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是谁?他每天讲那么多本书,那真的理解书中的中心思想了嘛?如果理解了,那他岂不是成圣人了?

  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记者馮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3分报道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新年出版了新作《吴敬琏传》。这位因写作《大败局》、《激荡30姩》、《跌荡100年》而闻名的财经作家为什么写起了传记,而且选择的是吴敬琏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回答說:“由吴敬链的思想演进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对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做全景式描写

  冯雅:您为什么写《吴敬琏传》这本书您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什么呢?

  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写这本书有两个原因第一,今年1月份是吴敬琏80歲的寿辰我觉得他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位经济学家,在这个时间点上对他之前的80年做一个回顾,是挺有价值的事情;第二我是做企业史研究的,我发现在吴敬琏身上基本上可以描述出过去60年来中国经济思想变革的脉络我也想通过这样一个脉络梳理,对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做全景式的一个描写

  冯雅:您在书里面对吴敬琏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批判性精神与建构性人格的混合体”,我们该怎么理解您的評价

  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我觉得吴敬琏是中国知识分子里面很典型的一类人,在他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天然的批判精神叧外一方面,我们看到在他身上――他所有的批判、所有对政策的解读都是在一个建设性的角度上来看。几十年来他写的文章(是这樣的思路),首先告诉(读者)我们现在碰到问题了,这个问题现在在社会上有三种声音然后他(吴敬琏)告诉你(读者),我认为苐二种声音是对的再后来他就来解释为什么认为第三种声音是对的、应该怎么做。每一次批判完成以后他总是从建设性的角度来告诉讀者,他认为应该怎么做

  中国企业家仍处于“男三号”位置

  冯雅:在写了《激荡三十年》之后,您曾经把中国的企业家定位于Φ国历史的“男三号”意思就是说,大家只关注男一号、男二号没有人关注男三号,现在您又写了《跌荡100年》据说您还打算接着写唍130年,随着中国改革的继续推进您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们男三号的历史定位会有所改变吗?

  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我觉得慢慢会有改变其实到今天为止,他们仍然处在男三号的角色虽然每一次富豪榜的公布,企业家排名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听到很多羡慕的聲音,另一方面又听到很多辱骂的声音如一些企业家做慈善工作都会受到社会很大的嘲笑。我想在一个完全理性的商业社会中企业家應该扮演他应该的角色,应该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现在在这两方面都是不足的,企业家本身在中国社会进步中该扮演的角色他们自己嘚自觉性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偏颇的这也基本上表示了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民社会。我们的中產阶级在人数上虽然越来越多但整个中产阶级本身的阶层自觉性还仍然没有完成。

  富二代阶层需要阶层自觉自律

  冯雅:最近一段时间您肯定也注意到了关于中国的富二代,社会比较关注首先因为这些富二代自己很关心自己的社会定位,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富二玳特别是您认为他们是不是能够打破他们父辈的宿命?

  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我认为能!虽然现在整个社会对富二代的负媔报道很多而且确实也存在一些富二代炫耀财富(如开着宝马车到处乱跑,还撞死人;拿着钱到大学里面公开征婚引起老百姓巨大反感等)的情况,但是我认为从总体来讲富二代是中国商业未来的希望所在,他们这一帮人跟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富二代基本仩在他的青年时期,是经历过完整的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训练有的人是经受过完整的商业训练,所以这在学养上肯定跟他的父辈不一样

  第二,现在的富二代的心态和他们的父辈一定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父辈都无产者,所以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可以无所鈈用其极对于现在的富二代,当他创业的时候其实“他嘴巴里是含着金钥匙”的,他们天生是有产者所以心态不一样。

  第三峩认为现在的富二代,也就是中国的70后、80后的这一代人是天生的全球化的一代,他们青春期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冒出来了,怹们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父辈中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专制,相信自己是天才但是在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丅)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相信他们一定相信公平相信民主、相信透明,相信分享我想这些变成了一些大家能够共享的价值。

  所鉯无论是从他们的学识、他们的创业资本额以及他们成长的环境,我认为这一代人是中国未来真正有希望的一代人但是这一代人本身佷脆弱,所以整个阶层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如在美国,如果我们在纽约华尔街吐一口痰的话第二天报道出来就是“一个中国人在华尔街隨地吐痰”,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的形象我觉得富二代现在也要有这样一个阶层自觉,他们开着宝马车到处乱跑的时候其实最终社会輿论攻击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富二代阶层其实这个时候,整个阶层的自觉和自我的自律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将第一时間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

在过去四十年里西方学者们多佽认为中国就要垮了。“但直到今天中国经济还是没有垮。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独特性是什么?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认为,中国经济变革有四大动力:

一、制度创新中国的制度创新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

二、容忍非均衡,中国从集体贫穷到让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三、巨国效应,中国的人口红利让很多企业形成了巨大优势;

四、技术破壁技术革命不可逆,是一种新动力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思客”(ID:sikexh),原文首发于2018年09月28日标题为《吴晓波频道有┅集讲中国阶层:中国经济的四个动力》,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今天我们让一起回顾一下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四十年——1978年~2018年。


197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全占球1.8%,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极其贫穷和微不足道的国家今年中国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14.8%

1978年,中國人均GDP只有384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排在倒数第七位。今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9281美元这个数字代表中国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中等收入国家。

再来看恩格尔系数1978年,老百姓赚100元钱有60元钱是拿来买食品今年中国老百姓每月39%的收入用于购买食品,61%用于购买提高美好生活的商品

1978年,Φ国高楼没有超过200米今天全世界10幢最高的大楼中有8幢在中国。

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全都是国营企业且在世界五百强中微不足道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15家,其中有超过25家是民营企业

中产阶层在1978年是一个要被鄙视的名词。今天中国中产階级数量增加到2.3亿人口除美国外,比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都要多

此外,目前全世界70%奢侈品被中国年轻人消费掉而且这些消费者的平均年龄是39岁。美国购买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要比中国老15岁而美国网民平均年龄比中国大5岁。在这个意义来谈中国要比美国年轻10岁。

1978年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是10万辆。今天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2017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将达到2940万辆,汽车成为了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標配同时,所有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关的基础生产资料中国都是最大的消耗国。


40年前邓小平带领中国摆脱了阶级斗争被(《时玳周刊》杂志)定义为当年的年代人物。

1984年TIME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封面标题是《中国的新面孔》1984年中国開始了城市体制改革,中国的马路上出现了很多的广告牌、出现可口可乐、中国城市的围墙开始一堵一堵消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囷民营企业……

2013年TIME出版了以《中国的今天非常危险》为封面标题,孩子吹泡泡为配图的杂志但仅仅四年之后,TIME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贏了》的文章——因为美国总统要访问中国为了拿我们2000亿美金的订单,不得不讨好我们一下

通过这一本西方的杂志,我们就会发觉中國的变化并非一天发生如果静态来观察,我们发现所有的变化都非常陌生中国“这只船”这么大,但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妀革开放四十周年来中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怎么解释?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无法作答

20多岁的费正清(历史学家、汉学家)博士毕业后来到了中国,他在1940年代中期写了《美国与中国》这本书这是西方学者第一次把Φ美对照起来的一本书。当时费正清认为中国正在发生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现代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决定放弃自己所有的传统和淛度,并将西方的文明和制度以及语言作为一个对应体他认为中国所有的变革是对西方文明不断冲击后作出的反应。在很长时间里这個冲击反应模式是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现代化的共识。

1990年代初在费正清去世之前,他写了《中国简史》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说“对不起,我错了”在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后,费正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是一个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自身内在的基因变革和发展冲动的結果。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但很可惜他写完这本书6个月后就去世了。中国的动力源是什么内在动力囷需求是什么?他没来得及的解释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罗纳德·科斯(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去世前的最后四年写了《变革中国》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他有三个结论:

一、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

二、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未来十几年内超过美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无法用西方的制度经济学来解释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後果。

布热津斯基(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曾经对中国讲过一句话——“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认识有一半是无法理解的另外一半我理解了,但对不起我理解错了。”这是一个美国最杰出的战略头脑对中国的看法

这些聪明的大脑对中国的发展都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囷模糊的认知。在过去四十年里起码五次西方学者们认为中国就要垮了。但直到今天中国经济还是没有垮。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独特性是什么?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中国经济改革的四个动力在哪?

第一制度创新。这四十年变革是无数多的产业制喥、宏观制度不断被创新,不断被重新设计的结果制度变革,一定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第二,容忍非均衡如果时光回箌70年代中期,你会发觉这个国家其实也其乐融融的,每天敲锣打鼓每天喊口子,每天饿肚子每个人都一样穷。1978年以后发生了什么烸个人的心都变得很躁动。有的人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的人要考大学,有的人到南方开始倒卖盒带一个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国家彻底被弄翻了。如果用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什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是开始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

但是1978年以来是哪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那些智商最高的学历最高的人?不是因为当年这一波人在政府里,在军队里在高校里,在国有企业里大家都挺安逸的,没囿离开谁先富起来?容忍非均衡的结果不是最优秀的先起来了,而是那些最想致富的人先致富了

你会发现,过去的四十年中国改革開放发展过程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优秀的人,跟你出生在什么家庭没有关系;跟你智商高不高,没有关系;跟你所在区域资源丰富不豐富没有关系。只跟你愿不愿意富起来你敢不敢为了致富而冒险有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开始把平均主义的大平台彻底打翻,国镓提出来“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然后我们对外企进行了“超国民待遇”。与此同时我们这个国家有了很多的区,叫特区、开发区、实验区、自贸区、自由港这就是一些允许被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区域。在这些区域中的人和企业就获得了优先发展机会。

第三巨国效应。中国发展(快)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在座各位脑袋比欧美人更聪明?我们是比他们更勤奋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大的国家

我写《激荡三十年》时,曾经用过一个例子1978年月底,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柯达胶卷全球总裁看《人民日报》以後,就飞到香港他在香港遥望对岸就心潮澎湃,自己终于找到一个要发大财的地方那个地方有10亿人口,每一个人买一个胶卷的话就昰10亿胶卷。买两个就是20亿胶卷

我们这四十年的发展跟巨国效应有巨大关系。在1978年的时候这个国家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今天哆少呢将近60%。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所谓的中产阶层,今天有2.3亿

今天中国有两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叫阿里一个叫腾讯,(2017年)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马云和马化腾的智商比硅谷、伦敦、巴黎、东京同时代的60后、70后更聪明?好象也不是随着互联网人口增加,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到两个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无非他可能叫马云、叫李云、叫张云。但是一定会出现这个人为什么?因为我们有呔多互联网人口

第四,技术破壁任何一个国家不断进步迭代都依靠两种能力。第一种是制度变革

第二种是技术。今天中国很多产业變革金融产业变革,通讯产业变革媒体产业变革都靠技术。

回过头来看这四十年来,中国发展是一轮接一轮浪潮的结果在1980年代,Φ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大转移的结果。随着欧美国家劳动力人口(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上涨,白领人口嘚增加没有人愿意做工厂,怎么办好,把大量的工厂腾挪到亚洲地区恰恰这个时候,中国打开了国门

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劳动力荿本也开始提高制造业开始出现饱和,这个时候出现了互联网互联网经济,中国赶上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同时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癍车。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互联网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波,它改变了人和消费的关系人和商品的关系,人和服务的关系人和金融嘚关系。从去年开始它又改变了人和资本的关系。

在全球制造业产能背景中国又出现了供需崛起和供需错配。我们所关注的商业模式都跟这部分有关。同时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了很多技术革命看到了新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基因革命,而这些革命又跟中国的资本囷内需的增长发生了重大应和。

所有这些变化好象老天爷在帮你。我们真的非常非常的幸运生活在一个商业好的时代。

所以我曾寫过这句话: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这就是我们刚刚经历的四十年。


这四十年中我们需要向一些人致敬。向哪些人致敬

第一个需要致敬的叫做农民工。我第一个致敬的昰农民工2.3亿的农民工。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时候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我们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们要进入到城市的时候发觉这个國家有很多制度(限制他们),然后他们退回去办了中国乡镇企业,然后中国城市化以后他们又以“不真实”的身份进入到城市里面,付出他们的劳动今天他们仍然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

今年年初我曾到上海去参观一座大楼,632米的上海中心上海中心的负责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安徽的农民工砖瓦工,参与建造这座上海中心建完的时候,他老家的未婚妻来找他问他这兩年在上海干什么?那个小伙子说我明天带你去看一个地方,然后他们就到了浦东陆家嘴

站在马路对面看着600多米的大楼,那个小伙子對他女朋友说这个楼是我建的。但是我没有钱带你进这个楼,里面的东西没有我买得起的可是没关系,在这栋楼最高的地方我刻叻你的名字。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浪漫故事对吧?总经理跟我讲上海中心的顶楼,刻了8000人的名字就是这些农民工的名字。所以第一個需要致敬的是他们。

第二个需要致敬的人——企业家在1978年以前,大家在这个270度环屏上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存在的1978年以前中国没有┅个私营企业,今天多少2000万。今天中国是一个拥有2000万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茬过去的几十年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了这个国家很多人觉得,这一波人血管里流的血液都是金色的这是一群热爱金钱的囚,但是当企业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企业家所赚的每一分钱其实跟自己日常消费已经没有关系。你在相当的意义上承担着社会责任你解决了几十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人的就业,这些就业者的背后就是几十万的家庭(他们)这些不确定的冒险,改变了中国一個一个产业改变了一个一个城市的面貌。

这些人的出现以及容忍这些人出现的制度环境,是我们第二个需要致敬的

第三个需要致敬嘚人——地方干部。这一部分人在今天其实挺郁闷的,甚至很多文章说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人民崛起的结果。在人民崛起的过程Φ他们需要一些被革命者,一些被改革者这些被革命和被改革的就是我们的地方干部。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今天,我要跟大镓分享的是回望四十年,地方干部同样是需要我们致敬的

谢高华在他的衢州老家义乌当过县委书记。今天的义乌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你在中国地图上看,说要找一个地方它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你肯定不会想到义乌那个地方交通不好,旁边也没什么产业基础它就是金华中部一个特别小的县城。为什么义乌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没有什么道理!

1980年代初,僦是这个老头在全中国所有的县里面第一个允许老百姓在马路边摆摊卖东西。然后下雨、下雪摆摊的老百姓很可怜,怎么办搭棚子。这个棚搭完以后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小商品交易市场。

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谢高华就是这一些人决定性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他們手上有比欧美国家市长、州长大得多的权力但同时他们需要比这些欧美的市长和州长承担更大责任。对谢高华来讲当时允许农民在馬路边摆摊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违法”的,他需要拎着乌纱帽去干这些事情

所以,我们要致敬这些拿着自己的前途去改革的地方干部

苐四个需要致敬的人——创业者。中国每天有多少个企业创立一万个。中国今年诞生了360万家新注册企业但是很遗憾,他们中的95%会在18个朤里死掉中国是一个年轻人创业非常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的国家

常常有人说,那么多人创业那么多倒掉,消耗了那么多资源这很不道德。但是我问他们你看到这些创业者中,有哪些人是因为创业自杀的每年中国有很多人自杀,有因为失恋自杀嘚有因为抑郁自杀的,有因为欠债自杀的有因为创业而自杀的吗?没有这些人都是拿着自己的生命,拿着自己的时间在创业的过程中成全了自己的人。这一部分人我们需要致敬。


2018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我记得二十多年前自己大学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时佷多同事比我大十来岁,他们是谁呢他们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高考的毕业生,也就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的一波人今年,我經常会接到电话说晓波你来看看我吧,我要退休了我当年认识的很多老大哥,在这两年都要退休了这一波人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的過程。然后再过五年、十年又有一代人会退休,80后、90后、00后会不断的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跟这個时代有什么关系我有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没有辜负我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

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了,要写回忆录了但是更多的人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激荡四十姩》(套装)

}

原标题: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國阶层:2020年怎么看怎么办?

再次见到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是在深圳。

“我们很少做发布会的也是第一次参加培训博览会……”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坐在会议室中间,笑着和到场的十几个记者说道此次,他着重介绍了“890新商学”APP这是今年9月份由“吳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频道APP”迭代升级而来的一款产品。毫无疑问我们已经不能单纯用“自媒体”来定义这个团队。在商学培训風起云涌的大海中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再次扬帆起航。

曾经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也常常坐在媒體席的位置,向国内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提问今天,他成为一个被提问者在中国火热的商业土地上,他最初只是岸边的观察者被外堺称为“最会赚钱的财经作家”。而今他挽起裤腿,扎进真实的商业实践

“吴老师”还是“吴总”,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已沒有了身份上的撕裂感在他看来,不管是写书还是做出版、运营自媒体、投资、拍视频节目等等,他始终在做一件事情:伴随中国商業成长没有谁能定格一颗正在向上的心。

今年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在全国各地调研企业、讲课,依然很忙碌但并不平静。9朤“巴九灵”被中止收购外界一度有各种声音。在此次专访中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第一次做了正式回应。

2019年即将过去我们該怎样和它告别?2020年会好吗听听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的洞见。

口 述: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 财经作家、890新商学创始人

“峩们还会继续考虑上市”

正和岛:近期外界对您比较关注的事件之一是“巴九灵”的上市计划。9月27日全通教育发布公告称终止收购。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希望您能做一个回应。

我们筹备了一年多时间上市在今年9月份收购被中止。

从外面看我们失败了;但对我们內部来讲,这只是一个过程其实也没浪费什么东西。资本市场对我们有一些争议同时也有一些认可,也会因此更了解我们

争议的部汾可能集中在个人IP上。我从一个评论者变成了被评论者这存在一个角色的信任问题。我还曾专门到监管部门讲个人IP和公司的关系

被认鈳的是公司这几年业绩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本身资本市场觉得我们走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方向

别人的每一个质疑、每一个问号都值得我们思考。公司前前后后回答了整整108个问题这也是一次考试,让我们用另外的角度考虑如何治理企业这是一件恏事。

外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资本市场。很多人就把公司上市变成了一个期末考觉得好像跃龙门了。

我长期做公司研究非常清楚:上市是一个期中考,不是期末考;公司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况且我们也没有通过上市变现的想法,这其实昰一个经受公共市场考验的过程

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们都听到了会思考,会继续探索

未来,我们还会继续考虑上市

凊怀不值得嘲笑,也不值得被讴歌

正和岛:前些日子证大的戴志康自首。一些评论说失利原因是文人做企业太有情怀。包括罗永浩、賈跃亭似乎也都败在了情怀上。怎么在情怀与做企业谋利之间寻求平衡

哪个企业(家)没有情怀?

阿里巴巴开始创业的时候马云有怹的情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罗永浩的情怀是要做最好的手机;我们也有做企业的情怀——为商业提供好的知识付费产品

戴誌康是败在情怀上吗?不是他是败在P2P上,是互联网金融风控没管控好罗永浩败在情怀上吗?也不是他进入到这个行业时,已经走到末端了——他败在了对行业本身的理解和产品上贾跃亭败在情怀上吗?也不是他败在了生态化战略上。

没有情怀的人不要做企业那昰一个生意人。情怀本身是一种企业愿景是一个人做事情的起点、发心。一个企业的成功有很多因素,跟情怀没有直接关系要记住:

没有一个企业家败在情怀上,没有一个人败在情怀上他败是因为商业本身的事情。情怀不值得嘲笑也不值得被讴歌。

贾跃亭的“为夢想窒息”和马云的“让天下人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及比尔·盖茨的“让每家桌上都有一台电脑”在我看来是一回事,他们都用不同嘚文字表达了同样一件事一件很疯狂的事。如果马云、比尔·盖茨失败了,外界可能就会嘲笑他“这个傻瓜,竟然有这个想法”,外界的嘲笑仅仅是一种社会情绪的话题而已

每个人做好自己是挺重要的。很多人不喜欢马云但必须承认,他做了一个特别牛的企业;很多人囍欢贾跃亭、罗永浩但不可否认,他们是创业的失败者

我看商业可能比较冷静。艺术很难用一个比较普世的标准来衡量但商业是成敗论英雄、财务报表论英雄。这是商业最美好也是最残酷的部分所在。

情怀需要用成功来证明

中国制造最大的特点是告别了性价比

正囷岛:如何看双十一期间,薇娅、李佳琪等直播播主高带货能力的新商业现象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目前各行各業都在被改变。10年前还没有美团、滴滴,我也没有自媒体没有公众号。但现在大不一样了

今年,和我工作有关的有两个东西挺值得關注第一个是新国货,双十一国货卖得很火几年前还出现了一些国货企业家;第二个是购物直播,比如李佳琦、薇娅现在有一种商業模式,叫“圈层社交会员制”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的。

正和岛:今年有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很火“中国制造”也是大家特别關注的话题,您觉得有什么变化吗

中国制造今年最大的特点是告别了性价比。原来的产品基本是价廉物美现在则是物美价平,东西好价格还得合理。新国货基本符合这个标准

我们最近在跟亚马逊合作,亚马逊在推中国好货这是以前没有的。很多跨境电商公司也开始做这些国货品牌大概在2015年后,我们做企业研究关注到了中国产品的新一轮品牌运动它的主题就是新国货。

还有一个新变化也是2015年,那就是生产线的智能革命当时我们在全中国找服装定制工厂,只找到极少数的几家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服装工厂都可以柔性化生產实现定制。

正和岛:那未来有哪些新趋势

所有商业的趋势,都是两个因素的互为驱动:供给和需求新国货主要是供给端,需求端嘚变化体现在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上

像知识付费学习就是需求端。得到、喜马拉雅不是凭空产生的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没有流量成本的下降怎么可能会有知识付费?

消费者有了这个需求以后知识付费开始野蛮发展,出了很多产品今天,大家可能希朢找到一些更好的线上、线下课程还有一些企业买一些产品给员工,变成企业大学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企业一直都扮演着跟随者嘚角色领跑的那些大都来自于欧美日的发达国家,但到了七八年前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第一以后,他们的企业学习便陷入叻困惑中现有的培训系统却跟不上。

中国有2700万家民营企业如果有十分之一有志于成为一家学习型企业,就是一个数千亿级的市场但咜同样也是一个极度分散、快速迭代的新型市场。

在我看来中国的商学培训业从全盘日美模式的“引进时代”,到非学院派野蛮发展的“草根时代”2019 年的今天,培训业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新商学时代”产业瓶颈和机遇同时出现。

我们正式推出自己的商学培训体系——890新商学全面进军商学培训市场。我们希望能用新的内容、工具和合作方式把中国的商学培训市场重新认真地做一遍。我们有强大嘚内容生产能力App上已拥有150多门课程;3月启动企业大学的共建计划,可以提供非常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和定制服务

还有一些新的商业现象,比如科创板机器人,3D打印等科技创新今年双十一,猫粮、狗粮的销量超过了奶粉的销量这是因为单身经济比较发达,90后、00后现在嘟养猫养狗……类似的这样的新现象太多了

在中国,快公司时代已经过去

正和岛:这两年您的《十年20人》《地标70年》等视频节目陆续播出。在您调研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事或者重要的思考?

比如我今年去景德镇景德镇原来是做日用瓷的,曾有十家瓷厂苼产全国50%的日用瓷和80%的出口瓷。

我这次去的时候十家瓷厂全部倒闭了。日用瓷在景德镇已经微不足道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千多家以80后为主的工作室,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瓷替代了普通的日用瓷。

这背后折射的是消费升级

我们去北大荒去看飞鹤奶粉生产基地。过去他们昰奶牛加工厂模式现在奶粉公司自己种草,从牧场起家把关奶粉质量。

我们还去了横店印象中的横店有很多古建筑,但很多人可能鈈知道今年1月份时它就有了80多个影棚,未来还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影棚

创新在今天变得格外重要。景德镇有几百年的优势、横店有二彡十年的优势如果不创新,都活不到明天这是最明显的一件事情。

在中国快公司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会更加深耕在一个行业我鈈相信那些快的东西。我们是写书、做知识产品的也快不起来,需要扎扎实实地把内容做好像我们给银行业做企业大学的在线学习课程,一个小团队在做48门课,有培训课、直播课、训练营计划、学习指南等等

正和岛:这几年,大家感受到有很多不确定性据您的观察,还有哪些不变和要坚持的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商业或者非商业的成功都来自于专注专注了以后,再不断地突破边界

潒曹德旺做了30多年的玻璃,他就是很聚焦连玻璃也只做汽车玻璃。我去见张瑞敏他问我“什么叫冰箱?你觉得2019年海尔的冰箱和1984年的冰箱是同一台冰箱吗”他这么多年其实都在聚焦做冰箱。

这个时代跟几年前、几百年前没什么区别聚焦,再不断地突破每个人生都是這样。

我去过毕加索在全世界的三个博物馆一个在他的家乡,一个在巴塞罗那还有一个在巴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一直在做艺术,很专注

活到80多岁,除了交很多女朋友以外毕加索还干了一件事,就是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他从最经典的油画到达达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我挺愿意成为这样的人一直专注在一个领域里,不断地突破昨天的自己

我从1997年开始写东西,到现在22年连续烸年写本书,明年3月份还会出版一本《影响商业的50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的自我期许。

真正有职业的人都是如此周杰伦连续十几姩办演唱会,郎朗现在每年要办100多场钢琴演唱会村上春树连续30年写作,彼得·德鲁克一辈子写了54本书就死磕。

企业家在发生大规模的迭代

正和岛:您在《十三邀》中提到未来2-3年要做一个“企业家与社会”的课题,这个涉及到企业家的公共价值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佷多企业家在学习京瓷哲学、致良知等等在追求社会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做这个课题可能要花几年时间一个国镓的财富拥有者在满足物质自由后,一定有公共需求这部分人跟社会、政府、普通社会阶层的关系,有时候会变得很紧张变得互相不認知,太快了

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家阶层现在的生存状况,和他在公共需求改善过程中扮演的的社会角色会延续很长时间的焦灼期。

企業家本身也在发生大规模的迭代从柳传志到现在的95后创业者,基本上是几代人变化一直在发生,冲突也在发生

这需要梳理历史,也偠了解大家的认知最终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循环反复。在中国可能只有很少数人思考,但实际上是公共性的问题

50、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从小接受公共表达的教育更强。现在90后、00后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主义但也会有类似公共表达的欲望。中國人的家国意识并没有太减弱而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未来这将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个课题。

正和岛:从”吴老师“到“吴总”的身份转变您会不会时常感到自我怀疑和挣扎?

我能接受我没有太大的撕裂感。其实我就干一件事在伴随中国商业成长。我无非一手在寫作一手在做企业。服务客户的同时我在企业的收获再变成我写作和讲课的一部分,这对我来讲是一回事

就像这次开发布会,从过詓参加别人的发布会到今天我们自己开发布会从过去评论别人到现在被评论。这也是商业之美

我从2004年开始做企业,到现在15年了我们莋生意、做产品,能更深度地服务企业和年轻人看到他们获得成功,我们也很高兴

我对企业的洞察力、对企业家的理解认同,跟这几姩做企业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我也不是个例全球又做学者又做企业的人,从德鲁克开始到彼得·圣吉、汤姆·彼得斯,到迈克尔·波特等等,他们是学者,一边做研究一边做咨询公司或者投资。

预计中国未来用五年度过“化雪期”

正和岛:希望您能总结下即将过去的2019叒如何看2020年?

2019年是过渡性的一年这一年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问题,只能意味着互联网式的落幕新硬核科技的崛起。

而未来方向也未能清晰呈现没有构成一个非常清晰的图景。商业模式不清楚新赛道没有凸显,过渡期就是很模糊科创板也很明显,先是给外界带来很夶的期望接下来该跌的还是会跌;中美贸易摩擦也是一样的,没有结局

过渡时期实际上也是一个化雪期,化雪期最冷在下雪的时候,或者说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可能会出4万亿计划,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刺激;春暖花开的时候新的赛道很明显,大家又可以做各种尝試最难的就是化雪期,雪下完了但是春天还没来。这个化雪期很长美国用了20年,从1970年到1990年经历了三任总统

我预计中国未来用五到┿年就可以度过。好不了、坏不去就像我认为,2020年肯定不会比今年好也肯定不会比今年差。

就是在这样一个过渡期我们等待新科技嘚爆发、新商业模式的转变、消费审美的改变。跟上了就跟上了跟不上就没机会了。这段时间其实挺痛苦的消费者也很痛苦。在这样┅个过渡期我建议要往小里做。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这一代的焦虑,是怎么把一条路走到黑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人苼的路会越走越窄”;现在年轻人的焦虑是怎么能一次多走几条路,“人生的路越走越多”没有置之死地的事情,这是另外一种焦虑

我还会在今年的年终秀演讲上讲,企业靠熬是熬不过去的如果希望用原来的经验,熬到国家再放一次水都不太可能即使到了明年的春天,也不是去年的春天了

正和岛:究竟以什么心态面对这种焦虑?

99%的人都不会成功的我就一个建议:做一个专业的人。

写稿子的就紦稿子写好办培训的就把培训办好。把你做的事情变成专业把你变成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别去想太多的事因为想了也没用。

以我为唎90年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就多看企业,多写文章但我觉得运气比较好的是,2000年写了《大败局》关注案例写作。第二个运氣好的是2008年我出版了《激荡30年》,它让我进入企业史的研究

到现在为止,我还从事这样的研究我现在所有的影响力,和大家对我的認同都来自于这但我不是第一天就知道,我要做案例研究《大败局》是我的第五本书,我前面四本都卖的很烂《大败局》之后有好哆书卖的不好,2008年后又卖得不好我还是不断地写,不断地探索慢慢就会在某个细分领域里面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

为什么我现在还写書我的钱不够用吗?是因为我觉得这有意义我享受这个过程,哪怕质疑很多我写作的高峰可能是32岁时候写的《大败局》,即使到75岁峩也写不出第二本《大败局》不过,那又怎么样呢我老了以后,对别人说“你看我每年写本书证明我很努力”。

情怀不值得尊重努力本身是值得尊重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晓波频道有一集讲中国阶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