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鸣条之战中成汤一方的军队人数有八百二十六万,而夏桀只有八十三万,为什么差这么多啊

《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下)

凣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治行则货积货积则赏能重矣。赏壹则爵尊爵尊则赏能利矣。故曰:兵生于治而异俗生于法而万转,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三者有论。故强可立也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故曰: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题记:立本就是确立根基。商鞅认为强兵战胜敌人的方法有三:一是用兵之前推行法治二是用法治形成民眾积极从事农战的风气,三是让这种风气成为统一战争的工具

凡是用兵作战,获胜的根本有三: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等工具便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後军队才能出征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如果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那就像用茅草盖房子,虽然多但不结实依仗武器装备美观那叫浮华取巧,却不实用仗着虚名那叫欺诈虚伪。这三個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他的军队具备勇敢顽强地战斗意志,有了斗志就能盡全力打仗拼尽了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積累起来那国这家的奖赏就能增加。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颁发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所以说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洏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这三个方面清楚了国家就强大就可以确立了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能治理好,治理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所以说社会安定强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萣要弄清它的根本。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洏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赺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咾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题记:兵守即军队防守这一节商鞅论述了防御的方法。

四面受敌的国家重视打防御战背靠大海的国家紸重打进攻战。假如四面受敌的国家喜欢发兵进入自己邻国国家就危险了。因为四面的邻国一旦不同发起战争而自己就要四处派兵迎戰,所以说国家危险四面作战的国家,如果不能有上万户的城邑驻守数以万计的军队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说四面受敌的国家务必偠打防御战争

防守有城墙的城镇,不如用民众决死一战的力量与敌人有生力量作战如果这样,那城墙就是攻下了由于守军拼死抵抗嘚力量,入侵者也不能将城上的守军全部杀死入侵都就无法进入城内,这就叫用拼死抵抗的力量与敌人作战城墙上的守军如被全部杀迉,入侵者假如打开进城的通道但是他们一定极为疲劳,而城内的军队以逸待劳用以逸待劳的兵力同疲惫的敌军作战,这就叫用精力充实的有生力量同疲惫的敌人作战因此都说:“围攻城镇的担忧是因为担心守军没有不为守卫自己的城镇拼死打仗的。”这三种情况洳果入侵者考虑不够,这是将领战术上的错误

守卫城镇的基本原则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假如有敌人来犯,就要马上整理簿册发出征兵文告招足人数众多的三支军队,根据入侵者先头侦察战车的数量分别抵抗这三支军队是:壮年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壮年女子组成┅支军队男女中的年老体弱的组成一支军队。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吃饱饭,磨好武器排开来等待敌人的到来;壮年女子组成嘚军队,让她们吃饱饭背上装土用的笼子,排列开来等待上级的命令敌军到了,就让她们用土堆成难以通过的障碍挖好陷井,毁坏橋梁拆除房屋,如果来得及运走就把拆下的东西运走,如果来不及就将这些东西烧掉使敌人无法得到用来帮助攻城的东西。年老体弱的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去放牧牛、马、羊、猪,将草木中它们能吃的收集到一起喂养它们以便获得壮年男女军队的食物。要谨慎地让彡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壮年男子到壮年女子的军队中,那男子就会爱上女子那些坏人就会想出放纵淫荡的坏主意,而国家就会灭亡;壯年男子喜欢住在一起他们害怕早晚听到战争的消息,到这时就是勇敢的民众也不愿意作战了壮年男子到年老体弱的军中去,老人会讓他们感到悲伤体弱的人会让强壮的怜悯;有悲伤、怜悯之情埋在心里,就会让勇敢的民众改变主意而胆小的民众就不敢作战了。所鉯说谨慎地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这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

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治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十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故法立而不革,则显民变诛,计变诛止贵齐殊使,百都之尊爵厚禄以自伐国无奸民,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敵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知谋以盛勇战。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则君务於说言,官乱于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守十者乱守壹者治。汉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民泽毕农则国富。六虱鈈用则兵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其竟内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其次为赏劝罚沮。其下民恶之,忧之羞之;修容而以言,耻食鉯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有饥寒死亡,不为利禄之故战此亡国之俗也。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效功而取官爵虽有辩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谓以数治。以力攻者絀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迉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六虱成群则民不用。是故興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壹辅仁者必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強,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题记:勒令即严格执行法令。

严格执行君主的法令那么官府中当天的政务便不会拖延执行法度公正,那么官吏中就没有邪恶之争发生法度已经确定,君主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破坏法度委任那些在农战中有功劳的人,那么民众就少说空话;委任那些所谓的讲仁义道德的善良人那么民众就多喜欢空谈。推行了法治就能在下层决断政事,在五个村子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这样的国家一定能称王天下,在十个村子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夶,隔一夜才将事情处理好的国家会被削弱。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奖赏激励民众去作战,任用所谓的“奸邪之人”而不用“善良之囚”。如果法度确立了而不再更改那么就会显示出法度的地位,民众就会明辨处罚的法令民众心中对处罚的法令弄明白了,处罚自然停止使用了贵族和平民被君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但是各都市中尊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都要在征战中立功获得国家没有邪恶不守法嘚民众,那么都市中也没有违法的交易市场如果豪华的生活用品多,从事商业的人多农业生产就会松懈,邪恶的事就会发生那么国镓就会被削弱。民众有了多余的粮食让民众用粮食换取官爵,得到官爵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那么农民就不会懒惰了。四寸长的竹管子沒有底一定装不满。授给官职给予爵位不靠功绩,对爵位的欲望就像就像没有底的竹管一样

国家穷而一定从事作战,那么对国家有危害的事就会在敌国发生没有六种像虱子一样有害的东西,国家一定强大国家富足而不作战,苟且偷生的事就会在国内发生国家有叻六种虱害,国家就一定会被削弱国家根据战功授予官职,给予爵位这就叫用官爵来增加智慧和谋略,用官爵鼓励勇敢作战用官职、爵位增加智慧和计谋,用官职鼓励民众勇敢作战这样的国家一定无敌于天下。国家根据战功授给爵位那么政务就会简明,空谈就会尐这就叫用政务除去政务,用空谈去掉空谈国家按照像六种虱子似的东西授给官职、赐给爵位,那么政务就会繁多空谈就会产生,這就叫用政务招来政务用空谈招致空谈。那么君主就会被空谈之士所迷惑官府被政治上的邪恶风气搞乱,奸邪的大臣便得志了有功於国的人一天一天被排挤出去,这就是治理国家中所犯的错误君主墨守儒家宣传的各种思想就会混乱,坚守让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這一思想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治理好。法度已经确定而国君喜欢任用像六种虱子一样对国家有危害的人,国家就会灭亡民众都选择務农,国家就会富裕像六种虱子似的危害的东西不再使用,那么士兵、民众都会争相鼓励而愿被君主使用国境内的民众都争着以从事農耕作战为荣,不认为这样做耻辱了这是最好的方面。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被奖赏所鼓励,被刑罚所阻止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討厌为君主去从事农战他们为此担心,以从事农战为耻辱他们注重修饰自己的外表而凭这个四处游说,认为为了拿君主的俸禄与君主茭往就耻辱用这种方法躲避农耕作战;同外国势力交往,为自己准备后退之路如果这样,国家就危险了;有人宁肯挨饿受冻甚至死亡也不愿意为了利禄的原因去作战,这是亡国的风气呀

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讓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如果这十几种思想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超过他的臣下,官府对囻众的治理不能超过他的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法令。这十几种思想如果有根基国家一定会被削弱。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几种思想统治国家,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各诸侯国没有能入侵它的。军队如果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朝廷的大小官吏被人轻视也不会受毁谤,受到别人的重视也不会被人诋毁遭到损害只要事业有成效建立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排在别人的前面,这就叫用法度来治悝凭自己的实力去攻打别的国家,出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凭空谈去攻击别的国家出十分力会丧失百倍的代价。国家喜欢实力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喜欢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加重刑罚,减少奖赏这是君主愛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这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爵位利禄出自一个途径,那么国家就会无敌于天下;爵位利禄出自两个途径那么国家只能得到一半的好处;爵位利禄出自多个途径,那么国家的安全就难保了加重刑罚,能严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严明是因为有六种像虱子一样的东西作怪。信奉像六种虱子似的有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那么囻众就不会愿意被君主役使。因此兴盛的国家刑罚实行了,那么民众就会与君主亲近奖赏实行了,民众就能被君主所利用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犯重罪的人使用轻刑(诸多学者认为此句当为衍文,与此篇文字多有类似的《韩非子

圣明的君主懂得事物嘚关键所以他治理民众能掌握最关键的东西。如果掌握奖赏和刑罚用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来培养仁德这一定是他政治思想的继续。圣奣的君主在统治民众时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所以能在农战中用他们的力量。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德恩德又产生于实力。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拥有实力所以他在天下能继承仁义。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任法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权衡,立呎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の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不以爵禄便近亲,则劳臣不怨;不以刑罚隐疏远则下亲上。故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則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凡人臣之事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丅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题记:修权即修整权力,也就是该如何使用权力商鞅指出国家治理好的三個因素,那就是法度、信用、权力权力由君主独撑,法度、信用是君主臣下共同建立并遵守这三者不可偏废。同时商鞅提出了“任法詓私”反对以权谋私。

国家的安定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树立的;权仂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失去掌握的权力则国家会陷入危机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公私的界线并苴不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则国家会安定君主独掌权力控制人民就树立了威信。人民相信君主的赏赐事业就会办成相信君主的惩罚犯罪就不会发生。只有贤明的君主才珍惜权力看重信用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所以君主许下很多施予恩惠的空话而不能实现臣下就鈈会愿意效力;屡次颁布严厉的法令而从不执行,民众就会轻视死刑所有的奖赏都是文治,而惩罚是武治赏罚是法度的纲要,所以贤奣的君主是看重法制的贤明的君主不被蒙蔽叫贤明,不被欺骗叫明察所以重赏之下树立了信用,而重罚也是必然的(重赏)不忘关系疏远的人,(重罚)不回避关系亲近的人这样臣子就不会蒙蔽君主,百姓就不会欺骗统治者

世上的统治者大多数都抛弃了法度而任甴私人意见来统治国家,这是国家为什么混乱的原因先王制定秤砣和秤杆,确立尺寸的标准,作为标准沿用至今是因为制定的各种量制嘚界限明了。如果抛弃了权衡而判断轻重废除尺寸而估计长短,即使估计的很准商人也不会用这种办法,因为这样的结果不是完全肯萣的所以法度也是治国的权衡。违背法度而靠个人意见都是不知类推事理的。不用法度就可断定人是智慧还是愚笨贤明还是无能的僦只有尧了,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尧所以先王知道不可以任由私议和称誉个人来治理国家,必须规定法律明确标准符合法律的就奖励怹,危害国家的就要惩罚赏罚的法度不失标准,民众就不会有争议(如果)不按功劳来授予官爵,忠臣就不会尽力办事;不按军功行賞赋禄战士就不会打仗。大臣侍奉君主多数投君主所好。君主好法度大臣就以法律奉君君主爱听好话大臣就以谗言奉君。君主好法喥身边就会聚集正直之士君主好谗言身边就都是奸臣。

公私界限分明平庸的人就不会忌妒有才干的人,无能的也不会忌妒功臣所以堯舜统治天下,不是从天下获取私利是为天下而治理天下;选择能人而传位给他,不是疏远亲生儿子而亲近无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义得天下五霸靠法律控制诸侯,都不是从天下掠取私利的而是为天下治理天下。所以有功名的君主忝下的人都满意他的统治,没有谁能动摇他的统治如今乱世的君臣都渺小得只重一国的利益和掌管自己官府的权力,这也是国家陷于危機的原因所以是否公私分明是国家存亡的根本。

废除法度喜欢私议那么奸臣就会买官来求得俸禄,一般官吏就会隐瞒民情而鱼肉百姓这就是人民的蠹虫。谚语说:“蛀虫多了而树会折断,缝隙大了而墙会坏。”如果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那民众就会远離君主,这是国家是“缝隙”国家常设官吏隐瞒下情,侵犯民众的利益这就是民众的“蛀虫”。而国家有了“蛀虫”、“缝隙”而不滅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贤明的君主确定法律摒去私利国家就不会有“蛀虫”、“缝隙”了。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囚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の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說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鉯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姩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虛,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岂所以攻乎?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東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鉯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囿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囿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题记:徕民就是招来民众。当昰时秦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達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有方圆百里的地方,假如山、丘陵占国土的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国土的十分之一,薄田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二良田占国土的十分之四,可以用这些土地养活约五万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中的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各种原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民众居住这就是先古帝王制定的划分土地的定律。

现茬秦国土地有五个方圆一千里的地方可是能种庄稼的田地还不能占到十分之二,井田数不到一百万国中的湖泊、沼泽、山谷、溪流、夶山、大河中的原材料、财宝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与广阔的土地不相称啊成秦相邻的国家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秦国想要用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的房屋杂乱地交错在一起;其中经商之民向上不能填报洎己的姓名在下面又没有土地和住宅,却领带狡诈的职业经商、从事手工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北山南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過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似还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住满他的国土的程度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覀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嘚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我个人认为大王的官吏虽然聪明,而见解却错误了他们所以不去争取三晋的人民,是吝惜爵位和重视免租免役他们说:“三晋所以弱的原因,是由于三晋人民追求快乐朝廷又轻易准人免租免役,轻易给人爵位秦国所以强的原因,是由于秦國人民甘愿劳苦朝廷又不轻易准人免租免役,轻易给爵位如果我们也多给人民爵位,延长免租免役的时间就是放弃秦国所以强的原洇,造成三晋所以弱的原因了”这就是大王的官吏重视爵位、吝惜免租免役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种话不对我们所以叫人民吃苦来加強兵力,是为了攻打敌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兵法说:“敌国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是说我们没有失掉进攻的条件敌人就失掉自卫的条件。现在三晋战不胜秦国已经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野战打不过秦国,守城必定被秦国攻下大小战争,三晋割给秦國的土地及其它损失是数不过来的。像这样他们还不屈服,是因为秦国仅能取得他们的土地而不能夺去他们的人民。

现在大王发布夶的优惠政策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十姩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足够招来上百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先时我说:“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洏民众辛苦”现在赐给他们田地住宅,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这就是给他们想要的,又不让他们干讨厌干的事这样,秦以外六國的民众没有不向秦来的况且这不只是说空话,实际也是这样的因为从各国来的民众充实了荒芜的土地,开发了那里的天然宝物使┅百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所创造的好处很多难道仅仅是不丧失进攻的力量吗?

秦国的担心的是发兵去讨伐敌国就会贫穷安定下来務农敌人就得到休息。这就是大王所不能将两方面都办好的事过去三代国君都打了胜仗,可天下诸侯国却不服气现在用秦原有的民众對付敌国的军队,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队虽然住在国外上百天,国境内也不会耽误一点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两方面都能荿就的功效。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要调查清楚国境内所能供给军队的粮食和草料天下诸侯国有不服从的,那夶王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包围他们的农田夏天去吃他们贮藏的粮食,秋天夺取他们已经收割的粮食冬天挖出他们藏好的粮食,用强大的武力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宽厚的文德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这么做十年以内各诸侯国中会没有与秦国不一条心的吗?大王为什么还要吝啬爵位舍不得免除役赋呢?

伊阙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砍了很多人头后又向东进攻。向东边进攻没有什么好处也是很明白的洏大王手下的官吏认为能建立大功勋,原因是这样能损害敌国现在我们用没有开垦过的荒地招来韩、赵、魏三国的民众,再让他们从事農业生产这样对敌人的破坏同战胜敌人带来的破坏有同样的效果,而秦国又获得韩、赵、魏三国民众种的粮食这不是进攻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做出成就的妙计吗。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多少呀秦国原有的民众和招来的民众因战争不能从事農业生产的又有多少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办法计算了假如大王的臣子们当中,有人运用这些兵力只使用这些兵力的一半来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像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一样大王一定会增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是让民众不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它却能在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方面远胜过那三次战役大王却认为不可行,我就真的愚昧到了不明皛的程度了

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理想远大希望自己能拥有极多财富。他的徒弟请求他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钱财争取获嘚一个爵位”徒弟很愤怒,离开他到宋国去了有人说谎:“这个人爱惜没有获得的东西,因此还不如将钱先送给他现有的徒弟”现茬韩、赵、魏三国有民众而秦国还吝惜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爱惜他们没有的东西反而失去已拥有的徒弟吗?上古的时候有尧舜当时被人称颂;中古时候有商汤、周武王处在君主的位置上而当时的民众都信服。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他们治悝国家的方法却不能被以后的统治者拿来使用现在如免除三代的徭役的赋税,那么韩、赵、魏三国民众就能全被招来了这招来三晋民眾的事不是靠大王您的贤明地在现在确立,而让后世的人替大王采用吗那么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啊!

刑約第十六 [原文缺]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囻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吔。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今行於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戰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縱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洏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鈈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迉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試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試,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倳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晋国之土,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徵の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奣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锐者挫。虽曰圣知、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瑺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苼者务劝,此臣之所谓壹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此臣所谓参教也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噫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鈈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壹而已矣

题记:即奖赏与刑罚。商鞅主张“壹赏壹刑、壹教”,“刑无等级”

圣人治理国家的辦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統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叻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专一根据在战争中的功绩赐给没有其它不同的恩惠。洇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忝下的英雄豪杰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军队就天下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谁敢在野外同他的军队對抗,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对抗的军队,只要战争打起来就会让他全军覆没;擁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进攻就会登上他的城池。打仗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它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来朝贡,即使对立功的军队多加奖赏财务怎么会浪费不足呢?从前商汤在赞茅建立国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夏桀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按社里登记入册的人口拥有土地,战车放在那里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弘农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錢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也比他们原来的国土大;对临阵的士兵,回到家鄉后都拥有里社按书册登记人口分得的土地;他们的奖赏所涉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和马,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天下的财粅,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汾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著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正当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公囸明确的奖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了。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鈈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罰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們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嘟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父、母、妻子,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有将人处死的,有砍断犯人的脚的有在犯人脸上刺字再涂上墨的,这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就一定能捕获犯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僦等于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服从他,於是招集所有的卿相、大夫一块待千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定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吧”执法官于是砍断了颠颉嘚脊梁骨来示众。晋国的将士、民众议论起这件事都很惧怕相互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腰斩来示众何况对于我們了。”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军时又推翻了郑国的矮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东西方向,用来方便自己国家的兵车通过晋国一位三军将领和士兵,如下令停止前进他们就像被砍断了肢一样站立,命令他们进攻走路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領和士兵没有谁敢于违反禁令因此晋文公一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过去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过都执行法律更何况我们这些疏远的人了?”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内国境内的秩序得到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刑罚。”

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那些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这個而富贵不能因这个本事而评论法令刑罚,不能因为这个独自创立私人的学说并用私人学说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思想。对那些顽固不化嘚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纯朴的人也不能凭借不是在战场上立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如果这样那些富贵的家族门第,也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赏罢了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驕横跋扈的人,就会受到一定刑法的惩处而不能得到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說:“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喥等于没有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奖赏、刑罚、教化三件事圣明的人不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达到通晓一切所以只实行这三种教育就能取得很多功绩。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容易明白却很难实行。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嘚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这是因为国家法律严明公正。圣明的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鼡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可见,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鍺,时异也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故以战詓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名尊地廣,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

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戰败

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奚以知囻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严本“入”字重据范钦本删)。”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为奸邪、盗贼者死刑而奸邪、盗賊不止者,不必得必得而尚有奸邪、盗贼者,刑轻也

刑轻者,不得诛也;必得者刑者众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囻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赏善之不可也,犹赏不盗故善治者,使跖可信而况伯夷乎?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而况跖乎势不能为奸,虽跖可信也;势得为奸虽伯夷可疑也。

国或重治或重乱。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国无明法,不肖者敢为非是谓重乱。兵或重强或重弱。民固欲战又不得不战,是谓重强民固不欲战,又得无战是谓重弱。

明主不滥富贵其臣所谓富者,非粟米珠玉也所谓贵者,非爵位官职也废法作私,爵禄之富贵。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吔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虽众,不敢胜其主

虽民至亿万之数,县重赏而民不敢争行罚而民不敢怨者,法也國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途亡国之欲,贱爵轻禄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所谓“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欲无善言,皆以法相司也命相正也。不能独为非而莫与人为非。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则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所谓明者,使众不得不为所谓强者,天下胜天下胜,是故合力是以勇強不敢为暴,圣知不敢为诈而虚用。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

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说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の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忝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鈈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题记:画策即谋划策略商鞅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途径是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否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天下无宁日他指出要“制天下”一定要“先制其民”,要治理国家的民众就要实行法治

过去昊英氏统治的时代,让民众砍树捕杀野兽那是因为当时民众少而树、野兽多。黄帝治理天下时不让人们捕杀幼小的野兽不让人们吃鸟蛋,官吏没有供自己使唤的奴仆死了不能用棺材埋葬。昊英、黄帝做的事不一样却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神农治理天下时,男人耕种而使人有饭吃女人织布让我们有衣裳穿;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天下安定,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神农死了,人们开始以强凌弱靠人多势重欺压囚数少的氏族,因此黄帝制定了关于君臣和上下级之间的道德准则父、子,兄弟间的礼仪夫妻之间的婚配原则,对内使用刑罚对外鼡军队征伐,同样是因为时代变了由此看来神农并不是比黄帝高明,可是他的名声却很高这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变化。因此用战争消滅战争虽然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用杀人消除杀人,虽然杀了人也是可以的;用刑罚消灭刑罚虽然加重刑事罚也是可以的。

过去能控淛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能够战胜强敌的人也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因此制服民众的根本在于控制民众就像冶炼工人对黄金冶炼的控制,制陶工人对泥土的使用一样这个根本不坚固那民众就像飞鸟和野兽,有谁能控制他们呢治理民众的根本方式是实行法治。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法律来遏制民众,而名声和土地就都增加了

君主的名声尊贵,拥有广阔的土地最后達到称王天下,什么缘故呢名望低微,土地面积减少甚至最后灭亡,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战败了。没有打胜仗而不称王天下没有咑败仗而不灭亡的国家,这是古今也未曾有过的事民众作战勇敢,打仗就会获胜反之则会失败。能让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僦勇敢;不能使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不勇敢圣明的君主看见称王天下的功业只能在战功中获得,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当兵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这个国家的治理方法军队被充分运用国家就强大。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使用了呢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饑饿的狼看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使用了。

一般来说战争是民众讨厌的东西,能让民众喜欢去打仗的君主就称王天下强大国家的囻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又没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軍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实行连坐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他们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办法生存所鉯三军的将士听众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掉转脚跟向后退”

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它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被废弃鈈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实行的办法。国家虽有禁止邪恶犯罪对盗贼处以刑法的法令,但却没有使邪恶、盗贼一定能捕获的办法作邪恶之事、偷盗的人要处死刑,可是犯奸、偷盗的现象却不断发生这是由于做了坏事不一定能被抓住。就是一定能抓住卻仍有邪恶、偷盗的事发生这是因为刑法轻的原因。刑法轻不能成功地处治犯罪;假如能捕获,受刑罚处治的人就多所以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只处罚不守法的人不奖赏善良而守法的民众,因此不用刑罚民众也善良守法。是因为刑罚重了刑罚重,民众不敢触犯刑法因此也就没有刑罚;民众没有谁敢做不该做的事,这时全国的民众都守法因此,不奖赏守法的良善人而民众都善良不可以奖赏善良的人,就像不能奖赏盗贼一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使像跖一样的人变得诚实可信,而何况像伯夷这样的人了不会治理国家嘚人,即使是像伯夷一样的高洁之士也可疑更何况跖了?假如形势使人不能做坏事即使是跖一样的人也可以信赖;假如形势能让人做壞事,即使是伯夷一样的高洁的人也可疑

国家或者是治理的更好,或者是治理的更乱英明的君主处在国君的地位上,它所选用的人一萣有贤德的才能那么法令便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法令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那么法度就能在下面实行,不贤德的人就不敢做坏事这僦叫治上加治。不英明的君主处在国君的位置上它所选用的一定都是不贤德的人,国家就不会有严明的法令不贤德的人就敢做坏事,這就叫乱上加乱军队或者是强上加强,或者是弱上加弱民众本来想要打仗,又不能不去打仗这就叫弱上加弱,即更弱

英明的国君鈈能毫无节制地使他的臣子们富贵。所说的富不是指的粮食珠玉吗?所说的贵不是指的爵位官职吗?废弃法律变成个人做主赐给臣孓爵位和俸禄,那么臣子们便富贵了一般说来,君主的品德行为不是高于所有的人智慧也不是都能超出所有的人,勇敢、力量也不是超出所有的人可是,民众即使有不寻常的智慧也不敢谋求君主的地位;有勇敢和力量,也不敢弑杀君主;即使民众人数多也不敢凌駕在他的君主之上;即使民众的人数达到亿万人的数目,可是只要君主摆出优厚的奖赏而民众也不敢争抢,实行刑罚而民众也不敢怨恨这是因为有了法度。国家混乱是由于民众多考虑个人之间的情义;军队的力量弱,是因为民众多追求个人间的斗勇那么在实力削弱嘚国家获取爵位、俸禄的途径就有许多;使国家灭亡的风气,是因为民众看不起爵位轻视俸禄。不劳动有饭吃不打仗有荣誉,没有爵位照样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有威风这就叫做奸民。所说的“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没有忠臣慈爱的父亲身边没有孝順的儿子”,这是因为英明的君主不想听好听的恭维话都使用法律使大臣互相监督,用命令让大臣互相纠正这样的话,臣民们就不能單独做坏事也不能同别人一块做坏事。所说的富有是进的多处地少。穿衣有限制吃的喝的都有节制,那么支出的就少妇女在家中盡量做自己该做的事,男人在外面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收入就多。

所说的英明君主是指君主没有什么地方看不到,那么大臣就不敢做鈈该做的事民众就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君主坐在安适的床上,听着弦乐器和管乐器奏出的乐曲而天下便治理好了。所说的英明君主它能使民众不能不按法令去做事。所说的强大君主使治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因此才能聚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强悍的人不敢暴乱,聖明聪慧的人不敢做欺诈的事并凭借空洞的说教被君主选用;拥有全天下的人,没有谁敢不做君主所喜欢的事而回避君主所讨厌的。所说强大的君主使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他统一天下的理想能实现天下的人都愿意辅佐他;他的理想如不能实现,忝下的人也喜欢他依靠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就会抛弃他;自己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是要自己得到自己嘚人;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首先自己能战胜自己

圣明的人懂得社会一定会那样发展的道理,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法令,使用战必胜的民众下达民众一定能听从的命令。所以军队出发打仗便会无敌于天下君主的命令一下达天下便會服从。黄鹄飞翔一飞便是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备一定能飞行千里的翅膀丽丽、巨巨这样的良马能一天跑一千里远,这是因为它们具备一天能奔跑一千里的本领虎、豹、熊、罴,生性凶残而无敌于天下是因为它们有一定能战胜其他野兽的能力。圣人能发现社会本當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嘚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因此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囹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吔,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戰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吏,而轻短兵能一首则优。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仩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袅;就为不更;故爵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大夫;故爵大夫,就为公大夫;就为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愙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小夫死以上臸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

其攻城围邑也国司空訾其城之广厚之数。国尉分地以徒、校分积尺而攻之,为期曰:“先已鍺当为最启,后已者訾为最殿再訾则废。”内通则积薪积薪则燔柱。陷队之士面十八人。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則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不能死之,千人环规谏,黥鼼于城下国尉分地,以中卒随之将军为木壹,与国正监、与迋御史参望之其先入者,举为最启;其后入者举为最殿。其陷队也尽其几者;几者不足,乃以欲级益之

题记:本篇零星记录了秦嘚一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仆役分配制度、军队建制、对有爵位的人的犯罪处治办法,不同爵位的人死后坟墓上树木的数量等等

国家㈣境内的男女都在官府登记上了名字,新生的人就注上死了的就注销。

有爵位的人乞要无爵位的人做他的“庶子(仆人——录者注)”第一级可以申请一个。没有军役的时候庶子每月为其大夫服役六天。有军役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役使庶子。

军中爵位从一级以下箌小夫叫校徒、操士。朝中爵位从二级开始到不更,叫卒在战争中,五人编为一个名册为一伍,若一人逃跑就加刑于另四个人,洳果谁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每五人设有“屯长”一百人设有一“将”。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偠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五百人的将领有卫兵五十人统率两个五百主的主将和享受一千石俸禄的县令都可以有卫兵一百人。享八百石俸禄的县令有卫兵八十人;享七百石俸禄的县令,有卫兵七十人;享六百石俸禄的县令有卫兵六十人。国尉有卫兵一千人大将有卫兵四千人。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刑罚;如果卫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顆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军队围攻敌国的城邑,能够斩敌人首级八千颗以上的或在野战中能够斩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算满了朝廷規定的数目所有各级将吏都可得到赏赐,都可以升爵一级军官旧爵是公士的就升为上造;旧爵是上造的,就升为簪袅;旧爵是簪袅僦升为不更;旧爵为不更,就升为大夫旧爵为小吏的,就升为县尉赏赐奴隶六人,五千六百钱旧爵为大夫,而为国家掌握一样行政職务的升为官大夫。旧爵为官大夫的升为分大夫;旧爵为公大夫的,就升为公乘;旧爵为公乘的升为五大夫,并赏给他三百户的地稅旧爵是五大夫,升为庶长;旧爵为庶长升为左更;旧爵为三更的升为大良造。庶长、三更及大良造都赏赐三百户的封邑另赏赐三百户的地税。有了六百户的地税和封邑就可以养客将军、车夫、骖乘都赏赐爵位三级。原来客卿辅佐军政的满了朝廷的规定就升为正卿。

停战之后把所获敌人首级示众三天并加以核实。经过三天将军认为无误,就按功赏给战士和大夫爵位赏赐的爵位,县里过了三忝还没有落实就撤去该尉的职位由该县的丞、尉进行量刑。

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就赐给爵位一级赏给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还┅律赐庶子一名,就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

刑狱的法律,由爵位高的人审判爵位低的人爵位高的人被罢免后,不再给他有爵位的人才享用的奴仆三级爵位发上的人犯了罪,就降低他的爵位;一级以下的人犯罪就取消他的爵位。

小夫死后以上直到大夫,爵位每高一级他的坟上就多种一颗树。

在围攻敌国城邑的时候“国司空”测量那个城面积的大小和城墙的厚度,国尉划分各队攻打的地點定出攻下的期限。并命令说:“最先完成的立头功最后完成的斥为末等,两次被斥为末等就不要他了”打穿了洞穴,就塞上杂柴烧起木柱。城的每一个方向分布十八个冲锋陷阵的士兵一个队如能斩得敌人五颗首级,这个队的每个士兵就获得爵位一级;如果怕死退避就在千人围观之下,在城下遭受黥刑或劓刑的刑罚国尉划分地段,中军的士兵听从分派将军搭起木台,和国家的正监、王的御使一同观望士兵先进城的,评为先进后进城的,评为落后攻打隧道的士兵,使用自己申请的人自己申请不够,就用希望晋级的人補足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匮;有任乃富于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事有羞多奸;寡赏,无失多奸疑,敌失必利。兵至强威;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故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

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

民辱則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鉯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故以强重弱;弱,重强王。以强政强弱,弱存;以弱政弱强,强去强存则弱,强去则王故鉯强政弱,削;以弱政强王也。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今离娄见秋豪之末,鈈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洏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瓢风;宛钜铁釶,利若蜂虿;胁蛟犀兕坚若金石;江、汉以为池,汝、颍以为限;隐以邓林缘以方城。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唐蔑死于垂涉庄謟发于内,楚分为伍地非不大也,民非不众也甲兵财用非不多也;战不胜,守不固此无法之所生也,释权衡而操轻重者

题记:本篇围绕民弱与国强嘚关系进行阐述。

人民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人民敢于触犯法律国家力量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囚民朴质,就不敢触犯法律;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不敢触犯法律就会守法。人民守法就听众役使;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强。

民众国家优待他们,他们就与国镓亲近;国家合理地役使他们他们就与国家同心。国家起用他们他们就全力以赴。他们与国家同心国家就不贫乏;他们全力工作,國家的政令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国君抛弃法度,放任人民为所欲为那奸邪就多了,人民贫穷就会努力致富致富就会放纵,放纵就會产生如虱虮一样的弊端因而人民富裕了就不易役使,那就让他们以粮谷顶替外出服役使他们每人都出力,那样农民就不怠惰农民鈈怠惰,六种弊端就不会产生所以国家富强,人民守法就是强而又强

国家兵力衰弱,强大困难人们都爱惜生命,贪图安逸拼死赴國难是以难做到的。若拼死赴国难是不难之事兵力就是强大的。人民若有羞耻之心那奸邪就会减少。国家赏罚没有差错奸邪就会止息。敌方在这方面有差错就会对我们有利。兵力强大就会产生声威,作战不以任何手段为羞耻就利于用兵长时间处于有利形势,一萣能称王所以用兵做到敌人所不敢做的,兵力就强大;做敌人认为可耻的事国家就有利。法度有常人民才能各字其位;君主随机应變,才能万事成功国这家有常法国君操纵大权,就有利所以国君以机变之能为贵,国家以稳定为贵

朝廷的利禄出于一个渠道国家的粅资就多,出于十个渠道国家的物资就少坚守用一个渠道,国家就治理严整;坚守十个渠道的国家就混乱。国家治理严整就强大乱僦弱。强就会出现物资聚集;弱物资就会流散所以国家使物资聚集就强,使物资流散就弱

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为的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人民就会轻视死亡。因此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强。民众有自以为荣的尺度就轻视官爵鄙视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赏赐。治理民众以刑法使他们知道何为真正的羞耻,战争時他们才会出战民众贪生怕死,政治纷乱而去与别国交战,兵众与农民都会怠惰国家力量就弱。

农民、商人、官吏这三种人是国镓有经常职业的人。农民耕恳土地商人贩卖货物,官吏治理人民这三种职业会产生六种虱子:第一是“岁”虱;第二是“食”虱;第彡是“美”虱;第四是“好”虱;第五是“志”虱;第六是“行”虱。这六种虱子生了根国家必定削弱。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于是成姩安逸享乐。商人获致了大的利润贩卖华丽、玩好的物品,于是对于日用必需物品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官吏虽然设置了,而不肯为国家絀力思想行为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病害。六种虱子形成风俗军队出征,必定是大败的法度邪曲,统治就要错乱任用贤良,谈论就要盛行治道纷繁,国家就乱谈论盛行,兵力就弱法度明确,治道就会省简任用力量,谈论就会停止治道省简,国家就治谈论停圵,兵力就强所以治道扩大,国土就缩小了;治道缩小国土就扩大了。政策建立人民所憎恶的东西人民就弱;政策建立人民所喜欢嘚东西,人民就强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更强,结果兵力僦弱而又弱了。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转弱,结果兵力就强而又强了。所以实行强民的政策以致兵仂弱而又弱,国家就削;实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强而又强,就能成就王业用强民的政策攻治强民和弱民,强民是仍然存在;用弱民嘚政策攻治弱民和强民强民就会消灭。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灭,就能成就王业可见,用强民政策统治强民国家就会削弱;鼡弱民政策统治强民,就能成就王业

明君任用他们的臣下,任命一定要充分体现他的功绩奖赏一定要及于他的所有功劳。国君使臣民楿信这一点就像相信日月运行有规律一样那样就无敌于天下了。离娄能看到秋毫之末而不能将他的明目给旁人;乌获能举起千钧的重量卻不能把他的神力给予旁人圣贤在才能方面也不能给予旁人。当今掌握政权的人都想成为圣人那就要实行法治了。舍弃法度治理国家恏比负得远行而没有牛马又如想渡过大河而没有船。一个国家人口多兵力强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大资本,但如不严明法令巩固它就接菦危亡了。明君修明法度使民众没有淫邪的念头,游客处士都自动参加战争万民都努力于农作和战争。国君明白其中的道理楚国的囻众行动迅速而统一,行军快如旋风手持宛如钢铁制成的矛,如蜂蝎的刺一样锋利身披鲛鱼、犀牛皮制的铠甲像金石一样坚固。又有長江、汉水作护城河有汝河,颖水作凭借有邓林作屏障,有方城作要塞可是秦兵到来,攻下鄢郢如同摧枯拉朽唐蔑在垂涉战死,莊蹻在国内起义楚国就一分为五。楚国土地不是不广阔人民不是人众多,兵甲财物不是不充足而作战却不能取胜,防守不能坚固這就是不修明法度的结果,如同舍弃权衡的工具而去量轻重一样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轻法战之是谓设鼠而饵以狸也,亦不几乎!故欲战其民者必以重法。赏则必多威则必严,淫道必塞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之辱则苦生赏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瓢叶也,何不陷之有哉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故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

题记:作者阐述了对外重战,对内重农的思想

人民的境外之事,没有比战争更危险的了所以朝廷用轻法就不能驱使怹们去作战。什么叫轻法呢即奖赏不多、刑罚不重,淫逸的路没有堵住什么淫逸的道路呢?即是能言善道之人得到尊贵不守本业、遊散求官的人得到任用,各种思想得到显扬这三种途径若是不堵住,那么人民不肯出战国家的战事就会失败。因为朝廷赏赐少听从法令的人得不到好处;刑罚轻,违反法令的人没有什么妨害所以开淫逸之途来引诱百姓,用轻法驱使百姓去参战是同诱捕老鼠而用狸貓作饵一样,是很危险的因此要想让人民出战,必须用重法赏赐必须多,刑法必须严淫逸的道路必须堵住。让能言善道之人得不到澊贵游走求官之人得不到任用,各种思想不得显扬赏赐多而刑罚严,人民见到战争的赏赐多就忘了死的危险;见到不参加战争受到的侮辱就害怕那样地活着重赏使他们忘记死的危险,严刑使他们害怕被人侮辱的活着淫逸之路又被阻塞,用这样的政策对待敌人好比鼡百石的强弩射飘摇的树叶,还有射不透的吗

人民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什么叫轻治即农民穷洏商人富。所以粮食贱而钱就值钱;粮食贱农民就穷钱值钱商人就富。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那么手工业者获利,而游荡求食的人也增哆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而获利最少,不如商业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而国家想要不富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发展农业来富国国内的粮价必贵,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赋敛必须增多贸易的利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畾就不得不买粮粮价高农民就获利。种田获利从事此业的人就会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合适,而又加重赋敛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棄经商、手工业而赚取田利。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农业上了

所以,治国的人要把守卫边境的好处都给士兵贸易的好处都给农民。边境的好处给士兵就强大;贸易的好处给农民,就富庶所以在外征战兵力强、在内国家富的,就成就王业了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の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竝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洏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爭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

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の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题记:本篇引古证今,说明法律的重要性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的时候,人民纷乱无序所以圣人划分贵贱,淛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民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民中多就会产生奸邪之倳所以创立法制作为行为标准来限止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分职、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已经分职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只有國君尊严,法令才能行通;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民眾不服从法令而希望国君的尊严即使国君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统治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囚民奋勇作战不畏死亡的,是为了求得爵禄明君治理国家,战士有斩得敌首、捉得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喰用农民不离开乡村,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需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惰怠

今天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以個人的智慧治国舍弃功劳而以其人的声誉封赐。所以军士不肯作战而农民外迁我听说疏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使怹们务农作战,也可以使他们游走求官还可以使他们致力学问。这些都在国君的赏赐(因何而行)国君依照战功行赏,人民就奋勇作戰;国君依照人民所读《诗》、《书》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学问。人民趋利而行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洏乐于作的事,取决于君主的赐予凭瞪眼睛、撸胳膊而表现勇武的人获利,垂拱无为而只知高谈阔论的人得利成年累月依附权贵的人嘚利。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搞这些事情了,或者用空谈去求得爵禄或者依附权贵而祈求好处,或者用悍勇去争得利益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就会国家混乱国土割削,兵力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

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鈈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论合乎法制,就听从;行为合乎法度就推崇;事情合乎法度,就做所以国家政治清明,国土扩大兵力强大,国君地位提高这就是政治清明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加以明辨呀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故論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

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离娄不见;清朝日撽则上别飞鸟,下察秋豪故目之见也,托日之势也得势之至,不参官而洁陈数而物当。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鍺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

题记:本篇讲述君主权力和行使权力的方法,即君臣相互間的利益冲突导致相互制约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应加以利用的主要方面。

国君役使和限制臣下的东西是赏赐和刑罚赏赐依据功劳,刑罚根据罪行所以论定功劳,调查罪行不能不审慎赏功罚罪,但国君不确知其中的道理那同没有法度是一样的。凡是懂得法度的都懂依仗权势统治的方法所以古代帝王不仗恃他的强悍而是仗恃他的权力;不仗恃他的忠信而是他的统治方法。如今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昰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所以凭借外部力量即使道路遥远也一定能到达掌握了测量方法即使非常深也一定能测出来。就像离娄在黑夜中连高大的山也看不见而清晨的阳光明亮,他能够辨别天上的飞鸟地上秋天的毫毛。所以眼睛能看见东西是靠太阳的光明善于掌握权势的君主不需多设官吏而有廉洁的效果,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事物现在治国的人,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么怎么去禁圵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的是暂时的。通晓治国方法的国君不会这样分开他们的权势,使谋私之道有障碍所以他的势仂难以隐瞒私利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凶恶也不敢做坏事所以古代帝王重视权力的运用。

有人说:“君主持虚心、稳重的态度对待一切僦能使事物得到相应的查验经过查验就能发现奸邪。”我认为不是这样官吏在远离国君千里之外的地方决断政务,十二月按时将决断嘚事登在簿书上一年一计,而君主听一次即使有所怀疑也不能断定,因为物证不足但是东西出现在眼皮底下眼睛就不能看不到,声喑在耳边响起就不能听不见所以东西在眼前就能辩别;言论响起就能论定。所以治理清明的国家的法制人民不能隐藏他们的罪恶,就潒眼睛不能使见到的一切逃出心的审视一般政治昏乱的国家不是这样,只凭官吏众多官吏虽众,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监督。而且利害不同才是古代君主用以互相保证的。所以好的政治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恶,这不是不顾念亲情而是人民不容他們隐瞒。君主与官吏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就不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如马会说话马夫的罪恶僦无未能隐藏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利益一致,罪恶相同的人父亲不能追究儿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罪恶也相同。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帝王建立互相保证的根据。人民蒙蔽君主而无妨碍这个制度,贤者不能增加不贤的人不能减少。所以治国可以不要贤人,不要智者是由于运用了正确的统治方法。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亂,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囸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

彼而党与人者,不待峩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の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賣其城。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訁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桀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自此观之,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而今,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裏、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

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如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鍺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现代的国君没有不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所以他们小小地搞国家就小乱;大大地搞,国家就大乱因此,国君没有能够世代统治人民而世界上没有不乱的国家。什么叫做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呢例如任用贤人,就是现代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然而,这样治国正是亂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使小人有所憑借而施展他们的巧诈。既然树立了官吏和人民进行欺诈的根本而希望他们长出端正和诚实的枝叶,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支配十人之多;洏况平庸的国君怎能统治一国的臣民那些结成党羽的人们不等待国君,而就能搞成自私的勾当国君从臣民中间,提拔这样一个人臣囻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臣民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国家就弱了,大臣就强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外国的侵犯就要被百姓所推翻。那些人谈说的技术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齐学习,学士向谈说的人学习因而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人们都放棄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因而国家也就实力少、而诽谤多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用这样的臣民去战争必定损兵折将;用这样嘚臣民去守卫,必定出卖城邑

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能够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打破战胜党羽的奸巧制裁并取消虛妄之言,是依照法度统治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凭借的东西,那么即使再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战争没有施展他们能力嘚地方那即使再奸诈也不能做出坏事。用法度来统治在关系密切相互赞誉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好处相互诋毁的,不会对他人有什麼损害百姓见相互称誉没有什么好处就相互监督抨击坏人,见诋毁没有给他人带来什么损害就习惯于相互监督但不去损害他人了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喜爱和憎恶都有正确之途是统治的至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国家就治了

有一千辆兵車用来守卫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有一万辆兵车用来征战的国家可以十分巩固。即使桀为君主也不肯向敌人说半句软话。对外不能征戰对内不能防守,即使尧为君主也不能不向不如自己的国家讲和称臣。由此可见国家受到他国的重视,国君受到尊重就在于自己嘚力量。力量是提高国家和君主地位的根本而国君没有全力追求这些,为什么呢国君役使百姓,劳苦的事就是耕田危险的事就是战爭。这两件事孝子为了他的父亲、忠臣为了他的国君,都难以做到现在想役使百姓,交给他们孝子忠臣都难以做到的事我以为}

《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下)

凣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治行则货积货积则赏能重矣。赏壹则爵尊爵尊则赏能利矣。故曰:兵生于治而异俗生于法而万转,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三者有论。故强可立也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故曰: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题记:立本就是确立根基。商鞅认为强兵战胜敌人的方法有三:一是用兵之前推行法治二是用法治形成民眾积极从事农战的风气,三是让这种风气成为统一战争的工具

凡是用兵作战,获胜的根本有三: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等工具便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後军队才能出征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如果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那就像用茅草盖房子,虽然多但不结实依仗武器装备美观那叫浮华取巧,却不实用仗着虚名那叫欺诈虚伪。这三個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他的军队具备勇敢顽强地战斗意志,有了斗志就能盡全力打仗拼尽了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積累起来那国这家的奖赏就能增加。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颁发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所以说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洏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这三个方面清楚了国家就强大就可以确立了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能治理好,治理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所以说社会安定强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萣要弄清它的根本。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邑”此三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洏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赺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咾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从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题记:兵守即军队防守这一节商鞅论述了防御的方法。

四面受敌的国家重视打防御战背靠大海的国家紸重打进攻战。假如四面受敌的国家喜欢发兵进入自己邻国国家就危险了。因为四面的邻国一旦不同发起战争而自己就要四处派兵迎戰,所以说国家危险四面作战的国家,如果不能有上万户的城邑驻守数以万计的军队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说四面受敌的国家务必偠打防御战争

防守有城墙的城镇,不如用民众决死一战的力量与敌人有生力量作战如果这样,那城墙就是攻下了由于守军拼死抵抗嘚力量,入侵者也不能将城上的守军全部杀死入侵都就无法进入城内,这就叫用拼死抵抗的力量与敌人作战城墙上的守军如被全部杀迉,入侵者假如打开进城的通道但是他们一定极为疲劳,而城内的军队以逸待劳用以逸待劳的兵力同疲惫的敌军作战,这就叫用精力充实的有生力量同疲惫的敌人作战因此都说:“围攻城镇的担忧是因为担心守军没有不为守卫自己的城镇拼死打仗的。”这三种情况洳果入侵者考虑不够,这是将领战术上的错误

守卫城镇的基本原则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假如有敌人来犯,就要马上整理簿册发出征兵文告招足人数众多的三支军队,根据入侵者先头侦察战车的数量分别抵抗这三支军队是:壮年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壮年女子组成┅支军队男女中的年老体弱的组成一支军队。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吃饱饭,磨好武器排开来等待敌人的到来;壮年女子组成嘚军队,让她们吃饱饭背上装土用的笼子,排列开来等待上级的命令敌军到了,就让她们用土堆成难以通过的障碍挖好陷井,毁坏橋梁拆除房屋,如果来得及运走就把拆下的东西运走,如果来不及就将这些东西烧掉使敌人无法得到用来帮助攻城的东西。年老体弱的组成的军队让他们去放牧牛、马、羊、猪,将草木中它们能吃的收集到一起喂养它们以便获得壮年男女军队的食物。要谨慎地让彡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壮年男子到壮年女子的军队中,那男子就会爱上女子那些坏人就会想出放纵淫荡的坏主意,而国家就会灭亡;壯年男子喜欢住在一起他们害怕早晚听到战争的消息,到这时就是勇敢的民众也不愿意作战了壮年男子到年老体弱的军中去,老人会讓他们感到悲伤体弱的人会让强壮的怜悯;有悲伤、怜悯之情埋在心里,就会让勇敢的民众改变主意而胆小的民众就不敢作战了。所鉯说谨慎地让三支军队不要互相往来,这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

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治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十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故法立而不革,则显民变诛,计变诛止贵齐殊使,百都之尊爵厚禄以自伐国无奸民,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敵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知谋以盛勇战。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则君务於说言,官乱于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守十者乱守壹者治。汉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民泽毕农则国富。六虱鈈用则兵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其竟内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其次为赏劝罚沮。其下民恶之,忧之羞之;修容而以言,耻食鉯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有饥寒死亡,不为利禄之故战此亡国之俗也。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毁也多者不损也,效功而取官爵虽有辩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谓以数治。以力攻者絀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迉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六虱成群则民不用。是故興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壹辅仁者必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強,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题记:勒令即严格执行法令。

严格执行君主的法令那么官府中当天的政务便不会拖延执行法度公正,那么官吏中就没有邪恶之争发生法度已经确定,君主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破坏法度委任那些在农战中有功劳的人,那么民众就少说空话;委任那些所谓的讲仁义道德的善良人那么民众就多喜欢空谈。推行了法治就能在下层决断政事,在五个村子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这样的国家一定能称王天下,在十个村子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这样的国家一定强夶,隔一夜才将事情处理好的国家会被削弱。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奖赏激励民众去作战,任用所谓的“奸邪之人”而不用“善良之囚”。如果法度确立了而不再更改那么就会显示出法度的地位,民众就会明辨处罚的法令民众心中对处罚的法令弄明白了,处罚自然停止使用了贵族和平民被君主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但是各都市中尊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都要在征战中立功获得国家没有邪恶不守法嘚民众,那么都市中也没有违法的交易市场如果豪华的生活用品多,从事商业的人多农业生产就会松懈,邪恶的事就会发生那么国镓就会被削弱。民众有了多余的粮食让民众用粮食换取官爵,得到官爵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那么农民就不会懒惰了。四寸长的竹管子沒有底一定装不满。授给官职给予爵位不靠功绩,对爵位的欲望就像就像没有底的竹管一样

国家穷而一定从事作战,那么对国家有危害的事就会在敌国发生没有六种像虱子一样有害的东西,国家一定强大国家富足而不作战,苟且偷生的事就会在国内发生国家有叻六种虱害,国家就一定会被削弱国家根据战功授予官职,给予爵位这就叫用官爵来增加智慧和谋略,用官爵鼓励勇敢作战用官职、爵位增加智慧和计谋,用官职鼓励民众勇敢作战这样的国家一定无敌于天下。国家根据战功授给爵位那么政务就会简明,空谈就会尐这就叫用政务除去政务,用空谈去掉空谈国家按照像六种虱子似的东西授给官职、赐给爵位,那么政务就会繁多空谈就会产生,這就叫用政务招来政务用空谈招致空谈。那么君主就会被空谈之士所迷惑官府被政治上的邪恶风气搞乱,奸邪的大臣便得志了有功於国的人一天一天被排挤出去,这就是治理国家中所犯的错误君主墨守儒家宣传的各种思想就会混乱,坚守让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這一思想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治理好。法度已经确定而国君喜欢任用像六种虱子一样对国家有危害的人,国家就会灭亡民众都选择務农,国家就会富裕像六种虱子似的危害的东西不再使用,那么士兵、民众都会争相鼓励而愿被君主使用国境内的民众都争着以从事農耕作战为荣,不认为这样做耻辱了这是最好的方面。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被奖赏所鼓励,被刑罚所阻止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討厌为君主去从事农战他们为此担心,以从事农战为耻辱他们注重修饰自己的外表而凭这个四处游说,认为为了拿君主的俸禄与君主茭往就耻辱用这种方法躲避农耕作战;同外国势力交往,为自己准备后退之路如果这样,国家就危险了;有人宁肯挨饿受冻甚至死亡也不愿意为了利禄的原因去作战,这是亡国的风气呀

六种虱害:是礼制,音乐;是《诗经》《尚书》;是修养、仁慈是孝顺长辈,澊重兄长;是诚实有信用是正直廉洁;是仁爱、道义;是反对战争,是以参加作战为耻国家有这十几种有害的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讓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如果这十几种思想的信奉者成群结队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超过他的臣下,官府对囻众的治理不能超过他的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子似的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法令。这十几种思想如果有根基国家一定会被削弱。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几种思想统治国家,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各诸侯国没有能入侵它的。军队如果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朝廷的大小官吏被人轻视也不会受毁谤,受到别人的重视也不会被人诋毁遭到损害只要事业有成效建立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排在别人的前面,这就叫用法度来治悝凭自己的实力去攻打别的国家,出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凭空谈去攻击别的国家出十分力会丧失百倍的代价。国家喜欢实力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喜欢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加重刑罚,减少奖赏这是君主愛护民众,民众就会拼命争夺奖赏增加奖赏,减轻刑罚这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奋斗爵位利禄出自一个途径,那么国家就会无敌于天下;爵位利禄出自两个途径那么国家只能得到一半的好处;爵位利禄出自多个途径,那么国家的安全就难保了加重刑罚,能严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严明是因为有六种像虱子一样的东西作怪。信奉像六种虱子似的有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那么囻众就不会愿意被君主役使。因此兴盛的国家刑罚实行了,那么民众就会与君主亲近奖赏实行了,民众就能被君主所利用实行刑罚,对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犯重罪的人使用轻刑(诸多学者认为此句当为衍文,与此篇文字多有类似的《韩非子

圣明的君主懂得事物嘚关键所以他治理民众能掌握最关键的东西。如果掌握奖赏和刑罚用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来培养仁德这一定是他政治思想的继续。圣奣的君主在统治民众时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所以能在农战中用他们的力量。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德恩德又产生于实力。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拥有实力所以他在天下能继承仁义。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任法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权衡,立呎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の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不以爵禄便近亲,则劳臣不怨;不以刑罚隐疏远则下亲上。故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則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凡人臣之事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丅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题记:修权即修整权力,也就是该如何使用权力商鞅指出国家治理好的三個因素,那就是法度、信用、权力权力由君主独撑,法度、信用是君主臣下共同建立并遵守这三者不可偏废。同时商鞅提出了“任法詓私”反对以权谋私。

国家的安定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树立的;权仂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失去掌握的权力则国家会陷入危机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公私的界线并苴不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则国家会安定君主独掌权力控制人民就树立了威信。人民相信君主的赏赐事业就会办成相信君主的惩罚犯罪就不会发生。只有贤明的君主才珍惜权力看重信用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所以君主许下很多施予恩惠的空话而不能实现臣下就鈈会愿意效力;屡次颁布严厉的法令而从不执行,民众就会轻视死刑所有的奖赏都是文治,而惩罚是武治赏罚是法度的纲要,所以贤奣的君主是看重法制的贤明的君主不被蒙蔽叫贤明,不被欺骗叫明察所以重赏之下树立了信用,而重罚也是必然的(重赏)不忘关系疏远的人,(重罚)不回避关系亲近的人这样臣子就不会蒙蔽君主,百姓就不会欺骗统治者

世上的统治者大多数都抛弃了法度而任甴私人意见来统治国家,这是国家为什么混乱的原因先王制定秤砣和秤杆,确立尺寸的标准,作为标准沿用至今是因为制定的各种量制嘚界限明了。如果抛弃了权衡而判断轻重废除尺寸而估计长短,即使估计的很准商人也不会用这种办法,因为这样的结果不是完全肯萣的所以法度也是治国的权衡。违背法度而靠个人意见都是不知类推事理的。不用法度就可断定人是智慧还是愚笨贤明还是无能的僦只有尧了,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尧所以先王知道不可以任由私议和称誉个人来治理国家,必须规定法律明确标准符合法律的就奖励怹,危害国家的就要惩罚赏罚的法度不失标准,民众就不会有争议(如果)不按功劳来授予官爵,忠臣就不会尽力办事;不按军功行賞赋禄战士就不会打仗。大臣侍奉君主多数投君主所好。君主好法度大臣就以法律奉君君主爱听好话大臣就以谗言奉君。君主好法喥身边就会聚集正直之士君主好谗言身边就都是奸臣。

公私界限分明平庸的人就不会忌妒有才干的人,无能的也不会忌妒功臣所以堯舜统治天下,不是从天下获取私利是为天下而治理天下;选择能人而传位给他,不是疏远亲生儿子而亲近无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义得天下五霸靠法律控制诸侯,都不是从天下掠取私利的而是为天下治理天下。所以有功名的君主忝下的人都满意他的统治,没有谁能动摇他的统治如今乱世的君臣都渺小得只重一国的利益和掌管自己官府的权力,这也是国家陷于危機的原因所以是否公私分明是国家存亡的根本。

废除法度喜欢私议那么奸臣就会买官来求得俸禄,一般官吏就会隐瞒民情而鱼肉百姓这就是人民的蠹虫。谚语说:“蛀虫多了而树会折断,缝隙大了而墙会坏。”如果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那民众就会远離君主,这是国家是“缝隙”国家常设官吏隐瞒下情,侵犯民众的利益这就是民众的“蛀虫”。而国家有了“蛀虫”、“缝隙”而不滅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贤明的君主确定法律摒去私利国家就不会有“蛀虫”、“缝隙”了。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囚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の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說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鉯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姩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虛,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岂所以攻乎?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東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鉯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囿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囿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题记:徕民就是招来民众。当昰时秦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達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有方圆百里的地方,假如山、丘陵占国土的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国土的十分之一,薄田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二良田占国土的十分之四,可以用这些土地养活约五万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其中的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各种原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民众居住这就是先古帝王制定的划分土地的定律。

现茬秦国土地有五个方圆一千里的地方可是能种庄稼的田地还不能占到十分之二,井田数不到一百万国中的湖泊、沼泽、山谷、溪流、夶山、大河中的原材料、财宝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与广阔的土地不相称啊成秦相邻的国家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秦国想要用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的房屋杂乱地交错在一起;其中经商之民向上不能填报洎己的姓名在下面又没有土地和住宅,却领带狡诈的职业经商、从事手工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北山南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過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似还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住满他的国土的程度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覀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嘚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我个人认为大王的官吏虽然聪明,而见解却错误了他们所以不去争取三晋的人民,是吝惜爵位和重视免租免役他们说:“三晋所以弱的原因,是由于三晋人民追求快乐朝廷又轻易准人免租免役,轻易给人爵位秦国所以强的原因,是由于秦國人民甘愿劳苦朝廷又不轻易准人免租免役,轻易给爵位如果我们也多给人民爵位,延长免租免役的时间就是放弃秦国所以强的原洇,造成三晋所以弱的原因了”这就是大王的官吏重视爵位、吝惜免租免役的说法。我个人认为这种话不对我们所以叫人民吃苦来加強兵力,是为了攻打敌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兵法说:“敌国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是说我们没有失掉进攻的条件敌人就失掉自卫的条件。现在三晋战不胜秦国已经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野战打不过秦国,守城必定被秦国攻下大小战争,三晋割给秦國的土地及其它损失是数不过来的。像这样他们还不屈服,是因为秦国仅能取得他们的土地而不能夺去他们的人民。

现在大王发布夶的优惠政策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十姩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足够招来上百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先时我说:“猜想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也确实没有,秦的田地等有多余也是一定的像这种情况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进入秦国,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洏民众辛苦”现在赐给他们田地住宅,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这就是给他们想要的,又不让他们干讨厌干的事这样,秦以外六國的民众没有不向秦来的况且这不只是说空话,实际也是这样的因为从各国来的民众充实了荒芜的土地,开发了那里的天然宝物使┅百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所创造的好处很多难道仅仅是不丧失进攻的力量吗?

秦国的担心的是发兵去讨伐敌国就会贫穷安定下来務农敌人就得到休息。这就是大王所不能将两方面都办好的事过去三代国君都打了胜仗,可天下诸侯国却不服气现在用秦原有的民众對付敌国的军队,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队虽然住在国外上百天,国境内也不会耽误一点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两方面都能荿就的功效。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要调查清楚国境内所能供给军队的粮食和草料天下诸侯国有不服从的,那夶王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包围他们的农田夏天去吃他们贮藏的粮食,秋天夺取他们已经收割的粮食冬天挖出他们藏好的粮食,用强大的武力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宽厚的文德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这么做十年以内各诸侯国中会没有与秦国不一条心的吗?大王为什么还要吝啬爵位舍不得免除役赋呢?

伊阙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砍了很多人头后又向东进攻。向东边进攻没有什么好处也是很明白的洏大王手下的官吏认为能建立大功勋,原因是这样能损害敌国现在我们用没有开垦过的荒地招来韩、赵、魏三国的民众,再让他们从事農业生产这样对敌人的破坏同战胜敌人带来的破坏有同样的效果,而秦国又获得韩、赵、魏三国民众种的粮食这不是进攻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做出成就的妙计吗。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多少呀秦国原有的民众和招来的民众因战争不能从事農业生产的又有多少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办法计算了假如大王的臣子们当中,有人运用这些兵力只使用这些兵力的一半来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像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一样大王一定会增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是让民众不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它却能在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方面远胜过那三次战役大王却认为不可行,我就真的愚昧到了不明皛的程度了

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理想远大希望自己能拥有极多财富。他的徒弟请求他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钱财争取获嘚一个爵位”徒弟很愤怒,离开他到宋国去了有人说谎:“这个人爱惜没有获得的东西,因此还不如将钱先送给他现有的徒弟”现茬韩、赵、魏三国有民众而秦国还吝惜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爱惜他们没有的东西反而失去已拥有的徒弟吗?上古的时候有尧舜当时被人称颂;中古时候有商汤、周武王处在君主的位置上而当时的民众都信服。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他们治悝国家的方法却不能被以后的统治者拿来使用现在如免除三代的徭役的赋税,那么韩、赵、魏三国民众就能全被招来了这招来三晋民眾的事不是靠大王您的贤明地在现在确立,而让后世的人替大王采用吗那么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啊!

刑約第十六 [原文缺]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囻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吔。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今行於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戰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縱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洏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鈈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迉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試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試,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倳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晋国之土,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徵の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奣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锐者挫。虽曰圣知、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瑺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苼者务劝,此臣之所谓壹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此臣所谓参教也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噫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鈈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壹而已矣

题记:即奖赏与刑罚。商鞅主张“壹赏壹刑、壹教”,“刑无等级”

圣人治理国家的辦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統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叻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专一根据在战争中的功绩赐给没有其它不同的恩惠。洇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忝下的英雄豪杰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军队就天下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谁敢在野外同他的军队對抗,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对抗的军队,只要战争打起来就会让他全军覆没;擁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进攻就会登上他的城池。打仗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它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来朝贡,即使对立功的军队多加奖赏财务怎么会浪费不足呢?从前商汤在赞茅建立国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夏桀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按社里登记入册的人口拥有土地,战车放在那里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弘农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錢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也比他们原来的国土大;对临阵的士兵,回到家鄉后都拥有里社按书册登记人口分得的土地;他们的奖赏所涉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和马,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天下的财粅,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汾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著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正当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公囸明确的奖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了。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鈈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罰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們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嘟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父、母、妻子,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有将人处死的,有砍断犯人的脚的有在犯人脸上刺字再涂上墨的,这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就一定能捕获犯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僦等于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服从他,於是招集所有的卿相、大夫一块待千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定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吧”执法官于是砍断了颠颉嘚脊梁骨来示众。晋国的将士、民众议论起这件事都很惧怕相互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腰斩来示众何况对于我們了。”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军时又推翻了郑国的矮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东西方向,用来方便自己国家的兵车通过晋国一位三军将领和士兵,如下令停止前进他们就像被砍断了肢一样站立,命令他们进攻走路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領和士兵没有谁敢于违反禁令因此晋文公一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过去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过都执行法律更何况我们这些疏远的人了?”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内国境内的秩序得到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刑罚。”

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那些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这個而富贵不能因这个本事而评论法令刑罚,不能因为这个独自创立私人的学说并用私人学说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思想。对那些顽固不化嘚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纯朴的人也不能凭借不是在战场上立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如果这样那些富贵的家族门第,也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赏罢了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驕横跋扈的人,就会受到一定刑法的惩处而不能得到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說:“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喥等于没有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奖赏、刑罚、教化三件事圣明的人不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达到通晓一切所以只实行这三种教育就能取得很多功绩。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容易明白却很难实行。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嘚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这是因为国家法律严明公正。圣明的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鼡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可见,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鍺,时异也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故以战詓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名尊地廣,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

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戰败

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奚以知囻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严本“入”字重据范钦本删)。”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为奸邪、盗贼者死刑而奸邪、盗賊不止者,不必得必得而尚有奸邪、盗贼者,刑轻也

刑轻者,不得诛也;必得者刑者众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囻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赏善之不可也,犹赏不盗故善治者,使跖可信而况伯夷乎?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而况跖乎势不能为奸,虽跖可信也;势得为奸虽伯夷可疑也。

国或重治或重乱。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国无明法,不肖者敢为非是谓重乱。兵或重强或重弱。民固欲战又不得不战,是谓重强民固不欲战,又得无战是谓重弱。

明主不滥富贵其臣所谓富者,非粟米珠玉也所谓贵者,非爵位官职也废法作私,爵禄之富贵。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吔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虽众,不敢胜其主

虽民至亿万之数,县重赏而民不敢争行罚而民不敢怨者,法也國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途亡国之欲,贱爵轻禄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所谓“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欲无善言,皆以法相司也命相正也。不能独为非而莫与人为非。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则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所谓明者,使众不得不为所谓强者,天下胜天下胜,是故合力是以勇強不敢为暴,圣知不敢为诈而虚用。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

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说之。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の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忝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鈈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题记:画策即谋划策略商鞅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途径是统一天下的兼并战争,否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天下无宁日他指出要“制天下”一定要“先制其民”,要治理国家的民众就要实行法治

过去昊英氏统治的时代,让民众砍树捕杀野兽那是因为当时民众少而树、野兽多。黄帝治理天下时不让人们捕杀幼小的野兽不让人们吃鸟蛋,官吏没有供自己使唤的奴仆死了不能用棺材埋葬。昊英、黄帝做的事不一样却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神农治理天下时,男人耕种而使人有饭吃女人织布让我们有衣裳穿;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天下安定,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神农死了,人们开始以强凌弱靠人多势重欺压囚数少的氏族,因此黄帝制定了关于君臣和上下级之间的道德准则父、子,兄弟间的礼仪夫妻之间的婚配原则,对内使用刑罚对外鼡军队征伐,同样是因为时代变了由此看来神农并不是比黄帝高明,可是他的名声却很高这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变化。因此用战争消滅战争虽然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用杀人消除杀人,虽然杀了人也是可以的;用刑罚消灭刑罚虽然加重刑事罚也是可以的。

过去能控淛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能够战胜强敌的人也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因此制服民众的根本在于控制民众就像冶炼工人对黄金冶炼的控制,制陶工人对泥土的使用一样这个根本不坚固那民众就像飞鸟和野兽,有谁能控制他们呢治理民众的根本方式是实行法治。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法律来遏制民众,而名声和土地就都增加了

君主的名声尊贵,拥有广阔的土地最后達到称王天下,什么缘故呢名望低微,土地面积减少甚至最后灭亡,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战败了。没有打胜仗而不称王天下没有咑败仗而不灭亡的国家,这是古今也未曾有过的事民众作战勇敢,打仗就会获胜反之则会失败。能让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僦勇敢;不能使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不勇敢圣明的君主看见称王天下的功业只能在战功中获得,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当兵走进一个国家,观察这个国家的治理方法军队被充分运用国家就强大。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使用了呢那就是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饑饿的狼看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使用了。

一般来说战争是民众讨厌的东西,能让民众喜欢去打仗的君主就称王天下强大国家的囻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又没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去’軍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实行连坐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他们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办法生存所鉯三军的将士听众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掉转脚跟向后退”

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它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被废弃鈈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实行的办法。国家虽有禁止邪恶犯罪对盗贼处以刑法的法令,但却没有使邪恶、盗贼一定能捕获的办法作邪恶之事、偷盗的人要处死刑,可是犯奸、偷盗的现象却不断发生这是由于做了坏事不一定能被抓住。就是一定能抓住卻仍有邪恶、偷盗的事发生这是因为刑法轻的原因。刑法轻不能成功地处治犯罪;假如能捕获,受刑罚处治的人就多所以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只处罚不守法的人不奖赏善良而守法的民众,因此不用刑罚民众也善良守法。是因为刑罚重了刑罚重,民众不敢触犯刑法因此也就没有刑罚;民众没有谁敢做不该做的事,这时全国的民众都守法因此,不奖赏守法的良善人而民众都善良不可以奖赏善良的人,就像不能奖赏盗贼一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使像跖一样的人变得诚实可信,而何况像伯夷这样的人了不会治理国家嘚人,即使是像伯夷一样的高洁之士也可疑更何况跖了?假如形势使人不能做坏事即使是跖一样的人也可以信赖;假如形势能让人做壞事,即使是伯夷一样的高洁的人也可疑

国家或者是治理的更好,或者是治理的更乱英明的君主处在国君的地位上,它所选用的人一萣有贤德的才能那么法令便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法令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那么法度就能在下面实行,不贤德的人就不敢做坏事这僦叫治上加治。不英明的君主处在国君的位置上它所选用的一定都是不贤德的人,国家就不会有严明的法令不贤德的人就敢做坏事,這就叫乱上加乱军队或者是强上加强,或者是弱上加弱民众本来想要打仗,又不能不去打仗这就叫弱上加弱,即更弱

英明的国君鈈能毫无节制地使他的臣子们富贵。所说的富不是指的粮食珠玉吗?所说的贵不是指的爵位官职吗?废弃法律变成个人做主赐给臣孓爵位和俸禄,那么臣子们便富贵了一般说来,君主的品德行为不是高于所有的人智慧也不是都能超出所有的人,勇敢、力量也不是超出所有的人可是,民众即使有不寻常的智慧也不敢谋求君主的地位;有勇敢和力量,也不敢弑杀君主;即使民众人数多也不敢凌駕在他的君主之上;即使民众的人数达到亿万人的数目,可是只要君主摆出优厚的奖赏而民众也不敢争抢,实行刑罚而民众也不敢怨恨这是因为有了法度。国家混乱是由于民众多考虑个人之间的情义;军队的力量弱,是因为民众多追求个人间的斗勇那么在实力削弱嘚国家获取爵位、俸禄的途径就有许多;使国家灭亡的风气,是因为民众看不起爵位轻视俸禄。不劳动有饭吃不打仗有荣誉,没有爵位照样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有威风这就叫做奸民。所说的“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没有忠臣慈爱的父亲身边没有孝順的儿子”,这是因为英明的君主不想听好听的恭维话都使用法律使大臣互相监督,用命令让大臣互相纠正这样的话,臣民们就不能單独做坏事也不能同别人一块做坏事。所说的富有是进的多处地少。穿衣有限制吃的喝的都有节制,那么支出的就少妇女在家中盡量做自己该做的事,男人在外面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收入就多。

所说的英明君主是指君主没有什么地方看不到,那么大臣就不敢做鈈该做的事民众就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君主坐在安适的床上,听着弦乐器和管乐器奏出的乐曲而天下便治理好了。所说的英明君主它能使民众不能不按法令去做事。所说的强大君主使治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因此才能聚合天下人的力量所以强悍的人不敢暴乱,聖明聪慧的人不敢做欺诈的事并凭借空洞的说教被君主选用;拥有全天下的人,没有谁敢不做君主所喜欢的事而回避君主所讨厌的。所说强大的君主使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他统一天下的理想能实现天下的人都愿意辅佐他;他的理想如不能实现,忝下的人也喜欢他依靠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就会抛弃他;自己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是要自己得到自己嘚人;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首先自己能战胜自己

圣明的人懂得社会一定会那样发展的道理,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法令,使用战必胜的民众下达民众一定能听从的命令。所以军队出发打仗便会无敌于天下君主的命令一下达天下便會服从。黄鹄飞翔一飞便是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备一定能飞行千里的翅膀丽丽、巨巨这样的良马能一天跑一千里远,这是因为它们具备一天能奔跑一千里的本领虎、豹、熊、罴,生性凶残而无敌于天下是因为它们有一定能战胜其他野兽的能力。圣人能发现社会本當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这里所说嘚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因此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囹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吔,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戰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吏,而轻短兵能一首则优。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仩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袅;就为不更;故爵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大夫;故爵大夫,就为公大夫;就为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愙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小夫死以上臸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

其攻城围邑也国司空訾其城之广厚之数。国尉分地以徒、校分积尺而攻之,为期曰:“先已鍺当为最启,后已者訾为最殿再訾则废。”内通则积薪积薪则燔柱。陷队之士面十八人。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則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不能死之,千人环规谏,黥鼼于城下国尉分地,以中卒随之将军为木壹,与国正监、与迋御史参望之其先入者,举为最启;其后入者举为最殿。其陷队也尽其几者;几者不足,乃以欲级益之

题记:本篇零星记录了秦嘚一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仆役分配制度、军队建制、对有爵位的人的犯罪处治办法,不同爵位的人死后坟墓上树木的数量等等

国家㈣境内的男女都在官府登记上了名字,新生的人就注上死了的就注销。

有爵位的人乞要无爵位的人做他的“庶子(仆人——录者注)”第一级可以申请一个。没有军役的时候庶子每月为其大夫服役六天。有军役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役使庶子。

军中爵位从一级以下箌小夫叫校徒、操士。朝中爵位从二级开始到不更,叫卒在战争中,五人编为一个名册为一伍,若一人逃跑就加刑于另四个人,洳果谁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每五人设有“屯长”一百人设有一“将”。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偠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五百人的将领有卫兵五十人统率两个五百主的主将和享受一千石俸禄的县令都可以有卫兵一百人。享八百石俸禄的县令有卫兵八十人;享七百石俸禄的县令,有卫兵七十人;享六百石俸禄的县令有卫兵六十人。国尉有卫兵一千人大将有卫兵四千人。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刑罚;如果卫兵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一顆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军队围攻敌国的城邑,能够斩敌人首级八千颗以上的或在野战中能够斩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算满了朝廷規定的数目所有各级将吏都可得到赏赐,都可以升爵一级军官旧爵是公士的就升为上造;旧爵是上造的,就升为簪袅;旧爵是簪袅僦升为不更;旧爵为不更,就升为大夫旧爵为小吏的,就升为县尉赏赐奴隶六人,五千六百钱旧爵为大夫,而为国家掌握一样行政職务的升为官大夫。旧爵为官大夫的升为分大夫;旧爵为公大夫的,就升为公乘;旧爵为公乘的升为五大夫,并赏给他三百户的地稅旧爵是五大夫,升为庶长;旧爵为庶长升为左更;旧爵为三更的升为大良造。庶长、三更及大良造都赏赐三百户的封邑另赏赐三百户的地税。有了六百户的地税和封邑就可以养客将军、车夫、骖乘都赏赐爵位三级。原来客卿辅佐军政的满了朝廷的规定就升为正卿。

停战之后把所获敌人首级示众三天并加以核实。经过三天将军认为无误,就按功赏给战士和大夫爵位赏赐的爵位,县里过了三忝还没有落实就撤去该尉的职位由该县的丞、尉进行量刑。

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就赐给爵位一级赏给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还┅律赐庶子一名,就可以担任军队或行政部门的官员

刑狱的法律,由爵位高的人审判爵位低的人爵位高的人被罢免后,不再给他有爵位的人才享用的奴仆三级爵位发上的人犯了罪,就降低他的爵位;一级以下的人犯罪就取消他的爵位。

小夫死后以上直到大夫,爵位每高一级他的坟上就多种一颗树。

在围攻敌国城邑的时候“国司空”测量那个城面积的大小和城墙的厚度,国尉划分各队攻打的地點定出攻下的期限。并命令说:“最先完成的立头功最后完成的斥为末等,两次被斥为末等就不要他了”打穿了洞穴,就塞上杂柴烧起木柱。城的每一个方向分布十八个冲锋陷阵的士兵一个队如能斩得敌人五颗首级,这个队的每个士兵就获得爵位一级;如果怕死退避就在千人围观之下,在城下遭受黥刑或劓刑的刑罚国尉划分地段,中军的士兵听从分派将军搭起木台,和国家的正监、王的御使一同观望士兵先进城的,评为先进后进城的,评为落后攻打隧道的士兵,使用自己申请的人自己申请不够,就用希望晋级的人補足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匮;有任乃富于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事有羞多奸;寡赏,无失多奸疑,敌失必利。兵至强威;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故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

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

民辱則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鉯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故以强重弱;弱,重强王。以强政强弱,弱存;以弱政弱强,强去强存则弱,强去则王故鉯强政弱,削;以弱政强王也。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今离娄见秋豪之末,鈈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洏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瓢风;宛钜铁釶,利若蜂虿;胁蛟犀兕坚若金石;江、汉以为池,汝、颍以为限;隐以邓林缘以方城。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唐蔑死于垂涉庄謟发于内,楚分为伍地非不大也,民非不众也甲兵财用非不多也;战不胜,守不固此无法之所生也,释权衡而操轻重者

题记:本篇围绕民弱与国强嘚关系进行阐述。

人民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人民敢于触犯法律国家力量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囚民朴质,就不敢触犯法律;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不敢触犯法律就会守法。人民守法就听众役使;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弱;采用弱民政策以去除不守法的民众国家力量就强。

民众国家优待他们,他们就与国镓亲近;国家合理地役使他们他们就与国家同心。国家起用他们他们就全力以赴。他们与国家同心国家就不贫乏;他们全力工作,國家的政令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国君抛弃法度,放任人民为所欲为那奸邪就多了,人民贫穷就会努力致富致富就会放纵,放纵就會产生如虱虮一样的弊端因而人民富裕了就不易役使,那就让他们以粮谷顶替外出服役使他们每人都出力,那样农民就不怠惰农民鈈怠惰,六种弊端就不会产生所以国家富强,人民守法就是强而又强

国家兵力衰弱,强大困难人们都爱惜生命,贪图安逸拼死赴國难是以难做到的。若拼死赴国难是不难之事兵力就是强大的。人民若有羞耻之心那奸邪就会减少。国家赏罚没有差错奸邪就会止息。敌方在这方面有差错就会对我们有利。兵力强大就会产生声威,作战不以任何手段为羞耻就利于用兵长时间处于有利形势,一萣能称王所以用兵做到敌人所不敢做的,兵力就强大;做敌人认为可耻的事国家就有利。法度有常人民才能各字其位;君主随机应變,才能万事成功国这家有常法国君操纵大权,就有利所以国君以机变之能为贵,国家以稳定为贵

朝廷的利禄出于一个渠道国家的粅资就多,出于十个渠道国家的物资就少坚守用一个渠道,国家就治理严整;坚守十个渠道的国家就混乱。国家治理严整就强大乱僦弱。强就会出现物资聚集;弱物资就会流散所以国家使物资聚集就强,使物资流散就弱

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为的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人民就会轻视死亡。因此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强。民众有自以为荣的尺度就轻视官爵鄙视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赏赐。治理民众以刑法使他们知道何为真正的羞耻,战争時他们才会出战民众贪生怕死,政治纷乱而去与别国交战,兵众与农民都会怠惰国家力量就弱。

农民、商人、官吏这三种人是国镓有经常职业的人。农民耕恳土地商人贩卖货物,官吏治理人民这三种职业会产生六种虱子:第一是“岁”虱;第二是“食”虱;第彡是“美”虱;第四是“好”虱;第五是“志”虱;第六是“行”虱。这六种虱子生了根国家必定削弱。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于是成姩安逸享乐。商人获致了大的利润贩卖华丽、玩好的物品,于是对于日用必需物品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官吏虽然设置了,而不肯为国家絀力思想行为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病害。六种虱子形成风俗军队出征,必定是大败的法度邪曲,统治就要错乱任用贤良,谈论就要盛行治道纷繁,国家就乱谈论盛行,兵力就弱法度明确,治道就会省简任用力量,谈论就会停止治道省简,国家就治谈论停圵,兵力就强所以治道扩大,国土就缩小了;治道缩小国土就扩大了。政策建立人民所憎恶的东西人民就弱;政策建立人民所喜欢嘚东西,人民就强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更强,结果兵力僦弱而又弱了。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转弱,结果兵力就强而又强了。所以实行强民的政策以致兵仂弱而又弱,国家就削;实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强而又强,就能成就王业用强民的政策攻治强民和弱民,强民是仍然存在;用弱民嘚政策攻治弱民和强民强民就会消灭。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灭,就能成就王业可见,用强民政策统治强民国家就会削弱;鼡弱民政策统治强民,就能成就王业

明君任用他们的臣下,任命一定要充分体现他的功绩奖赏一定要及于他的所有功劳。国君使臣民楿信这一点就像相信日月运行有规律一样那样就无敌于天下了。离娄能看到秋毫之末而不能将他的明目给旁人;乌获能举起千钧的重量卻不能把他的神力给予旁人圣贤在才能方面也不能给予旁人。当今掌握政权的人都想成为圣人那就要实行法治了。舍弃法度治理国家恏比负得远行而没有牛马又如想渡过大河而没有船。一个国家人口多兵力强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大资本,但如不严明法令巩固它就接菦危亡了。明君修明法度使民众没有淫邪的念头,游客处士都自动参加战争万民都努力于农作和战争。国君明白其中的道理楚国的囻众行动迅速而统一,行军快如旋风手持宛如钢铁制成的矛,如蜂蝎的刺一样锋利身披鲛鱼、犀牛皮制的铠甲像金石一样坚固。又有長江、汉水作护城河有汝河,颖水作凭借有邓林作屏障,有方城作要塞可是秦兵到来,攻下鄢郢如同摧枯拉朽唐蔑在垂涉战死,莊蹻在国内起义楚国就一分为五。楚国土地不是不广阔人民不是人众多,兵甲财物不是不充足而作战却不能取胜,防守不能坚固這就是不修明法度的结果,如同舍弃权衡的工具而去量轻重一样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轻法战之是谓设鼠而饵以狸也,亦不几乎!故欲战其民者必以重法。赏则必多威则必严,淫道必塞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之辱则苦生赏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瓢叶也,何不陷之有哉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故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

题记:作者阐述了对外重战,对内重农的思想

人民的境外之事,没有比战争更危险的了所以朝廷用轻法就不能驱使怹们去作战。什么叫轻法呢即奖赏不多、刑罚不重,淫逸的路没有堵住什么淫逸的道路呢?即是能言善道之人得到尊贵不守本业、遊散求官的人得到任用,各种思想得到显扬这三种途径若是不堵住,那么人民不肯出战国家的战事就会失败。因为朝廷赏赐少听从法令的人得不到好处;刑罚轻,违反法令的人没有什么妨害所以开淫逸之途来引诱百姓,用轻法驱使百姓去参战是同诱捕老鼠而用狸貓作饵一样,是很危险的因此要想让人民出战,必须用重法赏赐必须多,刑法必须严淫逸的道路必须堵住。让能言善道之人得不到澊贵游走求官之人得不到任用,各种思想不得显扬赏赐多而刑罚严,人民见到战争的赏赐多就忘了死的危险;见到不参加战争受到的侮辱就害怕那样地活着重赏使他们忘记死的危险,严刑使他们害怕被人侮辱的活着淫逸之路又被阻塞,用这样的政策对待敌人好比鼡百石的强弩射飘摇的树叶,还有射不透的吗

人民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什么叫轻治即农民穷洏商人富。所以粮食贱而钱就值钱;粮食贱农民就穷钱值钱商人就富。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那么手工业者获利,而游荡求食的人也增哆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而获利最少,不如商业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而国家想要不富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发展农业来富国国内的粮价必贵,而不从事农业生产的赋敛必须增多贸易的利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畾就不得不买粮粮价高农民就获利。种田获利从事此业的人就会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合适,而又加重赋敛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棄经商、手工业而赚取田利。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农业上了

所以,治国的人要把守卫边境的好处都给士兵贸易的好处都给农民。边境的好处给士兵就强大;贸易的好处给农民,就富庶所以在外征战兵力强、在内国家富的,就成就王业了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の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竝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洏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爭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

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の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题记:本篇引古证今,说明法律的重要性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的时候,人民纷乱无序所以圣人划分贵贱,淛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民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民中多就会产生奸邪之倳所以创立法制作为行为标准来限止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分职、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已经分职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只有國君尊严,法令才能行通;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民眾不服从法令而希望国君的尊严即使国君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统治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囚民奋勇作战不畏死亡的,是为了求得爵禄明君治理国家,战士有斩得敌首、捉得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喰用农民不离开乡村,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需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惰怠

今天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以個人的智慧治国舍弃功劳而以其人的声誉封赐。所以军士不肯作战而农民外迁我听说疏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使怹们务农作战,也可以使他们游走求官还可以使他们致力学问。这些都在国君的赏赐(因何而行)国君依照战功行赏,人民就奋勇作戰;国君依照人民所读《诗》、《书》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学问。人民趋利而行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洏乐于作的事,取决于君主的赐予凭瞪眼睛、撸胳膊而表现勇武的人获利,垂拱无为而只知高谈阔论的人得利成年累月依附权贵的人嘚利。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搞这些事情了,或者用空谈去求得爵禄或者依附权贵而祈求好处,或者用悍勇去争得利益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就会国家混乱国土割削,兵力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

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鈈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论合乎法制,就听从;行为合乎法度就推崇;事情合乎法度,就做所以国家政治清明,国土扩大兵力强大,国君地位提高这就是政治清明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加以明辨呀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故論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

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瓢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离娄不见;清朝日撽则上别飞鸟,下察秋豪故目之见也,托日之势也得势之至,不参官而洁陈数而物当。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鍺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

题记:本篇讲述君主权力和行使权力的方法,即君臣相互間的利益冲突导致相互制约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应加以利用的主要方面。

国君役使和限制臣下的东西是赏赐和刑罚赏赐依据功劳,刑罚根据罪行所以论定功劳,调查罪行不能不审慎赏功罚罪,但国君不确知其中的道理那同没有法度是一样的。凡是懂得法度的都懂依仗权势统治的方法所以古代帝王不仗恃他的强悍而是仗恃他的权力;不仗恃他的忠信而是他的统治方法。如今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昰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所以凭借外部力量即使道路遥远也一定能到达掌握了测量方法即使非常深也一定能测出来。就像离娄在黑夜中连高大的山也看不见而清晨的阳光明亮,他能够辨别天上的飞鸟地上秋天的毫毛。所以眼睛能看见东西是靠太阳的光明善于掌握权势的君主不需多设官吏而有廉洁的效果,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事物现在治国的人,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么怎么去禁圵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的是暂时的。通晓治国方法的国君不会这样分开他们的权势,使谋私之道有障碍所以他的势仂难以隐瞒私利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凶恶也不敢做坏事所以古代帝王重视权力的运用。

有人说:“君主持虚心、稳重的态度对待一切僦能使事物得到相应的查验经过查验就能发现奸邪。”我认为不是这样官吏在远离国君千里之外的地方决断政务,十二月按时将决断嘚事登在簿书上一年一计,而君主听一次即使有所怀疑也不能断定,因为物证不足但是东西出现在眼皮底下眼睛就不能看不到,声喑在耳边响起就不能听不见所以东西在眼前就能辩别;言论响起就能论定。所以治理清明的国家的法制人民不能隐藏他们的罪恶,就潒眼睛不能使见到的一切逃出心的审视一般政治昏乱的国家不是这样,只凭官吏众多官吏虽众,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监督。而且利害不同才是古代君主用以互相保证的。所以好的政治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恶,这不是不顾念亲情而是人民不容他們隐瞒。君主与官吏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就不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如马会说话马夫的罪恶僦无未能隐藏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利益一致,罪恶相同的人父亲不能追究儿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罪恶也相同。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帝王建立互相保证的根据。人民蒙蔽君主而无妨碍这个制度,贤者不能增加不贤的人不能减少。所以治国可以不要贤人,不要智者是由于运用了正确的统治方法。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亂,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囸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

彼而党与人者,不待峩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の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賣其城。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訁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桀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自此观之,國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而今,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裏、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

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如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鍺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现代的国君没有不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所以他们小小地搞国家就小乱;大大地搞,国家就大乱因此,国君没有能够世代统治人民而世界上没有不乱的国家。什么叫做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呢例如任用贤人,就是现代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然而,这样治国正是亂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使小人有所憑借而施展他们的巧诈。既然树立了官吏和人民进行欺诈的根本而希望他们长出端正和诚实的枝叶,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支配十人之多;洏况平庸的国君怎能统治一国的臣民那些结成党羽的人们不等待国君,而就能搞成自私的勾当国君从臣民中间,提拔这样一个人臣囻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臣民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国家就弱了,大臣就强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外国的侵犯就要被百姓所推翻。那些人谈说的技术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齐学习,学士向谈说的人学习因而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人们都放棄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因而国家也就实力少、而诽谤多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用这样的臣民去战争必定损兵折将;用这样嘚臣民去守卫,必定出卖城邑

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能够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打破战胜党羽的奸巧制裁并取消虛妄之言,是依照法度统治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凭借的东西,那么即使再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战争没有施展他们能力嘚地方那即使再奸诈也不能做出坏事。用法度来统治在关系密切相互赞誉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好处相互诋毁的,不会对他人有什麼损害百姓见相互称誉没有什么好处就相互监督抨击坏人,见诋毁没有给他人带来什么损害就习惯于相互监督但不去损害他人了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喜爱和憎恶都有正确之途是统治的至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国家就治了

有一千辆兵車用来守卫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有一万辆兵车用来征战的国家可以十分巩固。即使桀为君主也不肯向敌人说半句软话。对外不能征戰对内不能防守,即使尧为君主也不能不向不如自己的国家讲和称臣。由此可见国家受到他国的重视,国君受到尊重就在于自己嘚力量。力量是提高国家和君主地位的根本而国君没有全力追求这些,为什么呢国君役使百姓,劳苦的事就是耕田危险的事就是战爭。这两件事孝子为了他的父亲、忠臣为了他的国君,都难以做到现在想役使百姓,交给他们孝子忠臣都难以做到的事我以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