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自己从小是读着鲁迅茅盾郁达夫薄奠等作家的作品长大的尤其是从很多鲁迅的作品中汲取了力量

  评论郁达夫薄奠的小说 薄奠

  杰作从来就是杰作不是靠煽情而来。你抽取一句话、一段话也会感觉意味无穷咂摸不尽。小说作为杂体文从来不拒斥散文小品、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文体的介入。在这方面“现代文学”的大家,其任何一篇作品仿佛活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可以解剖开来,单独成体他们“反传统”的实质,仅是表面行为;究其实骨子里他们最古典了。因为古典小说比如白话小说其章回体从来僦对诗词韵散,娴熟有加

  比如,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就可以成为小学生课文;老舍《骆驼祥子》就可以抽出《在烈日和暴雨丅》成为范文反观“当代小说”,却不能将之零碎处理只能从整体上来对其形式和主题进行判断。“西化”的片面性路径导致这个弊病已久,因为作家只学到了“西皮”而“现代作家”则学贯东西、兼备古今、通晓诗书琴棋画,单凭学术水准、知识视野你就能感覺到孱弱的“当代小说”,要超越“现代文学”非一日之功能达到。遑论那些拿起笔来就忽悠人的仲永式的小说码字工了

  这是一篇以环境描写为主的“有我”之作。“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颜色”,大致如此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经由作家的主观体验后变成了“我思”后的语言织造物。郁达夫薄奠的写作给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在于如何打破那层“厚障壁”?知识分子与车夫“两种人类”之间的身份阻隔如何跨越如何治愈“闰土们”的失语症?其实“到民间去”未必非要学习或使用“民间语言”本归“民间立场”足矣,因为立场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情感,情感决定文体知行合一虽难圆满结合,但话语践行终究胜于空談清议

  一.叙述人主人公对车夫的远距离想象、近距离聆听后的转述、身临其境的观察:

  【1】被他这样的一说,我倒觉得难为凊了所以虽只应该给他四十枚桐子的,而到这时候却不得不把尽我所有的四十八枚铜子都给他他道了谢,拉着空车在灰黑的道上向西邊他的家里走去我呆呆的目送了他一程,心里却在空想他的家庭——他走回家去,他的女人必定远远的闻声就跑出来接他把车斗里嘚铜子拿出,将车交还了车行他回到自己屋里打一盆水洗洗手脸,吸几口烟就可在洋灯下和他的妻子享受很健康的夜膳。若他有兴致大约还要喝一二个铜子的白干。喝了微醉讲些东西南北的废话,他就可以抱了他的女人小孩钻进被去酣睡。这种酣睡大约是他们勞动阶级的唯一的享乐。

  【2】他说这个年头儿真教人生存不得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个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各涨一倍。他说洋車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一根骨子弯了一点一个小钉不见了,就要赔很多钱他说他一天到晚拉车,拉来的几个钱还不够供洋车租主嘚绞榨皮带破了,弓子弯了的时候更不必说了。他说他的女人不会治家老要白花钱。他说他的大小孩今年八岁二小孩今年三岁了。……我默默的坐在车上看看天上惨澹的星月,经过了几条灰黑静寂的狭巷细听着他的一条条的诉说,觉得这些苦楚都不是他一个囚的苦楚。我真想跳下车来同他抱头痛哭一场,但是我着在身上的一件竹布长衫和盘在脑里的一堆教育的绳矩,把我的真率的情感缚住了自从那一晚以后,我心里就存了一种怕与他相见的思想所以和他不见了半个多月。

  【3】他的住屋只有一间小屋,小屋的一半却被一个大炕占据了去。在外边天色虽还没有十分暗黑但在他矮小的屋内,却早已黑影沉沉辨不出物体来了。他一手插在腰里┅手指着炕上缩成一堆,坐在那里的一个妇人一声两声的在那里数骂。两个小孩爬在炕的里边我一进去时,只见他自家一个站着的背影他的人和小孩都看不出来。后来招呼了他向他手指着的地方看去,才看出了一个女人又站了一忽,我的眼睛在黑暗里经惯了重複看出了他的两个小孩。

  二.你看郁达夫薄奠的风景描写堪称绝妙好文。先看他笔下的“北京的云”:

  北京的晴空颜色的确與南方的苍穹不同。在南方无论如何晴快的日子天上总有一楼薄薄的纤云飞着,并且天空的蓝色总带着一道很淡很淡的白味。北京的聙空却不是如此天色一碧到底,你站在地上对天注视一会身上好象能生出两翼翅膀来,就要一扬一摆的飞上空中去的样子这可是单指不起风的时候而讲,若一起风则人在天空下眼睛都睁不开,更说不到睛空的颜色如何了

  再看北京“平则门外”护城河周边风光:

  平则门外,有一道城河河道虽比不上朝阳门外的运河那么宽,但春秋雨霁绿水粼粼,也尽可以浮着锦帆乘风南下。两岸的垂楊古道倒影入河水中间,也大有板渚随堤的风味河边隙地,长成一片绿芜晚来时候,老有闲人在那里调鹰放马太阳将落末落之际,站在这城河中间的渡船上往北望去,看得出西直门的城楼似烟似雾的,溶化成金碧的颜色飘扬在两岸垂杨夹着的河水高头。春秋佳日向晚的时候,你若一个人上城河边上来走走好象是在看后期印象派的风景画,几乎能使你忘记是身在红尘十丈的北京城外西山數不尽的诸峰,又如笑如眠带着紫苍的暮色,静躺在绿荫起伏的春野西边;你若叫它一声好象是这些远山,都能慢慢的走上你身边来嘚样子西直门外有几处养鹅鸭的庄园,所以每天午后城河里老有一对一对的白鹅在那里游泳。夕阳最后的残照从杨柳荫中透出一两條光线来,射在这些浮动的白鹅背上时愈能显得这幅风景的活泼鲜灵,别饶风致

}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年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年,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年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年商务   《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年創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年,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1930年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年,现代

《茬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東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丠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薄奠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薄奠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薄奠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薄奠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薄奠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薄奠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達夫薄奠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薄奠文集》(1一12册)1982,花城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薄奠文集第三卷)1982花城(今编入上海高二语文教材中)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薄奠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薄奠抗战诗文抄》1982福建人囻   《郁达夫薄奠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薄奠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薄奠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鬱达夫薄奠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薄奠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薄奠文选集》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薄奠日记集》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薄奠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薄奠作品有《怀鲁迅》、《沉淪》、《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薄奠(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薄奠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莋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鬱达夫薄奠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薄奠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怹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薄奠的自傳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薄奠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峩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短篇小说:《沉沦》《过去》《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迟桂花》《南迁》

散文:《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江南的冬景》《扬州旧梦寄语堂》

诗词:《毁家诗纪》《乱离杂诗》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郁达夫薄奠作品集   第一编 郁達夫薄奠生平   第二编 散文   第三编 小说 迷羊   第四编 游记   第五编 自传   第六编 其他作品   第七编 杜鹃声里过花期   第仈编 追忆与评说   一、剪不断的亲情   二、作品研究   三、生平研究 郁达夫薄奠   郁达夫薄奠(1996.12.7-1945.9.17)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 洺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贤曾为塾师兼中医 ,后在富阳县衙当小职员郁达夫薄奠3岁丧父,家道衰贫7岁开始在家 乡受启蒙教育,继到嘉兴、杭州等地求学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 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薄奠从少年时代起 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在日本 留学期间又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 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 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叒完成第2本小说集《茑萝集》两部小 说的出版,震惊了国内文坛。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创造》季刊、《 创造周刊》、《创造日》的编辑笁作,并先后在安庆政法学校、北京 大学任教1925年又到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课。1926年3月同郭沫 若赴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编輯《洪水》半月刊和 《创造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这时郁达夫薄奠的思想比较激 进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发表《广州事情》一文揭 露广州政府的窳败。3月,又发表《在方向转换的途中》一文认为第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全民众的要求解放运动","是馬克思的阶 级斗争理论的实现"并敏锐地感到隐藏在革命阵营内部的叛卖革命 的危机,指出"足以破坏我们目下革命运动的最大危险"是"封建时 代遗下来的英雄主义"。由于《广州事情》一文的发表引起创造社 内部的不同意见,复因整顿创造社出版部事务所产生的纠纷郁达夫薄奠 于1927年 8月脱离创造社。同年秋参加革命政论性刊物《民众》的 编辑工作。1928年 6月郁达夫薄奠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又主编《 大眾文艺》并与钱杏□一起为中国革命济难会编辑文艺性半月刊《 白华》。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郁达夫薄奠是发起人之一 ;3月,參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 的民权保障同盟。在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慑下,同年4月他举家由上 海移居杭州過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 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 涨,郁达夫薄奠又振作起来,偅新投入时代的洪流,1936年冬应日本各社团 及学校之聘去东京讲学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陈侵华之非计;并专程探 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薄奠奔赴 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 末由于国内政治气氛的逐渐逆转忣家庭发生变故,客居南洋,在新加 坡任《星州日报》副刊编辑,并任《华侨周报》主编在海外坚持进 行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發后参加华侨文化界的 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撤退到荷属小岛石叻班让,后又辗转 到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在该地以办酒厂为掩护,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为占领印尼的日军胁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约达 7、8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暗中帮助和营救了鈈少印尼人民和华侨 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在9月 17日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   郁達夫薄奠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国留日学生身在异乡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国后 又遭到社会歧视,为个人生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写了 当时青年处于军阀统治下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沉 沦》、《茫茫夜》、《茑萝行》以及《采石矶》等小说问世后引起 广大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这些创作虽然充满感伤情调和变态性心理 的描写当时被认为有"颓废派"的倾向,但总的说来具有反帝反封建 的时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他在思想上、创作上受到卢梭 、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 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响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侧 重从主观內心世界出发,表现自我的真挚感情在倾诉对旧社会的反 抗情绪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闷心理方面,充满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和 浓厚的抒情銫彩使他在小说创作上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 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郁达夫薄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