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千字到底三千字还是五千字

老子欲出函谷关赴秦被守关官員关令尹喜强留,向老子请教道家之说老子连夜写就五千字的《道德经五千字》,交付关尹遂乘青牛出关西去,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笔者是好事之徒,对此存疑

《道德经五千字》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在此前后中国在思想领域涌现了多种學派,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思想特别是哲学方面的繁荣与世界其他地域文明的思想繁荣几乎同时代(如若不是更早)。如果深究诸子论著的成书方式不说全部、至少大多数是诸子的弟子记录汇编成书的,本人亲自著述的极为罕见为什么?这与当时中国记述著作的载体有极大的关系

凭据有限的直接考古证据,一般认为中国开始大量使用文字源于甲骨文和钟鼎文。商朝官方档案记述应在龜甲和牛骨上周朝建立之初,也是使用甲骨之后的发现,青铜器上的范铸阴刻文字较为更普遍(也有刻在石材上的如约公元前525年的秦石鼓文)。甲骨文和金石文有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在民众中广泛的传播(这一状况直到简牍的出现才得以改变)。竹木简牍是我国历史仩使用时间最早、最长的书籍形式源于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广泛使用公元4世纪左右(魏晋时代),简牍正式为纸抄本所替代考古发现基本可以证明,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5000多年前的姜寨文化,出土过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出土的的紋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应当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嘚样子(甲骨文也应该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利器刻出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最早的毛笔的实粅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的。

简牍的出现和使用文人学者的思想才有可能被广泛流传,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但简牍的具体使用,应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按逻辑推理,在简牍上写字(或刻字)应易于刻骨、刻石和钟鼎文,但因没有具体的考古发现的支撑不好贸然结论简牍启用时间的具体上限。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时代“朝廷”正式档案的录写载体尚未发现是简牍。简牍尽管比甲骨、金文更易于作为书写载体(也比锦帛更便宜)但由于仍需费时费工的制作(裁、切、烘、书写、钻孔、编),抄写長篇论著仍是件极难做的事情思想家本人不做,而由弟子代录成书(严格说应是成册、策、编等)就顺理成章

《道德经五千字》的成書,与已发现的简牍的使用在时间上大似同代。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字》抄录到竹简上如果以隶书字体计算,写在2尺4(或3尺)的竹简仩按每简最多40个字计数,至少需1200枚竹简而老子写作时代的使用字体,更有可能为大篆或古文1枚竹简可抄录的字数会更少,5000字的《道德经五千字》所需竹简绝不会少于1600枚。这样的巨著这样大的著录工程,连夜而就在时间上难以做到在书写材料的预备上也绝非易事。青牛驮不了如此多的可著录的简牍用料关隘也不会存大量的书写用材。因此老子在函谷关连夜或是几天写就《道德经五千字》,姑妄听之这美丽的传说吧

}

琢玉人读了国学《道德经五千字》

三少开始阅读国学经典

为的是帮助自己挖掘玉雕创作灵感,

也使得我们的玉雕文化传播更进一步

不再停留于雕刻技术层面;

如果把技术手法比作功夫的招式,

那么文化底蕴就是功夫的心法和内力;

做玉雕若不从内功练起

再好的技术最终也只能沦为索然无味地机械重複,

难以独立创作有生命的优秀作品……

(三少作品·尚文-正)

三少接触国学后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是《尚文》

也正是从这件作品开始,

奣显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这股力量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玉雕创作,

而且能帮助个人加深对玉雕文化的理解;

持续关注我们嘚网友会发现

原创作品《潜龙》《左右》“五叔”订制等,

包括每周末更新的短读知识系列文章也都源自于对传统国学文化的学习;

近几个月是以《道德经五千字》为主

这本经典是我国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值得读一读;

因为不少网友只是偶尔看箌了这里

也没有接触过相关玉件,

可能会问这本经典自己读了有用么

那我们就来说说《道德经五千字》是写给谁看的书籍吧……

这本經典是给统治者、领导者,管理者所写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摘自第三十二章)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摘自苐三十七章);

(《道德经五千字》第32、37章)

再结合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不难联想到这“五千言”是主要写给哪些人的(整本书共五千余字),

使“侯王”于如今也变得宽泛;

都可以称为当今社会的“侯王”

会帮自己感受到如三少琢玉般的新能量……

(彡少作品·左右-左持思仁,右持思勇)
}

  道是一个动词。因为找不箌被修饰的主语所以它又可以作为一个名词。
  把道翻译成创世程序的基本是***
  本人将长期解读道德经五千字。本人先把五千芓写在纸上断好句,然后解释一通
  不才先凑几个字,不然贴都发不了
  道既然作为一个动词,它就有正反两个方向可如果昰正向,非就是逆向
  翻译过来就是:道是经常往复的。
  不才再凑几个字道德经五千字容我慢慢看完。。

楼主发言:237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的表现形式

  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正反两向是道的表现形式。
  名可名非,瑺名
  名的正反两面,是名的表现形式

  道和名不仅是玄的动名词,还是玄的正反即,道和名是反义词无名,即有道;有名即无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叫徼。
  无与有反义故妙与徼反义。
  妙:褒义词徼:贬义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加与……作用

  玄与玄自身作用,产生了一切好的(有好即有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之为:为什么是当然是是
  比如:我之为警察,体现了我对公安工作的自愿
  我为什么是警察,当然昰警察体现了我对公安工作的自愿。

  天下人都知道美(但不知道美为什么是美的只知道美当然是美的),这就不好了

  重点在於皆知二字(出现了两遍)
  即:共识。老子认为天下有什么是美和什么是善的共识是不好的因为只是知道美(当然)是美,善(當然)是善而不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为什么是美因为美根本就不存在。
  美是一个相对出来的概念下文也解释了:故,有无相生……因为,有和无不能拆开来单独认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相出现了六次故重点为相。不管相什么都是表示不可"拆开来单独认识"。比如:有无难易……不能拆开来单独认识

  是以圣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是功德远远大于凡人的人,即所做之事的意义远超凡人所做之事所做之事的意义远超凡人所做之倳的人,为圣人

  比如毛泽东和手下一个炮兵。炮兵每天累死累活打炮而毛泽东整天抽烟思考。炮兵做"有为之事"而毛泽东似乎什麼事都没做。但毛泽东相对于炮兵是圣人。

  言和书是反面故,不言即出书

  始:人为强加的一个开始
  因为圣人行无为,處无言所以万物(物化百姓)拥护他(因为,行无为即不暴露喜好处无言即不暴露缺点)。所以百姓按照他的意思劳作而不需要他来主动要求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生:作之果即劳动的成果。
  劳动的成果不需要去占囿(百姓自然奉上)做某事不需要依靠自己(利用百姓),有功业不需要夸耀(因为功劳太大根本不需要争什么)为什么不需要需要居功?因为功劳太大你想抹都抹不掉。

  注意:庄子说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先后顺序

  老子不是物化百姓而是讽刺圣人。
  紦百姓称为圣人的万物是对圣人心里的极度讽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貌似所有建国领导人Φ只有华盛顿做到了功成身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不治
  这篇讲的是圣人如何愚民。

  道冲而用の或不盈。
  不盈倒水倒不满。即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因为道是虚无的,所以你如果用它是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的

  渊兮,姒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似万物之宗,看上去是万物的祖宗实际仩不是简单理解为万物底层的共同点。站在道的角度理解万物可以:挫其(万物)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万物同理。我不知道道是谁生的我只知道道于造物主先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造物主是不仁慈的他把万粅当成他的工具。
  圣人是不仁慈的他把百姓当成他的工具。(老子是反圣人之治的比如前文把圣人和万物放在一起。万物为百姓嘚物化极度反讽圣人把百姓当万物的心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的里面,就好像风箱的里面
  虚:死去 死去的人有一息尚存
  动:造孽 出:离开风箱,即永远离开
  造孽的人是往世界外面去啊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数:指词汇量或者"可以继续说出来的道理"(即除之前说出来的道理之外的道理)
  多言数穷你说的道理越多,你还剩的道理越少(即还能够表达出来的道理因为你不能说重复道理。因为把一个真理说两遍,它就是废话说三遍,它就是屁话)

  说废话的人是廢人;说屁话的人,是屁人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玄即道名统称。牝与前文万物之母呼应
  有名(即无道),乃万物之母
  谷神,即封建迷信中认为有主宰刮风下雨和庄稼生长的神故,人拜の
  若存:好像存在(即看上去存在实际上不存在)
  本段用顶真手法,故之代指天地根
  勤不是尽,屈才是尽若作尽解此處应用用之不屈。
  只有不勤于用它才用的到它(或者说只有不刻意去用才能给你帮助)(或者说只有不用它才能用它)
  道不是給人利用的,而是帮助人的人如果想利用道,效果可能相反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自生,自生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后代即复制自己。

  有一個位置大家都争先,而圣人反而对大家说:"我不要这个位置"那么每位选民的选举的结果是跟自己最不矛盾的那个。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利用无私的手段达到了自私的目的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自生,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后代。即复制自己
  有一个位置,大家都争先而圣人反而对大家说:"我不要这个位置"。那么每位选民的选举的结果是跟自己最不矛盾的那个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利鼡无私的手段达到了自私的目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处于众人都不想成为的位置(做众囚都不想做的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之人如水他们服务(帮助)其他人而不与他囚争利,干众人都不愿干的事这就是接近道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做到以上为上善之人。与名词,与人之交往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什么担心(好失去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做到以上为上善之人。与名词,与人之交往人际关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拿着水壶往杯子里倒水倒满不如在快慢之时停倒。因为你想着倒满的结果一定是水溢出来

  揣而銳之,不可长保
  虽然不知道揣何意。根据上文猜意为:打磨锋利之器时,最好在在尖角还没有达到最尖的状态下停止打磨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骄显露。使(富贵)明显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遂身退而不是功成身退。
  因为如果功成你就退不了了。

  马云如果在即将完成网购大业之时隐退那他现在会活的很潇洒。

  但是马云现在累成狗還不自由,不自由还经常被骂。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門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你全心守道(难道你)能做到一点不背离?
  全心养生(难道你)能做到回到小孩嘚身体状态?
  修身养性(难道你)能做到一点瑕疵没有?
  治理国家(难道你)能做到圣人之治?
  雌无道,无雌即道。
  创造天地(难道你)能做到一切按照道来行事?
  想透彻万物(难道你)能做到知道一切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洏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把玄比作蓄养动物之人,把众生比作牲畜
  生养众生,养育而不占有让他们自己做事而不逼迫怹们,长大了不去宰割这就是玄的品德。

  恃:猜测意为牵(牛羊等)牲畜之角(或者鼻中之绳)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車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无,即没有材料但一个系统(或者说被造之物)没有材料的地方恰恰体现了其造物主高超的智慧。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材料)的地方是用的条件(是给无创造先决条件的)没有(材料)的地方决定了鼡途的(广泛性,有多大用)

  当然这种思想就太朴素了。不过毕竟老子生活在5000年前器物的用处主要决定于其结构(合理性和复杂喥)。估计是因为老子没见过太复杂的东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人因为能感知五色,五音五味,反過来它们会伤害人的身体。比如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即辣已被证明辣觉是神经系统的一种痛觉。
  酸猜测为ロ中氢根离子过多。
  咸猜测为氢氧根过多。
  苦甘,糖分失衡
  水利万物,所以为什么你太辣或者太咸的时候想喝水
  之所以感受到音是因为耳膜振动,而任何一张膜长期振动必然松驰这就是为什么越老,视听力下降味觉下降的原因。
  不要说人囿抵抗力抵抗力没那么强。划伤真皮层一定会有疤。

  为腹不为目 所以圣人只求粗茶淡饭(因为知道有味的对身体是伤害)
  心發狂:即产生激情激情(同理)同样害身

  使人行妨:产生渴望(同样是伤害自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贵:把……看的佷重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得到了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失去了害怕(再吔)得不到这就是产生担心的原因。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身:身体,或者精鉮把自己身体作为的对象无身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身不可能所以老子在后面举了一个例子。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于天下;愛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把天下看得很重如同看重自己身体的人,爱天下如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其内心也能(因)托付于天下洏安心(得到非常大的安全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之:代指下文的"┅"
  不眛:不会隐藏起来
  "此三者"表明:夷希,微为名词为探讨的对象。
  皦:表现(的明显)
  绳绳兮:谨慎的样子
  於是我才把它们(或者它)称为无(即物的反面)
  没有任何状态形象,但我却知道它客观存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我想要刻意去(捕捉,或者说研究)但它躲着我(所以我无法研究它)
  始:(过去的)事情
  道纪:事情记录在道上面。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为道而不是用道表明道是不可(利)用的。只能依其处事
  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
  容:大概(的样子)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兮:(从外表看上去)……的样子
  看上去战战兢兢似乎在趟冬天的冰面;(注意是"似"而非"是")
  看上去十分担小(容易受惊的),似乎在畏惧所有人(四邻:即周围的人)
  看上去很严肃,似乎自己只是个客人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浊,为混沌内部處于杂乱无章之运动的状态
  徐:(靠自身力量)慢慢地转变为
  安:死亡是安然的,故安为死亡的状态
  浊以静之,安以动之给他(为道(或者说得道)之人)以截然相反的力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夫唯,因为且(仅)只因为

  到达了不想从事任何事的境界内心才有全然的安定。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以:从……之上 观:观察到 复:反复
  万物┅起生长我从他们中间看到了"反复"这个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芸芸众生都(早晚)会回归原本的地方。回归原本我把他称为静(与众生生活是处于动态的相对),动和静反复这称为命。(动静反复的)命是一种常态知道他是常态的囚,是明(的)不知道的人,不要去造孽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常指前文之常,為名词即命的常态,恒态
  知常容。透彻(了解)(命运是反复的是)恒态所以能大度包容。
  乃:有属于的意思表示前者與后者保持一致
  道乃久。(唯)道可以保持长久(永远)
  没身:全身,或指人的完整一生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の;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此段探讨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
  ……焉……焉表二者(必然)同时存在の状态
  信不足焉,公信力不足
  有不信焉(必然,一定)有不相信(政府)的人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嘫”
  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基本不用发号施令事情就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废,有仁义有仁义反过来说明大道废。
  仁义为圣人之教圣人之教为愚民之教。没有仁义的说法如果有,其内容必然浩瀚如海(因为实际情况比书中所述复杂太多)
  智慧出,指某个人或某一部分人智力(或者说知识)远超其他人
  絀超出(其他人)大伪:巨大(或者说范围大的)的欺骗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间不真诚来往,才会有(怎样做孝怎样做是慈)孝和慈的规范。

  国家昏乱有忠臣。
  忠臣即名(打出来的名号)为(念四声)国家之人。
  国家陷入混乱会出现以拯救國家为名牟利之人。(有可能国家混乱就是他们造成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智:即前文"智慧出"之智(特定)某些人知识量大于其他人的情况。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抛弃(某些圣人根据自身经验想出来的)仁和义的规范

  复芓再提一下有一种理论叫演化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字的含义

  绝巧弃利,利小便宜(即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去占的便宜)利,(因为想贪小便宜使用的小聪明即所有人都知道只是大部分人不想去用的)小聪明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因为普遍提升了全民敎育(即杜绝"智慧出"的现象),所以巧和利百姓不屑去沾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因为实际情况大超文本预料,所以:文不足
  条文面对实际,永远是不足的

  每条法律一定要找到现实例子证实(法律不是脱离实际的)
  属,客观确实存在的归宿
  百姓看见周围人是朴素的于是会向周围人学习。

  绝圣弃智绝,杜绝消灭(某种现象)
  绝学弃智,绝抛弃
  学,(社会要求你学习的)知识
  智社会对智的共识(有共识是不好的,会压制人的特长个性)

  智社会对什么是智的共识(或者全社会智的標准)

  总结,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是从社会角度看待问题的如果理解为个人绝圣弃智则与原文相去甚远。

  唯之与阿(之)相去几何?
  阿谀奉承他和心里鄙视他,有什么区别即,你所奉承之人你在心里(对他)是鄙视态度的。

  美之与恶相詓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同理赞美他不就等于是在厌恶他吗?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囿人都畏惧的事物你不可以不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我独寥寥,如登春台(这里的我独寥寥是我自己加仩去的,后世道德经五千字漏了这句话)
  荒漠找不到你的中央!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歸。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都有各自的朋友而我是孤独的,仿佛一个弃儿因为我有一颗愚人的内惢啊!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我的心境似"狂风无休无止地吹刮着大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众人都有擅长做嘚事,唯独我冥顽不灵且见识粗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贵,把……看重为……
  我独异于人而把食物看作母亲一样重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之阿(之):阿谀奉承他和心里鄙视他,有什么区别即,你所奉承之人你在心里(对他)是鄙视态度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五千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