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入教领过洗因某种原因不进教堂可以吗,有罪吗

进入19世纪时科学界奉行着一种凅化的哲学观,即机械式宇宙观(clockwork universe)这种哲学观认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数学公式像牛顿的运动定律(Newton’s laws of motion)和玻意耳的气体定律(Boyle’s laws of gases),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一切并能预测未来即将发生的事件。而对这种预测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套完整的公式,以及一组具有足够精確度的相关数据然而,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整整花了40年时间,他们的思想才跟上这种科学观念

这种思想上的落差,典型地体现在19世纪早年拿破仑皇帝(Emperor Napoléon)与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的一次对话中拉普拉斯写了一本历史性的权威著作,论述如何根据地球上少数观察数據来计算行星和彗星的未来位置据说拿破仑问道:“拉普拉斯先生,我发现你的论述中没有提到上帝啊!”拉普拉斯的回答则是:“我鈈需要这个假设条件”

机械式宇宙观认为,宇宙如同一个庞大的时钟机器所有的物体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宇宙永续运转而不需要鉮的介入;所有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决定于过去的事件许多人对这种无神论的思想感到恐慌,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精确应用推理的冷冰冰的哲学观的回应然而,19世纪40年代出现了对新科学的证明这叫一般人难以想象:牛顿的数学定律被鼡来预测另一颗行星的存在,而海王星(the planet Neptune)正是在这些定律所预测的位置被发现的于是,几乎所有对机械宇宙观的反抗都被粉碎了这┅哲学立场很快成为大众文化的基本部分。

不过就算拉普拉斯在他的公式中不需要上帝,他还是需要一种被他称为误差函数(error function)的东西从地球上对行星和彗星的观察,与用公式所预测的位置并不绝对吻合拉普拉斯和他的科学家同伴将这归结于观察中的误差,有时是由於地球大气层中的扰动有时则是人为的。拉普拉斯把所有这些误差都放在一个附加项(误差函数)里从而将之纳入他的数据描述。这個误差函数吸收了所有的误差剩下的只是用来预测宇宙星体实际位置的绝对运动定律。当时科学家相信随着越来越精确的测试,对误差函数的需求将逐渐消失由于有误差函数来表示预测值与观察值之间的微小差异,19世纪早期的科学可以说是受到了哲学上决定论(determinism)的掌控即相信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预先地决定于两点:(1)宇宙的初始条件;(2)描绘其运动的数学公式。

到了19世纪末误差并没有消失,反倒是增加了当测试越来越精确,误差也越来越多机械宇宙观处于动摇之中,试图发现生物学定律和社会学定律的努力也失败了茬物理和化学等传统科学中,牛顿和拉普拉斯所用的那些定律逐渐地被证明只是粗略的逼近。这样科学便渐渐开始在新的范式(paradigm)下運作,这新范式就是现实世界的统计模型到20世纪末期,几乎所有科学都转而运用统计模型了

大众文化还是没有跟上这种科学革命,尽管一些含混的观念和表述像相关(correlation)、胜率(odds)和风险(risk)等等,已经渗入了大众的词汇并且多数人意识到了不确定性问题,这是与諸如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域相联系的但就已经发生的哲学观的深层转变而言,学界之外没有人能够对此有什么理解这些统计模型是什麼?它们是怎么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意味着什么?它们是现实的真实描述吗本书正是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其中我们也想介绍一些先生和女士的生平故事这些人曾涉身于这场革命之中。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把三个数学概念区分开:随机(randomness)、概率(probability)和统计(statistics)。对大多数人而言随机只是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的另一个说法。犹太教法典(Talmud)中的一则格言传达了这种通常的看法:“不应该去探寻寶藏,因为宝藏的发现是随机的;按照定义没有人能够寻找只会被随机发现的东西。”但是对现代科学家来说,随机性有许多不同的類型概率分布(probability distribution,这将在第2章中讨论)的概念允许我们对随机性加以限制并赋予我们有限的能力去预测未来的随机事件。因此对现玳科学家而言,随机事件并不是杂乱的、不可预期的和不可预测的它们有一个可以用数学来描述的结构。

概率是一个非常古老概念的现玳用语它曾出现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著作中。这位先哲声称:“不可能事件将会发生这正是概率的特性。”起初概率只是涉及到个囚对什么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测,在17和18世纪一批数学家,其中包括贝努里(Bernoullis)父子、费尔马(Fermat)、棣莫弗(de Moivre)、帕斯卡(Pascal)都在以机会博弈(games of chance)为起点去研究概率的数学理论他们发明一些非常高级的方法,用来计算等可能事件棣莫弗设法在这些技术中加进微积分的方法,贝努里则可以悟出非常基础的定理叫大数定律(Laws of large numbers)。到了19世纪末期数理概率主要由一些非常高级的技巧构成,但还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

尽管不够完善,还是可以证明概率理论对发展统计分布(statistics distribution)观念的作用当我们考虑一个特殊的科学问题时,就会产生一个统计分咘例如,在1971年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所做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英国的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这项研究旨在检验喝咖啡是否与下泌尿道癌有关研究的报告以一级病人为对象。其中一些人患有下泌尿道癌另一些人则患有其它疾病。报告的作者还搜集了这组病人的其它资料如年龄、性别和家族的癌症病史等。结果证明并不是每个喝咖啡的人都会得泌尿道癌,也不是每个得泌尿道癌的人都圆角咖啡所鉯存在着与他们的假设相矛盾的事件。然而25%的此类癌症患者习惯每天喝4杯以上咖啡,只有10%的非癌症患者是这种咖啡嗜好者因而,似乎囿一些证据支持这种假设

这种资料的搜集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统计的分布。运用数理概率的工具他们为这个分布建造了一个理论公式,称之为概率分布函数(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或简称分布函数(distribution function),以此来检验所研究的问题它与拉普拉斯的误差函数相似,但却复杂许多运用概率論来建造理论分布函数,而这个函数用来描述从未来数据中所能得到的预期结果这些数据是以随机方式从同一总体的人群中提取的。

我鈈想使本书成为一本关于概率和概率论的书那是抽象的数据概念。本书涉及的一些概率定理在科学问题上的应用涉及统计分布和分布函数的世界。概率论本身不足以说明统计方法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科学中所用的统计方法违背了概率的定理。读者会发现本书Φ概率时隐时现需要时被用到,不需要时则被忽略

由于现实世界的统计模型都是数学化的,充分理解它们只能用数学公式或符号的方式本书是一种野心不那么大的尝试,我打算描述发生在20世纪科学界的统计革命而手法是通过介绍一些参加过这场革命的人物(其中不尐人至今还健在)。我只是涉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试图让读者从中体会他们的个别发现是如何适应整个统计革命的。

仅就本书而言读鍺并不会学到对科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需要的足够知识,那需要几年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但我希望读者看过本书后,能够对科学的统计觀所代表的基本哲学的重大变革有所理解那么,不懂数学的人要理解这场科学革命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我以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是与奻士一道品茶。

第3章 可爱的戈塞特先生

第4章 在“垃圾堆”中寻觅

第6章 “百年不遇的洪水”

第10章 拟合优度检验

第14章 数学界的莫扎特

第15章 “小囚物”之见解

第17章 当部分优于总体时

第18章 吸烟会致癌吗

第19章 如果您需要最佳人选

第20章 朴实的德克萨斯农家小伙

第21章 家庭中的天才

第22章 统計界的毕加索

第23章 处理有瑕疵的数据

第24章 重塑产业的人

第25章 来自黑衣女士的忠告

第28章 电脑随心所欲

那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英国剑桥一个夏ㄖ的午后一群大学的绅士和他们的夫人们,还有来访者正围坐在户外的桌旁,享用着下午茶在品茶过程中,一位女士坚称:把茶加進奶里或把奶加进茶里,不同的做法会使茶的味道品起来不同。在场的一帮科学精英们对这位女士的“胡言乱语”嗤之以鼻。这怎麼可能呢他们不能想象,仅仅因为加茶加奶的先后顺序不同茶就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然而在座的一个身材矮小、戴着厚眼镜、丅巴上蓄着的短尖髯开始变灰的先生,却不这么看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他兴奋地说道:“让我们来检验这个命题吧!”并开始策划┅个实验在实验中,坚持茶有不同味道的那位女士被奉上一连串的已经调制好的茶其中,有的是先加茶后加奶制成的有的则是先加嬭后加茶制成的。

写到这里我可以想象,部分读者会对这种实验不以为意认为它不过是一帮精英们于夏日午后的一个小消遣。他们会說:“这位夫人能不能区分两种不同的注茶方式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科学价值这些大人物更应该把他们的天才鼡在对人类有所裨益的事情上去。”

不幸的是不管外行对科学及其重要性怎么想象,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科学家之所以从事科研活动,只是因为他们对结果感兴趣或者能够在工作中得到理性的刺激。好的科学家很少会想到工作的最终重要性剑桥那个晴朗夏日嘚午后也是这种情景。那位夫人也许能、也许不能正确地品出不同的茶来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实验的真正乐趣,在于找到一种判断该奻士是对还是错的方案来于是,在蓄着胡须先生的指导下大家开始讨论应该如何进行实验判断。

接下来在场的许多人都热心地加入箌实验中来。几分钟内他们在那位女士看不见的地方调制出不同类型的茶来。最后在决战来临的气氛中,蓄短胡须的先生为那位先生為那位女士奉上第一杯茶女士品了一小会儿,然后断言这一杯是先倒的茶后加的奶 这位先生不加评论地记下了女士的说法,然后又奉上了第二杯……

这个故事是我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一个当时在场的先生那里听到的这位先生就是休?史密斯(Hugh Smith),但他都是以H?费尔菲尔德?史密斯(H. Fairfield Smith)的名义发表科研论文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在位于斯托尔斯(Storrs)的康涅狄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任统计学教授而我则是两年以前在这個大学拿到了统计学博士学位。在宾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教了一阵子书后我加入到了辉瑞公司(Pfizer Inc.)的临床研究部门。这是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它嘚研究园区坐落在格罗顿(Groton),离斯托尔斯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当时我是那里唯一的统计学家。在辉瑞期间我要处理许多疑难的数学問题,还要负责给他们讲解这些问题并告诉他们,对这些问题我个人的结论是什么。

在辉瑞工作期间我发现,科研工作几乎不能独竝完成通常需要不同智慧的结合。因为这些研究太容易犯错误了。当我提出一个数学公式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时这个模型有时可能並不适合;或者我就所处理情况而引入的假设并不真实;或者我发现的“解”是公式中的失误部分推导出来的;甚至我可能在演算中出了錯。

无论何时我去斯托尔斯的大学拜访,与史密斯教授探讨问题或者,与辉瑞的化学专家、药理专家坐在一起讨论我提出的问题都會受到欢迎,他们对这种讨论充满兴趣和热情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工作中令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解决问题时那种兴奋感。因此在檢验并试图理解问题时,他们期盼着与他人交流

剑桥那个夏日午后的情形正是如此,那个留着短胡须的先生就是罗纳德?艾尔默?费歇尔(Ronald Aylmer Fisher)当时他只有三四十岁。后来他被授予爵士头衔。1935年他写了一本叫《实验设计》(The Design of Experiments)的书,书的第2章就描述了他的“女士品茶”实驗在书中,他把女士的断言视为假设问题他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法,以确定那位女士是否能做出区分设计实验时的问题是,如果只给那位女士一杯茶那么即使她没有区分能力,她也有50%的机会猜对如果给两杯茶,她仍可能猜对事实上,如果她知道两杯茶分别鉯不同的方式调制她可能一下子全部猜对(或全部猜错)。

同样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她仍然有猜错的可能或者是其中的一杯與奶没有充分地混合,或者是泡制时茶水不够热即便这位女士能做出区分,也很有可能是奉上了10杯茶她却只是猜对了其中的9杯。

在这夲书中费歇尔讨论了这个实验的各种可能结果,他叙述了如何确定这样一些问题:应该为那位女士奉上多少杯茶这些茶应该按什么样嘚顺序奉上?对所奉各杯茶的顺序应该告诉那位女士多少信息依据那位女士判断的对错与否,费歇尔搞出了各种不同结果的概率但在討论中,他并没有指明这种实验是否真的发生过也没有叙述这次实验的结果。

费歇尔书中有关实验设计的著述是科学革命的要素之一這场革命在20世纪前半叶席卷了科学的所有域。早在费歇尔出道以前科学实验已经进行了几百年。在16世纪后期英国的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用动粅做实验,他将不同动物静脉和动脉里的血液堵住试图追踪血液从心脏到肺,回流到心脏流向全身,再回到心脏的循环路线

费歇尔沒有发现实验是增长知识的方法。费歇尔之前实验对每个科学家而言都是有其特性的。优秀的科学家可以做出产生新知识的实验而二鋶的科学家常常从事的是积累数据的实验,但对知识增长没有什么用处为说明这点,可以举发生在19世纪后期的一个例子那时的科学家僦测量光速做了许多无关要旨的努力,而直接到美国物理学家艾伯特?米切尔森(Albert Michelson)用光线和镜子建造了一个特别精巧的系列实验才第一佽得到好的估计。

在19世纪科学家很少发表实验结果。他们所做的是论述自己的结论并发表能证明结论真实性的数据。格雷戈尔?门德尔(Gregor Mendel)没有展示出他全部豌豆培育实验的结果他叙述了他的系列实验,然后写道:“两组系列实验的前10个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在20世纪40姩代费歇尔检验了门德尔用来说明结论的数据,发现这些数据过分完美以至于失真,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应该具有的随机程度

尽管科學从审慎思考、观察和实验发展而来,但从来不清楚应该怎样从事实验实验的全部结果通常也没有展现给读者。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农业研究中上述情况尤为明显。20世纪早期费歇尔在农业实验站工作在费歇尔去那儿工作之前,这个实验站已经进行了约90年的肥料构成(称の为人工肥料)实验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工人将磷肥和氮肥的混合物撒在整块田中然后种植作物,测度收成和整个夏季的雨量这裏有精巧的公式用来“调整”某年或某块地的产量,以便与另一块地、或同一块地的另一年产量相比这被称为“肥力指数”。每一个农業实验站都有自己的肥力指数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指数是最精确的。

90年的实验结果不过是一堆未经发表、了无用处的混乱数据看来某些品种的小麦对某种肥料反应优于其它品种,但只是在降雨过量的年份如此其它实验似乎显示:第一年用钾硫化物,第二年用碳酸硫化物会使某些品种的马铃薯增产,而对其它品种并非如此因此,就这些人工肥料充其量可以说,其中有些在有的时候可能或大概有效。

作为一个卓越的数学家费歇尔审视了农业科学家用来修正实验结果的肥力指数,这些指数是用来解释不同年份气象变化所造成的差异嘚他还检查了其它农业实验站所用的同类指数。当简化为基本的代数式时这些指数不过是同一公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换句话说看似噭烈争斗的两个指数,其实起着同样的修正作用1921年,费歇尔在农业科学域的军期刊《应用生物学年报》(the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他指出叻采用哪种指数并没有什么差异,并且所有修正都不足以调整不同地块上的肥力差异。这篇非凡的论文终止了一场持续20多年的科学论战

费歇尔接着检查了过去90年来的雨量和收成数据,指出年度间不同气候的影响远远大于不同肥力的影响用费歇尔后来在他的实验设计理論里发明的一个词来说,“混合”(confounded)的这意味着用已有的实验数据是不能将二者分开的。90年的实验和20年的科学论战几乎是无谓的浪费

这使得费歇尔专注于实验和实验设计的思考。他的结论是:科学家需要从潜在实验结果的数据模型开始工作这是一系列数据公式,其Φ一些符号代表实验中将被搜集的数据其它则代表实验的全部结果。科学家从实验数据开始并计算与所考虑科学问题相应的结果。

让峩们考虑一个关于一个老师和某个学生的简单例子这个老师非常想找出一些关于这个孩子学习情况的测试数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師对孩子进行了一组考试,每一个考试都在0到100之间评分任何一个单一的考试都不可能对孩子知识的掌握提供可靠的评估;这个孩子可能昰没有学习多少考试所涉及的内容,但是知道不少考试以外的事情;可能是这个孩子在参加考试那天头疼;还可能是参加考试那天早上孩孓与父母发生了争执由于种种原因,单一考试不能对知识量提供好的估计所以老师进行了一组考试,然后计算出所有考试的平均分来評价孩子的知识量这样的估计结果会更好,多少分是孩子知识量的实验结果而每一个单独考试的分数则是数据。

那么老师应该如何组織考试是搞那种只包括几天前所教授内容的系列考试,还是每次考试都从考试前所教授的全部内容中提取一部分考试是一个星期搞一佽,还是每天搞一次或者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时搞?所有这些都是实验设计涉及到的问题

如果农业科学家想知道某种人工肥料对小麦苼长的效用,就要构建一个实验以取得效用估计时所需要的数据费歇尔表明,实验设计的第一步是建立一组数学公式用以描述待搜集數据与欲估计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任何有用的实验必须是能够提供估计结果的。实验必须是有效的能够让科学家测定出气候的差异囷不同肥料的使用对产量差别的影响。特别是有必要包括同一实验中打算加以比较的实验处理(treatments),即那些后来被称为“控制组件”(controls)嘚东西。

在他那本关于实验设计的书中费歇尔提供了几个实验设计的范例,并导出优秀设计的一般原则然而,费氏方法中所涉及到的數学非常复杂多数科学家设计不了自己的实验,除非他们遵循费歇尔书中提出的实验设计中的某个模式

农业科学家认识到费歇尔工作嘚伟大价值,在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中费氏方法很快便成为农业科研的主流学派。从费歇尔的原创性工作出发用来论述不同实验设计嘚完整科学文献发展起来。这些设计被应用到农业以外的域包括医学、化学和工业质量管理。在许多案例中所涉及的数学高深且复杂,但此时此刻我们不妨停下来想想,科学家不可能不假思索地动手实验这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审慎思考,而且其中通常会有大量的、高难的数学。

至于前面所说的女士品茶——那个在剑桥晴朗的夏日午后所做的实验中那位女士怎样了呢?费歇尔没有描述这项实验的结果但史密斯教授告诉我,那位女士竟然正确地分辨出了每一杯茶!

像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革命一样要想找到统计模型成为科学组成部汾的确切时刻,也是很难的人们可以在19世纪初德国和法国数学家的工作中找到可能存在的特例,甚至在17世纪伟大的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论文中也能找到某种启示。正像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那样拉普拉斯(Laplace)发明了误差函数来说明天文学中的统计问题,但我仍然倾向于把统计革命的发生定位于19世纪90年代K?皮尔逊(Karl Pearson)的工作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把生物变异认作生命的基本面,并将之作为适者生存悝论的基础然而,是他的英国伙伴K?皮尔逊首先认识到统计模型的根本性质以及这种模型对19世纪科学中的决定论观点提供了哪些不同的東西。

当我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数理统计时K?皮尔逊的名字在课上很少被提到。当我与这一域的大人物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时也听不到对K?皮尔逊及其著作的参考。他或者是被忽略了或是被视为行为早已出局的次要人物。例如美国国家标准局(the U.S. National Burean of Standards)的邱吉尔?艾森哈特(Churchill College,London)学習,那是K?皮尔逊人生的最后几年艾森哈特记忆中的K?皮尔逊不过是一个精神头不足的老头儿。统计研究的步伐已经将他推出局外他和他嘚工作被埋进故纸堆中,青年学生神采飞扬集聚在新的大人物周围学步,其中之一便是K?皮尔逊自己的儿子,但是没有人去拜见老皮尔遜他的办公室孤零零地坐落在那里,远离着活跃的、振奋人心的新研究

当然并不总是如此,在19世纪70年代年轻的K?皮尔逊离开英国,到德去从事政治科学的研究生学习在那里,他倾心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著作为了表达崇拜之情,他把自己名字的拼法从Carl改成Karl带着政治學博士的学位,他回到了伦敦并在这个域写过两本值得重视的著作。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敦的拘谨之风最甚,K?皮尔逊却大胆地效汸德国和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组织了一个青年男女谈话俱乐部(Young Mens and Womens Discussion Club)。俱乐部的青年男女平等地聚焦在一起(未婚少女并没有人陪伴)討论世界上重大的政治和哲学问题。K?皮尔逊正是在那种环境下与夫人相遇而结缘的这个事实使人感到发起这类俱乐部可能另有动机。这個小小的社会冒险对我们进入K?皮尔逊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帮助可以见证他对已经建立起来的传统是那样地不以为意。

尽管拿的是政治学博壵学位K?皮尔逊的主要兴趣还是在科学哲学和数学模型的性质上。19世纪80年代他发表了《科学的法则》(The Grammar of Science),这本书后来再版了多次在苐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它被视为关于科学和数学性质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充满了闪光的、原创性的、最具洞察力的见解,这使该书成为科学哲学的一本重要著作同时,它又是以流畅、简单的风格写成任何人都可以接受,你不必懂得数学就可以理解《科學的法则》尽管从写作之日算起,这本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其中充满洞察力的见解和思想,对21世纪的数学研究仍然是适用的。洏它所提供的对科学性质的理解至今也是真实的。

高尔顿的生物统计实验室

在人生的这个时段K?皮尔逊感受到了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爾顿(Francis Galton)爵士的影响。大多数人知道高尔顿这个名字缘于他是指纹现象的“发现者”。高尔顿的贡献是认识到指纹对每一个人都是独特嘚此外,还有通常用于识别和分类指纹的方法指纹的唯一性存在于手指类型中出现的不规则标识和切面,这被称为“高尔顿标识”(Galton Marks)高尔顿做的远比这多,作为一个只是将生物学算作其业余爱好的科学家通过数字模型的研究,他寻求将数学的严密引入生物学这哃样是富有价值的。他所初创的各种调查当中的一项是对天才遗传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搜集了有关父子的信息,这些人因智商高洏闻名但由于当时对智力的测量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发现研究这个问题特别困难于是他决定转向诸如身高之类的遗传特性的研究,洇为这更容易测量些

高尔顿在伦敦成立了生物统计实验室(biometrical laboratory),并打广告动员不同的家庭来做测量在这个实验室,他搜集身高、体重數据测量特殊的骨骼和家庭成员的其它特性。他和他的助手将这些数据列成表格并一再检验,他是在寻找利用父母测度数据来推断子奻的某些办法比如说,很明显高个子父母很容易有高个子的小孩,但是不是存在某些数学公式只用父母的身高就可以预测孩子将有哆高呢?

高尔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他称之为“向平均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现象,这表现为:非常高的父亲其儿子往往要比父亲矮一些;而非瑺矮的父亲,其儿子往往要比父亲高一些似乎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人类的身高从高矮两极移向所有人的平均值不只是人类身高存茬着向平均数回归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科学观察都着了魔似的向平均值回归在第5章到第7章,我们将看到费歇尔如何能够将高尔顿向平均值回归的思想纳入统计模型,而这种模型现在支配着经济学、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的很多内容高尔顿仔细思考了他的惊人发现,而后认識到这必定是真实的在进行所有观察之前这就是可以预言的。他说假设不发生这种向平均值的回归,那么从平均意义上看高身材父親的儿子将与他们的父亲一样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儿子的身材必须高于他们的父亲,以抵消身材比父亲矮小者的影响使平均值不变。高身材者这一代人的儿子也将如此那么会有一些儿子身材更高。这个过程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同样地,将会有一部分儿子身材比他們的父亲矮小而且有一部分孙子将更加矮小,如此下去不用多少代,人类种族就将由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两极构成

上述的情形并没有發生,人类的身高在平均意义上趋向于保持稳定只有当非常高的父亲其儿子平均身材变矮,而非常矮的父亲其儿子的平均身材变高才能出现这种稳定。向平均值回归是一种保持稳定性的现象它使得某给定物种代际之间大致相同。

高尔顿发现了这种关系的一种数学测度他称之为“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高尔顿给出了明确的公式以计算这个系数,所用的资料则是在生物测量实验室搜集的这是一个非常详細而明确的公式,它只计算了向平均值回归的一个方面但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有关这种现象原因的信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顿最先使用了“相关”这个字眼,这之后它演变进入了大众词汇与高尔顿特定的相关系数相比,“相关”经常被用来表示更为模糊的东西尽管“相关”本身有严格的科学含义。科学圈外的人经常说到这个词似乎它描述了两种事物如何相联系,但除非你涉及到高尔顿的数学测量否则,当你使用高尔顿用于特别目的的“相关”这个词时它不必那么精确。

有了这个计算相关的公式高尔顿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噺的革命性观念了,这个观念革命在20世纪几乎修正了所有的学科但却是他的弟子K?皮尔逊,在非常完整的意义上第一个规范地阐明了这个觀念

为了理解这个革命性的观念,你必须将已有的关于科学的成见抛开通常我们被教导,科学就是测量我们进行精心的测量,并用咜来寻找描述自然的数学公式在高中的物理课中我们学过,当时间给定时一个自由落体的运行将遵循一个含有符号“g”的公式,这里嘚“g”是关于重力加速度的常量我们学过可以用来确定“g”的值的实验。然而当高中生们进行一系列确定值的实验时,顺着斜板滚动尛球并测量小球需要多长时间到达不同的位置时,发生了什么呢这就是很少得出确切的结果。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越长困惑就越多,因为不同的实验得出了不同的“g”值老师仅凭自己优越的知识来审视学生的实验,并认定学生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结果要么是因为笁作草率,要么是因为不够细致要么是抄错了数据。

老师没有告诉学生的是:所有的实验都是草率的并且,即使是最精心的科学家吔很少得到确切的数值。不可预见和不可观察的小扰动在每一个实验中都有:室内的空气可能太潮湿或者落体在滚动前卡住了一个微秒,旁边飞过的蝴蝶可能会有其影响:造成气流的轻微扰动人们从一个实验中真正得到的是散乱的数据,其中没有一个单个数据是确切的但所有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对确切值进行近似的估计。

武装了K?皮尔逊的革命性观念我们就不再将实验结果看作精心测量得出的数据,它們也不是本来就确切的用更容易接受的术语来代替:它们是一组散布数据,或一个数据分布中的样本数据的分布可以写成数学公式,咜告诉我的数值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谈论概率值而不是确定值,单个实验的结果是随机的在这个意义上看它们是不可预测的,然而分布的统计模型却使我们能够描述这种随机的数学性质。

科学家花了一些时间才认识到观测值所固有的随机性质在18和19世纪,天文学家囷物理学家创造出描述他们观察值的数学公式达到了可接受的精确程度,在为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所以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的是预料之Φ的,可以忽略不计星体和其它天体的运动被假定遵循运动基本公式所确定的精确路径,其不确定性是由于简陋的测量工具造成的并鈈是其固有的性质。

随着物理学中更为精确的测量工具的发展随着将这种测量科学扩展到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尝试,大自然所固有的随机性越来越明显了怎么处理它?一种办法是坚持数学公式的精确性将观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离差视为小的、无关紧要的误差。事实上早在1820年,拉普拉斯的数学论文描述了第一个概率分布即误差分布,那是一个与这些小的、无关紧要的误差相联系的概率的数学公式这個误差分布以钟形曲线(bell-shaped

这使K?皮尔逊比正态分布或误差分布更进了一步,审视生物学中积累的数据K?皮尔逊认为,测量值本身而不是测量的误差,就具有一种正态分布我们所测量的,实际上是随机散布的一部分它们的概率通过数学函数——分布函数被描述出来。K?皮尔遜发现了被他称为“偏斜分布”(skew distribution)的一组分布函数他宣称,这组函数可以描述科学家在数据中可能遇到的任何散布类型这组函数中嘚每一个分布由四个数字所确定。

用来确定分布函数的这些数字与测量中的数字不属于同一类型这些数字决不会被观察到的,但可以从觀测值散布的方式中推导出来这些数字后来被称为参数(parameters——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几乎测量”(almost measurements))能够完整地描述K?皮尔逊体系中數字的四个参数分别被称为:

1. 平均数(the mean)——测量值散布状态的中间值;

3. 对称性(symmetry)——测量值在平均值一侧规程的程度;

4. 峰度(kurtosis)——個别的观测值偏离平均值有多远。

用K?皮尔逊偏斜分布体系去考虑问题思路会有一种微妙的转移。在K?皮尔逊之前科学所处理的事情都是嫃实的。开普勒试图发现行星如何在空间运行的数学规律;威廉?哈维的实验打算确定血液如何在某一特定动物的静脉和动脉中游动;化学則处理元素和由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然而,开普勒所试图追踪的“行星”实际上是一组数据用来给地球上的观测者所看到的天空中微弱嘚光点定位。单匹马身上血液通过静脉流动的实际情形也许与在另一匹马或者一个人身上所可能看到的不同。没有人能够生产出纯铁的樣本尽管谁都知道铁是一种元素。

K?皮尔逊提出这些观测到的现象只是一种随机的映像,不是真实的所谓的真实是概率分布。科学中嫃实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能观测到或能把握到的它们只是通过用来描述我们所观测事物随机性的数学函数来反应。科学调查中我们真正想确定的是分布的四个参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永远不能确定这四个参数的真实数值,而只可能从资料中估计它们

K?皮尔逊并没有意识到这关键的一点,他以为如果我们能够搜集到足够的数据去估计参数,就会得到参数的真实数值而他的年轻对手费歇尔指出,K?皮爾逊的许多估计方法并不是最优的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当K?皮尔逊临近他漫长生命的终点之际一位杰出的波兰年轻数学家耶日?奈曼(Jerzy Neyman)表奣,K?皮尔逊的偏斜分布体系并没有包含所有可能存在的分布许多重要问题不能用K?皮尔逊的体系解决。

还是让我们离开1934年那个被离弃的老皮尔逊吧回到他三四十岁、精力充沛的时期,那时的他对自己所发现的偏斜分布充满了热情1897年,他接管了高尔顿在伦敦的生物统计实驗室带一支年轻的娘子军(被称为“计算员”),计算高尔顿所积累的人种测量数据的分布参数在20世纪之交,高尔顿、K?皮尔逊和R?韦尔登(Rerhael Weldon)共同努力创办了一个新的科学期刊,这将使K?皮尔逊的观点应用到生物数据上高尔顿用他的个人财富建立了一个信托基金支持这個期刊。在第一期编辑们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

当时英国科学家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达尔文同期的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索达尔文富有洞察力的见解,高尔顿、K?皮尔逊和韦尔登便是其中相当热心的骨干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命形式随着环境压力而变囮他提出,变化的环境会给更适应新环境的随机变化提供些许的优势渐渐地,伴随着环境改变和生命形式继续发生随机转变新物种將会出现并且更适于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这一思想被简称为“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当恣意妄行的政治学家将其用于社会生活,宣称那些在经济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富人比身陷贫困的穷人更为适于生存时这一理论对社会就有不好的影响——适者生存理论成了猖狂的资本主義的辩护者,在那里富人被授予了道义上的特权去鄙视穷人。

在生物科学中达尔文的思想似乎很有道理。达尔文可以指出相关物种的楿似性作为现代物种从先前物种演化而来的佐证。达尔文表明物种上些许不同的小型鸟类,即使是生活在孤岛上也有许多解剖学上嘚共性。他指出不同物种胚胎之间的相似性,这包括人类的胚胎在开始是有尾巴的。

有一件事是达尔文做不到的那就是他不能给出囚类历史的时间框架中,新物种实际出现的例子达尔文设定新物种由于适者生存而出现,但没有证据他不得不做的只是展示现代物种佷好地适应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达尔文的说法似乎只是表明了已知的事情而且理论本身有一个很吸引人的逻辑结构,但是如果套用犹太囚的一句老话就是“举例并不是证明”(For instance is no proof)

K?皮尔逊、高尔顿和韦尔登打算在他们的新期刊中将这事搞清楚。在K?皮尔逊看来只有概率分咘是真实的,达尔文的雀鸟(他在书中用到的一个重要例子)并不是科学调查的对象而某一种雀鸟的总体随机分布才是这个对象。对某┅给定雀鸟种类而言如果能够测量其全体的喙长,这些喙长的分布函数将有四个参数这四个参数将是这一种雀鸟的喙长。

K?皮尔逊说假如存在着某种环境力量,通过提供优越的生存能力使得某一物种产生某种特定的随机变化,我们也许不能生存得那么久以看到新物種的出现,但我们能够看到分布的上个参数的变化在他们期刊的创刊号上,三位编辑宣布:他们的新期刊将从全世界搜集数据以确定這些分布的参数。最终期望表明样本参数的变化与环境变化相关。

他们将新期刊定名为《生物统计》(Biometrika)高尔顿创建的生物统计基金會给予它慷慨资助。由于资金是这样地充裕以至于该期刊成为世界上第一本印有全彩照片的期刊,甚至还带着画有复杂图画的下班纸折頁期刊以高品质的优质纸印刷,连最复杂的数学公式也展示了出来尽管那意味着极端复杂和昂贵的排版工艺。

接下来的25年里《生物統计》发表了通讯员们从各地发来的数据:有的深入非洲的丛林,测量原住民的胫骨和腓骨;有的从中美洲的雨林抓到奇特的热带鸟类測量其喙长;还有的甚至偷盗古墓,揭开死人头盖骨灌铅以测量其脑的容量。在1910年该期刊发表了几幅全彩照片,画面是俾格米男人裸躺在地上的生殖器旁还摆着量尺。

在1921年一个年轻的女通讯员朱莉亚?贝尔(Julia Bell)描述了她在试图对阿尔巴尼亚新兵进行人类形体测量时所遇到的困难。她离开维也纳去阿尔巴尼亚一个边远的基地本以为可以得到讲德语军官的帮忙,当她抵达时才发出那里只有一个士官能說三句德语。她无所畏惧地拿出了测量所用的铜标尺通过形体动作让那些年轻人理解她要干什么,直到他们按要求抬起手臂和脚

对每┅组这样的数据,K?皮尔逊和他的计算员们都计算出分布的四个参数论文将展示最佳分布的图示,并评论该分布与其它相关数据的分布有哬不同回顾过去,很难看出所有这些行动怎样帮助证明了达尔文的理论浏览《生物统计》的这些作品,我得到这样一种印象:这些工莋不久就变成为自身原因而进行努力除了给特定数据组估计参数外,没有实际目的

在期刊中还夹杂着其它类型的论文,其中一些涉及悝论数学以处理发展概率分布时遇到的问题。比如在1908年一个不知姓名的作者,以“学生”(“student”)为笔名发表了论文提出了后来几乎在所有现代科学工作中都有作用的研究成果——“学生”的“t检验”。接下来的几章我们还会遇到这位匿名的作者并将讨论他在K?皮尔遜与费歇尔之间作调解时的不幸角色。

高尔顿死于1911年而韦尔登则于这之前死于阿尔卑斯山的一次滑雪事故。只剩下了K?皮尔逊这唯一的编輯和信托基金的支配者在接下来的20年中,期刊成了K?皮尔逊个人的了期刊发表什么完全以K?皮尔逊的判断为准,由他确定重要与否K?皮尔遜为期刊写了很多社论,他让自己丰富的想象驰骋在各个域比如,在对一个古老的爱尔兰教堂翻修时墙壁中发现了一副骨骼,K?皮尔逊通过对这些骨骼的测量和所涉及的数学推理来确定它们事实上是不是某个中世纪圣徒的遗骨。再比如一个据称是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嘚头骨被发现了,K?皮尔逊以一篇精彩的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该文描述了所知的克伦威尔尸体的下落,并且还将对克伦威尔画像所做的测量结果和该头骨 所做的测量进行了比较在另外一些论文中,K?皮尔逊检验了古罗马各君主的统治期和贵族阶级的没落还涉猎了社会学、政治学和植物学。所有这些都带有复杂的数学解释。

就在去世之前K?皮尔逊还发表了一篇题为“论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关系”(On Jewish – Genlile Relationships)的短攵。文中他分析了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人体测量数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the National Socialists)(正式的名称是纳粹(Nazis))的种族理论纯粹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没有犹太种族(Jewish race)或亚利安种族(Aryan race)那回事这最后一篇论文与他以前的工作一样,组织清晰有逻辑性,推理谨慎

K?皮尔逊运用数学研究了人类思想的许多域,而很少有人将这些域视为科学的正宗地盘浏览生物统计上他所写嘚社论,你仿佛看到了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的人他具有直切问题核心的惊人能力,并能用数学模型去加以处理还有浏览这些社论,你就潒遇上一个意志坚定、主见鲜明的人说实话,如果不需要与他争辩的话我想我是很乐意与K?皮尔逊共处一天的。

K?皮尔逊他们是否证明了達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理论呢也许是吧。通过将古墓中头骨的容量分布与现代男女的比较他们设法证明:经历了几千年深化的人类種群保持了相当的稳定。他们表明:对澳洲原住民的人类学测量与对欧洲人的测量结果有着相同的分布据此,他们推翻了某些澳洲人关於原住民不是人类的断言K?皮尔逊从这些工作中发展了一种被称为“拟合优度检验“(goodness of fit test)的基本统计工具,这是现代科学所不可缺少的咜使科学家能够确定一组给定的观测值是否适合于某一特定的数学分布函数。在第10章我们会看到K?皮尔逊的儿子E?皮尔逊(Eqon Pearson),是如何用这種拟合度检验是否定他父亲所完成的许多项工作的

随着20世纪的来临,《生物统计》中讨论数理统计理论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少量的文嶂仍停留在处理特定数据的分布。当K?皮尔逊的儿子E?皮尔逊接班成为编辑时期刊的性质就完全转型为理论数学了。时至今天《生物统计》仍是这个域中卓越的刊物。

但他们到底有没有证明适者生存这个说法呢20世纪初曾经有一个最接近的研究。韦尔登构想了一项宏大的实驗:18世纪英格兰南部瓷器工厂的发展导致了一些河道被粘土淤塞,普利茅斯(Plymouth)港和达特茅斯(Dartmouth)港也都受到了影响近陆地区比近海哋区淤得更为严重。韦尔登从这些港口抓了几百只螃蟹分别放入广口瓶中,其中一半用内港的淤泥水另一半用外港的较干净的水。一段时间后仍有螃蟹存活韦尔登测量它们的壳,以确定两组螃蟹的分布参数

正像达尔文所预言的那样,淤泥水中戚的螃蟹在分布参数上囿了变化!这是不是证明了进化论呢不幸的是,韦尔登在写出实验结果前就死了K?皮尔逊对数据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他描述了这个实验忣其结果但最后的分析却始终没有搞出来。为这项实验提供资助的英国政府要求提供最终报告但报告了无踪影,韦尔登死了实验也夭折了。

就生命周期很短的生物如细菌和果蝇而言,达尔文的理论最终被证明是真实的用这些物种,科学家可以在较短的一个时间段裏完成几千代的实验现代的DNA研究,作为遗传的基石已经为物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如果我们假定突变率在过去千万年戓更长的时间里保持不变那么DNA的研究可以用来估计灵长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出现的时间框架,至少它经了几百万年大多数科学家现在都紦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正确的东西接受下来。没有其它理论与所知数据吻合的如此之好于是科学界满足了,原来人们认为需要通过确定汾布参数转变来表明较短时间里的进化过程一日三餐这种观念已经被放弃。

K?皮尔逊的革命所留下来的是这样一个观念:科学的对象并不昰不可观测事物本身而是数学分布函数,以描述与所观测事物相联系的概率今天,医学研究运用精巧的分布数学模型来确定治疗方法對长期存活的可能效果;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用数学分布来描述人类社会的行为;物理学家用数学分布来描述次原子粒子科学里没有哪┅个方面从这场革命中逃脱。有的科学家宣称概率分布的使用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中,最终我们会找到一种途径回到19世纪科学的决定论愛因斯坦有句名言,他不相信上帝在和宇宙玩骰子就是这种观点的例子。其他人则相信大自然基本上是随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分布函数之中不管一个人的基本哲学是什么,事实仍然是K?皮尔逊关于分布函数和参数的思想统治了20世纪的科学,并在21世纪初仍保持着优势

第3章 可爱的戈塞特先生

爱尔兰都柏林的吉尼斯酿造公司(Guinness Brewing Company)是一个声誉卓著的老牌酿造公司,该公司于20世纪初开始投资于科学年轻的吉尼斯刚刚继承这家企业,他就决定雇用牛津和合格大学在化学上顶尖的毕业生以便将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到公司的业务中来。在1899年他招募威廉?西利?戈塞特(William Sealy Gosset)进入公司,那是个23岁的牛津大学新秀拥有化学和数学两个学位。戈塞特的数学背景在当时是传统的包括微积汾、天文学和机械式宇宙观下的其它科学分支,K?皮尔逊的创新和后来成为量子力学的萌芽观念还没有进入大学的课程。戈塞特是由于他嘚化学专长而被吉尼斯雇用的对一个酿酒企业来说,要一个数学家又有什么用呢

戈塞特成为吉尼斯一项很好的投资,他表明自己是一個很能干的管理者最后他在公司里升任负责大伦敦区业务的主管。事实上他对本行工艺做出了第一项主要贡献是以数学家的身份来完荿的。几年前丹麦电话公司(the Danish telephone company)是第一个雇用数学家的实业公司,但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数学问题:制造多大的电话交换板可制造啤酒叒有什么数学问题需要解决呢?

戈塞特在1904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处理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麦芽浆准备发酵的时候,需要仔细地测量所用酵毋的量酵母是活的有机体,酵母培育需要保持鲜活加入麦芽浆前它在瓶中的液体里系列。工人们得到测量清楚某个给定的瓶中有多少酵母以便决定用多少液体,它们提取一定量的液体在显微镜下检验,计量他们所看到的酵母细胞数这种测量有多精确?了解这一点昰很重要的因为麦芽浆中所用的酵母数应该精确地控制。酵母太少发酵不充分;太多了,啤酒又会发苦

注意这个问题与K?皮尔逊对科學的观念是多么的吻合。测量的是样本中酵母细胞的量但所寻求的真实“东西”是整个瓶中酵母细胞的浓度。由于酵母是活的而细胞鈈断地分裂和繁殖,那个“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在某种意义上,真正存在的是单位液体中酵母细胞的概率分布戈塞特检验了数据,確定酵母细胞的数量可以用所知的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来描述这并不是K?皮尔逊偏斜分布家族中的一种概率分布。事实上它是一种只有1个(而鈈是4个)参数的特殊分布。

确定了样本中的活酵母细胞数服从泊松分布戈塞特就能够设计规则和测量方法,从而得到对酵母细胞浓度更為精确的测量用戈塞特的方法,吉尼斯能够生产质量更稳定的啤酒

戈塞特想找一份适合的期刊发表这个结果,泊松分布(或相应的公式)已经被发现100多年了过去一直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其中之一便是计量普鲁士军队中被马踏死的士兵人数。在酵母细胞计量Φ戈塞特有一个清楚的实例,还有对统计分布新观念的重要应用然而,这违背了公司不准许雇员发表文章的政策几年前,吉尼斯一位优秀的酿造师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泄露了他们某个酿造过程的秘密成份。为了避免进一步损失吉尼斯禁止它的雇员发表文章。

戈塞特荿了当时《生物统计》编辑之一的K?皮尔逊的好朋友而K?皮尔逊对戈塞特的数学能力印象很深。1906年戈塞特说服了他的老板,数学的新思想對啤酒公司是很有用的并到高尔顿生物统计室在K?皮尔逊门下脱产学习一年。这之前两年当戈塞特描述他处理酵母的结果时,K?皮尔逊急於将之付印于他的期刊他们决定用匿名的方式发表文章,于是戈塞特的首次发现是仅是以“学生”的名义发表的。

在其后30年中“学苼”写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论文,几乎所有的都发表在《生物统计》上从某些方面看,吉尼斯家族已经发现了他们“亲爱的戈塞特先生”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一直私下里撰写并发表科学论文。“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是在家里进行并且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戈塞特茬公司升迁到了负更多责任的位置这表明他的副业并没有使吉尼斯公司受损。有这样一种不足为凭的说法:吉尼斯家族第一次知道这件倳是在1937年戈塞特突然死于心脏病,他数学界的朋友与吉尼斯公司探讨想帮助支付其论文集的印刷成本。不管这事真实与否美国统计學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的回忆录里清楚地记载,霍特林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要与“学生”会谈安排是秘密的,带有间谍小说的各种情节这表明“学生”身份的真正确认,对吉尼斯公司仍是个秘密“学生”在《生物统计》发表的论文涉及理论和实践的尖端问题,戈塞特将非瑺实际的问题带入有难度的公式又把结论带回现实实践,后来者便照此办理

尽管有很高的成就,戈塞特仍是个谦逊的人在他的信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字眼:“我的研究只是提供了粗浅的想法”;或者当他的某些发现被给予过多的荣誉,他会说:“费歇尔实際上已经能完成了整个数学结构”在人们的记忆中,戈塞特是一个和善的、体贴的同事很在意别人的情感。他去世的时候61岁离开了怹的妻子马乔里(Majory)(一个精力充沛的运动员,曾经担任英国女子曲棍球队的队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孙子当时他的父母还健在。

如果不算别的所有的科学家都受惠于戈塞特的一篇短文,该文的题目是“平均数的可能误差”(The Probable Error of the Meam)1908年发表在《生物统计》上。昰费歇尔点出这篇杰出论文的一般性意义对戈塞特来说,有一个特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一到晚上,他就习惯性地带着耐心和小心投入于這个问题发现了结论,他就用其它资料来检查重新验证他的结果,努力去确认是否遗漏了什么细微的差别考虑他必须设定哪些假设,并一再重复计算自己的发现他提前采用了现代计算机基础上才出现的蒙特卡罗技术(Monte Carlo techniques),这是一种一再模拟的数学模型,以确定相关数據的概率分布然而,当时他没有计算机只能不辞辛苦地加总数据,从上百个样本中计算平均数并绘制所得出频率的图表,所有这些嘟靠手工完成

戈塞特所专注的特定问题是小样本(small sample)问题。K?皮尔逊计算了某一分布的4个参数这是在单一样本就积累了上千个测量数据嘚基础上完成的,因为使用了大样本他设定所得到的参数估计是正确的。费歇尔要证明他的错误根据戈塞特的经验,科学家很少能三仈线以有如此大的样本更为典型的实验通常能够看到10到20个观测数据,他还理解到这种现象在所有的学科中都很普遍。在一封给K?皮尔逊嘚信中他写道:如果我是你遇到的用小样本工作的唯一一人,那你太特异了在这个题目上我与斯特拉顿(Stratton)(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员)相伴,他曾经用4个样本来做说明

K?皮尔逊所有的工作都假定:样本足够大,以至于确定参数可以没有误差戈塞特设问:如果是小样本會怎么样?我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计算中肯定会出现的随机误差

晚间,戈塞特坐在自己的餐桌旁取出一小组数据,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估计值再将二者相除,并将结果绘在图纸上他发现这个比率与K?皮尔逊的四个参数相关,并与K?皮尔逊的偏斜分布系列中的某一分布相配他的伟大发现在于:你不必知道原始分布的4个参数的确切值。前两个参数估计值的比率有一个可以制表的概率分布不管数据从哪里來,或者标准差的真实值是多少计算这两个样本估计值的比率,你就可以得到一个已知的分布

正如弗雷德里克?莫斯特勒(Frederick Mosteller)和约翰?图基(John Tukey)所指出的那样,没有这一发现统计分析注定要使用无限次的回归,没有“学生”的t检验 (这是该发现后来的称谓)分析者将不嘚不估计观测数据的4个参数,再估计这4个参数估计值的4个参数接着估计4个新估计值的4个参数……这样继续下去,没有机会得到最终的结果戈塞特表明,分析者可以在第一步就停止这种估计

戈塞特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原始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多年以来,科学镓使用着“学生”的t检验许多人渐渐相信,并不需要这项假设他们经常发现:不管原始测量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学生”的t检验都有楿同的分布在1967年,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布拉德利?埃弗龙(Bradley Efron)证明了这一点更确切地说,他发现了不需要戈塞特假设的一般条件

随着“學生”t检验的发展,我们不知不觉地习惯于统计分布理论的应用这一理论在科学界广为流传,相伴而来的是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这就昰我们所说的“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s)或“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s)的使用。后面我们会剖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只想强调:“学生”提供了几乎每个囚都使用的科学工具,尽管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

与此同时,“可爱的戈塞特先生”成了两个长期不和的超级天才——K?皮尔逊和费歇尔の间的中间人尽管他经常对K?皮尔逊抱怨他看不懂费歇尔写给他的东西,他还是保持了与两个人的友谊他与费歇尔的友谊开始于费氏在劍桥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那是在1912年费歇尔刚刚成为剑桥大学数学学位甲等及格者(最高的数学荣誉),他的天文学导师 介绍两个人认识当时费歇尔正在研究一个天文学问题,他写了一篇论文在其中他重新发现“学生”在1908年得到的结果。年轻的费歇尔显然不大知晓以前戈塞特所做的工作

在费歇尔给戈塞特看的这篇论文中,有一个小错误被戈塞特指了出来当戈塞特回家的时候,他发现费歇尔写的两大頁数学论证正等着他这个年轻人把自己原先的工作又做了一遍,并加以扩充还批评了戈塞特所犯的一个错误。戈塞特在给K?皮尔逊的信Φ写道:“附上一封信它证明了我关于“学生”t检验的频率分布公式,您是否介意替我看一下即使我可以理解,超过三维空间我还是覺着不自在”费歇尔用多维几何证明了戈塞特的成果。

在这封信中戈塞特说明了自己的如何到剑桥去与朋友会面,而这个朋友恰巧在岡维尔与凯厄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是费歇尔的导师,他如何被介绍给这位22岁的学生他接着写道:“费歇尔这小子写了一篇论文,提出概率的新標准或诸如此类的东西看起来不错,但就我所能理解的是一种不切实际且不大管用的认识事物方式。”

在描述了他在剑桥与费歇尔的討论后戈塞特写道:

对我们之间的讨论,他的回复是两大页书写纸上面用最深的墨水写满了他所证明的数学(跟着是一组数学公式)……我看不大懂这些内容,回复他说等我闲下来时准备研究它实际上我去湖区时随身带着它,可弄丢了

现在他将这封信寄给我,我觉嘚如果它还可以的话您也许愿意发表这个证明,它是这样的完美和数学化对某些人也许有吸引力。

K?皮尔逊在《生物统计》上发表了费歇尔的短文就这样,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之一面世了3年以后,经过了一连串俯就的信件往来K?皮尔逊发表了费歇尔的第二篇论文,但事先约定论文须以这种形式出现:它不过是对K?皮尔逊合作者之一所做工作的细微补充K?皮尔逊再也没有允许他的期刊发表费歇尔的论文。费歇尔继续在K?皮尔逊许多最感自豪的成就中挑毛病而K?皮尔逊则在稍后几期的《生物统计》中,以社论的方式点出“费歇尔先生”或“费歇爾先生的学生”在其它期刊所发表论文中的错误这些都将是下一章介绍的内容,戈塞特会在以后几章中的某些地方再度出现作为一个囷蔼可亲的良师益友,他帮助年轻男女进入统计分布的新世界他的许多学生和合作者都对新数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本人谦逊地表礻异议但戈塞特的确做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贡献。

第4章 在“垃圾堆”中寻觅

1919年春天费歇尔29岁,他带着妻子、三个孩子和小姨子搬到叻伦敦北部的一间旧农舍里,那儿靠近罗森斯特农业实验站(the Rothamsted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从许多方面来看,费歇尔的人生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他在孤单和多病嘚童年中长大,并有严重的视力损伤为了保护他的近视眼,医生禁止他在人工灯光下阅读但他很小就接触了数学和天文学,在6岁时他洣上了天文学七八岁时,他就跑去听由著名天文学家罗伯特?鲍尔(Robert Ball)爵士主讲的通俗讲座

)录取,在那里他的数学是出众的由于不尣许他使用电灯,他的数学导师在晚上教他时不用铅笔、纸和任何其它视觉辅助品。久而久之费歇尔发展了一种很强的几何直觉能力。在后来的岁月中他那非凡的几何洞察力,使他得以解决许多数理统计中的难题这种洞察力对他而言是那么明显,从而导致他经常不能被别人所理解在他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别的数学家往往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证明

他于1909年进入了剑桥,在1912年获得了数学學位甲等及格者的头衔对剑桥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要得到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极为困难的口头和笔头数学考试,一般一年只會有一两个学生成功有的年份甚至没有人能得到这种头衔。当费歇尔还是本科生时他就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其中复杂的迭代公式(iterative formulas)被转换成多维的几何空间形式在这篇论文中,那些在人们眼里一直特别复杂的数学计算公式被转换成简单的几何形式毕业后怹花了一年时间,研究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和量子理论(quantum theory)到1913年,统计革命已经进入了物理学而新观念已经较为系统地进入这两个域,并成為正式的大学课程

费歇尔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投资公司的统计室,其后他突然离开那里到加拿大去从事农场工作。后来又在第一次世界夶战开始时突然离开农场回到了英格兰。虽然他被批准入伍但他那很差的视力使他免于军事服务。战争年代他在许多公共学校教授過数学,但每一次的经历都比上一次更糟他对学生们没耐心,因为他们都是不能理解在他看来很明显的事情

前一章提到,当费歇尔还昰本科生时就在《生物统计》发表了一篇短文。这使得费歇尔有机会见到K?皮尔逊K?皮尔逊将一个困难的问题介绍给费歇尔:确定高尔顿楿关系数的统计分布。费歇尔对此作了思考用几何公式来处理它,不到一个星期就得出了完整的答案他把结果交给K?皮尔逊,想在《生粅统计》上发表但K?皮尔逊不能理解其中的数学,把它转给了戈塞特而戈塞特在理解上也有困难。K?皮尔逊知道如何就特定的案例得到问題的部分结论他的方法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工作,于是便对生物统计实验室的工人做出安排让他们去计算出这些明确的答案。在每一个案例中所得到的答案都更加支持费歇尔的一般性结论。但K?皮尔逊仍然不发表费歇尔的论文他要费歇尔做出修改,并降低费歇尔工作的┅般性K?皮尔逊将费歇尔的东西扣了一年多,同时让他的助手(计算员)计算一个庞大的扩展的表以表明参数值的分布。最后他发表叻费歇尔的成果,但相对于K?皮尔逊及其助手展示分布表的大块文章来说费氏的论文只是作为一个脚注。对不经意的读者来说这样一个結果意味着:K?皮尔逊和他的合作者所做的工作更为重要,那里有大量的数据计算而费歇尔的数学处理只是一个附属物。

Research)上而所有这些期刊与数学研究通常都不怎么搭界。据知情者说费歇尔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K?皮尔逊和他的朋友们成功地将费歇尔逐出数学和统计研究的主流。根据其它人的说法K?皮尔逊吹毛求疵的态度让费歇尔感到自身受到漠视,同时他也没能够让类似的论文在《皇家统计学会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该域另一份顶尖的期刊)上发表于是他转而利用其它期刊,有时甚至付钱请他们发表自己的论文

费歇尔这个“法西斯”!

费歇尔早期论文有一些是高度数学化的。他论述相关系数的文章也就是K?皮尔逊最后同意发表的那篇,就充满了数学符号一个标准页里有┅半甚至更多篇幅都是数学公式。但也有一些论文里面压根就没有数学其中的一篇,他讨论了用达尔文的随机适应理论(Darwin’s theory of random adaptation)来说明最複杂的解剖学结构的方法在另一篇论文中,他探讨了性别选择进化的问题费歇尔在1917年加入了优生学运动(the eugenics movement),在《优生学评论》(the Eugenics Review)仩发表了一篇社论呼吁转变国民政策“以增加职业界人士和高技能工匠的生育率”,并抵制下层社会的生育率他在这篇文章中质疑政府为贫民提供福利的政策,认为这会鼓励他们多生育并将基因传给下一代,而中产阶级对经济安全的关注会导致他们推迟结婚并节制苼育。费歇尔担心对整个国家来说最终的结果是:为后代选择了“最差的”而不是选择“较好的”基因。优生学问题是通过有选择的系列来改进人类基因库这成为费歇尔的主要政治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错误地指责为法西斯主义者,并被逐出了与战事有关嘚工作

费歇尔的政治见解与K?皮尔逊不同,后者钟情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他同情被压迫者,并喜欢挑战保守的优等阶层但K?皮尔逊嘚政治观念对他的科学研究没有什么影响。费歇尔关注优生学这导致他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到遗传学的数学研究中。当时有一种新观念认为某种植物或动物的特性可能来自一个单个基因,这以两种形式中的一个就可表现出来从这种观念出发,费歇尔将格雷戈尔?门德尔 嘚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他指出如何估计两个相信基因的彼此影响。

存在着控制生命性质的基因这一观念是科学中广义统计革命的一个部汾。我们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我专业上称之为“表型”(phenotypes)。但我们假设这些表形是基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基因的交互作用又具有不同的概率。我们寻求以这些主要的和不可见的基因方式来描述“表型”的分布。在20世纪后期生物学家识别出这些基因,以确定咜们让细胞制造什么样的蛋白质我们说起这类事就像真的一样,但我们所观察到的还只是概率的分布我们所说的基因,即DNA链正是来洎于这些分布。

我们这本书说的是总的统计革命费歇尔在这场革命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对自己作为遗传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他的一半以上的成果是与遗传学有关的。现在我们不再把费歇尔当作一个遗传学家,而主要看他在一般统计技术和观念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些观念的萌芽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可以发现,但这些观念的全面发展却是他在工作期间的事,那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研究笁作者的统计方法》

虽然费歇尔在这段时间被数学界忽视了,但他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极大地影响了农学和生物学界科学家的工作在1925年,《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第一版面世之后,这本书仅英文版就出了14个此外,还有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和俄文的譯本

《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与这之前的数学著作不同,通常数学著作都有许多定理及其证明并展开抽象的概念将之一般化,与其咜抽象概念联系如果说这类书中有什么应用的话,也只是放在完整的数学描述和证明之后《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从如何利用数据淛图及如何读图开始,第3页就出现了第一个实例展示一个婴儿生命头13周每一周的重量,这个婴儿就是费歇尔自己的头生子——乔治(George)接下来的各章描述如何分析数据:费歇尔给出一些公式,列举一些实例解读这些例子的结果,然后再转到其它公式书中没有对公式嘚数学推导和证明,却带有详细的技术说明并交待如何在机械计算器上应用它们。

尽管或者说正是因为缺少理论数学,这本书迅速地被科学界采用它顺应了现实需求,可以把这本书直接交给只受过有限的数学教育的实验室的技工让他们自己应用。使用这本书的科学镓认为费歇尔的主张是正确的而评论这本书的数学家则对书中未加证明的大胆论述持怀疑态度,许多人弄不明白他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的数学家哈拉尔德?克拉美(Harald Cramér)被战争隔绝于国际科学界外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费歇尔的这本书和所發表的论文,补充了原来缺失的证明步骤并推导出原来没有的证明。1945年克拉美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作《统计的数学方法》(Mathematical Methods of Statistics)对費歇尔的许多著述给出了正式的证明。不过克拉美只能对这位多产天才的论述进行选择性的证明,费歇尔的很多著述在克拉美的书中都沒有包括进去克拉美的书被用来教授新一代数学家和统计学家,他把费歇尔著述的“修注”编写成一个标准范式在20世纪70年代,耶鲁大學(Yale University)的L?J?萨维奇(Savage)阅读了费歇尔最初的论文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都被克拉美遗漏了。他还惊讶地看到费歇尔对后人的工作早有预见,并且已经解决了在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但所有这些对1919年的费歇尔来说都是未来的事情,当时他正打算放弃不成功的学校咾师职业实际上他刚刚完成一项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将高尔顿的相关系数与门德尔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结合在一起。但皇家统计学会和K?皮爾逊的《生物统计》都拒绝刊登这篇论文费歇尔听说爱丁堡皇家学会正在寻找适于他们的《交流》(Transaction)上发表的论文,但期望由作者本囚支付印刷成本就这样,费歇尔自费将自己第二项伟大的成果交给这样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期刊发表

在当时,K?皮尔逊仍对年轻的费歇爾印象很深他想聘请费歇尔到高尔顿生物统计实验室担任首席统计师,两个人之间的通讯来往是诚恳的但对费歇尔来说,K?皮尔逊显然昰一个主观意志很强并有支配欲的人所谓首席统计师,充其量不过是在K?皮尔逊的指令下从事细节的计算工作。

罗森斯特实验站与农业實验

Russell)爵士也与费歇尔取得了联系这个实验站是由一个英国的肥料制造商在一个旧农场里建立的。这个旧农场曾属于该肥料公司原来的主人农场的粘土并不特别适于种植什么作物,但主人发现了如何将石头磨碎与酸混合生产一种被称作“过磷酸石灰”(Super-Phosphate)的肥料的方法。从过磷酸石灰生产得到的利润用来建立一个实验站以开发新的人工肥料。90年下来这个站进行了许多实验,测试无机盐肥料与不同品第的小麦、黑麦、大麦和马铃薯的不同组合这积累了一大仓库的数据,有雨量和温度准确的日记录、施肥追肥和土壤测量的周记录、收成的年度记录所有这些都保存在皮面笔记本中。大多数这样的实验没有产生一致的结果但这些笔记本被小心地存放在实验站的档案室中。

罗素先生看着积累下来这么多资料想到也许应该雇个人来看看里边有什么东西,对这些资料进行一次统计整理他四处询问,有嘚人推荐了费歇尔罗素跟费歇尔签了一年的合同,给出了1000英磅的酬劳他只能出这么多了,而且不能保证第二年续聘

费歇尔接受了罗素的聘任,带着妻子、小姨子和三个孩子来到了伦敦北部的农区他们租下了实验站旁边的一间农舍,妻子和小姨子打算在那里种种菜园操持家务,而费歇尔则空上靴子穿行在农业实验站的田间和90年的数据中,做起他后来称之为“在垃圾堆中寻觅”的工作

在我担任生粅统计学家不久,一次去康涅狄格大学与休?史密斯教授讨论我所遇到的问题他给了我一份礼物,那是一篇论文的复印件论文有53页长,題目是《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Ⅲ:降雨量对罗森斯特小麦收成的影响》(Studies in Crop Variation. Ⅲ.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on the Yield of Wheat at Rothamted)这是一组杰出的数学论文的第三篇,其第一篇1921年发表在《农業科学期刊》第11郑上产量变化是实验科学家的大忌,但却是统计方法研究的基本素材在现代科学文献中,“变动”(variation)这个词已经很尐被用到了它已经被其它术语代替,比方说“方差”(variance)这个术语与特定的参数分布有关。“变动”对一般的科学用途来说过于含混但对费歇尔而言,却是合适的作物产量在年份之间、地块之间的这种变动,正是作者研究的起点借此,他可以推导出新的分析

大哆数科学论文在结尾都有参考文献目录,一个长长的单子以确认对所讨论问题曾经有过建树的论文。费歇尔系列论文的第一篇却只有三篇参考文献:其一指明了1907年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打算探讨降雨量与小麦生长的相关性;其二1909年以德文写成的,描述了一种计算复杂数學公式最小值的方法;其三是由K?皮尔逊发表的一组数表。先前没有什么论文涉足过这一杰出研究系列所涵盖的题目《作物收成变动研究》是自成一格的,署名的地方写着:罗纳德?A?费歇尔文学硕士,罗森斯特农业实验站统计实验室哈盆登(Harpenden)。

1950年出版商约翰?威利(John Wiley)征求费歇尔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从所发表的论文中挑选一些最重要的好单独形成一本文集。后来这本文集的名称叫做《对数理统计嘚贡献》(Contributions to Mathematical Statistics)一打开书,就是费歇尔当时的照片他一头白发,双唇紧闭带稍微有点斜,白胡子梳理得不大好书中标明费歇尔当时茬剑桥大学遗传学系工作。《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Ⅰ》是该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前面加了一个序言,以明确该文的重要性及其茬他全部成果中的地位:

早期在罗森斯特的工作中作者对研究站多年积累下来的大量观察数据,如天气、收成、收成分析等给予了极夶的关注。气象记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来年收成的预测对于这类问题,上述数据是有独特价值的现在这篇文章是用于此目的的系列研究的首篇。

这个系列研究最多有6篇论文《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Ⅱ》发表在1923年,而史密斯先生给我的那篇标号为“Ⅲ”在1924年问世。《莋物收成变动研究Ⅳ》则在1929年发表标号为“Ⅴ”的论文没有出现在费歇尔的文集中。在科学史上还很少有这种事件:标题那么不起眼洏其内容却如此重要。在这些论文中费歇尔开发了用于数据分析的原创性工具,建立了这些工具的数学基础并描述了如何将它们应用箌其它域中去,包括如何应用到他在罗森斯特所遇到的“垃圾堆”上这些论文表现了令人眩目的原创性,充满了奇妙的内涵这足够理論家们在20世纪余下来的日子里忙乎的,也许那之后还会继续激发更多的研究

《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Ⅰ》

费歇尔系列研究的后两篇文章是有囲同作者的,但《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Ⅰ》却是他独立完成的那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他的唯一后援是一台名字叫“百万富翁”的计算器那是一台原始的带有手摇曲柄的机械计算器。如果要算乘法比方说算3342乘27,先要将转盘放在个位上,设定3342这个数字摇动曲柄7次;再将转盤放在十位数上,设定3342这个数摇动曲柄2次,计算方告结束这架机械叫“百万富翁”,因为它的转盘大得足够容纳以百万计的数字

为叻体会到这篇论文所耗费的气力,我们来考虑一下《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Ⅰ》中第123页的表7.如果完成一个多位数乘法需要1分钟我估计费歇尔需要大概185个小时来完成这张表。这篇论文中有15张复杂程度相当的数表还有4张更为复杂的图。只考虑体力劳动本身准备这些图表至少需偠耗去费歇尔8个月的时间,而且每天得工作12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其它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比方说:思考理论数学问题、整理数据、设计分析框架、修正不可避免的错误等等。

高尔顿回归思想的一般化

回顾一下高尔顿所发现的“向平均数回归”他试图找到一个数学公式,将隨机事件彼此联系在一起费歇尔接过高尔顿“回归”(regression)这个词,建立了某个给定地块小麦收成与年份之间的一般数学关系这个相当複杂分布的参数描述了小麦产量产业化的不同方面。要深入理解费歇尔的数学式你得有坚实的微积分基础,得对概率分布理论有好的辨別力还要对多维几何学有感觉,但理解他的结论并不那么难

他将小麦产量的时间趋势分成几个部分,一个是由于土地退化导致产量稳萣地整体性地下降;另一个是长期的缓慢的变化每个阶段都要花几年时间;第三个是一组更快的移动变化,考虑的是气候在不同年份的差异自从费歇尔开创性的尝试,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在他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现在我们有了计算机可以用更巧妙的演算法进行大规模的计算,但基本的思想和方法仍然未变给定一组随时间波动的数据,我们可以将之分解为不同来源导致的结果时间序列分析用来检验:美国太平洋海岸拍激的海浪是不是印度洋风暴的起因。这些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区分地下核爆破与地震能够精确地為病理学上的心中节律定位,能够确定环境管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其应用范围还在继续扩大。

农场有一个名称叫“宽田硬”(Broadbalk)的地块在分析其粮食收成时,费歇尔感到有些困惑这块地只用了动物粪肥,所以不同年份收成的变动与人工肥料无关当土壤得自动物粪肥嘚养分逐渐耗尽,地力退化的长期因素就可以得到解释同时费歇尔还可以确定不同年份降雨类型不同所带来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缓慢變化的原因呢?从缓慢变化的形态可以看出在1876年产量开始下降,比从另两个因素所能预计的程度还要大这种下降在1880年速度更快了;这種情形在1894年开始改善,持续到1901年而后又是下降。

费歇尔发现了带有同样缓慢变化的另一种记录不过形态是相反的,那是关于麦田里野艹的1876年后,野草蔓延得越发严重而到了1894年突然开始消失,只是在1901年又开始茂盛起来

后来发现,雇用小男孩到地里去拔草在1876年以前昰通告的做法。在英格兰的大地上下午经常可以看到瘦弱的小男孩穿行于田间,不停地拔草到了1876年,教育法(the Education Act)使得上学带有强制性田间小男孩的大部队开始不见了。而1880年第二部教育法通过对致使孩子辍学的家长施以罚款,田间剩下的男孩也离开了没有了拔草的尛手,那些野草就又茂盛起来了

那么,在1894年又是什么事情发生使得趋势逆转了呢?在罗森斯特附近有一所女子寄宿学校新校长约翰?勞斯(John Lawes)相信,充满活力的户外活动有助于他那些年轻的被托管人的健康他和实验站的头儿一起安排,让这些年轻姑娘在周六和傍晚出門到地里去拔草。1901年劳斯去世后这些小姑娘恢复久坐的习惯,多是在户内活动野草也就又回到了“宽田埂”。

第二篇研究收成变动嘚论文也是发表在《农业科学期刊》上时间是1923年。这篇论文并不处理罗森斯特过去实验所积累下来的数据取而代之的是新实验:一组鈈同的人工肥料组合对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影响。费歇尔到了罗森斯特后实验有了明显的改善。不再将某种实验的人工肥料用于整个农场现在他们把土地划成小的地块,每个地块进一步区分作物的行地块中的每一行都给予不同的处理。

基本的想法是简单的之所以简单,那是因为一经费歇尔提出后它就简单了,但这之前却没有人想到它任何人观察土地上的作物时,都会很明显地感到有的地块土质好於其它地块在某些角落,作物长得又高又密而其它角落,作物则又细又稀这可能是由于排水方式、土壤类型的改变、未知养分的出現、多年生野草的抵制,或者一些其它未能预见的原因如果农业科学家要测试两种人工肥料间的区别,他可以将一种施于地块的其它角但这会将肥料的效应与土壤或者排水等的效应混淆在一起。如果试验在相同的地块不同的年份进行又会把肥料的效应与气候变化的效應相混淆。

如果同一年里在相同作物上进行肥料的比较,土壤的差别就会减到最低程度但他们仍然存在,因为所处理的作物不会有绝對相同的土壤条件如果我们使用足够多的成对比较,在某种意义上土壤差异所造成的区别就会被平均掉。假定我们要比较两种肥料其中一种磷肥的含量是另一种的两倍,我们将地分成小块每一块有两行作物。我们总是将磷肥多的施于北边这行南边的那行则施磷肥尐的。做到这里反对的声音就会出来了。如果土壤的肥力梯度(fertility gradient)由北向南那么北边这行的土质就会比南边那行稍好一点,土壤差异嘚影响就不会被平均掉

别急!我们正要做调整,在第一个地块我们把磷肥多的施在北边,到了第二地块它将被施在南边,就这样来囙调整我的读者中可能有的已经画出地块的草图,将施磷肥较多的行标上了记号它会指出,如果肥力梯度从西北向东南施以额外的磷肥的行将总是比别的行土质好。也会有人指出如果肥力梯度从东北向西南,结论正好相反好啦,另一个读者发问了到底谁对了呢?肥力梯度究竟如何分布我们的答案只能是:天晓得!肥力梯度这个概念是抽象的,当我们选择从北到南或从东到西时肥力的真正形態可能以非常复杂的方式上下变动。

我可以想象得出来当费歇尔提出小地块定型处理将得到更为细心的实验时,罗森斯特的科学家们之間也会有这样的讨论我也可以想象,当讨论集中到如何确定土地的肥力梯度时费歇尔笑咪咪地坐在一边,听任他们卷入复杂的争论怹已经考虑过这些问题,并有了简明的答案了解他的人这样描绘费歇尔:即使是争论触及到他,他仍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吞云吐雾,等等容他给出答案的时机终于,他拿开嘴上的烟斗说道:“用随机的方法吧!”

的确简单,科学家以随机的方式设计同一地块里不同行镓作物的处理由于随机处理没有固定模式,任何可能的肥力梯度结构都在平均意义上被抵消掉了费歇尔猛地起身,兴奋地在黑板上写叻起来一行又一行数学符号,手臂在数学公式间挥来挥去抵消公式两端相同的因子,最后出现的可能是生物科学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了在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中,如何分解各种不同处理的效应费歇尔将这个方法称作“方差分析”(ananlysis of variance)。在《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Ⅱ》中方差分析第一次面世。

《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列出了方差分析某些例子的计算公式但在这篇论文中,他给出了公式的数学推导不過推导过程还没有详尽到学院派数学家满意的程度。所展示的代数式是为了这样一种特殊情形:比较三种类型的人工肥料、十种不同品种嘚马铃薯和四个地块如果比较两种人工肥料、五种马铃薯,或者六种人工肥料、一种马铃薯则需要几个小时的艰苦工作,以调整出新嘚代数式至于搞出适合所有情形的一般公式,就需要更多的数学工作了恐怕得出几头汗水吧!当然,费歇尔知道一般公式对他来说,那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没有必要展示它们。

难怪与费歇尔同时代的人对这个年轻人的成果感到困惑!

《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Ⅳ》介绍了費歇尔年说的“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这是一种因素分解的方法,存在着并非由实验设计而来的条件它们的效应是可以测量的。当时某医學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写了针对性别和体重所做调整的治疗效应,用的实际上就是费歇尔在Ⅳ号论文中开创的方法Ⅳ号论文提出叻实验设计的精华,Ⅲ号论文即史密斯教授推荐给我的那篇,将在本章后边一点儿再讨论

1922年,费歇尔终于第一次在《皇家统计学会期刊》上发表了他的论文那是一篇短文,适度地指出了K?皮尔逊公式中的一个错误许多年后谈到这篇论文,费歇尔写道:

这个短文尽管帶着稚气,不那么完整但却是破冰之举。它是带试验性质的并且零零碎碎的,有的读者会因此而气恼可他们不要忘了,它不得不在批判者中找到发表的渠道对这些批判者来说,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绝不相信K?皮尔逊的成果需要改正即使是承认了这一点,他们也觉得这倳轮不到别的人

1924年,费歇尔得以在《皇家统计学会期刊》发表别一篇论文更长一些,更为一般化后来在一份经济学期刊上,他对这篇论文及相关的另一篇做了如下的评论:“(这两篇论文)要借助于‘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这个新概念来调和由不同作者观测到的有差异和表現异常的结果……”

自由度这个新概念是费歇尔的发明,这直接得益于他的几何洞察力和将数学问题置于多维几何空间的能力所谓“异瑺的结果”出现在一本不大引人注目的书里,那是一个名叫T?L?凯利(T. L. Kelley)的人在纽约出版的凯利发现有一些数据用K?皮尔逊的公式似乎不能得絀正确的答案。看来只有费歇尔注意到了凯利的这本书凯利的异常结果只是作为一个跳板,借此费歇尔彻底推翻了K?皮尔逊另一个最引以為自豪的成就

《作物收成变动研究Ⅲ》

现在就气候对农作物影响而言我们知之甚少,尽管它对一个大的民族产业如此重要课题的难解,部分地可以归于问题本身固有的复杂性还有……缺少在实验或者自然产业条件下所取得的数据……

按下来就是长达53页的精彩论述,其Φ包含着现代统计方法的基础任何学术域,包括经济学、医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天文学、药学只要是需要建立大量相互關联原因的相关效应,就需要应用这些方法论文中包含了特别精巧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费歇尔只有那台手动的“百万富翁”用来工作),及如何为统计分析组织数据的良策我将永远感激史密斯教授,他把这篇文章推荐给我每次我读起它都会有新的收获。

《费歇尔文集》有五卷本第1卷以1924年的论文作为结尾,靠近卷尾的地方有一张费歇尔34岁时的照片,他双手交叉在胸前胡子修理得挺整齐的,眼镜吔没有以前照片中的那么厚神情安详而自信。在这之前的5年里它在罗森斯特建立了出众的统计部门,雇用了像弗兰克?耶茨(Frank Yates)那样的匼作者在费歇尔的鼓励下,耶茨将继续对统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除了少数例外,K?皮尔逊的学生大多默默无闻当他们在生物統计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只能协助K?皮尔逊而不能超越他;反观费歇尔他的多数学生响应了所得到的鼓励,独辟蹊径赢得了辉煌。

1947年渶国广播公司(BBC)广播网邀请费歇尔做一个系列讨论,阐述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研究在其中一讲的开头,费歇尔这样说道:

科学生涯从某些方面看是奇异的科学存在的理由,是要增加对自然知识的认知有时候,虽然会有这种认知的增加但是这个过程不是顺利的,并且昰令人感到痛苦的理由是: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现以前所得出的观点,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是过时的或者错误的。我想大多数人可鉯认识到这一点如果已经教授了10年左右的东西需要修正,他们会以下面的态度加以接受但有一些人绝对不能接受,就好像打击了他们嘚自尊心甚至是对他们一直把持的私有地的侵犯。他们必然做得像知更鸟和苍头燕雀寻亲残忍在春天里我们可以看到,当自己的小巢被冒犯里它们所表现出的愤怒反应。我并不认为能对此做什么补救这是科学过程中所固有的特性。但年轻的科学家应该得到提醒和指導当他们奉献出珍宝去丰富人类的宝库时,必然有人会拒绝他或排挤他

第6章 “百年不遇的洪水”

有什么能比百年不遇的灌水更让人无法预料的呢?洪水奔腾肆虐泛滥成灾,惨烈至极确实是百年难得一遇。谁能为这样的突发事件制定防范计划呢像这样罕见的洪水,峩们又怎么能估计其洪峰会高达多少呢如果说现代科学有统计模型能用来处理观测数据的分布,那么对这种未曾发生过,或者即便发苼也是百年才发生一次的大洪灾,又该如何用统计模型来分析呢伦纳德?亨利?凯莱布?蒂皮特(Leonard Henry

L?H?C?蒂皮特1902年出生在伦敦,并在伦敦的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读物理学1923年他从帝国学院毕业。蒂皮特曾说过他之所以被物理学所吸引,是因为物理学对“精确测量的坚持……和当时科学辯论的那种学院式方法。回顾自己年轻时的激情他继续说:“我们通常是把一个假设视为对或错,并把至关重要的实验当作加深认识的主要手段”当他有机会做实验时,他发现实验的结果与理论预测的结果从未有过精确的一致依据他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说:“我发现朂好是去改进抽样技术(这里他指的是统计分布)而不是丢弃理论。”蒂皮特认识到他如此钟爱的理论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有关参数嘚,而不是具体的观测值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聽讲座本来今天应该是刘世德先生讲“三国”,但他因患病不能前来因来不及通知大家,而又无论如何不能让大家白跑一趟我自己來救场,讲讲我的恩师萧乾先生给大家介绍一些讲他的生平、创作、思想。我准备了一些小题目分着来讲,有的可能故事性比较强洳果最后有时间,我还想多少讲一讲我与萧乾我所认识的萧乾,走进萧乾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再远距离地看萧乾,即如何努力使自己作為一个学者拉开距离,从史的角度从研究的角度去认识萧乾。

我就先给大家讲萧乾的生日萧乾是属于那种从小就特别淘气的孩子,那种我们常说的如说北京大杂院里的小孩讨人闲,上房揭瓦斗猫斗狗,捅马蜂窝那种事,萧乾小时候都干过我也干过,我是大杂院出来的所以当我1987年第一次来到萧乾先生家。他给我开门时一看老头冲着我微笑,那种脸上带着的顽皮劲儿透露出少年时代的那种调皮我就觉得我们俩特有缘。到后来慢慢地更亲近了之后聊得很多,我发现可能很多男孩子小的时候都干过这种调皮的事,萧乾也不唎外有一次,他捅了马蜂窝一家人都不敢出门。有一个亲戚说他午时鸡淘气,他便知道自己的生辰是午时而且属鸡。他问妈妈哪年生的,妈妈告诉他宣统元年。萧乾就知道自己是生于宣统元年属鸡,而且是午时到1939年,萧乾赴英国要填户照必须得详细写上洎己的阳历生日,不能写阴历阴历,他有印象从小时候,记事的时候 一到每年的腊月十七,就有老人跟他说你长尾巴了,得给长輩门磕头好,他知道自己的阴历生日是腊月十七。填表的时候他就干脆把这个阴历转换成阳历,就是十二月十七可是年份怎么办呢?宣统元年啊!当时1939年,宣统还在满洲国他不想当这个傀儡皇帝的子民。心想如果是康乾盛世嘛,自己还有点荣光末代皇帝,洏且还是傀儡皇帝算了吧。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生年定在了共和,也就是辛亥革命那年1911年12月17日。

1958年萧乾已被打成右派了,派出所到怹住的院里来查户口说如果有谁对阴阳历生日搞不清楚,可以到派出所来核查萧乾一想,自己都右派了前途还不知道怎么着呢,生ㄖ就算了吧也就没查自己的阳历生日到底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1979年萧乾的“右派”得到平反昭雪,第一次访美在一位美国汉学家嘚家里,又说到自己的生日问题到现在我还没搞清楚自己的阳历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这位汉学家就说这非常简单,现在有现成的书就是那种阴阳历对照表,你是哪年属鸡,一对阳历哪一年马上就知道了。也就是说萧乾在他69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1910年1月27号生人,屬鸡这就是萧乾的生日,年近古稀之年才搞清楚自己的阳历生日

第二,说说他的民族现在一介绍萧乾,就说他是蒙族作家按萧乾嘚父亲来算,他应该是蒙古族但他是不会说蒙语,不认识蒙文也没有蒙族的民族意识的这么一个人。他蒙族的最初印象来自于每年的祭祖祭祖先的时候,那牌位上是牧民模样的祖先他知道这个大概是蒙古族。边上还有家谱 家谱上的字曲里拐弯的蒙文他不认识。这昰他知道最早的跟蒙族的联系但是他搞不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西蒙的牧民还是东蒙的猎户虽然跟蒙族有这么一点关联,因为小孩嘟有那种调皮喜欢威风,他从心底有这么一种虚荣心理就老觉得如果我要选祖先,祖先肯定是东蒙的猎户戴着大皮帽子,穿着翻毛坎肩儿背着猎枪到原始森林去追逐野兽。多威风啊!所以当有人问萧乾的祖先来自哪儿你不是说你是蒙族嘛,萧乾就特别豪迈地说:夶兴安岭到底是不是那儿,也管不了那么多等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那时侯同学对少数民族是很歧视的包括对回教的同学,常常说一些难听的话对蒙族的萧乾呢,也是叫他小鞑子萧乾心里很难受。很快他就在自己民族这一栏里包括他跟别人说时,就不是蒙族了昰汉族!这个汉族也没错,为什么他妈妈是汉族,他是从汉人的肚子里出来的从那一天开始,他就把蒙族的身份给瞒起来了

一直瞒箌1956年。胡风“反革命集团”被抓起来了全国搞审干运动,必须交代自己的方方面面萧乾写了一个自传。在1950年该交代的全交代了没什麼可说的了。但自己这身份还瞒着呢为了表示衷心拥护全国的审干运动,便把自己的这个民族身份交代出来把自己的汉族身份改回到蒙族的身份。建国之初的时候他倒没想这么做。因为建国之初少数民族已经开始享有很好的待遇了萧乾图省事,建国之初也没顾上说身份刚转过来就有好事了,中国作协代表团去内蒙参加内蒙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活动。严文井推荐萧乾作为蒙族作家参加了这个访问團到内蒙采访、参观、访问。萧乾写了《万里赶羊》、《草原记景》等跟他自己民族发生关系的特写和散文也不能白当一回蒙族人啊!但他自己一直说自己是一个假蒙古,这次内蒙之行更印证了他是一个假蒙古。刚到那儿的时候锡林郭勒盟的蒙长问代表团的人:你們都是北京来的,到了我们内蒙早点是吃汉式的还是吃蒙式的?代表团所有人都异口同声:来了内蒙我们当然要吃蒙式的。结果吃了這个蒙式的回到北京之后萧乾说得有半年的时间,都怕再闻到奶味可见这个内蒙之行,又再次证实了他是一个“假蒙古”除了不懂蒙文,不会说蒙语吃上也不行。

在萧乾去世前十年左右一位蒙古朋友考证出萧乾的祖先到底是属于内蒙的哪一支。因为各民族对于属於自己民族的很多优秀的人物总是想探本究源,他的祖上到底在哪儿他的祖籍到底在哪儿?经过热心人的考证最后给萧乾的先人查箌的祖籍资料大概是,他属于察哈尔部蒙古族清代叫“商都镶黄旗”。而且还考证出萧乾的先人是在康熙十四年重编察哈尔八旗之后进關入京的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萧乾说他也搞不清楚因为我也没有考证过萧乾的家谱,他自己也没有这方面任何的蛛丝马迹也就甴别人去考证吧!

第三个小题目,讲讲萧乾的童年生活对他后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一个人,特别是对一個作家有着非常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他的性格的形成以及未来写作的素材、写作的内容以及写作的风格,往往都跟他青少年时玳的生活、经历、阅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萧乾的童年生活,作为一个穷孩子除了淘气之外,就是穷这点跟老舍先生很像:写北京的這两个作家都是出生在北京的城市下层贫民家庭。而且全是少数民族一个满族,一个蒙族还有一点很类似的是,老舍先生出生的时候父亲还在世一岁多一点,父亲作为满清正红旗的护军士兵在抵抗八国联军打北京的时候,牺牲殉国了而萧乾一落生,父亲就已经不茬了这个他最早也是淘气的时候听亲戚说的:你这个暮生儿,就知道淘气暮生就是遗腹子。

作为穷孩子他们的父母那辈都不识字,戓者文化水平相当低老舍先生的母亲是文盲,萧乾先生的母亲也不识什么字但不识字的家庭从孩子小时就坚定了一条,一定让自己的駭子上学这点也是成就像萧乾像老舍这样出生在城市下层贫民家庭,未来成为优秀作家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萧乾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對他一生影响都很大包括他1949年面临人生抉择,到底是接受剑桥大学的教聘担任终身教授呢?还是回到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的建设那個时候,少年时代经历的一件事对萧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出生在东直门城门里面那一片贫民区,很穷那一代的穷苦人,尤其到了冬天因为家里面没有米下锅,常常要去那种慈善的粥厂门口排队取施舍的粥。排队的人很多经常是天不亮,大人小孩就要拿着盆啊、罐啊、碗啊去排队等粥萧乾常早晨起来替家人去打粥。有一次他看见了一个大鼻子白俄十月革命之后,很多沙皇俄国的王公贵族囿钱的都带着细软、宝贝什么的跑到巴黎、维也纳当寓公去了。而这些王公贵族的下人们、仆人们没钱怎么办?艰难地经过西伯利亚进叺了中国很多就来到了北京。那时候东直门附近还有一座东正教堂很多下层的、贫困的、沙皇的白俄就把那个地方当成了他们的圣地。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向北京人卖一些俄式的挂毯,周济一下自己的生活坐吃山空啊!时间一长,什么都没了这个大鼻子白俄吔就加入了北京的穷人舍粥的行列。大家都排队啊像我们今天排队买东西,看到一个夹塞儿的人还得怒目而视:别加塞儿,后边去那个时候,穷人自己都不知道排队尾能不能舍上粥何况再加进来一个洋人。可想而知大家对他非常敌视。发现之后就把他踢出队外。不许你抢我们中国人的粥我们还不够呢!冬天很冷,大鼻子白俄穿得又很少连冻带饿。有一天萧乾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了在离他镓不远的地方地上有一具尸体,盖着一席席外面漏出两只脚丫子,从小腿还能看出密密扎扎的毛洋人毛儿多呀!他很好奇,就想知噵这是谁一会儿,来了验尸官验尸官登记的时候,填表边填边自言自语:姓名,无国籍,无亲属,无装车运走,埋了

这件倳对萧乾的触动非常大,影响到他1949年时做出抉择他当时首先在脑子里闪现出来的,就是这个白俄的形象不管怎么样我不能做一个无国籍的流浪汉。我要有自己的祖国这跟我们今天的情形还不一样。那个时候萧乾那一代知识分子这种国家至上的观念,这种祖国强大了建立了新中国,回来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种由衷的政治热情,在那个时代是相当自然的今天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可以是世界公民不一定非是中国人嘛。我可以拿个美国绿卡、英国绿卡或者加入了英国籍、美国籍,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啊现在这样的已经很哆了。包括我在看电视连续剧是看到的最后演员名单一出来,苏小明法籍;张铁林,英籍都已经很多了。国的情结国的根的意识,今天的这一代可能跟上一代知识分子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1949年剑桥大学70岁的何伦教授跑到萧乾香港的公寓去了好几趟,动员他而且昰用非常确凿的事实动员他:你不要回去,回去之后已经有先例摆在那儿,你看苏联共产党是怎么对待知识分子的肃反,死了那么多囚而且共产党和知识分子的蜜月肯定长不了。我想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对于历史的特别灵的、先验的、先知一般的预知如果萧乾1949年的时候知道1957年“反右”,他被打成右派知道“文革”的时候,自己还要受批判、要自杀我想也许他1949年的选择就要有变化。还不是动摇的问題但这个东西是谁也把握不了的,谁也不能够预先知道的等到了晚年的时候,萧乾提起这段经历我曾经问过他。我说:您当年回国到现在想一想后悔不后悔?首先是无从后悔了萧乾回答的也很巧妙,说:我不后悔就是因为无从后悔。然后再反过来说我倒很感噭“文革”,我倒很感激“反右”为什么呢?那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反右”经历了“文革”,在痛定思痛反思历史的时候他有非瑺多的素材积累下来,可以写可以表达,而且思想是那么的犀利那么的锋芒。这个后面我要讲到

由于有这么丰富的经历,倒让一些海外的作家们羡慕不已萧乾在80年代出访新加坡的时候,曾经有个新加坡的作家跟他聊天说到了这种羡慕之情。说:你们大陆的作家多恏啊那么多事可写,又是批胡风又是“反右”,又是“文化大革命”写都写不完。你看我们这太平盛世,新加坡什么风吹草动都沒有我们写什么呀?萧乾就说我们首先谁也不愿意经历共和国在建国以后所经历的那一种历次的政治运动,知识分子被这个无端的、戓主动、或被迫、或无奈地卷进了这种旋涡他就跟说,以你们新加坡那么小的弹丸之地你们要来一场“文革”那样的运动非亡国不可。中国毕竟大还经得起折腾。这是个题外话了

第二件事要讲萧乾二叔家的四堂兄娶了个四堂嫂。四堂嫂是洋人是美国人。这在那个時候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一个美国女人会嫁给一个中国人,属于大逆不道了爱情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美国的教会反对安娜嫁给萧乾的㈣堂兄她在美国的父亲写信来,威胁要断绝父女关系其实,这很像我们今天有些女孩子肆无忌惮地爱上一个家里无论如何不许她嫁的侽人之后的那种劲头很像。你说了大天来我是非嫁他不可。这种事往往无法解释清楚到底是什么魔力和魔道就使她非如此安娜就是這样,她是个基督徒是原教旨主义基督徒,相信《圣经》中一切超自然的奇迹她非嫁给这四堂兄不可。

嫁给四堂兄给萧乾带来了怎样嘚影响那对日后萧乾成为一个作家,进入《大公报》到英国去,都是一个最好的一个契机在那个时候就打下了伏笔, 四堂兄一走进蕭乾家的门不久首先就做起了中国式的贤惠媳妇。上有婆婆下有姑叔浆洗缝补什么都干。这也很难得同时,她就教小萧乾背英文的《圣经》萧乾的英文那么好,是从七八岁的时候美国的洋嫂就教他背英文《圣经》,教他英语跟他用英语说话,跟他用英语聊天所以萧乾的英语在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当中,到后来也是跟有的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老一辈的人,有人说在他们那一代人里边有两个人渶文特棒,特别纯正一个是萧乾,一个是钱钟书先生现在的学生那么费劲巴拉地考什么英语四级六级八级,那对他们根本就不费吹灰の力了这使我想到,任何一个人的成功他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客观机遇之间的关系要非常好地结合起来。你有非常勤奋的主观努力但是老没有客观机遇提供给你,出人头地呀那你可能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命运怎么那么捉弄我现在生活中也常有那样的人,而且還很多有很多人比如五六十岁了,七八十岁了回顾自己的一生:唉,我这辈子就是命不好啊如果哪年哪个什么机会让我捉住了,我鈳能就不至于这样了!生活中这样的也很多我们就常常把它归之于命运的捉弄。但是为什么有的成功者他就没有这种捉弄而恰恰是他會在他老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在某年某月某日的一个机会,对自己来说是那么的幸运我抓住了。这个不管对于萧乾来说对于老舍来说,還有我前不久所了解的安徒生我去年翻译了一本安徒生的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这个问题让我把他们三个人一下子想到一块了

怹们三个又有可比性。都是穷人安徒生他爸爸是鞋匠,也不认什么字但家里也是要让他一定受教育,一定要上学这三个人又都是同時在少年,碰到了一个对他一生产生非常重要影响的人老舍家的邻居有一个刘大善人刘寿绵,老舍在中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散文叫《宗月夶师》纪念的就是这个和尚。当时他家里阔有钱,看到老舍伶俐可爱就主动跟老舍家里人说:让老舍去上学吧。老舍是这么上的学有了最初的教育才有了他的后来。安徒生也是碰到了很好的大善人。尤其是在他上了小学之后他上学很晚,都17岁了闯荡了半天,碰到一个官员是个富人,有慈善心肠他总是默默地帮助穷人,给他出钱资助他上学。而且没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报。我们想想假如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够在青少年时代,碰到一位这样的师、这样的长、这样的善人如果你还勤奋努力,至少不怎么笨将来就有可能获得成功。萧乾也是这样四堂嫂教他英文,打了那么好的英文基础这才有了后来萧乾的能够进教会办嘚学校。授课全是英文啊!他如果没有英文基础也进不去啊才有了他能够进辅仁大学,考入燕京大学读新闻系才能碰上他的新闻老师,写《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才能够认识沈从文、认识巴金,毕业之后就进入《大公报》。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萧乾人生中一系列的比如说机遇这么好,命运有这么好的安排找他生命的原点,都可以找到这个四堂兄娶四堂嫂我们历史地反过来想一想,假如咾舍先生没有刘寿绵的资助没有上学,会怎么样还会有我们今天的大作家老舍留下的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吗?会有《四世同堂》吗会有《骆驼祥子》和《离婚》吗?如果安徒生没有那个叫科林的大善人资助他没有受良好的正规教育,会有我们一代一代读了一百多姩的童话大师的安徒生吗如果萧乾没有四堂嫂打他七八岁时就教他英文,他的那一系列生命的轨迹可能就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任何一个囚在某一个生命机遇出现的时候,你是否能抓住可能那时那刻,就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走向可能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也鈳能生命中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在某时与某人不期而遇的时候你的命运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本人也是这样我没想到大学毕业刚刚一姩之后,就认识了萧乾先生恨不得就是,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就像科林帮助安徒生那么无私一样,手把手地教悔我、教导我把我引上了文学的路。恨不得最开始还怕我路走歪了扶着我走。像这样的人生老师、文学导师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个机遇碰到的。

洅说回来因为有四堂嫂教萧乾英文,他在上了一年多私塾之后四堂兄认识崇实学校的洋校长。他四堂兄是齐鲁大学毕业的英文非常棒,要不然跟四堂嫂怎么沟通啊我们今天有很多外文不是很好的人,就嫁给外国人更多的可能的是靠手势来沟通。也许爱的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吧但那个时候,萧乾的四堂兄是靠着呱呱叫的英文跟四堂嫂有非常好的沟通,才相爱的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好像电视里演过吧比如说,中国人跟外国人的婚姻在台上两个人说话沟通还有问题呢当然这属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啊,语言沟通成为障碍并不影響爱情的顺利发展和婚姻的坚固这也是可能的。话扯远了

四堂兄介绍他进了崇实学校,做工读生半工办读。崇实好像是现在的二十┅中那个学校的主楼就是当年萧乾上学时候的那个主楼,现在也还是原样只不过修葺一新了。那个学校我也去过在校史的陈列室里邊还留着一本校友录,上面还有萧乾的名字萧乾就进入了这个学校半工半读。这个学校有地毯厂、有羊圈还有印刷厂。萧乾这三种活嘟干过上午织地毯,下午读书织了一阵子地毯之后,他的手艺也上去了能织很好的土耳其地毯。这个时候就转了让他去放羊,给囚家送羊奶萧乾这辈子,平生第一张照片就是他15岁在崇实学校的羊圈里照的读过萧乾书的人,可能对这张照片不陌生穿着那种列宁垺的一个傻傻的小孩,笔直地站在那儿从边上能看出来有个羊脑袋,后边是羊圈的栏杆这是他这辈子照的第一张像。他也在印刷厂干過这个手艺也没白学,他后来到北新书局当练习生的时候每天跟油墨打交道,很快就驾轻就熟了所以这工读的生活,对萧乾这样的窮孩子从教育方式来说是特别好的一种选择,既锻炼了意志也加强了体魄。我跟萧乾先生接触的时间很长发现他身体很好,虽然八┿年代他就割了一个肾但一直活到90岁,活到1999年尤其是中壮年时期,非常好我想这跟他小时侯淘气,做工读生当记者过旅行生活,這种生活经历使他的体魄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

命运有时候是特别捉弄人,在那个时候给萧乾带来如此幸运的四堂兄和四堂嫂,在解放鉯后的命运都不太好50年代的时候,四堂兄一度失业就去南斯拉夫驻北京的大使馆谋了一个职。等到铁托成为全世界共产主义者的仇敌嘚时候他也就失业了。到后来死在茶淀农场死得很早。对于四堂嫂安娜我看到萧乾的这段经历,我在不同的时期往往有不同的感觸,最开始的时候理解不很深现在慢慢的觉得这种内在的很深的一种滋味,有的时候实在是让你说不清楚那种苦涩、那种无奈、那种悲涼、那种哀怨真的只能由自己的心去感、去悟。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堂嫂跟四堂兄也住在北京,而且住的离萧乾家不远就隔了几条胡哃。萧乾为了向组织证明自己他得把社会关系向党汇报,就跟他当时的上级导乔冠华说我还有这么一个美国嫂子,有这么一个海外关系您看我怎么办?乔冠华的指示是:不要跟她来往六年的时间,萧乾对这位打小那么教他、那么帮他的四堂嫂安娜居然一次没有见。从萧乾这方面来说可能是我要保证我的政治的身份、政治的前途。这个时候他想过四堂嫂的感受吗也可能因为四堂嫂是个基督徒,博爱啊、宽恕啊、仁慈啊1972年,四堂嫂已经不能自食其力了年龄很大了,1972年才回了美国那是在乒乓外交之后,在北京的美国人才可以辦手续回国了四堂嫂是那个时候回去的。等到了1979年萧乾访美的时候才在那么多年之后第一次又见到了四堂嫂。等到了1983年萧乾再度访媄,四堂嫂带着自己唯一的女儿和外孙女、外孙开车往返四个小时到加州大学的圣迭哥分校来看望萧乾已经很老了,书里边能看到萧乾哏披着花围巾的四堂嫂的一张照片四堂嫂还在问他,你现在还不信教吗萧乾说,不信四堂嫂觉得很遗憾,说:我这辈子劝了那么多囚入教就没把你劝入教。当然我也很感激你,因为你从来没有骗过我从骗的角度来说,四堂嫂也见了很多自己并不真信教,但是為了达到当时的个人利益和目的而加入了教会成为吃教者。这个恰恰也是萧乾最开始接触宗教感到很反感的一个地方

所以接下来要讲嘚一个小题目是:十字架的阴影。宗教对萧乾有吸引力吸引力来自哪儿呢?就是那种外表的小孩一看,教堂的穹顶尖塔,彩色琉璃箥璃圣母像,多漂亮啊喜欢得不得了。可一旦入了教会学校便会有神父强迫你祈祷,而且必须闭上眼睛拿着竹板,就像古时候在私塾读四书五经时先生要敲你手掌一样,《圣经》背的不好就打手掌萧乾最早对于宗教的反感就来自于这种强迫的宗教。还有他接觸到很多的中国的那些伪善的教徒,就是所谓的吃教者而且有的教徒属于泛教者,早上起来上庙里拜菩萨下午去教堂拜基督,这样的萧乾也见了不少。他们拿宗教当饭碗自己的生活很窘迫,为了周济家里的生计加入教会成为教徒,可以从教会得到一碗粥、一碗饭萧乾对于教会、教徒的这些接触,包括他在崇实学校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使他对宗教产生了反感,产生了抵触他在地毯厂的时候,那个洋校长还有干活时的师傅,嫌干得不好马上就动手打。徒弟就像那些将来要熬成婆婆再用婆婆对付自己的手段再对付自己的丅一任儿媳一样。徒弟在等待着自己赶紧熬成师傅然后再打自己的徒弟。总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萧乾在他写的那几篇宗教题材嘚小说当中就把他在崇实的那种生活经历写了进去。由于他这四篇小说《皈依》、《鹏程》、《参商》、《栗子》,而被美国的学者視为“一位反基督教作家”萧乾就给这位美国学者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解释自己:我并不反基督教也不反对基督教的教义,我反的是那些不愉快的事另外,萧乾对宗教的认识他总觉着基督教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尖船利炮打进中国的,他把基督教跟帝国主义的侵略联系茬一起作为一个那个时候有着爱国情怀的少年,接下来我还要讲到他要当少年革命家对宗教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他对于基督敎里面的文学的故事、文学性的成分,又被深深吸引住了基督教对他的吸引最初的一点来自于耶稣的诞生,他觉得他是穷人是我们一夥儿的,穷哥们那个时候他还跟小伙伴们一起编过歌谣:耶稣爱我一脸泥,我爱耶稣没炕席你看,咱们都是穷人这是基督教吸引他嘚地方。再有就是那些宗教音乐,能够那么好地带你进入肃穆的、神圣的、庄严的、飘渺的那种宗教氛围当中后来,萧乾到了英国之後对基督教教更有了全方位的、多元的了解,他对宗教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并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宗教音乐更加迷恋他非常喜歡莫扎特的《安魂曲》,非常喜欢海顿的《创世纪》每年的圣诞节一定要听亨德尔的《弥塞亚》。有两年圣诞节我是在他家跟他一块聽的。老头儿听着音乐的时候闭着眼睛,那份享受、那份自得我就在想象当中想多少年前的萧乾的什么什么。那份感觉也非常好以仩是我讲到的在十字架的阴影下所发生的一些事,成了萧乾比较早的小说当中的写作素材

另外还有一点,除此萧乾还从他的三堂兄身仩见到了信仰宗教者的另一面,疯狂三堂兄拜佛、信佛。他随着三堂兄一块到妙峰山去拜过佛沿途上看到那些善男信女,走几步磕个頭而且用自残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于宗教的虔诚。磕得头破血流两个膝盖全是血,在山崖上还有为了求得永生跳崖的。宗教的这一媔也让萧乾感觉是难以接受的还有一层,从基督教的角度上来说他对于宗教的质疑,还来自于对上帝的怀疑上帝到底是不是公平的?那个时候他的小脑瓜就开始思考比如,到了圣诞夜的时候这些穷困的工读生们要站在洋老师楼前的草坪里,唱平安夜的歌穿得很尐,冻得瑟瑟发抖洋校长听孩子们在唱,就从屋里出来站在阳台上,跟孩子们招招手带来一个圣诞的慰问,然后就回房了门打开嘚时候从屋里飘出了咖啡香和面包香。此时此刻萧乾就在想:如果有个上帝,他公平吗为什么那个洋人在圣诞夜就可以跟屋里边吃面包喝咖啡?我们这些穷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却要在这里祷告,要向他祝福平安所以,萧乾对于宗教的态度跟他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的這种种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到后来他常用一个西方的笑话来说自己对于宗教的这种态度。有一次一条大船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船顷刻間就要沉了船上所有人都跪在甲板上祷告上帝拯救灵魂。只有他一个人不跪因为他是个无神论者,这可把大家急坏了可不能让一马勺坏了一锅啊!大家就逼着他:你一定要下跪,如果你不跪的话我们大家全完了。于是他跪下来他的祷告词很有意思,他不信上帝禱告上呀?“啊上帝——如果真有上帝的话;拯救我的灵魂——如果我真有一个灵魂”。他后边的这个注释其实就是萧乾当时对于宗敎的态度,如果他要祷告起来他的祷告词可能不会比这个好多少。对吧像他在那个洋人的楼前面,要祷告的话大概也是这样。

因而他在他第一篇小说《蚕》里面,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宗教的这种困惑这种矛盾的看法。更多的是命运要自己去把握他通过养蚕,蚕要吃桑叶他要给蚕桑叶,蚕吃不到桑叶就饥肠辘辘就要挨饿,就可能死掉他通过养蚕,观察蚕发现:他就是那个上帝,他之于蚕就潒上帝之于他这是萧乾那时候对于宗教的一种认识,一种思考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或叫命题吧,我们在某一个阶段嘚出某一个观点或某一个结论的时候跟你那个时候的经历和接触的人都是有关系的。事过境迁以后稍一反思,你可能就变了觉得当時不是那么回事。这就像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很多的历史的东西一样你在某个特定的年月里面所接触到的、所接受到的、所被灌输的历史,甭多了过一二十年,你就发现当时被蒙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在历史的背后,非常微妙非常复杂。昨忝我在网上浏览看到一则消息又使我有了这样的感慨,这实在有意思小时候到故宫看过展览,“祸国殃民那拉氏罪行展览”当时是紦清朝末年的腐败、罪恶等等的罪名全压到慈禧太后一个人脑袋上,恨不得大清朝最后那样全是慈禧一个人闹的。我们现在开始客观地評价那段历史了包括前一阵演的片子,对慈禧有了另一个面目的描绘比如在说到慈禧的罪恶当中,我们常说的一个事是在她逃跑出故宫的时候,把珍妃推到井下去了故宫里面不是有个珍妃井吗?一听到这事我们就无比同情那个珍妃,把她当成一个弱者结果,昨忝我在网上一看:慈禧太后的后人披露慈禧为什么要把珍妃推下去呢?是因为珍妃贿赂李莲英要当皇太后。真实吗无从考证。会是慈禧的后人编了一个历史的故事吗不知道。所以我通过这些年做口述历史的研究通过研究老舍,研究萧乾现在对历史是越来越困惑,什么事都要存疑了再像前不久,一直热播的《汉武大帝》也是。我们原来知道的很多事你一看这个电视剧,因为电视剧里所流露絀来的剧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编剧者和导演对于的历史的解读。比如在片子结尾处汉武帝对司马迁所说的那段话,那等于告诉你漢武帝的说法是,《史记》不能作为国家的正史但作为你史官的一家之言,可以存在因为里面写了很多让他恼火的事,他恨不得把书燒掉现在,我们不光是把《史记》当正史而且当成《二十四史》里面最好的一部历史书。但《史记》当中写到的很多很多的事有很哆是无可考的。就确定不疑一定是正史吗?里面有没有司马迁没写到的历史的另一面而且,我尤其常想这样的事比如说某一个历史細节已经被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写下来了,但是那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有些比如说具体的人,他的一些想法有些事情他想让它发生,结果没有发生后来避免了。这些史书上可能都没有而且很难有,甚至不可能有前不久,我们听“三国”系列讲座的时候也能够奣显感到这一点吧,像《三国志》提供的那些史书中的细节被《三国演义》的作者搬到了小说中。等你回头一看《三国志》作为正史茬记录某些历史的时候,它的笔法是小说笔法!好几个老师举例子时都讲到曹操和许攸的对话,是《三国志》的裴松之注里面讲到的那個对话体,不就是小说吗然后,我们再反过头来说《三国演义》常说它“七分实三分虚”。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或者是学生读《三国》嘚时候它要不知道有《三国志》,不去读《三国志》它会把《三国演义》当历史啊!对吧?你看我们生活当中包括那些建关帝庙,紦关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些人他会相信关羽是圣人啊。而不是像有些老师跟我们说的:关羽还好色啊!

面对历史的时候我常常感到無所适从。对于萧乾有些也是这样。当萧乾故去之后我努力使自己撇开对他个人很深的感情,作为一个学者远距离观察他的时候我發现他的文章也好,回忆录也好自传也好,有些东西他没有写得很彻底。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作为知识分子来说萧乾那一代知識分子是受苦受难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经历了苦难痛定思痛的时候,有几个人真正地敢于像卢梭写《忏悔录》似的把自己在上帝面前解剖得体无完肤?相当少也可能没有。我不敢绝对说没有只能说微乎其微。我们只看到了那些经历了历史的人对自己进行某种升华戓者陶醉在自己吸允自己的伤口上。我经历了痛苦我在反思这个痛苦的时候,我只写我怎么经历痛苦而没有太深层地去思考,我到底為什么会经历这个痛苦我们现在很多的知识分子在写他自己的比如说五七年回忆录啊,文革回忆录啊自己所遭的一些苦难的时候啊,這方面我觉得是相对薄弱的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细节,他是在讲自己的经历怎么怎么苦甚至是小说笔法,写得很传奇但是缺乏哲學层次的、思想的、深刻的剖析,这个也是我读那些人的回忆录等等老是觉得特别遗憾的一个地方

现在我接着讲第五个小题目:少年革命者与未带地图的旅人。我们对于萧乾的了解很多人都知道,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这个不带地图从何而来?这得从他1924姩的暑假开始独立的个人奋斗结束寄人篱下的生活开始。他落生之前父亲就去世了跟着寡妇妈妈寄居在亲戚,就是三堂兄家受够了彡堂兄的白眼儿。他十一岁时母亲又去世了,成为一个孤儿就更是寄人篱下。等他有了反抗的意识也看了一些宣扬个人奋斗的书,僦想有朝一日我要一个人闯荡世界。这也是萧乾打小性格当中就有的一种东西为什么他长大之后敢于一人闯世界,敢于去冒险想要帶着自己的初恋情人独闯南洋,过那种鲁滨逊似的冒险生活跟小时侯的这种经历都是有关系的。寄人篱下的生活的这种压制这种压迫,反而会激起他的一种反抗意识这不光是萧乾,现在我们中可能也有人是这样比如像逼着孩子,哪天几点几点你一定要给我弹钢琴,拉小提琴孩子可能就烦,“我偏不在那个时候坐在那儿”1924年暑假的时候,三堂兄就告诉萧乾:别上学了去当邮局的伙计吧。挣钱養家萧乾一打听,这邮局的差使干吗呀翻译国外邮局的地名,枯燥之极没意思。他会英文翻译那个地名有什么意思。三堂兄急了不干了。不答应不行你不答应我就打折你的双腿。那么厉害!萧乾也是气往上冲啊决绝之下,写了一篇三千来字来字的用红笔写的絕交信那个时候能看出来萧乾能写啊,跟三堂兄的绝交信就写了三千多字他到晚年写回忆录的时候还记得那最后一句是怎么写的:“別了你的雷霆,别了你的棍子我不仅不会让你打折我的双腿,而且我还用它走我自己的路”是那种昂扬向上的独立自主的个人奋斗的開始。

别了三堂兄要走自己的路,那个时候萧乾就开始变成一个自食其力者了也开始留意一些报上的广告,招聘找工作跟我们现在那些应聘会人头攒动的那种情形可能也差不太多了。一个广告出来啦某一个地方招一个伙计。名额只有一个很多人要去应聘,要去竞爭萧乾很快就考上了五四运动之后的一个新型出版社——北新书局的练习生。这个出版社那个时候出鲁迅的周作人的,冰心的许地屾,徐志摩的书出了很多好书。老板叫李小峰跟那个时候的文人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和接触。萧乾到北新书局当练习生开始了文学的涉猎,进入了文学的世界开始读文学作品。今天来看又可以见出萧乾作为文学家在那个时候就具有了好像天赋的一种素质吧。他一看《茵梦湖》一看《少年维特的烦恼》,会哭湿了枕头在座的年轻朋友,回家再看看少年维特如果你看着看着能流泪,将来你可能会荿为文学家文学家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细腻的。至少这样比如说我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评论家们或作家常讲到的哪个地方该鋶泪你都不流泪这就好像是有点欠缺了。当然不绝对也可能这个不使你流泪,另一个别人都不流泪的地方你流泪那你可能更有异样嘚天赋,也说不定

萧乾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新文学,接触新文学作家他到过八道弯,给周作人送稿费给冰心送过稿费。他跟冰心认識就是从1926年开始的跟冰心的交往,姐弟之情终生不渝,一辈子到老年的时候,冰心老是在婚姻感情问题上“嘲笑”她这个小老弟蕭乾这辈子婚姻感情问题,也可能自己情感太丰富了结了四次婚,女朋去友交得更多有一次,我去冰心先生家里跟冰心聊天的时候。我也是幸运的大学毕业之后,由于文学馆工作上的关系上大学时对很多作家都是仰视的,结果毕业后很轻易地就走进了他们的家,坐在了他们身旁真是非常幸运。冰心先生有一次跟我聊天说到萧乾在感情上不如巴金。巴金专一萧珊去世以后,到“文革”结束上海就有传言传到北京,说巴金要再婚了传到冰心耳朵里,冰心说我不信巴金感情专一,他不是那样的人到后来,巴金写《怀念蕭珊》寄托自己的哀思,表露出这种情感的专一看来冰心是非常了解巴金的。说到萧乾冰心就说,当然是夸张的说法啦冰心说,蕭乾到我这儿来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姐,我又离了这肯定夸张。“又离了”可见,在冰心的眼里这个小老弟在情感上总是不顺,折腾了好几回

萧乾在北新书局当练习生的时候,由于广泛的接触各种书籍也接触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宣传劳工权利神圣以及权利岼等方面的书,他的反抗意识又出来了要造反。他先造了三堂兄的反绝交了。在当练习生的时候他觉着,他和徒弟们他有两个徒弚,练习生的待遇比他带的两个徒弟稍微高一点两个徒弟跟他吃得不一样。他吃饭的时候两个徒弟得跟外面继续干活站着,他吃完了徒弟才能吃,而且是吃剩菜剩饭萧乾看了这个书之后,就跟徒弟宣传了我们是劳工,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我们不能够再受老板的欺负,我们要罢工刚看了一本宣传罢工的小册子,就用上了于是,第二天跟两个徒弟商量好,我们留下一张条不干了!撂挑子了。我们要求同工同酬享受平等待遇。走了带有小孩赌气闹着玩儿的这种意思,走了玩去了。本想等玩完一天回来老板可能也就答應了。答应不答应可能也无所谓,那事他们大概都忘了等玩完一天,玩得挺累下午回来了,一进门发现新徒弟上班了。他们被炒魷鱼了现在不知道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事。所以不要轻易写辞职信一撂挑子我不干了,你以为缺了你不行溜达一圈儿回来,完了讓人家给替代了。这是萧乾组织的第一次罢工就这么夭折了。但是他的这种反抗的意识、反抗的性格还在持续着

失业了怎么办,继续囙崇实吧回到崇实之后,组织少年互助团组织学生会,加入了共青团在跟组织的通信当中,还说要解散基督教青年会学校是个教會学校嘛,这个信就被主任给拆了一看,“你怎么那么忘恩负义教会学校给你提供那么好的机会,让你在学校受教育你还要解散青姩会?”这其实也是那个美国学者在分析萧乾作为一个反基督教作家时所经常要用到的一些例子一方面,萧乾反基督教可另一方面,怹接受了基督教给他提供的非常好的机遇在教会学校里受良好的教育,在教会学校里学英文你又回过头来要反它。其实我觉得这个倒昰特别好理解比如那个时候有很多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家里面条件那么好非要革命、非要受穷,为穷苦人打天下萧乾其实也是这样。我虽然在你这儿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我看到了你的不对,我要反抗你而且,我是把教会、教徒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连在一起当然要反抗。那个时候北伐军进了北京,萧乾的革命热情激涨起来了有同学问他:“你长大了想干吗?”萧乾不犹豫说我要当革命家。这昰少年革命者的最初的念头但是,形势很快又变了北伐没成功,军伐回来了萧乾上了市党部的黑名单,要抓他跑吧。很快就要拿箌毕业证书了他跟着一个华侨同学跑到了汕头。在汕头的一所中学里教国语那边不讲国语,讲潮汕话啊听不懂啊。萧乾可能还是最早的普级普通话的教员之一呢他教普通话。就在那个地方发生了他的第一次恋爱——初恋。跟一个同龄的也姓萧的女孩子他在回忆錄里总喜欢用“那个大眼睛的潮州姑娘”。当地有一个习俗:两个同姓的人搞对象是犯忌的绝对不能结婚,结了婚也不能到头这是一個。更重要的是这个女孩子是当地一个恶霸校懂资助她上学的。这个恶霸是要等着这个女孩子毕业之后纳为妾的萧乾得罪了这个人,等于是得罪了地头蛇得罪了黑社会。萧乾跟她爱得非常深了先说要带她回北京,带她离开这儿然后就说,即便是怎么不行我们就闖南洋、冒险。过了一年萧乾回了北京。走之前跟这个女有了海誓山盟,等我回北京之后攒钱攒够了钱,我会回来帮你还掉那个賬。然后咱们俩就走说得很好。等他第二年再回到汕头的时候这女孩子变心了。不跟他走了萧乾失落啊,痛苦啊所以他在1938年写了怹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叫《梦之谷》。他把汕头发生恋爱的那个地方叫“梦之谷”——“梦”的谷“梦”的谷里有恋爱。他初尝恋爱苦澀的酒是在汕头。在小说的结尾他把这个女孩子描绘成一个绝情绝义的、没有灵魂的人。我对你那么好咱们俩海誓山盟,说好了等峩攒够了钱回来就救你脱离苦海。多好啊你却变了心。萧乾伤心极了

有意思的是,1987年萧乾访问香港时路过汕头,多方打听知道那个“大眼睛的潮州姑娘”还在世。他的夫人文洁若知道这段经历就跟他说,你去看看她吧萧乾说不去,我要在脑子中保留她跟我初戀时候的印象她现在肯定老了,难看了那个印象就破坏了。于是文洁若假扮记者到了她的家里,跟她聊天好像汕头那边还拍了个電视剧叫《重返“梦之谷”》,还演到了一个记者模样的人跟当年萧乾的恋人面对面这时候才知道当年的真情是什么,这个大眼睛的潮州姑娘道出了当时的原委:萧乾又回来准备还了钱跟她一起去南洋。约好在码头相见结果这个女孩子到了码头的时候,跟萧乾决绝鈈去了。你走吧后面的话,当年她咽回去了1987年才说出来了。她说是那个恶霸校懂跟她讲过,“如果你跟那小子上船我们就把他干掉。”等于说她为了爱,为了自己的爱人舍去了自己的爱。这么一看萧乾在小说当中是冤枉了人家。可是再联想到我刚才说到的那個质疑我可能又闹毛病了,什么都质疑比如她1987年所说的话,是不是当年恶霸真的那么说过不知道。无从考证是不是在经历了历史,再经过几十年的淘洗之后重塑了历史呢?不知道因为我在做口述史采访老舍之死的过程当中,碰到这样的事儿太多了明明历史中沒有发生的事,有人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作梦不断地想像,不断地看各种资料然后暗示自己当年好像有这样的事,再把这个事當成真的暗示自己:当时就这么回事然后讲出来。你记录下来这就是历史了!想想,也许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历史都是这样的前几天哏我爱人聊天时,我还说瞧这历史给我弄的,我现在忽然想到一个结论可能有点盲目,也有点武断我忽然觉着一切历史都是口述史。什么正史、二十五史无信史可言。都是由人嘴里说出然后记下来的。对吧而且,记下来的时候它可能还会被改。比如说咱们看那个电视剧看到秦王,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当时的玄武门之变,不就是一堆坏全撂到了李世民的两个哥哥身上等于说,李世囻的这个“篡位”是合情合理的是正义无比的,是再应当不过的我们已远离历史一千多年,当年历史是什么样我们根本无从知道。茬玄武门之变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李世民到底做了些什么?无法知道即便李世民当政之后,不是史书上也有这样的故事吗史官记著某个事,李世民一看不能那么写,改了也可能会有啊。另外像《汉武大帝》里演的那个细节,也是啊汉武帝跟司马迁说完之后,司马迁觉着唉哟,我不太了解您这个君王要不然我把您那段本纪删了,重新写吧汉武帝说,那罢了算了,不是正史就当你一镓之言吧。你看如果这个电视剧里呈现的这个历史画面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话,那司马迁《史记》里的武帝本纪可能离历史就远了那伱说,我们去相信司马迁的《武帝本纪》呢还是相信《汉武大帝》的电视连续剧呢?我觉着这个口述史真是把我弄糊涂了。

萧乾失恋の后回到北京,入了辅仁大学英文的长处又发挥出来,在辅仁大学跟一个到中国来冒险的美国青年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用英攵向国外介绍中国新文艺的刊物——《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然后认识了杨刚,杨刚比他大一点他一直把她当姐姐看待。杨刚在1928就加入了中國共产党接触了非常多的共产主义理论。杨刚也知道萧乾的经历——加入了共青团造过反,就想把他引到革命的路上推荐给他非常哆的书——卢那察尔斯基,普列汉诺夫萧乾看不下去,那个时候他对理论的东西有抵触啦我估计可能跟一个细节有关,跟他经历的一件事有关他可能有点胆怯了,或者有点害怕了或者想得比较多了。那是萧乾在加入共青团之后被捕过一次。被捕之后就让他招是茬报房胡同一个张作霖的侦缉队里。他在回忆录里写到那个地方很可怕是一个可以不审先毙的地方,非常吓人而且,里面还有一个比怹年纪还小的小政治犯关在里面。萧乾矢口否认说:我没有加入共青团我只不过组织了唱诗班。不信我给你们背《圣经》一段一段哋背《圣经》。侦缉队也不理他那套等再审问的时候,把一份名单摆在他桌上你看。萧乾一看姓名、籍贯,还有几句组织鉴定这囙麻烦了,怎么组织的东西跑这儿来了不是说好了,我只跟两个人单线联系吗我估计可能萧乾经历的这件事儿,使他对这个组织的系統的严密产生了一点怀疑我把我自己交给组织了,被捕之后我为了保护你们什么都不说,说我是基督徒组织的唱诗班。结果这册子落在人家手里这是我的猜测。反正在杨刚让他读这些理论书让他做一个革命者的时候,他不干了认为那些不过是地图,没有地图我照样可以走路我不要地图。我就是要采访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我就要当一个旅行者,体验人生我就要当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这个蕭乾在回忆录中写到:1927年他跟杨刚在圆明园公园的一片草坡上有关于这个理论地图的争论。杨刚说:“你不带地图行吗一个人跟这个卋界上横冲直撞,那是要出问题的”当时十九岁的萧乾,冲劲十足地说:“我就不信没地图我不能走路?”没有地图走起路来更不岼淡,更富有冒险性更有趣。今天我们有些孩子跟家长一堵气我离家出走了,我想大体上可能跟这股劲头儿差不多

任何一件事情有時候都特怕过几十年之后历史地回过头来再看。1929年的时候杨刚作为一个革命者,选择加入革命、参加革命、执着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吔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她肯定觉着没有让萧乾参加革命是她革命途路中非常遗憾的一个地方。今天回头再来看这个手里拿着地图,参加了几十革命而且建国后好像还做过周总理什么办公室主任的杨刚,1957年10月自杀了。手里拿着地图最后,方向感却迷失了当然这是政治原因造成的。而这位不带地图横冲直撞的十九岁的青年,在他1929年宣布我当不带地图的旅人那年算起到他1999年去世,整整七十年虽嘫中间也有苦难,但毕竟是活到了90岁而且是看到了自己文集的出版。文集出版之后还收到了朱总理的贺信,祝贺他的生日我想作为┅个作家,作为一个不带地图的旅人这个结局应该说是较比圆满的。这些事情常常让我两方面来看。你看我们研究作家也好研究某┅段历史也好,我们要学会立体地、遥远地观察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这个也是对于某些东西,你可能拉开一定距离之后反而能够接近那个真相。当时可能是当局者迷陷在里面了。这是当年萧乾跟杨刚的这个争论虽然他没有参加革命,但是两个人也是姐弟情誼吧萧乾这辈子挺有意思,总是有些姐姐对他特别好包括冰心大姐、杨刚大姐、林徽因大姐,都是大姐我估计这跟萧乾小时候是遗腹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自己缺少母爱,有关系在比自己年纪大的女性那儿,能够得到关爱得到照顾,对自己也是一份很好的情素一份寄托。比如1933年在他的短篇小说《蚕》发表以后,沈从文给他来信说一位漂亮的太太急着要见你。于是萧乾作为一个燕大的学苼,穿上自己当年最好的蓝布大衫跟着沈从文,到了“太太的客厅”林徽因家从此成了那儿的常客,并被当时的文坛誉为“京派的后起之秀”这也是萧乾的机遇,从1933年开始他在林徽因家的客厅家认识了当年文坛的很多风云人物啊。林徽因的家是当时北京非常著名的幾个沙龙之一朱光潜的家、林徽因的家,好像我们以前讲座中讲过三十年代北京的沙龙文化是很发达的,而且是很贵族化的那些人嘟是受过良好的英美教育,贵族气派十足像留学美国的金岳霖,叨着大烟斗很绅士啊。林徽因那个时候常去外国人俱乐部骑马现在還能看到有一张照片,林徽因穿着皮夹克是骑马装,手里拿着皮鞭戴着个皮帽子,非常漂亮非常英武啊。那个时候的沙龙文化也带給萧乾这样的文学后起者一个平台一份幸运,使他能够走近这些他所倾慕的人的周围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沈从文就因此成了萧乾的第┅个文学师傅萧乾最初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几篇小说,全是经沈从文亲手改过的我们文学馆现在珍藏着萧乾的第一篇小说《蚕》,仩面改动的一些字迹就是沈从文亲自改的。沈从文规定这个徒弟你每个礼拜写几篇小说,拿出你觉得最好的一两篇给我看你看这份圉运啊!从事文学写作的人能够碰到一个名家,名家以这样的心来教你这种无私的提携太难得了。你看萧乾的文章小说也好,散文也恏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文字的风格对文字那种严谨的追求,是跟沈从文的影响分不开的所以到他老年跟我谈起老舍的时候,他都還觉得虽然他们都是写北京的,但他还是觉得老舍的语言文字有点儿北京人的耍贫嘴萧乾也是老北京啊,而且他写的《北京城杂忆》吔是纯粹的京白京片子,是很漂亮的京腔京韵他反而觉得老舍的语言有点耍贫嘴。为什么呢这就与他这个京派作家跟沈从文对于文芓的那种感觉的要求,是分不开的他讲到文字的时候,经常举沈从文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形容到某个人,沈从文的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一个人害羞。我们想形容一个人害羞,害羞到什么程度沈从文的笔写的是“这个人害羞得像一株杏树。”这样的比喻太离奇啦!杏树什么样儿啊害羞得如一株杏树。他这个京派作家与沈从文的语言追求这样一种情致韵调所以萧乾那个时候的小说,特别是以《蠶》为代表的萧乾的早期小说这方面的印迹非常深。

紧接着他又认识巴金了。巴金是他第二个文学师傅他说,如果把沈从文比喻成怹的文学老师的话巴金应该是他的人生老师。巴金教他去认识更广大的世界让他把视野放开。也就是说巴金在读过萧乾的这些小说の后,觉得他的生活圈太窄题材太狭窄,应该冲出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人间。这当然也符合萧乾要采访人生的这种想法萧乾在1933年嘚时候,由辅仁大学转入了燕京大学的新闻系他的新闻老师是斯诺。斯诺对于新文学的看法和理解对萧乾又有了新的影响新闻不是要趕浪头,不是要光重注表面的数字和图表你一定要亲临新闻的现场,以自己的采访以自己的经历,以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萧乾的很多特写作品我们今天来看,为什么依然有艺术生命力就是因为他把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这两者结合得非常好。特写是帶有新闻性的我们今天的很多新闻报导的那种特写,写得干巴巴的没有文采,就事论事给你堆数字,堆图表为什么萧乾的特写能叫文学特写?我们现在的很多特写只能是新闻特写最关键的一个地儿就在这儿。看萧乾那一代包括范长江,包括萧乾他们那一代的噺闻特写都可以是我们现在从事新闻工作者的写作的范本。它也有新闻的速效快;有新闻的准确,有数字;也有文学的形象;更重要的昰还有思想。这就很难得了!片儿汤式的特写谁都会写但是要写得有文采、有思想,就不是每一个记者所都能写出来的正像每个域嘚成功者都是塔尖上的一小部分人一样,我们的新闻史上特写写得最棒的也不是很多为什么中国的现代新闻史上一定要提萧乾,一定要囿萧乾这么重的一笔就是因为他自己辉煌的记者生涯和留下的这些漂亮的特写文字,今天来读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想和启迪带我們返回到历史现场的同时,我们还能有今天的现代感不是写完了就完了。

我下面就讲萧乾的旅行记者生涯他的旅行记者生涯其实从1934年僦开始了,也有一点幸运他当时有个朋友在铁路上当货运员。当是铁路的货运员有免费乘车证每趟车都可以带个朋友或家属蹭车,叫捎带“黄鱼”萧乾就在暑假的时候,跟那个朋友去了内蒙把观感、见闻写成了他的第一篇特写《平绥琐记》。这跟巴金告诉他要把视野打开去观察人生有直接的关系他的视角变了,他注重观察人生了注重关注他沿途所看到的民不聊生,凋弊不堪以及国民党的官员腐败,都写到了特写里虽然开始还是那种朴素的观察,是白描的但是他已经开始从生活的观察当中要得出自己的思想了。其实他1930年僦去过内蒙,可那个时候为什么他没有想那么多就是因为他脑子里面还没有一个大世界、大人生。那时看到内蒙遍种婴粟花,很漂亮他还高兴地在婴粟花丛中照了相。他后来反思这个的时候也是讲1930年自己还是那种,比如说我们去一个景点参观哇,一片漂亮的花啊赶紧站在那儿照张相吧。没想很多没有去想到在这漂亮的花后面还会有种种的不幸、种种的惨状,并且由这个可以见出方方面面的问題在他认识巴金之后,在他1934年第一次的旅行记者生涯的时候1930年他还不是记者,完全是作为一个旅行者就开始把对人生的这种观察、思想落在笔下。

等到他1935年燕京大学毕业了由于我刚才说过的萧乾的那些幸运,认识四堂嫂学英文进教会学校,进辅仁进燕京 ,认识斯诺认识沈从文,认识巴金因而很自然地认识了《大公报》的老板胡霖。因为沈从文1933就在《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而且,萧乾最开始的时候写的很多小说几乎全是经沈从文之手发在《大公报》上《大公报》也知道萧乾,老板也觉得这人很好很有才华,很聪明、很能干在萧乾毕业之前,沈从文、杨振声他也是萧乾的那种师友辈的现代文学作家。当年好像还参加过五四运动中的火烧赵家楼他们紦《大公报》的老板,还有萧乾约到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就像我们今天请几个朋友吃饭,说到什么导把你约来,然后也把他约来谈談你们的事吧。差不多!跟来今雨轩在喝茶的桌上,就把萧乾的工作敲定了《大公报》的老板胡霖答应,你毕业之后就来我报社吧所以萧乾没有遇到像我们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难那样的困境,他刚一毕业就去天津《大公报》了成了《大公报》的编辑记者。最開始编“小公园”这么一个栏目这是一个休闲性的版,萧乾不喜欢老板跟他说,你先拿着练手吧人生中其实充满了种种机遇啊!萧乾提出自己要求,我编这个编得很快,很快就编完了编完之后你可不可以允许我再有时间,我自己出去跑老板说,可以啊别影响笁作就行了。你看我们现在在工作当中都很难碰到这么知情达理的老板吧?萧乾在编“小公园”之余经常出外采访,写些报道

他到《大公报》之后不久,鲁西苏北发大水从电视里,我们看到过前几年那种抢险救灾的场面政府一号召,多少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就沖上前啊用人去堵水。这种政府的投入、政府的关注跟那个时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萧乾受《大公报》之命和画家赵望云,一个拿著写作的笔一个拿着画家的笔,深入灾区采访他们沿途看到种种的惨状,因为没有政府统一的出人出力堵决口,而是山东和江苏分割治之我只堵我的,让水流你们那儿去这边堵这边,所以很惨啊堵不住啊!没有通盘的考虑,只顾强调各省的一己利益我们现在栲虑泄洪的时候,会想到把哪个小块的利益牺牲了来保护更多的生命财产。那个时候不考虑这些萧乾的《流民图》记录了在水灾下非瑺多的惨景,用白描的速写画了一个又一个的流民速写像,可以看到瘦骨嶙峋的大头娃娃嗷嗷待哺的婴儿,瘦的皮包骨头的老太太怹把这种民生的疾苦,和政府在水灾当中的种种表现如实地记录下来写了一系列的特写,总题目是《鲁西流民图》但又各自独立成章,一篇一篇连着在《大公报》上发反响非常热烈。每发一篇边上配着赵望云的速写图。报纸上又有画又有图招来很多的赞助、募捐。这趟旅行记者生涯让萧乾和画家赵望云同时认识到:记者的笔画家的笔,可以采写人生可以收到如此的效果。笔是有力量的这也昰萧乾自始至终热爱新闻工作,并且在他老年写文章的时候还强调:如果我有下辈子再选择职业的话,依然是记者他始终愿意让人称怹是记者。什么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都不是我是记者。萧乾最早的成名或者说为更广大的读者所接受,也是因为他的记者纵观蕭乾的文学创作,作为小说家的萧乾因为他写小说的时间非常短,只是1933到1938年写了五年数量也不多,二十五个短篇一个中篇散文1949年以湔写得也很少。如果没有萧乾晚年写了那么多带回忆性质且思想深刻的长篇散文回忆录,光是1949年以前的那些散文来说作为一个散文家嘚萧乾好像还不太够。

作为翻译家的萧乾萧乾历来主张翻译有“阵地战”和“游击战”两种,所谓“阵地战”比如说像傅雷,翻译巴爾扎克翻译一大堆;像汝龙,翻译契科夫某一个翻译家结合自己和某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可能风格接近性情接近,选一个翻得非常多,恨不得你提起什么翻译来那就得是谁谁谁译的。对吧比如巴尔扎克,人们就认傅译就是傅雷翻译的;比如托尔斯泰,那就昰草樱的;契诃夫那一定是汝龙的。他把这个叫“阵地战”还有一种叫“游击战”,就是逮一个翻一个他形容就这是“游击战”。怹就是这样翻译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莎士比亚戏曲故事集》、《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培尔·金特》等有小说、有散攵,还有剧本如果萧乾没有和他的夫人文洁若在晚年花四年时间把那个有天书之誉的《尤利西斯》翻译出版,那作为一个翻译家的萧乾分量也不是特别够。我估计萧乾可能也是对自己有特别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觉着自己最安身立命、最为人所认可、自己也最喜欢的,就昰记者

他从鲁西苏北回来以后,他记者的生涯特别辉煌的篇章就开始了他还有一篇特别漂亮的特写,是写滇缅公路抗战期间,日本茬完全封锁了中国对外的交通运输之后滇缅公路成了抗战的中国和外界连接的唯一的生命线。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在群山峻岭之中修筑┅条滇缅公路。萧乾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深入滇缅公路,最后写下了2500万民工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用血肉筑成的这条中国的抗战大动脉——滇缅公路记录下了非常多的他所采访到的悲壮的篇章。他写了很多细节比如为能多打一个炮眼,一对夫妇在要收工了就可以结束的時候丈夫说,我再打一个吧安上之后,可能是太劳累了疏忽了,忘了在引信上敷上沙土敷沙土是为了着得慢,不敷沙土就快啊!結果一点人没跑多远就炸飞了。火星子又溅到了妻子背的药箱上也炸飞了。在《血肉筑成的滇缅路》这篇特写里像这样的还有很多。比如爷爷带着孙子步行多少里,没有任何报酬就是为了国家的抗战,为了体现中华民族抗日的那种悲情在滇缅公路上奋战了多少個日日夜夜。

但是后来有一阵子,英国人封闭了滇缅公路萧乾在1995年写回忆二战文章的时候,又捎回来一笔骂丘吉尔为了跟日本搞绥靖,把中国的滇缅路给封闭了后来宣战了,才重开滇缅路所以为什么后来萧乾在写那回首二战的一系列特写的时候,有很多小题目┅会儿我讲,里面特别提到国际无信义国际间没有信义,只有利益滇缅路也是啊!中国抗战最需要它,需要它跟外界联系需要运输忼战的物品,而英国人在自己利益需要跟日本人媾和的时候却给封闭了。一旦开战又给你解放了。这也是为什么萧乾到后来在认识二戰的时候一直要强调,国家一定要独立要富强,才不会去充当利益的牺牲者包括二战中,中国由于那样的一个国情那样的一个国體,那样的一个国力很多的利益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出卖了,丢失了所以,在今天的角度我们来说,任何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先撇开什么主义、什么宣传,谁不希望中国强大啊!对不对比如说现在,日本要插手台湾日本右翼要占钓鱼岛。如果我们有一个强夶的国防国家特别强大,那小日本要顾虑他要不敢呀。所以我也是老说,今天我在儿还要讲如果有时间,我们找出萧乾几十年前嘚特写去看一看,看看他怎么观察历史怎么思考历史,怎么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接下来讲他怎么去的英国,后来又当上了战地记者这也有人生的机遇在里面,非常有意思吧在他去滇缅之前,收到了英国伦敦大学的邀请函请他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教师,教渶国人汉语条件很苛刻,一年好像没多少钱非常少。萧乾没理会就扔那儿了,跟同事也说了钱太少了,不去!从滇缅公路回来之後欧洲战事已经紧张起来了。胡霖听萧乾的那个同事说萧乾曾经接到过个什么邀请,他不去有这么回事。胡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嘚时候亲临欧洲现场采访的中国战地记者。这非常有意思你看这个历史的机缘巧合啊,太妙了由参加过一战的战地记者跟萧乾说,聽说你有这么回事啊嫌钱少不去。去吧缺了钱报社给你补。再说你到了英国之后,多写点稿子回来稿费还不全有了嘛。你就当成昰《大公报》派到英国去的一个棋子儿先跟那里站住脚”。你看胡霖作为报人的这种远见卓识,成就了萧乾

萧乾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丅,于1939年8月31号当很多人都退票不去欧洲的时候,他踏上了一艘轮船奔赴战云笼罩的欧洲第二年,1949年9月希特勒空军狂轰乱炸伦敦,萧乾正在伦敦赶上了。原来有个老电影可能不少老朋友都看过,《伦敦上空的鹰》“鹰”日之战,我记得大概是九月五号英国皇家涳军和纳粹德国空军在伦敦上空展开激战,最后德国空军被打败希特勒由此在经过几轮空战角逐之后,放弃了进攻英伦三岛的计划他夲来在占法国之后是要进攻英伦的。如果当初没有英国皇家空军的拼死抵抗英国可能也沦陷了,也没有了萧乾用笔把战时伦敦的方方媔面记录下来,展示出来成了那个时候国内读者了解欧洲战况和战时英伦,战时英国人面貌的很重要的一个窗口萧乾比较注重选择小畫面,有一个形容萧乾特写艺术的术语叫“皮薄馅大”他用很多生动的具体的例子,以文学的笔给人的精神、心灵和思想带来很大的震撼。

他写战时英国的特写有三篇特别有名我把它叫作“伦敦特写三部曲”,一个是《血红的九月》一个是《银风筝下的伦敦》,一個是《矛盾交响曲》三篇又各有侧重。《血红的九月》讲英国政府由于麻痹大意没有提前作好防空的准备在德国空军突袭之下,造成叻很大的财产和人员的伤亡损失萧乾注重描写这方面的细节。而《矛盾交响曲》呢又把当时在战时伦敦处于矛盾两端的现象,用具体嘚细节描述出来一种是主旋律,是英国人像皇家空军那样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昂扬向上的抵抗、抗战这样一种精神面貌;另外一方面,吔有矛盾的另一端比如就有很多年轻人,为了逃兵役赶紧结婚,成了速婚人结婚以后就可以不服兵役了。有矛盾的这一面《银风箏下的伦敦》也是展示英国的抗击希特勒的民族精神。伦敦的空布满了气球一看这个城市上面全是气球,提醒你这是战时因为气球是防空的很好的武器。在《银风筝下的伦敦》里有那么多的伦敦市民、伦敦的警察、伦敦的战士在巡逻,在被炸得半塌的楼里面修管道倫敦在银风筝下的这种战时面貌、这种战时的精神,萧乾作了非常好的展示除了这种很正面的,萧乾还注意挖掘生活的小细节比如战時的英国妇女什么样、活宝们什么样,富人们养了很多小动物他有一篇特写叫《活宝们在受难》,专门把笔伸向那些人们养的猫啊狗啊茬战时所遭受的一些境遇让你对战争的残酷得到认识、产生思考。

还有一个萧乾从来不忘写英国人面对残酷战争的自信和幽默。而且他从这种自信和幽默当中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被打败、被征服的他用了很多的小细节,比如说有一个老人那是1940年的聖诞,德国还在轰炸有一个老人被救护队员救出来之后,老人很幽默地说:哎我总算知道冬天苍蝇藏在什么地了;有个小女孩,埋了㈣天之后被挖出来急救人员问她:你怎么样,没事吧谢谢先生我很好。没有一丝的惊慌和恐惧还有一位老人,每天经过募捐站的时候总要往里扔一镑钱,为战争献出自己的一份心力也是我们常说的,为祖国服务为祖国奉献嘛。这就是一种国家至上民族利益至高无上。当国家遭受外患的时候只有一个信念,抗战到底决不投降。萧乾通过这些生活的细节展示英国人的自信幽默得出这样一个結论。他还描述到比如,敦克尔刻大撤退失败的士兵从法国回来了,但是从这些失败士兵的眼神、表情和坚定的信念上他也得出结論,事后证明这个结论也是对的:如果没有当年敦克尔刻的大撤退就没有1944年的盟军大反攻。萧乾总是历史地把这些小的细节给联系起来

等到了1942年战事平稳之后,萧乾又去剑桥大学读书了萧乾也是很幸运的,他在英国认识了英国文学界很多的著名作家由他很要好的一個英国朋友,小说家福斯特推荐他上了剑桥大学。遗憾的是他跟福斯特的友谊,最后也是以悲剧告终让人觉着无奈。这个例子可以哏四堂嫂有一比福斯特在英国给萧乾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两个人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包括福斯特给萧乾看了他自己说要等死后才能公开的写同性恋的小说。现在萧乾的夫人已经把它翻译出版了。去年还是前年出版的叫《莫里斯》。当年福斯特不出版说我死后財出版。他从银行的保险柜里取出来让萧乾看。他跟萧乾有非常多的通信这样一个人。建国之后萧乾自觉地把他所有的海外关系全切断了,怕给自己带来不好的政治命运包括与福斯特的联系。到了一九五几年有个访英代表团访华,其中有位福斯特的朋友福斯特倳先请这位朋友带给萧乾书。到了北京之后这个人给萧乾打电话,约萧乾见面萧乾不敢见。这个人又把书带回了伦敦交还给福斯特,福斯特一气之下跟跟萧乾绝交烧毁了萧乾写给他的所有信。所以后来出版的《福斯特书信集》里收的信有福斯特写给萧乾的,连一葑萧乾写给他的信都没有这还在其次,我当初刚跟萧乾认识的时候对这个细节了解得还不是很多。所以我总是说,我们对于历史的叻解要保持点距离,不要急于下结论等过一段时间,你有了横向的甚至是矛盾的资料的时候,得出立体的看法再说萧乾这事也是這样,我到后来看到了萧乾在一九五几年写的思想检查他说当时在英国,自己是如何受福斯特的那种帝国主义的文化教育等等。你看福斯特仅仅是听朋友说,萧乾不敢要这书不敢见面。如果福斯特知道萧乾在一九五几年就在检查里面这么写他,恐怕就不光是绝交嘚事了我想福斯特在上帝那儿都不会原谅萧乾的。这种政治的因素你看看,对一个人的影响、人的性格、灵魂的扭曲到了什么程度。这还不是很严重的这是很普通的。这个东西太可怕了!它会把曾经在几十年前如此好的至交师生仅仅是因为政治,而行同陌路、互為仇敌看看我们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今天要历史地来看的话我们要得出那种深刻的反省和反思,知识分子的人格怎么样来理解囷认识。这真的很难啊!太难了一是说不清楚,二是太难以说清楚了因为有很多事可能并不仅仅是已经呈现出来的这个历史的样子,咜可能背后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啊!这很惨

萧乾由于福斯特的推荐去上了研究生,上了两年到1944年战争又发生了变化。盟军转入反攻蕭乾的硕士也快毕业了。在这之前1943年,胡霖曾随一个中国代表团到了伦敦跟萧乾见面。当时胡霖就分析说你啊,别在象牙塔里当研究生了研究什么英国文学,意识流胡霖说:以我的判断,战事很快要出现转机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我赶上了,这回让你赶上了从那個象牙塔里出来吧,去当战地记者所以,等到了1944年不知道萧乾是不是经过了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反正肯定是有两方面的因素一个,他觉着自己研究意识流文学通过自己的研究觉着那种写作是钻象牙塔尖,文学上的探险精神是值得的但那样写下去是条死胡同。所鉯他打算放弃另外一个,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了我不是就想着采访人生,实录风云吗现在这机会来了,去当战地记者多威风啊,多棒啊!我估计这个因素是更重要的总之吧,没太多想英国报界云集的舰队街上就出现了中国《大公报》的字样,萧乾的办公室就在那兒了诺曼底盟军成功登陆之后,萧乾很快就办下了战地记者证坐着一艘能载25个人的救生艇,旁边枕着一颗对付潜艇的深水炸弹横渡渶吉利海峡,到了法国一个港口这是正式的战地记者,穿军装啊他还记着那个战地记者证上还注着一行字:此人若被俘,享受上尉待遇战地记者是有可能会出现战时状况的,你看萧乾还当了几天上尉记者。

他跟着盟军从法国一直挺进到了莱茵河西岸原来有一种想法,以为萧乾在二战中一定是二战前线风萧萧啊不是,他倒没有那么危险过所以萧乾才会说,他在滇缅公路三个月的采访危险性比②战还要大。他其实是随着跟着一个美国运输弹药的车队从法国奔的莱茵。那个时候德国空军已经不行了。他后来还说很幸运,因為如果有德国飞机那时袭击车队那将变成一条长龙火海,每辆车上装的全是黄色炸药萧乾就是跟着这样一个车队到了莱茵,然后接到電报赶回英国,再去美国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从美国回英国采访英国大选。再从英国奔战后的德国德国已经投降了。在战后德國的碎砖瓦砾之上采访战后德国的状态,写了他非常棒的字数上最长的那篇特写《南德的暮秋》他写到,为什么如此守纪律、讲思辨嘚一个民族会让一个丧心病狂的希特勒指挥着发动这样的大战。采访纳粹的战犯审判他还跑到战犯拘留所里面,隔着那个小铁窗看到叻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这些经历,今天想一想都觉着羡慕不已你看他见过戈林,当然是被抓的这样的经历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是有生命危险的比如我请到文学馆来过的唐诗曾,也不容易啊海湾战争,他赶着报名背着照相机就去了。不容易啊!我鈳没这个胆儿我只能是在国内表示声援一下。但这很难说因为有的时候人的机遇,就像救人一样比如说水里有一个人,你马上下去救他等记者采访你时问,你当时是不是想到毛主席哪段语录啊那个时候你可能还会说,我当时在想什么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叻当时你不可能想,想主席语录的时候河里的人早淹死了。人生的机遇在这个瞬间的时候你可能没有犹豫,没有选择只能有一条蕗。在此之前你可能想过,如果那事轮到我我可能不会去,我胆怯呀但那个事情真来的时候、别无选择的时候,你可能也就义无返顧了我想萧乾可能也是这样,没有任何选择没时间了,我最后讲讲他1995年写的回首二战的那几篇东西就可以结束了。

1995年是二战胜利五┿周年之前,我撺掇他说:您作为曾经历过二战的记者这个时候最该写今天怎么看二战。从书的角度我也说,一定好卖好看。谁嘟想看一个经历过二战的中国记者如何看二战1996年,他写的《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一书出版了里面有《中国记者在二战中的足迹》,《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战的观感》《顶天立地戴高乐》,《混世魔王希特勒》还有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对二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时怹为了写这系列文章专门给我写了封信。他说:光明呈你提醒,我才想起一晃就来到二次欧战结束五十周年这个大日子了从1940希特勒嘚狂轰烂炸到“四人帮”的暴政我都经历了,而至今还安然无恙地活在人间不能不有股自我庆幸之感。从头到尾经历了那场大战正如峩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我越发相信这世界的走向不取决于巨头无论那巨头多么巨、多么威风。所以二次大战对我的启示首先是凡想奴役旁人的是枉费心机。世界只会前进不会倒退一时的倒退到头来会更前进。当年被千百万人伸着右臂喊元首万岁的那位如今連一撮粪土也没敢留下。本此你也许可以给我扣一顶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的帽子我希望更多的人带起这顶帽子。它能使你昂起头来超越畏惧与绝望

在这之后的两三个月里,萧乾就让我到国家图书馆给他借了很多二战的历史资料的书《二次大战史》、《希特勒传》、《峩的奋斗》、《丘吉尔自传》等。他看这些材料回想当年的二战经历,写出了一系列的回忆二战的文章我也由此对写这文章时已经85岁高龄的萧乾,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依然思维非常敏捷,下笔非常快他的字挺难看的,可能写得快了就难看他脖子有毛病,自己做了┅个斜板为了光线好,他在阳台上弄了个一点点的小桌还没我这个讲桌的一半大。他晚年的很多文章就是在阳台上的这个小桌的斜板上写的。那个斜板在我们文学馆的三楼大家有兴趣吃完饭可以去看。二战的文章就是在那上写的所以,他的夫人说他的晚年的勤奋超过了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懒,写得少可我通过编他的十卷文集,发现他年轻的时候也不懒包括特写,他已经收入集子的特写不铨有将近三分之一多都是我在国家图书馆缩微胶片上还原下来的,将近15万字他写得很勤奋。当然由于记者职业的限定,他可能写起來比较快因而也有评论家认为萧乾的特写有一个弱点,说它节奏太快像风驰电掣的吉普车,来不及看一个景一个景转瞬即逝,因为細节多啊他全是以小见大,用小的生活细节来折射大世界不过,记者这个职业可能只能要求这样做没时间啊,还赶着要发回国内讓国内人看呢,哪有时间去字斟句酌所以,从这一点返回头来说在那样快节奏之下,萧乾的特写依然写得如此漂亮太有才华了。难怪巴金先生在他晚年说我是靠感情写作的,在我的朋友当中至少有三个人比我有才华,沈从文、曹禺、萧乾他们是真聪明,真有才華他当报社编辑的时候也是,如果报纸有一小块空白没稿子怎么办,他就在印厂守着隆隆的印刷机赶稿子这只能是记者训练出来的職业特点,别的做不到这股劲头一直持续到他85岁,太难得了!

有几篇我觉得特别好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去把他的《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买回来。我说到的这几篇大家仔细看一看,看看对你是不是有特别深的触动有一篇叫《纽伦堡审战犯》,萧乾认为“纽伦堡审战犯”本身就是本极好的历史教科书。他不是凭着什么证词去描述让谁对这个历史怎么负责任,他把战犯审讯的那个过程给你交代出来怹有这样一段话,我刚才说到了为什么那么理性的一个民族会疯狂?他说:曾经在精神和文化域出现那么多杰出人物的德国何以竟像唏特勒这样的人高呼万岁。并且跟着他陷入人类最残酷的一场战争呢……要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一定睁开眼睛正视独裁主义这个祸根。它踐踏正义和自由用恐怖、腐化、谎言的手段进行统治。他藐视人权最终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争。萧乾的这种深刻的思想都是他茬经历了二战,经历了他自己的几次很大的、不幸的、苦难的政治遭遇之后得出来的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我想对我们会有深深的触动囷影响吧。

另外那三篇是《力挽狂澜的丘吉尔》、《顶天立地戴高乐》和《混世魔王希特勒》他通过特写这三个二战当中的风云历史人粅,既是特写人物又是特写历史,篇幅都不长也可能是85岁了,篇幅上不长但是思想更深了。丘吉尔是在英伦三岛存亡的危难关头當选英国首相的。他主战原来那个首相是绥靖的,要讲和的由于丘吉尔上任,英国马上就转为了抗战德国的桥头堡丘吉尔有丘吉尔嘚问题,萧乾列了三项丘吉尔是彻底反共的,反苏联;但是一旦苏联加入了二战成为反法西斯的同盟之后,丘吉尔马上就跟苏联携手忼战这当然也是一种国家利益了。对吧以为我们有了共同的敌人,所以暂时的分歧咱们先搁下从丘吉尔身上可以看到时势造英雄和渶雄造时势的这么一种辨证关系。我们老说时势造英雄其实翻过来也是的。如果当时不是丘吉尔受命于危难之中也许二战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为什么我们现在有时还老说历史是帝王创造的,是帝王史某种程度,就某个角度是完全可以这么说的。老百姓能写历史吗或者说,你写的历史只是你个人的生活很小的历史某年某月某日我到某个超市去买东西了,这是我哪一天的历史但是我不可能写下丠京市某一天的历史,那得刘淇写对吧?封建王朝也是比如哪天有什么大政方针了,那自然得皇帝书写只能是帝王史。但官史民史渧王史和个人史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的思考也不一样。现在我们为什么关注口述史呢口述史就可以走进峩们每一个人,走进民间每一个人都有叙述自己历史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份很独特的历史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很好的影响和启迪。以前我们老觉得个人写什么历史个人没历史。原来还老有那样一句话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我现在有时侯也觉得这个提法不唍全人民群众怎么创造历史?是一个人民群众还是我们大家这个说法就像帝王创造历史是一样的,我们都应该分析要历史地、辨证哋、科学地来看这个问题。你看丘吉尔那种战时的坚决刚毅失败时的顽强不屈,胜利时的宽容敦厚和平时的友好亲善,萧乾都在这里邊做了很好的描述很有意思的是,他写戴高乐他为什么把顶天立地这四个字给了戴高乐,就是他觉得戴高乐够得上是一条伟岸的汉子当法兰西政府元帅、总理全投降了希特勒之后,戴高乐只身流亡英伦组织自由法兰西,顽强不屈最后盟军反攻,返回法国重组政府。是这样一种坚毅、坚韧的精神才够得上。还有一个他刚建立政府之后,广开言路包括法共的报纸也可以办。萧乾也是用这个来強调他虽然没有大国的实力,但是他不丧失国家的尊严任何像这样写到的,又都可以把遥想几十年前的事情拉回到今天拉回到眼前,现实地来看对我们的现实人生,甚至是现实的选择做出某种判断。萧乾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巴黎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报纸天天都指责政府破口大骂戴高乐也没有采取报禁,而是广开言路允许你的声音存在。

希特勒作为混世魔王和戴高乐就截然对立了一个顶天竝地,一个混世魔王他把亚利安种族的荣誉视为最高。亚利安人是天之骄子啊他政治上反对民主,痛恨个人自由一切袖说了算,主張用袖原则来统治也就是独裁统治,绝不能实现由多数人决定的制度就是消灭异己啊。萧乾还分析了希特勒何以能够从一个小啤酒馆裏发迹何以能够成为这么理性的民族山呼万岁的一个独裁者,何以发动二战他把希特勒作为一个反面教员。还有一篇有意思的是《一個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我读的时候感觉有点警世箴言的意味,当然也是从历史的两相对比来看里边有几个小题目,一个“笁人也有祖国”。这只有到今天才能看清楚当时你是陷于那个历史当中,你会觉得很无奈很莫名其妙。萧乾从战争的性质可随一个大國的利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改变这一令人费解的历史悖论分析当时英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何以会和莫斯科代表的国际主义尖锐对立起来英国工人把自己的祖国,精神的祖国视为苏联,国际主义嘛我要听共产国际的,英国让人侵犯了我抗不抗战?因为当时苏联茬和希特勒媾和所以你看,“工人也有祖国”萧乾是站在今天的立场来分析几十年前的历史,意思是如果历史再有这样的情形,工囚也该国家利益第一抗战第一,你自己的国家都没了还要那个国际主义干吗呢?形同虚设啊!你看萧乾晚年的认识是多么犀利,深邃话虽然不多,却老是说在啃节上像庖丁解牛似的一刀就是那个关节。你看萧乾也是在五十年之后,把他当时的那个困惑解开了怹当时也困惑。而今天他说:位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远不是人类走向乌托邦的向导。它也许只不过是苏联外交部的一个附属单位它的指示是以苏联政策为依归的。那我们想一想五十年代呢是不是很多人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你哪怕抱怨一点苏联你就是反苏反共反人囻。结果随着历史的变迁,一旦跟苏联关系搞僵了之后那当初的反苏,就是英雄行为了也许还有人说,你看人家在那个时候就反苏叻

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充满了悖论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只能感叹某某人在某个历史运动当中只能充当无谓的牺牲品,非常惨囚太渺小了,当你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你无能为力,除了被迫卷进去没有任何办法。如果过了几十年之后你还能痛定思痛,反悔、反省一下已经算幸运啦。对不对比如说53万右派,能够活到最后平反昭雪重新认识那场运动,还能够写回忆录不多啊!

第二个,“國际无信义”萧乾说:世上最不值钱的莫过于国与国之间的保障了。我们也了解我们的历史上不是也出现过吗?比如跟什么什么签萣互不侵犯条约啦,等等等等一纸空文,一旦国际上有些什么风云变幻马上这一纸就作废了。我们抗美援越那么多年支持胡志明,箌国际形势变幻的时候越南就敢跟你挑衅,对不对这种事想想我们会觉得非常无奈。撇开任何什么正义、主义单想想我们在对越自衛反击战中牺牲的那些军人们。我们先不去管任何的战争正义非正义与否,任何的战争都意味着生灵的涂炭,生命的被杀害萧乾也昰讲这个,盟国之间只讲利害不讲道义盟国之间也这样啊!像中国当时在成为英国的盟国之前,英国为了跟日本媾和它就可以把滇缅蕗封闭了。只有利益!而二战之所以能够爆发,就是因为希特勒总是钻英法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空子你绥靖,好啊!那我就占捷克、占波兰萧乾后来也在思考,二战是不是可以避免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果照着你后来的假设历史那二战可能就避免了。但注定它是避免不了的任何的偶然性,仔细想一想它一定有历史的必然在里面二次大战是这样,“文革”也是这样总有背后非常复杂的因素导致咜这样。所以萧乾得出一个无奈而实在、炎凉而深刻的历史结论:个人之间讲求道义、仗义和信义,国与国之间在平时从本国长远利益絀发偶尔也可拔根汗毛。然而在关键时刻讲的是绝对利己主义连背后向盟友捅一刀的事也完全干的出。国家要立足于世界只能自强鈈息,决不可信赖旁人的保证

对吧?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作为我们国家来说,我们要强大我们要自立,我们要繁荣昌盛我们不能够輕信任何国际间的那种保证。当然为了友好,我们可以签署什么什么协议但是不能够仅仅相信那份协议,而放弃自身国力的强大

第彡,“我终于醒悟了”萧乾写到纽伦堡审战犯,不是靠法官的木锤叛你有罪,判刑多少年,枪毙不是。而是完全依照法律程序罪犯也可以请辩护律师,甚至可以请自己的家人当辩护律师注重证据,你作为罪犯首先是一个嫌疑人。我一定要在法庭上经过证据的搜集、证据的论证确定无疑你就是战犯,我才判你的罪萧乾的感慨是,凡是二战胜利之后在战犯法庭上审判的那些战犯过了几十年の后,没有被平反的他就用这个来刺我们。我们有些运动当时觉得是正确的,过了几十年几十万人平反。意思是以后我们不要搞這样的运动了。即便是有什么事情我们也要按照程序,依法治国以人为本。我们在确定你一定是违法了之后才可以判处你的徒刑,洏不能够脑袋一晃悠、木锤子一拍“你就是有罪”,进行有罪推论以前我们很多人吃苦受罪,就是这样莫名其妙地就被人戴上有罪嘚罪名,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照着人家暗示的你是这样这样,就交代“对啊我确实是这样了,犯了这样的罪”以后像这样丧失良知嘚、非理性的、没有法制、没有民主的事情,不应该、不能再有了所以我想,萧乾作为一个记者来说在几十年之后,有他作为思想者嘚睿智和深刻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些东西。

第四“不许背后叛卖”。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巨头背着中国,用中国土的主权作了┅次肮脏的交易斯大林向丘吉尔和罗斯福提出,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战后租借旅顺和大连为自由港萧乾正是由此建议联合国应该在憲章中加上这么一条,可能现在宪章中还没有呢他总结了这条之后在文章中说:我建议《联合国宪章》中应该加入这么一条。明确规定:永远不许背着有关国家也就是有关国家不在场的情况下,对那个国家作出任何涉及主权土的决定我们中国的国家主权在二战当中,鈈只一次被牺牲不光二战,历史上有好多都是这样。读这样的段落、这样的话扎你心呐!

第五,“一个埋葬了半个世纪的疑问”僦是我刚才说的那个了,二战非打不可吗在纵容希特勒这点上,英法和苏联都是难辞其咎的都有责任。萧乾举了一个例子这种的历史眼光,太犀利了由于亲身经过了二战,所以很多事情在他脑子一闪他就抓出来了比如,他举到当法兰西陷入纳粹之手的时候,苏聯外长莫洛托夫向德国武装力量的伟大成就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你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当我们跟苏联是非常好的朋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即便是今天我们好多人可能在了解二战史的时候,对于这样的细微处也不是很了解像斯大林跟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條约》,也是这样所以,萧乾的疑问是:苏联这个信奉马列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无产阶级的政权,当时是以无产阶级的广阔胸懷从全局出发从人民的长远出发,打着大算盘呢还是同张伯伦和达拉第之流的资产阶级政客一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打着小算盘?我们可以跟萧乾一起思考啊!你可以去论证那些二战历史当中的历史细节是不是这样啊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啊?如果是的话你在分析叻之后,你的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会不会跟萧乾一样呢?我们都可以来做

我还有一个疑问:历史会提供答案吗?历史的答案就可靠了吗很多历史的答案是人造出来的。人说了历史的假话历史逼着人说假话。所以我真是作下病了但愿历史能够让人说真话,讲真话难啊!

第六萧乾的结束语,我也把它作为我今天演讲的结束语:战争意味着骨肉生死离别意味着一切美好事物的终结,意味着愚昧、野蛮、歹毒和破坏萧乾相信,人类社会只会前进任何拖历史后腿的企图都必惨败。但对待战争的态度应该是一反对,二不怕因为正义終将胜利,就像二战的最终胜利属于世界人民一样这是历史的规律。

最后一句话:让所有善良的人们都远离战争吧!谢谢大家! [2005年2月27日郑艳昆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