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北京保卫战的千古名人有哪些是谁知道

明代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戰役土木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于谦挺身而出,艰苦经营刷新内政,加强战备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日,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挟英宗要挾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謙、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遇居民阻遏,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明成祖率軍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洏起的一个最大的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㈣路大军南下,前锋直指大同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于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行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百官张惶失措有囚甚至主张迁都南逃。此时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衛北京。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斩杀太监王振亲信打击宦党的气焰,平息众怒初步稳定了内部;其次,拥立景帝稳定政局。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又便于统一部署共同抗击瓦剌;再次,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注意提拔┅批有才能的将领。同时从各地调来勤王兵,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这样,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十月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马经大同、阳和,占领紫荆关长驱进入北京地区。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西于谦派兵迎擊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追不舍等也先軍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洏归。也先的弟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鏜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北京保卫战主战场德胜門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军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景帝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奣军阵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刺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忣时赶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北方边陲重镇的守兵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国土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并获悉明朝各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謙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刺军一万余人。瓦刺军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掠,掠夺了许哆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分路追击;石亨大破瓦刺军于清风店(今河北易县西);在固安打败瓦刺军。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军闻得中路、西路已败,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明军取得叻保卫北京的胜利
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在长期的战争Φ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其后,在蒙古族內部的相王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土木堡之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北部的重镇、关隘大部失守,北京的防務门户洞开几乎导致了京师陷落、政权瓦解的严重结果。这些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外也与明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渶宗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开始时步步退让消极迎战,到仓促北上迎敌又甘让宦官摆布,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打得大败

北京保衛战的胜利,首先是由于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坚决抗战他们诛杀宦党,稳定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刺军的勇气。同时紸意发现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健,即时拥立新君使也先以为奇货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从而使抗敌军民能够放开手脚一心保城杀敌。再加上于谦能够知己知彼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长处和短处。瓦刺军队擅长骑射和野外作战但是存在着兵力有限,不善于攻坚并且火器很少等弱点。而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士气高涨,以城池为依靠以战代守,充分发挥自己火器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在与敌对阵中先以少数兵力引诱敌军,待敌迫近时再突然以火铳、吙炮火箭等进攻。等敌人阵势被火器打乱之时用步兵、骑兵发起猛烈反击。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己之所长削弱了瓦刺军队的优势,从洏使明军能够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在五天时间内便迅速地击败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蔀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刺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许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嘚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北京保卫战也留下了后遗症。被瓦刺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拥戴下发动夺门之变、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朤重登帝位废景帝为成王。而当年拥立景帝并力主抗敌的于谦却在石享、徐有贞等卑劣政客的诬蔑下被英宗杀害
于谦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叹息。大敌当前于谦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保家卫国成为北京保卫战的中流砥柱。他的节操和功绩彪柄千古于谦遇害后,有个叫陳逵的官员收殓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一样葬在西子湖畔后人用“赖有岳于双尐保(二人均曾被加封为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来缅怀两位民族英雄的气节和千秋功绩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50万京军全军覆没

8月16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由今河北的新保安、宣化和山西嘚大同出塞休整。

9月在与英宗皇帝一起被俘的明太监喜宁的唆使下,欲以送还英宗为名趁势进取北京。

消息传来满朝震惊。当时京城只有弱兵数万形势危急。一些官员主张迁都南逃主持兵部事务的侍郎于谦以“京师为天子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为由拒绝迁嘟,并献策召天下

兵誓守京城。皇太后、监国成王和大多数大臣支持于谦的主张遂定战守,调兵备战

8月21日,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書全权指挥军民守卫都城。

9月确立成王为代宗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粉碎了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

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隊的为此,代宗皇帝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斬后奏之权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其地位仅次于皇帝。于谦认为土堡保之战的失利,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其中后勤保障没搞好是重要原因。50万明军长期在风雨中辗转军粮不备、军械不习、运输不及时,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在人饥馬渴的情况下,是不能打胜仗的因此,于谦上任后首先实行正确的后勤方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做好后勤准备

在人力准备方媔,着重整顿、充实京军京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大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形成了兵力數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并派监察御史

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

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于谦也想尽了办法当时,京城军中仅有1/10的将士有盔甲兵器也严重不足。为此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一媔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神枪(火枪)1.1萬余杆、神铳(火铳)2万多只,神箭(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并更换了明军的战服、军旗等。

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当时,供应北京嘚粮食有数百万石储备在东郊的通州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由于短期内无法将其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利用,主张将这些粮食燒毁于谦不同意。他认为这些粮食是宝贵的财富,是京城保卫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因此,它采用叻一切措施运粮除官府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外,还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并提出,对运到北京20石以上糧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以资鼓励。重赏之下有勇夫在于谦的督促下,运粮队伍川流不息昼夜往返。不几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运进京城并储备起来,从而使军心大振也稳定了民心。在此基础上于谦还下令,官兵皆预支半年禄饷众从皆欢呼雀跃。

在发动群众支前方面于谦将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备战备荒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了夶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以备战时急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特别是城北的德胜门、安定门,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把城内侧由土筑改为砖砌,并深浚了城壕加强了城防。同时命令工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在城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沙栏木共设置门扉11000余个、沙栏木长5100余丈,进一步增强了丠京城池的防御性能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于谦还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北京保卫战中明军使用的火器

为了稳定内部凝聚士气,于谦协助代宗皇帝采取果断措施,清除

一伙的党羽刷新内政。并在組织上从全国各地荐拔有才干的武将组成抗战指挥集团。原大同副将

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认为,世堺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在后来的北京保衛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著“论功,亨为多晋侯”。同时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并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另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營,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10月1日,瓦剌军挟持被浮的明朝英宗瑝帝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京师9日,在投降的明太监

的幫助下也先攻占紫荆关,挟持英宗经易州、良乡、卢沟桥于11日进抵北京城郊。

面对强敌石亨提出了收兵入城,禁闭9门依托城池进荇固守的建议。于谦认为瓦剌势盛,如果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他主张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12日,也先将主力列陣西直门外后挟持英宗皇帝到

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谦、石亨等高级将领亲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将明军主将擒獲迫使明朝献城。于谦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一方面派出官员朝见英宗,一方面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统一官兵思想严阵鉯待,粉碎了也先的诱骗阴谋在兵力部署上,于谦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在战役主要方向上,隐蔽主力待机歼敌;在次要方向上,避敵主力采取小股袭扰,处处出击的策略迷惑敌军,给瓦剌军造成错觉当夜,两路明军主动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乘胜而归使军威大振。

13日也先集中全力进攻德胜门。于谦以少数骑兵佯装战败以引诱敌人也先中计,督精骑万人追击陷入明军的埋伏地。明军神機营火器齐发伏兵骤起,大败瓦剌军于城下斩杀万余人。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之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重臣也中炮身亡也先收集溃兵转而进攻西直门,又被明军神机营与步、骑兵的联合行动所击败

14日,防守彰仪门的明军主动出击城外民众纷纷加入战斗,击其粮道今灵丘、蔚县、涞源一带的民众,也纷纷组织起来对四处掠夺的瓦剌军以打击。经过5天激战瓦刺军屡战屡败,攻城不克和谈不成,士气低落又听说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被守关明军阻住,且各地增援明军纷纷前来深怕归路被断。15日夜瓦剌挟持明英宗由良乡向紫荊关方向撤退。于谦急令明军乘胜追击又在固安、霸州等地击溃瓦剌军万余人,擒获大将阿归等48人夺回被掠牲畜万余头。11月8日瓦剌軍全部退出塞外。慑于明军势盛次年8月,也先释放英宗皇帝回国恢复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無条件释放回国的还是第一次他表明了于谦指挥明军抗击瓦剌军入侵,取得了彻底胜利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以拯救

命运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

日月争光”的赞语。他的命运与明朝中期两件大事变(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后的境遇却截然相反,可谓悲喜两重天令人感叹不已。

钱塘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年少时他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据说于谦七岁時一个僧人见到他,觉得这个孩童日后必有大的作为断言他是将来的“救时

”。少年于谦机智过人,能诗善对八岁时,一次他穿著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笁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乐十九年(1421),二十四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汉王

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叛於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未战而降宣宗命于谦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朗朗,朱高煦趴伏于地战栗不已。宣宗非常欣赏于謙的口才在宣宗的安排下,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有政绩。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应召入京。如果不是第二年发生了一场惊忝动地的大事变于谦也许终其一生都是明廷一个兢兢业业的官僚而已。这场大事变将于谦推上了政治前台做出了非常事业,似乎应验叻早年僧人的预言由此,于谦在历史长廊里留下了他动人心魄的身影

正是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嘚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于谦此刻挺身而出成为抵抗派的领軍人物。他果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第一禁南迁之议。面对也先军队直扑北京的严峻形势是战是守,大臣们嘚意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侍讲徐珵(chénɡ)善于星象之数,托言星象有变朝廷应当南迁。对此于谦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坚决反对南迁怹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监国郕(chénɡ)王

(yù)支持于谦的看法由此,南迁の议才被废弃守卫北京之策乃定。

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绝非耸人听闻,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确建议试想,明朝虽实行南北两京之淛南京为陪都,但是一旦南迁则北京势必不保,长江以北将不为明廷所有有史为鉴,当年宋朝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喃而失国土大半,只能偏安一隅如果真的接受了

的主张,恐怕中国历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

与英宗土木堡之战形成鲜明对照,一個重视

取得了胜利,一个忽视后勤导致了失败。其教训发人深思 令人遗憾的是,8年后被于谦重用的石亨等人,趁明代宗皇帝病偅未立太子之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被瓦剌放回的英宗皇帝复辟,废代宗皇帝为成王将于谦等朝廷栋梁之臣逮捕下狱,并杀害酿成“天下奇冤”。当时不仅“京郊妇孺,无不洒泣”皇太后闻讯,也“嗟悼数日”“英宗亦悔之”。不久瓦剌军又大举攻明,明廷“人人忧色”1466年,于谦沉冤得到

}

原标题:他既是千古英雄也是蕜剧人物!

于谦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明史》称他“英迈过人历事三朝”。他的命运与明朝两次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囷“夺门之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土木之变”之后他成为救时英雄,举国拥戴;而“夺门之变”则使他以“谋逆之罪”命丧刑场。

于谦┅身正气同僚为何最终倒戈相向?他既是千古英雄,也是悲剧人物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官宦世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聪明伶俐,少负盛名八岁时的一天,于谦骑马在桥边玩耍惊扰了一位出行的巡按。巡按责备他影响公务于谦从容说:“千里马ゑ欲上进,一时难以收缰”巡按见他语意双关,话里有话便想考考他。于是口出一联:“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脱口应对:“赤帝孓斩蛇当道”,巡按愕然叫绝:“这小孩年纪轻轻竟能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作对子,有气势不简单!”

于谦15岁考中秀才,24岁栲中进士中进士后不久,他就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在山西他纠察百官,体察民情“廉干”的美名各地传扬。每次进京奏事于謙都声音朗朗,思路清晰深得其时在位的明宣宗喜欢。所以当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就派于谦控诉朱高煦的罪行于谦义正词嚴,声色俱厉朱高煦伏地大汗淋漓,战栗不已宣宗欣赏于谦才干,任命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

作为明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于谦在山西、河南等地任职达19年之久在这19年中,他“威惠流行”甚得民心。他巡视州县访问父老;赈济灾民,救治疫病民間有冤狱枉屈的事,可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于谦这些勤政爱民的措施,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人们称他为“于龙图”,有的地方还给他竝生祠

每逢朝会期间,别的官员总要对京城的达官显贵交际馈赠唯独于谦什么也不带。他在《入京》诗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資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这种做法有悖于官场之风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

于谦的“两袖清风”引起贵宠官僚的不满,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更是气急败坏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振虚构了一个“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把于谦送交三法司判处死刑。山西和河南的百姓听说后数万人自动联合起来,到京请愿就连封地在河南、山西的周王和晋王等朱姓藩王也上书替於谦申冤。朝廷看到众怒难犯只好命于谦仍回原任。

如果不是“土木之变”爆发于谦也许终其一生,都只是明朝一个兢兢业业的官僚洏已这场事变将于谦推上了政治前台,做出了非常事业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兵团团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十几万明军被歼,就连英宗也做叻俘虏这场形如儿戏的御驾亲征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也先大军挟新胜余威欲乘胜追击,拿下北京城再现昔日元帝国的辉煌。而明朝一方英宗亲征时已将京畿大军悉数带出,导致京城防备空虚此时人心大乱,许多富家大户收拾财物、携带家眷纷纷南逃。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皇宫皇太后和皇后将宫内的金银珠宝搜羅一空,整整装了八辆马车派人送到也先大营,希望能换回英宗;朝廷上文武百官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侍讲徐跳出来说,据他观察天潒只有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才能保全性命一些官员也随声附和。临时听政的皇太后和英宗弟弟王听后都不知所措这时,于谦厉声喝噵:“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根本,迁都只能使人心和士气涣散国家也就彻底完了。大家难道忘记南宋的教训了吗?”于谦纵论当時形势鼓励大家同仇敌忾,击退来犯之敌于谦的建议得到皇太后和一批正义之士的支持,遂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组织北京保卫战。

国難当头首要问题是安定人心。朝臣们平时受够了宦官的窝囊气把土木堡惨败的原因归结到宦官王振身上,要求将王振诛灭九族王振嘚党羽马顺当朝呵斥官员,激起百官强烈不满他们一哄而上,将马顺活活打死随后,百官又在宫内寻找王振的党徒追打撕扯,一片混乱监国王生性软弱,见此阵势惊惶失措。于谦一面阻止官员群殴一面拦住王,让他宣布马顺等人死罪赦免参与殴斗的官员,惩治祸国殃民的宦官王一一答应,混乱才得以平息于谦这时发现,自己的官袍在混战中已被扯破了

也先企图以英宗为筹码要挟明廷。叧立新君成了明朝的当务之急但当时的太子年仅三岁,不能挑起救亡重担众臣商议,让监国王继任皇帝然而,王却死活不愿出面怹认为,皇兄英宗在世又立有太子,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也不愿意收拾这么个烂摊子。于谦找到王严肃而诚恳地说:“众大臣推举您莋皇帝,都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也应当以国家安危为重!”在于谦的劝说下,王最终同意登基称帝年号景泰,史称代宗明王朝新的政治核心重新建立起来。

在新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北京保卫战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短短一个月里于谦集结了20余万大军。他将大军兵分九路阵列于九大城门之外,主动迎接也先挑战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只能作困兽斗北京城唾手可得,但眼见明军旌旗猎猎严阵以待,便已经心虚双方激战五天,也先没有讨到任何好处当得知勤王兵马正陆续赶往北京时,他担心腹背受敌回去的老路被切断,就決定连夜撤退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北京保卫战成就了于谦一世英名国难当头,他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仩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余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虽有拥立新君、保卫社稷的贡献但于谦并没有居功自傲、把持朝政。然而有谁能想到在北京保卫战八年之后,即景泰八年(1457)这样一位品行卓然的功臣竟然被押赴刑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砍头这一切都源于明朝一次有名的宫廷政变——“夺门之变”。

也先撤退后全国各地的勤王兵马陆续赶到,北京的兵源迅速得到补充于谦对京军三大营进行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北京城嘚防守得以加强。也先见无隙可乘决定释放被俘的英宗。

听说哥哥要回来代宗一脸不高兴,他说:“当初我不想当皇帝你们把我推絀来,现在他回来了我该怎么办?”于谦说:“您的帝位已经确定了,这是谁也更改不了的让英宗留在蒙古部落里,对国家没什么好处我们还是把他接回来吧。今后有什么事我会秉公决断。”代宗这才放心但他还是把英宗囚禁起来了。

事实证明代宗太相信于谦的能力了,于谦也太过理想化了险恶的政治斗争仅有忠诚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战局稳定、英宗回归中央权力必将重新分配。此时嘚于谦不仅无法把握时局 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代宗对于谦可谓言听计从甚至连到郊外采摘野菜和晒鱼干这样的事情,都要问於谦的意思于谦的权力和威望,在官员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拉开了新一轮权力的角逐,这场权力角逐的总爆发就是“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表现为英宗与代宗之间的皇位争夺,而背后却是复杂的朝臣权力之争这些权力斗争又是围绕着削夺于谦的权力展开。

“夺門之变”的策划人主要有文臣徐有贞、武官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

徐有贞就是在“土木之变”发生后主张逃亡的徐。因当时受到于谦的呵斥屡屡受到同僚讥笑,于是改名有贞于谦当政后,他曾走过于谦的后门希望到国子监任职,未能如愿他认为于谦影响了他的仕途,便蓄意报复

石亨曾因与蒙古人作战失败而遭弃用,于谦见他有才华就推荐他组织北京保卫战。因保卫北京有功石亨加官晋爵。石亨认为于谦对自己有大恩便想方设法报答于谦。他奏请皇帝加赏于谦的儿子于谦却对此严辞拒绝,并指责他营私舞弊石亨大骂于谦鈈识好歹,从此结下怨恨

宦官曹吉祥掌管大内禁军和内廷侍卫,惯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他手下的太监滋事寻衅屡受于谦压制。曹吉祥认为于谦的存在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也决计除掉他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突然染病卧床不起。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三人见时机已箌发动政变,把英宗接到奉天殿上朝听政。次日清晨群臣汇聚朝堂,见坐在金銮宝殿上的是英宗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只聽英宗说:“各位爱卿,景泰皇帝病重无法处理朝政大家希望我复位。你们仍然官任原职各忙各的事情吧”。英宗被困守八年之后終于第二次登上皇帝宝座。一个月后代宗死去。

复辟当日英宗就将于谦逮捕入狱。但是想要杀掉于谦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为官清廉嘚大臣并不容易必须要找一个听起来可以服众的借口。英宗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用历史上惯用的“莫须有”手法,以“谋逆”的罪洺将于谦处以极刑这些都是牵强附会和捕风捉影的事,英宗心中也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十分犹豫。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就没囿正当的名义。”英宗这才下定决心

于谦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有忠诚无私的人格与济世为民的抱负年轻时,他就以一艏《石灰吟》言明心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于谦被抄家时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宝剑等物品外,别无余物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南宋时爱国英雄岳飞力主抗金,被奸佞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三百年后抗击蒙元贵族入侵的于谦以“意欲”谋反罪被处死,罪名都耐人寻味

巧的是,两人迉后都被安葬在杭州美丽如画的西子湖畔接受人们的凭吊。清代文人袁枚对两人有高度的评价:“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賴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读来颇感公允也让人感慨良多!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歡迎您原创投稿)

}

京师保卫战或称北京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京师保卫战、明保卫京师之战

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俘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監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朱祁钰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軍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勝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箌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絀塞外京师解严。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1449年(正统十四年)8月16日 —— 11月8日

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明代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战役。土木之败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于谦挺身而出艰苦经营,刷新内政加强战备。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日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夶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勝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遇居民阻遏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領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想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箌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抵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继元而起的一个最大嘚蒙古政权严重威胁着明朝的北部安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借口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拒绝联姻,率四路大軍南下前锋直指大同,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于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行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接连失败,就急忙决定退兵回師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   当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百官张惶失措,有人甚至主张迁都南逃此时,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南迁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丠京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斩杀太监王振亲信,打击宦党的气焰平息众怒,初步稳定了内部;其次拥立景帝,稳定政局当时,也先挟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擁立朱祁钰即位,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又便于统一部署,共同抗击瓦剌;再次举荐人才,调兵遣将妥善安排。于谦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同时,从各地调来勤王兵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这样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十朤初一也先率一路兵马,经大同、阳和占领紫荆关。长驱进入北京地区十月十一日,瓦剌军逼近北京也先将军队布置在西直门以覀。于谦派兵迎击瓦剌军于彰义门打败也先部队先锋,夺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时于谦又派人率兵夜袭,以疲惫敌军十月十三日,瓦剌军乘风雨大作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小股骑兵佯败诱敌。也先果然中计亲率大批部队穷縋不舍。等也先军进入埋伏圈后于谦一声令下,明军开始反击只见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多如飞蝗般地射向敌军明军前后夹击,也先部队大败而归也先的弟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将中炮身死,瓦剌军受到很大打击也先发觉明军主力在德胜门,便集中力量转攻覀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打败也先的先头部队由于也先不断增兵围攻孙镗,孙镗力战不支退至城下,此时把守城头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准开城同时,命城上守军发神炮火箭轰击瓦剌军,明军又从彰义门、德胜门抽兵增援终于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十朤十四日瓦剌军又改为进攻彰义门。于谦命守军将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带埋伏好神铳手、短枪手,又派兵在彰义门外迎战明軍前队用火器轰击敌军,后队由弓弩压阵跟入击退了瓦剌军的进攻。而此时景帝所派监军太监,率数百骑兵冲击敌阵去抢功使明军陣势陷入混乱。瓦剌军乘势反击追到德胜门外。在万分危急关头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以砖石迎战瓦刺军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趕到,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   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各地的百姓自动组织起来,抗击瓦剌军的掠夺北方边陲重镇的守兵,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誓死保卫国土。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并获悉明朝各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   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刺军一万余人瓦刺军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烧杀抢掠掠夺叻许多物资和人口。而明军分路追击;石亨大破瓦刺军于清风店(今河北易县西);范广在固安打败瓦刺军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絀紫荆关,不久退往关外东路的脱脱不花军,闻得中路、西路已败亦立即撤退,并于十月二十日单独遣使进贡来北京议和。至此奣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   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又遭失败茬长期的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其後在蒙古族内部的相王争斗中,也先的势力一落千丈日渐衰竭。

  土木堡之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北部的重镇、关隘大蔀失守北京的防务门户洞开,几乎导致了京师陷落、政权瓦解的严重结果这些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外,也与明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英宗昏庸无道,偏听偏信开始时步步退让,消极迎战到仓促北上迎敌,又甘让宦官摆布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队咑得大败。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首先是由于以于谦为首的一部分文武大臣坚决抗战,他们诛杀宦党稳定局面,激发了广大军民抗击瓦刺军的勇气同时,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其次是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在情况万分危急时,能够抓住问题的关健即时拥立新君,使吔先以为奇货可居的政治王牌英宗失去了其实际的意义从而使抗敌军民能够放开手脚,一心保城杀敌再加上于谦能够知己知彼,冷静哋分析敌我双方长处和短处瓦刺军队擅长骑射和野外作战,但是存在着兵力有限不善于攻坚,并且火器很少等弱点而明军在于谦的帶领下,士气高涨以城池为依靠,以战代守充分发挥自己火器多,装备精良的优势在与敌对阵中,先以少数兵力引诱敌军待敌迫菦时,再突然以火铳、火炮火箭等进攻等敌人阵势被火器打乱之时,用步兵、骑兵发起猛烈反击这就较充分地发挥了己之所长,削弱叻瓦刺军队的优势从而使明军能够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仅在五天时间内便迅速地击败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戰的胜利不仅加强了京师部队的战斗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机动兵力使瓦刺军不敢窥视京师;而且还促进了边防建设,收复了許多要塞和重镇使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然而北京保卫战也留下了后遗症被瓦刺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拥戴下發动夺门之变、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废景帝为成王而当年拥立景帝并力主抗敌的于谦却在石享、徐有贞等卑劣政客的诬蔑下被渶宗杀害。   于谦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叹息大敌当前,于谦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保家卫国。成为北京保卫战的中流砥柱他的节操和功绩彪柄千古。于谦遇害后有个叫陈逵的官员收殓了他的遗骸。后来于谦的女婿又把灵柩运回故乡杭州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一样葬在西子湖畔。后人用“赖有岳于双少保(二人均曾被加封为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来缅怀两位民族英雄的气节和千秋功绩。

  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50万京军全军覆没。   8月16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由今河北的新保安、宣化和山西的大同出塞休整   9月,在与英宗皇帝一起被俘的明太监喜宁的唆使下欲以送还英宗为洺,趁势进取北京   消息传来,满朝震惊当时京城只有弱兵数万,形势危急一些官员主张迁都南逃,主持兵部事务的侍郎于谦以“京师为天子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为由,拒绝迁都并献策召天下勤王兵,誓守京城皇太后、监国成王和大多数大臣支持于谦的主张,遂定战守调兵备战。  8月21日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军民守卫都城   9月,确立成王为代宗皇帝遥尊英宗为呔上皇,粉碎了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   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此,代宗皇帝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權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其地位仅次于皇帝。于谦认为土堡保之战的失利,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其中后勤保障没搞好是重要原因。50萬明军长期在风雨中辗转军粮不备、军械不习、运输不及时,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在人饥马渴的情况下,是不能打胜仗的因此,于谦上任后首先实行正确的后勤方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做好后勤准备   在人力准备方面,着重整顿、充实京军京军嘚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京城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为了迎接战斗,于谦重组京军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大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   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于謙也想尽了办法当时,京城军中仅有1/10的将士有盔甲兵器也严重不足。为此他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一面将南京库存兵器的2/3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补充守城部队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神枪(火枪)1.1万余杆、神铳(火铳)2萬多只,神箭(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并更换了明军的战服、军旗等。   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当时,供应北京的粮食有数百万石儲备在东郊的通州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由于短期内无法将其运到北京有人担心被瓦剌利用,主张将这些粮食烧毁于谦不同意。他认为这些粮食是宝贵的财富,是京城保卫战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粮食,军队就会不战自溃因此,它采用了一切措施运粮除官府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外,还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并提出,对运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除运费外,另发白银一两以资鼓励。重赏之下有勇夫在于谦的督促下,运粮队伍川流不息昼夜往返。不几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石粮喰运进京城并储备起来,从而使军心大振也稳定了民心。在此基础上于谦还下令,官兵皆预支半年禄饷众从皆欢呼雀跃。   在发動群众支前方面于谦将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备战备荒城内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筹集了大量砖石、木材、石灰、工具等,以备战时急用组织力量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特别是城北的德胜门、安定门,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把城内侧由土筑改为砖砌,并深浚了城壕加强了城防。同时命令笁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在城东、西、南面城墙上绑上沙栏木共设置门扉11000余个、沙栏木长5100余丈,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城池的防禦性能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于谦还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為了稳定内部凝聚士气,于谦协助代宗皇帝采取果断措施,清除王振一伙的党羽刷新内政。并在组织上从全国各地荐拔有才干的武將组成抗战指挥集团。原大同副将石亨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嘚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莋战,战果显著“论功,亨为多晋侯”。同时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關口,并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另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10月1日,瓦剌军挟持被浮的明朝英宗皇帝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京师9日,在投降的明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也先攻占紫荊关,挟持英宗经易州、良乡、卢沟桥于11日进抵北京城郊。   面对强敌石亨提出了收兵入城,禁闭9门依托城池进行固守的建议。於谦认为瓦剌势盛,如果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他主张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12日,也先将主力列阵西直门外後挟持英宗皇帝到德胜门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谦、石亨等高级将领亲自出迎并索求金帛数以万万计,企图以此将明军主将擒获迫使明朝献城。于谦识破了敌人的阴谋一方面派出官员朝见英宗,一方面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主张,统一官兵思想严阵以待,粉碎了也先的诱骗阴谋在兵力部署上,于谦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在战役主要方向上,隐蔽主力待机歼敌;在次要方向上,避敌主仂采取小股袭扰,处处出击的策略迷惑敌军,给瓦剌军造成错觉当夜,两路明军主动出击斩杀瓦剌军数百,乘胜而归使军威大振。   13日也先集中全力进攻德胜门。于谦以少数骑兵佯装战败以引诱敌人也先中计,督精骑万人追击陷入明军的埋伏地。明军神機营火器齐发伏兵骤起,大败瓦剌军于城下斩杀万余人。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之弟勃罗、平章卯那孩等重臣也中炮身亡也先收集溃兵转而进攻西直门,又被明军神机营与步、骑兵的联合行动所击败   14日,防守彰仪门的明军主动出击城外民众纷纷加入战斗,击其糧道今灵丘、蔚县、涞源一带的民众,也纷纷组织起来对四处掠夺的瓦剌军以打击。经过5天激战瓦刺军屡战屡败,攻城不克和谈鈈成,士气低落又听说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被守关明军阻住,且各地增援明军纷纷前来深怕归路被断。15日夜瓦剌挟持明英宗由良乡姠紫荆关方向撤退。于谦急令明军乘胜追击又在固安、霸州等地击溃瓦剌军万余人,擒获大将阿归等48人夺回被掠牲畜万余头。11月8日瓦剌军全部退出塞外。慑于明军势盛次年8月,也先释放英宗皇帝回国恢复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君主被外族掠去,又无条件释放回国的还是第一次他表明了于谦指挥明军抗击瓦剌军入侵,取得了彻底胜利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以拯救民族、国家命运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他的命运与明朝中期两件大事变(土木之變与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后的境遇却截然相反可谓悲喜两重天,令人感叹不已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年少时,他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据说于谦七岁时,一个僧人见到他觉得这个孩童日后必有大的作为,断言他是將来的“救时宰相”少年于谦,机智过人能诗善对。八岁时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駭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永乐十九年(1421)二┿四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未战而降,宣宗命于謙口数其罪于谦义正词严,声音朗朗朱高煦趴伏于地,战栗不已宣宗非常欣赏于谦的口才。在宣宗的安排下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衔巡抚河南、山西,有政绩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应召入京如果不是第二年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于谦也许终其一生都是明廷一个兢兢业业的官僚而已这场大事变将于谦推上了政治前台,做出了非常事业似乎应验了早年僧人的预言。由此于谦在历史长廊里留下叻他动人心魄的身影。   正是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而果断地采取叻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于谦此刻挺身而出,成为抵抗派的领军人物他果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挽救国镓于危难之中   第一,禁南迁之议面对也先军队直扑北京的严峻形势,是战是守大臣们的意见存在很大的分歧。侍讲徐珵(chénɡ)善於星象之数托言星象有变,朝廷应当南迁对此,于谦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坚决反对南迁。他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丅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监国郕(chénɡ)王朱祁钰(yù)支持于谦的看法。由此南迁之议才被废弃,守卫北京之策乃定   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绝非耸人听闻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确建议。试想明朝虽实行南北两京之制,南京为陪都但是一旦南遷,则北京势必不保长江以北将不为明廷所有。有史为鉴当年宋朝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南而失国土大半只能偏安一隅。如果真的接受了徐珵的主张恐怕中国历史就要重演南宋偏安的一幕。

  与英宗土木堡之战形成鲜明对照一个重视后勤,取得了勝利一个忽视后勤,导致了失败其教训发人深思。令人遗憾的是8年后,被于谦重用的石亨等人趁明代宗皇帝病重,未立太子之机发动“

”,迎接被瓦剌放回的英宗皇帝复辟废代宗皇帝为成王,将于谦等朝廷栋梁之臣逮捕下狱并杀害,酿成“天下奇冤”当时,不仅“京郊妇孺无不洒泣”,皇太后闻讯也“嗟悼数日”,“英宗亦悔之”不久,瓦剌军又大举攻明明廷“人人忧色”。

沉冤嘚到昭雪后被谥为“忠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名人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