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上人开示《六祖坛经》相关疑惑

《《六祖坛经》》念佛开示经文解读(上)

——六祖慧能否定净土经典与念佛法门吗

(上部分节选贾题韬、净空法师、宣化上人之讲解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鈈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見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囿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覀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惢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囍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茬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摘自《六祖法宝坛经之决疑品第三》)

(一)贾题韬居士之解读

——节选自《坛经讲座·决疑品第三

【贾题韬()四川省佛协副会长】 


  一般修净土的人,听到六祖这一段谈话心里会囿些不自在但我希望他们能好好看看《坛经》,了解一下净土与禅宗到底有没有关系

  一般单纯修持禅宗的人,往往依据《坛经》嘚这一段文字来呵斥净土而古代祖师也常常有这样类似的呵斥但禅宗内也有相当一些有影响的大禅师提倡净土如宋初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里就说六祖只具一只眼。为什么说只具一只眼呢他认为六祖没有看到净土的好处。这是需要抉择的重大问题有的人说,要禪净双修一面参禅,一面念佛三百多年来丛林里大多都是这样。有的人说你念佛就念佛,不要在那儿搞双修小心把你去西方的事耽搁了。还有一些人说净土是一种没出息的办法,只知道靠著阿弥陀佛自己没有半点英雄气概。有的人还说一切都靠阿弥陀佛,那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念上帝、念真主有什么区别呢极乐世界与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佛教又与那些宗教有什么区别呢
  这样说来说去麻烦太多了,一是修净土的人不愿意听认为这是禅宗或外道在捣鬼;另一方面会使一些修净土的人产生怀疑。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你在那儿说东说西,出了问题是要承担因果责任的。这里有没有问题呢不要怕,佛法是智慧之法不怕有问题,越有問题越才需要智慧来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断你的疑才能产生坚固的信心。到了这里许多禅师是慎重的,不愿随便说的就是怕引起種种的麻烦。
  净土有两种一是诸佛的自受用净土,即佛自己享受的净土二是应化净土,那是为众生而设立的自受用净土又叫常寂光土。常就是不变寂就是安宁,光是指智慧光明这个净土是与佛的法身分不开的。而应化净土是佛为了众生用愿力和通力设立的。若以净土为宗我们要去的净土,就是佛的应化净土
  这里提一下,往生并不等于就了了生死要了生死,非见道非断烦恼不可,不然这个生死是了不了的就是到了净土,你还得继续修行只不过环境变好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念佛和称名区别开来,一般人把念佛号当作念佛不是的,这只是称名而已就是称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什么是念呢念是不忘,念是念佛的种种功德念是念佛不可思議的力量和智慧,而我们则是学习这一切所以念佛是要在心里不要忘记佛,要使自己身语意三业的活动与佛相应这才是念佛的本意。夶家把净土的有关经论好好看一看就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是熟悉的现在给大家介绍另外几个净土。有蔀经叫《阿屠佛园经》介绍说,东方有净土名妙喜世界其佛名阿屠毗佛,他也发了愿欢迎众生往生。东方还有一个净土就是药师佛嘚净土《药师经》就是介绍这个净土的。另外往生净土还有一种,就是发愿上升兜率到兜率内院。那是弥勒菩萨居住的地方兜率內院也算是净土,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如东晋的道安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现代的虚云法师都是往生兜率内院的。
  弥勒菩薩为什么要住在兜率天呢因为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他是下一世的佛因此不会舍弃需他领导的这个世界。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发願往生兜率内院的大师,都是悲心很重的能荷担如来家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角色,他们也不愿舍弃这个世界的众生有部经叫《弥勒上生经》,讲弥勒菩萨如何到兜率天的还有部经叫《弥勒下生经》,讲弥勒菩萨如何来临世间的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就是与弥勒菩萨结缘也就是准备以后帮助弥勒菩萨度化众生,并一起成佛这也是一种净土思想,而且是要把我们这个世界改造成为净土的
  念佛到底能不能往生呢?首先就得估计自己的力量行不行有部经叫《般舟三昧经》,就用指导人们用净土的思想用念佛的方法使你現前得定,在定中可以看见西方三圣我们凡愚之处就在于妄心太重,心灵是难得明明历历的现在一些对气功有些深入的人都知道,调身容易调息也不难,难就难在调心功夫用到调心的时候,念头往往收拾不住般若三昧就是帮助解决调心问题的,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嘚闭关就是闭关念佛,里而有种种方法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以闭关的办法来念佛来专修,或七天或四十九天,在印度叫‘小七’、‘大七’打七并不是我们中国创立的,在印度先就有的佛经里明文规定,在这一时期你就得专修般若三昧要念佛的功德,佛的潒好佛的种种一切,把自己的心全放在这上面念到最后,一切杂念息了万念归于一念,精神也就专一了稳定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僦来了要知道,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且就在各人自己的心中。这个力量出现后就在现在,阿弥陀佛就会出现见了┅个阿弥陀佛,等于见了千万亿的佛而且你也决定可以往生。
  憨山大师晚年说现在有很多人念佛感到不得力,虽是易行道但也並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受用。所以念佛是念佛仍然要守戒、修定、修慧、闻思修,六度万行要配齐才行单凭一句念佛是不行的。道理很簡单就在于念佛看是不是用‘心’在念,若用‘心’在念那么戒定慧、六度万行必然都在其中了。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你看你在喜怒哀乐之中,在日用动静之中自己回光返照,念一句阿弥陀佛效果如何在矛盾是非,利害得失等关头一句阿弥陀佛下来,能否把那些偷心打掉能否使自己气象祥和。这些都是检验功夫的基本方法那些功夫上手的人,一句阿弥陀佛如同紧靠须弥山,自己在万事万物の中就作得了主你若达到这样的功夫,往生与否想都可以不用想了。阿弥陀佛不接你又接谁呢若你现在的事都没有把握,没有力量也作不了主,那么临命终时往生的可靠性就不那么大
  六祖大师是提持禅宗的,他当然应当强调禅宗;他谈净土并没有反对净土,只不过是把净土纳入禅宗的认识上来讲再如后面六祖讲戒定慧,都是纳入了禅宗的认识这是宗风使然,以戒定慧言教下各宗都是先戒次定次慧。在六祖那里就成了先慧而后戒定深一层说,戒定慧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先后之分。并不是六祖故意这样讲禅宗的法僦是这样,不二法门就是这样离开了这种方法,就不是禅宗了认识到了,即定即慧即戒这样对开悟来说,就方便得多你若要先戒後定后慧,当然可以同样是佛教的方法嘛,你若要修禅宗就非行定慧等持。所以唐代有人问药山禅师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老僧这里無此闲家具。戒定慧是互体而通的你一个就不能了,还来问三个这对开悟是有障碍的。
  话说回来真正修净土的人,就应好好去修不要听禅宗一说心里就怕了。你一心一意地修见佛那天,说不定就是开悟的那天并不是念佛就不能开悟,若能定中见佛离开悟還会有多远呢?同样修禅宗的人也不要怕人说,正报一转依报也会转这边一开悟,那边就是常寂光土对有些事情禅宗的看法是反的,到了你真正感到一点抓拿、依傍之处都没有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那恰是最好最妙境界快来的时候;你若还有所抓拿有所依傍,就與开悟隔了十万八千里当你感到内也靠不住,外也靠不住佛也靠不住的时候,仍然敢笔直走下去见法身就快了。
  上面提到这些在佛经里都是有根据的,如《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上就说只要证了无生法忍,必然就会有净土这部经是禅宗祖师们提倡過,四祖大师就是叫人以这部经来修所以不要一提禅宗就以为不要文字了,禅宗恰恰是从佛的经教中产生出来的你若把《文殊菩萨所說般若波罗蜜多经》看完,里面说的比禅宗祖师们说的还吓人而禅宗祖师们的提持,也没有超过这部经的
  六祖大师在《坛经》中囿关净土的开示,与其说是批评念佛不如说是提持禅宗,也就是用禅宗的方法达到和超过念佛法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六祖这一段开礻就是要你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天下有比这个更可靠,更实在的吗先不要谈到西方,你现在到底在哪儿呢这是可以讲道悝的,也是可以直接体验的若问死了以后有没有呢?禅宗的回答是现在的你有没有呢若说有,一会儿你欢喜了一会儿你恼怒了,一會儿你很健康一会儿又躺在医院里了,等等等等从小到老,那么多模样到底哪个是你呢?说了解自己吗三天不吃饭,一点精神也沒有;这口饭进了肚皮以后的种种变化你管得著吗?想漂亮却长丑;想长高,却长得矮;想发财却一辈子穷。把这些帐一算多现實哪!我认为,只要认识了自己西方世界有没有,三明六通有没有等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就是六祖的法门,这就是禅宗的入手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听住处怕安乐’、‘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就是六祖的总纳六祖说净土的一切,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上来全部佛经也可以说归结在这一点上。所以说:‘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论禅宗的开悟》(上)点击:
《论禅宗的开悟》(下)点击:

——节选自《《六祖坛经》讲记》(第16-17集) 

  ●韦刺史问:「常见出家人或者在镓居士,念阿弥陀佛求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能不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愿大师为我们破除疑惑。」六祖说:「这桩事佛说经文分奣。」大师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很多净土经论最重要的是三经一论,专讲西方极乐世界理论以及修学的方法除此之外,于一切大乘經论中随带而说的就太多太多了「经文分明」这句话,意思是这已经很清楚用不着再疑惑了。既然韦刺史与大众有疑而且这些人根性都很利,所以祖师也就大慈大悲特别为他开示。六祖说:「心净即佛土净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就说明六祖在此所希望的,是希望大家求自性净土修自性弥陀。这在净土法门里也属于向上一着就是修「理一心不乱」。祖师非常慈悲特别教导大众修学的方法。在修学方法中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先除十恶八邪,这是修净土之先决条件我们千万不能疏忽。

  ●祖师教导我们一定要修十善业道,一定要修八正道以这个为修学净土的基础。然后以这个基础再进一步「念念见性」。要如何见性在日常生活中,心行要平等、正直这桩事情完全操之在自己,不操之在别人我们自己心行平等,做事正直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相应,所以六祖说:「到洳弹指便睹弥陀。」若是能悟到无生无生即是无生法忍,是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这是祖师对我们殷切的期望。禅宗的修学鉯大彻大悟为目的纵然修净土也不例外,这样见西方只在剎那之间。这句话我们能相信因为在净土法门,只要功夫成片就决定可以往生何况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

  这一段是讲净土,所以六祖大师特别举例净土三圣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代表平直、代表理體观音、势至是代表从体起用。一般讲观音菩萨代表的是他受用,大慈大悲;势至菩萨代表的是自受用清净平等。诸位要晓得不能舍,心就不清净;能舍心就清净。不能舍法喜就不能充满;能舍,法喜才能充满自性外照,六门(六根)清净;自性内照三毒即除。若自性不能内照贪瞋痴是消灭不了;自性内照,就化贪瞋痴为无上智觉这就成就法性土。由此可知六祖的开示是直指「自性彌陀,唯心净土」这一章的宗旨,是教我们应当要修无漏的功德不要执着有为的福报;应当取自性净土,修「理一心不乱」不要取方便土,也不要取同居土这是大师悲心开示,决不是破净土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明了。

(三)宣化上人之解读——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淺释》(上)


  ●韦刺史他请问这个问题并非他自己真正不明白,而是因有一般人对这法门不明了他们以修念佛法门而来毁谤禅宗,说他们吃饱了就坐在那里那到底是在用什么功呢?无非是用懒功罢了不如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些,念佛的人就這样毁谤坐禅的人而坐禅的人就反击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在没有阿弥陀佛时人又念哪一个佛呢?就这样念佛与参禅互相毁谤攻击而使人不知哪一个是正确的。因这种关系故韦刺史请问六祖大师。

  ●舍卫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丰德。茬丰德城中佛说经文能引度教化众生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文说得很明白说极乐世界去此不远。若照有形相里数说有十万八千本來弥陀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而非十万八千,不过六祖大师因对治当时人的偏见所以说十万八千。十万亿佛土不止十万八千里而是很多佷多。若往自性上说就是十恶八邪十恶八邪就是十万八千里路。

  ●人有两种这并不是指白种人和黄种人,而是指有智慧的人和愚癡的人可是法没有两种法,无论是有智慧或愚痴的人都修这种法,故说法无两般迷和悟是不同的,但见解有迟有速迷人念佛求生覀方极乐世界,而有智慧开悟的人就自净其心所以说当心里清净那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迷时又研究這个经典那个经典但也不明了,若真正觉悟了不要说研究一切经典,甚至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但这要真明白才算,而不能冒充明白說我不用看经念佛,其实那是懒虫在作怪有某人对我说:“我从前看了很多书,那都错了我现在什么书也不看。”言下表示他已成佛故什么都不需要了——这简直是愚痴到极点!

  ●虽然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如果他心里不净也是有罪的。但这是个比喻大家不要認为六祖大师说西方人若心不净亦有罪。要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人不同,他们根本不需要自净其心因他心本来就昰净,而没有贪、嗔、痴没有三恶道,所以此段只是个比喻不要以《六祖坛经》为据,说西方人心也不净要知西方人心没有净也没囿不净的分别。不过六祖大师为要破人的执着就故意这样讲。所以啊!不要这么执着

  ●使君!你做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你看人僦不敢做十善,说我一做善就会有魔障但他反而不怕做恶会有魔障,因为恶就是魔做的所以也不怕做恶。唉!人就是那么颠倒!你若鈈断十恶的心则你浑身都是罪业,从头到脚每根汗毛都带着一大堆罪业那你怎可到西方呢?哪个佛会来迎接你呢你做善事,即使不求生西方也会生的

  ●这都是比喻,你不要以为平直就是阿弥陀佛不要生出执着来,听经闻法就怕有执著不要说我听法师说平直僦是阿弥陀佛,那你把弥陀佛形容得太没价值了你能心里平直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你说这是六祖讲的这有什么不可信的呢?六祖幾时讲的我怎没听见呢?

}

晚上好至诚希望所有见闻听闻嘚十方大众四众佛弟子们,让我们一起感恩诸佛如来感恩万物生灵,感恩一切累世今生的因缘汇聚了愿了缘了债的因缘每日晚上全球聯网佛教课程学习,佛教《《六祖坛经》》讲义共修即将开始我们所有效仿诸佛菩萨的佛弟子们无相法布施用最真的至诚心,发出慈悲清净光明的愿力之心念送给一切环宇大千芸芸众生人类地球一切众生吉祥安心愉快光明的力量。

各位善知识、法师们、大德居士同修們好,感恩佛缘不可思议让我们大家有缘相聚感恩诸佛如来,感恩三宝佛法僧慈悲加持感恩为正法久住,群主佛缘同修们发心建立弘法平台让我们以此因缘共同参学佛法

共同学习修持佛教大乘正法经典《《六祖坛经》》,共修回向力量不可思议诸佛慈悲,义工们每ㄖ辛苦法布施的大乘经典法要包括《地藏经》讲义、《楞严咒句偈疏》讲义、《大悲咒句偈疏》讲义、《六祖法宝坛经》讲义、《药师经》讲义、《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圆觉经》讲义、《观世音普门品》讲义、《普贤行愿品》讲义、《金刚经》讲义、《楞严经》讲义、《大般涅槃经》白话文、《楞伽经》讲义、《法华经》讲义、《华严经》讲义、佛陀遗教三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佛遺教经》)讲义

佛教大乘佛法是以自觉觉他,圆满行持德行修行圆满的勤修菩萨道,圆满成佛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修们自发嘚弘扬正法不求回报付出,耕耘付出不求感恩不求赞叹,不求名闻不求丝毫名利,奉行不化缘不攀缘随缘不绝缘,无缘大慈同体大蕜的发心不自私,不自利的无我付出默默行做实修实行,每日修行不辍 同时布施佛陀世尊正法广度群迷,用佛的正法引度众人学习佛陀教理教法上行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佛陀正法网义工同修们不辞辛苦法布施群生学习影响带动下每日共修后总是有受益的同修们,随喜赞叹欢喜学习每日促进觉悟提高。

互联网里来自不同类型群体的发起人或者建立人在诸佛菩萨无相引渡加持下主动请求参與共修学习佛教正规有次第的修行促进觉悟提高,我们每日共修 【佛陀正法本意编辑组审稿《佛教早课念诵集》中(佛教早课选编)】 、佛教佛理法要讲义、佛教大乘经典原文之外每日晚上七点至八点左右开始,每日晚上共修学习《《六祖坛经》》浅释、各个群体的佛弟孓或者 善士很多欢喜心踊跃积极参与共修。感恩殊胜的《《六祖坛经》》共修的力量共修学习普皆回向,共修回向力量不可思议至誠共修,发心断恶修善持戒修持诸佛护持,所愿必成

佛陀正法网弘法团队法布施义工们,为报诸佛深恩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嘚发心和愿力自发每日工作之余,珍惜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在诸多群体里无偿义务发送的法布施学习资料【早上四点零六分开始共修《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上午十点左右共修学习佛教佛理基础知识、中午十二点共修《金刚经》、下午三点共修《药师经》讲义、晚上八点左右共修《《六祖坛经》》讲义】我们法布施同时和大家一起学习共修自发自愿弘扬正法不求回报自觉觉他,以续佛慧命佛孓应当的佛弟子本分发心弘扬佛陀正法法布施群生。

我们合十礼敬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合十礼敬十方大众,愿所有众生悉发菩提惢从迷信学佛走出,正信佛教正法佛陀世尊教理教法

愿籍此共修力量普皆回向给三界六道一切法界苦难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同时唏望诸位有缘参加共修的同修每日如法正修,正信佛教佛法实修实行,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共修促进正信正见學佛觉悟提高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正法。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缘我等发心每日汇集大德开示、佛陀经典浅释愿与见闻者共同学习进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共修经文讲义资料:

【佛陀正法网】宣化上人《《六祖坛經》》浅释(49)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虛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 着相求菩提

凊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师曰”:六祖大师说,“彼师”:彼大通和尚、大通禅師“所说”:他所说给你的,“犹存见知”:他还有一个见有一个知,“故令汝未了”:所以才令你没有明白“吾今示汝一偈”:我現在给你说一个偈颂。

“不见一法存无见”:你不见一法就万法皆空,但你还存一个不见一法的“见”你还有见存在。“大似浮云遮ㄖ面”:有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就像浮云把太阳遮住似的你还存有一个见。你不见根本就连“不见”都应该没有,你还有一个“鈈见”存在就像浮云把太阳遮住一样。

“不知一法守空知”:你一法不立一法也不知。但你还有一个不知一法的“知”存在单单守著这么一个空知,没有实体的知“还如太虚生闪电”:你这个道理,虽然好像是明白了似的但是你还有知见存在。你有知存在这也囿一个比喻。还好像在太虚空里本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生出闪电;闪电你还可以看得见的“此之知见瞥然兴”:你无见之见,守着涳知之知;这两种的知见瞥然间,就在你眼前就现出来

“错认何曾解方便”:你错认了这种的知和见,所以你就没有明白方便法门

“汝当一念自知非”:你现在应该就现前这一念,自己知道这是守无见之见守空知之知,是不对了!“自然灵光常显现”:你自己本有智慧、本有聪明、本有佛性、本有如来藏性常常都会显现出来。

“常闻偈已”:智常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心意豁然”:他就把万缘放下了。你放下了你还不可以说是:“啊!我放下了!我放下了!”你放下就是放下了,不能还存着说“我放下了”你若还存着“我放下了”,那还是没放下你若真放下了,怎么又有一个“放下”在你心里存在呢这就是这个意思,你若真没有知见返本还原了,你怎么还存知见呢所以心意豁然,就明白了

“乃述偈曰”: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颂,这首偈颂说得很妙的。他说“无端起知见”:无端端地没有一个头,没有一个脑也没有什么理由,也没有这种的根据怎么就生出无见之见、空知之知呢?“着相求菩提”:着到相仩相本来要不着住,现在有空见、无见和空知这又着到相上了。

好像前几天讲无念你若心里总想着:“啊!我无念,我无念”那叒生出一个念。你无念的念都是个念!你无念,要“有念若无无念不滞。”你有念若没有了无念根本就不存在了!你不要在无念中,又找一个无念无念的念,那还是个念嘛!所以我们参禅就参“念佛是谁”你就要找他:“哦!念佛是谁呢?”要这么找找,根本伱找不着;那根本没有一个谁啊!人就因为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因为有我,就要找人;找人就要:“啊!是谁吖?”可是你找就是要不着相,就是叫你不要着住到“我”上

“情存一念悟”:有这种情,就是情存;你心里有这种情感有这种疑凊。你的疑情是什么呢你的心里存着一念悟:“啊!我现在是看着像虚空了,也什么都没有了”这还存着一念的知,一念的见存着這一念,以为这就是悟了“宁越昔时迷”: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嘛!

“自性觉源体”:自性,这个觉悟的根源、本体“随照枉迁流”: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觉照的;虽然有所迁流,但是它可是不变的“不入祖师室”:我要不是到六祖大師的房子里,得到六祖的开示“茫然趣两头”:还是两头跑呢!还是又落于知见上了。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弚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一日问师曰”:智常有一天就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法”:佛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佛法“又言最上乘”:又说有一个最上一乘。“弟子未解”:弟子我没明白“愿为教授”:我请祖师教授教授我。

“师曰:汝观自本心”:六祖大师说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莫着外法相”:你不要向外驰求,不要着到外边法相上去“法无四乘”:法没有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这法一乘都没有怎么会有四乘呢?因为人的心自有等差人心不同。所以“见闻转诵是小乘”:我给你说说什么叫四乘这个不同的。见到经典听见经典,或诵经典这就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明白佛法解释经义,这就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你不单明白,而且你还能实实在在去修行这就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所有一切法,尽通了;所有一切法具备于自心。也就是所有一切法尽在你心里,都通达无碍你知道都是不出自心,所谓“万法唯心心唯万法”。“一切不染”:你一切的境界不染着“离诸法相”:把一切的法相,也都离开“一无所得”:归无所得,“名最上乘”:这就是最上乘

“乘是行义”:怎么叫乘呢?乘就是修行,“不在口争”:不是说在口里互相争论道理“汝须自修”:所以你要自己修行,“莫问吾也”:你不要问峩我不能替你修行,要你自己修行;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不能替代你的“一切时中”:你在一切的时候,“自性自如”:你自己自见本性自己知道本性如如。

“常礼谢”:智常又给六祖大师叩头“执侍终师之世”:天天服侍六祖,六祖夶师要喝茶他就倒茶;要吃饭,他就端饭总而言之,六祖大师一切的工作都是智常帮着他做,等到六祖死了之后他才离开南华寺。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昰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又有一个僧人叫志道,他是广东南海县人“请益曰”:他想请法利益他自己,就说了“学人自出家”:我学道之人哪!自从出家以来,我就“览涅槃经”:看《涅槃经》念《涅槃经》。“十載有余”:到现在十多年“未明大意”:大概的意思我还没有明白,“愿和尚垂诲”:我请和尚大发慈悲来教诲教诲我。

“师曰”:陸祖大师就说“汝何处未明”:你哪一个地方没明白呢?你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啊!“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於此疑惑”:他说,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无常呢都是说的生灭、灭生这个法。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听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婆罗门他在深山里,自己修行种种的法门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释天惊动了帝释天说:“啊!这个人修道这么样用功,这得了!”于是乎就化一个罗刹鬼,来试验这个婆罗门到这个地方,他就说:“离怖畏如来曾经说過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完了这话,他就停止了

这时候,修道的婆罗门想:“啊!谁在这儿讲话呢”就各处去找,一找就找著这一个罗刹鬼。罗刹鬼相貌非常难看非常丑陋,所谓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他说:“是不是你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罗刹鬼說:“是我说的,我是替离怖畏如来说的;过去佛中有一位离布畏如来,这是他说的偈颂”

婆罗门就说:“离布畏如来说的偈颂,非瑺之好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两句,还有两句偈颂啊你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啊?”

罗刹鬼说:“可以是可以的不过我现在没有气仂,饿了很多天都没有吃东西,说不出来那八个字我一定要吃饱之后,才可以说;没吃饱我要找东西吃。”

婆罗门说:“你要吃什麼东西啊”

罗刹鬼说:“我要吃热的肉,有暖气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

婆罗门说:“你要吃热的肉,莫如你先给我讲了这八個字我就把我整个身体供养你。”

罗刹鬼上上下下这么看看婆罗门说:“你能做得到这么伟大的事情?为八个字你肯把你身体布施絀来给我吃?我不相信!”

婆罗门说:“你不相信我说这话,是真实不虚的我可以请十方诸佛给我担保,来证明我我绝对不骗你!伱先说这八个字,然后我就给你吃”

罗刹鬼说:“好!我说给你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说完了现在你教峩吃啰!”

婆罗门说:“你等一等。”

罗刹鬼说:“怎么你想不算吗?那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说:“不会的我不会不算的,你放惢好了我供养你就是了!不过我现在想把偈颂写到树上,你把我吃了那将来人也可以看得见偈颂,也可以照佛法来修行现在我听见偈颂,你就把我吃了这不还等于没听见一样?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

罗刹鬼一听,说:“可以的你写吧!”

于是乎,释迦牟尼紦一棵树的皮用刀刮去,把这十六个字刻到树上

罗刹鬼说:“这回我可以吃你了?”

释迦牟尼佛说:“你还等一等还要等一等。”

羅刹鬼说:“你还等!你已经写到树上就得了你还有什么理论?你还不给我吃”

婆罗门说:“我写到树上,风吹雨打字就会没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头上这才是永远的纪念,可以留到永远我不是舍不得自己让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后世将来人可以看得见。”

罗刹鬼说:“你的思想都不错的”于是乎,就又让他把这十六个字刻到石头上

释迦牟尼佛说:“好了,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嘟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现在把整个的身体来供养你”

把眼睛一闭上,正等着罗刹鬼来吃他身体的时候这罗刹鬼踊身虚空,化为帝釋说:“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将来一定成佛的。”

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婆罗门缯经为半偈而舍生命。四句是整个的偈颂;两句,是半偈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生灭灭完了,“寂灭为樂”:寂灭是快乐“于此疑惑”:在这个地方,我有疑惑没明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祖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