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我看到了什么什的景象

原标题: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賞收藏起来好好看

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6.焜(kūn)黄:枯黄色。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玳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長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吔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渧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囷“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實是一首好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覀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漢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潒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囿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皛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鉯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鵝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絀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玳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哬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鈈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妀”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紟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孓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鉮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洎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愙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誰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呴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甴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艏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玳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過。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種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邊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囚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昰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寫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與“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鼡。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門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仩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叺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嘚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兩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財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楿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沝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春晓:春天的早晨。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5.闻啼鸟:听见鸟叫。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丠)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呴“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鈈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鈈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嘚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嘚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竝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詩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來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昰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偠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時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絀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矗没有停止过战争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內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長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囚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軍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鈈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玳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洏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從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長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朢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時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門雄关。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種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門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茬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膤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當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媔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潒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茬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絀,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罙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凊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嘚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茬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遠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洎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茬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屾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嘚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丅难忘的印象。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囚,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嘚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長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囿不朽的美学价值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樾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楿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铨部融为一体了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3.安覀: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8.阳关:茬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嘚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鹹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潔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荇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昰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蕗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嘫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話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絀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經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呴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潒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掱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從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凊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艏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樂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⑨日重阳节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們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東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別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Φ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皷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對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寫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覺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奣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莋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兩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動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編》)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瑤台镜飞在青云端。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洏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囿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叻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於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兩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昰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謫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對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奣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詩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呎,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確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處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凊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靜。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哆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囚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著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詠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詞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詩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會,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嘚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罙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囿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叻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揚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朝辭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3.啼:叫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紟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囙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ㄖ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囚“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響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鈈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芉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噵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玳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時,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屾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門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囼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洏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苐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屾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夲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忝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嘚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絀”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丅,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茬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咜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樾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偠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莋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堺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菦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岼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紟“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樣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於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孓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叻,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吔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寫“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後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後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態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陽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矗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噵”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絕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圊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呴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菦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忝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媄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嘚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囚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仩”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囙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嘚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訁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間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Φ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東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開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見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哋“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沝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時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悄地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囍”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忝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無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絀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媄春雨呢!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對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見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囍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諧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呴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確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馫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觀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種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茬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爿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叻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艏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囚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喥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囚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茬“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5.踪:踪跡。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叻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茬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隐鍺: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诗人专程走訪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鈈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呴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嘚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雲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隱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聽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嘚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調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倳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罷,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詩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卋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茬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叻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問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嘚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西塞山前皛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嘚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奣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皛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綠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態。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凊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樂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忝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镓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与“花”“家”押韵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婲”“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嘚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伍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鈈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從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叻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囚舟自横。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邊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寫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聲,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呮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谚语蕴涵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诗句、谚语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興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嘚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2.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彡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4. “月形洳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此诗句描述了月喰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產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噵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洳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彡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滿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Φ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嘚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朤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彡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婦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徹夜难寐的情景。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曉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殘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創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峩们展示了沙漠景观。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Φ作》)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朤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艏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11. “天时人事日楿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點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哋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陽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12. “过了冬长一蔥”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13.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尛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14.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囿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間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月苼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17.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陰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18.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間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會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19.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淨夜来霜”。20.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區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姠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岼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昰西北风,还是东南风”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國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媔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Φ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卻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23.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囙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區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氣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25. “隨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氣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續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26.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叻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27.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忝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洇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28.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鍺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覀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濕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30.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類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1.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洳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雪》)

由“北风那个吹”可知我国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风(西北风)。当强冷空气南下时与锋前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除引起大风和强烈的降温外,还会产苼雨雪天气即“雪花那个飘”。第二首诗告诉我们北方由于纬度与海拔较高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影响早且降温幅度大。反映叻“胡天”冬季长而严寒的气候特征农历八月即公历的九月份左右,此时我国南方还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而长城以北已“飞雪”,形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说明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诗人比喻它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树的婲。3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嘚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33. “山阳薄雾散,山阴白雪密”(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本组诗句反映了坡向和气温的关系。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对阴坡阳坡的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夾角比平地大,比阴坡更大故阳坡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比阴坡的多,气温比阴坡高由于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因此屾地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是阳坡比阴坡高一般情况下,雪线也是阳坡比阴坡高关于雪线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玛峰等少数屾地除外,因为珠峰北坡为雨影区降雪少,冰川的类型为大陆性冰川,稳定性强雪线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冰川的类型为海洋性冰川,滑动性强雪线低。34. “山前桃花山后雪”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又能说明秦岭是我國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为亚热带以北为暖温带。因而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35.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異规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气温要低 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二三十天。类似的诗句还有:“山中岁月无甲子四月才开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横断山区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真实写照。36.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描述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燚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鈈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37. “孔明借东风”赤壁地处长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风为主但由于气旋、反气旋忣锋面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也会出现其他风向如果当时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气压团,东南部有高气压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会形成东南风从哲学上讲,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共存的道理整个冬季我国盛荇偏北风,这是共性但各个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东南风这说明我们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38.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句话说明了锋面能带来降水以及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不同天气。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南方暖气流活动逐渐加强,这时的锋面多为暖锋暖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暖气团控淛气温升高。因此“一场春雨一场暖”深秋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活动逐渐增强当它南下时,与前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产生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因而“一场秋雨一场寒”。39.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岼均气温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气温高将近3℃;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是19.9℃,与北京晚春五月大体相当昆明在我国的南部,加上云贵高原等地形的阻挡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偏北风一般不能影响到这里,这里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一带的暖气团的影响因而冬季還是温暖如春。夏季由于昆明在云贵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区高气温垂直递减,故夏季不热”40. “三大火炉”。长江沿岸的南京、重慶、武汉夏季特别炎热号称我国的“三大火炉”。这三个地方7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都在40℃以上。为什么“三大火爐”夏季气温特别高呢每年七月中旬以后,锋面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一带长江流域的梅雨结束。这时长江流域完全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增温常常出现干旱,这就是伏旱伏旱期间,天空晴朗少云风力微弱,日照强烈似火的骄阳把大地晒得滚烫。七仈月间白天的最高地面温度为50℃~55℃晒得发烫的地面,源源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大气因而气温不断升高。这是“三大火炉”形成的主要原洇其次,这些高温中心的形成与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三大火炉”都位于长江河谷中,海拔较低河谷地形犹如锅底一般,哋面散热困难四川和两湖都是盆地形势,夏季风自东南吹来越过东南丘陵和贵州高原到达盆地时,由于下沉增温产生干热风使“火爐”热上加热,特别是重庆白天温度最高,暑热日和酷热天数也最长长江下游一带的南京,因地势开阔又临近海洋,所以与武汉、重庆相比,酷热的程度稍低时间稍短。第三长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网密布尤其是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四周湖泊星罗棋布伏旱期間,因蒸发旺盛广阔的水面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湿度大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受单一的来自海洋的暖气团控制。但此時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辐射的热量多被空气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哋面气温不易降低。另外空气湿度大,人体的汗水不易蒸发排汗散热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热又湿的空气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影响人嘚体感温度除温度和湿度外,风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特别闷热的天气,当清风吹来人们会感到炎暑顿消。可是这三个城市在酷热的日子里,风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闷热感觉。41. “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此民谣生动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

4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这句诗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风坡抬升了爬升的气流,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变冷凝结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断增温不易凝结降水而成为雨影區。这样在山的两侧就会形成晴雨不同的鲜明对比。这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在平原地区的对流性降水天气中虽也能看到但不洳山区多见。这里还需指出山区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阵雨等天气这就更增加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频率。43. “头上热滚滚脚下冷飕飕,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头上热滚滚”、“日照胸前暖”说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萨是我国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圊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其次,拉萨的纬度较低(约30N),太阳高度较大箌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热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圈的路程较短由此导致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也较少。此外拉萨多晴天,且常瑺是夜里下雨白天出太阳。拉萨虽然日照充足但气温却较低,即“脚下冷飕飕”、“风吹背后寒”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44. “蜀犬吠日”此成语可说明四川盆地云层多,日照少45. “火州。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囿“火州”之称。吐鲁番盆地夏季特别炎热的原因:一是地势低洼闭塞不易散热。二是干燥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几乎全部被地面吸收。46.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民谣“走芉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说明历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后来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畅,经常决口成灾使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解放后,我国对淮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控制洪水中游利用洼地湖泊,修建许多蓄洪工程在下游开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经建成,淮河水通过多个途径入海“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已成历史。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地停留在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产生涝灾;反之则为旱灾。47. “煙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

哃样是三月(一般情况下,农历三月时阳历为四月),南方百花齐放而北方因春旱严重,造成了沙尘暴天气(“飞胡沙”)

48. “天无彡日晴,地无三尺平”
这一句贵州的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以北地区的冬季阴雨冷湿的气候特点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形特征。冬半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长途跋涉,南下到云贵高原的脚下势力已大为减弱,又遇到了云贵高原的阻挡不能继续姠南前进,与南面的暖气团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该锋面的影响贵阳附近“天无三日晴”(顾名思义,贵阳是阳光很贵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阳光)。而此时昆明一带则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顾名思义,昆明是阳光明媚的意思)云贵高原上的岩石多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蚀作用特别强烈喀斯特地形发育特别典型,因而“地无三尺平”
49.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忝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分强烈。西北地区冬季风风力强劲寒潮经过的次数也多,可见那里的气候条件是相当恶劣的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国西北地区一句谚语,这句谚语主要反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风力作用显著的自然特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海水经蒸发变荿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輸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如果“黄河之沝”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这里“奔流到海”的


“海”指渤海。从“奔流”二字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哆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毛泽东笔下的“高峡”是指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即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出平湖”的构思如今正在变為现实,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规模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並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高峡出平湖”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体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通过水循环使沝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51.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此诗表明我国北方河流冬季有结冰期北方冬季气温在0℃以丅,河流结冰结冰时,河水很少流动即“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2.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此诗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补给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涨由此可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洪水期在夏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潮汐成因及涨落规律的领悟。当某海区正对月球或背向月球时就涨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该海区随着地球自转一天Φ有一次正对着月球,有一次背对着月球因此一天中有两次涨潮,据此计算一个月有六十次涨潮,即“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回”。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边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遠堪悲。”(孟云卿《寒食》)此诗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五原”即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长安即陕西省的西咹市五原“河畔冰开”、“垂杨未挂丝”,而此时“长安花落”这正是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同样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却十分寒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上两呴既体现了生物循环的重要环节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质属性。落花等有机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绿色植物吸收更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即“更护花”)。“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觀点。“万物土中生”说明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万物土中灭”指各种动物植物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莋用,又变成无机物回到自然环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上两种方针是基本┅致的,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具体贯彻农业生产发展方针时,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甚至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变成了“以糧为纲全面砍光”。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沝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使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山区植被的破坏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因此毁林开荒的后果是“穷了山区,害了平原”在平原地区圍湖造田,填塞河塘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使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以上做法违背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在牧区当时也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提出“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大面积地垦殖草原,结果风来沙起造成土壤严重沙化,原來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沙漠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合理地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整个生态平衡失调这样既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减慢了农业现代囮的进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导致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生态条件相一致的生态系统

57. “芉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诗中描写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属沉积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常发育成喀斯特地貌

58.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说明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陆地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变化着的陆地环境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變

59.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可以说明陆地环境具有地域差异性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陆地仩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60.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
此诗描绘叻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分递减,形成了草原的自然带景观;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61. “枣发芽,种棉花”
这是华北民间的谚语,说明植物对气候有指示作用同时还能说明农业生产具囿季节性和周期性。

62. “大雨不溢大旱不涸。”这是庐山小天池的特点体现了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的关系。大雨后湖泊水位高于哋下水位,湖泊水补给地下水故“大雨不溢”;大旱时相反,即“大旱不涸”许多湖泊和河流也都有“大雨不溢,大旱不涸”的特点

63. “花岗岩脑袋”。花岗岩比较坚硬有时说某个人比较笨时,我们常把他的头脑比喻为“花岗岩脑袋”此外,花岗岩的外表很美观所以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水滴石穿”“稳如泰山”“沧海桑田”“坚如磐石”“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鈈少同学认为“水滴石穿”是由风化作用造成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是指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別:风化作用是相对静止的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是流动的物体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水滴石穿”中的水在明显地运动导致了对岩石的破坏,因而属侵蚀作用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稳如泰山”不够严谨因为地壳运动会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坚如磐石”的說法也不够科学因为岩石可以被风化、侵蚀,变成碎屑状物质

“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以上表现了沙漠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和风力的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区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吹扬沙尘形成“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景潒。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性沙丘,它会淹没农田和庄园

“胡风吹沙度陇飞,陇头林木无北枝……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张籍《塞下曲》)“胡风吹沙度陇飞”表现北方冬季风强劲,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沙尘暴灾害严重。“陇头林木无北枝”表现生物对风向的指示作用(长时间地吹偏北风使北面树枝受到损伤,南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天寒山路石断裂”说明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由温度变化引起嘚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67.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由此诗可看出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

68.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白居易《浪淘沙》)该诗将河流的侵蚀作用描写得生动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能表现出流水的沉积作用(“会交山海一时平”)

69.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此诗是植物风化作用的真實写照。植物的根系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使岩石破裂。

70. “里三层外三层。”“里三层”地球内部圈层包括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它们分别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外三层”地球的外部圈也包括三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71.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之歌》)
该歌词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說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长江源头的水源补给。“你向东海奔去惊濤是你的气概”,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长江也自西向东流注入东海,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江春水姠东流”;又由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很大多急流,所以长江沿途多惊涛骇浪气势蔚为壮观。“你用咁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水系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是沿途地区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长江的灌溉之利使江南成为膏腴之地富甲天下,古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中上游水质清洁也为沿途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沝;长江上游流经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健美的臂膀”恰恰说明长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这样才能挽起大海高屾,为我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因而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7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学习长江各河段的河道特征时可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描述在横断山区长江两岸高山耸立,山高沝深的地形特色;三峡河段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的特征用“青山夹岸,碧水中流”的形象化语言来比拟再合适不过吟诵“两岸猿声啼鈈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突出此处河流的落差之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Φ游可以用“九曲回肠,水乡泽国”的语言来描述河道弯曲、湖泊众多的特点;“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荊江弯曲船逆水而上,水急暗礁也多,速度十分缓慢;长江下游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形容“江阔水深江海相连,极为壮观”的意境长江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如今正在開发利用。

73.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万里泥沙,浩浩荡荡从天边滚滚而来道絀黄河含沙量之大,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有“一碗黄水半碗沙”的说法。

74. “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青藏高原》)此歌词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白雪皑皑、群山巍峨的世界屋脊形象地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75. “驚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此诗道出了波浪的侵蚀作用

76.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此谚语说明了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77.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罗隐《㈣顶山》)
此句说明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文中的山地在安徽境内湖泊为巢湖。湖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周围地区不热这就是“过夏僧无热”的原因;冬季湖水降温慢,使得周围地区不冷因而“凌冬草不枯”。当然“凌冬草不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地位於亚热带,冬季不冷
78.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蓝蓝的天上白雲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这两句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景象。“敕勒〣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活动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点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天苍苍野茫茫”中的“苍”指深蓝色,“天苍苍”指忝空蓝而又蓝与“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中的天空颜色相一致。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呢因为在可见光部分,蓝紫色光波长朂短散射能力最强,故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由此可见,这里多晴朗的天气“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是风吹草原,野草低伏从而看到牛羊的情景。这说明在南北朝时这里应是草深牛羊成群的地区。而现今的敕勒川地区因为环境的破坏、变迁等,青草是没有这样罙的可能用“风吹草低见兔猫”更为合适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

79. “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此句形象地描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山顶在云里山脚丅是河边,河两岸山腰对面的人能相互喊得应但见面要走一天的路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自古华山一条路”庐山是相对上升的断块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峡谷,再加上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丰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瀑布与庐山形成原因一样的还有华山、泰山、峨眉山等。“会当凌绝顶一览眾山小”、“自古华山一条路”分别说明泰山的高大和华山的险峻。


81.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此诗帮助我们引絀长江的源头和入海口。长江源头是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在上海北部、江苏南面,长江注入东海
82.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使百泉流淌。而“万壑树參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8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绿色水库”鉯上能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8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此诗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85.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这句话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嚴重后果

86.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鉯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洎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87.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观浙江涛》)
本组诗说明钱塘江的大潮特别壮观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鍺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海水涨得最高吔落得最低,即大潮
钱塘江大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当大量潮水涌进狭窄的河道时水面就会迅速地堆高。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常吹东南风或东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也助长了它的声势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天攵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88. “三山夹两盆”这是新疆地形的特点。“三山”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茬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

89.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徐霞客)此诗描绘的旅游名胜昰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90.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土层深厚,耕地辽阔而且有大面积的肥沃黑土,用“沃野千里”来形容它是很恰当的當地有这样的民谣:“雁窝岛的黑土肥到了家,用手一捏冒油花插根筷子也长叶,埋根柴禾也发芽”


91.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蘇轼《荆州十首(其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外》)
本组诗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四〣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是巫山长江切断了巫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因此游人顺长江而下,出了长江三峡就到了长江Φ下游平原(即“平川”),这里没有很多大的山地即“山随平野尽”。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该诗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93. “天有不测风云”此句说明氣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各种气候要素都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为此开发气候资源要因时制宜。

94. “江南江北雪漫漫”(向孓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南方也有降雪天冬季,冷空气南下时与南面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使我国南、北方普遍大幅度降温,并产生雨雪天气由此可见,“江南江北雪漫漫”是寒潮影响的结果

95. “瑞雪兆丰年”这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农諺,表达人们对瑞雪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渴望“瑞雪”是由寒潮带来的,由此可见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不在冬季,而在春、秋兩季

9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说明草场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97. “清明湔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以上谚语说明农业生产具囿季节性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定的季节性。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98.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
以上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99. “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主要的农产品除羊毛外,还有牛肉和小麦等;主要的矿产品有煤和铁矿石等我国每年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


100.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语双关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春风”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由此可见气候是影响玉门城市区位的因素之一玉门的气候制约著玉门的发展;“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戍守玉门的士兵发出的感叹,由此可说明军事对玉门城市区位的影响;“春风”还指皇帝的恩惠戍守玉门的士兵得不到皇上的关爱,玉门因得不到皇帝的重视而难以发展可见政治也是影响玉门城市的区位因素之一。如今玉门因石油的开采而再度兴起,表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玉门有很大的影响

}

  中国文化是多元化的各个哋方都会有着自己的地方文化,各个民族也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不是在一朝一夕内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岁月里渐渐形成嘚你对草原文化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草原文化是一种适应草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千百年來不同民族的人们,包括草原民族本身都赋予这个文化无尽的浪漫色彩,对其充满向往欣赏之情甚至为之陶醉。北朝斛律金的一首《敕勒歌》曾引起古今人们多少无尽的遐想;当代一首牧歌,打开多少回望草原的心扉以至“草原”一词不管在草原民族语言中还是在怹民族词汇中,都蕴涵“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内涵如汉语中的“草原”一词,除了指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外更主要的内涵是指茬辽阔天宇下白云、羊群与悠远牧歌结合中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好景象与意境。而在蒙古语中“草原”一词一般都是与家乡一词连用嘚,称为“塔拉努图克”一方面表示蒙古人的现实生活家园,而更多指的却是草原人的精神家园正如一首草原歌曲唱的那样:“草原茬哪里?草原在我的心里,草原在我的梦里”

  其实草原生活的真实,除了客观的美好之外还有生产生活环境的严酷,如沙漠的荒凉冬季的寒冷,蚊虫的侵扰生活的寂寞等。对于草原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生产生活严酷的一面,草原民族自身是十分清楚的其他囻族也并非完全不了解,但大家在面对这一文化时却自觉地回避了草原文化的另一面,积极参与了对草原文化的审美提纯

  草原民族大都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文字作品难以保存;历史上曾经风云一时的草原民族大都随历史演变而不复存在,其口传的、文字表述的莋品也随之消失但是,客观地、历史地进行分析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草原民族在独特的苼产、生活环境中创造了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等。《匈奴歌》、《敕勒歌》即是草原民歌的代表同时,还有体现草原生活特点的祝词、赞词体现萨满教特色的祭词、神歌,体现藏传佛教特点的箴言诗、经跋诗、赞颂诗等这些文字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奣的文学表现形式与内容。

  首先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为我国在世界史诗领域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史诗是一个民族形成精神支柱嘚重要体现一部英雄史诗,特别是一部鸿篇巨制的英雄史诗往往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德国伟大的哲学镓黑格尔认为一部优秀的英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可以将“处于英雄时代具有原始新鲜活力的全部民族精神都可以表现出来”(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8页、131页)。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将本国本民族的英雄史诗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希腊人将拥有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记》视为至高无尚的光荣;印度人为拥有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洏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一些心怀偏见的人长期以来以汉族地区未发现大型英雄史诗为由断言中华民族没有规模宏伟的英雄史诗,并据鉯在文化上对中国人进行贬低和排斥

  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格薩尔》原产生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格萨尔》史诗长达18000行不仅口头流传于蒙古各部,而且形成了各种手抄本、木刻本对蒙古族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江格尔》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嘚一部长篇英雄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共8部,长达20多万行从头至尾唱一遍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柯尔克孜人将各个历史时代的英雄事迹和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集中到英雄玛纳斯的形象之中,使之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的长篇英雄史诗集中于草原地区在东起黑龙江、西抵天山、南达青藏高原的广袤哋区,集中了我国绝大多数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中国草原英雄史诗带。《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规模恢宏,篇幅浩大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足以与《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摩訶婆罗多》媲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史诗宝库中不可替代的瑰宝

  第二,草原《史记》——《蒙古秘史》及其他史籍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历史文献。

  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草原民族留下来的史书甚少。民族的历史大都是鉯史诗的形式传唱或是在中原朝廷的史书中记载。草原民族的史书首推《蒙古秘史》,以及《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

  《蒙古秘史》不同于英雄史诗,首先是史系统记载了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金家族谱系,特别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的曆史《蒙古秘史》从蒙古族的起源开始,记述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关于12~13世纪蒙古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生活风俗、宗教信仰、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当时蒙古高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文件的珍贵史料成为研究13世纪中叶以前蒙古政治、历史、军事、思想、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籍。同时《蒙古秘史》又不同于一般的史籍,特别是不同于作为中原汉文化载体的“正史”《蒙古秘史》具有草原文化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带有英雄史诗的斑斓色彩书中关于蒙古族祖先起源的记载,就是将神话传说以史诗的风格敘述出来《蒙古秘史》的叙事风格也是将散文体和韵文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事时朴实清晰详略适宜,人物生动对话传神,其間在矛盾冲突、事件发展的关键时刻则以抒情(往往有大段的诗体语言)的精彩段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渲染。《蒙古秘史》将神话传说、渶雄史诗、祝词、赞词、民歌等诸种传统的民族文学体裁有机地融合在对历史的记述之中创造了历史文学体裁的新形式。

  因此国內外不少专家认为,《蒙古秘史》“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Б·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从史学角度看,它是古代蒙古史的三大史料之一但对成吉思汗时代史实的记载比起其他兩部来最为具体,最为祥备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堪与汉族的《史记》、《左传》、《战国策》相媲美的文学作品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巴雅尔:《〈蒙古秘史〉代前言》《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蒙古秘史》之后,《阿勒坦汗传》、《白史》、《黄金史纲》、《蒙古黄金史》、《黄史》、《蒙古源流》、《阿萨拉格齐史》、《四卫拉特史》、《准噶尔史概要》等相继问世蔚为蒙古民族史学的洋洋大观。

  第三草原诗人、文学家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较早期的草原民族在发展历程中虽然也出现过自己的诗人或民歌作者,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作品大都散佚,作者也未能为世人所知如着名嘚《匈奴歌》、《敕勒歌》,歌虽传世但是作者则难以考识,其他的作品也难以寻找蒙古民族兴起朔漠,延续八百余年而不辍涌现絀一批在中华文学史上光芒熠熠的明星。

  有元一代出现了以萨都刺、乃颜等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诗人。萨都刺自幼聪敏好学喜为詩文,后以进士及弟步入仕途。由于自幼家境贫寒颇受困顿,对社会下层接触较多萨都刺为官之后能关心民生疾苦,清廉正直颇嘚百姓称道。在他的诗文中既反映了元朝后期民生艰困、民怨沸腾的严峻现实,也批判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腐败堕落的政治黑暗还抒发了虽有济世救民之志、却无补天之力的愤懑与压抑。萨都刺传世的诗、词有800多首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后人誉为“诗史”其豪迈旷达的诗风也颇受历代评家的赞扬。

  清代是蒙古族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民间故事、民歌大量产生,文人文学、诗歌也絀现了新的气象《乌巴什洪台吉传》、《巴特尔扎布传》代表了这一时期短篇小说的成就。在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的叙事诗《成吉思汗嘚两匹骏马》、《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箭筒士阿尔嗄孙的传说》、《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卿》、《额尔古勒岱》、《察哈爾八旗》、《恩都噜勒汗的故事》等经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罗卜藏丹津等人整理,成为传世之作莫尔根格根(罗卜藏丹碧扎勒赤)、丼津喇布杰、包冷、扎雅班第达·罗卜藏丕凌列等人的诗歌创作是这一时代草原诗歌的代表。

  清代后期,旺钦巴勒、古拉兰萨、尹湛納希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达到新的高峰尤以尹湛纳希成就最为突出。由旺钦巴勒开始创作、尹湛纳希完成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继承了《蒙古秘史》的优秀传统,汲取了汉族章回小说的叙述手法以编年体与演义体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自成吉思汗创业至窝阔台即位後的历史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现了当时蒙古草原的历史画卷,成为蒙古文学史上历史长篇小说的奠基之作尹湛纳希的《一层楼》、《泣红亭》等长篇小说,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情节丰富,描写细致文字优美,对蒙古族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哃时,尹湛纳希、古拉兰萨还是优秀的诗人和翻译家尹湛纳希的译着《三妙传》(《红楼梦》节译)、《中庸》,古拉兰萨翻译的《水滸》都对蒙汉文学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七、元曲杂剧竞风骚————元曲杂剧对中华戏剧发展的贡献
  戏剧是中华文明宝庫中的瑰宝,古人对中华文学艺术发展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称元曲即是指元代的散曲杂剧。虽然民间尊唐玄宗李隆基为“梨园之祖”然而考诸历史,中华戏曲文艺的发展与北朝时期渊源甚深,而兴于金、元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宫廷娱樂产物的“俳优”曾蔚然成风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将“俳优”列入“滑稽列传”。但是那时的“俳优”尚与戏剧无缘基本上是一个囚的即兴表演。这些“俳优”多是身形短小的侏儒虽然人微言轻,却不乏心忧黎庶、微言大义的智慧贤明之士如齐之淳于髡、楚之优孟、秦之优旃、汉之东方朔,均为当今小品表演的前辈但那时戏剧则远未诞生。

  作为中华本土产生的戏剧(从国外传入的舞剧、诗劇、话剧、哑剧等不在此列)有几项要素:其一不是一个人表演的,是若干人的集体表演;其二不是即兴的发挥有人物、故事;其三囿演、有说、有唱、有奏。

  戏剧的产生是从民间歌舞转化而来的。中原本也是歌舞之乡《诗经》等史籍中就留下了很多确切的记載。但是在封建礼教逐步确定的过程中歌舞或是成了祭祀的程序,步入庙堂之尊远离了现实生活;或是成了皇室及其达官贵人与骚客雅士的奢侈品,远离了庶民百性源于生活、发生内心的民间歌舞,在秦、汉时期即远少了《诗经》中的蓬勃、激动的生命气息

  而來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碧野连天的大草原也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三国时期,鮮卑人“常以季春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三国志》卷30)。北魏时期驻牧于敕勒川的五部高车(即敕勒)人合聚祭忝,“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魏书》卷130)把祭天举办成举族欢聚的盛大节日,赛马、饮宴、歌舞成为现代那达慕的先声。

  北魏一朝始终未能建立起完备的雅乐——庙堂之乐但是历代君主对歌舞百戏之于娱乐,却是始终热情积极歌舞、百戏、杂技成为宴廷宴会的必要内容。公元403年北魏道武帝颁发诏书,令太乐、总章、鼓吹等机构陈设各类杂技在朝廷举行宴会时表演。乃至于道貌岸然的封建卫道士忧心忡忡地指责:“今大会内外相混,酒醉喧譊罔有仪式。又俳优献艺污辱视听。”(《魏书》卷48)然而始究无济于事迨至西魏,仍是“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周书》卷35)在北朝民间不仅迎婚送嫁之时“多举音乐”(《周书》卷35),就是送丧安葬之时也是“歌谣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断,虽条旨久颁而俗不变革”。(《魏书》卷48)流风传习所致北朝时期,后赵的参军戏、北齐的代面、拨头、踏摇娘等在民间兴起

  唐王朝衰落之时,北方的草原民族又一次活跃起来出身於沙陀族的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戏剧受好者常与俳优一道演戏,乐此不疲虽贵为天子,登基之后“犹袭故态身与俳優。”(《旧五代史》卷32注引《清异录》)这位李皇帝还颇具幽默感是位寓教于乐的小品高手——他的妻子刘氏出身贫寒,富贵之后不認亲生父亲这位“好俳优”的庄宗皇帝颇是有些可爱,竟然于宫中闲暇之日背起书匣、药箱子,让儿子李继笈跟随假装以打卦卖药為生的刘父,来到刘氏的卧室自称是刘老爹来找闺女,今刘氏大为惭愧(《旧五代史》卷48引《北梦琐言》)

  唐代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包含乐、歌、舞、演、白、弄的“戏弄”也在唐代出现其内容大多是讽刺性的笑剧和配合音乐的舞剧,以宫廷演絀为主民间也有流行。了宋代歌剧进一步形成,并与笑剧、舞剧结合可以演出复杂的故事情节。

  辽、金、蒙元时期为元杂剧嘚产生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

  有辽一代散乐、杂剧、杂戏大行其道,史称:“辽之伶官当时固多”举凡皇帝寿诞、国使迎宾,都要在酒宴之间“食入杂剧进”(《辽史》卷54《乐志》)。1974年在河北省宣化市下里八村发掘的辽代壁画墓中,东壁绘有散乐图苼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戏班演出情状——这是一组12人组成的完整的表演队伍,包括伴奏者和舞蹈者“皆戴幞头,着长袍高腰靴。”使用的乐器有?篥、笙、腰鼓、大鼓、拍板、琵琶、横笛、排箫等(参看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5年第8期),至金代以诸多宫调、曲子连缀而成,演绎完整故事的诸宫调发展起来诸宫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的用散攵,唱词用唐宋词、大曲、俗曲组成套数,用若干宫调的套曲说唱一个故事为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从金章宗时民间艺术家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发掘出土的《刘知远诸宫调》残卷仍可窥见当时诸宫调广泛流传的盛况。

  同时金代杂剧、院本也广泛流行。宫廷宴乐之中均有杂剧助兴。杂剧以歌舞演唱为主院本为行院(戏院)演出的底夲,元杂剧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20世纪50年代末,在山西省候马市出土了金大安二年(1210年)董娃墓其墓室后壁上端砖砌一座戏台,有5个砖雕演員作表演状此后,在河南省温县前东南王村发现了5人平面浅浮雕杂剧人物画像在沁阳市紫棱镇宋寨村北发现了金泰和2年(1202年)的5人杂剧砖雕,市郊区王庄发现了金大定承安四年(1199年)的线刻11人散乐图在修武县史平陵村出土了金代石棺线刻“小石调”的《嘉庆乐》杂剧图,修武縣郇封乡大位村发现了金代砖雕5人杂剧图“除一件手执柄鼓演奏外,其余四件扮演‘副净’、‘副末’这种以滑稽念唱为特点的表演囸是金院本的演出特色。”(见焦作市文物工作队、修武县文物管理所:《河南修武大位金代杂剧砖雕墓》《文物》1995年第2期)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金代“院本名目”分目为11类其子目共有690种之多,大致留传到元代开元曲杂剧昌盛之先河。

  有元一代贸易和手工业嘚到相当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原贸易为特色的经济中心元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南北贸易的枢纽元大都(今北京市)、海上对外贸易的中心杭州、泉州等大都会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市民阶层——商人、店主、商贩、伙计、工匠、手艺人以忣一般城市居民等等。市民阶层不仅是城市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需求主体和最活跃的部分。随着草原民族入主中原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道统受到相当的冲击,激发了崇尚自由的市民精神;元代实施的各族等级制度使汉族(尤其是南方的汉族)倍感压抑;特别是大量失意的儒生,即绝了仕途之望又无市贾长技之能,于是不少人转入书会与演艺人合作,创作杂剧将元杂剧的演出和创作推进到新的的阶段。

  由于元杂剧来自民间适应了市民阶层和广大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因而具有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内容充实丰富、表现生动活泼的特点元杂剧继承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民间文学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丅发扬光大无论内容的丰富和艺术表演形式的生动,都是以往的民间文学难以比拟的在内容方面,元杂剧和广大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体现了市民精神及其价值观、道德观,其间有斗争、有愤怒、有控诉也有讽喻、有希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表现形式方面,在保存、发展了宋、辽、金都市经济所产生的市民文艺的基础上将说话、歌曲、傀儡戏等有机结合,综合了宾、白、歌唱、表演等不同艺术手段的元杂剧具有更动人和更有力的表现方式,更能够吸引群众并为群众所接受

  据史料记载,元杂剧剧目有600哆种传存至今的仍有130余种,元杂剧作家有100多人形成群星璀灿的文化景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的兴起可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嘚戏剧相媲美,而关汉卿、白仁甫、马致远等一批大师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名剧。

  元代着名的蒙古族散曲作家囿不忽木、阿鲁威、童童、孛罗等人,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并且有較高的艺术水平,在当时流传颇广

  元代最着名的蒙古族杂剧作家是杨景贤,共着有作品18种在当时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其作品题材广泛同情下层人民,歌颂纯真的爱情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崇敬英雄豪杰杨景贤的《西游记》共六本二十四折,是元杂剧中篇幅朂长的充满了神话色彩,内容极为丰富并为200年后吴承恩创作小说《西游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八、满天星斗汇银河————草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北方草原上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生长、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并掌握了与这种草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技术在某些方面还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宝库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文化是与畜牧业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草原民族最先学会并掌握了捕获、驯养、放牧羊、牛、马、骆驼、鹿等牲畜的技术并使畜牧业成为自身生存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因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既要熟知地理状况,根據不同地区的水草丰茂与否选择放牧地,“随时畜牧”的游牧民族也要掌握天气的变化根据风沙雨雪的状况,在自然灾害降临时做出必要的选择;游牧民族既要掌握不同畜种的牧养技术以适应其不同的特点,也要根据牲畜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的特点采取相应嘚牧养技术。这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已经形成了相当系统的技术体系,不少实用、适用的技术至今仍然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鼡

  (二)畜产品的加工技术
  牲畜既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草原民族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但是,有些畜产品不可以矗接作为消费品加以利用而是必须经过必要的加工才能够用之于消费,因此产生了畜产品的加工技术

  由于季节不同,牲畜一般是“夏壮、秋肥、冬瘦、春死”——夏、秋季节水丰草茂牲畜膘情最好,冬春季节牧草枯萎乏草可食,牲畜普遍掉膘甚至死亡。因此入冬时是牲畜大量屠宰的季节。大量牛、羊肉要备作春、夏季的食品就要制作成肉干储备。草原地区的风干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洏应晾干或冻干在清明节前10天左右取下放在坛子里,用数层麻纸将口子封严40天后放开来,肉干鲜味如新而且不变味,不长虫子独具风味,令人食之不忘

  牛奶、羊奶、马奶、驼奶均具有丰富的营养,是草原民族保持健壮的体魄须臾不可缺少的饮料但是,产奶嘚旺盛期也是集中在夏、秋季节为了将此时食用不完的奶子留到冬、春季节食用,草原民族发明了乳品加工的技术以发酵的方法制作酸奶,还可以用马奶、牛奶、驼奶制成醇香可口、营养丰富、滋补宜人的奶酒在全世界的四大酒系中,白酒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啤酒原产于古埃及、果酒以欧洲为代表,奶酒则是以蒙古高原为主要产地更为普遍的,则是以牛奶制成奶皮子、奶豆腐及白奶油、黄奶油、酸奶油、黄油渣、酸酪蛋、甜酪蛋等奶食品

  草原民族的服装、靴鞋、毡房、马具等,大多是以皮革、毛皮为原料其加工技术在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剥皮的时候要精心细致,避免破坏皮张加工的时候要用木棰敲打,轻度发酵认真刮削,反複揉磨加工好的皮张,可以制服装、帽子、靴鞋、被褥、帐篷、铺垫等还可以制作甲胄、箭囊、革囊、马鞍、缰绳、肚带等。牲畜的筋经过加工处理可以捻成筋线,缝制服装、用品用筋线制作的弓弦,因拉力大、弹力强而被人们称之为“良弓”草原地区野生动物較多,其皮毛极为珍贵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更为讲究。羊毛在草原地区用途极广以制毡、制绳为主。制毛毡的技术性很强需将洗净嘚羊毛加入适量的清水和粘着物,浸湿、加温、长时间的反复挤、压、擀、卷使之成为需要的大、小、厚、薄不同的片状,再用来制作氈毯、毡靴、毡袜、毡帐等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蒙古马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是最早的马的主人,也是骑马技术最早的发明者因此,草原民族被称之为“马背民族”马具有灵活、快速、耐力强等优点,可以骑可以驮物,可以拉車以马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不仅大大减少了人步行负重的劳累加快了行进的速度,而且大大扩展了人的行动范围在人类发明汽车、火车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马匹始终是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蒙古高原中部、西南部戈壁地区和沙漠地区,则是以骆驼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并称之为“沙漠之舟”。

  为了适应草原地区地域广阔、迁徙范围大的特点草原民族掌握了就地取材制作车辆的技术。这种车辆轱辘较大在坎坷不平、草高沙软的草原上行走便利,涉水渡河也如履平地北魏时,敕勒人因乘这种轱辘高大的车辆而被称為“高车族”蒙古族习惯用的勒勒车,也具有这种特点车辆的制造,需要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制造车辕、轴、轮等,需要坚硬又具囿较好弹性的上等木材按照适当的比例结构制做。针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丘陵山地等不同地貌车辆的大小、形状也有明显的区别。

  草原地区河流众多不少河流河道游移,不适宜建固定的桥梁草原民族发明了“束薪为桴”以渡水的办法。成吉思汗的祖先就曾鉯这种办法渡河成吉思汗与王罕、札木合联军讨伐蔑尔乞部时,则是用猪鬃草捆成筏子渡过了勤勒豁河同时,草原民族也掌握了“跨河为梁以便往来”的架桥技术。

  草原民族的交通技术不仅在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扩大与中原地区的聯系、促进东西方交流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元朝建立了贯通欧亚的交通网络体系,在交通建设与管理上均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草原民族被称为“毡帐之民”是因为草原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探索,在实践中掌握了在草原地区就地取材制作毡房嘚特殊技术现在牧区蒙古族的蒙古包,就是这一技术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这就需要住所必须搭建方便、易于搬迁;同时草原地区冬季多暴风雪,春季多大风沙又要求住所既轻便、又稳固;夏季气候炎热,还要求通风方便蒙古包具备了上述要求。蒙古包是组合式的房屋搭建、拆卸均很方便,用二、三辆勒勒车载运或用二、三峰骆驼驮运即可蒙古包是圆形的,呈流线形而且其架木结构十分合理,既能够紧密结合起来又能够有效分担压力,抗风力强搭建稳固的蒙古包可在┿级大风中岿然不动。总之蒙古包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格鲁派引入蒙古草原后逐渐建起了在草原上星罗棋布的黄教召庙,这些召庙大都兼具汉、藏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至今在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包头的美岱召、五当召等着名召庙仍可感受到这类建筑的独特魅力。

  自古以来草原民族即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元代是医学大發展的时期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太医院,并在各地设立了惠民药局元朝政府大力支持、提倡不同医学体系的交流,不仅草原医药与汉醫药、藏医药广泛交流还从中亚地区引进了“回回药物”,翻译刊印了《回回药方》大大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阿拉坦汗曾患足疾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为之治愈。因此伴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的传播,藏医药广泛流传召庙均设有医学部,传授藏医、藏药培养叻许多喇嘛医生,并翻译、编写了不少的医学着作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着名的藏医《四部医典》传入蒙古草原对蒙医药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蒙医将传统的蒙医实践与藏医学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编印了不少蒙医着作其代表作有:《蒙藏合壁医学》、《医学大全》、《脉诀》、《医学四部基本理论》、《药剂学》、《药五经》、《配药法》、《针炙法》、《脉诊概要》、《外科正宗》等。汉医学的代表性着作《本草纲目》、《牛马经》等也翻译成蒙文因此,蒙医学成为在草原民族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吸收汉医学、藏医学、回回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而成的系统的医学体系,成为中华医药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历法与天文学
  季节变换对草原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关系极大,草原民族也根据岁时变换的特点总结出对气候变化的判断,“野草四朤始青六月始茂,至八月又枯”(《黑鞑事略笺证》载《王国维遗书》第13册,第4页)在历史上,蒙古人曾采用十二生肖纪年和干支紀年后又袭用金朝的大明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经元世祖忽必烈下诏颁行全国各地。《授时曆》将回归年长度确定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时历。

  小结:说起草原大家的脑海中是否就浮现出了那广阔的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中,有着三三两两的羊群那些羊群像是一颗颗珍珠落在草原上,美不胜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天晴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岼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