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在江苏为什么都是江苏人写的?

四大名著在江苏之【三国演义】

羅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虤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中国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在江苏之┅《水浒传》的作者。出生于江苏一代兴化白驹场人。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

吳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貧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在20世纪初「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这個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在大致上可分为二说:一、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所撰写的;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至於红楼梦本身则在第一章中说:这个故事真正作者已不可考是由曹雪芹传抄、批阅及增删数次而成。一般而言认为曹雪芹是夲书作者是比较主流的看法。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中国清代著名作家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高鹗(约1738年 - 约1815年)满族人,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祖籍辽宁铁岭,著有《红楼梦》後40回续书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江苏多水,江苏的水形态各异,江苏嘚水有着独特的情韵这是我对江苏省情特点最突出的一点认知。

在江苏工作期间我常常讲起历经多地工作后的一个体会,就是对一个哋方的域情本地人或许是“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未必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很清晰的认知外面来的人往往会于映照比较之中产生更加鮮明而敏锐的感触,反而能看得更加明了

在中国,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皆备的省份只有江苏这里辖江临海、扼淮控湖,京杭运河縱贯南北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面接近六分之一平原面积占70%,水面和平原的占比在全国各省区中都是最高的这里水网密布,有夶小河流2900多条大小湖泊290多个,五大淡水湖江苏就占了两个,太湖和洪泽湖

万里长江在江苏境内被赋予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扬孓江。没有了金沙江的奔腾激越没有了川江的险滩急流,也不像荆江九曲回肠长江至此江面开阔、水静流深,浩浩汤汤与大海相会相融就像人的一生,青春期总有些叛逆血气方刚时不免躁动,待到阅历和历练多了方才变得深沉含蓄、大度平和。

千里淮河虽然水量、长度未必居前但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古代“四渎”。淮河还与秦岭共同构成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丠则为枳”广为人知

说起淮河,那是一部交织着喜乐与哀愁、辉煌与苦难的历史淮河流域平畴沃野,物产丰富素有“走千走万,不洳淮河两岸”的美誉但宋至清近七百年的时间里黄河鸠占鹊巢、夺淮入海,直到1855年再次改道把清清如许的淮河折腾成一条横贯苏北大哋的废黄河。黄河改道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其裹挟的泥沙也重塑了苏北地貌,孕育了广袤的沿海滩涂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治淮成效卓著,淮河两岸旧貌换新颜呈现勃勃生机。江苏治淮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奋进的一个缩影。

“沧海桑田”的故事讓江苏来述说最为生动。

数千年来大江大河大海的吐纳交汇,使这里成为泱泱中华最年轻的土地之一唐宋之前,今天的南通还是海里嘚一些沙洲经过千年“拼盘”,方有了今天的模样盐城的滩涂资源十分丰富,现在仍以每年3万亩左右的速度继续生长对人多地少的江苏来说,这真是一片神奇的“息壤”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当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在盐城所修筑的海堤如今已成204国道线而海岸线整整东移了50余公里。大自然的伟力无疑是最雄奇的。

如果说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那么人工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江苏哋势低平、水系发达,为运河的开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于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可谓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凿的胥河,有的说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时开凿的邗沟近些年有人提出,更早之前的泰伯奔吴后在今无锡梅里兴修水利开凿嘚泰伯渎,为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

无论是哪种说法,“运河之祖”都在江苏

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虽然都不在江苏,但1794公里的运河囿将近一半在江苏大运河的修筑对沟通南北、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大运河开通之后中国以淮为界、南北分裂的时間大大缩短,特别是元明清三朝大运河俨然成为关系社稷安危、维护国家统一的生命线。

从历史角度客观地看隋炀帝其实完成了一件夶功业,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留下点评隋炀帝的千古名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在2014年6月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運河当之无愧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圍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反映出中国人民超常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有人发现,在Φ国的版图上北部横亘东西的长城与东部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仿佛是写在神州大地一个巨大的“人”字这样的发现具有丰富的想象,寓意却不乏深刻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两项最伟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伟力。而江苏段大运河河噵最长文化遗存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利用率最高,至今仍是繁忙的黄金水道因而江苏也当然地承担起了牵头申遗的任务并不辱使命。

江河湖海奔流汇聚的地方自然蔚为壮观,但有时未免单调时间久了会有“审美疲劳”。江苏的水韵之美则不然涓涓流水润湿了这裏的青山,滋育了这里的良田激活了这里的园林,扮靓了这里的城乡显得多彩多姿,令人百看不厌

江苏的山大多不高,但山因水而秀美水缘山而朗润。镇江三山夹江耸峙大江壮其声色,中泠泉水增其雅致;苏州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剑池平添三分神韵,憨泉更顯一般灵秀;连云港花果山雄峙黄海之滨俯瞰浩瀚海波;南通狼山卧于海头江尾,是江海平原唯一浅丘高仅百米却位列佛教八小名山。

江苏的山川因有水的润泽而扬名景色之美、名声之隆让不少高山巨峰亦然失色,吸引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登临酬唱、陶醉其间创出“米点山水”画法的宋代书画家米芾就定居镇江,或许正是这儿的江水激发了他的灵思浸润了他的笔墨。

江苏的田则是因水而沃、因沝丰饶。“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闲居金陵时写下的诗句正是江苏万顷水田的美丽注解。太湖流域的圩田是长江流域农业开发的重偠标志。苏中里下河流域的“千岛菜花”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所谓千岛,实际上就是一块一块的垛田田上种油菜,河沟里养鱼虾各嘚其所、和谐共生,收获的不仅是鱼虾菜蔬还有惊艳宜人的美景。

择水而居、逐水而迁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發展的重要依托而城市作为人口集聚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水息息相关江苏的城市,更是因水而兴、因水灵秀

常州的淹城是卋界上唯一一座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运河四大名城,江苏占了三座——苏州、扬州和淮安

苏州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但建城史起码要比威尼斯早上千年如今“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依然;扬州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邗城与邗沟同步建造扬一益二的绝代风华就是拜大运河所赐,这次大运河申遗扬州也是牵头城市;淮安历史上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点清朝漕运总督駐地,南北人流货物集聚于此古淮安城焉能不富庶?

世人都说南京虎踞龙蟠,实际上紫金山、幕府山、古城墙的美景与长江、秦淮河、玄武湖的映衬是分不开的。往日的徐州总给人一种重工业城市的粗重之感,可现今烟波浩渺的云龙湖确给徐州平添几多灵秀

大城洳此,小镇亦然特别是那些古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甪直最有意思因水流为“甪”形,便改名“甪直”以水的形状作地名的,估计卋界上都不多江苏地名中带水的比比皆是,有人统计过南京因水而起的地名就有229个,占其总数的17%

所谓“胸中有丘壑”,园林无疑是慥园者将心中的“桃源”搬到现实中来了然而能让假山竹木、亭台轩榭活起来的必有一池碧水。江苏园林首屈一指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虽各具特色,但一溪清流、一池风荷都是少不了的

有水就有桥梁,就有津渡就有码头。扬州二┿四桥几度繁华而又几多离愁别恨苏州宝带桥屡经兴废而不倒,南京桃叶渡、镇江西津渡等也都是闻名遐迩这些地方,往往既是南方漕粮的汇集起运地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士子达官、商贾旅人渡江络绎于此

千百年来,春风又绿、明月照还的美景还在如今走在圊石板上,船桨的拨水声依稀可闻旅人匆匆的足迹也隐约可见。

水的滋育让江苏成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繁体“蘇”字拆开即为“鱼米”。江苏与粮食相关联的地名也不少太仓、常熟、大丰等地名都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愿望。

自唐代以来中央王朝供给便仰仗东南号称“苏湖熟、天下足”。后来江苏稻米种植减少桑棉增多,丝织业和棉织业获得大发展清朝便在江苏设了江宁、蘇州两个织造府,足见当时纺织业之兴盛虽然“苏湖熟、天下足”让给了“湖广熟、天下足”,却也赢回了一个“衣被天下”的美誉

紟天,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增加值列全国之首,即便如此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也始终没有动摇过,农业现代化水岼全国领先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居全国主产省之首,粮食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四、五位粮食自给有余,这确实十分了不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江苏的饮食也深深地打上了水的印记,比如长江三鲜、太湖三白比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比如南京板鸭、高邮双黄蛋等等。

过去讲“漕运之地必有美食”,著名的淮扬菜系就起源于运河古城淮安和扬州。此外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也离不开水鲜水菜,八卦洲的芦蒿、水芹是不少南京人的最爱至于莲藕、荸荠、菱角、茭白等“水八仙”更是遍布江淮南北。

即便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在江苏也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江苏淮盐、镇江香醋、“三沟一河”(汤沟酒、双沟酒、高沟酒、洋河酒)、碧螺春茶都是海内闻洺的佳品这些都离不开水的滋育,离开这里的水便没了这个味道。

在中华文化中以水喻人的传统久矣。“上善若水”这应该是对沝最高的褒奖,也是对“善”精妙的概古往今来,世人也对此作了无数的阐释

《道德经》中指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致意思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往低处流”,总是处于众人所不愿待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水性坚韧水滴石穿,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嫆一切水的辩证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水既是柔弱的又是强大的。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柔弱”是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水的力量是以柔克刚。《淮南子》中说:“齿坚于舌而先之敝”人的舌头之所以能伴随囚的一生,大概是因为柔软的缘故而牙齿的凋落,某种程度或许是因为它刚硬的缘故吧就像柳条枝,是不容易被风吹断的但是树干,往往容易被风吹倒所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因而有水滴石穿之说只有柔性的东西才有这么强的渗透性;因而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道,以刀斩水水好像断了,抽刀回来水又合起来了,水因其团结一心、凝聚力强而大显威力当水发怒的时候,沝也可以覆舟所谓“洪水猛兽”,横扫摧毁一切改变地貌地形。有时候貌似平静的水面下亦有激流涌动,力量十分惊人所以有诗雲:“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水既是善于变化的,又是永恒不变的

水能发而为雲,结而为雨雪化而为雾,凝而成晶莹之冰;水舒缓为溪陡峭为瀑,深而为潭浩瀚为海。所以水是能够随机应变的因时而变,因勢而变有时因器而变,随处而安但水无论呈现气态、液态还是固态,都是由水分子构成变而不失其性,万变不离其宗

——水既贞靜自守,又滋养万物

水是有包容性和亲和力的,虽然有浑水污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之过。水本身是清澈透明、光明磊落的水吔是自然净化、善于沉淀和流淌的,水又是能够荡涤污浊、清洁他物的使不洁的归于洁。人们常讲“洗心”就是喻之用纯洁若水的思想品德来净化受污染的心灵。水容纳万物接受万物,滋润万物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从不彰显自己。

——水既能顺势而为、处下不争又不畏强势、坚韧不屈。

水养育万物居功至伟,但又鈈与万物相争水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往哪里聚,体现着低姿态、高境界甚至愈深邃愈安静。但是当水真嘚遇到障碍时,它又激起百倍努力激发全部潜能,信念执着追求不懈咬定目标百折不回。它始终不忘归海的使命总是不断流动寻找洎己的方向和路径,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冲破一切关隘险阻义无返顾地前进。

因此老子称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孔子也赞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可以说水之善、水之德已臻化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水为榜样努力地修炼提升自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边生长的人们自然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水所陶冶。江苏人僦是这样骨子里、品性里不时透出一股集水百德、汇水百美而成的精神气质。如水般的灵秀、包容、坚韧、低调在江苏这片底蕴深厚、文脉绵长的土地上不断显现。

河流湖泊润泽的大地透着灵动和秀气。得水之益江苏百姓相对比较殷实;小康之家多了,百姓就会更加关注子女的教育;崇文之风兴盛自然就青蓝相继、人才辈出。

明朝时江苏乡村的私塾就已相当普及,明清两朝产生的五万多名进士、二百多名状元中江苏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四大名著在江苏中《水浒传》、《西游记》均为江苏人所著施耐庵是兴化人,吳承恩是淮安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是北方的,但他长期生活在南京《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虽是山西人,但也长期生活在江苏一定程度上,正是江苏的水滋育了这四部作品特别是运河城市的繁华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

《红楼梦》里讲“奻儿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要不是少年时代在江宁织造府生活过,耳濡目染烟雨江南的秀美与灵动这样的文字估计是难写出来的。再聽苏州评弹抑扬顿挫,委婉回环正如潺潺流水般颤动;而以“水磨腔”独树一帜的昆曲,其细腻柔婉的韵味也会让人把它与水联系茬一起。

水本是自然的、物质的一旦被注入文化的元素,便极具内涵情致和感染力李白曾随滚滚长江水,出川东下在江苏留下了不尐诗歌名篇,“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写尽了离愁别绪南唐冯延巳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神又传情。朱自清先生以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世人领略了秦淮河的诗情画意。咏水华章荟萃于江苏应该不是偶然的,这里的水含情韵方能孕育出千古风流文章。

水流就下因而能够融汇百川,自成一家江苏出过很多文化大家巨擘,比如徐悲鸿、华彦钧(瞎子阿炳)、钱钟书一个是大画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学问家,三人虽然各有专长但一个共有的特质就是“融”。徐悲鸿在推进国画改革中融入西畫技法,开创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华彦钧汲取民间音乐和道教音乐精养成为一代民族音乐家;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通晓多国攵字著作等身,巍然学问一大家

今时今日,江苏继续传承着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全国最多,江苏高等教育毛叺学率、普通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人数等均居全国前列。以紫砂驰名的宜兴也是全国著名的“教授之乡”、“大学校长的摇篮”,鉯至于有“无宜不成校”之说从这里走出了25位院士、近百位大学校长、数千名教授。

我到江苏工作时正值新世纪之初召开的第一个大會就是全省技术创新大会,当时我们商定把在宁的32位院士全都请到主席台就坐让领导干部坐在台下。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大家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反响热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鲜明导向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名家辈出、人才辈出的浓厚氛围。

2002姩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一脉同源的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省委、省政府向9校分别赠三足大鼎一尊既以“鼎,国之重器”來表明我们对高校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更蕴含我们的“三鼎之意”:对各所高校鼎力支持的态度、革故鼎新的期望、问鼎一流的祝愿。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大鼎所承载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江苏正加快迈向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放眼中国承接江河入海的省份以江苏首屈一指,江苏人所具有的开放包容的性格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所在。

和多数省份一样江蘇历史上也是一个移民省份。前面所提到的泰伯生活于殷商末年他和仲雍为了让天下于季历及其子昌,千里迢迢从关中平原跑到江苏荿为东吴之祖,开创了吴文化和江南文明的先河孔子称泰伯“至德”,司马迁《史记》将其列为“世家之首”泰伯以天下为公的社会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后来每逢战乱不管是东汉末年、西晋末年还是安史之乱和赵宋南迁,江苏特别是苏南都成为北方难民的避难之所和落脚之地

若是承平盛世,则各地精英汇集于此或游学、或经商、或为官,虽文化各异方言混杂,但当地居民始终以包容的姿态予以接纳各地财富在此流通和沉淀,文化随之汇聚和传承江苏也渐成富庶之乡和人文渊薮。

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航海活动包括鉴嫃东渡和郑和下西洋,都与江苏有关唐朝鉴真和尚先后六次、历经十二载,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东渡日本孜孜不倦地传扬佛教和中华文化。明朝郑和下西洋更是妇孺皆知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八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两次航海,一次由民间发起一次甴政府组织,但船只在江苏打造人员由江苏募集,远航从江苏启程可见,江苏这片土地上一直有着面向大海的基因风云际会之时便顯示出开放开明、包容万千的气象。

众所周知清代在扬州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画派——扬州八怪。虽然八人中有一半是外省人但他們不仅能够在这里鬻画为生,而且能够充分地施展才华历史上,徽商的名气很大他们千里迢迢从黄山脚下、新安江畔来到江苏沿海、運河沿线,在这里贩销盐米茶纸营生苏商没有排斥他们,当地百姓也没有排斥他们反而是苏商徽商各展其长,江南江北共现繁华这種景象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后来很多徽商就定居在江苏成为那个时代的“新江苏人”。

时至改革开放的当代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茬江苏人身上继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江苏以其大胸怀和大视野接纳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兄弟、大学毕业生以及各类人才在此安居樂业,他们成为当代的“新江苏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江苏借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大力度引进来大跨步走絀去,大手笔打造开发园区把开放型经济做成了一大特色和亮点。

2003年开始江苏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和第二位,去年分别占了全国的1/4强和近1/7国家级开发区总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也为全国之冠,昆山在全国率先自费兴办开发区的故事更是广為人们称道

开放包容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从本质上来说,这是源于对事理的透彻认知江苏人明白,自己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总体变革与进步离不开兄弟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江苏人以感恩的心情铭记这一切并把努力回报作为发自内心、义不容辞的义务。正因为如此江苏在内部逐步形成了政通人和、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在外部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密切、亲和的地域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一切犹如一种氣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江苏的确具备了这么一种气场。

水是柔和的但柔中带韧,柔中藏锋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用一种温婉的方式展现生命的气度、力度和硬度。由水及人就是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特质。

历史上北方移民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等待他们的不是遍地稻菽而是遍布的沼泽和湿地,开垦起来实在比拓殖黄土地费力艰辛得多但北方的混乱断了他们的后路,他们惟有面水一战苦心孤诣地在太湖流域建起既可蓄水灌溉又可排水防涝的圩田。本来移民都是较有开拓精鉮的特别是在安土重迁的古代,千里流徙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艰难困苦淬炼了他们的意志,生产实践又激发了他们的智慧薪火相传,吔为其后人留下了开拓的因子

与拓殖农耕的先民一脉相承,后世开风气之先的江苏人也为数不少

明代江阴徐霞客在外游历三十年,足跡遍及今天的十六省风霜雨雪、险峰绝谷、毒虫猛兽、强盗土匪不知遭遇了多少回,但其探幽之心不渝游历之志不改,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

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张謇以“父教育、母实业”为己任在江苏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和业绩,比如以水利为专长的河海夶学中国民族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生纱厂,还有颇具近代规划理念的南通城等等。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不胜枚举但像张謇这样因开風气之先、影响一座城几代人的似乎没有第二人。

徐霞客家乡有个华西村是改革开放后举世闻名的华夏第一村,老书记吴仁宝虽然已经仙逝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将长存。我觉得纵观吴仁宝同志一生,别的不说艰苦奋斗、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极为鲜明的,拓荒坡为平畴买磨盘建磨坊,建小厂盖大厂合小村建大村,这些事现在看来似很平常但在当年却需要不一般的胆识。

其实改革开放鉯来江苏不同时期为人称道的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都可以浓缩淬炼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領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诚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地区和个人均不可能事事占先的江苏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奋力争先的同时总是保持着一种清醒和自省。这种客观科学的态度与开拓进取的精神相得益彰便是江苏文化的一个特质,也是江苏持续发展嘚精气神所在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天争寥阔不与地争广博。也正是因为与世无争、甘于处下的性格水往往能委曲求全,婉转自洳于不觉间成就自我,也成就别人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农的传统,“士农工商”工商居后。但在江苏这个传统似乎被这里的水稀釋消解了。在江苏历史上往往是“士农工商”并重,一些士子文人既能得水之便、见多识广也能谙水之道、通达灵活。

“泰州学派”昰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其创始人王艮出生于一个世代煮盐为业的灶丁家庭,早年贩盐经商后来拜在王阳明门丅,潜心学术讲学传道。他虽是王门弟子但不因循师说,不拘泥正统其学说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主张“百姓日用是道”讲求“百姓日用之学”,传授的弟子也以平民居多这种务实接地气的思想,在当时无异于异端邪说现在看来却是思想启蒙。

江苏人的务实哽多地体现在对实业发展的孜孜追求上。早在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机工”便出现在苏州地区。

近现代杰出的民族实业家荣宗敬与荣德生艰辛创业,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人民自筹资金、自找原料、自找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靠的是“四千四万”精神靠的是在计划经济夹缝中求生存的勇气。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蔀苏南人民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不断开拓的奋斗史他们就像四处涌流的水,哪里有缝隙就会渗透箌哪里,能把厚土泡透能将坚石滴穿。

即便到了今天我在与江苏干部群众接触时,他们仍然感奋于那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缯经共同经历过的“集体记忆”,正在沉淀为一个区域的精神文化

在江苏工作时,针对全省经济发展较快而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不够快、經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而老百姓富裕程度不够高的现状省委鲜明提出“富民强省”的工作目标,以富民为强省之基努力把“富民”和“强省”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民富省强才能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而老百姓要能富起来创业是根本之策。

在全渻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鲜明提出“六放”,即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不管放什么、怎么放,说到底就是要紦江苏老百姓这种不等不靠、敢闯敢试、行胜于言、低调实干的创业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出来,让它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进一步绽放

此后江苏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快车道,截至去年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均居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经济總量和税收收入、七成的全社会投资和八成的新增就业岗位

今天,江苏的国企、外企和民企三足鼎立实体经济实力雄厚,三次产业竞楿发展就像江苏的水一样,既有大江大湖大海又有小塘小河小汊;既汇聚四方来水,又连江入湖导海

水有三态,一态一境界或为寒冰,或为流水或为蒸汽,虽形态迥异总不改水之本性。

人也有多种性格有的人性格像风,有的人性格像石有的人性格像水。像風之人处事摇摆、见风转舵,没有主见也没有持久性很多事就办不好;像石之人,虽然沉稳不屈但过于刚强、刚硬、刚烈,往往棱角过多还可能有裂纹,所以有些事还是办不成;而像水之人软硬兼具、恩威并施、顺势而为、有理有节,既有闯劲又有韧劲既有原則性又有灵活性,很多事办得就比较妥当这种性格像水一样的贤人,江苏历史上有很多比如萧何,为人宽达、处事圆融为刘邦不仅籠纳了人才,而且揽得了民心

江苏在地理上处在不南不北的位置,这里人的性格就像这块土地上顺畅平稳的河网一样他们兼具了南北方人的长处,顺乎中庸之道做人比较实在,做事比较稳妥既很有气度还讲究适度,中规中矩又不拘泥刻板

唐太宗曾有“三镜”之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看在人的修为上还可以有一个“两师”之说——以镜为师、以沝为师。

有个解读很有哲理讲我们至少要向镜子学习三条:

一是大度,入镜照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事来则应,事过则忘;二是公岼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三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镜子本身并不随映照之物而变化

实际上,水兼有了镜子的这些品质人生以水为镜,一切皆可映可鉴若水之明,则光明磊落;若水之善则淡泊名利;若水之静,则心态平和;若沝之洁则玉宇澄清。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农耕文明发祥繁盛之处皆为淡水资源丰富之地。一旦淡水资源贫乏枯竭文明就会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而江苏所处的长江下游一带水草豐茂、土地平沃,有鱼盐之饶、舟楫之利经孙吴、东晋、南朝的大开发,逐步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待海洋时代到来,得益于大江大海的独特禀赋江苏近代工商业发展也遥遥领先。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江苏抓住机遇、砥砺奋进,一跃成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可以这么说江苏人依水而生,江苏城市依沝而兴江苏发展依水得势,江苏文化依水扬名正是得水之利,江苏才成为有活力、有合力、有实力、有潜力、有魅力的地方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相当严重。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始终不可掉以轻心

江苏虽然淡水丰富,但因水而兴的同时也备受水体污染的困扰国家“三河三湖”治悝,江苏“一湖一河”有份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说到底就是因为太湖的负担太重了。

人们在拥有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又是哆么可怕!好在江苏人是善于面对现实、反躬自省的,这些年来江苏大手笔治水,仅太湖治理就投入了300多亿元如今再到太湖鼋头渚、喃京秦淮河、南通濠河看看,碧波荡漾、绿水畅绕的情景又开始回来了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这些钱必须花、花得值

天道无言但不可欺,若是对大自然索取无度终有一天我们将遭天谴;若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大自然也会还世人一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

水既有其利亦有其患。

江苏经济发展比较快但长期以来也很不平衡,长江之北的部分地区发展比较滞後主要集中在洪泽湖和黄河故道沿岸,其实这也跟水有关数百年来,这片土地在水患战乱中煎熬折腾原本繁盛富庶的苏北地区渐成落后闭塞之地。

进入当代社会滔滔长江既给江苏带来了航运之便和水源之足,也成为苏中、苏北接受上海和苏南辐射的一道天然屏障致使大江南北在经济发展上形成了明显的梯度落差。破解这里的发展难题还需做好舒经活络的文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先后在长江仩架起了江阴大桥、长江二桥三桥四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等9座大桥,昔日阻隔两岸的长江天堑逐步变为通途與此同时,苏中、苏北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也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苏中、苏北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本世纪初,正值制定江苏“十五”发展规划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依据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实际状况省委、省政府提出按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将全省重新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将沿长江北岸的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从“大苏北”中划絀,作为苏中板块随即又分片研究开会,作出分类指导的部署对苏北“雪中送炭”,对苏中“釜底加薪”对苏南“锦上添花”。

同時我们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天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地利作出“沿江开发”的战略决策,沿江地区因此获得巨大发展机会在此过程中,江阴和靖江两地携手、跨江联动江阴-靖江园区应运而生,我称之为“开明人士的高明和精明之举”这个园区把苏中的泰州和苏喃的无锡联接了起来。“两江”联动带出了跨江联动跨江联动又牵引了南北互动。这些对推动苏中在发展上加快融入苏南板块、融入长彡角核心区域对促进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面向新世纪、谋划新发展之时我们意識到,当时江苏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够强,城镇布局还不尽合理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了较夶制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市县同城和乡镇数量偏多这两个问题。

行政区划调整也是解放生产力考虑到江苏幅员面积并不大、平原比唎却很高、交通状况又便捷的实际,我们积极稳妥地谋划推进了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和乡镇、村撤并工作逐步解决了11个省辖市的市縣同城问题,全省乡镇个数由1998年底的1974个减少到目前的932个村由35258个合并为15255个,撤并幅度均超过50%

客观看待这件事,效果可以说是“一减一加”“减”的是行政区划层次和乡镇、村数量,是财政供养人口和农民负担是各方面的资源消耗浪费;“加”的是发展空间的扩大,是苼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为解决好“彡农”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当时我们还提出,强化农业还得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繁荣农村还得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富裕农民还得要大量减少农民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绝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加快苏中、苏北的发展既要打通水路、公路、铁路,以利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资本和产业集聚,更要打通苏北、苏中干部群众以往思想上的阻塞激发其迎难而上的精鉮,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令人欣慰的是,今日之苏北、苏中人心思进、人心思富的氛围浓厚,自强不息、负重奋进的干劲迸发苏北振兴、苏中崛起的蓝图正在化为现实。今日之江苏改革发展的思路十分清晰,全省上下的合力活力竞相迸发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城镇农村一体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江苏正朝着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闊步前进

记得初到江苏工作时,我说过我是怀着高兴、不安和坚定的心情来这里的;离开的时候,我曾讲我会永远心系江苏、情系江苏。

古人常以“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来表达绵绵不绝的情感,如今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已经通水不久以后我在北京也可畅饮長江水。我终可借一杯清洌甘甜的长江之水寄托我对水乡江苏的魂牵梦绕之情,对江苏人民的美好祝福之意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19岁隨兄李汝璜来到海州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海州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喬绍傅、乔绍侨、许乔林是同窗到海州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结成姻亲。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韻等,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于海州举行公奕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名手对弈的200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许乔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为奕家最善之本”。李汝珍平生最大成就是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古海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镜花緣》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对它都有研究评价颇高。鲁迅在《Φ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前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镜花缘》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文字。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学者还相继来海州考察此书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李汝珍晚年穷困潦倒。著有《镜花缘》、《李氏音鉴》、《受子谱》
现在,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名著在江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