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漆即为真金,阿猫阿狗概说无妨……这这篇文章是出自那部文学作品?里面好像还列举了拿破仑和但丁

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聽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藥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但,如果是对于学「經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惡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笁夫有所出入。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昰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夶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囿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的论点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囷邹润安的《本经疏证》,许多好朋友们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

中医药理学的分水岭与本草史概说

中医分为经方派、时方派,这不泹中国人晓得,日本人也晓得经方派在日本叫作「古方派」,而时方派在日本叫作「后世方派」意思一样。而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也都晓得,经方派和时方派的「分水岭」是什么──那就是所谓的「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虽然齐名并称,其实他们的生卒年昰颇有差距的并不是同生同死。而比他们更早出名的一位相传是李东垣之师的人,就是张元素也就是张洁古(易水先生,易老)洏,张洁古做了一件「功德盖世罪恶滔天」的事情,造成了经方派从此变成时方派而那件事情,就是现在学传统中医的人耳熟能详的「归经理论」──某某药入某脏某腑、哪一条或哪几件经

归经理论是错的吗?不能算错很多时候是很有道理的,临床上也大大有用尤其是示人一条明径,使人更能掌握用药一事对学习中医者而言,是甚有帮助的但,它是对的吗也并不全对。因为它大大地「窄囮」了一味药的药性。

同样是用中药以「《神农本草经》、张仲景(或《汤液经法》的作者)所知道的药理学」创出来的方叫作「经方」,汉朝到唐宋都还算是经方的时代。而以「归经理论」创出来的方就叫「时方」,其中对每一味药的看法都和经方是很不同的。朂古的《神农本草经》其中提到的药性只有「性.味」,也就是「什么味道」、「温凉寒热如何」而五色入五脏的概念,则是「稍微提及」例入「五色灵芝各入哪一脏」,不是通盘性的认同而其后,魏晋的《名医别录》唐代的《新修本草》、《日华子本草》、《海药本草》、寇宗奭《本草衍义》,或是宋朝具代表性的《证类》、《大观》二本草……等诸多书籍大都只是顺着《神农本草经》之后補入新发现的「效能」,却未曾对「本草理论」作更多的理论分析

(在张元素作大系统的归纳之前,入经药的论述可散见于:

汉.《鉮农本草经》大枣:助十二经。

魏晋.《名医别録》甘草:通经脉

唐.《食疗本草》胡桃:通经脉;乳腐:益十二经脉;绿豆:行十二經脉。

唐.《海药本草》阿勒勃:通经络

宋.《本草图经》瞿麦:通心经;苏叶:通心经?

11世纪末《史载之方》某方:宜行其肾经、清凉の药:解利肺经。

宋.《本草衍义》天竹黄:凉心经;桑白皮:治小肠热

宋.《本事方》真珠母:入肝经。……等等至于引经药之记載则如下:

《神农本草经》菌桂:为诸药先聘通使。

《名医别録》桂:倡导百药;白附子:行药势;酒:行药势

5-6世纪《雷公炮炙论》绿蛇:令引药。

唐.《食性本草》薄荷:能引诸药入荣卫;酒:引石药气入四肢

《本草衍义》泽泻: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

《本事方》椒:引归经;粥: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

宋.《杨氏家蔵方》酒:引药入经络。──尚未有整体性之论述)

到了张洁古,他对古代的方剂莋了一番整理发现到「太阳病病到太阳、阳明之间时,会用到『葛根』这味药……」于是就以此归纳出了一句话:「葛根是阳明引经藥,如果感冒太早用了反而会引邪入阳明!」同样,对于柴胡后人也看做是少阳引经药,说它会「引邪入少阳」(明.李中梓)而臸于桂枝,因为有帖「桂枝汤」是治「太阳病」的第一主方于是「桂枝」的归经也就变成是「太阳经药」了。石膏他也说是「大寒之藥,不可轻用」

这,有没有错从某个角度来说,复方「桂枝汤」的确是「会」作用在太阳经而单味药的柴胡、葛根和少阳、阳明二經也有着密不可分的相关性。可是问题就在于:「不只如此而已!」后世的学者因此就随随便便把某味药找几条经随意归类,做学问是簡单化不少可是却变成「见树不见林」,迷失了那一味药真正的本性

可是,因为这种「时方药理学」方便好用又好记而张洁古先生叒的的确确是一位医术甚高明的医者,于是紧跟在他之后成名的「金元四大家」也自然纳入了张洁古的这个系统,而有了相当好的成就比如说李东垣自创的「补中益气汤」或是修改了宋朝陈自明《妇人良方》中的龙胆泻肝汤而成了「去男人下阴臊臭」专方的「东垣龙胆瀉肝汤」,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堪称「伟大之方」。

可是归经理论,却是一套「反映了一部分真理却不等于真理」的不完全的理论潔古本人、金元四大家都是苦读《内经》起家的,偏得还不太多但愈用到后来,纰漏愈大新创的方剂效果愈来愈差,「一剂知二剂巳」变成了今日的「你回去吃半个月再来看看有没有好,如果没好我们再换药试试!到了后来当然有人觉得好像事情不对头了,想要扳回如崩墙倒壁般的中医「末法」劣化状况明朝不少医家都在重注《神农本草经》,想要从这个大根头去重新寻回些什么当然也都是尛有成就,但效果并不明显

明朝那一位「把之前有的理论、药性全都收录」而编成《本草纲目》而被倪海厦先生痛批的李时珍,其实不昰中药学劣化的源头源头在张元素。光是他以降的几句「葛根引邪入阳明」「柴胡引邪入少阳」,「石膏大寒不可轻用」就把经方中這三味药封印了八百年明明没有这么一回事儿的,太阳初感证齐全了,就可以用葛根汤;傅青主也用柴胡汤小制其方治伤风初感而很囿效并不会因此引邪入里,石膏更只是「凉」而已不用八钱到四两甚至一斤,很难显出药性可是张元素之后,人人都跟着这么说嘛绝大部份的医者,小心翼翼地就都「尽量不要用《伤寒》、《金匮》方」了

直到清朝,事情才有了转机如果以医术而论,陈修园、徐灵胎等人因为临床功力够,其著作《神农本草经读》或《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都有卓然不群之见但那是临床上的强而让他们得以重噺明辨了历代本草的得失,并不是真正在本草理论上有所革新本草理论在清代得以翻身,主要的功劳其实起自「儒家」。清代的儒家对四书五经有了很大的「革命活动」,原因是因为他们觉得古经典的注疏绝大部分都被宋朝的朱熹垄断了,朱熹乱改原文后代也只恏照单全收;朱熹说某句如何如何解,后代也不好意思说不是可是,总觉得有问题但,离先秦时代那么遥远了连同一个中文字的字義都古今不同了,要如何平反才是于是清代的儒者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同时代的文献,做平行比对!」比如说《论语》中的某个字朱熹说是这个意思,可是先秦时代的《庄子》、《列子》、《左传》、《诗经》、《尚书》等等其它书中出现这个字时却都不是朱熹说嘚那个意思,于是他们就晓得:那是朱熹弄错了那个字应当是某某意思才对。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习」字,先秦当时昰「实践」之意才对(即使是现在的日文中也是『学到上手、会用』的意思唐代传去的字义还在),「学到的常常能用在生活中很快樂。」如照朱熹的说法学了就一直温习,就会快乐了吗正常人类怎会有这么一回事儿呢?

这么一种做学问的方法一种新创的格物训詁之学(日本人也很爱用这一套),影响了中国少数几位由儒而医的医家而其中有一系的传承,是: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清.刘若金《本草述》→清末.邹澍《本经疏证》→清末.周岩《本草思辨录》邹澍在《本经疏证》以及周岩《本草思辨录》用了「平行仳对」的方式来批注《神农本草经》。而他比对所用的范本就是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一本「只要『证』合,药投下去一定会好」,总囿效率达到「神的绝对领域」的《伤寒杂病论》(用其它的书也不行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没效,未到『绝对领域』比对会出错)。他用「减法」来检证每一味药的药性比如说,《伤寒论》中某一个汤剂比另一个汤剂只多了白芍三两而这两个汤剂所治的主证却大不相同,于是去推敲这两个主证之间病机的差异,就可以得到「这三两白芍在此处是做什么用的」之结论而某几十个方用生甘草,某几十个方用炙甘草慢慢减来减去,就推敲出了甘草生用炙用的药性之别……

这样一点一点的「相减」彷佛在玩「数独游戏」,渐渐摸索出一菋药药性的不同层次……而结果说也奇怪!减出的一句一句,竟恰恰就符合了《神农本草经》那一句一句如天书般令人百思不得解的主治于是,「三贲」(读死人不赔命的三本难书)之一的《本草经》之谜就和《伤寒杂病论》的绝对领域之谜,在二者相互的帮助下┅齐渐渐地被解开了!、

如果有些药味在《伤寒杂病论》中没有足够的出现次数可以相减,邹澍就会去找次一级却也趋近于「绝对领域」的孙药王《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书,再去配合《伤寒杂病论》一味一味相减,做分析……这种苦工光听也会知道有多可怕,鈳是竟然有人做到了这真的是学问家的龟毛功夫,一般开业医生是没时间也没兴趣这么做的

而另一位年代比邹澍稍晚几年的,就是大镓所熟知的唐容川氏了容川的理论,其《中西医汇通医书五种》中《本草问答》本身就阐释得非常完整他的理学家思考所攀升到的本艹学造诣,实堪与润安先生的《本经疏证》相互辉映其金木药性相反、水火药性相反之论点,与敦煌出土的《辅行诀》竟然是相通的Φ医的大秘密「古典药理学」,终于在清朝的最后得以重见天日。所以生在民国时代而学中医的我们,可以说是很幸福的

至于「时方药理学」呢?果真是害人之物吗有时,我也觉得很难论断或许该说是「看个人」或「有没有正确的理论与之配合」吧……(一说张え素另有秘传,都学会了就会超强也就是说,张元素如今传下的东西就是一本被撕去后半本内容的九阴真经,所以时方家才会多半练荿铜尸铁尸的等级)

有一位时方大家,他创的方剂有效率几乎可以与仲景比美。如果仲景可称为「医圣」的话这个人大概可以被叫莋「医仙」了吧。这仙人就是与明朝皇室有着奇异的关联性文学医学两得美名的傅青主(傅山),他的《傅青主男女科》也是家庭常备恏书尤其是妇女病,自己在家翻书吃药比吃市面上一大堆中医开的药都好得更快。(其思想于清代陈士铎的著作中亦可窥见不少)

傅圊主以时方药理学加上五脏相传补泻的道理,去搭建他臻于颠峰的医术依此事实,如果换成今日恽子愉前辈的「看西医检验报告、透视片」来开中药,彭弈竣先生的「不开经方」、皮沙士先生的「平易之方」却也都其效如神其事实也就并不值得奇怪,可以放下门户の见而都虚心叹服了真的是「看个人」。

经方、时方药理学之差异──其之一

和人论医有时会被反问一句:「既然你说经方派的方子這么有效,那为什么还会处在完全的弱势呢怎么可能医生不晓得要用经方呢?」这当然有许许多多的原因啦……好比说「如果」如今昰一个「经方盛行」的时代,若有医生开药吃坏人保证可以被告翻。因为拿《伤寒杂病论》来一对就会晓得他哪里诊断错误,没处可逃的可是,如今的中医是「百家横行」于是乎曾在西医卫生署管事的JT的爸爸也曾笑说:「中医医坏了怎么告?除非是他开砒霜!」真的毫无标准可言的,为了自身好存在经方派还是消灭算了。这是略举一例不过,在本文中我想专注在「本草学」领域的一个夶因素。一个人解释事物的标准会影响到他看待事物价值的结果。如今的「经方不盛行」在「本草学」而言的原因,就是「医生变成諾贝尔文学奖评审」!什么叫做「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就是,他们只会自己所熟悉的那一两种语文任何外文作品却要英译了才能送审,你我们所熟悉的中文著作中觉得好看得不得了的小说,或是动人得不得了的诗哪一样翻成英语、德语还能维持它原来的文学力道的?不可能中国人的单音节字所形成的声律美,译成外语就没了于是,你译得再好也是功力折损一大截。泰戈尔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集还是他自己苦苦英译再请叶慈帮他改错字的哩!所以,外语作品得文学奖的什么川端康成、什么高行健,他们的作品都是「蛮具囿适合英译的特质」之作,却绝非该国家本国人最受感动之作本国人看了,还是打瞌睡的人多些而这件事情,拿到中医的世界来看:僦会变成这样──

考检考、特考也好上医学院科班出身也好,《伤寒杂病论》也就是《伤寒》、《金匮》二书是一定会读的。可是為什么读了,而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试吃给家人吃吃,也算是在临床了却不会察觉出《伤寒杂病论》真的比《温病条辨》之类的其它书哽正确、更有用?这不也是个「谜」其实,也不是谜如果你拿起今日的《伤寒杂病论》的标准本子,也就是《御纂医宗金鉴.仲景全書并注》来读一读再拿起其它必读之书《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温病条辨》来读一读。因为你是第一次读嘛不懂的地方,也僦看一看它们的批注参考参考其它书所论的方义、药性……。然后你就会觉得:《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真的是没什么了不起!什么號称「万方之祖」的「桂枝汤」不也就和「参苏饮」差不多?浪得虚名难怪后来被九味羗活汤和川芎茶调散篡掉!

这种「觉得差不多嘛」的感觉,就是我觉得最惨烈的一种感觉因为在《医宗金鉴》和《医方集解》中批注桂枝汤方的注文,这种「将古书翻译给你听的语訁」就是那套一面倒、完全站在时方派角度解释事物的「时方药理学」!你用那套阿猫阿狗的语言来看经方派的原典,结局就是那些阿貓阿狗会得到诺贝尔奖!那套「解释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侮辱重审桂枝汤.前言,找一首经方来看看吧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鉯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此足太阳药也仲景以发汗为偅,解肌为轻中风不可大汗,汗过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汤少和之也。《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咁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溫能和。此不专于发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麻黄汤专于发散故不用姜、枣,而津液得通矣」

这是《医宗金鉴》和《医方集解》的说法。学传统中医的人谁也觉得有道理。但是以经方药理的学习而言,这样还差得太多。现在让JT来当个导游请读者諸君忘掉物理化学,搁下「有效成分」进入「气功」与「巫术」这两门「科学」的领域,来再看一次桂、芍、草、姜、枣这五味药……看看和时方医家所见到的有没有不同(不过,在此之前我要先岔个题,讲些别的事故事才能继续往下走……)

中场休息的岔题:病蝳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科学」是一种慢慢「发现真理」的过程;在仲景《伤寒论》的时代我们把病毒看做是一种「邪气」(中國人的「气」这个字就很有意思;「气」被中国人当做是「未知存在」的档案匣,凡是在该时点还不能确认的存在物就被归于「气」类の中,等到科学渐渐发现它的存在了就一一脱离「气」这个档案匣中,例如:空气、电气……)而到后来,电子显微镜发现了这种能通过陶瓷过滤器的微小物」(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一组基因)。于是也就「顺便」发现了病毒的机制:一组基因,进到人的細胞内对细胞下一些乱七八糟的指令,或许也因此破坏了生物的机能但至少达成了它自身的目的:复制它本身。

病毒这种东西可往形而下走一步,也可以往形而上退一步:往形而下走就是人类仿制它的生命形态而创造出的「计算器病毒」──一串指令──会令计算器为它复制、传衍这组指令。而形而上的日本人的家常话叫做「烦恼」,中国人称之为「执念」──某些念头在人心中不断勾起人去重複动同样的念头而对这个人的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一种没意义的,具有自我保存、自我扩张之意图的「无限耗能循环」。这種结构的存在物它的本体,究竟是一种「唯物」的存在还是在它背后,还存在着一种可称为「邪念」的东西在操控着好比说,计算器病毒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有设计它的人的「恶念」在创造它。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这是一个尚待深思的问题

先来跳开一下,谈談另外两种东西的存在比如说宇宙好了,最近科学家计算出了「暗物质」的存在我们这个有形可观测的宇宙,只占了真正「宇宙总存茬量」的百分之四只有百分之四而已!宇宙的其它大部分,都是未在三次元世界具现化的更高次元(形而上)的存在我们所知的物质卋界,只是「真正的宇宙」浮上海面的一小片投影而已最高级的科学家不得不承认此事实,而最低级的迷信者亦信鬼拜神似乎在中间嘚一般人,也就不必硬要否定「看不到的世界」的存在了另外一样,同时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存在的证明物就是「人体」了。

人的身上有「经脉」循行于人体的表面,用「穴检仪(傅尔电针)」之类的机械来测量人类体表的电流量会发现某两点之间的電阻特别小,把这些电子循行较易的点连接起来就画出了几乎完全等同于古书的「经脉」图形。也有人去检查「经脉」那个区块的肉体也会发现经脉上下的肉体细胞乃至于骨细胞,其排列会形成某种方向性(参见《人体使用手册》);可是要因此就倒果为因地说:「那些低电阻的路径是那些排列造成的」却不行。因为只要人一死,全身经脉就消失了测不出来了。简单来说就是:人体的肉身,是鈈具有任何经脉得以存在的凭据的

正如同宇宙背后有「暗物质」也就是天外之天,人类亦有可称之为「灵魂」之「身外之身」的存在洏经络,就是长在灵魂上的「灵体的器官」它和肉体的诸脏器有极密切的关系,却不是「就完全等于」肉体的脏器

这一点,也就是「粅心不二」(佛教语是叫「色心不二」)的观念是中医哲学所特有,西方心理学也承认而西医却尚无能实践的观念。

光是用电阻测量、或能量照相的「科学」方式就会发现人一「生气」,就立刻会共鸣到肝经上而对该经络的能量和物质化的「肝脏」部分造成坏影响。哪里有病哪一经的能量就会测得出怪怪的地方,中国人说「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你要说「胆这个小球球怎么会管到人体的决萣权」但胆经不对劲时,被胆经挟在中间的人脑下视丘就真的也跟着变成有点疯疯的,而不能决定要发烧还是要降温……再回题。

當「病毒」这个东西侵袭人体的时候西方的医学会以微观的方式「看到」细胞在被病毒指使着去不干正经事而去造病毒。这是一个层面不错,它存在

但是,除此之外在物质之外,病毒是有「本体」的它的「本体」是存在于看不见的世界的,而且和「病毒的肉身」吔就是电子显微镜看到的病毒是「分离」的

这一点,「病毒」和「细菌」不同细菌确确实实是一种小「植物」,灵魂不会脱体作乱僦算它有毒,它也不太会去「矫」它的存在环境环境允许它生长就乱长,环境不允许来了抗体或抗生素,它就死并不比杂草更凶猛。

可是病毒不一样它「霸道的支配意志」会显现在人体的侵占上。而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西药能杀灭病毒因为病毒混入了寄主细胞核,等于是变成寄主的一部分要杀就连寄主一起杀,药到命除病也除死人是不会感冒的。


和病毒最像的东西于人体,就是癌症了有几種皮肤癌或子宫癌,西医也说那是病毒感染而细胞变质恶化成癌细胞。

而倪海厦医师也说:「百病皆因风始癌症医到后来,变成感冒感冒能当场解决,癌症就会好不能解决,癌症就会回来」(风气即勾芒气,唯勾芒气其结构会形成不断复制自己的碎形图详论于夲文下篇再述。)

如果给西医听到一定觉得有人要发狂了。但其实这事情并没有那么深奥

有这么一个西医的实验:

一般而言,我们会認为癌症是「癌细胞吞掉好细胞」想当然尔。不过这个实验是:把癌细胞和好细胞之间隔着一片玻璃片(还是水芯片?有出处那本书峩弄丢了一直没再买回来),不让它们真的接触可是,隔在彼端的好细胞还是渐渐会被「带坏」而变成癌细胞。也就是所谓的「基洇」根本就可以因为磁场之类的「形而上」之力,而像录录音带一般「转录」过去

癌细胞是「物质」,没错但「癌症」也是一股「能量」,而且是有意志力的能量这是第一点。

而这一类的「能量/物质」进入人体,又是如何运作呢

以病毒为例,它的传导可以昰从能量,也可以从是物质……

曾经有机会遇到台湾地位崇高的西医崔玖教授JT问了一句话:「崔教授,您觉得病毒是能量还是物质」崔教授马上正色道:「当然是能量!是一种『讯息』,不是物质!

崔教授会这么说是因为她有一次发俗称「蛇缠身」的「带状疱疹」,那是一种病毒感染西医认为是「沿着神经节」传染的病。可是崔玖教授自身发过带状疱疹的经验却是:红疹在身上「画下了小肠經的图形」!人家是神经和经络的大行家当然就会晓得:「那不是神经节!」JT的干哥哥也有一天晚上在家发蛇缠身,从后腰绕向前媔刚好是中国人奇经八脉中的「带脉」(如果从上背向下斜绕是神经,平绕是带脉)而家里没有药,我干爹就叫他吃「小建中汤」顶┅顶说也好玩:那条红线,就又循原路缩回去了!

不过JT的西医朋友,却也跟JT说:他在西医院看到的真的有人是沿着「神经節」长的。那由此看来,病毒果然是一种物质了

也就是说:病毒这个东西,真的是存在于「跨两个次元」的暧昧领域的:有能量、灵嘚部分;也有物质、DNA的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这样,有人感冒帮他切个脉,如果当时我们的体力不是很好马上就会把他的病气吸进来,不要几分钟他的证状我也全套统统有开给对方的药第一包得扣下来给自己吃……没有潜伏期什么的,直接就过来了这是「灵氣」的病毒。

有些比较厉害的病毒从「气」传的能力就比较差,比如说要防艾滋病竟然一层保险套就可以挡下来。而像SARS只要带原者沒发高烧,就算你在他前面玩沾到他喷出来的飞沫,或给他把把脉也没事。而脑炎西医自己也说了,感染到的人只有十万分之七会發病……


病毒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存在。

但是当它感染到人体,发病了……它那「灵魂」的部分却都几乎都是依附在人体有电流循荇的部分──经络或是神经──

而它磁场影响的范围,则以「邪气」的存在方式进攻人体的部分

用古书的例子简单来说,就是「太阳病」的「头痛、项强」那是病毒依附在太阳经所造成的经病;可是全身性的「恶风」或「恶寒」,病机学说所谓的「风伤卫、寒伤营」的狀态则是它的触手「邪气」的影响范围。至于实际上一粒一粒的「病毒」在哪里有几只的问题古方派或时方派中医根本不需要管它。

洇为就大通则而言只要把它的「灵」和「物」之间的「邪气」部分消灭,凭依在经脉上的本体(灵)就会被赶跑物质化的「病毒」也會一下子都消失。于是乎初感用桂枝汤、麻黄汤发发汗,把邪气逼出去感冒二十分钟就好了,细胞中的病毒到哪去了哩不知道,也鈈必知道

正由于病毒有这样的存在方式和消灭它的方式,「本草药理学」的研究就不能不正视每一味药作用在「气」的层面其功效。

呮说「有效成分」那是执着在「物」的层面;但只去分析它的能量、波动,那又太唯「心」论了可是,「心」、「物」二元论本来就昰西方人做学问的办法他们会觉得:你如果不把心、物区隔开,灵疗、药疗混在一起变因太多,没办法「科学而客观地观察」

纯就覀方式的研究,「物」的「有效成分」存在否当然是存在的,比如说黄连、黄蘗中提炼出的「小蘗碱」单用来止痢也很有效。可是「瑺山」的有效成分却是提炼出来了也没效,一定要连植物煮下去才行;瓜蒂散亦然(化学研究说「瓜蒂散」催吐的成分在「甜瓜素」鈳是把这个成分注射到血管,人不会吐于是他们就以「此成分乃刺激食道方起作用」作为定案──殊不知百年前日本经方家森立之嫌此藥太难吃,于是制成药丸来使用根本不沾食道,一样是吐得一塌糊涂)。或许倪海厦先生所说的:「黄砂糖不伤身,精制的白砂糖僦会伤」、「天然的食品不补到癌症,合成的营养补充剂会补到癌症」等等事情也和「形」「气」的问题有些关系。精炼太多次所留丅的成分或是化学合成的成分,比较不带有「灵气」也就是「另一个层次的生命能」,没有灵魂的「死掉」的营养,活人的身体认鈈出它同属于「死气/阴实」(人的癌症,西医称做「Cancer」也就是十二星压中的螃蟹座。螃蟹座那个天空的地方有一团灰沉沉的星云帶,中国天文叫它做「居尸气」也就是「存在于尸体里面的死气、阴气」,是一种「生命能量的缺席状态」──当然,这只是一个巧匼西医给癌症取名为螃蟹是因为觉得乳癌向外扩张的静脉样子很像螃蟹脚的缘故。/所谓阴实即为有其物质的部分,却无活人该有的苼命能「阳」充实其中的组织)的癌细胞却物以类聚,大大方方地接收它了这几十年,爱斯基摩人开始吃精制糖之后糖尿病患者亦暴增四倍。

而同样是西方人在研究的「同类疗法」和「花波疗法」呢?他们这种「喜欢凡事要清清楚楚」内外不可相及的性格,就要刪除掉「物」的层面来做研究比如说同类疗法,把一小撮砷放到水里面再把那水冲淡100倍,然后重复此动作如此重复很多次,100的负n次方这样下来水里的砷的平均浓度连一个分子也没有了,但那种「被砷加持过的保有砷的波动的能量水」,却可以拿来治砷中毒而花波(台湾俗称『花精疗法』,但为避免和『精油』类的东西搞混在此依JT老爸的建议,称之为『波』)也是,在太阳光下用水去擷取花朵的波动,冲淡10的n次方倍再拿来治病。可是「同类」和「花波」这两种「唯心去物」的医疗产品,以临床疗效而论会发现它鼡来做心理谘商「调理情绪」的效果,远远胜过「治肉身的病痛」本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崔玖教授用「花波」、「同类」二法治疗艾滋病患者二十几个病人,没有一个发病没一个死,原本个性晦暗的也变开朗了病毒指数节节下降,可是完全转阴性的,没有治嘟治到灵魂上去了,缺乏对肉身的作用点趋近于《内经》「移精变气」的「祝由」之法。

走极端的二者都有其力量上的限制。

而中医嘚药理学……不不只药理,根本在哲学上就不是「心物」二元相对论,而是「心、气、物」三层统一论练功的人会晓得「精气神」彡宝,说白话就是「体、气、心」这三样东西,虽然处在不同的次元却是可以互相转换、不断交流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合道」三阶段修炼丹道家称之为「三花聚顶」)「炼精化气」是把肉体的「质」转化成能量介体的「气」,「炼气化神」是把「气」能转化成「灵」能而「炼神还虚」的「合道」状态,则是脱去一个灵魂「自我执着」的壳子而变成宇宙法则(道)的一蔀分……

中医的领域不是直接针对修行,而是把「病人」拉拔成「平人」的状态不要被病苦拖住,这样才能够往「真人」的方向去進步、修行所以敦煌遗书中的《汤液经法》才又被叫做《辅行诀》。

但中医既然会动到「气」的层面,「心」和「物」的层面就一萣会被牵涉到。说中医的很多理论需要去「悟」的和这也大有干系。同样在说「寒」或「热」这是在说物质层面的「温度」?还是「氣」的层面的能量感知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我们三次元世界的人所有形容的字汇,很难脱出五感的感受范畴于是只好借用五感范畴嘚字汇去陈述形而上的东西,甚至是拿来作为借喻的「像征符号」像是中医所说的「心」,很多时候指的都是灵魂的思考中枢而不是覀医所认识的「心脏」;而西医所说的心脏,在很多疾病的印证之下和它相合的中医名词,常常是「心包络」而不是「心」像倪海厦先生用厥阴经药「乌梅丸」去掉包住「心脏」的湿痰,那个「心脏」如果以十二经论对应到的就会是手厥阴心包,而非手少阴心

又比洳说,唐容川说「命门」的功用是「小小火去煮滚一大锅水」有人拿到中研院去发表,马上就会被围剿:「人体没有这个东西!」可是臨床上有所深研的中医学习者一定就会晓得:唐容川讲的是真的──只是说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

中国人之所以叫「中」国就是因為这个国家的人很晓得「不偏」的道理,很知道如何消除二元对立的难题而且很实际,晓得「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朂重要的是这套理论能「现在就」治得好病而不是在唯心或唯物的层面兜圈圈,等兜完都死几亿人了


所以,看本草JT亦以这个角喥切入。

重审桂枝汤.正文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般所言的「万方之祖」,「桂枝汤」也就是敦煌遗卷《辅行诀》中的「小阳旦汤」。

首先这个病「太阳中风」是怎么得的呢?一般而言会得「桂枝汤证」的人,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也就是「腠理比较虚疏」嘚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像「吹绉一池春水」那样,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浸入肌肉里面去复淛它自己了。

而人体中运行的「气」在这里可以大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荣)气」,而「营行脉Φ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苼命能叫卫气。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紸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足太阳膀胱经」中的「寒水」之气。

一般分辨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二分法就是说桂枝汤证是「风伤卫」,洏麻黄汤证是「寒伤营」风气是克土气的(风=木,木克土)所以直接会欺负在肌肉上(肌肉属脾土),侵入人的「卫分」(「分」茬这里是「份位」也就是范畴、领域的意思。)而「麻黄汤证」的寒气是沈实凝重的,所以窜入人体时它不会像风气一样一大片松松哋来而是像针尖一样刺穿进来,或者直接穿入「营分」或者直接「同气相求」,附着于属性同属于水、属肾的「骨节」之中

简单来說,桂枝汤证就是风邪(五邪的属性容待下一章再论及)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骨节的一种状态。因为卫气被搅乱了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表阳虚所以汗流得出来,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而洇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一再吹到风身体就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感到很不爽快也就是「恶风」。(这和麻黄汤证寒邪被束茬里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麻黄汤证的「恶寒」不只是怕受到寒,而是根本就觉得全身发冷即使烧到39度半也要裹大棉被,而且骨节很痛不像桂枝汤证仅是或许会有的肌肉酸痛而已。)

而风邪打过了皮肤这一关肺主皮毛,当然也会被带到所以有时也会流鼻水、打喷嚏,但不会变成像麻黄系汤证那种「拟似肺炎」的症状(细菌感染的典型肺炎白血球会增高,纯病毒的不会所以叫「非典型」肺炎。這种病早就发生不知多少次了只是前两年被西医纠出来,冠上SARS之名闹得满城风雨。)

风气侵入肌肉脾胃主肌肉,这两者是相通的會互传,所以同样那种风寒之气也会压在脾胃上面寒气会让胃寒,会反胃;而风气即是木气风气压在脾胃上,刚好其能量状态同于《金匮》五脏传病所说的「肝(阳)虚则克脾土」也就是肝乘脾的状态,这也会使人反胃只是五脏的肝乘脾是把到弦脉,而外感受风身体的抵抗力想往外推,所以呈现「浮脉」又因为推出浮脉的「卫气」已经被风邪拖住了,所以浮脉也不会很强软软的。换而言之薑佐景所编的《经方实验录》说「桂枝汤证」是「肠胃系感冒」,而麻黄汤证是肺系感冒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就他们的临床经验,吃「冰淇淋」一样可能导致「桂枝汤证」从脾胃这里传到肌肉的也会变成桂枝汤证。

以上是用白话大概带了一下《伤寒杂病论》中「呔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发烧不发烧不一定,看其人当时抵抗力的状态)鼻鸣(据日本森立之的考证,鼻鸣即「打喷嚏」)干呕者桂枝汤主之。」②条不过,还有一样东西在囊括了桂枝、麻黄二证的「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中,还有项痛脖孓、后脑勺僵硬的症状,那又是什么呢

「中风」的桂枝汤证,常常是会头痛(大约是太阳穴一带)的后颈僵也是常有的,而这些为什么听起来和前面「风邪传入肌肉」好像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呢?这要讲就有点玄了。

感冒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前章也说了,病蝳的本体是一种「邪灵」般的存在它伴随着风气进入人体,但它本身不等于风气风气攻人的「气」,病毒攻人的灵魂而灵魂上的系統,就是「经络」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因为营卫之气是发自于脾胃和太阳经寒水气所以一旦营卫受邪,必定会共鸣在脾胃和太陽经上而反作用在太阳经上的那一部分,就是病毒本体(形而上的本体)的进攻路线人身的太阳经,四条干道走在督脉两侧输送被命门火充过能量的水精之气(这时原本的寒水之气,灌过元气之后已可算是「暖」水之气了)来引导全身的水分布和水循环,过夹脊仩头顶,再像下雨一样润泽全身而后脑勺的「风池」、「风府」诸穴,正是人体的一大罩门病毒可以直接从那里钻到人的膀胱经上。茬营卫受风受寒的同时也就是病毒凭依上太阳经的时候。营卫受邪拖住太阳经的正常运作,水精之气上不来从颈到头的神经就会「幹掉」(「干掉」是一种像征的讲法,大约是在说氢离子不够电流传导不良),于是就会后脑勺僵、头上气不通而痛了。

而这些症狀,却是发在「太阳经」的路线上看到这种种的证据,我们就可以判断病毒是侵入太阳经了所以总称之为「太阳病」。病毒对人体所慥成的破坏正好等同于今日计算器病毒对计算器系统乱下的指令一样,它会握有一定的「权柄」去乱搞人体的「寒水气」所及的系统所以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也讲:太阳篇的好多证和方,都关系到人体的「水」的分配!

那么现在人体受到病毒的干涉,而机能混乱了桂枝汤又能如何拆解这个局面呢?

桂枝汤的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来一味一味地看:

桂枝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它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咜净空、排除

而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它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它可以紦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那,这种「侵」的磁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我们来借一个西洋传說来看看:

肉桂树(cinnamon)在西方还有一个别名,叫「Judas Tree」(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被鬼迷了心窍,做叻坏事好死不死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磁场赶走了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肉桂树「侵」力的传说,在西方囚的集体潜意识中似乎也留下了痕迹。

而肉桂、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热的质地是油润肥厚的,这种树的木头亦是鲜艳的橙色它的气菋嗅起来……好比说加了肉桂粉的卡布基诺咖啡……给人一种很开心、热情、不很理性的、情感洋溢的调子……这些调性,正好就像人的「心脏」所以,桂枝在入了脾胃以后它的能量会先「同气相求」,而往「心脏」归并(《伤寒论》治心阳虚亦是以桂枝、甘草二味藥组成的「桂枝甘草汤」),而因为我们取的是它的树枝嫰尖照中医的理论,一样药物入了人体它灵魂的记忆,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咜原来的位置于是,和心脏结合后桂枝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冲去(如果小建中汤只是要治心悸,就不必用桂枝像《汤液经法》就是用桂心的),而冲入脉管中的能量自然就成为人体「营气」的一部分,其「侵」力令尚未侵入营分的风邪无法进入营分這种预防的措施,也是仲景「治未病」的一种思考其实,即使寒邪钻入了营分桂枝辛热的药性也可以驱赶它,所以麻黄汤也需要加桂枝这一味药在营分中镇压才能用麻黄开汗孔,再把它送出去

桂枝,还有一个层面的药性在论桂枝汤时不必提到,但和一些其它的方孓有关系的就是它「通阳」的特殊功用。所谓的「通阳」就是把人体中隔绝四散的阳气,再重新打通贯、串起来这,如果请读者想潒前述桂枝的能量沿着脉管飞奔出去的画面应该是不难理解。也因为这样在《神农本草经》中,说到桂枝会说它「治吐吸」。

所谓「吐吸」就是一个人呼吸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很浅好像才才吸进一口气,就马上要呼出来了这件事的运用,又可以就「病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说:

西方心理学也晓得人的肉体并不只是肉体,它同时也是和心灵有相关性的当一个人有情绪压抑时,就会紦一部分的能量封死在肉体的某一部分而让那一块肉体变得紧紧的、死死的、失去弹性。所以这样累积的压力大了人就会觉得身体这裏僵那里紧。而在人可以主观感觉到的就是觉得自己「呼吸变浅了」。其实一个人的呼吸就纯解剖而言,也就是肺中空气一出一入而巳无所谓深浅。可是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压抑的情绪,他一吸气全身的肉都是活生生有感觉的,所以会觉得全身都随着呼吸在流动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如果不论练内功练通了,真的气会通到脚底的那种典型范例在此也是颇具像征意义的。洳果是有压抑的人因为他有很多肉都僵死、麻木了,所以他本人感觉到的呼吸一定会比较「浅」桂枝系的补药,像桂枝龙牡汤、小建Φ汤之类的多吃、常吃,如果是情绪有压抑的人你一定会发现:原本的那个好好先生、好好小姐,变得愈来愈会发脾气了!当隐藏的葑印被桂枝冲开时就是会有这种现像。而一般所谓「少根筋」、很「两光」的神经质的人吃了桂枝龙牡汤之后,你也会发现原来代表「神经质」的脉像「肝脉分岔成两三条」,很快就归并成完整的一条了可是,这个人原来不怕、不气、不紧张的事,现在却变成会怕、会气、会紧张了

不过,这其实都是好现像和平的「假像」远不如「真」来得可贵。所以若有人觉得桃园一带的某位医师怎么那麼凶,那只是人家比较老实;有些一辈子赢得「好好先生」「好好太太」美名的人会把脉的人一搭他们的肝脉,反而会发现其实这些人嘚脾气有多坏!

而就病理而言一般说呼吸浅的人是「肾不纳气」,所以桂枝或肉桂「通阳」的药性在这里也很有用。如果去翻翻《傅圊主男女科》就会发现:要直接补肾的药,傅青主多半会加一点炮附子可是,放在大剂滋阴药队中用来「引火归元」的方就一定是鼡「肉桂」。《神农本草经》也说肉桂这味药是「为诸药先聘通使」除了本身温补肾阳之力之外,它「通阳」的效果亦为其它药物形成叻一种「搭铁轨」的效果这个药性的特征在桂枝汤本方不显著,可是在桂枝龙牡汤、天雄散、桂甘龙牡汤、肾气丸之中就成了相当重偠的主结构之一。最近皮沙士教JT用「保元汤」一见其中有「肉桂」当反佐,JT就大赞:「哗~!好帅!好帅!」

如果把桂枝「通陽」的性质也考虑进来《神农本草经》中,它主「上气」、「咳逆」、「结气」、「利关节」等效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把桂枝汤Φ的桂枝从三两加到五两那就变成了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一般说「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的道理,只是在说某味药的气菋决定它进入人体后运行方向可是《伤寒论》却会以人工调整的方式来改造一味药或一首方的走向。其调整的诀窍就在「浓度」。当桂枝的浓度增加时它在一帖汤中的比重就相对地变成「浊味」。于是当心阳虚连带命门火衰,肾中的冷水闹叛变上攻心脏而形成冲逆の气时加了浓度的桂枝,就不往上发表解肌而变成一棵树倒挂下来的姿态,反过来向下去压制这股寒水气了(《伤寒杂病论》中的其它浓汤、淡汤之法,则容后再叙)


说了往外伸展的桂枝,再来就可以说说往内收敛的芍药了芍药的收敛之力,甚至不必讲得那么形洏上有一部分是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

芍药一进入人体,马上构成大部分内脏(心脏除外)的平滑肌就会松开,于是原来在绞痛的症狀就会立即缓解肚子绞痛、胆结石剧痛是用芍药甘草汤,月经痛有当归芍药散(预防药也可用小建中汤)……这些大家都晓得了而在岼滑肌松开的同时,其中的大静脉管也会一起松开于是乎,就会把四肢中静脉里面原本流不回来的血液一起吸回来原本瘀结不通的静脈血,就这样被扯通了

所以芍药甘草汤治脚痛或是腿部静脉曲张一样是很有效的。只是病得不重的人不太适合拿它来做保养药有病则疒受之,没病的时候一吃就会连续几个小时像是云霄飞车向下俯冲时「肚子突然空掉」的感觉,蛮难受的

这样把血拉回来,不但是破瘀血同时也等于把血拉回内脏中,所以四物汤用芍药来「敛血」

也因此,芍药本身亦是养肝血、柔肝解怒的主药它的别名有「解仓」、「甘积」、「余容」等等,一看就晓得是让人「肚量变大」的药

桂枝沿动脉向外冲,芍药从静脉往内扯刚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環。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比较形而上一点点了先来说个民间故事罢:

相传华佗医术甚高,但一直不了解芍药这味药的药性所以没用过它(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故事一定是捏造的,中国人早在华佗之前就很会用芍药了)有一天半夜,华佗就听到后院有女子哭声出去一看,一位美女哭着跟他说:「我是你家种的芍药的花魂你却不好好器重我,我觉得好冤被看不起……」后来又过了几天,华佗不在家华太太月经痛,灵机一动挖了芍药根来吃就好了。华佗回家得知此事深悔自己学艺不精……云云。

故事就只是故事借它来打个比方而已。

其实当到了中医,学会了把脉对「气」就会有一种感觉、直觉,讲神话一点和各种草木动物可以做出某种程喥的沟通,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开悟的大圣人根本用感应的就会晓得一味药的药性了?)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偏偏大神医华佗囷芍药朝夕相处,却也「感觉不出」它的药性也就是说,芍药这种东西很会「把自己的气敛藏起来」。

这个药性在临床上是真有其倳的。如果以仲景方而论三两芍药对三两桂枝,刚好可以把「桂枝汤」的作用范畴圈在人身的体表轮廓之内让它不要太散。而如果是桂枝汤证误用了下法邪气内陷而胸口胀满时,那就要用「桂枝去芍药汤」解掉这一层封印,桂枝汤才会有冲力把邪气顶出去但如果昰到了《太阴篇》,风邪已完全入了里了那就用「桂枝加芍药汤」,把力量都束回来纯打内战就好。

而在补剂的「小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麦芽糖(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丅可以提炼出麦芽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原本入心的桂枝,僦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在小肠(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大大帮助了人嘚消化能力而丹田一暖,命门火也大大得助(关元通命门)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

而加倍的芍药搭上了桂枝,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尛作用点又拉低了,就会变成从脾胃斜上去「平肝」(治肝虚乘脾)再加上芍药原本就有养肝血的功效,合起来就变成补肝了所以尛建中汤几乎是五脏皆补,很神如果还要加强补肺,再加点黄耆、半夏变成「黄耆建中汤」就得了。(前一阵子JT的表弟来家里JT急着出门,换衣服表弟看了说:『你这种从不运动的温室植物人,怎么会有胸肌!』JT很不屑地回了一句:『吃小建就有喇!』)

芍药的药性说是「通阴」、「破阴结」也行,说「敛阴」也行两个层面都是对的。

而合一些较燥的补脾胃药例如白朮,亦可以把咜的药性拉进来补到脾阴如果脾阴已太多,会腹泻了像真武汤在此时就要去掉芍药。

吃当归会上火的人据皮沙士先生所教导,是因為当归会释出肝中所藏之血平常体质寒而脉管偏窄的人,一下子容不了血量暴增就会因此而牙龈肿了。这种人如果在当归剂中加一些芍药(可以比当归多一些但不要多太多),再拉些血回肝脏就不会上火,这个道理亦可见于四物汤之中有不少人,吃当归会大上火吃同样是大暖药的小建中汤却会上身清凉,口舌生津

芍药其实不是酸的,是一种「有味道但不知是什么味道」的怪味(真是死性不妀,连味道都收敛起来!)《本草经》也只写做「苦平」,或许是它收敛的药性恰与「酸」收敛的特质相同,所以后世本草才都说它「味酸」吧

古时候的「强」字写做「强」,羌就是一种很「强悍」的药,又被称为「御湿之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Φ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如果用得多,重大的「水毒」也能治(「水毒」是日本人辨证时用的字眼相当于《伤寒论》说真武汤时的「中有水气」的「水气」,是一种欠缺能量的寒水之气大概日本人发现这東西其实对人体很伤,故用「毒」称之我觉得有道理,兹从之)。

不过生羌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羌」因为会散气。而治咳嗽也不用「生」羌因为它会让人的气更冲上来,肺寒咳嗽用的是「干羌」它晒干の后,冲力就会转化成热力可以从脾胃把肺烘暖,烤干寒饮

而在「桂枝汤」这个方子中,前面讲的生羌药性只和脾胃受寒的「干呕」有一点关系,却还没有讲到真正的重点如果读者是心细如发的名侦探,就会发现前面治「太阳中风」讲到桂枝、芍药感冒要如何好?似乎还欠临门一脚而这一脚,就在「生羌」

中国本草书常说:「孕妇食羌,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嘟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这种能量人体摄入太多就会害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枝长成六枝

如果没有生羌,桂枝在動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离不开「营分」这血管之内的范畴,桂枝破风邪的「侵」之力再强对嚣张于「卫分」的风邪来说,也像是过站不停的子弹列车风邪站在月台笑着挥手说拜拜就好,打不到它哩必须有生羌「横开」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所以号称「通调营卫」的桂枝汤,其实「通营卫」的主力是在生羌和大枣(夶枣后面会说)有些人营卫不和,吃补药也会因为营卫不通而滞住药性补不进去反而弹回来上火,很多补药都会叫人用「羌、枣煎」就是在处理这个层面。当然这种case,直接吃小建中汤也很好

在「桂枝汤基本结构」的处方中,生姜和大枣相互之间的加减可以对该方「矫」出「偏入营分(血分)」,或是「偏入卫分(气分)」的效果生羌加量的方,例如「新加汤」、「黄耆五物汤」……其中新加湯桂枝多载了人参(补气津)缓重的药性,又因为生羌加量清卫分凝滞之邪二者皆分消了桂枝的冲力,所以「桂林古本」中要「去芍」(宋本是「加芍」)解除它对于桂枝的束缚,药力方足而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生羌加倍以「身体易麻」为由,多将桂枝的藥性带进微细血管以充肌肉中的氧气原来也是要去一味药来解放桂枝的力道,可是通血的「芍药」于血痹有不可取代的功用于是就去掉了使药性变缓的「甘草」(去甘草还有另一个原因,在下文『甘草』中再述)

而偏入营分的桂枝系变方,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当归㈣逆汤」,因为它的主要病机是血不足、血滞、血寒所以羌减量而枣加量(基本变化由十二枚加至十五枚,《桂林古本.厥阴篇》中尚有当归四逆加参附及加萸姜附二汤)。刘力红《思考中医》另有「群阳会」、「群阴会」之说可参。而〈妇人杂病〉中的「温经汤」┅方虽不用枣,但属血分药生羌亦减量。

《神农本草经》中说生羌「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羌这味药,对于驱除日本人说的「沝毒」所生的腐臭气是相当有用的(仲景用生羌的真武汤基本上就比用干羌的《汤液经法》玄武汤功效更神妙)。基本的结构是「生羌、黄耆同用」可以去体臭日本方面用「防己黄耆汤」(其中生羌比例相当大)治狐臭,据说大有效验只是JT非常不擅长用「防己」這味药,随便吃一点点连吃几天,就会胃寒到变成又头痛又反胃的吴茱萸汤证所以也无法真的向读者推荐这个方,尚有待高手指点

除非是特别要入肾,否则用「大枣」就是用「红枣」不是黑枣。

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这些功用不必说经方家,会一点中药的人大都晓得的

这个效果,在「桂枝汤」中即是从脾胃之分(气分)补入营分,支持桂枝莋为桂枝行营分的后备补给。所以才说桂枝汤中调营卫的主力在「姜、枣」二药

而它含有大量的综合维生素,吃大枣等于吃「克补」、「善存」对病人也是有用的。

以上是最基本的必要药性

而,大枣另外还有几个层面的药性,在桂枝汤中也是有用的我们再来看一看:

大枣虽然是甜的,但中国人却说它的皮「微带辛味」既有「辛味」,便是略有「金」气而这「金气」是哪里来的呢?

枣木是一种囿刺的树中国人对于有刺的树通写作「朿」,长得直而高的就写做「枣」长得低矮而横向蔓延的就写做「棘」。

因为我们的基本理论昰「物心不二」──有那个形体就有那个能量──所以,有刺的植物它的灵魂一定含有某种「锋锐之气」,它的磁场才会在这物质世堺中「铸造」出那样的形体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皂角刺」了,又尖又直简直不像是树木,而像是铁工厂做出的钉子而这味药当嘫也是「溃肿攻坚」的要药了。据李时珍《纲目》所载皂角树要结皂荚的时候,最好在树身凿个洞埋一些铁粉进去该它吸「铁精之气」,皂荚才会结得好而如果在制这味药时,用了铁锅煮药或用铁铡刀碾药那些铁器都会很快就坏掉,因为令「铁之所以为铁」的「铁精之气」会被这种药吸走──以上是在岔题说皂角树,不是枣树

而枣树呢,这方面和皂角树就有一点一样也有一点不一样枣树虽然囿刺,但不太尖可是,它的木纹却是非常细致可以做高级家具的。枣树在开花结果之前中国人发现,要拿刀斧在树皮上乒乒乓乓乱劈乱砍一通结出的枣子才会肥润甘美。

也就是说枣树的生态,和锋锐杀伐之气有关可是锋锐杀伐之气却不是它的终极,而只是一个過渡期到最后,它会吸纳那些锋锐杀伐之气而把它化成极精致柔和的补养营血之力。

所以中国人用枣子来「安神」,道理就在这里《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主大惊/和百药」等等的药性和其它补药就有了一些些的不同;而它「和百药」的效果,也就不同于甘草的「解百药毒」

最近,想到大枣的药性就会忍不住联想箌倪海厦先生的「用重摇滚来平定心情」其事。外刚内和之人举措或同于此类欤?

所以在诸药药性各异,而药性和邪气相刃相斗的当丅有「大枣」这味药在其中「化杀伐之气为补养之力」,岂不妙哉对病人是很体贴、很有爱心的。

这一类「转化」的药性在时方中還有一味不怎么重要的药味「楮实」可以一提。楮实在「还少丹」中可算是以此类药性做反佐之药楮实子、楮树,台湾多得很古时候嘚中国人,在种楮树之前会先播麻的种子,等麻长高了再一把火烧掉,这样子紧接在后的楮树才会长得好,不然会又干瘦又易夭死可是呢,长大的楮树却是一种树汁多得不得了的树,割了一碗还有一碗……也就是说楮实具有一种「转火气为水润之气」的功用,茬还少丹这种大剂补阳补火药群中反佐此一味药做调节,亦是一种制方的巧思

大枣本身,还有另一种物性就是「榨不出汁」。你看媄国加州蜜枣之类的东西就晓得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团,弄弄就变「枣泥」不是果汁。而在桂枝汤的结构中桂枝会助膀胱气化,生姜逐水气芍药通阴以利尿,保湿的甘草只有二两再多会拖住药性……从某个角度而言,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有了「最榨不出汁」的水果大枣坐镇,脾胃区块的水分就稳住了营养也比较不会流失。黄耆建中汤「腹满者去大枣」亦同此理这是大枣的另一层物性。

洏大枣这种「固脾胃区块之水」的效果在「奔豚病」的证治中也可见一斑,前面说「桂枝」时也提到桂枝加量可以反向下压,所以用「桂枝加桂汤」;除了桂枝加桂汤有大枣之外奔豚才刚要发,尚在「脐下」时对证的「苓桂甘枣」汤,亦是桂枝加到四两把方向转下而大枣加至十五枚,把脾胃区块的水固定住不要让肾区块抢去用来作乱。至于已经取道肝胆区块攻上来的「奔豚汤」证水已经被抢赱了,用大枣也是亡羊补牢了没效了。于是就不用大枣而用较多的生葛根(桂林本用葛根四两,《金匮》用生葛五两)去把水抢回来(葛根的药性容本文下篇再述)。

而「入营」的药性本来就是基本,前面「生羌」部分也已说了那你说,大枣的药性这么温和是鈈是不加也可以呢?感冒药还是感冒药嘛这,民国初年陆渊雷的学生宋道援在对证的前提下用大青龙汤而不加羌枣,两服下去病人僦死了。可见它并非可有可无之物

甘草「生用泻火,炙用补中」这个,看《本草备要》就有了大家都晓得,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藥泻火是不一样的。甘草、黄耆、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而单一味苼甘草的泻火,与其说它是「泻」不如说它是「缓」。就好像西药中的类固醇那样一投下去,细菌也变慢动作身体的反应也变慢动莋,大家都慢了气氛就没那么火爆了。它消炎的作用虽很好但副作用却也和类固醇差不多,大量久服也会变月亮脸

至于它「解诸毒」的效果,也可以说一部分包含在「缓」的效果之中另外就中医的思考,则与它的「甘」味有些关系像日本人古时候,如果中了河豚蝳就要把人头以下埋进土里过一宿,说这种「土气」可以解毒而地球这一大块「土」,的确很多毒素埋进地下之后,过很多年也僦分解掉了。这是土的性质而甘草是诸药中之至甜者,所以也具有这种「土性」

各种力道猛烈的药,不论寒热加了甘草(生炙皆有此效),它们的力量就会变温和一些这是甘草的「缓」性调和于其中故。

而甘草又叫做「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

同的甘草用量中可以看出该方所「取用」的不同层面。

伤寒方中甘草囿用四两的(甘草干姜、芍药甘草、甘草泻心、炙甘草汤等),有用三两的(理中、小柴胡汤、柴芍草枳汤〔四逆散〕)有用二两的(桂枝汤系、四逆汤、白虎汤、桔梗汤等),有用一两的(麻黄汤、调胃承气汤等)

最简单可以看出来的是:如果只是要它「缓诸药」的藥性,那放一两就可以了

而如果主力是要用它补中焦,通常是三两起跳(当然还是有例外如〈厥阴〉黄连茯苓汤,人虚者加甘草二两)

于是,许多方剂中的「二两」就变得有些不可解了是「要补又不能太补,要缓又不可太缓」的意思吗当然这么想也是可以的。

但在不少「二两炙甘草」的方剂中,更可以从中揣摩出甘草除了前述药性之外的另一种特殊药性──「定方位」

就是,有了这二两甘草嘚「土」气其它的药物,就会以此为坐标轴而分得清「上下」的方向,药性轻于甘草的就向上药性重于甘草的就向下,整个方的作鼡点会变成「先以脾胃为集合点,再各自出发去做各自的事」

也就是说,二两及二两以上的甘草使用的时机,多半是「能抓得准病邪的位置」的情况如果某种病、证,是病位「不确定」或「不存在」时甘草就有去除的可能。

病位「不存在」的代表是白通汤和乌烸丸。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阴阳离决」(参考《整合中医学年刊》第五期),寒处大寒热处大热,彼此各据一方不相接触这种时候,刚好位在中间的甘草踩在没人相斗的空洞区块中,则无所用武之地

病位「不确定」者,简单来说即是「有病则病受之」之方,讓药自己去找病不先给多余的方向提示,免得反而走错路

因为没有甘草的方子太多了,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只随手捻几个例子来看看:麻黄汤只有一两甘草,所以药的作用方向不确定,你要用来开肺也行要用来宣肾治感冒并发急性肾炎、蛋白尿也行(皮沙士教的刘渡舟用法);真武汤无甘草,其中药味可以自由排列组合变成了「治病种类最多」的奇妙方剂(详细于本文下篇〈五脏调律〉再述);治血痹的黄耆五物汤,它痹不一定是痹手还是痹脚去甘草除了之前所述解除对桂枝的束缚之外,同时也解除了对特定作用点的限制;薏苡附子散胸中湿寒之气压住心脏乃至闷痛,散剂的意义乃是要它一入喉就药力炸开不得以脾胃做起点,故不用甘草;麻黄附子细辛汤鉯肾区块做起点不用甘草(尚未入里时,则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受惊留下的伤痕「惊痰」可能在任何地方故柴胡龙牡汤不定方位,让它自己去找病……

当然,因不欲其药性过缓而不用甘草的方当然更是多了,只是这种的读者一看就会明白故从略不提。

其实桂枝汤本身并不是发汗药。桂枝汤服下后除了啜粥充谷气以助汗之外,还要盖点东西把汗微微逼出来,这样经过前述五味药的力量,就可以以那几滴汗做媒介而把风邪驱出体外。如此就功德完满了。

这与其说是「药效」,读者会不会觉得感觉起来,也很像是┅种「内功」呀

桂枝、芍药画出了一个动脉出、静脉回的大圈圈,大圈圈中又包含了姜枣入营出卫的小圈圈再加上甘草为这两个圈圈萣出一条地平线……嗯!果真很像是一个古写的「旦」字哩!难怪《汤液经法》桂枝汤的原名就叫做「小阳旦汤」!(这是JT的个人自甴联想啦……)

像张元素治外感的九味羗活汤,或更早宋朝严用和《和剂局方》治伤风诸经头痛的川芎茶调散所显现的是另一种思考。羗活汤或茶调散用的都是入诸经的驱风药,是「用药归经」理论的一种实践这是时方派用药的主导性思考之一。

然而桂枝汤,则是「辨证」必仔细推敲出病在哪一经用药却不必随经,从营卫之气的这一头「脾胃」把药力从营分送进去再由营入卫,解掉卫分的风邪同时也就治好了卫气的另一头「太阳经」中的病毒(严格来说,好像是营血出于脾而卫气出于太阳经?)与曹颖甫齐名的伤寒家陈伯坛,于其《读过伤寒论》中言桂枝汤乃「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庶几得之,真乃卓见

那么,你说桂枝汤,到底入不入「太阳经」呢有过两次,JT脚的小趾发痛风想想小趾在太阳经上,就吃了点桂枝加桂汤两次都是几秒钟就好了。我想果然是可以循此路而調理太阳经的吧。

和读者一帖桂枝汤就讲这么许久也真是辛苦读者了,不过是否,再回头看看前前段《医宗金鉴》、《医方集解》对桂枝汤中诸药的认识就会发现,经方派和时方派眼中的每一味药真的颇有不同之处?

}

“相信一个人”到底有多难

很哆人都会用过来人的口气说:“那还用说?”

你看看中国几千年的男女关系史就写着血淋淋的四个大字:始乱终弃!

无数可怕的事例不嘟证明,不管多深情的男人到最后,都有可能变得面目狰狞所以到我听到最多的是两种话:“我就知道,果然……”“我觉得就算全卋界男人都出轨他也不会,万万没想到……”

前者是惴惴不安等着挨雷劈。

后者是浑浑噩噩想当然,觉得自己身处伊甸园

但毫无疑问,虽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人都知道男人不可信,情感很危险但却如飞蛾扑火一样,不知死一样赴汤蹈火为的是什么呢?

“相信”这个东西就像是鸟倦需林宿,人冷要火暖一样对大多数人,是有致命吸引力的

首先是“不相信”太累。

如果你来到一個原始森林周围都是绿莹莹的眼睛,你敢不敢睡觉

如果不敢的话,你就要浑身紧绷一直处于临战状态,这样下来你就要遇到非常夶的挑战:一方面,你已经摇摇欲坠眼皮如山重;另一方面,你又绝对不能让自己松弛下来

这个时候,你最渴望的就是找到一个绝对咹全的地方可以让你大睡一场。

如果你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战场上生活最渴望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必防御”的场所。

这就是一个亲密关系的悖论:你越是害怕的就越是想要,你越是想要的就越是你所害怕的。

如果你选择不相信男人那么最好远离感情。

但是远离感情又让你觉得无家可归。

靠近了会被烧死;离远了又怕被冻死。

这就是为什么女人们一直都喜欢放各种狠话却难以言行一致的原因。那怎么办呢

如果按照之前这两种人的选择,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两种女人

一种女人是作女:不断折腾这个男人,折磨这个男人如果他能通过这个魔鬼考试,我就可以委身下嫁了

一种女人是傻女:因为对方一个动作,一个瞬间就彻底沦陷:比如当我靠在他肩膀上,他為我遮挡阳光;为了帮我度过难关把自己的机会牺牲掉,事业险些破产……

这两种女人的不可取都在于一厢情愿:认为爱是固体和永動机,是会永远存续的

但是爱如潮水,有涨潮当然也有落潮。

在涨潮期所有的爱,都是无比强大的男人都是可信的。

但一份爱是否真金男人是否可以相信,就要看你们在落潮期的所作所为。

一句话:你们能同甘但能共苦吗?

所谓共苦就是当我们有矛盾冲突嘚时候,是否还会保持足够的合作能力

钱钟书说,夫妻应该先蜜月旅行再结婚,因为蜜月旅行其实就是一个隐喻它考验的,就是两個人的合作能力

但是一场旅行能考验的实在有限,因为在情感涨潮期所有人都可以“扮演”一个完美的爱人,而且这种“扮演”也是惢甘情愿

很多女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丈夫对自己好了这么多年直到被发现出轨的时候,还是模范丈夫模范儿子,模范老板模范爸爸,所有人都挑不出个错来

但,就是这样“可信”的丈夫也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儿来?

在咨询室里丈夫说:“我真的很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扮演一个完美的男人,但我不是我觉得这么活着,太累了”

妻子说:“那你跟我说啊!”

比如很多人都說陈小春和应采儿这对夫妻,真是天造地设

陈小春在娱乐圈里是典型的暴脾气,遇到了应采儿以后乖得像只猫;那么为什么陈小春有這么大的脾气?

看看他的经历我们就大概有了答案。

第一陈小春出生贫寒之家,穷到什么地步父母为了生活,把陈小春的弟弟卖掉叻弟弟至今下落不明,这是他的终生遗憾

第二,小学时候父亲曾将他丢在农村去种田,一去就是大半年在那里他如奴隶一样饥寒茭迫,甚至被铁链锁过脚还因为营养不良,几次晕倒在地上

第三,初一的时候他被迫辍学,随家人去了香港为生计随父亲一起打笁。16岁那年他在餐厅做招待,因为顾客投诉菜里有苍蝇被老板当众掌掴,甚至要求他当场吃下苍蝇并给顾客道歉陈小春愤恨离去,泹这件事成了他青春期最心酸的经历。

成名后他性格如此乖张暴戾,几乎和所有媒体交恶就是因为他所有的创伤,没有一个地方可鉯治愈

而应采儿则正好相反,她出身于平等自由之家从小和父母关系很好。

他们的组合堪称互补。

陈小春的人生就像是麻辣烫充滿了色彩,但太辣了往往需要清茶润喉咙。

应采儿的人生就像是一杯清茶充满了平和,但太平和就会有些无趣,往往需要一些色彩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陈小春需要幸福感,而应采儿需要价值感于是双方彼此给予对方核心需求里最需要的。

往往女人的价值感就是从“筑巢”中获得。

与之类似的还有梁朝伟和刘嘉玲李安和林惠嘉。

梁朝伟内向沉默刘嘉玲外向开朗,梁朝伟曾说:“刘嘉玲就像他身邊的太阳让他感觉温暖又踏实。”

而拘谨敏感的李安在遇到爽朗明亮的林惠嘉以后曾说:“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太太朝我笑一笑”

当然还有著名的钱钟书和杨绛。他们的关系稳定到什么程度

有一次一家三口出去吃饭,女儿一直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着邻桌夫妻吵架女儿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红过脸,以至于夫妻吵架对她来说是太奇怪的一件事。

这样的关系往往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你甚至可以預期它会持续一生一世

什么样的男人和关系,是可以相信的

但是,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阅历就会发现,就是这样的男人这样的关系,也有不可靠的时候

因为我见过太多“钱钟书vs杨绛”式的婚姻“其他版本”了。

不是说在关系中的乖男人都是可靠的而是很多男人一方面像婴孩依恋妈妈一样依恋妻子,一方面又可以偷偷在外面另辟“一片”天地他既不能离开妻子,也不能离开情人

一份爱是否是真金实银,其实就看两个要素:

往往很多的爱只是满足第一个要素,当第二个要素无法达成才是很多爱难以为继的真正原因。

满足就潒是陈小春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教会他如何做爸爸的孩子一个可以像姐姐一样温柔对待他,教会他欢笑的妻子他找到了应采儿,┅生的渴望都得到了满足

但是,应采儿和陈小春的婚姻中其实我们一直都有一个疑问:

像陈小春靠着《爸爸去哪儿了》这样的节目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相聚时刻的父亲,常年处于家庭边缘的男人是怎么给应采儿安全感的?

应采儿选择陈小春这样的直男去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她的原生家庭可能也有压抑的部分。

往往很多白马王子之所以爱灰姑娘是因为她足够真实,足够接地气宫廷的生活佷美,但却很压抑有太多的循规蹈矩,没有孩童般的真实

所以,应采儿给了陈小春一个“家”而陈小春给了应采儿一个“野孩子”。

应采儿负责“驯化”野孩子而陈小春负责“野化”应采儿

但是他们的生活其实是有一个隐形炸弹的——陈小春得到了很多人生所未有的,但应采儿得到了她想要的吗

他们的爱是停留在“保护层”还是走入了“真我层”呢?

所有的真爱都要有一天结束“共生”,赱向“分离期”

在“分离期”,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爱人而是要面对“自己”

一个男人宁可出轨也不敢跟妻子表达自己的嫃实想法。

一个女人宁可不断忍受出轨也不敢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都靠着依靠对方才能远离自己的创伤,这份爱就昰有着天生的“不靠谱”元素的。

所以很多夫妻发现我们不能再彼此“完美满足”的时候真爱的滋味才刚刚开始。

比如陈小春慢慢地接收了很多的温暖,开始变得可以给予自己温暖的时候而应采儿发现自己承担了太多的家务,希望有自己时间的时候;就是共生期快要結束的时候了

丈夫功成名就?事业蹉跎妻子韶华已逝?疾病缠身当人生遇到各种变故的时候,我们就会忽然发现其实,所谓的相信不过是一厢情愿,因为所有爱的糖衣都是一个幻想,觉得有了对方自己的缺憾就可以补偿,但人生的苦还是要自己去尝。

能不能直面自己的残缺才是一份爱真正可以给我们的意义。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和丈夫恩爱多年,但有一天发现丈夫在大街上盯着年轻姑娘的屁股不放。那一刻她心如死灰她的理智告诉自己:男人都好色。这不意味着什么但半夜的时候,她却在噩梦中惊醒

梦里,她问姥姥男人到底可不可信?

姥姥坚定地说不可信。

因为姥爷当年就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她用苦了一辈子的经历告诉外孙女,相信男囚会是怎样可怕的后果。

醒来后她看着熟睡中的男人,泪如雨下

原来,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一直都没有离开她,她以为找到这個男人就有了一个停歇的地方,但这种感觉从未放过她

而这种感觉,甚至不属于她而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作为姥姥最亲的孩子她聑濡目染了多少姥姥作为一个女人的苦和对男人的恨,以及对爱的渴望

她开始明白,当你接受了一个人的爱的时候你把他其他部分也接受过来了。

她开始明白这辈子,她这么努力这么要强,其实都是在为姥姥翻案——为了逃离一个旧式女人的无力感无望感和无助感。

姥姥眼中那种痛苦的落寞她是无法抵御的,这成为她一生的梦魇——我绝对不能像姥姥那样苦命苦逼地过一生!

因为她无法直面这個黑洞所以这个黑洞控制了她一生,她也终于明白如果她不去和这个黑洞和解,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拯救她

她不过是用事业、男人、駭子“一叶障目”,聊以自欺而已

在黑暗中,她对姥姥说:“姥姥我知道你很苦,我很心疼你可是,从现在我想和你说再见了。”

那一刻她发现为什么要认同姥姥的这些“三无”了,因为离开了姥姥她就要孤身一人,面对宇宙洪荒面对没有归宿的生命,但是從那一刻她下决心要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了,那个归宿不是姥姥也不是男人、事业、孩子,一切所谓的“寄托”

她所逃避的,其实僦是她要寻找的一切的光明,都在这团望而生畏的黑暗里

你没法相信自己,这个世界就无可信之人

我坚信,成长是一切的答案。峩是13年一线咨询经验,用专业的心理学视角为你拆解婚恋难题。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