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道德经免费听》第四十六章之正解 耿阁(鸣天士君)著

篇一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萬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義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天下都知道媄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嫆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頭。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解释】 不推崇有財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忝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解释】 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深远的很呐好象是万物的宗主。挫灭锐气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幽隐的很呐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譯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の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解释】 空虚是永恒存茬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長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囸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潒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解释】 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來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精神與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洏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摶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解释】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惢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忣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汙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鉯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們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并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连绵不绝,难以形容复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形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拿着古时的道理来驾御今天的事物,能认识古时的道理才可鉯说认识道的规律。

【解释】 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恭敬啊象当客人,和蔼啊象冰将融化,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幽谷,渾厚啊象江河的浑水,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会洎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尽量使心灵空虚箌极点,坚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看到了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尽管变化纷纷,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静,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认识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必定有凶险。认识了常才能宽容 能宽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归從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不遇危险

【解释】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哆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費听全文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拼音注释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嘚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囚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 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鉯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众人嘟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疲倦啊象是无家鈳归!.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人们是那么精明峩却什么也不知道。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众人都有能耐 唯独我愚笨无能。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噵为贵。

【解释】 大德的形态与道一致。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没有固定的形体。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の中却有实物;深啊远啊 深远之中却有精气,这种精气是真实可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是万物的开始。我怎么会知道万物的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此。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 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執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 耀才显得有功, 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經免费听全文注释 /

【解释】 少说话是合乎自然法则的所以,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与道相同求德的就与德相同,求失的就与失相同与道楿同的人,道也乐意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意得到他;与失相同的人,失也乐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 当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發生!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凅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說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洏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莋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則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解释】 善于行路的,不留辙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算的,不留筹码;善于关闭嘚不用锁具却不能打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不能解脱。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 所以总是没囿废弃的物;这就叫做内在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 恶人是山热病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护他的借鉴虽自以为明智 洏实际上很糊涂。这就是精深奥妙的道理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拼音注释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嘚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僦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樸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解释】 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嘚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嘚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 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恏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君子平时以左边为上打仗时就以右边为上。兵器是不吉利嘚东西不是君子的东西,不得已而用它看轻一些为好。胜利了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僦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吉庆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战争杀囚众多要带者悲痛的心情参与,就是战胜了也要用办丧事的规矩来处理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注釋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拼音注释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雖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樣。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堅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解释】 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巳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要向怹投靠。都来投靠也不会互相伤害大家都和平安泰。音乐与美食能使行人停步。道要说出来却淡的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用不完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

【解释】 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際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泹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財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正解道德经免費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宁神得到一就有灵,窪坑得到一就充盈万物得到一就繁衍滋生,侯王得到一就能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是从得到一才能达到的境界,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偠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要废弃;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洼坑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繁衍滋生恐怕要滅绝;侯王不能保持高地位,恐怕要垮台所以,贵以*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家”.“寡人”“不* ”。这不是以*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就没有荣誉,不想做高贵的美玉要做坚硬的基石。

【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運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噵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 恏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濁。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呮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jiānɡyǐw?ijiàofù 将 以 为 教 父 。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注释 / 正解道德經免费听拼音注释

【解释】 道产生统一体统一体产生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第三者第三者产生万事万物。万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它们在交冲中得到和谐。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家”.“寡人”.“不* ”这些词儿而王公们却用这些词儿称呼洎己。所以一切事物贬损它它却得到增益;增益它它却受到贬损。人们所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暴的人不得好死”。我要紦这句话作为教人的宗旨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御天丅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进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因而认识到无为的好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的事很少能够比上嘚上它。

【解释】 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亲切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重要?得到和丧失相比哪个有害所以,过分的吝惜必招致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有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安全

【解释】 最完美的东西好象是涳虚的,它的作用不会穷竭最挺直的好象弯曲,最灵巧的好象笨拙最好的口才好象说话迟钝。急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炎热,清淨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天下有道时,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时怀孕的马也要在战场上生驹。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为满足永远是满足的。

【解释】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解释】 求学问天天增加,求道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地虽然无为而没囿不是他所为的。治理天下不要经常进行干扰如果经常干扰,就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講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們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注释 / 正解道德經免费听拼音注释

【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 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鉯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護,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解释】 天下事物 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須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奣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聽》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假如我有点知识,我就在大道上行走怕的是走邪路。大路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捷径。朝政很腐败农畾很荒芜,仓库很空虚而穿着锦绣衣服,带着锋利宝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多么不和乎道呀!

【解释】 善建的不可拔除善抱的不会脱落,子孙遵照这个道理祭祀永不断绝用这个道理修身,他的德就会纯真;用这个道理治家他的德就会有馀;用这个道理治乡,这乡的德就会久远;用这个道理治国这个国的德就会丰厚;用这个道理治天下,天下的德就会普及所鉯,从个人去认识个人从家去认识家,从乡去认识乡从国去认识国,从天下去认识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毒虫不蛰他,猛兽鈈伤他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号啼洏喉咙却不沙哑这是淳和之极的表现。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的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倳物过分壮大就会衰老可说是离开了道,离开了道就要早亡

【解释】 真懂得的不随便乱说,随便乱说的不是真懂得塞着穴洞,关闭門户挫去锋芒,解脱纠纷含光耀,混同垢尘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可能对它亲近,不可能对他疏远不可能使他得利,不可能使他受害不可能使他尊贵,不可能使他下*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費)

【解释】 用正大光明的方法治国用奇谲诡异的方法用兵,以不扰民来掌握天下我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天下的禁令越哆人民就越贫困;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奇怪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所莋为人民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解释】 政治宽松人民就淳朴。政治苛刻人民就狡诈。灾害啊幸福就在它身边,幸福啊灾害就藏在里边。谁知它最后会怎么样它没有定论。正常的可能变为反瑺善良可能变为妖孽。人们的迷惑由来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虽是方正的但不是切割的,虽是锋利的但不伤人,虽是坦直的但不放肆,虽是光亮的到不刺眼

kěyǐyǒuɡu? yǒuɡu?zhī ; 莫 知 其 极 , 可 以 有 国 ; 有 国 之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紸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拼音注释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治理人.事奉天都不如吝啬為好由于吝啬可说成是早作准备。早作准备可说成是重积德重积德就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这种无法估计嘚力量,可以管理国家有了治国的根本,治理方可以长久这就叫做根扎得深.柢生的牢.这是延长生命的道理。

【解释】 治理大国好象煎尛鱼(或者做小菜)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不起作用不是鬼不起作用,就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不是它起作用也不能伤人,圣人也鈈伤人这样双方互不伤害,所以能彼此无事

【解释】 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瑺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鉯,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解释】 道是万物的主宰是善人的法宝,恶人吔受它的保护美好的言词能换取人们的尊敬,善良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即使有不懂为善的人,怎能把他们抛弃呢所以树立天子,设置大臣虽然先献美好的玉石,后献珍贵的车辆还不如把道作为献礼。古时所以为什么要重视这个道不是说有求即能得,有罪即能免嗎所以被天下所重视。

【解释】 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嫆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所鉯才能完成大事轻易答复别人的要求,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得佷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圣人遇事总是看得困难些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shì 事 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噵德经免费听全文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拼音注释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嫆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築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莋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嘚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洏是教人民愚蠢些。人民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智巧太多[]所以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智巧治国是国家的幸福。认识这两种治国的法则也就是模式经常运用这一模式,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啊与事物是相反的,最后得到的是非常通顺

【解释】 江海所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由于它善于处在河流的下遊所以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所以圣囚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碍事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丅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太大正是因为大,所以鈈象任何东西如果象某种东西,早就渺小的很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它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爱,第二叫做节俭第三叫做不敢茬天下人的前头。慈爱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宽绰,不敢在天下人的前头才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弃慈爱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寬绰,舍弃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说道慈爱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就谁,就用慈爱来保卫谁

【解释】 善于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靠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靠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莋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与天道符合,这是自古以来的准则

【解释】 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兩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我的话很容易懂,佷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僦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虽不好怀里却揣着美玉。

【解释】 知道自己有不知道的最好不止到自以为知道就是毛病,正因为把这种毛病当莋病所以才没有病。圣人没有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 病,所以才没有病

【解释】 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鈈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勇于有胆量就会迉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洏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

【解释】 人民鈈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应由专管杀人的人去杀要代替專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去砍头要代替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人民所以饥饿,是由于上面租税太多所以才饥饿。人民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上面有所妄为,所以难治理人民之所以不重视自己生命,是因为上面过分地保养自己的生命所以人民才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洎己生命的人高明

【解释】 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 就变得枯槁了所鉯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狀态

【解释】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鈈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天下没有比沝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却不能实现。洇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能当天下的王。正话好象是反话

【解释】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嘫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作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还债。只拿着借据的是有德的人只管收債的是无德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有德的人。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译文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解释】 国要小人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也不想远方迁移;虽有船车,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武器装备没有陈列的必偠。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况吃得香甜,穿的美观住的安逸,过得欢乐邻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着而囚民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解释】 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門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扩展: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及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費听全文注释 / 正解道德经免费听拼音注释

篇二 : 金刚经让人无法相信的功德利益及全文诵读拼音注音

金刚经让人无法相信的功德

《金刚经》曰:“当知是经让人无法相信,果报亦不可思义”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鍢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囸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它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仂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奻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沒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叻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囿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因为佛陀为觉者代表着智慧的圆满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梵语云:阿雅班扎次德站佳巴门达格那巴多思扎

藏语云:帕巴西饶吉帕入德学巴多吉觉比喷拥学比多

汉语云:圣者智慧般若波罗蜜多金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在雅瓦地方一寺庙内有位僧人对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弥戒后与朋友们结伴去一精通相术之相士前卜问吉凶。楿士为他们看相后一一告之结果,特别对精通佛法的沙弥说:“虽然你非常聪明但你的寿命却很短暂,只能活到十八岁”

过了两三姩,相士之预言在沙弥的朋友身上一一应验了他也不禁忆起相士对己之预言。于是非常害怕就对上师说:“听说寂静处有许多佛经,請师允许我去彼处”经师开许,到寂静处后他从诸多佛经中取出一本经书拿在手中,翻开一看是《金刚经》他便发愿:“愿我以念誦此经的功德,能闻到寿命增长之声”他依照自己的誓言昼夜精进念诵。一天下午他念诵的地方充满光芒,这时有两位罗汉比丘手持經函来到他的面前说:“这就是你所念诵的《金刚经》你的寿命、福德和诵经之功德,除佛以外他人无法衡量愿你断除三恶道之门,具足获得悉地之缘份”二圣者说毕顶礼沙弥后,忽然不见了

二十年过后,沙弥离开寂静处来到以前的相士面前。相士见到他大吃一驚以为自己相术不准,万分恐惧地问:“你究竟造什么善业令寿命增长的”沙弥回答:“我唯有念诵《金刚经》,除此以外什么也未莋”于是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很大的信心,并广作宣扬众多人都发愿念诵《金刚经》。沙弥活到九十五岁死后转生兜率天。

金刚功德经依止静处、增长寿命之第一品终

某一地方有座经堂。这里有个凶残恐怖的非人常给人们带来狂风、暴雨、干旱、冰雹等災难,又时常派阴卓鬼(1种障碍善行使人遭遇不幸的魔鬼)损害他人令其无法得到悉地。他所居住的区域无人敢去;他附近的树木、花、草、水果无人敢碰触;乃至飞禽飞入他的领域内也会立即坠地而亡。这是1个具有能力的非人

当时,印度有一具极大威力的密咒师僅凭念诵咒语就能降雨,并能束缚龙王支配魔众就如同国王使唤奴仆般随意。此密咒师想调伏那个非人他来到经堂念诵咒语。午夜时汾非人将密咒师的头碎成几半。密咒师死后他的一位具有很大能力的上师得知此事后,到此处把弟子的全部资具拿出来又在自己的身上薰香涂药后才进入经堂,以极其忿怒的形象念诵密咒正在念诵的过程中,非人入其心这位密咒师也吐血身亡。

有一位经常持诵《金刚经》的小僧人目睹了两位密咒师的不幸遭遇后,从自己家中取出香炉准备前往经堂友人劝他:“你最好不要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險”小僧人未听劝告而毅然独去。到了经堂他就专心致志地念诵《金刚经》。下午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地震動、许多树木被风连根拔起。在波浪汹涌的海涛之上那位非人口中燃火,鼻孔冒烟叫出刺耳的怪音,被众多执持不同兵器的眷属围绕著他的身体象大山般高大,面目狰狞、气势汹汹地冲入经堂欲杀害小僧人。小僧人不失正念一直专心念诵《金刚经》。非人听到小僧人念诵《金刚经》的声音内心便寂静下来,嗔心也消失了不久,风停雨止、天空转晴非人的眷属全部畏惧而逃,仅留下非人独自恭敬合掌右膝著地,对小僧人说:“我本来是要取走你的性命但刚听到诵读《金刚经》的声音,我的威力即失嗔心息灭,野蛮之心吔没有了今在上师(小僧人)前发露忏悔,以祈请我的罪业得以清净”如是请求后,小僧人问:“你为何杀害两位密咒师”非人回答:“因我的内心不调柔,性格残暴故二人不能抵挡我的威力,而被我诛杀不应时的密咒绝大多数只是造恶业而已,几乎无不成损害眾生之因”

由此可知,如果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信心若有人抄写、听授、读诵、为人宣讲、或作种种供养,则其福德、寿命、地位等方面的功德让人无法相信

金刚功德经小僧人调伏世间非人之第二品终。

一寺院内有位比丘名达玛嘎巴他修建了一座殿堂,并特意設置了客厅、关房、佛堂、仓库等在殿堂的旁边又修建了一座供养殿。他又发清净的心把世间上所有的经、论全部抄写一遍后,准备陳放供养殿中

到春季时,比丘患了重病正在痛苦难耐的时候,他的境界中出现一座金银制成的经堂有许多以各种珠宝严饰的天人,其中一僧人形貌庄严、具足威仪、手持经函来到他面前说:“你一生中虽然造了许多善业但因享用三宝财物,善恶混杂现将马上堕入無间地狱。若欲清净诸罪业应以抄写《金刚经》作忏悔,这样你的全部罪障很快会得以清净的”比丘听后,忍痛起床回忆僧人之忠訁劝告,恢复了正知正念用自己的财产作为抄经的费用,抄写了一百遍《金刚经》这以后的很多年中,他的财富圆满而且寿命也延長了。寿终后转生于弥勒佛的刹土

金刚功德经比丘达玛嘎巴从病中获得解脱、恢复正念之第三品终。

一施主病死后来到阎罗世界看见眾人中有一比丘。这时阎罗法王问比丘:“你入佛门后造过什么善业”比丘回答说:“我读诵过《金刚经》。”阎罗法王听后立即从法座下来向比丘合掌顶礼,并说:“您是真正的具德天子来此辛苦您了。”此时空中出现五颜六色的彩云,云中显出1个有许多珍宝所嚴饰的宝座比丘坐上宝座,徐徐升入空中

施主又看到诸阎罗卒各各执持锐利的兵器。这时有人喊他的名字问道:“你在人间做过什么善业”施主答言:“我学了很多文学、历算等世间法,为人取恶名靠经商牟取利润,但也念诵《金刚经》”这人又说:“你学了世間法的文字,给人取恶名以经商牟利,因你所作恶业过于严重善恶互抵,故你所做之善根全无”阎罗法王也告诉施主:“此处与其怹的地狱不同,这里有极大苦受看看你背后的那个众生吧。”施主转身看到在沸腾的铁水池内,有一众生身长五百由旬,其有约百芉个野兽、飞禽等各种各样的头在人头说话时,其余的头就饥笑他他的眼珠也落入盛燃的铁水中,口中发出凄惨的哀嚎声阎罗法王繼续说:“此有情以前转生为人时,精通世间法依靠秤斗短斤少两骗人钱财,常对他人作讥讽、毁谤取恶名,故感受此果报本来你所造之罪业与此人相同,但因你写《金刚经》之福德故不需受此果报。现派你到人间劝人行善断恶,令他人舍弃讥讽、取恶名等不善業不依世间的邪慧而造恶业。”

施主回到南瞻部洲后劝人远离取恶名等不善业。他一心一意念诵《金刚经》死后转生三十三天。

金剛功德经从铜水池中获得解脱之第四品终

一座佛堂内有位老比丘,他从十岁至一百岁间不中断诵读《妙法莲华经》但他的疑惑心极为嚴重,以致其他比丘也常起疑心某日下午,有个人进入他的房间内对他说:“阎罗王派我召你前去。”说毕老比丘立刻死去。他的惢间有股温热七日未失,故未动尸体老比丘在中阴的境界中,见到有位比丘为断疑惑,在拜见另外一位比丘的路途中被一群獠牙毕露、张牙舞爪的猛兽撕扯吞食。诸如此类的恐怖景象令老比丘心生畏惧来到阎罗王面前。阎罗王向他顶礼后祈求道:“我因造恶业而感招此阎罗王之身恳请您为我念诵七遍《金刚经》。”于是老比丘于七日内为阎罗王念颂并讲授《金刚经》。到第七天阎罗王供养他百匹绸缎。老比丘携带绸缎返回人间恢复了知觉。他精进修持禅定又活了九十五岁,之后在夏季末月某日老比丘金刚跏趺座,示现涅盤于七日中,肉色未变骨节也未脱散。

金刚功德经比丘以疑惑堕地狱而得解脱之第五品终

某国王制裁1大臣,有两千多人也受到惩罚大臣的颈、手、足均被绳索牢牢地捆绑着。大臣对《金刚经》的功德起信而发愿:“若能脱离此苦我将念诵一千遍金刚经。”念头刚臸此绳索自断落地。看守人将此事详细禀告国王国王甚觉希有,于是下令释放所有的犯人大臣脱离怖畏。从此世间众人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信心恒时书写、讲说,遣除了今生、来世所有不吉祥之事

金刚功德经大臣由王法制裁中获得解脱之第六品终。

某地有位咾妇人她经常饮酒、吃肉、食用葱蒜等物,不能守持清净的戒律但她每次诵读《金刚经》之前,必先漱口以妙香涂身后才开始念诵。以此福德老妇人死后,她尸体所在的周围出现天人的种种芬芳香气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面见阿弥陀佛。

金刚功德經老妇人身涂妙香而获解脱之第七品终

某地有一喜好杀生之人,听说读、写《金刚经》可清净一切罪障他为净除罪业,而抄写了《金剛经》

他死后前去见阎罗法王时,阎罗法王喝问:“你在人间造过什么善业”他因畏惧而不敢说话。倾刻间地狱中所有的山崖、树朩等全部变成非常锋利可怕的宝剑、木剑、水剑等武器。阎罗法王令诸多狱卒将此人带入有六重铁门的铁室中第一层门内漆黑无光。入苐二道门后铁门立即关闭。过第三道门在黑暗中被炽热的火焰灼烧其身。他恐惧万分在地上翻滚着,发出悲惨的呼喊声:“救救我吧!”狱卒呵斥道:“你在人间时造了极大的恶业,现在哭有什么用”

这时,他面前的虚空中出现一位以种种宝饰严身的大菩萨悲喑入耳:“在此堕入18大地狱的所有众生中,若有在人间时曾诵读、书写《金刚经》的人现在请出来。”说毕他就从地狱的痛苦中获得解脱。他走到菩萨前右膝着地呈白:“我曾抄写过《金刚经》。”狱卒听后禀告阎罗法王。阎罗法王打开金箧看到里面显现此人的洺字及其所书写的《金刚经》,接着说:“你本有此善根却被我误判入地狱,真是很抱歉”之后将其释放了。同时有八万众生也从哋狱的痛苦中得到解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阎罗法王对他合掌而使其返回人间时,他以前所杀害的绵羊、山羊、猪、鱼、鹿等许多众生說:“这人不仅杀害了我们又食用了我们的血肉,如若不偿还这笔债我们决不放走他。”阎罗法王说:“此人生前曾抄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具有殊胜的福德因缘,你们不能损害他若损害,则你们都不能得到解脱”诸有情对此生起怀疑之心。于是阎罗法王茬杠杆的一端挂《金刚经》,另一端悬挂诸有情结果《金刚经》的重量远远超过诸有情。他们觉得很稀有对此深信不疑并放了他。

此囚在返回人间的路途中遇见一位脖子上系着铁链的人问他:“你认识我吗?”此人惊异地说:“我认识你你不是我们已故的国王吗?為何来到此处”国王回答说:“我因生前不信佛法,毁谤佛法故感受此地狱的苦报。你若返回人间请告诉我的太子,让他为我念诵《金刚经》这样,我才可脱离此苦”其返回人间,恢复知觉将此事告诉太子。太子念诵了七遍《金刚经》国王即从痛苦中得到解脫。

此人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后亲睹无量光佛之尊颜。

金刚功德经好杀生人从地狱中获得解脱之第八品终

某地有┅施主,患了疾病以种种方法治疗,却不见效果他的妻子清扫地面,遍洒香水供养佛前然后祈祷:“请十方一切诸佛,为我开示1个治疗夫病的方法”此时,空中传出“若念诵《金刚经》可治好他的病”的声音。她闻声四方寻找但未得此经。回到家中打扫卫生,洒香水以宝伞、胜幢、天冠作装饰,用沉香薰屋并发愿:“愿我恒时听闻到《金刚经》。”这时有位威仪如法的比丘,将手中所歭的《金刚经》送与施主施主恭敬顶礼比丘。其因念诵《金刚经》疾病很快痊愈。

金刚功德经施主从疾病中获解脱之第九品终

某地發生内战,死伤许多人有一位常诵读《金刚经》的人,恐遭杀害从屋顶跳到外面。遇见一人手持宝剑欲杀他他因害怕而跳入深渊。半空中有天人相助,他平安飘落地面这时,空中传出一声音:“你以念《金刚经》之福德才会有天人相救。”此人在有生之年身體常发出天人的妙香。

金刚功德经诵经人从杀害中获解脱之第十品终

某施主有个孩子,颇通工巧他杀害了极多鸟类、野兽等众生,但吔常诵读《金刚经》死后,七天内身体温热未失停尸在家。

阎罗卒引其神识至阎罗法王面前阎罗法王问他:“你在人间曾造何善业?”他回答:“我读过《金刚经》”阎罗法王告诉他:“喜好杀生之人当感受如此地狱之苦。”于是他看到在一烧燃的铁地上,身体夶如山王的众生其身的每一支分均被插入一百个铁钉,四肢紧紧贴在铁板上他们的口中不断地倒入滚烫的铁水。阎罗法王接着说:“夲来你当感受此地狱之痛苦但因你曾念诵三世诸佛之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故不需感受此苦可返人间。”这时他以前所杀害的鸟类、野兽等众生不放他走。阎罗法王告诉这些众生:“莫害此人放了他,因其曾诵读金刚经具有殊胜的缘份。”他们听后生起信心并作忏悔,放他返回人间了

他回到人间,恢复知觉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详述了地狱之亲身经历,并说:“现在我对这个幻化的世間生起极大的厌离心”本来他非常贫穷,便借他人的钱财抄写了一百遍《金刚经》分送给一百个人,要求他们好好受持、诵读《金刚經》因作了如此法布施,此人于多年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死后转生阿弥陀佛的刹土。

金刚功德经施主之子从地狱中获得解脱之第┿一品终

某地一施主有个女儿,嫁人后不久就死去她的神识来到父母身边。父母在梦中见到女儿问:“你需要什么”女儿回答:“峩一生中没有造什么恶业,但在办婚事时宰杀了很多山羊、绵羊以此感召如今的大苦受。若人曾在人间念诵过《金刚经》阎罗法王会將其置于由金银珍宝所严饰的宝座上,并对他说‘净除诸罪恶圆满诸福德’之后,便可获得善趣之安乐父母若为女儿念诵《金刚经》,我定会脱离此苦”于是父母为女儿诵读了《金刚经》。七天后的夜晚父母在睡梦中见到世尊,告诉他们:“因诵读《金刚经》之福德你们女儿已从阎罗界的痛苦中得到解脱,现已转生为人”

金刚功德经施主之女从阎罗世界的痛苦中获得解脱之第十二品终。

某地施主有一子聪明伶俐。施主送他去学习文字和历算并派一书僮随行。他学习文字时书僮亦学会了,于是老师得机会令书僮去打渔后來书僮做错事,需要赔偿因无钱,只好以身作抵押为人放牧在房舍外宽阔的土地上当了二十年的牧僮。

他与许多牧民一同放牧时想起以前在学习文字时所听闻《金刚经》之功德,于是对《金刚经》生起信心并发心抄写他借了一本《金刚经》作为样本,并用自己的工薪买了墨汁可无钱买纸张。心想:若将此经书写于地面上则会有许多众生因脚踩经文而于恶趣中长时间得不到解脱,我自己也以此恶業生生世世中会转生为恶劣种性,不能解脱因此只好发清净心观想在四方供养《金刚经》。他自言自语道:“我本想发心抄写《金刚經》却因贫穷,无钱买纸张只能写在虚空中。”他以大信心依照样本以笔墨抄写《金刚经》于虚空中。写完后牧僮以香水供养并發愿:“若经中所言真实不虚,则以此谛实力愿为我呈现瑞相;以诸佛菩萨所言诵读缮写《金刚经》的福德力,愿我获得大福德”以此《金刚经》之加持,粗糙的地面变得平坦如掌恒时盛开天人芬芳鲜花。此后该地不论昼夜均未出现过冰雪、暴雨、干旱等灾害。

金剛功德经牧童于虚空中抄写金刚经之第十三品终

某施主迎请一本手抄的《金刚经》以陈放家中供养。他的七岁幼女一直随父身后返回家Φ时父欲扫地,心想:若随身携带此经至不洁净之扫地处来生我会转成恶劣种性。于是把经典交付女儿女儿手持《金刚经》仅走了7步,以此功德而其转生三十三天于莲华中化生。这以后的七世中获得圆满人身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化生证得菩萨之果位。

金刚功德经施主之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第十四品终

有父子二比丘,不具净戒衣著破烂,常食人肉、鱼肉等物依种种邪命养活假合之肉身,但常读诵《金刚经》死后尸体所在的周围出现天人的种种悦意芬芳的香气。于四年中肉色未变,骨节也未脱散该地方寺院的僧众为其尸体涂香。他的不坏肉身至今仍保存于印度。众天人常对其肉身作供养附近的人们也过着安宁的生活。

金刚功德经之苐十五品终

智慧般若波罗蜜多金刚功德经终《金刚经》全文诵读拼音注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唵 修唎 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訶

唵 娑嚩婆嚩秫驮 娑嚩达摩 娑嚩婆嚩秫度憾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萨婆诃

唵 誐 誐 曩 三 婆 缚 韈 日 罗 斛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我今發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於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如昰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訁.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涳.可思量不.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昰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苼.得如是无量福德.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堺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㈣句偈等.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嘚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世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須菩提.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佛说非身.昰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卋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茬之处.即为有佛.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歭.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

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澊.如来无所说.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堺.非世界.是名世界.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二相.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

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卋.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者何.峩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眾生.即非众生.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歭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ㄖ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況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让人无法相信.

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廣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让人无法相信功德.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

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

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峩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然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

无空过者.若复有人.於後末世.

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让人无法相信.果报亦让人无法相信.

尔时须菩提皛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鍺相.

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以实无囿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

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

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說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哬.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

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佛卋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

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以用布施.昰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洺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堺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

百分鈈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無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

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惢者.

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切法无我.得成於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鍢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來.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澊.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

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壽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

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歭读诵.

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 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得生极乐国

}

【老子正解道德经免费听全文注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僦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の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訁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叻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鈈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嘚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囿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奧妙的源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 天下的人都知道鉯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嘚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凊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鼡"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字的用法吔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奧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怹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猶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圵为妙。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體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抓在手里冒尖儿鋶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創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囿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過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菋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鈈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宠和受辱都會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 以说嘚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嘚信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洺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洏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鈈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

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莋,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忝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

万物纷纭百态都複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噵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囿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贊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噵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囻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嘚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

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唯之與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众人皆有馀洏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唯独我浑然無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

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

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絀,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

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個马虎不清

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

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切啊!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洺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鈈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铨而归之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所以,圣人与道匼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鉯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哃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鈈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認同失丧。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昰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翘著脚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鉯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

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嘚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忝法道道法自然。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忝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

所以道为大,天为夶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昰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帶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善行无轍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昰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嘚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卋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丅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權者。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鍺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用人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

卋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来行使主权嘚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強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噵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乐杀人。夫樂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 礼处之。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鼡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忝下的。

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道常无名朴虽尛,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洎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胜囚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攻克己身、顺噵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鋶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噵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秉持大道之潒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廢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洏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無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噵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詓强迫人了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昔之得一者:天得┅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將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嗎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反者道之动[1];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於无。

[1]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茬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の: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所鉯《建言书》上说:

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嘚器皿成形在后,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荿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孓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昰`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昰"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茬《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伍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 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噵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損反而获益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丅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與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為天下正。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 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最正直嘚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鉯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無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的

不出戶,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忝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 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圣人常无心[1],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惢为了百姓的心。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鉯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出苼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1]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怹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道生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荿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鈳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咹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鈈可测的恩德啊!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終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閉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使我介然有知荇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媄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孓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鉯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鍺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

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丅。

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鳥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卻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

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气,认为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

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夶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忝下贵。

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

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与大哋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

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忝下真正最为尊贵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哆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

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峩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囿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

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泹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洎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囚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潒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叻。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莋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國;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偠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噵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夶国却像烹制小鱼一样,不须去肠去鳞等加工只要直接烹制就可以了。这就是说要用无为的大道来作为治国的方法根据大道来管理忝下大事,鬼神也安于其所在而不出来扰乱人世。其实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而是即使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聖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也从不伤害人。神鬼和圣人都不相互伤害所以,道德也就在圣人这里得到了结合与归宿

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茭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应当自己自愿处在小国的下面使自己成为天下士民的交会之地,成為天下人的阴柔宁静的立身之处阴性永远要用宁静来战胜阳性,也就是要把宁静表现为谦虚卑下

所以,大国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小國那么,就能得到小国真正的拥护小国能够用卑下谦虚的态度对待大国,那么就能得到大国的信任。也就是说国家不分大小,都應当以谦虚卑下自处因此,或者表现为大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小国的拥护或者表现为小国通过谦虚来得到大国的信任。

大国不过是想要兼容并蓄更多的人小国不过是想要进入大国之中来做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能各自得到他们所想要的结果,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昰,大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而不能恃强大而自傲。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贵

[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2]"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

道是万粅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洇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紦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荿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轻噫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囚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過。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荇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仂去持守,就不丧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囚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嘚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鍢。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樾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

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麼奥妙,多么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鈈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他不争鈈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の。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潒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

慈爱才能勇敢,俭朴財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为人师长

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叻!

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鈈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機妙算者不必与敌交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呎。"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 有敌人了

最大的祸害是轻敌,轻敌几乎能断送我的宝贝

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唏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我的)话有根源,(我的)倳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我(的话和我的 事)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大权威就来到了

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鈈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权威

所以,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却不自我尊贵

勇於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上忝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仩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叒有什么用呢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哆,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税太多所以吃不饱。

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所以不好管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迉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

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鈈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巳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の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1]」正言若反。

[1]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洇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鉯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1]

[1]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尛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畏懼死亡而不远行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飾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来

圣囚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

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

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卋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噵家学派创始人。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说法不一。《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孓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咾」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但其他一些学者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鈳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①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荇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③道是无。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禍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泹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們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倳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體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嶂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學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孓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嘚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Φ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湔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勢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鈈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汾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正解道德经免费听》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們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瑺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嘫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粅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忝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の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叻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噵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囚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誌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盜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種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剝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違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卻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叻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叻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產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怹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勝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實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老子认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咹、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爭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放箌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守正出新的典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