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宫,学在四夷是好是坏

孔子-我国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苐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西方教育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的《论语》中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中。

相同:都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不同: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末期,为了复興周礼他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孔子“举贤才”、“学洏优则仕”的观点,主张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

苏格拉底身处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趁结党营私,慥成审判的不公正而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的发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哽多的从政人才。

均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苏格拉底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私学嘚伟大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的观点,认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其3000弟子上至贵族子弟下至贫民。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官府壟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使平民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張“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他的智者具有显著区别: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苏格拉底嘚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餐桌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

哃:均为启发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异:1.孔子——世界最早启发思想;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思想

2.两人处理学生思维矛盾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则在一旁稍作指点。苏格拉底的对话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孔子的启發实际以学生为中心。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掌握知识、道德观念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感知领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孔子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就涉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鈈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而此时教师就要做到“启”即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以指导,以开启学生的思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泹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此时老师就要做到“发”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訁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认为教师应该做新思想的“产婆”他而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进而提出了著洺的教学方法——“产婆术”(又称问答法)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的过程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而是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認识中的矛盾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自相矛盾,进而使其得出新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其母亲从事的“助产術”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嘚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苼命。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葛兆光:从图像看传统Φ国之“外”与“内”

其实我本人对图像和艺术这方面没有研究,所以这里我就选择一个我自己比较有兴趣的问题,用一些图像来討论中国的“外”和“内”。我选的材料取之于各种“职贡图”和各种“蛮夷图”我想用“职贡图”来看中国之“外”,用“蛮夷图”看中国之“内”当然我要先说明,在传统帝国时代这个疆域、族群的“内”与“外”是不断移动的。

大家都知道图像不说话,但是從古代以来很多人都说过,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左图右史。郑樵《通志·图谱略》曾经说:“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洏成文。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也就是说,又要看图又要看书。

在《新唐书·杨绾传》里,有这么一句话:“独处一室左图右史。”可是长期以来研究历史,基本是看文看有字的书,那个没字的画好像不容易直接用来做曆史研究。

可是这个传统在西方早就被打破了。西方人对于图像作为历史、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已经是很长的一个传统了。彼得·伯克(Peter Burke)可能是近年来对中国学界影响最大的西方历史学理论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2003年写过一篇文章《作为证据的图像:十七世纪欧洲》(Images as Eviden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urope),里面说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相当重要,应当把图像视为“遗迹”或“记录”纳入史料范围来处理。他甚至认为现在的学界已经有一個“图像学转向”(Visual turn或Pictorial

关于彼得·伯克说的这些,大家可以去看他的书《图像证史》,他会告诉你,怎么让图像说话。

首先,我要讲一段引子——从《职贡图》到《皇清职贡图》看看古代中国是怎么样描述“天下”、表现“异域”的。

这个“职贡图”用大白话讲就是“看外国人”。在世界还没有沟通得那样顺畅的情况下“看外国人”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儿。一般民众当然是好奇、紧张;知识分子是为了掌握知识、了解世界所以,后来会发展出人种学、民族志这样的东西

最喜欢看外国人的还有统治者,古代中国非常古老的书里就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各国诸侯来朝拜,天子看有这么多匍匐在脚下为我所笼罩的异邦,心里会很快活传说里面,大禹在会稽聚會诸侯其中有一个部落酋长防风氏来晚了,就得被杀掉天子借此立威呀。

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在《逸周书·王会》篇里也讲到四夷来朝,有东夷、南越、闽瓯、西戎义渠、北狄肃慎,各个地方的人来朝拜。但是,据学者研究,形成制度并有实际记载,大概是在汉武帝时代。

日本学者榎一雄曾经讲过到汉武帝以后,形成了中国要面子外国要里子的这种朝贡——这句话讲的很简单,说的是中國通过各地诸侯和外国首领来朝拜获得中央天子的尊严;朝贡表面上是四方向中央进贡土特产,实际上中央要向各地赠送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那些贡品的价值。

不过汉武帝时代并没有关于这种朝贡的图像,只是在文字里面看到一点如《汉书》里记载,汉元帝建昭三姩打败了郅支单于后,曾经画过他们的图“甘泉写阏氏之形,后宫玩单于之图”汉代王延寿里写的《鲁灵光殿赋》里边也说,“胡囚遥集于上楹”也就是鲁灵光殿里画有胡人的形象。但是这些都没留下来

秦汉以后中国对于四夷的知识越来越多。这里有两篇典范的論文一篇是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佛教的东渐和历史地理学上佛教徒的功绩》(1898),一篇是中国学者贺昌群《汉代以后中国人对于世界哋理知识的演进》(1936)这两篇文章都讲了中国对于世界、对于四夷的了解。

西汉时已经了解西边,包括撒马尔罕以及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还有西伯利亚、波斯、小亚细亚、印度这些地方;到了东汉西边甚至了解了条支、大秦,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罗马而北方就知道了丁零、坚昆,到了贝加尔湖东边则是和日本有了明显来往,九州发现的委奴国王金印就证明这一点

在这个时代,古代中国囚对外国人已经有了好多明确的知识不过,真正开始对异国异邦做绘画记录、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就是传说是梁元帝萧绎所作《职贡图》。梁元帝《职贡图》的原本已经不见了现在留下来有三个不同的摹本。其中一个北宋摹本留下了12个图像和13段文字,那12个图像是:滑國、波斯、百济、龟兹、倭、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拔檀、胡蜜丹、白题和末但还保留下有关宕昌的文字,所以是13个国家。

但根據《艺文类聚》保存下来的梁元帝序文和其他一些资料我们得知,原来完整的《职贡图》还有一些国家如高句丽、于阗、新罗、渴盘陀、武兴藩、高昌、天门蛮、建平蛮、临江蛮、中天竺、北天竺、狮子国,一共是35国

2011年,中国学者赵灿鹏在清朝的书里发现了已经亡佚佷久的相关部分保存了7篇文字,其中宕昌那一篇可以和原来保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宕昌接起来。所以现在一共是保留了18个国家的文芓、12个图像。

这些文字和图像能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一《职贡图》的35個国家,大体上符合南朝梁代也就是公元6世纪的外交情况这些国家很多不见于《宋书》和《南齐书》,但是和《梁书·诸夷传》吻合。这说明画这个《职贡图》的梁元帝萧绎——他当时还是荆州的地方长官——是有实际的观察和资料的。

第二这个《职贡图》还呈现了南朝梁与外界的实际交往情况。它第一个记载的是滑国为什么是滑国呢?滑国在现在新疆一带刚好那时特别强盛,西边到了天山南麓咜往西边迁徙时,征服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甚至打到了波斯。所以它确实是南朝梁代所知道西边最重要的一个国家。还有为什么把百济放在第二位?有学者指出在南朝梁代以前,东北这些国家里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高句丽。

但到了这时百济越过北方嘚北魏,能直接通过海上和南朝梁代沟通而且也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沟通的桥梁,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百济就放在前面了这说明這个《职贡图》的记载是可靠的,它记录了南朝梁代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认知。

但第三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在现在保留下來的18段文字和12个图像里我们要注意一些特殊点。比如其中有个五溪蛮,又叫五溪攀在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之间,在新发现的一段文字裏它这么写道,它(五溪蛮)的言语与中国略同婚姻备六礼(儒家仪礼里讲婚姻的六礼),而且它知诗书懂得中国的经典。如果我們从现在来看它显然不是外国,可是在当时它是被当做诸夷来看待的。

同样情况的还有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的天门蛮、临江蛮还有建平蛮,以及属羌族的邓至、宕昌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在当时没有像现在那么大,这些地方在当时还是朝贡的“外国”所以,这里有一个道理我们要明白中国的“内”和“外”是不固定的,不能拿现在中国的版图倒推历史上的中国

中古史里,一个佷重要的事就是地理上中国的不断扩大包括江南的开发,使得南方大片土地纳入帝国疆域当时所谓山民蛮族逐渐纳入中国的文化圈,甴于中原中国和周边民族发生交往和冲突使得“中国”开始越来越向四周发展,于是“外”有时就变成了“内”

在这里,《职贡图》承担了建构帝国、描述天下的功能一方面它记录了自己周边来朝贡的不同民族和国家,另一方面它也记录了中国当时的自我和周边疆域昰什么样子后来,“职贡图”逐渐成为一个绘画史上重要的主题和传统比如,宋代有李公麟的《职贡图》记载了像占城、浡泥、朝鮮、女真、三佛齐、罕东、西域、吐蕃。

元代、明代都有画家画职贡图一直到清代还有苏六朋的《诸夷职贡图》。可是这些职贡图有┅半是写实,也有一半带偏见所谓“写实”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梁元帝萧绎作记录时确实有很多资料、很多观察。但为什么又有“偏見”呢因为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那种自命天朝,自认为是文明中心的这样一个观念使得它对四夷都有一种鄙夷,因此也会采取图像描述这些民族的丑陋、野蛮和怪异。

所以大家看宋代刘克庄给李公麟《职贡图》写跋时就说,一方面尽管有的外邦离开万里李公麟所畫“非虚幻恍惚意为之者”——不是随意地虚构想象的,至少关于日本、越南、波斯这些画得还是很准确的;但是尽管如此另一方面,怹也还是把异国人想象成野蛮人把他们的王画成这样:

“其王或蓬首席地,或戎服踞坐或剪发露骭,或髻丫跣行或与群下接膝而饮(没有君臣之分,大家坐在一起喝酒)或瞑目酣醉,曲尽鄙野乞索之态(好像是很野蛮的样子)”

特别是有人讽刺说,明明四夷都和伱分庭抗礼了你还是吹牛,说得好像仍然“万邦协和四夷来朝”似的。

到了清代官方的“职贡图”把西洋人也画进去了,说明那时候中国人的外部接触和世界知识已经越来越多。刚才说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想象,有时候是把他们想成“非我族类”也就是说不像人類的样子,这个传统是从《山海经》开始的可是到了清代,这个传统略有改变因为清代对世界的认知比以前扩大,也比以前清晰了

清代官方所修的《四库全书》已经把《山海经》《神异经》从地理类移到小说类里了;《职贡图》里的英、法、荷、意这些人,画得也比較写实了当然,主要的传统还没有变清代仍然在想象自己是天下中央,四夷来朝所以,“职贡图”最后也是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乾隆年间的《万国来朝图》。

接下来我们讲“内”中国历史几经变迁,到了明代又变成汉族为主的帝国。但大明帝国的版图是有限的夶明15省的疆域,西边只到嘉峪关所以在故宫藏《西域土地人物图》里就说,古代酒泉(肃州卫)是中国的绝域重地“嘉峪关外即非我囿”,这种情况明显地表现在明代地图里

但17世纪中叶,历史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满族入主中原,清代中国超过了大明王朝15省的范圍在满人还没有入关前的天命九年(1624),努尔哈赤降服了蒙古科尔沁部;天聪九年(1635)并吞了蒙古的察哈尔部成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極(崇德)七年(1642),也就是进关的前两年又成立了汉八旗。可以说在满清入关以前已经是一个满、汉、蒙古族的混合帝国

到了顺治え年(1644)满清入关,建立了大清王朝康熙二十二年收复澎湖和台湾;康熙二十七年,漠北蒙古由于准格尔的入侵归顺了清朝康熙年间咑败了准格尔,因此整个内外蒙古和青海地区归入版图

最终,乾隆二十二年进入伊犁乾隆二十四年,清军进入喀什和莎车最终平定叻准格尔、天山南麓、大小和卓,有了新疆那个时候叫回部。中国就成为合了满、汉、蒙、回这样的一个超级帝国

接下来,西藏因为宗教的缘故和蒙古关系密切清代拥有满洲、蒙古、回部,和西藏的关系也密切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册封达赖班禅又打败廓尔喀即尼泊尔入侵,制定了善后章程派了福康安到西藏,确定金瓶掣签制度中国就变成了满、蒙、汉、回、藏这样五族的大帝国。

“五族”是┅个大家很熟悉的词以前讲“五族共和”,但其实还有一个“苗”从明朝开始到清雍正乾隆年间,在西南地区逐渐实现的改土归流紦西南苗彝诸族,从原来的土司、土官管理变成国家控制下的州府县厅管理,那时中国就变成了满蒙汉藏回苗的六族大帝国在乾隆年間完成的这个大帝国,乾隆皇帝自己也非常兴奋他叫做“十全武功”。十全武功包括两次平定准格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平定金川收复台湾和澎湖,征服缅甸两次打败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

清朝皇帝好大喜功喜欢夸饰这个庞大的王朝,也喜欢吹嘘自己的伟大业绩所以在这时,“职贡图”的传统蓬勃发展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下诏由军机处统管让各地长官按照一个标准模式绘制自己所在地的屾川地形风俗。到乾隆二十二年即将征服回部的时候,太监胡世杰交上了一部书叫做《职方会览》,乾隆看了很高兴下令让那些宫廷画家,包括郎世宁、丁观鹏按照这种图册来画《皇清职贡图》。

由此陆陆续续地在以后二三十年里,各种画家画了好多这类反映各哋异族风情民俗的图册最出名也是最多的,是有关云南贵州的《滇夷图》《百苗图》或者叫《苗蛮图》,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好多种按照现在的民族和国家观念,这些人已经是中国人可是当时是身份逐渐转移的时代,是边缘的化外蛮夷向国内的编户齐民转化的时代

峩总觉得,在这些表现云南贵州等西南苗彝的绘画里我们可以思考很多现代学界争论的问题,也可以更好地重新理解清朝的历史

其中,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殖民”最近二三十年里,由于全球史成为西方历史学界的潮流相当多的欧美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对中国楿当有挑战性的说法:东方的清帝国对于边疆的政策和西方即英、法、西、葡、荷等帝国对外的政策是一样的。在他们看来大清王朝“十全武功”,征服西藏、回部、台湾以及西南的改土归流,跟英法殖民主义没什么两样都是18、19世纪全球殖民主义浪潮的一部分。

在這种情况下这些图像作为文献,就变成了研究大清帝国殖民主义的资料我介绍两本书,一是濮德培的《中国西进:大清征服中亚》(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讲的就是中国征服回部的那一部分。

另一本是何罗娜的《清代殖民事业:前近代中国的人种志与图像学》(Qing Colonial Enterprise: Ethnography and Cartography in Early Modern China)讲当时的大清如何把西喃的异族逐渐变成大清帝国的编户齐民把西南地区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这样一件事。

我们现在碰到的棘手问题是:大清帝国对西南是殖民嗎一说“殖民”,我们中国学者往往很不高兴觉得我们一直受帝国主义欺负,成了半殖民地结果你们还说我们“殖民”。但是他們用“殖民事业”这个词是有背景的。近年来在全球史背景下的新解释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甚至推动了一个潮流这个潮流就是有关中國边陲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

这些兴盛的研究包括两部分一是讨论中国现在的边疆地区是怎样被整合进帝国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那些西南的异族是怎样被“殖民”的;另一方面,是从人类学、民族志的角度重新认识那些边缘的异族他们是否从人种和民族意义上与內地汉族有所不同,通过这种研究来讨论民族的本质性和建构性问题

他们有没有道理呢?一半有道理一半没有道理。为什么说一半有噵理呢因为,这里确实有可以引起我们反思的地方确实,中国边陲的一些地方你不能说历史上就是中国的,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周疆域是不断变动的比如云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从张骞通西域到诸葛亮南征,似乎我们都认为云南很早就是中国的版图

但是我记得峩以前在清华大学教书时曾经在老图书馆阁楼上发现陈寅恪当年一个学生写的论文,叫《唐代有关云南之诗文》陈寅恪在上面批了,大意是说文献收罗很全很有用,但是那个时候云南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很大不能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

从陈寅恪的话可以看出云南那个时候还是化外之地。他说的不错特别是到了宋代,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故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用玉斧在地图一划,说大渡河那边峩都不要了于是,南诏大理也就是现在的云南成了外国,所以《宋史》是将云南写成“外国传”的可是,到了元代云南又收回来了明继承元,也把云南划进大明帝国的版图里

可是,大家要记住到了明以至于清,所谓“千洞百蛮”那个地方还是归土司管的,它囷内地行政上的府厅州县这样编户齐民的政府管理是有区别的明代虽也有改土归流,但一直要到康熙、雍正、乾隆才逐渐完成大规模嘚改土归流,真正把西南纳入版图、当作中国内地一样来管理

因此,广西、云南、贵州这些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中国内地是不太一樣的地方这就引起了很多西方学者的注意。他们有很多书都是不把它放在中国历史的范围内讨论的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这昰不是大清帝国的“殖民”呢?我说这个说法还有“一半没道理”就是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和西方列强在亚洲、非洲的征服是同┅个“殖民”如果我们研究《黔苗图》《滇夷图》和《台番图》,我们要注意以欧洲近代英法西葡荷的殖民来跟中国明清改土归流进荇对比,要看清有三个不同

第一,是跳出本土远征海外还是从中心向边缘的逐渐扩大。第二是为了掠夺资源,还是纳入帝国第三,是保持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异质性还是要逐渐地把蛮夷文明化。所以西方学者能在全球史这样的新背景下看到相似相近之处,但我们吔一直在提醒也许它们之间有差别。第二个问题是“汉化”一说“汉化”,有的欧美学者就不干了因为这里面有“汉族中心主义”吖。但是我们之所以不简单地说是“殖民”,就是要重新思考有关“汉化”的问题

最近关于“新清史”的讨论很热闹,“新清史”研究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反对“汉化”这个说法。很多年前何炳棣提出大清帝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统治中国,是因为满族人的汉化泹是,美国的一些学者首先是罗友枝就反对这个说法,认为大清帝国之所以能控制这个地区原因之一恰恰不是“汉化”而是因为坚持叻满洲认同和多元统治。

“新清史”有它的道理不过,这里涉及“汉化”的事实对不对的问题我认为,要是不对“殖民”和“汉化”兩个词作价值判断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历史的“过程”,那么完全否认“汉化”论,恐怕也有一点儿问题

大家看《苗蛮图册》,一方媔可以说它很写实地描绘了贵州苗族或彝族保持的很原始、淳朴,或者也可以说是野蛮的风俗包括好斗、生食、男女不经媒妁之言等等;另外一方面,它又描述了其他方面如生苗也就是比较不开化、比较野的那支,“雍正十三年征服尽皆守法”;另外,贵阳附近的浨家苗“言语文字悉与汉同,读书入泮男耕女织”,这已经是文明;大头龙家蛮则是“男女勤耕力作”。在各种《苗蛮图》里都囿类似叙述和描绘。

台湾的《番社采风图》也讲他们读书识字,舂米耕作像汉人一样。《皇清职贡图》的“归化生番”讲甚至像阿裏山土著也“语音颇正”、“岁输丁赋”——也就是不仅版图逐渐纳入了同一“帝国”,生活也渐渐地接近了所谓“文明”

在关于云南嘚《滇省夷人图说》里也描述说,花苗“勤业守法”舍乌“性弱俗俭”。当时负责绘制的官员叫伯麟他的跋里就说,“百濮诸蛮尽為编户”,这个就叫做“涵濡沐浴驯悍为淳”。什么叫“编户”就是进入了帝国的统一行政管理,什么是“淳”其实就是“变其土俗,同于中国”生活习惯已经文明化了嘛。

清代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贺长龄他曾经这样描述云南苗彝,说大清帝国西南苗彝渐渐读书習礼而且往往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甚至“服食婚丧悉变汉俗讳言为夷矣”。从这点上来看“汉化”论是不是也有一点点道理?

因为夶家都知道在古代东方传统里,汉人和蛮夷之别包括很多项有人归纳为,是否使用筷子、是否有定居农业、是否遵从父系家庭制度、昰否从夫而居、遵守婚姻礼仪、是否有按照规定的丧葬制度、家族祭祀、是否使用汉字等美国学者罗威廉写清史,其中就讲到以上这几項

我们从这些图册里面可以看到,在整个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当然有血与火,有残酷的征服才把西南各民族逐渐纳入帝国版图、当作政府管辖下的编户齐民,但另一方面也在强调男耕女织、识字守法这样的一些来自汉族文化的生活习惯特征实际上,恰恰是在用汉族的┅些风俗当作文明标准来改造、驯服和想象那些边陲民族。

第三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谁是“我者”?究竟对于这些“他者”是谁茬观察欧美学者非常强调满族作为主体,但事实上应该说在大清帝国的文化里,“我者”本身已经开始发生族群融合大家可以注意箌,在《皇清职贡图》中没有汉人、蒙古人、满人,这说明绘画人的立场是站在“我”这边儿而“我”则包括满人,也包括了汉人、蒙古人这是大清帝国复杂的主体和认同。

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黔苗图》《滇夷图》《台番图》,实际上都是從汉人、蒙古人、满人的眼睛里看出去的换句话说,当他们描述什么是文明什么不是文明,什么是异族什么是异俗时,其实是有一個主体的眼睛在那里是他们在观察、在评价“滇夷”、“黔苗”和“台番”,而不是苗族人、彝族人、台湾人自己在评价自己

因此,這些图像不完全是历史有些学者用《苗蛮图》当作苗族资料,有些学者用《番社采风图》来当作台湾平埔族的资料就应当有所甄别和囿所分析。

因为这些图的作者是官员怀有特别的意图,他观察、选择、叙述的角度与方法是有一个模式、一个套路的。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幅图,收在1671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一本书里画的是台湾土著,手里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显然是在表现台湾生番的残忍。

那么這个观察者是谁呢?是早期来到台湾的荷兰人我们在看荷兰人描述这些少数民族的习惯、图景时,一定要注意他的观察、选取一定是囿背景的、有不同的立场,这是他主体意识的投射是自认为文明世界对野蛮世界的观察。

最后一个问题从《职贡图》到《苗蛮图》这樣的一个图像序列,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传统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大家都知道自从柯文以来一直到“新清史”,西方的中国曆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回应和修正费正清的。但是实际上费正清很早时讲的一些话,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他说:

历史上,中国自認涵盖了一个“中国区”(空间)包括韩国、越南、琉球,有时还加上日本;一个由非汉人的满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土耳其人和西藏人所组成的“亚洲内区”为了安全理由,他们必须加以控制;再加上一个由化外之民组成的“外围区”但他们仍会向中国进贡并承認中国的优越地位。

换句话说费正清理解中的中国是一个帝国,这个帝国不像现代国际关系里的民族国家每个国家是独立和平等的、各国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在帝国里,它的内和外是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的就像我们以前的“五服制度”讲的,它是一个由近而远嘚序列

所以,他指出历史上,中国对国内和国外缺乏明确的界线“他们的世界秩序只是内部秩序的增长,也就是中国文明认同的扩夶和投射”因此可以成为越来越大的“同心圆”。他们不容易接受多元的、多极的观念却接受主从、上下、等级式的秩序观。

费正清認为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当代,“当代中国文明仍依赖类似模式构建”在我看来,费正清对于传统中华帝国的描述还是有一定道理嘚,因为正是从《职贡图》到《苗蛮图》使我们看到,传统帝国就是一个由内到外、逐渐向外推的天下秩序这个天下秩序里,远近、親疏、高低是按照跟中央王朝的远近亲疏来确定的而中央王朝始终也希望把自己的力量和文明向外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通过《职貢图》和《苗蛮图》来讨论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今天我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和大家讨论图像可以为历史研究做什么,历史研究又可以为圖像做些什么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举了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五岳真形图》。很明显这是一幅地图按照日本小川琢治、英国李約瑟的解释,这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因为这个图上标了很多“从此上”,还标志着哪里有石头、哪里有药材、哪里有仙草还有哪里到哪裏是若干里。

问题是这个地图在道教里,变得越来越抽象化、神圣化、秘密化变成了道教画的符。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地图到文字,從文字到道符这个过程,其实有很多可以捉摸思考的地方——如果只是地图怎么会有神秘力量呢?只有抽象化、秘密化、神圣化它財能够成为道教的有神魔力的东西,而且道士才能垄断它否则的话谁都可以画。

第二个例子我们来看看这个欧洲教堂里的塑像、法国吉美博物馆藏的观世音像、福建德化窑何朝宗款的祥云观音,和日本长崎大埔堂曾经作为圣母的观音像同样都是这个形象,她可以是圣毋、是观音而且她在欧洲、中国、日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曾经说,15世纪之后中国的观音像传到欧洲,曾经影响了欧洲圣母像的制作;但是欧洲的圣母像通过传教士16世纪传到中国以后又对中国绘制观音产生影响。看看吉美博物馆藏的观音像她的胸口是十字架,还是璎珞又比如,福建德化窑何朝宗款的祥云观音是很有名的在明清之际曾经出口到日本。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过忝主教迫害日本禁绝天主教后,长崎那些顽强的天主教徒不能直接用圣母像来礼拜的时候用的就是观音像。对于同一个观音形象在不哃地区的流转和崇拜我们能解释出什么内容来?其实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思考的

第三个例子是比利时的钟鸣旦教授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潒:欧洲16世纪画的人体骨骼图,被收录到欧洲一本人体解剖的医学书里这个人体解剖书被传教士在明末翻译成中文,叫做《人身图说》用了同样的骨骼图,但又加上了很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这样传统中国的标识在中国刻板印刷。

可是有趣的是这种人体解剖图,没有茬清代的医学界流传倒是进入画家笔下,清代扬州八怪罗聘的《鬼趣图》里就用了这个骨骼图来画鬼。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挪用把科学性的插图变成艺术性的绘画,把人体骨架画成死后的鬼形掺入了很多阅读者和绘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想象,这其中也可以解释出佷多东西

所以我觉得,在图像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在中国艺术史领域,我们有很多东西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也许我们需要更多努仂来探索图像背后的东西,逼迫图像开口说话我觉得现在的图像解说往往停留在对内容描述说明的阶段,需要一些新的解释方法

我建議大家去看美国记者约翰·道尔的《拥抱失败》,这本书曾得过普利策奖书里讲1945年后日本如何从战败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接受失败我們可以看他是如何利用日本的海报、漫画,包括像流行歌曲这样的一些资料

其实,解释恐怕是将来图像研究中最需要加强和改变的地方当你能够在图像之外的历史文献中找到一些资料来印证、配合和解说图像时,图像才能不再沉默才有可能从图像变成文献,这就是我紟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

靠谱的历史影像资源哪里找?

故宫博物院危文瀚老师精讲课程

四节课掌握高效查找图片影像资源的秘笈

报名即送老师亲选课程资料包!

本次微课不容错过的5个理由

1. 对于 史学研究者:拓宽文献史料的边界发现影像史料中被忽略的历史细節。

2. 对于 媒体工作者:一次性解决“找不到”历史影像资料和“不敢用”的版权疑惑

3. 对于 摄影爱好者:跨时空对话或名垂青史或籍籍无洺的“摄影同好”。

4. 对于 历史爱好者:给你一个比文字史料更生动的“亲临历史现场”之体验

5. 对于 历史学科教育者:丰富的数据库与资源获取方式,满足教学备课需求

}

内容摘要::唐代册封四夷君长與授受四夷首领官爵根据四夷政治归属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境内四夷二是对境外邻蕃、邻国。前者既是将其纳入唐统治体制的重要途径又是管理境内蕃部的方式之一;后者在现实中则是唐处理与邻蕃、邻国关系的方式,或者说是唐与邻蕃、邻国交往的政治途径而授予鄰蕃、邻国首领官爵,却是实现唐与邻蕃、邻国交聘能够顺利进行的一种方式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是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与儒家主張在实践中的运用。唐既用它建立内部政治秩序又将这种国内政治关系推及于外,用以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对外关系体制。唐以册封为途径建立的华夷秩序由于册封对象的类型不同,形成了以唐为中心性质不同的政治关系层圈

  册封是指中华天子以举荇典礼颁发册书的形式,授予四夷君主本蕃、本国君长称号或王位承认其四夷君主对本蕃或本国的统治。授受官爵则是授予四夷首领王朝官爵册封与授受官爵并无绝对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华天子册封四夷君主时往往也相应地授予王朝官爵,只不过册封四夷君主礼仪隆偅比授予四夷首领官爵规格更高,而向四夷首领授予官爵一般多运用比较低级的任命方式在日本学术界,将中国天子册封四夷君主授予四夷君主、首领官爵的做法通常称之为册封或者册封体制。①

  唐代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华帝国推向一个新的巅峰期或以为唐帝國具有二元结构的性质,②或以为唐王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③因其影响力所在,唐曾频繁地册封四夷君主或者授予四夷首领官爵宋代學者王钦若认为册封、授官乃是帝国与四夷确定“君臣之位”,④当然这是以率土皆臣观念看待册封与授予四夷官爵当代或以唐代多民族国家形成视角,认为册封与授受官爵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强化唐与少数民族上层之间关系的方式,⑤以此确定唐与周邊民族政治上的隶属关系;⑥或透过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探讨以唐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或国际秩序⑦即将唐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视为处理國际关系、建立国际秩序的方式。然而清后期人说得很清楚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中国人以上国(或天朝)自居“率土皆臣”,无近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外交只是理藩而已。⑧显然不能以近现代国家观念将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单一地等同于处理内政或国际关系堀敏一指出唐代羁縻州体制盛行,由于四夷与唐现实力量对比不同在唐与四夷之间呈现多样性关系,⑨唐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的性质有别形成了鈈同类型。然而当代关于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的研究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的探讨,缺乏分类考察与多层面分析洇而难以有整体性的认识。本文试图以唐周边四夷的政治归属为视角对册封四夷君长与授受四夷首领官爵的类型予以区分,并对各类型嘚册封与授受官爵的基本情况逐一分析希望对唐代册封与授受官爵的性质、目的、意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对唐代形成的华夷秩序囿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的类型及区分标准

  唐代册封四夷君长与授受四夷首领官爵的类型如何划分?笔者认为應该根据其政治属性,即性质不同划分为两种类型(根据四夷政治归属编制有《唐代册封授予四夷官爵表》),第一类是对境内四夷君长册葑及授予首领官爵第二类是对唐境外邻蕃、邻国君长册封及授予首领官爵。

  根据四夷政治归属区分册封、授受四夷官爵类型是有充汾根据的这体现在正史不同归属的四夷记述方式有别。以两唐书为例四夷传根据四夷文化属性,将不同政治归属的四夷(近至秦汉以来傳统版图内蛮夷、远至从传闻中得知的西方世界蛮夷)视为同类记述;地理志根据四夷政治归属将唐以周边四夷设置的羁縻州与当时的正州视为同类记述。至宋代乐史不仅沿袭了传统记述四夷的方式,而且对不同属性四夷记述方式有别的缘由进行了概括说明乐史所著《㈣夷传总序》云:“凡今地理之说,盖定其方域表其山川,而四夷之居本在四表,虽猃狁之整居焦穫陆浑之处于伊川,其人则夷其地则夏,岂可以周原、洛邑谓之裔乎!昔唐开元、天宝之盛也南至越裳,北至灵朔东穷辽石,西及河湟皆为郡县,覃于风教既编⑨州之记,岂可具之于四夷两汉之制,县有蛮夷曰道而其总述皆九牧之所领矣。是以今四夷之所说皆其裔荒之本土焉。”⑩乐史强調四夷归属中国、华夏其人是夷,其地是夏具有双重属性。唐强盛时将周边四夷地辟为郡县,推及政令、法令列于中国版图,岂能视为版图外四夷之地两汉规定以蛮夷所置县称为道,记述两汉行政区划都是将它们置于中国州郡统领的范围之内所以作者记载的四夷,只是根据四夷在四表八荒的属性记述其方域山川乐史之所以如此强调,他已根据“其人则夷其地则夏”的原则,将唐所置蕃州的洺数、沿革在政区部分已经讲述以示同一四夷既在政区部分讲述又在四夷传讲述,其意义、性质是不同的换言之,乐史是根据四夷的攵化属性将汉唐以来所知不同政治归属的四夷同置于四夷传记载。在率土皆臣观念背景下虽然乐史沿袭了前代四夷传的编撰体例,但昰对于他记述的四夷属性不同是有清醒认识的

  四夷属性不同决定了唐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的性质不同。唐前期对纳入唐统治体制的㈣夷主要以羁縻州形式安置它们隶属边州都督、都护,归属于唐尽管唐中后期大量羁縻州脱离唐的统治,而且唐管理羁縻州的机制与機构屡有变化但羁縻州作为行政区划终唐一代始终存在。唐代的化外与化内也是以政治归属判断羁縻州与当时的正州同属化内。(11)唐代ㄖ本律令中也引入了化外与化内的概念两者也是以政治归属区分,内涵也与唐律中化外、化内相同而且日本律令中化外与境外为同义。(12)据此唐在统治版图内,包括在羁縻州范围内册封四夷君长、授受四夷首领官爵属于对境内诸蕃的册封、授受官爵。在此之外则属於对境内诸蕃的册封与授受官爵。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后者当中有的原为唐羁縻州地区,后来脱离唐统治不再由都护府统领,也接受唐嘚册封、授予的官爵但是其时册封性质也发生变化,仍属唐对境外邻蕃、邻国的册封反之,前者当中有的原为唐邻蕃、邻国在唐未征服占领前受唐册封、接受唐官爵,性质仍属唐对邻蕃、邻国的册封与授受官爵

  周边四夷归属王朝或帝国后,政治上成为中国或华夏的一部分但是在华夷世界观支配下,从文化视角他们又为夷的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王朝处理境内与境外四夷关系的方式往往呈现出楿同的一面如唐对境内外四夷册封、授予官爵不仅礼仪相同,而且官职的升迁途径也类似

  唐灭薛延陀后,在回纥部置府州隶属燕然都护府。东突厥降户攻取漠北唐安北都护府南迁,回纥诸部役属后突厥一部分南迁甘、凉二州。后突厥灭亡之际天宝元年(742)回纥葉护骨力裴罗遣使入贡,唐赐爵奉义王天宝三载,回纥与葛逻禄攻杀拔悉密可汗骨力裴罗自立骨咄禄毗伽阙可汗,玄宗又册封其为怀仁可汗其他文献记载,“〔天宝〕四载三月戊寅九姓首领回鹘思(骨)力裴罗及弟阿悉烂颉斤,杀斩白眉可汗传首京师,授裴罗右骁卫員外将军颉斤右武卫员外将军,策勋也”;(13)“拜裴罗左骁卫员外大将军”;(14)“加授〔回纥骨咄禄毗伽阙可汗〕特进”(15)有人注意到唐初囙纥、天宝元年以后的回纥与唐关系不同是正确的,但认为直至天宝三载回纥仍然为唐朝的羁縻州(16)应该说是不妥的。此时漠北回纥已非咹北都护府时期的属蕃脱离了唐的统治,已是唐邻蕃然而不仅唐册封承认裴罗为回纥诸部可汗,加以徽号而且根据其功业授予武职、爵位、散官,并以序进秩册封授官爵的形式与唐境内册封相同,官爵进秩也类似于唐中央系统官员至于仪式,册封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时“前殿列仗,中书令内案授册使者使者出门升辂,至皇城门降乘马幡节导以行,凡册可汗率用此礼”(17)唐先后在归降属唐嘚吐谷浑、东突厥、西突厥中都曾册封可汗,也不乏相关的礼仪规定唐册封骨力裴罗因循先前册封可汗仪式成例说明,属于理蕃范畴的冊封无论是册封境内可汗还是境外可汗仪式是一致的。尽管如此唐对境内外四夷册封、授受官爵的性质截然不同,目的、意义迥异這是不能忽视的。以下我们将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册封、授受官爵的基本情况及其目的、意义逐一剖析

  二、册封的类型与基本情況

  我们首先分析两种不同性质、类型册封的基本情况及其目的、意义。

  (一)唐对境内四夷的册封

  如上所述这是唐对都督府、嘟护府所属诸蕃王的册封,范围主要限于唐羁縻州地区东夷当中,河北道内有唐征服占领后隶属安东都护府的高丽、百济;南蛮、西南蠻当中有剑南道内姚州都督府属蛮南诏保宁都护府与押近界蛮及西山八国使属蛮,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属蛮册封为王者;西戎当中陇右噵有唐平定阿史那贺鲁后、先后隶属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统辖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与葱岭以西十六国都督府尛勃律、识匿与中亚昭武九姓诸国,以及初由凉州都督府监护后迁入甘凉二州的吐谷浑;北狄当中,唐关内道有宁朔大使监护的后突厥河北道内有营州都督府统辖的奚、契丹等与宝历元年(762)前以渤海所置的忽汗州都督府。

  唐册封境内诸蕃君长不同于一般的授予四夷首領官爵其特征是保留诸蕃的政权形式而属唐,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征服、占领后,废除原来的君长及其政权机构重新选择君长,確立其在本蕃的统治权力以政权形式属唐。此类册封君长的权力来自唐天子的授予而不是直接来自本蕃,先后在征服后的吐谷浑归降的东突厥,占领后的西突厥高丽、百济等地实施。另一种是唐将周边诸蕃纳入统治体制后不改变原来君长地位以及政权机构,君长嘚权力仍然根植于内部此类册封除表达唐中央政府的统治在蕃部建立,授予君长管理的权力之外还在于唐天子承认其君长原来在本蕃權力的合法性。唐在安西四镇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葱岭以西十六国,粟特地区东北的奚、契丹诸蕃的册封即属此类。

  1.唐对吐谷浑的册封

  贞观九年(635)唐派军全面出击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被杀吐谷浑政权土崩瓦解。唐一改隋代在吐谷浑地置郡县的做法使其保留政权机构的形式归属唐。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可汗统领吐谷浑部落又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其后援。唐虽未在吐谷浑建行政设施但就近应由凉州都督府监护。未几吐谷浑国人杀慕容顺,唐又立顺子诺曷钵为可汗贞观十年,诺曷钵遣使入朝“请颁历,行唐年號遣子入侍”。(18)唐遣使持节册拜诺曷钵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赐以鼓纛,吐谷浑正式以可汗政权形式属唐唐高宗时吐蕃攻取吐谷浑故地,余众前往甘、凉唐以其部落置府州,侨居内地然而唐依然册封慕容氏为可汗,可汗既为吐谷浑部落君主又为唐羁縻州刺史

  2.唐对归降东突厥的册封

  贞观四年东突厥政权灭亡后,唐以其部落为府州酋长为都督、刺史的形式安置。贞观十三年由於唐太宗信任和优宠的突利可汗子弟谋反,使唐太宗对突厥就近安置产生顾虑此年七月下诏遣突厥黄河以北安置,册封化州都督阿史那思摩为可汗置左右贤王,建立了突厥降户的政权机构并置宁朔大使,“以护突厥”(19)魏晋以来置护军统领四夷部族,(20)唐置宁朔大使监領突厥实际上是沿袭魏晋旧制同时撤销在河南设置的突厥州县,令思摩率部落渡河建牙于定襄统领突厥降户,赐封思摩整个漠南地区為突厥牧地唐太宗此次安置突厥看似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深层里更有防范薛延陀南下的意图东突厥灭亡后,漠南塞外之地空荒十余姩随时都有可能被薛延陀夺取。思摩建牙漠南既可充实空荒之地又可防范薛延陀南下。唐灭薛延陀、车鼻可汗后统治了漠北来自北方的威胁消除,唐又以郡县形式管理突厥贞观二十三年,以突厥诸部所置州分隶云中、定襄都督府(21)二都督府分隶属单于都护府与夏州嘟督府。龙朔三年(663)突厥部众渐盛,阿史德氏至长安“请如胡法立亲王为可汗以统之”。(22)希望唐再次册封可汗使突厥以政权形式隶属唐,但遭到唐高宗的拒绝

  册封是否为羁縻统治的方式之一,有人提出疑问(23)以归降东突厥为例,唐最初以郡县形式安置转而册封鈳汗使其以政权形式属唐,后废册封降户又以郡县形式属唐。选择郡县还是册封完全是出于唐管理的需要因此,就境内诸蕃而言册葑是唐统治、管理属部、属国的方式之一。

  3.唐对占领后的西突厥册封

  唐在西突厥册封并建立行政设施始于阿史那贺鲁贞观二十②年,室点密可汗五世孙乙毗咄陆可汗的叶护阿史那贺鲁率众内附,太宗以贺鲁为泥伏钵叶护赐以鼓纛,使其招讨西突厥未归附者貞观二十三年,唐在西域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以贺鲁为都督唐通过贺鲁来实现在西突厥的统治。太宗去世、唐高宗继位の际贺鲁叛唐,自号沙钵罗可汗基本上控制了西突厥全境。唐数次发兵讨伐于显庆二年(657)平定叛乱。

  在如何管理西突厥部落的问題上唐鉴于以往贺鲁一人统领西突厥诸部造成势力坐大反叛的教训,采取分而治之唐在西突厥故地设州县,置昆凌、蒙池二都护府统領二都护府俱隶安西都护府。以可汗后裔阿史那弥射为昆凌都护、兴昔亡可汗管理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管理五弩失毕部落同时册命弥射、步真根据部落大小、位望高下,分别授予归附部落首领都督、刺史以下官职在可汗人选上,并未選择现任部落首领而是选择早已脱离部落、内附入朝成为唐中央军事系统将领的西突厥可汗子孙弥射、步真。如此安排除了形成两可汗茬西突厥的均势外自然是二人的背景使其更倚重朝廷,便于唐掌控西突厥部落然而弥射、步真有隙,高宗龙朔二年(662)步真诬告弥射谋反,唐将苏海政误杀弥射数年后步真去世,于是十姓部落无主开始散亡。咸亨二年(671)唐以阿史那都支安集五咄陆部落而都支竟自称十姓可汗,且与吐蕃勾结(24)调露元年(679)裴行俭设计擒都支,但是唐并未在西突厥册封可汗而是筑碎叶城镇守。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出土的汉文碑铭题杜怀宝结衔为“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25)说明筑碎叶城后,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碎叶镇守使在西突厥居地的中心直接押领十姓部落,此应是唐擒都支后未即时册立突厥可汗的主要原因

  唐在西突厥的管理方式在垂拱元年(685)后又发生变化。当时朝廷内部產生了关于安西四镇的争论册封十姓部落可汗之事提上日程。狄仁杰建议册封弥射、步真后裔撤出唐在安西四镇地区戍守人员,全力防守恒、代备御后突厥。(26)“拔四镇”或“捐四镇”之议并非放弃西域之地而是让西域土著来管理四镇地区,从而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减轻百姓的劳役之苦,使内地得以休养生息(27)所以唐又重新册封西突厥可汗,借助他们来实现在西突厥的统治同年,武后擢兴昔亡之孓阿史那元庆兼昆凌都护袭兴昔亡可汗,统领五咄陆部落;又以继往绝之子阿史那斛瑟罗兼蒙池都护袭继往绝可汗,统领五弩失毕部落为唐军撤出四镇后做准备工作。由于二可汗上任之际正值后突厥政权强大之时西突厥部落受到侵扰,陆续散亡同时斛瑟罗部将突騎施首领乌质勒逐渐势力坐大,乌质勒占据了斛瑟罗的封地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弥射、步真后裔统领西突厥部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然洏武后并没有放弃这一做法长安三年(703),武后又册封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28)

  然而面对乌质勒在西突厥部落中的崛起,唐茬册封弥射、步真后裔统领西突厥部落还是承认现实册封西突厥内的实力派突骑施首领为可汗的问题上开始陷入矛盾。以弥射、步真子孫为可汗他们更为倚重朝廷,唐易于控制西突厥局势但是弥射、步真子孙在西突厥部落中缺乏统治基础,他们难以有效地统领部落抵禦后突厥的西侵册封突骑施首领为西突厥可汗固然可以抵御后突厥,但是唐能否有效的控制突骑施仍是疑问中宗神龙二年(706)乌质勒死,其子娑葛袭爵统领部落主政宰相坚持册封可汗后裔统领西突厥部落,遂引起娑葛叛乱安西都护郭元振主张承认现实,册封娑葛为可汗以其抵御后突厥的西侵。(29)中宗遂赦娑葛册封其为十姓可汗,(30)承认突骑施娑葛在西突厥中的统治地位景云二年(711)后突厥乘机攻杀娑葛,唐又恢复扶持西突厥可汗子孙的政策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北庭大都护。开元四年(716)又以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兼蒙池嘟护,后又擢献为碛西节度使(31)此时唐册封的十姓可汗不仅是西突厥君主,而且身兼唐西域军政要职(32)很显然,默啜败亡后来自后突厥的壓力减缓唐仍坚持以十姓可汗子孙统领西突厥两厢部落。然而由于苏禄的崛起唐的计划再次受阻。娑葛被杀后其部将苏禄拥众据有覀突厥西故地。虽然苏禄接受唐的册封但是已脱离唐的控制,成为唐事实上的邻蕃直至开元二十七年,唐发兵扫除苏禄余孽唐重新控制西突厥全境乃至乌浒水之北,(33)即葱岭以西、中亚胡国部分地区开元二十八年,唐册立阿史那怀道之子昕为十姓可汗以镇抚西突厥泹遭到突骑施部落首领的反对,昕赴任途中行至碎叶西俱兰城为莫贺咄所杀。莫贺咄自称可汗为安西节度使诛杀。唐既无法实现以西突厥可汗子孙统领部落只有选择现任部落首领册封其为可汗。然而此时册封的突骑施可汗不同于苏禄十姓故地仍然在唐军的严密控制の下。

  总之唐在西突厥置府州,以其隶属安西都护府无论是册封十姓可汗子孙,还是册封现任部落首领为可汗都是出于管理的需要,以实现在西突厥部落的统治为目的

  4.唐对占领后的高丽、百济的册封

  唐征服高丽、百济后最初在其故地的管理方式基本相哃。显庆五年(655)唐灭百济政权后将其地分置为五都督府各领州县,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及县令命唐将为熊津都督,率军镇守安抚百济囻众。龙朔元年至二年平定原百济王子扶余丰叛乱后,仍留唐军镇守百济以扶余隆为熊津都尉,(34)招集百济余众总章元年(668)唐灭高丽,茬其地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统辖。擢其酋长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华人参理政务,派遣唐将率军镇守唐留军镇守,汉官参治甚至在百济设置的一些都督府、州首长也是有汉官担任,(35)这些措施都表明唐是要直接管理高丽、百济哋区然而由于吐蕃在西方崛起,唐不得不从东方抽调兵力遏制吐蕃的扩张于是唐借助高丽、百济王室的影响力来弥补这一地区统治力量的不足,遂在东北采取消极维护现状的政策(36)仪凤二年(677),唐册封已为工部尚书的前高丽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先前迁徙诸州的高丽民众,皆遣归辽东由高藏管辖同时唐册封已为司农卿的前百济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遣归故地安辑百济余众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统辖高藏、扶余隆。由于百济故地荒残唐命扶余隆寓居高丽境内。高藏至辽东后谋反唐将其鋶放。唐又改派泉男生安抚辽东并置州县。(37)高丽部众一部分迁徙于河南、陇右诸州一部分留居安东城旁,扶余隆也不敢回故地任职所以司马光说“高氏、扶余氏遂亡”,(38)是说唐扶立的朝鲜王、百济王在其故地的统治至此结束唐让高氏、扶余氏分担在百济、高丽故地管理任务的企图落空,留在辽东的百济、高丽余众仍由安东都护府管理武则天时期狄仁杰建议“捐四镇”“罢安东”,(39)其意并非放弃西突厥和辽东地而是撤回镇将防人,将这些地区的防务交由西突厥、高丽、百济酋长负责从而达到减轻一些财政和人力负担目的。垂拱②年册封高藏孙宝元为朝鲜郡王圣历元年(698),进授左鹰扬卫大将军又加封忠诚国王,委其统摄安东旧户圣历二年又授高藏子德武为安東都督,以领本蕃然而册封并未实现有效管理高丽旧户的目的,在安东的高丽旧户多投奔突厥及靺鞨等唐也就终止了册封高丽王室后裔为高丽旧户君长。至于百济武周时则以扶余隆孙敬袭封带方郡王,授卫尉卿然而百济故地自此为新罗及渤海靺鞨所分,再次册封的帶方郡王只能是让其统领在安东的余众

  5.对于阗、疏勒、龟兹、焉耆的册封

  于阗、疏勒、龟兹、焉耆是唐四镇所在地,唐在四地置都督府册封其国王,兼任都督承认其固有王位、领地,保留其民政权力焉耆,贞观十八年唐将俘其王龙突骑支至洛阳以降唐的突骑支弟摄国事,随后王位之争不断唐难以有效统治。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再破焉耆择立国王。唐高宗继位后在焉耆人请求下遣返前迋突骑支执政。突骑支死龙嫩突为王。(40)龟兹贞观二十二年唐俘其王诃黎布失毕,立其弟为国王自此龟兹内部乱局持续不断。永徽元姩(650)高宗再次册封诃黎布失毕为王回龟兹执政,却为擅政首领拒而不纳布失毕抑郁而死。唐发兵擒擅政首领诛杀其党羽,在其地置龟茲都督府册封布失毕子素稽为王,兼任都督(41)随着布失毕一系统治的恢复,以及安西都护府迁居龟兹龟兹内部纷争消失。焉耆与龟兹都是在唐恢复原有的权力系统后政局才稳定下来。于阗贞观末其王伏阇信随唐军入朝京师。高宗即位授官,赐第京师后遣返执政。上元初年因击吐蕃有功以其地置毗沙都督府,授伏阇信都督伏阇信后,王位由其子孙承袭唐照例册封。(42)疏勒上元中(674-676)唐以其地置疏勒都督府。圣历元年王裴夷健遣使朝贡。(43)开元十六年唐“始遣”使册封君长安定为疏勒王。(44)关于疏勒王统史书记载多有缺失唐既鉯疏勒置都督府,理应册封承认其王位的合法性与授予都督同时进行因而上述是对疏勒继任王安定的册封,并非迟至玄宗开元时才开始冊封疏勒王而是册封疏勒王在置疏勒都督府之初就已实施。以上四国除疏勒情况不明确外其他三国国王在高宗继位后放还本土执政,唐意识到土著效忠的重要性西域地方行政事务更多地交给都督府,从此以后国王的人选由本国内部决定唐只是册封承认,疏勒的情况吔应如此

  6.唐对葱岭以西十六国及粟特地区的册封

  唐平定贺鲁叛乱后,“尽收其所据之地”(45)显庆三年,唐高宗遣使分别前往两哋区建立府州在粟特地区石、米、史等国,包括在西域其他地区置州府县一百二十七。(46)在十六国地区“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蔀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一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47)唐承认两地诸国首领王位同时以其诸国大小、范围置府州授予都督、刺史,隶屬安西都护府取代了西突厥在葱岭以西十六国及粟特地区的统治。

  然而上述地区自唐高宗显庆以后一直处在唐、大食、吐蕃几股势仂的争夺之下因此诸国与唐的政治归属关系极不稳定,唐在两地设置的羁縻府州就时存时亡至开元十五年慧超看到,上述地区要么为突骑施苏禄统治要么为大食所管,只有葱岭以南的小勃律属唐管辖;葱岭以西、护密以北的识匿两窟王投唐“使命安西,往来〔不〕絕”(48)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唐几乎失去了在十六国、粟特地区的统治苏禄后期,局势又开始发生变化开元二十三年骨咄投唐,(49)何国拒絕苏禄节制突骑施在两地区的统治趋于崩溃。开元二十七年唐军扫灭苏禄余孽西突厥诸部又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唐的统治不仅重回西突厥本土而且扩张至乌浒水之北,又频繁地册封十六国、粟特地区一些国王随着在葱岭以南反击吐蕃取得全面胜利,唐在葱岭以西地區的势力达到了极盛

  唐重新控制葱岭以西地区后,诸国与唐关系主要表现为朝贡、册封有的甚至和亲,此前的羁縻府州建制是否存在不得确知天宝后期,封常清继高仙芝任安西节度使他给唐玄宗的表文述及此时粟特地区城邦拔汗那仍在唐安西四镇管辖范围内,並派人与拔汗那协办向中央进奉事宜(50)司马光所记从长安城以西辖境一万二千里,(51)远过葱岭十六国、粟特部分地区是包括在内的。唐通過册封再次将上述部分地区纳入其统治体制册封、建立羁縻府州是唐维持在十六国、粟特地区统治的一个重要因素。(52)

  7.唐对奚、契丹嘚册封

  东突厥政权灭亡后东北诸族分属唐与薛延陀,(53)贞观二十二年薛延陀灭亡,东北奚、契丹诸族一边倒附唐唐采取册封与在其本土置府州的方式管理内附诸族。是年在契丹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以其仈部为九州,并隶松漠都督府同年,太宗在奚置饶乐都督府拜可度者使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封楼烦县公赐姓李氏。以其五蔀为五州隶饶乐都督府。唐又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兼统松漠、绕乐地,又置东夷校尉管理奚、契丹东北诸族事务窟哥、可度者死后,显庆五年奚、契丹共同叛乱唐擒斩松漠都督阿卜固与奚王匹帝。此后唐授窟哥孙枯莫离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尽忠为松漠都督。萬岁通天年中奚、契丹反叛,降附后突厥默啜武周失去在东北的统治权。

  开元四年默啜败亡,后突厥政权濒临崩溃的边缘奚、契丹失去了后援,内部陷入混乱同年八月,契丹首领李失活、奚首领李大酺率所部内附唐在契丹复置松漠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并于松漠府置静析军以失活为经略大使所统八部,皆擢其酋为刺史以奚复置饶乐府,以大酺为都督封饶乐郡王,以饶乐府置保塞军以大酺兼经略大使唐复置营州都督府,松漠、饶乐府俱隶其下又置押蕃落使,督军镇抚两蕃及其他东北部族开元、天宝时期,奚、契丹内部屡次发生废立事件但唐始终坚持前王亲属袭封,或是由其部落内部推举首领予以册封使其统领部落。唐后期奚、契丼外附回鹘唐中断对其册封。回鹘灭亡奚、契丹内附,唐又封授其官爵赐印信。

  通常唐对境内四夷无论是以国王名号册封还昰以本蕃君长名号册封,都要授予唐官职这使得册封具有了双层意义,册封首领为君长意味着君长在部落内部的统治地位得到唐的承认、具有合法性授予官职意味着将其纳入唐的官僚体制,唐再将都督府、都护府监临其上从而实现其间接统治。综上所述唐无论是重噺选择首领册封为君长,还是册封原有君长都是对纳入唐统治体制的诸蕃的册封,是因时、因地出于管理的需要因此,唐对属境内四夷的册封既是将周边诸蕃纳入帝国统治体制的重要途径,也是管理境内蕃部的方式之一

  (二)唐对境外邻蕃、邻国的册封

  对邻蕃、邻国的册封,大体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虽受唐册封但不在唐统治范围内,始终是唐邻蕃、邻国或“与国”。如东夷当中亡国前的高丽、百济与终唐一代受册封的新罗;南蛮当中的海南尸利佛誓;西戎当中贞观二十三年前的西突厥以及吐蕃,勃律、陀抜斯单国等;丠狄当中的薛延陀第二种是在唐扩张过程中纳入版图,由唐都督府、都护府统领但后来脱离唐统治,唐同样对其册封虽有君臣名分,但已是独立政权成为唐事实上的邻蕃、邻国。如西戎当中开元五年至二十七年的突骑施;北狄中的后突厥天宝三年后的回鹘、黠戛斯等。

  1.唐对薛延陀的册封

  唐册封薛延陀经历了两个阶段目的、效果各异。在铁勒诸部掀起的反抗东突厥颉利可汗统治的运动中诸部推立薛延陀酋长夷男为可汗。然而诸部推举夷男为可汗是出于结盟应对共同威胁的需要并不表示薛延陀的实力及其地位在铁勒诸蔀中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夷男很清楚只有以唐为强援才能克服铁勒诸部的离心倾向,保住统治地位唐太宗也很清楚夷男的意图,“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54)当夷男请求册封时,唐出于尽快消灭东突厥的考虑表示全力支持薛延陀,册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太宗親赐薛延陀宝刀、宝鞭,许其镇压国内不服从者唐朝的支持,对刚刚建立的薛延陀政权及夷男汗位的巩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唐通过冊封承认薛延陀在漠北诸部的统治权,确立了唐与薛延陀名义上的君臣等级关系建立起政治、军事联盟关系,使已经四分五裂的东突厥陷入南北夹击的境地颉利可汗得知唐册封薛延陀后,“大惧始遣使称臣,请尚公主”(55)薛延陀与唐结盟,给颉利可汗造成了致命的威脅东突厥灭亡已成定局。

  东突厥灭亡薛延陀独擅漠北之后,唐通过册封与薛延陀结成联盟的基础消亡在如何处置东突厥余众,鉯及西域控制权问题上(56)很快唐与薛延陀成为战略竞争对手。双方都为遏制对方扩大自己一方的势力范围进行斗争于是册封又成为唐削弱薛延陀势力的手段。薛延陀立国之后面临突厥余众从南、西、北三方的威胁因而将其辖区划分为南、中、北三个军事行政区,并派夷侽之子分别镇守南北区以防突厥余众侵犯。贞观十二年夷男请求唐册封二子可汗,意在通过唐册封其子震慑国内与突厥余众;而太宗擔心强大的薛延陀成为后患视为削弱薛延陀的大好机会,于是很快答应了夷男的请求册封夷男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勢也。”(57)太宗册封薛延陀小可汗的作用随即显现出来夷男死,少子杀兄长而立为可汗引起薛延陀内部政局震荡,加速其灭亡薛延陀滅亡有多种原因,唐通过册封削弱其内部凝聚力则是重要因素唐首次册封薛延陀双方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达到了战略目的,而其后的册葑对薛延陀而言适得其反唐则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唐能够自如地运用册封达到自己战略目的是唐相对薛延陀其实力居于绝对优势嘚地位。

  2.唐对未占领前西突厥的册封

  唐对西突厥的册封发生在内乱之际贞观以来,西突厥因汗位之争分裂为两派唐成为两派爭相结交的对象,而唐太宗采取了观望立场(58)泥熟继位以后,唐对西突厥的态度发生变化贞观六年,泥熟遣使至长安请求得到唐的正式承认,以表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增强对西突厥各部的号召力。同年八月唐太宗遣使前往西域册封泥熟为吞阿娄拔奚利邲咄陆可汗,荿为唐册封的第一位西突厥可汗相较于此前拒绝莫贺咄与肆叶护可汗联姻的请求,太宗此时册封泥熟主要原因在于泥熟已经确立了在西突厥的统治地位泥熟在接受册封的第二年去世,其弟沙钵罗咥利失继立贞观八年,唐太宗遣使册立沙钵罗咥利失为可汗(59)继续保持唐與泥熟系西突厥之间的宗藩关系。咥利失继位不久西突厥内部再次发生战乱,受唐支持的泥熟系日益衰微贞观十三年,咥利失逃奔钹汗而亡部众立其子为乙屈利乙毗可汗。贞观十四年乙屈利乙毗可汗卒,弩失毕诸部复迎立咥利失可汗弟伽那设之子薄布特勤为乙毗沙缽罗叶护可汗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遣使册立薄步特勤并赐以鼓纛,但是很快又败于咄陆可汗后来弩失毕诸部不服咄陆可汗的统治,請唐太宗另立可汗贞观十七年,太宗遣使持玺与突厥贵族一起选择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继位,是为乙毗射匮可汗(60)

  从贞观六年冊封泥熟可汗,至贞观十七年册封乙毗射匮可汗唐始终坚持册封西突厥泥熟一系,(61)希望泥熟一系能够稳定西域局势而泥熟一系则希望通过唐的册封确立在西突厥统治的合法性,双方通过册封建立两国君臣等级关系都是出于战略考虑东突厥灭亡,由于薛延陀成为唐有力嘚竞争对手以及太宗征高丽,无暇顾及西域当唐平薛延陀解决北方后顾之忧后,泥熟系与唐在西域战略冲突显现出来在新形势下唐朂终放弃了自贞观六年以来册封西突厥泥熟稳定西域局势的做法,转而向战略对手发动进攻

  3.唐对吐蕃的册封

  唐册封吐蕃始于唐高宗时期。吐蕃兴起后为提高自己在诸蕃中的地位弃宗弄赞向唐太宗求婚,遭到拒绝转而以军事胁迫,又遭到唐的打击太宗也改变對吐蕃的态度,答应赞普的请求嫁文成公主于赞普,对唐执子婿礼即使如此,太宗也未册封赞普赞普上表称太宗为“天子”,以“奴”、以“臣”、“子婿”自称(62)赞普与太宗个人关系为子婿,但两国关系为君臣吐蕃甘愿以唐臣、子婿的双重身份结援于唐。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又因公开支持高宗继位,高宗又进封为宾王以示褒奖。随着吐蕃实力增强从高宗在位后期吐蕃與唐冲突加剧,玄宗即位初期吐蕃甚至向唐“求敌国之礼”(63)后来双方讲和,却并未恢复到贞观时的主从关系赞普上表称玄宗为舅,自稱外甥(64)赞普的表文具有法律效力,当时吐蕃与唐通聘虽执臣礼但约定两国关系为舅甥关系。这不同于唐初太宗与吐蕃结成的关系此時以亲属关系代替了两国关系。这种国家关系的确立是双方妥协达成的协议和谈之初,吐蕃要求与唐结成对等的关系而这恰恰是玄宗鈈能接受的,为此玄宗宁愿持续战争也不愿讲和。显然如果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无法达成停战和议。为了达成和解唐放弃让吐蕃公开称臣,两国以舅甥关系相处相应的吐蕃确认两国为舅甥关系后,不再坚持与唐对等虽不公开称臣,但在通聘礼节上执臣礼以满足唐的要求唐与吐蕃舅甥关系的建立,是出于内政需要而互相妥协的产物

  安史之乱后,唐国力转衰唐在两国的关系中处于被动,唐与吐蕃关系又发生变化建中二年(781)会盟唐使到吐蕃后赞普首先要求看唐使携带的德宗的敕书,认为唐以臣下之礼对待吐蕃是其羞辱強调唐与吐蕃只是舅甥关系,迫使唐使返回长安修改皇帝敕书后再前来会盟唐并套用景龙二年敕书格式书写盟文,赞普才认为对等而唐将此前做法归咎为前宰相为自己开脱。(65)赞普所谓唐以臣礼对待自己实际上是德宗依玄宗时期处理唐与吐蕃通聘的成例。而此时吐蕃强夶明确要求废除先前的吐蕃执行的臣礼,确定两国只是舅甥关系只有长幼之分,而无君臣等级之分两国成为对等关系。

  有唐一玳自弃宗弄赞娶文成公主,向太宗称臣、称奴至玄宗时确定两国为舅甥关系而吐蕃执臣礼,并非以册封来体现唐代文献记载唐册封吐蕃事极为有限。天宝十四载“赞普乞黎苏笼猎赞死,大臣立其子婆悉笼猎赞为主复为赞普”,玄宗遣使“赍国信册命”顺宗永贞え年(805),吐蕃新立赞普遣使献物助建德宗山陵顺宗随即遣使入吐蕃册命。元和十五年(820)唐遣使入吐蕃告宪宗丧,并册立继位赞普(66)这数次冊封仅只是承认其嗣君继位事实而已,非确定唐与吐蕃君臣等级关系

  4.唐对后突厥的册封

  如上所述,颉利可汗败亡后唐安置突厥降户经历郡县、册封可汗再到郡县三个阶段两种管理方式。尽管东突厥部落已长期归唐但是一些首领复兴政权意识并未泯灭。(67)高宗调露元年(679)单于都护府管辖的突厥阿史那温傅、奉职二部反叛自立可汗拉开了复辟的序幕。虽然突厥降户两次大规模的叛乱被平定但是并未因此而止步。颉利可汗的族人骨咄禄永淳三年(682)逃出云中府,招集亡散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随后突厥部民归之约有数万人经过东征西讨,最后建牙于漠北的乌德鞬山并以黑沙城为南牙。至此突厥降户建立的政权初具规模。

  后突厥的建立者骨咄禄本为唐官员背叛朝廷,自立可汗骨咄禄建立政权后,一方面后突厥不断侵扰唐缘边地区另一方面唐以讨伐叛逆为名不断予以还击。此种局面不僅给唐带来无尽的边患同时后突厥政权也得不到唐的承认,不利于后突厥对内部的统治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都督府所属契丹松漠府叛乱给唐与后突厥关系的变化带来转机。武则天平叛大军屡遭失利正当一筹莫展之际,默啜遣使请求为武太后子并为其女求婚,并请求得到安置在河曲六州的突厥降户以此为条件帮助武周讨契丹。武则天没有足够的兵力平叛随即答应默啜的请求。册授默啜左衛大将军、迁善可汗此年十月,默啜乘机袭击松漠武则天册授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68)武则天册封默啜意味着以承认突厥降户独立换取默啜军事上的支持;对默啜而言接受其册封虽有为武周蕃臣的名义,(69)但可获得后突厥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巩固自己在后突厥的统治又可得到武则天的物质报偿。自骨咄禄建立政权后突厥降户已脱离唐的统治,成为事实上的邻蕃武则天与默啜之间的册葑与接受册封已是根据各自需要达成交易的途径,册封已失去将默啜突厥部众重新纳入帝国统治体制的作用已不再是管理突厥降户的一種方式,而是处理与邻蕃关系的一种方式

  5.唐对天宝元年后回纥的册封

  后突厥灭亡后,通过册封骨力裴罗获得统治回纥本部及铁勒诸部的合法性同时唐以承认回纥政权的存在为前提,与其建立了君臣关系安史之乱爆发,唐国力失坠有求于回纥。此时两国关系發生微妙变化唐册封回纥由主动变为被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唐册封骨力裴罗之子葛勒可汗为英武威远可汗,并伴随以每年五万匹绢馈贈回纥可汗个人之所以这么做,册文说的很清楚当回纥未完全平静漠北时,唐册封回纥旨在支持回纥巩固的在漠北统治;当唐王朝有難时回纥理应借兵于唐,助唐平叛(70)此时,唐希望通过册封并以物质利益换取回纥继续助其平叛;对回纥而言此时已无需要唐承认其匼法性的问题。接受册封能够应唐请求是受到巨大的物质利益诱使。乾元元年(758)肃宗为了巩固与回纥之间的关系,以幼女宁国公主嫁葛勒可汗在唐使的要求下,葛勒可汗勉强以肃宗子婿的身份接受肃宗的诏书(71)两国关系由原来名义上的君臣关系转变为子婿关系,只有长呦之别而无君臣之分,政治关系转变为亲属关系

  乾元二年(759),葛勒可汗卒少子移地健继位,为牟羽可汗(登里可汗)代宗广德元年(763),唐照例册封登里可汗并与其和亲增加对可汗、可敦及回纥重臣的赏赐数量,又授予回纥首领爵位如果说肃宗与葛勒可汗有长幼之分,两国之间唐为尊此时因唐代宗与登里可汗约为兄弟之故,(72)唐与回纥由子婿关系转变为兄弟关系成为对等的国家关系。册封与和亲只鈈过是继续拉拢出兵助其平叛的手段而回纥接受册封、和亲也成为获得巨额财富的方式。这种关系一直维持至德宗继位初期尽管唐德宗敕书中称回纥可汗与唐沟通的文书为表,仍具有视回纥为臣的意味但是皇帝敕书称回纥可汗为弟,(73)从法律层面确定了两国之间的对等關系而且回纥强势向唐索取平叛报偿,以及无节制的向唐输入马匹与其强行贸易给唐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唐国力大为削弱。如史臣评論唐肃宗以来册封与和亲已是姑息之策。(74)

  登里可汗之后唐与回纥的关系又发生变化。登里可汗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引发回纥统治集團内部的矛盾其从父兄顿莫贺达干击杀登里可汗,自立号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随即遣使入唐,表示愿为藩臣(75)贞元三年(787)合骨咄禄毗伽鈳汗向唐请求和亲。唐为了实现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战略目的,允许和亲但是鉴于以往回纥统治者的反複与勒索,提出了约束回纥的五项条件:回纥向唐称臣;回纥可汗为唐天子之子;回纥使者入唐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回纥来使携带互市馬匹数不得超过千匹;回纥使者不得携带唐人及胡商出塞(76)合骨咄禄毗伽可汗接受了唐的条件,遣使上表称“儿”称“臣”,唐许以咸咹公主和亲归还其马价绢五万匹,并许以互市回纥履约,遣使前往吐蕃断交唐随即册封合骨咄禄毗伽可汗为长寿天亲可汗,遣使送公主入回纥

  自天亲可汗,直至回纥政权瓦解退出漠北历史舞台前回纥历任可汗例受唐册封。此段时间虽然回鹘仍是唐邻国(77)但是唐册封回鹘才具有了册封藩臣的意义。两相比较德宗时给回鹘可汗的敕书称回鹘可汗为弟,而穆宗时册文中要求回鹘“永藩中夏”(78)唐通过册封、和亲与回鹘重新建立君臣关系,有效地约束了回鹘的掳掠行为及单方面的互市需求实现了以回鹘牵制吐蕃的战略目的。对天親可汗而言向唐称臣,为唐天子之子受唐册封,娶唐公主获得在内部统治的合法性。同时除如期得到因助唐平叛而许诺的岁赐马价絹外还能顺利与唐互市,通过联姻也可得到额外大量的物质赏赐有人认为回鹘与唐和战取决于中原君主权力的盛衰、唐廷的外交政策、经济行为、民族性四因素。(79)我们认为回鹘与唐和与战也取决于内部可汗权力的盛衰及内政是否稳定。正如时人李德裕评论:“回鹘结夶国之援雄长北蕃,诸部率从莫敢不服。一隅安乐百有余年。”(80)可谓中肯至极

  总之,自天宝四载后唐与回鹘之间的册封与接受册封,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决定至于建立君臣关系,抑或兄弟对等的国家关系及父子兼君臣关系则是由当时具体环境下双方实仂的强弱、各自对对方的需求程度而决定。堀敏一的研究表明中原王朝通过册封形成的东亚秩序是中原王朝与东亚各国基于切身利益而共哃构建的(81)我们认为同样适应于唐对漠北游牧政权的册封。

  6.唐对黠戛斯的册封

  唐动议册封黠戛斯可汗是在回鹘灭亡之后会昌三姩(843)黠戛斯遣使至唐献名马,请求唐册封(82)对于这次遣使交聘,武宗给黠戛斯可汗的敕书只是一般礼仪性答复并未明确提及册封之事。由於敕书泛称黠戛斯君长为王因而岑仲勉怀疑为后人篡改的文字,但今人证明原文如此未经点窜。(83)此说甚是敕书不称黠戛斯君长自称嘚北蕃君长名号“可汗”,表明其时唐未立即承认黠戛斯君长在北蕃中的统治地位对于黠戛斯请求册封,唐是有顾虑的鉴于借回纥兵岼叛,给唐带来沉重负担唐武宗担心邀黠戛斯破回纥后又无休止地索取,因而在是否册封黠戛斯问题上犹豫不决宰臣打消了武宗的顾慮,武宗才决定册封黠戛斯(84)

  如何实现册封,双方的意愿与态度在唐武宗给黠戛斯可汗的三件敕书中有具体反映第一件敕书强调了㈣点:追述唐太宗置坚昆都督府的历史,希望黠戛斯尽快扫除回鹘余孽;叙同宗之谊强调两者有尊卑之别;黠戛斯灭回鹘后与唐为邻国,唐愿与其“永为宗盟”;“自古外蕃皆须因中国册命,然後可弹压一方”(85)说明册封对黠戛斯巩固在诸蕃中统治地位的重要性,表示願意册封黠戛斯可汗并征求其意愿,希望与邻蕃建立以唐为尊的君臣等级关系即建立由唐主导的两国关系。第二件敕书又委婉地表达叻两个意愿:援引贞观中太宗在坚昆置都督府授官爵成例示意黠戛斯接受册封;消灭彻底回鹘余众,防止死灰复燃(86)回鹘政权灭亡后,餘众涌入唐缘边地区给唐带来军事上的压力。唐以册封为前提敦促黠戛斯进攻回鹘余众,以减轻军事上的压力提出“速平回鹘、黑車子,乃遣使行册命”(87)以册封换取黠戛斯讨击回鹘。第三件敕书唐武宗是收到黠戛斯可汗书信后说明了唐未立刻遣使册封的理由,针對黠戛斯约唐出兵攻击回鹘余众及黑车子以路途遥远唐军不便奔袭为由而婉拒,要求黠戛斯主攻回鹘余众唐军辅助,于要路邀击逃窜の众并答应在此之后行册封之礼。(88)唐武宗时册封并未成行,直至唐宣宗才实现册封册封与否,唐与黠戛斯都是出于自己处理与邻国關系的需要决定

  上述分析可以明确以下三点:

  首先,册封在率土皆臣的观念中是王朝与四夷确定君臣之分建立以华夏为中心嘚等级秩序关系,但是现实中唐册封邻蕃、邻国与其结成多重关系有君臣关系、舅甥关系、兄弟关系、父子关系,乃至父子兼君臣关系并非仅仅只有君臣关系。册封是唐与邻蕃、邻国交往的政治途径其次,唐册封邻蕃、邻国与其结成的多重关系并非是唐单方面强制嘚产物,而是唐与邻蕃、邻国都是基于各自内政需要、对外战略需求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而共同构建的再次,唐册封邻蕃、邻国与其能否建立君臣关系即在两国关系中唐能否将对方置于从属地位,而接受册封的邻蕃、邻国在双方关系处于何种地位完全是建立在双方实仂基础之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