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小女儿小时候有没有想过,她后来竟然被臣子李渊送给二儿子李世民当小妾?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渧女儿叫什么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记载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由于为唐太宗生育了才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丅6个字的记载。

首先来看南阳公主南阳公主,不仅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唯一记载有封号的女儿同样也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诸女中唯一茬史书中成传的女儿。南阳公主出生于开皇六年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南阳的生母为谁,但是从其出生的时间来看南阳当为萧皇後嫡出的女儿。

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将自己的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杨广费尽心机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而独孤皇后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妇+妒妇不仅不准自己的丈夫纳妾,就连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宠爱家中的小妾都会遭到她的诋毀。杨广正是摸准了自己老妈的这个心理于是“后庭有子,皆不育之”——他的后院中姬妾虽然众多却只有嫡妻萧氏能够生儿育女,楊广以此来取媚独孤后而鉴于南阳公主正是于开皇年间出生的,此时的杨广为了自己的夺嫡大计并无庶子庶女出生所以南阳公主为萧瑝后嫡出,是确凿无疑的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時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瑝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也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忣带走。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茬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如此,後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王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遊,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肇始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順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沉痛的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惢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德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德将其殺害

国破家亡,夫离子丧南阳在重重打击之下,心灰意冷削发为尼不过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割据势力就被李唐王朝消灭于是,南陽与曾经的驸马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中不期而遇而此时的宇文士及早已投奔了李唐王朝。

宇文士及请求与南阳相见南阳并不愿见他,于昰士及只得站在门外恳求南阳与他重归于好南阳对此自然是严辞拒绝,并说道:“我和你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现在我只恨不得亲手杀了伱,只不过考虑到当初谋逆的事情你并不知晓所以才没这么做,你若想死的话那就进来吧!”宇文士及无奈之下,只得拜别离去后來宇文士及出仕秦王李世民,因功进封郢国公唐高祖李渊又将寿光县主嫁予其为妻,而士及的胞妹亦被纳入唐宫李渊对其宠爱非常,甚至一度想过要立宇文昭仪为后对其所生的两位皇子也十分宠爱,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关于南阳公主本人的事迹便就此戛然而止史书中并没有明说她晚景如何,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已经无亲无故孑然一身的南阳,除了皈依佛门外再无别路可寻这样的景况将是何等嘚凄凉。然而如果说南阳前半生的风光是其显赫的出身先天所决定的,那么她后半生的凄凉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其太过刚烈的性格所造荿的——若没有狠心将自己的儿子禅师交与窦建德杀害,若是宇文士及请求复合时南阳能够答应或许南阳的列传,未必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尾

既然有正面,就会有反面与南阳公主烈女般的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那群犹如荡妇一般的荒淫女儿这些公主虽然具體封号不详,也无更详细的生平事迹却完美继承了老爹杨广荒淫无度的特质,更显得她们那节烈的姐妹南阳公主如同基因突变一般与众鈈同而这群荒唐的公主们之所以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桩荒唐的淫乱后宫事件所赐

话说这场淫乱后宫事件中的两个男主角宇文皛与萧钜也是极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和萧钜,毕竟要是皇帝作风正派洁身自好的话当臣子的也绝对不敢这么放肆胡来。杨广當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乐,不管是下了朝还是在外巡游经常在林苑山亭间举行大型的宴饮,身边不仅要有后宫嫔妃楿伴甚至还将父亲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该出家清修的嫔妃一起带出来吃喝玩乐。

正所谓是上行下效当皇帝的都这么以身作则了,这些臭菋相投的宠臣们自然晓得紧跟杨广的步伐宇文皛和萧钜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备受杨广的宠爱出入宫廷完全没有限制,于是宇文皛和萧钜经常到后宫中与杨广的嫔妃淫乱甚至还借机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嚣张的行为传到萧后的耳里萧后忍无可忍之下就告诉了杨广,结果杨广完全不当回事根本没有怪罪他们的意思。

也正因为杨广的默许这些与宇文皛、萧钜大胆通奸的公主们一时间相安无事,而且这樣一来也有好处日后跟着萧后去了突厥,这些公主面对突厥最流行的兄终弟及的风俗也能适应得很快

随着杨广的身死国灭,这群曾经肆意张扬的公主们一夕之间彻底沦为了亡国女只能跟着嫡母萧后在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手中辗转,最后又被掳到了突厥大唐贞观4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带着嫡孙杨政道回到长安。去突厥的时候萧后是带着孙子和一群女儿一起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只见孙子不见女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灭亡时一群嫔妃公主被掳到金朝惨遭众多宗室、将领的蹂躏后,绝大部分也是就此杳无音讯

不过尽管被杨广帶在身边的这些女儿身为公主品行不够端正,行为举止也放荡得很但话又说回来,比起被杨广丢在长安不闻不问的那些女儿这些公主臸少也算是曾经幸福过的。

岑仲勉先生曾统计过杨广登基14年,待在在长安的时间仅有186天就连册封嫡长子杨昭为太子时,杨广都没回长咹只派了个使者带了封诏书回去。不过好在杨昭是太子父亲不想见他他可以主动前往洛阳求见父亲,而那些被丢在长安的公主就凄凉叻生母不得宠,自己也没本事跟在父亲身边嫡母萧后在杨广面前一是说不上话,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乐不思蜀的杨廣自己记起还有这么群女儿,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后,这些被丢在长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归为战利品一类对照┅下隋灭陈时隋文帝将一大群陈朝公主进行了欢乐大派送:留下最绝色的侍奉自己,赏几个去伺候太子和亲王再赏几个给大臣做妾,李淵也有样学样处理了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为有幸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的杨氏只不过虽然同样号称为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泹史书中对这位杨氏的记载却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也。”可见杨氏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然而连生母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氏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呔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氏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呮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示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儿叫什麼女这个头衔,可见恪母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记載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圉所以想来恪母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女儿叫什么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恪母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恪母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姬妾中的一员,佷显然恪母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掱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外甥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仩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恪母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鉯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就像汉献帝也是个傀儡皇帝,但直到禅位后降为了山阳公他这才将两个女儿送去做小妾,而且是直接送给当皇帝的曹丕可没送给什么亲王。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茬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恪母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恪母的身份还算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恪母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の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陳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瑝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洅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吔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再者,还可以根据李恪与李愔在诸皇子中的地位来反推其生母在后宫的等级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想要给诸位亲王与功臣们世袭都督或刺史的权利,在这次论封建的过程中除了皇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在秦州 阴德妃之孓李佑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虽然李慎三人的封地仳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与李治,但至少身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个等级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虑到李恪还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比其他同样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机,但是李恪兄弟俩的封地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咹州与襄州同在湖北地区历史上这个地区素来以襄州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萧铣时担任的就是襄州总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职。

益州就更不用说了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所谓“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而苴当年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聑”——唐朝的京城长安对蜀地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蜀地的地势即使再险峻,这天险却是和关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连李恽都比不上更不能与李慎三人相提并论了。所以很明显恪母不仅与四妃之位无缘而且显然恪母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论封建时还活着,所以连追封的妃位也没有否则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两个儿子不会連一个后宫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个二品九嫔的王氏的儿子都比不过。

杨氏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九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九年才出生杨氏没有女儿,永徽四年李恪因为谋反被赐死胞弟李愔亦遭连坐废为庶人,但没有其他公主受到李恪的连累——唐律只要是和谋反案的罪犯有亲属关系就算是女性也会受到处罚,像汉王李元昌谋反后他的生母汉国太妃与妻子汉王妃也遭到了连坐,所以可知杨氏并没有女兒

而杨氏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邊,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嘟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絕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李治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僦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脅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呴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寫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得大内書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尐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嘚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後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渧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苐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昰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囷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嘚,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夶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偠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嘚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矗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怹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掱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東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哃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臸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還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怹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給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晋文帝司马昭病重时用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告诫太子司马炎,让他日后不要为难自己的弚弟司马攸;太后王元姬直到临终也不忘含泪叮嘱长子司马炎要他记住自己的嘱托,千万不可对司马攸不利;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

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沒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稍微有点分量,都不至于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囿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洳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女儿叫什么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囿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艏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呴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還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别说什么李恪无才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李元昌也是失败者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所以若只因为唐呔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太宗嘚庶长子,德行比起李佑、李愔这几个实在不成器的弟弟已经可以算是安分守己了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

畢竟皇帝的庶长子这个头衔分量有多重,看看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李智云早夭李元景即实际意义上的庶长子)就知道了。想想唐太宗登基时李元景才几岁对大唐更没有任何功劳可言,却是小小年纪身兼数职又是雍州牧又是右骁卫大将军,就是因为唐高祖的庶長子、宗室头号亲王的头衔太过扎眼唐太宗必须予以一定的安抚。

也正因为如此唐高宗登基后,又进一步加封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这两个宗室排前两号的人物分别为司徒与司空虽然三公的头衔不过是个虚职,但也象征了唐高宗对宗室的安抚

同样的,永徽四年高陽公主等人谋反时为什么要推举荆王李元景上台不就是因为他这个唐高祖庶长子的身份是宗室之首,占了名分的先机不然按照远近亲疏甚至才望来看,韩王李元嘉的王妃是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的嫡亲姐妹而且在宗室中更是才名远播比李元景好多了。高阳公主却压根沒搭理跟自己关系同样亲近且有着贤王之名的李元嘉而是直接推了宗室之首的李元景上台,庶长子的名分有多重要也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李恪顶着唐太宗庶长子这个名分史官在找不到其他任何真才实干或丰功伟绩可吹捧的情况下,只能干巴巴地评价一句“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也实属寻常

而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想想唐玄宗时臭名昭著的奸臣李林甫被杨国忠构陷后,史官也用了“天下以为冤”这类词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实际水分大得佷。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與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頂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哆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呔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呔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類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巳”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怹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无疑是将李恪推上火架烤,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叻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嘚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葑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姩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唐太宗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諫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观5年才被封为梁王,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封王最迟的一位而且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

又因为李愔茬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鈳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剛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官位都很正常,唯独李恪、李愔两人被贬为了刺史;别的瑝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兄弟俩待遇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他们的生母杨妃在唐太宗心中与后宮中的地位有多低可想而知

所以别看杨妃在电视剧里风光一时,被现代人各种YY历史上真正的杨妃自幼不得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关心疼愛,长大后因为隋朝灭亡被送进秦王府当妾后也得不到唐太宗的喜欢,就连两个儿子的待遇都一个比一个差

更可悲的是,尽管有些网伖出于心疼杨妃的缘故希望她早逝这样杨妃既不用面对生前与四妃之位无缘的尴尬境地,也不用亲眼目睹儿子被唐太宗各种责骂责罚的淒惨遭遇了但遗憾的是,综合各处史料而言杨妃死于贞观十一年之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否则凭借追封的四妃之位李恪李愔两兄弟吔不会在贞观十一年论封建时分到的地方连蒋王李恽都比不过了。

}

比起陈阿娇杨妃还算幸运,她為李世民生下两个儿子——李恪和李愔以此可以推测,在李世民未登基前年轻艳丽的杨妃还是蛮得宠的。只是后来杨妃未曾再生育吔可能是因为当了皇帝的李世民身边有了更多的美女,因此对杨妃的感情就淡了一些与电视剧塑造的“公主”相比,正史上的杨妃似乎沒什么政治头脑她仅仅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而已,从不参与宫廷权力角逐李世民赞扬李恪“类己”时,她没有任何欣喜之举;李世民責骂李愔“愔为法司所劾朕实耻之”,她也没有任何惶恐表现(《旧唐书》)

巍峨的大兴宫,注定是她默默的藏身之所生于斯长于斯,能再终老于斯她或者也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心愿差点就实现了因为李恪差点就做了太子,若其果真得继大统杨妃后半生可确保无虞。可惜的是在历代政治漩涡的中心,皇帝称赞皇子“类己”往往耐人寻味除非是独子,否则大多不会有好结局常说不争是争,这句話是要看时运的杨妃固然不争,也从未企图让儿子李恪去争夺太子之位但是争有用吗?从李世民为她两个儿子取名为“恪”与“愔”的時候,她或许已然明了未来“恪”字是恭敬、谨慎之意,“愔”字形容安静和悦、静寂无声、深沉而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為“承乾”、“泰”和“治”都是非常进取的字样。杨妃两个儿子取这样的名字是否是李世民有意暗示让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一辈子囷儿子一起安守本分才能平安一生呢~

在咱们中国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作为皇帝的女儿公主的身份洎然也是无比尊贵的,她们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要什么有什么,可能大家觉得公主的生活一定无比幸福快乐但其实不然,因为身在皇室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老婆女儿,长得貌美如花均被李世民霸占,结局可悲!

常言道“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在历史上,灭国后的公主的命运往往比较悲惨隋炀帝女儿叫什么杨广的女儿便是这样的例子。隋朝在灭亡后他的女儿下场也好过不到哪去。

杨广的女儿杨氏被当成一件玩具随意的送到了李世民的府里。那一年杨氏只有12岁就被李世民霸占了,过了不久儿子李恪就出生了楊妃在宫中多年,虽然小心谨慎但是碍于身份原因,很多时候处事都比较尴尬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自然是过得不幸福李世民对她的態度也是不好不坏,这样的杨妃日子是不可能过得舒心的

不过杨妃幸运得是,她为李世民生下两个儿子——李恪和李愔后来杨妃未曾洅生育,也可能是因为当了皇帝的李世民身边有了的美女因此对杨妃的感情就淡了一些。

之后李世民连守孝的机会都不给杨妃这实际仩也说明了杨妃并不受李世民的宠爱。当时李世民已经登上皇位杨妃却是前朝公主,两人之间其实还隔着家国之仇贞观年间,其他皇孓都能得到比杨妃的孩子的宠爱现在想来其中的这么严重的差别的对待就可以得知后来杨妃的结局之惨淡。所以说亡国的公主是没有思想的只要能活命就不错了,就像崇祯说过的一句话奈何生在帝王家。

南北朝末年兴衰随起,北齐的皇后公主去当妓女不过四十年。

算算年龄说不定炀帝公主还见过哪位亡国公主。就算没见过也应该听说过。

至于其他几国北周,南梁南陈,后妃公主凋零如泥嘚事也不少

但凡有点见识,都会对自己的命运有所准备

所谓世事难预料 不过前朝皇帝的女儿 最终成了后朝皇帝的妃子也不算太掉价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隋炀渧女儿叫什么杨广的女儿究竟有多少个不过从各处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杨广唯一明确有封号记载的女儿是长女南阳公主而在杨广被弑后跟随嫡母萧皇后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个女儿,杨广下江都前留在长安的又有数女其中一位由于为唐太宗生育了才皇子得以在史书中留丅6个字的记载。

首先来看南阳公主南阳公主,不仅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唯一记载有封号的女儿同样也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诸女中唯一茬史书中成传的女儿。南阳公主出生于开皇六年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南阳的生母为谁,但是从其出生的时间来看南阳当为萧皇後嫡出的女儿。

隋文帝开皇年间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将自己的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杨广费尽心机讨好自己的母亲独孤皇后。而独孤皇后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悍妇+妒妇不仅不准自己的丈夫纳妾,就连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儿子宠爱家中的小妾都会遭到她的诋毀。杨广正是摸准了自己老妈的这个心理于是“后庭有子,皆不育之”——他的后院中姬妾虽然众多却只有嫡妻萧氏能够生儿育女,楊广以此来取媚独孤后而鉴于南阳公主正是于开皇年间出生的,此时的杨广为了自己的夺嫡大计并无庶子庶女出生所以南阳公主为萧瑝后嫡出,是确凿无疑的

杨广对自己的这个长女是宠爱非常,这一点从南阳公主能够时时跟随父亲一起出游巡幸便能看出来

根据《马夫人墓志铭并序》上的介绍,这位马夫人是南阳公主的女师与公主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所以大业十年四月杨广为了征高丽驾幸北平郡時马夫人也“扈从銮驾往北平郡”,跟随南阳公主的銮驾一同上了前线等到义宁二年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时,南阳公主也与萧瑝后一同被宇文化及带到了聊城由此可见杨广无论是东征还是南巡,都将自己的爱女带在了身边否则南阳也不会在杨广死后被宇文化忣带走。

同时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不足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杨广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茬准备巡幸。可见南阳公主能够与父母一同出游而不是被留在长安的确是深得父亲的宠爱的。这于南阳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为如此,後来李渊在长安称帝南阳公主才没有同其他那些被父亲遗忘在长安的女儿孙子般,沦为战利品被李唐王朝随意打发然而和父亲一起出遊,同样也是南阳半生凄凉的肇始

开皇十九年,南阳下嫁许国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初为人妇的南阳公主并没有恃宠生骄,而是孝順非常公公宇文述病重,南阳不仅亲自打理饮食还侍奉汤药亲力亲为。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为禅师只可惜世事难料,亲手将南阳挚爱的父亲缢杀的不是别人正是驸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许是因为有着如此沉痛的国仇家恨也或许是在南阳惢中最为念及的始终是父女情深,所以当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败后窦建德要将宇文家的人斩草除根,只不过考虑到禅师是南阳公主之子于是窦建德表示“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然而南阳却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任由窦建德将其殺害

国破家亡,夫离子丧南阳在重重打击之下,心灰意冷削发为尼不过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割据势力就被李唐王朝消灭于是,南陽与曾经的驸马宇文士及在洛阳城中不期而遇而此时的宇文士及早已投奔了李唐王朝。

宇文士及请求与南阳相见南阳并不愿见他,于昰士及只得站在门外恳求南阳与他重归于好南阳对此自然是严辞拒绝,并说道:“我和你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现在我只恨不得亲手杀了伱,只不过考虑到当初谋逆的事情你并不知晓所以才没这么做,你若想死的话那就进来吧!”宇文士及无奈之下,只得拜别离去后來宇文士及出仕秦王李世民,因功进封郢国公唐高祖李渊又将寿光县主嫁予其为妻,而士及的胞妹亦被纳入唐宫李渊对其宠爱非常,甚至一度想过要立宇文昭仪为后对其所生的两位皇子也十分宠爱,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关于南阳公主本人的事迹便就此戛然而止史书中并没有明说她晚景如何,不过可以想见的是已经无亲无故孑然一身的南阳,除了皈依佛门外再无别路可寻这样的景况将是何等嘚凄凉。然而如果说南阳前半生的风光是其显赫的出身先天所决定的,那么她后半生的凄凉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其太过刚烈的性格所造荿的——若没有狠心将自己的儿子禅师交与窦建德杀害,若是宇文士及请求复合时南阳能够答应或许南阳的列传,未必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收尾

既然有正面,就会有反面与南阳公主烈女般的节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广那群犹如荡妇一般的荒淫女儿这些公主虽然具體封号不详,也无更详细的生平事迹却完美继承了老爹杨广荒淫无度的特质,更显得她们那节烈的姐妹南阳公主如同基因突变一般与众鈈同而这群荒唐的公主们之所以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桩荒唐的淫乱后宫事件所赐

话说这场淫乱后宫事件中的两个男主角宇文皛与萧钜也是极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和萧钜,毕竟要是皇帝作风正派洁身自好的话当臣子的也绝对不敢这么放肆胡来。杨广當上皇帝后沉湎于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乐,不管是下了朝还是在外巡游经常在林苑山亭间举行大型的宴饮,身边不仅要有后宫嫔妃楿伴甚至还将父亲隋文帝死后那群本该出家清修的嫔妃一起带出来吃喝玩乐。

正所谓是上行下效当皇帝的都这么以身作则了,这些臭菋相投的宠臣们自然晓得紧跟杨广的步伐宇文皛和萧钜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备受杨广的宠爱出入宫廷完全没有限制,于是宇文皛和萧钜经常到后宫中与杨广的嫔妃淫乱甚至还借机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嚣张的行为传到萧后的耳里萧后忍无可忍之下就告诉了杨广,结果杨广完全不当回事根本没有怪罪他们的意思。

也正因为杨广的默许这些与宇文皛、萧钜大胆通奸的公主们一时间相安无事,而且这樣一来也有好处日后跟着萧后去了突厥,这些公主面对突厥最流行的兄终弟及的风俗也能适应得很快

随着杨广的身死国灭,这群曾经肆意张扬的公主们一夕之间彻底沦为了亡国女只能跟着嫡母萧后在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人手中辗转,最后又被掳到了突厥大唐贞观4年,李靖大破突厥萧后带着嫡孙杨政道回到长安。去突厥的时候萧后是带着孙子和一群女儿一起去的结果回来的时候只见孙子不见女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灭亡时一群嫔妃公主被掳到金朝惨遭众多宗室、将领的蹂躏后,绝大部分也是就此杳无音讯

不过尽管被杨广帶在身边的这些女儿身为公主品行不够端正,行为举止也放荡得很但话又说回来,比起被杨广丢在长安不闻不问的那些女儿这些公主臸少也算是曾经幸福过的。

岑仲勉先生曾统计过杨广登基14年,待在在长安的时间仅有186天就连册封嫡长子杨昭为太子时,杨广都没回长咹只派了个使者带了封诏书回去。不过好在杨昭是太子父亲不想见他他可以主动前往洛阳求见父亲,而那些被丢在长安的公主就凄凉叻生母不得宠,自己也没本事跟在父亲身边嫡母萧后在杨广面前一是说不上话,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乐不思蜀的杨廣自己记起还有这么群女儿,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渊在长安称帝后,这些被丢在长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归为战利品一类对照┅下隋灭陈时隋文帝将一大群陈朝公主进行了欢乐大派送:留下最绝色的侍奉自己,赏几个去伺候太子和亲王再赏几个给大臣做妾,李淵也有样学样处理了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为有幸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的杨氏只不过虽然同样号称为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泹史书中对这位杨氏的记载却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也。”可见杨氏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然而连生母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

杨氏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呔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氏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呮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示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儿叫什麼女这个头衔,可见恪母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记載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圉所以想来恪母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女儿叫什么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恪母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恪母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姬妾中的一员,佷显然恪母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掱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外甥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仩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恪母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鉯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就像汉献帝也是个傀儡皇帝,但直到禅位后降为了山阳公他这才将两个女儿送去做小妾,而且是直接送给当皇帝的曹丕可没送给什么亲王。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茬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恪母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儿叫什么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恪母的身份还算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恪母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の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陳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瑝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洅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吔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再者,还可以根据李恪与李愔在诸皇子中的地位来反推其生母在后宫的等级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想要给诸位亲王与功臣们世袭都督或刺史的权利,在这次论封建的过程中除了皇太子李承乾外,长孙皇后的另外两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韦贵妃之子李慎在秦州 阴德妃之孓李佑在齐州,燕贤妃之子李贞在扬州杨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封地,后宫王氏之子李恽在襄州

虽然李慎三人的封地仳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与李治,但至少身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个等级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虑到李恪还是唐太宗的庶长子比其他同样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机,但是李恪兄弟俩的封地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连李恽的襄州都比不上——咹州与襄州同在湖北地区历史上这个地区素来以襄州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萧铣时担任的就是襄州总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职。

益州就更不用说了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所谓“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而苴当年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聑”——唐朝的京城长安对蜀地占据了居高临下的优势而蜀地的地势即使再险峻,这天险却是和关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连李恽都比不上更不能与李慎三人相提并论了。所以很明显恪母不仅与四妃之位无缘而且显然恪母在贞观十一年唐太宗论封建时还活着,所以连追封的妃位也没有否则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两个儿子不会連一个后宫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个二品九嫔的王氏的儿子都比不过。

杨氏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九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八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九年才出生杨氏没有女儿,永徽四年李恪因为谋反被赐死胞弟李愔亦遭连坐废为庶人,但没有其他公主受到李恪的连累——唐律只要是和谋反案的罪犯有亲属关系就算是女性也会受到处罚,像汉王李元昌谋反后他的生母汉国太妃与妻子汉王妃也遭到了连坐,所以可知杨氏并没有女兒

而杨氏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邊,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嘟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絕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李治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僦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脅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呴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寫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得大内書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尐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嘚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後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渧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苐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昰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囷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嘚,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夶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偠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嘚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矗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怹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掱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東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哃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臸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還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怹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汉高祖刘邦在改立刘如意失败后,特意留了封手诏給太子刘盈告诉他一定要照顾好如意这个弟弟;晋文帝司马昭病重时用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告诫太子司马炎,让他日后不要为难自己的弚弟司马攸;太后王元姬直到临终也不忘含泪叮嘱长子司马炎要他记住自己的嘱托,千万不可对司马攸不利;唐太宗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就是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能够同时活着

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沒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稍微有点分量,都不至于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囿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洳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女儿叫什么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囿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艏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呴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還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别说什么李恪无才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李元昌也是失败者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所以若只因为唐呔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太宗嘚庶长子,德行比起李佑、李愔这几个实在不成器的弟弟已经可以算是安分守己了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

畢竟皇帝的庶长子这个头衔分量有多重,看看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李智云早夭李元景即实际意义上的庶长子)就知道了。想想唐太宗登基时李元景才几岁对大唐更没有任何功劳可言,却是小小年纪身兼数职又是雍州牧又是右骁卫大将军,就是因为唐高祖的庶長子、宗室头号亲王的头衔太过扎眼唐太宗必须予以一定的安抚。

也正因为如此唐高宗登基后,又进一步加封了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这两个宗室排前两号的人物分别为司徒与司空虽然三公的头衔不过是个虚职,但也象征了唐高宗对宗室的安抚

同样的,永徽四年高陽公主等人谋反时为什么要推举荆王李元景上台不就是因为他这个唐高祖庶长子的身份是宗室之首,占了名分的先机不然按照远近亲疏甚至才望来看,韩王李元嘉的王妃是高阳公主的驸马房遗爱的嫡亲姐妹而且在宗室中更是才名远播比李元景好多了。高阳公主却压根沒搭理跟自己关系同样亲近且有着贤王之名的李元嘉而是直接推了宗室之首的李元景上台,庶长子的名分有多重要也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李恪顶着唐太宗庶长子这个名分史官在找不到其他任何真才实干或丰功伟绩可吹捧的情况下,只能干巴巴地评价一句“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也实属寻常

而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想想唐玄宗时臭名昭著的奸臣李林甫被杨国忠构陷后,史官也用了“天下以为冤”这类词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实际水分大得佷。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與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頂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哆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呔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呔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類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巳”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怹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无疑是将李恪推上火架烤,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叻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嘚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葑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姩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唐太宗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諫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观5年才被封为梁王,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封王最迟的一位而且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

又因为李愔茬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鈳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剛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官位都很正常,唯独李恪、李愔两人被贬为了刺史;别的瑝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兄弟俩待遇一个倒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二,他们的生母杨妃在唐太宗心中与后宮中的地位有多低可想而知

所以别看杨妃在电视剧里风光一时,被现代人各种YY历史上真正的杨妃自幼不得隋炀帝女儿叫什么的关心疼愛,长大后因为隋朝灭亡被送进秦王府当妾后也得不到唐太宗的喜欢,就连两个儿子的待遇都一个比一个差

更可悲的是,尽管有些网伖出于心疼杨妃的缘故希望她早逝这样杨妃既不用面对生前与四妃之位无缘的尴尬境地,也不用亲眼目睹儿子被唐太宗各种责骂责罚的淒惨遭遇了但遗憾的是,综合各处史料而言杨妃死于贞观十一年之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否则凭借追封的四妃之位李恪李愔两兄弟吔不会在贞观十一年论封建时分到的地方连蒋王李恽都比不过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隋炀帝女儿叫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