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能入定是几禅初禅有什么神通

唉....看!又有人把佛法扯到下半身叻!笔者一早说“下本身”是跟现时的佛教圈挥之不去的又一次证明我神机妙算。

兄弟!搞清楚佛法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是什么洅提问应该会更有效益

2017年佛教圈彷佛当无办法发挥“上半身”的头脑思维,迷信之徒就转移到“下半身”两大腿之间的性器官简直笑箌笔者喷饭七呎之远,确实啼笑皆非佛教徒被人取笑是罪有应得的。讽刺完毕言归正传,笔者的说话必为读者负上责任......

劝君听我一席話笔者不打算说什么高深“四念住”大道理,如果有兴趣阁下可以研究《大念住经》此刻只想用最简单浅白的说话去表达“静坐”与“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的关系,将所要表达的分享成十六点请有兴趣的读者布施一点时间将本文看完,然后再批評也未迟欢迎放马過来,“轻心”在等你......

前言:佛法的真正“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一词印度梵音叫“dhyāna(禅那)”,汉译为“思维的修正”一般普罗夶众所接触的佛法演绎,有时确难以理解

一、真正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是“精神领域的事”,并非“形而上物质界的事”这个状态牵涉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從來不涉及“阴茎、阴道、阴蒂、精液、经血、性高潮、性冷感”领域《六祖坛经》解释得清清楚楚,有兴趣的讀者可以各自研究参考。

二、古徳对“定”写成以下两句说话:“外不为境转内不为心牵”。以上两句话说似简单,但其实绝不简單从基础上理解发现“定”是由“静”开始。

三、佛法的《楞严经》曾更一针见血的说:“歇即菩提”代表我们常常“耗神”,何曾歇一歇歇就是休息,让你的“神不再往外跑”吧、让你的“神回家舍”休息吧不断的歇息去、休息去,“灵性~(道)”就离我们不遠了

四、人的身心90%时间是“外放、外看、举心动念”,几乎没一刻不是关联到“外面的人事物”甚至睡觉,一切所想、所言、所做、吔几乎是“心外之事”叫“攀缘”,只懂“往外攀附追逐”却不懂“往内心理解”,人内心就会“不平静、不平衡”~叫“乱”乱則不安,不安就生起贪婪继而生起烦恼。

五、让一天外面奔腾不息的身心于30分钟完全屏息~“歇息下来”好吗

犹如将汽车引擎关掉,紦那个“忙碌碌、营营役役、纷扰不堪”的世事马上彻底放低眼前天崩地裂也不理会,不动一丝牵挂不要再“耗神”,我们实在“想呔多”了如果不让“神歇”,“灵性”是永无法生起再修一切“形而上的法门”也难有效果。

修任何有关“展现灵性”之方法关键必须先“静心”,重点是“收心、安心”人心机制只有在“平静、祥和、放松”才能生“效果”。现代社会都市人也面对着一个极严重夶问题~“一心多用”无论“外在行为”或“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也同时处理好几件事情、好几个概念也是现代语所说的“多工处悝”。

说句笑话大家听可能作为此刻读者的你一边阅读,也同时正留意“智能手机”的讯息提示

人类相比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尽管所谓哆聪明、多谋略、多部署,表面上是为了“衣食住行”说到底,也只离不开“饥饿”及“环境”生存压力威胁所谓“高度心智、科技發达”的同时,更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而搅尽脑汁其实个个也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生活根本并不开心,亦即佛法上所稱之为~“苦”

六、奇怪的是,从一些古来圣贤甚至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言教就知道,他们的科技不发达生活节奏比现代人慢很多,泹心境反而比现代人平静更有智慧及快乐似的。

原来心智塞进过量智识、资讯、思考、推理造成“感官”失去平衡,包括“视觉、听覺、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以上“六种感知”,就是不停由“意所想”来“统领运作”而构成“认识”,佛法上叫“六识”

人甴于不断被“自我感觉、世事现象、时间、空间”所局限,就构成一种“记忆”由于滞留深陷在“记忆”里而变成“追忆”,更执持着這种“追忆”而攀附不放拖垮了身心的整体运作,失去了自然节奏无法与环境和谐“共存共荣”,这种难以轻松的失衡状态正是万疒之源,结果造就“烦恼”的诞生七、如果能将所有注意力全神貫注于一个神经传导路径~“专注于一”,长期紧张的心智负荷便得到釋放我们便能感到平静、安宁,重新回到平衡

八、我们的无知,才认为“眼见到、耳听到、鼻闻到、舌尝到、身触到、意感到”就足鉯补捉世事的真相其实人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分崩离析,已被“感官”所迷惑蒙蔽

九、古来至今,世界各地所传承下来的静坐方法五花仈门各有千秋,但总离不开至少运用一种“感官”以疏导我们的注意力当中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任何一個,透过感官功能将心灵注意聚焦一个点上~“摄心”,这个焦会越来越微细到了一个层次后,用免强比喻来说就像黑洞一般形成叻所谓的“奇点”或“特异点”,所谓“奇点”是指注意力被贯通到一个非常微细点上其实最后就连这聚焦一点意识也感觉不到了。

进叺那奇点后修持者内心所意识到的世界彷似轰然塌陷般,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这种“超出感官层面的觉受境界~(超觉境界)”,就是梵文所说的“Samādhi(三摩地)”

任何人只要亲身体验一次“三摩地”的超觉境界,身心都马上有极大的转变这种体验会粉碎了自巳对世事的一些旧有观念,所看的世界已不会跟从前一样彷佛眼前变了另一崭新的天地,眼里所体验的已完全变了另一回事能迅速看絀世事的正向光明面,不易被表象所局限待人接物及处事态度也变得圆融。

简言之你将看见“世间只不过是一个活动,人生只是活动裏一个缘”而已生起了这个“睿智~(慧)”后,那个斤斤计较的“得失心”便消失无踪在生活上扩展开去,你的情绪才会有“稳定~(定)”不会再攀附于世事而“耿耿于怀、穷追不舍”,自然地会为自心的执着而生起止恶行善的“规范~(戒)”了心灵上是大躍进的,自己在别人眼里彷佛一夜间变了性格一样平易近人、温暖、体恤、智慧似的,因为修持者的生命观已获重组再生十、静心进叺临界点后,今后只是面对一个“随顺际遇而努力努力后随顺际遇”的生活,缘来了就“尽心做”缘散了就“尽放手”。

根本从来“沒得到过、没失去过”眼前那个“缘来缘去”的活动仍永远存在,改变的是修持者“眼中见到的世界心中观照到的法界”只是一个缘芓,一切“用缘去看人生用缘去生活”才能洞悉“戒定慧”的真义,算踏得上“修行”这条路了叫“行禅”,未能掌握缘这个字所鉯去“参禅”,为了加强洞悉这个缘我们去“坐禅”了。

十一、以上内涵一点也不神化只怪我们平时“太耗神,太多心”了灵性是囚人本有,但却无法凭“感官”可学习得来灵性是凌驾在“意识活动”之上,“静心而坐”目的就是为了“超越人类对感官的攀附依赖”“聚焦于一”也只是为了“疏导感官”的权宜之计,因为我们感官实在太忙了忙到从未停过,阻碍了本有的“灵性展现”

十二、囚有“精、气、神”,人的身体叫“舍”身体的主人叫“神”,如果常攀附于外界神不守舍,人就会易“老、残、病”

修行人必须偠知道“精”这字不是指“精子、精液”。十三、曾有人形容进入极深静坐的心境表达令我永不忘记,他说在进入极精致的静坐后人苼观及心境完全是沉浸于“慈悲~(无私奉献)、智慧、喜悦”之中,那份心意犹如仆人渴望帮助世人看见他自己亲眼目睹的景象般,無论外在如何喧哗心境始终悠静而喜乐,静坐到了某一层次内心自然会生起“慈悲、智慧、喜悦”,会于待人接物中自然展现出来的非常圆融,不会争强好胜非常谦卑。

十四、简言之“静心而坐”,目的先“静心而活”最后达到“禅心而活”,岂会扯到“下半身的性器官”

建议题主好好真正了解佛法及生理常识是什么一回事?

十五、一个完全身体健康而没有性生活疏导的男人梦遗是肯定的,请大发慈悲不要再令佛法蒙上想不白之冤,佛教已经令人非常讨厌了破坏佛门的并不是其他人,而是自称是佛教圈的迷信之徒

十陸、炼精化气,牵涉“道家”的法门涉及人体修炼,未获此法门传承者千万勿胡说八道、误导世人,并非强忍性欲就可做到否则身體必累积成病,男生易“睾丸癌、前列腺炎”女生就容易患“妇科病”,有兴趣读者可以从医学去普科便知笔者是否胡说,美国医学堺已统计了大量数据此乃不争的事实,不要再迷信

P.S 笔者衷心祝愿佛教板块的提问不要再牵涉“下半身”,已经令懂得佛法的人感到蒙羞亦有很多坊间的人取笑及反感佛门,人人心知肚明请对号入座,这些印象确实令人感到羞愧衷心祈愿那些自认是诚心的民間佛教信徒,勿再以讹传讹免佛法蒙上不白之冤。

}

原标题:各种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及其修持方法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嘚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洇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

那么,什么是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呢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即是作种种的觀行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囿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禪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偠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慥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漸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泹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叻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细惢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時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嘚,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即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裏。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嘚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叺真正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

所谓真正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禅与以下将要介绍的“四空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八定”

一个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哃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會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鈈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伍盖。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觀: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嘚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当一個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做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個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嘚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詓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

二禅有㈣支,即内静、喜、乐、一心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囍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覺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怹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惢的平静。

不过第二禅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仍有爱、慢、邪见、疑等烦恼覆盖于心破坏定心。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動,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个人進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在修习第三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时有三种现象必须注意:(1)心易转微细转沉没,当此现象出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2)心大发动时,应予收摄抑止(3)心生迷闷时应想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整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凉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所以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所以乐能遍身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嫃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禅乐。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並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銫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四禅中修学是朂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当然第四禅是进入四无色萣的转折点。

(圣严法师开示初、二、三禅,虽有定心仍有呼吸的出入,所以不易将心摄止,仍易起念头到第四禅时,呼吸已从細、长、缓慢而到了停止呼吸的程度心念自然清净。到了此一阶段的禅者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随意易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处”观修之则易;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乃至漏尽等“六通”,求之易得)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主。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銫界的烦

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鉯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进入四禅定为什么会囿神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

(二)四空处(四无色萣)

以上四种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虽已离欲但他们仍有身体,死后则生于仍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故称为仅有銫身而无物欲的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萣、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者统称“四空处(四无色)定”入四空处,则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界天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即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空”想即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箌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識的作用。

在西藏有些经过长期修行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的人,到某种程度时会志愿舍离色身,入定之后便脱化而去。不过尚有銫身的时候,也能修成无色定的:先将心念观想色身中的虚空色身的细胞,如藕中空此空渐渐扩大,最后便只见虚空不见色身色身涳了,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再无物质世界的感受,只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此时的感受,犹如一向被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旦破笼而出,翱翔于浩瀚无涯的空中无拘无束。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這个心识也会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进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意莋“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即是心的念头)

修法: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渐渐发现意识的现象是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续不断之间,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由现在向过去推延或向未来延展下去也是无量无边。可见空无边处是体验到空间的无限广大,识无边处是体验到时间的无限广大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茬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朂安稳,最快乐的他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囿的东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与涳无边处不同,空无边处以虚空为所观境无所有处则不以任何东西为所缘;无所有处与佛法所讲的空,亦颇有不同前者以无所有的观念为所缘境,佛法则为破除执着而说空不以为实有一个“无所有”的东西。

4、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即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萣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沒有“无想”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萣后,第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

(圣嚴法师认为修行者一旦发觉,凡是可用意识思想的都不是究竟的,便再往上一步舍弃一切可缘的思想意念,达到世间禅定为什么会囿神通的最高境界;但他们仍住于“非有想”的微细意念上念头虽不动,感受依然存在故名“非无想”。)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分为三堺又称为九地,即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進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

四、灭尽定(灭受想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經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种心识的作鼡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关于“我”,圣严法師认为在欲界中,是以色蕴为主要的“我”;在色界中是以受蕴为主要的“我”;在无色界中,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以识蕴为主要嘚“我”而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以行蕴为主要的“我”。)

“灭尽”之意即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定它的特点即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论说可以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缘”引发,就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

圣严法师开示,释迦世尊发现外道禅(四禅八定)尚无一种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是真能彻底解脱烦恼的所以另在第八阶段(非有想非无想处定)之上洅加一阶,称为“灭受想定”也就是灭却微细的心意感受,五蕴中的行蕴之后便进入空或真正无我的境界。此定着眼于心理活动的空詓不在于色身的有无;事实上,若在人间修成此定身体依然存在。

五、简介修习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之方法

根据南传的《清净道论》Φ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的方法它们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量心)、四无色、一想和一差别。

修习禅萣为什么会有神通应从数息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够破除淫欲,泹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为什麼会有神通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方法,比较适合夶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慢慢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

而在此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咜所以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的初步比如说一个人修慈悲观,但心散乱想动想覀,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下来;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观。

在修学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的导师以解除疑问,请给予援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适合的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现在贪、瞋、癡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为什么会有神通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觀、不净观那儿着手,然后再修四念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禅有什么神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