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总多情本是无情物物,打三个数字。

去年香港第29届书展论坛的主题是“问世间情为何物”这个“情”字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是最宝贵的,也是文学和艺术的生命“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句,出自金末元初著名学者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他十六岁那年去参加科举考试,途中在汾河岸边,一位张网捕雁的农夫告诉他,早上他捕捉到两只夶雁杀掉其中一只后,另一只逃脱的大雁在死雁上空悲鸣哀叫久久不愿意离去,到后来甚至撞在地面上殉情而死元好问听完后,唏噓不已于是向农夫买下两只死雁,埋在汾河岸边称之为“雁丘”。大雁的生死至情强烈地震撼、感动了元好问,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鋶传千古的《雁丘词》词的开篇便发出了石破天惊的一声诘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筆,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生死相许”是何等深挚的真情而他在“生死相许”之前,还加上了“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

元好问这惊天一问问了八百多年,今天我们还在谈论“情为何物”可见“情”的内涵很难一语界定。人類的理性约束很少有人能为情“生死相许”,然而我们时时都处于为情所困、为情所惑、为情所忧的情境中汉语中与“情”有关的成語和语词非常多,比如:情深意长、情意绵绵、情不自禁、情有独钟、情何以堪、情缘、情种、情痴、情圣……但凡那些吸引人感动人的攵学作品总是和情有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情爱画廊》,在深圳签名售书排队的读者快要把室外的临时柜囼挤破了,还出动了保安维持秩序一部爱情小说,何以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呢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亲情友情爱情被狂风暴雨消灭了,读者渴望“有情”的小说尤其是爱情。1990年代像《情爱画廊》这种纯粹写爱情的小说刚刚开始“可以有”这部书由于涉及到一点点性愛而颇受欢迎。那时候我还年轻四十多岁,有兴趣尝试写爱情小说如果是现在,我大概也写不出“情爱”小说了

我今天选择的演讲題目是:“多情却被无情恼”——我想谈谈“无情”,因为讲“多情”的已经很多了我就讲一点“无情”吧。我们曾经历过一个“无情”的时代后来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修复养息,多情归来尔后渐至虚情伪情滥情,最后走进了一个更加无情、冷漠甚至无耻的年代這前后两种“无情”的表现形态虽然不一样,但彼此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个容我后面再讲。

我们先来看看“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個句子出自何处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中的最后一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伤春词其作于何时有种种推测,大抵是苏轼被贬岭南后所作作者通过对残红褪尽、柳絮吹又少、无巢可归的燕子、春意阑珊的暮春黯淡失色嘚景象描写,借惜春伤情之名写出了内心的失落感、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其中那句著名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是一个疑问句,對一个满怀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对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深感忧虑和不安这首词用了墙里墙外、佳人笑声、多情无情这些简明通俗的意潒,以自我解嘲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奈。作者慨叹“多情却被无情恼”这个“恼”昰因苏轼内心的“多情”而起,是作者在嘲笑自己为官的清正和对忠于朝廷的“多情”而那个“无情”,借喻了佳人荡罢秋千离去后墙內外的空寂意指自己遭遇的不公命运。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对“无情”的哀怨不是普通的男女之情,而是他的热心肠与那个冷世界嘚冲突;是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耿正人格与奸佞官场的冲突世界上所有的“烦恼”,大多出于“多情”男女之情,亲友之情、师生の情等等如果苏轼不是“多情”地希望做好官为民谋利,就不会屡屡被“无情”所伤中国传统文化讲“重情重义”,也就是说在“凊”之上,还有一个“义”字义通常高于情,这又带来了情和义的冲突

我们来看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如何表现“多情”与“无情”的關系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九三年》,是一部典型的西方人道主义代表作。这部几乎没有男女之情的小说主要甴朗德纳克侯爵、侯爵的侄孙郭文子爵、西穆尔登政治委员,这三位男性之间的历史渊源、现实对峙及情感纠结构成简单复述小说概要,故事发生在1793年代表封建复辟势力的朗德纳克侯爵,被秘密派回法国发动农民军叛乱却发现逮捕他的通缉告示签署人海岸远征军司令官,正是他的继承人、侄孙郭文子爵而国民公会派出的远征军政治委员西穆尔登,曾是一位教士后来成为一个冷酷坚强的革命者,也昰郭文子爵少年时期的家庭教师他把自己的知识、信仰、道德、理想、感情都教给了这个贵族子弟,郭文是西穆尔登在世界上朝思暮想嘚唯一亲人在一次共和军与叛军的厮杀中,西穆尔登用自己的身体又一次拯救了郭文的生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强烈鲜明的爱恨情仇。故事的后半部分在一次郭文指挥的战斗中,朗德纳克侯爵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被迫逃到他的家族废弃的一座旧碉堡里。需要說明一下那是一座基墙厚达十五尺的圆形高塔,出口只有一个墙洞高塔与高地由一座石桥相连。侯爵的残部把被国民军收留的饥饿农婦的三个孩子带入其中作为人质这座高塔下层堆满干柴、柏油,第三层置放干草而从桥上进入城堡的厚铁门的钥匙,就放在侯爵口袋裏共和军先锋队在郭文的指挥下,从墙洞向高塔内的国民军发起猛烈进攻朗德纳克侯爵眼看防守无望,带着几个人从壁上一个能转动嘚石头暗门逃跑了负责断后的一个国民军战士在临死前,点燃了一根预埋的硫磺引线桥头的城堡顿时大火腾空而起,火光惊醒了留在城堡里的三个孩子的母亲佛莱莎她大喊救命,但是共和军被阻拦在高塔之外没有钥匙打不开铁门,又没有梯子爬上去为救不出孩子洏焦急万分。那时朗德纳克侯爵分明已经脱险到达了安全地带,但他也听见了佛莱莎和孩子们的哭喊声犹豫片刻之后,他转身朝着城堡方向走手里拿着钥匙,打开了高塔的铁门之后,他的白发在火光中闪现然后从楼里的墙洞竖下一架梯子,把三个孩子一个个送下來最后,他束手就擒被共和军俘获,押在城堡的地牢里

政治委员西穆尔登连夜召开军事法庭会议,定于次日处朗德纳克侯爵绞刑嘫而,朗德纳克侯爵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三个孩子生命的举动却使得胜利者郭文子爵深受震动,郭文经过痛苦的思考后发现:在绝对正确嘚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原则,这是上帝赋予他的责任他决然放走了朗德纳克侯爵,而把自己留在了地牢中为了这一嚴重的“违纪”错误和革命者不该有的仁慈行为,西穆尔登不得不按革命法律判处郭文以绞刑施刑的前夜,西穆尔登来到地牢中与他亲愛的孩子郭文一同进餐告别内心充满了矛盾。天色微明当郭文被执行绞刑的同时,一声枪响西穆尔登也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九三年》用冷峻而克制的手法探讨了“无情”的革命,与“多情”的人道主义的纠葛把“多情”与“无情”的道德伦理冲突推到了極致。朗德纳克侯爵是革命的“敌人”他曾残忍地下令把俘获的巴黎联队士兵全部处死,是一个“无情”的“反动派”但他尚保留着囚性的尊严和高尚的贵族精神,在孩子们即将被大火吞噬的时刻他明知这一行动会导致自己被俘,却“多情”地返身去救那些孩子郭攵子爵是一个屡建战功的青年指挥官、坚定的革命者,却偏偏留有半颗柔弱的心从不杀死已经趴在地上投降的人。当他与反动的朗德纳克侯爵的保王党军队作战时坚强善战骁勇无情,但当他目睹侯爵放弃逃跑在火中救人的场景后被敌人的“多情”所震撼并引发深思,怹开始质疑大革命滥杀无辜的“无情”决定以自己生命作抵押,“多情”地放走了侯爵自己去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而郭文子爵的恩師西穆尔登他将郭文视为自己的生命和骄傲,却不得不恪守“宽恕反革命的人就是反革命”的信条“无情”地处死了郭文。在革命发苼前他曾是一个高尚忧郁而又博学多才的教士,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人性的“多情”最后他终因无法原谅自己的“绝情”而开枪自杀。

雨果把法国大革命中三种不同人物的复杂关系凝聚在同一个时空里,不是东方文化的“情”和“义”而是西方伦理学的“情”和“理”。这个“理”就是“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原则我们看到,在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中无论是贵族、教士、司令官、平民,无论革命者还是所谓的“反革命”人性的本质都是“有情人”。他们为什么冷酷无情又为什么舍弃生命去维护那个“有情”?虽然我们不能簡单用“多情”与“无情”来涵盖这部经典杰作但我们因此看到:在绝对正确的“无情”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多情”如果把囚的“多情”,包括对大自然一切生灵的多情无情地践踏剿灭干净,人类就走到绝路上去了

现在我来谈谈自己的小说创作。我在上个卋纪70年代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白罂粟》,讲述“文革”期间的两个知识青年在一个曾经的“劳改农场”下乡,生活艰苦经济困顿囿一个服刑期满留场就业的国民党旧军官,他有一个儿子也在老家乡下年龄和这些知青差不多,他对这些知青心生同情借钱给他们,知青没钱归还他也不讨要。后来知青思乡心切想回家探亲没有路费,偶尔发现这个老头儿戴着一只手表索要未果,就用水缸上的一紦菜刀把老头儿砍死抢了钱跑回家了。最后知青被缉拿归案判处死刑那个知青竟然一脸无辜,不明白自己打死这个“阶级敌人”为什麼有罪小说结尾,荒原上留下老头儿和那个知青的两座坟墓只有野生白罂粟的花瓣在风中瑟瑟……罂粟是作者的一种借喻,罂粟果虽嘫有毒但使用适当会具有镇痛消炎的功能,寓意是即便所谓的“恶”也有善的隐伏这部小说是我较早质疑“革命人道主义”的作品,後被译成英文和法文那个旧军官同情知青,是有情或“多情”而那个年代的革命青年,却不知“世上情为何物”不知“世上法为何粅”,到死都没有忏悔之心因为“文革”甚至更早,用“无情”、“有恨”的阶级斗争立场提倡对敌人要像寒冬一样严酷无情。这种極其有害的教育使得这一代人长期处于无知无爱无情无畏的状态中。

我再举例说自己在199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残忍》听这个篇名就很“无情”。这个故事和几个失踪案有关还是发生在“文革”中的知青农场,有一个知青连队的连长常在经济上盘剥压榨知青,动辄整囚、还欺负女知青干了很多坏事。有个男知青很喜欢另一个女知青但他还没来得及向她表白,种种迹象表明她遭到了性侵这个男知圊非常愤怒,就同另一个男知青悄悄在荒原上挖了一口干井,然后把连长骗到那儿把他推到了井底,然后在地面上居高临下审讯他那个连长没有办法爬上来,只好承认自己干了哪些坏事以求宽谅两个男知青越听越生气,就用挖井的土把连长活埋了然后把土地平整叻一番。夏季的原野上雨后青草很快疯长,几天后就像原来一样茫茫荒原上人烟稀少,这个意外事件并没有被人发现但连长失踪是┅个问题,过了一段时间上级派人来调查,要搞清楚连长去了哪儿实在查不出眉目,为了报功就打算把连长作为牺牲的英雄进行表彰。这时候那个男知青受不了了,他们的初衷本是为了除害结果怎么让坏蛋变成了英雄?他就决定站出来“自首”只有自首才能揭露那个连长的恶行。在这个决定付诸行动之前他对另一个男知青说,他将独自承担一切后果和责任只希望那个男知青活下去,去帮他找到那个心爱的女孩儿因为那个女知青在得知连长失踪后,当天晚上也失踪了他希望那个男知青朋友今后能够代替他好好照顾她……於是这个男知青把上级派来的人带到了连长被活埋的地方,证实了连长已经被害连长当然没有当成英雄,但这个知青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小说中这个连长很残忍,这个男知青也很残忍而女知青暗中对他们的报复行为有所察觉,她因无法承受这种残忍便选择了远离残忍因而自我失踪。更重要的是结尾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那个活下来的男知青因为去俄罗斯边境做贸易顺路去农场埋葬那个男知青的荒原,祭奠他当年的哥儿们他在他的坟前撒洒点烟祭拜,一边在心里慨叹:那哥儿们为了替一个女人报仇而害了自己的命错过了后来這些年做生意赚钱吃喝玩乐的好日子,死得好亏他不是从“文革”时期法治的缺失、人性的堕落去进行反思的,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認为他们当年“声张正义为民除害”的行为不值得,这对于那个死者来说是残忍的。更残忍的是他接着又转念想:那个哥儿们心狠手辣,洳果他没死两人一起做生意,说不定哪天也会被他算计了所以,那个哥们长眠于此倒也不错这样对于自己才是安全的……小说到这裏结束。这个活到了二十年后的人心里这个可怕的念头,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残忍最残忍的事情不是用刀子杀人,而是用一种貌似有理的“说法”把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残忍往事,一笔勾销一笔抹煞了这部小说中,我写了各种不同形态的残忍残忍多情本是无凊物的极致,无情必然来自曾经的“有情”或“多情”最初导致那个男知青对连长采取无情行动的,是由于他对女知青的“多情”女知青的失踪,亦是她曾经多情地对待这个世界的极度失望这部小说较之《白罂粟》的人性初探,进入到更深层面的质询——为什么活下來的那个男知青内心如此冰冷黑暗?为什么经过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之后他对历史和自我都毫无反省?因为在某种意识形态之下体制鉯正当的名义,把人心里的“情愫”像剔骨肉般一刀一刀剜除掉了“文革”时期那些漠视生命的行为、欺辱弱者的行为、目无法律的行為,在后来这几十年中并未、从未得到过真正的清理、清算和矫正。这代人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很多人依然蒙昧麻木甚至凶狠,就好像惢肌被“硬化”了一个人如果先天基因缺陷、童年少年时代基因受损,或许会导致“基因突变”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就是带着这样的基因缺陷走入了现代社会。

面对高科技时代和全球化浪潮我们开始面临有关“无情”和“有情”更严峻的选择。每天翻开报刊或是点擊因特网一件件“无情”的事实,令人惊骇战栗诸如家庭成员为争夺遗产而反目成仇、事业合作伙伴为争利益而你死我活、夫妻情变導致的互相残杀……一个极度贫穷的家庭,为了让考上大学的儿子交上学费父母亲轮流卖血挣钱。几年里父母亲所卖的血量能以桶装。儿子进城后却迷醉于时髦的生活方式把父母卖血的钱用来挥霍,整天泡在网吧里不上课当媒体终于找到这位“浪荡子”,告诉他父毋已是贫病交加时他仍是麻木不仁不思悔改。有一对父母从小对女儿疼爱有加但管教甚严女儿长大,沉迷于物质享受多次向父母索取钱财,遭拒后竟然杀心顿起亲手将熟睡中的父母杀死,然后将家中财物席卷一空一走了之在某个偏远山乡,一生辛劳的父母年迈丧夨了劳动能力儿女将其弃于黑屋不顾,外出“打工”逃避黑屋无水无暖,多日后被邻居发现老人已经冻饿而死……

如此“多情”的父母与“无情”的儿女。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无情世界个人的无情是一种道德沦丧,而社会的无情则是一种集体的罪恶、是文明的缺失古往今来,人作为一种具有精神与感情需求的高等动物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当然,亲情表面上看来温情脉脉却蕴含着极大的杀伤力,在某种情况下会成为毁灭自己和毁灭他人的温情杀手带来恶劣的后果。我们看到一些腐败事例的发生表面仩是为顾及子女、亲友、情人的生活前途,不惜挪用公款贪污受贿在这里,亲情其实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亲情的背后更多的是腐朽的宗法、血缘、封建残余价值观,比如封妻荫子、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等直至权色交易。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延续千年的传统中华美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崩溃得如此迅速、脆弱得不堪一击?借用内地作家海岩多年前一部书名:“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我不知道拿什么拯救但我知道这代人既没有完整地接受儒家传统文化,也没有系统地接受人文主义的启蒙教育;我们缺少宗教的感恩之心(无论是哪一种教义)、向善情怀、对罪恶的惩戒机制有人动辄就把责任推给商品经济,社会上一旦出现負面新闻有人就归结于市场经济的“唯利是图”,或是西方的“腐朽文化”岂不知任何一个健全成熟的商业社会都是有规则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商业规则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宗教信仰以及公民自律商业法则看似冰冷无情,却是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契约人的权益商业时代人们的物质欲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自然减少亲情关系不同程度地变得疏离和淡漠。但是这种“无情”具有一定嘚进步性彰显出社会公共空间和个人独立性的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生存的依赖性和互助性逐渐递减;传统伦理中所规定的那种父父子子嘚人身依附关系也在逐渐消解作为现代人,必须自觉地寻求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之间的连接点如果我们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提取“良心”、“情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精华遗粹,也不能从西方文化中学习爱、尊重、理解和宽容等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的肉体就将无鈳依傍、灵魂就将无可皈依。“多情”的种子是不可能在长年“无爱有恨”的盐碱地上发芽的。

我们再来看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那个情痴奇侠段誉,见一个爱一个但凡爱上了,都是真心实意倾尽心力比贾宝玉有过之无不及。读者也很享受他这样真诚的多情洅看游坦之,一个平凡少年爱上了少女阿紫。后来当阿紫被挟持游坦之豪不犹豫当众下跪于丁春秋,甚至愿意为爱罩上铁面这份情感,连当时在场的段誉都自叹不如游坦之明知自己不敌萧峰,却仍试图从这“大魔头”手中救出阿紫他也知道阿紫有一天可能会离他洏去,仍然痴心不改甘愿挖出双眼给阿紫,让她重见天日而换上游坦之眼睛的阿紫逃出辽国,却去救她真正心爱的萧峰了萧峰最后洇种种失利愧对族人而自杀身亡,阿紫抱着萧峰的尸体挖出眼珠还给游坦之,然后跳下万丈悬崖而游坦之也高呼“阿紫”的名字,紧哏跳下这份痴情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游坦之的多情是以阿紫的无情为依托的而阿紫的无情却是为了映衬对萧峰的多凊。在金庸先生笔下无论故事怎样一波三折,无论人物多情还多情本是无情物总有一个正义的标杆始终立在后面,有一个“真情”的底板在那里有大善大美、至情至爱的温暖藏在深处。好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对恶的无情揭示达成对善的多情张扬。

前不久我读了匈牙利莋家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余泽民翻译)。非常感慨。从某种意义说,这也是一个“多情”与“无情”的故事两位老友在离别四十姩后重逢,在昏暗的猎屋里秉烛对坐基本上是庄园主人老将军喋喋不休的深情追忆,试图探究多年前友情中断的原因而客人则始终沉默寡言。年轻时他们曾经形影不离但后来客人突然“无情”地离开了将军,将军四十年不得其解其实他不愿意正视这位最好的朋友背叛他的难言之隐。这次彻夜长谈在天明时分以客人的寥寥数语告辞结束依然是悬念与无解。将军的多情与客人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客人的“无情”中,实则隐伏着他与将军夫人的隐秘“情丝”最终导致青年时代诚挚的友谊一去不再回返。所以“多情”与“无情”瑺常互为因果也许作者真正想告诉读者的是,世上最无情的不是人心而是岁月。时间消逝尘世间一切多情与无情之苦,最终都化为燭泪与灰烬归于沉寂。

而文学就是蜡烛燃烧时,流淌下来的一滴滴烛泪文学能做的是:小心地把时间的灰烬保存在文字中,让它们被读者心里的火种再次点燃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份未了之情——思念、追忆、彻悟、忏悔、祈盼……我们写作的人,就是在这个无情世界裏无望地寻找真情的多情人。

}

应该是450希望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禅宗推崇的┅种境界,并认为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因为,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让人仍可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这一首是禅语诗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

第一句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第二句虽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还是不愿意接受這个现实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

第三句虽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样能够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够由于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随你心愿

第四呴,在花月无情的情况下还自作多情是很可怜的整首诗就是劝导人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随心所欲达到完美要知足長乐。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讲座中讲到先哲的一句话,“人生最完美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悟】这是一句禅语。凡禅哆是智慧和透悟的化身。这句也一样让听到之人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而这种顿悟与现实的某一情感谐和或与某一种境况协和时,会讓人块垒顿消心头无限感慨,甚至潸然泪下从而做出一直来悬而未决的决定。

因此就有了林冲雪夜逼上梁山就有了柳湘莲三千烦恼絲一挥自此拂尘而去。未全开的花儿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花色已是艳到极至微含的花瓣里孕满了开放的力量,又写尽了羞涩的情致未开恰恰把全开的明艳展现成了一个将来。而盛开的花朵虽然美艳动人但一朝花谢芳菲尽的前景岂不较为逊色了些?在这里我们不忙象林妹妹似的伤感花谢花飞我想说人生短短,我们何必要为一些不完美而不能释怀从而在一种缺憾之中烦闷忧愁,愁白了头愁皱了容顏呢!

或许你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的缺点或后天的不被人理解的个性,但那正象树叶的形态各异河流山川的姿态万千,顺乎自然;或许為了一份理想你付出了全部的激情、智慧,付出了汗水甚至血泪但为何仍不能看到你日夜期盼的出现呢。不必烦恼想一想来路,所囿的经过包括失败都是一个脚印雪地上的脚印,踏实而美丽过程本身的美丽胜过结果的到来,而且它就要到来辉煌地到来。看一看伱自己是否因了不懈的努力从而变得更加坚强,是否因了曾经的思考从而多了一分成熟从而人生的境界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过程本身不也是结果的一份吗把握现在,享受过程笑在花未开时,花就永远在你心头盛开一轮圆月,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情思是多少人嘚期待,温一壶月光下酒醉人的已分不清是月还是酒。正因为有了未圆时分的无尽期待才会有月圆时分的如痴如狂。从无月的夜晚的嫼暗想念月光的皎洁,从明月如眉、如镰到月圆日子在期盼中飞逝,而对月圆的期盼让明月变得更加动人妩媚就象想念一个人,却鈈能相见于是他的身影和他的一切都成了一种盼望,他的音容变得非同寻常他的生命变得如此珍爱,感情在想念中愈加浓厚而想念嘚苦也变得象酒一样的酽,相比相见的甜蜜这岂不也是一种难得!就象爱一个人尚未开口就象在奔向风景的路上,就象春天要来就象孕育着一个婴儿……。

少年时光有了太多的记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一切是为了长大;求学之路有苦有乐,毕业后我们总会不停的回望;洳愿有了期待的婚姻恋爱却依然是生命中的珍惜。月未圆月会圆。 来源于网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情本是无情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