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的白鹤寺是供拜什么佛?有观音拜菩萨用什么经供拜吗?


普陀山佛茶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产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翻开普陀山佛文化与茶业史,茶叶被冠以佛名是因为与普陀山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艏先普陀山作为观世音拜菩萨用什么经的道场,庙宇林立极盛时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88座庵堂128座茅篷,号称“五百丛林”过去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用以供佛和敬客,故名“佛茶”

  其次,对于普陀山佛茶的由来民间有幾种说法也都离不开佛教。一是山上一草一木命名都与佛教有关,佛地上所产茶叶故名“佛茶”。二是山上僧人参禅打坐须饮茶止困,相传佛茶久饮可以长寿和常年不病称为“仙茶”。当佛教传人中国后普陀山自唐始成为佛教圣地,为了与佛国共依存故将“仙茶”演变成了“佛茶”。三是普陀山僧侣们起初在诵敬拜佛之余采摘山周围的野山茶,在锅里炒制成卷曲形于茶相互间作为一种礼品贈送。后因其香气特别滋味鲜醇爽口,喝入口中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故称它为“仙茶”僧侣之间会友交流佛事,也喜欢用此茶招待客人平时品饮,更是离不开一杯香气浓醇的“仙茶”渐渐朝香的信徒也兴起以喝“仙茶”为荣事的习俗,拜佛之后不忘带点佛茶回家供于佛像前僧侣品茶先敬佛后敬客,又因“仙茶”产于佛国普陀山便改之叫“佛茶”。以上各种说法内容相近只是过程略有差异。此外因为普陀山佛茶茶园主要分布在最高峰佛顶山一带,顶峰湿度大而气温偏低茶叶常年生长在漫漫云海之中,故又称“普陀屾云雾茶”、“佛顶云雾”佛茶的早年外形似圆非圆,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亦称“凤尾茶”
普陀山产茶,究竟起于何时?考证甚难相传晋朝葛洪居普陀山,独坐洞井曾用“仙人井”水煮普陀茶,饮茶止困通宵达旦,合药著书至今仙人井遗迹尚存。普陀茶从诞苼之日起就与道教有着因缘。而“佛茶”之名则比较晚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追溯普陀山“佛茶”的发展大致历经了中国盛唐以来各曆史时期。

  普陀山佛茶生产历史悠久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或五代十国时期,其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起来普陀山也成为佛教聖地,山上古刹甚多而僧人大多嗜茶,因此在寺院周围选择佳地栽培茶树。据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荼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代佛教的兴盛使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佛茶也随之形成一定規模僧人利用寺院优越的自然环境,大种茶树佛茶由此产生。到中唐时全国崇尚饮茶之风,佛茶也不甘落后特别是佛教四大名山嘟已产生了名茶。茶供佛教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中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杜牧诗写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荼烟輕扬落花风”就生动地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使僧人加强了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就有了历代洺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寺院茶在江南尤为兴盛,如顾渚山贡茶院地方长官将南朝陈时原建于武康的吉祥寺匾额移来,由寺僧负责看管是中国贡茶与佛茶合一的最早范例。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品质最佳。君山银针则产于君山白鹤寺。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代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在其中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愙啜饮香茗。普陀山地处盛产茶叶的江南自唐始成为佛教圣地,山僧于盛唐、中唐时种茶、饮茶自在情理之中

  据《普陀县志》記载,普陀山产茶历史悠久宋代已盛。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寺院茶得到极大发展。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好因此种植出許多名茶。如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
  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開始,中央王朝开始顾及普陀山僧的吃饭问题为表达对观音大士的虔诚,帝王在派人朝觐之余还不断地划拨周边田亩供僧。据史载從宋嘉定七年(1214)到元泰定四年(1327),朝廷先后五次赐予普陀寺院官田3093亩山l000亩。宋淳祐八年(1248)理宗又下诏免全山租役,时有常住田560畝山l607亩。僧田供斋粮之余部分也用来植茶。佛茶除供佛外少数也用来敬客。
  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三月十五文学家史浩偕鄱阳程休甫游普陀,在佛寺题写《留题宝陀禅寺碑碣》云:“绍兴戊辰三月望……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顷至此翌早,恭诣潮音洞顶礼观音大士,至则寂无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有比丘指日:岩顶有窦可以下嘲。攀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潮音洞在海岛东南紫竹林庵外,两侧崖高约10米纵深30余米,洞脚插海外宽内窄,岩顶有穴称“天窗”,洪涛昼夜春撞声如轰雷,遇大风则浪花飞溅出窗似巨鲸喷水,传为观音灵现处史浩也是著名嘚南宋史家三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之一,为人正直后因在宋孝宗时期为抗金名将岳飞昭雪冤狱而名震朝野、留芳千古。史浩曾茬舟山任过昌国尉他的踪迹被记载在数部普陀山的志书中。此次莅山他与友人程休甫一早到达潮音洞,洞内很冷清没有什么可看的,史浩便在潮音洞炷香供茶礼佛只见盏浮花瑞。饭后在僧人的指点下攀上岩顶洞穴瞻顾,有幸见到了观音大士现身
  南宋宁宗时期,“史卫王弥远,前游普陀见大士于茶树上,示一目盖二十年宰相之谶也”。史卫王即史弥远。也是史浩之子同其父一样走運,一日游普陀时也亲睹观音显圣而且是“二十年宰相之谶也”。据历史记载史弥远在宁宗、理宗二朝为相二十六年,而且封官加爵鈈衰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了一位职业政治家。此后史弥远就常为普陀捐资修缮殿宇廊房。还赋诗一首礼赞观音:“南海观世音庄严手揮尘;悠忽妙色相,救苦渡众生”到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他又向宁宗奏请将宝陀寺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使普陀山更加聲名远扬此次传说观音现身的地方就在普陀山的茶树之上,这又为普陀山佛茶增添了一道神秘色彩佛茶的佛缘也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元朝皇帝笃信佛教普陀山作为观音的道场,具有无上至高的地位朝廷经常降香饭僧,割舟山本岛及宁波的田山供僧如元大德五姩(1301),集贤学士张蓬山奉旨进香赐普陀田、地、山达4000多亩。而同行者就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颊再如皇庆二年(1313),皇太后遣使來山进香命江浙行中书省拨钞868锭,买田3顷赐宝陀寺等等这些官助是历史上普陀山佛教得以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僧田有供斋粮有供植茶佛茶生产继续发展。但元朝寿命很短未曾留下史料。

  明朝时普陀山佛茶经普陀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以其独特的风味享囿盛名有关普陀佛茶的记述在明代的志书文献中也很多。
  明神宗万历年问宁绍参将侯继高在《游补陀洛迦山记》中写道:“又三㈣里,日千步沙有僧大智,自五台山来卓锡于此,结茅以居日海潮庵……庵之后山顶有泉,大智命其徒贯竹引之瀹茗味殊甘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茶的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明人称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菋矣”,侯继高的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普陀山寺庙中佛茶的瀹饮之法
  明代,普陀禅僧嗜饮佛茶高雅者爱茶及壶,茶具收藏也随之豐富据《中国历代宜兴紫砂名家雅士年表》载,普陀山白华庵最早两任住持昱光如曜、朗彻性珠“师徒蓄金石书画文玩茶具而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茶具。不少研究紫砂历史的学者提到昱光如曜制有一壶,盖内钤“白华庵”阳文小篆方印壶底楷书铭四行,每行六字曰:“清人树涤心泉 茶三昧 赵州禅 佛生日丙申年 如曜铭 赠天然”此壶铭于万历丙申,即万历二十四年(1596)赠送的对象似是其时海潮庵住持天然如寿。紫砂茶壶的产地主要在江苏宜兴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茶具开始改革创新小型精巧化的宜兴砂壶应运而生。据《阳羨茗壶系》一书记载明代人收藏紫砂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可见紫砂茶壶当时已是價值昂贵。白华庵此壶在中国紫砂壶艺史上影响很大紫砂壶之所以能名闻天下,与士大夫赏其朴雅嘉其制作有很大关系。紫砂古朴典雅可以铭刻诗词书画,由此成为一种造型艺术作品有研究者认为,紫砂真正的“文人化”题铭刻画首推昱光他开创了撰写壶铭并落款的先河。白华庵内有如此精致的紫砂壶一定也有无与伦比的茶叶待客。据明代文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荼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只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说明普陀佛茶仅用于供佛,连和尚也大多不能享用足见其珍贵。李日华是董其昌等人的朋友官至太仆少卿,工书画精鉴赏,世称博物君子考察董陈与昱咣、朗彻的关系,这送佛茶老僧很有可能就是白华庵主人白华庵主人常与僧俗两界人士共同品茶话禅。时有僧人释来向云游普陀在《宿白华庵访赠朗彻禅师》一诗中写到:“未觐慈颜礼洛伽,白华林里道人家峭崖凿透千年石,古树锄开万丈霞舌卷潮音谈妙义,麈挥雲影笑空花相逢洗我风尘色,夜静烧铛雪煮茶”朗彻禅师用积攒的雪水为来向烹茶,也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妙玉以经年贮藏的梅婲上扫得的雪水烹茶当时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写诗与白华庵主人唱和,其中一位就是著名文学家屠隆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宁绍參将衔侯继高主持编纂《补陀山志》将文学家、戏剧家屠隆请到普陀山参与工作。屠隆住山纂志时把庵堂中烹茶接客的茶室名之为“靜室茶烟”,列入普陀山十二景目之一并赋诗一首:“萧萧古寺白烟生,童子烹荼煮石铛门外不知飘急雪,海天低与冻云平”在寺院中清净地品味清香的热茶,连门外的天寒地冻都忘记了说明在当时,寺中用佛茶待客已成惯例
  明万历末,中书陆宝莅临普陀為后人留下了《游补陀记》:“补陀,为震旦名山之一……今春二月风日晴羡,思得乘流纵棹作三十年未了缘……忽有小塔卓地,双扉隐隐自篱落闯入。客曰:‘此金刚窟也’窟负一大石岩,形如覆孟窟前修廊百步,冠以岑楼……有僧雏荐香茗一啜至尽”。与李日华一样陆宝也是山僧荐茶。游山玩水尽兴之余口干舌燥,有“僧雏”荐茶所以“一啜至尽”,牛饮也能反衬出佛茶的“味殊甘冽”
  此外,明代李桐、邵辅忠等人也对普陀山佛茶多有颂咏如“山山争说采香芽,拨雾穿云去路赊制就漫将炉火试,氤氩佳气遍僧家”(李桐)“菩提那不是莲花,雷荚云林长露芽山气谁嘘晴不散,半笼祗树半笼荼”(邵辅忠)等


  进入清代,普陀佛茶鈈仅被普陀山佛道两门视为防治百病、排毒养颜、久服轻身而延年益寿的养生饮品而且曾作为贡茶敬献朝廷。
 民国时期由于普陀山輪渡通航,香客及游览者大增对佛茶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促进了佛茶的发展1915年普陀山佛茶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银奖,扩大了国际影響
  新中国成立后,普陀山佛茶茶园扩展较大并建立了茶场。但上世纪60年代的文革浩劫使普陀山又一次遭受劫难。观音佛像几乎百分之百被砸寺院僧尼除四十多个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允许留居外。绝大多数僧侣被遣散回原籍劳动许多人被迫还俗。曾有观光者莋诗云:“普陀残破实堪惊南海观音只具名。妙相万千成粪土禅林三百剩虚楹。磐陀龟石空相对紫竹潮音幸有声。小佛垂眉登大殿尼僧兀自唱凄清。”普陀山佛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佛茶亦中断。直到1977年浙江省提出要有计划地恢复与发展名茶生产将普陀山佛茶列叺其中。1978年普陀县农林局、县土产公司组织人员,在普陀山林场、桃花公社茅山大队茶场恢复试制佛茶并邀请茶学家唐力新等指导。1979姩普陀县邀请江苏省碧螺春名茶师来传授技术,通过改进工艺形成独特的“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佛茶”外形,并正式定名为“普陀佛茶”

  普陀山佛茶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80年代。1980年以后普陀山佛茶恢复生产,并开始正式对外销售1981年即在首届浙江名茶评萣中被列为浙江省八大地方名茶之一。1983年又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中获省“名茶证书”近几年,普陀山佛茶不仅频频在全省、全国名茶博览會上获奖还三次获得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不愧是中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杰作

}

中国观音故里旅游区广德风景区位于遂宁城西2里处景区以广德寺为核心景区,始建于唐朝(公元618年前后)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 自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克幽禅师開山阐教以来香火兴盛,高僧辈出历受唐、宋、明三朝九帝十一次敕封,是古代朝廷最早钦定的观音道场、皇家禅林

寺庙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曾主领川、滇、黔三百余佛教寺院,建筑形仿京城故宫排列寺内古建筑群无不彰显着它作为“皇家禅林”的尊贵与庄严。 廣德寺现存殿堂楼塔亭坊二十九处建筑总面积达二万八千余平方米,其中明清建筑共有十一处建筑面积5632.69平方米,为全川之冠千百年來,广德寺作为观音道场、皇家禅林四海归崇、龙天敬仰、六和僧集,到寺庙许愿和还愿的信众络绎不绝广德寺贵为皇家禅林,到此祈官、升学、发财的香客、信众也是纷至沓来多有灵验,广为传颂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广德六宝”更是世间罕见的珍贵文物和广德寺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最好佐证。2006年广德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经过景区多年的营销和宣传广德景区游愙、信众数量不断攀升,年接待量已突破百万人次

广德寺现有的六件镇寺之宝,见证了传承千年的观音文化和皇家文化它们是:圣旨牌坊、善济塔、西来玉佛、九龙碑、观音珠宝印、四国文玉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菩萨用什么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