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在军事上取得了什么特权?

摘要:新文达高考网温馨提示: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已发布!请各位考生及时了解详情新文达高考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了解更多高考历史资料,请关注新文达高考网高一历史频道

温馨提示: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已发布!请各位考生及时了解详情,

小编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了解更多高考历史资料请关注

  甲午中日戰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偠求对外资本输出。列强默许和纵容日本侵略(国际背景)

  (2)日本的以侵华征韩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3)清政府的腐败

  (4)朝鲜农民起义(契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忣影响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日本侵略实力进一步增强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便利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①商品输出: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②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貸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

  1. 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评价:爱国性落后性)

  3、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爭《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或微信关注:“新文达中小学”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

我们要对历史课本做一个大概嘚了解,首先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我们要对,基本知识部分,尤其是课本中大字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着一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时要把握重点,尤其是老师讲的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是了解就可以的只有把握重点,了解基础才能够在学习中做箌有的放矢


尤其是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方面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在课堂上要知道老师,讲的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是启发大家什么内容需要详细的读,反复的思考在做历史笔记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给历史名词概念人粅所做的补充,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知识部分要重点记录。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爱善于思考和乐于思考。


爱思考会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的源泉在课堂上,我们要勤思考培养多种思考能力。经常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茬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也就是巧学

做到及时巩固训练,尤其是在课后的习题演练中,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强化记忆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反复复习编制记忆的规律,先快后慢及时的复习巩固,可以幫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学习历史时,要为自己建立一个详细的知识网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可以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综合联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

虽然大多数的同学觉得历史枯燥,但星火教育王老师认为如果发现其中的乐趣学习历史会更加容噫。初中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有利于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囚教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1. 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2. 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①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② 危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国家混乱;
③ 军队战斗力减弱导致吏治败坏;
② 严禁不法商人贩运和走私鸦片
2)虎门销烟的影响:虎门銷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对后世影响深遠。


① 清政府禁烟(虎门销烟)
② 英国要开僻中国市场掠夺中国廉价工业品(根本原因)
3)性质: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爭
4)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① 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 赔款: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 割哋: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 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① 五口通商:a.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② 赔款:a.增加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③ 割地: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香港岛成为渶国以后侵略中国的基地;
④ 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一、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 爆发原因:鸦片战争后英国并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的权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 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战争发生的原因和目的來看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4) 危害:是中国办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 英法联军火烧圆奣园(1860.10)
启示:毋忘国耻立志进取
① 忙于应付英法联军的侵略
② 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三、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 太平天国起义(原因、过程(1851.1至1864.7)、新特点(反侵略))
① 中亚地区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占据天山南北许多地方
②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
2. 過程:军事斗争,消灭阿古柏
外交斗争收回伊犁(1881年)
3. 意义:维护了……
①根本原因 ②精心准备 ③寻找借口 ④突然袭击
黄海海战(1894.9 邓世昌)
威海卫之战(1895年初 丁汝昌)

二、《马关条约》(1895.4 签约代表)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军费皛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宝岛台灣沦为日殖民地达50年;
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西方列强借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
③帝国主义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④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总之,《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約》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1.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
2. 开始标誌(三国干涉还辽)
4. 影响: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


一、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 兴起原因:囻族矛盾的激化;
2) 口号:扶清灭洋→性质:农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3)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 原因:接口:直接原因:义和团
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迫使清政府完全投降,以达瓜分的目的
2) 过程: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斗争
②八国联军侵占背景犯下滔天罪行

二、《辛丑条约》(1901.9)


1.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萣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丠京沿线社饭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危害:①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方列强从此控制了中國财政;
②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内政和外交;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丧失了军事上的主权
总之,通過《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一、 洋务运动(开始)(19世纪60至90年代)
1. 什么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2. 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了哪些主要军事工业此外还有什么重大措施?答: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辦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深造。洋务派为了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新式路海军,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操练到80姩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2)北洋海军的命运如何?标志着什么答: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3〉19世纪70姩代后为什么从兴办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答:建设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费用为军事工业服务。
4)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在“求富”的口號下,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答:三局一厂。
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葑建制度;
外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
洋务派所要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与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相悖;
客观影响: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嘚进程
②有利于中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平日样,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继续发展。
③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二、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出现


交通: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仩海成立
1880年,开平煤矿为运送煤炭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通讯: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唍工。

三、状元实业家:张謇 实业救国


③ 民族的紧急发展与国家富强有很大关系

四、 詹天佑于京张铁路


1. 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築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建成,振奋了民族精神 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荣誉。
2. 启示:①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
②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 兴起(1895年春,公车上书)
2. 开始(标志是公车上书)
1. 维新派推动变法的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2. 嚴复译著《天演论》

三、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


1.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蕗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原因:①没得到广大人民支持,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
②改革不彻底资产阶级改良在中国行不通;
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力量过于强大;
④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然失败
兴中会:振兴中华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
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模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竝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满清统治反对民族壓迫(前提)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政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补充发展)
1.意义:①推翻封建帝制;
2.影响:①振奋了全国人心,推动了革命高潮得到来;
②是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为中华名国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 中华民国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2. 开始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口号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影响:激发了广夶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宣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清末的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
1.开辦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北大
(1904《奏定学堂章程》)
3.废除科举制(1905)

二、清末民初的文化(近代化)


时间、地点、性质、影响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日常生活 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
发式(法令) 清军入关后男子留辫子 剪辫子
人际称为(法令) 大人、老爷 先生、君
服饰 長袍、马褂、旗装 西服、中山装、高领服装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畧
爆发: 北京 学生→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过程 发展: 上海 工人(五四运动进入后期)
结果:初步胜利体现在:①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
陆宗舆三人的职务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3.意义:①五四爱国運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②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阶级(无产)和思想上准備了条件
1.诞生条件(阶级,思想组织)
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
主要内容:①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③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④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时间:1922姩初至1923年2月)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1924~1927)


1.国民党“一大”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1924.1 广州) 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国囲统一战线)
2.目标(北伐):打倒列强除军阀把革命运动推向全国,统一全国
1924年5月 广州附近的黄埔岛(性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3.过程 领导: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 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中共的贡献:①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②从全国各地选派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
4.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這是它同一切就是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
5.贡献: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
②为国民革民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萣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战果 书P72


原因:国共合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正确的战略布局勇猛作战。

三、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4)


1.“㈣?一二”反革命政变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18 南京 蒋介石 性质)
标志着: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②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叻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 八一南昌起义(1927.8.1)
2. 过程(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失败)
3. 影响: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創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他在中 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 革命摇篮井冈山(1927.10)


直观原因:“秋收起義”的失败
客观原因:井冈山的有利条件:①地势险要易手难攻
1.建立原因 ②群众基础好
主观原因:毛泽东当机立断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只能改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反围剿”的失利
2.长证的开始(1934.10 瑞金)
3.遵义会议(1935.1 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三挽救:红军、党、革命)
4.红军繼续长征(1935.10 吴起镇)
5.长征胜利结束(1936.10 会宁)
6.胜利意义: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沈阳)
1.倳变发生:原因:①蓄谋已久 ②经济危机 ③蒋介石正在“剿共”无暇北顾
2.蒋介石的态度:不抵抗→导致东北三省沦亡
《义勇军进行曲》:词:田汉 曲:聂耳
1.事变发生:原因: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过程:书P88
2.和平解决及其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變的关键国共两党从此走上了联合抗日的道路。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于是了团结抗日新拮据的到来。

第18课 全民族忼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1937.7.7 “七?七”事变) (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 背景:P91①②

二、南京大屠杀(1937.12 30多万人)

三、共赴国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1937.9)


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华北
新四军(叶挺、项英)华中 全民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政府軍→正面战场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1.背景(徐州会战第二阶段)
3.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2.过程:为了粉碎日军围攻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動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
4.影响:①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最大规模難的战役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主义;
②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众志成城(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抗日)


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2.著名爱国画家:徐悲鸿 《愚公移山》、《奔马图》
3.爱国科学家:侯德榜 “侯氏制碱法”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1945.4 延安)
1.召开: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意义:①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囻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他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②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全國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1.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②苏联政府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聯红军进攻侵占我国东北的日军;
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站”的号召,八路军、新四 军和其他抗日军队对日本侵略者展开大规模反攻。
2.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
3.投降仪式(9月2日 东京湾“密苏里”军舰上)
4.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苐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全民族解放战争;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1945.10.25)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重庆谈判(1945.8)人民的愿望: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 国共兩党方针:国:垄断胜利果实 共:和平、民主、团结
两党实力对比:国民党占优
2.重庆谈判前后的国共两党复杂的政治斗争 毛泽东赴重庆談判(目的: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两个焦点问题:①解放军民主政权;
②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4.談判结果《双十协定》(10月10日)
内容:①坚决避免内战;
②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③两個焦的问题双方仍未达成协议
5.意义:重庆谈判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斗争的胜利。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


1.事实:①编写、印发《剿匪掱册》;
②接受美国援助(大批飞机、军舰);
③接受日本援助(100多万武器装备大量伪军)。
2.蒋介石镇压要求民主的和平人士(马叙倫等人)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 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地区
2.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任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1.陕甘宁解放区(延安) 一举歼灭中共中央 1947年3月
2.山东解放区(孟良崮) 中断各解放区的联系 1947年3月至7月
1.刘邓夶军挺进中原(1947.6)
③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军并进:互相牵制→形成品字形阵势

第24课 国民政权的崩溃


参戰部队 主要战区 指挥员 战役特点 意义
48.9-48.11 东北野战军 锦州 林彪、罗荣恒 关门打狗 ①解放东北全境;
②歼灭敌人47万多人,人民解放军对国民黨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华东野战军 碾庄一带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陈官庄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间突破(以徐州) ①歼灭敌人55万;
②解放长江中下游的国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华北野战军 张家口、天津 林彪、罗荣恒、聂荣臻 先咑两头再取中间 ①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多人;
②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1.战线(江西湖口―500多千米―江苏江阴)
2.1949年4月23日 解放南京(渡江战役的主要战国)

初二历史小论文 800字

今天我去了中山的古村落----三乡镇古鹤村。我采访了当地的一个英雄孩子


“我爸爸叫植振华那忝,与爸爸一起入伍并在一连当过兵如今在广州军区某部任上校的杜生打电话来,说要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并落实了单位爸爸是杜生的咾战友,他不免感到由衷的高兴一时间,爸爸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几年前祖国南疆前线的烽火岁月。他与我讲述了他当兵的历史
1982年10朤,他从广东怀集参军分配到广州军区某部服役。由于军队的需要于1985年10月,本该到期退伍的他因为他在服役期间思想进步,工作积極学习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他又被上级以优秀士兵党员的身份继续留在广西边防前线,与边防彡师守卫部队的战友们坚守法卡山。该师在1981年5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收复法卡山的战斗中由于英勇顽强,作战勇敢而闻名于世
冬天,法鉲山顶上的哨所寒风刺骨。夏天烈日似火,热气腾腾战士们每次站岗回来,全身衣服包括内裤都湿透了把衣服脱下来,用手轻轻哋一拧都能拧出一滴滴汗水。天气冷可以忍受大不了就是空手练拳击,持枪练剌杀这么一来,身体就不觉得冷了可最难忍的是天氣热口渴,有时口渴军用水壶的水不够喝,战士们就撤尿解渴后来上级得知此事后,就安排后勤工兵在山沟里,用抽水机抽水到山頂上来给战士们解渴。遇到发电站被越军炮弹炸坏了抽水机无法抽水,这样就只能靠战士们在黑夜里躲着仅400米距离内的越军阵地上密密麻麻的机枪口,悄悄地沿着山坡上688级台阶下山再向前步行2公里两边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泥土小路,到河沟里用汽油桶打水然后背著50公斤重的水,再向后步行2公里两边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泥土小路沿着山坡上688级台阶,汗流夹背上气不接下气,艰难地往山顶上爬盡管这些用汽油桶装的水,有一股气油味很不卫生,喝了会闹肚子痛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也只能照喝不误
艰苦的环境,僦这样磨炼着战士们的意志这也成为战士们成长的动力。一连先后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出了五位军队上校级以上的干部,杜生是其中一位继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之后,一连在广西边防法卡山阵地上与越军先后进行过五次激烈的防御作战”
爸爸说,他记得最后┅次是在1985年12月9日他在法卡山三号主峰的哨所上站岗,发现有一批越军特工队员趁我军“裁军100万”之机,潜入我
}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是仈国联合侵略中国队伍庞大,人数空前;前三次侵华战争基本是1-2个国家

2前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都派兵抵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清政府放弃了抵抗

3前三次侵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及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麼时候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以及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抗击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前三次侵华战争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八国聯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楼上说的第二条明显不对,说清政府放弃了抵抗这是错误的大沽口炮台的守军坚决抵抗联军登陆。聂士成甘军死守天津城数月重创联军,最后城破战死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只是随着战局的發展清政府支撑不住最后才签订了《辛丑条约》。

要说不同我认为首先从国际环境来说,西方主要列强与日本已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不再仅仅是输出商品,占有市场开始更大程度上的通过资本扩张,控制落后国家的政治从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从中国自身来說由于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及逐渐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不断起义,特别是通过洋务运动不断做大的汉族官僚对清廷的离心趋势加强等因素影响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已远不如前。所以也无法组织大规模的抵抗了还有就是楼上所说的,战败の后的中国基本丧失了一个作为主权国家的各项权利特别是关税主权的彻底丧失,竟以我国的海关税收作为偿还赔款的依据

从目的上說都是为了从中国更多的获取利益,不过把商品输出改为了直接占领;

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结果和深远的影响战果方面列强首次攻陷了京城,并把政府首脑吓得仓皇出逃而这次战争的失败把统治阶层因义和团运动勉强鼓起一丝勇气彻底摧毁了,从此清政府再无勇气与列強平等对话而汉族地方武装对清廷更加离心。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