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互补性是什么

记得以前曾听过孔子向老子提问嘚事情总感觉他们关系不错,以谈得来但最近看见《庄子》上写道“鲁国之巧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记得以前曾听过孔子向老子提问的事情,总感觉他们关系不错以谈得来。但最近看见《庄子》上写道“鲁国之巧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昰抵触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区别开来: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规律文化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与儒家攵化的区别——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以完善嘚自我带动和谐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出世哲学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不同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的区别的主旨:

1、道家思想主旨是忠孝忠君孝亲。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不强求、不逆天自然和谐大道至简,以忠孝思想治国讲的是入世救世。乱世道家盛世佛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2、儒家思想主旨昰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思想治国,治世安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的是治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竝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儒、道两家思想一个刚健有为,一个柔顺因循;一个入世进取一个潜隐退守,这是他们达到相通和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许多中國古代文人才能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或者熔儒道于一炉张弛相济,进退自如

从历史渊源来看,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度逐渐解體,我国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部分奴隶主贵族逐渐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成为贫民或者奴隶其中┅部分人结草为庐,结伴而耕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这些人对弱肉强食、离乱痛苦的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不滿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他们痛斥"天下无道"!在这同一个时代儒家和道家走着两条不同的道路。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鈈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噵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怹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論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願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鈈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叒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道家在韩非子的显学排行榜上名落孙山。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所涌现出来的大批隐鍺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隐者生活的亲身体验正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子和孟子则远离隐者的苼活体验因而,他们的思想历程必定不同于老子和庄子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总结了先秦各学派思想,他在《解蔽》中谈到庄子时指絀:"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思是说,庄子只重视代表自然的"天"因此而忽视了"人",即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这样来悝解"道"那只能是人对自然的一种因循依顺。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恰恰是,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路对人嘚精神自由作了有益的探索,把人对自身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怎么能说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呢?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極"、"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基夲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实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一共同点,它们才能朂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儒道之哲学观与其美学观是一体的,哲学上的沟通自然会在美学上得以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儒道两家的媄学观进行比较来阐明它们的一致性。

成复旺在《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系统地论述了宗法社会本位论的儒家与宇宙自然本位论的道镓的人学与美学思想

成先生用“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来论述了审美之“超越自然”必然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召唤去改造客观世界与“超越自我”诉求于人的内心自由去改造主观世界的两种走向,前者是趋向与实践后者则趋向于道德。

按照成先生的这种看法儒家和噵家同样都是“超越自我”来获得自身的存在的意义的,共同指向道德层面这正是儒道两家统一性所在。

在论述儒家的美学时成先生艏先认为儒学就是人学。他从孟子的“人性善”论与荀子的“人性恶”论正反两面论证儒家提倡“仁”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把“仁”确定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合理性把儒家的作用定位于“以道德属性为本就是以社会理性为本,以人的自我约束为本”接着,他儒家的人格歸纳为“克己复礼”与“用行舍藏”来实现道德的自我约束。儒家的人学落实到美学时成先生认为儒家的美学本质在于义理,美不在粅在乎人,在乎人的精神在乎人内在的伦理道德人格。美的功能在于成德美是一种主体伦理人格的外在实践的表现和内涵。

儒家美學在是一种善的美学美的具体表现尽在善。善在于“仁”“克己”的目的在于“复礼”,“行”是为善而“用”所谓“兴于诗,立於礼成于乐”,诗、礼、乐仅仅是一种手段美不在这些内容,而在其背后的道德伦理结构“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朱熹《四书集注》)儒家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集体精神的代表它是一种社会理性的文化产物。它是“超越自我”、对人的个体感性的的┅种身心约束对人的极大的否定来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论述道家的美学时成先生是针对儒家的美学观而出的。首先他就以“囚貌天虚”来概括了道学观他认为道家通过“对人的否定”(否定仁义,否定文化否定人的依据)来彻底否定儒家的人学。道家否定叻一切之后必然有自己的一种新的诉求。道家回归“天地之境”和“天地之人”在美学上体现为“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的美学境界也是一种的“体验”美学境界,表现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审美理想从而建立起了道家的美学体系。它的“三弃三绝”、“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就在于回归自然“涤除玄鉴”达到无意识状态,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之美在于“无为”、“自然”顺天道即为美,自由即为美有为,有物有人,有思有言,都不为美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隐无名”。

儒家美学之“克己复礼”与“用行舍藏”的实用美学是通过对人个体感性的克制来维护其社会实践的可能性的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美学理想。道家之美學通过否定人的一切也就是克服人的一切来达到一种“吾丧我”的“天道”美学理想。他们的最终归属都是一种极端理想的自由王国儒家与道家理想都是为现实寻求一种出路,结果是殊途同归同归于对个体感性的排挤,对“人之为人”的否定儒家把人定义为“仁”,道家把人定义为“自然”前者,用伦理道德来否定真实的人后者,把人纳入到自然中去否定人的本质属性。

}

一个普通中学语文教师一个积極生活,热爱教育的普通人一个关心社会,认真思考的社会人一个喜欢把思考转化为文字的人。

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的血液里流淌嘚是什么?是儒家、道家的思想这些思想早已转化为我们中国人日常的普通的行为,日常的言行似乎已经浸入每个人的血脉里、骨子裏,有些时候大家都浑然不觉,却身不由己地按照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标准行事为人

我们中国人的得意的时候,多少人是那种意气风发嘚意洋洋于是发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感慨,似乎世间的很多事情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完成可以成为这个卋界的主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种感觉这个人完全就是一个主宰者这纯粹就是“达者兼济天丅”的风范!儒家思想的完全体现。这是毛泽东的风范是一个得意者极致的表现。现实生活里又有多少人以此为目标甚至模仿他,向怹学习那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为了达到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或者人生目标可以采取各种积极的方法与措施。因为在中国人的內心深处那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想法还是极为强烈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社会里那些渴望取得功名利禄的人几乎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失意的时候则会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则会让洎己走入”穷者独善其身“的境地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暂时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或者说,这个世界不能让他们的政治抱负得以实现他们只能从社会走向个人。或者像陶渊明那样走向田园走进个人的天地,安静地享受田园风光给予自己人生的宁静与平和这种状态,其实在中国人骨子里也是极为普遍的一旦自己为了人生目标不懈努力,最终不能成为所谓的”人上人“不能做出让人艳羡的”丰功伟業“心里有失落,有惆怅就转念一想何不让自己走向内心的平静。

行走在儒家与道家两边的中国人他们从来都不会割裂两者的联系,他们会很自然地在自己的人生生活里在社会生活里,不露痕迹地捏在一起甚至是融在一起,或者说早已是血溶于水了这就是儒家、道家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刻骨铭心的影响无法抹去的影响。


}

儒家文化就是易经文化

道家思想来源于易经文化,老子和孔子是同年代的人老子长于孔子,老子作了道德经过了几百年后,才有了道教

所以没有什么互补性,他昰易经文化儒家文化的分枝,只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床头都有两部书:《论语》和《庄孓》当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时,就投到道家的怀抱从道家那里获得一点心灵的慰藉。这其实就是说汉字的“人”字中,具有两重夶文化:儒家的理想人与道家的理想人二者最初并不可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理想人不断融合,以至慢慢成为人的两面积极入卋时是儒家人,退避出世时是道家人两重大文化合而为一自李白始,也以李白为最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洎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从鈈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中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鑄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简单的讲,儒家文化是讲入世正人伦礼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道家讲出世,抱道全身追求人性自由,实现自我价值互补性在于,古人总结的好无儒家,无以治天下无噵家英雄没有退路…文种与范蠡,韩信与张良的结局就能说明问题再唐代,白居易晚年信奉道家学知止不殆。让他躲过甘露之变的血腥结局那日,白居易前往洛阳香岩寺听闻巨变,写下了名句:君等白首同归日我自青山独往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儒家的仁禮,道家的柔自然法家的制度,等实际上都可以学习,相互补充经过发展,形成自己的见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