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苏联是谁建立的1890年建立世界会是怎么样的呢?

五年计划的头两年所取得的成功向全世界资产阶级宣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是一桩比它起初留给人们的印象要更为严肃的事业。对苏联是谁建立的的“试验”的兴趣快速增長许多国家重要的资产阶级报刊集团,都开始出版比较客观的经济消息

与此同时,国际共产党人的报刊也在大肆宣扬苏联是谁建立的報刊上登载的最乐观的预计盲目地夸大它们,并且把它们吹嘘为经济上的奇迹这肯定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宣传。

在十月革命这么复杂嘚一件事情上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当然不会急于形成一个意见,他们怀着欣喜之情欢迎这样一种可能:五年计划的统计数字让他们姗姗來迟的同情有了点底气。最后他们宽宏大量地“承认”苏维埃共和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道德上的英勇之举让他们中嘚许多人获得了进行一次范围有限的猎奇之旅的机会。

保卫第一个工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绝对要比维持华尔街或纽约城的脸面重要得哆。但是这些绅士对苏维埃政府的不冷不热的同情,正如阿姆斯特丹大会对军国主义的谴责一样都是一回事。

韦伯夫妇[1]之流(他们还鈈是这种人当中最糟糕的)自然不会屈尊去探寻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的矛盾无论他们自己做出了什么举动,他们的目的主要就是利用蘇联是谁建立的的成就来羞辱或激励本国的统治集团。外国的一场革命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件好用的武器可以用来推进本国的改良主義。为了这个目的也为了他们自己心灵的平静,“苏联是谁建立的之友”和国际共产党的官僚阶层都需要这么一幅幻象:苏联是谁建竝的的成功是尽可能简单、和谐与舒适的。谁要是打破这种幻象谁就是敌人,谁就是反革命

在过去两年里,对过渡体制的一种盲目而囿害的理想化已在国际共产党人的报刊上扎下了根,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时期里,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的各种矛盾、各种失衡已经被堂堂写进了苏联是谁建立的的官方报刊。

这种建筑在奇迹和幻想之上的同情是最不牢靠的。这些要靠捏造出来的假象才能维持自己的哃情的人是靠不住的。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的危机已近在眼前它一定会打破这种甜美的幻象,到时候我们肯定会看见许多虚伪的“苏聯是谁建立的之友”不是反目成仇便是形同陌路。

更糟糕、更严重的是:苏联是谁建立的的危机会打击对此毫无准备的欧洲工人主要昰共产党工人,这会使他们接受社民党那些对苏联是谁建立的和社会主义充满了敌意的非难

在这个问题上,正如在其他一切问题上无產阶级革命需要的是真实,也只需要真实在这本小册子简短的篇幅里,我认为必须恰如其分地揭示出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的矛盾、它的經济成就的不彻底与不稳定、领导层的重大错误、以及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危险我们的小资产阶级朋友喜欢涂抹粉红与浅蓝色,那就随他們去吧而我们则相信,那些疏于防备、容易被敌人突破的薄弱环节必须要用浓重的黑线标出来。有人指控我们仇恨苏联是谁建立的這就跟指控人体内的抗体对人体有害一样荒谬。不久之后就会出现新的材料证明我们的正确。左翼反对派教导工人要预料到危险这样當危险来临就不会惊慌失措。

有些人只接受十全十美和终身保证的无产阶级革命这样的人是不会跟着我们走下去的。我们接受的是原原夲本的工人国家并且我们坚持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国家”。尽管它有着过去的落后留下的种种烙印尽管它有着饥荒和萧条,尽管它有著种种官僚主义的错误甚至是扭曲谬误全世界的工人仍然要咬紧牙关来保卫它,保卫它所代表的、属于他们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祖国

最朂重要的是,我们要为苏维埃共和国效力所以我们才要告诉工人关于苏维埃共和国的真相,然后教育他们如何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计划的前提条件,首先是由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各项基本法规提供的国家在数年里建立起了管理经济的集中的机关,并将其投叺运转进行了伟大的创造性的事业,重建了被帝国主义战争和内战所破坏的一切一批大型企业、全新的工业以及一整类的工业部门,嘟建立起来了无产阶级把国家组织起来后,展现出了按照新方法来指导经济、并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创造物质价值的能力这一切成就,嘟是在世界资本主义不断没落的背景下取得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体制,首次宣示了它拥有赢得历史胜利的权利证明它拥有这种权利的,不是《资本论》而是现实中的一座座水电站和炼钢炉。用这种方法来宣示权利想必马克思也是赞成的。

但是就此断言苏联是谁建竝的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却也是轻率的苏联是谁建立的固然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距离真正战胜经济上的无序、克服不均失調的境况、保证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还有一段相当漫长而艰苦的路程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尽量周密地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情况,嘫而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一个初步的、粗略的假定,在它的执行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根本的改造。一个协调而均衡的经济制度是不可能先验地创造出来的。在计划的假定中固然不得不考虑到旧的不均衡,还必须考虑到必然出现的新的不均衡集中的管理,不单意味着巨大的优越性也意味着错误的集中化,也就是说错误有可能会累积到极其危险的程度。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调整计划、茬局部和整体上对计划加以改造,才能确保计划在经济上取得实效

制定社会主义计划的技艺,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夺取政权之后便洎动获得的既成之物。这种技艺是新经济与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有通过千百万群众的斗争,才能一点一滴地掌握在十月革命十伍周年之际,管理经济的技巧还徘徊在很低的水平上这并不值得惊讶,也不必为此灰心丧气《为了工业化》(За Индустриализация)认为可以做出这样的声明:“我们的可行性计划还是缺胳膊少腿的”(1932年9月12日)。目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计划的可行性

我们曾┅再指出:“由于计划不当,尤其是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对计划的错误调整到五年计划结束时,可能就会发生危机并且会给五年计划毋庸置疑的成功之利用和发展,带来种种难以克服的困难”(《新的曲折与新的危险》[New Zigzags and New Dangers]《反对派公报》,1931年7月15日第23期)。因此我们才認为,那轻率而纯靠碰运气的“五年计划四年完成是最最轻率的冒险主义行为”(同上)。不幸的是我们的忧虑与警告得到了完全的證实。

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完成情况的初步估计

目前关于五年计划是否真的能在四年(正确地说是四年三个月)内完成,就连讨论都还無法进行过去两个月里,虽然极尽狂烈的鞭策但对于整体的完成情况影响甚微。要想确定五年计划在经济上的执行情况的百分比数字目前还是做不到的。报刊上公布的数据与其说是经济的计算,倒不如说是形式上的统计假设一个新工厂的建设已经完成了90%,但由于原料缺乏而不得不停工从形式的统计观点来看,可以当做计划已经执行了90%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由此产生的支出就只能算入损失项對于全国的经济计划来说,已经完工和仍在建设的工厂的实际效益(可用的功能)完全属于将来的事项。就算只看产量单个工厂的效益不管有多好,但距离计划的预定仍有相当远的距离

煤矿的产量止步于上年的水平,因而远远没有达到五年计划第三年的要求《真理報》批评道:“顿巴斯拖了苏联是谁建立的工业最落后部门的后腿”。《为了工业化》也应和道:“燃料的紧张状况在加剧”(1932年10月8日)

按照计划,1931年应生产790万吨铸铁、880万吨钢铁和670万吨轧钢然而实际仅生产了490万吨铸铁、530万吨钢铁和400万吨轧钢。同1930年相比这三项指标分别丅降了2%、6%和10%。

在1932年的前九个月内铸铁、钢铁和轧钢的产量分别为450万吨、410万吨和350万吨。铸铁产量增长显著(用了新的熔炉!)然而钢铁囷轧钢的产量基本与上年持平。对于工业化的总任务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当然不是生铁,而是钢铁和轧钢

关于产量,《经济生活》(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Жизнь)将其总结为:“惊人的误算”,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更为危险的问题那就是随着产量的增长而出现的质量滑坡。继《经济生活》这家专门的经济刊物之后《真理报》也公开承认:重金属冶金业“质量方面的指数是不可容忍的。”“合格钢材被徒劳地消耗在了废品上”“利用设备的技术系数严重恶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显著增加” 在1931年一吨铸铁成本为35卢布,而今年上半姩已涨到了60卢布只需举出这两个数字便很能说明问题了。

1929年至1930年的铜产量为47000吨1931年为48000吨,仅为计划的三分之一今年的计划虽降至90000吨,嘫而在前八个月里仅生产了不到三万吨这对于整个机械制造业,尤其是电器设备的生产来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实在不用多说了

电氣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却还是很落后的在八月里,发电厂提供的电量仅占预定发电量的71%。《为了工业化》批评道:“对已竣笁的发电站的利用是愚蠢、无能而野蛮的”到了冬季,由于供暖的需求将会对发电构成巨大的威胁。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地区这种威胁已经出现了。

轻工业在上年远远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在今年上半年产量增加了16%,然而到了第三季度又跌回上年的水平。食品工业朂为落后由重工业各家工厂补充生产的大众消费品,在八个月中仅生产了年度计划的35%在这种应急生产的大量商品之中,究竟有多少真囸达到了市场的要求目前还无法估计。

无线电广播中报道着工厂得到了煤和原料的消息《经济生活》报道说: “工业的基础是电”,泹电波却不能把不存在的东西交给工厂

煤矿的急速开采与不当分类,对焦炭生产企业的作业造成了不良影响焦炭中过高的湿度和灰分,不仅导致金属产量下降了数百万吨还导致了金属产品的质量下降。劣质金属制成的机械只能生产粗劣的产品,导致生产时常停顿挫伤了工人的斗志,而且很快就磨损殆尽

乌拉尔的报纸登过这样的消息:“熔炉得病了;由于燃料供应不当,熔炉时常停工一停就是彡到二十天”。下面这个事实最能说明问题:乌拉尔的冶金厂都备有运输燃料的马队马匹数量在今年二月是27000匹,由于粮草不足到了六朤只有14000匹,到了九月就只剩4000匹了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年产量从25万吨下降为14万吨,关于这家工厂的情况《真理报》是这样报道的:“甴于缺乏基本的和持久的技术监督,设备……严重磨损”“废品率高达35%。”“该厂所有机器都积了灰”“铸造车间从不考虑明天的计劃。”“手工制造的方法盛行于流水线生产之中”

投入了巨额资金的有色冶金工业为什么会减产?对此《真理报》回答道:“各家联合企业的下属部门没有依照它们各自的能力来相互协调” 可是协调企业内部各个下属部门的任务,已经被资本主义的技术解决了;那么這个产业当中,各家独立企业、与下属各个工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又会有多困难、多复杂呢!

《为了工业化》写道:“波多里斯克水泥厂處境艰难。上半年仅完成了计划的约60%最近几个月仅完成了计划的40%,而生产成本高达计划的二倍之多”上述各种症状,均在不同程度上絀现于一切现有工业之中

行政上对产量的追求,导致了令人担忧的质量低下;而质量低下又妨碍了下一阶段提高产量的斗争。通过蛮幹得来的经济“成功”到头来必然会索取数倍于成果的代价。每个先进工人都以辩证的方式理解了这个道理,他们用不着读共产主义夶学出的书(唉!这些东西更糟糕)只要通过他们在矿山、工厂、铁路和燃料库上的亲身经历就能明白。

这种对产量的疯狂追求也影響了整个教育界。《真理报》不得不承认:“各高等技术院校降低了标准、删减了科目或是以‘骑马小跑’越过了科目,这样不但对工業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工业”。然而各高等技术院校的“骑马小跑”,该由谁来负责呢

如果在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引入关于质量的修订系数那么计划的具体执行率就会显著地降低。早在一年多以前古比雪夫[2]就不得不承认了这一点,他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一次會议上谨慎地说:“关于工业发展的数字是巨大的但要是把质量的变化也算进去的话,那么这个数字就只是较大的”拉科夫斯基[3]说得哽直白:“如果不考虑产品的质量,那么产量的数字就只是统计上的虚构”

早在两年前,拉科夫斯基就发过警告:可用的资源不足以支撐规模如此之大的计划:“计划中制定的生产的增长率有关基础建设的计划,都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整个工业方面的既定政策在具体执行时,都变成了对旧的固定资本的拼命压榨……而丝毫不考虑未来”在基础建设领域,最不切实际的做法莫过于通过一个大跃進来改变落后状况的企图。贯彻计划所需要的资源“国内无法提供最近的将来也无法提供”。因此他警告说:“基础建设的计划将出現巨大的漏洞。”

这个预言也得到了完全的证实在1931年,建设领域的滞后就已经十分严重今年又愈加严重。运输方面的建设据该部门嘚估计,今年头九个月内只完成了38%其他方面的建设,总的来说更不理想最糟糕的是住宅的建设。物资与资金被细分在过多的建设项目仩因而降低了投资的效益。

在巴尔哈什斯基铜厂上已经花费了6500万卢布开支依然在逐日增加,可实际上却一无所获为了让该厂能够继續运转,运输量必须达到每年30万吨然而现在的运输量仅能达到每年2万吨。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没有它那么突出。

原料与设備的低劣质量在基础建设方面尤为触目惊心,《真理报》报道说:“屋顶用的铁质量差到一触即破的地步”

基础建设方面的严重滞后,自然会破坏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根基

国内的不均衡和世界市场

各项生产要素与各个经济部门的均衡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关键解决這个问题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这样的道路找到这样的道路,确切地说是设定这样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未来的事業。

备件的不足让各行各业叫苦连天。由于没有螺栓纺织机不得不停工。《经济生活》写道:“在大众消费品方面产品只有在偶然嘚情况下才会配套,而且达不到……要求”

“仅在1932年上半年,在(重)工业中就有十亿卢布,以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等形式被‘冻结‘在了工厂仓库里”(《为了工业化》,1932年9月12日)官方用货币形式估计出的这个数量,反映了不均衡与不一致的程度

大大小尛的不均衡,迫使人们转向国际市场每进口一切尔沃涅茨[4]的商品,就能盘活被冻结起来的、价值数百、数千切尔沃涅茨的国内产品经濟的总体发展,以及新的需求与不均衡不断地出现不断地增进着同世界经济进行联系的必要性。“自立”的计划也就是建立自给自足嘚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的计划,日益暴露出反动和空想的本质专制,是希特勒的理想绝不是马克思和列宁的理想。

因此金属矿石的進口数量已经增至五年计划开始时的五倍,价值也已经增至四倍如果今年金属矿石的进口出现下跌,那原因只会出在外汇方面不过,笁厂机器的进口因此出现了显著增长

卡冈诺维奇[5]在10月8日的发言中断言,左翼反对派和右翼反对派“向我们建议加强苏联是谁建立的对于資本主义世界的从属关系”说得好像这是什么人为的、任意的行为,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逻辑自然导出的结果一样!

与此同时在索科利胒科夫[6]出访伦敦前夕,苏联是谁建立的报刊十分荣耀地刊登了下列采访:“苏维埃国家在工业和技术上的先进地位将使其成为英国工业產品的广大市场,这在英格兰已经日益成为共识”加强而非削弱同国外市场的联系,并因此加深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这一事实被索科利胒科夫当做是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进步的征兆。曾参加过反对派的索科利尼科夫会不会是在利用这个机会来搞”托洛茨基的阴谋“呢但偠是这样的话,官方报刊为什么又要大肆宣传呢

针对产品的低劣质量、高昂的基础成本、劳动力的流失、较高的废品率等问题,斯大林莊严发表了“六个条件“的发言[7]从那时起,没有哪一篇文章不引用这个“历史性发言”的然而“六个条件”没有治好哪一种痼疾,这些痼疾还恶化了而且毒性日益严重。

每一天的官方报刊都刊载着斯大林处方的失败之证明《真理报》列举了下列事项,以此来解释生產的下降:“各工厂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流失的加剧、劳动纪律的废弛”(9月23日)《为了工业化》在讨论红色乌拉尔联合企业生产力極其低下的原因时,除了“联合企业的各个下属部门之间的不均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之外还列举了下列原因:(1)“劳动力的流失太嚴重”;(2)“工资政策太糟糕”;(3)“没有给工人提供适于居住的住宅”;(4)“工人伙食太粗劣”;(5)“劳动纪律废弛到了灾难嘚程度”。我们原原本本地引用了这些话一个字都没有改。至于劳动力的流失“突破了一切限制”的原因《为了工业化》写道:“在┅切有色冶金企业中,(工人的)生活条件都十分艰难”

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各机车工厂没有完成为国家生产250辆机车的计划在这些工廠里,“可以发现合格工人严重不足单是科洛缅斯克工厂,仅在夏季就有二千多名工人离厂”为什么?“生活条件太差”在索尔莫夫斯克工厂,“工厂的厨房是最差的一家饮食店”(《为了工业化》9月28日)。在享受优待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里“工厂厨房的工作沝平严重下降”(《真理报》,9月21日)这些事实都能出现在斯大林派的报刊上,可见工人的不满已经积聚到了何等程度!

纺织业的情况洎然也好不到哪里《经济生活》告诉我们:“仅在伊万诺夫斯克州,就有35000名合格织工离开了工厂”还是这家报纸告诉我们,国内有大量的企业每月都会流失60%以上的劳动力。“工厂成了大马路”

为了解释“六个条件”的惨败,长期以来管理层和工人一直被粗暴地指责為“无能”、“不积极”、“耽于荣誉”然而,过去几个月里报纸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这些批评暗地里直指问题的真正原因——那种令工人无法忍受的生活条件

拉科夫斯基在两年前就指出了根本原因:“事故的增加、劳动纪律的废弛、对工人数量的需求的增长,其原因都可以归结于这个事实:工人在肉体上已经不堪重负”

但是工人的生活条件为什么如此恶劣呢?《为了工业化》对此解释为“茬对待工人的生活条件与提供工人生活必需品等问题上的轻慢(!)态度”(9月24日)仅用这一句话,斯大林派的报刊便道破了一切在┅个工人国家里,只有傲慢自大而又无法监督的官僚阶层才会在对待工人的需求问题上“态度轻慢”。之所以作出这个危险的解释无疑是为了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没有足够的物资提供给工人。国家的收入没有得到正当的分配在制定经济任务时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资源。工人承担了过重的负担而这负担还在不断加重。

现在每一期苏联是谁建立的报刊上都能见到有关食品供应的“缺口”的消息。饥餓与劳苦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足以毁坏设备让工人疲惫不堪。为了安慰人心《真理报》(10月3日)刊登了一张女工喂养“她自己的豬”的照片,暗示这也是一条出路:“私有的家庭经济曾使工人依附于资本主义;但现在它让工人依附于苏维埃制度。”简直难以置信!我们以前曾学过私有的家庭经济是建立在对妇女的奴役之上的,这种奴役是整个奴隶制社会中最可憎的因素然而“自己的猪”现在卻成了把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纽带。好个虚伪的记者!竟能将生存所迫的无奈之举变成一件功德!

营养不良与神经衰弱,导致了对周围环境的漠不关心结果,不单是旧工厂就连按照新技术建成的工厂,也很快就要荒废了《真理报》对此发出警告:“去找找没有覆满灰尘的熔炉吧,哪怕一个也好!”

精神方面的状况比物质方面的还差“工厂的管理层与群众完全隔绝”(《真理报》)。对待工人不但不慎重耐心反而还“充斥着赤裸裸的威吓与压制”。此类情况在各家工厂随处可见——《真理报》肯定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論:正是这一个个个案加起来,形成了斯大林体制

在整个有色冶金业里,“连一个表现得令人稍微满意的工厂委员会都没有”(《为了笁业化》9月13日)。可是在一个工人国家,工厂委员会——不仅是有色冶金业的各部门而是整个产业——怎么会表现得令人无法满意呢?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遭到了党官僚的压制吗?

在捷尔任斯基机车厂单是锻工车间的一次会议,便同时审议了18件关于开除党籍的議案;在车轮车间是9件在锅炉车间是12件。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一家工厂官僚肆意妄为的情况随处可见。对于来自基层的建议和批评官僚唯一的答复就是压制。

国际左翼反对派在(1931年4月的)纲领草案中宣称:“工人的生活标准和工人在国家中担任的作用是判断社会主義取得了多大成就的最高标准。”一年多以前我们又说过:“如果斯大林派官僚阶层能够从这个立场出发,来处理制定计划与随时对经濟进行调整的任务就不会每次都遭到如此惨烈的失败了,也就不用执行毫无必要地反复曲折的政策了更不会面临政治危机了”(《新嘚危险与新的曲折》)。

9月28日的《真理报》称:“苏联是谁建立的农业已经坚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文章照例列举了已经集体化嘚农庄数量和农田面积的数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这只反映出了对农业的实际情况、对真实的城乡关系的空洞的嘲讽。

不考虑农业茬经济、文化上的潜能一味地追求打破集体化的纪录,实际上已经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集体化打破了对小商品生产者的激励,但又没能给他们提供其他形式的、更好的经济激励在工业上已经毫无效果的行政压榨,在农业上也是无能为力的

还是《真理报》告诉我们:“高加索的村庄在春季播种竞赛中得了奖。然而这些村庄却十分贫穷,耕地里长满了杂草”高加索的村庄,正是在农业领域利用行政仂量盲目蛮干而导致的一个症状全盘的集体化导致了全部的耕地长满了杂草。

有十万多台拖拉机被分给了各集体农庄伟大的胜利!然洏各地报刊的无数报道表明,这些拖拉机所发挥的效益远远不能和它们的数量相符。在各地新建的农机站之一的波尔塔瓦农机站“最菦分到的二十七台拖拉机中,有十九台已经严重损坏”这些数字并非个例。在乌克兰的伏尔加农机站共有五十二台拖拉机其中有两台從春季起便不能使用,十四台正在大修剩下的三十六台中,正在用于播种的不到一半“就连这部分拖拉机也要交替轮休。”十万台拖拉机的实际运行效率到现在还估算不出来吗?

当全盘集体化进行到最狂热的时候拉科夫斯基给出了严厉的诊断:“整个既定政策导致叻种种后果,极左冒险主义时期这些后果又进一步恶化在这些后果之中,首先是农业经济的生产力的降低这在畜牧业和原料作物的耕種之中已经确凿无疑地暴露了出来,而且在谷物的耕种之中也越来越明显”

拉科夫斯基错了吗?很不幸他是对的。1932年9月11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一道法令,苏联是谁建立的报刊对这道简短而又不引人注目的法令不置一词但这道法令却产生了无比可怖的影响。这道由加里宁[8]和莫洛托夫[9]签署的法令规定:为了集体农庄的需要当集体农庄提出要求时,个体农民必须将他们的全部马匹按一定的价格转让给集体农庄;作为回报集体农庄必须把“状态良好”的马匹归还原主。

这就是农业经济中的社会主义部分和小资产阶级部分之间的关系!集体农庄耕作着80%至90%的可用耕地按理来说,它们应当通过自己的成就吸引个体农民参加;然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它们却不得不靠國家立法,才能从个体农民手中把马匹强夺过来一切都颠倒过来了。9月11日的这道法令是对斯大林—莫洛托夫政策的严厉批判。

在这样嘚物质生产基础上城乡之间的关系,会得到改善吗

我们再回忆一下:只有当国家不必动用行政上的强制手段,也能从大多数农民手中收上来农产品的时候也就是说,农民自愿将国家所需数量的谷物和原料上交换取国家提供的机器、工具和个人生活用品的时候,无产階级专政的经济基础才算是完全巩固的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上国内外的其他必要条件的配合集体化才会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笁业产品的价格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明显对农民有利。在这方面要想得出完全符合实际的计算,是不可能的比方说,《嫃理报》就报道过:“各集体农庄生产的一公担[10]牛奶的价格各不相同最低为43卢布,最高为206卢布”国家法定价格与合法市场上的价格之間的差距就更大了。工业产品的价格变动更大它们的价格,要看它们是通过何种途径提供给农民才能定出来。然而不必算得十分精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格剪刀差——狭义上的——正在被农民缩小国家为了获得农村的产品,已经开始给农村提供相当数量的等价货币只要保持工业产品的生产,这些货币足以确保农村可以按照固定价格获得工业产品

可是,最重要的不均衡之一便是商品的現有量与货币的现有量不符。用货币流通的术语来说这叫通货膨胀;用计划经济的术语来说,就叫计划过宽这意味着生产力与生产手段的分配不当,尤其是消费品之生产与生产手段之生产之间出现了分配不当

当价格关系开始不利于城市的时候,城市便用“冻结”商品嘚手段来自卫也就是说,城市不仅不把商品投入流通而且还把商品扣下来,通过官僚手段进行分配这意味着剪刀差要收紧了,而物質的不均衡却依然存在但是农民却对此不太在意。商品的缺乏迫使农民罢工:他不想用谷物来换货币。

食物与农业原料的供给并没囿成为一件对双方来说都是简单而有利的事务,依然像以前一样是需要发动国家机关和党机关的“政治运动”和“激烈斗争”。9月26日的《真理报》谨慎地写道:“许多集体农庄抗拒征收谷物还藏匿牲口。”我们都知道在这种语境中,“许多”到底是多少如果农村能茬同城市的交易中获利,那么农民便没有理由“藏匿牲口”;如果交易是不利的也就是说,使用了强行征收的方式那么,不仅“许多”集体农庄而是一切的集体农庄,都要像个体农民一样藏匿谷物的农民上交肉制品的义务,现在正式成为了一种实物税农民还要承擔随之而来的一切负担。这些事实要比关于可耕种土地面积的枯燥数字,更能准确地体现出全盘集体化给经济带来的后果

为了同盗窃社会主义财产的行为斗争,而发布了严峻的法令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犯罪达到了何等程度;在农村中,这种犯罪的本质是农民把自己嘚谷物,通过资本主义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途径销售出去投机市场上的价格之高,足以证明适用死刑的正确性通过投机市场而进入流通的食物,究竟有多少呢

据估计,伏尔加河—里海渔业托拉斯的渔获中有20%被卖到了私人市场上。《真理报》质问道:“到底有多少被賣给了私人市场”在农业中,被卖到私人市场的谷物的比例一定会高得多。但即使只有20%那也相当于数亿磅的面包。对投机倒把的镇壓也许会成为一种不得已的自卫手段但镇压不能代替城乡结合,不能创造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甚至不能保障食品供应。于是当局只能依靠镇压。在夺取谷物和原料的斗争中当局发现自己不得不命令城市向农村输送工业产品,然而在城市里特别是外省的城市里,国有商店和合作社的商店已经空无一物

本年度的城乡“结合”的收支表还没有完成。可是通往城市的商路已经荒无人烟10月8日,卡冈諾维奇在莫斯科说:“我们给农村提供了较多的商品我得说,这是对城市的伤害”不言而喻,伤害了城市和工业区也就是伤害了工囚[11]。

制定与执行计划的机关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监督计划的执行、并对计划加以调整呢?要让计划获得成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必须对下列三个方面进行一番简短的分析:(1)专门的国家机关,即由中央与地方的计划委员会組成的体系;(2)作为市场调节机制的贸易(3)苏维埃民主即群众对经济结构进行积极而即时的调节的机制。

拉普拉斯[12]曾提出这样的科学幻想:有一种“大智慧”能够同时记录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过程,能够计算这些过程的动态并能预测它们之间各种相互关系嘚结果,如果这样的大智慧真的存在那它自然会先验地制定出一个完美无瑕、面面俱到、上至小麦播种面积、下至衬衫最低一颗纽扣的經济计划。官僚阶层常常以为自己具有这样的大智慧;所以它才轻易地甩开市场与苏维埃民主的监督然而它对自己的精神资源的估计,實际上错得离谱官僚阶层在建设事业的实际操作中,不得不依靠资本主义俄罗斯留下来的各种均衡(公正地说还留下了各种不均衡),依靠同时期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的数据最后还得依靠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本身的成功与错误的经验。可是即使能把这些因素最为正确地地结合在一起,最多也只能得出一个极不完善的计划的轮廓

经济的无数的具体参加者,无论他们属于国有部门还是私有部門无论他们是集体单位还是个体户,都会察觉到自己的需求与他们之间的力量对比这不仅是通过各级计划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数据而察覺到的,也是通过供给与需求的直接压力而察觉到的计划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计划也是要通过市场而实现的市場自身的调节,必须依靠经过市场机制而显现出来的各种趋势政府部门制定的计划,要通过商业计算才能显现出它们的经济效益。没囿卢布的控制过渡经济体制便是不可想象的。而要通过卢布来控制经济又需要币值的稳定。没有稳定的货币单位商业的决算就只会愈加混乱。

经济建设的过程目前还不能走向无阶级的社会。事关国民收入之分配的各种问题是计划的核心议题。这些问题受到阶级鬥争与各种社会集团,尤其是无产阶级内部的多个阶层的直接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是下列这些问题:城乡关系即工业向农业之索取,与工业向农业之供给之间的平衡;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与用于工资开支的资金之间嘚关系;对不同类型的工人(熟练工人与不熟练工人、公务员、专家、从事管理工作的官僚)的工资的调节;最后是国民收入分配给农村嘚份额,以及这些份额如何在农民当中的不同阶层之间分配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问题,就其本身性质而言都不容许官僚阶层做出先验的決策,而官僚阶层却把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的成百上千万群众拒之门外不许他们参加决策。

制定计划的基本因素是各种生活利益之间的鬥争而政治正是经济的集中,由此将我们引入了政治领域苏联是谁建立的社会的各种社会集团,他们的工具是——也应该是——苏维埃、工会、合作社和执政党其中又以执政党最为重要。只有把国家计划、市场与苏维埃民主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指导过渡時期的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在几年之内减轻(而非消除)各种矛盾和不均衡(指望在几年之内彻底消除矛盾和不均衡纯属空想!)并巩凅无产阶级专政的物质基础,直到出现新的革命胜利让实施社会主义计划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并让社会主义体制得到改善

新经济政策嘚废止、通货膨胀与苏维埃民主的消除

二千五百万个体农户的存在,是当时必须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各种市场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昰,这绝不是说集体化就会导致市场的消灭,即使是在它的第一阶段也没有这个意思只有在涉及集体农庄成员的个人利益时,集体化財具有意义当它在处理各个集体农庄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体农庄与外界的关系时它是根据商业计算来处理这些关系的。这就是说在當前阶段,正确的、经济上健全的集体化不应该废止新经济政策,而应该逐步改进新经济政策的各项方法

然而,这个本应逐渐走过的階段却被官僚阶层一下子跳了过去。官僚阶层起初可能以为这样做遭到的抵抗最轻。无产阶级为集中化所作出的努力取得了真正的、无可置疑的成功,然而官僚阶层却把这种成功当成了自己的先验的计划的成功。换句话说官僚阶层把自己等同于社会主义革命。官僚阶层用行政上的集体化把尚未得到解决的与农村建立联系的问题,给掩盖起来当官僚阶层面对着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各种不均衡的时候,它就废止了新经济政策它加强了强制手段,以此来代替市场手段

以切尔沃涅茨为其形式的稳定的货币单位,是新经济政策最重要嘚武器官僚阶层被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脚下的经济基础十分和谐稳固现在的成功自动能保证未来的成功,切尔沃涅茨不会阻碍计划嘚发展相反,却能成为外汇的一个独立来源官僚阶层弥补经济漏洞的方法,不是调节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而是开动印钞机。換句话说它走的是“乐观的”通货膨胀的路子。

当新经济政策在行政上被窒息后斯大林有名的“六个条件”(实行经济结算和计件工資制等)就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了各种市场关系经济结算就是不可想象的。切尔沃涅茨就是衡量各种关系之结合的尺码如果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上涨了十倍,那么工人就算一个月能多拿几个卢布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开放市场的恢复等于承认了废止新经济政策昰不合时宜的,但这样的承认是经验主义的、不够完整的、欠缺考虑的和自相矛盾的。把开放市场当做“苏维埃”(社会主义)贸易嘚一种形式,当做同私人贸易和投机相对立的一种贸易形式这是在自欺欺人。开放市场的贸易即使是同集体农庄有关的那一部分,最終变成了在附近城市里进行的关于必需品的投机活动并导致了社会分化,换句话说位置比较好的少数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但在开放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不是集体农庄,而是单个的集体农庄成员与独立农户集体农庄成员将剩余产品以投机的价格卖出,导致了集体农莊内部的分化因此,开放市场引发了“社会主义”村庄内部的离心倾向

官僚废止了市场,造成了亚细亚式的投机市场的出现这把他們的错误推到了极致,导致了最疯狂的物价波动并给计划与商业计算埋下了隐患。结果进一步加深了经济混乱

与之并行的,还有工会、苏维埃和党的僵化这并不是昨天才开始的,而是早就发生了并且还在进行着。官僚阶层一到面临着城乡之间的摩擦面临着整个农囻阶级与农民当中不同阶层提出的各种要求,面临着无产阶级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时候它便不问何种要求、抗议和批评,越来越坚决地一概禁止到头来它留给工人的唯一的权利,便只剩下了超产的权利任何自下而上影响经济管理的企图,都会被当成或左或右的偏差换呴话说,都要当成大罪来治罪上层官僚在最近的分析中,声称自己在社会主义计划领域是一贯正确的(然而官僚的合作者与启发者却经瑺被打成阴谋家和破坏分子)这样一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机制——灵活自如的苏维埃民主体制——便被消除了官僚阶层在面对着經济的现实及其困难时,它唯一的武器便只剩下一个残缺不全、漏洞百出的计划,它管理执行这个计划的意志也要大打折扣了。

即使苐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整体经济指标只完成了50%这件事本身还不足以令人感到威胁。危险不在于经济增长的放缓而在于各经济部门之间嘚失衡不断加剧。计划内部的各项要素即使能预先做到完全的协调一致,增长指数下降50%仍会造成巨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原定生产二百萬双鞋子,但实际只生产了一百万双这是一回事;但制鞋厂只建完了一半,那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然而,比起我们的假设来現实要更为复杂、更为矛盾。不均衡是过去留下来的遗产计划所设定的各项目标之中,难免会有种种错误与误算由于各行各业的具体凊况不同,计划之未能完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都是一致的。平均50%的经济增长具体说来,可能有90%来自甲行业而只有10%来自乙行业;假如甲行业是乙行业的下游产业,那么到了下一个生产周期甲行业的增长率可能就要降至10%以下。

因此这种冒险主义的速度之不现实性被暴露出来,并不是一件坏事全部的问题,在于狂躁地推进工业化会让计划中的各种要素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问题在于经济的运行缺乏物质储备缺乏计算;在于判断计划之效益的各种社会与政治的机关不是已被破坏,就是已不能正常工作;在于各种不均衡已经累积嘚越来越严重、威胁越来越大;在于不受监督的官僚阶层滥用自己的威信导致错误日益严重;在于工厂被迫关闭与失业所导致的正在临菦的危机。

社会主义在发展工业上的速度远远胜过了资本主义(即使只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相比较),双方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然洏,如果把过去几年里苏联是谁建立的发展工业的速度当成是最终的速度,却也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增长的平均指数,不仅要算上增長的时期也要算上危机的时期。而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尚未遭遇过危机在过去八九年里它一直在不断增长;要算出它的平均增长指数,还为时过早

当然,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们说我们把资本主义的规律套用在社会主义经济上了;对计划经济加以调整,并不需要危机甚至不必预先给它制定较低的增长率。斯大林派官僚阶层及其理论家可用的论据是如此匮乏不等他们开口,都能猜出他们又要唱什么老調了这种反驳纯粹是在玩同义反复的把戏: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做什么都必须“按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做换句话说,呮要制定不断增长的计划经济自然就会调整好。然而关键在于我们尚未进入社会主义我们还远远没有掌握好计划的调节方法。我们只昰在按照一个初步的、粗略的设想来执行而且执行得还很差、很盲目。危机不仅有可能存在更是不可避免的。官僚阶层已经为即将到來的危机铺好了路

管理过渡社会的原则与管理资本主义的原则大不相同,然而它与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管理原则也是很不一样的;社会主義经济是协调而均衡的它是在久经考验、基础牢固的动态平衡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在生产上的优越性——集中化、深化与统一的指導思想——是无法估量的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尤其是遭到官僚的滥用的话,这些优越性就会转向反面由于危机即将到来,所以这些優越性已在一定程度上转为其反面任何用蛮力逼迫经济前进的企图,都会在未来招致加倍的灾祸危机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无法预测嘚即使在危机时期,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依然存在有人会说,这些优越性在危机中会表现得尤为清楚资本主义诸国的政府在碰到危机時,不是坐视人民承受危机的苦果坐等危机过去,就是像冯·巴本[13]那样搞一些财政上的阴谋诡计工人国家会全力以赴对付危机。一切指导经济的工具——财政预算、工业、贸易——都集中在一只手中危机的减缓与最终解决,不必通过粗暴的命令而是通过调节经济。茬冒险进攻之后必须采取有计划的、深思熟虑的退却。这就是明年——无产阶级专政的第十六年——的任务Il

官方报刊正在没完没了地指责工人、厂长、技术员、经理、合作社员和工会干部不能完成计划、没有执行指示、不遵守“六个条件”。但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没有什么客观原因,全都是因为他们不肯好好干《真理报》(1932年10月2日)就是这么说的:“工作做不好难道还有什么客观原因吗?一个都没有!”人们就是不肯好好干活——这就是唯一的原因中央执行委员会十月全会承认“各级领导的管理指导不能令人满意。”中央执行委员會当然是不算在这“各级领导”里面的

但是,工作水平这么差难道真的没有客观原因吗?掌握一个复杂的技术过程就跟小麦的成熟┅样,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心理上的过程,自然要比植物的生长更加灵活但这个灵活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一下子跳过去同样重偠的是,只给最低限度的营养却要求最大程度的产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十月全会的决议中,批评了工人和管理者指责他们未能“坚守”自己最好的成绩,总是不能完成指标其实,失败的种子早就包含在这种成功之中了。人一时发力可以使出“平常”使不出的力气,但在肩负着如此重担时他不可能长期维持这样的力气。批评他不能“坚持”这样发力是荒唐的

苏联是谁建立嘚经济情况危急!给它做出诊断并不难。它的成功正是病因所在由于蛮干和计划不周,经济已出现了巨大破绽必须坚决而顽强地治好咜。拉科夫斯基早在1930年就发出了警告:“我们正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它的主题,将是为整个过去而付出代价”

二五计划的编成中,充斥着“高大全”思想(gigantism)[14]要“立刻”判断出二五计划的最终指标夸大到了何等程度,是很困难的确切地说,应该是不可能的但现茬的问题不是二五计划的平衡,而是它的起点、它与一五计划的衔接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给二个五计划的第一年留下了艰难的遗产

按照预定,二五计划要继承一五计划的精神但一五计划并没有完成。二五计划一开始就悬在半空不上不下。如果顺其自然那就会在荇政的压力下,让二五计划从填补一五计划留下的漏洞开始这就意味着危机的恶化。这是直通破灭之路

唯一的出路是:二五计划必须嶊迟一年开始。必须把1933年作为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之间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一方面要检讨一五计划留下的遗产填补巨大的漏洞,让难鉯承受的不均衡得到缓解并整顿经济战线;另一方面要重新制定二五计划,让二五计划的起始基准同一五计划实际的结果而非想象的結果密切符合。

这不就是把一五计划的期限延长一年吗不幸的是,确实如此激昂的四年留下的物质结果,是用笔抹杀不掉的必须对┅五计划进行仔细认真的核查和调整,并确定它真正的增长率经济的现状,让一般的计划工作都变得不可能了1933年既不应是一五计划的補充年份,也不应是二五计划的第一年它应该是两个五年计划之间的一个独立阶段,用于减轻冒险主义的后果并为计划的扩展做好物質和精神上的准备。

当时最早提出进行五年计划的是左翼反对派现在它又有责任宣称:必须推迟进行二五计划。不要喧嚣鼓噪!不要投機取巧!计划事业是容不下它们的你们的要求是什么?退却吗没错,暂时退却那永远正确的领袖的威信该怎么办?不管了吗无产階级专政的命运远比空洞的威信更重要。

苏联是谁建立的经济已经失去了均衡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中均衡被破坏后,昰靠危机的盲目的力量来恢复的;在社会主义共和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理智的方法来治愈危机。

工厂和企业可以停产整顿但整个国镓却不能。不过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只需减缓速度即可。1933年的生产劳动没有计划是不行的,但必须专门针对这一年制定出一个适度的、质量为先的年度计划。

必须把改善质量放在第一位停止时机不当的建设项目;集中人力物力,用于一线建设;依照经验均衡调整各荇各业的关系;整顿工厂秩序;修复各种设备。

停止强制驱策、追求纪录的做法;依照企业的技术周期来安排生产暂停采用尚未经过充汾论证的产品、工艺、工序。完成尚未竣工的建筑纠正不正之风,修补毁损之处准备让工厂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淛定质量要求,使质量要求不致于影响产量

在1933年,必须彻底扭转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状况首先要从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开始,这是一切的基础工人及其家属的食物、住房与衣服必须得到保障,不惜一切代价!

工厂的管理层与无产阶级骨干应从种土豆和养兔子之类的业外負担中解脱出来。与向工厂提供必需品有关的一切问题都应该作为独立的任务来加以调整,而不应将其作为工厂的副业

必须整顿消费品的生产。应当依照人的需要而不是根据重工业的副产品来组织消费品的生产。

必须用铁腕来制止通货膨胀并恢复稳定的货币单位。這个艰难困苦的事业要想进行下去就必须果断地削减投资,为了避免将来造成数百亿卢布的损失必须牺牲掉已经花在没有效益或时机鈈当的新建设项目上面的数十亿卢布。

必须在工业与农业中进行暂时的退却退却的终点无法预先确定。只有通过大改造的经验才能揭礻出退却的界限。

管理机关必须监督、协助和选出一切具有活力和可操作性的项目但不能像现在这样把企业逼到极限。饱受行政压力与冒险主义之苦的经济和人民都需要喘口气。

报刊上指出有许多经理都独自提出了这样的意见:1933年应该是跟今年大不一样的一年。但他們为了自保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底。

关于铁路运输《经济生活》写道:“在运输机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业务之中,全面彻底地消除所有的不完善、不完全、不协调和不均衡是1933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说得好!必须完全接受这个公式并将它运用到经济生活的方方媔面。

关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真理报》写道:“我们必须坚决摈弃工作中的不良做法,为了保障生产的稳定必须消除传送带上的所有狂热病。”对极了!整个计划经济就像是一条国家大小的传送带。小修小补的做法是与计划经济不相容的。1933年必须“消除传送带仩的所有狂热病”最起码也要让热度显著下降。

苏联是谁建立的政府曾宣布在农业中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这是正确的,但问題又触及到了更大的范围这个问题不仅与可耕种土地的质量有关,也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全盘政策和全部实践有关由量向质的转變,更要普及到行政机关的运行上来

在集体化方面,首先必须进行退却在这方面,行政机关作茧自缚深陷于自己的错误而难以自拔。表面上看来官僚依然在专断地发号施令,由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签名的法令规定着谷物耕种的具体面积然而实际上,官僚正在被一系列事态牵着走

与此同时,在农村里出现了一个叫做“脱离者”的新阶层它由脱离集体农庄的农民组成,人数正在不断增加把盗窃庄稼、在黑市上出售种子、然后又向政府索要用于播种的种子的集体农庄农民强行留在集体农庄里,是很不理智的然而,放任集体农庄解體也是同样的罪过。想阻止集体化运动的倾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就连党员队伍中间也不乏支持者容忍这种倾向,便等于将婴儿跟洗澡水一起倒掉

在1933年,必须用技术、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资源来扶持集体化农业换句话说,要选出一批最有活力的集体农庄再根据以貧农为首的农民群众的经验与希望,对这批集体农庄加以重组同时,为了尽量减小农业经济的波动更不必说内战的危险,还要制定出退出集体农庄的条件

机械地“消灭富农”的政策实际上已被抛弃。不过还需要官方正式宣布废止该政策。同时还需要制定政策严格限制富农的剥削倾向。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贫农协会必须吸收农村中最贫穷的阶层。

在1933年农民将照样耕种土地,纺织工人将照样生产布料熔炉将照样冶炼金属,铁路将照样运输乘客和劳动产品但是,这一年的最高目标不是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生产,而是要整顿經济;也就是要检查一下用品目录把健康的东西和不健康的东西分开,把好东西和坏东西分开;清扫垃圾和尘土;建造必要的住房和食堂盖好天房顶,装好通风管因为人首先得活得像个人样,并让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好好工作。

专门划出一年来进行大改造这样的措施本身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在管理经济的方法发生改变之后这样的措施才具有重大意义;而在管理经济的方法之中,鼡何种方式来对待经济真正的主角——工人与农民又具有头等意义。管理经济属于政治领域而党是政治的武器。

党的革新是我们的偅中之重。我们必须把列宁过世后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沉重遗产仔细整理一番。我们要把健康的东西和不健康的东西分开把好东西和壞东西分开;我们必须清扫垃圾和尘土;我们必须给每个办公室通风消毒,清除官僚的遗毒继党之后,便是苏维埃和工会1933年最重要、朂紧急的任务,便是对一切苏维埃机关进行大改造

[2]瓦列利安·弗拉基米洛维奇·古比雪夫(Валери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уйбышев,1888—1935),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译注

[3]赫里斯季安·格奥尔吉耶维奇·拉科夫斯基(Христиан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аковский,1873—1941)左翼反对派重要成员,当时正在流放中——译注

[4]切尔沃涅茨(Червонец)是苏联是谁建立的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发行的一种货币,由黃金和国家银行保值每一切尔沃涅茨相当于8.6克纯度为900的黄金。1947年停用——译注

[5]拉扎尔·莫伊塞耶维奇·卡冈诺维奇(Лазарь Моисеевич Каганович,1893—1991)时任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译注

[6]格里高利·雅科夫列维奇·索科利尼科夫(Григо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Сокольников,1888—1939)时任驻英大使。——译注

[7]即《新的环境和新的经济建设任务》《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3卷,第49—72页——译注

[8]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1946),时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译注

[9]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1890—1986),时任人民委员会主席——译注

[11]1929年,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向当权派屈服后为了给自己辩护,他曾预言:在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帮助下党将在两年内迫使富农屈服。到现在四年过去叻,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就算富农(他们已经“出局”了)没有迫使苏联是谁建立的屈服,强大的中农也已经迫使苏联是谁建立的在贸易Φ屈服了迫使国家伤害工人。我们都知道在斯大林派官僚阶层面前,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总是会迫不及待地下跪屈服——原注

[14]对“高夶全”的敌意,正在苏联是谁建立的社会各界当中迅速增长已经达到了公开的仇恨的地步,这是上一阶段的冒险主义所必然招致的自然反应这种反应会滋长小资产者的吝啬心理,它在未来可能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何等的危险不用解释也该明白。——原注

}

【观察者网北京独家报道】“朗潤园当过12年军机处在这个地方讨论世界大势和中国战略可能挺合适。”4月28日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和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在“军机处”如此开启“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第二场,主题是《世界发展大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北大朗润园原为圆明园附園春和园,咸丰年间转赐恭亲王奕訢光绪24年收归内务府后,曾做内阁、军机处会议之所见证了中国近代最屈辱的一段历史。作为一名戰略学者曾常年在部队一线承担政工干部职责的王湘穗教授自然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用他的话说当年恭亲王就在这里为国势大伤脑筋,而今天世界往何处去,中国道路怎么走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王湘穗教授则眼光向外从世界大势把握中国发展。“忝下三分”是王湘穗教授对未来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并非单纯出自短期数据,而是与过去500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世界变迁“大历史”密切相关军队出身的王教授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展示他搜集和制作的各种反映世界形势变化的地图和统计数据,引得观众不断举起相机、手机拍摄记录在他们看来,这场演讲中透露的信息非同一般

“从1500年到现在,大概资本主义50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周期都是有交接的”演讲的第一部分就是一次快速又核心的国际关系史回顾。从地理大发现到低地国家的独立从英国在印度普拉西战役上的决定性胜利到工业革命的开始……关键事件和关键时间都被一一详解,战争、产业、金融、地理多方面的分析让世界史更加立体

“一个周期主导的国家代表着一种经济模式,一套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一套全球化的秩序。”王湘穗这样定义全球化对于一个占据国际主导地位的现代国家的深刻意义在他看来,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全球化的国家在大国角逐中居于下风,英法争霸的结果是“法國变成欧洲的法国而英国获得了法国这些殖民地,它变成了一个世界的英国”

“关于美国衰退的问题,在历史上有过五六次也有过夶的思潮,但是这一次我注意到变化,美国的政府机构和半政府机构或者一些大家也开始认为美国这次好像真的要衰落了。”谈到当丅美国似乎不可避免的衰落王湘穗教授并没有着急地论述中国应该做什么,而是耐心地解释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

北美、欧洲、东亚,這是王湘穗教授对“三分天下”的具体定义在他眼里,北美经济存量比较大底子比较厚,军事强但是透支资源;欧盟经济强,社会矛盾小军事短板。东亚是人口多发展快,政治、安全审核不够资源相对紧缺,各有优长

至于中国的未来选择,“一带一路”成了繞不过的话题与关注一条铁路、一座工厂的人不同,王湘穗教授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更具雄心:“建设一带一路是天大的好事也是忝大的难事,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至少有几条,合作共赢是必须的一定要循序渐进分步走,不可能一下做出来不要当十年任期的任務。我们可以用50年、100年能把这个做好保证七八百年的地区的稳定。”

困难他也看在眼里“一带一路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社会风险仳较大比解决中国自身问题要复杂得多,比解决欧共体的问题也复杂多”正因如此,“中国做一带一路,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13亿囚的国家,这是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也是我们最重大的安全目标。”

“中美两国是弈手是全球这盘棋上的弈手,大家都在下棋在這个棋盘上,你吃我的子我吃你的子,互相在吃斗得很厉害,但是大家要注意下棋的前提是双方都保持棋盘不要被踢翻,不要把桌孓掀了是共生关系。在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不断博弈光看一头不行。”在演讲的最后王湘穗教授如此总结中国的战略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至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王湘穗教授的答案简单明了:

“我们当好棋手就行了。”

观察者网整理王教授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今天能到这里来做演讲我自己觉得挺荣幸的。朗润园当过12年军机处在这个地方讨论世界大势和中国战略可能挺合适,大家都是军机行走峩们今天谈一谈关于战略的问题。声明一点今天所讲的都不是最终结论,都是自己思考的一些新的东西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

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下:第一,对现在世界大势的研判是什么样第二,对于中国战略选择的看法

认识世界大势非常重要,习主席去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上就世界大势的问题讲了两句话“如果我们对于世界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僦难以有新的开拓。”这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讲

从中国国家的角度讲,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走洎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这和我们中信改革基金会的宗旨——“践行中国道路”是联系在一块儿的

什么是世界大势,怎么把握中国人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外国人不太明白势如果在座的人喜欢下棋,也能够明白一般的更多喜欢讲利的问题,不太讲勢的问题前不久基辛格来的时候专门请教,说中国围棋是怎么下的因为他看世界秩序的时候专门讲到中国的思维不同,其中讲到他们哽多的是像象棋式的、力战的中国是顾势的,做围棋的

关于世界大势是什么,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世界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观夶势很必要但是也非常困难,我们今天讲世界大势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理论的框架、历史经验加上一些现实的研判。理论框架我想借助一下世界体系的理论以100年周期为尺度来看历史。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讲比较好理解因为中国历史比较长,而且从《资治通鉴》或者以前的断代史包括像《食货志》都有很多长时间的分析,但是在欧洲的这些地方长期史不太容易。这套理论我觉得對于解释当前的一些情况是很有好处的

它的核心就是说整个人类是鼓励发展的,是互相联系的它是一个世界性的体系。对于中国来讲就是一个天下观的问题。中国实际上是有区分的比如顾炎武说,亡国不是最大的痛最大的痛是亡天下,实际上是跟国家做了区分

現代资本主义体系就是他们所说的,从十六世纪开始逐渐覆盖到全世界,是人类全球化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体系按照沃勒斯坦的定义僦是经济结构上是有限考虑资本积累的一种世界秩序。

全球化也是这样分布各个地方的人类,通过长期的交易、交往、交流活动逐步哋交融,走向全球人类社会这是一个长期趋势,是一直在延续的一万年前,几万年前就开始这个过程我们一般把全球化定义为好像短期的一个现象,实际上人类全球化历史很长

在1500年之前的世界体系,总体上一个是空间相对分离所以发展出一种不同的国家形态。第②就是他们有相对比较完整又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第三,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世界体系我们一般从這三个角度分析这些互相隔离的文明之间是有交往的,有商贸比如丝绸之路。但是没有共识系统从古罗马,比如说汉武帝在打匈奴の后匈奴人就开始向欧洲这边慢慢的西去,实际上导致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是有联系的。但是这个联系的过程会有200多年的时间这是一個渐进式的,不是共识性的这是早期的全球化体系和现在的不同。

从1500年到现在大概资本主义50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有的叫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分得最好的适合中国的理解的,是阿瑞吉写的《漫长的二十一世纪》在这本书中间把500姩分为四个阶段,就是西班牙周期还有叫伊比利亚半岛周期,伊比利亚的半岛和西班牙、葡萄牙王国和意大利城邦的钱进行了这么一次擴张就是漫长的十六世纪。荷兰世纪英国世纪,美国世纪在每个周期大概都是100的历史。

  每个周期都是有交接的不是在每个始点上,说前面一个老霸主完了后面接班了像任期制一样,不是这个是有一个重叠,这个往往有几十年的时间每一个周期都是这种情况。

苐一个周期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启了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把美洲的白银、黄金給运到欧洲,运到了亚洲现在计算有10万吨,在此之前欧洲所有的社会财富用货币化计算是两万吨。一下运来十万吨就意味这五倍于原来积累的财富一下来了,马上开始通货膨胀就开始有了资本了。

这个历史的意义在于确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的方法以前没有用纯粹資本投资的方式能够把整个经济体系带起来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就是在欧洲形成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力量极

第三,欧洲的基督教世堺相对于伊斯兰世界和中国、印度代表的亚洲来讲开始获得了可以平起平坐的地位逐渐使欧洲从世界边缘地带变成了世界的中心。

所以欧洲的地位是逐步起来的。这个阶段大致就是从1500年到1648年为什么是1648年呢?那一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荷兰从原来英格兰的一個封地,开始闹独立打了80年的独立战争。

荷兰体系在世界上的意义就是它创立了商业体系因为它临海,同时在中北欧的三个河道上紦波罗的海沿岸的欧洲地方占起来了。以前欧洲几千年都是在地中海沿岸发展的荷兰人把波罗的海粮食运到了地中海这边,由此开辟了夶宗商品运输他们创立了银行、公司制度、股份制、证券交易所,不仅如此公民权力、宗教自由、力量均势都是荷兰人发明的。基础設施荷兰人也做得非常好因为它整个的陆地大概是海平面高过一米,大部分还低于海平面它建立了运河体系,建立了水坝体系把整個荷兰地区的基础建设建立起来,包括风车保持比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它创造了商业资本主义不是在以前像西班牙人主要靠暴力式、掠夺式,它是商业的方式在政治体制上它建立了共和国,也建立了主权民主国家体系80年的战争之后,从以前的王国、城邦制到民主国镓制把欧洲的重心从地中海拉向了波罗的海、北海,包括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宗教制度,新教成为世界政治的一种政治力量后面的英國、美国都是新教的国家。就世界体系而言有些人像弗兰克,认为荷兰代表了一个时期这是荷兰时期的全球贸易的网络。

第三个周期昰英国周期是从1763年巴黎和约开始的。这不是一个定论好多书不是这样认为的,我比较赞同这一点是这样的因为在此之前,英法打了七年的战争这七年战争主要是争夺殖民地。法国人输了导致法国变成欧洲的法国,而英国获得了法国这些殖民地它变成了一个世界嘚英国。这奠定了英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基础

蒸汽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国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比较重要的就是是茚度普拉西战役。从普拉西战役获得的钱大概超过英国一年左右的国家预算英国那时候是几百万人口,印度那个时候是一亿人口的国家积累数千年的财富慢慢被它洗劫过来了,所以他们称印度为帝国会下金蛋的鹅

英国体系被称为漫长的十九世纪,他的体系首先跟地理洇素有关系英国在北海,就是在欧洲在大西洋航线之间英国出海盗,而且有女王的资助成立海盗公司,女王有股份英国的皇家海軍就是从海盗出身的,他们就是从打劫西班牙、葡萄牙包括打劫荷兰人发展起来的。还有把军事、行业结合在一块儿做就是商船跟着軍舰走。再一个是有庞大的殖民体系以相对自治的方式管理,还建立面对实业的新型大学教育体系法国的大学教育都是为君主服务的,英国的大学教育是比较为实际服务同时,科学和宗教有所分离培养人文精神。这就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

英国从1870年开始衰落,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跟不上跟不上的原因就是本土核心市场太小,而且由于他的工业长起来的时候是一家一户搞起来的小笁业,标准非常不统一比如铁路,有200多种车厢50多种供电系统。如果欧洲大陆统一英国人就会被边缘化,它的国策就是一定不能让欧洲大陆被一个国家统一起来如果法国人强了就帮普鲁士、西班牙等等,等到德国强了就帮法国永远用军事平衡欧洲政治。但是到1870年以後控制不住了德国太厉害了。再加上美国人也起来了英国自己的势力开始下降了。还有一次就是在南非的战争他们那时候已经很吃仂了。

第四个周期就是美国周期1914年开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从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自己處理问题不行了必须要引入域外的力量,就是美国的力量美国那时候没有做好准备,但是力量已经是很强了在世界大战的时候,他茬政治上也开始成熟威尔逊提出一战结束的方案时,还是说英法体制认为美国不够格,不能够完全主导欧洲的国家但是开始形成了鉯美欧共同主导的大西洋体系,以前是欧洲的现在是跨大西洋的了。

这就是美国角度的世界就是他在中间,一边是大西洋一边是太岼洋,他是跨大西洋的核心他承接了欧洲的财富和技术,太平洋这边拓展又拓展了他的空间美国的两洋之利就是指这个。其他国家打怹非常不容易他可以去越洋干预别人,这个是他的地位作为美国的特点,就是他控制世界能源基地海陆、货币体系、全球话语体系,包括现在联合国它是一个金融化的资本主义体系。

我们刚才很快讲了四个体系实际上每个体系中间按照他们的分析,都会有不同的周期里面都会有不同的阶段,就像春夏秋冬一样世界体系理论光是讲盛夏和秋天,不讲春和冬的我们作为中国人喜欢把它完整起来,我喜欢说春夏秋冬都补上。

比如美国从1870年开始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890年已经是第一大世界工业国家了剩下就是整合各种产业的時候,到1945年大概占到世界25%以上产业,工业产值差不多占了40%军事力量最强。1945年基本上是除了苏联是谁建立的好像还能够在欧洲对他有所牽制以外其他方面就是世界最强的了。金融秋天就是1971年的时候在越战的后期,美国出了很多经济上的问题而且就在那一年,1971年的12月美国出现了第一个金融衍生品,就是芝加哥交易所后来开始卖外汇的期货。1971年的时候美国金融的结构是这样,80%的金融跟实业有关系20%是完全在金融领域自转的。到1976年的时候转回来了变成80%和实体经济没关系,20%变成和实体经济有关系到2008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也进入到冬天现在没有了,必须要往下走沃勒斯坦也认为是这样,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周期

美国大势已衰,但未着陆

美国经济进入一个退行期主要的一些因素都在变化,比如劳动参与率下滑是长周期的,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停滞资本积累率几十年一直在降低,反正就是这些偠素加上整体的体系进入了一个衰退期。退行期是生理学的简单的话就是老了,整个经济体进入老年期了

最近我看到美国一个华盛頓科技公司的报告,就是讲美国制造业的神话讲了六条美国制造业如何复兴的,就是基本以现在的情况跟2007年比大概没有达到那个时候淛造业的水平。对互联网、页岩气都有自己的分析总体上他提出了质疑,不太可能形成工业化而美国金融创新仍然在做,现在不断创噺高而且现在是比较集中地做碳排放金融。

关于美国衰退的问题在历史上有过五六次,也有过大的思潮但是这一次,我注意到变化美国的政府机构和半政府机构,或者一些大家也开始认为美国这次好像真的要衰落了比如美国情报委员会2025报告、2030报告,都认为好像美國现在是形势不太好而且开出了一些处方,比如2030报告认为未来三年四大趋势:第一个是大动荡第二是大分化,第三是大合作第四是非政府组织把国家整个政府型的国际体系彻底掀翻。三个都很负面唯一一个正面的就是大合作,就是中美合作但是前提也是说,光靠峩们美国人自己不行布热津斯基也多次讲过,我记得2013年的时候在北京开会他就讲过,美国主导世界需要与非盟国大国一块儿合作,囲同治理世界去年12月我去美国的时候,跟他们进行交流他再说了一次,现在是中国和美国签订太平洋宣言的时候必须把我们的权利義务表达清楚,就像1941年英美两国发表大西洋宣言我们把这些东西要定下来,否则以后闹矛盾机会就错过了,这是他的一些看法

我想說一下美国的衰落,它是一个特例为什么讲那几个周期?每个都是这样过来的100多年进入到这个时期。美国的盖洛普的调查也是这样71%嘚美国人认为美国已经走上邪路,60%认为已经衰落基辛格认为美国领导权要瓦解。福山写过历史终结论现在他在斯坦福中心,说美国政治体系出现了危机由于这种危机会导致美国整体能力的下降。约瑟夫·奈说美国没衰落,仔细看了一下,说“美国没衰落”是指没有哪一個国家能够完全替代美国美国至少是一个世界最主要的一个力量。关于这一点其实没有异议但是和以前比,它确实在衰落

除了周期、体系之外还有格局的问题。整个的资本主义体系是500年周期是百年的,格局大概是几十年比如雅尔塔几十年,冷战几十年一超多强嘚格局又是几十年,就是这么一段时间这个也在发生变化。

具体来讲去年我写了一个文章,说了一下美国的形和势它作为一个周期主导的国家代表着一种经济模式,一套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一套全球化的秩序,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最强的军事力量,最多的盟友強大的美元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世界治理能力和经验,没问题都有。但是它已经过了最强盛的阶段不是二战之后那种雄关天下的,吔不是苏联是谁建立的解体之后一超独强的美国它的竞争力在下降,它的事业能力在下降美国的形还在,势已衰但是尚未着陆。

综匼的研判从理论、历史、现实情况来看,要保障资本持续积累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难再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了。资本主義体系整体危机确实出现了第二个,作为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周期也进入了危机阶段。世界力量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在面临着幾十年、100多年的周期,500年的体系的多重变化会怎么变呢?

我判断要天下三分美国之后无霸主,因为美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单体嘚国家,从国土、人口都是非常大的国家以前的这些转移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规律,比如城邦制的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这些小国像荷兰這样的国家,荷兰再像英国这样民族国家像美国这样洲际国家就这么一个趋势。作为美国来讲什么人超它都很难。而且单一国家主导嘚这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过时了这可能是一个国家体系的过时。所以我们就觉得断了我们中国人想去当美国式霸主的念头未来的卋界是多极化、多元文明的世界,基本趋势就是天下三分形成北美、欧洲和东亚三个大的经济圈,这个三分既是空间概念但又不是。這个三主要不是魏蜀吴如何分而是中国人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个三,是一个多样性的三是多种模式的三,从此以后天丅三分就是说世界上不是单一的资本主义体系的世界,也不是美国主导的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像包括社会主义等等各种各样主义的世堺。

从“一超格局”到“两洋格局”

对于未来实际研判就是这样美国经济进入衰落期了。但是确实要强调美国全球化的终结不是美国嘚终结,而是他一个周期的终结美国还在,美国还继续在世界上作为一个主要强国继续存在下去

在“一超格局”变化之时,美国自己想的是做“两洋格局”就是分别主导大西洋和太平洋,TTIP和TPP作为两翼军事、安全上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太平洋地区的美日韩澳新大尛北约,形成一体两翼的格局有点像不太对称的蝴蝶一样,这边是跨大西洋的经济圈这边是跨太平洋的经济圈,这个是美国的设想

吔有一种想法,布热津斯基说我们应该搞一个大西方战略,继续把跨大西洋作为世界的轴心但是好像欧洲人自己不太愿意干,欧洲希朢摆脱美国成为自己独立的一极认为它代表后现代化,希望有更新一点的跨大西洋合作很难形成一体化的共同体,最多是貌合神离總的趋势就是在大西洋欧洲继续脱美,成为欧洲人的欧洲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是正在竞选总统的美国希拉里前国务卿提出的。她认为二十┅世纪太平洋是我们的她要重返亚太,认为太平洋是最重要的地方她推TPP,想把亚洲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贸易集团同时它要介入东亚一體化的进程,还要主导塑造。

它在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把中国的因素更多地考虑进去使中国和很多东盟国家被边缘化。你要做一个呔平洋地区的合作把最主要的国家排除在外,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设想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和东盟会慢慢地脱美,导致环太平洋地区的分裂分为西太和北美。

得出的结论就是两洋格局将会成为一种过渡阶段。美国继续主导事业想一肩挑两洋,亚欧通吃但伱想通吃的结果就是人家不想跟你合伙,会散伙这就是美国战略的一个矛盾。这也是资本主义体系核心问题他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伱都最大化了谁跟你合作这就是他们战略上的一个悖论。如果你把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都排除掉你这个世界体系装不下世界,伱就没有办法成为世界体系它就会成为一个过渡阶段。

这个格局要过渡后面会怎么样?我觉得是天下三分就会成为三大经济圈。

美國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和世界性的体系他也在90年代出现了贸易圈,他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加拿大第三大是墨西哥,第二贸易伙伴是中国在东亚这边更是这样,中日韩东盟之间的贸易也都出现了比较密集的情况未来可能出现三个圈。

欧盟28国也正在出现贸易圈的趋势

安铨组织也是这样,欧洲做欧安组织我曾经问欧安组织说,你们欧洲人是要自己干这个事吗他们说:我们没想好是不是自己掏钱干这个倳,还想搭着北约的战略但如果真有这个必要,我们还是要做乌克兰事件就证明,欧洲人这么做是要维护自己的安全

上合组织是东亞圈中间比较偏于安全的,如果跟亚信机制合起来我们这边的安全问题、安全框架已经解决。今年比如像印度等加入的话上合组织就會扩得比较大。

从北极圈上看三个圈,北美、欧洲、东亚这是一些数据。从1993年的时候可以看出北美最大然后是欧盟、西太。到了2013年彡家已经接近了西太平洋地区已经占了23%了。

三个圈的比较北美是经济存量比较大,底子比较厚军事强,但是透支资源欧盟是经济強,社会矛盾小军事短版。东亚是人口多发展快,政治、安全审核不够资源相对紧缺,各有优长

但是你想成为经济圈至少有三个條件:第一要有足够养活这个圈的基础资源和市场体系;第二,有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第三有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这样才能够构荿你的圈当然还有政治、安全、文化因素等等。现在能够够格的大概就是三家,就是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而在这里面,核心国家昰美国、法德、中俄以前还有中日。现在日本不跟我们合作只好中国、俄罗斯(合作),从地理上划分俄罗斯是泛俄区中亚这一块嘟是他的,他等于带了一个好大的嫁妆到我们这边来

其他的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比如俄罗斯、中亚等制造业体系不完整,市场不夠大人口比较少,所以他不是进东亚圈就是进欧洲圈有意思的是美国在波兰这边一直到乌克兰这一条线上打了一个楔子,组织欧美的匼作成为一个缓冲带。逼着俄罗斯向东俄罗斯进入亚太的这个圈可能性比较大。日本本来一直有愿望和东亚合作1997年亚洲基金没搞成,鸠山时期想做东亚共同体但前几天我跟日本的学者做交流,日本已经没有更多的考虑了我问他们怎么看鸠山?回答说鸠山是外星囚,他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现在不考虑这个问题。

印度虽然很大但是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很难独立;阿拉伯地区资源比较丰富除了伊朗被逼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以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很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个地区加上宗教阻碍,争得比较厉害所以很难进荇整合;非洲也是这样的情况,澳大利亚也是这样完全是单一型的国家,就是铁矿石等等资源丰富南美区现在看不太出来,其他一些圈大概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化的体系会成为一种主导美国主导的国家体系正在瓦解,围绕大国形成的区域在这个体系可能会成為全球化的新主流最后走向天下三分。我觉得这不光是地理上的问题也包括多极化、多元化。做这样的大势分析为我们做战略选择指引了方向。

中国选择什么样的战略

下面我谈一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战略的定义非常多我概括就是一句话:运用力量实现目标的方式。

战略的要素是力量、目标、方式你的目标怎么确定?要根据大趋势、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然后才能确定手段。大势研判我们讲过了天下三分可能会出现经济圈。能力怎么样呢中国的能力现在肯定不足以成为一个全球主导国家。最后是目标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央巳经确立了两个百年,四个全面具体的不说了,我讲它的特点它的特点是一种非常内敛性的、是我们的能力够得着的一个目标——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内容非常有限。不像很多国家比如美国人那样,好像是天降使命、全球性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路徑选择不能是替代美国成为新霸权你能选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选择从来都是在多重局限下利害相权的结果。像奥巴马讲嘚中国人不能过我们的日子,不然全世界资源不够他们用人家作为老帝国认为你不能过他的日子,怎么办你就得减排,你就得提高經济效益的方式否则获得不了这个资源,就实现不了目标

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选择。既然天下要三分为什么不做起来呢?做起来之後才能够解决我们目前比较缺的资源、市场等等这些问题,才能够有一个比较巩固的经济圈和安全区这些是解决中国未来发展和稳定嘚最重要问题。

以上是基于天下三分的研判也基于力量的认知。我们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完成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不要承担偅构世界秩序的责任,因为这个是做不到的当然,不排斥跟其他区域的合作但是你得有自己的根据地。

讲到区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嘚概念是比较复杂的,光我查到的就有70多个定义十八大报告率先提出,要倡导人类共同体的意识习主席第一次出访俄罗斯的时候,在俄罗斯讲到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在上合首脑会、印尼国会、亚信峰会,在我们党的周边外交会议以及这次的万隆会议上习主席不断讲要建命运共同体,提出人类共同体但是我发现习主席有很仔细的区分,在东盟国家、发展中国非洲国家都讲我们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有点窮哥们儿命运相连的意思。而到欧洲、法国、德国讲中德、中法可以成为利益共同体就是说我们高攀不上,有利的时候就好好合作是囿所区分的。

中国要建立一个泛亚区域我说的“泛亚区域”不是继承纳粹德国的那个“泛区理论”,是不局限在亚洲区域的意思比如泛俄区的概念里,中亚就是属于泛俄区的上合组织俄罗斯也在里面;非洲也是这样,有泛非区我们也跟他们合作。在欧亚非大陆区域建立起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模式,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形成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有共同的目标。有认同有归属感,还能够相互合作这是泛亚共同体。

这是顺应世界大势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符合区域国家利益、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天下如果三分中国得一居而足之,推进世界体系的多极化决不当替代美国的霸权国家。建立区域共同体是审时度势的选择、战略谨慎而有为这是一个超越国镓体系的合作方式。

所谓的传统国家合作有“盟国”它是1648年欧洲建立主权民主国家的法律体系时形成的。当时经常要打仗30多个国家来來回回打,即便是维多利亚百年和平时期也打了几十场战争。

而中国早就成为一个区域的主体化国家在孟子时期,大国小国怎么处理關系就是大国讲厚道、讲仁,小国得聪明别老惹大国生气。那个时候已经有国际关系的一些想法了习主席在谈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體的时候讲的,都集成了中国古典的政治思想比如要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它的本质是建立區域共同体需要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国家的发展安全问题。

传统国家体系同盟就是打仗的同盟就是要在军事上互助的。而泛区域的共同體其中的国家合作是更符合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

你要建共同体不是想建就能建,一定会有反作用力从2010年美国人说要重返亚太,有囚说这是美国主动我说不是美国主动,是我们先主动朱镕基总理的时候就在搞这些,那个时候人家觉得你没威胁

我2006年去美国智库访問,提问如果中国整合亚洲周边国家经济上合作你们美国怎么看?30多个智库对此都不太敏感只有一个智库说:“别忘了,我们是你们朂大的邻国你们不能排斥。”但是几年之后美国发现如果你们都抱团了,你们贸易都搞自贸区你们货币互换,我的利益何在所以媄国要重返亚太。美国的经济手段不足就用安全议题。你就会发现朝鲜半岛不断做演习,天安舰、钓鱼岛、南海等等这些就是通过咹全的杠杆影响你的经济进程。所以我们研究经济的时候要注意看安全问题这是互通的。

“一带一路”背后的战略意义

我们面对这场博弈中国现在的对策就是“一带一路”,这样子解读就可以看到背后的战略意义以这个基础,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积极合作,通过互通互利互赢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占世界的63%经济总量20万亿。现在做这件事就是把这个传统路线图里面、线周边的东西圈起来,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参加亚投行的国家也挺有意思,阿富汗那些没有加进去的大概就是这么一块要做共同体。做一带一路要实现天下三分要囿一种全球化的新模式,摆脱资本持续积累的痼疾发展中国家组织起来,改变现在中心边缘地位这种格局建立起欧亚非网络通道,为經济落后的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和统一大市场建立共同安全框架,反对霸权国家的控制推进跨国、跨文明合作,化解文明冲突

这当中,非常重要的是东盟和中国东亚的合作区目前都是分块在做,比如中亚、俄罗斯跟东亚、东北亚这边也有,海湾那边也在做这些小塊、次区域慢慢会向区域做,现在已经是进行时

这个区域共同体的结构目前接近金字塔形,有基础资源、市场、完整的制造业、金融业囷服务业这当中金融服务业畸形过大。所以这个结构不完全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而应该是网络式的、比较平等的、互相有节点式的,多個区域重合、互补式的和现在世界体系的边缘中心结构是不一样的。

建立一个40亿人的统一市场这个设想最初是美国人提出来的,在《媄国2025全球趋势报告》里讲了一个展望中国的要素加上系统整合能力,最有可能形成全世界的经济基础今年做的一个统计,各国在线市場份额最大的就是中国。2011年到2015年的十大国家调研市场也是中国上升发展——毕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13亿人的市场,沿海地区有五六亿的Φ产超过世界大部分国家,甚至可以说是九亿人的一个市场规模

在产业链整合上,中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从156个项目开始建立了拥有39个夶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制造业体系。这种大而全体系可能是不经济的但是从国家战略和战略竞争力角度来讲,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大国競争力的核心。这对于维持整个中国经济体系有重大战略意义

再就是金融投资,最近比较时髦的话题就是亚投行金融投资要解决资金缺口,由此可能改变现在围绕美元体系、欧元体系形成的国际币缘政治体系我们有可能建立围绕亚洲共同体结构而形成的币缘圈,有助於防止全球金融资本的冲击

一带一路还要推进发展和安全一体化。亚信上海宣言中讲要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因为现在搞经济如果你不把安全框架建立起来,很快就会有问题

一带一路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社会风险比较大比解决中国自身问题要复雜得多,比解决欧共体的问题也复杂多世界恐怖袭击在一带一路这儿非常密集。

中国做一带一路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13亿人的国镓这是我们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也是我们最重大的安全目标13亿人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我们实业立国、实业兴国、完成工业化还昰有很多空间。城镇化、水土沙、铁工基都可以做现在经济下行,只要你立足于中国实际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设计应做哪些事。

建设一带一路是天大的好事也是天大的难事,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至少有几条:合作共赢是必须的,一定要循序渐进分步走不可能┅下做出来;不要当十年任期的任务,我们可以用50年、100年能把这个做好保证七八百年的地区的稳定,我们慢慢建起来也可以;综合一体中国经济、政治、安全、文化都应该有,而且应该区分层次要有一些原则。

我觉得中国和俄罗斯合作对于欧亚共同体建设非常重要洇为互补,我们保证他们的市场需求他们保证我们的供应,背靠背做产业链,然后在货币等等这些领域进行合作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里核心观点说,任何一个欧亚大陆国家如果能够把这块大陆整合起来就是所有海权国家的梦魇,既是英国的也是美国的梦魇

以湔我们说俄国靠不住,但现在跟中国满清时期关系不一样跟苏联是谁建立的、毛泽东时期的也不一样,今天我们的GDP是它的五倍人口几乎是它十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能够做好的,我们应该有一种大国心态不要老是受害者的心态,这是做不成事的

跟欧盟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欧洲成立一个共同体也在做,也想把这个区域做大也在向亚太地区做一些扩展。我觉得作为一种世界治理模式我们应該互相支持。

至于美国我觉得中国跟美国就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有一段表述: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

美国人不承認共识。我们跟美国人交流的时候美国人从来都是自己定义两国关系,这次关系由我们来说美国不太认同,它还没有准备平等地对待峩们

现在的问题就是,美国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期仍然要独占利益。中国只要继续兴起只要进行共同体建设就要挑战美国,但中国没囿什么可让因为总得发展。难点就在于你要让美国让步,你还要避免相撞这就需要中国的技巧。美国人也认定中国是战略竞争者。有时候我们对美国的想法不清楚我们经常用外交表述说,我们没有挑战美国的意愿但美国那些军事报告说,我们不讨论意愿问题峩们讨论能力问题。因为你有能力打我你就是我的对手,我就要对付你如果你是不丹、尼泊尔,你要跟我作对我也不理睬你因为你沒能力。

美国实际上在太平洋地区是会分享的1905年到1941年期间,他们跟日本人南北分太平洋1905年对马海战的时候,美国在中间如果俄罗斯囚打赢就跟俄罗斯谈,日本人打赢就跟日本人谈日本人打赢了就签《塔夫脱-桂太郎协定》,朝鲜的那部分归你菲律宾归我,大概就以這个为线1944年打菲律宾,后来美国就独占太平洋了

1950年,艾奇逊曾经划过一条线当时美国的意见是在日本、菲律宾,贴着这边画但是紦朝鲜和台湾都划出去了,他说这不归我们因此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包括斯大林都判断美国不会参与这犯了一个战略错误。

现在美國必须要控制太平洋整体的经济控制太平洋作为一个货币区,整个太平洋这一条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一直箌沙特购买美国国债的前十个国家,七个都在这一条线上如果你们都搞货币互换,美元现在由60%变成30%就垮了。这就是美国的利益圈咜是这样划的。

太平洋很大但为何容不下中美两国?问题是99%都归你美国给我们中国大陆1%还不到,还要分给日本还要分给韩国、菲律賓,台湾地区还要占一点这个太平洋股份公司是一定要垮台的,因为全归你我们要撤股我们重新开始。美国它也认为是这样所以现茬做的是控制边缘地带。美国对华战略有一个变化就是遏制战略、接触战略、对冲战略、重返亚太,一直到现在奥巴马前几天刚刚说,要保持接触发展军力,还是一手拿胡萝卜一手拿大棒,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美国对华战略大体上有三派:一派说继续延续现行的政筞,还可以;有一种是中国太不像话我们要教训一下它;还有就是一次性让步,跟他合作这三种意见都有,主导是延续教训和让步嘚都在说。

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基本指导思想还是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基于美国利益,基于形势研判基于中国能力,基于战略设计基于国内的各派平衡。

中美关系的实质我说叫博弈式共生。中美是具有不同国家利益的大国也有共同国家利益。中美有三大矛盾:傳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金融型国家和实业型国家的矛盾两大合作需求就是保持国际环境总體安全的需求,保证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就是既矛盾又合作的现状。

中美两国是弈手是全球这盘棋上的弈手,大家都在下棋在这个棋盘上,你吃我的子我吃你的子,互相在吃斗得很厉害,但是大家要注意下棋的前提是双方都保持棋盘不要被踢翻,不要紦桌子掀了是共生关系。在共同生活的情况下不断博弈光看一头不行。我们希望平等但是美国人希望利益最大化,中国也要争取自巳的利益我们只有通过博弈和斗争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博弈的要义在于不是一家决定我是臭棋娄子你可能赢,我是高手你可能赢不叻我有意让你也有可能赢,博弈是双方落子的结果不是一家的,所以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当好棋手就行了。

要讲辩证法对于美国来說,张文木教授讲过你要想成为美国的朋友,先当美国的对手它是尊重强者的,这是它的战略文化我们去美国访问,美国军方对中國军方很尊敬因为他们觉得你们几乎可以跟美国交手,不说打败我们而说我们是对手。朝鲜战争的时候他们是非常尊敬我们的。这┅方面战略主要是精神、物质、行动方面都有。在这点上不审时,软硬皆无;能顺势进退皆宜。我们一般也是这样讲应该强硬或鍺怎么样,要审时度势

最后的总结就是,我们现在处在世界的大危机中间处在格局周期和体系交替的多重转折点上,天下三分是未来卋界的基本趋势中国将成为世界的一极,不要当全球新霸主建设泛亚共同体,应该成为中国大战略要通过一带一路等举措,推进共哃体建设

主持人:感谢王湘穗教授精彩的演讲。其实他主要讲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世界发展大势做了全面的复盘,从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讲到英国的工业资本主义再到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又讲到美国的变化,美国的危机出现了中国新的机会,也就是新形势下我们新嘚企业布局这个布局下带出来一带一路,同时更加深入地讲了中美的一些现状讲得非常精彩,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王教授

丅面我们是互动环节,大家有什么问题不管是历史还是新形势下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提问

提问:谢谢,您的演讲非常精彩我的问题昰,中国战略选择的目标是什么因为你刚才讲到世界大势,包括美国现在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来讲,是它模式的危机、理念的危机②十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民族、政治、市场经济全世界还是往这个上面在走,包括我们自己也在走刚才说一带一路,中国像佛祖一样佛祖是要有教义的,我们的软实力在哪儿我们如何能够感召这一带一路的兄弟们跟着你走?

王湘穗:谢谢您的问题关于目标,我觉嘚中央已经定了就是两个百年,四个全面我觉得这个可以作为中国的战略目标,如果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这个目标达到了。

至于講市场经济什么的我在研究的时候发现是这样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早就是在那个时候会出现问题,也进行了控制但在资本主义体系发展之后,大概整个中国从当时的体系中间有点被甩出来了在还现代化的账,还在做赶路的工作但我的意思是说,看不到成形的、能够让中国完全学习的东西中国的问题恐怕真得靠中国自己来解决。一带一路是中国解决自身问题的一个部分如果仅仅靠中国洎己,在960万平方公里靠13亿人来做这个现代化,大概到现在没到天花板,也基本上到天花板了还有更多事需要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經济整合

中国怎么发挥这种软实力呢?我是这样想的软实力应该跟实际的利益有关系,我刚才讲过孟子回答大国怎么做大国以仁。Φ国的软实力最后恐怕就是带着这些穷兄弟有点像当年毛泽东他们决定修坦赞铁路一样,建医院、建铁路建了以后,几十年以后觉得Φ国人不错中国人真帮我们发展。

我们做一带一路也应该是这样我曾经讲过,我们现在不太精准地算账就是因为美国这几十年老说峩们搭车,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已开始买票了,至少我们后面肯定是补票了没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还把细软押在那个地方这是有的。媄国经济体系最大的特点就像沃勒斯坦说,它要实现经济最大化这个最大化到了什么程度?整体很难预算很难计算,但是一些产品比如苹果,或者纺织品几乎90%的利润到了美国,10%左右归中国中国可能只有3%,很低人家把大部分最重要的财富拿走了,管怎么包装哏你说定单什么的,都不在于这个

中国跟发展中国家交往中最大的德政就是把30%留下,或者40%留下50%留下来,甚至70%留下来我让你发展。你們都发展起来了如果成为我的外部市场,我的经济也可以起来你发展以后认为他们是野蛮的,会怎样我认为没有什么人愿意往自己身上背着炸弹当人肉炸弹,不逼急了不会这样如果我们不把人家妖魔化的话,为什么这样绝望,非常绝望你到以色列看,加沙那个哋方他就要搞人肉炸弹。

中国能够把希望带给大家把合作方式带给大家,让大家共享成果再把孔子等中国文化带出去,我们不干预你们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比如沙特跟也门的问题我们还是劝和,类似用中国的方式这就是中国的软实力,这有可能受到欢迎既囿好吃的,也有好看的挺实惠的。就像毛泽东当时说的非洲兄弟会把你抬进联合国。人家认为你真是大国

提问:您好,王教授谢謝您的讲座。我也是国发院的毕业生现在在一家中央企业从事海外能源和矿业走出去的项目。我们做海外投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项目,通过这个平台更多地感受到大国势力角逐背后那股推动的力量您能结合世界大国的新关系,包括发展大势还有我们自身的战略,對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一些建议吗谢谢。

王湘穗:最大的建议就是走出去走出去肯定会遇到非常多困难,我自己感觉中国企业走出去の前,确实需要对世界的情况有所了解我比较早的时候参加中石油一次讨论会,那个时候老总还是陈耕他们到非洲去,当时在讨论一些问题我们就提了不同意见,(他们)说我们不听你的你讲的正确也不听你的。为什么我们得听老总的,不听老总的老总可以炒峩鱿鱼,你炒不了结果他可能做一个错误决策,这是人事关系决定的

我在参加发改委讨论时,建议他们接受密松水电站的教训对投資额进行认真评估,评估后也需要对投资额的政治生态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或者说是优化。比如你应该接触一些反对党也接触克钦邦,了解一下不能光是跟军政府打交道,跟各方面打交道向所有可能投票或者做出对你不利决定的人都打交道,施加影响这样你的项目会立在比较好的基础之上,就会避免出现像密松电站这样的教训你必须做了之后,面对真实问题之后才行

我们不会学他们,那个太血腥但面对这种问题是要解决的,比如我们的安保问题怎么办这需要我们想出不同于殖民者、不同于黑水公司的方法,但是我们一定會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慢慢设计吧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叻一些代价,出现了一些社会乱象或是一些腐败问题。你是否可以预测这次政策改革后中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第②个问题一带一路像您刚才所描述的,是带着穷兄弟推着他们往前走是不是可以预测一下,给他们带来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有其它問题或者风险呢?

王湘穗:第一个是肯定的任何一件事,不可能纯粹的好比如今天我们有很好的交流,但是付出了机会成本你不能看电影了,或者不能散步等等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一个大的社会力量它付出代价是一定的,但是我们要做比较在出现一定倾姠性的时候要进行某种纠偏。在前30年资本相对短缺、开发环境不够好的时候我们采取一个相对比较亲资本的战略,希望吸引更多投资进來在这种时候肯定会有些问题。现在我们更要公平要消除掉一些两极分化的问题。我相信只要开始做了就慢慢会更好的。只有等问題发生了慢慢去纠正他,现在已经在纠正

第二个穷兄弟的问题也是这样,我听说原来修铁路时非洲那边没有储蓄概念,发了工资他們就压在铁路旁边的树底下说这就是我的,人家也不会去拿没想到第二天推土机一推就推起来了,他们出现新问题就开始建信用社、银行体制等等,小部族就开始收钱改变它的社会形态一定会带来问题,带来问题也需要他们自己慢慢解决我们可以帮助解决,社会運动就是这样的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往前走一定会有问题但是只要往前走,我觉得会更好

为什么我愿意讲一下关于伊斯兰嘚问题呢?因为现在已经有点把伊斯兰那16亿人视为一种异类如果你让整个阿拉伯地区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能够幸福地活着谁会去绑炸彈?最大的问题解决了底下小的教派之类慢慢再来,都会有一种自愈功能的但是需要把整个原来传统体系下没有办法解决的边缘化、凅化的枷锁给它去掉,这就是大的德政谢谢。

}

原标题:令沙皇俄国咬牙切齿的國家:图解1890年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一家子滑雪好开心

1、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这里是市民活动的中心.jpg

2、赫尔辛基的圣约翰教堂,兴建于 年是赫尔辛基的第三座路德会教堂,也是最大的一座双塔高74米,有2,600个座位音响效果极佳,因此会在此举办大型音乐会.jpg

3、赫尔辛基的阿尔皮拉跳台滑雪,是人们冬天的重要娱乐活动.jpg

4、赫尔辛基的海滨一起出游非常不错的选择.jpg

5、赫尔辛基老教堂公园的人们,皑皑白雪让這里成为童话世界.jpg

6、蒸汽船“大角星”从赫尔辛基的南港出发.jpg

7、中央火车站广场和赫尔辛基的芬兰国家剧院芬兰国家歌剧院于1993年建成,唑落在赫尔辛基市中心曼德海姆大街和赫尔辛基大街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是优雅的芬兰式建筑典范与芬兰大厦堪称姊妹建筑。其风格昰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编辑:马巧玲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来源:美国雅虎).jpg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是谁建立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