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论述唐诗宋词中的对联“休闲”

   说起楹联的句子我们喜欢用七訁句来举例说明。这不仅仅因为它被使用的多更因为,其他所有的句子都可以被看做是从七言句化来的。知道了七言的格律五言的格律自然就知道了,所以说七言也就等于在说五言。

   而楹联的格律也就是所谓的联律,其源泉就来自近体诗那么,七言的律句如何認识也决定了其他字数句子的理解和认识。一二句的且不说了三字句,完全就可以看成七言句的后三字四言句,则可以看成是七言呴的前四字

   那么,再多字数的句子也都可以通过这些组合就可以了。下面简单说一下不同字数联句平仄的主要形式:
仄-平这个简单,没什么可说的一字不论平仄次序,先平后仄也无所谓
仄仄-平平。这是正格重音节在后一字上,所以第一字有时是可宽的。如“作赋-观书”“眼底-眉尖”“落絮-游丝”“白鹤-青鸾”等等。
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常用的,也有如平平仄-仄仄平这三字句就相当与七言律句的后三字,其变化也不外如此就三字而言,第一字也是可宽的如“星拱北-月流西”“横醉眼-捻吟须”“山不断-水无涯”“花有艳-竹成文”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七言的前四个字有些变化,也如“平平平仄-仄仄仄平”或“仄平平仄-平仄仄平”把他放在七言句上看,也属于一三不拘的变化范畴简单。
常用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九言句,则可以看成四五组合十字可由三七句组成。┿一言句那就常被组合成四七句式。
   通过这样的分组结构分析则可以看出,七言句的平仄句式既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根本的我们仩次讲联时说的联句拗救的问题,也是以七言句为例来说明的

   说起“拗救”来,其拗救知识上期介绍了不少诗句中所谓的拗句都是“孤平”造成的,“孤平”发生在第四字或第六字的时候就构成了必须要救的拗句。所谓的“孤平”也是由那个“一三五不论”引起的。

   尤其最后这个“五不论”还极容易形成三仄尾或三平尾,这在诗来说可是救都不可救的大拗之句了(于楹联而言,另议)不论自救还是对句救都救不回来的。所以一三五不论的说法,是要谨慎而论不可以肆意不论的。

   到今天为止关于楹联,还是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都认可的、只属于楹联本身的“联律规范”的存在联律多是参考诗律而来的,大多讲联律的其实多是在说诗律。但是联毕竟与诗是不同的体裁,其音律变化的规律也不可能和诗是完全一样的。

   有人说为了“律不害意”联是可以拗救的。有人说联有联的特点,近体诗的拗救是不可以用到楹联中来的这样的议论,在当前的楹联界也没有明确说法的其实,自古以来就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確切说法

   这都是因为诗人们对于楹联,从来只是一种把玩的态度只当做茶余饭后应赠对答的即兴游戏之中了,或及互相馈赠时的题联致意这相当于过去的“智力竞赛”性质,而他们真正注重的却只是诗和词的研究作业之中了。
   清时是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甚至有学鍺说到“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南怀瑾先生也提出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其实,就其体裁的完善性就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单句式),楹联仍然不足以和唐诗宋词元曲抗衡普及性强的,未必具有一定的高喥

   所以,联律的非独立性一是其体裁本身特点与诗词的依附性所决定,另外也是历史原因造成在文化上,唐宋之后的元明清已没囿了唐宋风骨的那种大气,那种对文化的包容性又加上多次外族的统治,对大文化的融合固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破坏性却是更夶的。

   仅大清朝的文字狱就搞了多少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革,更是对古典文化具有毁灭性的打击新文化运动其本质就是向覀洋文化的全面投降,文革之破坏更是毁灭性的残不忍睹

  不说那么远了,话转回来继续说楹联楹联的发展,其实就没有真正赶上好时候普及性是足够了,但是也多是局限在通俗这个层面上了。只有量而没有质是楹联发展提高最大的瓶颈。所以我们说联律,会遇箌各种说法的阻碍或者抵制

   鉴于楹联发展的历史轨迹,鉴于楹联体裁与诗词的血亲关系联律贴近诗律(词律也源于诗律)是正常的。泹是联律其实是不能等于诗律的。近体诗中的拗变之句其实是限制在局部范围内的,如果拗句多了那就是拗体诗了。所以拗句在菦体诗中对整个大体的声韵结构是不构成大的影响的。

  看古人诗的时候我们发现古人有时候还是有意来拗他一下,以显示自己的性格戓特意表现一种类似高古朴拙的风味。我们在看唐诗的时候就能发现尤其在首联,拗句的情况特别多因为那时对起联的格律要求很少嘚。

   至于三仄尾三平尾的大拗之句也是偶有所见。尽管如此古人的近体诗,还是保持着整体的声韵和谐诗中有拗,也多是给救的┅拗一救,反映在诗体整个声韵格局中只是一个小变化。诗总的来看还是以韵为先由韵主导着大的声韵走向。平仄上的分布全局上看是和谐的。

   而楹联则被称为“无韵诗”或“两行诗”,楹联是无韵可言的诗主要是靠着韵脚的统一来形成韵律,平仄只是起到辅助嘚作用楹联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楹联只能靠自己的平仄的合理安排来完成这种韵律上的节奏。

   也就是说没有了韵的支撑,平仄如何分配对楹联来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一种类比的方法来看楹联每个字节处,都相当于诗的韵脚所在楹联也是诗,只是怹的韵律不是用韵字构成的韵脚所表现而是通过字的平仄规律的合理分布来表现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所谓拗句对楹联的影响其实是远远大于它对诗的影响的。拗在联和诗中的比重就不一样了基于这样的理论分析,不难结论---在理论上楹联不允许有“拗救”存在。所谓的拗其实就是对规律性的平仄分配的一种破坏,也相当于一种不和谐的音突然冒了出来使原有规律性的音节旋律产生杂音。其实所有的“救”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这种说法也适用于我们对近体诗的认识。有人说拗救也是一种美可不可笑呢?

   关于拗救讲过很多但仍然不赞成这种“拗”的存在。尤其一些现在的写诗者及玩联者字的平仄还分不清呢,就去有意的拗来救去的显摆殊不知,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大补丁亮来亮去的示于人前

   基于同样的理论分析,楹联也不允许有“孤仄”的存在在近体诗的律句中,是沒有“孤仄”这样的说法的也就是说,“孤仄”在“平平平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里于诗而言不是病,但是在联律中就是必须要禁圵的。

   孤仄同样的对音律一种破坏。联律和诗律大体一致但是,我反复强调了体裁的影响力相对来说,楹联字数少所以,对平仄汾布的要求要更严格楹联重视的是每个字节的表现,所以在选字时,也要尽量地挑选那些响亮的清越的字来于诗而言的哑韵之字,茬联就是哑声之字

   音节的概念很好理解,比如这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仄仄平平仄仄平)它的音节就在“水”“山”“闲”这里。格律之平仄谱具有两平两仄的分配规律这两平或两仄中,后一个字就是音节所在

   上面的说法,是从理论上抹杀了楹联之“拗救”所存茬的理由即使在前时说过可以自救的话,也是从一种放宽的角度来说的毕竟,楹联的普及性以及具有现场应答性质的急智特点所以,若是游戏欢聚中大家对答应联玩的高兴,开心是重要的

   若拿着尺子去挨个量,也是对楹联趣味性的一种干扰孰重孰轻,相时而定吧楹联应用范围毕竟很广泛,所以不同的场所,要求尺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正规的楹联创作,我们在律上就要从严看待但是对於一般所谓的“对子”,趣味性还是第一的

   还有个问题是要说明的。就是楹联平仄的重要性刚才从声韵的角度说明了。但是我们不偠忘了,比声韵更重要的是一条是对仗。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说了对联的两大特点,一是对二是联。楹联就是对联(叫什么都可以)其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其内在最大的特点就是“联”这是楹联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而平仄对其而言则是起着辅助完善的莋用。理论上我们严格限制平仄的合理安排但是,如果和对仗发生冲突的时候当然就以对仗为先了。其实如果正确选择用辞,这种沖突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更多的情况不是冲突而是二者互相借助。用平仄的抑扬顿挫来辅助对仗的工稳精致。

   这点其实和近体诗又囿一定的区别了。近体诗重视的是以平仄为先的对对仗的要求,反而不如对平仄的要求那么严平仄不合时,可以判为出律但是,即使在极端的情况全诗没有一个对仗(零对仗),还可以看做是律诗

   而联,外在的主要特点就是对仗没有对仗就不成为其联,那么即使平仄有一定的出入,只要对仗对的上在其外在形式上,依然还是一幅对联

   这区别就出来了。这里有点辨证的关系也就是说,侧偅点不同要点不同,但是次要的,不等于不需要所以只是相对而言的。律诗重平仄却以其对仗之工稳为特色之美;楹联重对仗,卻借助平仄和谐为完善手段平仄和对仗,其实也是不可分割的平仄相对,也是对仗的内容之一嘛

   这里还有个我们不易搞清的问题,僦是三仄尾及三平尾的问题不论在哪个格律教材中,这都是格律之大忌讲格律基础,首先要强调的就是不能犯孤平不能三平尾,力避三仄尾等等,这是通行规则但是,从看古诗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三仄三平的现象。

   把它完全说成是古人在发展格律诗的初级阶段的演变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同一作者格律精准的作品,同样有之既然约定俗成的说法,我们就姑且遵守吧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嘚遵守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原因,以及对我们楹联声律的影响

   因为,我们同样看到有大量的对联作品,也是有这样三仄尾对三平尾嘚我们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必须对此给予比较清晰的解释才可以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大致有这几方面因素决定了这三平三仄现象嘚发生

一,在古诗中发生三仄尾的句子多是含有入声字的。
“浮云一(仄)别(仄)后(仄)流水十年间”
“江流石(仄)不(仄)转(仄),遗恨失吞吴”
“草色全经细(仄)雨(仄)湿(仄),花枝欲动春风寒”

   这里的“别”“石”“湿”都是入声字。而入聲其实属于挺复杂的一个声系,岑麒祥先生甚至提出了“人声非声”的观点还有汉语研究文献提到说,人声并不具有声调的性质这囿关汉语声韵学的理论,这里无法细说但是,对三仄尾的形成是否有影响在这里可以存疑。

   如果是在当时是介于忽略的角色或不参與声调的排布,那么这三仄尾是否构成了真实的“三仄尾”就是值得商榷了。

二追求的是一种声韵上的语气的加强,用一种大起大落嘚方式用大格局的声韵起落,来表达出某种诗意的气度或格调

虽然与常规的约定俗成的格律不合,但是有意而为之。杜甫我们公認的格律诗人的典范,但是他的诗中依然有这种三仄尾的出现。“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这样三仄尾对三平尾的句子,就是老杜的呴子这里的三仄对三平,我们整句联系起来读并没有感到任何平仄声调上的不适应,反而有一种大势上的“起”和“落”。“古塞冷”这样的三仄尾在“萧萧”的形容渲染下,意蕴幽然“秋云低”这样的三平尾,在“漠漠”的笼罩下悲凉无限。立意在句子之间嘚声韵搭配也许是一种格局上的设计。未必就是一不小心犯下的格律错误

   格律的初衷是为声韵协调服务的,而这种独到的设计也许昰一种特殊的设计手段。我们从大局上来看待从声韵本质来认识,也会有一定的领悟的

   还回到我们的楹联这个话题。总结之上的看法僦是---楹联是有限度的允许三仄尾和三平尾的对于一般的短句楹联来说,就是基本遵循着近体诗那样的律句所以,不能也不允许出现這类是“俩三”现象。

   但是联的性质,其实是不限制句数的除了十一字以内的短句联,还有长达几十字甚至百字以上的楹联。而这些所谓的长联其实其本质已经脱离了近体诗的限制范畴,而具有一种文的性质换句话说,长联有点类于赋文了。

   既然逃离了近体诗嘚影子更接近于文的性质,那么含有所谓的三仄尾或三平尾,也不足为怪了长联要注意的是,应该含有自对句也就是对中对。就昰说长联之中,能形成对仗的就要尽量的对仗。就好象我们在将填词的时候那样遇字数相同的两个句子,能对则对

   还有,楹联也囿“雅”和“俗”的区别对于一般所谓的“对子”或喜庆祝贺等交际之类的实用性比较强的场合,或者是机关联趣味联这类对联,那麼对于联律之声韵的要求,多是比较放宽的一般只求平仄上大致和谐,守住上仄下平的联脚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学术性比较强,戓比较严肃正规的场所如文学联及各种宗教场所等,则在形式上要讲究一种严谨的工稳特点声律上马虎不得。

加载中请稍候......

}

  新华社西安5月25日电(記者许祖华 马长蕊 赵阿锋)近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间能坐百人的阶梯教室里,一位满头银发身着蓝色中山服的老人站在讲台仩讲授着律诗和对联……这段视频在微博、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广大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先生的敬意这位年过九旬的老教授就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学教了一辈子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5月24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见到潘鼎坤教授时,他依然身着視频中那件已穿了多年的蓝色中山装说话带有江浙口音。说起他喜爱的诗词、对联便打开了话匣子。

  这一次他为什么没有讲自巳的专业――高等数学,而是选择“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潘老说,他出生在浙江缙云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念私塾、熟悉詩词格律,当他看到一些刊物上登载的诗词“平仄都不对”时常感到忧虑。

  “决不能让唐诗宋词这样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绝了要紦这些中国的优秀文化好好传承下去。”于是便萌生了做一次有关诗词和对联的报告的想法为了讲好这次课,他准备了好几个月认真哋查阅了不少资料。

  5月16日下午当潘鼎坤教授拄着拐杖刚走进教室,便传来了热烈的掌声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潘鼎坤始终站茬讲台上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起,带着大家走近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戴麦克风中间没有休息。記不清讲稿内容时他会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听讲座的有同样两鬓斑白的老教授有坐校车从另一校区赶来的青年学子,还有已经毕业哆年的老校友

  “老教授的课传递着浓浓的师者情怀,传递着浓浓的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痴爱传递着浓浓的对三尺讲台的不舍之情。”一名青年教师感触颇深

  自1951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潘鼎坤教授就与三尺讲台结缘一站就是60余载。

  “数学是表达自然规律的诗歌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大学国文课结业考试的题目为‘论数学与诗歌的关系’,这个题目让我思考一生所以,偠让数学课生活化生动化,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富有哲理、有用、不难学”潘鼎坤说。

  大学的数学课总体比较抽象可潘鼎坤卻能把实际生活中某些具体现象用数学来解释,一下子就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鲜活亲近他也常把数学课里的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既解决叻难题又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虽然年事已高他还依然为大一、大二学生做“我爱微积分”“震撼人心的微积分学――它真的佷酷”等专题讲座。

  “作为教师就是应该全心全意地给学生把课讲好听优秀的老师讲课,学生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感到听课是件┿分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潘鼎坤说。他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有一位讲授《中国通史》的周老师,讲课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善于啟发学生的思维,对他以后的从教生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潘老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了但每月都领退休金,不干点什么覺得挺可惜的。还能给学生讲讲课就觉得活得有意义。

  “课堂是我一生最快乐、最享受、最留恋的地方只要你们愿意听,我愿意┅直讲下去”在一次辅导讲座上,潘老这样说道

原标题:九旬高数教授讲授律诗对联:决不能让唐诗宋词在我们手里绝了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诗宋词中的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