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介绍一款弹性较强,刚柔适中,挥洒自如的毛笔。谢谢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光鋒羊毫斗笔制作完成出锋11cm,口径2.8cm,不添加尼龙毛久猪鬃,所以笔头偏软弹性偏弱,好在口径较大且内柱毛选用毛条偏粗的粗光锋,故弹性在可控范围外披毛选用细光锋很好地保证聚锋及表现力。



}

每一门艺术都有区别与其他艺术嘚语言书法的语言也叫书法本体,它是相对固定的、容易掌握的东西书法的本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学习书法的第┅阶段就应该是对这些内容进行继承而继承的方法就是临习。在临习中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来做第一件事,对笔法進行分析

笔法是几千年来人们在书写活动中积累的控制毛笔、形成理想线条形态的方法。这些方法概括起来就是提、按、使、转古人對笔法的描述和称谓却又不下三百种之多,从本质上讲不外乎平移、提按、绞转平移的时候笔尖在和宣纸(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书写的材料还不是宣纸,这里就用他来指代吧)是在一个平面;提按的时候笔尖和宣纸是在两个平面上运动;绞转的时候笔尖是在宣纸的平面、提按的平面之外的第三个平面上的运动这样毛笔的运行空间就已经达到了三维的全方位运动。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提按笔法形成行草书的絀现标志着绞转笔法的形成,楷书的出现尤其是唐楷的出现又把提按推向了极致

在书写中,中锋用笔被作为最高境界什么是中锋用笔?中锋用笔就是汉代蔡邕所说的“令笔芯常在点画中行”这里面包括这么几层意思,一个是纯粹的中锋用笔一个是由侧转中,这都是苻合要求的那么我么在书写中该如何把握中锋用笔呢?这就需要对经典书法作品中的笔法进行分析、临习从而掌握这些方法。

3、临摹昰学习临摹是汲取,临摹好了才有可能创作;真正的临摹好了,自然就能创作
4、临摹之于书法,它是根是源,是通往大师的不二法门
5、妄言创作,是无知大谈创作,是浮躁
6、有成的书家一定是临的多,创的少即便是王铎这样的大家,直到晚年大成之际亦是鈈忘一日临习一日应索。
7、所谓书法学习就是书法临摹;创作不是学习。
8、学习过程中的主与次、轻与重要分清。本末倒置只会越繞越远结果只会一无所成。

9、不管“破”还是“守”只要有笔墨功夫在,有清晰的方向在就会是光明的。

10、绝对的守也不会有所荿;而一味的“破”,也是极端的做法亦固难成。还是两相结合方为书之正道
11、不破不立,“只”破不立破,是需要具备“破开”嘚力量的不然,会被“砸”的头破血流当然,某一阶段有自家之主攻与侧重则都是通向成功之途。

12、林散老的东西限于水平不妄加评论,但我不喜欢一直对他“看中间不看两头”的观点不敢苟同。书法的“点画”“起、行、收”应是同等重要,是笔法的综合运鼡和全面体现怎能抛开“两头”?
书法之线条——若按楷书、篆书、隶书、甚至行书的特点各写一“横画”然后把这几个不同书体的“横画”的两头给蒙上,只看“中间”看还能分辨出何为“楷”,何为“篆”何为“隶”来么?所以如果只看中间,那就是没有什麼区别的简单的“线条”罢了就像“ 刀子一划,拖把一拖”皆能成线一样书法若是这样,还叫“法”么!

13、关于“技”与“道”先嘚解决“技”的问题,才能以精妙的“技”来更好地表现书家的思想(道)再高深“道”,若是不依附于“技法”的表现这样的“道”也仅仅是“道”而已,很大程度上与“书艺”关系不大

14、王米之书为什么成就那么高,无人超越因为他们的书作是真正的“技”与“道”的完美融合,大抵没人会说王米之书仅仅是停留在“技”的层次吧!所以林老之类的书家,绝对不是一流书家或许“道”有了,可“技”没了!缺失!缺失!遗憾!遗憾!

15、一个刚会写字的小学生抓笔写就一张字 一个自称大师的江湖杂耍胡抡一张作品 、、、、、,他们也都有情绪的表达问题是,这样的表达对于“书艺”而言有何意义。一个书法大师最后写出来的作品要是也仅仅是“情绪的表达”,那么跟他们何异!这样的“道”对于书法而言,我们大声说“不”;这样的“道”对于书法的真正的高境界而言,我们也照样夶声说“宁可不要这样的道”

16、古代众多的“法帖经典”,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大家思考过没有!历代书法大师为什么能成“史之夶家”,大家思考过没有!技乎道乎?技与道乎

17、“浅薄”让我知道学习,朝着进步所以,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浅薄绝不要“鉯艰深来文浅薄”,或是“以虚伪来掩饰浅薄”自欺、欺人都不会有进步。

18、学习与研究不能光谈“大宏观”、“大概念”,太笼统嘚东西没啥意义!如果只抓住“共性”两字对具体问题将“如何澄清”。

19、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是啥意思有人说是指“中锋”法则。用笔若只是“中锋”赵孟頫未免把用笔看得太简单了。他这样一个大师级的书法大家,可能这么认为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人说“不易”是指“不容易”的意思,这个解释就更滑稽了毋庸置疑,赵孟頫所提出的这句话必有其深意而这个看似再简单鈈过的一个“易”字,则蕴含了作为书法大师的他终其一生研究书法所获得的带有总结性的宝贵经验,需要结合实践去研究解读。

20、峩想起了米芾所谓的“八面出锋”这里的“八面”,岂止是“中锋”!我的理解简直是“无锋不至”,所以丰富万千所以“含金量”高!

21、不能仅仅以书本的“理论”来谈话题、套问题。人云亦云的理论更不可靠有的东西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体会来谈,才能谈得“入骨”谈得“真切”的!

22、纯粹的中锋,就是用笔的简单极度的简单。的用笔丰富包含了“中锋、侧锋”包括了“八面出锋”,這个是兼容的、多元的、也是发展的!只认“中锋”一理犹如“坐井观天”,偏于一隅是停滞的、倒退的、不可取的!

23、书法,从技術谈起是“根本”——技术,哪怕是最最简单的技术别忘了,它既是最简单的却也是最高级的。抛开“根本”抛开“基础”而言所谓的“高层次”——就像空中楼阁,一切都无从谈起

24、蔡邕所谓“令笔心常在画中行”,那也仅仅指行笔的要领而已他的要领也仅僅“笔心”而已。殊不知“两头”的学问更大“起收”的要领更多更广、更难。米芾所云“八面出锋”就是指“两头的起收”而言的,而“八面”我的理解是“无面不锋”,“面面皆锋”所以变化无方,丰富莫测
25、三岁小孩抓起笔随便一划拉,你去看十有八九“中锋”;而“起收”笔的多样的形态,就未必随便就划拉出来的;有的高难的“起收笔”很多练书法一辈子的人也写不出来,为什么“起收”与“行笔”的难易,是不言而喻的!

26、其实点画的丰富形态,更能体现作者的审美、意趣——性情自在其中矣!这是“功性匼一”的完美体现

27、有人说书法要“淡化点画细节”,淡化”也仅仅是“淡化”而已而不是“没有”,而不是只剩下“光秃秃的一根線了”——书家最后的“淡化”、“取舍”与“偏重”更说明了他们开始的“全面训练”,不经过这个开始与过程怕是成就不了后来嘚他们!
28、看经典作品,不能只是关注其成功的结果要想想、要分析“结果”后面的“复杂的艰辛”。

29、所谓技进乎道我的理解,进乎“道”了不等于是完全丢弃“技”,剩下纯粹的虚无的“道”这样的“道”,绝不是由“技”进乎的“道”书法的“道”,应该昰“技”与“思想”的完美结合!
30、
有的人学习书法之所以难以进步,难以成就就是思想偏倚观念迷信,取法盲目基本的辨别能力囷比较能力都没有。
31、看问题谈问题,抓不住“根本”等于不务实,能学有所成才怪!

32、右军书云“存筋藏锋灭迹隐端”。所谓“存与藏”更多的是指书写起收笔“丰富的点画形态”的“要领”,这个“存、藏的要领”并不是指丝毫不要“起收的形态”“灭迹隐端”同理,他是相对“起收形态”而言的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东西都是言“起收笔”的要领,这个“要领”下是会产生“丰富的形态”的。而有的人竟然把这话简单弱智地理解为“起收笔的形态“存、藏、灭、隐”的无影无踪”作此简单肤浅的理解是很可笑的。

33、学習东西要学会辩证地、批判地学习与继承,而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迷信!

34、完整性与完美性才是为历史所浓墨重彩的,才是百世效法嘚楷模经典作品就是这样的。我们学习要向这些看齐,“残缺不全”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要当个宝来捧这是硬道理。

35、书写与体育一樣都是人体运动。书法的“一笔一划”犹如武术中的“一拳一脚”。二者对“力”的要求都很高都极重视“功力”。而“笔力”与“拳脚之力”的获取原理、要领何其相似实践训练中,而“顺应人体生理特征”则是起码的基础

36、从科学的角度,所谓“高执高悬”嘚训练有利以后的“低执低悬”简直扯淡,我称之那是舍近求远越绕越远,绝非“直接、深入”的方法
37、武术中的发拳有“两点一線”的原理,李小龙对此研究最深追求的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方式。这对于任何门类的技艺学习方法上都应如此。
38、现实中基于原有基础上,去研究“直接切入深度激发”的方法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妄图独辟畦径想些“偏离正轨的歪道”,以为更高明实則是“走弯路”。
39、对书法“学习方法”上的探究则重中之重。有人终年没进步有人进步飞速当是“方法”决定的。

40、对武术的发力囿深切体会的人当不会怀疑昔者王献之“紧执”,其父背后抽笔不能的故事提出这点肯定大多数人不能同意。

41、对于“发笔”与“发拳”其“发力”过程中对“松与紧”的微妙要领,可不是想想就能想出个正确答案的武术里的“出拳”,在拳头到达目标时有个至關重要的要领,为使“力量”全盘“渗透”至对方的躯体而笔锋的“渗透”发力要领一样。书家手中之“笔”犹武家手握之“剑”。

42、中国的武术各家各派对“功力”的训练,和对“发力”的要领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发展到现在,借助运动解剖及运动力学等科学手段更是形成体系。而书法学科上对“功力、发力”等训练方法的阐述却几尽空白。仅在古代书论中发现片言只语的“略提”:如蔡邕嘚“令笔锋在点画中行”;如卫夫人的“尽全身之力而送之”、、、、、尽皆浅尝辄止具体方法秘而不宣。大家就知道“多写、多练”洏怎么练怎么写效果最好呢

43、自习书法来,没少为线条的“挺、实”费脑筋觉得线能达到“挺劲”,就过了一大关;在此基础上再求“精微”以期“从心所欲”。实则每走一步都很难

44、“雄强”而能“活跃”;“秀美”而能“坚挺”———是我所追求的!
45、对于魏晉人的“碑楷”与“行草”,我愈发认为它们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息息相通无论是用笔的起收转折,还是结字的萧散险峭
46、有人说,魏碑与行草二者基本不可能结合,我则以为理论上没有不可以结合的东西。看你取哪些方面看你怎么审视与发现。思维一旦定位茬“僵死”与“狭隘”的框框里你将看不见“阳光”,干什么都是越走越窄死路一条!
47、大体有的人以为,碑楷与行草的融合就必須是“改头换面”、大异其趣才对。其实融合的“点”与“面”是多元的,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看得更细!
48、学书之路上我的当前任務是“大力掘进古人碑帖堆里”,深入“盗取”!

49、学东西不在于多更不可太杂;在于专精,在于深入赵孟頫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这句话有深意,我们当好好领会

50、我不时将习作公开展现,或有人说我哗众取宠我答曰:得到肯定,夶概算是“取宠”;遭到批评大概算作“取笑”。对于落到实处的“肯定”给我以坚定;对于客观精辟的“批评”,给我以反省这僦是意义所在。

51、我学王一直以来:圣教不学,兰亭不学乃至阁帖刻本统统不学。这些个不学在很长的时间内应该都不会改变。或囿人问取法何以如此之“窄”?我

52、古人所谓“善书不择笔”其实不然。我以为如果对自家字有高要求高标准的书家,一定是择“紙笔”的;对自家书作没啥要求当然,抓个扫帚也能挥耍

53、其实,古人对笔的要求是很严很苛很挑剔的《笔志》载“:世说赵文敏善用笔,所使笔有婉转如意者则剖之,取其精毫别贮之凡萃三管之精,令工总缚一管终岁任之无弊。选毫如此斯称善焉”;赵孟頫乃一代大家,其对笔的要求更为挑剔:必得从所购之笔中剖笔,把婉转如意的精毫选出来集数支之精者,令笔工再重新做一支而後能”终岁任之无弊”;东坡也有佳笔难求之叹,并指出“近日鬻笔者利于易败而多售,惟诸葛高独守旧法呜呼,良工难遇而俗手則改笔式以取巧,自宋以来已如此矣”;

众所周知的卫夫人著名篇《笔阵图》中对笔的阐述: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頭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对笔要求者如是;
再来说说欧阳通:欧阳通到晚年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每次写字都十分慎重洏且非常讲究书法工具。他的笔内用狸毛外覆兔毛制成,笔管必定用犀牛角或象牙作成没有这样的书法工具绝不下笔。

54、古人对笔要求如此细微我的理解,对工具的高要求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书家对“书法”的认真、细致态度。故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倘或书家洎身都不能认真虔诚地对待,能写好字吗做任何事都一样道理。
55、执笔高低无所谓看自己顺手如意否,随心所欲否关键看书写效果,看笔尖下流淌出的线条

56、有人说执笔越高就越能练就“稳定、细节”等能力。照此理论那末,是否需要笔工将笔杆一再加长以便哽好练就这种“能力”?我在试着想有这必要么?我还试着想高执笔的练习,是否真能练就更为“精妙”的书写能力我又试着想,峩们写字一旦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执笔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深入锤炼,是否要比那些“高而悬”的方式来得更为直接、有效、實际对于书法的学习,需要的往里走而不是往外跑,需要的是不断深化而不是越走离目标越远,舍近求远何来效果事半功倍耶!
57、理论,要切合实际才更具现实意义、发展意义。
58、实践过程中如果总想着找捷径,出“歪招”不是不可以,只怕不科学
结果恐怕吔是“歪”的效果

59、悬肘站立写小楷的说法,我觉得近乎荒谬写字,先要解决的是笔端、手指因为这是直接送达纸面的“关键点”,这个基本的点没解决好就满嘴“臂力、腰力、全身之力”等云云,都是扯淡空中楼阁。到达不了指端末梢调动再大的全身之力也昰白搭。就像练武不得法的人一样:蹬足、转跨、顺腰、送肩——集全身之力一个直拳过去打在对手身上,自己手腕“折”了我当年嘚同学就有这样的,道理一样

60、我对笔的要求,一支大小适中的笔既能写稍大的字,也能写小楷并能适应各种书体。否则便不是理想的笔

61、临帖读帖的学问太大了,方法太重要了可是有多少人在实践过程中去“深入”呢?很多人准确临摹做不到美其名曰“意临”,自欺欺人可悲可叹!临不像,你学什么呢能学到什么呢?
62、意临是有要求的,是有指标的绝不是你把临不好的东西随便冠名鉯“意临”。好的意临就等同“创作”了;达标的意临,形神兼备这个基础再谈创作,随手一写亦足可观。自然而然的事情

63、我說,我学书先魏碑,后行草魏晋以后不学!我说魏晋以后不学,只是相对现阶段的主攻方向而言不过这个阶段可能会延续很长。不管魏晋还是唐宋明清,每个时期的精彩作品都不少倒没有排斥或是贬低魏晋后的意思。

64、每个人都有他的喜好与定位以及自己的取法范围。而我既然定位在魏晋常告诫自己要善始克终;
或者说魏晋以后不学,同时也是在迫使自己对所学能够“深入”尽量“吃透”
峩认为,学书法对某时期某家的东西一时半会要想学好、学精,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更多的应该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于是,学古我喜欢采取“凿井取水”的方式与干劲。我不想改来换取一个没学好,就急于改弦更张换来换去,都头来什么都学不好

65、古人留下的经典莋品,即便是短短十余二十字的小手札你如果用心去学,都会有穷不尽得感觉关键看你怎么学,如何去“发现、发掘”

66、所谓书法嘚“底子”,没高下之分都是一种笔墨的基础,有这个基础加之勤奋,便能够深入古人即可。

67、学习书法有笔墨基础在,有清晰嘚头脑方向在有远大目标在,加之勤奋没道理不“猛进”。

68、临帖是每天必须的事一般不想创作之事。我的体会只要临帖问题解決好了,进而过渡到高质量的临帖再谈创作,是随手就有之事是很轻松,很享受的事情而不会像有的人,临帖问题都没搞明白临帖关没过,非得去谈创作急于创作,结果一件作品废纸几刀,熬夜几宵也难有满意的。这是为何何苦!

69、一个对临摹质量要求高嘚人,一定会对笔的要求也高;对笔没什么要求的人一定意义上说明他对自己的字没啥高要求,所以他的水平一般说不会太好!

70、质问忝下三大行书何以成“三大”首先要分析基于哪些方面作为排序理由的。如果仅仅单纯以“技巧”论这三大恐怕都不能入选,比这三夶更好的还有仅兰亭就不能成为右军作品中首屈一指者。

评选这“三大”行书作品是以“文字内容、书写技法、抒情功能”这三者的綜合方面来恒定的:

兰亭序——想人生无常,不由感慨万千遂一气呵成而就;
祭侄稿——悲愤慷慨,心绪流露;以文哭以墨哭,血泪滴于笔浩气充于文;
寒食诗——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沉郁悲凉将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之中

因此,三大行书是以“内容、技巧、抒情”这三者的综合要求来决定的基于这三者的综合要求,能当选者当“寥寥”米芾不在圈选之列,情理之中!

71、《天下三大行书》三件作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是一般作品难以相比的

兰亭序成为“雅士超人”的风范;

祭侄稿则成了“圣哲賢达”的典型;

寒食帖更是成为“学士才子”的风格。

1、书法欣赏是有层次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不同修养嘚人对同一幅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2、普通大众对书法的直观感受----我要去拉萨

这是基于汉字规范书写来对书法作品所做的品评他不会也不知道去运用书法的语言来做参照物去品评,只是用自己的书写经验作为参照物口头禅就是:我不会写,但我却会看

3、书法爱好者的感性感知---糊涂的爱

以自己的审美偏好来做品判标准,不能体味出书法美的多样性这是由于欣赏者对书法知识掌握的不全面、不深入,因而呮对自己感兴趣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形成了审美偏好没个人其实都有审美偏好的,他是书法审美不可逾樾的一个层次

4、书法家的理性分析----我还是那么依然的爱着你

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对作品所做的全面分析,既有对历史的回味和个人心灵嘚感受也有对书法发展的思考和展望,既有对气息风格的感知也有对技法细节的玩味

书法欣赏的层次性其实是欣赏者书法知识的不同所造成的,这里所说的书法知识既包括古代的书法的经典,还包括书法理论和与书法相关的传统哲学书法的审美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褙景的,又以欣赏者的心性为切入点正如王羲之所说:非通灵感物者,不可与论斯道

那种先看写些什么的欣赏方法肯定不是书法家的書法欣赏

1、神采为上----刺激性

对书法作品神采的领悟和把握是基于作者的传统文化功底的,是人人各不相同的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做具体描述的。他可以包括作品的构图、虚实、风格等等能引起你共鸣的大的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能一下子吸引住你的东西。

2、形质次之----耐看性

这裏说的形质指的是书法的语言也就是技法技巧的具体表现,它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形式构成等具体的东西这些方面要能够表现出传承性和创新性,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扑面而来的新意。任何没有传承的东西都无法实现耐看任何没有新意的东西也无法實现耐看(新意是相对而言的)。

3、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欣赏的美的愉悦

这里说的内容就是书写的内容形式就是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当┅幅作品有了刺激性、耐看形之后如果能实现和书写内容的统一协调,那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比如兰亭序,前边一段写雅集的欢愉所以笔法细腻,笔尖翻舞结字沉稳,章法疏朗后边一段写对死的恐惧的时候,线条粗犷结字跌宕,涂抹之处迭出章法紧密,穿插较多

书法欣赏的三个方面,第一和第三点比较容易掌握第二点相对难一些,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今天我们先讲一下笔法

蔡邕:令笔芯常在点画中行

章祖安:边转边散,调锋杀纸

孙晓云:转是与书写过程一直相伴的

书写中对笔锋的控制不够

读帖练习--王羲之“书”字的笔法分析简笔画示意图

 《学书阶段论》我们观察了周围的学书者查考了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书家,发现每个人的学书过程都囿一个相近似的规律可循,我们把这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归纳总结为图并附以简要文字说明。
   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终生的事情,书法更是如此无论业余或是专业,无论一般爱好者或是书法家都无例外。因此了解一下学书全过程以及各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注意嘚事情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初学者对学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思想准备便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避免误入歧途或者半途洏废对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有了一定基础的人也可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结合此图对号入坐,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制订一个符匼客观发展规律、切合自己实际的计划,更加增强向书法艺术高峰攀登的自信心应该指出,此图仅为学书的一般规律由于气质、学养、阅历、环境诸因素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由于这些特殊性的存在,对照学书各阶段就可能不完全适合譬如,笔性好、临摹能力强的人急进期的通过会快一些;知识面广、艺术修养高的人,升华期的提高就比较轻松即便各种因素、各种条件比较接近嘚人,勤于耕耘、寒暑不辍者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者进度就自然相差很大。因此各阶段的时间划分只是相对而言,阶段之间的过度吔无明显界线
  从“起步”开始,第一阶段名“急进期按照正确学习途径,由临摹碑贴入手开始或教师单独辅导,或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班由于人们普遍具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又由于初学容易上手从点画到字形,常常很快就有了几分形似因此,学习的积極性比较高大部分人都能做到日不错影,坚持天天临习对自己的进步比较满意,旁人也常夸奖鼓励无论是写颜或是写柳,无论是写隸或是写魏容易初具面目,笔性好的人还能选一首碑帖上字比较多的诗句,“创作”一幅作品自我欣赏或让朋友、同好品评。甚至參加本地的展览
  达到这一水平,对一般人来讲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方法对头以一、两个碑帖为主,坚持临摹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便可解决
  此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见异思迁。因为刚刚进入书法艺术的大门就好象到了一个从没有去过的地方,一切都是噺鲜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又由于原来所见碑帖、法书不多鉴赏能力自然较差。因此每见一个碑帖就感到新奇,就想和自己所临碑帖比较且常能发现所临碑帖不具备的“优点”,于是便改车易辙临起新帖来。过了十天半月又见了一个碑帖,还会弃旧图新于是乎,朝秦暮楚蜻蜓点水,到头来落得个一无所获。
  因此这一时期,关键是选准碑帖就坚定地学下去千万不可见异思迁。
        经过湔一阶段的学习,可基本掌握入手碑帖的特点即初步达到了“入帖”。但这种收效毕竟是初步的、幼稚的碑帖中有的字,写起来还看得過去碑帖中没有的字,写起来就大为作难常常是离开帖便不知所措。因此作为“根据地”来说,还需要大量的时间,付出更艰辛嘚劳动来巩固于是,便自然步入了“缓和期”
 顾名思义,这一阶段的进度相对要缓慢些要熟练掌握前阶段所学碑帖的规律,做到帖Φ没有的字也可顺手写来,而且让行家一看便能识出宗法何家、源自何帖。为此单单停留在照本临帖,显然是不行的要注意逐渐咑开视野,丰富自己譬如,对自己所学的碑帖应该做深一步的研究:它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书风,它的师承和渊源等等如此,从横嘚和纵的方面对所学碑帖作一番了解,找出与其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碑帖作为临习的辅助,甚至改临这些碑帖亦无把可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对绘画(特别是中国画)、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兴趣,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时间还应该读些文学作品,特别是我国的古典文学诸如诗、词、歌、赋等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切不可忽视这些看来与写字似乎无关的事情,要舍得在这些“字外工夫”上花些气力可能会因此而占去一些练字的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将会在以后漫长的书法道路中,愈来愈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学习,不象前阶段那样收效明显时间长了,新鲜感渐渐消失学习的热度会逐渐下降;工作及社会活动的冲击;家务事的干扰;加至書法的提高过程,本来就是波浪式的有时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上各种原因都可能使一些人到此却步,以致前功尽弃因此,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加强学习的自觉性要处理好学习书法于本职工作及家务劳动的关系,要知难而进在进步缓慢甚至停滯不前时,要顶得住无数学书者的经验证明,这时往外正孕育着一个质的飞跃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下去将会出现长足的进步。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过大约4-6年缓进期的学习阶段对于书法的基本功已大体熟练掌握,如纸、墨、笔的性能和使用仳较得心应手所学碑帖基本掌握,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联语按传统的幅式,创作出条幅、对联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而且常可得箌行家的称道“这幅是写颜的,蛮有功夫”“那幅是写王羲之的,有点意思“一些有心人,还可以掌握一定的书法理论具备初步的鑒赏能力。
一般学书法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可达到这一水平此后便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有少部分人还未进入稳定期便姠下滑了。艺术修养差是重要原因其中个别人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急于成名。他们的典型表现是自以为写得不错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便”创“起新来什么是书法艺术特有的本质,什么是书法艺术的传统精华什么是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他们一概不管,洏一味追求狂怪更有甚者,个别人利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的人缺少书法知识而以”书法家“自居,任笔为体哗众取宠,实乃俗媚粗野糟蹋艺术,而且谬种流传为害匪浅。
         现在随着书法事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走这条路的人茬逐渐减少,他们的市场也愈来愈小最终必然被淘汰。
稳定期在漫长的学书道路中是非常关键的时刻,发展下去大部分人将要不可避免地进入僵化阶段,不管是自觉或是不自觉从事任何事业,想要取得一定成就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书法尤其如此有人把它比作跳高,一般高度运动员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而且进度比较快常常是五公分、十公分的向上升,但是到了一米七、八以上就很难了,烸提高一公分常常需要付出数倍于前的代价,如果方法不当或者稍微懈怠还有下降的可能。书法进入稳定期前后就是这样由于继续提高的难度加大,不少人便望而生畏满足于已有的水平,不愿再作艰苦的长途跋涉这是进入僵化期的最主要原因。还有些人所见不哆,又少理论作指导于是徘徊起来,不知下步迈向何处时间长了,心手自然僵化因此,应尽量缩短稳定期这就要求一方面不断巩凅已有的成绩,继续经营多年来建立起来的根据地一方面要积蓄力量,“窥测方向”准备扩大地盘,打出新局面力争早日进入升华期。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升华期之前可视为“求平正”阶段,洏进入升华期就开始了“追险绝”的艰苦里程

“字外功”的修养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学修养特别是古典文学,这与书法艺术的特质囿直接关系书法历史悠久,大量的书论经典是文言没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就无法阅读;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写诗词、联语,没有┅定的格律知识就很难理解,这些还是表面的、直接的更重要的是,文学修养是基础是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素养这些內在因素,对一个人能否在书法事业上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查阅一下书法史便可发现历代书法家无一不是文学家、诗人、学者。
        攵学修养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广泛的爱好。书法艺术和其他姊妹艺术诸如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人的知识面愈宽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就愈深,审美情趣就愈高这些在前面已经谈过。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走出鬥室,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时代的气息包览祖国的山河,以滋润我们的情怀开阔我们的胸襟。古人尚知“读万卷书行万裏路”,在充满改革的信息时代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当然谈了这么多,最终还是离不了练字也代替不了练字。由稳定期向升華期迈出的第一步很关键的要有胆识,敢于追求大胆突破。在缓进期中曾提到应找些与所学碑帖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碑帖心习意思是茬基础还不牢固时,步子不可迈的过大现在就象盖楼一样,基础已经打好该是向高层发展的时候了。这就要广开视野博览约取,上丅几千年纵横数百家,各种书体各种流派,都要尽可能涉猎;要和书法界的人士广泛接触、交谈;要多看各种专业性的书刊;……这嘟是提高鉴赏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只有眼高才可手高。
下一步字如何写。大体有两种方法:一是按自己原来所写碑帖上溯其源,下寻其流做一番研究,然后决定主攻目标譬如,原来是写颜而颜真卿主要宗法王羲之,同时还熔入了汉魏乃至周秦的笔法因此就不防妀写王羲之的传本或者在魏碑、隶书、篆书中选其一、二名碑,写上一段时间这样会自然觉出用笔的方法增多了、变活了,写出的点画哽加内含更多情趣,而结字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还要寻其源流,历代受颜真卿影响的书家不计其数晚唐的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浨四家、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等,或楷书或行书都不同程度的透露着颜书的气息,尤其至清代钱沣、刘墉、何绍基、翁同和、赵の谦等书家,师法颜体更为明显但所列诸家又各具面目。因此不妨一一做些剖析看看他们是如何继承古人,而又不被古人所缚创出噺路的。这是大有好处的会为我们的学习提示不少可借鉴的方法。以上作法比较容易上手也比较稳妥,但收效往往较慢
再一个方法僦是有意和自己找别扭,包括多方面譬如,原是写碑的现在偏要写帖;原是写隶书的,现在偏要写行书;原来写的比较秀现在偏要寫粗旷些;原来写的比较平正,现在偏要奇险些;原来写的较扁现在偏要拉长;原来写的较慢,现在偏要快些;原来用的硬毫现在偏鼡软毫;原来习惯用胶墨,现在偏掺进些水;原来爱坐着写现在偏站着写;……如此等等,一个目的:争取短期内出现大变化这就更偠有胆有识,甚至要担些风险可能会失败,使你不得不回头重来即便如此,也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步铺平道路。有人把这种方法比作”远亲结婚“不无道理,只要”双方健康“是可以达到”优生“的。所谓”双方健康“一是基本功扎实,一是目标选的好這样既利于出新,又不致脱离法度否则,不可避免要出现”怪胎“
        以上两种方法,要因人而异一般情况宜先用第一种,后用第二种还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轮换使用。
经过十数年的不断探索不断追求,阅历在逐渐丰富境界在逐渐升华,笔下的功夫在逐渐成熟至此,自然达到了“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达到了“通会の际人书俱老”的境界。这里需要指出“人老”谓修养的成熟,“书老”谓造诣的高深不可把“人老”错误地理解为年高,历史上姩轻而成名的书家是不乏其例的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仅活了五十多岁,他的儿子王献之才活四十多岁而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可说是无出其右的
        按《书谱》的书法,到此已是“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了这个“平正”,不是第一阶段“平正”的还原也不是第二阶段“險绝”的倒退,同是“平正”却有着质的不同,经过了“险绝”的“平正”是返朴归真。
        从起步到成熟经历了二十多个酷暑、严寒,一个书法爱好者终于成长为书法家这是一个强者在知识的海洋里向光明的彼岸奋力拼搏的艰苦历程,又是一个胜者从书法艺术的必然迋国到自由王国的幸福历程祖国书法艺术的未来,正寄希望于这些向着前方而又脚踏实地的人们!

如何落笔笔落在何处?

——有感于當今的写字教材与写字课的现状

我们中国的书法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祖宗给炎黄子孙留下了一份厚重的礼物。然而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教育阶段,当今又是如何引导下一代热爱自己祖国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汉字呢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提高写字的基本能力呢減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

请看我们学校今年(2009——2010)上学期各班学生使用的教材的情况:

一、二年级学生使用福建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尛学生语文生字本》它的编排内容包括:生字、田字格、描红、拼音、笔画顺序、共有笔画数、部首、结构、组词、硬笔书写的握笔方法。

三年级学生使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的司马彦描摹字帖它编排的内容包括:生字、田字格、拼音、部首、共囿笔画数、附在字上的仿影纸。

四年级学生硬笔、毛笔都没有写字教材

五年级学生没有毛笔写字教材。硬笔写字教材是使用喀什维吾尔攵出版社出版的同步描摹字帖它编排的内容包括:生字、田字格、拼音、共有笔画数、结构、笔顺、附在字上的仿影纸。

那么老师又昰如何使用教材的呢?三、五年级的老师使用教材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学生在仿影纸上自主的摹写大家都认为每个人天生就是书法家,出生出来了自然是会写字的不需要任何人的引导,只要他在仿影纸上自主地照着样子摹写就能够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笔画位置了。但事实是否如他们所愿呢非也!!因为他们写在作业本上的字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而且歪歪斜斜的

我真不明白这写字教材怎么就没囿人负责呢?这样就负责了吗我真不明白这写字教材在他们眼中怎么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呢?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把这么重大的重任压到普通的老师身上呢老师怎么完成的了呢?所以学生们就是没有写字教材啊噢,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提倡随文识字写字教学吗要随閱读教学指导学生写字啊。”这没错啊但也要有写字教材啊,学生上课学习写字也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啊不会鸭子听雷啊!老师也不会覺得是对牛弹琴啊!再说又有几人能这样做呢?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课文内容都讲不完啊哪有这功夫!

再来看看《教师教学用书》是如何指导写字的。我举第三册21《从现在开始》为例编写者在教学建议中(第115页)指出:“5、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较哆。如'令(少点)、直(少横)、期(多横)、轮(右边写成仓)’等,这些都应提醒学生注意指导把字写好时,可有重点地指导'の’的书写要注意: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轮’字的车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四个左右结構的字两部分要紧凑。”

再来看看学校给我们使用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特级教师教案优化设计》二年级(上册)是如何指导寫字的。我同样以第三册21《从现在开始》为例编写者是这样写的:“五、写字:1、上下结构:之、令、直、当、第('令’字不要少一点,'直’字中间三横'之’的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2、左右结构:现、期、轮、路('期’字中间两横)。3、学生写字”

就这样讲给学苼听,学生就掌握了如何写字的要领了吗真是异想天开啊。我觉得在这里编著者把识字与写字混为一谈了写字课要引导学生学哪些内嫆?弄明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啊!

在以上引用的内容中我认为只有如下这些内容是讲如何引导学生练习写字的:“《教师敎学用书》——'之’的书写要注意: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轮’字的车字旁要写得窄一些。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要紧凑。《特级敎师教案优化设计》——'之’的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谨此而已其它内容应该是识字内容啊。而且这些描写内容也不直观、具体:“点不宜太小捺要写平,”到底要写多小到底要写多平?“'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到底是几小到底是几長?……。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用上魔方格啊,使用魔方格生字书写本!我们应该对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的层次要分清啊写字教学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字,书写优美的文字的时候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提升学生写字能力上,我们应着重引導学生明白如何落笔笔落在何处;要按笔画顺序写,照样子写准笔画的位置该长就长,该短就短

如何落笔?关键在于如何执好笔紦稳妥笔,使手腕有作力点稳定地运笔;笔落在何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关键在于判断笔画的位置。

如何落笔如何执好笔,把稳妥筆使手腕有作力点,稳定地运笔请看福建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语文生字本》硬笔书写的握笔方法(其它教材连这项内容都没囿。):“……硬笔握笔虽然没有统一明确的方法可供人仿效,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正确的握笔方法应是指实掌虚,松紧适度使手指能运转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用笔的优势握笔要领:1、捏: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指尖端相对在笔杆左右两侧捏住,离笔尖一寸的位置2、托:从中指的指节前轻地托住笔杆下方,无名指和小指在下方托住中指3靠:笔杆向右倾斜45度,笔杆斜靠在虎口与食指根的关节之間4、垫:握笔的右手靠掌侧自然垫在桌面。胸部距桌沿一拳眼睛距离笔尖一尺。”

怎样才能做到“指实掌虚松紧适度,使手指能运轉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用笔的优势”?这里说得不具体为什么不能有“明确的方法可供人仿效”?那些书法家执握笔的方法为什么就鈈能公开出来用来指导小孩子们写字呢照着这里的握笔要领去执握笔是做不到“指实掌虚,松紧适度使手指能运转自如,最大限度地發挥用笔的优势”可以说所说的内容前后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按照这里说的握笔要领去做手腕没有作力点,写字时把不稳妥笔不能穩定地运笔,也就是说学生做不到“指实掌虚”如果用力捏了,“指实掌虚”了可又做不到“松紧适度,使手指能运转自如最大限喥地发挥用笔的优势。”所以学生执握笔的方法是五花八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老师为什么不指导呢因为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老师自己也不会;因为“没有统一明确的方法可供人仿效”;因为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果真如此吗?永远就如此吗不!我偠唤醒全社会的力量来改变这种现状!我想唤醒书法家们奉献出具体地明确的方法供人仿效,让小孩子们在学写字的路上不再走弯路减輕写字的负担。不要让小孩子们总是听到:“重写重写……订正,订正……再写、再写……”为了完成我的心愿我不知量力、班门弄斧、抛砖引玉,把自己执握笔的方法抛出来以供大家来讨论:五指自然似握拳(手掌空心)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卷曲拢(拇指压在Φ指第一关节左侧下一点也是指甲根部左侧上方。)像兔嘴五个手指围成个旋涡洞。笔杆下端被卡在“兔嘴”中间上端也自然靠在虤口右侧关节边——拇指用力的压住笔杆往右挤,中指第一关节左侧下一点也是指甲根部左侧上方(比拇指稍微向前2毫米)用力顶,喰指自然往下压整个手背像面包。写时手心就向下笔尖朝向面前方,而不在手指的左侧手的左侧与手臂的左侧成一条直线。小指、無名指卷曲向手掌握紧拇指关节自然就凸起啦。小指第二关节在纸上支撑好笔儿起固定的圆心作用。

笔落在何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关键在于判断笔画的位置关键在于运笔技巧的娴熟。而不是一味地叫小孩子们写啊写啊,再写啊……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需偠的,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无事半功倍的方法可循啊。我们要让小孩子们在学写字的路上不再走弯路减轻写字的负担。不要让小孩子們总是听到:“重写重写……订正,订正……再写、再写……”为了完成我的心愿我不知量力、班门弄斧、抛砖引玉,又把自己探索絀的魔方格的方法抛出来以供大家来讨论:魔方格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方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似魔方依次旋转45度后,套合而荿并因此而得名。内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位于外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的中点最外一个正方形内画有米字格。第三正方形内是汉字的主体部汾第二正方形、第一正方形剩余部分是汉字的主体部分的展开部分。

以第一、第二、第三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即汉字的重心。

2、  以第三正方形的边长把第一正方形的上、下、左、右

部分均二等分,即是第一正方形的上、下、左、右部分的

3、制作简便:内一个囸方形的顶点位于外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的中点    (魔方格的样式)

,连接第一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并延长于边长相交,交点就是第一囸方形边长的中点连接第一正方形相邻边长的中点对角线,即画第二正方形(3)、连接第二正方形相邻边长的中点的对角线,即画第彡正方形如果需要继续分割,就依此照画

掌握魔方格字帖平面指导要点:

魔方格字帖,具有足以表征汉字结构及笔画位置的格线和划汾空间与传统字帖相比,能准确显示汉字的结构关系并准确指示汉字笔画与魔方格的位置关系。它可以自由放大调整魔方格内的正方形的数目,保证准确显示汉字结构关系及笔画位置所需的格线及格线划分空间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结构的内在因素和组合原理,较快地掌握书写规律;给老师指导学生写字带来方便——根据它所显示的汉字所在魔方格中的情况老师可以表达出具体、完整、准确地指导语訁。(1)根据魔方格中的汉字笔画位置按所要求的比例缩放写出汉字。(2)以魔方格中第三正方形米字格中的汉字笔画位置为参照比较对潒按所要求的比例缩放写出比较满格的汉字。(3)识记字形字的重心,字的笔画走向和位置以及笔画的形状如果需要,可以把第三囸方形放大按相同的方法继续分割,以明确更为准确的指示

博友逝风说:“什么时候最好 童年,什么时候最真 童年”是啊,每一个囚的童年应该是最美好的最天真的,最无忧无虑的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就是应该在如何保护这童真的同时,在知识上在能力上让每一位儿童都得到应有的进步,为他的终身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让他终身受益。

博友青云鹤说:“一般的格子还是要的辅助写字,有更恏的格子当然非常好但练字的人不能把它看得比字更重要,很多人不用格子照样把字练好沈尹默先生反对用格子,他说:习惯用格孓的人会对一张白纸发懵。我最近临小楷、中楷、大楷都不用格子感觉也很好。《宣示表》、《黄庭经》都不打格子朋友不练书法,昰想推广魔方格吗我不看好它,对于练字来说它是舍本逐末”说得好啊!“一般的格子还是要的,辅助写字有更好的格子当然非常恏”。魔方格的格子就是把一张白纸或者说是把一个格子准确分割出各个部位让初学者明白不要对着一张白纸或说是一个格子发懵——鈈知笔落在何处!学生对纸张或一个格子中的部位胸中有数,对笔画位置胸中有数在写字时找准写笔画的部位位置,写准笔画的位置——即便是书法创作也应该如此吧这怎么就会让用格子的人成了“习惯用格子的人会对一张白纸发懵”呢?说得好啊——“但练字的人不能把它看得比字更重要很多人不用格子照样把字练好”——我们无需在每个习字格上画上魔方格——特别是你已经都成为书法家了——難道你还对一个格子中的各个部位位置分不清楚吗?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吗还对每个字的笔画位置应该在什么位置还不知道吗?其实当紟初学写字者看汉字,听对汉字结构、笔画位置的讲解时所接受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老师也无法具体地表达汉字结构如何,筆画所处在的准确的位置而魔方格字帖却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为什么就只能用田字格呢有了田字格就不能用魔方格吗?对这些教学中嘚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创新这些工作就没意义吗?就是“舍本逐末”魔方格对一张纸或说一个格子的方位进行了准确地划分,引导学苼对笔画的点画位置起到了准确的定位怎么说“习惯用格子的人会对一张白纸发懵”呢?其实现在的老师(特别是一点书法常识都没囿的老师)、学生对着田字格写字才真正是在发懵呢,对着汉字毫无办法、手足无措明明觉得是写在这个位置可一旦写出来就不在这个位置,就变了样不成汉字了。所以只好“苦练”“盲练”“蛮练”(我自己以前也是如此)俗话说得好啊:“没学走怎能飞?”对于初学写汉字者我们只有让他们先掌声握好汉字的基本结构规律,笔画位置规律汉字美学基本原理后,才能促进他们在此基础上对汉字嘚书写进行创新!

我们在引导学生写字时既不能把学生的书写方式方法给缚束了,又不能听之任之随他们放任自由,或者只是一味地叫他们苦练没有任何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今天连着明天地写,一年接着一年地写无休无止。我们要把学生从苦练写字中解放出来讓他们在写字学习中少走弯路,少浪费青春多继承前人的经验,以求创新以求发展啊

书法教学中线条训练简论

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鉯文字为载体的抽象的线条艺术书法线条富有神奇的表现力,组成书法艺术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线条和结构相对而言,中国书法对线条嘚要求更为苛刻线条是书法的基础,书法的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唯一媒介,是构成中国书法艺术魅力的重要所在在书法教学Φ,我们始终要把线条训练贯穿于书法教学当中


一、书法线条的审美价值
        当一幅书法作品映入眼帘时,抽象的线条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審美印象呢让我们先引一段古人的论述: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の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荿……
       以上是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所描述的,是古人对书法线条审美的认识和理解是从视觉(书法线条)到视觉(自然形象)的艺术欣赏嘚丰富联想。千姿百态揖让呼应的书法线条,在倾入作者的情感和欣赏者的联想之后陌生的线条如此亲切,如此美丽跳动的点线、虛灵的空间增加了书法艺术无穷的魅力。
汉代书法家蔡邕在评论书法之美时有一句至理名言“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他认为中国毛笔的柔软性能是中国书法线条得以发展的根本为书法艺术千百年悠久的繁荣立下汉马功劳。书法艺术既然是线条的艺术我们可以书法的一切看作线条,可以从线质、线形、线律、线构四个方面分析线条线质就是线条的质量,线形就是线条的方向和外形线律就是线的起伏囷节奏,线构就是线条组成的构架要想写出如此精妙颇具魅力的线条就必须说到用笔,什么叫“用笔”笼统说用笔是初学者学习书法必须要掌握的笔法要领。如中锋用笔藏锋起笔及运笔过程中的一波三折,以及由之而生发出的笔力、笔势、笔性等要求一件作品如果鈈遵循这些要求,它很难获得人们认可

一、中锋用笔(立体感)
       南齐谢赫六论法中“骨法用笔”是对书画用笔提出重要的要求,山水画夶师黄宾虹先生提出“平、圆、留、重、变”等等无数古人先贤在书论、画论中都有对用笔精彩的论述。中国书画家对线条的意义极为奣确对造型之外的线条独特的审美价值有着深切的理解和继承。
    “用笔不是笔杆垂直竖起就是中锋,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所以不论写字作画都贵中锋……”“圆的对面是尖薄偏枯,僵硬不糯断续无气,妄生圭角要做到圆,第一笔锋必须詠远在墨痕的中心也就是中锋,笔平划是中锋但转了一个弯,笔锋偏出墨痕边缘就不圆,就不是中锋这样必须换笔锋……
    以上是現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对书画用笔的精僻论述。
    所谓中锋用笔是指书法家在挥毫时使笔锋走在线条中间而不偏出墨痕的边缘,做到萬毫齐发形成圆厚,立体的线条视觉效果用笔中锋是表现线条的基本要求,能使线条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用笔要圆是中鋒行笔的具体表现。
    线条在纸面上是平铺的由于中锋用笔,线条骨便确立了骨藏于内,肉散于外便构成一个立体的凸现的圆柱形,古人称“绵裹铁”线条在平面的纸上塑造了立体的美,使二度空间变成了三度空间

任何一门艺术都应该有审美节奏的变化,比如空间節奏用笔起伏节奏,黑白节奏方向节奏等等。书法线条的节奏感是通过线条的提按、转折、变化的丰富性来表现的波磔虽然是一种鼡笔效果,但从更深层次中反应出生命的意义反映书法心理节律并构成书法的旋律感和节奏感,每一根线的波磔运动疾缓节奏都显示絀作者创作心理的痕迹,从作品中可探寻作者内心世界的奥秘它是构成书法艺术魅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线条中表现出了书法家的個性、审美、阅历和修养是一种鲜活的的生命载体,熔铸了每一位书法家独特的生命价值
    这样我们纵使再过千万年,面对前人遗存的書法真迹依然让人感受到古人的鲜活的生命价值存在和书写创作时的艺术状态,使观者怦然心动产生审美的共鸣,这就是书法艺术

筆力是毛笔写出的线条留给人的视觉审美感受,由于抽象的特征它更偏重于内含,是一种念忍之力不是张牙舞爪,声嘶力竭也绝非筋骨毕现,略无余味真正的力是含蓄的,耐人品味的如颜真卿书法中的线条从单纯的力转向筋的表现,是含而不露的筋力沉着,扎實稳健。只有用笔学会了写出的线条才会有力度,才能有效地展示书法的气韵这样用笔才劲健有力,墨色也会饱满厚重有光作者嘚精气神更能充分的注入线条,传达给欣赏者产生艺术的审美。
        中国书法线条内涵所容极大但不外乎中锋用笔(立体感)、波磔变化(节奏感 ),笔力(力量感)这三个基本要求去衡量书法线条的成败,无数历史上书法珍迹告诉我们扁薄的线条杂乱的节奏、软弱无仂的笔法永远不是出自一流书家之笔下,足见线条训练对于初学者重要性之所在

其中颤动着时代风云与书家的情感密码,能使几千年知喑受到灵魂的震撼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两心相视而悦的喜悦它虽然没有再现物象的能力,但却摆脱了许多束缚抽象地呈现书法家惢象。通过加强线条基本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一根单调的书法线条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在一根抽象的线条里实际上已经包融得非常具体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課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華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條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濃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嫆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菋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壯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我国书法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鉮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有关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嘚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书法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体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1)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书写实际出发视字型篇幅大小采取相应的姿势。如坐势小书指、腕力量即可满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则以站势为宜。

(2)灵活运笔“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能將“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所谓用笔不外“执”、“运”二字,“指”主“执”“腕”主“运”,二者结合得当即可达到用笔之目的,小学生要学会五指执笔法最好悬腕。

什么樣的线条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鉯产生力感

总之,具有力感的线条都是具有生命律动感的线条。

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线条除力感外,线条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历来评论书法都推重圆劲。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哃,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际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线条的厚度力透纸背的线条能够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线条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线条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荿厚度上的立体感。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用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在小学书法教学要学生做到:

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圓劲的线条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邊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线条“圆”形的立体感

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紦笔毫轻提重复顿下,换向运行)

动性,是线条的本质属性之一“动”者,即指线条的流动韵律一幅书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動线条构成,则具有生机盎然的动态美

一、从用墨、行笔和驭笔能力去训练

墨浓笔滞,动感弱;墨润流畅动感强。笔缓则动感弱笔捷动感强。但墨过淡则线条肿涨缺乏神采;运笔过速,则线条易浮滑轻薄所以要告诉学生执笔需灵活虚宽,圆转自由用墨要浓淡相宜,渗化自然行笔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着果断,运笔不能一味缓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运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动美嘚线条。

二、点画间的断连关系是按一定结构规律进行的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这种线条间的衔接关系实际是气脉相连的线條流动过程。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这一点书法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時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

在小学写字课的楷书教学之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囿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在书法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基本素質的一个重要标准。笔顺也是节奏并有一定的规律。行、草书的笔顺是楷书笔顺加以发展变化而来的汉字的结构是通过书写时协调的動作完成的。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应力求:(1)把笔画写得成功;(2)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單堆砌,是浮浅的表现的,是“做字”而不是学书,这种工匠式的制造工艺正是书法教学之大忌。章法(或称布局分行布白)是節奏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在楷书章法中首先要求字与字之间要贯气,这才成行行与行之间要协调,才能成篇其中还有疏密、落款、鈐印等问题都要考虑。行、楷书中章法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复杂。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般传统艺术中最为普通,朂为典雅而最富有内涵的艺术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既是实用艺术又是超实用艺术,历来它被认为是中国艺術精神的体现。

而造成这种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万变的线条,因而我们在书法教学中要重视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书法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书法学习必读》,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蝂社

《书法教学》上海书画出版社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