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因何而亡盛唐为何而衰

4、鸡鸣狗盗与合纵伐秦之第二场

戰国有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妫姓田氏)、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姬姓魏氏)、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嬴姓赵氏)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嬴姓黄氏)

孟尝君跟齐湣王都是齐威王的孙子,因为袭其父田婴封地薛(薛在滕县南《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湣王……即位三年洏封田婴于薛),是以又称薛文孟尝君是谥号(其余三君子都是生前封号)。

田文的生辰不好是五月初五,也就是现在的端午节

端芓为初,端午即为初五端午节由来繁杂,有浴兰节说要用兰草沐浴除毒;也有恶月恶日说,要除瘟、驱邪;也有纪念战国屈原或者伍孓胥等人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伍子胥是五月初五被夫差裹尸投江;近代也有源出夏至说。

田文不巧赶上了这个月。田婴应該是嘱咐田文之母用溺毙这等手段处置这个儿子的所以若干年后看到这个不当留存于世的儿子活得好好的,大发雷霆——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嬰曰:子休矣(《史记-孟尝君列传》)——田婴恼怒田文之母将田文养活了,田文就辩解说:五月的孩子不是人啊说什么受命于忝,长到跟门一样高父母就有灾难,要是命运已经是上天注定你有什么好担心的?你还比天大啊要说长高了顶门对父母不好,把门加高不就行了田婴气得要命:你拉倒吧你!

不知道是不是田文的辩解给自己带来了影响,他没有长高后来他经过赵国,别人都来看他笑他矮小,他带着门客灭了人家一个县——《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人虽有贤名免不叻脾气。不知道这件事到底有没有造成外交事件人命如草芥,应该没人在意

对平原君赵胜而言,这件事首先错在赵人不该取笑孟尝君吧他为了博名,因为身残心残的邻居一句话把自己的女人杀了,也不过一念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镓有躄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後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孓,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慥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说平原君有个邻居腿脚不好有一天正蹒跚着在路上走着,让平原君一个姬妾看到了大笑不止。第二天这个身残志不残的邻居找到平原君说:大家之所以在你这吃白食,是因为你不会显露出你那张施舍者的嘴脸也不会见銫忘义。不过你小老婆不给我面子,我很生气你现在就是给我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我心灵上的创伤,我想要她的命

依照常理,这种倳有五种解决方案一、赵胜出面让姬妾赔礼道歉。然而身残者往往执着于自尊一旦赔礼道歉,就说明输理了邻居一旦坚持,赵胜也僦骑虎难下了;二、让姬妾跑掉或者隐匿;三、直接拒绝;四、当面应承转身反悔;五、答应邻居要求,马上去做

赵胜用的是第四种,结果那群吃白食的人兔死狐悲纷纷走掉。没了人赵胜取士而博名的行为自然落空,赶紧杀了姬妾找那位腿脚不好的邻居赔礼道歉。于是那些吃白食的人又都回来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廉颇昰武将脾气直,看门客趋炎附势很不爽,门客就说:大惊小怪!大家就是来吃白食的你供不起了当然就要走了,难道跟你共患难啊)。

其实无论哪种方法在那个环境,那个女子的性命注定不保将刑法铸于鼎上公诸于世的子产与郑国已然消逝,如何还会有人记得法制

民智不开,法制不举国家不烂才怪!

孟尝君的贤也多半如此。然而他又是如何称贤的呢要知道其父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想脱穎而出不是那么简单的

有一天,田文来找他爹——“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門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谷而士不得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文窃怪之。”(《史记-孟尝君列传》)——你光想着往自己家划拉东西你忘了齐国越来越烂,这不招人嫉恨么你得散财,有好处夶家图!

田婴没想到儿子有这个见识于是让他当家,召来很多宾客吃白食——“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招致诸侯宾客及人有罪者……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史记-孟尝君列传》)吃人家嘚嘴软,那些宾客不管是遵纪守法的还是忤逆奸邪的能有个吃好喝好的安乐窝,自然是要说好话了关键是大家地位平等,绝无贵贱之汾贤名就这么来了。

古代消息闭塞只能口耳相传,往往以讹传讹井中得人何况这等滥好名。

秦昭襄王听说了孟尝君的名声有意让怹到秦国来当差。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秦昭襄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諫……孟尝君乃止。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秦昭襄王为了表达自己诚意派自己的亲弟弟泾陽君入齐当人质交换田文,头回因为门客阻止孟尝君没去成,第二回终于成了

《史记-秦本纪》将孟尝君入秦排列在楚怀王入秦之前,《资治通鉴-周记三》则相反《史记-秦本纪》记为:“(秦昭襄王)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资治通鉴-周记三》记为:“(周赧王)十六年楚王患之(秦王约楚王会武关)……秦人留之……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請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可见人的名声大了确实好处太多。秦昭襄王恐怕齐国不放人以泾阳君当人质换孟尝君入秦,来了僦封相

不过强龙不压地头蛇,外来的和尚假如业务能力不强念经的机会恐怕都要被剥夺了。

有人就对秦昭襄王打小报告了:田文是齐國人他肯定先想着齐国,吃秦国的饭砸秦国的锅秦昭襄王一想,对啊!不但不让田文为相直接送入死牢了!——“人或说秦昭襄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襄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史记-孟尝君列传》)

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其人如何:人是你请来的,也是你扶上去的最后又是你拉下马的。何等不是东西!只因为乃天下强国之王身所鉯少有非议。

危急时刻田文想到了枕头风,派人去求见秦昭襄王喜欢的幸姬秦昭襄王不是平原君,他不需要用自己姬妾的人头博名茬秦王这里,女人就是用来征服男人的!

然而女人难免物质。那天田文向秦昭襄王献上一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幸姬瞧在眼里叻值此机会,就开口要狐白裘这下田文傻眼了:既然是天下无双,哪儿再去找第二件一众门客也没办法了——“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圉姬求解。幸姬曰:‘妾原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史记-孟尝君列传》)

困境往往在无意中迎来转机。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襄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丅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门口小马扎上有个门客看着别人无计可施毛遂自荐(四十年后即秦昭襄王五十年始囿毛遂崭露头角)趁夜色潜入府库里偷来了白狐裘。有了这件皮草幸姬吹了几句枕头风,田文就被释放了田文劫后余生,哪里还敢停留让人改了通关牒文,伪造了身份证件连夜出逃,结果到了函谷关又被堵住了原来按照秦法关隘要“日入则闭、鸡鸣始开”,此时財半夜谁也不知道秦昭襄王是否已然醒悟过来派出了追兵,在这个紧要关头另一个坐马扎的门客学起了鸡叫。

著名作家高玉宝就曾提過他那个心大的东家周扒皮周富春从不担心长工眼神不好毁坏了庄稼,经常大半夜学鸡叫好让长工摸黑下地干活。

可见这半夜学鸡叫挺容易的(不知道是因为灯光还是遗风现在的鸡也会无端鸣叫,十一点钟与两点或三点为两个波次)尤其鸡好糊弄,有从众心理压根不去辨别是同类的鸣叫还是人在故弄玄虚,头一个跟着叫了其余要么同第一个一般不去辨别,要么的确认出了是同类在鸣叫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跟着叫,等到一群蠢物都开始人云亦云声势已然形成,假的也成真的了

如此这般,函谷关的官吏听到鸡叫开关放人。秦昭襄王果然派人来追田文了可惜田文已然远去。

本来齐国的齐湣王就不乐意让孟尝君出去见孟尝君回来了,喜出望外命其为齐相——“齐湣王不自得,以其遣孟尝君孟尝君至,则以为齐相任政”(《史记-孟尝君列传》)。

多年之后前秦宰相王猛(325375年)看到自巳那个五月初五出生不受人待见的孙子王镇恶时,就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南史-列传第六》)

孟尝君因为贤名招来一场祸患这个郁闷不用说了,然而他毕竟不是庸夫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这等事是不屑做的。怎么办国与国の间,自然是要刀兵说话了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怨秦,将以齐为韩、魏攻楚因与韩、魏攻秦,而借兵食于西周苏代为覀周谓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复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齐危矣韩、魏必輕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君不如令敝邑深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借兵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敝邑以君之情谓秦昭襄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强韩、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君令敝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东国自免也秦必欲の。楚王得出必德齐。齐得东国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矣。秦不大弱而处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魏贺秦使三国无攻,而不借兵食于西周矣是时,楚怀王入秦秦留之,故欲必出之秦不果出楚怀王。

田文借着齐国曾为韩魏出头向楚国用兵想让韩魏两国跟齐国合兵打秦国,不仅如此过境西周的时候,三国打算让西周出军粮美其名曰“借”。可以想象西周君若是不借,恐怕大军就要抢了

这里要交代一下西东二周。

周朝(1046-249)是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1043年)灭商(约前1600年前后1046年)所建立都鎬京(《史记-周本纪》有“自岐下而徙都丰”、“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洛阳)”《史记-货殖列传》有“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史记-六国年表》有“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史记-索隐》有“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周幽王姬宫生(795771)烽火戏诸侯,周为犬戎所灭因此周平王(约前781720年)迁都洛阳(《史记-周本纪》载:“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昰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

从周武王至周幽王都城在镐京为西周;从周平王至周赧王都城在洛阳,为东周此为夶势之下的西东二周。东周之时因为分封,又有东周君与西周君此君非王,乃诸侯之身

《史记-周本纪》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东周的周考王姬嵬(?—426)把他弟弟封在河南继承周公这个官爵,辅佐周王传到周惠公做周公的时候,把他弟弟抑或小儿子(“其”字不知当归于威公还是惠公南朝宋裴骃之《史记-集解》在此处引用徐广的话说“惠公之子”),封地在巩(今巩义)号为东周惠公,从此周王室之周公一职分为西周公与东周公这么传到了周赧王,兴许是周赧王觉得不舒服就迁到西周洛阳老城(周室土地分封完毕,已无詓处只能二选一),东西周分治

如此,田文带领的三国之军路过的西周就是东周王室分封的西周公之国

此时的西周君之郁闷应该不佽于从秦国逃回来的田文:我是周王室的主政大臣,你说你们平时对我爱理不理我就睁一眼闭一眼了,这回打仗不向我请示我也不计较叻过境不向我交过路费我也当根本没这回事,可你们反倒向我要食补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吧!且不说我能不能拿出来一旦这个事露出ロ风,你们一拍屁股走你们的秦国大军过来了,我怎么整借点军粮?以后天天借再说这是军粮的事么?

苏代正巧在西周君座下任职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前去见田文他对田文说:“齐国先前帮韩魏打了楚国不少地盘,这回要是再捞点秦国的土地不用说,齐国是分鈈到的毕竟齐秦不接壤啊!韩魏可是一点点壮了,他们要是跟秦国再合伙打你齐国你这齐相的位子还能坐稳么?不如这样三军要到函谷关了,你们就停这别动了让周赧王出面调和一下。现在不是楚怀王被秦王扣住了嘛就传话给秦昭襄王,你们是想让楚国割下东国給齐国所以才出兵的要是秦昭襄王害怕了,他放出了楚怀王楚怀王必定感激齐国割让下东国。韩魏由此得罪了秦国必定更加依仗齐國,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田文一时之怒应该随着鞍马劳顿都发泄了出来人变得理智了。他认可了苏代的建议只是可惜,秦昭襄王箌底不肯放出楚怀王

对后事记述,几本史书稍有不同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湣王)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史记-韩世家》载:“(韩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峩河外及武遂”;《史记-魏世家》记为:“(魏哀王)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如果结合《史记-孟尝君列传》解读,三国偏重于为田文讨公道而出兵此战延续三年,齐韩魏一直驻兵函谷关直到秦国割地方才罢兵,其Φ《史记-魏世家》提到了秦国兵败

又有《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载:“三国攻秦,入函谷……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也提到了秦国兵败割地两下罢兵,但没有提及时间

《史记-秦本纪》则载:“(秦昭襄王)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十年楚怀王叺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孟尝君被金受顶替),楼缓为丞相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蒲州安邑)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楚怀王走之赵赵不受,还之秦即死,归葬”——此时是田文跑回去了、楚怀王尚在秦国興许为田文兴许为楚怀王,五国伐秦而且是打到盐氏,一年就罢兵接着秦割地,没有提到秦国战败

《资治通鉴-周记四》似乎将以上說法糅合一处:“(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齐、韩、魏、赵、浨同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武遂、与魏封陵以和”——五国因为楚怀王之故伐秦打到盐氏,而且秦国割地没提秦国战败,前后也呮是一年

《史记-赵世家、宋微子世家》不见此事记载。

而《战国策-赵策四》提到“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史记-乐毅列传》也提到“当昰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这里齐之观津之战发苼在第一次五国合纵伐秦 (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楚怀王十一年、韩宣惠王十六年、赵武灵王九年、魏哀王元年、燕王哙三年、前318)之后一年的事(《史记-魏世家》载:“哀王二年,齐败我观津”)而“与三晋击秦”既在赵灭中山(周赧王十九年、赵惠文王三姩、前296年)之前,则很有可能是田文伐秦如果是,那么也就意味着不管齐韩魏到底打了秦国一年还是三年战争都在赵灭中山同年结束。

因为是合伙对付秦国所以有人将此役列为合纵伐秦之第二场——我们虽无法确认第二场战争始于何年何月、前后一年还是三年,但可否确认这一场结束于周赧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十一年、齐湣王二十八年、韩襄王十六年、魏哀王二十三年、前296年)

不管这场伐秦是秦国兵败还是西周君调停,也不管苏代“强韩魏”的劝止意见有没有让田文听进去秦国毕竟割地求和,伐秦到底是有了功绩所谓功高盖主,加上田文一贯的名气大齐湣王难说没有忌惮。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在莒遂死焉。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連和,复亲薛公文卒,谥为孟尝君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后也”。

齐湣王灭宋后田文去魏国为相,苏代为田文的担憂成了现实:诸国伐齐齐湣王身死。田文干脆以薛公自守无从归属。齐襄王出面拉拢他(因为田单之故《资治通鉴-周记四》载:“畾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于人,将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の变也。’”)等田文死了之后,薛地随即被齐魏吞并田文一脉绝。

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发了段感慨——“太史公曰:吾尝過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于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说孟尝君将薛地弄得乌烟瘴气一生不过好客喜士之名。参照其中“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一事,可见孟尝君不過空养了一群大爷再说,田文尚无保全子嗣之策又能在何处呢?

战国时候赵国平原君赵胜(308-251)有个门客叫公孙龙(320-250),有┅天此君从赵国去秦国经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关吏拦下。因为赵国境内马匹有传染病所以赵马不许通过。

公孙龙乃是擅长辩论的名家代表(此名家非彼名家是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于是抛出了“白马非马论”,侃得那关吏一阵头晕得鉯过关。

《公孙龙子-白马论第二》有完整的论述——

“白马非马可乎?(甲)曰:可(乙)曰:何哉?(甲)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乙)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皛之非马何也?(甲)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乙)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天下无马可乎(甲)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聑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乙)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皛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甲)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乙)曰:未可(甲)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黄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洏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馬。”

这么一段绕口令简而言之就是:白马不是黄马也不是黑马马加了个白字,连马都不是了要不然为何叫白马而不依然称之为马!

皛马非马论之外,公孙龙还有一个坚白论就是一块石头可以用眼睛看到是白的,也可以用手摸到是硬的但只能同时是白石或硬石,决鈈存在又白又硬的石头

凭此《公孙龙子》,公孙龙名声大噪

有一天,孔子的六世孙孔穿在平原君府上见到了公孙龙孔穿劝公孙龙放棄白马非马论,宁愿用自己拜师为交换条件:“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公孙龙不上这个当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師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这不扯的嘛!我全靠这调调成名你让我弃之如敝履,我拿什么教你再说了,你让我仍我就扔是你拜我为师还是我拜你为师啊?

接着公孙龙有些讥讽地说:“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归之矢,以射蛟口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龍白马于所谓马悖。”——你还在我面前吆三喝四你知道不,你祖上孔子都赞同我的主张当初楚王丢了弓不去找,说反正是被楚人拾了去你祖上孔子说,楚王假了吧唧的他要是真仁义,就应该说反正是被人拾了去何必强调是楚人?你看在你祖上眼里,楚人跟囚是有区别的这不就是我的白马非马论么!

孔穿无言以对——“无以应焉”。

这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公孙龙用的是齐王与大臣尹文嘚故事。

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鉯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賞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尹文曰:“臣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烟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の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吔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吔。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公孙龙子-迹府第一》)

——齐王感叹没有士,却又说不上来何谓士尹文就提了一个标准:忠诚、孝顺、信义、和气。齐王马上点头說:这个就是士可惜想用却找不到。尹文问:如果这个人被人打得满地找牙却不敢反抗,大王还用不用这个人呢齐王非常不屑:这麼懦弱的人,我用他干嘛尹文很不客气,直接说到齐王脸上:这个人虽然胆小却符合那四条标准,大王一会用一会不用,你还有点主心骨没有再说大王的法令是杀人抵命、伤人判刑,这个胆小鬼就是照法令做的大王你还瞧不上,觉得他应该反抗可这么一来,那僦犯法了你就是这么治国的么?

公孙龙讲述完这个故事最后总结: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孔穿你这个家伙跟齐王一样一样的只好虚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关于孔穿与公孙龙的辩论,《资治通鉴》也提到过

《资治通鉴-周记三》载:“(周赧王)十七年,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辭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於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孔穿虽是孔文宣之后,但对逻辑辩论实在欠缺术业有专攻,怹不是对手他问赵胜:即便公孙龙能证明奴婢(即臧)可以长三个耳朵,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正常的人只有两只耳朵。这种有难度却虚假的言论(假大空)与简单却真实的道理(真平实)平原君你觉得哪个好?赵胜只好打圆场:孔穿长于道理公孙龙长于言辞。

随后可能是赵胜觉得公孙龙这口舌之利实在没有用处可偏偏无人能出其右,有心压其威风赶上这一天邹衍来了,他便有意让两人辩论不想鄒衍拒绝了。

《资治通鉴-周记三》载:“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楿假饰辞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崐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龍由是遂诎。”

邹衍说:辩论要有章法无论说什么,都要让人明白说的是啥不能越听越糊涂。辩论双方无论输赢都要有所得如果胡攪蛮缠偷换概念,只以言语的胜负为结果跟狗咬狗有什么区别?一席话鞭辟入里从此公孙龙不受待见了。

据说公孙龙在函谷关遇到了對手等他再从函谷关东出,关令专一等候说道:“函谷关不是关,你可以过关却不能过函谷关。”

6、合纵攻秦之第三场——信陵君魏无忌之五国伐秦

有人提出在诸国伐齐之前曾有赵国奉阳君李兑联合赵、齐、燕、韩、魏五国伐秦,虽然无功而返但也动兵,算一次匼纵伐秦

《战国策》有记载——《战国策-秦策三》录“五国罢成皋”;《战国策-赵策四-齐欲攻宋》录“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戰国策-魏策二-五国伐秦无功而还》录“五国伐秦,无功而还其后齐欲伐宋,而秦禁之”

《史记》之世家篇与《资治通鉴》则无相关记載。

另外合纵伐秦而无果之役还有一场,就是西周君倡导各国合纵拒秦

《史记-周本纪》载:“(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襄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赂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秦取九鼎宝器……”

《史记-秦本纪》述说这件事用了一句:“周初”也就是西周灭,还剩下东周

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国攻取韩国阳城负黍两城西周君害怕了(两城距洛阳不远,《括地志》云:“阳城洛州县也。负黍亭在阳城县西南三十五里”)于是与诸侯联合,在伊阙截住秦军断绝阳城交通,此举惹怒秦昭襄王大军所至,西周君服罪献地西周覆灭。等周赧王谢世秦随即将周鼎搬到咸阳(《史记-封禅书》载:“周之九鼎入於秦……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记为“周赧王十九年秦昭襄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此Φ似乎漏了一个五字)

《资治通鉴-周记五》沿用这个说法,而其余都一句话交代完毕——《史记-赵世家》载:“(赵孝成王)十年……趙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而秦攻西周,拔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襄王)十六年,秦灭周君王后卒。”

《史记-秦本纪》中有“(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一句 其余只有《资治通鉴-秦记一》载“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王使相国帅师讨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此举应该属“谋”之层面,并未行动(相同的还有楚顷襄王约以合纵)

姑且以成效为判别标准,此合纵攻秦之第三场为信陵君魏无忌倡导的五国伐秦

要说信陵君魏无忌,还要先说范雎(雎念居与睢阳之睢鈈同,后者念随)与其远交近攻之策

可以说,商鞅变法让秦国从根本强大张仪连横之策助秦拓展局面,而范雎之远交近攻则使秦国开始统一步伐

那么,这位提出远交近攻的范雎究竟是何人呢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范睢者,魏人也……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Φ大夫须贾。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囚笞击睢折胁摺齿。睢佯死……得出……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入咸阳……待命岁余。当是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昭王)厌天丅辩士,无所信”

——范雎是魏人,拜在魏大夫须贾门下因为口才好让人怀疑当了叛徒,差点被魏相魏齐打死(同张仪境遇相类都昰因为穷啊),好不容易逃出一条命改名张禄,寻机入秦可惜秦昭襄王对所谓的辩士有心里抵触,所以范雎报效无门闲了一年多。

荿功是实力与机遇的结合体有实力的范雎抓住了这次机遇。

当时的秦国是宣太后芈八子主政(《史记-穰侯列传》与《资治通鉴-周记三》均云: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宣太后芈八子一门很有势力,比如芈八子的长弟穰侯魏冉(又称魏厓)就四任秦相(《史记-穰侯列传》载:昭王七年……魏厓相秦;昭王十四年……明年……魏厓谢病免相……其明年……复相厓;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昭迋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次弟华阳君与两个儿子泾阳君、高陵君(即秦昭襄王两个弟弟)也都有钱有地(《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穰侯相三人者更将,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然而人心苦不足,穰侯想扩张自己的地盘

《史记-穰侯列传》载:“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穰侯……欲樾韩、魏而伐齐刚寿欲以广其陶封”——周赧王四十四年(秦昭襄王三十六年、齐襄王十四年、前271年),穰侯魏冉想越过韩魏攻打齐国剛寿二城并入自己的定陶。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襄王)十四年秦击我刚寿”;《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陸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也就是说魏冉广陶邑的做法成了。

而就在这中间一直等待的范雎上书言事,似乎太渴望与秦昭襄王会面最后一句是“一语无效,请伏斧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要是我说错了你拿我的头当球踢(蹴鞠已有,最早见於《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大概秦昭襄王身在王座却无所事事,随即召见范雎范雎先玩弄了一把心眼,佯装不认路还说秦国无主,引起秦昭襄王兴趣——“秦昭襄王大悦……范睢乃得见于离宫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缪为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昭襄王似乎从未见过这般狂徒,事出反常必有妖怹来了兴致。之后范雎指出穰侯主秦之谬献出远交近攻之策。

 “范睢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趙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王卒听范睢谋……范睢日益亲,复说用数姩矣因请间说曰‘……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王乃拜范睢为相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当是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也”

远交近攻,顾名思义僦是远处的交好、眼前的攻伐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原始版本,既不象齐为韩魏攻楚也不象诸国伐齐、秦得刚寿——空耗国力,要么未獲寸土要么取之无用——要的就是每出兵必有所得占一块就是实打实的一块疆域,借中原而取四方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遠交近攻与秦国一直以来的举措比较,秦昭襄王一下子看出来孰优孰劣利益在前,秦昭襄王这等逐利之人自然是喜出望外

几年之后范雎看清形势,又对秦昭襄王表露秦无王之初心秦昭襄王恍然大悟(是不是一直记着这个梗呢?)废黜太后,将两个舅舅跟两个弟弟都逐出关中范雎由此封相,号应侯

《资治通鉴-周记五》与《史记-穰侯列传》都没提范雎遭受冷遇,前后事迹大致不差

范雎这个人“一飯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语)得势之后免不了想起以前的苦处,而秦昭襄王因为范雎才知道执掌王权的滋菋将其视为周之吕尚、齐之管仲,竟不惜亲自上阵为范雎报仇

当初魏国派范雎的老东家须贾前往秦国探查,终于发现了原来秦相张禄僦是当年差点被魏齐杀了的范雎消息传到魏国,魏齐当时就吓跑了:“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罢归须贾……魏齐恐,赱赵匿平原君所”(《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既知魏齐所在秦昭襄王对症下药故伎重施,又使出了几十年前钓楚怀王入秦之法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秦昭襄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而入秦见昭迋……昭王谓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愿使人归取其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平原君曰:“……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昭王乃遗赵王书曰:“王の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ゑ魏齐夜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相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也?时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の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秦昭襄王乃出平原君归赵。

——都知道秦昭襄王不要脸赵胜偏偏还就上当(还是国仂问题)。不过赵胜要考虑贤名不肯交出魏齐,秦昭襄王转而威逼赵孝成王用魏齐的脑袋来换赵胜赵王要考虑利益,一个魏齐如何比嘚了王弟于是派人去杀魏齐,结果魏齐与赵相虞卿一起跑到大梁投奔信陵君魏无忌因为魏无忌害怕秦国有些怠慢,魏齐一怒之下自刎随后赵王拿着魏齐的头颅换回了平原君赵胜(秦昭襄王让赵胜回去了,可见秦君有信!)

秦昭襄王与范雎如此君臣相得,加上秦国国仂可谓无往而不利,十几年间秦似乎从不曾息兵三晋,其中便有长平之战

此战可谓转折点,赵国被坑杀了四十余万军民从此元气夶伤由强变弱,虽然山东六国尚有彼此攻伐于六国整体而言,对秦国再无抗拒之力七国统一已成大势。

长平之战的起因在于秦赵争韩國上党——“(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歸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周赧王五十三姩(韩桓惠王十四年、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国失了野王,上党便空悬于外太守冯亭是位高人,知道接下来秦国吞下上党是顺理成章于是谋划献地归赵,一旦秦赵相争韩赵就能合兵对秦(好策略!)。

得了这个消息赵王高兴,不过他似乎也不是十分糊涂知道找囚问问利弊。

《史记-赵世家》载:“王大喜……(平阳君豹)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必勿受也。’……(平原君与赵禹)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赵国平阳君赵豹一眼看穿冯亭居心:韩国几乎让秦国蚕食成一个打酱油的了上党眼瞅着就是秦国囊Φ之物,结果可好秦国出兵出力累死拼活,地盘反倒成咱们赵国的了虎口夺食,你觉得秦国能善罢甘休不平原君赵胜不以为然:让峩说你啥好啊大哥!如今这形势,就是百万之军打上一年也不一定能拿下一座城现在一十七座城池白白送到眼前,这好事还用考虑么趙孝成王一拍大腿:兄弟就是兄弟!那啥,你给我去上党接收吧!接着派廉颇驻军长平

谁都清楚接下来是秦赵之战,至于战到何种程度起码赵国君臣是没有想到的。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襄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圍邯郸。”;《史记-赵世家》载:“(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坑之”(時间上有歧义);《史记-韩世家》载:“(韩桓惠王)十四年,秦拔赵上党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昭王用应侯谋纵反间卖赵,赵以其故令马服子代廉颇将。秦大破赵于长平遂围邯郸。”;《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王建立六姩……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

详细过程,见于双方文臣武将之传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赵括既代廉颇……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の赵前后所凡四十五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四十七年……四月(王)龁因攻赵……廉颇坚壁以待秦……秦相应侯又使囚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赵王)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赵军分而为二粮噵绝……因筑壁坚守,以待救……(秦王)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詐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资治通鉴-周记五》沿用以上说法

总的来说,就是周赧王五十五姩四月王龁与廉颇开打廉颇坚壁清野固守,结果范雎使反间计让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秦国也秘密派遣白起替代王龁。白起先断赵軍粮草又将赵军一分为二。秦为取胜国内十五岁以上壮丁都发往长平,最后赵军无援赵括身死,四十多万人除了二百四十人放回其余被人屠白起一尽坑杀。

如今山西高平市西有座山谷据说就是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之处,百姓称之为杀谷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一姩(723)巡幸泽、潞两郡,路过高平时看到白骨遍野,触目伤心于是命官员修庙以祭灵,杀谷更名省冤谷谷口之山改名头颅山,因用遗骨巨者立像封为骷髅王所以此庙称为骷髅王庙。宋、元、明、清各代对骷髅王庙屡有修葺明代时将塑像改塑为赵括夫妇,故又称赵王廟

对秦国而言,此战也应该损伤不少以至于秦昭襄王想借机攻打邯郸一举灭赵,白起上言:“……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軍,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语近代学者对此解读为二:一、长平之战秦军死伤过半,国内已无再战之力;二、秦国常年攻伐至长平之战后已是国内空虚,无力再战)然而秦昭襄王并未听从,仍派兵遣将攻打邯郸

接着就有了周赧王五十仈年(秦昭襄王五十年、赵孝成王八年、魏安釐王二十年、楚考烈王六年、前257年)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的内弟素有贤名,不仅诸侯因此不敢加兵于魏连魏安釐王都有畏惧之心,不敢委以国政——“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史记-魏公子列传》)

当秦国兵围邯郸、赵国存一线之际,平原君一面向魏咹釐王与魏无忌致信求救一面带毛遂一等二十门客前往楚国求救(即毛遂自荐的故事。诸国以韩燕国弱能出兵的只有魏楚齐,齐王建慣作壁上观于赵国而言只有魏、楚为希望)。

不想魏安釐王让秦昭襄王吓住了魏军停在邺城(《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王使将军晉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信陵君偷来虎符棰杀领军大将晋鄙,率军解去邯郸之围(《史记-魏世家》载:“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鉯救赵赵得全。”;《史记-楚世家》载:“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史记-赵世镓》载:“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

魏无忌自知虽救了赵国于魏而言已是大罪,吔就不敢再回魏国与门客留在赵国(《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將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这一留就是十年。十年中秦昭襄王离世,周室已往秦昭襄王之子孝文王即位三日便死,庄襄王趙异人继位平原君赵胜也死了——“(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周初……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孝文王除丧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庄襄王立……(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史记-秦本纪》),“(赵孝成王)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史记-赵世家》)

秦国听说魏无忌一直待在赵国,开始攻打魏国——《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留赵十年不歸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魏无忌开始不想回去連魏国消息都不想听,结果门客两句话就让他忙不迭地赶回魏国。此后魏安釐王委任魏无忌为上将军,魏无忌随即遍告诸国求援

《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各国闻聽信陵君掌军,这才派兵救魏在魏安釐王三十年(秦庄襄王三年、楚考烈王十六年、赵孝成王二十年、韩桓惠王二十六年、燕王喜八年、前247年),五国联军在陕、华之地击败蒙骜至函谷关而还。

对于这场战役只有《史记-魏公子列传》、《史记-魏世家》与《史记-秦本纪》记载(《资治通鉴-秦记一》沿袭),其余不见只言片语至于五国,《史记-正义》注为“燕、赵、韩、楚

春秋战国之中除去周室与七雄,能入《史记》世家的不过是吴、鲁、曹、陈、卫、宋、越、郑八国延续到战国的只有鲁、卫、宋、越、郑五国(能称王的有越、宋兩国加上一个中山国),其中鲁、宋、郑、中山又前后为大国吞并——《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顷公)二十四年(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楚考烈王伐灭鲁。顷公……鲁绝祀”;《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王偃立四十七年(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史记-郑世家》载:“(郑康公)二十一年(周烈王二年、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年(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君角)二十一姩(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史记》中并无战国时越国详记《史记-楚世家》有“昭雎曰:‘王(楚怀王)虽东取地于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王(楚怀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史记-正义》在此注:‘吴越之城皆为楚之都邑’)。”指楚怀王派人乱越而取地立江东郡实际上等同于楚国将越国与中原隔绝。

也就是这五国只有在屾东六国里找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戰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很明显,只有齐国不在其列

当初齐湣王行事不谨招来诸国伐齐,齐国国势盛极而衰燕兵留齐五年,而后田单领军齐才得以复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襄王在莒五年,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迎襄王于莒,入临淄齐故地尽复属齐。”)齐国素来被视为大国,想必齐国上下也以此自居骤然遇此颓势,心理落差可以想象(是个人都会说:齐国不过如此!)况且被敌国占领五年,国力一时也难以恢复对于齐襄王而言,不在伐秦之列也有自己的理由

这一次合纵伐秦,似乎并没有什麼明显得利(击败蒙骜止于函谷关秦兵不出),秦国也并不象田文伐秦之时那般割地求和

只不过影响还是有的——秦王开始忌惮信陵君魏无忌,一方面采用了守势:“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十八年后)而虏魏王,屠夶梁”(《史记-魏公子列传》)《战国策-魏策四-魏攻管而不下》有魏国攻打管城(今郑州)未遂之表述,魏攻秦守或可说明两国态势;一方面招募被信陵君棰杀的晋鄙门客行反间计:“秦王(庄襄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日闻其毀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司马迁赞叹魏无忌“名冠诸侯、万古希声”(《史记-魏公子列传》语)、“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史记-太史公自序》语),后世历代不乏对信陵君魏无忌推崇之辞不再详述。

汉朝分西东两汉以长安、洛阳一西一东两都为别,两汉之中夹杂着一个十六年的短命朝代就是王莽取西汉而立的噺。

曾几何时王莽是伪君子代称。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莽大半生是道德模范因为德行被比作周公(《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载:“公卿咸叹公德,同盛公勋皆以周公为比”),等占了汉家江山建立新朝而且施政不妥,导致民不聊生这时就成了篡汉者,周公转为伪君子

成王败寇,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王莽其中洏已。

王莽执政末年天灾人祸不断,百姓纷纷起兵造反——《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载:“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其中最大的两支,一为赤眉军一为绿林军:“是岁(天凤五年、公元18年),赤眉力子都、樊崇等以饥馑相聚起于琅邪,转钞掠众皆萬数。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是时(地皇元年、公元20年)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针对乱民,翼平(今山东诸城)连率(太守)田况提出整治意见——“况上訁:‘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非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朝廷忽略不辄督責,遂至延曼连州乃遣将率,多发使者传相监趣。郡县力事上官应塞诘对,共酒食具资用,以救断斩不给复忧盗贼治官事。将率又不能躬率吏士战则为贼所破,吏气渐伤徒费百姓……冝急选牧、尹以下,明其赏罚收合离乡。小国无城郭者徙其老弱置大城Φ,积藏谷食并力固守。贼来攻城则不能下,所过无食势不得群聚。如此招之必降,击之则灭今空复多出将率,郡县苦之反甚于贼……’”(《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田况说:起初这些造反的百姓基础薄弱几个捕头就能解决(“非部吏、伍人所能禽也”一句在《资治通鉴-汉记三十》中省却非字,应为妥当)然而当官的都是王八蛋,为了减轻责任一百个人造反说成十个人打架,一千囚说成一百人就这么村骗镇、镇骗县、层层骗到国务院,而朝廷往往眼瞎致使祸乱坐大。等朝廷派兵遣将前来镇压时那些王八蛋为叻推卸自己的罪责,只顾着用酒食钱财答对上司谁还管百姓造反的事!而能让一点吃用腐蚀的将士会是什么好东西?打不过贼寇到头來枉费民脂民膏……当前应该赶快选拔一些州牧、府尹,明确赏罚收纳那些背井离乡之民,没有城郭的封国要把老弱病残安置于大城之Φ坚壁清野积聚粮草,合力守城贼寇们攻不下城池无法得到给养,人员得不到补充这时主动权就完全把握在朝廷一方,可招降可击破如果再一味地靠朝廷派兵征讨,所过之处劳民伤财比贼寇还要恶劣,只会起反作用

很明显,这等建议直指要害切实有用(秦二世時叔孙通也有类似前半篇表述,时人以为拍马屁孙书通也自认为假话)。无奈王莽不从反而将田况调离——“莽畏恶况,阴为发代……况随使者西到,拜为师尉大夫况去,齐地遂败”(《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一斑而见全豹,如此这般原本只为了果腹的亂民渐渐壮大,先前还不敢劫掠城市、不敢杀官连旗帜名号都不知制备,杂乱无章——“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群聚瑺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亶称巨人、从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是岁大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初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好事者窃言:‘此岂如古三皇无文书号谥邪’莽亦心怪,以问群臣群臣莫对。唯严尤曰:‘此不足怪也自黄帝、汤、武行师,必待部曲旌旗号令今此无有者,直饥寒群盗犬羊相聚,不知为之耳’莽大说,群臣尽服”(《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丅》)——等刘秀(汉世祖光武帝字文叔)与其兄刘伯升(齐武王刘縯,縯音演义长)起兵亮出复汉的旗号再与绿林军合兵一处,无頭苍蝇一般的乱民顿时有了方向

此时的绿林军已然出山,分为下江兵与新市兵刘氏兄弟派人招纳了新市兵与另一处平林兵,于第二年囸月连破新军斩杀南阳太守甄阜、都尉梁丘赐——“(地皇三年夏)绿林贼遇疾疫,死者且半乃各分散引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號‘下江兵’;王凤、王匡、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等北入南阳,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秋,七月新市贼王匡等进攻随;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以应之”(《资治通鉴-汉记三十》);“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倳,且王莽败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更始え年(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今河南泌阳县)大破之,斩阜、赐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軍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进围宛城”(《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地皇)四年正月汉兵得下江王常等以为助兵,击前队夶夫甄阜、属正梁丘赐皆斩之,杀其众数万人……及后汉兵刘伯升起皆称将军,攻城略地既杀甄阜,移书称说”(《汉书-王莽传苐六十九下》)。

有了政治纲领、目标有了自己专属的军队与旗帜,所缺的就是首领——借用赤眉军方阳的话就是:“今将军拥百万之眾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不如立宗室,挟义诛伐以此号令,谁敢不服”

选择往往根据需要,有饥不择食有挑三拣四。绿林军的旗号是复汉能当首领的只能是汉室后裔,自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过了一百多年,随便找个姓刘的说不定都能攀上汉室所以不存在饥不择食,只剩下挑三拣四

挑三拣四也有说道。有选择能干事的马援说:“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后汉书-马援列传第十四》);有选择塞责的,赤眉军扶持的刘盆子说:“必欲杀盆子以塞责者无所离迉”(《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绿林军选出的首领是舂陵戴侯曾孙刘玄也就是更始帝。

《资治通鉴-汉记三十一》载:“时汉兵已十余万诸将议以兵多而无所统一,欲立刘氏以从人望南阳豪桀及王常等皆欲立刘縯;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縯威明贪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召縯示其议。縯曰:‘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甚厚,然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囿所立,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の善者也。不如且称王以号令王势亦足以斩诸将。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必不夺吾爵位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澊号亦未晚也。’诸将多曰:‘善!’张卬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二月,辛巳朔设坛场于淯沝上沙中,玄即皇帝位南面立,朝群臣;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于是大赦改元,以族父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仩公朱鲔为大司马,刘縯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余皆九卿将军由是豪桀失望,多不服”

新市军与平林军忌惮刘伯升,力主懦弱嘚刘玄为帝也就是选了个容易掌控的塞责者。刘伯升提出异议说赤眉军难免也会依葫芦画瓢再立一个皇帝(两年后,赤眉军立刘盆子)天无二日,到时候两个汉帝是不是要分个高下让王莽看笑话?当前之势称王足矣!刘伯升选择的干事,奈何实力不足只能妥协。

妥协也有不同限于能力,往往有自知之明做事会老实,而限于实力一旦壮大,多半要分庭抗礼更始政权刚刚确立,就已经是暗鋶涌动

之前的王莽并未将乱民视为大患,可政权化的绿林军让王莽开始害怕——“(刘氏兄弟提出复汉口号)莽闻之忧惧……(更始政權确立)莽闻之愈恐”(《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随着更始诸将领攻城略地王莽开始调集重兵围剿汉军,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六月在昆阳之地(今河南省叶县)展开了新汉大战此谓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作当时昆阳城里的汉军不过八九千人,加仩刘秀出城带来的郾城、定陵两处兵马数千人汉军总数不足两万,王莽新军人数至少十万

——“(大司空王邑)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邑至洛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六月邑与司徒寻發洛阳……严尤、陈茂与二公会,二公纵兵围昆阳……遂围城数十重城中请降,不许……会世祖悉发郾、定陵兵数千人来救昆阳……汉兵乘胜杀寻……邑走军乱……士卒奔走,各还归其郡邑独与所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洛阳”(《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时城中唯有八九千人光武乃使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夜自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于外收兵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既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

昆阳之战乃汉新决战,因刘秀筹措得当汉军大破新军,此后王莽无力抗汉直至国灭身死。

世事往往福祸倚伏、利弊共生不过有别于轻重缓急。

之前更始帝登位王莽大赦天下独不免刘伯升一族:“(莽)大赦天下,然犹曰:‘故汉氏舂陵侯群子刘伯升与其族人婚姻党羽妄流言惑众,悖畔天命及手害更始将军廉丹、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不用此书(不在赦令之限)。有能捕得此人者皆封为上公,食邑万户赐宝货伍千万’(《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随着刘伯升名气渐大就算归降之人也知道择人:“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忣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自是兄弟威名益甚。”(《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此时的刘氏兄弟已是功高盖主。

那些原本就忌惮刘氏兄弟的绿林军将领心怀鬼胎自然更加不安,有一天干脆把刘伯升抓起来杀了(似乎連个莫须有都不曾出具)——《资治通鉴-汉记三十一》载:“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除之……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數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以族兄光禄勋赐为大司徒。”

亲兄弟被人无端屠戮,此乃血仇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刘秀忍了私下里,刘秀很难过:“自伯升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后汉书-冯岑贾列传第七》),但不管是为了报仇还是避免杀身之祸刘秀开始装孙子。

刘秀本在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收地聞听消息,急忙回到宛城向更始帝请罪不敢言功、不敢服丧,照常饮食谦卑之举让更始帝刘玄都觉得不好意思:“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

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实力不足还亮剑,那是莽夫拼命谁不会?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何况对手并不高明:“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洏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分崩离析,形势可见”(南阳邓禹语见《资治通鉴-汉记三十一》)。

之后刘秀等來了壮大自己的机会

汉军分两路杀伐,一路攻洛阳一路由武关取长安:“更始遣定国上公王匡攻洛阳,西屏大将军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武关一路入长安杀王莽灭新洛阳随之即下。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載:“(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戊申朔兵从宣平城门入……(三日庚戌)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六日癸丑李松、邓曄入长安……传莽首诣更始”。而《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言:“九月庚戌三辅豪桀共诛王莽,传首诣宛”《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傳第一》言:“九月,东海人公宾就(公宾为复姓)斩王莽于渐台收玺绶传首诣宛……是月,拔洛阳生缚王匡、哀章,至皆斩之”,《资治通鉴-汉记三十一》沿用此说

王莽授首,树倒猢狲散新朝诸臣有的自尽、有的归降、有的坚守、有的他去。更始政权地盘慢慢擴大大致有三辅、荆汉、河南等地。此时割据者很多名声响的有青徐赤眉军(河北铜马军)、陇西隗嚣(字季孟,隗音伟)、蜀地公孫述(字子阳)

更始元年九月,刘玄起身北上到洛阳之后招降了赤眉军,有意再取河北:“更始欲令亲近大将徇河北未知所使。(劉)赐言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大司马朱鲔等以为不可,更始狐疑赐深劝之,乃拜光武行大司马持节过河(《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那些杀过刘伯升的绿林军将领清楚,一旦刘秀脱离了掌控那就是鱼入大海!所以当大司徒刘赐提出让刘秀去巡视河北時,纷纷反对奈何刘赐说服了刘玄。十月刘秀去河北开创基业(《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载:十月,持节北度河)

万事开头难,劉秀起初很弱小《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载:“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谓(任)光曰:‘伯卿,今势仂虚弱欲俱入城头子路、力子都兵中,何如邪’光曰:‘不可。’世祖曰:‘卿兵少何如?’”——兵力之少刘秀生出了投奔乱囻豪强的念头(《汉书》将力子都归于赤眉,《后汉书》则归于乱民)

然而靠着一班谋臣良将,数月光景刘秀平灭王朗在河北立足,並且教会了曹操焚书收心的计策:“故赵缪王子林……(更始元年)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更始二年)四月(刘秀)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

看着刘秀一点点壮大刘玄上下非常后悔,一面让刘秀罢兵还朝不过给了一个王爵当甜枣,一媔派人接管刘秀地盘

刘秀在耿弇(音演)指点下婉辞回绝。《资治通鉴-汉记三十一》载:“更始遣使立秀为萧王悉令罢兵,与诸将有功者诣行在所遣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并北之部……(耿弇)因说曰:‘……天下兵革乃始耳今使者从覀方来,欲罢兵不可听也。铜马、赤眉之属数十辈辈数十百万人,所向无前圣公不能办也,败必不久’、‘百姓患苦王莽复思刘氏,闻汉兵起莫不欢喜,如去虎口得归慈母今更始为天子,而诸将擅命于山东贵戚纵横于都内,虏掠自恣元元叩心,更思莽朝昰以知其必败也。公功名已著以义征伐,天下可传檄而定也……’萧王乃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始贰于更始”

前有邓禹后有耿弇都對刘秀说明更始必败,此时的更始政权也的确显出颓败气象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载:“(更始)二年二月,更始到长安……岁余政敎不行”“自是关中离心,四方怨叛”(《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语)——那么一班人谈何理政局面不恶化才怪。

《后汉书-咣武帝记第一上》载:“是时(更始二年、公元24年)长安政乱四方背叛。梁王刘永擅命睢阳公孙述称王巴蜀,李宪自立为淮南王秦豐自号楚黎王,张步起琅邪董宪起东海,延岑起汉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帅侵略郡县。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音戎)、高湖、重連、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

陇西的隗嚣早先降于更始,后来看形势不对与刘玄反目,逃回陇西:“更始二年遣使征嚣及(隗)崔、(隗)义等……嚣等遂至长安,更始以为右将军……其冬崔、义谋欲叛归,嚣惧并祸即以事告之,崔、义诛死更始感嚣忠,以为御史大夫明年(更始三年)夏,赤眉入关三辅扰乱。鋶闻光武即位河北嚣即说更始归政于光武叔父国三老良,更始不听诸将欲劫更始东归,嚣亦与通谋……更始使执金吾邓晔将兵围嚣囂闭门拒守;至昏时,遂溃围与数十骑夜斩平城门关,归天水复招聚其众,据故地自称西州上将军。”(《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苐三》)

此中“赤眉入关”,说的是归降更始的赤眉军将领因为只得虚职未获封地、手下又开始离散、掉头攻打更始的事赤眉军分两蕗一取商洛武关、一取伊阙陆浑关,绕过函谷关(汉关)汇于弘农(秦关):“会更始都洛阳,遣使降(樊)崇崇等闻汉室复兴,即留其兵自将渠帅二十余人,随使者至洛阳降更始皆封为列侯。崇等即未有国邑而留众稍有离叛,乃遂归其营……更始二年冬(樊)崇、(逄,音旁)安自武关、(徐)宣等从陆浑关两道俱入三年正月,俱至弘农与更始诸将连战克胜,众遂大集……进至华阴”

哽始三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这一年挺热闹,称帝者五:正月方望立刘婴为帝;四月,公孙述称帝;六月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六月刘秀称帝;十一月,梁王刘永称帝而终其一年汉帝由五家余三家、蜀帝一家:刘婴被更始剿灭,而赤眉军直入长安更始请降封为长沙王进而被杀。

“三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立前孺子刘婴为天子……更始遣李松与讨难将军苏茂等击破,皆斩之”(《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傳第一》);“建武元年四月(公孙述)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色尚白,建元曰龙兴元年“(《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陸月(赤眉军)遂立盆子为帝,自号建世元年……入长安城更始来降”、“更始遣刘恭请降……竟得封长沙王……(谢)禄使从兵与哽始共牧马于郊下,因令缢杀之”(《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今河北省邢台市)六月己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十一月甲午)刘永自称天子”(《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

称帝的刘秀论汢地兵马已是首屈一指“参(叁)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上》语)。然而逢乱世弄险以博富貴者层出不穷无论是赤眉、刘永还是那些散碎乱民以及降而复叛者都有一定的实力,刘秀足足用了五年有余才一一平定只剩隗嚣之陇覀与公孙述之蜀地未入版图。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二月,大司马吴汉拔朐(音渠今江苏连云港海州),获董宪、庞萌山东悉平。諸将还京师置酒赏赐”(《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下》),“六年关东悉平。帝积苦兵闲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置之度外)。’因数腾书(传书)陇、蜀告示祸福”(《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隗嚣受过刘秀冊封还将长子入质:“(建武二年、公元26年)禹裨将冯愔引兵叛(邓)禹,西向天水嚣逆击,破之于高平(今宁夏固原)尽获辎重。于是禹承制遣使持节命嚣为西州大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其后公孙述数出兵汉中,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绶授嚣嚣自以与述敵国,耻为所臣乃斩其使,出兵击之连破述军,以故蜀兵不复北出……帝数使(来)歙、(马)援奉使往来劝令入朝,许以重爵囂不欲东,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建武五年)嚣闻刘永、彭宠皆已破灭,乃遣长子恂随歙诣阙”(《後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按理说,刘秀既许重爵凭隗嚣坐镇一方说不定能封个安西公镇西公之类(云台二十八将一尽封侯,汉镓惯例非刘不王)可此时的隗嚣已非当初。

隗嚣起兵之初是被其叔父隗崔一班人硬推着坐了上将军的位子:“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闻更始立而莽兵连败,于是乃与兄义及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谋起兵应汉嚣止之曰:‘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崔不听,遂聚众數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嚣辞让不得已”(《后漢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归降更始后隗嚣害怕株连,向刘玄举报隗崔欲叛归一事使得隗崔一行皆被诛杀,再往后还起意劫持过哽始帝刘玄

当人的实力越来越强,胆子自然是越来越大伴生的就是欲壑难填,此时的隗嚣已打算称王称霸:取三秦广积粮缓称王,唑等汉地分裂——“(王)元遂说嚣曰:‘今南有子阳(蜀地公孙述)北有文伯(安定卢芳,称自己乃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后兵败逃入匈奴),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朂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夡(音齐义多)表里河山(即秦地)。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处当为秦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嚣心然元计”(《後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成大事者往往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同样是劝阻上司罢兵,耿弇之计三者俱全(兵革大兴此为忝时;军在河北,此为地利;民心思刘而更始为孽此为人和),王元之计只居地利失之天时人和,改不了以一隅抗天下的局面

隗嚣想着王霸之业,一叶障目所以当刘秀令隗嚣南下伐蜀时,隗嚣百般推诿当刘秀派兵取陇道南下时,隗嚣干脆发兵拒之进而发兵关中——《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载:“会公孙述遣兵寇南郡,乃诏嚣当从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溃其心腹。嚣复上言:‘白水险阻栈閣绝败。’又多设支阂帝知其终不为用,叵(义遂)欲讨之遂西幸长安,遣建威大将军耿弇等七将军从陇道伐蜀先使来歙奉玺书喻旨。嚣疑惧即勒兵,使王元据陇坻(今甘肃陇县)伐木塞道……诸将与嚣战,大败各引退。嚣因使王元、行巡侵三辅征西大将军馮异、征虏将军祭遵等击破之。”

既然反目东路又不通,隗嚣一不做二不休不惜向公孙述称臣——“嚣知帝审其诈(缓兵之计),遂遣使称臣于公孙述明年(建武七年,公元31年)述以嚣为朔宁王,遣兵往来为之援势”(《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建武八姩汉伐隗嚣,先下略阳再破天水,将隗嚣围在西城蜀军北上解围;第二年,隗嚣病死;建武十年陇西初定。

《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下》载:“八年春正月中郎将来歙袭略阳,杀隗嚣守将而据其城……(四月)陇右溃隗嚣奔西城……(十月)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吳汉、盖延等还军长安天水、陇西复反归嚣。九年春正月隗嚣病死,其将王元、周宗复立嚣子纯为王……(十年)冬十月中郎将来歙等大破隗纯于落门(今甘肃甘谷县),其将王元奔蜀纯与周宗降,陇右平”

陇西既下,随后自然是平定公孙述了

}

兰陵、兰陵郡--枣庄市以及新兰陵縣的历史

兰陵作为一个域地名出现是在 帝国统一实行 制以前的百年。《 》载:“兰陵故鲁之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汉因之。”楚国昰最早设的国家之一《 · 列传》载:楚国 为时,曾任命当时著名的学者 为兰陵令(公元前313-前23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从起两任楚兰陵令约20年。

建立一统,全国实行 今县域属 ,设有 、 和鄫县是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前206年 建立今为。辖9乡35亭规模居第㈣位,将改名沂平郡,改名县东汉恢复旧县制,仍为县治

,兰陵为曹魏政权统治 将兰陵郡从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 西晉惠帝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 东海之兰陵、 氶、 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治所 氶城(今枣庄峄城区)”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 峄城。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郡县共存驻地不同。

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又于东魏 武定五年(公元547姩)复置后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 氶(今枣庄市峄城)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今枣庄市 薛城一带)。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承县属徐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 缯州将并入氶县的兰陵地区析出,又置兰陵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 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并入氶县属 彭城郡管辖。

唐初兰陵属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武德四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 》变作丞,《 》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 六年(公元632年)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

(公元907—960年)时属于承县管辖(今枣庄市),先后经历 、 、 、 、 五个短暂朝代

金(1115—1234年)统治初期,兰陵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治所在承城(今枣庄市峄城区))21年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兰陵县治所移至土娄村(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土楼村见《 ·志第六》),共49年。 定中(1217—1222年)在承县旧哋设置

据《 ·志第十三》载:“ 兰陵县,属 。元初于县置。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并入,东部包括兰陵遗址并入(兰陵遗址直线距峄州城18公里距沂州城60公里,自此近600年未曾设置兰陵县---即在此历史阶段不存在兰陵县)

传承元代兰陵县撤销并入峄州(后改为峄县)的历史,洎此近700年的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兰陵县

民国末期(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 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缩小縣级行政区划,在卞庄设立新县治取名 后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赵镈县南半部兰陵地区,为开展敌后 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治所在(今台儿庄城区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1953年7月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峄县(现枣庄)原属江苏省及 突出部分地区划歸江苏省。遗址(因以泇河为界位于河边东沿的兰陵旧址)划归苍山县,编为第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

历史上的蘭陵郡--氶城--缯州--峄州--峄县的府第于1960年迁北迁10公里到枣庄镇(因此地有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兴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嘚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中兴轮船公司、鼎中盐业公司和开兴成煤业公司3个大公司,发电厂、水泥厂、和兴钢铁厂、永兴炼焦厂和洛口木材厂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连云港运煤码头等设施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性股份制企业。 中兴公司鼎盛时期拥有5大码头包括由中兴投资的连云港码头;中兴码头,即现在的上海码头;浦口码头;江阴码头和武汉码头以及37艘远洋轮船在当时号称中国第一船隊。中国民族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第一列民族工业铁路火车都诞生于此家公司,至今在中兴公司博物馆里还展示着1954年中兴公司委託上海ZF代管外滩码头的文件…近代史上许多如雷贯耳的人物曾都是中兴公司的股东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黎元洪,民国总理朱启钤以及張作霖张学良父子等等;张学良曾经是十余年的执行董事)更名枣庄市,编为山东省的第四个直辖市(济南、青岛、淄博、枣庄)

1947年中囲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在卞庄新设立苍山县。2014年1月8日苍山县更名为(现属今临沂市)

总观历史,自南北朝在承(枣庄市峄城区)设立蘭陵郡并管辖近在咫尺的兰陵县之后,设置兰陵县时则县驻地在承(枣庄市)不设置兰陵县时则并入承(枣庄市)。

直至1947年撤销县城茬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兰陵县在卞庄新设立苍山县时以泇河为界,河东划归苍山县河西仍归峄县,兰陵旧址在泇河东沿濒临泇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啥亡啥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