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之懦道至圣佛,神,、仙、圣、鬼、魔。有什么差别谁的等级最高等

● 志意心身四大界必要分得清楚究竟怎样算清楚呢?如能本性如如不动把世间的愚人托起,使之成佛这便是志界,就是佛国如能心无一物,常乐无忧到处助人,这便是意界就是天堂。如果多思多虑贪多无厌,这便是心界就是苦海。如果为名为利争贪搅扰,花天酒地流连忘返的,这便昰身界就是地狱。用志意的便是先天用心身的便是后天。

  ● 志是佛的灵魂意是神的灵魂,心是人的灵魂身是物的根本。

  ● 志是纯阳意是阳中阴,心是阴中阳身是纯阴,意是由志中发出来的神念念上达,心是阴的所以下达。

  ● 佛国无心天堂净惢,苦海操心地狱糟心。

  ● 拿一个混沌来说也可分作四季:太古时是春,尧舜时代是夏周朝以后是秋,近代是冬我因为知道忝时到冬天了,所以做起事来总以收敛为主。然现时是已到春天了所以大乱,乱正是治的起头

  ● 人们自身都自有神佛,可惜人嘟迷了

  ● 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

  ● 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低

  离苦得乐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目的,昰所有宗教家伦理学家以及哲学家所共同追求和探索的最终目标。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必须首先弄清楚有的乐只是暂短的,其乐过去之后,会带来更严重的苦果当前的乐也可能是未来的“苦因”。而宗教和伦理所要达到的乐是永恒的乐要消减苦因,是来自性忝中的乐是“止于至善”的乐。这种乐不随外境的转移而转移故称之为真乐或极乐。哲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呮有精神境界提高了才会真正离苦得乐。所以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生永恒的真乐是统一的凤仪先生所讲的四大界,志、意、心、身即体现了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大境界。从个人来讲四大界是人生善恶不同的四种境界;从广义来讲,是包罗宇宙万有的四种不同范畴所有的圣佛、神仙、人、鬼及万物,无不囊括其中所以凤仪先生说:“须达通四大界,才能普度众生”先生是通过个人的实践,由诚而明彻悟了四大界的真理。他说:“我能装下四个大世界”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志界是超出三界止于至善的圣佛境界,昰无心的;意界是心地坦荡常乐无忧的贤人或神仙的境界,是净心的;心界是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苦苦恼恼的常人的境界是操心的;身界是争贪搅扰,为所欲为做恶多端的罪恶的境界,是糟心的四大界是人的去路。只有达到志界才会有永恒的真乐。

  四大界Φ志界的提出在人类史上,是对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解脱之道的又一次大阐明为人们走向极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志界、意界、心界、身界,代表人的四种不同精神境界是先生宣讲性命学说的专用术语,并不拘泥于古说故无须从古说中强求其出处与来源。

● 道是什么就是志意心身,但这四个字须要活用如执着一偏,就没用了

  ● 以身行事是坏的;以心行事是假的,不那么信人;鉯意行事是好的但仅能自身好,不能化人;以志行事是真的不但自己成而且可以化人,志达到哪里就真能做到哪里。

  ● 事坏人鈈坏的就是志界人。

  ● 五教圣人没有不是拿志当人的像孔子困于陈蔡,仍然坦荡自如正是用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死洏复活,仍救世人释迦佛被人割截肢体还是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神各教主不都是相同的吗,我常说五教一家正是说他们的精种是相同的啊!

  ● 用志作人是无说的,是不变的你欺我也是成我,打我骂我也是成我你假你诈也是成我,就是杀死我也是成我像岳飞和秦桧的事,就是个实在的样子

  ● 真到志界,半点气火也没有只剩真乐了。

  ● 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僦是佛了。

  ● 到意界才能得着才能乐起来,但是不由意到志上终久还得退回来,还不乐了

  ● 怎能知道得道呢,得着道的必樂

  ● 意界人是知足常乐的。

  ● 用志意做人决不许怨人,不怨人则法轮自转

  ● 以心为主的,一个月挣十万元也不够用

  ● 用心当人的人,就像用绳悬在梁上似的外界来事一冲就动,动就是苦哪如知止而定,定而自静

  ● 多思多虑,贪得无厌這便是心界,便是苦海

  ● 心是下地狱的苦根。

  ● 为名为利争贪搅扰,花天酒地流连忘返的便是身界,就是地狱

  ● 使脾气就是身界,就是鬼

  ● 人要是能定在志界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来找你你若是定不住志,就是天天求佛佛也不悝你。

志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凤仪先生说:“志界的本性如如不动,光明澄澈无人无我,一切无说是无为无不为的。”太上忘凊至人无心,不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心中只有众人,而无自己毫无气火与阴私。其心愿是托起世上的愚人使之成佛。志界纯阳无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已达到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的圣佛境界故曰志界是佛国。

  因为志界具有大智慧看破一切,达透因果所以“如如不动”。他从不为自己打算不为外境所转移,无我相无人相。看见众人好他发欢喜心,看见众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绝不怨人没有阴私,所以才说“纯阳无阴”(非生理上的阴阳而是性理上的阴阳),“一切无说”

  志界心中存众生的道,明叻佛、神、人、鬼(包括物)之所以成即掌握其生成变化的规律,然而对后天的财势名利毫无作为从形象上看是无为的,但在先天上却有无穷的能量,故曰“无为无不为”正是体现了老子的“大制不割”,孔子“君子不器”的精神

  志界包涵非常广泛。凡是超絀气数了生脱死者,都可归入志界志界即是佛界。志界的究竟便是佛果的圆成。当然志界里还可分许多层次。不过能恒常以“誌”当人,处处以志界来要求自己者只可称为“志界人”,但距“志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佛家有一句话,叫作“人成即佛成”先生主张,伦常有缺陷人道不圆满,是绝达不到志界的所以先生一贯教人以“尽伦立命,死心化性”为成圣成佛的必由之路志界昰“三界合一”升华的结果。

  凤仪先生说:“事坏人不坏才是志界人。”常人因为事情坏了事业失败了,往往颓靡忧伤气馁失朢,甚至消沉丧志一蹶不振,这便是事坏人也随之坏了志界人正与此相反,以为逆境是锻炼人的好时机事情虽坏,但自问无愧内鈈动心,外不动性而在道业上,却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坎坷逆境正是千锤百炼的过程。凤仪先生说:“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吃亏、忍辱、受屈,正可以给自己消除许多罪业从反面找好处,存感恩心这便是以“志”当人。先生说:“志是无烦无恼的无荣辱,无囚我无分别的,打他他以为给他增福,他把世界看成是因果的所以无争。”有人问道:“那么志界人就是傻呵呵的吗”凤仪先生說:“不对,正是特别的精明啊!可绝不像后天人那样阴谋奸诈啊!”

  先生说:“志诚感佛”志是成佛的根,志真诚了自然与佛楿通。这是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有亲自体验的。他救杨柏时大彻大悟,守坟时诸佛诸祖都来相会,正是志诚的感通

  先生说:“以志行事是真的。”因为用志做人是“纯”的没有一点掺杂,没有名利得失、情牵物累的干扰所以他的生命是纯净的。“志界无心”做了好事,并没有存我要做好事的念头正是无心为善的“善”,因而无求报酬之心无表现自己的想法。“杀身成仁”、“舍生取義”是志界人的本色但并不是为了“成仁”而杀身,也不是为了“取义”而舍生认为这是分内的事,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说以志行事昰真的。所谓真就真在“无心”上

  “世界没好,就是我没好”是先生常用以自责的这正是认世界的“不是”。他以拯救世人为己任是志界的胸怀,是大慈大悲的体现菩萨从不责备世人过,见世人有过错他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先生说:“达到认不是嘚真处就是佛国。”便是此意

  志界是托底的。先生说:“佛居在低处”常常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先生为了潜心求道考察民情,尋觅知音曾乞讨访道。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世人以乞食为生。《金刚经》开宗明义便让我们知道“世尊乞食于舍卫大城”这是有力哋说明了真正学道、修道者,必须“矮到底穷到底”,要和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的思想彻底绝裂常常和下层社会人打交道,“托起愚人”这乃是志界的一大特色。所以先生说:“我翻世界(彻底改造社会)以李永成(最愚笨的人)打底”

  为什么说志界人是“太上莣情”呢?似乎从表面上看志界人冷漠无情不关心他人。但他所关心的是全面的是关心他人的心性,不单纯关心人的身界而是关心囚的三界,所以往往不易被人感觉到

  人生处在极度艰难的境地,甚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进也不能退也不成的时候,惟一出路便是用“志”。定在“志”上巍巍不动,内心有正确的主宰毫无妄贪妄求之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囸义,坚持到底不动心,不退转如此方能显出志界人的价值。好事坏事都牵不动自然不遭魔。所以先生说:“志是擎天柱志是降魔杵。”

  生死离别是世人最大的痛苦但又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而志界人对此却看得很平淡处之泰然,认为这是大自然规律洅美满的家庭、和好的夫妻,总要有离开的一天世上没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况且用“生死一如”因果规律的观点来看生死聚散是有一萣因缘的,是正常现象有生必有死,而死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实际上,宇宙大生命是不生不灭的何必啼号哭泣、痛不欲生!所鉯志界人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其处事的心理和生活情态,往往与常人相反故不易被人们所理解。

  凤仪先生说:“真到走界半點气火也没有,只剩真乐了”这是“去习性,化禀性止宿命,了阴命”不断拨阴取阳,提高精神境界的结果气火是造成人生烦恼嘚根本原因。修道者通过积功累德和人事磨练洗刷掉蒙在心性上的尘垢,清除精神上的垃圾天性得到复明,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所鉯只剩真乐了所说的真乐和世俗的物欲之乐,是截然不同的物欲之乐是依附于物质之乐,是满足人欲之私的乐这种乐来自身外,是幻假不常的而且必将带来苦的后果。因为这种外部条件一旦失去便苦不堪言了(如丢掉官位,失去财产等)志界的乐是来自本身的性天之乐,是没有“苦因”的乐不假外求的,不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并不会影响其乐,故谓之真乐这是无法用世俗的观点来理解的。

  世俗之乐是着意在“有”字上“有”必然有得有失。而志界之乐是落实在“无”上一切皆无,与世界合一当然就没有得失了。世俗之乐正因为“有”有财产、有名利、有地位、有权势,心上的压力重重患得患失,所以乐后必苦而志界的心里,不仅无权无位无财无势,连“我”都无“本来无一物”,当然也就无任何挂碍了无挂碍,自会清净圆明永保其乐。孔子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正是体现了志界的真乐。

  志界是达全体的圆通无碍,对于人和物的道都一目了然。先生说:“志堺的人对他人的道都知道所以不替人着急,因为既然知他的道就知他早晚必能归在道上。像麦子和高粱种的日期差不远,而五月收麥八月收高粱,农人也不着急正因为知道物各有时呢。”所说的知他人的道即是了解其性、心、身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洞明其湔因后果勿忘勿助,循循善诱方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是先生教导后学们学噵学佛的重要纲领。换言之即是存志界心,说志界话行志界事,就是志界了当然不是像说的那么简单,必须经过刻苦的修学严格嘚要求,使自己的生命改造成为佛的样子自然就是佛了。这主要说明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必须达到相当高的精神境界,才有成佛的可能也就是说,要想死后成佛必须活着的时候,就达到了佛的境界不求死后成佛,也必然是佛了如果生前仍然贪恋尘缘,烦恼未断洇果不了,尽管你下过什么样的“功夫”妄想死后成佛,那是自欺欺人断难如愿的。

  古往今来人类发展史中,总有一些出类拔萃的觉者他们不仅是做人的榜样,更为人类踩出一条通往超凡入圣的途径他们是志界的典范。先生说:“五教的圣人没有不是拿志當人的。像孔子困于陈蔡仍然坦荡自如,弦歌不辍正是用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三日复活仍救世人;释逆牟尼过去世被人割解膚体,还是说我成佛先度你他们这种精种,各教主不都是相同的吗我常说五教一家,正是说他们的精种是相同的啊!”

  凤仪学说初读起来,似乎理论广博却语言浅俗。然而通读起来可发现其学说确是完整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躬行实践可使人臻于至善。那么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本篇时,便可领悟其核心就是四大界中的“志”。这个“志”不仅是目的同时也包涵着原则、途径和方法,是先生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用“志”来衡量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先生说:“我平素是自守用志待人用意。”

意界是低于志界而高于常人的境界尽心知性,由诚而明可以窥知宇宙大生命的道理。其为人也坦荡自如,大义宽宏推己及人,让而不争知足常乐。与人相处是淡情的凡事公字当先,为众人着想胸怀远大,豁达开朗从容自嘫,心性有无限的洒脱故为净心人。阳中微阴在儒则为贤人,在释则为神或天人意界是天堂。

  意界人不追求物质享受善处环境,随遇而安故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内省不疚”,故无忧无惧心地坦荡,无牵无累故从容自然。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正是意界人

  意界人认因果,遇着坎坷逆境知道是因果使然,故无怨无悔处处坦然。意界人不争名不贪利先生说:“世人都怕水深大热,怕死在里面岂不知好名的死在名上,好利的死在利上每天都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还不知道呢!峩教人不争名是‘入火不焚’不贪财是‘入水不溺’。”这正是超然物外

  意界人为何能永保其乐呢?因他一心存道不考虑自己嘚得失,内心安祥所以常乐。倘若不乐了便是私心在作怪,考虑个人的得失或看他人的不对,起了烦恼啦先生有个极妙的比喻:“不高兴是生心眼啦,‘意’像皮球是的贵乎无漏,有针鼻大小的眼就漏气啦!”孔子的学生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仍不改其乐孔子赞叹说:“贤哉回也!”他这正是意界的体现。那么颜回何以不改其乐呢他乐不是乐的贫,而是乐道

  意界最突出的特点,昰大义宽宏能容能化。不仅能受屈能忍辱,并且能从内心里把它“化”了化为无有,不留阴面的痕迹人的意大就是性量大,有多麼大的性量才能办多么大的事。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方能成住“志”“志”必须由“意”来维护,意不成誌也不能成。常乐无忧是意大的结果;意大是常乐无忧的保障

  凤仪先生说:“意界是讲让的。”有功劳让给别人有不是自己认过來。把义务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考虑物质享受与待遇。“多干活少挣钱”,是凤仪先生青年时期为人扛活时的第一原则这正是意界的夲色。意界是知行合一的闻道即行,不尚空谈生活绝不奢侈。先生主张读书要把书上的道理变成实际行动。他常说“念书不如念人”意思是说,要把书念到人身上来遵照书上的道理去做,才是真念书

  只顾一身的修炼,而不能笃尽伦常、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嘚不是意界。先生说:“没有外功的不能成内果”没有外功的内果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绝不能持久。所以意界人既着重尽伦常、創业绩、扶困济贫又着重心性上的修养锻炼与提高。外功与内果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创成了事业,立下了功劳不能陷在里边,要“功成身退”方是意界人的作为。先生曾以蚕作茧为比喻说:“蚕作茧不是想永远住在茧里面是要化蛾从茧里习出去。人做事也该如此如立义学,创会体不是要老死在里面不过是借它成道就是了。现在的人办一宗事业。就当做后半辈子‘养老地’该有多愚!张雅轩创腾鳌堡淑贞女子义学,办得很有成绩人材出了不少,学校也不困难了我劝他离开,和学校脱离关系教职员和学生,一致挽留他自己也不愿离开。我说:‘你们也太愚了!水若不流就该臭了他是个头前人,把你们教成了他不出去开路,将来你们都要烂死在這里!’我逼了二十多天他才离开腾鳌堡。向北省(吉林、黑龙江省)去化人他因此明白了四大界的道,女义学才得发展起来”所鉯功成身退是意界人的一条重要原则。

  意界人心里装着大众时时刻刻以造福众人为已任,为了众人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苼命。他所办的事情不仅是有利于众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众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道德风化的普及因此意界人经常从事劝卋化人的工作,不仅心存自己应行的道更经常格物他们的道,他最能理解他人的心理推已及人,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不论在家庭和社会充当任何角色,总是以令人宾服为原则重感化和引导,使人心悦诚服为宗旨他深知欲教育谁,必须首先容下谁而后方能达到預期目的。

  意界人“闻过则喜”一旦听到他人指出自己的过错,不仅不反感且能虚心接受,衷心感激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妀过迁善使自己更加完美。缺点和错误减少了则生命中的阳光便增多了,阳光充足便能照破黑暗,所以意界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歡迎,令人感到亲切

  凤仪先生说:“怎么能知道得道了呢?得着道的必乐”得道就是看破尘缘,了司人生不再被情牵物累,打破尘劳的束缚心灵解放,自有无限的洒脱焉能不乐!

  常人看见他人不对,不是斥责就是生气,结果不仅不能使其改正缺点且噫生反感,往往事与愿违意界人讲诚意,“诚意就是净心”净心就不许心中装着人家的不对,不许存阴先生说:“看见人家不对,峩能乐起来(不生气)好像用沙子磨铜镜子一样,正是给我开光呢!由此以后准明若从此不乐,不但没放光反而被他污了。因为不對的人已经错了你再不乐,就把他压住了所以这罪便成为不乐那个人的罪了。”

  意界是阳中有阴达到志界,才是纯阳所以意堺人必上升到志界,才有把握先生说:“到意思界才能得着,才能乐起来但是不由意到志上,终久还得退回来还不乐了。”佛家讲鉮界可以享天福但如果只顾享乐,天福享尽了还必要堕入轮回。所以必须修到了生脱死的罗汉(相当于志界)境界,才能不再轮回叻

心界人以私利为重,人心(私心)为主享受第一,贪多无厌处处以私心用事,所以多思多虑患得患失,勾心斗角不重信义,鉯名利地位荣华富贵,为终身奋斗目标虚荣心强,人情太重与人相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生怨气。狐疑心偅嫉恨心强。遇顺境流连忘返遇逆境忧伤恐惧。心界是阴中微阳帮遇事有时也能为大体着想,但归根结底还是以事不亏已为原则。争贪不足使机弄巧,气火用事苦苦恼恼,习性禀性相互为用,情牵物累操心不已,好看人家不对其行为不受天性和道心的领導,长期陷在尘劳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实为人间的苦海

  世上大多数人居于心界。心界人又可分为许多层次金钱是人所共争的東西,有了它可使人的物质生活提高。钱财多了站在人前扬眉吐气,说话硬气好像有了钱,便有了一切所以金钱的诱惑力非常大,多数人为了它疲于奔命,有的人为钱不顾人格,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竟至堕落正如一位名说的那样:“如果钱财成为崇拜物,那么你便成为他的奴隶它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贪心是无底深坑况且钱多了,可以为所欲为尤其那些不能约束自己的人,钱便成叻步入下流的催化剂以金钱为主的人际关系,是利害关系极为脆弱,最易产生矛盾频生纠纷。这便是心界人的最大特点

  权势哋位是人所羡慕的。有些人为了向上爬抑人扬已,手段卑鄙蝇营狗苟,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心界人的本事在此可表现得淋漓盡致。其机谋巧算无以复加,依仗权势坏事干绝,最终无不身败名裂先生说:“能力越大,挣钱越多心里一道道德也不存,他非糟不可怎说呢?他有能力而没有道德必要依仗势力,使用势力使用势力,所以必糟”这种人是必要造下无边罪业,害人害已的

  凤仪先生说“心是苦海根,落心界就没有头”心界人贪得无厌,奢望无穷其实,贪的越多损耗的精力也越多,期望越大失望嘚也就越大。佛家讲的“八苦”有“求不得”苦就阐明了这个道理。所以说“心是苦海根”他永无满足之时,所以说“落心界就没有頭”

  贪高要好是心界人的通病,是受虚荣心的支使妄贪妄求,然而无不以大失所望而告终他所想的,多半和自己的实际条件相詓甚远枉费心机,徒增烦恼所以先生说:“满世间的苦恼,都是由不知足上来的只一个好高,把满世的人都坑了向下一矮,福就無边可惜世人都不知道呢!”这是因为他们想的和做的相矛盾,想的很好做的很糟如果能一心一意地住好上去做,不求好也自然会恏。语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便是说明这个道人若能从内心里矮下来,处处知足自可转烦恼为幸福。

  心界人在家庭中鈈研究如何当好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如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只是一味的贪财贪物先生说:“只因他贪,贪就不能成就像贪長的葫芦,终不能成‘霜降’就该瘪了可是那个成的,虽然小却不怕霜。”这是心界人后果的极好写照奔波劳碌一生,最后一无所荿终于落下个苦果。

  心界的人的人际关系是好恶多变,盛情用事顺我则喜,逆我则怨有利则和,不利则崩喜怒无常,翻脸鈈认人他对人的评价是塞纳河公平的,以我为中心对我好,就是好人对我不好,就是坏人不问对面的居心是否正大,为人是否刚矗他的两眼专盯着他人的短处,不看人的长处总是认为别人对不起我,心里装着的都是人家的不对非怨即恨,阴气装满了必然多疒。看顾见他人的进步便增长自己的妒心压制别人,抬高自己

  心界的人的“好心”,是强加于人的要求他人按自己的观点去做,特别是对亲人更甚不问对方的承受能力如何,是否理解如果对方不照办,便要发火或怨或恨,更美其名日是:“我是恨铁不成钢我是出于好。”结果事与愿违给彼此都带来许多苦恼。这种“好心”却起到坏的作用。正如一位认为自己讲解非常透彻并很卖力气嘚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水平,致使学生理解不了无法接受,能说这是一位好老师吗

  “贪高的必糟糕”,是心界人一种常见的下场凤仪先生说:“人只知学高(贪高),终久还得矮怎么说呢?高处是人所共争的地方常了,没有不低落的所以高中极低,低中极高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少啊!”人世上的规律就是这样有高岗必有下坡,它是不能随着人们的愿望而转变的所以真正的高人常常處于低处,不一定被人们所发现因为在高处是极容易跌落的。

  有些人多思多虑无事而有事,有事而无事心中总在不停的想事情。为子女为儿孙,为家庭为生活,多少年后的事情总在处心积虑地寻思,瞻前顾后想个沉完,掉在“心窟窿”里疑神疑鬼。总恏像有些乱事萦绕在他的心头其实,现实中并没有任何事情值得他如此愁眉苦脸的先生说:“沉脸不乐的必是不知足。”这便是被心堺的牢笼长期困扰着“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他只不过是自我折磨而已,这是典型的心界人所以先生说:“多心就是多罪。”

  自己认为自己是好人别人也认为他是好人,好事确实做了不少但他内心深处有个求名的心,好事不能白做吃亏要吃到明处,都囿让大家知道他认为好人必然立即得到好好报,所以有一点“不好”或刺激他也承受不了,一旦有人说他的坏话他便气的不得了,長时间心里过不去想不通。这种好人当的很不自然很累,压力很大生怕有人破坏了他的名声,心中好苦长久沉浮在心界里,实际他并未脱离开苦海。还有一种人喜欢做些好事,并求神拜佛祈求保佑,保佑他发财保佑他生儿生女,保佑他一生平安他抱着一顆私心学佛,一旦未能如愿便怨天怨地,后悔失望这不是明显的违背圣佛的教导吗!他陷在心界里而不自觉,名为学佛实则谤佛。

  严格的说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忿怒恐惧,贪恋忧患等情绪,都未出心界如《大学》曾明确指出:“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囿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四条中违犯一条,心就不正了心不正不就是心界人吗!

  徝得注意的是,切莫做心界的“好人”心界的好人最容易误了自己,很难提高的所谓心界的好人,主观上是想做个好人大家也公认怹是好人。这种人自尊心极强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别人确能得到他的利益然而他特别爱面子,顾虑重重总怕别人议论他的短处,哽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过分的谨小慎微。不想占人家的便宜他给别人好处可以,但别人给他一点好处他便受不了,欠了人情要立刻還上,否则心中不安,这是虽不能说是错误但却表明了他的心量太小。他常看人的脸色行事别人对他产生一点误会,他便急于解释好表白自己,担心别人不了解他是个好人外面表现很平静,一本正经但心中却不断起波澜。里边总是夹着“馅子”不肯暴露真实媔目。他活的太累拘拘谨谨,不能放松自己总提着个苦心学道,怎么能超出心界!学道本应由里向外好“心正而后身修”,但他是甴外向里好先从表面上下力量(内外很难达到一致)。由内向外好是先从心上下功夫,言行受心的支配自然会内外如一。然而他是先从外边下功夫很怕外面的形象学的不像,心里替外在的表现着急这不是越学越苦恼吗!所以这种人永远在心界打转转,很难真正提升洎己的精神境界先生说:“这样的人不是学道,是学好样儿的”

  有一种人,学道的心非常急切恨不得一下子把“道”学到手,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精神上不得放松。其实这种人一开始就补“无明”之障把自己和道隔开了。下边说个故事:

  古时有一少年来到屾上访高师,学剑术

  少年问:“师父,我努力学习需多少时间能学成?”

  师父答:“大约需十年”

  少年:“父母年咾,我不能长期在外如果我拼命加紧学习,大约需多久”

  师父:“你要特别着急,大概要二十年”

  少年:“你先说十年,現在又说二十年那么我用最大努力,不怕辛苦用最快速度,要把师父教我的剑术学会”

  师父:“按你的说法,那就非三十年不荿”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少年越急于求成那么,他离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越远少年不懂此理,当然学不成

  我們想一想,抱着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学剑尚且不成,何况学道!学道和求学问不一样求学问是日有所增,学道却是“为道日损”学道昰要去掉坏习气,化除阴浊的气禀性而急躁只能助长不良气质,这岂不是背道而驰停留于心界!学道不要和他人比高低,更不可“努勁”学道是要立志,立志是经常不变的而“努劲”是一时的冲动,不能持久这些地方不研究清楚,出不了心界

  还有一种心界嘚“好人”,能窜不能化他肯吃亏,能忍辱似乎不动声色,但过后放不下残留的阴气隐藏在心里久久不化,极易转成疾病其实,這样人只能算半个好人外面给人一种好印象,内里却损伤了自己所以,关键是容忍之后能够放下,心中不存阴把阴浊之气化了,財能超出心界

身界人,以肉身为主全部精力服务于肉身,以物欲的最大满足为人生目的他损人利已民,不择手段好发脾气,人伦敗坏伤天害理,无所不为心中只有自己,不考虑别人从不承认自己的过错。他花天酒地流连忘返,杀盗淫妄嗜欲伤身,与人殴鬥习已成性,违纪犯罪国法难容,终至身败名裂坠落深渊,为众人所唾弃他是社会的败类,人群的祸害身界纯阴无阳,是人间哋狱故先生说:“身界人是破坏的,是糟心的身是地狱的根。”

  首先探讨一下身界形成的根源看看那些由于作恶多端而服刑的囚犯,而是由小引大由浅入深地逐渐变坏的。一开始多数是沾染上不良习性,吃喝嫖赌吸毒等等天长日久,积重难返终至走上杀盜邪淫等犯罪道路,被绳之以法关进监牢,过着人人间地狱的生活追源溯本,多数是由于恶劣习性所造成的正如一位名人说的那样:“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幸福叫你付上一生的不幸。(此幸福指物欲泛滥)

  再看看有些人由于一点小事,话不投机轻则吵骂,重则殴斗挙脚相加。由此而引起的凶杀惨案屡有所见,恶果促成悔之晚矣。这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他走上犯罪道蕗的呢归根结底,无非是由于互不服气而引动了气禀性,发作时如下山猛虎,竟而西康成不可挽回的大祸先生说:“使脾气就是身界,就是鬼”

  综上所述,前者是习性滋长的结果后者是禀性发作的结果。所以先生一再教人们“去习性化禀性”,由此可见其作用与意义,是何等重要!从习性和禀性上下功夫乃是防止流入身界的正本清源之法。

  从身界的行径来看是心性和肉体的关系颠倒,致使心为身所役的结果如果身能接受道心的领导,行为端正物欲淡泊,居家则能孝悌为重在外则必忠信处世,自能超出心身两界因此,身只可听命不可为主,否则必自己造罪,亲人忧心

  身界人闻过则恼,从不接受他人的批语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交结一些酒肉朋友不务正业,狼狈为奸以私害公,触犯刑律不知改悔。在亲人近人中则横不讲理,以非为是表现为搅情,糟心

  有人说,某人虽然脾气不好但心眼好。其实只要一动脾气,便已经掉到身界的圈里了耍大脾气的人,必要伤人把人镓打骂完了,心眼再好有有何用!况且动脾气的时候,心中必要充满恨怨心灵已经被严重的污染了,这怎么有算作心眼好呢既伤别囚又伤自己,所以必须心好性也好才算作完整的好人。

  身界人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有的是在孩提时期,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花钱无度,凑成奢侈浪费为所欲为的恶劣习惯,成年之后积习难返,便堕入下流不知不觉地陷入污泥浊水里,不能自拔有的时升官司发财后,醉心享乐贪赃枉法,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物欲横流染上各种不良嗜好,被子汹涌地毒流恶浪吞噬卷入了罪恶的深淵。有的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损公肥私,甚至依仗权势巧取豪夺,丧尽天良终于落入法网。身界人不信因果但却被因果所缚。

  有的人私心太重,恼怒恨怨萃于心人不对意,事不遂已民或长时间受情牵物累的困扰,阴气充塞郁积成疾,伤及脏腑久病卧床痛苦不堪。这种身界之苦不正是由心界的苦海而堕入身界的地狱吗!

  身界人不能成事,只能败事心四时八節人是聚财的,愈多愈好贪得无厌,而身界人是破败的有多少产业,也不够他挥霍的败坏所以在家庭是败家子,祖先父母遗下的家業到他这辈,不败坏光了不能罢休在社会上,人家建功立业他则损公败业,身界人是社会的蠢虫人间的败类,已丧失了自尊心囸如失灵了的车闸,没有控制能力不能约束自己,所以身界人走的是地狱路

● 定在志界的人就是佛国,不论境遇好歹贫富得失,荣辱丧存一切不顾,总是如如不动只知以志为人就是了定在意界的就该常乐,无论大小总可以成神,心界人常思常贪是无边的苦海。今人拿心学佛离佛界有亿万里,那又怎么能成佛呢

  ● 人们只知求大求高的,绝不能定住志志是得时时知足,才能成的

  ● 占便宜乐的不是好人,吃亏生气的也不是好人必到志上,才能无动无不动

  ● 若到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像我手中无钱,敢接辦善德当这正是迈大步。

  ● 定住位就是君子定不住位就是小人。红尘是心若用心就出不去红尘。

  ● 我始而定意真灵了。泹我还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掐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一切皆在道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 神是光光奣明,亮亮堂堂的;佛是无暗、来应去静的;人是要思道求道的;因果世界(身界)不思道也不求道遇事就互相搅扰。人是因果生的所以要由人而为神,由神而成佛才算到目的。

  ● 平常人当着不好的时候求好既然好了,还要求好志界人就不那样了,好也好歹也好,总是无说落心界就没有头,意界是讲让的

  ● 人定胜天,是定住了自己的本性乐哈哈的不动,就是胜天了

  四大界各论,对第一界的体与用已有了大略的说明,可使我们对四大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心身两界的烦恼与痛苦,志意两界的幸福与快乐已清清楚楚的摆在我们面前,何去何从任意选择。然而人们为什么走向心身两界如下坡那么容易,而走上志意两界如登山那么难呢正洇如此,所以要研究四大界定位合自己脱离心界或身界,而登上意界或志界首先必须为自己定位,定在哪一界实际便是把根子扎在哪一界上,方向不同则走的道路便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完全不同了包括世上所有的人在内,不管你承认或不承认无不每时每刻都沉浮于四大界之中,只是有些人不能自觉而已

  四大界定位,必须首先认识自己当下是居于哪一界要根据个人的现有基础,从实际出發比如,心界人想要定在意界就要决心消除原来所以成为心界的诸种因素,尤其心理因素是最根本的因素意界是知足常乐的,不乐嘚时候就要找出不乐的原因,必定是受私心的支配了不是贪心未止,就是欲望没有满足或是看他人的说话行事,不合我意了由于惢中不满意,便很有可能发动脾气这便是落到身界了。如此则距离意界就更远了所以随时随地都要反省自己,用四大界来对照自己忣时改正,方能向上“挪界”一念天堂,一念苦海意界就是天堂,心界就是苦海升降沉浮,操之在我

  身界人欲挪界,就必须咹分守己勤俭度日,不做越轨的事情严格要求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境界。

  凤仪先生说:“道是相对而苼绝对而行的。”比如父亲和儿子父子之问便产生一条父慈子孝的道,这便是相对而生为父的不问儿子孝不孝,我必须尽慈道:为孓的不问父亲慈不慈我必要尽孝道。这就叫绝对而行就是意界。如果父要求子尽孝或子要求父尽慈,这叫“要道”(索取),必嘫产生家庭苦恼这就是心界。

  人们的苦与乐往往是随着自己心境的转变而转变的。从前有个老太太天晴也哭,下雨也哭几乎忝天都在哭泣中度过,乡人都叫她“哭婆”

  一次,有位老僧问她:“老太太你干么每天哭个不停?”

  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兒,大女儿嫁给卖鞋的小女儿嫁给卖伞的。”老僧说:“这不是很好吗?”

  老太太不以为然的说:“好什么!天晴了小女儿的伞卖鈈出去;下雨了,大女儿的鞋没人买真是愁死人了。”

  老僧说:“你应该这样想:天晴时大女儿的鞋销路准好;下雨了,小女儿嘚伞生意就兴隆这不是很好吗。”

  老太太昕后恍然醒悟,心境立刻转变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总是乐滋滋的

  对于每件事的发生,是喜是忧就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问题,一念之差就有天壤之别。愁就是心界乐就是意界。外境的改变是不太容噫的,但人的心境转变则全在于自己。四大界定位是随时随地可以定位的运用纯熟时,自然就不会再落入心、身两界了

  当然,洎己的为人要定在哪一界,还必须有个总的指导思想定位之后,就要向这一界上下功夫

  心、身两界的人往志、意两界上转移,鈈可能一蹴而就不下一番艰苦的功夫,是达不到的不过学道和学技能不同,学技能是前进学道则是从贪得无厌的现实中往后退。比洳心界人是以满足欲望为主,贪争不足而学道则是把心退回来,不贪不求与世无争,知足常乐这乃是道业的提高,是意界了所鉯凤仪先生说:“学道是极容的事。人们都认为很难.其实.只是向后一退就是了”

  常人在外境不如意时,多从改变外境着手如果外境能得到改变,合乎理想了当然是好事。然而却有许多时候,外境是无法改变的处于这种情况下,便要委曲自己勉强从事,內心长时问痛苦得不到解决。由于心情上的压抑精神上的苦闷,很容易造成对健康的损害甚至长期处于病苦之中。究其原因是只知改变外境,而不知改变心境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顺应自然从逆境中得到考验与锻炼,不仅不怨天尤人且能提高个人的精神境堺。前者是心界后者便是意界或志界。所以意界人治心不治境心界人治境不治心。其实人的境遇是千变万化的,心境只有一个如能把心境治理好了,心不随境转达到如如不动,随遇而安什么都好,以无变应万变这不是一劳永逸吗!先生所强调的“找好处”的朂大效用,便从这里体现出来了当然,也有些时候心情转变了,而外境也随之转变了

  “学好儿”的人是受虚荣心的驱使,学道嘚人是意志力的作用学好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求着别人说我好尽量掩盖缺点,所表现的多是假相这样的人纯属心界,再往下一滑就堕入身界。学道的人是不求人知的为人处事,只求心安理得俯仰无愧,心地扫一荡是意界人。

  心、身两界人不仅为自己造丅罪过且为儿孙埋下罪恶的种子。而志意两界人可为子孙扎下善良的根子“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慶,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修善积德之家不仅为个人造福,同时也必然给子孙留有余庆:一是有形的如父母以身作则,直接为儿女造成好的影响;二是无形的老一辈的德行,可为儿孙后代遗下善良的“信息”可传之久远。与此楿反心、身两界人,所留给儿孙后代的是余殃(如损公肥私者)先生说:“以公款济一己之私,是德中之贼德中之贼,罪更大”叒说:“私用公款和善款留给儿孙。那等于给儿孙喝毒药酒一样”种欺骗之因,必结灾患之果所以心、身两界人,不仅害了自己更害了儿孙,真是贻害无穷

  四大界定位,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为自己终身定位,这一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仅是定在意界,不過是神界只能得到人间福报,或未来享天福福尽,仍堕入轮回如能定在志界上,其归宿则是跳出三界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另一種定位,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为自己定位,如对某一桩事情当用哪一界去处理。尽管小事也不忽视,如此可为自己的最终归宿积蓄“资粮”。先生说:“我始而定意真灵了。但我还嫌它小我才定志。一切无说不挣钱,也不花钱只是讲道劝人。一切皆在噵中求死也死在道上,活也活在道上”

  超出心界,上达意界必须从死心化性入手,死心即是不动心欲不动心,必须从万境中開始锻炼:在财色名利面前能看得淡,不贪不争:对儿女亲情不牵心;在夫妻之问看得开,放得下;在眼花缭乱纷纭复杂的世事里,能经得起考验与锻炼如此,才有跳出心界、达到意界的可能否则,强行割断伦常逃避尘缘,未经过实际的磨练而心底深处仍潜存着牵缠挂碍,这等于搬石压草根株全在,一旦搬掉石头气候适合,必然故态复萌为害益烈。人对于亲情怎样才能看得淡呢?凤仪先苼说:“人都把妻子儿女看成是自己的所以操心。若把我看成是女人的男人(丈夫)是儿女的父亲。你爱恭敬不恭敬这样自然就不動心了。”这正是定在意界上了

  意界的最大特点,是常乐无忧怎样能保持长乐呢?先生说:“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落底”心囿忧虑,当然乐不起来为什么有忧虑呢?心中没有底,才忧虑如能把心落到底,真正做到不贪不求处处知足,随缘而安哪能不乐呢?所以老子说:“知足常足。”常足就能常乐常乐才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假如家财万贯仍是愁眉苦脸,那么钱财再多又有何用?修道的人只有永远保持快乐,才能永远阳气充盈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佛家讲:“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先生说:“想誠意就得乐,无论事情好坏也得要乐。”又说:“乐就是天堂愁就是苦海。”

  凤仪先生说:“意不怕大越大越好。”意大能够嫆纳一切涵养一切。“意大”和“常乐”构成意界的两大主要因素常乐才能拨阴取阳,意大才能超然物外这乃是走上志界不可缺少嘚重要基石。所以凤仪先生说:“意不诚志也不诚,意放不开志不能定。”又说:“心小的意必不诚性窄的志必不诚。”

  定位关键在一个“定”字上。定住位才能扎根定才能辨明方向,定才能看得远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乃是最夶的定力,定力蕴蓄着不可思议的能量看来,定的功用何其大也!佛家讲戒、定、慧三学,其中定是关键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萣而后能静”先生说:“定住位就是君子,定不住位就是小人红尘是心,若用心就出不去红尘”用心就定不住位,定不住位就被私惢妄念所奴役在心界苦海里沉浮,怎么能出离红尘;这里所说的定住位是指要定在志界或意界,得失荣辱苦乐均不足动心。孟子的“四十不动心”就是“定志”的功力

  定在志界,如如不动一切无说,无人无我只剩真乐。如如不动即看破一切,没有气火富贵贫贱,荣辱丧存均不动心;什么叫作一切无说呢?从小的方面来说,在生活上绝不挑剔,衣食住行随缘而安。在他世间竟没有鈈称意的东西,一切都好吃白菜好,吃萝卜也好下雨的日子在雨中,刮风的日子在风中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景所以真乐永存。從大的方面来讲志界是和天下合一的,处处为众人着想先生说:“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庭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所以定在志界是无人无我人我一体。因为没有私心不计较个人利益,所以能忍辱能担怨,无争搅无挂碍。志界能看透一切识破因果,性命合一具有大智慧,无为无不为无动无不动,再能与宇宙大生命合一时自可超越时空,直达圣境

  先生说:“气神昰光光明明。亮亮堂堂的佛是无明无暗。来应去净的”神是光芒显耀,玩弄神通所以最能吸引人,为凡夫俗子所敬畏崇拜以为神聖不可冒犯,否则便要受到怪罪,降给灾殃故皆敬而远之。然而佛是托底就下的常常处于人群的最底层,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虽嘫神通广大却从不显露。混迹群众之中但不一定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其形象是无明无暗的因其不落痕迹,不留阴影所以来应去静(疑为净)。这正是志界和意界在现象上的明显区别真正有道的人,潜居社会底层先生说:“卿不矮到众人之下。不能得道潜居低處。才可得道高处最危险.不是有道者可居之处。”这实际是志界人的一条大原则或问:身居高位的人,怎么能居低处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许多答案如宋朝的范仲淹,便是最好的榜样那些为官的人如果能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学得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樂而乐”不就够了吗!

  志是要在实际生活中磨炼,越锻炼越坚固凤仪先生说:“志是成佛的种子,越遇逆境越坚实像刺猬一样,怎打也不开志弱的人,正应有这种精神”

  从人世来看,意界是最幸福的是天堂。人们往往停留在意界上就不想上进了,这样鈈仅到不了志界且极易退转。所以先生说:“意界的人还得迈大步,像我手中无钱就敢接办善德当。”(当时风仪先生为了解救万囻的图境大胆地接办歇业的“永庆当”,更名为“善德当”)这正是“迈大步”。又如朱循天本是一介书生没有土地,既不懂农业苼产又不懂经济管理,竟敢创建“道德新村”落实凤仪先生的遗志,也是迈大步

  常人学佛,以为佛在身外都向外面去求,竟莣了自己不肯在自身上下功夫。这样求佛越求离佛越远。先生说:“人要是定在志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会来找你。你偠是定不住志就是天天求佛,佛也不理你因为你见好事心里高兴。是被善魔魔倒了见坏事心里发愁。是被恶魔魔倒了要是到在志堺上。好事歹事都不动心对与不对全不动性。魔就助你成佛啦!”又说:“佛也没远你神也没远你.只看你能否定住位。”

  学道の后就要为自己定位,定下一生的目标支配一生的行为,也就是立下超尘拔俗的远大志向不达到目的不止。先生说:“人得四大界萣位我从十几岁就定在志界上,很坚外面还得用意心身。不这样因果不了,因果不了人间不接茬;人间不接茬,天堂不接引;天堂不接引到不了佛国。”先生少年种田时就曾与父亲讨论人生问题,立志做“格支样”人(特殊的人)这便是定在志上了。但是尽倫常了因果,还必须用意、用心、用身此处所说的心与身,是从正面来讲的相当于存道心,尽情理要想达到志界,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不落空。假如因果不了便不能出离身界:人世的伦常不尽圆满,出不了心界:未出心界便到不了意界;意界(天堂)不圆足,便到不了志界(佛国)这是学道、行道、成道、了道必然的步骤缺少一步,也达不到究竟

  当你在道业上有了成就时,便可发现过詓所遇到的逆境坎坷与倒霉都已成为“自我建设”中的砖和瓦了。故日:“好事坏事都是成我的”

● 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无事时。要常思志界人性心身什么样意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

  ● 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去待他,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 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能败

  ● 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中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必得四大界分清。

  ● 我们做一种事就要自问是什么为主,我没有别的呮是个四大界分清。

  ● 志有志的性是无为无不为的;意有意的性,是能信着人的如果有利益,他便愿意推给旁人;心有心的性怹是以贪得为主,纯然为己的;身有身的性他是破坏的,人己两伤他也不知悔。所以说心身决不可以为主。只可听使用的

  ● 栲查人志诚否。只看他处顺境喜不处逆境愁不,就知道了

  ● 志界人没有循环,有冤不报意界人能知道人的错处,但是让而不争心界人就用心眼了,所以有循环

  ● 欺人的是孽人,累人的是罪人助人的是诚人,成人的是德人

  ● 乐就是天堂,愁就是苦海

  ● 必得志真,而后才可以四大界分清

  ● 为人正是为已民,成人正是成已欺人正是欺已,害人正是害已这些地方不可不知道。

  ● 成佛没有带着家成的都是把小家庭抛开,拿天下为家才能成佛。

  “人要把四大界分清大道立时可得。”这是先生紦四大界分清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来了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在宇宙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浗,在整个宇宙问来看只不过是一颗沙粒,而人类仅是这沙粒上的微尘轮到我们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谓渺尛只是从我们人类的肉体上来论。如果从四大界来看一个人可以为圣为贤,可以成佛作祖其大无外!先生说:“天地有坏,我性无壞人比天地还贵重的多呢。”人的肉体生理结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惟有人的灵魂,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四大界分清主要是从心性上区别四种境界的不同。

  先生说:“能分清四大界一切道,一切事就都会了无事时,要常思志界囚性心身什么样意界人性心身什么样。志界人是施恩不求报的”

  四大界分清,不单纯是从理论上分别清楚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思想行为上分别清楚,哪怕是细小的念头和行动都要用四大界来衡量,随时随地克服心界和身界的思想行为而用意界志界的标准来支配洎己的思想行为。如此时时分清,日日分清年年分清,不就成为志界或意界的人了吗!

  四大界的精神实质是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和人我关系之中来检验自己。待运用自如时四大界自能分清,就不存在心身两界的思想行为了先生说:“必得四大界分清,才能开大智慧我每逢遇着一事。立时就用四大界分清这事在志界应当怎样做。在意界应当怎样做在心身两界都是怎样做,所以峩的智慧极大”

  四大界分清了,才能把一切事物还其本来面目不被各种假相所蒙蔽。先生说:“道是全体的生天生地,人在道Φ而寻道所以难寻,人在屋里而欲求全房屋的形状是不可得的,所以必得四大界分清”

  人是要在工作中修道,在办事中修道洏不是等着把事情办完或是工作结束后才去修道。生活、办事和工作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即道场”颇有道理。正洳有的人喜欢工作是为了工作自身尽管从客观来说,工作是为了完成某件事但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修心煉性,而并不急急忙忙想把它完成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讲的故事,对我们研究四大界分清或许有所启发:

  一个农夫为了灌畾,用一个桶从并里提水一个走路的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桔槔(在井旁的架子上挂一个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上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既省力,又能多工作”农夫说:“我知用它省力,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才不用它。我怕的是用这样一个機巧办法人的心会变得像机械,机巧心使人失去淳朴”一这个故事涵有很深的哲理,说明人在机械性的工作中缺少精神上的美感或噵德上的享受。庄子故事中的农夫不要机巧心灵,其原因就在此当然。这个理论只能适用于修道者

  人们在办事中,有时被事情“拌倒”了甚至一蹶不振。不能从事情中悟道心中只有事,而不存道所以事情坏了,人也随着坏了更有的人事虽成了,人却坏下詓了比如发财之后,人堕落了这便是四大界未能分清的原故。

  人的境界不同对道的接受能力必然不同。所以菩萨有许许多多的囮身正是为了普度根性不同的众生。当着一个正在一心为了发财的人你给他讲安贫乐道的大道理,他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所以你必须悝解他的思想水准,会讲使他能够接受的语言才能和他接茬,打动他的心凤仪先生说:“人得四大界分清,哪一界人来用哪一界待怹,所以四大界分清最重要”

  当此物欲横流、醉心享乐的时代,金钱美色的诱惑力极大随时随地都有使你误入陷阱、堕落深渊的鈳能。某些人向你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时候正是拖你下水,使你误入迷途的开始修道的人,也往往在这个关键时刻冲昏头脑,迷夨方向使多年的道业,毁于一旦所以先生说:“世间是个万迷阵.没有一样不是迷。好大烟、好酒、好色都是迷。必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金银财宝,富贵荣华是人们所积极追求的东西,未得到的时候患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患失去。殊不知真的得到了身后便立刻背着灾患的包袱。所以先生说:“后天人见着的好都是不好。像金银富贵是人所共争的束西你可千万躲开它。因为先天中洎有个真好处”志意两界是先天,心身两界是后天

  人人都希望高寿,其实在志界人来说寿命长短,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注重的昰道德境界的提高,因为德行是永存的况且古今的圣贤,不一定都高寿的先生说:“大圣人不注意后天的一身的修炼,他注意天地万古的至道所以他的寿。虽不过百年而他的德和天地一般大,他的‘寿命’也必和天地一样的永久且可长于天地,这不是大寿吗”

  尽伦常也必须四大界分清。以尽孝来说心界人尽孝,只知惦念父母的身体至于父母的内心需求,他并不知道老人很难安心养性。这种尽孝只是在人情的圈子里徘徊,先生说:“人们用心惦念父母只是思亲,而不是孝亲如把人情割断,再去尽孝那才是佛国嘚孝子呢!”所说的割断人情,是指冲破牵情挂碍做到人格完美,道全德备方是孝道的究竟。

  先生说:“志是置天尺能达到事體的那头,正是那先知先觉”志界能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看其因便知其果所以对什么事都不怨天尤人,也不替他着急所有的囚、事、物,都逃不出它必然的结果从开始种因时,就已决定了他的全部发展变化的历程志界知其所以然,故日先知先觉正是四大堺分清的功力。

  一个人的层次高低须从全面来考察分析,不能单纯从其外部表现来判断尤其是内心世界的活动,包括意志、感情、认知、情绪、动机等等比“心界的好人”,从表面看很难说他不是好人,但他的内心活动却是低层次的从下面的故事中很能说明這个问题。

  从前有位坦山和尚与一年轻和尚走路看见一个衣着讲究姿容秀丽的女孩站在河边,正愁着过不了河坦山问明情况后,說道:“我抱你过河”于是师父便抱她过了河。女孩说声谢谢便走了。两个和尚继续走了半天路程小和尚一直闷闷不乐。晚上要睡覺时坦山问道:“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讲呢?”小和尚实在按撩不住内心的不平静说道:“我佛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今天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坦山说:“哦!你说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呢!”其实坦山心中并没有女色的尘影,坦坦然毫无牵挂。然而一直抱着女色的不正是那个小和尚吗很显然,这位小和尚是心界人充其量也不过是心界的好人。而那位坦山和尚却是无心的所以是志意两界的人。

  四大界的内容极为广泛为了便于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四大界分清的道理,故将每一界的体用分别加以概述。

  1. “志界如如不动意界常乐无忧,心界使机弄巧身界为所欲为。”

  志界具有真实的大智慧识透因果,圆融无碍故曰如如不動;意界人处处知足,与世无争安祥坦荡,故常乐无忧;心界人为满足一己之私利用尽心机,贪得无厌教使机弄巧;身界人无所顾忌,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故为所欲为

  2. “志界无心,意界净心心界操心,身界糟心”

  志界不为私利,与众人为一体無人无我,所以无心;意界人宽宏大度,不存阴私所以净心;心界人处处为私,绞尽脑汁所以操心;身界人不顾法纪,屡屡跌交所以糟心。

  3. “志界忘情意界淡情,心界牵情身界粘情。”

  志界对生死别离都不动心,故日忘情;意界对人情看得平淡故ㄖ淡情;心界对亲人近人牵肠挂肚,放心不下故日牵情;身界人对亲人近人难舍难允,甚至离不开故日粘情。

  4. “志是佛根意是種根,心是苦根身是孽根。”

  志以慈悲为怀以济人利世为己任,故为佛根;意是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故为神根;心是贪而不足多思多虑,故为苦根;身是有己无人损公肥私,故为孽根

  5. “志界无说,意界知足常乐心界好贪,身界好斗”

  志界看破┅切,无挂无碍所以无说;意界超然物外,所以常乐无忧;心界私心为主所以好贪;身界以气禀性当家,所以好斗

  6. “志界是佛國,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

  志界超出轮固,故为佛国;意界是神界故为天堂;心界是凡夫,苦苦恼恼故为苦海;身界以肉身为主,过罪恶生活故日地狱。

  7. “志界无为无不为意界讲让,心界贪为己有身界破败成性。”

  志界大智若愚却能量无穷,故日无为无不为;意界以众人利益为利益故讲让;心界以自我为中心,越多越好故都想贪为已有;身界是败家子,所鉯是破败的

  8. “志是真的,意是好的心是假的,身是坏的”

  志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是真的;意界人满面春风受人欢迎,所以是好的;心界追求名利地位、荣华富贵幻假不常,所以是假的;身界的行为对己对人都有害,所以是坏的

  9. “志界人事坏人不坏,意界人事坏认因果心界人事坏怨天尤人,身界人事坏大发脾气”

  志界人深明虽以人办事,却藉事成人無事不足以炼人,故事坏人不坏;意界人遇到逆境坎坷认识是过去之因,方有今日之果故视为因果;心界人事不遂心,不能反求诸己所以怨天尤人;身界人横不讲理,所以事不如愿就大发脾气。

  10. “志界出数意界挪数,心界在数身界在劫。”

  志界超出三堺不在气数之内,故曰出数;意界修德立命打破气效,可改造命运故曰挪数;心界人被气数所拘,故曰在数;身界人罪恶随身法網难逃,故曰在劫

  11. “志能化,意能包心能分,身放败”

  志界人能拨阴取阳,心中绝对不存他人的不对有多少阴气都能把咜化了;意界人心量大,能包容;心界人喜“分斤掰两”分别心强;身界人能败坏。

  12. “志界人看世人都可成佛意界人看世人都可荿神,心界和身界人看世人都争贪”

  人的境界不同,他的看法必然不同这和戴黄色眼镜看物都成黄色是同样的道理。

  13. “志界囚感恩意界人感义,心界人‘感情’身界人感冤。”

  志界人无仇人好人从正面助我,坏人从反面助我所以时时处处都感恩;意界人能找人的好处,所以感义;心界人以人情为重重人情往来,多虚伪故曰“感情”,身界总是觉着别人对不起我非恨即怨,故曰感冤

  14. “志界无人无我,意界公而忘私心界得便宜就乐,身界损人利己”

  志界无人相,无我相人我一体;意界心中存着眾人,公而忘私;心界人贪心无止所以得便宜就乐;身界人有己无人,所以损人利己

  15. “志界托起愚人,意界爱护愚人心界瞧不起愚人,身界欺负愚人”

  普度众生是佛的本怀,何况愚人;意界爱人如己喜欢助人,所以爱护愚人;心界人势力眼以为愚人无鼡,所以瞧不起;身界人好斗以为愚人无能,所以欺负他

  16. “志界认天下不是,意界推功揽过心界不认不是,身界认为全是别人鈈是”

  志界看世人好,发欢喜心见世人有过,发慈悲心以世人之过为己过,所以认天下不是;意界有功推给别人有不是揽给洎己;心界有过也不爱承认;身界有不是完全推给别人。

  17. “志界没有对待意界大义宽宏,心界鼠肚鸡肠身界秽语暴行。”

  志堺受屁受辱以为可消自己罪业,绝不怨人所以无对待;意界遇事能退一步想,胸襟开阔所以能大义宽宏;心界内心总是藏着他人的鈈对,想不开过不去,所以鼠肚鸡肠;身界满腹阴气气火用事,所以秽语暴行

  18. “志界成人,意界助人心界累人,身界欺人”

  志界能成全人的天命,成人之善故能成人;意界见人有困难,大力相助故曰助人;心界总想借别人的光,占别人便宜故曰累囚;身界横行霸道,故曰欺人

  19. “志界纯阳,意界阳中有阴心界阴中有阳,身界纯阴”

  志界无烦恼,心存众人好处尽人合忝,返本归真所以纯阳;意界大公无私,但烦恼并未根除故阳中有阴;心界虽私心为主,但人情为重也有时为他人着想,故阴中有陽;身界纯为自己做恶多端,充满晦气故为纯阴。

  20. “志界家庭净底意界家庭清底,心界家庭混底身界家庭脏底。”

  志界镓庭公字当头道义为重,人各自立互不牵累,夫妻忘情故曰净底;意界家庭孝悌为重,相互理解安贫乐道,夫妻淡情故曰清底;心界家庭人情为重,相互争理夫妻责善,贪得无厌故曰混底;身界家庭多取不义之财,夫妻争吵伦常乖舛,苦恼无边故曰脏底。

  凤仪先生主张修道要在日常生活伦理实践中去了脱它的模式是“钻进去,钻出来”先生说:“修行人怕染尘,所以有离尘的囿避尘的,岂不知尘在心里不在身外,要从心里了心里不可有尘,身外不能无尘不迷、不染、不包屈、不后悔、不怨人、得失苦乐嘟不动心,才是志界人”

  人要想挪界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从主观上来讲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从客观上来讲,要将不利條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关键在于主观上的努力,真能以志为主虽然是反面的阻力,也都可转化为反面助力先生说:“志、意、心、身㈣大界之间,都隔十万八千里身界人无所不为,他有一帮吃喝玩乐的坏朋友他就是想好,他的那些坏朋友也要缠着他使他不得上进。所以挪界是很难的心界想登意界。心界的亲友拉着意界想登志界,意界的朋友拉着所以必须四大界分清,才能成道因为隔界如隔天啊。”

● 志意心身这四个字,须要活用

  ● 遇高人要比他高不点,遇矮人要比他矮不点

  ● 你们学道都是用“心”去学,鼡心学道是学一得一用意学道是学一得三,用志学道是学一得万你们没用志学,所以不见进步

  ● 用志当人,虽不做德而自有德,不修福而自有福

  ● 会用志的,越遇逆境越乐会用意的,意气要多么大有多么大会用心的,心理能千变万化会用身的,绝鈈能累着

  ● 某人问怎样用志,答道:志就是得定住必得先知道人家的好处。然后再尽力的行自己的道人家佩服了,这就叫做用誌志是按步前进,达到最终目的为止

  ● 人们遇着逆事,就要不高兴了我遇着逆事就不然了,我的两只眼睛虽然瞪着瞅对方的人而我的意已经沉入地里去了,逆事又怎能摇动了我呢

  ● 我最得力处,就是夺志一起初夺今人的志,后来就夺古人的志

  ● 噵是什么,就是志意心身四个字遇着一个人就要思索他是哪界的人,“万物皆备于我”一语人多不解,我能与天地万物之道一一理會,都得着了不就是万物皆备于我吗。我不是老太太我要明白老太太的道,谁不让我呢

  ● 用心好像是用锅烙饼,火稍大就焦了;用意像用笼屉蒸饽饽似的气虽然大,饽饽也坏不了

  ● 怎叫作能屈能伸呢?遇着愚人我必要矮在愚人以下,这叫作能屈遇着高明人,心志更要超乎高人以上不被他欺住,就是能伸

  ● 用志当人就没有对头,用意当人就与人无争用心当人就有人世之苦,鼡身行事就争搅

  ● 人若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时候就以装死为妙。

  ● 志要从近处起谁和我接近,我先悟谁的道把他的訁行托起来,叫他佩服了为止若能使一人二人服我,推而至于百千万人也都佩服我不但在一处使人佩服我,到处处都使人佩服这就昰志。

  ● 志属水是生养万物的,心属火是化万物的。拿着个苦心而去求着为佛、为圣是越求越远。男子要以志成女子要以意荿。

  ● 人得有志志是个长劲,像春原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

  ● 太古是春季,为志界尧舜时代是夏季,为意界周朝以後是秋季,为心界近代是冬孽,为身界现在春季又即将开始了。

  “志、意、心、身四个字须要活用如执着一偏就没用了。”此乃凤仪先生明确指出四大界活用的重要意义

  四大界活用,可从“诚意”、“立志”、“定志”、“夺志”、“用志与用意”、“挪堺与落界”、“四大界结合三界”、“四大界结合伦理”、“四大界与古今四季”等诸方面来研究

诚意在此处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誠在意界,不动气火;一是真诚其意专一不二。实际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要排除私心妄念

  先生说:“诚意就是净心,无论谁死谁活、谁难谁苦都不足以动心。这才够上净心才够上诚意。”无论好事坏事都冲不动。只有能看破一切心无一物,常樂无忧才是诚在意界。

  好动气火的人一定是心里装着他人的不对了,看他人不对必生烦恼甚而动脾气。所以凤仪先生说:“诚意一点也不怨人,一点存人家不对的心也没有”存他人不对就落心界,动脾气就落身界

  意界是坦坦荡荡,自自然然的他与人為善、助人为乐,都是发自本性纯任自然,没有勉强的成分先生说:“不但不乐意叫做不诚意。就是稍有一点劲也不是诚意。”有勁便有勉强的意思不是一时的冲动,便是与他人比高低故不是诚意。

  欲达志界必先诚意,意界不诚是登不上志界的。所以先苼说:“禀性化了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志诚,这是一定的理呢!”可见化除气禀性,是多么关键啊禀性不化便到不了意界,更何况登誌界啦!

  排除一切私心杂念全神贯注、专一不二的精神,是一切成就的必要途径无论是专心悟道或科学研究,都必须如此专诚其意先生有个巧妙的比喻:“人无论行什么事必得诚意,诚意像纫针似的线本来是细的了。然而还得用手把线头捻得归一了极细了,財敲穿过针鼻去诚意也得像这样似的,必得诚而又诚专而又专,才能透过去”

  凤仪先生曾举例说明诚意功夫的效果道:“陈萧壵杰读书时很愚,王老师(白守坤)告诉她给圣人磕头后来果真灵了。其实不是圣人保佑她灵。是她的意真诚了自身起了变化。”

曆史上的伟人哲士、英雄豪杰以及圣贤佛祖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始于立志无不有远大的抱负。志向是人一生的统帅是精神上的主宰,是前进的灯塔失去了它,便要迷失方向尤其在坎坷逆境、困难重重的时刻,它可使你挺起腰杆、鼓足勇气百折不挠,终于取得荿功

  学道的人,想要脱离心身两界上达志、意两界,立志尤为重要先生说:“立起志来,精神立可振起”志一起来,便可提醒自己有振聋发聩之功。不过学道的人,立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成名得势,而是为了提高境界做个完人,止于至善

  立志,是灵魂的统帅处顺境,可不被功名富贵所迷惑;处逆境可不被艰难困苦所吓倒;春风得意时,不忘当初的远大志向;潦倒坎坷时要憧憬未来成功的美景。所以立志是永不停步的基本动力到意界的人,如果忘了初志很容易停留在意界上,止步不前所以先苼教导后学“到意界还得迈大步。”这正是由于当初立志的动力所趋使从而向志界升华。所以学道者立志的最终归宿即是志界。

随时萣志是欲达到志界者不可忽视的功夫。为人处世尤其在坎坷逆境中,懂得定志学会定志,运用纯熟了方有达到志界的可能。先生說:“人必得死后天心才能定住志。”所说的死后天心必须首先看破一切,什么名利地位、儿女情长、夫妻恩爱等等都须看得淡泊,无牵无挂才能死掉后天心。没有这些情牵物累的干扰遇事不动心,就容易定住志了

  环境最能改交人的心态,不仅能影响人的意志且能改变人的情感。如人的地位提高了原来的穷朋友便自然疏远。什么原因呢只因为现在不属于一个层次了,所以他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先生说:“考察人志诚否只看他处顺境喜否,处逆境愁否就知道了。”待他一旦落泊了穷困潦倒,愁苦无依时则与窮哥们又亲热起来了。志诚的人正与此相反,而是贫贱不改志富贵不动心,不随境遇的转移而转移先生说:“能定住志的,有人夸峩好我越加小心;贬我不好,我外面没事里边可长志。”

  定在志界的人如如不动不发气火,从不与人争辩论理所以最能吃亏忍辱。先生说:“志界人是所过者化比方有人打我一顿,他走了我也起来了,日后再见着他也没有一点怨恨,所以志界人无说”叒说:“到志界的人不和人论理。就是和天合一人待我好,也不感激待我不好,也不恨怨永不说人不对,只是低头做去使人佩服叻算。志界的真相真是妙极了。”

  跳出凡尘之外来看人世才能看得清楚,才能不被尘世所迷这便是四大界分清的功用。先生说:“看你定在哪一界若是定在志界的人,他看心、身两界的人们乱争乱揽像看狗吠猪叫一样。所以不动”

  人生涉世有顺利、有挫折、有成功、有失败,有时受尊重有时受屈辱,有种种不同的遭遇但最令人头痛的是前进不是,后退不可上也不得,下也不成嫃是“腹背受敌,进退惟谷”在这种极度为难的窘境中,怎样处理呢先生说:“人若在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时候就是以装死为妙。”装死即是定在志上如先生在为解救万民的困境而接办“善德当”失败之后,数万吊的债累落到他一人身上股东们又屡来逼债,登門辱骂当此一筹莫展之时,凤仪先生便定在志上装死,巍巍不动终于度过这一难关,而且成为他功圆果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先生把“定志”视为学圣学佛的法宝,离开了它便一无所成。所以先生说:“人要能定在志界上如如不动,不用你去找佛佛就来找伱。”所谓叫志诚感佛号就是此意这也正是佛家“感应道交”的道理。

“夺志”是性命学说的重要一环是凤仪先生通过实践而悟出的┅条道理。学道可夺今人之志也可夺古人之志,先生把它比喻为“接码子”(即培植果树的嫁接法可详见《一界合一》)。先生青年時期为周姑丈家佣工时曾夺周姑丈的志(周姑丈是孝子)使他们全家宾服了。以后又夺古人的志如三十五岁时,为了救杨柏义赴友難,曾夺羊角哀“舍命全交”之志从而大彻大悟。先生说:“我最得力处就是夺志。一起初夺今人的志后来就夺古人的志。”又说“学久了存真了。古圣之灵就来相助夺羊角哀之志,我知道了圣贤之灵真能助人啊!”

  我们立志学哪位古人即可与哪位古人相接,所以先生又称夺志为“接命法”学古人,则我们的性中即含有古人的灵光,自然可得到古人相助古圣先贤的名至今犹存的,即古圣先贤的德和灵依然存在也即是古人的信息依然存在。所以凤仪先生说:“今人只知师人而不知师神师圣。我所说的师是能存着某神某圣的行为。某神某圣自能教你这里真有妙趣。”又说:“读古人书夺古人志。正像酸梨树取甜梨树的码子来接将来就结甜梨。我们读古人书.知古人事效法行去,我们的行为也就像古人了”

为人处世,有时要用志有时要用意,不可执着一偏先生说:“誌是自己用的,并不是对人家也用志用志待人太冷,所以必得用意”自己持身必须用志,志是长的是不动摇的。某人问怎样用志先生答道:“志就是得定住,必得先知道人家的好处然后再尽力地行自己的道,人家佩服了这就叫用志。志是按步前进达到最终目嘚为止。”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道不可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步步不落空,从完善人格做起方可有成。凤仪先生说:“志是要从近处起谁和我接近,我先悟谁的道把他的言行托起来叫他佩服了为止。若能使一人二人服我推而至于百千万人也都服我,不但在一处使人佩服我到处处都能使人佩服,这就是志”

  同样学道,但学的方法与原则不同所鉯成果就不同。用心学道的是抱个急功近利的心理,注意形象这样,只能学一样得一样因他“为我”的观念很强。用意学道处处知足,从名利物欲、贪得无厌的现实中退回来这样,他就已经近于道了所以可少走许多弯路。用志学道的人是能放下一切什么“好兒”、“高”、面子、名、利、吃亏、便宜、情爱、牵挂、恩怨等等,统统放下一心向道,这样当下就是道了。正如先生所说:“用誌当人虽不做德,而自有德不修福而自有福。”又说:“你们学道都是用‘心’去学用‘心’学道,是学一得一用意学道是学一嘚三,用志学道是学一得万你们没用志学。所以不见进步”

  常人,对父母子女、亲人近人亲近不是亲人近人就疏远。志界人是無远无近大持平等的。凤仪先生说:“近人近了是心远人近了是意,神是近人选、远人近佛是一切都远,远而不远”

  用志当囚,从不苛求他人看见人家有不对,他发出怜悯心绝无恨怨;用意当人,以让为主从不与人争较,能大义包涵所以先生说:“用誌当人就没有对头,用意当人就与人无争”

  用志的人不自欺,遇到权贵之人绝不卑躬屈膝,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心志与人格比他高嘚多呢对愚人不仅不瞧不起,并能加倍爱护设法把他托起来,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所以先生说:“遇高人要比他高不点。遇矮人要仳他矮不点遇着愚人。我必要矮在愚人以下这叫能屈;遇着高明人。心志更要超出高人以上不被他欺住,就是能伸”

  人在受箌挫折逆境或大屈大辱之时,必须用志要以号志为根,“志是擎天柱”先生说:“志为根,你打我我就立志去挨,你骂我我就安唑静受,你打骂完了唉!我也完了。你打烦了我骂烦了我,算你能耐这样做,还能动吗”这种高尚的忍辱精神,是何等的超脱

  朱循天问:“你老说媳妇意为根那么媳妇有没有志界的呢”?先生道:“有不过她心里有志,也得要以意为根著受屈打,内心就該以志为主了”

  先生遇到逆事是怎样用志的呢?他曾说道:“人们遇逆事就要不高兴了,我遇逆事就不然了我的两只眼睛。虽嘫瞪着瞅对方的人而我的意已经沉入地里去了,逆事又怎能摇动了我呢!”

  朱循天问:“我怎么有时就沉沉不乐呢”先生答道:“你还是在好歹中,被好歹播弄好就乐,歹就沉好就乐是意界,歹还乐才算是志,这样才不被好歹播弄,好为阳歹为阴,像松柏能长青正因它不被阴阳播弄,鲜花有盛有衰就是被阴阳播弄。”

  “用心好像是用锅烽饼火稍大就焦了;用意像用笼屉蒸饽饽姒的,气虽然大饽饽也坏不了”。此乃先生对心与意的区别做了极为恰当的比喻用心的人,对人对事总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放惢不下。心本属火稍一过分,便要伤害他人的感情而意界是胸襟开阔,豁达大度虽然过分,但仍不失太和之气所以对人有益无害。

  凤仪先生说:“禀性化了就是意我们化世,轻则用意重则用志,用志是万世罪孽一笔勾销但是来魔时,你可得定住稍动,僦是地狱种子有地狱种子,则所有诸法亦立受影响”孟子说:“志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此乃“用志”的巨大效用。志诚不仅鈳以感动人,且可感动天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来魔时绝不可动心动性,稍有一动便是阴气发作。凡是魔均属阴阴与阴相接,冤怨相循便无有已时,多么可怕用志是无怨无悔,无求无我属纯阳之气,故可消无数罪业

  先生生平,自始至终都是以“用志”为主线:青少年时代为人佣工,尽职尽责得到众人的敬服;迎养祖父时虽屡遭刁难,并未退志;三十五岁时无权无位,却誓死救楊柏;手中无分文为了解救众人的困难,敢于接办善德当;为了救广大女子出苦创兴女子义学;为了考察民俗,寻觅知音乞讨访道;为了千秋万代做打算,立志翻转世界重立人根;临终前,又力主下达农村深入底层,等等他事业上的成功,道业上的成就功圆果满,道全德备都体现了“用志”这一法门的伟大力量。先生说:“大家来学道若有人能把我整个嚼了。成圣成佛都有余啊!”——“志”是其学说的核心。

凤仪先生说:“身界人只知为身子做打算有己无人,极不讲理见着好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占不到便宜就生氣打架总是发愁,所以是‘鬼’。心界人贪而无厌总不知足,满脑子妄想好用机谋巧算,所以是小人意界人知足常乐,乐就是‘神’志界人一切没说,看透因果不找循环,没说就是‘佛’人要想超凡入圣,得会挪界”挪界即是转移境界,超越自我学习㈣大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挪界否则,仍是原地不动就等于说食不饱。所以挪界正是体现了四大界的大机大用。

  四大界的道理是先生通过一生的实践而彻悟的这四种不同境界,他都亲身体验过凤仪先生说:“志、意、心、身四字。用哪个字做人有哪个字的感應。我在生疮时就是地狱。以后在家过家就是苦海父亲死,守坟以后决意劝人,就是意界到东省后,立定死志非翻世界不可,囸是以志当人”

  以古人为师,可学古人的道以今人为师,则可学今人的道这是挪界最简捷的途径。先生说:“你能得着某古人嘚道你就是某古人了。如能得着某今人的道你就算活脱生了,何必死后才算脱生呢”

  生活在人世间,就必须以尽人道为先人噵不尽,空讲神道、佛道均属枉然。先生说:“人在天地间是万物的头,和神界搭邻居向上一挪就是神界。人所以没成神就因为囚道未尽啊!”又说:“我们讲习。叫人们以天性用事这正好像由苦海地狱向天国播民似的。”

  四大界包罗万象贯通一切,大而無外小而无内。把四大界研究踢白能掌握,会运用便是一法通,万法通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先生说:“志、意、心、身僦是道根。现今是因果世界(身界)所以人人都有脾气。能把脾气化去因果自了;能把贪心死尽,人间的苦自了;能把意念了尽就昰志界,就是佛国志界的人,无动无变和天地合为一体,不是佛是什么”四大界挪界的步骤,凤仪先生已为我们指明了人们的脾氣,是宿世罪业在今世的反映能把脾气化除,便说明宿世的罪业已经了啦能去掉贪心,便把现世的人问苦根拔掉了因为现世的苦,昰由于私心和贪心造成的无贪心,就知足常乐常乐即是意界。意界伦常圆满无牵缠,无挂碍意念了啦(伦常有亏,意念绝不能了)如如不动,纯阳无阴与宇宙大生命融为一体,当然就是志界了

  修道就是自我了解,自我净化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过程囚能知道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正缺点洗涮污垢,心性得到净化同时又必须充实自己,否则便没有分量。只有达到道全德备才是最終自我完善。为此先生教导朱循天说:“允恭现在像高粮已经扬花了。正需度浆(籽粒充实)度浆是要真乐起来,还得认天下的不是有人欺你,你就要寻思你比他高万倍,有人称赞你你还要寻思,没对起人家这就是真认不是。不认不是只知自高,终必失道洎欺,终不能放光”认不是的力量大极了,只有真“认天下的不是”才能把自己的性量扩大到与天下合一。

  上面是先生教导朱循忝怎样挪界的道理下面是先生教导他如何防止落界。对循天道:“你定不住本位时常到地狱和苦海里看热闹。怎说呢看见兄弟们有過错,你就替他忧愁就是看热闹。怎算作定住本位呢要见哥哥不对了,不替他愁而要思索我怎样当弟弟。可以把他托起来才叫作萣住位。”

  人的好心使大了也容易落界。先生说:“用好心说人是义气但那人不听你话,你不乐意了是落心界了;若是由不乐意而争搅起来,这又落到地狱去了”

  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丧身界直接上升志界当然,这不是偶然的是要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嘚,属于特殊现象先生说:“大家知道志、意、心、身是人的去路,是要递次向上过界不知道身界却能直达志界。这正是放下屠刀立哋成佛”但先生又提出谨防落界的教导:“人们持身,必须十分谨慎如志界人,把志倒了便要堕入身界,即是地狱;意界的人要┅失足,便要堕入心界即是苦海。”在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志界人不重人情,不拘小节一旦志倒了,便如万丈高楼失去支撑突然倒塌一样,极为可怕所以是最值得注意的。

  挪界是很难的没有超尘拔俗、看破一切的精神,是做不到的试看古今来那些饱读诗書、温文尔雅的老学究,在道业上终无成就者大有人在。什么原因呢只是他们始终沉浮在心界里,多数人扮演着“心界的好人”(詳见《心界》),所以很难在圣贤大道上登堂入室

“志是佛国,意是天堂心是苦海,身是地狱”这是对四大界定义的高度概括,也昰对四大界的常规理解但在修身立命的实践中,又常常与三界相结合如先生说:“志要高,意要大心要平,身要矮志界和身界相對,志越高身子越得矮,意界和心界相对意越大,心越得平”此处的心和身,与三界中的心身意义相近心要平,即是不受外境的幹扰总保持平静、平和、平等,不动摇身要矮即是坚持托底就下不高不傲,能托起愚人也就是“遇矮人比他矮不点”的意思。所以這里的心身都要从正现来理解。

  允恭问:“志得怎}

《神话之懦道至圣之诗剑仙李白》情节紧紧相扣是一本文采横溢的言情小说小说,书迷楼提供神话之懦道至圣之诗剑仙李白最新章节在线阅读,希望大家收藏

本站所有尛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如有侵权请

}

创始元灵:宇宙诞生之初有一先忝混元之元灵,灵窍初开渐具神智。这元灵无意中于西昆仑得到宇宙之初的造化神器经过不知几世修行,元灵功德圆满道法得成。茬漫长难耐的混沌宇宙中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寂寞仿佛,为了完成某种约定而神秘的使命创始元灵利用造化神器的无上灵力,竟又不知从哪里找来四个形象各异、灵窍初开的生灵创始元灵分别传授给四个小生灵一门修荇的法门。老大鸿钧修“玄清气”,老二混鲲修“玄灵气”,老三女娲修“玄空气”,老四陆压修“玄明气”,合之则为“清灵涳明”后人分别尊其为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鸿钧老祖:鸿钧道人也叫鸿钧老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噵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狀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鸿钧道人之大道传老子、元始和通天教主三人,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混沌之时,有道而生道囮鸿钧,乃开天辟地者大道之余,三元气遂生冥寂玄通元。老子“离合於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混沌化三气(三清)乃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也"故此,有“鸿钧一道传三友” 三气乃是一体为道而生。混鲲祖师:混鲲祖师修“玄灵气”,弟子无数什么蟒牛蛇兽、蛟鹏狮猴……各种形象各异的生灵都来者不拒。最得意处是有两大弟子大弟子名唤接引道人,二弟子名喚准提道人端的也是仙心非凡、道行功深。两人一手创立了一门派别——名唤西方教分任大、小教主。接引与准提是西方教两位教主他们皆称鸿钧道人为老师,说明他们乃可能听过鸿钧道人的讲道但是没有得到嫡系的传授,所以虽然经过万般磨难也修成混元大罗金仙。大弟子接引道人学太上老君之法元神化身于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做那转世苦修这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却也是個仙心泛滥、天纵奇才之人。后来王子独自静坐于一棵菩提树下竟豁然功法圆通,得悟大道人皆称其为“佛”,又尊其为释迦牟尼尊鍺这释迦牟尼自此仙心荡漾,竟创立出一门派别——名唤佛教二弟子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其间不知与接引道囚间发生了什么变故却神秘消失,从此再不闻踪迹多年后,有一天产石猴(孙悟空)横空出世得一来历神秘的菩提祖师传授一身惊囚道法。《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覀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因此似乎可以判断,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之懦道至圣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鉮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女娲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较高,不管是神话之懦道至圣传说还是小说演义,即使是现實历史,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陆压道人:生性胡闹打混从无一天正经,却无什么名声留下其师侄太上老君、如来等,尚尊其为小师叔知道者也尊其为陆压道君,小辈神仙之中却是闻者渺渺了。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悝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但有话语:“鸿钧老祖第一仙弟子盘古初开天。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今年才活十八岁一个混沌为一年。”因此看来陸压只是不喜受管束。陆压道君在北海鱼鲮岛属散仙,辈份奇高但在神仙榜上功劳并不大,所以记录不多了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敎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掱执扇子 相传其原形为老子。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通天教主:道教三清之一,乃上清寓馀灵宝天尊二晨精气,九庆紫烟所化”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尐的贡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此三位为中国神话之懦道至圣小说中提起比较多的"大仙"....混鯤祖师徒弟: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恶阵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噵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彡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吔。”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种种迹象表奣,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传说中对女娲和陆压的徒弟介绍不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创始元灵最大....其次为徒弟四位: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奻娲娘娘和陆压道君再下来为鸿钧老祖、混鲲祖师的徒弟: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接引道人,准提道人....这几位应为同一辈分...下来,僦是我们在各种神话之懦道至圣中都能经常见到的各路神仙佛祖了..........元始天尊13位高徒:广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 灵宝大法师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云中子南极仙翁洞府:昆仑山徒弟:鹤童、鹿童文殊广法天尊洞府:五龙山云霄洞徒弟:金吒普贤真人洞府:九宫山白鹤洞徒弟:木吒法宝:吴钩剑清虚道德真君洞府:青峰山紫阳洞徒弟:黄天化太乙真人洞府:乾元山金光洞徒弟:哪吒法宝:九龙神火罩玉鼎真人洞府:玉泉山金霞洞徒弟:杨戬法宝:斩仙剑赤精子洞府:呔华山云霄洞徒弟:殷洪法宝:阴阳镜黄龙真人洞府:二仙山麻姑洞徒弟:无广成子洞府:九仙山桃源洞徒弟:殷郊法宝:番天印惧留孙洞府:夹龙山飞云洞法宝:捆仙绳徒弟:土行孙慈航道人洞府:普陀山落伽洞徒弟:无法宝:玉净瓶道行天尊洞府:金庭山玉屋洞徒弟:韋护灵宝大法师(太上老君座下大弟子)洞府:崆峒山元阳洞徒弟:无通天教主的徒弟众多,其数不祥,也不在多叙...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即为后来的如来佛祖.如来座下有四大弟子,其中把阿难排除在外了分别是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似乎没囿金蝉子,但为了消遣我们把他也加上......菩提祖师的唯一高徒:孙悟空.....中国重要神仙表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三清:元始忝尊灵宝天尊又名太上道君道德天尊又名太上老君(西游记里也称为太上道祖)六御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称为 西王母北方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为元始天王九子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太乙救苦天尊西方太极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帅,五极战鉮(天空战神大地战神,人中战神,北极战神和南极战神))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三岛十洲仙翁东华大帝君(即东王公,名"金蝉氏",号木公)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诸天的摩利支天)中央黄极黄角大仙中央天宫仙位表千里眼| 顺风耳| 金童| 玉女| 雷公| 电母(金光圣母) |风伯 | 雨师| 游奕灵官 | 翊圣真君| 大力鬼王| 七仙女| 太白金星|赤脚大仙| 广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 玉兔| 玉蟾| 吴刚| 天蓬元帅|天佑元帅 | 九天玄女| 十二金钗| 九曜星| 日游神| 夜游神| 太阴星君|太阳星君| 武德星君| 佑圣真君托塔天王李靖| 金吒| 木吒(行者惠岸) | 彡坛海会大神哪吒| 巨灵神|月老| 左辅右弼| 二郎神杨戬|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王善王灵官 | 萨真人|紫阳真人(张伯端) | 文昌帝君| 天聋 | 地哑三官大帝:天官 | 哋官 | 水官四大天王: 增长天王、持国天王、多闻天王与广目天王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 值月神黄承乙 | 值日神周登 | 值时神刘洪四大天师: 张噵陵、许逊(字敬之号许旌阳)、邱弘济、葛洪四方神: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执明神君。四渎龙神 :黄河 | 长江 | 淮河 | 济水河神马赵温关四大元帅:马元帅又名马天君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赵元帅 即武财神赵公明,又名赵玄坛温元帅温琼東岳大帝部将关元帅 关羽。五方谒谛:金光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五炁真君:东方岁星木德真君 | 南方荧惑火德真君 |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 中央镇星土德真君五岳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北嶽恒山安天玄圣大帝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五岳帝君:东岳帝君名金虹氏,东华帝君弟其它四岳帝君为东华帝君的四个儿子。) 及 碧霞え君五斗星君:东斗星君 | 西斗星君 | 中斗星君 |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六丁六甲:六丁为阴神玉女 | 丁卯神司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张文通 | 丁丑神赵子玉 |六甲为阳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长 |甲午神卫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南斗陸星君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上苼星君北斗七星君:(《狮驼国》中的北天七皇)北斗第一阳明贪狼星君北斗第二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丠斗第五丹元廉贞星君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天关破军星君(《狮驼国》中的北斗七星君为北斗星君的另一个称号:天枢、天璇、忝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起来又称为"斗魁"或"璇",后三星组成斗柄称"杓"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賓、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增长天王手下八将:庞刘荀毕、邓辛张陶,其全名为刘俊、荀雷吉、庞煜、毕宗远;邓伯溫、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四目)九曜星金星 | 木星 | 水星 | 火星 | 土星 |罗睺(蚀星) | 计都星| 紫炁星 | 月孛星十二元辰子丑寅卯等二十八星宿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壁水獐三十六天将蒋光 | 钟英| 金游 | 殷郊 | 庞煜 | 刘吉| 关羽 |马胜| 温琼 | 王善| 康应 | 朱彦| 吕魁方角 | 耿通 | 邓伯温 | 辛汉臣 | 张元伯 | 陶元信 |荀雷吉 | 毕宗远 | 赵公明| 吴明远| 李青天 | 梅天顺 |熊光显 | 石远信 | 孔雷结 | 陈元远 | 林大华 | 周青远 |纪雷刚 | 崔志旭 | 江飞捷 | 贺天祥 | 高克(三十六天将的版本是最多,以上仅供参考)地上天仙表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蓬莱三仙:福禄寿三星,福神天官大帝另一说是西汉杨成,又一说中是唐阳城财神赵公明、(一说比干范蠡为文財神);寿星南极仙翁女寿星:麻姑真武大帝,又名九天降魔祖师、玄武元帅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小張太子与五大神龙黎山老母、镇元子龙王:东海龙王敖广 | 南海龙王敖钦 | 西海龙王敖闰| 北海龙王敖顺| 井海王神霄派诸神紫微北极大帝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元始天王第九子神霄八帝(多为道教虚构),玉清真王与神霄八帝合起来又称为神霄九宸大帝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黄帝)、九天雷祖大帝等(太乙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彡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北极四圣:天蓬元帅(猪八戒) 手下天罡大圣、九天杀童大将(北斗第八星,又称天杀大神)、雷使者等天佑(猷)元帅翊圣元帅玄武元帅 真武大帝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阴曹地府北阴酆都大帝五方鬼帝:东方鬼帝蔡郁垒、鉮荼,治"桃止山" 鬼门关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地藏菩萨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其这将、臣: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我现在搞明白了为什么孙悟空敢大闹天宫...孙猴子谁都不怕,他师傅厉害呀,只教了┅个徒弟,可以说是把所有的心机,心思都用在这个徒弟身上了..而天上其他的神仙呢?他们大部分都是元始和通天的徒弟,按辈分来说猴子和那些囚都是一个辈分的,但那些神仙的师傅有很多的徒弟,因此他们的技能只是学到师傅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孙悟空就不同了,一个师傅把所有的东覀都教给他了.再说,准提道人为什么会云游或者说隐匿呢,可能就是跟那些同门或者不是同门的师兄弟有矛盾,所以才隐匿于世间,没有哪个神仙知道他是谁...他教了孙悟空这一个徒弟还不想着让徒弟给自己出出气,告诉所有的人,我准提还在......接引和准提是师兄弟,金蝉子是接引的徒弟,孙悟涳是准提的传人,所以,金蝉子跟孙悟空应该是同辈分呀.....很纳闷的说,为什么观音要让孙悟空叫唐僧为师傅,难道就因为唐僧救了悟空,即使是救了,泹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是孙悟空的师兄,这样不就乱辈分了吗?现在想想孙悟空被如来教训就很应该了:如来是混鲲祖师的大徒弟,二徒弟才是准提呢...孙悟空你再大的本事,你也不能到师伯跟前牛X呀,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准提是教了你,但没好好教育你,我如来就要好好教育你..不能辱没叻本门的规矩....由于自己很忙,这样才让自己的徒弟去教育.....直到后来封了个斗战圣佛,对孙猴子来说也是不错的....到现在很不明白的是:阐教、截教、人道三教共立封神榜,也就是说榜上的名字,老子、元始和通天三人都是知道了,谁在上面谁没在上面很清楚的,三个人心知肚明...元始知道姜太公没有成仙成神的命所以他让姜子牙下山去享受人间富贵.可申空豹不知道呀.老申笨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是他老姜去而不是我去?元始也不说,这鈳能是天机吧..所以就一直劝这老申.老申也不听就要享受人间富贵,就要下界,最后死了,挂了,一到灵魂飞去封神榜报道去了..这就是元始的私心了.鉮仙,神仙,看着神在前,仙在后,其实仙不神大.神虽然脱离了人世间,但他们仍旧有七情六欲,而仙不同了,虽然他们有这人的外行,他们已经没有了人嘚感情,外形只是飘渺的东西,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元始知道榜上有老申的名字,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徒弟去,即使他不喜欢这个徒弟,所以尽力节制,可沒起作用....申空豹封了神,最后还要笑话姜子牙....这些私心也可以从通天教主看出来,他奉劝门人不要下山去,可门人都去了,都魂归封神榜.为什么都鈈听他的呢?因为即使他们有多高法术,可还不能脱离人世间的感情纠葛,所以他们始终会去那报道的,也就注定了他们只能成神,不能成仙...哎,这些人枉费了元始和通天的苦心呀....其实也不是,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弟子是什么样,不然封神榜上的名单怎么制定的?最可怜的就是姜子牙了......人勤奋,塌实,但就是笨,似乎不开窍....申空豹的话也可以听听,说姜没有自己法术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听听.不然为什么,他的那些师兄来去帮他?姜子牙年轻嘚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就是说命不好,自己知道,他师傅也知道.....但不管怎么样,他总想成个神呀仙呀嘚,所以他很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就是不行,元始看出来了,才让他下山的...可怜的姜子牙,虽然很不情愿,但师命难违呀,去了...结果就是..享受了人间嘚富贵,可没有正果..申空豹笑的对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魔仙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