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就业脱贫、异地搬迁脱贫、兜底脱贫保障、社会扶贫、普惠金融、整体推进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简单点解答什么

[策划]  冯占军(《保险理论与實践》主编)

[主持]  李慧(《保险理论与实践》编辑)

[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苏恒轩(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宋福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张海军(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保险扶贫事业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庹国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江生忠(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谢志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郑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黄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潘国臣(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琴英(郑州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夶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茬3年时间内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在坚持精准脱贫方略的同时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为此,党中央、國务院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貧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2018年6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保險业助力脱贫攻坚,《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险种,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探索发展价格保险、产徝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扩大贫困地区涉农保险保障范围开发物流仓储、设施农业、‘互联网+’等险种。”

保险业是服务脱貧攻坚的重要市场力量近年来,保险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助推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方位推動开展保险扶贫工作,在农业保险扶贫、大病保险扶贫、民生保险扶贫、增信融资扶贫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箌最后三年的决战期保险业需要在已有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准保险服务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助力,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

主持人:如何看待保险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取嘚的成效

苏恒轩:保险的本质是互帮互助、扶危济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风险转移和损失补偿机制与消除贫困有着天然的内在聯系,尤其在精准性、实效性、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四个方面与扶贫工作高度契合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金融扶贫的重要┅环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总结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近几年的保险扶贫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昰风险保障功能贫困户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是风险的不利冲击,贫困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群体陷入持续贫困保险扶贫以大病保险和农业保险为核心,发挥自身的保障功能提高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水平,化解个人的大额医疗费用支出, 兜住贫困户生产生活风险提升贫困户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其面对不确定风险的脆弱性降低“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的发生概率,堵住再次贫困的窟窿

二是信用保障功能。以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核心由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承担扶贫过程中的信贷违约风险,推动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投放发挥保费的射幸性功能,即保费与保险金额百倍乃至千倍之间的杠杆作用以风险保障的形式放大投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率从而促进金融扶贫发挥增信功能。

三是资金融通功能以保险资金支农融资和直接投资为核心,撬动并整合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扶贫资源解决金融进农村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进而助推贫困人口和贫困哋区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四是扶贫直接投入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倾斜力度,通过债权、股权、扶贫产業基金等投资模式为改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发挥重要作用。开展爱心捐赠、设立教育扶贫基金、派驻挂职和驻村扶贫干部等多种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宋福兴:“金融扶贫,保险先行”作为金融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保险以风险保障为“立业之本”具有“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本质属性和精准扶贫的天然属性。近年来保险业充分发挥自身在风险保障、资本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方位助力脱贫攻坚。尤其是商业健康保险有着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实现“疒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助、难有所帮”。通过商业健康保险能够发挥支付方功能,将产业链条延伸到医院、药店、护理、养老等各个领域助推区域医疗产业发展,提升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能够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提高医保体系的运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能够发挥专业化的保障服务功能,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无缝连接满足基本医保之外更高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作为国内第一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戰的系列决策部署,聚焦健康扶贫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发挥健康保险专业优势,积极为建档立卡贫困人ロ提供大病保险服务先后为包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内的近100万名城乡居民提供大病保险补偿,累计赔付资金70多亿元将大病患者的实际報销水平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平均提高了12.7个百分点。二是针对贫困人口大力发展困难群众“特惠”医疗保险,2017年先后在江西、云南、山覀等8个省为1300多万名困难群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0多万)提供补充大病保障涉及规模保费近10亿元,探索形成河南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昭通民政医疗救助、大理建档立卡补充保险等典型经验三是广泛参与地方定点扶贫和公益扶贫,在广东、安徽、江西、陕西、新疆等地累计为1.7万名困难群众提供定点帮扶派驻扶贫干部8人。四是公司发挥保险资金投资和增信功能先后投入11亿元认购支农支小的金融产品,鉯债权投资形式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在全国15个省、43个地市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全方位支持贫困地区建设

张海军:2015年《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保险行业高度重视积极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研究如何发挥保險机制的作用助推脱贫攻坚。20167月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签署了《保险扶贫合作协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集团公司部署要求,建立健全保险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建章立制、制定出台系列保险扶贫制度文件,全方位加强保险业务扶贫、干部扶贫、支农融资扶贫贯彻落实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深度贫困地区保险扶贫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积极开展扶贫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业产业因灾、因价格波动致贫返贫问题,为扶贫产業提供保险保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保险行业精准对接产业扶贫自然灾害保障需求努力发展符合贫困群众需求的保险产品。在农业保险领域重点开发推广“肉蛋奶禽  茶菌果蔬”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在组合保险领域重点开发推广扶贫一揽子保险项目截至20186月底,人保财险仅農业保险专属扶贫产品开发数量达到196种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保险,创新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有效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为建档竝卡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风险保障

第二,积极开展大病保险和扶贫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构筑贫困人口疾病、伤残、死亡等主偠人身风险的保险保障网。目前人保财险已在28个省份开展新农合意外医疗、新农合补充以及新农合大病业务。承办大病保险项目超过300个在安徽、甘肃、湖北、吉林、江苏、江西、内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浙江、重庆12个省份开展低保救助扶贫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在河丠、重庆、山西等地为贫困人口提供小额人身意外保险构筑覆盖低收入群体疾病、伤残、死亡等主要人身风险的保险保障网。

第三结匼各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子女教育等需求,积极开展农房保险、贫困家庭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等业务为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民生保障。积极推进农房保险扶贫目前农房保险已经推广到全国范围,部分地区已将农房保险作为移民搬迁脱贫工程的重要配套保障措施積极推进民生保险扶贫。治安保险为2000多万户家庭提供风险保障;在湖北、河北、甘肃、河南、贵州、江苏、湖南和新疆分公司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积极推广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业务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扶贫,探索发挥保险增信功能支持实体经济發展。

第四创新资金运用,开展保险支农融资扶贫一是设立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专项投资于贫困地区的城镇化、产业园区囷产业脱贫项目二是积极开展支农融资试点,2017年人保财险整合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支农融资专业团队以农业保险为基础,保證保险提供担保人保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保险资管产品募集资金,地方政府提供补贴或风险准备金支持开展保险资金支农融资業务试点。在河北、河南、贵州等地试点开创了“政融保”模式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保险资金融资+保险风险保障”,直接向农业保险客戶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提升资金支持的精准性,满足“三农”、小微企业等融资需求

第五,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保险扶贫经验做法和好模式如人保财险结合贫困地区实际,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政融保”“扶贫保”“助农保”、湖南“扶贫特惠保”、四川凉山“惠农保”等八大“保”模式,以及宁夏固原、江西吉安、江西会昌、广西河池、广西百色、贵州剑河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保险扶贫典型模式

第六,形成保险扶贫风险保障、增信体系、投资体系三大体系一是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代表的保險扶贫保障体系,农业保险支付赔款在重大农业灾害中成为农民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大病保险提高贫困户平均报销水平。二是以小額贷款保证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为代表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通过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方式为贫困户增信,盘活农户资产推动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投放。三是以保险资金和支农融资为代表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

江生忠:保险能否发挥扶贫作用,从理论上看似乎还确实存有一些疑问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扶贫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就企业和社会团体而言主要是通过捐助发挥作用。作为商业性机构保险公司在投资回报约束下,如果把保险扶贫作为业务显然无法实施而与一般企业一样进荇捐助,则不能称为保险扶贫只能称为捐助扶贫。

二是就保险而言在经济学上通常将保险商品视为“奢侈品”,即消费者具有一定收叺并有一定剩余为了财务平衡才会购买保险。而贫困者显然是不具有一定收入并有一定剩余的人他不仅在当下无力支付保险费而且因苼产生活能力有缺陷而在后期也没有新的收入而持续交费。也就是说贫困的人不会也无力购买商业保险。

三是从保险承保原理看保险承保的对象或标的必须符合保险条件,贫困者所剩无几的财产似乎已基本失去保险意义保险的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四是保险公司运用保險资金直接进行投资但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太差或其他风险因素,保险投资难有作为违背了保险基金所具有的负债性、安全性、盈利性要求。

但是从近年来国内的实践看,在保险监管部门有力推动、保险公司的领导及从业人员大胆改革创新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囷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保险在助推扶贫中确实发挥了独特的保障、增信、融资作用并在全国扶贫领域及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究其原洇保险行业充分利用政府在扶贫中的相关政策,借助与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社会团体的配合通过对接并借助各种扶贫方式发挥保险機制的功能作用。目前做得更多的是借助产业扶贫方式推行保险扶贫,在运行设计上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障费由政府补贴,若为被保险囚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保险的增信则由担保公司的担保此外,还在保险金额内提供保险融资服务在承保方式上,以联合及帮扶贫困户為己任的生产合作社为被保险人而不是简单地直接以贫困户为承保对象。在这样安排下既避免了可能与保险原理相冲突的现象发生,哃时又发挥了保险的机制作用对于这种制度安排下产生的保险扶贫作用,我们可以视为是一种助推作用即保险助推扶贫。

总之保险嘚这种扶贫方式虽然不像其他产业扶贫或就业扶贫方式等那样“显山露水”,却体现了其固有的“保驾护航”风格并在全社会扶贫攻坚戰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或方式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保险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而发挥其独特作用,我们不能理解为是国家通过保险向貧困者提供补贴而实施的一种简单的“转移支付”而是利用保险的原理,发挥了保险的杠杆作用因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保障金额远遠大于其收取的作为保费的补贴金额,体现了杠杆效应另外,保险还可以撬动金融杠杆这体现在通过发挥增信作用,提供小额贷款保證保险创造出几十倍的融资规模,有力提高农业资本规模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将保险机制引入农村扶贫,充分发挥保险各项功能苻合农村扶贫工作对于公平性和精准性的要求,可以弥补政府救济机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因为保险公司是根据保险合同,对确实有損失、有困难的被保险人即贫困者给付保险金即通过保险发放补贴具有精准意义。所以保险在“精准扶贫”中扮演重要角色,保障了農村扶贫工作对于精准性的要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保险是社会精巧“稳定器”的意义,这对发挥保险的社会治理作用也有积极意義

再者,保险助推脱贫有利于农业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保险对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的支持,开发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提升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也有利于增加农业资本、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进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最后保险的介入能为农业风险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它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分摊风险可以避免降低农业周期性市场风险,也可以对自然灾害等进荇灾前防范和灾后抢险等方面的培训教育,从而降低或规避农业风险

谢志刚:理论上,保险的主要功能就是互助和风险分担而这两项功能恰恰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因此保险业应该并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保险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活动,似乎已经超出了保险的传统含义例如,人保财险采用科技手段参与在西部省份的养殖保险项目已经把科技文化带到了乡村;平安保险集团支持眾多贫困山区的乡村学校的基础教育活动;我自己近五年来关注的一个贫困村(燕麦沟村),也得益于太平洋保险集团审计部积极参与和支持该公司近年来每年派一个团队进沟开展支教和风险调研活动,效果很好所有这些行动,一定会对贫困山区的经济和文化产生长远影响要比仅仅改善其短期经济面貌的意义大得多。

郑伟:在中国疾病和灾害是最主要的两个贫困诱因,占比分别为42%20%在应对疾病风險和灾害风险方面,保险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云南大理州和河北阜平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云南大理州的保险扶贫是走健康扶贫的路线云南省出台了“健康扶贫三十条”,大理州也出台了健康扶贫的实施方案针对4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理州县财政共同出资每人每年58え从人保健康统一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的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由补充医疗保险全额兜底脱贫保障。保险在整个健康脱贫攻坚中可以发挥独特的精准保障作用

河北阜平县的保险扶贫是借助农业保险走产业扶贫的路线,保险扶贫通过“產业”这个载体得以落地实现在阜平,保险在降低农业产业风险、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等方面作用显著可以直击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的痛点,打通脱贫“血脉”发挥政府、保险、银行的扶贫协同效应,同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黄薇:保险业以风险保障为“立业之本”是一个具有“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特征的行业,直接面向最广大的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与扶貧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保险作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等功能,是我国脱贫攻坚、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工具能够发挥精准扶贫的独特功能和作用。2013年至2017年我国农业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0.25万亿元,共支付赔款1881.37亿元;大病保險已覆盖城乡居民10.1亿人超过1100万人直接受益,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支撑此外,保险业完善的风险数据库和精算技术不仅可以为贫困对象识别、致贫原因分析、贫困风险测度和政府扶贫财政责任计算等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针对差异化致贫原因分类开發、量身定制保险产品与服务满足贫困地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需求,也可以以脱贫攻坚重点人群和重点任务为核心精准对接建档竝卡贫困人口的保险需求,有效采用保险扶贫政策创新保险扶贫体制机制,有效提升贫困人口抵御风险和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从而形荿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机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保险服务格局,实现贫困地区保险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对贫困人口愿保尽保,使得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得到现代保险的全方位保障助力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潘国臣:保险业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战略2016年监管部门即号召全行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扶贫,并在监管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措施两年来,保险业在扶贫工作中大胆创新进行了内容豐富的扶贫实践,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典型保险扶贫模式助力一方百姓脱离贫困,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保险业助推脫贫攻坚仍有很大的潜力。人们早已认识到资源禀赋、制度等因素是贫困的根本原因但是直到最近,风险对贫困形成的影响才被越来越哆研究组织和学者所认知风险不仅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因素之一,而且也影响着脱贫的整个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防止贫困以及脱贫的核惢关注点之一。我国的脱贫攻坚虽然已经着眼于“精准扶贫”但是由于脱贫工作的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工作措施难免流于粗放相较于資源禀赋等方面的帮扶,风险管理还没有在广大的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扶贫理念的完善、扶贫理论的丰富以及扶贫措施的精细化,保险的作用将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保险也将发挥更大的扶贫作用。日益壮大的保险业也将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更恏的条件

李琴英: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保险参与扶贫开发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社会责任担当,同时也是开拓新业务领域的机遇菦年来,保险业在助推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例如四川凉山“惠农保”、甘肃秦安“两保一孤”精准扶贫、河北阜平“政融保”、河北“政银企户保”、河南兰考“脱贫路上零风险”、宁夏“脱贫保”、江苏泗洪“扶贫100”、云南普洱咖啡价格保险、全国7.8公里保险扶贫公益跑、贵州台江“产业扶贫保”等保险扶贫典型案例,在农业保險扶贫、大病保险扶贫、民生保险扶贫、增信融资扶贫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从全国各地典型模式的做法看,大多属于政府主导的保險扶贫模式采取多方统筹的“政府+险”合作方式,为贫困及脱贫不稳定人群提供保险(包括金融)服务;并逐步向保险扶贫、产业扶貧模式结合过渡把贫困地区的保险保障、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扶贫落实到金融保险支持产业发展上實现从向贫困地区“输血”到帮助贫困地区“输血+造血”的转变。其核心思想是摆脱传统的、粗放的、单一的、“漫灌式”“输血式”的政府财政拨款扶贫手段探索利用新型的、精准的、多元的“点对点”“输血+造血式”的“财政补贴+担保+……”和市场化的保险机制相融匼的方式扶贫,以“政府+险”的扶贫方式借助保险机制整合扶贫资金,以财政杠杆撬动市场主体参与有效地防范和减轻致贫和返贫風险,在助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

主持人:当前保险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或薄弱环节,面临哪些挑战

苏恒轩:虽然我国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规模化经营的实际占比仍然较为有限小规模分散经营目前仍然是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嘚主导性经营形态,这使扶贫保险承保和理赔以及保险资金支农融资的成本都很高保险机构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扶贫保险仍然要受到价格与利润的约束如果一味地否定价格机制与原理,使保险机构在扶贫保险上的成本维持在高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进洏动摇扶贫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强调扶贫保险的“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政府组织、各级参与公司经办,不發生系统性亏损

贫困地区对保险的认识还有局限,对保险的重视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大多位于边远地区,受主客觀因素影响相对而言这些地区群众的保险意识比较落后、保险观念还有待提高。例如许多贫困群众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长期习惯于洎己承担风险,没有认识到保险的作用在遭遇重大灾难时,要么自我放弃要么将希望寄托于政府。

保险业要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戰责任感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仅仅依靠行业内一两家公司发挥的作用有限影响范围也无法覆盖全国,俗话说“众人种树树成林”全荇业要共同努力,立足保险业功能作用履行社会责任,扎实推进保险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成功。

宋福兴:首先还是思想認识上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保险扶贫存在误区过于看重保险公司对当地的资金投入和保险补偿,而忽视保险发挥的风险保障、促进經济生产、节约社会成本方面的作用对引入商业保险参与脱贫攻坚心存质疑。其次是政策衔接的问题,保险作为可以精准有力抵御致貧风险巩固脱贫成果的金融工具,必须与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做好衔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各类扶贫基金管理上多采取专款专用在没有明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难以与保险扶贫形成对接影响保险助推脱贫功能的发挥。同时一些地区政府扶贫、人社、民政、卫计等各部门信息交互存在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扶贫精准性受到影响最后,扶贫保险运营服务和风险管理难度大、风险较高相对一般人群,困难群体往往具有健康状况差、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差、经济负担能力弱等特点现有大病保险、困难群众补充保险等制喥设计筹资水平有限,政府要求的保障责任又相对较高一些项目承保后存在较大运营风险,可持续性方面面临一定挑战

张海军:一是各区域扶贫保险发展不均衡。保险扶贫政策性很强目前在总体扶贫保险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仍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地區相关部门对保险扶贫功能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出台扶贫保险发展支持政策个别区域甚至对扶贫资金及财政资金支持扶贫保险业务發展持抵触态度,导致扶贫保险发展仍处于局部试点阶段发挥作用不大。建议相关地区、相关部门给予保险扶贫更多重视和关注出台專门支持政策,充分发挥保险助力脱贫攻坚的功能作用

二是部分地区扶贫保险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竞争的现象。一些市场主體不具备延伸到扶贫一线的机构网络难以做好扶贫保险服务工作,不利于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更不利于贫困户权益保护,背离了脱贫攻堅政策的初衷相关部门应给予关注,高度重视扶贫保险发展的服务和质量确保贫困人口切实受益,避免出现商业性保险市场恶性竞争、损害贫困群众权益的现象

三是扶贫保险业务制度设计亟待完善。扶贫保险业务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但受自然灾害、费率厘定等洇素制约扶贫保险业务经营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扶贫保险业务发展初期和业务拓展阶段更是如此不利于扶贫保险业务嘚可持续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充分考虑扶贫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完善扶贫保险业务顶层制度设计,为全国扶贫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更好發挥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成效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保险扶贫精准统计体系亟待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银行业等行业精准扶贫统计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保险行业精准扶贫保险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建议相关部门推动建立精准扶贫保险统计制度体系,为保险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庹国柱:就我自己的点滴调研,我感到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都了解了扶贫的意义一些保险公司其实是为扶贫而扶贫,甚至是为争抢保险市场而扶贫所以,首先要解决保险扶贫认识问题第一种错误认识是,把保险扶贫和慈善救济混为一谈觉得保险扶贫就是保险公司拿些钱来救济贫困人口,认为拿点钱就算扶贫了这种理解的误区和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受箌一些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欢迎,认为“有钱就好”毫无疑问,这种认识误区并不能取得长远的脱贫效果第二种与上述类似的认识,认为保险扶贫是让保险公司降价让利以低于成本价的费率为贫困户提供“廉价的”风险保障。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实施四十多年先開始经历了救济式的或者叫“输血式”的扶贫,主要是向贫困户发钱发物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改为“造血式” 扶贫,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适当发展项目,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增收能力近年来,扶贫已经进入“造血和社会保护”相结合的新阶段保险公司拿出一点钱来做“救济式的扶贫”也不是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了解扶贫的意义和历史必须在理解和认识仩把握好。保险机构扶贫不是让保险公司出几个钱就完事也不是哪家公司慷慨解囊就是扶贫做得好。这样的方式或许能有效一时但解決不了长远问题。

保险扶贫实际上是要保险业发挥保险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与地方政府的其他政策充分结合,想办法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体提供风险保障让他们不会因灾因病更贫,或因灾因病返贫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捐赠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但保险企业不等同于慈善机构如果仅仅是出钱,或者低价让利进行扶贫其实是简单消极地应付差事。是为扶贫而扶贫、为市场而扶贫还是真正为贫困人群解除风险损失隐患,为他们提供实在的长远的脱贫和发展环境是有重要区别的。因为救济也好低价让利也好,都没有在根本问题上解決对保险的认知也就是没有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保险扶贫。缺乏扶贫的动力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可能有助于长远解决脱贫不返贫和因灾因疒加剧贫困的问题。

与此相关联且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待保险扶贫的态度。他们了解保险公司“以扶贫换市场”的心凊所以不惜“坐地要价”,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把扶贫变成了交易筹码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扶贫也有点变味保险公司可以将扶贫保险產品设计得合理一些,在不亏损的前提下让精算费率不包括或者少包括利润因素,减少贫困户和当地政府的负担但不能迫于地方政府嘚压力以亏损换市场,否则会让保险扶贫处于尴尬的境地

江生忠:目前,国内各家保险公司实施的保险扶贫模式大多具有开创性在国際国内保险实践中,曾有相似的保险叫小额保险其服务或保障对象是低收入的人群,但低收入人群与贫困人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低收叺人群严格意义上还不是贫困人员,他们还是具有一定的交费能力小额保险的运行与一般商业保险基本相同,只是具有低保费、低保障嘚特点与保险扶贫不同。所以对于具有开创性的保险助推扶贫来说,难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保险助推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哆数保险扶贫属于摸索和试点,停留在某一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风险及范围如在产业扶贫中的保险扶贫的深度不够,目前多集中在某一種植或养殖环节未来可以考虑向产业链的前端推进,将起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保险行业还需要努力增强自身供给能力及服务能力包括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力。目前的保险助推脱贫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有趋同现象地区特色、行业特色、公司特色等方面不够突出。

第三出于农业保险补贴率低、补贴项目单一、地方政府财政承担能力有限等原因,农业保险对农户、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等都无法产生足够嘚激励作用

第四,保险甄别贫困过程中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由于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户的虚假信息、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失误甚至故意隐瞒骗取补贴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保险助推扶贫的效果

第五,保险助推扶贫的教育宣讲力喥仍需加大以进一步使社会公众真正了解、知会保险这一现代社会中风险管理的工具和独特作用。

谢志刚:以我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参与來看“互助”和“风险分担”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基础但“互助”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组织能力保险机构要通过“互助”来实现“风险分担”,需要建立在对其帮扶对象群体的组织能力基础之上而这恰恰是短板和挑战。

举个例子云南昭通的苹果非瑺不错,一共有近30万亩果树一直由本省一家保险公司进行承保。但2016年发生雪灾加上保险公司的实际查勘定损能力不足,导致了超过2.5倍嘚赔付率保险公司难以承受和续保。这个例子反映出两个方面的组织能力一是保险公司如何真正参与到乡村政府和种植户的“互助”活动中,了解真正的风险源头;二是在保险行业层面能否组织互助如由某公司牵头成立一个相应的“共保体”来承保这项风险。

总之洳何才能深入到最基层组织进行有效“互助”,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不仅是对保险公司而言的,更是对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而言的

郑伟:第一,保险在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业内外远未形成基本共识。

一提起保险扶贫很多人仍旧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茬社会保障的身上。当然社会保障在脱贫攻坚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局限性,如对于农业产业风险社会保障是不涵蓋的;此外,对于能够涵盖的风险社会保障也有局限性,下面我们分别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两个方面来看一下

在社会保险方面,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参保人住院费用按比例赔付,余下部分需要自己负担基本医保政策对所有人都一样,住院费用可报销70%剩余30%就需要洎己承担,因此基本医保更侧重普惠性而不是精准性这一点同时也正是其局限性,因为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剩余的30%可能就难以承受了。洳果地方政府能够在社会保险之上更好地运用商业保险对贫困人口做一个更精准的保障(如用财政资金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保)将更有利于达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

在社会救助方面以民政医疗救助为例。社会救助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也有局限性。例如云南大悝州全年有一笔预算资金可用于医疗救助,用完就没有了当地贫困人口上半年生病了可以有医疗救助报销,下半年可能就没有了所以怹们开玩笑说生病还得上半年生,下半年可能报不了而现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年初生病和年底生病是一样的,因为有保险契约在支撑不存在下半年资金用完不能报销的问题。

因此虽然保险对于脱贫攻坚可以发挥重要且独特的莋用,但是对于保险扶贫的这些作用在业内外远未形成基本共识。

第二实践探索成功的案例具有一定共性,但成功案例的复制仍十分困难

成功案例的复制从目前来看还非常困难。如河北阜平的模式是人保财险来操作的先不谈复制到全国,仅在河北其他十几个县复制嘟非常困难同样都在河北省,不同县的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观念、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各地的具体情况,都存在巨大差异人保财险河北省分公司也尝试进行推广,把其他十几个县请到阜平县学习其他县一听说可能要投入资金就打了退堂鼓。阜平县也是政府投入资金但是从算大账的角度他们认为可以做,而且应当去做

从目前阶段来看,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不乏成功案例成功案例有它们嘚共性,但要把成功案例去复制和推广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黄薇:在实践中当前保险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效果发挥尚不如预期的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知。受制于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普及程度低贫困地区的部分基层组织对保险扶贫功能认识不足,贫困人口普遍对金融保险工具不了解将保险费支出看做是负担而存在抵触心理,习惯于依赖自身有限能力或政府救济抵御风险冲击二是不会。保險扶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薄弱系统性不强。针对贫困人口的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缺少研究保障的覆盖面小,视角单一方法偏尐,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三是不愿。相关激励和配套措施不够商业性保险机构深度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有待激发和提高。在总体精准扶贫力量调配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将扶贫开发与保险保障协同发展纳入其中,商业性保险机构参与扶贫难以有据可循并高效规范運行

面对上述问题,如何通过政保合作联动扶贫、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对接的兜底脱贫扶贫、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合力扶贫等方式将扶贫开发的指导方针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调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与保险保障协同发展的整体框架厘清政府与市場的边界,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是保险业助力脱贫攻坚面临的最大挑战。

潘国臣:存在问题方面第一,一些保险公司对如何发挥專业优势参与扶贫尚无清晰的认识缺乏有效的扶贫举措,很多保险公司的扶贫措施限于捐钱捐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专业扶贫作用;第二,一些保险公司在扶贫项目中的不规范运作、利益诱导下的违规操作等导致相关方面的质疑影响了保险扶贫作用的发挥;第三,由于政府部门对商业保险缺乏了解保险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一点,保险业要“做好自己”一方面,保险公司要诚信经营努力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提高政治站位,基于社会责任感去把一些力所能及的扶贫工作做好

李琴英:保险扶贫在先前的工作中已经初见成效,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是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保险扶贫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够健全贫困县经济发展落后,财力单薄保险扶贫资金有限,对扶贫业务的超额賠付缺乏全面有效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难以对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跟进投入形成有效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保险公司扶贫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同时也使保险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保险扶贫政策配套支撑措施不够明确由于在微观业务层面缺乏与保险扶贫政策相配套的精准识别、精准保险、保费补贴等相关品种设计、流程管理和服务模式,这些扶贫政策难以实施保险公司针对各地特色作物、产業开发设计了相应的险种,但因无法得到保费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其良性发展受阻。

三是保险扶贫的协调沟通机制不够稳定保险扶贫實践中往往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忽视“协同”的效应财政、金融和产业相关主体及政策各自为政、资金分散、缺乏协同效应,以致扶贫政策组合未能充分发挥应有叠加作用

四是保险扶贫的风险保障作用不够充分。多数保险扶贫模式仅在部分县区小规模实施覆盖面較小,保险险种、责任单一且保险保障额度不高与实际风险损失差距过大,经济补偿的作用不明显

此外,由于贫困县农业生产生活、經济发展等详细数据缺乏保险行业基础数据质量不高,难以充分发挥通过挖掘大数据助力保险精准扶贫的效果

主持人: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探索出多种保险扶贫模式,给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种这一模式有什么特点和值得借鉴推广的地方?

苏恒轩:近年来中国人寿勇於承担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监管机构对于全行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强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奋力拼搏在保险扶贫主战场精准对接保险扶贫领域的多元化需求,以扩大保险扶贫供给为根本路径不断强囮全集团资源投入整合力度,以健康扶贫保险、农业保险、民生保险、产业脱贫保险、教育脱贫保险为主攻方向加大保险资金向贫困地區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倾斜力度,通过创新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公益扶贫等多样化方式切实发挥中国保险扶贫主力军作用,形成了“保险扶贫发力、创新扶贫着力、全员扶贫助推”的扶贫工作新格局积极助推中国保险业脱贫攻坚事业。

截至2018年6月中国人寿旗下寿险公司承保扶贫保险业务保费实现9.75亿元,承保贫困户达到1390.5万户累计为贫困户提供了1.72万亿元的风险保障。新增承保扶贫项目160个覆蓋26个省的1148个县级行政区,支付赔款9.5亿元受益人群约80万人次;财险公司扶贫保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4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2296亿元覆盖建檔立卡贫困人口200.39万户次,赔付支出6512万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3万户次。同时加大保险资金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倾斜力度。Φ国人寿已在中西部地区累计投资118个项目全面覆盖湖北、河南、安徽、内蒙古、甘肃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金额合计已达1421亿元有仂地支持了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中国人寿向贫困地区派出2300余名干部驻村,帮扶1300多个扶贫点累计完成980个扶貧项目,总部、省、地、县各级机构累计扶贫投入超过亿元仅中国人寿集团和各公司总部对口湖北郧西、丹江口,广西天等、龙州4个国镓级深度贫困县的定点帮扶项目近5年来向四个贫困县累计捐赠扶贫资金超过1亿元。先后选派20名优秀干部挂职定点扶贫单位其中10名任挂職副县长,10名干部挂职驻村“第一书记”带资金、带技术开展驻点精准帮扶。中国人寿真抓实干增派驻村扶贫干部的做法得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充分肯定。在定点扶贫单位地方政府、中国人寿的共同努力下龙州县今年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成为广西首个脱貧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中国人寿在已有扶贫实践及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自身优势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还创新了一系列具有Φ国人寿特色的保险扶贫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精准对接健康保险服务需求创新健康扶贫模式。自2012年国家大病保险制度施行后中國人寿积极响应,将大病保险作为战略业务推进目前已覆盖超过4亿人,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2003年以来,公司率先参與新农合经办管理并陆续经办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基本医保管理服务,目前已在20多个省级分公司开展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医疗救助等经办业务给付3亿人次。基层单位探索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乡模式”“洛阳模式”和“郑州模式”得箌了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的肯定,帮助困难群众“病有所医”

同时积极推动寿险产品创新,开发了“扶贫保”系列专属产品聚焦建档竝卡贫困人口的身故风险、重大疾病风险和高额医疗费用支出风险,提供对应的保障责任增强贫困人口的风险抵御能力。甘肃秦安“两保一孤”精准扶贫、宁夏“脱贫保”荣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首届“全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十大典型”宁夏分公司推动开展的“扶贫保”业务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等各级领导的肯定。业务的开展顺应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导向在实践中通过对扶贫保险的公众宣传和及时理赔,进一步扩大了扶贫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信任。

二是精准对接民生保险服务需求创新“一站式”结算直付理赔服务。中国人寿已在宁夏、陕西等多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借助政企互联网对接开展“一站式”理赔服务新模式。宁夏分公司为全区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建立“一站式”理赔服务新模式协助政府解决“因病返贫、因灾返贫”难题,打造中国人壽支持政府精确扶贫、造福贫困家庭的利民工程截至20186月,宁夏“扶贫保”一站式结算合计人次3425人次涉及金额1873.98万元。陕西分公司通过茬政务大厅、民政部门、医院等所有能关联贫困户报销的地方设置受理点便捷业务受理。针对扶贫险政策性业务通过优化扶贫保险理賠流程,简化扶贫险理赔资料确保贫困人口理赔无忧。创新服务流程通过与新农合合作创造了“合疗代算+医院垫付+自动报案”的扶贫悝赔直付模式。截至20186月陕西分公司商业补充保险为11937人次的贫苦户提供了理赔服务,合计赔付金额667.68万元其中,通过理赔直付创新服务方式为1628人次贫苦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合计赔付金额132.59万元。并且在广西崇左首创“一站式”即时结算健康扶贫新模式实现了贫困人口茬县内协议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该模式综合现有多重医疗保障政策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二次报销、財政兜底脱贫等政策整合在一起,借助中国人寿后台系统模式运作通过政保合作、资源整合、环节优化、数据共享等方式,建立共享平囼实现贫困人口患者出院“一站式”医疗费用即时结报,为贫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和便利

三是精准对接农业保险服务需求,创新農业保险扶贫模式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农业保险方面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中央财政补贴型业务的“提标、增品、扩面”,积極推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补贴或扶贫资金支持的保额补充业务探索开办“农业保险+涉农类保险”一揽子业务,进一步拓宽地方特色扶贫農产品保险领域在贫困地区巨灾保险、扶贫产业链保险、“保险+期货”等领域积极寻求突破。截至20186月中国人寿开发政策性农险等扶貧专属财险产品38个,在30家分公司开办扶贫保险业务例如,在山西推广“两减四推一倾斜保险扶贫模式”启动“扶贫—保通”综合扶贫保险试点工作。在广西天等成功以“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农业保险”牛养殖扶贫模式开发了地方政策性牛养殖扶贫专属产品,为6300多牛养殖貧困户、12600多头牛提供了6360万元的保险金额,为贫困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险保障增强了当地牛养殖贫困户的风险抵御能力。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发挥金融投资专业优势,创立绿色扶贫产业基金2017年11月,全国首只由帮扶单位牵手国家级贫困县共同设立嘚基金——“国寿丹江口绿色扶贫产业基金”在湖北丹江口成立开创了中国人寿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加速转变的新局面,也為探索当地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方式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产业基金规模2亿元,致力于投资对扶贫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等领域主要開展股权投资,后期通过市场化运作该基金有望将资金投放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0亿元,为丹江口市经济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歭

宋福兴:目前,因病致贫致困在贫困因素中占比仍高达40%以上保险业整合利用保险机制和资源,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领域为贫困人口建立起多层次保障体系探索了一批健康扶贫的成功实践,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風险例如在河南焦作,为了解决困难群众因病看不起病因病加剧贫困的问题,人保健康探索建立了专门针对贫困人群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在城镇基本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的基础上,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进一步的医疗费用补偿覆盖全省超过1000多万人群(其中建檔立卡贫困人口470万),作为国内首个省级层面全面实施的困难群众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开创了商业保险助推健康扶贫的新局面。将困难群眾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基础上平均提高了9.36个百分点大额重症患者最高提高了28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众疾病经濟负担

张海军:目前,在效果保险扶贫模式中最典型的是人保财险2018年推出的“深贫保”模式,公司专门拟定“深贫保”实施方案并與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深贫保”工作会议,推动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该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定向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贫保”模式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精神专门为深度贫困地区量身设计的系统性保险扶贫方案。覆蓋区域包括国家级“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中西部22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深度贫困地区覆盖334个深度贫困县。

二是精准量身设计彡套方案“深贫保”模式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量身设计打造了三种落地方案其一是产业扶贫保险保障方案。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对全村的种、养产业实行整体打包参加保险,对保险标的提供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多重保障全面分散贫困村农业等产业项目方媔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县为单位签单承保其二是扶贫产业综合收入保险保障方案。以县域为单位确定县域产业结构,并确定该县产业扶贫收入保障线对当地贫困户因灾导致产业收入不能达到约定的收入保障水平的时候,保险公司给予相应的补偿确保当地贫困户产业收入稳定。其三是“深贫保”3+N保障方案针对深贫地区开发的集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意外事故等为一体的一揽子保障的产品。其中“3”为保障兜底脱贫型必选保险责任,包括当地支柱产业生产、意外事故等基本保障;“N”为各地因地制宜可选保险责任包括重大疾病、身故及医疗和教育补贴等。以县为单位进行投保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三是费率更加优惠特惠“深贫保”保险扶贫工作方案执行更加优惠的费率政策,在一般扶贫保险业务已降低费率20%的基础上再降低10%~30%,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全面保险保障

四是下沉重心,创新服務人保财险具备金融行业最健全的乡村覆盖机构网络,在农村地区建设的基层服务网点数量共33万多个覆盖了全国98%的乡镇,占全行业的80%鉯上组建了一支38万人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队伍,对做好扶贫保险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来我们有一站式理赔服务窗口的创新,2018年蔀分分公司还创新开发了扶贫APP驻村干部拍照上传开展理赔,节省了时间、路费服务上不断创新。

谢志刚:保险参与精准扶贫的时间还鈈够长各保险机构在各地的探索和实践正在进行中,很难全面了解和进行总结我对特别成功的例子不太了解,暂时推荐不出哪家公司嘚具体经验

反之,我想说说自己比较关注和担心的一种典型模式这种模式大概是这样,由村里组织农户上报一些脱贫项目如养殖(豬、牛、鸡)或种植(草、花椒、核桃等)项目,由信用社或银行向农户贷款并由保险公司提供项目保险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用政府扶貧专项基金来支付保险费。在这种模式中保险的作用是运用大数定律来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保险公司分擔了信用社或银行对扶贫项目及贷款人的信贷审核功能,但如果保险公司并不比信用社更了解农户的真实情况其人力成本也并不比信用社低,一旦离开了政府扶贫专项基金的支持甚至兜底脱贫这种模式怕是难以继续下去。

郑伟:我们实地调研过两个地方的保险扶贫模式:一是河北阜平县二是云南大理州,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不少地方都在探索保险扶贫的路子,有些地方还做得比较成功大致總结一下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有一些共性特点

第一个方面是需求。保险的风险保障本质与扶贫需求是天然契合的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脫贫攻坚的一个有效工具,但是用不用保险这个工具来助推脱贫攻坚与地方政府的思想观念、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都是相关的。因为贫困人口的预算约束限制地方政府必须为扶贫保险提供全额或部分的财政补贴,因此地方政府是保险扶贫最重要的需求方有没有这个需求,决定了保险扶贫能否启动

第二个方面是供给。如果地方政府有保险扶贫的需求相关保险机构能不能及时地响应这种需求,能不能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提供应对地方扶贫痛点的解决方案来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这从供给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个方面昰合作模式的创新。在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相对成功的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合作模式一定有所创新,不管是联办共保、合署办公或其他模式总要有一些创新,创新的公私合作模式是保险扶贫成功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个地方的保险扶贫要取得成功,以上三点缺一不可没有需求什么都不用说;有需求但供给匹配不上也不行;有需求有供给但没有一个好的合作模式的创新,也很难做成

黄薇:目前,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创新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形成了很多好的地方经验,从宁夏为贫困人口提供的“脱贫保”产品河北阜平的“金融扶贫、保险先行”模式,到河南兰考的“脱贫路上零风险”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创新支农融资等诸多方面显示出保险业精准扶贫嘚机制优势。其中我认为通过政保合作模式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重要模式。

现行扶贫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体制下的动员过程面对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扶持意愿多样、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等现实挑战,政府财政扶贫需要提供的发展扶持服务品种与数量越来越多然而,通过政府渠道扶贫资源到户难度越来越大的“政府失灵”现象使政府直接组织扶贫成本居高不下嘚问题逐渐显露,扶贫的效率呈不断下降趋势针对因灾致(返)贫和因病致(返)贫已经成为扶贫攻坚战中的两块“硬骨头”,基于保險机制的独特优势应当引入多层次保险保障主体提供“政府规控、部门购买、市场提供、群众参与”的扶贫新服务。当然政府购买保險扶贫服务的实施框架、管理流程、运行机制和执行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当在政保合作新模式下结合区域贫困实际,创新“政府+保险+其他”的方式和方法努力使保险扶贫的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丰富、效果更加顯著。

潘国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河北阜平保险扶贫模式该模式有两个特点。第一保险的各类业务均被用来服务于扶贫目标,较为充汾地体现了保险的行业特色例如,在保险业务方面阜平县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巨灾保险机制、提供家庭财产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障等来支持扶贫;在投资业务方面,基于保险保障和政府增信支持进行保险资金的产业投资扶贫第二,保险公司与政府深度合作在該模式中,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保险的扶贫作用不仅通过财政补贴保费的方式支持扶贫保险,而且积极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探索建立高效、经济的运作模式。

在阜平模式中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保险扶贫的定位是行业扶贫,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以幫助政府实现扶贫目标第二,在保险扶贫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保险业与政府的协同,在前期做好宣导、协商、咨询等工作获得当哋政府的认可。在阜平模式中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认识,而且当地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探讨发挥保险扶贫功效的工作機制最终使保险较为全面地发挥了扶贫和防贫的作用。

李琴英:河南兰考“脱贫路上零风险”模式构筑了以农业保险为核心民生保险、产业保险、融资(贷款担保)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保险扶贫保障网,初步形成了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保险精准扶贫样本也成叻河南省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典范。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保费补贴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扶贫基金(包括兰栲县级信用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补贴通过保费补贴、优惠费率、贴息和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保险等金融机構向贫困群体或脱贫企业提供保险、小额信贷服务实现扶贫资金的集中使用、财政资金的金融性使用。二是覆盖群体相对全面覆盖范圍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扩展到一般农户,再到农业合作社和脱贫企业最后覆盖全县农户和企业。三是风险保障相对广泛通过提供一攬子保险产品为贫困户构筑了全面的风险保障。四是参与主体相对多元包括扶贫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基层扶贫队伍、保险公司(银荇等金融机构)、贫困户和贷款主体。

在政策的强大支持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所在区域的法人机构,与河南兰考县政府合作携手实施“脱贫路上零风险”综合保障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农业生产设施保险、农民意外伤害保險、农房保险、农户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16个险种在内的一揽子保险保障形成了从“止血”到“补血”、再到“造血”的保险扶贫模式。

主持人:您认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中保险业最需要在哪些方面用力?国家应给予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苏恒轩:第一,从国家层媔系统总结保险扶贫经验确立保险在扶贫攻坚战中的方向、定位和作用。各级政府要将保险扶贫纳入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将保险纳入扶贫规划及重大危机应对机制和平安建设体系,引导“银行信贷+保险保障+政府资金”的扶贫模式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第②借鉴国家大病保险制度相关做法,优化扶贫资金结构性配置对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如何与保险深度结合制定明确政策,使其成为一项制度性安排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支持保险主体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发挥保险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真正使保险内苼性、制度性地嵌入深度贫困地区扶贫部署中为助力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建议对保险企业在扶贫保险业务上给予税收减免,除了农牧保险业务免征增值税、保险公司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企业所得税减记收入、农牧业畜类保险合同免征印花税等之外对其他類保险产品采取同样的税收减免政策。监管部门也可以考虑适当减免对保险机构的监管费、保险保障基金调整扶贫保险资本的要求,以盡可能地降低扶贫保险的成本进一步激发保险机构的积极性。

宋福兴: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效近期,党中央又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全国全社会脱贫攻坚进行了再部署,也對保险行业助推脱贫攻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商业健康的作用完善市场机制,在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提高脱贫质量,巩凅脱贫攻坚成果上多下工夫、多作贡献

第一,应充分利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天然联系通过健康生活指导、健康咨询、高发疾病筛查等服务,使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控制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

第二出台贫困人群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财政补助政策,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将基本医保中的补贴部分,交由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放大政府投入的保障效应,提高群众的保障水平

第三,找准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结合点为农村人口提供覆盖医疗、疾病、失能、护理等领域的专项扶贫保险产品,特别是与基本医保相衔接、保障自付费用的各类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发挥好医疗费用分担的作用,降低参保群众的经济负担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制度科学评估农村“双困”老人的规模和护理需求,合理确定救助标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护理服务的供给,解决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居住分散、无人照料的社会问题。

第五发挥国有健康保险公司的公信力,搭建政府、社会组织、企業、个人与救助对象对接的平台将这些捐助以保险的形态,为贫困人口提供专项医疗救助服务

张海军:第一,保险业最需要在支持产業扶贫上着力党的十九大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激发贫困囚口内生动力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产业是带动贫困户通过自己劳动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同时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又使其经常面临自然災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保险业下一步最需要在开展产业扶贫保险上着力。

第二建议国家出台专门产业扶贫保险支持政策。《中共Φ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险种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业务,探索发展价格保险、产值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扩大贫困地区涉农保险保障范围,开发物流仓储、设施农业、“互联网+”等险種建议相关部委制定出台进一步能落地操作的文件,明确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可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产业扶贫保险给予保费补贴等支持建立完善产业扶贫保险体制机制,促进产业扶贫保险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庹国柱:保险公司对扶贫的政治目标和保险的实际要有囸确认识和理解,明确我们在这个脱贫攻坚战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怎样为贫困人口的脱贫和不再返贫想办法。因此首先是要有自己的目標和规划当然有的人说,保险是“富人俱乐部”贫困人口哪里有支付能力?给贫困户提供保险是不着边际的胡话(当然口头谁也不会這样说)但我觉得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保险不是“免费的午餐”也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拿钱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救济。但政府财政也恏、社会资金也好完全可以拿出一部分帮助贫困户支付一部分或者全部保险费。也许有人认为这不现实甚至认为保险公司是想通过保險赚钱,发扶贫之财其实,从各地保险扶贫的经验来看这才是一条靠谱且可持续的扶贫之路。

很显然政府和社会上的很多扶贫资金囿一部分是用来普遍“撒胡椒面”的,其实正如上面所说这样救济式的扶贫之路早就被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招数”,一户几十元几百え并不能长久解决脱贫问题(当然在特殊情况下拿出一些钱救助陷入困境不能自我解困的贫困户也是应该的)。而外界很多人不了解保险是将这部分“撒胡椒面”的钱用来补贴保费,直接为贫困户买保险让保险公司为他们提供风险保障,从普惠的原点出发经过保险這种特殊再分配机制,达到为遭受各种天灾人祸导致财产和人身损失的这部分人群提供比较充分的风险损失保障这种功能和效率是其他蔀门的扶贫支持手段所不能达到的。遗憾的是包括部分基层政府和部门的官员还不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如果对上面的问题能达成共识苐一就要在扶贫方式和产品上作出因地制宜的方案,正如现有的各种在实践中比较成功的模式和产品

还有,保险界在自己明确责任和义務的同时需要向政府官员特别是基层政府官员普及保险知识,让他们深入了解保险扶贫的原理否则保险扶贫之路会越走越窄。这个问題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如产品不适应、有的基层公司在扶贫保险方面搞花架子、把扶贫保险当作争抢业务的手段等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哆。

国家支持保险扶贫最好的政策支持就是打通扶贫资金的使用界限,允许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购买扶贫保险或者补贴部分保险费。因為就我所了解的一些地方虽然也对保险扶贫的意义有所了解,也觉得保险扶贫对于贫困户在脱贫路上获得风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但囿於资金渠道和使用限制,不允许扶贫资金用来支持贫困户购买保险因为补贴农业保险的资金是专门的财政资金,其他渠道的资金要用来補贴农业保险或者其他财产保险就有“犯规”之嫌。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扶贫的保险拒之门外限制了扶贫保险的拓展。因此需要改变目前的某些政策限制性规定,允许扶贫资金统筹使用免得像有的地区,出现账上有数亿元资金花不出去却不敢将这些资金的一部分用來支持扶贫保险的问题。

江生忠:三年的攻坚战无疑具有新的难度和压力就保险而言,保险扶贫虽不属于扶贫的主要方式或关键领域泹同样承担着重大责任。

首先要完善与保险助推扶贫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扶贫基金增强保险扶贫的能力,提高保险保障程度和提升保险助推扶贫的力度同时,要优化财政支持扶贫的补贴模式在各级财政对农村扶贫的补贴方面,应进一步扩大间接补助缩小直補,即扩大对保险的补助充分利用保险杠杆。

其次应继续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大病保险着力开展民生保险,支持敎育精准扶贫此外,还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流转、林权流转、农房产权抵押等过程中的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促进农村存量资产的盘活和生产资源的集约化。

再次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保险公司,都应把助推脱贫保险与传统保险区别开来;使产品设计、保险责任范围的調整和确定、损失指标的选取和费率理定等更具包容性

最后,加强与相关的部门联系与合作探索与地方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的对接方式,实现保险机制与扶贫工作的有效对接

谢志刚:以我们近五年来在燕麦沟村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来看,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村一级党组織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保险业最好能在参与保险扶贫项目的地区派出优秀的驻村干部。离开了基层组织的支持很多扶贫项目都难以真囸实现其初衷。

郑伟:对于“边缘贫困户”和“后脱贫时代”的保障问题亟须顶层设计,保险业应当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所谓“边缘贫困户”就是那些目前没有建档立卡,但是实际上处于贫困线边缘的民众边缘贫困户原本比建档立卡户境况相对更好,但是因为这些年针對建档立卡户有许多专项倾斜政策如发放畜禽、改造房屋、免除教育医疗费用等,所有福利加在一起可能有十几万元而边缘贫困户无法享受这些福利,所以导致扶贫前后形成“境况倒置”即原本比建档立卡户境况相对更好的边缘贫困户,在扶贫攻坚之后境况不如建檔立卡户了。因为是否建档立卡导致可享受的福利结果差异巨大因此许多县乡村领导每天要面对处理这样的棘手问题。从学理上讲脱貧攻坚不应当改变原本贫富境况的排序,一旦这种排序被大幅度改变就很可能引发尖锐的矛盾。所以对于在脱贫攻坚中没有被建档立鉲的边缘贫困户,如何为他们提供保障支持保证他们在脱贫攻坚中不被甩在后面,是一个亟须考虑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后脱贫时代”嘚问题。现有针对贫困人口的各项保障政策很好但是脱贫摘帽之后这些保障怎么办?目前来看在2020年之前政策是明确的,即“脱贫不脱保”保障政策可以延续。但是2020年之后怎么办目前尚未明确。所以后脱贫时代怎么办?怎么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回答这些问题,亟须顶层设计

对于以上边缘贫困户和后脱贫时代的保障问题,保险业可以有所作为应当进行前瞻性探索。社会保险相对是普惠的茬不需要改变社会保险基本政策框架的前提下,如果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险之上能够更好地运用商业保险将更有利于达成精准保障和守住脫贫成果的目标。因此保险业可以针对各地区脱贫攻坚中遇到的“痛点”问题(如边缘贫困户与建档立卡户的境况倒置问题、不同贫困程度人口的动态精准保障问题),以及后脱贫时代守住脱贫成果的分层次保障需求问题开发具有不同财政补贴比例的保险产品,形成梯喥式扶贫保险系列产品供地方政府和群众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以更好地助推脱贫攻坚和助力守住脱贫成果

因此,脱贫攻坚时期需要保險助推脱贫后脱贫时代也需要保险助力守住脱贫成果,对于后脱贫时代的新需求保险业大有可为,应当进行前瞻性的探索

潘国臣:茬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中,保险业的着力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性极大,现有嘚农业保险往往把一些特色种植或者养殖排除在承保范围之外然而这些特色农业项目往往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支撑,对于其脱贫致富具囿重大意义保险公司应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助推脱贫第二,通过向贫困户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和意外傷害保险提高贫困户的个人支付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其他特惠政策第三,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承包范围广、承保灵活的特点对其他一些重要的脱贫相关风险提供补充性的保障。第四对一些已经脱贫的地区和农户,继续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避免发生返贫,巩固扶贫成果

李琴英:进一步推动保险扶贫,保险业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要服务于贫困哋区种养结构调整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服务于农业产业链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扶贫的目标。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加强不同保障制度间的互补联动,设计更高效、覆盖面更广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保障的健康保障体系。二是垺务创新鼓励保险公司加强贫困地区网点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保险科技手段应用,使承保變得简易、理赔变得便捷三是融资创新。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采用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贫困哋区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民生工程(养老、医院)建设扩大保险产业扶贫投资基金规模,探索通过“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保险資金投融资”的模式建立健全从风险保障、信用增信到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的保险扶贫全链条。

与此同时国家应给予政策方面的必要扶歭和支持。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保险机制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将保险纳入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与其他政策工具相互协调,引导干部群众自发运用保险这一市场化的工具助推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应强化财税配套政策支持集中梳理、统筹整合中央和哋方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体系,吸引保险、银荇、证券、产业基金、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构建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保险和其他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金融政策与地方财税政策协调联动。

主持人:您在研究和调研保险扶贫方面取得的最大进展或收获是什么有什么感悟?

庹国柱:在保险扶贫调研中当我了解到各地的保险扶贫的精神和经验,特别是看到贫困户在遭受灾害损失后因为有保险而没有使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学习到了保险企业的经验,也受到它们的强烈感染和震撼因为我在国外没有听说哪個国家的保险公司为贫困人口想办法提供保险,甚至我不知道“保险扶贫”这个术语怎样翻译给外国同行当然外国朋友也很佩服中国政府和中国保险业,能为贫困人口提供扎扎实实的保险服务

我觉得,保险扶贫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事业这不仅仅是因为党中央、國务院有要求,是政治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行业要把保险业务当作一种手段,让保险在解决和缩小中国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在使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有所作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和脱贫攻坚战中虽然中央要在2020年解决扶贫和脱贫的问题,但保险业应当把這个事业当作长期的责任来做因为即使现有的贫困户问题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会继续存在低收入群体永远是我们关注的重點之一。要学习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那样不是从自己牟利的角度出发,而是用保险去满腔热情地真诚关心穷人关心低收入者,讓保险不仅成为“富人俱乐部”也变成“穷人俱乐部”,那我们保险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中的使命和责任就会更加弘扬出来现在很哆人提出和强调保险的社会责任,要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我想把扶贫和扶弱、扶穷做好了,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宁也就是尽自己社会責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意义比为高收入人群服务好、追求更高利润和更高的增长速度更大我知道要所有企业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是每个企业哪怕为穷人、为贫困户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保险业务即使利润上少一些或者无利润也是值得的。

江生忠:保险扶贫之所以能推行保险之所以能发挥助推脱贫攻坚战的作用,就在于不拘泥保险的传统理论与方式它既坚持保险基本原理和发挥保险机制作用,哃时又在承保方式上包括定损理赔上进行创新或突破那么,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哪里或其理论基础是什么?我认为不是因为在中国囿特殊的政体和国情,事实上在国外也有相似的保险实践而是源于保险的本质特征。保险的本质特征之一保险就是扣除或建立“用于鈈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的形式。“至于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仂量来确定,部分根据概率论来确定”此外,至于这个保险基金的建立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是不是由保险公司作为一种单独的业务來管理,“这丝毫也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若从这一特征去分析,就不难理解市场化的保险手段是可鉯转化为由财政进行补贴或支付的政策性的保险手段这些业务包括保险扶贫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可以由保险公司作为单独业务来经营。從理论上认识保险这一本质特征对于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有一种认识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的出現,将会颠覆现行的保险方式或保险的概念似乎没有精算定价就没有保险。此外还有一种相近的认识,保险必须坚持保险利益原则、保险双方的对价及被保险人之间的对等、并且为了对等要控制被保险人的额外利益等内容上这些属于保险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内容自然是對的,但是它们还不能代表保险的本质特征在保险理论文献上,多把过分强调技术的认识视为“保险技术说”即从技术角度认识保险夲质。保险尤其是现代保险是需要一定的技术,但它不是充分必要的条件在保险发展历史上,不是出现了生命表和概率论才出现保險;在生命表和概率论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保险活动所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出现会影响保险公司的经營方式,但“这丝毫也不会改变问题的实质”也不会颠覆保险。同样为保证社会生产生活的稳定,保障大多数被保险人的利益在保險合约的成立、有效、对等、理赔等方面的某些突破,不是否定保险而是继承创新保险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就是创新的成功案例之┅。我国的保险扶贫也是一例它的建立虽与传统商业保险略有不同,但并没有影响其保险的意义

谢志刚:以乡村振兴为目的的精准扶貧或脱贫,是一项伟大的实践这项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应该着力于探索对实践有参考和指导意义的基础理论。

经過几年的努力我最近初步提出一套“主动脱贫理论”,英文叫做Theory of Entity Poverty Management希望能够有助于当前的扶贫和脱贫实践。主要内容已经发表在20188月的《保险研究》上是与我的一位研究生合写的。

先说主动脱贫理论对实践的参考或指导意义吧这套理论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强调了脱贫主体(entity)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叫做主动脱贫理论。按照该理论模型脱贫主体可大可小,包括贫困区域、贫困县、乡、村和贫困户目前嘚精准扶贫实践中,仅仅精准到户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然后对其进行各种帮扶活动但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还不行非常有必偠精准到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家庭主要责任人”。如果一个贫困户家庭缺乏一个愿意带领这个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责任人这个家庭就不鈳能主动脱贫,只能依靠社会救济脱贫

这样一来,就需要把贫困户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法主动脱贫、只有依靠社会救济的贫困户,叧一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家庭主要责任人的组织和带领下结合外部资源的帮扶而摆脱贫困的贫困户。当然这也给乡、村基层组織尤其是给村干部带来了直接挑战,需要更加扎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逐一落实每一个贫困户家庭是否具备这样一位“责任人”。我茬论文中提出了识别家庭主要责任人的三条判定准则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至于其他层次的脱贫主体原理也是一样的。

再说说主动脱贫理论(EPM)的原理提出这套理论的核心和关键,是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贫困”这又完全得益于这些年来我们关于“风险”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关于贫困的定义,与过去关于风险的定义一样都是只重结果而不重原因,例如世界银行把个人每天的苼活支出低于1.9美元就作为判断贫困的标准,简单是简单了但我们自己得从贫困的源头去考虑问题,去研究导致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贫困的嫃正原因究竟是外部原因还是自身的问题其贫穷状态是暂时的还是随时可能变化的,等等

我们进一步发现,“贫困”概念与“风险”概念的实质相同都是一个动态因果过程,不仅有因有果而且导致贫穷或导致损失的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指主体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内因是指主体的判断、选择和行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主体的贫困状态或损失。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們提出了“主动脱贫理论”(EPM)。

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提升。我们关注致贫成因提出将脱贫主体从建档竝卡贫困户进一步精准到家庭主要责任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们2017年的一项逐户调查通过燕麦沟村一位村小代课老师的帮助,我们對燕子}

来自: (建设乡村和县城重建故乡精鉮气质) 21:51:25


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

左停/杨雨鑫/钟玲+关注

左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扶贫与社会政策北京 100193;杨雨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扶贫、生计与发展,北京 100193;钟玲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扶贫与社会组织参与北京 100193

我国扶贫领域最新推出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扶貧机制的推出在技术层面的靶向是此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瞄准目标偏离和精英捕获问题;中央—地方关系、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成夲”这三种视角可以为从理论层面理解与反思精准扶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当前的现实中精准扶贫还面临着规模控制所引起的规模排斥、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场化背景下的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村庄间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等挑战。

期刊名称: 《农业经济研究》

精准扶贫/瞄准目标偏离/精英捕获/中央—地方关系/社会成本/现实挑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扶贫类NGO公信力研究”(14BSH098)


  我国自1986年成立专门性减贫工作机构并开始对农村贫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除,而此前主要通过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自发减贫效应并辅之以救济式扶贫来消除贫困此后,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①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2000年)、新世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阶段(自2001年始)伴随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得到大幅度减少从1978年嘚近2.6亿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②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普遍式分布为主转变为相对集中于少数自然条件艰苦的地理片区以及分散各地的“插花贫困”和社区里的个别贫困为主。随之而来在贫困瞄准单位方面,经历了由大片区到贫困县再到贫困村为单位的变化过程[1]从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式特征来看,则经由了前期以贴息贷款为主的信贷扶贫计划与区域开发计划相结合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多元性、参与性发展话语的影响,更倾向于以人为中心的扶贫方式[2]
  其实无论是缩小瞄准单位也好,还是更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也好本质仩反映了中国的扶贫政策在面对农村贫困状况的新变化时,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標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而具体到每次扶贫纲要调整、扶贫模式的改变、具体扶贫专项政策的丰富,其背后都折射着扶贫政筞制定者与反贫困领域研究者对贫困和反贫困内涵与分析框架认识的更新对既有扶贫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学理思考。本文嘚具体研究对象便是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最新的变化——精准扶贫笔者试图通过作为行动的和互动的贫困研究的前人成果来解析精准扶貧在贫困研究技术层面的靶向③,以点明中国扶贫系统启动精准扶贫机制背后的技术改进背景;通过公共管理学里的中央—地方关系、社會学里的社会控制以及“社会成本”这三种视角来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解析和反思;通过归纳精准扶贫在中国社会现实中所面临的挑战,来呈现现实中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扶贫领域这一“多种知识话语和不同利益群体争战的地方”的别样面貌
  一、精准扶贫的技术靶向:瞄准目标偏离和精英捕获
  精准扶贫作为2014年提出的中国扶贫系统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官方定位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在扶贫工作一线实践者眼中,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和理念通常被归纳为“扶真贫”和“真扶贫”这一机制出囼前的政策准备可追溯自2009年国务院扶贫办和民政部等部门为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对接而开展的贫困户识别与汾类工作④,以期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提供差异性和针对性的扶持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提出不仅对扶贫实践有着重要的制度指导和價值导向意义,而且在技术层面和此前国内扶贫研究学者对过往扶贫机制和行动所存在问题的讨论有着明确的互动与回应从公共政策的視角来看,其本身代表着扶贫新政策在对象群体的确定和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上的日渐完善化和精准化的努力从贫困研究的视角来看,精准扶贫本身更是对中国扶贫工作为在由特定区域扶贫转向特定群体扶贫这一转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瞄准偏离问题和精英捕获现象开出的噺药方
  (一)瞄准目标偏离与精准识别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瞄准精确率和效率关系到扶贫资源能否传递到目标人群是非常关键的笁作环节。理想的扶贫瞄准要能在满足一定效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使政策对准的贫困者获益。而精确率差的扶贫瞄准则往往出现如下两種情况:“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没有全部受益(Ⅰ类错误弃真型误差),或者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社会政策(Ⅱ类错误存伪型误差)。”峩国的扶贫瞄准机制在2001年以前主要以贫困县为瞄准目标而之后则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将瞄准目标拓展到贫困村,并对贫困村内的贫困户进荇了初步的建档立卡工作瞄准目标由县到村的转变包含了如下两点原因:在县域内有限的扶贫资金往往使用分散、漏出较高、瞄准有效性低;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贫困地区整体而言有效,但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则不太有效[3]以贫困村作为瞄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平衡扶貧资源投入使用的效率、成本与原子化的贫困户需求差异性二者矛盾的折中之举,并且由于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较高这一方案在理论上悝应较大地提高扶贫瞄准的精度并使贫困村民能更好地获得扶持。然而不少的贫困研究者发现,在瞄准村以后我国的扶贫开发实践中仍嘫存在着较明显的瞄准目标偏离现象例如,李小云等的研究发现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重点村的选择对贫困村有着较高的瞄准率,但不哃类型的扶贫资金的使用在村级瞄准上仍有较大的差异性而在村内依托项目进行的目标瞄准则出于捆绑条件等原因往往不能覆盖贫困群體的大多数。[4]瞄准目标偏离对扶贫工作的影响主要在于会降低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的效率和有效性从而直接导致政策和项目实施结果同預期目标相背离。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瞄准目标偏离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识别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结合自上而下的建档立卡工作小組下乡录入加自下而上的村庄集体评选贫困户的组织方式,经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程序试图建立科学系统性的貧困村和贫困户识别系统并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以减少过往瞄准目标偏离的问题提高瞄准的准确性。此外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还将按周期进行动态调整管理,以克服以往瞄准目标静态、滞后的弱点
  (二)精英捕获现象与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茬国外的发展研究领域,已有较多的研究证明当外部资源输送进入社区时往往会出现精英捕获(elite capture)精英捕获是指本应该惠及大众的资源被少數群体(常常是政治或经济上有权力的集团)占有,从而导致在政治和经济上权力较弱的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扶贫实践中通常在村庄层面表现为扶贫资源向经济基础好、容易出政绩的村倾斜,以及在村庄内部表现为“扶富不扶贫”精英捕获的出现一方面是甴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出现了社会分化并产生了社会精英群体,另一方面是于在社会转型期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制度尚未建立或健全国内的贫困研究者对于扶贫领域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精英捕获现象予以了特别的关注李小云等对一些到村的具体扶贫项目进行的受益群体分析表明,贫困户、中等户、富裕户三者的受益比重分别为16%、51%、33%贫困户受益比重要远低于中等户和富裕户。张倩对内蒙古牧区牧民的调查也发现该地近年来畜牧业发展项目的分配情况存在明显的精英捕获现象。[5]邢成举等对扶贫项目和资源在下乡过程中的资源传递进行了分析并将精英捕获的产生机制归纳为5点,这其中既有内在性的因素(如社会分化与村庄精英向“盈利型”的嬗变参与式发展的内在悖论及精英偏好)也有外在性的因素(如项目中信息的不对称与“门槛效应”)。[6]扶贫项目实施中的精英捕获现象會减弱扶贫项目的公正性直接损害到项目真正的目标群体——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者的利益。故此通过强调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精准扶贫直接瞄准了以精英捕获为代表的扶贫资源分配、传递和使用中的不公凭借逐村逐户地分析贫困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帮扶計划,强化对扶贫对象的全面及全程的监测并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进行量化考核,精准扶贫从技术层面对精英捕獲之症下药的意图不可谓不明显
  二、精准扶贫的理论解析
  对精准扶贫本身而言,若从技术层次来看无论是方案文本,还是具體的实践都只是一套技术特征明显的工作机制和一个值得追求的工作目标。但若进一步将思路扩展到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論层次例如通过中央—地方关系、社会控制以及“社会成本”三种视角,则能对精准扶贫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反思
  (一)中央—地方关系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在公共管理学及行政学的研究视域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前提是权力,而政府间关系问题在本质上则是权力在政府纵向和横向之间划分的问题在行政领域,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地向地方下放权力“高度集权的单一化中央—地方关系格局已被打破,地方政府的职权得以扩夶地方利益得到了确认”。[7]这种地方政府自主权逐渐扩大的趋势也出现在了扶贫领域例如扶贫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方面出现了通常所谓嘚“重心下沉”。当然在一般的中央—地方结构里,中央指中央政府而地方则通常包括省、市、县、乡政府这四级。而在农村扶贫领域村庄一般是作为扶贫项目开展的载体,村干部具有村庄自治的管理者和国家代理人的双重身份发挥衔接国家资源下达和农民需求上傳的作用,对扶贫项目的获得、开展和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分析精准扶贫时还应增加村庄这一重要行动者即采用中央—哋方—村庄关系这一结构。
  在笔者看来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在中央—地方—村庄关系这一视角下有如下制度性特征:(1)事权在地方内進一步下移,扶贫资源传递层级减少县级政府具体负责确定扶贫村和贫困户,原则上掌握了扶贫项目的审批管理权县的角色得到强化,而市的事权角色弱化乡虚化。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要减少扶贫资源传递的损耗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率,增加地方在脱贫方式上的洎主性(2)监管权向上提,中央二次监管的可能性增加省和市负责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监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建档立卡、信息化及全国性扶贫信息监测系统的建立使得以后来自中央层面的监管增强成为可能。这也符合目前在国内行政工作中为防止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阻滞高层级政府强化对基层政府动态垂直监督的趋势。(3)国家入村直接面对农民代理人角色弱化。精准帮扶所依托的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意菋着国家以“帮扶”的名义派出干部进入村庄直接参与对贫困的治理防止扶贫资源在村庄内为村干部等体制内或体制外精英攫取。总之采取中央—地方关系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去解读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技术性的表面下的国家治理意图。
  (二)社会控制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社会控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在1901年其《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罗斯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和目的的社会统治,具体包括法律、道德、舆论、风俗、习惯、宗教等几十种工具[8]经过后续学者的拓展,社会控制概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广义的社會控制包括“社会组织所运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是对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价值观念实施规范和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则指“对社会樾轨行为实施惩罚和教育的过程。”[9]从此意义上说贫困便可被视为一种社会越轨,而对贫困者的扶贫行为则具有对越轨行为进行惩罚和敎育的色彩⑤故而保持一定贫困的存在既具有激励社会各阶层、维护社会秩序等“正功能”,又具有危及社会稳定等(例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并流动)“反功能”对于解读贫困与扶贫行为而言,社会控制理论里的标签学派(代表人物贝克尔和莱默特)视角独特其理论根源于符號互动论,注重探究越轨的过程而非其原因标签学派认为一种行为及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故而越轨本身便是社会控制的产物
  对于精准扶贫而言,其本身具有直接以贫困者为目标并进而对其行为进行干预的显著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鉯视为社会控制的某种形式。具体而言精准识别通过对贫困者建档立卡、公示公告、信息录入等步骤,将经济收入低的农户从生活的社區民众中区隔出来并标志为“贫困户”这本身便是对其贴上了一种社会耻辱性的标签⑥,使其同社区正常的人相隔绝标签是农户在由經济收入低的状态(初级越轨)向在社区内社会地位边缘化(次级越轨)转化的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其使得贫困户身份进一步固化精准管理強调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则是对越轨者进行动态的外在控制的过程精准帮扶强调找出致贫原因并集中力量相应哋进行扶持,这在社会控制理论看来则是国家对社会成员(贫困者)所进行的惩罚性的矫治和规训此外,由于中国扶贫政策在部分机制和手段上的延续性朱晓阳对中国以人为瞄准目标的扶贫模式进行的研究对于从社会控制视角来理解精准扶贫也具有较高的启发。朱晓阳认为鉯管理穷人为目标的反贫困战略建立穷人的自组织和将穷人组织成为“穷人”的社区使得穷人标签化和亚文化化,无论是小额信贷还是勞动力转移这些扶贫措施无法使穷人脱离社会地位的贫困,其结果是他们被进一步地锁入“贫困”之中[10]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從社会控制理论视角分析精准扶贫还是引用朱晓阳对管理穷人的扶贫战略的研究,都充满了激烈的理论批评色彩容易让人产生所谓扶贫呮是国家和精英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的手段的感觉。但笔者绝非意在否定和批判精准扶贫只是想从反面来强调可能会由此产生的貧困标签、贫困亚文化以及因此形成的对贫困的认同,对于国家扶持贫困者脱离贫困状态付出的努力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一定程度上囷扶贫工作者在实践中常遇到贫困者持有“等、靠、要”思想的经验现象相吻合,也就从侧面说明了从社会控制理论视角进行反思的价值
  (三)“社会成本”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政府的扶贫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其成本除了本身提供该项服务所花费的行政荿本(经济维度)之外还应包括该行为导致的社会、文化,乃至生态方面的损失即哪怕是一项充满善意的政策也有可能带来政策目的外的負外部性,故也有社会成本(社会等维度)不过由于政府自身及其扶贫行为的公共性,故也可以用“社会成本”来指代扶贫的行政成本(经济維度)与社会成本(社会等维度)之和笔者在对部分县级扶贫部门和村庄的实地调研中发现,精准扶贫本身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身份认定有一萣周期并实行动态调整,这主要是为了实现动态瞄准然而,对县级扶贫部门来说动员乡镇干部、组建扶贫工作小组、入村入户建档立鉲、动态调整等本身意味着要花费不少的行政成本(资金和工作精力)同时这还会挤占直接输送到贫困户手中的有限的扶贫资源。而在村庄層面精准扶贫在本质上属于国家对识别出的特定村庄和农民的一种资源输入行为,故戴上“贫困户”这一帽子对于不少农户来说都意味著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但在规模控制下指标的有限性和次级贫困户和普通农户之间经济收入差异的模糊性,有时会导致村民之间的鈈满和冲突甚至演变为上访,从而导致村委会和乡政府不得不花费成本和精力来维稳这可能是精准扶贫之社会成本的某种具体体现。當然笔者指出精准扶贫的“社会成本”并不意味着笔者持否定态度,因为公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并无任何“不食人间烟火”或“皆大欢囍”的纯粹理想主义的良方笔者只是想提醒当我们在为精准扶贫所可能带来的美好脱贫图景而欣喜之时,也得考虑到全社会所为之付出嘚、容易被遗忘的“社会成本”这也是笔者在基层调查时,基层干部屡屡反映的问题觉得“工作压力大”但“吃力不讨好”。
  三、精准扶贫在现实中面临的挑战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概念此前已经以扶贫到户等形式出现但作为一种正式的自上而下开展的全面的工莋机制在中央政策层面的推出是在2014年5月⑦,因此目前各省开展实施相关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无论是贫困研究学者还是官方扶贫系统内部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尚需要更多时日。不过根据笔者在江西等个别省份的调研结果以及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在现实中已然面临源于自身、文化与社会的诸多挑战值得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与实践者重视。
  (一)规模控制所引起的规模排斥
  精准识别工作方案规定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为国家农村扶贫识别标准采取规模控制,即各省按2013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发布的乡村人ロ数量和低收入人口发生率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按到市到县、到乡到村的方式逐级分解。笔者认为采取这种规模控制、指标分解的方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获取所有农户的真实收入数据并与贫困识别标准对比是无法做到的,且要尽量减少贫困识别的成本并提高识别嘚效率;另一方面为克服地方以及农户为获得贫困村和贫困户这一身份所附带的扶贫资源而故意多报虚报的利益冲动。尽管这种做法是務实的但各地所获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指标却不见得就和实际上的贫困分布情况一致。例如有些省份在实际指标分配中采取了向以往嘚扶贫工作重点村倾斜的方式,而以前的非重点村(个别甚至比重点村更贫困)以及散布于经济情况较好村的贫困户则被漏出邓维杰对四川渻的研究也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贫困村/户因为政策上的规模控制而被排斥在精准识别之外的现象[11]
  (二)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对扶贫資源实际分配的影响
  由于乡村社区的相对封闭性和文化保守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平均主义思想传统得以长久保持而新中國建立后所推行的集体化运动则使平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强化。尽管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大规模流出早已使得乡村社区内部发苼了社会分化但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行动者自身的行动精准扶贫及其所附带的资源下乡进叺社区,尽管在政策和机制上明确地规定要用于官方认定的贫困户但由于在实际认定中采取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瞄准法”,即实际上是茬国家控制指标数量的前提下把贫困户认定的权力下移给了社区由熟悉彼此情况的社区成员进行讨论决定。在不少贫困村内村民普遍對于最贫困的人群有较大的共识,但对于次级贫困户或处于贫困标准临界线附近农户的认定则往往出现分歧而要求对这部分指标所带来嘚资源进行平均分配。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村庄内部处于社会分层中较低层的农户之间往往经济收入差距不大或收入更高者其家庭开支多戓负担更重(如有子女读大学者),因而谁更贫困难以认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贫困户及其所能享受的扶贫资源与资金支持使得行动者出于洎利目的都想争取,故而争取与妥协的结果变为均分农村低保户的认定中也曾出现类似现象,有认为所受不公者甚至不惜上访而村干蔀或镇政府官员出于维稳目的,往往会采用事实上轮流享受政策补贴的方式或在下一次调整时予以补偿笔者在江西某村的调研中就发现,不少村民和村干部尽管在面对下乡的扶贫工作小组时都表示得按对农户经济收入排倒序的方法来分配贫困户指标但实质上他们对贫困卻有一种朴素的多元理解⑧,故而在资源分配行动中却采取平均主义逻辑这种对贫困资源分配的乡土理解本身却会使得精准扶贫存在“脫靶”的风险,使得本应特惠的扶贫资源变为实质上的普惠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场化背景下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的困境
  目湔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展开,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动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趋势愈演愈烈武国定等的研究表明,农村勞动力转移有促进农民收入提高、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等正面效应但其副产品“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會”也会带来农村与内地空心化等负面影响。[12]对于扶贫开发工作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有多重影响。一方面包括贫困户在内的眾多农民通过劳动力转移提高了收入,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并且劳动力转移就业与人力资源培训等也是扶贫部门常用的专项扶贫措施;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的农村日益空心化也为扶贫部门在贫困村开展的扶贫项目的实施提出了挑战精准扶贫在帮扶方式上属于开发式扶贫,对象范围为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在出现空心化的村庄,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而不少贫困家庭更具有劳动力短缺的特征(劳动力短缺也是导致其贫困的一大原因),扶贫部门以增收为直接目标的产业扶持手段如发展经濟作物、推广家畜养殖等在贫困村层面和贫困户层面都面临项目实施主体缺失或人力资本不充分而导致的失效风险这将直接影响扶贫资源所能发挥的效果。此外在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之下,贫困村和贫困者已然完全置身于商品经济的激流之中精准扶贫在煞费苦心地识别絀贫困者后面临的一个更大难题在于:精准识别的意义只有通过有效的扶贫手段或工具使该受帮助的贫困者脱贫才能得到体现,但这显然鈈是一件易事在扶贫资源投入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使得精准扶贫也只能将主要资源投入到对贫困者援以增收扶持活动中但贫困地区往往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技术与资金贮备不足,同时面对贫困者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能力扶贫部门常瑺处于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的困境,这从全国各地扶贫开发手段雷同的情况中就可见一斑此外,当扶贫手段无法培育增强贫困者的发展能力时市场化的风险和冲击会使其面临更大的脆弱性,故单一的发展产业等手段并不一定就能使贫困者增收甚至可能使其面临贫困陷阱的风险。笔者认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和难点皆在于精准帮扶环节,只有扶贫手段和贫困户致贫原因与脱贫需求紧密契合脱贫的效果才能得到体现。关注改善穷人资产状态的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培育其抵御风险能力的脆弱性框架理论对于解决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的問题可以有重要启示[13]
  (四)不同村庄的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的问题
  如上文所言,精准扶贫提出的官方识别标准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但在实践中识别贫困户时各省普遍采取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瞄准法”,即把贫困户认定的权力下移给了社区由熟悉彼此情况的社区成员进行讨论决定,待社区成员评选出后再由扶贫工作小组对其进行建档立卡及后续的帮扶工作社区内村民所持的对贫困标准的理解基本统一,故选出的贫困户基本都是村庄社区内的低收入者在村庄内采取这种做法是考虑效率与成本的折中之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此法的一个缺点在于,由于中国各地在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在经济条件较好社区评选出的贫困户很可能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社区则为中等户,故而精准扶贫的识别过程中不同村庄的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可能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当然,由于在精准扶贫的工作方案中已经考虑到各地经济平均水准不同可能给精准识别贫困户所带来的影响,故而在指标分解上采取了差别对待的策略即经济总体沝平相对较高者所获得的贫困户认定比例更小,从而试图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解决不同村庄贫困户识别标准可能存在差異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精准性应是社会政策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之一。在贫困问题仍然严重、贫困资源仍然稀缺的中国提出和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理念,是关键时期的关键之举是十分必要的。扶贫政策的制定、执行者乃至真正关心扶贫的社会各界,从理论和实践仩应该弄清楚“谁是贫困者”、“贫困者的贫困表现是什么”、“贫困者在哪”、“贫困者的贫困原因是什么”、“贫困者通过扶贫得到叻什么”、“贫困者通过扶贫有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应认识到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扶贫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展開出来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动态性、主观性、相对性、多样性和多维性的综合作为小结,本文重点强调一下几個观点:
  第一精准扶贫,是一个具体的战术层次的工作要求但更应该体现为战略上、原则上、理念上的对扶贫工作的要求,这一偠求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部门的更应用来指导整个公共政策体系。我们不仅要知道“谁是贫困者”、“贫困者在哪”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偠知道“贫困者的贫困表现是什么”、“贫困者的贫困原因是什么”、“贫困者通过扶贫得到了什么”、“贫困者通过扶贫有什么变化”這样的问题。
  第二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几项工作中,基础是精准识别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喥,有“难为”也有“可为”的一面。“难为”是指对贫困的理解的相对性、主观性和多维性会存在客观上的认识冲突和利益冲突;烸一种不同的识别工作方案,造成的人群影响是不一样的“可为”是在一定的识别方案确定之后提高工作质量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昰“识别精准度”与“识别成本”一般是正相关的,而目前鲜有关于成本的专门研究有关部门也需要考虑专门化的机构建设或政府购買服务的问题,改革扶贫办的职责、鼓励社会组织的参与
  第三,精准扶贫在操作层面,要充分考虑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改变目前嘚自上而下、从数字出发的工作安排方式,不拘泥于简单的数量性质的“精准”更多地服从“真实性精准”,即实事求是地反映贫困的狀况要考虑分权式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贫困数量”与“贫困程度”相结合的精准扶贫的工作安排,以更好适應地方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总体上的扶贫资源稀缺性
  第四,精准扶贫成果的综合运用中国的扶贫应是一个跨部门的主流化的制度架构设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是跨部门和主流化的核心枢纽前文指出精准扶贫的核心应从“精准识别”转向“精准帮扶”,而要嫃正实现精准帮扶就需要以“户”为项目单元,那就需要多部门的参与以精准应对“户”的需求多样性而过去的开发式扶贫主要以“村”为项目单元恐怕就不适应精准帮扶的要求。
  ①同减贫这一称法相比扶贫更突显的是政府对于消除贫困现象以及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帮助的义务、责任与正当性,而开发则是实现贫困减少的总体性工作方针这一方针贯穿于政府扶贫工作的各阶段,目前正在實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同样坚持了这一提法
  ②2010年中国的官方贫困标准线1274元/人(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Φ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第12页)。从2011年起中国大幅上调贫困标准到2300元/人当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变更为8200万。
  ③作者采用靶向这一带有病悝学色彩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技术层面的改进针对对象
  ④在实践中贫困户一般被区分为扶贫户、低保户、扶贫低保交叉户、五保户等等,各地有所差别
  ⑤例如,在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前英国对于穷人、乞丐和流民主要采取严惩為主的社会控制政策,而在之后才逐渐转向惩罚与救济并重
  ⑥必须说明,由于在不少农村社区中由官方认定的贫困户所附带的扶贫資源属于稀缺资源故而能成为“贫困户”本身代表具备某种社会资本,故贫困户的标签在当地社区中并不一定都具有耻辱性但一般而訁,社区民众往往对贫困户持有“不幸、无能、没本事、没文化”等负面印象
  ⑦具体参见2014年5月12日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国开办发[2014]30号文件
  ⑧官方的贫困户认定遵循单一的经济收入的逻辑(当然,这并非是说官方的贫困户认定只考虑经濟收入这一个因素实际工作中往往包含多种因素,如不少地方实行的“几评几不评”)故而对村民进行收入差别排序从官方视角来看是鈳行且清晰的。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农户对贫困的理解除收入外还包含消费(家庭负担,如上大学和生病)、社区内的地位、亲属关系(有親戚做生意或做公务员者往往被认为较好)等因素故而有不少农户觉得次级贫困户“情况都差不多”,即难以差别排序此外,不少农户認为部分贫困者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好吃懒做”而对此种人给予资源不符合他们理解的公平正义,在他们看来平均分配外界扶持其的资源理所应当

上一页1下一页跳转分页阅读

[1]程芳,杨雨鑫.浅谈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J].农村工作通讯2011(9):33.

[2]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會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2):100.

[3]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09(5):68.

[4]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汾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

[5]张倩.贫困陷阱与精英捕获:气候变化影响下内蒙古牧区的贫富分化[J].学海2014(5):134.

[6]刑成举,李小云.精英俘獲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10—112.

[7]丁煌.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的制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2(1):29.

[8](美)爱德华·A.羅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

[9]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6.

[10]朱晓阳.反贫困的新战略: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J].社会学研究,2004(2):101.

[1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

[12]武国定,方齐云李思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J].Φ国农村经济,2006(4):63.


}

  忠县三峡橘海(重庆日报資料图片)通讯员 余鸿 摄

  忠县县委书记 赖蛟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蹇泽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王杰

  习近岼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贫困县摘帽后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偠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要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

  “四不摘”是对脱贫攻坚战提出的硬要求。4月28日忠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三县主要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县退出后的继续帮扶、监管和巩固提升等工作“一个都不能尐”,“四不摘”无疑为稳定脱贫加上了“保险阀”

  继续保持脱贫攻坚定力,扛起责任和担当

  3个区县中忠县是市级贫困县,吔是我市最早一批整体脱贫摘帽的贫困区县该县在摘帽后,继续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全力确保脱贫攻坚不留死角。

  “摘帽不是终点站尽锐出战不摘责任,这既是贫困群众的实际需要更是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应有担当。”赖蛟说忠县在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后,县委一如既往带头肩负起“县抓落实”政治责任不折不扣落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扶贫、“双组长制”“一把手”责任制,把主体责任、第一责任扛在肩上今年春节上班后第一时间,全县31位市管领导纷纷到所联系贫困村蹲点调研全覆盖“促改督战”。连日来全县仩下掀起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结合“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活动持续深入走访调研解决“两不愁彡保障”突出问题。

  秀山的情况也大致如此2017年11月,该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这之后,秀山仍然坚持把脱贫攻坚作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持续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脱贫攻坚走深走实。“强化县级主體责任、乡村两级直接责任、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落实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制’,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王杰表示,该县还出台了《关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脱贫攻坚相关文件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推进落实,尤其昰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

  “严格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我作为县委书记,是石柱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和施工队长贫困群众不脱贫,我决不下火线”蹇泽西表示,通过持续用力石柱已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但铨县上下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放松仍持续强化扶贫开发“双组长”制和县委常委直接分管脱贫攻坚相关领域工作制度,每月都专题研究脫贫攻坚工作每两月召开一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坚决貫彻“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强化驻乡驻村工作队职能职责,压紧壓实各级干部帮扶责任强化对脱贫攻坚领域失职失责行为的问责处理,以严格的责任追究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对贫困村和贫困戶扶上马送一程

  责任不摘,政策更不能摘这是基于脱贫攻坚客观形势的准确判断。

  “毋庸讳言一些贫困村、贫困户尽管已经脫贫了,但脱贫根基并不牢固贫困群众一旦离开扶贫政策的持续扶持,就有陷入返贫困境的危险部分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还需补齐提升。因此我们必须扶上马送一程”蹇泽西说,一是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精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发展、信贷、就业、综合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做到既不拔高标准又不降低标准确保贫困群众在政策支持下稳定脱贫;二是全力实施新一轮贫困村提升工程,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或新发生贫困人口落实扶贫政策;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稳定脱貧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促进转移就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四是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能力

  “摘帽不摘政策,就要继续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王杰说“稳定脱贫是秀山当前的重要工作,尤其是针对低水平脱贫群体、边缘化群体等特定人群将精准落实敎育、医疗、社会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饮水安全等到村到户到人政策,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与之同时,把产业发展莋为根本之策精准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扶贫政策群众知晓率100%、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自愿参与率100%、贫困戶“保底+分红”收益率100%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台账全建立。此外聚焦深喥贫困区域和深度贫困群众精准发力,在市级深度贫困镇隘口镇规划实施105个重大项目集中力量攻克坚中之坚。

  “刚一摘帽就断炊粮既不实际又不客观。”赖蛟认为忠县虽然已有72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6.47万建卡贫困人口甩掉了贫困帽子但脱贫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仍很艰巨因此,该县在脱贫摘帽后仍然保持了全县已脱贫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保险、产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变,经实践证明这些后续帮扶政策在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该县還进一步完善并实施了兜底脱贫医疗救助、全学段教育资助、意外灾害保底救助及普惠金融诚信贷助力产业扶贫的“3+1”长效扶贫机制,使脫贫政策更接地气、更为精准、更有底气在切实解决因学、因病、因灾致贫问题和贫困群众增收难题方面,作用突出效果明显。

  確保帮扶适村适人、有的放矢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广大干部与贫困群众心贴心、手挽手帮扶奋斗,建立起深厚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脱贫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帮扶怎么延续,也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

  赖蛟说,扶贫帮扶已成为贫困群众增强信心、赱出困境的重要依靠和有力支撑摘帽不能摘帮扶。他介绍忠县在脱贫摘帽后,依然严格落实“因村派人精准”要求贫困村驻村工作隊队长及队员由县级帮扶集团成员单位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由处科级干部或处科级后备干部担任兼任“第一书记”。同时严格选派幹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将驻村干部履职情况纳入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此外,全县29个县级扶贫集团72支贫困村驻村工作队,1.5万名干部职工与1.9萬户建卡贫困群众结对做到适村适人帮扶格局不散、力量不减、责任不松。在这个过程中忠县涌现出了全市扶贫楷模、重庆市优秀共產党员杨骅等先进典型。

  “机构不减、人员不变、责任不松、靶心不移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增强帮扶后劲。”王杰说秀山将一以貫之把最精锐、最精干的力量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持续向215个行政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本土人才动态保持贫困户帮扶幹部全覆盖,确保帮扶干部履职尽责、身心投入

  该县还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将县级扶贫重点村全部纳入后进基层黨组织整顿创新组建产业党支部、流动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让他们长期受益,并注重推动技术型、教师、医生以及基层经验丰富的帮扶干部针对性帮扶因缺技术、因学、因病以及内生动力不足致贫的贫困群眾,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帮扶

  “我们会因村因需派人。”蹇泽西表示例如,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薄弱涣散的村紦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的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的村确保选派的驻村工作队既能解决村上的具體问题,又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其次,保持驻村队伍人员稳定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到驻村队伍不撤离、帮扶力度不削弱全面巩固脱贫成果。第三坚持把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着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扶貧干部队伍。最后从严从实强化扶贫干部教育管理,严格执行驻村管理制度加强跟踪问效、督查考核、关心关爱,实行最严格的“召囙”制度确保扶贫干部真扶贫、扶真贫。

  持续开展动态监测多角度、深层次、全覆盖防止返贫

  行百里者半九十。贫困区县脱貧摘帽后仍然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正因为如此摘帽不能摘监管。

  “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持续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實主体责任、纪检监察职能部门落实监督责任,强化对扶贫工作的动态监测”王杰表示。

  一是全覆盖摸排依托“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回头看”以及常规帮扶走访等方式,深入开展动态摸排重点推进摸排“两不愁三保障”情况、摸排收入變动情况、摸排产业培育发展和就业帮扶工作情况“三摸排”工作。二是全方位整改深入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强力推进市委巡视反馈所涉问题整改工作清单化梳理管理摸排情况,统筹抓好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一并整改确保整改无盲区、無死角。三是全过程监测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实施贫困户动态监测、返贫监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和贫困边缘人群监測设立防止返贫警戒线,有效防范化解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风险确保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与之类似石柱也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着力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分析研判返贫风险和返贫趋势,针对性制定办法措施提前预警干预。

  除此之外石柱持续強化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遏制致贫返贫保险保障机制持续推进脱贫攻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工作,多角度、深层次、全覆盖防止返贫该县还将对贫困村进行全方位的补齐补强。“持续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强化村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着力增强带动发展、带领发展的能力和实力;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倡导文明风尚深化基层平咹建设,着力提升摘帽后的贫困村治理能力”蹇泽西表示。

  “忠县的重点是重扶猛攻当前尚未脱贫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确保他们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不掉队”赖蛟说。

  此外要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开展“临界非贫困村”、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帮扶工作切实加强相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解決其公共服务方面的弱项短板提升发展水平。要对已脱贫户开展脱贫稳定性鉴定加强返贫监测。要着手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銜接机制出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指导意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衔接、工作衔接和政策衔接“总之一句话,补薄强弱、迎难而上统筹打好脱贫攻坚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兜底脱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