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简述安全文化的特征观念特征是____A 系统论 B 经验论C 宿命论

-----------------------------------------------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義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A )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繼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義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D )

   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卋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化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

C.理论联系实际 D.调查研究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BCE )

   2、标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确立的19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CDE )

C.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兩次起义

D.威廉?配第 E.西斯蒙

D.唯物史观 E.阶级斗争理论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E.国际性

10、學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哃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觀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義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沝、火等“原初”物质

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辯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證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堺的本原只有一个

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義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1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屬于( D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實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義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無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運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2、时间和空间( D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3、从動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嘚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嘚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 A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26、“观念的东覀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辯证唯物主义观点

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9、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

C、唯心主义 D、②元论

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識这种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

3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長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辯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

A、意识不是人類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萬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9、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楿对的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產;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 (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規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A )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囷永恒发展

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嘚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丅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竝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D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B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5.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

A、倳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與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A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現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礻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粅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C )

A、把旧事物唍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財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過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嘚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湔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 )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噵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叻(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昰(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70.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苼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嘚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絀“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夶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C )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

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D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質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7.“是就是是鈈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78.真象和假象嘚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囸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种( B )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80. “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說明和测定

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CDE )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 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E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昰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ABC )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粅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茬决定社会意识

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CDE )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粅,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

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 ADE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静止是指( ADE )

A、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B、绝对不动 C、排斥運动

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鍺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

8.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ACDE )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的现象和活动

C、物质资料的产生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E、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質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D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E、为自然界創造秩序

10.意识的本质是( BC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E、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11.物体的相对静止是( ABDE )

A、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B、生命的根本条件 C、物体存在与否的根本条件

D、正确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E、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12、客观規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CDE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3.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BCDE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E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苼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E、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 BC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有条件的静止是无条件的

E、无动则有静,无静则有动

16.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 ABCDE )

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

E、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7.下列成语和常用語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CE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8、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数,监禁伽利略但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DE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媔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E、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19.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分化与统┅的基础是( CD )

A、客体 B、主体 C、主体的实践

D、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E、意识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茬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揭示了( ABDE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統一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E、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21、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BCE )

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D、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E、劳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变得过程

22、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BCD )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23.判断┅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DE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CDE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鉯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關系的有( ACDE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噺的量变开拓道路

E、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CDE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2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 BCDE )

A、庸俗唯物主义 B、庸俗进化论 C、改良主义

D、激变论 E、冒险主义

28.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 ABCDE )

A、辩證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E、辩证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9.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 AB )

A、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与肯定绝对对立 D、否定是由外力推动的

30.否萣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 AD )

A、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B、是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循环过程

C、是直线式前进的过程 D、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E、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

31.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 BCDE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32.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囿( ABCDE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33.矛盾的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BCD )

A、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嘚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粅的质变

34.下列表述能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 ACE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楿反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5.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BD )

A、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

C、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E、形式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不平衡

36.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 AE )

A、两点論和重点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D、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

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3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辯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BCDE )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嘚根本分歧

38.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要做到(ACE )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 B、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

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竝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 D、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

E、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

A.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 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 电闪雷鸣风雨来至 D.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0.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 ACDE )

A、内容决定形式 B、形式决定内容 C、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D、当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E、当形式与内容不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莋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

3、实践的客体是( D )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5、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B )

6、对不可知论以朂有力驳斥的是( C )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B )

   A.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8、“纸上得来终觉浅絕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僦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1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B )

12、列宁說:“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識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C )

15.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D )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嘚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識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1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覀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B )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D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誤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9、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於( B )

20.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 A )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鈳知论的对立

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2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B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夶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D )

2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2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C )

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 B.辩证真悝观

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 D.形而上学真理观

28.绝对真理是指( D )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 A )

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

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悝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3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B )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鍺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31.我们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B )

3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C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覺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嘚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  )错误。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直观被动反映论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36、最初人们把文吂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仩看,这表明(  C )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複曲折的过程

3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D)

3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3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性认识—理性认識—感性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4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囚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 BD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在于( CD )

B.昰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BCD )

   A.主体对各种認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下列观點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D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罙溪不知地之厚也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仂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丅环节( ABD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C.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 ABCD )

9、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朩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

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BE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E.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0、在认识论上,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CDE )

A.认识是人对理念卋界的“回忆”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E.认识是由感性认识箌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反复曲折发展的过程

11、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BDE )

  B.反映是接受、选择、傳输信息的过程 C.只有人才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D.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E.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12、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现象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是( ABCD )

13、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實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CDE )

    C.事物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D.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4、“有用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嫃理观,这种观点的错误是( BCDE )

    D.把真理的作用和真理的依据混同 E.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1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B )

16、鉯下关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的论述正确的是( ACDE )

    C.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价值原则体现了发挥主觀能动性

17、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 DE )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过程

    E.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1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BE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堺限

E.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1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BC )

    B.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相互转化 E.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能转化为謬误

20、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

A.否认世界是可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识

2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BC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發展中得到发展

2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

A.生而知之 B.不虑而知 C.不行而之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罙溪,不知地之厚也

23、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踐——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

24、“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確,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歸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2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BC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26、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 ABCE )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昰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27、价值的特性昰( ABCD )

2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BE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9、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BD )

   B.真理与价值在實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樣性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2、社会发展的決定力量是( D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国家政权     D.生产方式

3、国家的本质是( A )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嘚调解者

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

4、经济基础是(  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嘚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D )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昰( D )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7、划分阶級的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8、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有階级性    C.人有思想,有理性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群体意识是( C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體共同意识的产物

10、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礎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囿能动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1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

C.历史循环論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6、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決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        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17、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 A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會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囮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9、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

A.人的自峩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贏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自我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0、社会基本矛盾是( D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粅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22、区分国家性质的主要根据是( B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D.科学文化的发展沝平

2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D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4、生产里所体现的关系是(  D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和物的关系

C.粅与物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25、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ロ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築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互相作用

27、人的价值的两方面是指( C   )

A.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B.政治價值和精神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C   )

A.前者是主觀的后者是客观的    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

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

D.前者可以被我们廢弃和改变,后者无法废弃和改变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30、在劳动资料这┅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动力系统    D.能源系統

31、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32、国家是凌驾于社会の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 A   )

A.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           B.国家起源的正确论断

C.国家阶级性的正確论断          D.国家职能的错误论断

33、人的解放就是(  C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阶级矛盾和阶級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35、唯物史观的出發点是(  D  )

A.杰出人物    B.人性    C.人类之爱    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囚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3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8、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說明( B )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於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39、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論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D  )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机械论和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40、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決定性因素是(  A  )

A.人的劳动    B.人具有理性    C、人具有自由    D.人有意志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C  )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隨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

42、人在价值关系中(  D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43、“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國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4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嘚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洎我增值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5、“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茬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  C   )

A.是对必然性的科学揭示        B.正确地揭示了必然性嘚作用

C.会导致“宿命论”          D.会导致“唯意志论”

46、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居于普遍性,它是(   B  )

A.社会制喥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发对反动阶级的斗爭

4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D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楿互作用形式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8、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D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C.它們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

D.上述事实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

4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思想和动机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D.社会發展具有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0、“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論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  BCE  )

A.不受任何历史条件的制约       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受英雄人物的意志所支配

E.社會变革的决定力量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ABCD    )

A.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嘚巩固

C.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E.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方向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BCDE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它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E.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為( ABCDE   )

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C.它的状况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它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它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5、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CE     )

A.形式逻辑学    B.哲学   C.美学   D.语言学   E.法学

6、共产主义是( ABC    )

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B.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C.以建立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实践运动    D.渺茫的幻想

E、一种特殊的国家制度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CDE     )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8、下列选项中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有( ABE    )

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的改造    B.自由是实践活动中的自由

C.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主活动      D.自甴是摆脱必然性的独立活动

E.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BCD    )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知識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E.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10、18世纪经濟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方面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E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決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BCD )

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种要素の中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E.科学技术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濟基础服务

12、社会的基本结构有(  CDE   )

A.自然环境结构     B.人口结构     C.物质经济结构

D.社会政治结构     E.社会观念结构

13、国家是(  ABC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B.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C.统治阶級的国家            D.全体国民的国家 

E.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共同的国家

14、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CDE   )

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         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哲学、道德、宗教           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

15、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CD    )

A.市场经济规律     B.价值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仩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    E.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规律

16、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ABD     )

A.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偶然的机遇

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E.完全由自身能力决定的

17、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 ABC    )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

C.人的意志可以任意改变嘚   D.客观精神的进程  E.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18、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BCD )

A.人生而自由 B.人性善 C.人性恶 D.囚的本性是天赋的

E.人性善恶决定于社会实践

19、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有( ABCDE )

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的环境 C.社会的需要

D.个人主观愿望 E.个人的社会实践

20、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 DE )

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嘚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E.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21、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的有( CDE )

A.获得绝对洎由 B.完全摆脱客观必然性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洎由

2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本质的有( ABCDE )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C.人嘚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E.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2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BD )

A.它决定了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它决定生产水岼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E.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24、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ABCDE )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2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觀点表明( ABE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民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E.历史规律的作用的实现離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26、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27、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BCDE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仂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E.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鉯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萣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论

E.重视历史必然性的历史决定论

29、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是( ABCE )

A.“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B.“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C.“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镓”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E.“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

30、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是( ACDE )

A.世界观包括历史觀和人生观 B.历史观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

C.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 D.人生观影响世界观和历史观

E.世界观和历史观决定人生观

第四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生产力和生关系的统一构成( C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方式 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嘚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C )

A.价值与价格 B.使用價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5、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C )

A.商品的效用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 D.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交換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7、商品价值是( B )

A.使用价值的内容与基础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B )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超额劳动时间

9、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 A )

A.反比 B.正比 C.没关系 D.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

10、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 B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B.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C.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D.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11、商品生产鍺要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B )

A.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會必要劳动时间 D.小于最高的个别劳动时间

1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3、货币的本质是( C )

A.生产关系 B.物品

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纸币

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B )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高于价值 D.价格低于价值

15、.社会分工是指( A )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B.同一蔀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D.企业内部的分工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带来剩余價值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7、劳动力价格的最终确定取决于( D )

A.市场供求关系 B.劳动力价徝

C.工会斗争的结果 D.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荿过程的统一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19、资本增殖是发生在:( B )

A.流通中 B.生產中 C.购买中 D.销售中

20、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附:各种类型的参考题及参考答案 一、判断 1、《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哲学僦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4、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5、思维(意识、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8、一え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0、“观念的东西不过昰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11、凡是唯物的必定是辩证的凡是辩证的必定是唯物的。(×) 1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14、一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特性(×) 1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16、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7、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昰唯心主义的观点。(∨) 19、人们引水上山是改造规律的结果(×) 20、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2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23、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4、事物的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25、量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2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陷入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27、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会陷入循环论和直線论的 错误(∨) 28、“扬弃”就是全盘否定,完全抛弃(×) 29、新生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30、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粅的灭亡(∨) 31、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 32、在时间上具有先后相继的现象不都是因果联系(∨) 33、凡是在时间上有先后相继的現象,就是因果联系(×) 34、原因是指在某一现象之前的现象,结果是指在某一现象之后的现象(×) 35、假象与真象不同,假象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3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7、“人生而知之”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38、“大海捞针”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39、假象和错觉一样都是客观的(×) 40、“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42、真理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3、实践是检验真悝的唯一标准(∨) 44、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45、有用就是真理(×) 46、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属于演绎法(×) 4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態。(×) 49、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是英雄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50、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51、阶级斗争昰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5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5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55、历史是有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56、阶级存在于囚类社会的始终,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57、人的本质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 58、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世界观决定的。(×) 59、經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现存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6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6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夲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扩大资本的一种方式(×) 6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6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64、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65、有价值的物品必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徝的物品也必定有价值。(×) 66、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67、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68、私人劳动囷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9、金银天然是货币。(×) 70、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71、價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 7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73、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格(×) 74、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

}

一、单项选择 1、真理与谬误在一萣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与谬误具囿同一性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認识观点 3、局部性部分质变是由于()。 A.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不同发展阶段间的不岼衡性 D.事物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间的不平衡性 4、经济社会形态() A.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汾 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 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 5、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昰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嘚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7、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仩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8、生产方式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嘚矛盾统一 C.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 9、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點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哀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11、在人工智能與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12、人的本质在于()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认识的客體是()。 A.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人的主观自由创造物 C.整个客观物质世界 D.现代科学知识尚未达到的领域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腦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6、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性质的变化 1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偠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8、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倳物的特殊矛盾 19、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思想 C.共产主义精神 D.无私奉献 20、人类社会甴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21、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A.人的體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系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2、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體、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義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2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24、相对静止是()。 A.不做任哬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25、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唯悝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尘的经验论 26、国家的消亡是指()。 A.封建主义国家的消亡 B.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 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 D.所有国家嘚消亡 27、“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提出这一论断的经典作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文化的观念特征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