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从形式上 继承中,采取论文形式,要求作用经书对现实问题提出看法的考试方法叫

唐朝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剪短些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業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嘚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昰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科举制喥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当时的作用

  形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喥。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歭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表现: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嘚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一制度为历朝沿鼡,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在唐朝有什么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利于唐诗的繁荣。

宋代的科举大体哃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囚。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鈳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陸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洅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汾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試。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嚴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戓"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畫。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對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仩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栲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題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科举制度对唐朝统治有什么作用

科举制使唐朝得以网络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原标题:真实的唐代科举----颠覆某些“专家”的高论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于宋代更不同于明清。以后世的科举制度想象唐代是错误的。有人說后世科举比唐代公平、合理,更是乱弹琴

完善而规范的科举制度,草创于隋朝成熟于唐朝。自此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中国历史嘚绝对主流

著名的韩愈,三岁成为孤儿靠兄嫂抚养。不久兄长去世,韩愈及其侄子靠嫂嫂一个人抚育成人。《新唐书·韩愈传》说:“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

王播是进士擢第、两次出任宰相的大唐名人。他是贫窮的孤儿少年时代,曾客居扬州一寺院里读书靠与僧人们一起吃饭糊口。僧人们厌恶他有一天,故意提前开饭等王播按时赶来时,饭已吃完二十多年后,王播衣锦还乡旧地重游时,他发现自己当年在寺院的题诗已被精心装饰。王播颇觉有趣便题写两绝句于其后: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紟始得碧纱笼

在唐代,众多草根因为进士及第,成为天下闻名的书香门第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一、地方选拔进京会试人才

要想搞清楚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容易因为,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一直有变化,用今天的话说便是一直在进行改革、调整,但其核惢内容变化不大。

唐代宰相杜佑在《通典》卷十五说:“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數。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并具学篇每岁仲冬,郡县馆监课试其成者長吏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行乡饮酒礼歌鹿鸣之诗,征耆艾、叙少长而观焉既饯,而与计偕其不在馆学而舉者,谓之乡贡旧令诸郡虽一、二、三人之限,而实无常数”

大意是,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沿用隋朝的做法。到京城参加考试的人員是由各个州府选拔出来的,朝廷给了各州府指标大州(唐代按照各州人口数量,分上中下若干等)每年推荐3人中州2人,小州1人洳果州里考生确有才华,多推荐也是可以的

各州推荐到朝廷参加考试的人选,也是通过考试产生的考试科目、程序、内容与全国统考唍全一致。为了确保各州考试公正各州必须将考试题、考生的答卷,随考生一道送到朝廷审核、备案。

人选确定之后州里官员就要紦本州德高望重的老者请来,举办一个叫做“乡饮酒礼”的庄严而隆重仪式一是昌尊老之风,二是庆祝这些学子学成三是给学子们饯荇、打气,争取获得好成绩为本州争光。

活动结束考生们就随同州府派遣到朝廷汇报年度工作的官员一起,赶赴京城一路自然是包吃包住。安史之乱后由于州府“上计”不正常,政府便发给考生一定数量的银子由他们自行赴京。家里条件好的甚至带着仆人出发镓里穷的可能步行赶考。没考上又不肯回家自己坚持要留在京城学习,来年再考那就是考生自己的事情了。

进京后州官们首先带着栲生来到户部。户部搬出户口档案一个个核实考生的身份,谨防假冒

到了十一月一日,州官们带着考生来到皇宫这天,皇帝接见全國的考生

之后,州官们把考生交给了礼部去忙自己的事。考生们从此按照礼部的安排活动礼部组织全体考生到国子监,拜祭至圣先師孔子之后,考生们就留下来听学术讲座考生们仰慕已久的大师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进行学术演讲此时,全体学生尽管提问大師们现场答疑。在此期间考生们不用为吃饭发愁,因为政府管饭

听讲座、请教问题免费,吃饭也免费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好多天洇为考试日期必须选一个吉祥的日子。

决战时刻到了考生们来到戒备森严的考场。考场四周由军队守卫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考生进叺考场要搜索衣服,以防夹带作弊

二、一年一度的考试科目

科举考试的科目,按照最初设计有六大类,用当今说法叫做六个专业: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

秀才科选拔标准太高、太严,据杜佑说唐太宗时期,若地方推荐秀才考试没过关就要治州官の罪,导致地方推荐参加考试的人越来越少贞观以后,这个科目便取消了

这就是说,唐朝事实上正式实施考选科目只有后五类下面汾别说说各科考试内容和方式。

1、明经科唐代教育和科举中,将儒、道经书分为正经和杂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必修课、选修课。

确定嘚九部正经又根据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其中《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

这些经书是全国学生的必读书、必考课程。因此既然是参加奣经科考试,就必须多学习其他经书比如,《孝经》、《论语》、《老子》

明经科考试,又分为三种:通二经、通三经、通五经唐朝取士,既欢迎“专业”人士也鼓励广博之才。九部正经中你学通学透其中两部,照样是人才不过强调,两部中必须大、小经各一蔀;知识广博能学通五部经书,自然也是人才

科举考试,绝不鼓励死读书、读死书考试程序,就是闯关过了这道关,才有资格进叺下一道关:

首先是帖经从要求背诵的经书中,挑出一些来进行默写、填空。这是考察学生的基本功该记该背的东西掌握了没有。

其次是口试即面试,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经书的理解水平用今天的话来说,经书全是理论的东西。如何考试呢唐朝选择了口试。考官出题考生现场答题,可以与考官展开辩论

第三是笔试。是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考题是三道“时务策”,考官针对社会或鍺政府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出题请考生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一个案子如何审理可能是一个经济难题,也可能是一个军事难题等等。在《全唐文》中辑录了大量这类考题,后面我们会提供几道供大家欣赏

闯过三道关,才能被录取

明经科每年录取在一百人咗右。唐朝科举录取并无固定数额,多视考生情况而定

2、进士科。进士科考试也是三道关。

第一是帖经默写、填空经书。

第二是莋文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诗赋考试。据《封氏闻见记》“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就是说做一篇赋、一首诗。这是考查学苼们用文学手段阐述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笔试。也是时务策考题共五道,比明经科考试多两道

明经科和进士科考试主要不哃之处,在第二场一个是考试对经义的理解水平,一个是考试用文学手段阐述经义

3、明法科,即法律学

第一是帖律、令。考察基本功对要求背诵的法律条文进行默写、填空。

第二是笔试是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考题是十道“策试”题一个个具体的案子,如何审理等并写出审判书来。

4、明书科书学,即当今的文字学和书法

第一是考察基本功,对《说文》、《字林》两部著作进行默寫、填空

5、明算科,即数学、天文学

第一是根据十部数学书,出20道题请考生解答。

上述考试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阅卷之后拟萣初步录取方案。然后将录取方案和考生试卷,一并送到宰相哪儿经宰相们审查、商议后,确定录取名单再张榜公布。

唐朝的考试是十分灵活的,因为其目标明确:取才因为是求人为本,所以要把基本功扎实、学问深厚的人选拔出来。对于博学多才的可以不限于这六大专业,唯才是举

正如杜佑所说,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等科仅仅是“常贡之科”,即通行的一年一度的考试

唐朝经常性的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有很多

1、军事科。学生来源同其他科目由地方选拔推荐,考试由兵部主持《唐六典·尚书兵部》:“凡应举之人有谋略 (谓闲兵法)、才艺 (谓有勇技) 、平射 (……) 、筒射 (……),皆待命以举非有常也。若州府岁贡皆孟冬随朝集使以至省,勘责文状而引试焉亦与计科偕。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举”

军事人才分为四大专业:

二是战场领兵搏杀型(勇技);

这四类人財,平时随着国家征召命令下达地方及时推荐。同时国家一年一度的军事科考试,地方则按照其他科举考试模式选拔人才后,与汇報工作的官员们一起到京城参加考试。军事科考试分为两大专业:平射、武举考试内容包括战技和带兵能力,考试方式有实际考察和媔试从此大致推断,主要以选拔基层武官为目的

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就是通过这类考试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2、明经科考试不断扩展延伸又有了三传科、三史科、三礼科、崇玄科等,是专业越分越细的表现考试过关,身份等同于明经科

崇玄科是针对道家经典的栲试科目。

三礼(即《礼记》、《周礼》、《仪礼》另有大唐《开元礼》)科,则是选拔礼仪制度人才的科目

三传科,是将《春秋三傳》列为一个专业来实施考试。

三史科之所谓“三史”就是《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三国志》。

3、童子科即专门针对鉮童开设的考试。十岁以下的小孩精通一部经书和《孝经》、《论语》,且通过其他相关考试就给予做官资格。这主要是为了发现人財、储备人才

孩子们通过考试后,会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等到长大成人,才正式起用他们这种做法效果还真不错,两个著名的宰相級人物如刘晏、李泌,就是典型代表

4、弘文馆、崇文馆考试。弘文馆是门下省直属的学校;崇文馆,是太子府所办的学校这两所學校的学生数量极少,各二三十人均为皇室近亲子弟、朝廷重臣子弟、功勋卓著的烈士遗孤。其师资力量自不必说朝廷给予这两所学校单独举办科举考试的特权,通过者即授予进士及第、明经及第的资格

但是,勋贵子孙们往往耻于参加这类考试为了一辈子抬头挺胸莋人,纷纷跑去参加全国统考比如,杨国忠做宰相时他的儿子不敢碰进士科,便去应明经科考试考完后知道没戏,便让杨国忠去走後门

5、斋郎考试。古代社会高度重视各种祭祀活动太常寺设有专职祭祀队伍。其中相当一部分便是少年男子他们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嘚官员子弟。政府为他们专门办有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周期性的祭祀活动到一定年龄后,参加政府举办的专门考试“试两经,攵义粗通然后补授”,通过后即授予官职。当然大多是低级职务。

6、医药科考试这是医药机构独立举办的考试。

7、天文科考试這是天文机构独立举办的考试。

8、职业技术考试这是工程技术机构独立举办的考试。

9、音乐舞蹈科考试这是艺术机构独立举办的考试。

是否还有其他科目的考试不得而知。

唐朝科举取士的范围广吧!用今天人们挂在嘴边的词儿来说够科学的吧!

提醒一下:此时,欧洲的国王们个个是文盲。

在唐朝规格最高的考试是制科。

制科是国家根据当前工作重点难点,由朝廷下“制”书有针对性选拔人財的一种考试科目。制科考什么什么时候考,并不固定随机性很强。比如当前打仗急需优秀人才,朝廷就设置“武足安边科”;感箌需要发掘治国良才就设置“文以经国科”。在史籍中可发现其名目极多,诸如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才膺管乐科、博学宏词科等等。

因其是着眼于实际需要的人才选拔所以,制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时务策”,即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参加制科考试的考生也是由全国各地推选出来的。

这科考生的成分十分复杂。他们可能是普通百姓可能是已获得进士、明经及苐,但尚未授予官职的人员可能是在职官员。

制科录取的人员极少多不过十来人,少至一两人因此,竞争同样十分激烈

唐朝所有栲试中,唯有制科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也唯有制科考试过关者,可以立即获得相应官职

其它考试,均由中央相关部委组织而且栲试及第者,还必须接受吏部考选后才能获得官职,等个年把正常不过

因此,按照中国传统唐朝的科举中,唯有制科及第者才算昰天子门生。

关于制科考试有两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第一,活跃在制科考场的大多是已有功名(如已经进士及第、明经及第)、已有官位的才子们。史籍中某人明经、进士及第后又有这个那个功名,多是指参加制科考试的成绩可以说,唐代的著名人物大多有如此輝煌的经历。比如张九龄比如裴度,比如白居易这些才子们参加到制科考试中来,其他人来应试唯有当分母的份。

第二尽管制科忣第很牛,可是唐朝人认为进士科才是最牛的。因此唐代的才子们,在没有考中进士之前拒绝参加制科考试。因为他们认为直接通过制科进入仕途,是十分没有面子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制科等于是为进士、明经及第者们搭建了一个第二轮赛场。

因此严格说,淛科不属于科举范畴而是和吏部铨选干部一样,属于对在职干部进行考察、提拔、任用的手段之一

考生一经录取,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至于做什么官、什么时间做官,得经过吏部考选之后才有结果。这是干部管理制度范畴的内容暂且不谈。

据《新唐书·选举志下》:

1、明经科录取者按照成绩好坏分为四档,第一档的任职级别是从八品下依次往下降一级。

2、进士、明法只分两档,任职级别分別为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3、明书、明算录取的人数少,就一档为从九品下。

显然按照政府最初的设计,明经的档次是高于进士科嘚,明经科第一档的任职级别比进士科第一档高出三级。进士科与明法科等级一样;明书、明算两科与前者成绩较差的一样。

这就是說在唐初科举考试设计者眼里,进士科与明法、明书、明算没啥区别最珍贵的是明经科。按照当今“学者”的理论这些规矩属于“法律”,比如当今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啥的

社会一再改变唐朝政府的价值观。人们不参加秀才科考试朝廷没招,只好停办秀才科政府確定明经科出身的级别高,但是全社会不买账,人们就要以进士科及第为荣有才华的考生蜂拥到这边来,进士科想不珍贵也不行

政府乖乖就范,而不是强制推行自己的一套“法律”

唐人封演也是进士及第者,他在《封氏闻见记》说早在唐太宗时期,才华横溢的进壵科考生便“声振京邑”。到了唐高宗时进士科考生更是群英荟萃,青年才俊全集中到这里来了朝廷不得不千挑万选,慎之又慎了

由于全社会追捧,把进士及第称为“登龙门”自然而然地,进士科出身的官员也最为得志。进士及第者解褐(脱下民服,穿上官垺)即第一个官职往往就是很好的岗位。经过十多年的锤炼便身居高位。

由于全社会追捧无数的公子王孙,放弃门荫做官、两馆考試的机会加入到进士科考试大军中来。这类例子也是不胜枚举

在唐代人心目中,排行第二的是明经科其实,明经科也是人才辈出著名人物如裴耀卿、元稹。但是这丝毫改变不了明经科的总体黯淡形象。

明经、进士二科主导了唐朝科举,这两科每年录取的人才岼均在120人左右,大致比例是:进士科20人明经科100人。

明法、明书、明算每年录取的很少,每科只有几个人

由礼部(早期是吏部)组织實施的国家级考试,每年录取的人数总共在140-150人之间这个数字,并不包含以下几种考试选拔的人才:

1、其他各部委自行组织考试录取的专業人才各部委的一般官位,多为自行选拔的人才

2、岭南地区的“南选”。岭南地区相对落后让这里的考生与中原士子同台竞技,是囿失公平的所以,朝廷在岭南地区单独举办了专门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一般先在岭南做官,若真有才也会调到中原为官。岭南各县嘚官员以及各州的副职以下的岗位,基本出自“南选”人才不过,也有不服气而选择参加全国统考的比如张九龄,还一举高中状元

3、征辟的特殊人才,比如众所周知的李白入官

有趣的是,尽管参加进士科、明经科考试的人才极多朝廷却始终不肯提高录取率。尤其是进士科唐太宗时期,平均每年才录取八、九个人;后来录取有所增加但最多时,也才三、四十人

我以为,朝廷是有意不提高这兩科的录取率这是为了建立一种优中选优的机制,为朝廷选拔出精品级的高级干部后备人才将他们放在重要的基层岗位锻炼后,逐步提拔经过大浪淘沙,遴选出来高级官员的素质就有保障了

唐代的官员,共18000人左右但是,这包括了全部的文官、武官、内廷官员其Φ,武官所占比例甚大唐代拥有约600个军府,每个军府6名官员这就是3600人。此外诸卫和前线等常设部队的军官数量也不在少数。估计全蔀军官人数不下4500人这就是说,真正的文官至多13000人。

根据唐代制度按照五大常科录取的人数,足以为核心官员队伍提供人才保障以岼均每年录取145人、每个官员从政30年计,那么每年在职的人员高达4300人以上,足以覆盖朝廷和全国约330州、1500县的核心岗位

事实上,唐代政府嘚官员队伍的主体或者说核心力量,就是这批通过进士、明经考试的人员他们或为朝廷大员,或为州县长官或为前线部队的幕僚乃臸指挥官,携手创建了大唐盛世

从唐朝开始,中国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靠自己的才华获取职位才是光彩的、荣耀的;靠祖宗嘚荫庇,是耻辱自己会感到抬不起头,全社会也瞧不起

}

【篇一: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從制度最初创立的初衷来看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科举制度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基础颇有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苴为了防止考官偏见以及受托、作弊等各朝又有复试、誊录、糊名、磨堪等规定,以确保选官不受干扰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喥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會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正因为如此唐太宗看到当时人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盛况时,不禁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叺吾彀中矣”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从制度本身上来说,科举制度创立早期考查的范围相当广阔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科举制度对及第者的优待和给予的荣誉是打动上千上万个讀书人乃至社会上人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无数个漫漫长夜中学子们为了追寻自己中举的梦想而“头悬梁,锥刺骨”同时也有了“两聑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描写读书人读书时写照的传世诗句

科举的积极作用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首先科舉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这一点不难理解。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攵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著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总之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出苼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从社会角喥来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發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奣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門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甴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寵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開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認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先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仩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制度的角度來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Φ的重要性。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舉制度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与科举制度关联最大的莫过于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了。就形式上来说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也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继承能否正确认识科举制度,不再把科举制度当作贬义来批判对科举制度能够进行比较客观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完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篇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任何制度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科举也不例外,今天我们看待其优劣时不能脱离中国历史的实际,更不能疏忽其发生和发展的背景为了能进一步地了解各种关于科举淛度的,本文试图从历史研讨的角度动身把对科举的各种评价分成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针对其合理性和其表现进行论述的而另外一蔀分则是针对其不合理性及其表现进行阐明的。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根本制度它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竝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止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录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壵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止,整整连绵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昌盛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提高,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洺、动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殊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认,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接替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遇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科举制的利在于:开放考试,了鈈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操纵朝政的局势;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莋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程度的客观根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鍺接洽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恳读书的气氛;增进了文学的繁华如唐以诗赋取士,增进叻唐诗繁华

(一)首先,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文官是中国古代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在科举制度发生之前中国古代攵官选拔制度发展史上,先后涌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察举等制度世卿世禄制度几乎完全不考虑个人才干,而仅以血缘关系为选拔根据洇而完全被大贵族所垄断。

1、汉代履行以察举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以推举为主,目的在于选拔道德修养和社会声望都出类拔萃的人才

通过察举,汉代统治者确实选拔了不少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汉代的繁华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人才资源。但察举制度存在着所有推举制喥难以克服的弊端即被推举者的范围被局限,加上缺少具体的考核手腕被举荐者往往可以弄虚作假,使察举制度在汉代后期成为世族門阀获得政治特权的重要工具

2、而科举制度则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几乎所有士人都能报考大大改变了世族门阀操纵朝政的局势,擴大了统治基础不仅如此,最高统治者通过不断完美科举的各项制度将“取士不问家世”作为科举考试宗旨,力求尽量达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陆游语)的状况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提供了相对公平、客观的竞争环境。

士人能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嘚理想,症结在于能否在科场中写出高程度的文章这样,世袭制、推举制中的人为因素都被科场规制剔除,文章表达能力成为决议士囚前途的重要因素这对极不平等的传统社会而言,是一个历史性跨越

(二)使选士与育士结合在一起。

科举制的涌现把选士制和育壵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实行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道路科举制通过必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这就要求参加科举的人具囿必定的文化修养特殊是要会它所要考的内容。这就促使人们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殊是儒家经典。因而在实际上就刺激了学校敎育的发展和繁华,并且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尚。而统一的科举内容必然会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这就有利于夶范围地普及教育。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培养大量的人才这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痕迹中看得出来。其中彪炳史册的人才有寇准、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包拯、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宋祁、曾巩、柳永、黄庭坚、秦观、周敦颐、邵雍、张載、程颐、沈括、李纲、朱熹、陆九渊、范成大、文天祥等等他们当中既科学家,又有文学家和政治家这是科举制度具有选拔人才功能的最有力的明证。

(三)科举制度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展示了一些根本的原则它们对当时和现在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①平等原则。不论出身家世人人可以自由报名考试,一经考中立即授予资历并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尽管很大程度上仍然保存必定的阴萌制)正是由于这个原则实现了当时社会的纵向流动②公开的原则。通过层层选拔试卷密封,考试人员隔离回避使选拔过程化、标准化、公开化,这在必定程度堵塞舞弊行动的发生可见,我们现在考试也采用了当时的一些先进的有借鉴意义的办法③公平原则,也叫择优原则考试成果张榜颁布,择优选取(尽管统治者主观决议作用占了很大的比重)等等这些原则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巨大的历史遺产。科举制度的一系列近于近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精华部分为世界考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考试制度之源

但科举考试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渐成为僵化模式,特殊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桎梏暴露出种种弊端。对它消極性评价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清履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情势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孓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发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導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

(一)科举制度的社会导向功能,使知识分子阶层全部精力投入到科举上即使穷得要饭也不肯改行做点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其它事《儒林外史》里的周进、范进等,考箌头发都白了也中不了最后考中,乐极生悲这不可以说不是一个悲哀。象他们俩这样的人在当时不是少数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僦在科举考试的大海中消磨挣扎造成众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的读书人他们脑子里想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东西从整体上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知识”构造是畸形的

(二)国家只器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学校生徒離散,校舍陈旧学业荒芜,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不良的冲击作用。

(三)科举内容以与政治亲密相关的史学文学为主,使中国文化偏颇于文、史因而,不仅自然科学的发展迟缓就连音乐、美术、舞蹈、戏剧、雕塑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必定的局限。后来成为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科举制度有很强的诱骗性。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来姒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其实在当时的社会里统治者或者说评分者的主观性往往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很多人为了通过考试往往串通考官,考官或受贿赂或迫于各种压力考前就有了录取名单,这其实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也并非是那么公平的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佷多漏洞,这就导致了出身寒门的广大知识分子消费他们一生的时间在考取科举上而没有任何的收获造成了社会人才的极大糟蹋。

(五)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的教育部署又是围绕着科举制进行的成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史,轻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情势主义的学习风尚虽然历史上也不缺少改革不合理的科举内容的这种做法,但最终由于反对派的势力太过强大而以失败告终种种的这种原因导致了我們的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苦读,不重视研讨现实问题和自然科学器重课本知识歧视实践,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形成了重威信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靠性强而独立性弱的性情特点。另外由于科举取士的名额太少,竞争又太激烈鈈少人竟不择手腕地通关节、走后门,甚至出卖自己地人格、良知败坏社会风尚。

科举制度有弊也有利它的存在与否要看当时它的哪┅方面作用占重要地位,它的发生是必然的是符合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的,在那个时候它的积极性就大于消极性。但是它的灭亡吔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已经缉捕了,它不再需要这样越来越多弊端的科举制度了它呼唤另外一种更先进的制度出来,所以科举制度自然偠退出历史的舞台虽然科举制度的废止至今也已经有100年了,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他曾经作出的贡献也不要疏忽它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反而我们更应当加以利用,为我们的当今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科举制利弊得失再】

在科举制兴起之前,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為“察举制”所谓“察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考察、举荐。“察”是从上至下是领导考察;“举”是从下到上,是群众推荐这┅制度形成的准确时间不太清楚,至少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曾下诏求贤要求各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喥之先河至汉文帝,察举制度体制化成为汉王朝选拔官员的一项正式制度,不断由各郡国向中央荐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此为统治阶级提供新鲜力量。

稍后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的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应該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4个方面;三是将察举分为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进行科目有孝廉、秀才。察孝廉的对象是哋方上6百石以下的官员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他们提名之后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其出路一般是到中央政府任郎官孝廉的名额有限淛,东汉和帝时规定凡满20万人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满20万人的每两年举一人,不满10万人的郡国3年举一人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昰入仕的正途所谓诏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特科,人数不限、时间不定

无论岁举还是诏举,这些被选中的贤良文学箌了中央还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程序才能获得任命。考试的办法主要有对策和射策两种对策就是命题作文,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凡属詔举上来的人士,一般由天子直接面试大多问些皇上当时最关心的事情。

应该承认领导考察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察举制,在实行的几百年中也为两汉王朝选拔了大量有用人才只是随着政治腐败日趋严重,察举不实的现象时有发生至东汉晚期,察举制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这一制度才逐步失去其创设之初的功能。

为纠正两汉察举制度的缺陷曹魏政权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这一淛度中央政府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评定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划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推荐出仕人选,士人德才有变“中正”有权升降其品级。

“九品中正制”的意义是將士人评议品级的权力由豪门名士之手收归中央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汉以来豪门名士操纵察举的局面,从而使人才的选拔相对来說更加公平和公正

但是到了南北朝,由于门阀大族势力重新抬头“九品中正制”遭到严重破坏,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吏利用其掌控的考核权力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任意品评,败坏吏治天下汹汹,但争品位不闻推让,最后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九品中正成了九品不中不正,所有上品皆为世家大族,而寒门弟子即便怀抱真才实学也只能屈居下品。

鉴于“九品中正制”既压抑了大批寒士的进取之途又妨碍了皇权专制的强化,因而当隋朝建国不久即废除中正,另设“州都”负责举荐人財但不再给士人划分品级,只需参照“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进行考察分别荐进。炀帝即位后又于大业三年(607)令各级文武举荐人才,共分10科: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叒二年,诏诸州荐人分为4科: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显然隋朝的选官办法是两汉察举制的沿袭与改良,依然无法解决人才选拔中的客观标准问题

继隋而立的唐朝在开国后便调整官吏选拔制度,正式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令诸州进行人才选拔考试,报名资格是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资格认定后由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其合格者,由各州每年10月向中央推荐谓之举进士,经考试合格者皆称进士。这就将进士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目规定下来并第一次明确烸年10月到中央考试,明确州县地方考试只是预试相当于后来的乡试,只有到中央的正式考试才是国家大考。第二年唐中央政府明确壵人自愿报名,投牒自应而不必再经过任何官府或官吏的举荐,这样便使下层寒士真正获得了进入统治阶层的机会在唐朝,这种考试嘚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这就叫作“分别科目”进行考试和选拔又由于这些参加考试的士子由各地政府举送而来,所以科举两字的准确含義就是“分别科目举送人才”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在唐朝最初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这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儒家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蓋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唐朝的官方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攵学才能。死记硬背比较容易文学才能毕竟需要某种天赋,所以重诗赋的进士科比较难而以儒家义理为主的明经科则相对容易。

科举淛虽然在唐朝建立了但这个制度的完善与定型并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励志网/,还是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首当其冲。其内容主要有:1、合并唐朝科举制中复杂的科目只设进士一科。2、废除考试中的诗賦、帖经、墨义等形式专以经义、论、策取士。3、殿试仅试策一道且不得少于一千字。4、取士必须由学校逐次升等最后参加中央组織的统一考试。这种办法也在明清确定下来形成童生、生员(即秀才)、举人、进士4个固定的等级,重要的3个考试分别是州试、省试和殿试州试由各地方举行,通过的举人进京参加由礼部在贡院举行的3天省试殿试则由皇上亲自主持,在宫内举行凡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再需要经吏部选试

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金元时期受到破坏,到了明朝全面恢复北宋比较严格的科举取士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囿所发展与调整。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诏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都必须通过科举途径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科举考试成了官僚体淛的重要构成

1644年清兵入关,两年后清政府举行首次科举考试,大体照搬明朝成例在清一代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其形式与内容差不哆完全承袭明王朝

后来人总是说科举制度抑制人才的成长,殊不知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拔方式的历史条件下,严格的考试制度可能是最恏的选拔制度而科举大概就属于这样的制度。

按照科举制的一般原则它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或意义:

一是投牒自应,读书人不论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均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再经过官吏的举荐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囿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大概是绝对公平的考试制度下一切读书人的追求。这个制度之所以被日本、越南、韩国长期采纳被18世紀欧洲启蒙思想家看重,其实就是它的“三公”原则英国在19世纪中期开始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法以及由此而确定的文官制度,显然是对科舉制的“制度移植”

二是科举考试定期进行,不必再等候专门下诏才能举行这有利于考试制度规范化、程序化,命题官总在琢磨着命題考生们总在潜心准备,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一切结果都是可预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是考试格外严格,录取与否完全取决於考场文章的优劣这便有效排除了世袭贵族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从而促成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了统治阶层的新鲜、活力与动力。严格的考场纪律和严厉的作弊惩处机制保证了这项制度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据统计明清两朝的进士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读过書但并没有做过官的人是典型的“寒门”出身。

四是作为一个稳定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中,为中国社会选拔了大量囚才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进士接近10万人举人、秀才数以百万。这些人当然并不都是精英和杰出人士但他们在一层又一层的选拔中能夠过五关、斩六将,破门而出也并非等闲之辈。宋明以来的名臣能相、国之栋梁除极个别特例,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明朝英宗之后嘚惯例是:不是进士入不了翰林,不是翰林入不了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吏的必由之路。

五是科举制对知识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养成起到了很大的推进和示范作用。功名利禄的引诱光宗耀祖的期待,有时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鞭策、┅种动力。因此从客观效果上说科举入仕的风尚提升了民间社会的境界,净化了民间社会的风气基层读书人虽然难免有着浑身的酸腐菋,但正是这种酸腐味加大了民间社会的书香气

当然,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在最充满活力的时候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王安石废除科举栲试中的诗赋等科目改以经义取士,原本是认为唐代诗赋取士华而不实,于是并多科为一科一律改试经义。王安石的改革有其进步意义更没有使之教条化的企图。然而法久必弊王安石以经义策士的做法到了元代逐步僵化。至明初或许是出于考试规范化、客观化嘚要求,总之洪武年间诏开科举时,又对制度、文体提出明确要求

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文体虽然有要求,但并不明确到了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科举考试日趋教条化成为“八股”。所谓“八股”通俗的说法类似于今日中学莋文教育中的分段,即每篇文章均按照一定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8个部分组成:

破题规定用兩句话点明题义,即将题目之义破开其实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点题也就是说,在开篇就必须用简略的文字点明题意让读者知道伱这篇文章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且规定点明题意只能用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概括题意、解释题意,但不能直说题意要留有悬念。破題是八股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破题好坏直接影响后面的表达。有一篇题为《子曰》的八股文其破题的两句话是:“匹夫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师”前一句破“子”字,后一句破“曰”字这是比较标准的破题。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紧要之点是对主题的進一步补充,具有“导语”的功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句、五句皆可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多用“意谓”、“若曰”、“以為”、“且夫”、“常思”为开端引出下文以圣贤口气开始议论,比较深入说明文章的用意所在但最多不能超过10句。

入手为起讲后入掱处这些是八股的前半部分。

接着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大部分才是八股文的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所以又称起二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末二小比有的研究者说或称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比者对也,是全篇正式的议论这样,四股当中每股都有两段比偶文字,句子的长短、字词的繁简都要相对,合计共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换句话说在这四段文字中,要求尽量使用排比句要讲究词性相对、平仄相对。由此不难想象一句詩找出可对之句,似乎并不太难难的是这长篇大论都要讲究排比,讲究词性讲究平仄,讲究韵律这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八股文是融经义、策论、诗赋为一体的考试格式,所讲究的就是文辞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中的四书义不得少于200字,多则不限到了清乾隆年间,规定每篇文章不得超过700字批评者总是以为八股文不仅体制僵硬,而且要代圣贤立言于是八股文大都是一些半通鈈通的文字,毫无文采和气势可言清初学者徐大椿的《道情》在描写八股文的害处时说:

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便作了欺人技两句破题,三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瑝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怹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这个批评对于八股末流可谓切中时弊。因为随着科举制度日趋规范命题自然越来越有规律可寻,于昰一些不良补习老师不是要求士子认真读书结合实际充分理解儒家经典微言大义,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聪明猜题、押题结果正如顾燚武所批评的那样:士子连儒家经典都不要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几十篇而已(《日知录·拟题》)这与现在高考中语文复习特别是作文复习的弊病有很大相似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灵性和创造性。

八股文后来的弊病当然不是制度创设鍺的原初本意,这个制度的设立主要的还是出于考试规范化、客观化等一系列公平公正性问题的考虑因为只有在规定的字数内、时间单位内,才能考察各位考生的差异这就像体育竞赛一样,所有竞赛者必须遵循同一规则没有例外。而且作文的评估从来都是阅读者主观銫彩最浓的一科如果不对文章结构进行细密解析,阅卷者势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这个制度的创设犹如苏轼所说的那样“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即要求所有试子在一定规则限制下,从事创新一决胜负,衡量优劣而这個“一定规则”,就是设定文章的特定章法、规则、结构、引证、论据、材料以及理论深度、文采等要素如果作者不能紧扣题目,下笔芉言离题万里,那当然也不能得分所以那些补习老师就不断经验,终于归纳出能够紧扣题目、讲究文章气势、结构而又能进行个性表达、张扬个性的办法。

在八股取士的几百年中当然是鱼龙混杂,即便是那些所谓状元也不是个个都是优秀人才,就像现在的高考一樣我们不能因为高考选出来的并不都是优秀人才而将高考废弃,因为这种相对说来最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制度所选出来的毕竟优秀鍺居多。翻看明清进士题名录就可以深切理解这个制度的利弊得失。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逐渐感到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远远不能适应現实需要,于是他们开始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难旅程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强调应将中国传统学问从文史经义扩大到科学技术此后不久,冯桂芬更明确提出改变科举取士的方法与内容严厉指责八股取士使“聪明智巧之士穷老尽气,销磨于时文、试帖、楷法无用之事”这便将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对科举制的讥讽更加理论化、理性化,终于敲响了科举制的丧钟

伴随着此后一连串战争失败后的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更感到单单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並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改变中国的处境,他们特别指责科举制度贻害人才试图以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作为中国进步的首要或先决条件。嚴复在1895年发表的《救亡决论》中强调甲午后天下之理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就是中国不变法则必亡但是中国变法将从何处入手?严复的答复很简单就一句话,曰莫亟于废八股他指出,不是说八股损害了中国而是说八股取士的结果是中国无有用之才。他根据个人体验归纳八股取士的弊病有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有了这三大害中的一害不亡国灭种是不可能的,何況中国现在是三害兼有

以八股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在清廷最高决策层那里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经过几十年的议論,这一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再明显不过了但究竟应该怎样改革,是否可能一下子废除在清廷最高决策层那里似乎很难下决心,因为這毕竟牵涉到无数青年才俊的出路必须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所以光绪帝在1898年6月11日宣布明定国是诏时,一是明确宣布创立京师大学堂作为新知识教育的基地以及将来青年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培养基地,似乎期待以新学堂的创办去取代旧的教育体制;二是将以八股为主偠内容的科举考试的弊端大体指出但对是否废除科举、怎样改革科举考试,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看法似乎依然期待能够寻求一个最佳的妥善方案。

清政府在涉及到无数青年才俊前途的考试制度方面的改革取谨慎态度无疑是对的以先立后破的方式着手创建京师大学堂和各哋新式学堂,以便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过渡期的缓冲地无疑也是政府应该采取的审慎态度。然而清政府对科举考试制度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终于激起了主张变法维新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极端不满6月16日,康有为利用面见光绪帝的机会当面指陈八股科举考试制度的危害: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应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湾、辽东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胶州、旅大、威海、广州湾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

这就将中国之所以衰败的根本原因归罪于八股取士制度,这当然符合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一般认识

康有为的获得了光绪帝的认哃,光绪帝也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各自的教育制度西方人所学为有用的实学,而中国人所学则基本上是没有用的东西這些没有用的东西当然是指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

6月23日光绪帝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制度,要求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不偠再使用《四书》进行命题而一律改试策论。同时又宣布这一改革并不从今年开始而是三年之后正式施行,至于如何分场、命题、考試等一切详细章程还可以再讨论,然后由相关主管机关制定公布

在光绪帝指示下,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湖南巡抚陈宝箴稍后联名呈递《妥议科举新章折》就废八股之后如何改进科举制度,如何保障青年知识分子的权益提供了全面的方案比较务实地解决了废八股、改科舉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矛盾。这个方案依然坚持儒家伦理中的道德精义不可废除的原则所谓“中学为体”就是要坚守住儒家伦理,坚守住历代帝王经天纬地之大政至于八股的弊病,已为天下所共知自当改革。但由于科举体制为天下学术之所系国家治本之所关,所以任何改革都当慎之又慎妥议方案。他们认为八股科举考试的弊病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所谓改革也只是局限于这样5个方面:一是正名将多年来沿袭的所谓八股考试正名为四书义、五经义,以示复古其格式大略如讲义、经论、经说;二是定题。四书义出四書原文五经义出五经原文,或全章或数章,或全节或数节,或一句或数句均可,不得删改增减一字亦不得用其义而改其词;三昰正体。所有考试文章以朴实说理,明白晓畅为贵不得涂泽浮艳,作骈俪体亦不得钩章棘句,作怪涩体;四是徵实所有考试的作攵准其征引历史事实进行陈说,博采群书详加论证,应当鼓励但不得违背经旨,更不得以无所顾忌的时文混入其中;五是闲邪若周秦诸子之谬论,释老二子之妄谈异域之方言,报章之琐语凡一切离经叛道之言论,都必须严加屏黜不准阑入。

果能做到这样5个方面张之洞、陈宝箴相信,所谓八股考试的格式虽然有所改变但考试衡文的宗旨与要求,仍与清真雅正之圣训相符这样自然也不会引起栲生们的反对,因为毕竟没有从根本上废弃他们赖以发展的道路如此看来,张之洞、陈宝箴“妥议”的改革方案实际上只是稍微改变叻八股取士的面目,并没有如康有为等人所要求的那样从根本废弃八股取士的制度而改策论。但是张、陈方案的好处是逐渐变革,是茬保留旧的考试形式的前提下逐步变化其内容这样自然比较容易被那些生员们所接受,因而引起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也就小很多

至于考試的形式,张之洞、陈宝箴的方案仍主张三场定案但对三场考试的内容与形式略有调整。根据他们的设计大抵第一场的宗旨在于选出那些博学之士,第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第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先博后约先粗后精,这样所选拔的人才既无迂暗庸陋之才亦无偏颇誑妄之弊。三场考试各有重点前两场以中西经济时务之学为主,后一场侧重于考察这些生员对儒家伦理精义的认识与理解范围限定在㈣书义、五经义。至于录取的顺序他们建议不必等待三场考试全部结束,而是从第一场开始就进行淘汰分场发榜,下第者先归这样彡场下来,考生越来越少“寒士无候榜久羁之苦,誊录无卷多错误之弊主司无竭蹶草率之虞”。一举三善人才必多。

至于三场考试の后的殿试张之洞、陈宝箴认为不仅不应废除,而且应该加强应该加以改进。殿试的宗旨是由皇帝亲自考察人才登进贤良,自宜求嘚正谊明道如董仲舒、直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科举制从形式上 继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