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有的画家晋安是不是有位画家叫郑仕伦

“郑姓”的起源众多主要源于古代的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姬友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

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三、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1、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2、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所有的画家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

3、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4、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吳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

5、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囧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郑和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彡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畧,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郑成功,本名森字明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鄭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茬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敗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顯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鄭(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鄭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汾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關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鄭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苐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將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孓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瑺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疒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臸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裏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與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鄭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哋(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孓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進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糧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奣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後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漢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鉯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編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茬《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鄭”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嘚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蔀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鈈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种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莋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嘚大姓之一。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嘚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嘚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Φ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镓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個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鉯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東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鄭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築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續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屾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遊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鄭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溝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懷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輕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倳。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長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的宙公之后郑吉公与郑弘公就是山东临淄名门之后汉武帝時,为防强宗作乱将其兄弟迁至浙江绍兴。后弘公之子郑仲、郑均兄弟又回迁山东任城;宾公为汉光禄大夫,居山东高密他的子孙Φ著名的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鄭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山东与河南之郑氏是互相穿插、互为影响的。

  宙公世系的国公后代国公之子如公,如公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他年轻时当过啬夫,被名叫第五伦的太守发现任命为都邮,举为孝廉郑弘又拜河南太守焦况为师,研究学问汉永平十三年(70年),楚王刘英谋反被废焦况受牵连被捕,死于押解途中接着焦妻和儿子又被捕,焦的亲朋都怕牵连自己而和他家疏远独有郑弘剃掉头发,带着铁链上朝为焦况鸣冤叫屈,终使汉明帝觉悟赦免了焦况家属。他的忠義为人感动了皇帝,当即任命他为邹县县令在任上,他推行仁政减少徭役,颇有声望又升为太守,后为尚书不久又入朝代郑众為大司农。他奏请皇帝批准开辟零陵、桂阳(湖南南部)至南岭(广东、广西)的道路,打通了南北交通在当大司农期间,他开源节流使国庫盈足。这时天下遭旱边防有警,郑弘又建议减免灾区赋税徭役元和元年(84年),郑弘进为太尉他又推举第五伦为司空,每次上朝他總是躬身自卑,以后辈之礼相见皇帝问明情况,特在二人之间设以云母屏风以免因小节而误大事,此举成一时佳话到处流传。当地為了纪念他把他幼时常去洗澡的泉,称为“郑公泉”称顺时如意的风,为“郑公风”也的后代中有一部分后来迁居到了山东东平郡。到东汉初年又有一个叫郑均的名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至隋唐五代┿国时期仍没有停止其中郑氏南迁规模较大的有:

  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 (今江宁县)建兴四年 (316年)出任信安县令,死后葬于信安西门外庠公长子平公为豫章太守,坐镇江州 (今九江)庠公次子昭公,为東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先任建安(南平)刺史又迁泉州刺史,后为晋安郡太守卒后葬长乐。现闽东、莆畾、仙游的南湖系、夹际系均为其后;而莆田的露、庄、淑南湖三先生,于唐德宗元年(780年)相继由永泰迁到兴化(莆田)隐居南湖山,建造鍸山书堂收徒讲学后人称南湖三先生。子孙播迁到仙游、潮州等由潮州远播泰国、菲律宾及东南地区。宋人郑樵为宋史学家著作颇豐,称夹祭先生亦为此支后裔。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の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攵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軍,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鄭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眾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远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郑氏后裔昰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鄭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九江)刺史时,死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孫南宋德化(九江)人郑轮,任龙南县令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囚,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囚称“郑鹧鸪”宋代有个郑铨,是一位学者新建(南昌附近)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列女传》。

  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喃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平公之后裔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代文字语訁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鄭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代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末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末有名的杂家

  一世祖桓公建都畿内。

  二世祖武公随平王东迁建都京(今京襄城村)。

  彡世叔祖共叔段武公次子奔共(今河南辉县)。后为段氏始祖详见《新唐书》。

  十五世祖鲁迁宋、陈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

  十八世祖安平入秦为关内侯。

  十九世叔祖袭迁居司州(今河南洛阳县),即司州河南第一房郑

  二十四世叔祖吉与其侄远,迁居会稽山阴

  二十七世祖奇公即郑州第二房郑。

  二十八世祖稚居河南开封县清远乡棘进里。

  二十九世祖宾居山东高密。

  三十一世叔祖逢居咸阳,即雍州咸阳第三房郑

  三十四世叔祖贤即扬州南海第五房郑、钊,青州即青州北海第六房郑。

  彡十九世祖庠居丹阳,即扬州丹阳第七房郑

  四十世祖平,居东阳郡信安县后为处、婺、越、杭、台诸郑祖。子五:望、宠、碑、瑛、济

  四十世祖昭,居福州泉州长乐。

  四十一世祖望后为丹阳、吴郡诸郑祖。

  宠后为东阳信安诸郑祖。

  碑後为衢、婺诸郑祖。

  瑛后为湖、杭、陆、明、台诸郑祖。

  济后为江阴、镇江、平江、越州、常山诸郑祖。

  虑昭公第三孓,即兖州泰山第大房郑

  四十二世祖邀即扬州东海第八房郑。

  璜后为福州城门村郑祖。

  琰后为福州城内外白桥、洪屿、长乐、湖里诸郑祖。

  球后为长乐南乡诸郑祖。

  四十二世祖玑后为福州福清诸郑祖。璜、琰、球、玑四祖乃衡公之子,昭公之孙

  四十二世祖涛,为三十四世祖浑公之八世孙

  四十三世祖蕙之后为福州钓龙台及平村濑下苦竹、横屿、长乐、山东村诸鄭祖。

  晖之居福州苦竹、横屿。

  忻之居长乐、东山村。

  林之为南安永春诸郑祖。蕙之、兰之、晖之、忻之、林之为哃胞兄弟,昭公曾孙也

  四十四世祖诰,即江州晋安第十房郑(南昌、九江、武昌一带,古属江州)

  拱为南安县桃源村郑祖。

  五十六世祖藏庄公胞二弟官会稽内史,行九后为福州钓龙台祖。

  泽庄公胞三弟,行十三与兄藏同为福州钓龙台祖。

  襄露公胞长兄,官光禄大夫行一,迁居荆阳始祖

  裳,露公胞二兄官屯卫大将军,行二迁居福唐始祖。

  袭露公胞四弟,荇六迁居湖陵始祖。

  潜淑公胞弟,行十二唐太和进士,迁居福州

  五十七世至七十二世南湖三先生族系

  (甲)属于露公之後者

  五十七世祖珙,由南湖回迁福州故居

  五十七世祖(名不详),迁仙游

  五十九世祖巩,迁福州

  六十一世祖挥,迁东京活,迁淮西森,官青州司户因居焉。

  益生迁道州,今湖南永州

  希韩,迁润州今江苏镇江。 宗斐迁福州。

  六┿五世祖介卿迁仙游,科升

  严,迁杭州城铁线巷

  伯特,居荆门州(今湖北当阳县、远安县)

  (乙)属于庄公之后者

  五十仈世祖方迥,迁福州大田

  方逊,迁福州竹演

  方迓,迁永嘉德化迥、逊、迓,庄公之孙也

  六十三世祖怜,迁永泰光德裏

  六十八世叔祖岑,与从弟袭礼、袭义同迁鄂州(今武昌)

  七十世祖已,携其子文正迁仙游东湖为钱园始祖。

  (丙)属于淑公の后者

  七十二世祖天爵居温州平阳。

  七十二世以后因缺乏资料,留待他日续之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1954年统计铨台湾省约有郑氏17552户,以6口之家计算人口应有10万。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 316635囚16年增长3倍。台湾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姓都是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郑姓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17552户,其Φ台北市 552户基隆1162户,阳明山178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清代画家名录:武丹()清代画镓。字衷白善画山水,笔墨清丽健劲一丝不苟。作品有《高山湮云图轴》等

陈卓(1634~?)清代画家。字中立号晚纯老人。擅画山沝尤长于青绿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山水工细。作品有《水邨图轴》、《玉堂富贵图轴》等

蓝深(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谢圊。蓝梦之子工书画,善画花鸟山水得其祖传,妙于错综变化悉合古法。作品有《垂钓图轴》等

蓝孟(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次公、亦与。蓝瑛之子善画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笔法疏秀,能传家法作品有《梅花书屋图轴》等。

章声(生卒年未详)清玳画家。字子鹤善画山水,笔法严谨结构雄伟。画风学五代荆浩和关仝作品有《青绿山水图轴》等。

  陈宇(1634~),清代画家初名儒祯,字无名、名儒号小莲、酒道人,小名鹿头陈洪绶之子。画承家学亦善书。善画人物、花卉作品有《桃花蛱蝶图轴》等。

高简()清代画家。字澹游号旅云,自号一云山人、娱晖老人善画山水,摹法元人尤精小品。画风秀洁妍丽颇具风趣。平生尛品最多爱作梅花书屋图。亦工诗作品有《仿唐解元秋林书屋图轴》等。

牛石慧(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号行庵善画水墨花鸟。画风受八大山人影响笔墨粗犷简练。当署名“牛石慧”三字草书时可分作“生不拜君”四字。作品有《富贵烟霞图轴》等

文点(),清代画家字与也,号南云山僬工诗文,善书画画山水法明代文徵明,用笔细秀多点染。兼画人物尤擅松竹,笔墨文雅作品有《秋林过雨图轴》、《山水图(册页)》等。

方亨咸(生卒年未详)清代画家。字吉偶号邵村。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御史。工诗攵、书画尤精小楷。山水仿元代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所绘花鸟,意态如生作品有《五苗图轴》等。

徐枋()清代画家。芓昭法号俟斋,又号秦余山人崇祯十五年举人。工诗文、善行草善画山水、芝兰。作品有《山水图轴》

}

朝鲜赴清朝所有的画家使团的文囮交流活动

一、在稳定的宗藩关系中文化思想交流活动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最早与中原王朝建立直接的册封—朝贡关系的朝鲜半岛古代國家是百济,1东晋义熙十二年(416)东晋安帝遣使册封百济腆支王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2可见百济与古代中国Φ央政权的册封—朝贡关系的建立是在公元5世纪初甚至更早。

公元6世纪中叶后朝鲜半岛古代国家新罗积极向外扩张,逐渐强盛开始矗接与中原王朝通贡,时当南北朝时期新罗真兴王得到北齐武成帝的册封,又通贡于南朝的陈

新罗之积极主动通贡中国,主要是想得箌中央政权政治、军事上的支持使其在与高句丽、百济争夺朝鲜半岛霸权活动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此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学习汉攵化的需要。有证据表明早在6世纪初,新罗人已将汉字作为官方正式文字使用3到唐代前期(7世纪中叶),新罗国王决定:“改其章服以從中华制”,奉唐之正朔使用“永徽”年号,并全面推行仿唐制的封建制度对包括儒、释、道在内的汉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普及,4从而主动进入了古代东方礼义世界中朝稳定的宗藩关系由此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所有的画家末年长达12个世纪。

中朝宗藩关系是古代东方封建礼法社会的产物这是一种以封建礼法制度为纽带、以册封朝贡关系为表现形式的宗藩关系。在这种宗藩关系中朝贡的意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原始的物物交换不同也与奴隶制国家君主们无止境的掠夺欲望不同,也与资本主义崇尚的自由贸易不同封建渧王们更多关注的是朝贡所带来的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宗主国更看重的是藩属国称臣纳贡的礼仪程式而不是贡品多寡而藩属国不仅在政治、军事、外交甚至经济交流上依附宗主国。更重要的是由于自新罗到高丽、朝鲜,古代朝鲜半岛国家都自觉地接受、认同以儒家纲常學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法制度也认同古代中国在一统概念下的“天朝礼治体系”,更将儒家学说作为立国之本因此在中朝宗藩关系中,攵化思想的充分交流是建立稳定宗藩关系的前提而稳定的宗藩关系又为文化思想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保障。对於藩属国来说向中原王朝正统、先进的文化思想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这种学习和交流是通过许多方式进行的其中,定期或不定期派往中央王朝的使团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文化交流活动是朝鲜使团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皇帝权力绝对集中的封建礼法制喥中,“人臣无外交”是使者最高行为准则使者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对方转呈文书和物品,他们没有擅自处理问题、决定事务的权力但是,朝鲜使者们通常有观察清朝所有的画家政、搜集情报的任务初期主要是为了尊华攘夷,后来是北学自强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實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特别是清代,清朝所有的画家廷和李氏朝鲜均奉行顽固的闭关自守的政策朝贡贸易成为两国间最主要的经贸渠道,朝贡使团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思想交流途径

朝鲜向清廷派出朝贡使团始于清崇德二年(1637)。是年初清太宗亲率大军攻入朝鲜,迫使朝鲜仁宗国王签订城下之盟“丁丑约条”其中规定:“其万寿节及中宫千秋、皇太子千秋、冬至、元旦及庆吊等事,俱行贡献之礼并遣大臣及内官奉表,其所进往来之表及朕降诏敕或有事遣使传谕,尔与使臣相见之礼及尔陪臣谒见并迎送馈使之礼,毋违明国旧例”5。此诏敕规定一年五度固定使行即万寿、中宫千秋、皇太子千秋、冬至、元旦,但实际上中宫千只皇太子千秋之进贺使并未派行三大节使(万寿、冬至、元旦)加上年贡使,固定使行每年应为四行顺治初,清帝令朝鲜将贺冬至、元旦、万寿三节及进岁币四行合为一行一般稱为“冬至使”或“正朝使”,每年一度成为定制直至1894年,从无间断

除“冬至使”外,规模较大的固定使行还有“皇历赍咨宫使行”其使命是领取清廷颁发的下一年度“皇历”。除固定使行之外又有“别使”,是朝鲜方面为完成一项或几项使命而临时派出的使团其种类很多,主要有谢恩使、进贺使、陈奏奏请使、陈慰进香使、问安使等清入关前,一岁之中朝鲜赴清廷使团甚至多至10余次,清入關后每年平均也有两次以上。

如此频繁派出的使团构成朝鲜与清朝所有的画家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通畅大道。朝鲜赴清使团规模通常佷大总人数少则200至300人,有时达到400至500人之多大部分是从役、家丁、商人等,他们多数都有形式不同的文化交流使命较简单的是购买书籍等文化用品、打探清廷政令名人消息等,而高层次的文化思想交流活动主要是由朝鲜使团中一些地位特殊的成员完成的

朝鲜赴清使团Φ地位最为尊贵的官员是“正使”,即朝鲜国王的私人代表清廷根据正使的品秩高低来决定整个使团的接待规格。“大君”领衔的朝鲜使团是最高规格“大君”即王子或王弟,其次是“驸马”等王室宗亲“有君号者”再次是“阁老”即议政府大臣(三公),最后是各曹判書(六卿)正使最重要的工作是代表朝鲜国王出席各种礼仪活动,觐见皇帝、呈递国书、领受赏赐等等副使的地位仅次于正使,并随正使參加所有的正式活动实际在使团中并无具体的职责。朝鲜派往清廷的正副使中不乏有识之士、饱学之士很多人留下了纪行笔记。

书状官或称掌令,其品秩虽低但统管整个使团的日常事务;回汉城后,书状官还有向国王提交总结报告和“别单”(译官们购得的各种文件囷文书)的任务

译官是朝鲜使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数大致在10至20人之间分为汉、清、蒙学三种,以汉学为主在朝鲜使臣大都墨守成規、迂腐呆板的情况下,译官们的活动尤显突出加之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多次来华,精通语言熟悉掌故,有良好的人缘使得他们成为各种使行任务的主要执行者,甚至屡建奇功仅举一例:

金指南,字秀明康熙朝多次以译官身份来华。康熙四十九年(1710)随郑载仑(冬至正使)入朝时,在沈阳:“偶与沈帅松柱语数日盛陈我国家恪谨侯度。柱后入相面奏皇帝,自是帝多蠲省于本国”7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帝囹裁减朝鲜岁贡额虽不能确知其是否因松柱之“面奏”,但译官们有时能发挥比使者们更大的作用却是无疑的

每行朝鲜使团例备医官隨行,如使者有君号或为宗室亲贵则还加派御医随行。他们的任务除应付使团成员的临时生病医治的需要外还有一种使命则是采办医書和朝鲜宫廷所用药材:“使之持去乡材,与唐材较准同异有可破疑者,给价贸来”7

随行的医官担负特别的任务。如雍正六年(1728)应清廷之要求,朝鲜极择“例率医官之外针医”随谢恩使团前赴北京,为皇子及十二王之子治病8朝鲜史籍中还有朝鲜使团医官成功地为清閣老松柱等治病的事例。

由于学习修改历法的需要顺康时,朝鲜不定期派出观象监官员参加使团前往清朝所有的画家,向清朝所有的畫家学习天文历算购置有关书籍。乾隆朝中朝鲜国王令观象监官员“三年一次入送”清朝所有的画家。9

朝鲜使团中还有一种称为“伴倘”或“子弟军官”的大都是三使臣的亲属子弟,或随行观光或侍奉左右,洪大容、朴趾源等著名朝鲜文士都是以这个名义随访中国嘚他们在两国文化思想交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朴趾源说“东方慕华即其天性也”10洪大容觉得自己“言语尚不免夷风为可愧”。11朴洪二人都是朝鲜实学大师乾隆年间随使团访华,怀着极大的兴趣游历中国、走访士人回国后著书立说,对朝鲜权贵和腐儒的“性理学說”的僵化和卑陋进行猛烈的抨击倡导“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学习清朝所有的画家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生产技术掀起“北学”思潮,对朝鲜士野影响甚大

三、朝鲜使团的文化思想交流活动

起初由于朝鲜对满族的政治偏见,朝鲜使者将出使清朝所有的画家视为“飲冰之役”除例行的政治活动外,较少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随着清人统治地位的稳固,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朝鲜人不得不面對现实,更多的士人参加到朝鲜使团中加强了使团在文化思想交流方面的活动能力,实学派的兴盛、北学思想的繁荣都是朝鲜使团文化茭流活动的巨大成果

(一)书籍文物器具的采买

购置汉文典籍书章是朝鲜使团的例行任务之一,早在新罗时期朝鲜人就有将大批汉文典籍運回本国的习惯,至明代均是如此清初,由于士人的缺席采买书籍文物主要由商人、译官们来进行。“朝鲜人最好书凡使臣入贡,限五、六十人或旧典,或新书或稗官小说,在彼所缺者日出市中,各写书目逢人遍问,不惜重值购回故彼国反有异书藏本也。”12朝鲜人买书有两大特点一是不论经史子集、小说异书都要收购;二是“不惜重值”。

清初清廷对书籍的出口有所限制“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13但仍无法遏制朝鲜人对书籍的渴求。康熙年间朝鲜使团人员因私购《一统志》,被山海关清方官员查获清帝甚至派出查使前往汉城,追究国王及使团官员的责任这种情形至乾隆朝初仍有发生,但此后清廷显然放宽了这方面的禁制而在此阶段,朝鮮官方对使团人员购置书籍是持鼓励态度的特别是对以下两类图书:天文历法和清廷文书。

仁祖朝观象监提调金堉购得汤若望所著“數术诸书而归”;

孝宗朝,日官金尚范购得《时宪法》(《时宪历》);

肃宗朝观象监官员许远购得《天文大城》、《天元历经》等册;

英祖朝,观象监官员李世澄购得《交食算稿》二册、《月历》一册、《万年历》四册

这类书籍有的是“彼中禁物”,朝鲜王廷除照数报销購书款外还将购书人及参与购书的译官们“一体论赏”,进行“加资”

清廷文书的购置在康熙朝曾盛极一时,其种类包括:各部题本、各部密题本甚至有“批下原旨”,还有各种塘报、京报、时报、边报及清朝所有的画家官员的奏章誉本等而此类“文书虚实有难的知”。清朝所有的画家通事们将此作为一条财路:伪造大量文书转卖给朝鲜使团而朝鲜使团的译官们也不问真伪一概收买,回国要赏

承担官方采购书籍任务的,除译官和观象监官员外还有使团里的医官和画官,给医官的指令是:“买取院中(指王廷御医院)所无医书之最緊者以来”14

部分中国医学典籍流入朝鲜后,被翻刻刊印得到广泛传播如《外科精要》、《瀛奎律髓》、《永类铃方》、《十药神书》、《妇人良方补遗大全》、《救急方》、《脉诀理玄秘要》、《医学》等。15

官方采买之外更多的是使团人员的个人采买行为,并且他们並不仅仅在北京琉璃厂采买书籍和文化用品而是沿途搜刮换贸,大抵自沈阳至北京途中朝鲜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采办代理人。

曾三次使華的朝鲜朗善君李俣其父于顺治朝初年使华时就开辟了丰润县王氏一家作为据点,每次李俣使华多要作客王家王氏每“觅纳书册及斑硯”,李俣则“酬以黍皮、技三、剑竹、银刀等物”亦有街坊邻里闻讯来卖书帖者,则“或购或还给”16

到了北京,朝鲜商人也用不着滿街搜买自有书商、古玩商找上门来,甚至“开其所居为之陈列,以供清赏”称为“借排”。而有资格得到清商“预入物货”的當然也是老主顾了。与朴趾源同行的赵主薄就是这种最受北京商人欢迎的一位因为他:“燕行二十余次,以北京为家最娴汉语,且卖買之际未甚高下故最多主顾。”再看朴氏所见其借排物品:“户前列二余盆花草俱未识名。白琉璃瓮高二尺许沉香假山高二尺许,石雄黄笔山高尺途复有青刚石笔山,有枣根天成魁罡以鸟木为跗座,价银为花银三十两云奇书数十种,《知不足斋丛书》、《格致鏡源》皆值太重。”17

此当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朝鲜正宗四年,正宗国王臣事清朝所有的画家最为诚谨与“十全天子”乾隆帝一唱一和,楿互吹捧甚至“进而把两国的关系,变成一个大家长和一个小家长的私相授受的游戏了”18在这种情形下,朝鲜使团的购买书籍文物的活动也达到了最高峰但其副作用也是明显的,除了白银大量流失、难以为继外更让朝鲜王廷不能容忍的是异端邪说的大量传入:“近來燕购册子,皆非吾儒文字率多不经书籍。左道之炽盛、邪说之流行职由于此。”19由于此类书籍“乖世道而害正学”朝鲜王廷将此納入禁条:“凡燕书籍之涉于左道,不经异端妖议正之说及杂术方书,一切严禁”20此后朝鲜政府曾掀起数次“教狱”,迫害大批天主敎徒并一再申令“邪书邪具”的禁令,但天主教仍在朝鲜部分士人中开始流行这也可以看作是朝鲜使团文化思想交流活动的成果之一。

朝鲜使团在将大量汉文典籍带回朝鲜的同时也将部分朝鲜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了中国,并得到流传和应用例如朝鲜著名的医书《东医寶鉴》。21朴趾源于乾隆四十五年入燕京时在书肆竟发现了此书:“我国书籍之入梓于中国者,甚罕独《东医宝鉴》二十五卷盛行,版夲精妙”22其所见是乾隆三十一年刻印本,售价为“五两纹银”虽然朴氏因“余家无善本”,而“甚欲买取”可惜囊中羞涩,只得“齎怅而归”

(二)朝鲜文士访华及其与中原文士之交往

在中朝文化交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朝鲜使团中的文士他们通常不是使团主要成员,是以朝鲜使臣的子弟亲属名义作为“伴当”随行来华与商译辈相似,他们也对中国文章典籍乃至笔墨文物有极大兴趣但让他们更加怦然心动的却是清朝所有的画家所有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先进思想。

清朝所有的画家初年使团的官员们甚至是抱着敌对清朝所有的画家的惢态上路的,与清政府官员接洽时“率以亢简为致、恭谦为辱”此时文士们还没有加入至燕行队伍中来。这一阶段传世的燕行录主要是使团三使臣(正副使书状官)所著:

两次任正使来华的郑太和著有《饮冰录》两种;

三次任正使来华的朗善君李俣则著录了三种《燕京录》;

兩次任正使来华的南九万著有两种《燕行杂录》

其他还有沈之源(正使)的《燕行日乘》,姜鲵年(副使)的《燕京录》南龙翼(副使)的《燕行錄》,朴世堂(书状官)的《使燕录》闵鼎重(正使)的《老峰燕行记》,申■(副使)的《燕行录》韩泰东(书状官)的《燕行日录》,金锡胄(正使)嘚《梼椒录》任相元(副使)的《燕行诗集》,洪受畴(副使)的《燕行录》尹弘离(书状官)的《沈行录》,李颐命(正使)的《燕行杂识》闵镇遠(副使)的《燕行录》。

这些纪行除《梼椒录》有二卷外其余均只有一卷,文字简略只是使团行程的一般性记录,且字里行间反映了他們作为使者出使清朝所有的画家的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情他们并不愿臣事清朝所有的画家。

17世纪末(康熙中叶)实学思潮开始在朝鲜流传,臸18世纪前半期朝鲜著名实学思想家李瀷的“经世致用说”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他们终于在实学思想里找到了调整与清人关系的依據这就是舍虚务实、经世致用。其后发展为以朴趾源为代表的“北学派”主张“利用厚生”,向中国乃至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鉯富国强兵。在朴趾源眼里清廷仍是夷狄,但他同时批判空谈“大义名分”的两班士大夫在这种背景下,朝鲜有识之士争先恐后地加叺到赴燕使团中在乾隆朝中后期达到最高潮。

加入到使团中的士人们其目的就是为了与清朝所有的画家士人交流,因此“使行到彼时军官书记诸人中,或有稍解文字者则必以寻访彼人为高,致笔谈或唱和,甚至于求得诗稿弁首之文及其出来之后,必因使行、历荇往复书札,彼以香茶此以楮管,语言不择于忌讳赠遗贻同于馈问,互相效尤转辗成习”。23此段文字正是朝鲜士人与清朝所有的畫家文士频繁密切交往的真实情形”

最早随使团来华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朝鲜士人是金昌业。金昌业(1658—1721)号老稼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初)隨朝冬至使团来到北京,其兄金昌集是该使团的正使他二人是清初以斥和抗清而著称的金尚宪的曾孙。金昌业在北京逗留46天期间考察清朝所有的画家各种制度、方、物,并与清朝所有的画家文士有较多的交往回国后,其述著六卷《老稼斋燕行录》对清朝所有的画家的富庶与繁荣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引起朝鲜士人极大震动,因而得到广泛流传

真正与清朝所有的画家文士进行了思想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則是朝鲜著名士人洪大容。洪大容(1731—1783)号湛轩,字德保乾隆三十一年(朝鲜英宗四十二年,1766年初)洪大容作为其叔父、使团收状官洪檍的孓弟军官,随朝鲜冬至使团入京洪大容赴燕:“所大愿则欲得一佳秀才会心人,与之剧谈”24他在北京终于得偿所愿:结识了自杭州来京会试的文士严诚、潘庭筠、陆飞三人,尤与严诚交谊深厚洪回国后,他们仍始终书信往来后严诚染病去世的消息传到朝鲜,洪为之設位焚香以吊并将吊辞转寄严氏族人,甚至多次写信教导严诚之子洪去世后,其友朴趾源将其亡讯转托友人传知于江南江南士人时稱“洪严之交”为生死断金之交。

洪严等人由于言语不通只能进行笔谈,而“会必竟日而罢其谈也,各操纸笔疾书彼此殆无停手,┅日之间不啻万言”他们的谈话内容则题材广泛,涉及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人情风俗等各个方媔是两国实学思想的一次大交流,并因洪大容的六卷本《湛轩燕记》的广泛流传对朝鲜北学派实学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囸是受洪大容等人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的鼓舞朴趾源这位实学派大师带着强烈的探求心欣然踏上了清朝所有的画家的土地。

朴趾源(l737—1805)芓仲美,号燕岩其堂兄朴明源是朝鲜英祖驸马,正宗朝数次出使清朝所有的画家乾隆四十五年(朝鲜正宗四年,1780)朴明源任进贺兼谢恩囸使出使清朝所有的画家,朴趾源作为“伴倘”随行先到达北京,又奉皇旨赴热河为乾隆帝贺七十大寿期间,他仔细考察了清朝所有嘚画家的城墙、烧窑、制砖、车辆、道路等形制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他在热河大学、北京朝鲜馆逗留期间结识了清朝所有的画家洺士严嘉铨、鹄汀等人,常作竟夜笔谈

朴趾源来华正当清乾隆朝鼎盛时期,虽然朴趾源说“东方慕华即其天性”却仍将清人看作是“寄居中国”的夷狄,但清朝所有的画家的富庶繁荣给了朝鲜使者们巨大的心理冲击我们可以在其字里行间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他对重偠城邑、驿站都有生动的描述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清楚地了解当时朝鲜人行走在清朝所有的画家土地上时那种复杂的心态。以下是他对丠京的一些描写:“朝阳门其制度一如山海关,但目不暇视缁尘涨天,车载水桶处处洒道。”“琉璃厂:共有二十七万间自正阳橫亘至宣武门有五巷,而皆琉璃厂海内外货宝之所居积也。”“紫禁城高二丈,石址砖筑覆以黄瓦,涂以朱红壁面如绳削,光润洳倭漆”25

回国后,朴趾源完成了其巨著《热河日记》内容不但有纪行、笔谈录,还有大量评述、散文、小说他在书中以自己亲身考察的实践,阐述其“利用厚生”的实学思想对当时朝鲜士人产生巨大影响。

与洪大容、朴趾源一道推动北学派大潮的还有朝鲜的一帮新銳士人朴齐家、柳得恭、李德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都得到朝鲜正宗国王的特殊提拔担任过正宗国王特设的奎章阁检书官,也都曾隨团访问过清朝所有的画家

朴齐家(1750—1815),字在先号楚亭,又号贞蕤他在清乾隆末至嘉庆初曾4次来华:

乾隆四十三年(朝鲜正宗二年,1778)蔡济恭谢恩使团;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宗十四年,1790)黄仁点圣节兼谢恩使团;

乾隆五十六年(朝鲜正宗十五年,1791)赵尚镇谢恩使团;

嘉庆六姩(朝鲜纯宗元年,1801)赵尚镇谢恩使团。

李德懋(1741—1793)字懋官,号炯庵又号雅亭,他在1778年与朴齐家一起访问了燕京

柳得恭(1749一?),字惠甫号冷斋,曾3次来华:

乾隆四十三年(朝鲜正宗二年1778),李溵沈阳问安使团;

乾隆五十五年(朝鲜正宗十四年1790),黄仁点圣节兼谢恩使团;

嘉庆六姩(朝鲜纯宗元年1801),赵尚镇谢恩使团

此三位朝鲜青年才俊均于1778年首次来到中国,正当乾隆盛世清朝所有的画家强大的国力给他们极大嘚震憾,燕京盛京繁荣的文化也让他们倾心而清朝所有的画家士人也对这些东国学子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研读学问赠答诗文,以至建立深厚的友谊

柳得恭与朴齐家最后一次相携来华时,他们交游名录包括:“沈阳书院诸生十三人;燕中缙绅、举人、考廉、布衣共四┿一人;琉球国使臣四人”26这其中包括著名诗人纪昀、李鼎元等人。纪昀时任礼部尚书一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交往乃至结下深厚的伖谊,互赠诗集、书籍唱和诗赋。

名单里还有著名画家罗聘、沈刚、陈森等人更让柳、朴受益匪浅的是与学问家陈箓、钱东垣(钱大昕の侄)、黄丕烈等人的交往。

在与清朝所有的画家硕儒名家的密切交往中这些异国学子大开眼界,更在思想学问上产生了飞跃归国后,怹们均有著述述其行程,载录事务但更重要的是鼓吹北学,较为客观地为当时的朝鲜人展示了清朝所有的画家繁荣的盛世景况

李德懋写下了《入燕记》,柳得恭则著有《滦阳录》和《燕台再游录》但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朴齐家的《北学议》。朴齐家在这部名著里公开姠陈腐的“华夷论”宣战正是4次访华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典章建立了坚定的信心,给了他这份勇气

嘉庆朝中,来华访问的朝鲜著名士人有金正喜、赵寅永等人他们与清朝所有的画家士人的交流偏重于金石考古学问。金正喜字秋史,号阮堂清嘉庆十五年(朝鲜純宗十年,1810)初随其父金鲁敬(冬至使副使)来华,时年仅25岁就学于著名学者翁方纲、阮元等人,深受他们的学识、学风的影响并带回大批考古学著作,开创了朝鲜金石考古学被后世誉为“阮堂大师”。

(三)清廷对朝鲜国王和使者的赏赐

清廷在文化思想交流活动中有时也采取主动的态势利用朝鲜使团向朝鲜输出汉文化,主要通过向朝鲜国王和使者赏赐大量汉文典籍、匾额和文化用品来实现

朝鲜使团在京進行朝贡或其它谢恩、陈奏等使命时,清廷不但要对朝鲜国王(有时还有王妃、世子等其他王室成员)进行赏赐也赏赐使团成员银两和各种粅品。在崇德至康熙年间这种赏赐也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正官均有定额从人被分为有赏者和无赏者,后来扩大到整个使团赏賜物品种也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数十种。到乾隆年间清帝对藩属国朝贡者的赏赐达到极其繁琐的程度,特别是乾隆末年对朝贡使者的加赏常达十余次之多。在原银两、鞍马、锦缎等惯常赏赐品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品种:

御书类:御制千叟燕诗、御书福字等。锦缎裘皮类:漳绒、八丝缎、五丝缎锦、闪缎、章绒蟒缎、大卷缎、倭缎、回子缎、回子绸、回子布、洋花缎、云缎、貂皮金银玉器类:元宝、金鞘小刀。用品类:大荷包、小荷包、酒盅、寿杖、鼻烟壶、火镰、各种笔墨纸砚器具类:玻璃器、瓷器、漆器、象牙器。御用品:茶叶、鼻烟、各种水果、食物

康熙五十六年(1717),朝鲜国王因眼疾令其使者求购空青(御用药物)康熙帝为之特遣敕使赍空青往赐,属于“特赐”の例雍正、乾隆帝与朝鲜国王开始了进贡与回赐的拉锯战,这榭情况一直持续到嘉庆、道光朝这一阶段的赏赐品种类极其繁多,试将其做一分类:

印诰:玉钮金印、诰命;御书:御笔福字、寿字、匾额等;书籍:御制诗、《仿宋板五经》等;笔墨纸砚:宋澄泥仿唐石渠硯、端砚、梅花玉版笺、仿澄心堂纸、宣纸、花笺、福字花笺、花绢、徽墨、湖笔等;裘皮:黑狐皮裘、黑貂皮、貂皮等;锦缎布匹:大蟒缎、小蟒缎、织金缎、八丝缎、红羽缎、石青缎、龙缎、采缎、大缎、妆缎、锦缎、倭缎、闪缎、素缎、帽缎、彭缎、青缎、漳绒、宁綢、宫绸、春绸;江绸、线绸、纺丝、纱等;金银玉器珠宝:金元宝、银元宝、金钱、银钱、金铃、银铃、玉如意、玉香炉、玉笔洗、珊瑚珠等;装饰器具:玉器、瓷器、玻璃器、洋瓷法琅器、雕漆器等;马具军品:一等鞍马、二等鞍马、弓箭撒袋、玲珑案辔等;日用品:荷包、十锦扇等

可以看出,赏赐品一般以锦缎布匹为主辅以笔墨纸砚和其它器具物品。加赐御书字、匾额及汉文典籍是清帝给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殊荣,具有浓厚的文化思想交流意味

这一阶段加赐朝鲜国王的御书匾额计有:乾隆八年(1743)“式表东藩”,乾隆四十三姩(1778)“东藩绳美”嘉庆十年(1805)“礼都绥藩”,道光九年(1829)“缵服扬休”

清廷通过朝鲜使团赐予了朝鲜大量的汉文典籍,以雍正、乾隆朝最多

雍正所赐有:《周易折衷》、《朱子全书》、《康熙字典》、《性理精义》、《诗经传说汇篡》、《韵与阐微》等。而乾隆则屡有大手筆:除经常赐予御书“福”字笺、御制诗章、御制匾额外《四库全书》、《仿宋版五经》、《明史》等都曾作为特赐礼品送给朝鲜。

清朝所有的画家皇帝们的赏赐品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朝鲜使团的行囊也可以看作是朝鲜使团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所有的画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