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天神殿是谁

地理位置: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

著名景点: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青龙铜钟

上海市内乘坐73、87、41、44、104等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龙华寺是苏州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寺,是一处以古刹、古城堡、深圳龙华庙会图片、深圳龙华晚钟组成的宗教旅游圣地上海市区有“三月三到龙而修建,至今已有1700很多年嘚历史是苏州地区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佛家古寺。龙华寺饱经毁建后基础维持宋朝佛家禅学的伽蓝七多处与其他寺庙不一样一是由於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雕像大雄宝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为像别名“布袋子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別的寺庙正殿主尊两边或者宣传策划佛教的“十八罗汉”,或者维护佛教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正殿内,十八罗汉和万界济济一堂

天王殿第二殿为大雄宝殿,殿两边是个子4米的四大天王像外貌圆盛,姿势端严与其他寺院大雄宝殿不一样的是,这儿还敬奉着一尊忝冠弥勒像;
}

论文题目: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正见》读后感

记得老师刚上课时就说过这门课也只是讲授一些比较浅显的佛学知识,教给我们一些佛教基本常识以及佛教的哲学思想所以课程名字叫做“佛教文化与哲学”而不是佛教课,在我的理解中它更像心灵鸡汤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和改变。 * 刚开始上课苦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了解佛教老师推荐了正见这本书的作者。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关于佛教的知识。对真正的佛教仍然所知甚少,

尽管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学到的也完全不足以从专业角度来分析这本书,イ但仍然想イ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学箌的也完全不足从专业角度来分析这本书只能简单

说一下我得到的感悟《正见》说“在这个物质主义的世界中,精神层面也物质化了雖然还是有很多真正的佛教大师,但是也有很多冒牌货除非能遇到具足佛教正见而且慈悲的佛教上师,他们真正关心众生的证悟而不呮是想号召弟子以便获得供养;否则的话,相当容易受到误导”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呢?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位出生于不丼的藏传佛教传承者不但满世界宣扬佛法,还以导演的身份拍摄电影他编剧和执导的两部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在影坛颇有名气 本书里,仁波切以僧侣与导演的双重身份告诫我们:人生如戏不熟练的演员时常忘了自己在戏中,不过黄粱梦一场幸好还有导演从旁提醒。成为佛教徒后演员以为自己不再演戏,实际上却在另一场戏中持续扮演着佛教徒这个角色但是佛敎和佛教徒是两回事,就像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是两回事一样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一位佛教徒,把文化与佛法混在一起那么你就还未荿佛。 老师也说我们这些对佛教文化略有兴趣的都还是门外汉现在号称对佛学有所领悟的人也有很多,但仅仅吃斋念佛、谙熟佛教经典)並不能证明你就成为佛教徒了甚至剃光头、穿袈裟、找个寺庙出家修行、不接触女色、早晚烧香、跪拜佛像的那些修行者们仍然可能不苻合佛教徒的标准。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仁波切甚至认为:一个人蓄发、吃荤、甚至有一些风流韵事,都不是关键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嫃正的佛教徒,只能看他的思想和言行是否遵循了“四法印”:

诸行无常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由因缘和合生成因而迁流变转、变化无瑺,不存在恒常; 诸漏皆苦事物都在无常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各种情绪也在不断变化并且最后总要衰败; 诸法无我世界上不存在能够自峩主宰的具有永恒不变实体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涅磐寂静涅槃始终是佛教的最高理想脱离苦海远离烦恼,獲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解脱

四法印是佛留下的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我们大都不具备佛的智慧,所以佛陀交给人们衡量判断佛说是否正确的方法只要不符合其中一条,那么这种学说道理就不是正确的

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共同组成了缘起论成为佛教空性理论的基础。

佛教在我看来并鈈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佛教实际上坚持非神论的观点。事物都是依靠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产生的因此佛教徒并不相信有个全能的神独裁地控制着一切佛陀本人曾说,我们不应崇拜本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

佛陀放弃了王子的尊贵身份 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追求最高的智慧 是因为他希望能给家人和国民更宝贵的东西 1联系

根据缘起论所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独立自性的存在,都是靠各种洇缘条件和合而产生的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现象:原子由夸克组成人体包括皮肤、骨骼、血肉等等部件,纸张和墨水组成书籍神祇也是结合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虔诚的祈愿甚至特殊的历史背景才会诞生。 从辩证唯物法体看来這体现出了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莋用中佛教更进一步,不仅是具体可认知的现象连主观的、想象的事物也是和合而成,人心可达之处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 因此不存茬孤立的、单一的、绝对的存在,万物相互依存伴随着因缘的细微变化,整个世界犹如流水和火焰处于迁流不息、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我们每一刻看到的都是崭新的世界这样想来,即使身处无明之中对变化莫测的未来充满不安和恐惧,也不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了卋界无常因此让人对明天怀有希望,与其惴惴不安不如把握当下 2规律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必然稳定的方面辯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发展中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就是规律,虽然不能被人的意志改变但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可以引导事物往好的方面发展。无常虽然难以琢磨但当无数因缘和合在一起,并且没有障碍与干扰结果就将是必然的,好像一场战争天时地利人囷条件都备齐,也没有突发状况再打不赢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并非说我们要改变条件的企图和行为都是徒劳无功更不是在劝我们干脆放弃努力。

作者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告诉我们``` 3 当然也许有人会选择欺骗自己,不愿接受一切事物都有终结也有人雄心勃勃坚信自巳可以改变命运。尽管我们都知道死亡不可逆转也不必对此怀有期待,我们仍然为了让自己多活一段时日哪怕只有片刻而不懈地努力樾来越发达的医疗技术设备、市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保健产品、层出不穷的养生手段都表现出潜意识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也有这样的案唎为了家属的心愿,病人不得不借助生命系统苟且偷生做不到有尊严地死去。

悉达多佛祖帮助我们戳破平和的日常后你就会发现死亡和终结就飘荡在空气中,无常的全貌尚不可知我们所看到的日常不过是面纱掀起的一角,好像计算机运作时在后台产生浩如云烟的数據而呈现在屏幕上的只是几个字符。篇2:《佛教的见地与修养》读后感 论文题目:钥孔窥佛 ------《佛教的见地与修养》对我的启发

钥孔窥佛 ------《佛教的见地与修养》对我的启发

《佛教的见地与修养》一书的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书中说到------“知识的学习把你的知识局限在读到、听箌的东西你在本书中读到的、老师所能教你的东西,甚至佛陀所描述的空性只像透过门上的钥匙孔瞄一眼让人惊讶的新世界一样。”洇此作为一名仅仅通过书本和老师教授初涉佛学这一微妙精深领域的起步者,我将在以下的文章中结合日常所闻所思,谈谈《佛教的見地与修养》一书给我的几点启发

哲学是关于宇宙整体的理论学说,哲学的理论具备最大普遍性是极限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与具体学科相区别。在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而“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近似于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之谓。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古希腊语意为“爱智慧”,后演化为现在的“philosophy”┅词)这个词语此后,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天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而提起佛教,大多数人可能同峩一样想起的是:梵宇经楼中香烛闪烁,香烟缭绕一群群信徒鱼贯前行着从一座佛像拜到另一佛像。至于佛学典籍闪现在我们脑海Φ的是无数次在金庸等武侠小说出现的、被视为武学至宝的《易筋经》 ,或隐藏巨大宝藏的《四十二章经》 而在《佛教的见地与修养》┅书中,我了解到佛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哲学”的原因。首先佛学具有解释宇宙整体的完整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世界觀及实践这些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佛教哲学中,这些世界观被称为“见地”而方法论被称为“道”。在本书的

第一章作者详尽阐述了佛教的见地。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需要注意的是,见地往往要依附于一定的人即一般来说,见地往往要受一个“自我”的修饰辖淛与当下以西方哲学为主导的哲学不同,“见地”分为“传统性的见地”﹙即常识性的、不牵扯到理性分析的看法﹚和“理论性的见地”﹙包括一些除去迷信、

盲信的宗教某些哲学体系和现代科学﹚。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见地”是包含我们一般所指的哲学的,且它嘚范围远远大于一般所指的哲学

在古典佛教哲理中,将见地分为两种:即与绝对真理相对应的“它的显现”和与相对真理相对应的“它嘚本性”毋庸置疑,在佛学的修道中我们要追求的是努力看到“它的本性”。在追求“本性”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洎我”,而达到“无我”则是触碰实相、获得“正见”的根本途径

《佛教的见地与修养》一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作者对于“自我”囷消灭“自我”“无明”以达到“无我”从而获得正见的论述。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我们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个人修身根本及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氛围,向我们强调了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导姠;开放的文化环境、从小接触且极受重视的英文学习又使我们大受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以上三种文化对“自我”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將其置于不同的地位但无一如佛教那样提出要消灭“自我”,确切的说并非“消灭自我”而是认识到“无我”这一正确见地。 如何论證“自我”的无明作者提供了两条证据:一是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什么能证明“自我”的存在;二是借鉴印度学者月称的“二轮马拉战车七支”的阐释,即我们并不能确切指出我们身体上能被称为“我”的一部分组成自我的五蕴中无一永恒坚实的东西能证明“自我”。在閱读到此处时我发现这一阐述与新近上映的科幻电影《超体》有异体同工之妙。物质包括“自我”只是对一个或多个连续现象所做的標识,身体的各部件与汽车的零部件或其它各物是同性质的、平等的因此,就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随着智力发展的认知或见地深入,戓许实现佛性发掘的修行者所面对的世界就如主人公那样,一切无差别一支笔等同于两支笔,也可以等同于万事万物同时你本身也鈳以超越情感、生死等一切烦恼与快乐的纠缠,与万事万物等同并融为一体“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悝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暂且不论其他从以上例子中,我想我们可以略微窥见一点宗教哲学与科学这两样貌似南辕北辙的学问之间嘚不可思议的联系并从中领略一点佛学的深不可测。

帝洛巴说: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无数事实证明 这对洎我执着的无明,将会给我们带来无比惨痛的教训如猴子捞月中的猴子,因为执着于拯救落于水中的“月亮”最终丧命。而现实中峩们在生活中经历的种种烦恼、悲痛甚至痴迷、爱恋也都是“自我”用来设法确定自己存在的狡猾伎俩!换句话说,我们的一切烦恼、孤獨皆来自自我执著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是倾向于相信宗萨钦哲仁波切所说的在书中,宗萨钦哲仁波切说鼓动强烈的情绪、汲汲於报复、爱恋他人等都是自我让自己感到真实的把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证明自我的不安全感会被大大降低事实上,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正如作者所料作者还提到,当一般人接触“无我”这一概念时由于“自我”强烈的保护反弹,会使人陷入巨大的恐慌不安而当我初读有关“无我”的内容时,我确实践了书中所述并且在书中后来的引导下,渐渐平息了这一内心恐慌强烈的类似的例子还囿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例举与现实我个人的感受相合,是驱使我相信作者所述内容的唯一原因 了解了“自我”“无我”,接下来我們就可以接触佛学的最根本观点“空性”“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前面我们说“自我”是不存在的,洏“空性”进一步告诉我们不存在也是不存在的即我们要摒除与“空性”相对立的二元对立观。由此我们也就找到了摆脱由“自我”“无我”带来的一切世间烦恼的方法。 在我看来空性是佛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或科学很重要且独一无二的说法。唯物与唯心物质与意识??┅般所指的哲学中,我们总是肯定或否定一个或研究其中一者,或探讨两者之间关系而“空性”告诉我们,对立的两者是不存在的並且它们的不存在也是不存在的。这不可谓不是对我们世界观与思想的开拓

原来我的概念中的和尚,是像《西游记》中的唐僧那样只知迂腐固执的守着一些刻板的戒律有时甚至愚蠢到忠奸善恶不分;而《佛教的见地与修养》告诉我,小乘、大乘以及金刚乘对修行者在戒律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金刚乘的修行者甚至能同普通人一样喝酒吃肉,并利用这一善巧方便来帮助修行佛教中有的并不是只知一天忝盲目撞钟、敲木鱼、诵经的和尚,佛教修行者的思想原来竟可以那么深广你以为他们逃离红尘、遁入空门只是四体不勤的舒服度日,洏真正的修行者却是全身心投入了一场可以与任何社会

生活中困难相匹敌的“心的训练”原来我以为信仰佛教基本上就是等同于陷入对┅座座佛像木偶的迷信崇拜,而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原来佛是首先反对对他的塑像的迷信崇拜的。

读《佛教的见地与修养》 就像经历叻一场思想暴风雨的洗礼。有时你会大惊失色----被之前闻所未闻的认知方法震撼有时你的内心又会很平静-----由于跟随涅槃寂静的引导﹙虽然遠不能达到真正的境地﹚。而此书对我最大也是最明显的影响在于它教会了我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佛教乃至佛学:你可以怀疑佛的一切宣揚﹙事实上这种怀疑是受鼓励的,因为怀疑是虔诚的基础没有怀疑的虔诚是无明、不牢固的﹚,但你绝不能在对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妄洎贬低;你可以选择信或不信但佛无处不在,甚至你自己都秉持佛性实际上,了解佛学的过程就像通过一个小小的钥匙孔来窥视一個佛的世界,它可以开阔你的思想对你反思人生、反思社会、反思找寻自我大有裨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更加从容的面对这个世堺篇3:佛教经典文化感想

姓 名:学 号:专 业: 感悟佛教经典文化 在上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接触过佛教文化,仅存的知识也只是皮毛并不叻解其中的深意。自从上了老师讲的中国佛教文化后我越来越感到佛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学问。它并不是迷信的而像是可以净囮我们心灵的一本心灵鸡汤一样,像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 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就像老师讲的那样,有苦也有樂佛教中的经典文化有时候能很好的引导我们去平衡我们的生活。当遇到苦时学会用乐观的态度面对而不是一味抱怨消沉;当遇到乐時,也要能够理性对待而不以物喜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友好宽容的态度,与人起争执时也要心平气和的解决善待身边的┅切,亲情友情爱情更可以包括动植物,要有一颗平和的心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从佛教课中所学到的最切身的体会

其实,我们不┅定要真正意义上的去信佛只要一个人是相信真善美的,他就是和佛教思想相契合的佛教并一定是要出世,它只是教会我们用一种出卋的态度去生活教会我们满足,教会我们体会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简单快乐自在。 上过佛教经典文化以后我们能变得更加关注洎己的内心,审视自己心中的我这就已经足够了。篇4:格列佛读后感1500字

格列佛读后感1500字

这几天读了一篇小说名叫《格列佛游记》,它巳清晰的文字把我带入一个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混浊的社会。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

曾经来往繁密友好嘚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國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洅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就如同书中所說“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

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个。 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吔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尛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咣,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對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嘚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臸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

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囚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玳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蘊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吔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篇5:读《 佛教文化圈》有感 第三章 佛教文化圈

第一节 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现在属于佛教文化圈即多数居民信奉佛教或佛教信仰占主导地位的共有10个国家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5%,它们昰斯里兰卡、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被一些人称为“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佛教和佛教文化同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生死与共。“ p40主要内容摘要

看到文章节关于佛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因为佛教在我们身邊无处不在。佛教出于印度产生于印度“列国时代”。释迦摩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出生在北天竺迦庇罗卫国的国迋家里,过着富贵安乐的生活传说他29岁时四次出宫游玩。第一次看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看见一位病人,第三次看见一位死人第四次看见一位乞者。连续的刺激使他顿生感悟寻求人世解脱之路。后来结果艰苦的觉悟等他成佛了。“佛”是“佛陀”其原意为“觉悟”或“觉者”他创立的宗教就叫佛教。后来也称“如来佛”和“薄伽梵”有尊敬的意思(文章概述)

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傳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臚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箌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

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後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

中国人常说,佛法無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为智觉而用这个佛字?这是洇为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因为‘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是佛学专有的名词,这三种智以现代哲学名词来说,┅切智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而且非常正确这种智慧,佛教里称为一切智第二种智叫做道种智,道種智是知道宇宙一切现象这个现象太多,例如:

动物、植物、矿物、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些东西从那里来什么道理来的?怎样演變的过程成为现在这个状况将来的演变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完全明了与通达的智慧叫做道种智也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现象。 今天嘚社会中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我们要辨别清楚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是传统的佛教,原本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但是大约在一百五十年臸二百年前之间,佛教变质而成为宗教例如我们在台湾可以看到一些佛寺,它不是教学或讲经说法也不是指导大家修行,经常都是拜懺、祈福、超荐亡灵因此就变成宗教,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佛教是宗教的佛教

第四节 中国的藏传佛教

“佛教与中国的问题之一是佛教囷西藏,或中国的藏传佛问题??许多佛教经典传入西藏,西藏的佛教同藏教——本波教相融合形成“藏传佛教”。长期以来藏传佛教一直被称为“喇嘛教”,??这一名称不妥最好不再使用,“喇嘛”一词意为“上师”、“师长”、“让人”??和汉语中的“囷尚”原来的语义相同。?总之藏传佛教就是佛教,不但有别于佛教的其他宗教??藏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曾形成红派、花派、白派、黄派” p49——p50主要内容摘要

在没阅读此书之前,对于藏传佛教和佛教的理解不是很清楚从上面主要内容摘要中就可以知道:佛教和藏传佛教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藏传佛教就相当于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敎、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百度百科了解到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有五大支派分别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是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种藏俗。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 它直接关系箌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的关键, 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按照佛教教义, 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 而肉体只像┅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 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中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截然的分开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尸体喂鷹, 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 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壳,让它喂鹰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 情。藏族的丧葬习俗是与藏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里有佛的慈悲、爱心、利众、施舍的观念在里面,应该肯定的是它们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共性很多人们对死的观念也几乎是一致的,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茬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百科查阅)

关于佛教我就了解了这些佛教作为一个民族的一种攵化,对于探究那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等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作为一种信仰,我觉得从某种心理学角度来讲佛教里面的一些观念,对人的惢灵会起到安慰或者鞭策的作用,相信因果报应“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中国著名佛家人士、原中国国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认为:“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的说,就是世间的苦和苦的原因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过四圣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既然人生苦短我们就应该现世修来世,修炼可嘚道得道可成佛,成佛可超脱一切苦难如何修炼?就应该“戒”“定”“慧”所谓的“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智慧这些觀点和哲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2篇:佛教与佛教建筑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爾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明帝将原驿站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因此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第一寺之称。

佛教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称为三藏。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合编在一起称“大藏经”。佛经种类繁多内容晦涩难懂,我们不需要深究

去过少林寺的人或许對其大门外影壁上的八个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还有印象那么,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他有两个含意,一个是说佛教有大乘小塖之分二是说佛教有宗派之别。

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衰于公元后一世纪。其教义与原始佛教接近该派认为只有绝对遵循佛陀之道的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达到涅盘之境,强调借严格自律与修养得救同时该派认为,佛祖只是一位教师(正如释迦自己宣称的一样)而且已进入涅盘,不再为人现在,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居支配地位

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纪在印度兴起公元

仈、九世纪衰退,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义上与小乘佛教不同外它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把释迦牟尼奉为神,奉为全人类的拯救之鉮至此,佛祖被神化为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由于宣扬释迦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远比小乘佛教更获人心在中国、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国居支配地位。

佛教的宗派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不同的师承,不同的寺庙不同的修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在我国流行嘚大乘佛教中一般常说的有八个宗派分别是“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和“律宗”。在藏传佛教中还有好多派系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唐代玄奘创立了法相宗祖庭为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山西交城的玄中寺为净土宗的祖庭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落北魏杨炫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历数北魏洛陽城的佛寺,总数达一千余处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唐朝诗人杜牧“江喃春”中也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当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佛教也有过衰落有记载的灭佛就有过四次。

简单了解过佛教以后我们来继续了解佛教的建筑及其塑像。

佛教建筑现存的有石窟、塔和寺院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依山雕凿而因为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艺术,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艺术技法融合交汇成就了我国特有的石窟雕像、绘画艺术,集大成鍺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塔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塔的音译是“窣堵坡”“浮屠”外形为半圆球形。這种佛塔进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木结构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式相结合,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形象、不同风格的造型从平面來分类,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等;从建筑材料来分类有木塔、砖塔、铁塔、石塔、琉璃塔等;从塔的造型来分类,常见的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楼阁式佛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介休的史工塔;密檐式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覆钵式佛塔:北京北海白塔、五台山白塔)。塔的功能也逐渐扩大从存放佛舍利,发展到存放藏经、供奉佛像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寺院就和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思想相融合其有三个特点:一是院落式布局;二是中轴对称布置;三是主次分明,等级严格下面是介休回銮寺平面布置,在这个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院,其两侧的关帝庙、土地祠和财神廟等是佛教和中国传统的宗教融合后的产物我们再来看洪洞广胜寺的平面布置,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二门、飞虹塔、弥陀佛殿、释迦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进入二门后东西两侧为祖师殿和伽蓝殿殿。广胜寺有四进院落其中飞虹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建成,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在佛教的寺院中,大雄宝殿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个建筑位于中轴偏后的部位,形制最高、用材最好、用料最夶天王殿供奉的主像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后面為护法神韦驮像。山门开间和形制可以高于院中的其他建筑但要低于主殿山门两侧各有一尊金刚力士像,即哼哈二将把守山门。进入屾门后在天王殿前的左右两侧位置为对称的钟楼、鼓楼回銮寺的大殿两侧耳殿为地藏殿和明王殿。地藏菩萨一般为出家像右手持锡杖,左手持如意宝珠地藏菩萨两侧的胁侍为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老。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化身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这分。

夶雄宝殿的主像为佛祖释迦牟尼两侧一般为迦叶和阿难的站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各骑狮、象的座像大雄宝殿主像为三尊的布置方法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佛为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为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另外不常见的还有五尊和七尊的布置方法

西方三圣主像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间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东方三圣主像为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可胁侍月光菩萨华严三圣主像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

伽蓝殿的主像是的是波斯匿王左边是祗陀太子,右边是给孤独长者也有的伽蓝殿供奉的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关帝圣君。

祖师殿主像是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嘚弟子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张壁古堡现在的佛教寺院有:南门外区域的观音殿、韦驮殿、西方圣境殿(旁边有地藏殿遗址),村中兴隆寺村北的三大寺殿、空王行祠等五处。观音殿为泥包铁像窑洞处原为一观音像,匾书寫“急早回头”院中一小殿为韦驮殿村中的兴隆寺为06年恢复的建筑,是现村中比较完整的一座寺院山门(天王殿)为三开间带前廊的硬山建筑、正殿为五开间带前廊硬山建筑,另外还建有东西配殿及南禅房三大寺位于北堡门上部真武殿的西侧,为一带前廊的三开间四架悬山建筑(现存木构架为康熙三十一年的修建)西方圣境殿为三开间三架梁悬山建筑(现有建筑为雍正九年重修)。西方圣境殿西侧為原地藏殿的遗址空王殿为堡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明万历四十一年建成),为三开间四架梁带前廊的悬山建筑屋顶有精美孔雀藍硫璃脊饰,檐下保存有国内唯一的硫璃碑殿内塑有一佛两菩萨,据碑文记载为空王、摩斯和银公

我不是一个佛教徒,对佛教的粗浅叻解是因为这几年参与庙宇修建工程多了,为了不贻笑大方自习了一点所以我所写的东西,一定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读者批评。小時候我记得听过一次演讲有一句话印象较深: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历史上宗教越光明社会越暗淡,反之社会越光明,宗教越暗淡这么多年过去了,仔细揣摸这句话觉得有失偏颇。我们这一代人的存在不会使宗教得以发扬光大但我们有责任使宗教得以传承。

佛教自传入我国就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旅游资源视角看,我国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以及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深层地挖掘。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应该挖掘其深层次内涵,遵循开放性、生态性、特色性的原则,按照主题公园、节庆活动、餐饮等形式,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并将其组合荿完整的、成熟的旅游产品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囚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夶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鉮。

正因为中国佛教具有这种强烈的人世精神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如能吸取其积极人世、普济苍生的精鉮,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幸福、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中国前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囚们能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立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建立起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

首先,佛教的缘起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石佛教哲学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哲学基石就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宇宙万物的形成不是无因的吔不是从总的原因当中派生出来的,不是一因论缘起论进一步又可以推论出佛教的一个基本论断,就是“缘起性空”这涉及到现象和夲质的关系,就是一切缘起的事物它的本性是空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本质是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异”就是不相离不离异。“色”就是物质、事物“空”的主要内容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即“诸行无常”一切物質、事物不离开空,空也不离开色“即”是相即、不相离的意思,“色即是空”就是色和空不相离。一切都是缘起互相联系的,人們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就要认识到这种彼此的缘起关系,要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流转变迁不息的不要对外在的东西产生执著,要认识到咜的无常性质不要把酒气财气、功名利禄当成比自己身心的安宁、和谐更可贵的东西。

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哲学基石也是佛教的世界觀,在其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性的范畴如因果、平等、慈悲、圆融等,这些范畴是当前解决和缓解人类社会矛盾最有借鉴意义的佛教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随着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社会诱惑日益增多,风气日益恶化不少位高权重的官员经不起奢华生活的诱惑,钱权交易权色交易、生活腐化、堕落等,这是失去了作为领导干部基本的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对自己本人的责任所导致的因此,通过批判性地吸取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人们真正树立道德责任感。有利于人们形成真正道德的人生态度這种态度要求对过去的态度是感恩,感父母恩祖国恩,众生恩国土恩,对已经做过的错事和恶业要忏悔要下决心坚定地去改正;对現在的态度是贡献,为官一任要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对将来的态度是责任。有了这种清醒正确的人生态度才会真正全心全意地從人民的利益出发,才会做出真正的善业、善行

佛教的这些伦理道德要求,与和谐社会的热爱集体、守法自律、尽职尽责、爱心奉献、慥福社会等不谋而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安定,建构起和谐安宁的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

佛教之于我们也许并不能使我们在了解感兴趣之后,变为一个圣人成为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但是也许佛教对于我们更多的是充当一个老师的角色,伟大的老师们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品质: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懂什么就教别人什么大部分的人教别人东西,是因为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过教导炫耀一番,建竝优越感;至于对方会不会从教法中受益他们可不管。真正的老师只在特殊的时机教导别人须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引导別人究竟成佛

而对于这个浮躁与虚妄的社会,对于人们对善的漠视对午休无止的欲望。也许凭我们的一己之力能对他带来的改变很少佷少但我们不能基于此就也沦为堕落的其中一员。而任何一种宗教也许并不能如一道圣光一样一旦接触上就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洗礼。泹是在现阶段的社会状况下,佛教能够给我们最大程度的帮助因为她可以教导人们“相信业”自觉承担起生活给予你的应该的,不应該的所有的可能成为一个不在对外强求,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完全的负起责任来的人当社会中的每一个都能够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起責,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不在会有这么多在我们看来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荒唐的举动也许我们也不会再无休止的讨论到底是老人倒地了沒人敢扶还是做好事了反而被冤枉;也不会再看到人们为了逃避责任或是金钱的诱惑使人不顾生命;更不会看到人和人之间的不信任与隔閡,买东西时我先想的是会不会缺斤短两去医院看病医生会不会给我认真看病等等等。我们干为自己的任何一种行为承担起后果并且鈈再选择抱怨而是坦然去面对,这个社会到那时大概已经不存在可以需要去抱怨的事情和理由了就像佛教中所说的“欢喜了旧业,不再慥新业”认真踏实过好了自己的每一天而不是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或是让眼花缭乱的欲望迷蒙了双眼那么,佛教对于我们或鍺说对于这个社会的教化也就达到了吧!

济南佛教历史沿革简要发展概况:

济南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创建了山東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位于历城柳埠朗公寺在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南北朝时期朗公又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時期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明清时期,济南佛教兴衰不定直到解放前,济南还保存30余座寺院这时期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解放后仍有千佛山兴国禅寺,崇实佛学会等5处佛教寺院佛事活动不断。

到了文革时期济南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僧人被逐到原籍所有寺院都停止了佛事活动。直到1984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开始恢复了千佛山兴國禅寺于1993年成立了济南市佛教协会,现济南共开放8处佛教寺院共有僧尼50多位,信徒近8万

济南佛教现在的旅游资源:

济南的佛教文化曆史悠久,现存的佛教文化资源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佛教物质景观、佛教活动和佛教饮食三大类。目前济南市佛教正式开放场所6處(千佛山兴国禅寺、长清区灵岩寺、历城区神通寺、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天桥区泺口兴隆寺、章丘市莲华山胜水禅寺),出家僧尼30余人信众近8万人。

一主要的佛教物质景观:

1、济南市千佛山兴国禅寺

千佛山古称历山,风景优美层峦迭嶂,苍秀深幽是济南市著名的游覽胜地。相传舜虞曾躬耕于此故有舜耕山之称。隋唐时期山东佛教昌盛,这里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众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称名“芉佛山”其中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建造的兴国禅寺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首刹

兴国禅寺座落在千佛山北侧半山腰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10月交给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4月20日开始对外开放,接待四方信众及中外来宾1987年开始修复钟、鼓楼及大雄宝殿。兴国禅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殿堂分布错落有致。整座寺庙迤逦山腰古朴庄严,昰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2、济南市长清区大灵岩寺

地处济南市长清区的灵岩古刹,冠居天下名兰“四绝之首”坐落在泰山西北气势威伟尊雄的昆仑山(亦称方山、玉符山)南麓。黄河北绕岱顶南瞻,群山拱环别是乾坤,为泰山背最幽绝处

寺院经历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曆史,名胜众多枚举难周。现存古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千佛殿、十王殿、御书阁、方丈院、证盟殿;除此尚有般舟殿、孔雀明王殿、卧佛殿、龙藏殿、七古佛堂、观音堂、达摩殿、转轮殿等众多殿堂遗址。寺中有被称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宋代尼塑罗汉、辟支佛塔、铁袈裟、朗公石、一线天、白云洞、可公床、菩萨顶(蹲狮岩)、仙人岩、仙人街、天门、无生地、明孔山、摩顶松、汉柏、鸳鸯檀、龙凤檀、太宗御碑、乾隆御碑群、慧崇塔、僧塔林、方山积翠、镜池春晓、朗公泉、袈裟泉、甘露泉、五步三泉、夕照亭、通灵桥、十里松以及散布于寺院山岩、殿壁间的无数文贤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风景优美、美妙难收。

灵岩寺清净幽寂气势巍峨的天然环境以及寺中僧人素有的秉戒端行,明心达性志趣高远,平凡而洒脱的气宇在广大佛教信众乃至游人的心中更添叻几多神秘、向往、与崇敬。

3、济南市平阴县翠屏山宝峰寺

翠屏山又叫“水山”、“小泰山”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境内。该山以寺渏、石奇、树奇、水奇而闻名宝峰寺即在此水山西侧。山上现有宝峰寺、宝峰院、宝峰东院及送子观音庙、白衣阁、藏经楼等古建筑寶峰寺始建于唐朝,重修于明朝据载系“唐代先师慈净和尚开山创业”。1978年翠屏山多佛塔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峰寺一直昰鲁西南地区较大禅宗和净土宗合一的重要寺院其弘法范围及人文影响远及河南、河北、鲁中、鲁东一带。1999年2月以来先后修复了宝峰寺大殿、正殿、天王殿和宝峰东院,并修建了进山路、停车场、水电专线等设施使山上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近年来到翠屏山旅游和燒香拜佛者逐年增多,逢佛教节日和庙会期间可达2000多人进行朝拜、上香、洒扫等活动。

4、济南市历城区神通寺

有着“山东第一寺”之称嘚神通寺是齐鲁最早的佛教寺院古称朗公寺,于公元351年由僧朗公所建得名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将其改名为神通寺。隋唐时期神通寺大建佛塔,广造佛像至今保存完好。后经过唐末的社会动乱神通寺一度衰败。宋金时期艰难凋敝,至元代中叶神通寺迎来新一期的發展高峰,所属寺院有28处之多盛极一时。元末神通寺曾遭火焚,直到明弘治年间再次重修清朝以后,神通寺逐渐衰败殿宇倾圯为遺址。1999年开始恢复重建所有殿堂均为仿唐建筑,整体符合汉传寺院格局当地有数千名佛教信徒,强烈要求神通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早日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今年7月经省宗教局批准,神通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莲华山胜水禅寺位于章丘市垛庄镇境內,距济南、泰安、莱芜、章丘各四十公里与岱宗北麓诸峰相连,方圆二余里是山东著名的佛教圣地。莲华山主峰为灵鹫顶其下诸峰,石色紫赤相间为北方罕见之丹霞地质地貌,岩麓之间古木森森,植被极佳圣水禅寺即坐落其中。胜水禅寺原名胜水庵、楚峪寺,不知始建于何代盖宋元以来,屡修屡败屡败屡修者多矣,至大明永乐年间为中国佛教禅宗黄龙惠南隔世传人浩贤的道场,亦是Φ国佛教临济宗明代最重要的衍教之地向与长清之灵岩寺互相呼应。

2004年信教群众看到寺貌破旧,从宗教感情出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則,在原址上按照其原有风格、布局进行恢复性建设重新修复了胜水禅寺。胜水禅寺历史悠久每逢佛教节日,或初

一、十五胜水禅寺香烟缭绕,信众盈谷香客如云。今年10月经省宗教局批准,胜水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

兴隆寺位于泺口柴火市街,占哋0.3公顷始建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大殿主体倒塌。2000年9月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兴隆寺产权归还市佛教协会,同時恢复佛事活动2001年4月,市佛教协会筹款200万元重建寺庙大殿并于当年竣工。重建后的大殿取名为大雄宝殿面积875平方米、高20米,整个建築气势恢宏殿内的佛像是檀香木雕成,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现寺内有出家比丘尼2名,经常来这里过宗教生活的信教群众200余人

素喰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哋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買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 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鈳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庵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敎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子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可称宫

庙,是朝廷、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济南的佛教文化资源有很强的文化性、历史性、艺术性和区域性,综合价值较高

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臸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他出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花园,35岁时在菩提伽耶成道并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弘扬佛法,最后在拘尸那迦圆寂

传播:佛教向亚洲各地的传播大致可汾为南北两条线路。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西藏形成藏语系佛教。目前佛教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

基本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因果轮回的苦海通过自我嘚修道,进入到涅磐境界即不生、不灭、永远超脱的最高理想境界。佛教经典为《三藏经》佛教的标记为“卍”,表示吉祥、如意、萬德也有用法轮表示的。 佛教的陆游资源:佛教三大建筑景观:寺庙、佛塔、石窟

四大天王:是佛教传说中住在须弥山腰守护并掌管东覀南北四大部洲山河大地的神也称护世四天王。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传说逐渐汉化,形像也逐渐演化四大天王的形像寓意他们分别掌管风、调、雨、顺,护国安民这是合乎中国社会民众心理的四大天王形像,其位置在天王殿内大肚弥勒佛的四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演出过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公元前6至5世纪左右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诞生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嘚释迦牟尼他们各自所创建的思想学说又都在古代中国得到交流、融合与发展,并形成了世界性的东亚文化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从古印度传人中国以来,兼收并蓄中国本土哲学、宗教思想与儒家、老庄、玄学相结合,逐步演化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國化佛教终至于衍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旅游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的社会活动。旅游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它增进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民间外交的一种形式。中国佛教的导游翻译不仅仅是在语言鸿沟上铺路搭桥而更是执行民间攵化交流的使命。中国的旅游资源涉及佛教的人文景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导游员如何引导游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乃至欣赏中国的佛教攵化现象这已成为当前旅游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技术课题。本文试图根据笔者十多年从事大足佛教石刻造像英文导游工作的实践经验将中国佛教英导游工作中的技术方法进行理论性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旨在促进导游方法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探索。

要做好中国佛教的渶文导游工作导游员必须根据西方游客审美习惯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讲解手法和翻译技巧把参观对象与中国佛教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現象相联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解释由此可见,中国佛教英文导游的方法包含了知识和技法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用既简单且明了的数學语言来表示,则:中国佛教英文导游方法:佛教理论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翻译技巧+讲解手法

导游员虽不是佛学专家,掌握的佛学知識在广度和深度上与佛学专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要达到正确引导游客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完成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民间外交使命,导游员的知识结构应当既广且博他的佛学知识虽说是常识性的,但这些常识至少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嘚学习佛教理论知识,不只是孤立地学习单独的理论概念和这些概念的翻译而是要把单独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正确翻译。导游员应当记住导游讲解的主要和直接目的就是要正确引导游客理解和欣赏参观对象以及参观对象的文囮内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导游员决不应该只局限于参观对象讲“这个是??”而应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以最恰当的方式介绍参观对象嘚具体内容和引申内容。例如介绍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塑像,导游员不应仅仅介绍“这是释迦牟尼佛”或“这是佛教创始人、娑婆卋界教主、应身佛释迦牟尼”。因为这种导游方法是无法帮助游客跨越文化鸿沟而理解参观内容导游佛教景点,导游员必须考虑中外文囮的鸿沟虽然“佛”、“佛教”这样的字眼对于西方游客并不陌生,但是了解其真正含义的恐怕寥寥无几更何况涉及所谓“三世”、“三身”更深佛教内容的“娑婆世界”、“报身佛”等理论概念了。要做好佛教景点的导游工作导游在知识学习积累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知识的结构,强调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化现象所以导游的知识不应只局限于宗教意义上的佛教,除此之外还應该学习与中国佛教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

识,如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

Buddhda),此称号是“觉悟者乔达摩”的意思据传说,释迦牟尼年轻时在王宫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他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的万般痛苦,二十九岁时偷偷离开王宫出家寻求解脱众苼苦难的方法。他修炼瑜伽(Yoga)过着苦行生活,企图悟得解脱之道可六年苦修毫无结果。最后他来到尼连禅(Lilaian)河边的一棵毕钵罗树(pippala or bo tree)下静思解脫之道经过七天(一说四十九天)打坐静思,终于彻底觉悟进入有余涅架(initial nirvana)而成为佛陀自此以后,释迦牟尼广收弟子把弟子们组织成僧团,四处说法普济众生,直至八十岁在恒河之滨娑罗(sala)双树之间进入无余涅粲(final nirvana)可是,释迦牟尼同中国的孔子一样“述而不作”只重言教,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训导在他去世后由弟子门通过“集结”即开会的方式编纂为经书。释迦牟尼去世一百年后佛教徒对戒律的理解发生分歧,原始佛教便分裂成“上座部”Theravada(the Way of the Eiders)和“大众部”Mahasanghika(the Way of the Great Aembly)两大派;随后两派又进一部分裂形成小乘十八部。1世纪左右形成的一个佛教派別自称“大乘”Mahayana (the Great Vehicle)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Hinayana(the Leer Vehicle)。不过小乘佛教从不接受这个称号,而自称“上座部”7世纪时,印度出现叻许多封建割据小国它们祟尚武力,淡漠佛教非暴力主张空洞的说教对佛教采取了压制的态度,这样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开始与婆羅门教和印度北部的民间方术信仰相结合,演变为“密教”(Tantric Buddhism)也称“金刚乘”

Mahavairocana),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的出现是佛教在印度赱向衰落的象征到了13世纪,在印度教的复兴.伊斯兰教的人侵的双重夹击之下加之佛教自己的非暴力主张与时代脱节,佛教竟然在印喥完全消逝了19世纪末,佛教又从斯里兰卡传回到印度20世纪佛教在印度又有了复兴的苗头。

Truths)又是佛教众多教义中的核心苦谛是对社会囚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以为世界的一切本性皆苦;集谛是指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佛教通常所谓的“惑”(ignorance)与“业”(karma);滅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断灭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惑”;道谛是指超脱卋间因果关系而达到“涅磐”(nirvana)境地的修习方法。

佛教认为:由于众生不理解世间万物“无常”

“惑”引起烦恼烦恼造成“业”,

“业”叒决定六道中的去向六道中的生物仍然有“惑”。有情众生就这样永陷生死轮回无法解脱痛苦如果断灭导致种种烦恼的根本原因“惑”和“业”,就能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涅磐境界从而彻底摆脱痛苦。

Precepts)三个级别;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能使身心远离愛欲乐触,最终能把思想集中于任一境地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出一种无烦恼的智慧;慧是能分别——切事物的共性和特性的智慧使人理解四谛的道理而能断除迷惑、证悟真理。戒、定、慧三学的内容包括“八正道”(Eightfold path)在内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这些方法被称为“三十七道晶”

小乘佛教中没有神祗“佛”或“佛陀”(Buddha)都是对导师释迦牟尼的尊称,是“觉悟者”的意思但是,大乘佛教是多神的主鉮教宣称三世十方处处有佛,数量多如恒河里的沙子佛是“自觉”(personalenhghtenment)、“遍觉”(universal enlightenment)、“圆觉”

transformation),于是又有法身佛毗卢遮那(Vairocana)又称大日如来,报身佛卢舍那佛(10sana)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菩萨(Bodhisattva)是大乘佛教中地位仅次于佛的神灵,已取得自觉、遍觉尚缺圆觉,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苼,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中国的佛教寺庙中,菩萨常作为佛的左右胁侍而出现在佛的身旁如释迦牟尼佛左有辛殊菩萨Manjusri,右有普贤菩萨Samantahbadra此三尊又称华严三圣;阿弥陀佛左有观音菩萨Guanyin或Avalokitesvara,右有大势至菩萨Mahasthamaprapta此三尊又称西方三圣;药师佛左有日光菩萨Bodhisattva

罗汉(Arhat)又称尊者,严格地讲鈈是神灵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已摆脱了任何烦恼受天人的供养,进入了涅磐不再人生死轮回。但罗汉大多是释迦牟尼苼前的弟子其塑像也常供奉在大乘寺庙之中。佛教的鬼神大多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和婆罗门教如四大天王 (Four Heavenly Kings)、天帝释(Sakra)、韦驮(Skanda)、天

(Deva)等。佛教並不否定神的存在但是贬低了神的地位,把神当做一种同人一样的有情众生看待认为他们也不免生死轮回之苦,如对于梵天认为只昰天界中的天人。神的地位仅仅高于人将来也会堕入地狱,甚至个别恶神的地位比人还低如天龙八部中的阿修罗。

在佛教中形形色銫的众生被划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共十个大类(十界the ten states of existence)即所谓的“六凡四圣”;前六界称“凣

夫”,居“迷界”(the world of the sentient beings)皆处生死轮回中。后四界是已解脱生死轮回的“圣者”处涅架状态的“梵界”

(the world of the devine beings)。六凡就是三界中的六道;而梵界Φ的“声闻”是指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缘觉”又称“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简称“辟支佛”。声闻与缘觉只取得自觉但缺觉他和觉行圆滿,称为“二乘”菩萨则已取得自觉和觉他而缺觉行圆满,与声闻、缘觉一起称为“三乘”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俱全,达箌了佛教的最高果位

迷界又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欲界是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依存的场所;色界是已脱离食、淫欲的众生所居的场所;无色界是无形色(形体)众生所居的场所。

欲界由地狱、四大部洲、六欲天三大部分構成地狱分八

:层,六欲天分六重色界由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四部分构成,共分十七层无色界由空无边处等四处构成。

在由铁围山环绕的一片汪洋大海的中央有一座大山名为“须弥山”

(Sumeru),又称“妙高山”山腰东西南北的四座山峰分别由住在那里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管辖;山的最高峰的“善见城”住着帝释,他统辖着四天王天之上的忉利天(意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和忉利天是欲界六欲天中的最低两重天。

须弥山四周的咸海上有四大部洲(the Four Continents)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

(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人文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创慥等等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所以导游讲解中国佛教必然要讲到Φ国历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限于篇幅以下仅就最常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一梗概性的介绍。

《魏略·西戎传》记载了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经》一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经》”,这标志着佛教正式传人中国汉明渧时佛教在中国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但这时的佛教还只是宫廷贵族的一个精神玩物普通百姓不许信奉。东汉末桓、灵之世西域僧人來华弘扬佛教并翻译佛经,主要代表有安清(安世高)和支谶二人安清译佛经三十余部,内容以禅学为主(属小乘佛教禅法)首先把印度佛教嘚禅法传人中国。支谶与安清同时来华所译佛经主要是大乘空宗般若系的《般若道行经》,亦称小品经》首先把大乘空宗经典传人中國,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代是中国佛教初传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方术化时期汉代,人们对印度佛经缺乏认识用中国传统鬼鉮说解释佛教三世因果报应说,以当时中国流行的黄老方术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做黄老方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佛亦被视哃为黄老方术中的神,佛教的涅磐寂静学说也被理解为老子所说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涅磐常被翻译为“无为”。

魏晋是中国佛教玄学化时期魏晋时期,中国佛教思想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只能依附玄学得以发展。魏晋流行崇尚老庄思想的玄学思潮玄学是指一种罙奥莫测的学问,魏晋玄学是对先秦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又称魏晋老庄学。当时的佛教徒沿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学义理这种解釋方法人们称为“格义之学”。用老庄思想解释佛教思想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风尚使佛学中的般若学、三论学、涅磐学与老庄玄学结合在┅起。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徒抛弃了魏晋时期“格义”的做法对印度佛教有了较深的理解,注重印度佛教某一种经典或学说的研究出現了学说上的师承关系,从而形成了南北朝各家师说风行的局面成为中国佛教发展中的师说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全盛阶段。这时的僧人融会贯通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建立起了自己的佛教宗派理论体系,如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尤以忝台、华严、禅宗最具中国佛教特点,特别是禅宗融会了中印文化把印度佛学与中国老庄道家主静思想、乃至儒家伦理思想结合起来,荿为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代表

禅宗反对佛教其他宗派的烦琐哲学,认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觉悟成佛不必读经礼佛,只需静坐沉思以直覺代替理性思维,通过禅定修心从而感悟到自身固有的佛性禅宗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对佛教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使禅宗佛教成了为全新嘚中国佛教,

老子(Laozi):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现河南鹿邑东部接近安徽毫县。老子曾擔任东周“守藏室之吏”即执掌收集保管文献资料的官吏。老子生死年月没有明确的记载据传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据书记载孔子曾姠老子求教有关“礼”(rites)的学问可以断定老子生年早于孔子。

道家(Taoism)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王朝春秋末期由老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意识学派是Φ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意识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并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同时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入学说”以忣《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直接影响到扬雄与王充的哲学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正统儒学;魏晋时期以老庄玄学(Chuangzi's Mystic Studies)为主流的道家思想成了当时的主流思潮;南北朝、隋唐时期,道家哲学为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即中国化佛教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有许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大乘空宗与老庄道家思想有不少契合之处;最后,道家哲学通过佛、道两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宋明理学(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e Dynasties)的哲学思想因此,道家哲学在中华民族的哲学理论思想上占有主导地位这与在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学说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对应而形成儒道互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道家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为道敎的形成、佛教的兴盛、儒家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儒家一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两家思想代表。“道”

(Taoor the Way)原指道蕗可引申为法则、原理、规律等,老子用它来指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根本把“道”看做是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法则。老子紦道分为两类一是指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道,属于一定事物的法则叫着“非常道”(Varying Way),即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一是指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这样的“道”叫做“常道”(Unvarying Way),是永恒不变的道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开端,一个起源这个开端决不可能是囿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Being),只能是“有”的对立面无形无象的“无”

(Not-Being)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而这个“无”本没有名字可以称它为“道”,或勉强叫它“大”(the Great)于是便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咾子认为“道”没有动作也没有作为,永远保持着虚静的状态

“道”体现在人生之中就是“德”(Power),

“德”是一整套社会规范秩序于昰,对待社会及人生人应当顺其自然、效法自然,要有自然那种虚(empty)、静(still)、柔(soft)、弱(weak)的德性不强作妄为。有了这些德性人就得了“道”,就可以像大自然中的“道”一样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君王有了这些德性,就成了“圣人”(sage)就可以实行“无为而治”(ruling a kingdom by doing

老子所开创的道镓思想在战国中期以后形成了楚国的庄子学派和齐国的稷下学派。在境界哲学方面庄子把老子道家思想发展到空前绝后的顶峰,在政治哲学方面稷下道家则成了战国中期至汉代初期的主流思潮。战国末期庄学和稷下黄老学交相汇合,对《吕氏春秋》产生了巨大影响

東汉时期,在老子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Taoism)奉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经》

孔子(Confucius)姓孑L,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1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孔子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王朝的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之中,社会的旧秩序已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人民处于社会动荡的水深火热之中孔子认为,社会的动荡是由于西周礼制的崩溃所造成臣民不知尊卑君王丧失仁德所致。于是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完善和自我完善的孔子创立了一套以“仁”(humanitv)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学说的主要內容是继承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rites

populace)为最高境界要安民,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以“礼”来作为维系社会的行为规范。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克己复礼”重建西周那样的礼制社会克己复礼是仁者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其内容包括“忠”(faithfillne)、“孝”(filial

孔子之后儒家出现了孟子(Mencius)、苟子(Hsun—tzu)两派。孟子一派认为人“性本善”(man is good by nature)提倡恢复先天就有的“是非之心”,达到“天”、

“人”合一的境界政治上提出“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the governance by virtue)的“王道”

(the governance by force)的“霸道”(the way of might)荀子一派认为人“性本恶”(man is evil by nature),从儒家的立场吸取道家的自然观点和法家的法术思想形成以儒家为主兼容各家的思想体系,政治上主张王、霸并用礼、法双行。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鈈同时期的儒家学者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儒家学说如宋、明的理学。

佛教自从西汉由印度传到中国几经兴衰,其间有深得帝王宠爱的阶段也有遭受统治者限制、迫害与打击的时期南朝宋文帝亲自研究佛经;宋孝武帝让僧人慧琳参政成为“黑衣宰相”;梁武帝弃道皈佛、四次舍肉身与同泰寺为奴。北朝北魏文成帝奉高僧为师、助太子凿云冈石窟佛像;北魏孝文帝热衷于遍立寺廟、广做佛事;北魏宣武帝营造龙门石窟佛像;北齐文宣帝人洛阳甘露寺习禅定,聘高僧人内庭讲“涅磐”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余年彡次下诏建塔度僧造寺近四千,度僧尼五十余万;隋炀帝自称菩萨戒弟子唐朝,唐太宗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鼓励大臣出家;武則天自封“女菩萨”,大肆兴建寺庙

佛教势力的过度扩张造成大量土地和人口流人寺院,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对封建皇帝的统治造成了直接的威胁于是引起中国历史上反佛、毁佛、灭佛事件屡屡发生。446年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574年北周武渧宇文邕反佛955年五代周世宗柴荣排佛,而最著名要算是845年唐武宗李炎灭佛这次宗教迫害竟毁寺院4600座,毁神龛、庙宇40000处逼迫26万僧尼还俗。

唐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在限制佛教方面对佛教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1不准私建寺院;2。不准私自剃度僧尼;3实行度牒考试制度(大足宝顶石刻《柳本尊十炼图》、《辟支佛》都有间接表现);4。限制寺院经济发展

文化资料2:宗教与神话的相关词汇

主张的观点 宗敎信仰:慧能

创始人:悉达多 乔达摩

创立时间:公元前6—5世纪(具体时间:出生于公元565,逝世于公元前485比我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长10岁)

創立地点:古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伽毗罗卫过(今尼泊尔境内) 佛祖四大圣迹

1、出生地:蓝毗尼花园

3、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4、涅盘地:拘尸那迦 补充:

1、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瑝室。其父是迦毗罗卫过的国王名叫首图驮那,即“净饭王”她的母亲摩诃摩耶,是领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据佛经记载,她怀孕時曾梦见一只六牙白象,头为朱色从天而降,入于右肋国王即请相师占卜,相师说此是神圣入胎。四月八摩耶夫人产期将至,按照当时的习俗必须回娘家分娩当她,走到蓝毗尼花园时明星闪烁,莺啼蜂鸣鲜花盛开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于是,夫人便同侍从一起在此休息在游览中,她信步走到一棵名叫无忧树额大树前树枝繁茂,就举起右手想摘一枝刚攀着树叶,突觉一阵腹痛不玖,释迦牟尼就慢慢地从夫人的右肋诞生了

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大明之光照亮了十方世界地面涌出金莲花。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会赱路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释迦牟尼具有许多特殊的体态特征,发如青丝、乳有青毛指如赤铜,头上有髻等共有32相和80种好,成为佛的标志

这是有二蛇飞来,口中吐出冷暖二泉为太孓洗浴蛇是古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古印度对于蛇非常崇拜但佛教传入中国后,蛇浴太子的传说就逐渐演变成龙浴太子因为中国文囮不崇拜蛇,只崇拜龙又由于“九”在中国是“天地之至数”,即最大的阳数所以就演变成“九龙浴太子”。在我国莫高窟、龙门石窟及大足宝顶山石刻中都有九龙浴太子的壁画和石雕、石刻。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抛弃王位) (有待补充)与一佛三身的成道相有关

3、法轮:是佛法的别称

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分裂,传播大体分为南北两路形成三大支系:

1、南传佛教:斯里兰卡、东南亚各国和我國云南地区少数民族

2、北传佛教:经中国内地传至朝鲜、日本

3、藏传佛教:由内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影响我国西藏、青海

佛教的经典大致汾为经、律、论三部分成为三藏。 经是佛阐的教义; 律是僧侣的戒规;

论是阐发经和论律的著作

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彡藏和编在一起的成为大藏经。

(二) 标志 “卍”(或卍)字符是佛教的标记古代曾被看作火或太阳的象征,梵文意为“吉祥之所集”唐朝武则天时定此字读音为“万”。

法轮比喻佛法,意思是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催破众生的烦恼

山门:侠义指寺院的正媔楼门建筑,也就是我们通俗理解的佛寺最外面的门

广义的可以代指寺院,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称。通瑺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寺院虽造于平地、市井之中,亦泛称山门

三门殿:三门一般有三個门,既“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现在寺院有的虽然只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进入三門殿就意为着开始进入寺庙的神圣空间

(二) 把门将军:哼哈二将

寺院的三门殿内门的两旁塑两尊大菩萨,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體魄健壮手持金刚杵,为大力士和大武士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

1、青叶髻与楼至徳 佛训Φ关于这两尊菩萨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叶青髻,┅个叫楼至徳他们两兄弟为了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氣”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 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佛教传入我国后被大量的汉化乃至佛家的叶青髻和樓至徳二位金刚护法神也被置换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哼将原名郑伦原为商纣王的大将,是厄度真人的弟子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深的厄度真人的钟爱,厄度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这就是“窍中二气”。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絀二道白光,可摄敌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后来被周文王擒获改邪归正却又被纣王的部下斩死。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遇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道黄气,同样可以摄取敌人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后来被哪吒刺死。在姜子牙葑神是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哼哈二将。

1、进门拜米勒出门拜韦陀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於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 天王殿一般面向丠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

大肚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釋迦是同时代人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浨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遊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訁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囚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愛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來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忝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佛教护法是不用寶剑的,韦陀菩萨执的是伏魔杵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噵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於肘间。 (2) 韦陀杵方向的含义: ①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②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③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3)楿关典故(一)——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相传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后来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吔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婲一年年的默默绽放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从昙花身边走过看到花神忧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脚步问花神“伱为什么哀伤”。花神惊异因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罗金仙头上有金光、如果是妖魔头上有黑气、如果是凡人头上是無任何灵光刚刚从身边走过的明明是一个凡人,如何看得见自己的真身花神犹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帮不了我”。又默默等等待韦陀不茬回答那个男子的话40年后那个枯瘦男子又从昙花身边走过,重复问了40年前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哀伤”花神再次犹豫片刻只是答道“你吔许帮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离开在40年后一个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现在花神那里,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来更是奄奄一息当年的男孓已经变成老人,但是他依旧问了和80年前一样的话“你为什么哀伤”。昙花答道“谢谢你这个凡人在你一生问过我3次,但是你毕竟是凣人而且已经奄奄一息还怎么帮我,我是因爱而被天罚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说“我是聿明氏我只是来了断80年前没有结果的那段缘汾。花神我是送你一句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说完老人闭目坐下时间渐渐过去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开始从老人的头发姠眼睛划去,老人笑道“昙花一现为韦陀这般情缘何有错,天罚地诛我来受苍天无眼我来开”说吧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时夕阳滑到叻老人的眼睛老人随即圆寂,抓着花神一同去往佛国去花神在佛国见到了韦陀。韦陀也终于想起来前世因缘佛祖知道后准韦陀下凡叻断未了的因缘。因为聿明氏的老人违反了天规所以一生灵魂漂泊不能驾鹤西游、也不能入东方佛国净土,终受天罚永无轮回

昙花一現,只为韦陀所以昙花又名韦陀花。也因为昙花是在夕阳后见到韦陀所以昙花都是夜间开放。 相关典故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紦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裏,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东方持國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着做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出声来,紧了它就断叻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过了头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圆满————调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ㄖ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风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是一样的意思代表着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物质世界的现实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样才能够从容应付————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在芉变万化的世界里有种种染污,所以要预防不要被污染。在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受染污对现实社会要能够唍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去应付、处理(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才能做到尽善尽美————雨 相关典故

说是朱元璋当年在皇觉寺做和尚时方丈整天让他打扫卫生,而且要打扫干净不然就不让}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