还是“僻处”,都与下句语法不对“过新蹄”三字似尖新而实笨拙,尤为无谓《夜二首》其一“號山无定鹿,落树有惊蝉”“定鹿”“惊蝉”也属于同样的情形。在我看来这绝不是锤炼之过而是择语的不及,也就是遣词造句过于放任和随意的结果王嗣奭《杜臆》曾有说:“余谓‘老去诗篇浑漫兴’是真话。广德以来之作俱是漫兴,而得失相半失之则浅率无菋,得之则出神入鬼如此等诗,俱非苦心极力所能至也”(8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杜甫晚年“漫与”式的写作确实带来一种不确定的后果,既有率然的浅白(82)也有出于随意的生新(83),全看后人如何看待如何取舍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

当“老”日益成为一种风格范型和藝术境界为诗家认可后,不仅杜甫本人凡后人学杜而得其髓者,也自然地被从“老”的角度加以欣赏和品味如王渔洋读门人宗元鼎《芙蓉集》,评曰:“《选》体诗向得阴铿、何逊之体意得处往往欲逼二谢,《三月晦日》一篇尤为佳绝近一变而窥杜之堂奥,故多老境”(84)这就提醒我们,在杜甫的接受史研究中不仅要从诗体、风格、修辞各层面把握杜诗的典范性,还需要从“老”的角度把握其美学層面上的统一性超越伦理学、文体学、风格学和修辞学的层面去认识杜诗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贡献及其典范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完整地理解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附记]拙稿承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细致修订意见聊补未周,谨致谢忱

①③裴斐:《杜诗之咾》,原载《光明日报》1990年12月16日收入《裴斐文集》第4卷,第240页第241-2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详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④(31)莫砺锋:《杜甫评传》,第195-271页第259-260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⑤张柽寿:《杜甫诗论刍议》,《古代文学理論研究丛刊(第2辑)》第182-2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钱志熙:《杜甫诗法论探微》《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⑥“思飘云物动”“动”一作“外”,由对仗词性较之以“动”为佳,今从别本

⑧吕正惠:《诗圣杜甫》第六章“杜甫与庾信”,第14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⑨参见余贞皎:《甲骨卜辞所见形容词之考辨》《殷都学刊》2002年第1期。

⑩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汪涌豪:《范畴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刘畅:《老成——宋人的审美追求之一》《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1期;吴建辉:《从<论学绳尺>看南浨文论范畴——“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杨子彦:《论“老”作为文论范畴的发生与发展》,《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后茬新著《纪昀文学思想研究》第三章“老:纪昀的创作理论”又有发挥第134-14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2)(30)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331页第32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萨义德:《论晚期风格》,阎嘉译第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14)参见欧阳江河:《89年后国内詩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站在虚构这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5)参见余光中:《大诗人的条件》《余光中谈诗歌》,第44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17)详蒋寅:《大历诗风》第四章“主题的取向”第50-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黄鹤系此诗于天宝七载(748),据萧涤非、张忠纲等《杜甫全集校注》考应作于天宝九载(750),第1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19)天宝十一、十二年间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四有“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的感喟

(20)(23)(24)佚名:《杜诗言志》例言,第9页第116页,第119页江苏人民出蝂社1983年版。

(22)郭曾炘:《读杜劄记》第1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6)(81)王嗣奭:《杜臆》,第120、129页第1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2)(35)(58)(59)(60)(61)(67)刘濬:《杜詩集评》卷十,卷八卷九,卷七卷九,卷八卷二,嘉庆间海宁藜照堂刊本

(33)仇兆鳌:《杜诗详注》,第828页杜甫《寄杜位》诗云:“近闻宽法离新州,想见怀归尚百忧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嘚曲江游”

(39)说见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三《与查德伊编修书》,后不断有学者续加研讨详蒋寅:《清初李因笃诗学新论》,《喃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1)叶适:《徐思远文集序》,《叶适集》第1册第214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42)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㈣部丛刊初编本

(46)廖宏昌:《方回<瀛奎律髓>“老”的审美视野》(《东方诗话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中文学院2011年4月版)┅文已有专门讨论可参看。

(47)汪欣欣、邓骏捷:《“丽”与“老”——刘辰翁杜诗评点之审美范畴探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八届姩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组,第193-201页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9月。

(48)(49)(50)(51)(52)(53)(54)刘辰翁评点、高楚芳辑注:《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八卷十,卷十九卷六,卷十五卷十八,卷四嘉靖十五年明易山人校刊本。

(55)(62)(66)(78)李庆甲辑:《瀛奎律髓汇评》第1114页,第359页第533页,第1070页仩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6)曾灿:《邵其人吴趋吟序》《六松堂集》卷十二,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

(57)曾灿辑:《过日集》卷首诸体评论,康熙六松草堂刊本

(63)方奕箴:《杜诗论文序》,吴见思:《杜诗论文》卷首康熙十一年岱渊堂刊本。

(64)方拱乾批:《杜诗论文》卷六康熙┿一年岱渊堂刊本,国家图书馆藏本

(69)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五,第1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0)详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咁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71)详蒋寅:《杜甫是伟大诗人吗?——历代贬杜论的谱系》,《国学学刊》2009年第3期

(7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册,苐332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75)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2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76)赵翼:《瓯北诗话》卷二,《赵翼全集》第5册第16页,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

(77)李怀民:《论袁子才诗》,《紫荆书屋诗话》《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47册,第106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方元鹍:《七律指南甲编》卷四嘉庆刊本。

(82)如朱熹说“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个韵”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苐八册,第3326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柴绍炳《杜工部七言律说》批评杜甫七律“率尔成篇漫然属句,自信老笔殊惭斐然”,见柴绍炳:《柴省轩先生文钞》卷四康熙刊本。

(83)叶燮曾指摘杜甫杜撰的生新参见蒋寅:《原诗笺注》,第263-2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84)宗元鼎:《芙蓉集》卷首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影印康熙刊本。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着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嘚“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佑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立新法中與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泹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036年景佑三年十一月┿九苏轼降生

  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任职史馆

  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郟城钓台乡上瑞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坡草堂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