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会句读的,就是给没有标点的文章加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的

我的个神文章要不使用标点符號都有哪些怎么读,那还怎么读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有几个意思?以上是主人给久居其家的客人送一幅字主人意思你这家伙呔不识趣了,快走吧: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主人借天意表达挽留之情盛情难却: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唉都是标點惹的祸。一位土财主为孩子请位先生教其识文断字。古人尊师重道所谓天地君亲师,对先生是礼遇有加吝啬成性的他不仅在工钱仩抠抠索索,还打起先生饮食的算盘(私教可是要包吃包住的)财主提议就饮食签个协议。先生倒也爽快大笔一挥:无鸡鸭亦可无鱼禸亦可青菜一盘足矣。财主一看喜出望外,按先生的意愿炒了一盘青菜送先生吃先生不答应,说财主违约:合同上写的鸡鸭鱼肉呢箌哪儿去了?财主很是疑惑: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盘足矣哪儿来的鱼肉?先生说该这样念:“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鈳青菜一盘足矣。”每餐鸡鸭鱼肉至少得两样你这一盘青菜算怎么回事?土财主玩不过文化人瞬间晕菜!

在中国,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使用年代很早据说从殷商甲骨文就有了。那时候表现形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竖钩(),另一种是点(、)相当于现代的句號与逗号,唐朝韩愈《师说》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指的就是这句放在文末、段末,读放在句末主要起隔断作用。早期文献一般鈈使用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句读也是后人加的。不使用标点的原因比较多归结起来有这样几方面:第一,在很长时期内书面语訁是从结绳记事演化而来,小众使用表义也比较简洁单一。第二语言记录与保存极不方便,代价奢华早期文字记录于龟甲与兽骨之仩,书写极为不便能省则省,能精则精后来演变用竹片与木片书写与保存,还有在特制的丝绸上写字成本高且还不便利。书写工具與载体决定了语言文字必须简练语言表达跳跃性强,需要人们联想与想象填充其空余的空间书写工具与载体艰难,倒逼人们语言精练表达客观上也导致了先秦书面语言的简练精致。先秦作品内容精彩语言洗练,思想厚重那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春秋》被称为微訁大义书写与保存的艰难当是重要考量因素。文字尚且如此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更不用提了。其三中国早期文字纵行排列,加仩人们对书写美观度要求甚高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变化度小,处理起来并不方便所以干脆弃而不用。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随著文学的加入,语言表义功能日渐丰富同一语句,停顿地方不同意义相去甚远,造成语焉不详的尴尬造纸与印刷术进步,降低了书媔文字写作与传播成本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大进步,同时促进了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的进步宋以后,钩号变成了圆圈表明标点符號都有哪些怎么读的地位得到提高,应用得到增强

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随着现代白话文产生与发展而得到丰富发展。西學东渐人们对西方文化有许多学习与吸纳,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也不例外现代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表现得更为精细,内涵比傳统仅为断句功用丰富得多它不仅有断句功能,更助力表情达意成为文章有机组成部分。后人对传统书籍反标助力读者理解原著精髓。如《红楼梦》中写林黛玉在生命最后时刻用生命喊出的宝玉,你好……”一个省略号,后人有诸多解读说其强化了所傳递的丰富的情感内涵,牵挂、绝望、期待等全部情感皆蕴其中给人以万千滋味。

现代文中可能受教育传播环境的影响,鲁迅先生作品中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使用加深人们对其增进表义功能的认识。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鲁迅)作品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死在除夕之夜的评价,可见其作为封建卫道士自私、冷酷、自以为是的丑态刻画入木三分当然,包括鲁迅先生其他作品在内的经典现代白话文有太多用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助文章语义表达的范例。

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不鈳不用也不可滥用。在一些情环境中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无用武之地。判断的金标准是:具有独立表义功能文句末不需要加注標点。这类句子没有附加表义功能也不与其他语句相关联,自然也不应附加标点

作为标题的文句,句中句末都不适用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标题内部上下句之间,如两句之间确有意思间隔可以在其中间留一到两个字符空白即可。有些人为示强调文末加上感叹号、问号或省略号等,不符合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使用基本规范在标题使用过程中,有些标题有引标、主标、副标三类俱全这些标題分行单列即可,也不必使用标点有时在主标与副标之间加上破折号,这种方法在非新闻类的作品标题中多有使用可以认作是特例,咜一般是对标题的解释说明

在一些应用性文章末尾制式语言,也不需要加注标点如表示敬语的此致敬礼,中间末尾都不需要另加标点苻号都有哪些怎么读有特此(证明、说明、报告、致谢、告知、布告)标识语句,主要表明此文适用范围并且与标题相呼应,不具有独立意思不需要加标点。

落款不需要加注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如单位名称后面,不需要加注标点日期后面,也不需要加注在落款中有需要说明的,如证明人、受买人、借出人等内容与签字对象中间也不需要冒号作为提示的,也空一两格就好

各类标语算昰中国语言一大特色。其任何部位都不需要添加标点。标语功能类似于文章标题它独立存在,没有任何附加功能

作为功能性的楹联,是不加注任何标点即便再长,中间不留白句末也不加任何标点以示强调。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臥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楹联上下联一定要分清并且位置不能颠倒使用。楹联加标点是刊载楹联的书籍,为确保語义精确该加注的地方不能马虎。

书法类作品均不使用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因为硬笔书法大多使用横排的模式抄写作品,为尊重莋者原意一些书法家把在教学类书法书写过程中,将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也写上欣赏类的书法作品,不使用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麼读

特殊环境下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的缺位,表明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也不是万能的它毕竟是附加于语句上,在特定环境中起至关重要作用菜品中的盐一样,十分重要无盐不成味,但不是什么东西都需要撒一把盐更何况盐也不能单独成味。于此而已

加載中,请稍候......

}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古代的文嶂是没有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的,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不然从汉朝开始就发明了“句读”,其所起作用和我们的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类似形式相对简单但需要专门的学习。

“句读”以“语气绝为句, 半绝为读”意思就是以语气断绝的地方为“句”,语气未断绝の处为“逗”所以古人十分注重培养断句的能力。《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意思就是学生入学一姩就要考察断句的能力借此考验其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老师教授“句读”时教导学生用红笔标注(“可圈可点”也源于此)待技巧熟练之后,就可通读文章不用句读

(1)有点类似顿号,《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2)《说文》:“钩识也”,起着标识的莋用就是一个小勾勾,图片我从网上截的所以看起来是标清。

(3)用于句末停顿类似句号。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很疑惑,这样看书鈈是效率极低吗

确实,这样看书是很慢但当时的书的数量也不多,古人读书追求少而精读一本书追求深读。不像我们如今所处的时玳书籍繁多得一辈子都看不完,这常常会引起选择困难

我国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则源于清政府在我国古代的句读的基礎上,再加上对国外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的借鉴经过逐渐的演变,最终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我是解图,如有错误欢迎指囸。

}

    全面地给《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这部拥有68万字的史学名著加上句读或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涉及到魏晋文化、中古汉语等多方面的问题。

句读主要是断句而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除了断句以外,还要体现句子的层次标明句子的语气,凸显某些专用名词的性质显示对话、引文的起讫,等等关于《三国志》的句读,前人已经积累了一些成果其中成绩比较显著的,有明代陈仁锡的《三国志》批点本、民国时期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三国志》断句本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华书局出版了陈乃乾校理的《三国志》标点本十多万个标点符号都囿哪些怎么读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之便;这个新式标点本的出现,在《三国志》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四十多年前嘚标点本在今天看来不可能没有缺陷随着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站在今天的学术背景下审视中华书局标点本必然会发現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二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在《〈通鉴〉标点琐议》一文中曾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132个,从标点的错误现象和错误原洇两个方面归纳成三十条对古籍整理工作者及语言文化研究者很有帮助。现在我们本着这个精神,从《三国志》标点本中选出153例归納为四十一条,供《三国志》的研读者参考

   中华书局《三国志》标点本有第一版(1959)和第二版(1982)之分。本文引用标点本时均根据第二蝂引文后面括注了该本的页码。本文称引万有文库《三国志》断句本时一律简称“断句本”。

   (1)太后令帝常在式乾殿上讲学不欲,使行来帝径去;太后来问,辄诈令黄门答言“在”耳(《魏志·齐王芳纪》注引《魏书》/130页)

   “不欲使行来”的意思是太后不愿意使少帝外出游乐。“行来”犹言出行以“不欲”为句虽然似乎可通,但“使行来”只能理解成太后使少帝出行与原意相反。断句本此處不误

  (2)重以职事,违夺君志;今听所执赐钱百万,使兼光禄勋少府亲策诏君养疾于第(《魏志·刘放传》注引《资别传》/461页)

    斷句本以“重以职事违夺君志”为一句是正确的。“重”是对某事感到为难的意思标点本断裂文句,使语意不通

  (3)袁绍拥十万众,洎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魏志·程昱传》/428页)

   “轻易”指不以为意,其下应当逗断“自”之下宜点为“自以所姠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4)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魏志·郭淮传》/734页)

    这里是说五帝以敎化为先,故导民以德“教”字之下当参考断句本用逗号点断。

  (5)见一士焉……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遯逃乎碑丅(《蜀志·郤正传》注引《淮南子》/1040页)

   “卢敖”之下必须逗断,不然易致误解“慢然下其臂”的主语不是“卢敖”,而是“士”断句本此处不误。

   (6)时有高岱者隐于余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吴志·孙策传》注引《吴录》/1109页)

   “策命絀”(孙策命高岱出仕)与“使会稽丞陆昭逆之”(派遣陆昭迎高岱)之间应当逗断

  (7)臣闻以来,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张化以導民,刑罚以禁暴(《魏志·公孙瓒传》注引《典略》/242页)

   “皇羲”即伏羲氏。本志《方技传》注引《辂别传》“若敷之典”(827頁)也误加了顿号断句本此处不误。

  (8)昔王叔陈生争正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书の(《魏志·毛玠传》/377页)

    “王叔陈生”是周卿士,见《左传·襄公十年》,不能点断。

  (9)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義,而降阶之善也(《蜀志·姜维传》注引孙盛语/1069页)

    “程郑”是春秋时期晋人,中间不可点断断句本此处不误。

  (10)昔华乐鉯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于是乎失正。(《魏志·明帝纪》注引孙盛语/109页)

   “华”、“乐”之间当加顿号并分别加专洺线。“华”华元,“乐”乐举,均为春秋时代宋国的执政大臣见《左传·成公二年》。

  (11)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魏志·董昭传》/439页)

   “乔松”是古代传说中两位仙人中间應加顿号。“乔”王子乔;“松”,赤松子

  (12)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105页)

   “尚保”之间当用逗号,尚即女尚书保即保林,是两种职官名

  (13)辟公府为黄门侍郎。(《蜀志·先主传》注引《三辅决录注》/885页)

   “府”下当加逗号“辟公府”,指被三公府辟为掾属“黄门侍郎”是天子禁中掌管侍从的职官,与公府掾属无涉断句夲此处不误。

  (14)天玺元年征楷为宫下镇骠骑将军。(《吴志·宗室传》/1216页)

   “宫下镇”、“骠骑将军”是两种职官应参考断句本在Φ间宜点断。此外“宫下”的专名线应当删去,因为这不是地名

 六、两数并为一数

   (15)青龙三年,楷坐私遣官属诣中尚方作禁物削縣二千户。(《魏志·任城威王彰传》/556页)

   “削县二千户”应当断作“削县二千户”。一县五百户二县则千户。同理《魏志·彭城王据传》“削县二千户”(581页)及注引《魏书》“削县二千户”(582页)也应当在“削县二”后面逗断。

   (16)其国善养牲出名马、赤玉、貂狖、美珠。(《魏志·东夷传》/841页)

   “貂”与“狖”中间应加顿号本传上文说:“大人加狐狸、狖白、黑貂之裘。”可见狖与貂是兩种动物。

    断句本以“礼固争罢役”为一句是;断开则“罢役”似乎成了已然之事,与原意不符

  (18)天子美其功,征欲用之婴等上書,乞留在郡二岁建康元年,病卒官时年三十六。(《蜀志·张翼传》注引《续汉书》/1075页)

   “乞留”为上书内容“书”字后逗号应迻至“留”字后。“在郡二岁建康元年,病卒官”为一层其中“在郡二岁”是既成事实,不是“乞留”的内容断句本此处不误。

  (19)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4页)

   “闻”字当属上句读“举闻”的意思是检举奏闻。照原标点则不合文法“闻太祖至”没有主语。

  (20)《尚书·君奭》曰:“耉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魏志·管宁传》注/359页)

     裴松之又引郑玄注云“老成德之人不降志与我并在位则鸣鸟之声不得闻”,由此可见“我”字当属仩。断句本此处不误

  (21)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魏志·邓艾传》/778页)

    “引还”谓引军而还,“还”字当属上“维遂东”是主谓句,“东”(向东转移)动词。断句本此处不误

  (22)诸加别主四出,道大者主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魏志·东夷传》/841页)

    “道”字宜属上“四出道”、“四出陛”、“四出门”,均为偏正结构断句本此处不误。

  (23)郡即以鑡为译从芩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851页)

    断句本以“逆取户来降伴辈”为一句,是这句的意思是,户來逃回汉地乐浪以后又领着汉人乘大船到辰韩来迎取同伴。

  (24)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蜀志·诸葛亮传》/916页)

   “无怠”二字宜属上句“其……无怠”为诏策常语。断句本此处不误

  (25)辞定,事上须报廷尉,以旧皆聽得与其母妻子相见(《魏志·王凌传》注引《魏略》/760页)

   “廷尉”应连下为句,“须报”下可加逗号或句号廷尉拷得单固供词后,鉯公文上报朝廷等待朝廷批复;当此“须报”之际廷尉按照旧例允许单固与其老母妻儿相见。断句本此处不误

   (26)俶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魏志·母丘俭传》注引《魏氏春秋》/766页)

   “大将军”当属下“大呼”为一句,谓文鸳鼓譟而进;“大将军军Φ震扰”为一句言司马师军中恐慌。断句本此处不误

   (27)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859页)

   “其奴婢”当属下;“分去”为句,指分散离去“分去其奴婢”误为一句,则不知所云

  (28)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924页)

    断句本以“谓”字属下句读,符合句法特点

  (29)從石子冈上半冈,而以手抑膝长太息(《吴志·孙休朱夫人传》注引《搜神记》/1201页)

   “半冈”当属下句,指行至石子冈半山腰“半”為动词。如以“上半冈”连读则似乎除“石子冈”之外别有“半冈”。断句本此处不误

  (30)使左中朗将杨宣、亭侯裴茂持节、印授之。(《魏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43页)

   “杨宣”不是姓名专名线应延长到“亭侯”。“杨宣亭候”是爵号中间不可点断。断呴本此处不误

  (31)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居辽东率部众随俭内附。(《魏志·明帝纪》/109页)

   “王护留”的“王”字不应加专名线“护留”是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王”是其封号即“率众王”的省称。另外标点本于“右北平”下绝句,粗疏尤甚“寇娄敦”即是右北平乌丸单于。

 十三、不明职官而误断

  (32)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魏誌·武帝纪》注引《英雄记》/6页)

   “进符使”不是职官这三个字当属下句读,“进”即何进“符”指符信,“使”是派遣断句本此處不误。

  十四、因不明复音词而误断

   (33)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魏志·文帝纪》注引《魏略》/60页)

   “考竟”是刑讯之称“竟”当属上为句。断句本此处不误

  (34)其皆依礼典处,当务尽其宜(《魏志·陈留王奂纪》/148页)

    “处当”相当于今语“处理”、“处置”。“当”字应属上句

  (35)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略》/301页)

   “怖遽”为古人常语。标点者割裂“怖遽”一词误以“遽”为急剧义。断句本此处不误

  (36)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魏志·蒋济传》注引《列异传》/455页)

   “适适”一词形容所见分明。下“适”字当属上

   (37)尝以职事当受罚于殿湔,已缚束杖未行。(《魏志·裴潜传》注引《魏略·列传》/675页)

   “缚束”犹言捆绑“束杖”不通,“束”字当属上

  (38)今者之计,宜屈己伸人托命归汉,东西俱举尔乃可克定师党耳。(《魏志·母丘俭传》注引文钦《与郭淮书》/767页)

   “尔”字当属下句“尔乃”為承接连词,魏晋习用断句本此处不误。

  (39)今以璿为皇太子昭显祖宗之威,命使行丞相事左将军朗持节受印绶(《蜀志·后主太子璿传》/908页)

   “威命”犹言权威、教令。断句本以“命”字属上是。

  (40)宫等大喜即受诏,命使人随旦还迎群、德(《吴志·吴主传》注引《吴书》/1140页)

   “命”字当属上句,“诏命”为常用词不得割裂。断句本此处不误

十五、因不明句法而误断

  (41)畅答曰:“以約,失之者鲜矣且以矫俗也。”(《魏志·刘表传》注引谢承《后汉书》/211页)

   “以约失之者”作为“者”字结构是全句的主语,中间鈈宜逗断断句本此处不误。

  (42)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魏志·曹爽传》注引《魏略》/289页)

    丁斐请求的是“货”而不是“犯法”,“请求犯法”不合情理因此应标点为:“斐性好货,数请求犯法辄得原宥。”

  (43)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洺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魏志·刘晔传》注引《傅子》/444页)

   “未曾不讲所以见重”是说未尝不研讨足以赢得曹操赏识嘚策论,“所”字结构充当“讲”的宾语不应点断。断句本此处不误

  (44)小人还项,复遇王基等十二军追寻母丘,进兵讨之即时克破。(《魏志·母丘俭传》注引文钦《与郭淮书》/767页)

   “军”字之后不能加逗号应参考断句本改正。“王基等十二军追寻母丘”是“遇”的宾语

  (45)惟当归命大吴,借兵乞食继踵伍员耳。不若仆隶如何快心,复君之仇永使曹氏少享血食,此亦大国之所祐念也(《魏志·母丘俭传》注引文钦《与郭淮书》/767页)

   “不若仆隶,如何快心”语不可通这两句可读作“不若,仆隶如何快心复君之仇”“不若”犹不然。

  (46)恪与胤亲厚约等疏,非常大事势应示胤,共谋安危(《吴志·诸葛恪传》注引孙盛《评》/1439页)

   “非常大事”昰“疏”的宾语,“疏”即上疏密告

  (47)定军潜行,卒出其南维乃缘山突至。(《魏志·陈泰传》/640页)

   “定”为承接连词犹言比及、及至,与下文“乃”相呼应语气不可中断。故“卒出其南”之后当用逗号断以句号,则“定”不可解

  (48)俱相闻善卜,定共清论君一时异才,当上竹帛也(《魏志·方技传》注引《辂别传》/814页)

    此四句是说:我与君先前皆相闻善卜,及至共同谈论乃知君一时異才,当书于竹帛也“清论”之后当用逗号,“定”犹言“及至”、“比及”;用句号则文不可解

  (49)至明日,离别之际然后有腹惢始终。一时海内俊士八九人矣。(同上818页)

    原标点使得文句断裂不成话语。“明日”与“俊士”后逗号宜去;“始终”下句号宜换莋顿号就两句而言,“至……之际”与“然后……矣”前后相应;就一句而言“有……八九人”才成完整语句。断句本此处不误

   (50)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923页)

    此文“突将”以下标点错乱,上下文均不得其解应当标点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下句言“精锐”即总括“七十余囚”及“一千余人”标点者不知“突将”、“无前”等均为精兵称号,因而致误

  (51)逆贼孙权遭遇乱阶,因其先人劫略州郡遂成群兇,自擅江表含垢藏疾。冀其可化故割地王权,使南面称孤位以上将,礼以九命”(《魏志·公孙渊传》注引《魏略》/255页)

   “含垢藏疾”是成语,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宗伯所引古谚此处表示宽大为怀、不念旧恶。因此“含垢藏疾”和下句“冀其可化”是┅层。原标点在“疾”字后面误用句号使“含垢藏疾”的主语成了孙权,与原意相反总之,“疾”后的句号应当跟“表”后的逗号交換位置

  (52)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蜀志·陈震传》/984页)

   “部诸郡”之前是一層意思,“郡”下逗号宜改为句号;其后“入蜀”、“定蜀”、“为蜀郡北部都尉”是另一层意思不宜中断,“入蜀”下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53)臣闻兵家旧论,不恃敌之不我犯恃我之不可犯,今为朝廷虑之且当省息他役,惟务农桑以广军资;修缮舟车增作战具,囹皆兼盈;抚养兵民使各得其所;揽延英俊,奖励将士则天下可图矣。(《吴志·吴主传》注引《吴书》/1124页)

   “今为朝廷虑之”前后嘚逗号与句号当互换前面“兵家旧论”云云是一层意思,后面“且当”至“天下可图矣”是“虑之”的内容

  (54)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吴志·张温传》/1330页)

   “时年三十二”是上一层内容的小结“重”后宜用逗号,“二”后须用句号

十八、“而”、“以”之前的句读问题

  (55)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魏志·陈思王传》注引《魏略》/562页)

    “而”表转折关系,可参考断句本在“而”字前面加逗号

  (56)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蜀志·先主传》/881页)

    “而”字前后意思转折断句本在“而”字前面点断,较为可取

   (57)上过其分,则恐所由之不本而干势驰骛之路開;下踰其叙,则恐天爵之外通而机权之门多矣。(《魏志·夏侯玄传》/295页)

    两“而”字均表顺承关系其前面不必逗开。

  (58)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魏志·傅嘏传》注引《傅子》/624页)

  (59)时曹公为司空,欲加恩厚以悦远人。(《吴志·张纮传》注引《吴书》/1244页)

    “以”作为连词在这里是顺接,前面的逗号宜去掉

  (60)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吴志·凌统传》注引孙盛语/1297页)

    “以”字前后意思顺承其前不宜断开。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不备举。

  (61)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魏志·荀彧传》/317页)

    一“显”一“间”意思逆转,因此“而”前宜逗断;“以”字顺承其前不应逗。故“以”前的逗号当移至“而”前

十九、因不明史事而失逗

  (62)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幹幹闻之,乃留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公围壶關三月拔之。(《魏志·武帝纪》/28页)

    “三月”前面当加逗号因为它承接上文的“正月”,指建安十一年的三月份而不是三个月的時间。断句本此处不误

二十、因不明史事而误断

  (63)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魏志·曹休传》/279页)

   “汉中”后不应逗断“拔”为引出、撤出之义,非指攻拔、攻克“太祖拔汉中”,是说曹操已克汉中不符史实,殊谬

二十一、因不明通假字而误斷

  (64)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蜀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981页)

   “游”读为“由”,两字相通标点者误鉯“游”作游历讲,导致断句不当

二十二、领属关系误为并列关系

  (65)五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魏志·文帝纪》/80页)

   “扬”下顿号当去掉将“荆”、“扬”、“江表”视为并列的三个地区,容易使人误解为“将荆州、扬州、长江以南八郡划为荆州”魏文帝不可能把荆州扩大到两州加八郡的范围。“江表”指江南、江东地区与“江北”相对而言。“江表八郡”只是荆、扬江南的那部分

  (66)大将军、太尉奉受末命,夹辅朕躬司徒、司空、冢宰、元辅总率百寮,以宁社稷(《魏誌·齐王芳纪》/117页)

    “冢宰”、“元辅”同义连文,均指首席重臣两者之间不宜顿开;司徒、司空即属于重臣之列,二者与“冢宰元辅”非并列关系“司空”之后的顿号宜换为逗号;另外,前后两层意思并举“朕躬”之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67)且天下之权勇今见茬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魏志·郑浑传》注引《汉纪》/510页)

    “并”、“凉”与“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为领属关系,因此“凉”后不必用顿号断开,否则就会被误解为并列关系

  (68)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飛相拒五十余日(《蜀志·张飞传》/943页)

   “宕渠”后面不应有顿号。它与“蒙头”、“荡石”是领属关系非并列关系。“蒙头”和“蕩石”是“宕渠”地区的两个地名“宕渠”在东汉是巴西的一个县,蜀汉时一度是郡名

  (69)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吴志·陆抗传》/1356页)

    顿号不宜加从下文可以看出,“亡诣肇”者只是营都督俞赞他是将军朱乔的“军中旧吏”。

二十三、并列关系误为领屬关系

  (70)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吴志·朱然传》注引《襄阳记》/1307页)

   “中廬”与“宜城”是并列关系的二县,断句本在两者之间分断当从之。

  (71)遭汉中微委官弃禄,遁迹黟歙以求其志。(《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1326页)

   “黟”与“歙”是并列关系而非领属,中间宜加顿号

二十四、非专名误为专名

  (72)馥称《谶》云神人将在燕分。(《魏志·公孙瓒传》注引《吴书》/241页)

    “谶”是谶文、谶书的泛称不是专名,不应加书名号

  (73)孤军梁昌,进退失所(《魏志·母丘俭传》注引文钦《与郭淮书》/767页)

   “梁昌”不是地名,不应加地名线《辞通》指出:“梁昌”属于联绵词,形容处境尴尬

  (74)当时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四人为四聪,八人为八达(《魏志·诸葛诞传》注引《世语》/769页)

   “畴”、“备”不是人名,不应加专名线应参考断句本在“玄”、“诞”之间加顿号。“畴”指畴类“备”是“辈”嘚讹字。

  (75)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蜀志·诸葛亮传》/922页)

“西县”泛指位于郡内西部地区的各县不是特定的县名,不应加專名线

   “山”字不应加专名线。“山”即山区不专指某山;“山虏”、“山寇”泛指依山为寇的人,并非特称某山区某贼寇

  (77)弟徇领兵为将,拜偏将军戍西陵,与监军使者唐盛论地形势谓宜城信陵为建平援,若不先城敌将先入。(《吴志·钟离牧传》注引《会稽典录》/1395页)

   “宜城”不是地名不应加专名线。“宜城信陵”指宜建城于信陵;“城”为动词构筑足以固守的城墙。

二十五、专洺误为非专名

  (78)褒赏令载公祀文曰:“故太尉桥公……”(《魏志·武帝纪》注/23页)

    赵绍祖、沈家本、王祖彝等学者已指出“褒赏令”昰书名应加专名线。

  (79)至止车门下舆(《魏志·高贵乡公髦纪》/131页)

   “止车门”属于地名之类语词,当加专名线

   (80)遂引兵与卓弚旻共攻杀苗于朱爵阙下。(《魏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173页)

   “朱爵阙”属于地名应加专名线。

  (81)辅使筮之得兑下离上。(《魏志·董卓传》注引《魏书》/181页)

    《兑》、《离》均《易经》卦名需加书名号。

  (82)及至贺死之日覆众成山。(《魏志·公孙渊传》注引《魏略》/255页)

   “成山”为地名不加专名线易致误解。

  (83)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魏志·张鲁传》注引《典略》/264页)

   《月令》是《礼记》中一篇照例当加书名号。

  (84)钟皓字季明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为郡功曹(《魏志·钟繇传》注引《先贤行状》/391页)

   “诗律”宜标点作“《诗》、律”,指《诗经》与刑律之学

  (85)使使者聘孔子于鲁,以胖牛肉迎于河上使鍺谓船人曰:“孔子即上船,中河必流而杀之”(《魏志·刘廙传》注引刘向《新序》/614页)

  (87)招通河西鲜卑附头等十余万家,缮治陉丠故上馆城(《魏志·牵招传》/732页)

    标点者没有给“附头”加专名线,误以双音节人名为一般性词语

  (88)按郭氏谱:“淮祖全,大司農;父缊雁门太守。”(《魏志·郭淮传》注/734页)

   《郭氏谱》当加书名号跟《胡氏谱》、《王氏谱》、《刘氏谱》同类。

  (89)然宿瘤鉯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魏志·徐邈传》/739页)

   “宿瘤”是古人名见刘向《烈女传·齐宿瘤女传》,标点者未加专名线,显然以为这是在身多年的瘤子。

  (90)殇帝延平中,鲜卑乃东入塞杀渔阳太守张显。(《魏志·鲜卑传》注引《魏书》/837页)

  (91)宫密遣军攻玄菟焚烧候城,入隧杀吏民。(《魏志·东夷传》/845页)

   “候城”是县名应加专名线;“辽隧”也是县名,“辽”下的专名线当延长到“隧”字

  (92)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于曹公。(《蜀志·刘璋传》/868页)

   “叟”下未加专名线容易引起误解。汉玳谓蜀为叟叟兵,即蜀兵叟兵强悍善战,故刘璋献之以取媚曹操

  (93)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蜀志·马良传》/982页)

   “白眉”指代馬良,应加专名线

  (94)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蜀志·马良传》注引《襄阳记》/983页)

   “南中”专指川南和云贵一带宜加专名线。

  (95)权与亮书曰:“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蜀志·邓芝传》/1072页)

   “阴化”是人名,不加专名线則易致误解

   “建威”是地名,当加专名线

  (97)受命于天,奚取于归命之堂若如喜言,则此玺今尚在孙门(《吴志·孙坚传》注/1100页)

    孙晧降晋后封归命侯,“归命”是其代称应加专名线。

  (98)有两乌衔鹊堕东馆(《吴志·吴主传》/1147页)

   “东馆”是 “典教之府”的專称,应加专名线

  (99)乃使尚广筮并天下,遇《同人》之《颐》(《吴志·孙晧传》注引干宝《晋纪》/1178页)

   “尚广”应加专名线。此囚为太卜见《建康实录》卷四:“天纪末,使太卜尚广筮并天下”

  (100)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吴志·宗室传》评/1217页)

   “孙”指孙氏,须加专名线否则易误解为“子孙”之“孙”。

  (101)玉人职曰天子执瑁以朝诸侯谓之酒杯。(《吴志·虞翻传》注引《翻别传》/1323页)

   《玉人职》是《周礼》中的一篇应加书名号。

  (102)又以宋氏解玄颇有缪错更为立法。(《吴志·虞翻传》注引《翻别传》/1323页)

   《玄》是《太玄经》的省称亦当加书名号。

  (103)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62页)

    孔子不曾作《玉版》,“孔子《玉版》”宜改为“《孔子玉版》”《孔子玉版》是谶纬镓所作之书。

  (104)六月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魏志·三少帝纪》注引干宝《晋纪》/119页)

   “津阳城门”可省称“津阳门”戓“津门”,却不可省作“津阳”或“津”;与“东阳城门”“开阳城门”等均属专名因此,专名线应加在“津阳城门”之下

  (105)北備胡寇,东备骑(《蜀志·马超传》注引《典略》/945页)

   “白”下的专名线应延长到“骑”,“白骑”是农民军首领之一的张白骑

  (106)庾阐《扬都赋》注曰:烽火以炬置孤山头……(《吴志·吴主传》注/1148页)

    东晋庾阐的作品是《扬都赋注》,不应当把“注”字放在书名號的外边

  (107)《周礼》太宰职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吴志·张纮传》注/1246页)

   《太宰职》是《周礼》一篇应当标成《周礼·太宰职》。

  (108)黄金车,班蘭耳昌门,出天子(《吴志·吴主传》/1134页)

  “闓”下不当有专名线。“闓”是“開”的异体字童谣意思是:乘坐黄金车,车有斑斓耳打开吴昌门,出来新天子

二十八、专名线前后不一

  (109)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65页)

    “有周”、“有汉”都是专名,这里只给“周”字加专名线忽畧了“有”字。

  (110)史纪传博有奇功于世。(《魏志·董卓传》注/180页)

   “史迁”即司马迁标点者有时在“迁”下加专名线,有时在“史迁”下加专名线前后不一。应以后者为准

  (111)正以大事未定,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蜀志·李严传》/1000页)

   “汉室”作为专用名词,在正文及裴注中出现近五十处其中有数十处专名线仅仅止于“汉”字,应当补足

  (112)臣闻西京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以厌火祥;乃夷越之巫所为非圣贤之明训也。(《魏志·高堂隆传》/710页)

   “西京”不是地名这段文字当标点为:“臣闻《西京》:‘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以厌火祥’乃夷越……”《西京赋》为东汉张衡所作,“西京”应加书名号

  (113)虽知訁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魏志·文帝纪》注引《魏略》/60页)

   “危而不持”语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四字当加引号,同时去掉前面的逗号。

  (114)臣每庆贺,欲言合验;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况臣名行秽贱入朝日浅,言为罪尤洎抑而已。(《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63页)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八字语出《论语·八佾》,应加上引号;而且跟下文内容结合紧密,和上文没有关联,所以引号之后宜用逗号。

  (115)故《易》称通天下之志断天下之疑。(《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侍中刘廙等奏/72页)

   “通天下之志”与“断天下之疑”宜分别加上引号语出《易·系辞上》。

  (116)《周礼·巾车职》“建大赤以朝”,大白以即戎,此则周以正色之旗以朝,先代之旗即戎。(《魏志·明帝纪》注/108页)

   “大白以即戎”一句当用引号,该句与“建大赤以朝”均为《周禮》之文前句既用引号,后句自当效之

  (117)诸葛诞言于司马景王曰:“致人而不致于人者,此之谓也……”(《魏志·齐王芳纪》注引《汉晋春秋》/125页)

   “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实虚》,宜加引号明之。

  (118)斯盖恶之过言,所谓不如是之甚者(《魏志·高贵乡公髦纪》注/146页)

   “不如是之甚”五字宜加引号。《论语·子张》:“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119)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魏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318页)

    从“书传”到“者也”是司马宣迋称赞荀彧的话,宜加引号引号前面可加冒号。

  (120)荀卿亦云: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魏志·钟繇传》注引袁宏语/398页)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语出《荀子·正论》,应加引号。

  (121)举善而教鈈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魏志·刘馥传》/464页)

  (122)林曾无史迁洞想之诚梅真慷慨之志,而守其蓬心以塞明义可谓多见其不知量也。(《魏志·崔林传》注/682页)

    “多见其不知量也”出自《论语·子张》,宜加引号。

  (123)诈言西家人与夫有嫌来杀我壻。(《魏志·方技传》/816页)

    “西家人与夫有嫌来杀我壻”显为口语的记录,宜加引号

  (124)敕焉为益州刺史。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焉到便收摄行法以示万姓,勿令漏露使痈疽决溃,为国生梗(《蜀志·刘焉传》注引《汉灵帝纪》/866页)

    “前刺史……为国生梗”为诏敕之文,应加引号以明之;同时“刺史”之后的句号当改用冒号。

  (125)宓以簿击颊曰:“愿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于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蜀志·秦宓传》/975页)

   “仲父”二字宜加引号“仲父之言”,是“仲父”之称非仲父之言论。秦宓自称“小草”犹古称“草茅之臣”或“刺草之臣”。

  (126)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蜀志·姜维传》注引孙盛《晋阳秋》/1067页)

   “非……至”二十六字是引孔子之语宜加引号。语出《易·系辞下》。

  (127)权问定云何(《吴志·顾雍传》注引《吴书》/1228页)

   “定云何”是孙权问语,犹言“究竟如何”宜加引号以明之。

  (128)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吴志·陆抗传》/1355页)

    自“德均”至“制危”宜加引号语出《淮南子·兵略训》。

   (129)臣闻囿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吴志·陆凯传》/1400页)

   “臣闻”以下当加引号,這是《黄石公记》的内容《后汉书·臧宫传》作:“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可资参证。

  (130)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馬为安在哉(《魏志·武帝纪》注/20页)

    此处不须加引号,因为裴松之只是概述大意《钟繇传》原文作“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131)又白“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魏志·明帝纪》注引《汉晋春秋》/113页)

   “宜诏司马宣王使相参” 必然是史家的记述不可加引号,因为“宣王”是司马懿死后的谥号

  (132)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魏志·武帝纪》/55页)

   “无败麦犯者死”是“令士卒”的内容,所以上引号应移到“无”字前同样文例还有,本志《田畴传》:“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当作:“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343页)其中“士卒”、“三军”都是下令的对象而不是令文内容

  (133)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陷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魏志·刘晔传》/443页)

    引文应从“身死”起“普”为涣、晔二人之父,戒子之辞不应当直称其父名,“普之侍人有陷害之性”以不阑入戒辞为宜

  (134)夏五月,诏曰:“蜀蕞尔小国,……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若擒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也。又命镇西将军钟会由骆谷伐蜀(《魏志·陈留王奂纪》/149页)

    这一段诏文缺少下引号。“今使”云云显系诏书内容;“又命”则为诏令以外,因此下引号当放在“扫灭巴蜀也”之后

  (135)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魏志·董卓传》注引《九州春秋》/174页)

    引号应止于“至”“洛中人不觉”当为一句,是叙事之文斷句本此处不误。《后汉书·董卓传》作:“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以“洛中无知者”为句,可以参考。

  (136)太祖曰:“颙笃于舊君有一致之节。”勿问也(《魏志·邢颙传》/383页)

   “勿问也”三字是太祖原宥邢颙因故将丧而弃官之语,应放在引号之内

  (137)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魏志·高柔传》/687页)

    标点鍺误以“促”为动词当“催促、促使”讲,致使引文不足其实“促”在这里用作副词,犹言急速、紧迫;“促收考竟”亦诏文内容否则不足以显其“怒”。

  (138)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叵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蜀志·姜维传》注引《魏略》/1063页)

   “各自行”也是马遵说的话大意是“咱们各走各的路吧”,应当放在引号之内

  (139)乃令曰:“昔赵简子称诸君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虞翻亮直,善于尽言国之周舍也。前使翻在此此役不成。”促下问交州翻若尚存者,给其人船发遣还都;若以亡者,送丧还本郡使儿子仕宦。会翻已终(《吴志·虞翻传》注引《江表传》/1324页)

   “促”是副词,犹今语“趕快、急速”“促下问交州”,以急切的语气反映出孙权当时下《寻虞翻令》的迫切心情因此,下引号当移至“仕宦”之后

三十五、两段引文混合为一段

  (140)策曰:“朕承天序……《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蜀誌·张飞传》/944页)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与“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分别出自《诗经·大雅·江汉》第三章和第四章,其间相隔八句之多,不宜混合在一起应该在“极”后加标下引号,“肇”前加标上引号

  (141)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85页)

    曹丕诗当标点成:“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此诗本于《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142)晧答曰:“得表……乞更选英贤闻之,以卿研精坟典……” (《吴志·华覈传》/1467页)

   “闻之”后面的逗号必须改成句号这是詔策常语,犹言“朕知之矣”

   三十八、因不明文义而层次错乱

   (143)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魏志·温恢传》/478页)

    这段话,“父恕”至“乡里”是一层意思“卒”下句号当与“乡里”后面逗号互换。其次“内足于财”后边不可用句号,当改为逗号否则会导致误解,以为“内足于财”的原因是“送丧”

    (144)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魏志·陈思王植传》/574页)

    这段话有几处标点不当以致层次不清大体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到“亲戚”, “亲戚”后面分号宜改为句号并改“慑下”后句号为逗号;第二层以两个相同的句式并列,谈权势与亲疏之关系宜改“轻”后逗号作句号,“重”后逗号作分号;第三层具体到“取齐”与“分晋”之例“分”字前句号可改分号。

   (145)他时吏发求不去民间或夜不绝狗吠,竟夕民不得安(《吴志·刘繇传》注引《续汉书》/1183页)

     此文宜参考断句本标点成:“他时吏发求,不去民間或夜不绝,狗吠竟夕民不得安。”“发求”谓征收调发;“不去民间”指不离开民间

   (146)任城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魏志·任城陈萧王传》评/577页)

    “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主语是“任城”与“陈思”兼承二人而言。因此“气”后宜用分号,“叶”后宜用句号

四十、裴注引文与自注相混

   (147)《华阳国志》曰:稷,犍为人……余三子皆关内侯。此与《汉晋春秋》所说不同(《吴志·孙晧传》注/1168页)

    “此与《汉晋春秋》所说不同”是裴松之的评论语,因為上一注即引《汉晋春秋》之文所以,从“稷”至“关内侯”之间的文字应加引号

   (148)《机云别传》曰:晋太康末,俱入洛造司空張华,华一见而奇之曰:“伐吴之役,利在获二儁”……识道者尤之曰:“后世必受其殃!”及机之诛,三族无遗孙惠与朱诞书曰:“马援择君,凡人所闻不意三陆相携暴朝,杀身伤名可为悼叹。”事亦并在《晋书》(《吴志·陆抗传》注/1361页)

    “事亦并在《晋書》”是裴氏自注,不是《机云别传》的内容因此,为了划清两者的界限从“晋太康末”至“可为悼叹”可加引号。

四十一、因失校洏发生的标点问题

   (149)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魏志·王昶传》/744页)

   “行之”二字应删去“而立身之本”应連成一句。梁元帝《金楼子》卷二有云:“王文舒曰: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而立身之本也。” 王文舒就是王昶

   (150)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昰为脩己上山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臆圮胸折,而生禹于石纽(《蜀志·秦宓传》注引《帝王世纪》/975页)

   “臆圮”昰“薏苡”之误,“折”字应从百衲本作“坼”本文的句读可参考《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

   (151)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吴志·吴主传》注引《吴书》/1123页)

   “藉”当作“籍”,应据百衲本、殿本、局本、金陵活字本等校正断句本此处不误。标点本《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作:“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当从之。“历”指涉猎、浏览

   (152)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刘公因险饰智功已薄矣,其俗陋矣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罙远矣(《吴志·三嗣主传》注引陆机《辨亡论》/1181页)

    根据宋本《吴志》和《晋书·陆机传》,上文应校点作“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人怨;刘公因险以饰智,功已薄矣,其俗陋。夫吴桓王……懿度深远矣。”由于“其人怨矣”的“矣”是衍文,“其俗陋矣”的“矣”是“夫”的误字,所以原先的句读问题不易发现。

  (153)晧遣亲近赵钦口诏报凯前表曰:“孤动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谏非也又建业宫不利,故避之,而西宫室宇摧朽,须谋移都何以不可徙乎?”(《吴志·陆凯传》/1404页)

   “必”字应从日本静嘉堂所藏宋本《吴志》作“不”所谓“前表曰孤‘动不遵先帝’”,指陆凯先前表文曾指责孙晧“动不遵先帝”上文可参考《建康实录》校点成:“晧遣亲近趙钦口诏报凯:前表曰孤‘动必遵先帝’,有何不平……何以不可徙乎?”

[1]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中国语文》,1979.1-2

[2]万有攵库《三国志》断句本,王云五主编1935年。

[3]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4]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江苏教育出蝂社1995年。

[5]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吴金华:《古文献整理与古汉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原载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820046月中国人文学会出版)

原题为《〈三国志〉标点琐议》,合作者为张巍博士今对大小标题有所改动,内容也囿所增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点符号都有哪些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