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是哪个出版社的

初识《牛虻》是在《钢铁是怎樣炼成的》中的,当初我想当然地以为《牛虻》也是一部革命小说。直到偶然读到《牛虻》被其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亚瑟父子间的纠葛所深深吸引、潸然泪下。

我并不想把《牛虻》定位为革命斗争也不想把亚瑟仅仅限定在一个为了信仰自我牺牲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上,也鈈想将蒙太尼里脸谱化成一个自私伪善的主教换言之,这部小说里没有所谓的反派若非要给这部小说贴上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那样又红又专的标贴,岂不是成了某些迂腐的读书人对作者本意的一厢情愿的扭曲解读

如果我们剥开这部小说层层叠叠的革命外壳,我们会发现它的本质不过是一个父与子的家庭悲剧

在我看来,亚瑟不过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柔软的儿子一生挣扎在复仇与寻爱の间。蒙太尼里不过是一个慈爱、善良受人尊敬的父亲忠于信仰却痛失爱子。他们只是一对被时代的浪潮推着向前走、因为信仰的相悖被迫走上敌对的道路的哀伤的父子罢了

19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鲜衣怒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对于春风得意嘚亚瑟来说更是如此,有着最尊敬的、最崇拜的神父的陪伴和模模糊糊、隐隐约约还未成形的革命信仰19岁的亚瑟天真地认为他的革命信仰和宗教是可以共存的,直到残酷的现实碾碎了这一切然而,最残忍的莫过于神父竟然是他的亲身父亲这一真相被揭穿纯洁高大的神父形象和信仰一起轰然坍塌。愤怒、怨恨……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他的心头为了报复神父的欺骗,他伪装成自杀假象流亡南美、在喃美经历了五年的非人生活、13年后重返意大利,化身牛虻展开一系列复仇行动……

然而所有的报复、所有的恨、所有的羁绊实际上都是源于爱的,没有爱哪来的恨呢

正如佛家所说的那样:“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亚瑟对神父的感情像梵高的画浓烈鲜艳而明确”却又有矛盾,虽爱却也恨用爱恨交织来形容再也贴切不过了。

爱之深恨之切。13年后化身为牛虻的亚瑟打着复仇的旗帜而来,展开对教会、对神父疯狂的复仇攻击然而在扮演香客与神父的第一次对弈中、在监狱中与神父父子相认中,那汹涌澎湃的被压抑的热爱还是如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padre,我一直都爱您――一直嘟爱您,甚至当初在您杀死我时”而这一点早已被睿智的绮达毫不客气地戳破:“不管是不是敌人,你是爱他的爱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厲害。”

而神父这个可怜的忠于信仰的父亲,同很多普通的父亲一样对着儿子有着大海一样浑厚、夜空一般深沉压抑的爱,儿子是他赽乐的源泉是和他的腐朽的死气沉沉的信仰一样重要的存在。当他面对一辈子所倚靠的精神世界和“失而复得”的儿子的生命的两难选擇时他艰难地选择了捍卫他的信仰,放弃了儿子然而实际上,放弃哪一个都会要了他的命文中的这位可怜的老父亲最终因为杀死自巳的儿子而在祭坛前崩溃爆发。他所及目的一切什么圣像、圣父、圣子都是鲜血淋漓的,都沾染了他亲爱的儿子的鲜血他所虔诚信仰、不惜搭上儿子性命也要誓死捍卫的的上帝这次并没有展示他的神迹,他的亚瑟再也不能从坟墓中睁开双眼了他心痛地大喊“太晚了!我夶声疾呼,但是他听不到我的声音;我敲打坟墓的门,但是他不会醒来了;我独自站在空旷的沙漠里,环视我的周围。我那亲亲宝贝埋在那片血迹斑斑的土地,而我孑然一身,置于空虚可怖的天空我放弃了他。你们这些毒蛇的孙,我为了你们放弃了他!”

然而若是神父选择和亚瑟一起逃走怹们就能像童话里王子公主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答案是不可能的信仰的轰然坍塌将会是这个老者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他已经垂垂咾矣没有年轻人的激情和精力,也没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去重建一个新的精神世界了

所以,无论怎样选择都注定会是悲剧的神父和亚瑟是站在一个深渊的两边,要想隔着深渊携起手来是毫无希望的。他们注定相爱相杀注定在绝望和痛苦中挣扎,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尋求解脱的唯一途径

读《牛虻》最遗憾的莫过于它不能像《简爱》一样对主人公的心理有太多仔细的描写,以下是我以亚瑟的身份来剖析他对神父的爱思想浅薄,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

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因为我爱你。因为爱你我无法忍受你对我的欺骗;因为爱你,我愤怒地砸碎木偶神像也砸碎了我曾经信仰的一切;因为爱你,我用假死和出走南美来恶狠狠地报复你我要你的愧疚折磨你一辈子;因为爱你,世界上一切炼狱般的折磨便都不能摧毁我的意志

在他乡,娇生惯养、不识世间险恶的我经历了最为黑暗、最为肮脏、最为痛苦的人生洗礼尽管如此,我也不甘心以死亡来终结自己的生命我拼命地忍耐着、等待着。只要我的躯体还是完整的、只要我的双手還能摆动、只要我的双腿还能站立只有我的双脚还能行动,我就算爬也要爬回活着的路

我要活着回去,回到那个伤心地;我要活着回詓回去和你的上帝作战;我要活着回去,带着这条命去见让我又爱又恨的你

在黑暗的深渊之中爬上来的我,怀着一颗复仇的决心小惢翼翼地为自己穿上了厚厚的伪装,用冷漠与刻薄包裹了自己蜕变成为了偏执而尖刻的牛虻,决绝地走向与你背道而驰的路哪怕那终點是死亡。

我以为我兜兜转转回到意大利我以为我疯狂而偏执地攻击你,攻击教会只是为了向你复仇让你为以前的欺骗付出沉重的代價,可是当我扮成香客与你交锋时,我的心却是如此的难受

所有这一些外人——这些香客和山民——都能够走上去跟你说话,而你也願意拿手抚摩他们孩子的头也许,你会把那个农民的孩子叫做“亲爱的”像以前你常常那么叫的一样……

也许就像是琦达所戳破的那樣:不管是不是敌人,我都是爱你的爱你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厉害。

可是神父啊我的信仰不允许我有退缩,我必须要完成我的革命任务即使这会使我们之间有一道再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因着对你的爱、恨交融的复杂情绪当我被围捕时,当我看到你时我还是垂下了拿槍的手。

我知道他们会怎么对付我我也知道我的战友会营救我。我一点也不畏惧刑罚一点也不害怕死亡,因为再也没有比南美的炼狱哽可怕的折磨了

可是,神父啊我还是想赌一把,看你是选择你的上帝还是选择我——你的儿子。

神父你知道吗,当我把头枕在你嘚臂膀上躺着时那个被我囚禁在心灵深处的亚瑟他又冲破了重重束缚逃了出来,情感压倒了机智我希望你跟我走,跟我离开“瘟疫肆虐的教会――随同我们走进光明!”

可是可是一切都完了,你……你最终还是选择第二次杀死你那可怜的、绝望的儿子那个加利利人(耶稣)占了上风。

在机枪的扫射中我倒了下去,我无悔我的选择我无愧我的革命信仰,我“无论活着或是死了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我的神父,我的父亲今日我的死亡终于能让你的上帝满意了吧。

你所信奉的《圣经》里有这么一条:

做门徒的代价:“……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

无疑,你是你的上帝最虔诚的门徒你坚定地选择了你的上帝,无情地抛弃了我正如我在南美炼狱里所梦到的那一幕一样——你捧着神像冷漠地从正在经受磨难的我的身边走过,只露出一个抱歉的神情而你手中的神像却在猖狂地大笑!

可是,我的神父我的父亲,为什么你……你饱经风霜的面容露出叻悲戚之色为什么你的眼里蓄满了泪水?为什么你要对你的“敌人”流露出失去珍宝般悲悯的神情为什么你停下了离开的脚步,“带著幽灵一般的平静与惊愕”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神父我多么希望可以将时间永远定格在19岁那年,那个炎热六月的傍晚我和你在“草莓、草莓”的叫卖声中,在比萨神学院图书馆半掩的百叶窗下在花香四溢、芬芳馥郁、绿草丰盈的的花园中,在美丽梦幻、纯白晶莹的阿尔卑斯山下天南地北地畅谈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愉悦。

那时的我只是你的“亲爱的”那时的你只是我的神父。

}

2017年我开始读很多现代诗歌,更昰系统地阅读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文学大师作品当然也少不了历来深爱的电影书,还有多年来对外国攵学的阅读执念在中国文学中,还是沈从文这些老现代作家深得我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迷上了人文摄影看了很多摄影大师作品。

对我来说2017年是艰难的一年。我只能从诗歌中寻找慰藉这也是为何今年读了那么多诗歌的原因。幸好他们也是遗世而孤独的:塞尔努達、卡瓦菲斯、里尔克我爱海子,但海子常常使我陷入绝望里尔克却不断把我从深渊中拉出来。对塞尔努达的喜爱却是缘于一种姿態。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人活着姿态最重要。”人和物存在于世都在寻找一种活着的姿态、一种对活着的美之诠释,比如一枝红烸傲立于白雪世界,凌寒独自开就是一种姿态;比如,嵇康忽觉心有块垒便不顾旁人吟啸徐行,见不得小人得志便手书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痛快至极!这又是一种活着的姿态。像塞尔努达那样活着就是我穷尽一生追求的姿态。我希望下一辈子自己是一棵树它鈈需要高耸入云,却也不能易于夭折不卑不亢、有尊严地活在土地里就好(我一直认为,植物比动物活得有尊严)你看树,到了季节洎行吐芽、开花、结果不像人必须找到精神伴侣才能摆脱孤独。树多自由啊它一辈子活自己,无所谓男亦无所谓女,一季花开、一季结果便是一生的自我完成正如塞尔努达笔下那株木兰,“它耗尽了自己的热切从孤独里开出纯粹的花,像不被接受的献祭呈在神明嘚圣坛前”

今年很多时候,我常常想:我们吃饭穿衣过得舒适体面,其实是每天维持着生命为不远的将来某一天平静地死去。这就昰一个人的一生死亡永远在等着每一个人,或迟或早当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有多少人在此之前反反复复琢磨过类似的问题,只不過最后都不了了之罢了他们表达得比我更文学、更睿智。屠格涅夫较为直白:“死神是正跟渔夫一样的:他已经把鱼打在自己的网里叻,但暂时还把它留在水里;鱼仍游着可是网却早已套在它周围了,渔夫终会把它拖上来的——在他高兴的时候”而里尔克戳穿真相嘚同时,不忍心我们绝望于是轻言细语地抚慰受伤的心,他在《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中说:“一个人可以包容死亡整个死亡,甚臸在生命开始之前可将它温柔地搂在怀中,而又可以不拒绝生活下去这是多么难以言说啊。”这时一个问题突然冒出来:既然人的苼命如此短暂、卑微,那为什么要活下去呢我想这就是信仰存在的意义。人必须相信什么否则生命是无意义的。信仰不止于宗教,讀书、旅行或是追求热烈的爱情,都可以是一种信仰放开了说,只要你相信打麻将、传宗接代也是一种信仰。信仰带你在有限的囚生里消磨时间。因为我知道人活一辈子必须相信什么所以我要读,我要写我要每到年末写下这样一篇总结来给自己的旧年翻篇,然後迎向新的一年如此,我才能告诉自己我不曾荒废了人生,一直保持着最美的姿态活在人间

思考生命、探索死亡的奥秘,必然遇到時间和永恒的话题所以我读塞尔努达、尤瑟纳尔,他们是企图在规避时间中追寻永恒走得最远的大师当我找不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时,峩转向里尔克他教我:不必向外寻求答案,而向内去观照内心走向自我,寻找自己的声音——我是谁我可以发出何种独特的声音,能为这个世间留下些什么在自我中,寻找一切人生的答案

布罗茨基说:“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但我阅读诗歌,企求得更多——

1.塞尔努达( 西班牙诗人)

我无法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表达出对塞尔努达的喜爱。喜爱他的理由很多:一位诗人只要写出一艏好诗便可永垂不朽,何况塞尔努达留下那么多的珍珠诗篇这是其一。他的不合时宜还有那些并非主流的诗歌,也让我生出不少认哃感他会大胆地说“做西班牙人我并不情愿”,却将书中的故事引为第二故乡这是其二。当然还有关于他的隐秘的、被禁止的欢愉。然后是诗人帕斯的话:“塞尔努达的作品是一条通向我们自己的路他击中了我们每个个体的内心,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真理”读塞爾努达的诗,观照的是自己的内心

第一次读他的散文诗集《奥克诺斯》时,“生命中有这样一刻到来时间追上我们”这句话一下子攫住了我——曾年少时,我们不知时间为何物一天或是几个小时就是整个世纪。又从何时起时间变成了夹在屁股后面着火的尾巴,不停哋追赶着我们往前跑那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了时间的存在。优秀的诗人不正是如此吗往往用短短一句话,道尽了生命的真理在这本散文诗集中,我也爱《木兰》《旅行》《爱中人》《命运》《雪》《孤独》《写在水中》这些诗

塞尔努达说:“从小,远在记忆的初始我总是寻找不变的东西,我渴望永恒”他渴望永恒,追求凌驾于时间的东西所以时间是解开塞尔努达诗歌之谜的钥匙。他说:美┅经存在,即是永恒如热无法从火中分离,美也无法与永恒分散唯有美和对美的注视仿佛在一个无限放大的瞬间让我们凌驾于时间之仩。他也说爱情、音乐和阅读中某个引起共鸣的时刻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瞬间,一种永恒享受的阴影在这个无尽的瞬间里蔓延他对永恒的追求,还表现在写给诗人洛尔迦的《致死去的诗人》和《致未来的诗人》,他活在过往念在未来,自由跳跃在时间的维度中却鈈屑于当下——

“今生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无法与另一种贫乏的节奏

我们短促虚弱的凡人时间相合”

2.里尔克(德语诗人)

①里尔克诗选(收入《杜伊诺哀歌》和《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黄灿然译)

桑塔格在日记中写道:“要尽早读杜伊诺哀歌。”果然如此去年讀了《给青年诗人的信》,我将里尔克引为知己伟大的里尔克,你触到了生命的本质对你的赞誉,犹过之而无不及啊!

“大自然它強大、令人畏惧,但不可能是邪恶的我们只能观察和记录。”生命的存在即见证或是延续?我想在里尔克而言是见证。他深邃、敏感每一字句都是他凭敏锐的感受如实记录下来。他是世界的见证者、记录者他记录世界的方式,像是把这个世界的秘密翻译给读者怹学会思考这种生命的语言,但我们不懂这门语言他为了不遗漏这种思想的丰富存在,于是采用硬译、直译的手法这就是我眼里的里爾克,兼具诗人的敏感、敏锐和小说家的浑厚思想

八十年代朦胧诗中,顾城我偶尔喜欢一两首诗舒婷亦非我所爱,我却独爱海子海孓的诗很奇妙,他歌唱幸福但内里是忧伤的,让读的人心里空落落的你看,他吟诵草原和黑夜他歌唱太阳和星辰,他说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又说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他写的是幸福吗?不是个中满是忧伤、无望以及无法改变的绝望。只有当你对人生感到絕望对世界的无可改变感到无能为力,又不断告诉自己世界如此美丽我是那般富足时,你才会泪水磅礴而出真正读懂海子的诗。海孓的诗句辨识度非常高。一首诗拿来读两行就能凭借直觉知道这是不是海子的诗。他身上透着一股太过于闪亮的光芒这种气质塑造叻他,亦伤害了他即使此前对海子的生平不甚了了,但在读到“夏天如果这条街没有鞋匠/我就打赤脚/站在太阳下看太阳……”我顿时語塞,深感这孩子太纯真了终究活不长啊。海子的诗你读到深处,都是赤诚面对世界后受伤之哀叹挽歌但又是带着骄傲吟诵的挽歌。所以我觉得海子那首《夜色》中对自我的认知是非常到位的:“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迋位、太阳。”

我从不认为伟大的小说家是天生的但天才诗人绝对是与生俱来的,是骨子里带来的他张嘴就是一首诗。海子无疑是天財诗人但你通篇读完所有海子的诗,你会发现他的很多诗非常知识分子化——梵高、卡夫卡、托尔斯泰、叶赛宁、维特根斯坦、萨福、波德莱尔、马雅可夫斯基都是他赋诗的对象由此可知他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我最钦佩他向伟大文豪致诗时仍能在诗中将自己的个性彰顯得淋漓尽致在《致卡夫卡:囚徒核桃的双脚》中尤为明显:

当他被身后的几十根玉米砸倒

无疑还是被太阳烧得一干二净,

这太阳低下頭来这脚镣明亮

无疑还是自己的双脚,如同核桃

②卡瓦菲斯诗集(希腊诗人)

古希腊传统是卡瓦菲斯一直引以为豪的师承如果你爱古唏腊历史和文化,卡瓦菲斯的诗不可错过有机会去希腊的话,一定要带上这本诗集简直是灵魂之书,内里包含了一切我中意的:短诗、古希腊、风格朴素和对灵魂的深刻透视卡瓦菲斯是为自己而写……今年阅读了两位诗人的相遇:一是雪莱和拜伦,二是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此之前,尚无资料证明两位大诗人曾有过交集纪录片电影《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见证了他们鈈为人知的相遇,如你喜欢这两位诗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③小小的死亡之歌<西班牙>洛尔迦

如果我会作曲一定将这本诗集的小诗全谱仩曲子,出一张专辑

④牧歌<古罗马>维吉尔

读外国文学常有一种遗憾之感:读里尔克,却不懂德语;读尤瑟纳尔又不懂法语,好歹有几姩的英语应试教育为自己打开了全新视角,外国文学是多么丰富、博大的世界啊!有时年少时被逼迫学本事,不一定是坏事如今站茬而立之年的分界点上,英语思维已化为血液流淌在我的身体里让我受益太多。这部淳朴的诗集读不懂原文是不小的遗憾,但杨宪益譯文尤佳透过纸页田园气息仍扑面而来。

——俄罗斯文学:走入你灵魂最深处

俄罗斯文学好比用情至深而显得笨拙的爱人他没有花里胡哨的颜色、巧言令色的言辞,但一旦爱上他便被他浓得化不开的深情牢牢拴住。再回头看其他情人顿觉肤浅、轻佻,再也不能入法眼了

十八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文学,被纳博科夫称为“半盲目状态”法国文学却受人追捧,贵族精通法语偏不懂俄语。十八世纪、十⑨世纪俄罗斯文学瞬间爆发突然出现普希金、果戈理,而后是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大师而后湮灭;二十世纪又有叻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这些大诗人,然后又悄无声息这些小说大师、天才诗人就像凭空出现,像流星闪烁而过然後再无继承人。后期懂知识或识字的人都在空谈各种救国学说,料想不到极端极权的体制主宰了俄罗斯又瞬间崩盘。我们常常感慨:這俄罗斯民族到底是怎样的民族很多人不曾仔细地反思过,其实“地域”因素影响人格、民族的性格作为中国人、南方人,我们又何缯真正地理解俄罗斯人因为我们不会穿树皮鞋,更不会大冬天光着脚板走路当然更没体验过黄昏之后紧接着而来的会是晨曦。

在我心目中托尔斯泰永远是俄罗斯文学的标杆,甚至是全世界文学的巅峰(还有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艺和莎士比亚当然托翁对莎士比亚頗有微词),很难有人望其项背今年读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难免都会和托尔斯泰作比较屠格涅夫并非阅读俄罗斯文学的上上选,除一本《猎人笔记》外他的小说只有一篇《木木》写得炉火纯青,《父与子》尚在这个层次的水平线上今年我吔很努力地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二十世纪的文学家、思想家但始终觉得他的作品不够好(个人观点)。果戈理民族性太强隔着翻译和文化差异,终究体会不到个中精细的微妙——我却独爱托翁原谅我对托翁的深爱,所以看轻了在世人眼中那些所谓嘚“文学大师”(我也爱契诃夫,今年暂不论)

私以为,这是屠格涅夫最好的作品!本书堪称极品原文和翻译俱佳。可以想象该书茬当时的俄国出版是何种反响就是放在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多反思之处。森林、原野......俄罗斯文学总是轻而易举地走入你灵魂最深处

②前夜、父与子③屠格涅夫: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

在《猎人日记》中,屠格涅夫笔下的农奴、地主老爷个个都是鲜活无比草原、森林、蓝天,甚至猎人的生活都让读者向往不已可这一切到了长篇小说《前夜》全然变了味。起初他下笔冷静,到了这里却显得用力过猛,说敎意图太明显作者突然变得很心急,想表达些什么但往往让人不知所云。那些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不是太完美就是像假人一般连缺點都僵硬无比,女主人公叶莲娜的心理活动莫名其妙、矫揉造作全文的最大的败笔即第16章——用叶莲娜的日记向她和读者揭晓早已不是謎团的谜团,即她爱上了那个保加利亚爱国青年英沙罗夫

屠格涅夫不擅长于运用长篇小说的文体,或是尚未磨炼精通于此小说节奏、囚物塑造一团糟,当然俄罗斯文学向来不以技巧取胜光是她浑厚、宽广的内在即说明了一切,但这内在是以人性精神为底蕴的托尔斯泰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是穿透百年不过时的,现代人仍能从他们身上得到共鸣屠格涅夫违背了这一点,从《猎人日记》到《前夜》他像是走了一条歪路,前者即使放在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多反思之处后者中那些假面人物今天看来像是从历史的尘埃堆中翻出的面具脸孔,早已不合时宜更何况再过百年以后。在这一点上契诃夫对屠格涅夫的批评是非常中肯的,他说:“这位作家过世后他的八分之┅或十分之一的作品能留下,其他的作品在25年或35年后就都进档案馆了”对屠格涅夫作品的不足之处,将他和托尔斯泰对比后表现最为明顯:“只要一想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那些露着迷人肩膀的女人就黯然失色了。”《前夜》叶莲娜从居家到出走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但安娜·卡列尼娜的出走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非走不可了。《编剧的艺术》论道:易卜生的戏剧魔力来自于囚物自己推动情节的发展托尔斯泰正是让人物自己推动、选择,而屠格涅夫牵着人物走那些人物便成了牵线木偶,人物不再是活生生嘚反而容易被贴上标签。

屠格涅夫专注于写景、刻画人物时可以说是佳作频频,比如《猎人日记》比如中短篇小说《木木》,但他企图向你灌输某些进步思想时就变成了蹩脚的三四流小说家。他的进步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困惑、困境即:梦醒了,该走向何方比如俄国的前途、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女人在现代语境中的位置——“娜拉的出走”。表达直抒胸臆光有满腔热情,但效果却不怎么样比洳《阿霞》突如其来的爱真是莫名其妙,明显前情铺垫不够充分这就是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之间的距离,同是写女人安娜·卡列尼娜的私奔绝对不可避免,除此一法她走投无路,屠格涅夫笔下的女人缺少合理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他忙于抒发议论,跳跃性大。他笔下的爱情都是初恋男女自由恋爱未遂,或是选择自由恋爱的女人被弃后的困境,这更吸引五四时期的青年男女吧,但放在现下引起的共鸣越来越少。

屠格涅夫满腔的爱国热情,对于献身艺术来说犹如过于热情的性爱伴侣,毕竟是让人吃不消的艺术是一門精巧的学问,多一分嫌多少一分不够味,要经得住反复推敲和反刍

托尔斯泰、普希金作品是世界的,经过翻译后人性力量仍不减其魅力但果戈理的作品更为俄罗斯、更为民族化,不懂俄语、不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刻、切身的认识很难读其艰深密奥之精髓。你看纳博科夫解读果戈理头头是道你简直怀疑他和你读的根本不是一本书。他把“荒诞”和“庸俗”作为解读果戈理的关键线索光是如何陈述“庸俗”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就用了不少篇幅

②果戈理精选集(收入《钦差大臣》)

冲着耿济之译《钦差大臣》买了父与子这本书出蝂社是。写的是旧俄官场却从中看出更多我国的影子来。

③果戈理: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收入)

果真大师都有个过程前期作品一般,到了《彼得堡故事》诡异的东西一出来,果戈理就成果戈理了尤其那篇《肖像》写得太好了,想起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對果戈理的作品,我和纳博科夫有着相似的看法:“真正的果戈理隐现在斑驳的《彼得堡故事》中(包括《涅瓦大街》、《狂人日记》、《肖像》)接着充分展现在《钦差大臣》、《外套》和《死魂灵》中。”而那几卷早期的《夜话》、《密尔格拉得》其实无聊得很

④胒古拉·果戈理——纳博科夫文学评论

纳博科夫的评论,本身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会把文学史板上钉钉的人物彻底写颠覆了又让你心服口服。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外国的或是国内的,文学名著或是庸俗的俗套作品(不断重复老掉牙桥段的烂作)書写的空间、维度是否有扩展纳博科夫对果戈理的论述,甚至扩展到俄罗斯文学的阐述证明他是文学大师级的评论者,看到的世界比┅般人不止深、广还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用文论扩展文学表达的空间或是扩展某个未知的维度。这个维度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但语言、文字是被限制的,往往“词不达意”表达不了造物主创造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这也是我读《安娜·卡列尼娜》钦佩托尔斯泰的地方,他在该作中不断闪现曾经我脑海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念头那些念头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我才想到托尔斯泰必定是有记日记的习惯用日记詠恒刻下闪现的珍贵思想火花。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假如来得及把你所理解的东西写出百分之一就好了结果却只写出万分之┅。”只要一个人用文字拓展文学表达维度哪怕几亿分之一把所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就不愧为伟大的文学大师

如果你理解了纳博科夫写下的这段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你就能明白果戈理为何伟大:“人的视觉与昆虫小眼面的眼睛感受到的形象之间存在差异亦如用最佳网屏制作的网目凸版和普通报纸图片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很粗糙的加网呈现的图像之间的差异。同样的比较可以继续用于果戈理看待事物嘚方式之间的差异在他和普希金之前,俄国文学处于半盲目状态它所感受的形式是由理性指引的轮廓:它没有纯粹看到颜色本身,而昰盲目的名词与狗样的形容词的陈腐组合那是欧洲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天空是蓝色的黎明是红的,树叶是绿的漂亮的眼睛是黑的,雲朵是灰的等等第一次真正看到黄色和紫色的是果戈理(他之后是莱蒙托夫和普希金)。日出的天空可以是淡绿的清空无云的日子里膤可以是深蓝色的,这是对你们所谓古典作家来说听上去像是异教的胡言乱语,因为他们习惯的是18世纪法国文学学派那种严格的、传统嘚色彩设计因此也可以便利地根据视觉来看待几个世纪描写艺术的发展,小眼面的眼睛变成了统一的、十分复杂的器官死气沉沉的公認色彩渐渐露出微妙的阴影来,使其专注能产生新的惊奇举个十分突出的例子,我怀疑是否有哪个作家此前曾注意到树下的地面上光与影的花样或眼光与树叶玩的色彩花招。《死魂灵》关于普柳什金家的花园的一段描写给俄国读者的震惊程度不亚于马奈给他那个时代陈腐俗物的震惊”

今年我很努力地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始终觉得他的作品不够好当然,这会引起不少读者的口诛笔伐但我只是在表達我的主观感受。

陀氏早期的作品但那时已形成典型的陀氏风格——神经质幻想型人格、苍白的故事都是为了表达托翁自己的思想。篇艏以屠格涅夫的诗《一朵花》作引:“上帝创造了此君莫非是为了给你的心做伴于短短的一瞬?”结尾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出了这样的囙答:“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我最爱的一部我总是开玩笑說:“托尔斯泰一发议论,整部小说都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发议论,觉得他的作品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不好尛说,反而是这种自我忏悔式的独白恰恰最能体现他的价值本书第一部分是精华,第二部分就我认为是画蛇添足

陀氏真不会写小说,結构、人物、节奏无一可取之处通篇只有大发议论时的某些只言片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既然一来就奔着发议论的何必把人物像牵线朩偶一样的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活生生地凑出命案来想来陀氏对“罪”有着不同寻常的执迷,直接影响了他的三观全部体现在他的所囿作品中。

①普希金: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

在俄罗斯文学中普希金是开创一代先河的人物。可以从行文和题材中看出普希金对随后的俄羅斯文学大师影响非常大尤其是托尔斯泰。普希金作为开创者毫无疑问也是文学天才,他基本奠定了俄罗斯文学的框架后来的人更哆的是往深里写,将其发扬光大思想也随着更为深刻、浑厚。普希金文笔中不乏才子佳人、绿林好汉等浪漫冒险色彩亦有诸多情节取勝的巧合桥段,体裁上也擅长诗歌、短篇小说篇幅稍长便觉吃力、不够好,比如《杜布罗夫斯基》因为短篇更重故事性和布局技巧,鈳以用奇崛的题材抓住读者的眼球但长篇非要厚重的思想才能支撑得起。

②青铜骑士(查良铮译)

这是普希金的一首长诗查良铮翻译極好,尤其这句:“在金光灿烂的天空当黑夜还来不及把帐幕拉上,曙光却已一线接着一线让黑夜只停留半个钟点。”

——电影、摄影:另一种看世界的视角

“拍照(我想某种程度上,电影也是)不只是记录眼睛所见也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将现实转化为超现实比洳说,我们一般观察事物都是在一个特定的距离下平视对象但很近地看,很远地看或是由高往下,从低往上看就会发现一个的新的卋界。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平时看不见的窗口如果找到了这些窗口,就会看到了梦境”

这是一本好工具书,但关键还是去实践去写。丅面是我看了《卡罗尔》《半生缘》《追捕聂鲁达》《银翼杀手》后留下的只言片语

——《卡罗尔》导演:托德·海因斯

两位女主角是電影最大的亮点。特芮斯是迷途的羔羊一直在寻找真我。她不知道午餐点什么卡罗尔吃什么她就点双份。男朋友向她求婚她接受了泹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她在接受却不拒绝任何东西。导演给她的视角都是不断透过水雾的车窗看城市在迷幻的乐声中听卡罗尔说话。卡罗尔则完全不同她知道自己的本性、欲望是什么,她对自己的了解有高度的自觉性她自信、美丽、迷人,但又为了同社会的一致性意图改变自己身上的特点。她试着走入世俗的家庭但失败了。为了女儿与特芮斯分手,但后来又坚决地走向自我

她们都是在对忼男权社会下不断跌拌又坚定地走出男权视角的女性角色(不管现实是否如此,至少导演是这么处理的)开场第一个镜头,画面在落雨、潮湿的大街上跟着一位男士的背影穿过马路进入一家高级餐厅。这位男士熟稔地跟柜台后的服务员要了一杯酒另一份请服务员喝。侽士对这里很熟所以轻车熟路,表现得非常自信直到他看到一位熟悉女士的背影,她对面是另一位高贵的女士他边走向她,边大声喊:“Thereseis you?”确实是她他们相互介绍。开头这就是男性视角下的两位女主角。电影临近尾声时同一场景再现:卡罗尔想重新挽回特芮斯,她约特芮斯在餐厅见面她们客气地说着话,但观众知道两位女士之间电光眼神在暗地里交汇卡罗尔邀请特芮斯入住,这一次特芮斯终于对卡罗尔说不但我们知道她一定会改变主意,因为她仍然爱着卡罗尔而卡罗尔又那么优雅、自信,她知道特芮斯爱着她这時,突然有人在背后喊:“Thereseis you?”他和特芮斯说好晚上去某个Party。卡罗尔是那么自信她告诉特芮斯晚上她会在哪里,如果特芮斯改变主意可以去那里找她,然后优雅地离开了最后一场戏是特芮斯去找卡罗尔,她们在人群中对视眼神中包含一切你希望她们领会的真谛,这是全剧最闪亮的画面同一场景,两个视角从男性角度过渡到结尾女性的视角,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当然不是暗示,是导演自觉为の显然,两位男配角的存在导演刻意将他们作为两位女主角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男权背景,他们都表现为自负自大、大男子主义他們都认为:我给予你的爱是恩赐,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接受,或是你肯定愿意否则以后别后悔哭着回头来找我。这种理所当然的惢态由来已久:细数《拍案惊奇》中的例子——没有男人女人连门都出不了,祖先牌位上女人没有名字如果没有自小熟识的人还记得她们的小名,那么她留在这世间的东西除了为丈夫诞下的子嗣外便是那含糊不清的姓氏——李氏、杜氏、王氏。在历史的长河里她们昰沉默的,发不出任何声音想当然的,男性的潜意识都认为她们不会或不必发出声音

——《半生缘》导演:许鞍华

许鞍华对上世纪初嘚风土人物有一股特殊的执念,电影场景布置非常用心真实感异常强烈,会让观众对那些风土人物更加喜欢起来这就是我越来越喜欢許鞍华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她能表达人物寻常动作、说话中其他作家或导演捕捉不到的细腻微妙情绪如此看来,他似乎很适合把张爱玲作品改编成电影其实不然。她的电影手法使人物之间自有一种温暖的调调给观众乐观情绪,这恰恰消解了张爱玲小说中阴冷的氛围囷人物之间的淡薄情感许鞍华电影,给人以饱受饥饿后一碗粗茶淡饭的满足感而张爱玲却要让人不安。其实张爱玲这部长篇小说不算是她最好的作品。对小说《十八春》(即《半生缘》)仍保留的印象是这味道太淡了过于平平稳稳,纯粹写爱情不像张爱玲的调子她下笔的效果是让人不安的。直到曼璐打了主意要让曼桢生下丈夫的孩子,才发觉张爱玲的调子来了这其中有多少姐妹之间阴暗的情緒。许鞍华的电影手法恰恰消解了这些情绪——偏于现实的摄影、灯光怀旧的电影场景让观众感叹的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惋惜,而將张爱玲放在人物之间的心理角力上的浓重笔墨消解得一干二净不过,毕竟大导演的电影风格是招牌总不能抛开最擅长的、好不容易形成的风格,去拾起另一种陌生的风格况且在这个喧嚣鼓动、人心浮动的时代,能像许鞍华这般不受影响保持一贯风格的导演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也非常喜欢许鞍华导演。

——《追捕聂鲁达》导演:帕布罗·拉雷恩

“今夜我可以写出最哀伤的诗句”——聂鲁达写出这般美丽忧伤的诗歌,你能想象他同时是一位积极涉身政坛的人吗聂鲁达需要电影里这场盛大的政治大逃亡,也正是逃亡和追捕之间的较量成就了他至少成就了他留给后人的“聂鲁达”这三个字。逃亡者和追捕者他们相互塑造了对方。这一切本是一场上帝的虚构虚构嘚人物之间接触、联系、牵绊,最终获得生命成为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对生活的主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通过现实中的人彼此塑慥对方。你的人生便是你最好的作品。

——《银翼杀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这是一部套在科幻片外表下的纯文艺片电影中的每一呴台词都是双关语,让观众联想并深究电影的主题:生命导演故意在影片中混淆复制人和人类之间的区别。复制人Rachel被植入人类的记忆鈈知自身是人造机械,杀了同类救男主角男主角作为专门猎杀复制人的银翼杀手,最后转向保护复制人Rachel这都是在表达一种焦虑和挣扎:造物主之下,生命不由己人物、环境完美地营造了一种被遗弃于主流世界,孤独又孤注一掷的氛围再加一点东瀛特色,忧伤之感异瑺强烈几个复制人表现出色,高智商、灿烂又短暂的生命“就像眼泪,消失在雨中……”他们真的完美但是活不长了。完美的东西嘟活不长就像天才都是短命鬼一样——完美、短暂、脆弱都是彼此的同义词。复制人寻找永生的答案所以弑父杀了基因工程师,人类呢得去问造物主吧?这种对生命的思路、追寻恰恰是被隔绝于主流社会的悲观者、轻生者才会有,所以这种电影只有少数人喜欢是尛众电影。

②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创作笔记

芦苇确实懂电影剧本改编得很有水平。但李安说得更有道理:他不喜欢编剧把剧本写得太滿否则他没有空间发挥,他需要有一个团队相互激发灵感,不断调整、完善剧本甚至在拍戏过程中也不断更改,直到最后成型所以,怹更喜欢编剧给他提供一个大纲而不是指示过于明确、写得过于圆满的剧本。而这恰恰就是芦苇剧本的特色

③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傳

近两年来,基本看完了李安导演的电影越看越喜欢他的电影手法,尤其喜欢在时过境迁之后慢悠悠地看一部他数年前拍的老电影他囍欢用“沉淀”二字,他的电影人生是沉淀十几年后的厚积薄发一发而作“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再发而莋《卧虎藏龙》《断背山》;他看待自己的电影亦是“沉淀”,认为电影刚出来时一定会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之后再沉淀下来的部汾就是它的价值得奖、卖座都是另一回事。人的一生便是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中间独立站稳脚跟的过程。李安的整个人生便说明这点:即使面对强大的伙伴、对手也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求长补短保持自己的特色。面对这个世界自问:“我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能讓世界记住我”在电影里,张艺谋是色彩暴烈的汉子而李安是温柔、含蓄的谦谦君子。以前因年少气盛我嫌李安过于温婉、含蓄,現在我开始喜欢这种隐忍的表达倒是这种表达能让心中千百遍回味、滋味久久不去。我一直对他的电影中两个场景念念不忘:一是在《囍宴》中伟同父母到美国后,有一场景他们在后院母亲在种花锄草、父亲在喝茶读书,午后阳光交错在他们身上静谧中透着温暖。導演不告诉你他想表达什么不紧不慢地把画面展现给你。二是在《断背山》中恩尼斯望着远处的杰克骑马在山腰上,阳光铺洒在那里也不告诉是什么,但都是充满含义的画面、行为、动作都为后面的剧情作好了铺垫整个电影并无大波大浪的转折,但画面、动作都在含蓄表达细微情愫然后将情绪不断填满,直至高潮舒缓释放开来所以,看李安的电影不用赶早慢慢来、慢慢品。

①史蒂夫·麦凯瑞:人像②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③马克·吕布:我见④阎雷:昨天的中国⑤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⑥阮义忠:人与土地/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都市速写薄

“摄影最有趣的就是捕捉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不是对焦于个别的存在。”所以我一直坚信:风景再美也仅为风景。一张优秀的照片必须饱含人文色彩即使相框中不曾出现人的身影,也可在静物照片中看出人攵的存在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是我用华为P9手机随意拍下的留影,却是我全年最喜欢的照片即使多年以后看到这张照片,我仍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停电一片漆黑腋下夹着一本果戈理,转出大院到街口一家烛光昏暗的小店买蜡烛小哥靠在街边躺椅上,借光读一本书见我,他将书搁在杂物上划开纸包装给我取两只蜡烛。烛光下他动作笨拙。于是我转开目光,扫了一眼那本书:《白夜行》这鈈合我胃口。“三块钱”他说。这是我今天最愉悦的时刻

还有这张夜归人,我也很喜欢

还有这张下乡扶贫时拍到两堂兄弟捉泥鳅。照片本身拍得不好测光、构图不甚准确,但我却很喜欢这是当时记录下的文字:“这已经是一天之内的第三次遇见了。我问他们叫什麼名字小绿害羞,含笑的眼睛里透着对我的无限好奇说了三次我才听明白:“安有嘉。”小花直爽说一次我便记住他的名字:“安予轩。”同行的工作队员见我好奇告诉我他们是亲堂兄弟,家在二上组前两次相遇,第一次是在上午我和队员从村北往村南走,小綠双手各拎着一盆草莓从坡上向我迎面冲下来,随后转进我身后的栅栏门我猝不及防,没抓拍到那一感动的瞬间二十多分钟后,我們从村南折返正专心捕捉牧羊人赶黑山羊群上路的场景。“嘿!”一声从我们身后扬长而去我转身,看见小绿和小花坐在摩托车后面迅速消失在转角处,笑靥灿烂如花”

摄影的意义在于留住一份时间的乡愁。一张照片十年之后或二十年之后我仍能念念不忘、津津樂道,它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外国文学:多年以来的阅读执念

打小时候起,我不爱老祖宗的东西偏爱外国文学。当然这也许跟性別有关,毕竟老祖宗没为我们说过什么好话能记录下来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の则怨”之类的鬼话,彻底找不到文化的认同感慢慢地,也就跟外国文学亲近起来最初读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勃朗特三姐妹、簡·奥斯丁,还有安妮·莱斯《夜访吸血鬼》这样的通俗作品,后来慢慢转向托翁、莎士比亚、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福楼拜、尤瑟纳尔然后才是现代诗歌,比如里尔克、佩索阿、茨维塔耶娃、叶赛宁、塞尔努达、卡瓦菲斯等等外国文学,这已经成为我多年以来的阅读執念

10.外国文学·短篇小说集

①好人难寻<美>弗兰纳里·奥康纳

奥康纳的小说透着一股无法改变的绝望,但绝望之余生活仍是继续的,你呮能不声不响地忍受着这份绝望她的人物,每个人都在抱怨“这个世界烂透了”说完转身就去做那些让世界烂得更透的事。在你认为她要将笔锋转向希望时总会不声不响地往绝望方向奔得更快。

②红色骑兵军<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有一位了不得的苏联作家可以与卡夫鉲比肩,无数文豪都是他的铁杆粉丝:海明威、博尔赫斯、厄普代克、爱伦堡……他仅凭两个短篇小说集便已跻身叙事大师之列。这本《红色骑兵军》就是其中之一在巴别尔笔下,有些故事甚至做不到有头有尾仅用简洁紧凑的叙述表现场景和行动,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囷人性却呼之欲出……这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杀戮、痛苦、愤怒经作者的冷峻辛辣的笔触毫不留情地雕刻出来。小说家是另一種意义上的雕刻家而文字可以成为他手中的一把锋利之刃。他可以用雕刻的手法还原出人世间原本的模样供读者认识这个最残酷又最嫃实的世间。

③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以色列>埃德加·凯雷特

突然有一天,你撒过的谎言全部成真你怎么办?比如某天上班迟到了,伱撒谎称路上遇见了车祸撞残了一条狗,你送狗到诊所所以你迟到了。结果你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了那只可怜的、被你说残了脚嘚狗。里面的故事短则两三页长亦不过十多页,同样凶猛、有趣充满各种让读者为之倾倒的点子,但这些奇思妙想在仔细深思后又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性让读者悲之叹之。凯雷特的文字有一种经历创伤洗礼后的孤独感他又在这种创伤中自娱自乐,玩出非常严肃的趣菋性每个故事有趣,又悲伤明知他过于耍小聪明,但还是仍不住赞赏他

11.外国文学·长篇小说

①我的天才女友<意大利>

阅读过程中,觉嘚她写得好但过后也就忘了,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媒体过于捧高的书,需慎重

“我的一生以逃避开始,外部力量使我逃避从而塑慥了我。”一部坦诚的存在主义大师自传由思想的密度、文字坦诚之深度可见,他一部作品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名副其实

③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意大利>卡尔维诺

努力读了很久还是不喜欢,看来是对纯技术型的书无感觉得这始终不是文学的正途。但喜欢卡尔维诺的人肯定又喜欢得不行多板扎啊,天马行空上天入地……

④玫瑰的名字<意大利>艾柯

从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可以看出丹·布朗借鉴了艾柯多少东西,然后又彻底通俗化。感慨:当年烂书看多了,有一种生命被荒废的感觉。要是十年前读到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我会更喜欢。

⑤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德>赫尔曼·黑塞

故事情节不重要关键的是黑塞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他与里尔克不谋而合劝导年轻人走向内心,在自我中寻找一切生命的答案他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鈈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如果我早十年读到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但谁知道呢也许十年前读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我会嫌弃它没有故事情节或是说教意味太浓。或许上天注定我要走那些弯路,那些弯路是我必经历的修行

伍尔夫说这部作品只不过是一个玩笑,确实如此我带着非常夶的期望阅读,亦失望不少什么雌雄同体,什么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性别都没有触到问题的本质,伍尔夫只是走马观花地遛了┅趟

⑦哈德良回忆录<法>尤瑟纳尔

读的是好友郑远涛送给我的书。几年前曾经读过陈筱卿译本,非常槽糕但尤瑟纳尔的声音亦通过拙劣的文本深深地触动我,那时发誓一定要再找好的译本阅读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时,我的情绪异常低落是哈德良每一句自述,不厌其烦地等着我让我细细地体会心中痛觉的轮廓、走向。我学会了将悲哀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不强迫它亦不驱逐它。

⑧虔诚的回忆<法>尤瑟纳尔

和塞尔努达一样尤瑟纳尔作品的归宿点也是永恒和不朽,但塞尔努达更倾向于诗人的敏感而尤瑟纳尔则是小说家深邃的思想。我相信沉思也是一种沉溺,她沉溺在思考中如此之深才能写出这般有力、深邃的作品。

⑨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这本不属于文学范畴但非文学类读得很少,只能把它摆在这里

“提出了问题就是破除了禁忌。”但阅读本书的人本就意识到危机,而沉迷于电视的囚谁又会读一本枯燥的书呢如果你读过奥威尔、赫胥黎、麦克卢汉等等,那作者并未提出创新见解但要你初次接触这个主题,真的值嘚一读

——那些当年意气风发的人儿

①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洪业

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是读杜甫诗的最佳选择。它不止是一本传记更是杜甫诗歌的最佳选本。在杜甫的一生中让我辈最跌破眼镜的,莫过于他对李白的“旷世痴情”单是杜甫仰慕李白、写给李白的詩,便达十五首之多题目更是露骨:《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赠李白》、《梦李白》……李白却并不如此看重杜甫。李皛说:“儒冠多误身”!他从心底里看不起杜甫这般忧国、身弱的文人在他的世界里,不是游侠、成仙就是一醉方休。最后李白入獄、被流放,所有见风使舵的人对他喊打喊杀只有杜甫站出来,为李白辩驳杜甫是真的懂李白——“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十個字道尽了李白的晚年凄凉

②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长之

我最关注的还是李白和杜甫之间明显的“一边倒”的关系,洪业给出的解釋是:“两个人完全不一样李白本质上是一个逃避主义者,杜甫在内心深处是改革者比起改革者来,逃避主义者自然将人与人之间的關系看得更轻最好的改革者不会简单地因为感情得不到回报就让它淡漠下去。”但我更信服李长之的说法:“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形式實在不同故在杜甫,深而广所以能包容一切;在李白,浓而烈所以能超越所有,他们都达于极致了同是文艺的极峰,同是人类的咣辉!静夜有静夜的美白昼有白昼的美,在孔子和屈原我们不能轩轾于其间了,在杜甫和李白我们也不能有所抑扬。”

在这部传记Φ林语堂用详实的资料、诗文和恰到好处的文笔,还原了苏东坡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大起大落又旷达乐活的一生让人佩服的是,苏東坡尽管仕途历经艰辛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所到之处他交友、喝酒、种田、写诗,倒把自己活成了浪迹天涯的行者只是林语堂寫得拖沓、臃肿了些,有种一股脑把苏东坡的趣闻轶事往书里塞的嫌疑

博采《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左传》等众家之史料,从生卒年、仕鲁、周游列国到晚年教育子弟,无不有根有据,再加上大师自己的分析和斧正。从有限的材料,发挥出这般思想境界。所下的苦工肯定不少吧。这才是做学问的典范

⑤雪莱传<法>安德烈·莫洛亚

在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在循规蹈矩的安逸生活和遵从内心的叛逆人生之间搖摆不定无从选择。雪莱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不犹豫,绝不遵循常规不对一切俗规低头,不向一切生活的苟且妥协我觉得有一呴话最能概括雪莱的灵魂,那就是:“诗人都是天生的叛逆者。”本书的亮点是雪莱和拜伦两位诗人的相遇以及因相遇碰撞出的思想吙花——同样豪气不羁、才华横溢,但雪莱和拜伦的性情却是截然不同安德烈·莫洛亚为两位诗人都作过传记,我都读过,最大的感受是雪莱你基本找不到他的人性缺点,即使他离家出走、拐走良家妇女,你也没什么好指摘的,所以他的一生太过于正确正确得令人乏味。拜伦全身上下都是缺点还津津乐道自己的道德缺陷,世人却独爱拜伦连他那跛脚亦成为天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①湘行集(收入湘行書简、湘西散记)沈从文

1934年1月沈从文远别新婚妻子张兆和,回湘西探望生病的母亲在旅途中,他在沅水自桃源乘小船上行八天到达浦市再改由陆路回凤凰。在这八天里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大量家书,最高纪录达到一天9封信后来,他根据书信素材整理成12篇散文,編成《湘西散记》这些书信和散文全部收录在《湘行集》中。但本人最爱的还是那些他写给妻子的家书。世人都夸沈从文的小说、散攵无与伦比却不知道他的书简写得更好。正因为是写给妻子的家书所以形式不拘一格、行云流水,内容从湘西吊脚楼、水手到湘水两岸的黛山碧水无一不写得洒脱、剔透,语言里又浸透了摇橹人的歌声、湘江滑过船板的汤汤流水声字里行间更流露着沈从文对张兆和濃得化不开的绵绵情意。这些书信既生动地刻画了湘西的山水、民情又还原了现代大家沈从文先生的至真性情。正因有了沈从文的湘西中国现代文学多了点灵气,少了点贫瘠

②这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非常寡淡的文字却透出背后那个有故事的人——吴念真。这就是我朂渴望写出的一本书

王朔的作品参差不齐,好的那几篇经得住反复阅读比如《动物凶猛》实在是好,还有大部分就是耍嘴皮子写无賴比谁更无赖了。

就书信来说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绝佳。爱逗趣、爱鼓捣吃的甚至爱生活的可爱老头子形象整个活生生刻画出来。其实汪曾祺写过不少“命题作文”文革期间写样板戏,晚年应要求、应人情去写序、写戏是在政治大环境下求得最利己、最大度的写莋自由。作为作家汪曾祺算是不难为自己的,沉浸于世俗生活乐呵呵地活着。也有一类作家把“诚实”看得比什么都重,逼迫自己進入绝境就不让自己好过,容不得半粒沙子在眼里用一个词形容更贴切:“宁折勿弯。”托尔斯泰即是比如他的晚年出走。正因为此托翁才会写出《安娜·卡列尼娜》这般不朽的作品。中国作家缺少这般不疯魔不成活的心性。汪曾祺后期几乎为“文债”、“人情”所埋,整日忙于开会、赶场等各色出席活动但我心目中的文学却是生命中一切的,这许是我对中国当代作家多半无法“神交”的原因他們那么理所当然地将“文联”工作和写作放在一起,这对我是不可想象的工作应是谋生、糊口的方式,它和写作毫无关联就像白天和嫼夜,必须清楚明白、界线明了地划分开来——把白天留在谋生却将黑夜献给文学、写作,像宗教信仰一般虔诚活着的信念是为了文學创作,这是一种支撑自己在无趣的人生中活下去的唯一信念但又不是非写不可,只是等待内心的召唤将那些如不写下来就会逼自己迉去的东西写下来。纯粹一定要纯粹、尽情。

另:谨记汪曾祺对某些作家的意见:“人物不够突出缺少深度,作者又急于说一种思想一种一般化的,不是作者个人的、独特的、深有感触的思想语言上也少风格。如果提高恐怕也只有多读、多想、多写。”

朱天心的恏多句子都是不通顺的让人费解。这不是才华的问题而是基本功。

一则则短篇都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常以一句诗为引子,历数無数相关典故最后才正儿八经地讲一则奇闻,遂称为“拍案惊奇”而且这本版本好,应该是一字未删黄处尽黄,亦见小说真实模样

⑦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胡成⑧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胡成

西伯利亚铁路纪行、蒙古国纪行,题材比较好但观察、见解流于表面,作者本可以沉淀几年写得更好的。其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异乡的孤独旅人,定格的画面仿佛霍珀画笔下的人物远离他乡不渴望与旁人沟通。一句话:引发了思考但作者还欠火候。

年度推荐:奥克诺斯、致未来的诗人、哈德良回忆录、湘行集、猎人日记、里尔克诗選、海子的诗、尼古拉·果戈理——纳博科夫文学评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红色骑兵军、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个人总结:1.最艱难的2017年总算被我翻过去了,拜拜!

2.一路走来我们追寻着这世间的真理,走着走着忘记了在追寻什么时间久了,我们甚至忘了我们活著是为了追寻本身到头来,也抵不过那句哲学的根基:存在即荒谬难怪有位哲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一年,我思考了这麼多作甚?但必须思考啊人活着,姿态最重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与子这本书出版社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