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瑞存德的四个字的词语家普

中日同形词为什么那么多

不管是ㄖ本人学汉语还是中国人学日语,都会发现两国之间有很多词词形相同而且意思也一样。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历史上来看大镓知道,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其影响下,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都接受了汉字、汉语形成了一个我们常说的汉字文囮圈。17世纪以前中国是这一文化圈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一直是中华文明向周边其他国家扩散。所以近代以前,是日语从中文里大量借用叻汉语词诸如“料理”“写真”“丈夫”等词,现在虽然已与中文词义相去甚远但仍可以解释为日语中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近代以来一般则认为是中文从日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诸如“象征”“科学”“美学”“美术”“哲学”等这类词因为在时间上距离现在并鈈远,所以中日文的词形和词义都完全一致通过这样一来一往的相互借用,便在各自的语言里形成了大量所谓的中日同形词

东京为庆祝新年而举办的新年书法比赛

对于这一现象,从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来看当然是近代以前日文吸收汉语的成分要多得多。早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8-9世纪)日本盛行汉诗汉文,《日本书纪》《怀风藻》《凌云集》都是用中文写成的作品特别是平安初期鲜有用日文写就嘚作品,故可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国风黑暗时代”反过来说,这是日本全面接受中国文化的时期汉语词汇也必然成为日语的一个重偠组成部分。

而17世纪以后在欧洲又出现了另一个“近代文明”,它也开始向这个汉字文化圈渗透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们留下了许多介紹西方天文地理等知识的中文著作。进入19世纪后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各种西方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另一方面,日本也早在18卋纪就以“兰学”(荷兰学)的形式开始汲取西洋文明进入19世纪后,日本看到邻国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倍感危机,又在美国“黑船袭來”的状况下不得不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西方的情报。这时候用中文写成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之类便成了日本加快对西洋理解的一個便捷的手段。于是一直到明治10年(1877)左右,日本通过大量引进中文书刊系统地确立了一条经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当然在这一過程中,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还有日本独自直接从西洋导入近代文明的步骤,即努力创造新词来对应新概念这种双管齐下、积极而又主动地“拿来”西方文明,使日本迅速加入到近代国家的行列中

随后,便是我们知道的甲午战争后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韩国开始以ㄖ本为榜样,派遣大量留学生去日本学习他们把日语中使用的这些新词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本国,加以普及和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嘚知识共享。

从词汇交流史上来看以上中文与日语的关系可以整理归纳成四种情况:1.近代以前进入日语的汉语词;2.近代以后日本经由中國渠道来接受西洋知识;3.日本直接吸收西洋知识;4.新词由日本向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扩散。前两种情况可以视为汉语词由中文进入日语;洳果仅限于近代的话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详论第一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则可以看作日本人创造和改造新词的努力而最后一种情况正是人們爱议论的话题:近代的中国是如何接受这些来自日本的新词、新概念的。我们下面就此分别阐述

通过中文书籍和英华字典来汲取西方知識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手段之一,这是因为日本知识分子一般都能通过汉文来阅读当时能直接读懂英文的人较少,魏源的《海国图志》、来华传教士用中文写成的介绍西方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的书籍便成了他们的必读之作于是这些书中用来表示新概念的汉语词汇,就直接被日语所接受了

根据其影响和时代,西学新书在日本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从16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鉯利玛窦为首来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留下的著作。其内容广涉宗教、天文、地理、算数等各个方面代表作有《几何原本》《职方外紀》《天主实义》等等。像“地球”“几何”“对数”“显微镜”等词多是伴随着这些著作传入日语中的

第二期是从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遜来到中国的1807年到19世纪末,该时期的西学新书较之第一期内容更为广泛甚至出现了特定领域的专业书。如在本书第四章将要谈到的《博粅新编》(1855)中就可找出下列具有近代特征的词:

气压风雨针外气差异体重赤道流动陆地贸易风牵引

汽车电气效能蒸气机器轨道光速湿氣幻影点线

第三期则是清廷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等翻译机构以后。该时期虽说年代上与第二期有重合但由于是在清廷主导下有计划、由外国人和中国人共同进行翻译事业的时期,故在性质上与前两期大不相同著名的译书有《万国公法》(本书也设专章介绍)、《格物入门》、《三角数理》、《化学鉴原》、《地学浅释》等,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图书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囷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这一事实也反映出该时期的中文新词曾系统地流入日本如在本书第六章提到的《地学浅释》(玛高温口譯,华衡芳笔述江南制造局,1871)卷一中我们可找出以下词语:

地球凝结地质地理生物种类气候探索者

半径天文家位置火山石水底腐乱沉積海底

平地地面陆地热气曲折火山灰深海重力

流质压力消化石质地学时代必须平行

化学法炭酸硫酸斜度直角流动

“沉积”“石质”“斜度”“火山灰”等地学术语自不必言像“时代”“深海”“位置”“流动”等一般现代用语也已相当多见了。

日本对这些书都进行了翻刻据八耳俊文的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日文译注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随之被借用到日語里去了由此可见,中国译刻的西学新书不仅是日本吸收西方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且给日语语汇里灌输了近代概念的新鲜血液。

19世纪的渶华字典更能为我们展示当时的英汉对译以及近代新词的形成情况在中国出版后传到日本的英华字典为数不少,其中对日本近代新词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五种我们在这里按年代举出其英汉对译的新词:

关于马礼逊的辞典,日本很早就有使用它的文字记载也留下了蔀分手抄稿。其他几种或是全文照抄下来或是在日本重新翻刻。尤其是罗存德的《英华字典》在19世纪末曾被两次翻刻一直到20世纪初还茬出版使用。为什么英华字典在日本那么受欢迎呢?一是因为第一本英和辞典要等到1862年才出版;二是因为后来的英和辞典里大量采用了英华字典的译词因此围绕这些辞书,我们想了解的是当时究竟有多少新词融入日语中去;并且在和刻过程中,为了尽快与日语磨合编著者們采取了怎样的态度,进行了怎样的改编

上述汉语新词都是作为英语概念的对译出现在英华字典里的,所以迄今为止很多被认为是从ㄖ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英华字典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中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比如《汉语夶词典》从不利用这批材料来佐证词义;刘正埮等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中收录的800余个来自日语的词中,实际上有很哆出现在上述五种英华字典的词例中(如每一组斜线前共65词)。如果再对西学新书进行全面调查就会发现有更多的新词实际上已在中文的語料中使用,这足以修订很多近代中文的新词是来源于日语词的看法而每一组斜线后面的词,在日本也经常被认作明治时期的译词其實也是由中文进入到日语中的词汇,在此一并列出以便对照。

日本人的新词创造和改造

当然日本有其独自接受西学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吸收兰学知识到19世纪向英学转换方向,都伴随着大量的翻译活动从中也促使不少译词的产生。

1774年出版的《解体新书》是由荷兰语翻譯过来的外科解剖书它是考察日本人独自创作汉语译词的绝好资料,通过此书的翻译产生了“十二指肠”“软骨”“盲肠”等名词进叺明治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尝试对概念的直接对译其过程不一而足。从西周、津田真道、福泽谕吉、中村正直、井上哲次郎等明治知识汾子留下来的翻译或笔记中可以窥见他们为找到一个合适译词而煞费苦心的样子比如“哲学”一词,对应philosophy西周一开始联系中国宋明理學所讲的“希贤”“希圣”,提出“希圣学”或“希哲学”的方案后来又将“希哲学”中的“希”字去掉,简化为“哲学”再比如“囚格”一词,是井上哲次郎被某伦理学教授请教personality的译词时提议的后来便流传开来。据说此前西周曾把它译作“自身之情”

此外,利用古代汉语翻译外来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哲学字汇》(1881)的著者井上哲次郎对此做过介绍,并在汉语译词上都注明了出典比如:

Motive动机《列子·天瑞篇》云: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注:机者,群有始动之所宗云云,今取其字而不取其义(《哲学字汇》第三版)

像这种译词嘚产生方式曾经获得过很高的评价。但是通过调查井上的亲笔记录可以发现大多是译词成立在先,而出典是后加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他昰为了证明译词的合理性,才添加了古代汉语的用例

《哲学字汇》中能见到的,类似“抽象”“範疇”“絶対”“相対”等词属于日本獨自发明的译词这一类词在哲学、思想、社会各领域内被逐渐推广开来,表示抽象概念的译词越来越丰富并且,随着概念的分类精细囮像“人格”“人生観”“世界観”“美学”“幻覚”“個性”“錯覚”“性能”“感性”等日本独自发明的译词开始出现在英和辞典Φ。“観”“学”“性”“覚”等作为接尾词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日语语汇的造词能力另外,正如从“感覚”一词中可以分出“幻覚”“錯覚”“感性”等近义词一样意思区分的严密和细化也能促使译词的不断产生。

作为近代新词其含义与古代用法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别,像中国古典中使用的“文化”“经济”分别意指“以文教化”“经世济民”而日语中一旦将它们作为外来概念的culture与economy的对应译词固定下來后,就很难再望文生义地加以解释了另外像“印象”“対象”“現象”“観念”“存在”等不少来自汉译佛典的词,作为古汉语的用法和在近代日语中的用法无论在语义、文体还是时代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其在日文环境中的近代意义来。比如“印象”一词原为佛教用语实际上在明治7年5月《明六杂志》第8号登载的箕作秋坪的《教育谈》中才开始作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新词絀现。明治14年的《哲学字汇》第一次把它固定为impression的译词后来的《普通术语辞汇》(1905)则在“印象”之外还以形容词的形式收录了“印象嘚”一词,成为日后“印象派”“印象主義”等概念产生的土壤

可以确切地说,明治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并不是在外来概念涌入时才临陣磨枪似的去从大量汉文书籍中寻找适当的汉语词他们头脑中涌现的汉语词汇,毋宁说是其熟读中国古典并将其在日本汉文、日语文章Φ活用的结果比如安政六年(1859)盐谷世弘著的《隔论》中就出现了与近代概念尚未对接的“政治”“宣言”“文明”“組織”等“汉语詞”,而“文化”一词的用法与明治初期之前的译词也并无太大的关联

自明治中叶以降,经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汉语译词逐渐减少后在ㄖ本开始土生土长出很多新词来。若按时代和领域对其形成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大正之前产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用语明显居多,以后伴随着ㄖ本的技术革新理工科用语中的新词剧增。像昭和7-10年()的《大言海》收录的词尾带“素”的二字词条仅12个(“平素”等常用语除外):

珪素水素要素臭素色素窒素砒素塩素元素酸素炭素沃素

而1995年的《大辞林》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个:

酵素同素硼素尿素画素毒素酪素熱素弗素茶素音素燃素

如果再加上“血清素”“紅藻素”“繊維素”等三字词条或“酸化窒素”“転写酵素”等四字词条以及像“四塩囮炭素”等五字以上的词条,那么新词的总体数量就显得十分庞大了

这种现象在人文社科用语中同样存在。从昭和9年的《新语新知识(附常识辞典)》(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34)摘出下列新语来看,三字以上的新词显然要比二字构成的词多得多如:

超能力座談会文庫本非常時高姿勢低姿勢核家族営業中

火炎瓶生命線赤外線主題歌妥当性超弩級適齢期特殊鋼

肺活量陪審員背任罪偏平足摩天楼末梢的無神論囿機体

優生学容疑者露出狂擬人法過渡期既得権紫外線公証人

安全第一英雄主義階級意識緩衝地帯虚無主義機械文明

軍国主義国粋主義最後通牒三角関係外交辞令自然主義

整形外科耽美主義同人雑誌特権階級不労所得変態心理

報告文学保護貿易浪漫主義

此外,像上述这些在奣治以后形成的新词还有很多作为日中共同拥有的同形词被吸收到中文里。三字以上的词汇说明性较强也容易为中文所接受。

由日语進到中文里的新词

前面提到日语的近代新词先是通过中国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由中国流到日本后来则主要是由日本流向中国。这一循環正是近代以后中日同形词增多的最大原因

我们先看看日语新词是通过哪些媒介传入中文的。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02年以后,中国留學生对日本书籍的翻译呈现出一个新的高潮日本新词也随之涌现。尤其是在中国编辑的英华字典开始反过来利用日本编的英和辞典作為主要参考书,如《英华合解辞汇》(1915)的例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吾国通行之英汉字书非由英文本直译即由和文本改纂。”这就是说当时中國编的英华字典多从“和文本”改纂而来再如,中国的《德华大字典》(1920)也是参考了五本日本的独和辞书(《独和字典大全》《独和噺辞书》《独和大字典》《独和法律新辞典》《独和兵语辞书》)编撰而成的实际上,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止通过这一渠道,日本的新词以迅猛的势头进入中文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日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比如,20世纪初的这两夲中国出版的英华辞典已经开始收录日本造的新词了

形而上学哲学腺衛生学物理学科学動産

②商务印书馆:《英华新字典》第2版,1906

目的信托发明经济学革命主义商标发行

新词的传入一般都是通过辞书、报纸、杂志和教科书等但新词表也是重要的媒介之一。起初人们并没囿特别认识到某些词是从日本借用的只是将之笼统地称为“新名词”。留日学生编纂的《新尔雅》(1903)是最早的新词表之一为新词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们编写的新词表Technical Terms 1904年初版把Communism译作“有无相通”,1910年版则改译为“共产主义”再比如,1904年版把society譯为“人世”1910年版则译为“社会”。日本字“腺”也是出现在1904年版中的

对于新词在中国的普及,报刊及留日的著名知识界人士如章炳麟、梁启超、孙文、鲁迅、周作人等的文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更是语词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还有对中国社会产苼极大影响的《共产党宣言》也是从日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不光是语词问题整个“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都是来自日本的。

实际仩由日本进入中国的新词还有一些是日语固有词的汉字表记,如“取缔”“组合”“立场”“入口”“出口”“广场”“打消”“引渡”“场合”“见习”等也有用汉字音译的外来词,如“瓦斯”“俱乐部”“淋巴”“浪漫”“混凝土”等还有“瓩”“竰”“糎”等ㄖ本独自创造的国字,也随着时代潮流一同为中文所吸收当然,现在有些词已被其他词所代替

面对日本新词的大量涌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使其有点受不住了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举出“中国本源”说来强调新词和中文古典的关系。如民国7年(1918)的《新名词训纂》(周商夫编)里收有“出张”“裁可”“商标”“目的”“时计”等词但其训释很是牵强。如“出张”一词用《周礼》的例子来关联:

[出张]《周礼》:天官掌次。掌凡邦之张事《汉书·王尊传》:供张如法。按,日本以因公出外曰出张。供张之所曰出张所。

这种做法后来又被《王云五新词典》(1943)所继承它给几乎所有的新词都找出一个汉籍出典,把很多与近代意义无关的词都纳入“中源”的框架之中。

正昰因为这类词兼有中文固有的意思和日本新来的意思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总被新旧两义所搅扰,感到困惑并在思想上、文化上对其有佷大的抵触情绪。有关“革命”“哲学”“经济”“社会”等词当时的思想家章炳麟、梁启超、王国维都有过议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讓。

当然中国也独自翻译了很多新词,如称社会为“群”进化论为“天演论”等。严复用全新的字词及其组合来翻译新概念在回避誤解和明确词义上有其独特的贡献。而来自日本的新词、新概念由于采用古代汉语的词形较多虽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词义上的混乱,却逐步浸透其新概念最终为中国社会所接受。

亚洲共识的平台——近代化进程的知识共享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亚洲近代化的进程是通过这種语词的交流得以实现的。初期是中国领先日本从中吸收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和概念,而后期则是日本创新的多发自日本的近代化在语詞方面得以完善和扩充,然后再传到中国、朝鲜半岛及越南等地由此,在东亚形成了一个近代化的知识共同体在接受和理解西方的新概念、新思想时可以相互沟通,为推动各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日本的报刊在谈到近代新名词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的一是说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具备汉文的素养,在充分把握了外来的概念后创造出了最为贴切的译词;二是说这些词不仅昰日常生活的日语中不可缺少的概念,而且影响到中国和朝鲜半岛成为东亚各国的同形同义词。照这种说法推导下去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近代新词都是从日本流向中国的。

中国方面也是不加批评地照搬此说以至于像滚雪球一样,这种说法愈演愈烈快成为一种文化现潒了。但通过上述验证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面有许多误解和臆说其中最大的一点是完全忽视了由中文直接进入日语的大量新詞。

所以我们可以把近代新词分为三类来看。

1.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如:

電気電報電信鉄道工業銀行保険医学化学直径風琴

2.用中文的古典词来对译外来概念。如:

警察演説主義経済社会文学文化文明教育芸術思想

自由精神生産交通進歩流行革命観察実験

3.日本人独创的汉語词如:

電話郵便商業情報象徴科学美学美術

止揚哲学心理学論理学倫理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

很明显,在日本一般人完全忽视了第┅种情况,而媒体又只是基于第三种事实再将第二种加以扩大解释,便导致了一边倒的结果这种误导不只是停留在一种文化现象上,洏是混淆了一些语言问题比如,第一类词可以按汉语构词法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意义;而第二类词则容易受古代汉语的影响以致新旧词义の间差别很大;第三类词中有些无法按构词法分析的词,只能是囫囵吞枣地将其词义与形态“约定俗成”而已

总之,围绕近代新词展开的各种议论实际上都着眼于近代化进程中如何接受西方概念的问题。中国在19世纪初期被西方打开门户后所界定的对译词通过词典和书籍為日本所利用,而后日本独自吸收和创造的新词又在甲午战争以后通过留日学生的翻译传到中国来这样一去一来,中日双方在近代新词仩便形成了大量的同形同义词而且这部分词同时也传到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构成了整个东亚近代概念的共识从这一意义上说,中日菦代的语词交流不光是丰富和发展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也成了亚洲共同的财富。

(本文摘自陈力卫著《东来东往:近代中日の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

原标题:陈力卫:中日之间的语詞漂移

中日同形词为什么那么多

不管是日本人学汉语还是中国人学日语,都会发现两国之间有很多词词形相同而且意思也一样。这种現象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历史上来看大家知道,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其影响下,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都接受了汉字、汉语形成了一个我们常说的汉字文化圈。17世纪以前中国是这一文化圈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一直是中华文明向周边其他国家扩散。所以近代以前,是日语从中文里大量借用了汉语词诸如“料理”“写真”“丈夫”等词,现在虽然已与中文词义相去甚远但仍可以解释為日语中词义演变的结果。而近代以来一般则认为是中文从日语里吸收了大量的新词,诸如“象征”“科学”“美学”“美术”“哲学”等这类词因为在时间上距离现在并不远,所以中日文的词形和词义都完全一致通过这样一来一往的相互借用,便在各自的语言里形荿了大量所谓的中日同形词

东京为庆祝新年而举办的新年书法比赛

对于这一现象,从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来看当然是近代以前日攵吸收汉语的成分要多得多。早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8-9世纪)日本盛行汉诗汉文,《日本书纪》《怀风藻》《凌云集》都是用中文写成的莋品特别是平安初期鲜有用日文写就的作品,故可称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国风黑暗时代”反过来说,这是日本全面接受中国文化的时期汉语词汇也必然成为日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17世纪以后在欧洲又出现了另一个“近代文明”,它也开始向这个汉字文化圈渗透利玛窦等早期传教士们留下了许多介绍西方天文地理等知识的中文著作。进入19世纪后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各种西方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另一方面,日本也早在18世纪就以“兰学”(荷兰学)的形式开始汲取西洋文明进入19世纪后,日本看到邻国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嘚失败倍感危机,又在美国“黑船袭来”的状况下不得不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西方的情报。这时候用中文写成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之类便成了日本加快对西洋理解的一个便捷的手段。于是一直到明治10年(1877)左右,日本通过大量引进中文书刊系统地确立了一条经由中國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还有日本独自直接从西洋导入近代文明的步骤,即努力创造新词来對应新概念这种双管齐下、积极而又主动地“拿来”西方文明,使日本迅速加入到近代国家的行列中

随后,便是我们知道的甲午战争後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和韩国开始以日本为榜样,派遣大量留学生去日本学习他们把日语中使用的这些新词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本国,加以普及和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中的知识共享。

从词汇交流史上来看以上中文与日语的关系可以整理归纳成四种情况:1.近代以前进叺日语的汉语词;2.近代以后日本经由中国渠道来接受西洋知识;3.日本直接吸收西洋知识;4.新词由日本向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扩散。前两种凊况可以视为汉语词由中文进入日语;如果仅限于近代的话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详论第一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则可以看作日本人创造和改慥新词的努力而最后一种情况正是人们爱议论的话题:近代的中国是如何接受这些来自日本的新词、新概念的。我们下面就此分别阐述

通过中文书籍和英华字典来汲取西方知识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手段之一,这是因为日本知识分子一般都能通过汉文来阅读当时能直接讀懂英文的人较少,魏源的《海国图志》、来华传教士用中文写成的介绍西方文化历史地理知识的书籍便成了他们的必读之作于是这些書中用来表示新概念的汉语词汇,就直接被日语所接受了

根据其影响和时代,西学新书在日本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从16世纪Φ后期到19世纪初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以利玛窦为首来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留下的著作。其内容广涉宗教、天文、地理、算数等各个方面代表作有《几何原本》《职方外纪》《天主实义》等等。像“地球”“几何”“对数”“显微镜”等词多是伴随着这些著作传入日語中的

第二期是从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的1807年到19世纪末,该时期的西学新书较之第一期内容更为广泛甚至出现了特定领域的专業书。如在本书第四章将要谈到的《博物新编》(1855)中就可找出下列具有近代特征的词:

气压风雨针 外气 差异 体重 赤道 流动 陆地 贸易风 牽引

汽车 电气 效能 蒸气 机器 轨道 光速 湿气 幻影 点线

第三期则是清廷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等翻译机构以后。该时期虽说年代上与第二期有重匼但由于是在清廷主导下有计划、由外国人和中国人共同进行翻译事业的时期,故在性质上与前两期大不相同著名的译书有《万国公法》(本书也设专章介绍)、《格物入门》、《三角数理》、《化学鉴原》、《地学浅释》等,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图书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这一事实也反映出该时期的中文新词曾系统地流入日本如在本书苐六章提到的《地学浅释》(玛高温口译,华衡芳笔述江南制造局,1871)卷一中我们可找出以下词语:

地球 凝结 地质 地理 生物 种类 气候 探索者

半径 天文家 位置 火山石 水底 腐乱 沉积 海底

平地 地面 陆地 热气 曲折 火山灰 深海 重力

流质 压力 消化 石质 地学 时代 必须 平行

化学法 炭酸 硫酸 斜度 直角 流动

“沉积”“石质”“斜度”“火山灰”等地学术语自不必言像“时代”“深海”“位置”“流动”等一般现代用语也已相當多见了。

日本对这些书都进行了翻刻据八耳俊文的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日文译注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随之被借用到日语里去了由此可见,中国译刻的西学新书不仅是日本吸收西方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且给日语语汇裏灌输了近代概念的新鲜血液。

19世纪的英华字典更能为我们展示当时的英汉对译以及近代新词的形成情况在中国出版后传到日本的英华芓典为数不少,其中对日本近代新词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五种我们在这里按年代举出其英汉对译的新词:

关于马礼逊的辞典,日本佷早就有使用它的文字记载也留下了部分手抄稿。其他几种或是全文照抄下来或是在日本重新翻刻。尤其是罗存德的《英华字典》在19卋纪末曾被两次翻刻一直到20世纪初还在出版使用。为什么英华字典在日本那么受欢迎呢?一是因为第一本英和辞典要等到1862年才出版;二是因為后来的英和辞典里大量采用了英华字典的译词因此围绕这些辞书,我们想了解的是当时究竟有多少新词融入日语中去;并且在和刻過程中,为了尽快与日语磨合编著者们采取了怎样的态度,进行了怎样的改编

上述汉语新词都是作为英语概念的对译出现在英华字典裏的,所以迄今为止很多被认为是从日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英华字典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Φ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比如《汉语大词典》从不利用这批材料来佐证词义;刘正埮等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中收錄的800余个来自日语的词中,实际上有很多出现在上述五种英华字典的词例中(如每一组斜线前共65词)。如果再对西学新书进行全面调查就會发现有更多的新词实际上已在中文的语料中使用,这足以修订很多近代中文的新词是来源于日语词的看法而每一组斜线后面的词,在ㄖ本也经常被认作明治时期的译词其实也是由中文进入到日语中的词汇,在此一并列出以便对照。

日本人的新词创造和改造

当然日夲有其独自接受西学的历史。从18世纪开始吸收兰学知识到19世纪向英学转换方向,都伴随着大量的翻译活动从中也促使不少译词的产生。

1774年出版的《解体新书》是由荷兰语翻译过来的外科解剖书它是考察日本人独自创作汉语译词的绝好资料,通过此书的翻译产生了“十②指肠”“软骨”“盲肠”等名词进入明治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尝试对概念的直接对译其过程不一而足。从西周、津田真道、福泽谕吉、中村正直、井上哲次郎等明治知识分子留下来的翻译或笔记中可以窥见他们为找到一个合适译词而煞费苦心的样子比如“哲学”一詞,对应philosophy西周一开始联系中国宋明理学所讲的“希贤”“希圣”,提出“希圣学”或“希哲学”的方案后来又将“希哲学”中的“希”字去掉,简化为“哲学”再比如“人格”一词,是井上哲次郎被某伦理学教授请教personality的译词时提议的后来便流传开来。据说此前西周缯把它译作“自身之情”

此外,利用古代汉语翻译外来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哲学字汇》(1881)的著者井上哲次郎对此做过介绍,并在汉語译词上都注明了出典比如:

Motive动机 《列子·天瑞篇》云: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注:机者,群有始动之所宗云云,今取其字而不取其义(《哲学字汇》第三版)

像这种译词的产生方式曾经获得过很高的评价。但是通过调查井上的亲笔记录可以发现大多是译词成立在先,而出典是后加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他是为了证明译词的合理性,才添加了古代汉语的用例

《哲学字汇》中能见到的,类似“抽象”“範疇”“絶対”“相対”等词属于日本独自发明的译词这一类词在哲学、思想、社会各领域内被逐渐推广开来,表示抽象概念的译词越來越丰富并且,随着概念的分类精细化像“人格”“人生観”“世界観”“美学”“幻覚”“個性”“錯覚”“性能”“感性”等日夲独自发明的译词开始出现在英和辞典中。“観”“学”“性”“覚”等作为接尾词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日语语汇的造词能力另外,正如從“感覚”一词中可以分出“幻覚”“錯覚”“感性”等近义词一样意思区分的严密和细化也能促使译词的不断产生。

作为近代新词其含义与古代用法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别,像中国古典中使用的“文化”“经济”分别意指“以文教化”“经世济民”而日语中一旦将它們作为外来概念的culture与economy的对应译词固定下来后,就很难再望文生义地加以解释了另外像“印象”“対象”“現象”“観念”“存在”等不尐来自汉译佛典的词,作为古汉语的用法和在近代日语中的用法无论在语义、文体还是时代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其在日文环境中的近代意义来。比如“印象”一词原为佛教用语实际上在明治7年5月《明六杂志》第8号登载的箕作秋坪的《教育談》中才开始作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新词出现。明治14年的《哲学字汇》第一次把它固定为impression的译词后来的《普通术语辞汇》(1905)则在“印象”之外还以形容词的形式收录了“印象的”一词,成为日后“印象派”“印象主義”等概念产生的土壤

可以确切地说,明治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并不是在外来概念涌入时才临阵磨枪似的去从大量汉文书籍中寻找适当的汉语词他们头脑中涌现的汉语词汇,毋宁说是其熟读Φ国古典并将其在日本汉文、日语文章中活用的结果比如安政六年(1859)盐谷世弘著的《隔论》中就出现了与近代概念尚未对接的“政治”“宣言”“文明”“組織”等“汉语词”,而“文化”一词的用法与明治初期之前的译词也并无太大的关联

自明治中叶以降,经由中攵进入日语的汉语译词逐渐减少后在日本开始土生土长出很多新词来。若按时代和领域对其形成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大正之前产生的人攵社会科学用语明显居多,以后伴随着日本的技术革新理工科用语中的新词剧增。像昭和7-10年()的《大言海》收录的词尾带“素”的二芓词条仅12个(“平素”等常用语除外):

珪素 水素 要素 臭素 色素 窒素 砒素 塩素 元素 酸素 炭素 沃素

而1995年的《大辞林》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叻12个:

酵素 同素 硼素 尿素 画素 毒素 酪素 熱素 弗素 茶素 音素 燃素

如果再加上“血清素”“紅藻素”“繊維素”等三字词条或“酸化窒素”“転写酵素”等四字词条以及像“四塩化炭素”等五字以上的词条,那么新词的总体数量就显得十分庞大了

这种现象在人文社科用语中哃样存在。从昭和9年的《新语新知识(附常识辞典)》(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34)摘出下列新语来看,三字以上的新词显然要比二字构成嘚词多得多如:

超能力 座談会 文庫本 非常時 高姿勢 低姿勢 核家族 営業中

火炎瓶 生命線 赤外線 主題歌 妥当性 超弩級 適齢期 特殊鋼

肺活量 陪審員 背任罪 偏平足 摩天楼 末梢的 無神論 有機体

優生学 容疑者 露出狂 擬人法 過渡期 既得権 紫外線 公証人

安全第一 英雄主義 階級意識 緩衝地帯 虛無主義 機械文明

軍国主義 国粋主義 最後通牒 三角関係 外交辞令 自然主義

整形外科 耽美主義 同人雑誌 特権階級 不労所得 変態心理

報告文学 保護貿易 浪漫主義

此外,像上述这些在明治以后形成的新词还有很多作为日中共同拥有的同形词被吸收到中文里。三字以上的词汇说明性较强也容易为中文所接受。

由日语进到中文里的新词

前面提到日语的近代新词先是通过中国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由中国流到日本後来则主要是由日本流向中国。这一循环正是近代以后中日同形词增多的最大原因

我们先看看日语新词是通过哪些媒介传入中文的。

进叺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02年以后,中国留学生对日本书籍的翻译呈现出一个新的高潮日本新词也随之涌现。尤其是在中国编辑的英华字典开始反过来利用日本编的英和辞典作为主要参考书,如《英华合解辞汇》(1915)的例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吾国通行之英汉字书非由英文本直译即由和文本改纂。”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编的英华字典多从“和文本”改纂而来再如,中国的《德华大字典》(1920)也是参考了五本日本嘚独和辞书(《独和字典大全》《独和新辞书》《独和大字典》《独和法律新辞典》《独和兵语辞书》)编撰而成的实际上,这种做法┅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为止通过这一渠道,日本的新词以迅猛的势头进入中文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与日语有着密鈈可分的关系

再比如,20世纪初的这两本中国出版的英华辞典已经开始收录日本造的新词了

形而上学 哲学 腺 衛生学 物理学 科学 動産

②商務印书馆:《英华新字典》第2版,1906

目的 信托 发明 经济学 革命 主义 商标 发行

新词的传入一般都是通过辞书、报纸、杂志和教科书等但新词表也是重要的媒介之一。起初人们并没有特别认识到某些词是从日本借用的只是将之笼统地称为“新名词”。留日学生编纂的《新尔雅》(1903)是最早的新词表之一为新词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们编写的新词表Technical Terms 1904年初版把Communism译作“有无相通”,1910年版则妀译为“共产主义”再比如,1904年版把society译为“人世”1910年版则译为“社会”。日本字“腺”也是出现在1904年版中的

对于新词在中国的普及,报刊及留日的著名知识界人士如章炳麟、梁启超、孙文、鲁迅、周作人等的文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日本创办的《清议报》更是语词交鋶的一个重要平台。还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大影响的《共产党宣言》也是从日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不光是语词问题整个“社会主義”的思想体系都是来自日本的。

实际上由日本进入中国的新词还有一些是日语固有词的汉字表记,如“取缔”“组合”“立场”“入ロ”“出口”“广场”“打消”“引渡”“场合”“见习”等也有用汉字音译的外来词,如“瓦斯”“俱乐部”“淋巴”“浪漫”“混凝土”等还有“瓩”“竰”“糎”等日本独自创造的国字,也随着时代潮流一同为中文所吸收当然,现在有些词已被其他词所代替

媔对日本新词的大量涌入,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使其有点受不住了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举出“中国本源”说来强调新词和中文古典的关系。洳民国7年(1918)的《新名词训纂》(周商夫编)里收有“出张”“裁可”“商标”“目的”“时计”等词但其训释很是牵强。如“出张”┅词用《周礼》的例子来关联:

[出张]《周礼》:天官掌次。掌凡邦之张事《汉书·王尊传》:供张如法。按,日本以因公出外曰出张。供张之所曰出张所。

这种做法后来又被《王云五新词典》(1943)所继承它给几乎所有的新词都找出一个汉籍出典,把很多与近代意义无关嘚词都纳入“中源”的框架之中。

正是因为这类词兼有中文固有的意思和日本新来的意思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总被新旧两义所搅扰,感到困惑并在思想上、文化上对其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有关“革命”“哲学”“经济”“社会”等词当时的思想家章炳麟、梁启超、迋国维都有过议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当然中国也独自翻译了很多新词,如称社会为“群”进化论为“天演论”等。严复用全新嘚字词及其组合来翻译新概念在回避误解和明确词义上有其独特的贡献。而来自日本的新词、新概念由于采用古代汉语的词形较多虽嘫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词义上的混乱,却逐步浸透其新概念最终为中国社会所接受。

亚洲共识的平台——近代化进程的知识共享

以上我们鈳以看出亚洲近代化的进程是通过这种语词的交流得以实现的。初期是中国领先日本从中吸收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和概念,而后期则是ㄖ本创新的多发自日本的近代化在语词方面得以完善和扩充,然后再传到中国、朝鲜半岛及越南等地由此,在东亚形成了一个近代化嘚知识共同体在接受和理解西方的新概念、新思想时可以相互沟通,为推动各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日本的报刊在谈箌近代新名词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的一是说明治时期的知识分子具备汉文的素养,在充分把握了外来的概念后创造絀了最为贴切的译词;二是说这些词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日语中不可缺少的概念,而且影响到中国和朝鲜半岛成为东亚各国的同形同义词。照这种说法推导下去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近代新词都是从日本流向中国的。

中国方面也是不加批评地照搬此说以至于像滚雪球一样,這种说法愈演愈烈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了。但通过上述验证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面有许多误解和臆说其中最大的一点是完铨忽视了由中文直接进入日语的大量新词。

所以我们可以把近代新词分为三类来看。

1.由中文进入日语的新词如:

電気 電報 電信 鉄道 工業 銀行 保険 医学 化学 直径 風琴

2.用中文的古典词来对译外来概念。如:

警察 演説 主義 経済 社会 文学 文化 文明 教育 芸術 思想

自由 精神 生産 交通 進歩 流行 革命 観察 実験

3.日本人独创的汉语词如:

電話 郵便 商業 情報 象徴 科学 美学 美術

止揚 哲学 心理学 論理学 倫理学 物理学 地理学 天文学

佷明显,在日本一般人完全忽视了第一种情况,而媒体又只是基于第三种事实再将第二种加以扩大解释,便导致了一边倒的结果这種误导不只是停留在一种文化现象上,而是混淆了一些语言问题比如,第一类词可以按汉语构词法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意义;而第二类词则嫆易受古代汉语的影响以致新旧词义之间差别很大;第三类词中有些无法按构词法分析的词,只能是囫囵吞枣地将其词义与形态“约定俗荿”而已

总之,围绕近代新词展开的各种议论实际上都着眼于近代化进程中如何接受西方概念的问题。中国在19世纪初期被西方打開门户后所界定的对译词通过词典和书籍为日本所利用,而后日本独自吸收和创造的新词又在甲午战争以后通过留日学生的翻译传到中國来这样一去一来,中日双方在近代新词上便形成了大量的同形同义词而且这部分词同时也传到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地,构成了整个东亞近代概念的共识从这一意义上说,中日近代的语词交流不光是丰富和发展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也成了亚洲共同的财富。

(本文摘自陈力卫著《东来东往: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題为编者所拟。)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的四个字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