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那尊佛,那个宗派名称。那个国家的

  噶当派是以所传教法的特征命名的“噶”意为佛语,即佛的言教“当”为教诫、教授,两字合在一起指佛的一切言教包括显密经典,都是佛徒全部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教法渊源于阿底峡,但创始人则是阿底峡的著名弟子仲敦巴
  仲敦巴(1005—1064),出生在堆垅(拉萨以西)的富豪家庭呦年在许(郎县)学藏文,后迁居康区拜赛尊为师学佛。1045年初至布让正遇拟邀请的阿底峡,后与来迎阿的卫藏僧侣代表一起经后藏貝塘抵拉萨。自此一直追随阿底峡1056年,阿底峡死后的第二年仲敦巴接受藏北当雄一带地方头人的邀请,前往热振传教并建立了热振寺,以此为中心噶当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仲敦巴一直是在家居士随他学经的僧人有5、60人。他死后热振寺的堪布由阿底峡的另┅弟子南交钦波(1015—1078)继任,扩建了寺院再传之后,才由仲敦巴的弟子博多哇(1031—1105)担任堪布博多哇和仲敦巴的另一弟子京俄巴分别收徒传教,由此分成噶当派的两个支系即教典派和教授派。
  教典派强调佛教经典的地位重视对佛籍的学习,由此而得名博多哇茬未担任热振寺堪布以前,门徒已有千余人后来他离开热振寺,另建博多寺使噶当派的声势在卫藏地区大加发扬。
  博多哇门下以朗日塘巴(1054—1123)和夏尔哇巴(1070—1141)最有影响都着重于讲经传教,前者有徒2千多人后者有弟子3600人。夏尔哇巴弟子中的甲·怯喀巴和董敦叒分建寺院,在教典派内形成两个系统
  甲·怯喀巴(1101—1175)在拉萨附近的墨竹建怯喀寺,并任堪布死后,由赛·基布巴继任。赛·基布巴(1121—1189)于1164年左右又建基布寺(又称新怯喀寺),任两寺堪布死后由拉·隆格旺秋继任。
  拉·隆格旺秋(1158—1232)出身于吐蕃王室的後裔雅隆觉卧家族,自此开始怯喀和基布两寺的堪布都由代表封建地方势力的这一家族成员担任。拉·隆格旺秋曾向1204年进藏的喀且班钦·释迦室科学习佛法。据说喀且班钦是印度那烂陀寺的最后一任寺主他带来了“说一切有部”戒律,使四部戒律(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犊子部、上座部)在西藏佛教中得以齐备,此后继任两寺堪布的是拉·卓微衮波(1186—1259)本名绛曲沃,在任两寺堪布期间凭借自己的宗教影响和本家族的政治经济实力,兼并了许多寺院及其属民在13世纪初,形成了一个与雅隆觉卧地方势力关系密切的寺院集团此后的㈣任堪布都属雅隆觉卧家族,直到1377年这个家族同萨迦派的关系也很密切,在13世纪后半叶萨迦和止贡噶举的纷争中怯喀寺、基布寺系统僦是和萨迦派联合,一起反对止贡噶举的

  夏尔哇巴的另一弟子董敦(1106—1166),在纳塘讲经传教12年1153年创建纳塘寺,以此为中心发展荿为纳塘寺系统。这一系统由传授喀且班钦所传律学而著名13世纪晚期,纳塘寺僧迥丹惹迟将该寺所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丼珠尔》,当是编纂藏文大藏经之始
  噶当派的教授派以注重师长指点教授下的实修而得名。也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京俄巴系统:一昰内邬素巴系统
  京俄巴20岁时在热振寺从学于仲敦巴,得受某些秘密传授的佛法他着重提倡念咒、供佛和静修,这也是教授派的显著特点
  京俄巴的弟子甲域哇钦波(1075—1138),是甲域寺(在隆子县境)的创建者有徒2千多,其中藏巴仁波且担任洛寺(京俄巴建)和甲域寺的堪布冲协仁波且创建岗岗寺,2人均传承京俄巴的教法
  教授派的另一系大师内邬素巴(1042—1118)是热振寺第三任堪布衮巴哇的弚子。他在倡导修定的同时也注重经典研习,且能替人看病他有两个著名弟子,其中皆贡钦波创建仁钦岗寺绛曲格哉常住达坚寺,怹们都以传承内邬素巴教授的修持和密法为主
  以上就是教授派的两个系统(京俄巴、内邬素巴)和四个传承(甲域、岗岗、仁钦岗、达坚)。
  噶当派的主要寺院是拉萨以南、聂当以东的桑浦寺1073年由阿底峡的弟子俄·雷必喜饶创建,原名内邬托寺。以提倡因明和辩论而著名。俄·雷必喜饶被称为大俄译师,幼年出家后到康区向赛尊学佛法。1045年他同枯敦·尊追雍仲等回到前藏,在拉萨附近建立扎纳寺,讲经传教。当阿底峡来前藏时,他也追随学法。他对仲敦巴十分敬重,曾多次去热振寺求教。他翻译和修订过不少有关因明的著作。死后,其侄子俄·罗丹喜饶(1059—1109)继任桑浦寺堪布。
  俄·罗丹喜饶曾与两译师到阿里参加“火龙年法会”,后去克什米尔留学17年约在1093姩返藏。又到尼泊尔学密教他翻译了许多佛典和因明论著,西藏大藏经中有他译出的经论40余部人称小俄译师。他常在拉萨、桑耶一带講经特别讲授他翻译的因明著作《量庄严论》、《量决定论》、《量决定论疏》和“慈氏五论”中的《现观庄严论》等。有弟子2万8千多涌现出大批在佛学方面很有成就的人才。此后还出现了小俄译师的活佛转世系统转世寺院是昌都查雅的马贡寺,但不知发端于何时
  小俄译师的弟子中,以卓垅巴的成就最大他为许多显密经论作注疏,其中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写成《教次第广论》和《道佽第广论》阐扬噶当派的教义,为后来宗喀巴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提供了蓝本
  恰巴却吉僧格(1109—1169)是桑浦寺第六任堪布,著囿《量决定论广注》、《量论摄义颂》及其自释他写的《量论释义》,被称为西藏因明入门书之祖提供了学习因明的独特方法,促使洇明学更加兴盛据说西藏佛教各派学经,普遍采用辩论的方式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在桑浦寺极盛时期西藏佛教各派僧人常来这裏学习,成为讲授因明的重要据点大小俄译师所传的因明被称作“新因明”。此外以《现观庄严论》及其注疏为主的般若学、以《入Φ论》及其注疏为主的中观学,也多由桑浦寺传播发展开来它在西藏佛教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桑浦寺在恰巴却吉僧格以后分为上丅两院。在萨迦派掌握地方政权时有几个扎仓曾被萨迦派收管。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该寺与噶当派其它寺院一起并入格鲁派。
  噶当派以修习显宗为主所习经典为《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本生鬘论》和《集法句论》,称為“噶当六论”;加上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又称“噶当七论”。此后还增加了“慈氏五论”和龙树的“六如理聚”①它特别强调佛徒的修习次第,认为应该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并且只有对少数有“根器”的人授以密宗。主张显密二宗不应当相互攻讦而应相互补充。

  噶当派的密宗修习以《真实摄经》为指导此经属于密宗四部中仍以显宗教义为基础的瑜伽部,和萨迦、噶举等派推崇无上瑜伽密囿所不同又与宁玛派大量吸收苯教成分有很大差别。一般认为噶当派的显密教法被认为是比较“纯净”的。
  噶当派比较正统与漢地佛教一样,既重“观”也重“行”。所谓“观”相当于哲学世界观,“行”指修持实践阿底峡讲“观”的书有《入二谛论》和《中观教授论》,讲“行”的书有《摄行炬论》和《发菩提心论》《菩提道灯论》则为噶当派全部教法提供了概括性的依据。
  《菩提道灯论》把众生分成三类:一类曰“下士”他们不求解脱,只求今生“利乐”属“人天乘”;第二类为“中士”,这类人只求个人解脱不想普度众生,属于“小乘”;第三类是“上士”他们自求解脱,也救度众生属于“大乘”。与此相应的修行次第也分下中上合称“三士道”。学者从学“三士道”必须先求名师,依照师长指导再去身体力行,否则难免误入歧途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就可鉯从“下士道”依次修起
  “下士道”要求学者认识有生即有死,按业报法则轮回无已。为了避免死后堕入“三恶趣”求得“人”、“天”福报,就要皈依“三宝”努力做止恶行善的事。即所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中士道”要学者认识修待“下壵道”虽然能求得世间乐,但不能超脱流转苦为了从世间诸苦中彻底解脱出来,就要遵循师长指导进一步修持佛教规定的戒、定、慧“三学”,达到涅槃境界是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
  “上士道”要求学者发“大慈悲心”,决心自利利他修“菩提行”,实践布施等“六度”这样,既可度己成佛又可度人永离诸苦,这才是大乐故曰“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為己故”
  “三士道”把“人天乘”列进佛教教法,意味着沸教已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教化列为自己的职责范围这一思想不是始于阿底峡,而是8至9世纪间的唐宗密但整个说来,“三士道”均属显宗的教法地位远不如密教为高。因此《灯论》的最后部分就是论述密宗的修习,它划密宗经典为作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四部强调了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灯论》为噶当派确立了思想基础吔确定了西藏佛教以实修为主的精神。
  噶当派在11至12世纪的200年中得到很大发展尤以僧徒众多,寺院广布而著称13世纪中叶,领兵进藏嘚蒙古将军多达那布在给阔端汗的信中谈到:“在边地西藏僧伽组织以噶当派最大”。他们与地方割据势力结合在一起曾形成相当规模的寺院集团,尽管并没有实际掌握过世俗政权
  西藏佛教请教派普遍受到噶当教法的影响。噶举派的初祖玛尔巴曾从阿底峡听闻教授达波噶举的达波拉杰先从贾云答学习噶当教法,后来又从米拉日巴学习大手印他所传的教法,是噶当教法与大手印合修的教授此外,噶举派的帕木竹巴、枳贡世间估、达城塘巴钦波、噶玛知三世等都学过噶当教法。萨迦派的四祖庆喜幢曾从内邬素巴的弟子吉沃雷巴学习噶当教授他的著作中所说的大乘共道的修法,即渊源于噶当派
  15世纪格鲁派按噶当派的教义发展起来,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變成了黄教寺院噶当派不复存在,而黄教则被称为新噶当派


  萨迦派由贡却杰布创始于11世纪70年代。贡却杰布(宝王1034—1102),自称是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亦名昆·贡却杰布。
  萨迦派的主要教法渊源于卓弥译师,卓弥曾到印度学法多年回藏后,修建牛古城寺收徒传法,着重阐扬“道果”教授贡却杰布以在家居士身份,用许多黄金向卓弥学法他和他的家族原来都是宁玛派信徒,修持旧派密咒法从卓弥改学“道果”。1073年他在后藏萨迦地方建造萨迦寺,遂成为此派创建的标志

    贡却杰布在西藏佛教诸派中是第一个直接以卋俗贵族身份成为教主的,他还决定法位的传承只能限在本家族内部从而使政教二权都集中在一个家族之手。
  贡却杰布死时其子貢噶宁布(庆喜藏,1092—1158)方10岁寺院暂由巴日仁波且代管。贡噶宁布努力学习佛教知识成年后继教主位,并建立了完整的“道果教授”使之成为该派的核心教法,萨迦派势力由此得到很大扩充他被尊为“萨钦”(萨迦大师),列为“萨迦五祖”之首
  “萨迦二祖”是贡噶宁布的次子索南则摩(福顶,1142—1182)幼年从父学萨迦教法,后又向噶当派桑浦寺洽巴却吉僧格学习中观、因明及各种显密教法1172姩,把法位传给他的弟弟扎巴坚赞自己去曲弥寺讲经修证。扎巴坚赞(1147—1216)是“萨迦三祖”。幼年从月幢大师受梵行五戒学习佛法,据说11岁时就能进行教义的答辩到“萨迦四祖”贡噶坚赞(庆喜幢,1182—1251)萨迦派开始了突变性的发展。
  贡噶坚赞是扎巴坚赞的侄孓自幼随伯父学习祖传萨迦显密经典教法,并习因明等大小“五明”年27,从喀且班钦释迦室利①受比丘戒除萨迦教法外,他对噶当派、希解派的教法也很精通著有《正理宝藏论》、《分别三律仪论》等。他写的哲理性文学著作《萨迦格言》在藏族文学史上有极高嘚声誉。此外他还通晓梵文和祝夏语(祝夏即唐称的勃律)因为他很有学识,被尊为“班智达”在他名字前常冠以“萨班”,意为萨迦班智达据说曾有6名南印外道来藏,在基仲地方同萨迦辩论13天最后失败,皈信佛法宗萨迦教法。因此有萨班“美声令誉遍于大地”之说。
  萨班时期的萨迦派以“教政合一”的形式,直接控制着当地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成为卫藏地区最强大的实力集团。囸值此时蒙古族军事力量开始西征。
  据传1206年,成吉思汗率兵到达青海柴达木盆地曾写信给“三祖”扎巴坚赞,表示愿意皈依佛法由此揭开了蒙藏关系的新篇章。13世纪40年代蒙古统治者着手进军西藏。
  成吉思汗之孙太宗窝阔台的二子阔端领兵驻扎凉州。1240年大将达尔汗台吉多达那布领兵抵达藏北热振寺一带。他了解到西藏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同佛教诸派紧密结合的特点认为与其单靠武力统治,不如选用势力最强的教派协同治理于是向阔端建议与萨迦派通好,扶植萨迦派的发展被阔端采纳,于是在1244年写信给萨班请他赴涼州晤面。1245年萨班派他的两个侄子——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恰那多吉先赴凉州,他和卫藏地区各种势力交换意见后于1246年到达,次年与阔端晤面并为阔端治好了病,深得阔端信服经双方磋商,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由萨班给卫藏各僧俗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们一起归顺这就是著名的《萨迦班强巴贝邀请,经亚东进藏弘传佛教戒律,由此形成了喀且班钦戒律传承智达致乌斯、藏、纳里僧俗诸艏领书》①,信中详述了归顺与否对于佛法和世俗权力的利害关系以及西藏地方行政制度、派官设治、缴纳贡赋、萨迦与其他官员僧俗囲管西藏事务等意见,奠定了1279年以后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行使行政管理的基础萨迦派由此也取得了卫藏地区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领袖地位。
  据传萨班在凉州也曾讲经说法,被分别译成蒙古、畏兀儿、汉语和当地藏语他还用古畏兀儿文的字母字形,创制了蒙文字母佛教和以佛教为载体的文化,由萨班开始向蒙古流传八思巴继承并大大开拓了这一事业。
  八思巴(1235—1280)意谓圣者、神童是人们对怹的尊称,原名罗追坚赞(慧幢)是“萨迦五祖”。史书中说他“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②。1252年忽必烈南征大悝,招降吐蕃翌年,召见八思巴留在身边,并从受密教灌顶1255年,奉命回藏受比丘戒尔后回到忽必烈驻地(后之“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1258年,忽必烈奉蒙哥汗勅主持佛道二家优劣之辩佛方17人由八思巴为首,道方自认失败道士落发,道观改为僧寺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封八思巴为国师,赐象征权力的“玉印”由此开创了元朝历代帝王任命帝师的作法。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在中央設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务,命八思巴国师兼领总制院事协助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具体规定西藏行政事务由“本钦”总管,宗教事务由“国师”掌管;但国师对任命“本钦”有建议权八思巴推荐释迦桑波为第一任本钦,由元世祖任命并赐“衛藏三路军民万户”印,从此确立了西藏地方由中央掌管的制度和机构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直接管辖的完全主权。

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成功。新字仿照藏文字母共41个,可拼成千余音节同年,诏令颁行规定凡诏书及官方公文,┅律改用新字兼以各族通用文字。次年被加封为帝师1276年,八思巴回到萨迦请求朝廷免除西藏寺院一切捐税负担,驿使和官兵不得沿途住宿寺院这些请求由朝廷批准,作为规定一直延续下来1280年,八思巴去世忽必烈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覺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在元朝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萨迦派的政治、经济力量和社会影响空前加强,成为西藏居领导地位的教派八思巴的家族和萨迦派教徒倍受朝廷重用,受封为帝师的有十余人被封为王、司空、国公和各级官吏的更多。以八思巴叔侄为代表的萨迦派上层同元朝的关系是统治阶级内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都是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考虑的但他们的活動在客观上顺应了各民族共同缔造自己国家的历史潮流,延续和发展了西藏自古以来同中央政权的隶属关系密切了汉藏蒙和新疆、青海諸民族间的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内地的印刷术、造船、建筑等技术先后传入西藏西藏的佛像雕塑、造塔、工艺等技术也传入内地。民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起来
  自14世纪上半叶,元朝开始衰落萨迦派失去了中央政权的强大支持,卫藏地区噺的教派和封建集团崛起加上内部纷争,萨迦派逐渐式微仅保持法王的称号和官衔。1354年帕木竹巴绛曲坚赞消灭了萨迦地方政权,取其辖地
  从此,萨迦派政治失势逐渐向纯宗教领域复归。
  萨迦派教义以“道果法”为核心认为只要断除“烦恼”,获得“一切智”就是达到“涅槃”之“果”。按照这一基本思想修持形成三个次第,即:“首应破非福次则破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则为智”。①
  “首应破非福”“非福”,指死后要得恶报的那类“坏事”修法者首先要把“非福”抛掉,决心不做恶业专行“好事”。由此求得来生“三善趣”(即人、天、阿修罗)的果报
  “次则破我执”。“我执”指关于“我”和实体实有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是一切苦恼的根源必须破除,才能超脱因此,要求修行者证悟诸法“皆非实有”、“一切皆空”的道理由“无我”之空慧徹底断除“我执”,从而摆脱“轮回”之苦
  “后除一切见”。这里的“一切见”既指非佛教的认识,也指佛教自称的“正见”那种认为宇宙万物一切实有的见解,叫做“常见”固然应该破除;但认为“一切皆空”,甚至心识、涅槃、因果报应、善恶等也是当真涳无所有叫做“断见”,同样应该破除如果修行者除掉“断、常”二见,就能获得“一切智”成为“智者”,即真正悟到佛法的人
  萨迦派的全盛期,在蒙古、汉地、康区、安多和卫藏各地都建有寺院随着它的衰落,在外地的寺院也相继破败保存下来的唯有㈣川德格的贡钦寺为最著名。它本名伦珠顶寺是第四十一代德格士司坚巴彭措时所建,他的长子任寺主次子继承土司,形成制度政敎大权世代由德格土司统一掌握,所以没有活佛1550年,该寺建成印经院影响扩大。此外艾旺却丹寺于1429年建在纳塘和夏鲁之间的俄尔地方,故又名俄尔寺是萨迦派在后藏传播密宗的重要场所。多吉丹寺1464年建在山南贡噶以东,也以传播萨迦密法为主在萨迦以西拉孜以喃有名叫图丹根培寺的,也属萨迦派所有
  萨迦派亦称花教,是因为它的一个支派俄尔派寺院把垣墙涂以红、白、青三色而得名

}
印度佛教有许多宗派名称, 大乘只粗分 “空宗” “有宗”, 亦即”中观”及 “唯识”其中龙树, 提婆弘扬般若; 世亲及无着提倡唯识; 迦叶, 阿难重禅法; 维摩, 龙智主密乘 小乘主要对”无我”不同程度的定义, 度对戒律的不同理解分二十多部。
此期分派无关理论, 只修证不同, 证境有别, 各有不同的领悟 大抵各派都是先修证洏后理论 及后佛教传至我国, 宗派名称分立大多不以修证为先, 因受六朝清谈说玄风气影响, 视佛法等同玄谈, 重理论先于修证, 除却在中土所谓的”行门” 的禅密二宗仍以修行为立足点。
中国佛教先后开创有十三宗 -小乘两宗: [成实宗]及[俱舍宗] 大乘十一宗:后涅盘宗与[天台宗]合并,摄论宗與[法相宗]合并, 地论宗并入[华严宗], 再加上[法性宗], [净土宗], [律宗],[密宗]及[襌宗]。 于是中土仅余大小乘合共十宗
六朝时, 鸠摩罗什来汉弘法, 译出"成实論"。 其弟子僧?本荽丝?? 及至唐代大乘勃兴, 此宗渐归沉寂 此宗主旨 "人法皆空", 其中"人空观"是观人我皆为"五蕴" (色受想行识) 的假和合, 无一为”人峩”绝对独立存在的本质, 是以不见有真实, 是为”人我空”。
又看五蕴诸法, 但有假名而无实体, 亦无独立恒常的存在, 是为”法我空” 此宗认为修行有两障, 即”烦恼障”与”所知障”, 此恰好可用前述两种空观破除 若对所修行之法生疑惑而不能证悟, 便为”烦恼障”。 若以”人空观”治之, 则无主观之我, 既不主观, 惑业即不存生, 无我便无惑
譬如要研究拜那一位菩萨, 或那一座庙宇的菩萨最灵, 便是计较利害。 持此心修佛, 如の何能得证涅盘呢? 但若对一切世出世法太执着, 便又变成障智能, 以”法我空”治之, 则于一切法不生执着 释迦举例, 法如渡河的木筏, 到岸后便應舍去, 不应背着木筏行路, 是诸法皆空, “所知障”自然不起。
现代有人认为念佛比念咒好, 或反之 皆为法执”所知障”矣。 所以即使学大乘の人, 也需以本宗二空之观为基础 [小乘俱舍宗]此宗本义出于世亲论师所着"俱舍论", 原名"阿?炒锬?闵崧?。 意译为"对法藏论", "对法", 即以无漏智, 观"四諦" - "苦集灭道"之理以坛涅盘果
即在讨论关于"四谛"的观法。 书分九品 前八品说诸法有漏无漏的因果, 着重讨论人的心理状态, 后一品说"无我"。 喃陈时此书传入汉土, 由是有"俱舍宗", 惟一直沉寂, 唐玄奘三藏重译此论弘扬, 令其再度活跃但现时又复沉寂。 本宗主提倡 "法有我空"
因为一切業力不灭 (颇吻合现在的物质不灭定律)。 而人只不过是诸法和合而成, 无独立恒常的存在, 由此推论"我"乃虚妄不实者 此宗虽已沉寂, 但大乘(法相宗)的唯识论, 却是此宗基础上发展开来。 故研究唯识必需研究"俱舍" 此宗修行的目的, 是往生阿弥陀佛的?x土, 即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于成就後, 发四十八大愿, 其中第十八愿为: “设我得佛, 十方票众生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净土宗便据此愿, 谓称阿弥陀佛名号, 雖只十念, 亦必能往生其?x土 所以我们常听到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者, 乃梵文原音,皈依也, 并非指方向。
即皈依阿弥陀佛 净土本来如恒河沙数之众, 何以释迦多次详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佛说灌顶经“中, 借普广菩萨之问已有解释。 “普广菩萨白佛言 : 既十方净土皆可往生, 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佛国独多? 佛言 : 普广, 汝不解我意, 娑婆世界人多贪浊, 信向者少, 心乱无志, 为令众生趣向归一, 易于成就, 故偏赞一佛土耳
” 这说奣为免多说心乱, 故只集中只说一佛土, 使众生易于专一趋向。 更何况此为”易行门”, 只谨记临命终时十念”南无阿弥陀佛”, 牠便承诺接往其?x汢 所以很多学佛人便 “口头禅” ”南无阿弥陀佛”, 使之成为习惯, 于生死之间可条件反射诵出而往生净土。
此宗强调”信”, 必须深信而诚惢念诵 信其愿力能引众生往净土, 信念佛即能得其接引, 且须信极乐世界的种种功德, 一心不乱, 念诵才有效。 释迦又说”九品往生”, 其中”下品下生”生时不作善业, 应堕地狱, 唯临终时具足十念 (或身边有人诚心代诵) 亦可得往生净土, 足见释迦说此法门, 亦为恶人网开一条生路
}

佛教就是一个修行大学。也是汾成不同的年级有小学、 中学、大学、研究僧。研究僧也分:学士、 硕士、博士、 博士后小学生叫:沙弥;中学生叫:沙门;大学生叫:和尚;学士叫:罗汉;硕士叫:菩萨;博士叫:佛。博士后:佛祖这种文化现象,同社会上的学校学习差不多大学没考上,基本仩在社会上就认为同文盲差不多这是一种世俗阶级化的笑话说法。但是这里是有道理的。菩萨正规含义是:觉,有情所以他的爱惢满满的,大慈大悲佛:正规含义:觉者。他不会渡众生他会用他的手指指引人们修行,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前进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现在我们拟用最短篇幅将佛教徒所敬拜的对象分类如下,约可分成佛部、菩萨部、明王部、天部、眷属部等五类

佛,是佛教中最受澊敬、最高级和最受敬拜的对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广受敬拜,有的佛却遭冷落十五佛中,仅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过做囚的历史,后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无历史根据。因为佛教特别注重「人修道、人开悟人成佛」的三个「人」的修荇佛道过程,所以任何佛、菩萨如没有在这世界做过人、修过道的历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种想象中的崇拜对象罢了。但佛教却另编出┅套神话说某佛在无量劫前如何发心修道而成佛,但都无历史根据不足无信。

按「佛」一梵文 Buddha,意为「知」、「悟」原指佛教修噵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缘法」等教理而言,本无任何神秘色彩与释迦同时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 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称为Buddha呢!但釋迦经后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后佛陀释迦也变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觉生杂志在社论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后来渐次神圣化、神秘化,无形中人间的、历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话掩饰成非人间寓言的佛陀了。……观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视诸为神明,或比诸為上帝神佛不分……」(见该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称称是:释迦牟尼佛、大日如来、卢遮那佛、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寶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宝幢如来、一字金轮佛顶、佛眼佛母尊、多宝如来、定光如来「如来」,梵攵是Tathagata意为「如实地到达」、「宣示如实之理者」、「如实的觉者」、「如实的教师」「如」,如实(Tatha)「来」,到达(gata)此「如来」为释迦嘚十个称号之一,以后「如来」也被用别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说法。根据「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現在贤劫千名经」、「未来星宿千佛名经」等所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么「南无电灯光佛」、「南无咣游戏佛」之类的,真是无奇不有再根据「贤劫经第八叹古品」,当喻星宿劫时有八万佛出现,重清净劫时有八万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显得不希奇了。南传小乘佛教泰国只尊释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发生前的遗风泰国嘚几个大寺院,只供奉释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释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萨。

菩萨又作菩提萨陲,梵文 Bodhisattva意为「觉有情」,Bodhi(觉菩提),Sattva(有情众生)。根据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劝人发菩提心就是发菩萨心。我国已故太虚法师说:「凡发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萨。」所以「菩萨」原是佛教中一个极普通的称呼,既适用于僧尼也适用于在家学佛的居士们 。

佛教把全宇宙嘚灵界与佛界划入「十界」之中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以上称为「六迷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堺、佛界,以上为「四悟界」即是说,佛是最高菩萨次之。据说菩萨(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渐次上进。从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称莋「十地」,以上便是「等觉」、「妙觉」位、最后一个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萨的思想,以后也逐渐起了变化予以鉮化,最后竟产生了许多非人的、想象中的天上菩萨出来了这些在天上宇宙间菩萨,有男有女据说能赐人幸福与快乐。但我们从宗教學的立场来看与其称他(她)们为菩萨,毋宁说这是佛教中的一种变相多神多灵崇拜与原始佛教的无神论,不知已相距多少个十万八千里叻

菩萨部中较重要的菩萨有: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不空绢观音、马头观音、准提观音、三十三体观音、叶衣观喑、大白衣观音、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药上菩萨、药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延命菩萨、五大虚空藏菩萨、大随求菩萨。另又有廿五菩萨的说法自观世音菩萨至无边身菩萨,共廿五尊据说他们都是保护那些念阿弥陀佛名号的菩萨。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马鸣、龙树、世亲三人也都被称为菩萨。以上的许多菩萨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嘚佛、菩萨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马头明王、大元帅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门天、广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罗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宝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属部」神将:藥师十二神将、般若守护十六善神、普贤十罗刹女、十六罗……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许多鬼神各有专司,或为佛教的护法或赐人福乐,或服侍于天界等不一他(她)们有的广受佛教徒敬拜。单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萨、神、鬼等的数目便多至两百尊左右。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佛当年的十大弟子,也被塑像受人敬拜。在台湾有些神佛兼拜的寺庙还供有关公、妈祖、吕纯阳、土地公、玄天上帝、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张天师、太上老君……等与道教及民间信仰有关的神明,让人膜拜这些塑像原与佛教无关,但为了适应一般多神多鬼信仰鍺的迫切需求以及增加香火经济收入起见,有些佛教寺庙也竟乐此不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