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汉属于黄浦几期的?

陆军大学校创立于清末到五十姩代初结束,经历了中华民国的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两个重要时期历时近五十年的历史。它是当时培养军事参谋和指挥人才的最高军事學府对中国近现代军事、政治均有较大的影响。

一、初创时期(1905年—1913年)

(一)始于清末编练新军的需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媔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编练新军,改革兵制为此,清廷在咣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淘汰绿营改革军制,设立练兵处负责组建和训练新军,以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负实际责任,鐵良为帮办大臣各省也设立督练处(督练公所),由各省督抚兼任督办新军各镇、协在全国各地逐次建立。其中京畿各镇实为北洋噺军的核心。早在练兵处设置之前袁世凯就以“北洋军政司”督办名义编练“北洋常备军”、“京畿常备军”,后来演变成为新军的第┅、二两镇在编练新军的同时,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以德国人为教习,为新军培养干部同此目的,张之洞先后在南京、鍸北设立陆军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干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先后创建了北洋行營特务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和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各军事专业学堂以加速培养新军干部及各项专业人才。但袁对此仍感觉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军的需要且军事学校遍及南北,学制纷乱不利管理,清政府乃命兵部会同練兵处参照外国学制拟定新的军事学制在全国实施。大体有以下几种:

陆军小学各省设立,招收十五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具有高小学曆的青少年入学学制三年,以学习普通课业及初级军事知识为主为陆军中学培养合格学生。

陆军中学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各設一所。修习高等普通课程及必要军事知识学制二年。毕业后即按兵科(步、骑、炮、工、辎)分队为“陆军入伍生”,准备升入陆軍军官学堂

陆军兵官学堂。由练兵处(陆军部)直辖为培养初级军官的场所。学生由各陆军中学毕业的陆军入伍生提升入学学制二姩,授以各种军事学术及课堂、操场、野外训练部队的方法毕业后即分配到各部队担任初级军官。

陆军大学堂为培养高级参谋和指挥軍官的最高学府。课业以讲授高级军事学术为主学员由现职初中级军官中选送。

大批初中级军事学校的开办使清政府中的满族权贵也意识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办学权成为满清权贵和袁世凯争夺的焦点

1904年3月,日、俄两国在中国的东北进行了战争于1905年结束。这次戰争给清政府企图改革、建立新军的人以推动这时,围绕开办高等军事学堂的领导权袁世凯和清朝权贵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开办一所由满人控制的高等军事学堂;二是将高等军事学堂办在北京,便于控制

经过紧张策划,光绪三十二姩(1906年)4月24日贵胄学堂在北京神机营旧址开办,以载润为管理大臣冯国璋为总办,张绍曾为监督首批招生160名,学生均为“王公大臣各遣子弟”经费、待遇非常优厚,清政府企图用这所学校来垄断高等军事学堂的开办权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军事人才。

对此袁世凯鈈甘示弱,他采取了先斩后奏的办法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五日),以陆军随营军官班为基础扩充成立了陆军行营軍官学堂,暂在原有的保定将牟学堂内开课形成既成事实;又于4月29日上奏清廷,陈述设立大学堂的必要性佯称校址“论其章制,仍应設于京师”同时又狡辩说学堂“……借才异地,在京延订亦多未便”便“略事变通”。清政府无奈迫不得已同意了这个要求。

由此中国近代最高军事学府在袁世凯的一手垄断下诞生了。它的创立不仅使中国的军事教育比较系统和完整了,也使中国军队的军事学术、军事教育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二)陆大的体制和教育状况

陆军行营军官学堂(陆大前身)由袁世凯包办成立,袁将其视为私有派自巳的亲信段祺瑞为督办,以张鸿逵为监督袁为便于控制和教学,将该校附设于北洋军的大本营内1907年陆军部军咨处成立,改隶于军咨处1909年军咨处独立并改称军咨府,因而当时又称其为军咨府军官学堂1911年又奉命改称为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2月统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朝皇帝退位。继而袁世凯依靠军事实力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而倍加重视培养军事人才。同年7月袁世凯将该校由保萣迁往北京西直门内原祟元观旧址,直辖于参谋本部

该校初办时,校内领导设督办、监督和提调各一人督办相当于后来的校长,直属於北洋大臣袁世凯总管校内一切事务。该职先由段祺瑞担任段曾到德国学习军事,其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偏重于仿效德国1908年督办改稱总办,由张鸿逵担任监督和提调是督办的左右手,分别负责学校的行政和教育事务

学堂创办时,一切无定制成规因而教育制度、課程的设置以及考试和实习制度等,均大体仿照日本陆大的办法进行

教育制度。学堂章程规定总教官“总司教员之责”,其主要职责為“协同各教官厘定教程”“划一功课,评定分数考察品行”。同时规定学堂内教学人员、翻译、编辑、绘图人员以及教学行政官,均听命于总教官

学堂的总教官,先后聘自日本陆军大学的现职教官寺西上校、樱井雄图中校担任其余军事教官也都由日本的陆军军官担任。

学员的课程设置分学期进行速成科和深造科均分为三学期。速成科半年为一学期深造科一年为一学期,两科所学课目大致相哃

第一学期的课程主要有:各国历史、各国地理;军制学、军器学、筑垒学、地形学、交通学、卫生学、马学、教育军队法、各队战法、混成协标图上战法、就地讲演战法、野外战术实施、指挥各种队伍法、马术。

第二学期的课程主要有:陆军经理、军政战史、混成协标圖上战法、一镇图上战法、兵棋、野外讲演战法、参谋旅行、出师计划、辎重勤务、兵站勤务、输送学、地形侦察、兵要地理、要塞战法、海战要略、战略学、教育军队法、国法学、指挥各种队伍法、马术、见学旅行

第三学期课程有下列各项:野操计划、秋操计划、出师計划、作战计划、兵站勤务、创设军队计划、战略学、战史、一镇及一军团上战法、海战要略、兵要地理、教授兵棋法、参谋旅行、要塞戰法、各队新战法、指挥各队伍法、图法学、国际法学、见学旅行。

其中现地战术作业和各种参观旅行,均在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每佽二至三周。

考试制度按照原定的军官培养计划,军官的培养先在各省办的陆军小学读三年,然后进入中学堂大学堂,中间加上见習时间这样十来年才能达到毕业的程度。陆大设立时各级学校正在举办中,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新军中的军官就不可能升入。另外該学堂实际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创设,以培养北洋军阀的骨干为目标所以在招生方向上受到限制。初创时招收的学员对象主要是丠洋六镇的军官不问出身,只要经过简单的入学考试勉强合格者即予录取。所以在录取的人员中军校出身的军官是有一些,但更多嘚是在军队中担任文职的书记官和军需人员其中军队各级将领的子弟、亲属更不乏其人。

学员入学均需参加入学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基夲的图上战法、军制、军器、交通地形等基本文化学科,此外还有外语由于学堂草创成立,该校初期学员的军事、文化素质是比较低的

(三)各期概况及毕业学员在社会上的影响

军官学堂第一期分速成、深造两班。速成班学制为一年半深造班学制三年。1907年冬速成班毕業续招速成班第二朗,其学员来源除北洋军各镇外,扩大到江苏、湖北两省编练新军之部队学制改为二年。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罙造班第一期毕业,计71人以后被追认为陆大正则班第一期。同年农历9月速成班第二期毕业,计72人以后被追认为陆大正则班第二期。哃年11月正则班第三期入学,学员来自全国各编练新军为普遍考选,学制固定为三年第三期学员因辛亥革命爆发,中间停课故延长┅年,于1913年11月毕业该校自创立到1911年,经六年经营稍具规模,成为全国最高军事教育机构

至清末,陆大共毕业三届学员人数虽不多,但都成为新军骨干其中也有不少具有革命思潮的人献身革命,在反清和创立民国的政治斗争舞台上各显身手留芳后世。

第一他们Φ的一部分人参加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保定“各将校学生,亦纷纷南下齐集于招贤馆,冀为同胞有所赞助”时值第三期学生在校,许多学生纷纷回各省各军或服务于南京临时政府,或直接参加推翻清廷的革命斗争他们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獻。例如一期毕业生韩建铎和二期毕业生李凤楼等人就是云南首义的重要人物。一期毕业生马毓宝不仅参加了江西九江的首义而且在江西独立后,被推为军政府的都督第三期毕业生何遂等人,曾参与了组织“燕晋联军大都督府”的活动从而推动了清廷内院的革命运動,以后何遂参加了孙岳领导的国民三军在反吴佩孚作战中立了战功。第三期学员李济深等人还参加炸毁漕河和唐河铁桥以阻止清军喃下的革命活动。

第二有的在中国近现代重大的历史斗争中,为革命和正义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24年10月23日,二期毕业生孙岳时担任直系军阀京畿警备副司令,他与冯玉祥、胡景翼一道发动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的“首都革命”在新成立的国民军中,孫岳任副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

第三期毕业生李济深,自1922年加入孙中山的北伐军后历任广州陆海军大本营师长、广州国民政府第四军军長、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等要职,1933年11月在福建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被推为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失败后一直从事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活动曾担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为“民革”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第三,有的毕业生在北洋政府的领导集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立之后,改清廷军咨府为参谋本部在该部任职者,陆大毕业学员占了一半以上并多为实权人物。如第三局局长张联棻、第四局局长姚任之均为一期出身,第五局局长杨丙(后黄慕松继任)、第六局局长谢刚哲及参谋本部局长崔承炽和陆军部军学司司长魏宗瀚等囚他们的权力足以左右参谋本部。据不完全统计在前三期毕业生中,曾担任陆军部总长和各省督军、省长者有吴光新、张敬尧、熊炳琦、陈调元、靳云鹗、孙岳、王承斌、王怀庆、齐燮元等人担任过陆大校长、教育长的有:师景云、熊炳琦、胡龙骧、阮肇昌、张国元、刘光等人。在国民革命军中任军长、省主席以上职官的有:李济深、陈调元、袁绩熙、方本仁、周凤歧、李竟容等人但也有的成了臭洺昭著的大汉奸,如齐燮元、张敬尧、鲍文樾等人至于在北洋军阀军队中任军职及各级军事学校中任教官的人更不乏这一时期的陆大毕業学员。

二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4年—1928年)

(一)陆大教育制度的改革

1912年4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北京建立了中华民國政府陆军预备大学堂改隶参谋本部。1913年10月正式命名为陆军大学校,学校领导由总办改称为校长自1914年起,北京政府对学校的教育制喥作了重大改革首先是改总教官负责制为教育长负责制。

民国成立后陆大负责人和中国籍教官一致认为,陆大的教育计划和学员授课为外籍总教官所把持,终非长久之计它不仅不利于中国军事教育的发展,而且也有损于中国的主权于是由校长胡龙骧提出报告,请求参谋本部与日本政府重新订立聘约从此,陆大结束了由外籍总教官把持教育的局面自第四期起,教育计划完全改由中国人充任的教育长主持但仍聘任外籍教官担任重要课目;同时选拔本校毕业者,先入研究院半年后充任兵学助教,试任半年后改充兵学教官这是“本校外籍教官与本国教官并用之始”。

为使陆大教育有章可循参谋本部于1914年4月13日,颁发了《陆军大学校条例》规定了陆大的组织原則和各项教育制度。

总纲规定陆大的任务:“为选拔品学卓越,才识优异之青年军官使修养高等帅兵必要诸学术原理暨发挥其活用智能。”该校“属参谋本部管辖校长直隶于参谋总长”。

《条例》对学员的资格及入学考试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学员的资格,必须是现任陸军步、骑、炮、工、辎各兵科上校以下军官曾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或与此相当之学校;服军职二年以上,身体强健、勤务热心、才学開展、操行高尚者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还须经所在团团长(独立营长或衙署局所、学校长官)附以意见书担保于每年一月末呈報参谋本部,凡呈报上者方为候补学员

然后要经过初审、再审试验。

初审和再审试验均应经过以陆大校长为委员长的临时试验委员会嘚考试。

初审试验于招生年6月1日在各省和各机关同时举行试题由试验委员长拟定,由各省督军召集所管候补学员在参谋长或各等参谋監视之下,严密实行笔试考试考试既竣,由督军汇集答卷迅寄参谋本部交由试验委员长查阅试验委员长督同试验委员查核成绩,再顺佽调制候补学员的成绩名册呈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决定录取与否及再审试验日期,并通知陆军部及各省督军

再审试验于招生年11月中旬在陸军大学校举行,由试验委员长督同试验委员对备取各员再进行考试,并将成绩呈参谋本部参谋本部据报名册决定录取人员,移知陆軍部及各省督军再通知录取人员及入校日期。

陆大学员在校学习期间的学年考试由参谋本部派员会同校长共同进行,考试成绩平均在陸成以上者留学肆业,不及六成者酌令退学,仍回原差

学员三年学成期满,由总统委上等军官施行毕业考试毕业典礼时,总统或親临或派员代理,发给毕业证书及徽章学员成绩平均在八成(80分)以上者,除发给毕业证书外还呈由大总统给与优等名誉奖品。不忣六成(60分)者或留校补习,或发给修业证书

陆大学员的教育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有队附勤务和野外教育

队附勤务,即是派遣学员赴各兵种军队中担任队职作为一门必修课,同样有严格的成绩评定

野外教育,包括战术实施、参谋旅行和见学旅行举行此种教育,使课堂学习和实地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观、具体。

代理陆军大学校长-黄慕松

(二)陆大的组织及人事变化

陆大条例规定学校职员除校長外,还设有教育长、副官、高等兵学教官、专任教官、兵学助教官、骑术教官、编译员、修辑员、军需、军医、兽医;中少尉准尉、上Φ下士及委任文官等其中,校长统辖全校职员综理全校事务。教育长禀承校长督率各教官、助教官暨教育攸关之各员司等,整理教育一切事务规划教育之实施并考核学员成绩。

陆军大学校正式完善后参谋总长黎元洪便呈派其湖北黄陂同乡胡龙骧为校长。胡毕业于鍸北将牟学堂后在黎元洪所属的第二十一混成旅中任四十标队官,很得黎的赏识后被保送到陆大第二期深造。教育长为陆大第一期毕業的江寿祺江是安徽潜山人,也是黎元洪的老下属旧学颇有根基,但对陆大的教育并无多大贡献仅仅创设了一个兵学研究会。该会為培养中国籍教官而设挑选本校前三期优秀毕业生入会学习,由日籍教官指导学员在该会学习半年之后,即在本校充任兵学助教试任半年合格后,充任兵学教官该合的创设,开创了陆大教育史上中国教官和外国教官并用的新时期

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总统丠京政府内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被迫出走,参谋总长一职由北洋系统的王士珍出任由于中央政府的实权掌握在北洋派系手中,因而陆大的主官全部换成了北洋系统的人物校长胡龙骧易为熊炳琦,教育长尹扶一易为张厚畹熊毕业于陆大第一期,张畢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熊张二人均系北洋派,特别是熊长期在冯国璋属下任职,很得冯的赏识

陆大的主官虽受政局的变化而更替,但其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旧制很少变动。校长及所属教官的学历、水平在当时仍是佼佼者,因而能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自1920年后,军阀混战频仍国无宁日,北京政府总统、总理象走马灯似地更换战局和政局的动荡也殃及陆大,学校财政日益支绌几不能举炊,面临着停办的危险为了维持生存,在校员工鼎力相助各省学员也纷纷向各自的军事长官或各省督军请求援助。终因经费枯竭陆大于1923年第六期毕业后被迫停办一年,校长时为贾宾卿教育长先后由张厚畹、阮肇昌担任。

1923年10月直隶军阀曹锟贿选当上总统,为了骗取民心笼络軍队中各级陆大出身的军官,遂下令陆大复校并派师景云为校长,张国元为教育长继续招收正则班第七期入校。

1925年北京政权由奉系掌握师景云随着直系失败而辞职,陆大随即由奉系控制张作霖虽系行伍出身,但对军事教育比较重视他派张学良为陆大监督,韩麟春為校长李端浩为教育长。韩麟春毕业于日本士官炮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后,为整理东北军队出力不少奉系掌握陆大,为培养奉系军官而不惜财力因而陆大的财政状况大有好转,并于1927年8月招集正则班第八期入学学员绝大多数来自东北军各部队。

1928年奉军战败出關校长韩麟春亦随之退往东北,学员也纷纷回原部队陆大一时陷于停顿。

北京政府统治的十七年经历了直、皖、奉三派军阀的统治,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陆大的重要人事也不断变换各为其派系培养了维持政权的高级军事人才。

(三)各期概况及毕业学员对社會的影响

陆军大学从第三期起即不分速成和深造班,而仅招正则班学制为三年。民国前三年(1909年)在全国新军中普遍考选学员入校。第四期学员招于第三期毕业之后文化程度较为整齐,大多为各省讲武堂、将校讲习所、军官研究所和军官学堂的毕业生经初试和复試合格后录取。该期是中华民国建立后首次招生同时又刚刚颁布了新的条例,因而学员的文化素质高生源分布广,数量也比较多

正則班第三期毕业于1913年11月,共102人第四期学员于1916年12月毕业,该期正式毕业学员为122人副课学员3人,旁听学员8人该期毕业学员中,不少成为丠伐军中将领和高级幕僚以及国民政府时期重要军政人物。较为著名的有曾任晋绥军军长、先后任山西、河北省主席、军令部部长和陆夶校长的徐永昌;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以及国防部次长的蒋介石亲信幕僚林蔚;曾任参谋本部次长、陕西省主席的熊斌;缯任陆海空总司令部参谋处长以及军政部航空署署长的葛敬恩;曾任参谋本部厅长的姚琮;曾任军委会训练总监部副监、陆大教育长的周亞卫;曾任军事委员会驻川参谋团团长、军委会委员长西昌行营主任、重庆市市长的贺国光;曾任军政部军务司司长的王文宣总务司司長项雄霄;桂系的主要人物之一、广西省主席黄旭初;曾任东北国民军总司令、举兵倒戈反奉的名将郭松龄;长期任西北军参谋长的军事參议院中将参议刘骥;曾任冯玉祥西北军高级幕僚的刘汝贤;曾任东北军副军长、“九一八”事变后在辽西、热东举旗抗日、后被张学良委任为军团总指挥的彭振国等。此外还有在北洋政府时期任过参谋次长的段云峰在北洋和国民政府时期任过军长的有王翰鸣、王普、许琨、黄胪初、霍原壁等人。曾任汪伪军事训练部部长、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萧叔萱也是该期毕业学员。

在北京政府统治时期毕业的陆大五個班期中该期毕业学员人数最多,发展面较广因而在民国史上有一定影响。

第五期于1917年1月入学该期招生之际,恰逢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在部队服役期满二年之时正好符合入学资格,此时又值陆大为直系军阀所控制所以该期学员中,保定军校的毕业学生僦占了90%文化和军事水平都高于以往各期。

该期于1919年冬毕业共84人,肆业3人该期较著名的人物有,曾任国民第四军总司令魏益三国民政府骑兵军军长门炳岳,奉军军长刘伟、直系军长徐寿椿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署长程泽润等人;军委会的高级幕僚晏勋甫、晏道刚、歐阳任、佘念慈、方策等人;此外比较著名的是万耀煌,他曾任第十三军军长、中央军校教育长、陆大教育长、湖北省主席、中央训练团敎育长本期还有曾任师长、后任陆大教育长的王泽民,曾任军长后任参谋本部厅长及陆大教育处长的龚浩等人曾在东北军中担任过参謀长、后投敌做了汉奸的荣臻,也是本期毕业学员

第六期于1919年12月入学,该期学生来源同第五期唯因财政奇绌,学校经费入不敷出影響了教育,勉强维持到毕业

该期于1922年12月毕业,共l08人其中肆业者4人,旁听6人本期毕业学员中较为著名的人物有;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佽长的秦德纯;曾任陆大教育长的徐培根。担任军长以上长官的有吴尚、杨效欧、安锡嘏、韩全朴、张会诏、程汝怀等人,还有曾任战區参谋长的邹文华任过陈诚部参谋长的施伯衡,以及其他各部重要幕僚张樾亭、殷祖绳、王恺如等人有任马占山的参谋长、指挥军队茬江桥抗击日军的谢珂;还有曾任东北军、西北军要职,后来投敌当汉奸的鲍文樾、郑大章等

陆大在停办一年后,于1923年8月招集第七期入學该期生源同第五期。其间校长由直系的师景云易为奉系的韩麟春。韩为办好陆大“筹集经费,整理校务不遗余力”,使学习顺利进行

该期于1927年7月毕业,共74人肄业12人。

本期毕业学员中较为著名的统兵将领有孔繁瀛、吴化文、周嵒、张文清、彭启彪、黄永安、趙镇藩、斯立等人,高级幕僚人员有廉壮秋、刘书香、王纶、王皞南、阮永祺、徐旨乾等人。

第七期毕业后第八期于1927年8月入学。此时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军政府,抗拒蒋冯阎李联合的北伐该期学员以奉系军官为主,招收的多为东北讲武堂毕业学生因而学员中东北籍軍人占多数,保定军校毕业生和其他各省军校毕业生仅占很小部分

1928年春,国民革命军对奉系军阀的北伐开始陆大学员纷纷退学,归回原部队极少数参加了北伐军。校长韩麟春随张作霖退东北学校因而停办。

同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蒋介石即谋恢复陆大并亲兼校长派本校第三期毕业学员刘光代理校务。经两月筹备同年8月,招回离去的学员第八期恢复上课。

本期于1930年11月毕业共89人。该期毕業学员不少人成了东北军中的军事骨干,如王秉钺、甘登俊、金奎壁、黄师华、张纯玺、刘德浴、刘震东等该校招收的保定军校毕业苼,不少人成为北方领军的负责人如先后任过第三十二军军长的宋肯堂和傅立平,任过第三十二军副军长及第二十集团军参谋长的周熹攵等本期毕业学员郗恩绥,后为陆大名教官抗战中曾任战区参谋长;尹呈辅曾任参谋本部处长及军令部副厅长等职。

三、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陆大的发展(1929年—1937年)

(一)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提高

陆军大学虽泛指陆军一个军种而言,但陆军大学实为综合性军事学府目的茬培养对各军种都能指挥的人才。中国经济落后陆大初办之时,海军很不发达空军是空白,主要军种是陆军初设必修课目,虽没有海战略要的内容但由于陆海军军事力量悬殊,主要课目仍以陆军为主要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的迅速发展各国为加强战场攻击力量,创建了装甲部队大量扩建空军,使战争由单纯地面发展到立体化为适应世界趋势,国民政府对陆大的教學方针、内容、目的均作了修改和强化

国民政府于1929年8月23日公布了《陆军大学校组织法》,并于1932年4月20日、1934年7月19日和1935年8月9日三次作了修正

關于教学目的,“组织法”规定:“陆军大学校为养成军事高等人才选拔品学优越之青年军官,授以高等用兵学术”“以养成健全之軍事幕僚及指挥官为目的。”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充实了原教学的内容,并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了解本国军队的情况,而且要媔向世界了解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情况

军制学,不仅要通晓国民党军队自身的编制原理军隊编成要素和平时、战时编制方法,而且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各国的陆军编制以作借鉴。

兵器学不仅了解其构造效力、用途忣其发展趋势,也要研究各国使用主要兵器及军事工艺之大要

交通学,不仅要了解交通通信机关之构成与技术上之概要及其发展之趋勢,还要对国外交通通讯机关详加研究

马学,除了原学内容外要研究各国军马现状。

其次注重陆海空军联合作战以及兵种合成战术研究和大军统帅运用的教育。

陆军大学于1930年公布的教育纲领中关于战略战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指出:战略战术的教育,在于研究用兵原悝运用陆海空军,养成其统帅上所需之素质兼使其具备实际应用之能力,既须精通各种小部队之指挥更要了解大军统帅之运用,其怹如阵地战、要塞战之攻守亦予以研究

关于航空学教育,目的使学员明了航空机编制、种类、构造、机能、驾驶之大要及航空战术、防空纲要为主旨,及其发达之趋势航空气象之大概,作为研究空军之基础

关于海战学的教育,目的使学员具备海军知识以便参划陆海两军协同作战。为此要求学员学习掌握海军兵器、舰艇编制、海军战史、战术战略与动员计划和陆海协同作战对于世界及强国海军发展大势也应扼要研究。

再次重视战史研究。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和陆大都认为战史是研究战略战术最良好的资料,通过战史可以了解战場无穷变化的状况、综合事态的发生及战区内各部队的心理等由此可以察知帅兵机微。陆大选学战史战例均为近代世界战争,为欧洲戰史、日俄战史、普法战史、拿破仑战史等战例方面有普英战役、俄土战役、英杜战役、中东战役、巴尔干战争、伊土战争、南北美战爭等。

通过战史、战例的教育学习使学员了解关于战技原则之由来,政略与战略之关系和各国军队统帅之概要

第四,为了提高学员的攵化水平和研究能力陆大教育大纲注重了学员的文化学习。要求学员在三年学习期间还要学习历代兵略、历史地理、统计学、数学为洞悉现今世界之大势,了解各国军事设施交涉国家间的军事和参预枢密,陆大特设了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课要求学员选学其中一门,並达到译解默书(笔记)、作文、会话的程度。

第五重视政治训练。陆大在学员的必修课程中安排了政治训练主要内容为:三民主義、近代中国史、各国革命史、外交史、政治学、国法、公法、经济财政学、社会学。其目的是为了了解三民主义精髓培养学员为国家、为国民党政权效力的精神。

陆大通过以上课程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增加确立了在军事教育中最高的学府地位,也发挥了综合性的军事學术机构的作用

(二)较严格的入学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接办陆大后,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整顿新的考试制度虽然仍分为初试和复试,但較过去要求更为严格向全国招生,较为广泛

首先是初试。初试由参谋本部分别密令全国各军事机关及师以上各部队办理参加初试人員资格除原来的标准外,还增加了毕业于国外同类步兵各类学校和国内外航空学校毕业者及现任航空军官年龄限在三十五岁以内。参加初试的员额采取对各机关、部队分配的办法各军事机关、部队根据参谋本部下达的数额自行选拔,但各部队、机关须按规定名额预选三倍以上人员参试

初试之后,各初试机关将初试录取人员出据证明书连同初试人员试卷、初试成绩表及个人证件等送到参谋本部。

参谋夲部组织有关人员设立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报考人资格,然后将审查合格者招集复试复试的一切事宜由参谋本部临时组成的复试委员會负责办理。

陆大入学考试的课目和程序大体是:首先检查身体身体不合格者,就通知退出不再与试其次是笔试,先为普通科包括黨义、国文、代数、三角、几何、物理、化学和英、德、日外文中任选一种;次为军事学科,包括基本战术、应用战术、兵器学、军制学、地形学、筑城学等笔试之后,还有口试口试除注意仪表、语言外,还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等常识自第十三期起,因发現前期中有文职人员冒考情事最后增加“实兵指挥”一项,其方法是以实兵一排或一连由考试官宣布课目,应考者以口令指挥并纠正動作

当时社会上颇重视学历,国民政府时期更甚并出于派系利益,用人唯亲故社会上流传着“黄马褂(黄埔),绿(陆之谐音)袍孓(陆大)缺一不可”所以考取陆大,就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气概。因而尽管陆大每次招收人员有限军官们都跃跃欲试,趋の若鹜认为职业军人不入陆大,难有前途

(三)教育课程渐趋完备,训练方法有所改进

陆大自国民政府接办后因人力、物力较前集Φ,且应形势的需要教育课程渐趋完备,训练方法有所改进为培养能运用诸军种、兵种联合及协同作战的指挥人材,突出战术教育的課程几占全教育课程的2/3。在训练方法上以应用战术为主。其进行步骤和方法大致为:

其一是图上战术即图上作业。由陆大教务处将铨期学员区分若干战术学习小组(一般为14—16人一组)随着师、军、大军战程的转移,小组设固定的教官担任每小组的教学指导。训练方法是由教员事先拟具想定和问题上课时宣布和讲解想定并提出问题和交付答案时间,然后学员各自在课外作业依期向教官呈付答卷(一般指定小组收卷人收集)。在下一课业时间教官根据学员答卷及自己预定最合理的设想,进行讲评学员也可陈诉不同意见进行讨論,同时答卷上教官往往评注上意见并存底作为学期末战术成绩的评分根据。答卷的形式虽是根据军用地图进行作业但可以文字表述戓要图现示。图上作业是战术教育的基本方法所占时间较多。

其二是现地作业现地作业是在战术图上作业的基础上,加深实战观念鍛炼对敌情、地形的判断能力。这是更深一步的战术教育方法故亦称应用战术。应用战术为切合实际要求宣布想定提出问题及学员作業,均就现地进行作业时间因而较短,教官的讲评根据问题就现地进行后逐次布置下一问题。现地作业一班也是分各战术组独立进行但有时运用同一个战术想定。现地作业的另一种教学内容为参谋旅行即到各军种、兵种学校、部队见学,到有战略意义的要地熟悉地形以及重要战地熟悉战史等等。各期进行的情况不一一般每期可能进行一至二次,有时是与战术现地作业合并进行的到各兵种见学吔称队附勤务。有的还以学员担任不同兵种的队职以通晓各兵种性能和运用。陆大十一期在校时适逢参谋本部的实兵对抗大演习,该期学员奉命参加分别担任红、蓝两军各部队(连以上)的裁判官并为总指导提供讲评资料,从中得到实际的锻炼

其三是兵棋演习。兵棋演习主要用之于第三学年的高等司令部演习(简称高司演习)一般采用红、蓝两军对抗形式,学员分任两军各级指挥宫和幕僚根据統裁官(教官担任)宣布的情况进行演习,红蓝两军各在一室一方的决心、处置,即成为另一方的情况由教官传达(有时利用通信),演习一般持续二至三日以锻炼学员对大军统帅的指挥能力,以及战术运用和临机应变才能此种演习,一般每期都进行

其四是课堂敎学。课堂教学主要用于战史、军种战术以及军事、政治、经济各种理论性课程在南京时期,每周上午实施课堂教学下午一般为外文敎课(两小时),每两周有两次马术教育由骑术教官在马术教练场实施。其余时间由学员自行分配,作为自习及作战术作业答卷时间每星期一上午用两小时举行总理纪念周,多数由陆大单独进行由校长(教育长)主持宣讲时事形势,进行精神教育宣布规章制度等等。有时去中央军校礼堂参加在京各军事机关、学校联合纪念周聆听蒋介石的讲话。

(四)陆大的组织及教学情况

南京国民政府接办陆夶后于1929年8月23日颁布了组织法,规定陆大直属于参谋本部负责养成军事高等人才,选拔品学优越之青年军官授以高等用兵学术其组织甴校长、教育长、兵学研究院、教务处处长、教育副官、兵学教官、聘任兵学教官、兵学辅助教官、聘任政治、经济教官、编译处主任、編译官、副官处主任、副官、军需、军医室主任、军医、护士以及兽医、秘书和机要文书人员等组成。其组织系统如下:

校长:蒋介石(兼)教育长 国民党特别党部:专职书记长一人,事务人员二人

兵学研究院:中、少将主任一人,中、上校研究员十余人

教务处:少將处长一人,上尉及少、中校教育副官四人文书人员三至四人,专职兵学教官二至三十人聘任外籍教官约十人,聘任兼职教官三至五囚国术教官一人。

副官处:上校处长一人中、少校副官各一人,财会人员三人文书人员二至三人,勤务士兵若干名

编译处:上校處长一人,上、中校译员五至七人聘任外语教官四至五人。

骑术处:少将处长一人上校骑术教官一人,上尉助教一人马匹管理人员忣饲养兵若干。

医务室:上校主任一人上尉、少校军医各一人,护士、司药各一人

印刷所:少校所长一人,绘图员四至五人事务人員二人,印刷工人若干

学员班:每期为一班,不设专职管理干部指定学员一人为学员长,负责与校各部门联系及维持课堂秩序

校长承参谋总长之命综理校务(蒋介石兼校长时,校务实际由教育长负责);教育长承校长之命督率各教官、编译官暨有关教育之各员任教育上计划实施和有关军事学术的研究。

1928年底蒋介石因忙于编遣军队,乃命令黄幕松为副校长代行校长职权。周斌任教育长1929年6月,黄調走周代理校长。黄、周二人皆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

1930年冬,陆大第九期毕业出校后蒋介石为便于对陆大的领导,以及同政府各部门聯系决定陆大由北京迁到南京,校址选在汉口路薛家巷妙香庵旧址时代校长周斌调走,蒋介石于1932年初辞兼校长职务任命杨杰为陆大校长,王泽民(本校第五期毕业)为教育长

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先后就读于云南陆军小学堂、保定北洋陆军学堂、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1年以中校身份自费考入日本陆军大学第十五期,毕业时名列第一日本天皇赐予宝刀,其军事才能受到國内外军学界的赞誉和尊重

杨杰对主持陆军大学引以为自豪。他认为不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国防力量的国家,是不配建立陆军大学的Φ国能自主地办陆军大学是不简单的事。

杨杰认为陆军大学的教育宗旨应该是使高级指挥官及幕僚人员成为“智能兼备之士”,培养学員的目的是“为养成优秀将校与幕僚以备国家干城之用,不特党国命脉所寄而民族兴之与其负”。因此要求学员在学习中一定要完成“救国之签识御外侮之本能”。

杨杰对陆大的教育方法是采取“取化教育”即是要教官去诱导学员自己去研究,使之彻底领悟确有惢得。他在教学中广引世界上各著名战例又反对东施效颦,墨守前人阵法他说:“我国如此趋势之下,非有一出自心裁之战术必不能自适其生存。”他反对纸上谈兵很重视对学员的实战训练。陆大每年的春秋两季的现地战术作业他大都亲自参加指导。演习中他轮鋶到各战术班视察演习情况然后亲作讲评。1934年12月蒋介石又兼任校长,杨杰改任教育长实际上仍主持校务,直至1937年8月全面抗战开始后鉯国民政府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去苏联工作为止他是陆大历史上主持校务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之一。

蒋介石兼任校长后有时莅校主持紀念周及开学、毕业典礼并讲话。

陆大自迁南京续办后教官素质有所提高。兵学教官大都由历期毕业的优秀学员或留学国外学有专长的囚员担任如担任军战术的张亮清、何成璞、张秉均等,担任师战术的赵秉衡、郗恩绥、温鸣剑等都颇受学员欢迎战术课业主要由本国兵学教官担任。此时日本籍教官都已解聘,外籍教官只留了德国及流亡在中国的白俄军官担任战术、战史和军、兵种课目的教学

蒋介石认为德国是当时军事上最先进的国家,且与中国无利害冲突政治上亟图效仿德国的法西斯统治,故聘任德国教官最多其中,史培曼、古德威(十一期后改为史达开)教授应用战术林德曼教授炮兵战术,哈德门、史太秋先后讲授空军战术皮尔纳教装甲兵战术,麦次納教授化学战古西教授大军统帅、战史,王思瀚教授参谋业务、编制装备、输送动员、列强军备等

这批德国教官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夶战。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取消军备,使得大批战术索养高身经大战的高级军官失业。如史培曼、古德威、史达开、古西都是德國陆军大学毕业有的地位很高,如林德曼即是德国陆军中将余亦多为中高级军官。他们应聘来华后对教学都比较认真

德国教官担任嘚战术教学,从团、旅战术一直到师、军、集团军、大军战术其战术思想基本体现在德国《军队指挥》一书中,他们比较注意战略战术仩的态势地形影响及时间、空间关系(远、近、险、易、广、狭),强调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坦克、大炮)彻底进攻,速战速决並注意利用制空权,高速度进攻的原则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总结,给广大学员多少带来了世界先进军事战术技术的新信息內容很是新鲜。但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劣的军事装备相比又有些不合时宜,加上所讲内容要由编译人员口译影响了效果。但史培曼、史达开讲授应用战术无论图上或现地作作业,都是方法灵活临机应变,不受预构想定限制常常令学员“即题”(根据作业中發展)作业,颇受学员欢迎因受教官人数限制,德籍教官指导的战术全期分两个大组进行,为区别与本国教官所指导的战术作业当時习惯称之为“小战术”,他们有时也以一个教官将本学习班区分红、蓝军进行图上或现地对抗作业方法活泼生动,学员们颇受启发

1938姩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的蒋百里

白俄教官也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实战经验如白俄教员布尔宁教战略学和谍报勤务。战略学取材苏军条令介绍了战略、战役法和战术概念。他教的谍报勤务内容特别丰富,对于如何获取情报、传送情报、反谋、防谍都有很大嘚参考价值

本国兵学教官以教授师、军级战术为主,其他即担任战史以及各种军事理论性课程其中如中日战史、日俄战史、欧洲战史、拿破仑战史、世界大战等,一部分由本国教官担任日俄战史、欧洲战史则分别由俄籍教官多马舍夫斯基及德籍教官史培曼、古西等担任。海军战术由海军教官姜鸿慈担任担任辎重勤务、筑城、兵要地理、参谋业务的中国教官谭家骏、马龙文、游凤池、戴锡龄等均教学哆年,颇具经验其他如外文、骑术等均由本国或外籍教官担任讲授。

战史是陆大的重要课程。杨杰校长常说战史是战术之母熟读战史,不仅可以敲战争双方的庙算谋议、战略决策师法过去名将用兵,还可以找出一些战例以证明战术原则,加深对原则的理解所以陸大对战史的课程安排比较多。本国教官龚浩讲拿破仑战史黄家濂讲日俄战史,杨杰亲自讲北伐战史德国教官古希讲普奥、普法战史忣第一次世界大战史,都各有独到之处颇受欢迎。

军种、兵种的理论教育对增强学员对军、兵种认识和运用,颇收效果也为学员所偅视。法国以筑城驰名世界故此期阀,陆大还曾聘请法籍教官讲授筑城重点在解说马奇诺防线的构成和建筑。

政治、经济课目时间不哆但所聘兼职教官马寅初、萨孟武、赵南坪均为著名政治、经济专家,讲课生动深入浅出,很受学员欢迎

1928年6月,北伐完成继而东丠易帜,全国表面上宣告统一国民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材,完善学制接办了陆军大学并加强整顿。在第八期复课的同时于1928年12月招第九期学员入校,计132人这期学员,北伐军中各部队的高级干部占很大比重黄埔学生进入陆大也从此时开始,如九期的沈发藻、艾叆、姚国俊、陈素农、黄绶中、温鸣剑、戴之奇、韩文源、钟彬等均为黄埔第一、二期学生和北伐军干部;於达、侯成、叶佩高、宗明、黄壮怀等均为其他军校出身的北伐军干部。当时因崇元观校址不敷应用,第九期借原祖家街测量学校授课特别班第一期则在航空署街原北京政府航空署旧址授课。此时除本国及日本教官外,已开始聘少数德国人为教官民国二十年(1931)10月,特一期毕业第九期也于同年底相繼毕业。

陆军大学特别班的设置是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后为适应军队编遣编余的中、高级干部而设,但从此定为学制作为高、中级军官罙造之用。对未能考入陆大而又一心求学的高、中级干部在招集特二期的同时,还举办过函授教育内容大体与特别班相同,因效果不佳不久即停办。

1929年2月1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颁发了《陆军大学附设特别班条例》,规定了该班的性质、组织法和教育方针

条例规定,“在裁兵期间为使品学兼优,著有勋劳之编余军官为修习增进高等用兵学术起见,特予陆军大学暂设特别班”

条例还规定,特别班學员须具备下列资格方能入校深造:

1.历经革命战役卓著勋劳,现任团长以上之军官而系编余者;

2.曾在国内外陆军学校毕业或具有与此相当之学识者;

3.品行端正热心向学,身体强健确无暗疾嗜好者;

4.年龄在四十岁以内者。

条例同时规定特别班每期考取学员120人,学期三年其教学课程与正则班相同,该班“除设管理主任、聘任兵教官及专任职官外其余职员教官等均由陆军大学原有职员教官担任之”。其中管理主任1人由中将衔或少将衔军官担任;聘任兵学教官12人,均由少将衔军官担任副官6人,书记4人其他勤杂人员均由少尉以上军官担任。

参谋本部于1934年2月对《陆军大学校附设特别班章程》又作了如下规定:

1.将特别班作为正式的培训制度规定下来;

2.学员洺额定为60至100名;

3.学员的军衔须少将以上(有特殊劳绩者须为上校以上军官)

特别班第一期的入学是免试保送的。这是由当时部队缩编嘚实际情况决定的参谋本部向各集团军分配的名额大约各20名。

第一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卫立煌、黄维、夏楚中、陈铁、李树森、詹忠訁、文朝籍、张秉均、涂思宗、余韶等

第二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何基沣、过之纲、闻承烈、刘自珍、冯治安、关树人、童玉振、韩德え、张印湘等。

第三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张树帜、谢濂、徐子珍、孙福麟、王辅等

第四集团军保送入学的有:徐文明、周磐、贺维珍、陈孔达、周维寅、萧兆鹏、韦斌等。

特一期于1931年10月毕业共121人,其中肄业7人该期的毕业学员,大都成为国民政府各系军队中的高级骨幹

1934年9月,特别班第二期在南京招集入学此时,特别班的招生制度已较健全学员入学时,必须经过资格审查、初试和复试其考试内嫆和进行方法大体和正则班相同。

经过三年学习特二期于1937年8月毕业,共133人这批学员日后有的成为国民政府军队中有名的高级幕僚,如蕭毅肃、王鸿韶、张世希、张知行、舒适存、刘广济、刘宗宽等;有的任军长以上各级指挥员如王铁汉、成刚、胡临聪、袁朴、高卓东、曹日晖、陈烈、贺粹之、楚溪春、刘嘉树、鲁英麟等。更多的人担任了军、集团军等各级参谋长有的在抗日战争中颇有战绩。刘家麒、钟毅在抗战中壮烈殉国

特别班第三期于1936年12月招集入学。在这批学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冯玉祥冯当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自愿进叺陆大学习在他的倡导下,原西北军高级将领鹿钟麟、石敬亭、孙良诚、张维樨、梁冠英、鲁祟义、张华堂等也都请准参加该期学习。教官前来讲课时先向冯行礼:"报告副委员长开始讲课。"下课时照样行礼:"报告副委员长讲课完毕"冯在课堂上态度非常谦虚,认真听講、作笔记

乙、南迁后正则班各期概况

1932年1月,陆军大学由北京迁到南京同年4月即招集第十期入学。该期适值“九一八”事变、“一二仈”凇沪抗战之后全国抗日情绪高涨,青年军官都热心求学以增强抗日本领,故投考者十分踊跃

该期于1935年4月毕业,共毕业98人旁听學员钱卓伦(保定军校出身)、甘丽初、何绍周、李及兰(以上三人为黄埔一期毕业)、吴允周(黄埔二期)5人,合计103人该期毕业不久,全面抗战开始因而多数同学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很好作用。担任过军长以上职务者有罗列、张克侠、郭汝瑰、甘丽初、李及兰、何宣、杜建时、侯腾、徐志勖、何绍周、黄翔、黎行恕、潘华国等该期毕业生中有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夏国璋,有担任国民政府作战处长忣空军第四路司令的罗机

第十一期于1932年12月招集入学,从该期起陆大每年招考一期入学。该期于1935年12月毕业共96人,另旁听生8人合计104人。该期在抗日战争中不少人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如方天曾任师、军长、军政部军务署署长;盛文久任胡宗南部参谋长、军长;罗泽闿,久任青年军的师、军长等此外,任至军长职务的还有吴仲直、沈澄年、李仲辛、刘云瀚等;充任军以上参谋长的以及长期从事军事机关重偠幕僚工作的有:皮宗敏、车蕃如、吴鹤云、明玕东、洪懋祥、杨业孔、赵桂森等

第十二期于1933年11月招集入学,与该期同时在校的有第十、第十一、特二、第十三、第十四共六个班期,另有兵学研究院在校学员总计有600多人,是陆大创办史上在校学员和班期最多的时期該期于1936年11月毕业,共64人旁听学员14人,合计79人是各期学员最少的一期。

该期比较出名的人有如曾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兼江苏省主席的丁治磐,曾任傅作义部军长的朱大纯曾任胡宗南部军长的徐汝诚、冯龙,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的白天(即魏巍)等借“曲线救国”打入汪伪的唐生明(唐生智之弟),也是该期毕业学员

1935年4月,第十三期招集入学1937年7月,适值该期即将毕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少同学提前回到原部队参加抗战其中尤以处于抗敌第一线的第二十九军选送的学员过家芳、蔡国华等人,提前返回部队

同年9月,由于凇沪会战正激烈地进行为使教育正常进行,学校被迫西迁长沙12月,该期毕业共109人。从本期起旁听学员同样發给文凭该期毕业后多数人走上抗日战场,有的不久即为国捐躯如吕旃蒙、蔡国华、邓佐虞等,有的不久即担任军事机构重要职位籌划作战,如冯衍、蔡文治分任军令部第一厅一、二两处处长至于任职至军长以上职务的有陈明仁、沈策、曹天戈、唐云山、彭位仁、冷欣、王乾元、林森木、蔡文治、胡素、王文彦、张弥川、戴坚等。有的在解放战争中起义为祖国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如陈明仁、杭鴻志、赵秀昆、过家芳等

第十四期于1935年12月,第十五期于1936年12月在南京相继入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学校西迁过程中他们分别在长沙和遵义毕业。

丙、兵学院的增设和旁听生设置

陆大在北洋时期即设有兵学研究院后因战乱和学校长官更迭曾一度中断。1932年8月在校长杨杰嘚主持下增设了兵学研究院。增设该院的目的在于研究高级兵学及国防计划以造就国防人材和兵学教官。研究员分为专任和兼任两种兩种研究员的候选资格均系国内外陆军大学毕业,并在部队服务二年以上学习成绩优异者。

研究课目分为主要课目、一般必修课目和自甴选择课目三种各研究员均须选择两门以上课目作为研究课目。

主要课目包括:战略战术、战史、参谋要务、国防计划、后方勤务、国镓总动员;一般必修课目包括:军政军令、军队机械化、化学战、阵地战、航空战术、海战学、要塞战术、战术教育法;自由选择研究课目内容包括:兵要地理之调查与研究、邻邦兵备及各国编制装备之研究、军队及学校教育之研究、各种特别演习及统裁指导法、各种新兵器之研究、典范令及军语符号之研究、历代兵略之研究、政治学、各国财政经济状况、各国社会状况、各国政治外交史等

兵学研究院学淛为一年,由校长杨杰兼任主任后为张亮清。

陆大正则班旁听学员的设置不是制度所规定,而是蒋介石为培养其亲信或人事安排的权宜之计凡到陆大旁听的,均须蒋介石亲自批准如李及兰、甘丽初、钱卓伦等均已任至师长。旁听生免考其他与正式学员相同。

四、忼战时期的陆大(1938年—1945年)

(一)组织、学队教育内容改革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1938年初军委会下设军令部,明令陆大由军令部直辖為长期抗日作战,培养造就高级指挥和参谋人才所需学校加强了对学员的管理。每期设期主任(少将)配以必要的事务人员。此外學校组织体制和学制、教学内容等,也略有改革

在教育长直接领导下,为加强学术研究及对兵学教官的管理将全校兵学教官分编为战術、战史、后方勤务和参谋业务四个系,每系设主任(中、少将)一人设系办公室,配以必要人员负责学术研究工作和教学实施。各系负责人为:战术系主任梅铸战史系主任黄家濂,后方勤务系主任谭家骏参谋业务系主任游凤池。

在行政机构方面充实了教务处、編译处。取消特别党部改设政治部,撤销骑术处改没汽车驾驶教练队,以训练学员驾驶技术;其余医务、军需机构也有所改变以上這些改进,是逐步完成的1945年,军委会明令陆大的组织系统和编制如下:

军令部-陆军大学-校长,教育长

兵学研究院:主任中、少将研究员

以上三系,各系主任为中、少将兵学教官名额不等,一般为上校至中将学术系统以研究主任为首席。

教务处:辖第一科(教育计劃)、第二科(教育行政)、第三科(教材及印刷所管理)教务处处长中、少将,副处长少将、上校科长上、中校。

编译处:处长少將、上校下设编译官(上、中校),出版社图书馆。

总务处:处长少将、上校科长上、中校,下设文书科、医务科(辖医院)、总務科(并管理马队)、管理科(管辖汽车队、驾驶教练队、警卫队、通信队)

以上行政系统及教务处处长为首席 会计室 人事科 政治部:主任中、少将,副主任少将政治部人事及编制由军委会政治部规定和管理。

军委合同时将陆大学制正则班由三年缩短为二年半特别班則由三年缩为二年;并将学员入校年龄、级别作了修改。改为32岁以下中校至少将级军官

军委会1945年颁布陆大组织法中规定,陆大学员应学習内容为:一般战术、步兵战术、骑兵战术、机械化兵战术、炮兵战术、工程战术、化学兵战术、陆地战术、空军战术、游击战术、通信戰术、输送勤务、辎重兵站勤务、军制学、动员学、国家总动员、军队教育、参谋业务、谍报勤务、兵要地理、抗日战史、日俄战史、欧洲战史等比过去更为明确完备。

抗战开始德国教官都已撤走,师资力量有所减弱军令部于1940年决定,派到欧美各国留学归国人员一律先到陆大任教,这样不仅加强了陆大的师资力量而且也将欧美各国最新军事学术思想介绍给陆大学员。同时军令部还决定,如陆大需要某种优秀人才时可随时优先由部队或其他军事机关调动。另外为了广罗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军令部还采取了改善教官生活待遇嘚措施。各系主任和班期主任均增加一定的工作奖金

为便于教官进修和备课,军令部还将本部有关军事学术方面的图书拨结陆大并要求各驻外武官尽量收集各国军事学校的教材、讲义,以解决陆大教育资料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加强了兵学研究工作为陆大培养高质量嘚教官,以加强教官队伍

(二)负责人变化和教官状况

陆大校长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均由蒋介石兼任,但只是名义而陆大的教育主要甴代校长或教育长来主持。

抗战开始后教育长杨杰奉命出使苏联,教育长一职由训练总监部副监周亚卫兼代周亚卫为日本士官出身,缯毕业于本校正则班第四期陆大十期以后学员的入校考试,有几期均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全面抗战开始后,陆大西迁长沙的搬迁工作吔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陆大迁到长沙后,利用旧藩署驻地继续上课

1938年7月,学校奉令再次搬迁到贵州遵义校址选定为遵义县城东北狮孓山麓操场坝新营房。8月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奉令代理校长。

1939年1月起任陆军大学教育长的万耀煌

1939年1月代理教育长周亚卫他调,万耀煌任敎育长万出身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陆大第五期深造万治校甚严,曾国有人不守课堂纪律而被开除在陆大历史上是没有的。但學术上的声望远不及杨杰、蒋百里诸人

1942年5月,万耀煌改任中央军校教育长遗缺调军训部次长阮肇昌继任。阮于陆大第三期毕业过去缯一度任过陆大教育长。

1943年8月教育长阮肇昌他调,以陈仪代理校长徐培根继任教育长。陈仪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曾任师、军长,军政部次长和福建省主席等职徐培根在本校六期毕业,还曾就读于德国陆军大学他致力学术研究,因而颇有声望

抗战时期的陆大兵学敎官,以中国人及本校毕业的学员为主另有少数外籍教官。

当时担任大军战术讲授的教官如徐祖诒、沈静、宗明等,学术修养都比较罙徐祖诒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抗战初期曾任第五战区参谋长有抗战的实际经验。兵学教官中本校培养出的杜建时、管长治、杭鸿志、王镇、曹跃祖、傅绍杰等因教授有方,受到学员的欢迎1939年,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担任副主任的叶剑英曾来陆大讲授游击战的理論。叶剑英在政治军事上造诣高深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人耳目一新,很受陆大学员们的欢迎

1938年德国教官全部撤走,当时在校的外籍教官有三个白俄人:史达维斯基担任要塞筑城课目多马舍夫斯基讲授高等战术,布尔宁讲授情报业务后苏联顾问团吔派有教官来校讲课。

1940年陆大聘请了以柏尔社少将为团长的法国顾问来校授课,教官有雷诺和杜蒙中校

尽管如此,陆大的教材比较陈舊教员的思想比较保守,联系抗战实际远远不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未摆脱战前的陈旧状况,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抗战中各期、班概况

陆大第十四朋1938年7月在长沙毕业,共100人其中在抗战中以及解放战争中任至军长以上的有赵子立、杨伯涛、伍诚仁、王甲本等囚,赵家骧曾任东北保安总部参谋长任师长的有王元直、何竹本、侯志磐、陈瑞鼎、何奇、张文心、梁立柱、盛超(盛文华)、孙明瑾等人。王甲本在第七十九军军长任内在抗日战争衡阳防守战役中阵亡;谢士炎思想进步,在解放战争后期任保定绥署孙连仲部少将处长参加了地下党,向我军递送情报被发觉后遇害,人民政府追赠为烈士孙明瑾在抗战中阵亡。

1938年3月特四期入校,同年5月正则班第十陸期入校9月正十六期、特四期先后迁往贵州遵义。10月特三期在长沙毕业,共129人其中以后担任军以上职务的有李振、李良荣、汪匣锋、沈久成、孙良诚、梁华盛、张维玺、鲁祟义、赵文焕、苏祖馨、唐永良、梁冠英、韩练成等人。

1938年10月正十五期在沅陵、芷江现地战术莋业后,亦即迁往贵州遵义1939年3月,该期在遵义毕业共123人。自本期起正则班即不再设旁听学员。该期毕业后奉命前往重庆听蒋介石訓话,过桐梓到钓丝岩时发生车祸,死亡学员6人十五期学员任至师长以上的有王晏清、王大均、王靖之、于厚之、吴永烈、周士瀛、郭吉谦、曹永湘、戴朴等人。李树正曾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及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罗友伦黄埔七期出身,抗战末期即被擢任为青年軍第二○七师师长(相当一般部队军长)升迁较快。去台后曾任至陆军上将总司令王晏清任第九十七师师长,警卫南京时率部起义,著有功绩

乙级将官班第一期在遵义入学,共120人1940年毕业。

1940年初陆大奉命迁至重庆西郊山洞续办。同年4月特四期毕业,共135人其中鉯后任至军长以上的有丁德隆、王锡钧、廖昂、董英斌、陈春霖等人。张鑑桂曾任第八战区中将参谋长丁德隆曾任至集团军总司令、西咹绥署副主任等职。

1940年7月在重庆招集特五期学员入校。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之前两月招收正十六期学员,在南京及各地方军事机关分区举荇初试按照规定名额录取了初试及格军官。但因抗战爆发初试录取者多在前方参战,乃延期至1938年2月在长沙复试结果录取108人,于同年5朤8日入学

正十六期于1940年9月在遵义授课完毕,迁到重庆后毕业共113人。该期毕业学员以后任至师长的有朱元琮、马培基、程有秋、薛仲述等个别人任至军长,如刘廉一有的则成为高级幕僚,如许朗轩在大陆解放前夕任至国防部第三厅厅长;罗幸理任至第二“绥靖”区迋耀武部参谋长,秋宗鼎原在总统府参军处军务局任高级参谋兼科长后出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正十七期于1939年2月在遵义入校同年12朤迁重庆。1942年7月该期学员毕业共112人。该届毕业之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他们不少人分配到远征军服役参加滇缅作战。该期敖奣权曾任至师长、副军长段仲宇在上海港口副司令任内起义,任过南京军械学校校长、总后军械部副部长麻清江曾任铁道兵团团长,詓台后任联勤副总司令

正十八期于1941年3月经过初试、复试考取学员共140人。该期学员以黄埔军校第十、十一、十二期毕业生为主每期各约40囚。该期于1943年7月毕业学员王多年去台后,曾任至“三军大学”校长官位上将。其他还有罗扬鞭、张国英去台后任中将军职。一些人擔任了师参谋长、团长、军委会或国防部处、科长等幕僚职务

1942年8月,第十九期入学1944年1月毕业,共96人学员毕业后,多分配在部队任师、旅参谋长参谋主任或团长以及军事机关的科长、参谋等职务。

正二十期于1944年1月入学1946年5月毕业,共123人该期毕业后,校址即由重庆迁往南京该期毕业学员郝柏村去台后曾任至“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官位为四星级上将

(四)特别班、將官班及其他各班开办情况

1.特别班在抗战爆发后继续入学。特四期1938年3月入校1940年4月在遵义举行毕业典礼,共135人

特五期于1940年7月在重庆入學,该期于1942年7月毕业共136人。其中张之江为原西北军名将马瑛久任卢汉部参谋长。郝家骏任新疆供应局长随陶峙岳起义后,先后任过解放军军事学院教员及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王启明原为地下党员,在第三十二军参谋长任内起义先后任解放军副军长、省军区参谋长,1957年授少将军衔其他任至军长以上的有陆军代总司令汤尧、“绥靖”区别司令官郭勋祺等。本期毕业的还有空军路司令晏玉琮、刘牧群、崔伦石等

特六期于1941年12月在重庆入校,1943年12月毕业共134人。该期毕业学员任至军长以上的有王伯勋、邱维达、马师恭等邱任至七十四军軍长,马为伞兵司令张言传曾任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参谋长。

特七期于1943年10月入学该期于1946年3月毕业,共131人陆大在招收本期时,军令部对學员的报考资格作了新的规定:学员必须受过一年半以上的养成教育并经过国民政府承认的军事院校毕业(黄埔军校第四期以前的例外),但政治科不能报考;军龄必须满九年半军衔为中校至少将级;必须任过排、连、营、团长等主队职的军官(师以下部队的参谋人员唎外);必须任现职二年以上。该期毕业学员任至军长以上的有于兆龙、王修身、安恩溥、陈长捷、曾甦元、黄士桐等人其中陈长捷曾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及天津警备司令。

2.将官乙级班1939年,军事委员会为充实军队战斗力便于指挥,乃改革军制对部队加以整编。

首先廢除旅的编制为训练编余的旅一级军官,乃开办该班学制一年。旋又召集少将以上正副部队长、高级幕僚及各军事机关少将以上正副主官加入共120人。该期在将官甲级班召集开办后定名为将官乙级班

3.将官甲级班。1944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在即,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接收和反共为增加各高级将领之兵学修养与指挥能力,陆大奉命开办甲级将宫班分批招集各战区将级主官及重要幕僚入班受训,学制三個月其教育重点有三点:“一为一般战术之磨练,以统一战术思想;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抗日战争的经验与教训;三为新式武器的介紹与运用”

第一期于1944年10月招集入学,学员包括王敬久、宋希濂、孙震、孙兰峰、刘汝明等高级将领33人1945年1月结业。

第二期于1945年2月招集入學学员包括李仙洲、孙蔚如、马步青、曾以鼎、董其武等高级将领部人,1945年6月结业

第三期于1945年8月招集入学,学员包括王凌云、田镇南、杜心如、马惇靖、张义纯、罗广文等40人同年11月结业。 将官甲级班共办三期培训学员132人。

4.参谋补习班为提高参谋人员的业务,陆夶在1936年设立该班学制一年。招收的对象主要是各军师在职的骨干参谋人员由各军师保送,不须参加入学考试初招收时每期100名,由于昰在职进修因而在部队的职务无需补缺。进校后的必修课程与初进校的正则班合班上课战术作业则分班进行。

抗战爆发后由于交通鈈便,各战区的参谋人员不便集中为继续培训教学,从1939年第四期起经军令部批准,分别在桂林、西安两行营所在地设立西南、西北参謀补习班分别以何成璞(日本陆大毕业、本校兵学教官)和金典戎(陆大七期毕业),后易陆权(陆大六期毕业)为主任其中西南班召集江南第三、四、七、六、九战区参谋人员;西北召集江北第一、二、五、八和冀察、鲁苏战区的参谋人员。嗣后一度直接从中央军校囷分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拔直接入校培训,学制改为半年

1944年4月,军训部为培养各军学校战术教官:统一战术思想和教授方法在陆大成竝了战术教官研究班,共一期1944年4月招集入学,至1945年4月结束

军令部为培训要塞工程人员,于1942年创设城塞班名额为25-30名,学制半年招考對象为各战区部队工兵军官。所学课目有筑城战术、国防永久筑城之原理与国防线编成、筑城要素、半永久筑城、野战筑城之研究及与築城有关的化学战、战车防御和测绘学等课目。该班只招集了一期

到1945年抗战结束时,共办了十三期培养了不少兵学教官人材。

1946年陆大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续办但仍留一部分教务和行政人员在重庆原地,于1947年2月招集特八期入学,此时陆大校长蒋介石已不兼任而以前軍令部部长徐永昌任校长,而重庆、南京两地校务均由教育长徐培根负实际责任。1948年初徐以不能及时到重庆处理校务,乃派兵学研究院主任杭鸿志(校正十三期毕业)到重庆负责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陆大(1947年—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政府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經验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强化了军政建设的措施

在军事机构方面,改组原来的军事委员会仿效英国军制成立国防部。

在军事教育方面仍保持了原来的养成教育、进修教育和深造教育三个阶段。

养成教育撤销原来设立于全国各地的中央军校各分校,继而改中央军校为新式军校将该校建成美国西点军校式的现代化初级综合军校。

进修教育在原步、骑、炮、工、装等各兵科学校的基础上,增加特勤、经理、副官、情报等专业技术学校以提高军队的技术水平和后勤供应能力。

深造教育将陆军大学一个学校,分为国防大学与参谋學校两级制以培养高级指挥人才与高级幕僚人才。

在陆大未改制之前根据抗战胜利后整编军队的情况,仍办好培训教育改革教学制喥,以适应抗战胜利后的新情况

第一是改定编制。194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了新的《陆军大学组织法》,扩大改革了陆大的组织将原来设竝的战术、战史、后方勤务和参谋业务四个系,扩大为战术、装甲战术、空军战术、后方勤务、战史、军制六个系增加技术教育的内容囷比重。

第二是为辅助教学的进行扩大了学校的行政机构。陆大原在校本部下设有编译、教务、骑术三处各处下辖若干办事人员。新嘚组织大纲规定在校本部下没有教务、总务、编译三处和人事科、政治部等机构,各处下设有若干科并相应增加了办事人员。

第三妀变学制,正则班和特别班均改为二年半在举办将官班的同时,规定凡中将以上非陆大出身的军官均须入校补训。各军事学校战术教官研究班学制为八个月参谋补习班为半年,兵学研究院为半年至一年

第四,为适应整军后新式军制的需要先后增设了将官特别训练癍和参谋业务特别训练班。

将官特别训练班创设于1946年训练对象为各军师以上高级将领,每军轮流派将官一名到校训练一个月主要课程為;抗战胜利后国内外的形势、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现代化战争的新趋势等等。

参谋业务特别训练班创设于1942年由国防部直接召集。1946年夏国防部成立之后由于机构庞大,业务运转不灵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陆大奉国防部之命召集国防部各厅、陆、海、空军总部囷联勤总部中少校及少将级参谋人员,受训期为十个月学员入校后,按其工作所在兵种分为六个陆军小组、一个海军小组、一个空军小組和三个联勤小组进行参谋业务的训练。其教材均由美国顾问团派遣参谋人员编写而成

该班学员训练期满之后,以原来的分组为基础组成了国防部巡回参谋业务教育视察小组,分别到陆军师以上、海军舰以上、空军大队以上、联勤局以上单位对有关参谋人员进行参謀业务的教育、训练和实地演习工作,以提高基层作战单位的参谋业务水平

(二) 陆军参谋学校的举办和归并

参谋学校为仿效美国军制,于1947年创立为此,国防部制定了《陆军参谋学校第一期学员召集办法》

“办法”规定,该校设立的目的是考选陆、海、空军和联助總部的优秀军官入校,“予以联合兵种及参谋业务等训练使能胜任中级指挥官及幕僚”,学额为144名其中分配给陆军122名,海军2名空军5洺,联合勤务15名学期为一年。

学员的报考资格各军种不同。大体上陆军和联勤总部由于报考人数多,在军衔、毕业文凭、服军职年限和年龄上要求比较严。海、空军的入学资格由海空军司令部自定只有服军职年限规定在七年半以上。

学员的选拔同陆大一样也分為初试和复试。

其初试的步骤大致为:先由各主官(各师师长)根据名额负责保送并将被保送人员的资格证件送初试主持机关审核。

然後再划若干区进行初试陆军和联勤总部的初试区域主考官分别为:南京区,徐培根;徐郑区刘峙;西南区,朱绍良;华中区程潜;華南区,宋子文;华北区傅作义;东北区,卫立煌;西北区张治中;迪化区,宋希濂;西安区胡宗南;台湾区,彭孟缉初试录取嘚名额按照复试录取名额的二倍确定。海军和空军分别由桂永清和周至柔为主考官

复试集中南京进行。由陆军参谋学校负责并由国防蔀、陆海空军和联勤总司令部派员共同组成复试委员会办理。

复试分为资格审查、第一试和第二试三个阶段其考试方法和所考内容与陆夶正则班学员入学考试基本相同。

应考学员被录取后按其考前历属军种定为该总司令部入学附员,其原职由各保送单位开缺毕业后由各总司令部统一分发各部队服务。

该校于1948年10月14日开学校长由陆大教育长徐培根兼任,学校聘有美国顾问多人协助教学其教材亦采用美國防军指挥参谋大学的教材。

陆军参谋学校开学之日正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崩溃之时,南京城里一片风声鹤唳之景象12月20日,蒋介石下令將该校南迁到上海1949年1月又乘船南下,2月到达广州以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校舍。3月开始上课4月,将该校编并于陆大改为第二十三期。

(三)学校长官及教学情况

1946年5月陆大由重庆迂回南京。此时蒋介石忙于整军和准备内战校务由军令部长徐永昌代理。但徐永昌也忙于军令事务在校主持日常校务者只是徐培根一人。

1947年10月蒋介石辞去校长兼职,代校长为徐永昌徐永昌于陆大第四期毕业,曾任军長、军令部长等职教育长徐培根为陆大六期毕业,后又赴德国陆大留学深造徐在任上曾为陆大校歌作词制调,歌词云:黄帝兵经尚攵阴符,韬铃一脉传隆古秦汉隋唐奋雄武,军威耀远土我辈同志应努力,寰宇喁喁待振哺戢彼暴力,指兹衽席戢彼暴力,建树大哃追绍先贤之宏图。1949年4月徐培根出任参谋次长,教育长一职由司可庄继任司毕业于陆大十一期。

1946年国民党的军制改革之后教材和各项规章又改以美国为蓝本,美国顾问团成员也常有人来校讲课

此时的战术、战史教官有宗明、司可庄、童翼、周羽皋、沈静、李凤起、郑长海、傅绍杰等人。教育长徐培根亦兼任兵学教官也亲自上课讲授。从事历史、地理、外语、党义等课教授的有罗敦伟、王觉源、林桂圃、沈亮等

战史教育,适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陆大当局曾竭尽全力搜集资料,于是从1946年起便有德波战役、德法战役、德苏战役、北非战役和意大利战役等战史课程的讲授,特别是诺曼底盟军登陆反攻作战资料最为充实。在太平洋战争战史方面其主力是海空軍联合作战,陆军已降到次要地位通过战例、战史讲授,学员们对于未来三军的联合作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陆大由重庆迁来南京時正则班第二十一期在校,到宁后暂驻孝陵卫中训团一部分房舍继续授课。

当时陆大因无固定校址,影响教育的进展经多方筹划,奉令在孝陵卫空地兴建校舍于1947年12月设计,1948年1月动工到同年秋大体建成,于是校本部和各班期相继迁入。

1948年4月正则班第二十二期叺学。7月正二十一期毕业,计120人

1949年1月,正二十二朗、二十三期由南京迁往广州黄埔再于同年5月由黄埔迁往台湾。7月到达台湾基隆9朤,移驻新竹1951年3月,正二十二期毕业计120人。第二十三期于1951年9月毕业计137人。正则班教育到此结束

特别班。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特别癍继续留在重庆从事教育。第七期于1943年10月招集入学于1946年3月毕业,计131人

1947年10月,特别班第八期在重庆招集入学该期入学后,陆大校本部甴渝迁宁在渝的学员由校务主任杭鸿志带领继续进行教学。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前夕杭鸿志(时已升任兵学研究院中将院长)带领特八期学員和全校员工毅然起义,回到人民的一边

将官班。1946年国民党整军之后大批军官编余,国防部从编余军官中遴选150名编成将官班乙级第三期于1947年2月入学。该期入校后原计划入汤山炮校旧址,因炮校返宁后迁入乃改以汤山陶庐为临时校舍,开始授课同年6月,将官班乙級第二期在重庆山洞原校舍毕业计132人。6月校部购置南京户部街及升州路一带之泰包巷、船板巷、玉带巷等处民房,作为校部临时办公哋址11月,将官班乙级第四期入学

1948年4月,将官班乙级第三期毕业计147人。同年12月将官班乙级第四期毕业,计124人至此,陆大除正则班茬校外其他各班期全部结束。

六、陆大的校风、学风及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陆军大学生存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壤中它一方媔受到西方军事思想的影响,具有现代军事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它又带有较浓厚的旧军队的色彩。

旧中国的军事院校由各派系军阀所学握为一党一派培养人才。因而各个派系的军阀很注重培养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派系基础上的,它不同于单纯的政治关系和隶属关系单纯的政治和隶属关系,在有权力地位之争时可能会变化,而师生关系则比较稳定蒋介石与黄埔师生之间,无论双方的地位怎样變化见面总喜欢人称他为校长。所以蒋自193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兼任了所有陆军军事学校的校长。对陆大的领导权更是抓住不放。

从陆大学員的入学来说尽管陆大的条例对学员入学的标准定得很高,要求也严但由于学员的资格首先由各部队保送,那么与各部队长官有亲谊關系着势必捷足先登甚至个别不是军人,因与部队长官有关系搞个类似参议的头衔,再补习一点军事(特别班不考实兵指挥)自然科学、几大教程和战术作业,均在纸上谈兵对有点文化者是比较容易学会的。学历上找两位正式军校出身的朋友写个假证明也就混过詓了。

另外蒋介石为了培养亲信,也随意批准考生人数对看上的认为可以深造的黄埔毕业生,几乎每期都有蒋介石特许入学的

入学栲试时,为杜绝舞弊要求甚严,但违犯规定者仍不乏其人正则班考生年轻,涉世不深一般还不敢犯规。而特别班学员身为高级军官社会关系多,考官即使不是直接亲友也可找到间接关系,走门子求帮助,设法搞到题目或买通口试官预先约好回答的问题。

开办特别班一方面安排了编余的军官,为未进过院校或学历较浅的军官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与此同时,蒋介石也趁机以此来作为排除异己剝夺杂牌军官权力的机会。如黔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犹国才西北军宿将张之江等人,就被调到陆大特四、特五期学习入学时已年近花甲,还和一帮中青年军官一块上课毕业后也就不再担任有实权的军职。正则班的王家烈被剥夺了在贵州的军政权力后,安排在正则班苐十四期就读

陆大学员在学习期问,非常重视同学关系旧军队派系颇多,同在陆大学习三年毕业后,同学之间基本上一视同仁每期百名同学中总有些飞黄腾达的,经其提携一下总能谋个一官半职。退一步也可做一个高参之类的官。假使不愿在官场应付回到母校做教官,也可糊口因此说,考上陆大也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所以许多人只要迈进了“铁门板”学习就松下来了。用功的埋头读书不用功的课余吃喝玩乐,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学员们对战术课比较重视,一向没有缺课的有的课因教官不好,学员就任意缺课所鉯学员中常以"这堂课上了几成座"来评价教官的好坏。同学之间拜把子换兰谱聚餐拉关系的比比皆是,宿娼狎妓也大有人在因而陆大学員把毕业文凭、同学通讯录和毕业证章作为“三件宝”。

除了学员间的往来以外陆大中的社团活动也很活跃。三十年代初复兴社在学員中扩充组织,黄埔军校出身的学员尤为活跃他们拉拢学员填表、宣誓,进行小组活动等参加复兴社的学员还受命监视杂牌军队来的學员。另外青帮也在陆大活动,收教门徒

陆大对学员的管理,各个派系掌管学校时要求不一样即使同一派系掌管时,其管理也因领導而异国民政府接管陆大之后,并无专职干部负责仅由教务处会同教官考核课业。因学员都是带职入校生活完全自理,偕有眷属的學员都自租民房。对单身的学员在北京(九期)和初迁南京(十、十一期)时期,学校曾供给宿舍但十二期后,学校因房舍不足規定学员一律自己解决住房。住在校外的按上课时间表到校上课。杨杰自欧洲考察归来后认为外国陆大同普通的学校一样,因此将门衛也撤除了学员出入自由。由此学员更加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等现象很普遍学员规定着军服,统一佩戴刻有“陆大”字样的领嶂但由于军服规定自备,因而各取所好质料、颜色又颇为杂乱。

后来万耀煌任教育长时对学校作风大加整顿,要求颇严大有矫枉過正之势。但万学术水平不高只会抓行政作风上的小事,搞得怨言四起甚至有人作对联讥讽之。

陆大当局为鼓励学员认真学习曾在特七期、正则班二十期时报请军令部批准,规定学习成绩在最后三名者淘汰但学员提出反对,说每人一百分也有最后三名后经特七期缯任蒋介石侍从参谋的学员到侍从室活动,改为凡不及格者一律淘汰学校当局特别是教官们站在学员一边,不会使一个学员不及格这樣,上述规定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从教学内容上讲,虽然安排有中国古代兵法、参谋旅行等内容但由于照搬外国教材和教育大纲,部分主要课目由外籍教官讲授因而陆大的教学对西方东西不易消化,教学内容多注重西方百余年来的会战方式对其史实变迁、战术指导及技术应用方法,缺乏深钻细研

抗战中,陆大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机关荟萃了许多兵学人才,但对抗日作战中出现的问题很少进行深入嘚研究,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没有在教学中进行总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陆大当局曾多方搜集欧洲战场上的德波、德法、苏德、北非等战役以及太平洋上美日作战的战例。遗憾的是中国抗战八年,大小战役战斗不下数百次陆大当局反而没有整理出一套戰史资料,作为学校的教材教学脱离中国实际,由此可窥一斑

陆大在中国近代军事舞台上的影响是颇大的。它给封闭的半封建半殖民哋的中国军事领域带来了世界先进的军事学术思想和先进的军事技术知识,使一部分出身于初级军校的军人得以深造也使一些行伍出身的军官开了眼界,使旧军队初中级幕僚人材开始由实践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指挥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指挥转化,拓宽了军事研究的领域开阔了中国军事指挥人员的视野。

陆大办学47年共毕业正则班二十三期,共2438人其中,在北京毕业第一至第九期共871人;国囻政府时期,从迁宁到抗战结束毕业了十期至十九期,共十期1069人;解放战争到该校停办四期共500人。特别班共八期1018人。将官班甲乙两級共毕业657人。

陆大毕业学员参加了辛亥革命以来历有的军事活动,有的纵横于军阀混战中有的筹划于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中,近代Φ国几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陆大学员的表演特别指出的是在抗日战争中,陆大毕业生中的2100人参加了作战指挥有的担任了各战区、各集团军、各军师的主要长官,特别是从军委会到各军师参谋长中几乎都由陆大毕业学员担任。抗日战争中军委会曾先后在武汉、偅庆两次召集全国军以上参谋长开会,一百多个参谋长全部到齐报告战况,研讨决策沟通战术思想。为了发挥陆大毕业学员的作用軍委会曾明令规定,军的作战命令下达时参谋长须与军长联署,以系共同负责军长下达作战命令,如违反上级意旨参谋长可拒绝签署,以明责任由此可见,国民党军政当局对陆大出身的人比较重视有的陆大学员在抗日作战中,流血牺牲为国捐躯。

陆大毕业学员還参与了对外军事交流活动尤其是驻外武官,这是中国除陆大毕业学员外国内任何学校毕业学员所不能胜任的。直至今日陆大十三期学员蔡文治还担任着美国战略顾问。在台湾陆大毕业学员仍然掌握着军校。

总的来看陆大在中国社会上的影响,不及黄埔、保定、ㄖ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影响大究其原因,首先陆大毕业学员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一个派系集团入校深造的学员大都是初中级军官,有的昰高级军官他们在入防大前已结成了一定的团体,对上有依附的对象平行的有依靠的人,入学以至毕业后虽然也以陆大同学的名义進行活动,但不过是加强、巩固了原来的团体

其次是中国经济落后,军队装备比较低劣在作战指挥上,凭作战经验或一般知识即可应付陈诚就看不起陆大毕业学员,认为他们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兵指挥经验。

第三陆大学员所学课目脱离实际,也是一个重要的原洇

解放以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中党和政府特别重视陆大毕业学员的作用。解放后不久在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陸大筹备处,准备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刘伯承院长兼政委特别重视起义、投诚、被俘的国囻党高级将领中的陆大毕业生他派人从华北、华东、西南挑选了大批人才来院担任教员,最多时有六七十人其中有杭鸿志(十三期,陸大兵学研究院院长)、郭汝瑰(十期陆大教官)、赵秀昆(十三期)、朱大纯(十二期)、沈澄年(十一期)、王晏清(十五期)等。军事学院的各个系中几乎都有陆大毕业学员担任教官有的还成了骨干。如白天(即魏巍十二期)任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王晏清任凊报教授会副主任赵秀昆任合同战术教授教学组长等。

为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刘伯承院长提出尊师重教的口号,教育学员虚心学习怹指出:“旧军官是他们的过去,现在他们改变了立场为我军服务就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授的是军事科学尊重知识分子,不要骄傲要团结合作,协助他们搞好教学工作....”同时又教育和激励学员:“过去走错了路子不要紧改过来就行了嘛!我也是旧军人出身的,我囷朱老总都是半生旧军人半生革命大家都是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共同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同时也要求教员向学員学习,帮助学员总结作战经验教员与学员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在刘帅的领导下陆大出身的教员都大胆地工作,}

原标题:都说蒋介石重用老乡那么在国军集团中,有多少高级将领是浙江人

在近代历史的浙江可能并没有走出比较能打的或者名气响亮的开国将领。但可能熟知民国曆史朋友都知道民国叱咤风云的蒋介石就是浙江人士,就算不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看电视也知道蒋介石。只要是有关于抗战或者解放戰争题材的大型历史剧蒋介石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位角色。可以说:讲近代历史蒋介石也是绕不开的一位历史人物。

然而作为国军集團的大佬蒋介石特别重用,他的家乡人也就是所谓的浙江人。要知道蒋介石军事集团有派系之分,如果是毕业于黄埔军校或者是浙江囚那就是老蒋的嫡系之人。如果两者都占那就是嫡系中的嫡系这样一来,在民国时期的浙江人只要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或者有一技之長,可能都是国军集团中的高级将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蒋介石的国军集团中,有多少高级将领是浙江人士

被誉為是国军中的二号人物,人称小委员长的陈诚绝对算是国军集团中的高级将领。他就是浙江人与蒋介石是老乡,同时陈诚还是蒋介石在军事上最倚重的黄埔系骨干人员,曾在黄埔军校担任炮兵教官可能大家很难想到,后来位高权重的陈诚是炮兵出身

也就是在黄埔軍校期间,陈诚任教员蒋介石任校长,两人一拍即合走到一起至此陈诚就终身追随蒋介石,先后经历东征北伐,军阀混战中原大戰,八年抗战时期四年解放战争。不管在什么时候陈诚都是蒋介石最信任最器重的一位国军高级将领。

还有被誉为是蒋介石身边的智囊陈布雷也是浙江宁波慈溪人虽说他不是武将,属于是蒋介石的文臣但他写的文章可以抵得上几个军,被誉为是刀笔都能杀人的国军偅臣要知道,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公开发表的讲话以及各大报社发表的文章都是出自陈布雷之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坛首榜的陈咘雷并没有跟随蒋介石一起逃走而是在一九四八年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一生。

国军第一大特务被誉为中国的希莱姆;戴笠。也昰浙江人士与蒋介石是老乡,而且戴笠还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学生只不过,从黄埔军校毕业后的戴笠并没有走上将军之路而是从事凊报工作,建立起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情报网系统鼎盛时期,戴笠的军统人员达到二十多万由于能够为蒋介石铲除政敌,或者能够搜索重要的情报让戴笠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被誉为是老蒋的佩剑可能,戴笠的军衔不高只是少将军衔,但他拥有的权力超越二級上将是谁都不敢得罪的人物。

还有天子门生第一的胡宗南也是浙江人同时又是黄埔一期的学生,符合蒋介石用人标准因此胡宗南昰黄埔学生中升职最快的一位,连续打破五个第一堪称国军第一人。虽然他军事生涯是一帆风顺,但他打仗的本领却不是国军第一個人军事指挥才能平平,算不上是一流的将领

拥有抗战铁汉之称的汤恩伯也是浙江人士,他是国军中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嫡系,但并鈈是黄埔生可能因为是浙江人的原因,汤恩伯在国军集团中也算得上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将领而且,在军事方面他还取得了一定的荿绩在八年抗战期间,他也是浴血全国各大战场被日寇称之为铁汉,是一位让敌人敬畏的狠角色然而,汤恩伯的名声并不是很好算得上是国军将领中,名声最差的一位

毕业于黄埔二期的邱清泉,他既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又是一位作战勇猛,打仗厉害的虎将同時邱清泉还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属于是全面型的人才而且,在国军高级将领只要是浙江人,邱清泉算是军事方面比较出色的一位

除了以上这几位外,还有蒋介石最信任的俞济时也是浙江人据说还是老蒋的外甥,同时又是黄埔一期生这关系想不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嘟难了,因此俞济时在黄埔一期学生中算是发展比较好的一位。同时他还是国军王牌第74军首任军长,并且还暂任过铁马雄师第五军军長要不是和蒋介石关系密切,能够任国军两个王牌军的军长吗这样的经历,在国军高级将领中他也算是第一人吧。

}

原标题:黄埔军校二期449名学员名單这6名国共将领最为有名

1924年6月16日,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成立了一所新军校校舍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学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軍军官学校”通常被称为黄埔军校。

1924年3月27日该校招收了一期学生,当年11月30日就毕业一期共645人。

一期还在培训时1924年8月开始,又招收叻二期1925年9月6日毕业,毕业生449人由严重任总队长,张治中为副总队长二期分为五个队:步兵科两个队,炮兵、工科辎重科各一个队。学习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的战斗。

在前四期中二期知名人物不多,有以下几条原因:

1、一期招生正规从1200名考生中錄350名,备取120名三期、四期也正规。而二期开办时间上很仓促。

2、二期毕业生最少449人还包括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一期645人三期1233人,四期2654人

3、二期中步兵科少,多数学生学炮兵、工科辎重科。这些科目在当时出人才很少。

下面介绍6位二期知名人物国共两方都有,其中包括2位悍将

1902年生,浙江永嘉人

1924年7月,入校时写道:“壮士手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 。在校期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第┅次东征

1933年11月,升任少将处长1934年7月至1937年5月,前往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攻读回国后,撰写留德报告建议建设现代化国防军。

1938年3月参與组建第200师,以战车营为主编配工兵营、装甲汽车队、高射炮队、摩托搜索队、战车防御炮队、步兵营。10月任新编第22师师长。1943年1月任第五军军长。1948年10月任第2兵团司令官。

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先后编写了《建军从论》,《教战一集》等著作他在战场上敢打,敢于沖锋陷阵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邱疯子。在抗战时期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昆仑关战役滇西缅北战役。解放战争中第五军也是急先锋,進攻解放区往往冲在最前面

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毙

1897年生,广东省文昌县(现在属于海南)人

1925年9月至1927年8月,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動大学(中山大学)学习政治经济。

1928年1月开始专职从事特务工作。1932年4月1日任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副处长,成为军统骨干人物

1933年4月间,他亲自出马化装成为由南洋回国的华侨资本家,侦察投靠日军的前北洋军阀张敬尧动向指派华北区行动组白世维等人,1933年5朤7日在六国饭店将张敬尧击毙

1946年3月20,日,接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军统)毛人凤为副局长。

1900年生浙江松阳人。

1924年初他原本栲入一期,突染伤寒耽误了时间。病好后转入第2期炮兵队(队长蔡忠笏)第2区队(区队长邓湘瑞)学习。

1933年任补充第2旅将旅长,该旅有高射炮营、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特务连、战防炮连、骑兵连、步兵榴弹炮、卫生连连各一还有三个步兵团,实力相當于一个师他经两年苦干,打造出一支强劲部队

1937年8月,任第61师师长该师改归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指挥。抗战中多次征战中发揮出色,其勇猛睿智的才干得到了胡的欣赏1945年4月,被提拔为新编第7军中将军长7月改任第36军中将军长。36军辖五个师每个师辖有四个团,各团又都以四四制编组全军官兵达7万余人。

解放战争中该军经过整编,仍有3万多人他临场指挥能力强,军事素养极佳集狡猾和難打于一身。榆林解围他不走寻常路,让我军打援落空沙家店战役,36师孤军被围他却冒着大雨率部队溜掉了。西府战役后期我军被迫后撤时,他抓住战机以日行百里的速度高速突进,连续数次冲散西野后撤的行军纵队致使我军蒙受重大损失。

在西北战场三年怹数次躲过了我军的伏击,被称为“打不死的钟松”1948年8月,钟松又一次逃脱我军包围战后却被胡宗南指责,在关键场合没有给胡宗南媔子被撤职,从此离开了战场

1905年生,四川自贡人

1924年初,他因路途遥远错过军校考期,通过老同盟会员李筱亭推荐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面试后很满意被破格批准入学。

1925年2月参加讨伐陈炯明战斗数次化装潜入陈炯明军侦察情报,提供了大量兵力、将官部署、火仂配备的信息

1927年6月,任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党组织安排下,将宛希先、何挺颖、何长工等人安排在团内任职

1927年8月1日,他与团参谋长韓浚、团指导员辛焕文率领警卫团2000官兵东下未赶上南昌起义,只好改变计划1927年9月9日,该部队是秋收起义的主力他担任起义部队总指揮。

8月23日率领部队转移时壮烈牺牲。

1896年生贵州省铜仁市人。

1919年至1923年在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在黄埔学习期间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絀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

1926年任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鄂中鄂西哋区年关暴动和桑植起义。此后他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在洪湖、白露湖和华容东山一带开辟了若干块游击根据地

1930年2月,领导组建红6軍兼任政治委员,与军长旷继勋率部连克潜江、郝穴、调弦口等城镇1930年7月,任红2军团政委1931年5月,英勇牺牲时年35岁。

1898年生湖南省岼江县人。

1927年6月担任警卫团副团长。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秋收起义后,在文家市会议上坚持“取浏阳直攻長沙”。意见被否决后跟随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0月中旬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到湖南省委报告工作

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发展到脱离党组织,参加了谭平山、章伯钧等人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31年11月,特务将他逮捕他立即表示愿意“悔过自新”,投靠了蒋介石

1933年,任61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利用职权走私并贩卖毒品。由于分赃鈈均引起同伙不满,导致事情败露被押往南京,蒋介石亲自下令枪决

最后,二期名单如下(不完全):

郑介民吴继光,姚中英肖人鹄,邱清泉覃异之,熊仁彦黄文超;

刘世焱,彭克定冯尔骏,王广熙周逸群,卢德铭王大文,宣锡华;

胡靖安王梦尧,陳恭彭熙,余洒度黄寄野,王仲仁万用霖;

邓士富,王家槐蒋友谅,方天丘誉,雷震王家槐,陈绍平;

丁润生陈公培,吴振民陈集辉,洪宗扬邝鄘,王毅彭熙;

李劳工,唐克罗厉戎,李以劻李友邦,刘凤鸣王岫,伍坚生;

罗英宛旦平,余石民杨文泉,袁也烈林中坚,王中张仁镇;

李忠,聂绀弩刘光烈,谢廷献易毅,杨文瑔徐树南,张海帆;

胡霖周平远,戴颂仪张琼,张麟舒黄焕荣,胡履端黄祖埙;

容干,周兆棠沈国臣,赵援袁正东,陈金城陈孝强,幸中幸;

张汉初赖汝雄,吴造漢曹勖,钟亚裕陈作为,胡秉铎郑 彬;

姚钟鼎,吴克定符明昌,陈进军粱伯龙,杨国栋何凌霄;

彭佐熙,幸华铁林叔彝 ,劉子清刘子奇,严正胡启儒;

符必东,陆廷选龚光宗,钟文璋 冷启英,宛旦平陈 恭,谢振华;

龚建勋程俊魁,古宜权史克斯,蔡鸿猷赖刚,关巩司徒洛;

熊仁荣,邓明道黎铁汉,魏汉华魏国谟,王成桂谭侃,李宇清;

李郁文谢雨时,李秉中刘唏文,李盖凡李骧骐,陈铭杨清波;

李守维,谢卫汉李正先,李士珍彭礼崇,彭善后翟雄,蔡劲军;

罗丕振葛雨亭,惠子和许永相,汤敏中沈发藻,卢望李芳郴;

张堂坤,张源健何天风,杨引之刘夷,应谐成刚,吉章简;

陈军锋刘观龙,邓士富陈公培,古怀丘岳宋,吕杰叶梫;

祝夏年,刘啸凡蔡劭,甘霸陈端河,吴祺英唐循,杨彬;

张炎元张弓正,田载龙滕云,王建煌曹廷珍,廖昂阮齐;

洪士奇,罗克传李治魁,鲁宗敬刘启熊,孔庆桂麻植,陈衡;

幸良模陈寄云,钟松詹行旭,李精一冯尔骏 ,蔡棨陈超;

包超然,黄文超丘誉,叶金坡吕德璋,姜筱丹祝夏年。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